CN1827430A - 乘员约束装置 - Google Patents

乘员约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27430A
CN1827430A CN 200610009344 CN200610009344A CN1827430A CN 1827430 A CN1827430 A CN 1827430A CN 200610009344 CN200610009344 CN 200610009344 CN 200610009344 A CN200610009344 A CN 200610009344A CN 1827430 A CN1827430 A CN 18274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nt
air extractor
air bag
extractor vent
colli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610009344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安部和宏
熊谷雅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ka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aka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kata Corp filed Critical Taka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8274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2743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乘员约束装置,使气囊装置与座椅安全带装置一起根据座椅和座椅安全带装置的使用状态、碰撞预测、事故状态等进行动作。气囊装置(20)包括:气囊(21)、气体从气囊(21)流出用的通气孔(22)、覆盖该通气孔(22)的通气孔盖(25)和用于约束该通气孔盖(25)且能解除覆盖该通气孔的状态的约束装置(26)等。当使气囊装置(20)的EA力较小时,约束装置(26)继续约束通气孔盖(25),使通气孔(22)成为封闭状态。另一方面,使气囊装置(20)的EA力较大时,解除约束装置(26)对通气孔盖(25)的约束,开放通气孔(22)。

Description

乘员约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座椅安全带装置及气囊装置约束汽车等车辆座椅上的乘员的乘员约束装置。
背景技术
(i)作为碰撞时约束汽车乘员的系统而开发了各种气囊装置。
如特开平10-59120号公报所公开的那样,预测车辆发生碰撞并控制该气囊装置的系统是公知的。
(ii)此外还公知的是,在气囊上设置通气孔,通过使气体从膨胀后的气囊通过该通气孔流出而吸收冲击。
专利文献1:特开平10-5912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该气囊装置根据座椅和座椅安全带装置的使用状态、碰撞预测、事故状态等与座椅安全带装置一起动作的乘员约束装置。
并且,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根据座椅和座椅安全带装置的使用状态、碰撞预测、事故状态等控制气囊装置的冲击吸收力的乘员约束装置。
技术方案1的乘员约束装置,包括用于约束就座于车辆座椅上的乘员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及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根据该座椅使用状态的检测装置、该座椅安全带装置使用状态的检测装置、碰撞预测装置以及事故状态检测装置中的至少一个检测或预测信号,控制所述座椅安全带装置及气囊装置。
技术方案2的乘员约束装置,在技术方案1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使用状态检测装置是用于检测乘员是否就座于座椅、乘员重量以及乘员姿势中至少一项的装置。
技术方案3的乘员约束装置,在技术方案2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员姿势检测装置是用于检测乘员头部、胸部以及肩部中至少一个位置的装置。
技术方案4的乘员约束装置,在技术方案1至3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碰撞预测装置预测碰撞的发生,并且预测碰撞方向、是全重叠碰撞(即100%正面全接触碰撞)还是侧偏碰撞、碰撞对象种类、碰撞对象物大小、碰撞相对速度以及碰撞相对加速度中的至少一项。
技术方案5的乘员约束装置,在技术方案1至4中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事故状态检测装置,用于检测事故是碰撞还是滚翻、碰撞部位、碰撞形态以及碰撞规模中的至少一项。
技术方案6的乘员约束装置,在技术方案1至5的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检测或预测信号,控制所述座椅安全带装置的预张紧力及能量吸收力、气囊的展开力、大小及能量吸收力中的至少一项。
技术方案7的乘员约束装置,包括用于约束就座于车辆座椅上的乘员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及气囊装置、分别控制该座椅安全带装置及气囊装置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气囊装置包括:在该乘员附近膨胀的气囊、安装该气囊的安装部件、使该气囊膨胀的气体发生器、用于从该气囊流出气体的通气孔、使该通气孔封闭或开度较小的通气孔盖以及用于约束该通气孔盖的约束装置,该约束装置能够在封闭该通气孔的状态或减小其开度的状态下解除约束;该控制装置,根据所述座椅使用状态检测装置、所述座椅安全带装置使用状态检测装置、碰撞预测装置以及事故状态检测装置中的至少一个检测或预测信号控制该约束装置,以使所述约束装置继续约束通气孔盖或解除约束。
技术方案8的乘员约束装置,在技术方案7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使用状态检测装置用于检测乘员是否就座于座椅、乘员重量以及乘员姿势中的至少一项。
技术方案9的乘员约束装置,在技术方案8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员姿势检测装置用于检测乘员头部、胸部以及肩部中的至少一个位置。
技术方案10的乘员约束装置,在技术方案7至9的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碰撞预测装置预测碰撞的发生,并且预测碰撞方向、是全重叠碰撞还是侧偏碰撞、碰撞对象种类、碰撞对象物大小、碰撞相对速度以及碰撞相对加速度中的至少一项。
技术方案11的乘员约束装置,在技术方案7至10的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事故状态检测装置,用于检测事故是碰撞还是滚翻、碰撞部位、碰撞形态以及碰撞规模中的至少一项。
技术方案12的乘员约束装置,在技术方案7至11的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气囊中所述通气孔的附近部分且与所述通气孔盖重叠的部分,使该部分向该通气孔盖一侧松弛地设置褶状部。
技术方案13的乘员约束装置,在技术方案7至12的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被折叠并安装在所述安装部件上;所述通气孔配置在与该气囊折叠体的安装部件相反一侧的外表面上;所述通气孔盖,以包围该相反侧的外表面的方式覆盖通气孔,其一端通过所述约束装置连接在该安装部件上,另一端通过连接装置可解除连接地连接在该安装部件上,并在与该通气孔重叠的部分和该另一端之间结合在该通气孔的附近部分;该连接装置,在该气囊膨胀时解除该通气孔盖的另一端和安装部件的连接。
技术方案14的乘员约束装置,在技术方案7至13的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该气囊具有2个以上通气孔,至少在1个通气孔上设置所述通气孔盖。
技术方案15的乘员约束装置,在技术方案7至14的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通气孔盖和所述气囊之间设有覆盖所述通气孔的辅助盖;
该辅助盖,在该通气孔盖处于封闭该通气孔的状态时,被该通气孔盖压在该气囊的外表面上而覆盖该通气孔;当解除该通气孔盖对该通气孔的封闭时,在该气囊内气压的推挤下与该气囊的外表面分离,从而开放该通气孔。
技术方案16的乘员约束装置,在技术方案7至15的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通气孔上连接有筒状喷嘴的一端;该喷嘴,在所述通气孔盖处于封闭该通气孔的状态时,配置在所述气囊的内侧;当解除该通气孔盖对该通气孔的封闭时,在该气囊内气压的推挤下从该通气孔向该气囊外突出。
技术方案17的乘员约束装置,在技术方案7至16的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设有从所述气囊内侧覆盖所述通气孔的内盖;该内盖通过该通气孔连接在所述通气孔盖上;该内盖,在该通气孔盖处于封闭该通气孔的状态时,从该气囊的内侧覆盖该通气孔;当解除该通气孔盖对该通气孔的封闭时,在该气囊内气压的推挤下从该通气孔向气囊外推出,从而开放该通气孔。
技术方案18的乘员约束装置,在技术方案7至17的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孔为狭缝状。
发明效果
在技术方案1的乘员约束装置中,根据座椅的使用状态、座椅安全带装置的使用状态、碰撞预测或事故状态而适当控制气囊装置及座椅安全带装置。
如技术方案2、技术方案8所示,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座椅使用状态的检测装置,检测乘员是否就座于座椅、乘员重量以及乘员姿势中的至少一个。
优选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如技术方案3、技术方案9所示,该乘员姿势的检测装置,用于检测乘员头部、胸部以及肩部中的至少一个位置。
优选的是,如技术方案4、技术方案10所示,在本发明中,碰撞预测装置进行碰撞的发生预测,并且进行碰撞方向的预测、全重叠碰撞还是侧偏碰撞的预测、碰撞对象的种类的预测、碰撞对象物的大小的预测、碰撞相对速度的预测以及碰撞相对加速度的预测中的至少一个预测。
优选的是,如技术方案5、技术方案11所示,在本发明中,事故状态检测装置用于进行事故是碰撞还是滚翻的检测、碰撞部位的检测、碰撞形态的检测以及碰撞规模的检测中的至少一个检测。
通过如上所示地详细预测或检测碰撞内容,能够恰当地控制乘员约束装置。
并且,优选的是,如技术方案6,在本发明中,控制装置根据上述检测或预测信号,控制上述座椅安全带装置的预张紧力及能量吸收力、气囊的展开力、大小以及能量吸收力中的至少一个。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发生事故时能够充分地约束乘员。
在技术方案7的乘员约束装置中,根据座椅的使用状态、座椅安全带装置的使用状态、碰撞预测或事故状态而适当控制气囊装置的冲击吸收力(EA力)。
即,在技术方案7的乘员约束装置中,在气囊装置的EA力较小的情况下,当使充气机动作而使气囊膨胀时,不解除约束装置对通气孔盖的约束,而继续进行约束。这样一来,即使气囊膨胀,通气孔被通气孔盖封闭或开度减小。因此,可以限制或抑制从该通气孔流出的气体,并且气囊产生的EA量较小。
另一方面,在气囊装置的EA力较大的情况下,当使充气机动作而使气囊膨胀时,解除约束装置对通气孔盖的约束。这样一来,即使气囊膨胀,解除通气孔盖对通气孔的封闭或增大通气孔的开度。由此,当乘员撞入膨胀的气囊时,气囊内的气体通过该通气孔充分地流出,因而气囊产生的EA量较大。
如技术方案12所示,通过在气囊中的通气孔的附近部分且与通气孔盖重叠的部分上,使该部分向该通气孔盖侧松弛地设置褶状部,在气囊膨胀时,通气孔附近部分向通气孔盖侧鼓起该褶状部的量,从而紧贴到该通气孔盖上。由此,可以防止来自该通气孔盖和气囊之间发生气体泄漏。
在技术方案13的乘员约束装置中,气囊的折叠体通过通气孔盖保持在安装部件上。因此,气囊装置的装配操作性、设置操作性良好。并且,由于不必另外设置用于将气囊保持在安装部件上的部件,因而能够实现气囊装置的结构及装配工序的简化和低成本化。
另外,在该技术方案13的乘员约束装置中,当气囊膨胀时,通气孔盖的上述另一端与安装部件的连接被解除,从而该通气孔盖与气囊折叠体安装部件的约束被解除。
此时,当约束装置持续约束通气孔盖时,通过该通气孔盖的另一端与气囊外表面的结合部以及该约束装置,在通气孔盖覆盖通气孔的状态下将其保持在气囊的外表面上,从而限制或抑制气体从通气孔流出。
另一方面,解除约束装置对通气孔盖的约束时,该通气孔盖在来自通气孔的气体压力下,以折板状打开,从而解除通气孔的封闭或使通气孔开度增大。
如技术方案14,在本发明中,可以设置2个以上通气孔。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所有通气孔上设置通气孔盖,也可以不在所有的通气孔上设置通气孔盖。
在技术方案15的乘员约束装置中,由于在通气孔盖与气囊之间设有与该通气孔盖共同覆盖通气孔的辅助盖,因而通气孔的封闭性良好。
在技术方案16的乘员约束装置中,由于在该通气孔被通气孔盖封闭的状态下,与该通气孔相连的喷嘴配置在气囊内,该喷嘴被气囊内的压力压在该气囊内表面上而成为封闭状态,因而通气孔被该喷嘴封闭。因此,通气孔的封闭性良好。
另外,当解除通气孔盖对通气孔的封闭时,喷嘴被气囊内的压力从通气孔挤出到气囊外。而且,通过使气体流入该喷嘴内而使该喷嘴的直径以筒状扩大而成为开放状态,并且气体通过该喷嘴流出到气囊外。
在技术方案17的乘员约束装置中,在该通气孔被该通气孔盖封闭的状态下,由于内盖通过通气孔而从气囊外侧被通气孔盖进行支撑,因而不会被气囊内的气体压力从通气孔挤出到气囊外,而是从该气囊内侧紧贴在通气孔的周缘部而封闭该通气孔。由此,通气孔的封闭性良好。
另外,当解除通气孔盖对通气孔的封闭时,内盖失去该通气孔盖从气囊外侧的支撑,被气囊内的气体压力从通气孔挤出到气囊外。因此,通气孔成为开放状态,气囊内的气体从该通气孔流出。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如技术方案18,通气孔为狭缝状。通过将通气孔形成狭缝状,能够提高在通气孔被通气孔盖封闭的状态下抑制或防止从该通气孔发生气体泄漏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实施方式中的乘员约束装置的汽车副驾驶座附近的侧视图。
图2是图1的乘员约束装置的气囊装置的透视图。
图3是沿着图2的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图1的通气孔盖约束装置的说明图。
图5是通气孔封闭状态下的气囊膨胀时的透视图。
图6是沿着图5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通气孔开放状态下的气囊膨胀时的透视图。
图8是沿着图7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
图9是实施方式中的乘员约束装置的控制框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乘员约束装置的控制内容的流程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乘员约束装置的控制内容的流程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乘员约束装置的控制内容的流程图。
图13是实施方式中的乘员约束装置的气囊装置的说明图。
图14是图13的气囊装置的通气孔盖的俯视图。
图15是实施方式中的气囊装置的通气孔封闭状态下的气囊膨胀时的透视图。
图16是沿着图15的XVI-XVI线的剖视图。
图17是图15的气囊装置的通气孔开放状态下的气囊膨胀时的透视图。
图18是沿着图17的XVIII-XVIII线的剖视图。
图19是图15的气囊装置的通气孔附近的剖视图。
图20是实施方式中的气囊装置的通气孔封闭状态下的气囊膨胀时的透视图。
图21是沿着图20的XXI-XXI线的剖视图。
图22是图20的气囊装置的通气孔开放状态下的气囊膨胀时的透视图。
图23是沿着图22的XXIII-XXIII线的剖视图。
图24是实施方式中的气囊装置的通气孔封闭状态下的气囊膨胀时的透视图。
图25是沿着图24的XXV-XXV线的剖视图。
图26是从气囊内部侧观察图24的气囊装置的通气孔附近的透视图。
图27是图24的气囊装置的通气孔开放状态下的气囊膨胀时的剖视图。
图28是实施方式中的气囊装置的通气孔封闭状态下的气囊膨胀时的透视图。
图29是图28的气囊装置的通气孔开放状态下的气囊膨胀时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具有实施方式的乘员约束装置的汽车副驾驶座附近的侧视图;图2是该乘员约束装置的气囊装置的透视图;图3是沿着图2的II-II线的剖视图;图4(a)是该气囊装置的通气孔盖约束装置的透视图;图4(b)是该约束装置的纵剖视图;图5是通气孔封闭状态下的气囊膨胀时的透视图;图6是沿着图5的VI-VI线的剖视图;图7是通气孔开放状态下的气囊膨胀时的透视图;图8是沿着图7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并且,图9是该乘员约束装置的系统框图;图10至图12是表示该乘员约束装置的控制内容的流程图。
如图1所示,座椅1包括座垫2、座椅靠背3和头枕4,其可沿着导轨5对前后方向的位置进行调整。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座椅1是副驾驶座,但是并不限定于此。
通过负载传感器6检测就座于该座椅1上的乘员的体重。
虽然未图示,为了检测就座于该座椅上的乘员的姿势或识别放置在座垫2上的物体的形状,设有CCD摄像机等摄像装置和图像处理装置。优选的是,该乘员姿势检测装置用于检测乘员的头部、胸部及肩部中的至少一个(以下,将这些统称为乘员的头部等)。
另外,当在座椅上设置儿童座椅安装装置时,也可以通过检测儿童座椅与该安装装置的安装情况而判断座垫上的物体是否为儿童座椅。
通过设在该车辆上的座椅安全带装置10的软带12将儿童座椅固定到座椅上的情况下,也可以检测软带12的拉出量和施加在软带12上的张力,并对这些检测数据和负载传感器的检测数据进行组合,判断座椅上的物体是人体还是儿童座椅。
在该座椅1的侧部设有座椅安全带装置10的带扣11。穿过座椅安全带装置的软带12的舌片13安装在该带扣11上。
在该带扣11上,设有用于检测安装舌片13的情况的舌片检测传感器(图示省略)。并且,在用于卷绕软带12的卷收器(图示省略)上设有检测软带拉出情况的传感器。并且,在该卷收器、带扣11上设有:预张紧装置,在车辆碰撞时以规定长度卷绕软带12而约束乘员;和EA装置(能量吸收装置),当施加在软带12上的张力在规定值以上时,使软带12逐渐平缓而吸收施加于乘员身上的冲击。
在具有该座椅1的车辆上,设有由毫米波传感器、图像传感器、红外线激光传感器、来自GPS(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的汽车位置对其他车辆位置检测装置等构成的碰撞预测装置。前后左右全方位地进行该碰撞预测。通过该碰撞预测装置预测是否发生碰撞,并且在预测到碰撞时进行碰撞方向的预测、是全重叠碰撞还是侧偏碰撞的预测、碰撞对象的种类的预测、碰撞对象物的大小的预测、碰撞相对速度的预测以及碰撞相对加速度的预测。
并且,在该车辆上,除了由陀螺仪等构成的车辆姿势检测传感器以外,在多个位置上设有加速度传感器、冲击传感器,在实际发生碰撞事故时,进行事故是碰撞还是滚翻的检测、碰撞部位的检测、碰撞形态的检测以及碰撞规模(碰撞严重程度)的检测。
在实施方式中,在仪表板15的上部设有具有气囊21的气囊装置20,所述气囊21可在就座于座椅1上的乘员附近进行膨胀。
该气囊装置20包括该气囊21、气体从该气囊21流出用的通气孔22、收容该气囊21的折叠体并作为安装部件的容器23、使该气囊21膨胀的充气机(气体发生器)24、覆盖该通气孔22的通气孔盖25、在覆盖该通气孔22的状态下约束该通气孔盖25且可解除该通气孔盖25的约束状态的约束装置26、和覆盖该气囊21的折叠体而安装在容器23上的组件盖27等。
如图1所示,该气囊21堵塞仪表板15的上表面和风挡玻璃16之间的空间地向乘员前方膨胀。在该气囊21的基端侧设有充气机24的气体导入用开口(标号省略),该开口的周缘部通过固定部件28固定在容器23上。
在该实施方式中,该容器23是上表面开放的大致呈长方形的容器状。在该容器23的底面上设有由凹部构成的充气机配置部23a,在该配置部23a内设有充气机24。
将气囊21安装到容器23上时,使上述气体导入用开口的周缘部与充气机配置部23a的周缘部叠合并用固定部件28压住。此时,从该固定部件28突出设置的双头螺栓28a贯通该气体导入用开口的周缘部和容器23的底面而向该容器23的下方伸出。通过在该双头螺栓28a上拧紧螺母28b,将该气体导入用开口的周缘部和固定部件28固定在容器23的底面上。
另外,在固定部件28上设有通气孔(标号省略),通过该通气孔将气体从充气机24导入到气囊21内。
在该实施方式中,该充气机24的气体产生量可变。通过控制充气机24的气体产生量,可以控制气囊21的展开力、大小。
在该实施方式中,通气孔22设在如图1所示进行膨胀的气囊21的风挡玻璃16一侧表面的下部附近(与该风挡玻璃16和仪表板15上表面的交叉部附近的空间相对的位置)。
为了覆盖该通气孔22,沿着气囊21的外表面设有片状的上述通气孔盖25。在该实施方式中,该通气孔盖25的上端部在通气孔22的上侧结合在气囊21的外表面上,其下端侧沿着该外表面向下方拉绕并配置在容器23的侧面(沿着气囊21的风挡玻璃16一侧表面的侧面)的外侧。标号25a表示将该通气孔盖上端部结合在气囊外表面上的由缝线等构成的接缝。
在该通气孔盖25的下端部上,设有用于插入后述约束装置26的销26a的销插入部25b。在该实施方式中,该销插入部25b是将该通气孔盖25的下端部向上方折回并通过缝合等结合方法将其前端结合在该通气孔盖25的中间部分而形成的、可插通销26a的环状部分。
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该通气孔盖25由上边侧比下边侧宽度宽的大致呈梯形的片构成。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覆盖该通气孔盖25的通气孔22的部分(在该实施方式中为该上边侧)的宽度比该通气孔22的开口直径大10毫米以上。
并且,该通气孔盖25的上下方向(气囊21从容器23鼓出的方向)上的长度为,在其下端部被约束装置26约束在容器23上的状态下,不会约束(不会向容器23侧拉伸气囊21)气囊21从容器23鼓出的长度。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此时,该通气孔盖25的下端侧,在从该容器23的上边缘部向下方20毫米以上的宽度上与容器23的侧面重叠。
如图5等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气囊21的风挡玻璃16一侧的表面中,在通气孔22的下侧且与该通气孔盖25重叠的部分上,使该部分的基布向气囊21的外侧且向下侧松弛地形成有褶状部21a。
在沿着气囊21的风挡玻璃16一侧表面的容器23的侧面上设有具有销26a的上述约束装置26,其中所述销26插入通气孔盖25的销插入部25b。通过将该销26a插入该销插入部25b,将通气孔盖25的下端侧连接在容器23的该侧面上,从而以不能与气囊21的风挡玻璃16一侧的外表面分离的状态、即覆盖通气孔的状态进行约束。
如图4所示,该约束装置26具有与该销26a以同轴状延伸设置的中空的气缸26b,销26a以后端侧(图4(b)中的右端侧;下同)可从该气缸26b的前端侧(图4(b)中的左端侧;下同)在该气缸26b内进退的方式插入。在该气缸26b的该前端侧连接有气体流路26c,所述气体流路26c的末端连接有小充气机26d。
该小充气机26d通过连接器26e连接在后述的未图示的控制装置上,通过来自该控制装置的动作信号进行气体喷出动作,使所喷出的气体通过该流路26c而供给到气缸26b内。另外,在销26a的后端侧设有从其侧周面以放射方向伸出并与气缸26b的内周面可滑动地抵接的凸缘26f。
在该约束装置26中,当从该控制装置输入动作信号时,小充气机26d进行气体喷出动作,通过流路26c而使气体从气缸26b的前端侧流入其内部。流入气缸26b内的气体碰到凸缘26f的前表面(图4(b)中的左端面),通过该喷出压力使销26a向气缸26b的后端侧移动。
其结果是,销26a向气囊26b内后退并从通气孔盖25的销插入部25b拔出,从而解除通气孔盖25的下端部和容器23的连接。由此,通气孔盖25通过来自通气孔22的气体压力而以折板状打开,从而使通气孔22开放。
另外,以下,将从该控制装置向小充气机26d输入动作信号,销26a向气囊26b内后退并从销插入部25b拔出的一系列动作称为约束装置26的约束解除动作。
组件盖27具有覆盖容器23的上表面开口的主板部27a和从该主板部27a的内表面向下方直立设置的围框状的脚片部27b。该脚片部27b包围容器23的上边缘侧的外周地进行设置,通过未图示的铆钉等固定部件固定在该容器23的外周面上。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该脚片部27b中、沿着设有容器23的约束装置26的侧面的部分上,形成有包围该约束装置26地向远离该侧面的方向鼓出的鼓出部27c。在该鼓出部27c的内侧面与该约束装置26及被该约束装置26约束的通气孔盖25之间确保有充足的间隔,以防止两者接触或产生干扰。
另外,该主板部27a,在气囊21膨胀时通过来自该气囊21的挤压力开裂,而使容器23的上表面开口开放。标号27d表示用于引导该开裂的撕裂线。
在该实施方式中,当折叠气囊21时,首先,使该气囊21的风挡玻璃16一侧的表面及与其相反一侧的表面叠合,并使气囊21平坦地展开。接着,从与容器23相反一侧的前端部向该容器23一侧以卷状折叠并收容到容器23内。此时,当使该风挡玻璃16一侧的表面处于该卷外侧地进行折叠,并且将该卷收容到容器23内时,通气孔22处于该容器23的上表面开口一侧地进行配置。
由此,如图3所示,通气孔盖25从容器23的外侧通过该容器23上边缘部的上侧而顺畅地向该容器23的内侧拉绕。
此后,在该容器23上安装用于覆盖该容器23的上表面开口的组件盖27而构成气囊装置20。该气囊装置20设在仪表板15的上表面的气囊装置设置用开口(图示省略)内。此时,组件盖27与仪表板15的上表面大致呈同一表面地进行配置。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气囊装置20的EA力较小的情况下,当使充气机24动作而使气囊21膨胀时,约束装置26的小充气机26d不进行动作。这样一来,如图5、图6所示,即使气囊21膨胀,也通过约束装置26继续连接通气孔盖25的下端侧和容器23,通气孔22仍然被通气孔盖25覆盖。因此,限制从该通气孔22流出的气体,并且气囊21产生的EA量较小。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当气囊21膨胀时,该气囊21的风挡玻璃16一侧的表面中、通气孔22附近的部分,向该气囊21的外部侧鼓出褶状部21a的量。因此,该通气孔22附近的部分紧贴通气孔盖25,从而防止从该通气孔盖25与气囊外表面之间发生气体泄漏。
另一方面,在使气囊装置20的EA力较大的情况下,当使充气机24动作而使气囊21膨胀时,约束装置26的小充气机26d也进行动作。这样一来,如图7、图8所示,解除通气孔盖25的下端部和容器23的连接状态,气囊21膨胀时通过来自通气孔22的气体压力使通气孔盖25以折板状打开,通气孔22开放。由此,气囊21内的气体通过该通气孔22流出,气囊21产生的EA量较大。
另外,充气机24和小充气机26d的动作时间可以是同一时间,也可以是不同的时间。例如,即使在使小充气机26d动作的情况下,也可以使该小充气机26d的动作延迟,直到气囊21膨胀到规定量。在这种情况下,在气囊21的膨胀开始阶段,气体不会从通气孔22流出,因而气囊21能够迅速地进行膨胀。
如图9所示,向控制装置输入上述座椅的使用状态(乘员是否就座于座椅、货物或儿童座椅是否放置于座椅上、座椅上的乘员的重量、乘员的姿势以及座椅的前后位置)的检测信号、碰撞预测信号(是否发生碰撞的预测、碰撞方向的预测、是全重叠碰撞还是侧偏碰撞的预测、碰撞对象的种类的预测、碰撞对象物的预测、碰撞相对速度的预测以及碰撞相对加速度的预测)和事故状态检测信号(事故是碰撞还是滚翻的检测、碰撞部位的检测、碰撞形态的检测以及碰撞规模的检测),由此控制座椅安全带装置10、气囊装置20(充气机24、约束装置26)。
接着,参照图10至图12,对这一系列控制内容进行说明。图10表示座椅使用状态的检测过程。程序开始时,首先在步骤41判断乘员是否就座于座椅上。判断为乘员就座时,将气囊装置20设为可动作状态。接着,进行步骤42至44的各判断。
在步骤42,判断乘员的重量(体重)。进行控制,以使乘员重量较轻时气囊装置20的展开力·EA力(量)较小,乘员重量较重时气囊装置20的展开力·EA力(量)较大。同时还控制座椅安全带装置10的预张紧力·EA力。
在步骤43,判断乘员的姿势。在该实施方式中,乘员姿势检测装置检测乘员头部等的位置。当乘员头部等位于规定位置的后方时,充气机24以较大的输出功率进行动作,以使气囊21变得最大。当乘员头部等位于规定位置的前方时,充气机24以较低输出功率进行动作或不动作。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随着仪表板15和头部等的间隔变小而减小充气机24的输出功率。
在步骤44,判断是否佩戴座椅安全带。通过设在座椅安全带卷绕装置(以下称作卷收器)、安装在带扣上的传感器的信息,控制气囊装置20的展开力·EA力(量),以使佩戴时·未佩戴座椅安全带时分别达到最佳。同时还控制座椅安全带装置10的预张紧装置的动作·非动作。
图11表示预测到发生碰撞时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首先,在步骤51判断是否预测到碰撞,当判断为发生碰撞时进行步骤52至57的处理。
在步骤52,判断碰撞方向。在车辆的前后左右全方位地进行该预测的同时,还进行其细微部分位置的预测。为了改变事故判断处理过程中的使各装置10、20动作的减速度阈值而利用预测信息。
在步骤53,判断所预测出的碰撞是全重叠碰撞还是侧偏碰撞,并且,根据该判断结果预测碰撞时的车辆变动。为了最佳控制各装置10、20的动作模式或改变事故判定处理过程中的使各装置10、20进行动作的减速度阈值而利用该碰撞预测信息。
在步骤54,判断碰撞对象的种类。即,识别碰撞对象物,预测碰撞时的碰撞严重程度。为了对用于约束乘员的各装置10、20的动作模式进行最佳控制或改变事故判定处理过程中的使各装置10、20进行动作的减速度阈值而利用该预测信息。
在步骤55,判断碰撞对象物的大小或质量,预测碰撞时的碰撞严重程度。为了对各装置10、20的动作模式进行最佳控制或改变事故判定处理过程中的使各装置10、20进行动作的减速度阈值而利用该预测信息。
在步骤56,判断与碰撞对象的相对速度,预测碰撞时的碰撞严重程度。为了对各装置10、20的动作模式进行最佳控制或改变事故判定处理过程中的使各装置10、20进行动作的减速度阈值而利用该预测信息。
在步骤57,判断与碰撞对象的相对加速度,预测碰撞时的碰撞严重程度。为了对各装置10、20的动作模式进行最佳控制或改变事故判定处理过程中的使各装置10、20进行动作的减速度阈值而利用该预测信息。
图12表示实际发生碰撞等事故时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
在步骤61,通过安装在车辆前后左右方向上的利用静电容量或应变的加速度传感器检测车辆的碰撞。碰撞判断的阈值可以根据碰撞预测信息发生变化。
在步骤61,在判断出未发生碰撞时进入步骤62,判断是否发生了滚翻。如果既不是碰撞也不是滚翻,则返回步骤61。在发生滚翻的情况下,从步骤62进入步骤67,控制气囊装置20的动作·非动作及最佳的展开力·EA力(量)。同时还控制座椅安全带装置10的预张紧力·EA力。
在步骤61判断为碰撞时,进行步骤63至66的处理。
在步骤63,对碰撞部位进行判断,对气囊装置20的展开力·EA力(量)进行最佳控制。同时还控制座椅安全带装置10的预张紧力·EA力。
在步骤64,判断碰撞形态(前方·斜向·后方碰撞等),控制最佳的气囊装置20的展开力·EA力(量)。同时还控制座椅安全带装置10的预张紧力·EA力。
在步骤65,判断碰撞冲击的大小(碰撞严重程度)。根据判断结果控制最佳的气囊装置20的展开力·EA力(量)。同时还控制座椅安全带装置10的预张紧力·EA力。
另外,在步骤62的判断结果中,即使在不属于滚翻的情况下,有时也会因碰撞引起滚翻,因而在步骤66中,重新判断是否发生滚翻,控制气囊装置20的动作·非动作及最佳的展开力·EA力(量)。同时还控制座椅安全带装置10的预张紧力·EA力。
图13(a)是另一实施方式的乘员约束装置的气囊装置的透视图;图13(b)是沿着图13(a)的B-B线的剖视图;图14是该气囊装置的通气孔盖的俯视图。
在该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20A中,通气孔盖25A的上边侧一直延长到通气孔22上侧的、与气囊21的外表面结合的部分(接缝25a)的上方,当对气囊21进行折叠并收容到容器23内时,该通气孔盖25A,以横穿容器23的上表面开口的方式,从该容器23的设有约束装置26的侧面一侧向与其相对的侧面一侧拉绕,并将该上边侧的延长部分25c卡定到该相对侧面一侧。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容器23的该相对侧面一侧的外表面上设有挂钩部23b,通过将该挂钩部23b挂在设置于该延长部分25c上的挂钩孔25d上,将该延长部分25c卡定。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接缝25a与该挂钩孔25d之间的部分上,沿着该接缝25a延伸设置孔状接线25e。气囊21膨胀时,通气孔盖25沿着该孔状接线25e分裂为该延长部分25c和剩下的与气囊21结合的一侧,使容器23的上表面开口开放。
该气囊20A的其他结构与上述图1至图8的气囊装置20相同,在图13、图14中,与图1至图8相同的标号表示同一部分。
在该气囊装置20A中,由于通气孔盖25A横穿容器23的上表面开口地进行配置,其两端侧分别卡定(连接)在该容器23的一对相对侧面上,因而气囊21的折叠体通过该通气孔盖25A保持在容器23内。因此,气囊装置20A的装配操作性良好。并且,由于不必另外设置用于将气囊21的折叠体保持在容器23内的部件,因而能够实现气囊装置20A的结构及装配工序的简化和低成本化。
特别是,在将气囊装置20A设在该仪表板上时,由于可以防止气囊21的折叠体从容器23内掉落的情况,因而即使在用于覆盖容器23的上表面开口的组件盖与仪表板形成一体的情况下,也能够轻松地进行该设置操作。
图15是另一实施方式中的气囊装置的气囊在通气孔封闭状态下膨胀时的透视图;图16是沿图15的XVI-XVI线的剖视图;图17是通气孔开放状态下的气囊膨胀时的透视图;图18是沿着图17的XVIII-XVIII线的剖视图;图19(a)、图9(b)分别是沿着图16的XIXA-XIXA线的剖视图以及沿着图18的XIXB-XIXB线的剖视图。
在前述的图1至图12的实施方式中,该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20B,在通气孔盖25与气囊21之间设有辅助盖70,所述辅助盖70与该通气孔盖25一起封闭通气孔22。
在该实施方式中,该辅助盖70由大致呈方形的片构成,从气囊21的外表面侧覆盖通气孔22地进行配置,其一对相对边和与其垂直相交的1个边通过接缝71缝合在该通气孔22的周边部上。通气孔22比该接缝71靠近辅助盖70中央侧。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利用该接缝71缝合辅助盖70时,使该辅助盖70具有松弛,沿着该辅助盖70中的上述3个边形成褶状部70a。
该辅助盖70的剩余的1个边未缝合到气囊21的外表面上而处于自由状态。该自由的1个边设在通气孔盖25的上端侧,如图18所示,在该自由的1个边与气囊21外表面之间形成的开口,向该通气孔盖25的上端侧(即,向通气孔盖25中缝合在气囊21外表面上的一侧)开放。
覆盖该辅助盖70地将通气孔盖25叠合在气囊21的外表面上,该通气孔盖25的下端侧保持在约束装置26的销26a上。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虽然省略了气囊21一侧的褶状部21a,但是与前述实施方式同样地,也可以在气囊21上设置褶状部21a。
该气囊20B的其他结构与前述图1至图12的气囊装置20相同,在图15至图19中,与图1至图12相同的标号表示同一部分。并且,该气囊装置20B的控制方法也与气囊装置20相同。
在该气囊装置20B中,当通过约束装置26继续连接通气孔盖25和容器23,并在该通气孔盖25覆盖通气孔22的状态下使气囊21膨胀时,如图16及图19(a)所示,通气孔盖25沿着气囊21的外表面张紧,由于辅助盖70被该通气孔盖25压在气囊21的外表面上而与通气孔22重叠,因而通气孔22的封闭性良好。
并且,如上所述,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该辅助盖70的开口部位于通气孔盖25中缝合在气囊21外表面上的一侧,因而该通气孔盖25和气囊21对辅助盖70的开口部的夹紧效果好,抑制或防止从该辅助盖70的开口部发生气体泄漏的效果好。
当使约束装置26进行约束解除动作,并在通气孔盖25和容器23处于非连接状态下使气囊21膨胀时,通气孔盖25处于自由状态,辅助盖70被通气孔盖25压在气囊21的外表面上,因而辅助盖70被气囊21内的气体压力挤压而与气囊21的外表面分离。由此,通气孔22成为开放状态,气体从通气孔流出。
另外,此时,由于如图18及图19所示,辅助盖70拉伸褶状部70a而鼓出,因而气体从通气孔22通过该辅助盖70和气囊21的外表面之间而顺畅地流出。
该实施方式的辅助盖70只是一个例子,辅助盖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虽然未图示,但是辅助盖也可以在气囊内的气体压力的推压下以折板状打开。
图20是另一实施方式中的气囊装置的气囊在通气孔封闭状态下膨胀时的透视图;图21是沿着图20的XXI-XXI线的剖视图;图22是通气孔开放状态下的气囊膨胀时的透视图;图23是沿着图22的XXIII-XXIII线的剖视图。
在前述图1至图12的实施方式中,该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20C,在通气孔22上连接有两端开放的筒状喷嘴80的一端侧。
在该实施方式中,虽然该喷嘴80是以筒状卷绕基部并将该卷绕方向的两端部彼此缝合而形成的,但是喷嘴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由具有可挠性的橡胶、合成树脂等形成的软管等构成。
该喷嘴80一端的周缘部通过接缝81缝合在通气孔22的周缘部上。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将该喷嘴80从气囊21的内侧缝合在通气孔22的周缘部上,也可以从气囊21的外侧进行缝合,通过通气孔22压入气囊21的内侧。
在该气囊装置20C中,如图20、图21所示在预先将该喷嘴80配置在气囊21内的状态下,对气囊21进行折叠并收容到容器23内。
该气囊20C的其他结构与图1至图12的气囊20相同。并且,该气囊装置20C的控制方法也与气囊装置20相同。
在该气囊装置20C中,当通过约束装置26继续连接通气孔盖25和容器23,并在该通气孔盖25覆盖通气孔22的状态下使气囊21膨胀时,如图20、图21所示,由于通过通气孔盖25从气囊21的外侧堵塞通气孔22,因而喷嘴80停留在气囊21的内部,而不会从通气孔22向气囊21外突出。另外,虽然在图20、图21中为了明确各部分的结构,直接以圆通形状图示了喷嘴80,此时,如图21中的箭头P所示,喷嘴80通过气囊21内的气体压力压在该气囊21的内表面上,成为封闭状态。由此,由于通气孔22也被该喷嘴80封闭,因而通气孔22的封闭性良好。
当使约束装置26进行约束解除动作,并在通气孔盖25和容器23处于非连接状态下使气囊21膨胀时,由于通气孔盖25成为自由状态,因而通气孔22不会被通气孔盖25从气囊21的外侧堵塞,因而如图22、图23所示,喷嘴80在气囊21内的气体压力的作用下,被从通气孔22挤出到气囊21外。并且,通过使气体流入该喷嘴80内而使喷嘴80的直径以筒状扩大,从而成为开放状态,气体通过该喷嘴80向气囊外流出。
图24是另一实施方式中的气囊装置的气囊在通气孔封闭状态下膨胀时的透视图;图25是沿着图24的XXV-XXV线的剖视图;图26(a)是从气囊内部侧看到的通气孔封闭状态下的通气孔附近的透视图;图26(b)是内盖开放动作过程中与图26(a)相同部分的透视图;图27是通气孔开放状态下的与图25相同部分的剖视图。
该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20D,在前述图1至图12的实施方式中,设有从气囊21的内侧覆盖通气孔22的内盖90。
在该实施方式中,该内盖90由直径大于通气孔22的圆形片构成。该内盖90,从气囊21的内侧大致以同心状叠合在通气孔22上,并且穿过该通气孔22,通过接缝91缝合在从气囊21的外侧与通气孔22重叠的通气孔盖25上。内盖90和气囊21处于非结合状态。
该气囊20D的其他结构与图1至图12的气囊20相同。并且,该气囊装置20D的控制方法也与气囊装置20相同。
在该气囊装置20D中,当继续通过约束装置26连接通气孔盖25和容器23,并在该通气孔盖25覆盖通气孔22的状态下使气囊21膨胀时,如图24、图25及图26(a)所示,通气孔22从气囊21的内侧被内盖90覆盖。该内盖90,穿过通气孔22,被沿着气囊21外表面张紧的通气孔盖25从气囊21外侧进行支撑,因而紧贴在该通气孔22的周缘部上,而不会被气囊21内的气体压力从通气孔22挤出到气囊外。由此,通气孔22的封闭性良好。
当使约束装置26进行约束解除动作,并在通气孔盖25和容器23处于非连接状态下使气囊21膨胀时,由于通气孔盖25处于自由状态,内盖90并未被通气孔盖25从气囊21的外侧进行支撑,因而如图26(b)至图27所示,通过气囊21内的气体压力将该内盖90从通气孔22挤出到气囊21外。由此,通气孔22处于开放状态,气体从通气孔22向气囊21外流出。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内盖90由圆形的片构成,本发明的内盖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此。虽然内盖90由基布构成,但是内盖的材料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由硅形成的片。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虽然通气孔形成圆形开口状,但是也可以形成狭缝状。图28是这种结构的气囊装置的气囊在通气孔封闭状态下膨胀时的透视图;图29是该气囊装置的气囊在通气孔开放状态下膨胀时的透视图。
在前述图1至图12的实施方式中,该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20E,设有狭缝状的通气孔22A,以代替在气囊21上设置圆形开口状的通气孔22。另外,如图所示,该实施方式的通气孔22A,虽然形成具有2条狭缝以直角交叉的大致呈十字形的狭缝形状,们是通气孔的狭缝形状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形成一个直线状、狭缝从中心向多个方向延伸的放射状或C字状、L字状等各种形状。
通气孔盖25从气囊21的外表面侧覆盖该狭缝状的通气孔22A。
该气囊20E的其他结构与图1至图12的气囊20相同。并且,该气囊装置20E的控制方法也与气囊装置20相同。
通过如上所述地使通气孔22A形成狭缝状,可以在利用通气孔盖25封闭该通气孔22A的状态下,大幅度地抑制或防止气囊21膨胀时从该通气孔22A发生气体泄漏。
即,该狭缝状的通气孔22A,只要通气孔盖25与气囊21分离,该通气孔22A的周围部在该通气孔盖25和气囊21之间不卷缩,则如图28所示,开口面积非常小或几乎不存在开口,因而能够大幅度地抑制从该通气孔22A发生气体泄漏。
并且,当解除通气孔盖25对通气孔22A的封闭而使该通气孔盖25打开时,由于如图29所示,通气孔22A的周围部在通气孔盖25和气囊21之间卷缩,因而该通气孔22A开放时的开口面积与圆形开口状的通气孔22大致相等,因而气体从该通气孔22A迅速地流出。
上述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一个例子,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使用碰撞时使头枕向前方移动的装置等其他约束装置。并且,也可以预测或检测上述条件以外的条件。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在气囊上设置2个以上通气孔。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所有通气孔上设置通气孔盖,也可以不在所有通气孔上设置通气孔盖。
通气孔盖,在被约束装置约束时局部地覆盖通气孔,在解除约束时使该通气孔开度增大。例如,虽然并未图示,但是也可以在通气孔盖的与通气孔重叠的部分上设置直径小于该通气孔的辅助通气孔,即使通气孔盖被约束装置约束,也可以通过该辅助通气孔始终使气囊内外连通。
通气孔盖和气囊的结合方法,除了通过缝线进行缝合以外,也可以采用织入、粘接等各种方法。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虽然沿着气囊的外表面设置通气孔盖,但是也可以沿着气囊的内表面进行设置。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容器的内侧设置约束装置,也可以在该容器的侧面等设置透孔,将通气孔盖从该透孔引出到容器的外部,进行约束。
在该实施方式中,虽然通过小充气机的气体压力使约束装置进行约束解除动作,但是也可以通过磁力等其他方式使其进行动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将通气孔盖约束在容器上,也可以约束在除此之外的不动体、例如气囊固定部件、充气机固定部件、车体等上。当在方向盘上设有气囊装置时,也可以将通气孔盖约束在喇叭板等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在组件盖的脚片部上,设置向远离容器侧面的方向鼓出的鼓出部,在该鼓出部内设置约束装置及通气孔盖,但是也可以在容器的侧面上设置向该容器内侧凹陷的凹部,在该凹部内配置约束装置及通气孔盖。

Claims (18)

1.一种乘员约束装置,包括用于约束就座于车辆座椅上的乘员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及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根据该座椅使用状态的检测装置、该座椅安全带装置使用状态的检测装置、碰撞预测装置以及事故状态检测装置中的至少一个检测或预测信号,控制所述座椅安全带装置及气囊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员约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使用状态检测装置是用于检测乘员是否就座于座椅、乘员重量以及乘员姿势中至少一项的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乘员约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员姿势检测装置是用于检测乘员头部、胸部以及肩部中至少一个位置的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乘员约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碰撞预测装置预测碰撞的发生,并且预测碰撞方向、是全重叠碰撞还是侧偏碰撞、碰撞对象种类、碰撞对象物大小、碰撞相对速度以及碰撞相对加速度中的至少一项。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乘员约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事故状态检测装置,用于检测事故是碰撞还是滚翻、碰撞部位、碰撞形态以及碰撞规模中的至少一项。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乘员约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检测或预测信号,控制所述座椅安全带装置的预张紧力及能量吸收力、气囊的展开力、大小及能量吸收力中的至少一项。
7.一种乘员约束装置,包括用于约束就座于车辆座椅上的乘员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及气囊装置、分别控制该座椅安全带装置及气囊装置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气囊装置包括:在该乘员附近膨胀的气囊、安装该气囊的安装部件、使该气囊膨胀的气体发生器、用于从该气囊流出气体的通气孔、使该通气孔封闭或开度较小的通气孔盖以及用于约束该通气孔盖的约束装置,该约束装置能够在封闭该通气孔的状态或减小其开度的状态下解除约束;
该控制装置,根据所述座椅使用状态检测装置、所述座椅安全带装置使用状态检测装置、碰撞预测装置以及事故状态检测装置中的至少一个检测或预测信号控制该约束装置,以使所述约束装置继续约束通气孔盖或解除约束。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乘员约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使用状态检测装置用于检测乘员是否就座于座椅、乘员重量以及乘员姿势中的至少一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乘员约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乘员姿势检测装置用于检测乘员头部、胸部以及肩部中的至少一个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乘员约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碰撞预测装置预测碰撞的发生,并且预测碰撞方向、是全重叠碰撞还是侧偏碰撞、碰撞对象种类、碰撞对象物大小、碰撞相对速度以及碰撞相对加速度中的至少一项。
11.根据权利要求7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乘员约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事故状态检测装置,用于检测事故是碰撞还是滚翻、碰撞部位、碰撞形态以及碰撞规模中的至少一项。
12.根据权利要求7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乘员约束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气囊中所述通气孔的附近部分且与所述通气孔盖重叠的部分,使该部分向该通气孔盖一侧松弛地设置褶状部。
13.根据权利要求7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乘员约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被折叠并安装在所述安装部件上;
所述通气孔配置在与该气囊折叠体的安装部件相反一侧的外表面上;
所述通气孔盖,以包围该相反侧的外表面的方式覆盖通气孔,其一端通过所述约束装置连接在该安装部件上,另一端通过连接装置可解除连接地连接在该安装部件上,并在与该通气孔重叠的部分和该另一端之间结合在该通气孔的附近部分;
该连接装置,在该气囊膨胀时解除该通气孔盖的另一端和安装部件的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7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乘员约束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气囊具有2个以上通气孔,至少在1个通气孔上设置所述通气孔盖。
15.根据权利要求7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乘员约束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通气孔盖和所述气囊之间设有覆盖所述通气孔的辅助盖;
该辅助盖,在该通气孔盖处于封闭该通气孔的状态时,被该通气孔盖压在该气囊的外表面上而覆盖该通气孔;当解除该通气孔盖对该通气孔的封闭时,在该气囊内气压的推挤下与该气囊的外表面分离,从而开放该通气孔。
16.根据权利要求7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乘员约束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通气孔上连接有筒状喷嘴的一端;
该喷嘴,在所述通气孔盖处于封闭该通气孔的状态时,配置在所述气囊的内侧;当解除该通气孔盖对该通气孔的封闭时,在该气囊内气压的推挤下从该通气孔向该气囊外突出。
17.根据权利要求7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乘员约束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从所述气囊内侧覆盖所述通气孔的内盖;
该内盖通过该通气孔连接在所述通气孔盖上;
该内盖,在该通气孔盖处于封闭该通气孔的状态时,从该气囊的内侧覆盖该通气孔;当解除该通气孔盖对该通气孔的封闭时,在该气囊内气压的推挤下从该通气孔向气囊外推出,从而开放该通气孔。
18.根据权利要求7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乘员约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孔为狭缝状。
CN 200610009344 2005-02-28 2006-02-28 乘员约束装置 Pending CN182743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053672 2005-02-28
JP2005053672 2005-02-28
JP2005366631 2005-12-2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27430A true CN1827430A (zh) 2006-09-06

Family

ID=369460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610009344 Pending CN1827430A (zh) 2005-02-28 2006-02-28 乘员约束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827430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40338A (zh) * 2017-09-22 2018-01-30 上海誉鸣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安全气囊卷折套防尘罩设备
CN108839631A (zh) * 2018-06-27 2018-11-20 北京长安汽车工程技术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乘员约束系统及方法
CN112677916A (zh) * 2019-10-17 2021-04-20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上下latch扣件使用检测感测装置
US11292416B2 (en) * 2018-11-13 2022-04-05 Ashimori Industry Co., Ltd. Airbag device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40338A (zh) * 2017-09-22 2018-01-30 上海誉鸣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安全气囊卷折套防尘罩设备
CN108839631A (zh) * 2018-06-27 2018-11-20 北京长安汽车工程技术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乘员约束系统及方法
US11292416B2 (en) * 2018-11-13 2022-04-05 Ashimori Industry Co., Ltd. Airbag device
CN112677916A (zh) * 2019-10-17 2021-04-20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上下latch扣件使用检测感测装置
CN112677916B (zh) * 2019-10-17 2022-12-27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上下latch扣件使用检测感测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863565Y (zh) 车辆乘员防护系统
CN1192922C (zh) 侧气囊装置
CN1824549A (zh) 气囊和气囊装置
CN100344479C (zh) 机动车乘员约束装置
CN1290728C (zh) 保护膝用安全气囊装置
CN100336684C (zh) 步行者用气囊装置
CN100336685C (zh) 步行者用气囊装置
CN1579843A (zh) 乘员保护装置
CN1240573C (zh) 气囊装置
CN101061025A (zh) 用于车辆的乘客腿部保护装置
CN1903620A (zh) 气囊装置
US7673901B2 (en) Airbag device
CN1459394A (zh) 气囊
CN1827430A (zh) 乘员约束装置
CN1853988A (zh) 气囊装置、乘员保护系统、车辆
CN1903619A (zh) 气囊装置
EP1892161A1 (en) Occupant restraint device
CN1476399A (zh) 侧气囊装置
CN1615235A (zh) 侧气囊装置
CN1657348A (zh) 乘员保护装置
CN101032950A (zh) 具备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后部结构
CN1492817A (zh) 气体发生器
CN1305714C (zh) 充气机
CN1919660A (zh) 气囊以及气囊装置
CN1482973A (zh) 气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I02 Corr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Correction item: Priority

Correct: 2005.12.20 JP 2005-366631

False: Lack of priority second

Number: 36

Page: The title page

Volume: 22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PRIORITY; FROM: MISSING THE SECOND ARTICLE OF PRIORITY TO: 2005.12.20 JP 2005-366631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6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