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99977A - 后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后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799977A CN1799977A CN200510134781.4A CN200510134781A CN1799977A CN 1799977 A CN1799977 A CN 1799977A CN 200510134781 A CN200510134781 A CN 200510134781A CN 1799977 A CN1799977 A CN 179997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rint media
- discharge
- bundle
- post
- process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7/00—Article or web delivery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devices for performing specified auxiliary operations
- B65H37/04—Article or web delivery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devices for performing specified auxiliary operations for securing together articles or webs, e.g. by adhesive, stitching or stapl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30—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completed piles
- B65H31/3027—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completed piles by the nip between moving belts or roll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34—Apparatus for squaring-up piled artic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34—Apparatus for squaring-up piled articles
- B65H31/40—Separate receivers, troughs, and like apparatus for knocking-up completed pi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10—Selective handling processes
- B65H2301/16—Selective handling processes of discharge in bins, stacking, collating or gathering
- B65H2301/163—Bound or non bound, e.g. stapled or non stapled stacking mod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8/00—Specific machines
- B65H2408/10—Specific machines for handling sheet(s)
- B65H2408/11—Sorters or machines for sorting articles
- B65H2408/114—Sorters or machines for sorting articles means for shifting articles contained in at least one bin, e.g. for displacing the articles towards processing means as stapler, perfora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Pile Receivers (AREA)
- Separation, Sorting, Adjustment, Or Bending Of Sheets To Be Conveyed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 Folding Of Thin Sheet-Like Materials, Special Discharging Devices, And Oth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后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在该后处理装置中,对装载在后处理盘(16)上的介质捆实施后处理之后,使每个捆交替地在送纸宽度方向上移位,该移位后的每个捆都利用打印介质接收部件(18)从后处理盘(16)向排出口输送,利用配置在排出口上的排出辊对(12)以移位状态将介质捆排出到排纸盘(13)上。排出辊对(12)具有自由开闭地相对配置的排出上辊(22)和排出下辊(24),后处理装置还包括螺线管(40),该螺线管(40)将排出上辊(22)和排出下辊(24)切换为夹持介质捆的闭合状态和不夹持介质捆的开放状态,利用该螺线管(40)根据打印介质尺寸以规定时间闭合排出上辊(22)和排出下辊(24)。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后处理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对图像形成结束的打印介质捆施加装订处理等后处理的后处理装置。另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具有该后处理装置的复印机、打印机、传真装置以及这些的复合机等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复合机等图像形成装置都连接或内置有后处理装置。在该后处理装置中,打印结束的多张打印介质(复印纸、OHP薄膜等)重叠地装载于后处理盘上,并对该打印介质捆进行装订处理,或者在该后处理盘上进行分类处理等。
在这样的后处理装置中,为了能顺利地进行作为后处理的前面作业的调整作业,或者为了使后处理之后的厚打印介质捆不发生折纸、起皱、损坏等不良情况,需要将打印介质捆顺利地送出到装置外部的打印介质排出盘等,为此而开发出各种各样的技术。
例如,在日本特开2002-167115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披露的技术中,如图7所示,由排出下辊101和排出上辊102构成排出辊对100,并可取得闭合位置和开放位置,在该闭合位置上,两辊101、102接触形成夹持区,在该开放位置上,两辊101、102相互分离,从而可让打印介质捆通过。在这种现有的后处理装置103中,在排出辊对100的闭合位置上,利用弹簧104的力使两辊101、102相互抵压。并且,在排出辊对100的开放位置上,克服弹簧104的力使排出下辊101和排出上辊102分离,从而可使较大尺寸(A3、B4、11×17、8.5×14等)的打印介质捆通过排出辊对100。
在上述排出辊对100的开放位置上,当使螺线管105为ON时,杆106沿顺时针方向转动,杆106的前端下压排出上导向件108的上游侧。由此,排出上导向件108以固定轴107为支点沿图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排出上辊102向排出下辊101的上方离开。另外,当排出上导向件108旋转时,支轴109向下方移动,排出下导向件110以支轴111为支点绕图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由此,排出下导向件110其上面越过排出下辊101的外周面移动到上方位置,打印介质捆可在不接触排出下辊101的外周面的状态下顺利地通过。
另外,在日本特开平11-92019号公报(专利文献2)所披露的技术中,当打印介质捆的输送方向的后端到达通过排出辊对之前80mm的位置时,使排出辊对从开放状态转换为闭合状态(夹持状态),在打印介质捆的大部分通过排出辊对(开放状态)后闭合排出辊对,从而减少后处理之后的打印介质捆的上下偏移。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现有技术中,在排出辊对100的排出下辊101及排出上辊102处于闭合状态(夹持状态)下,在排出较小尺寸的打印介质捆时,由于在夹持状态下进行排出,故会使打印介质捆产生上下偏移,该偏移力施加到装订部分,容易对进行装订处理的部分带来损坏。另外,不进行装订处理的部分有可能发生捆偏移或调整不良(卷曲严重或张数多时,靠近排出下辊101侧的打印介质先送出)。另外,即使是排出较大尺寸的打印介质捆,未进行装订处理的部分也会发生捆偏移或调整不良的问题。
另外,如专利文献2的现有技术所述,如果仅仅夹持距离打印介质捆输送方向后端的一定位置(80mm)的话,则在作为打印介质捆的装订处理仅装订一个角部的情况下,当将多个打印介质捆排出到排出盘上时,排出的多个打印介质捆会因倾斜而导致脱落。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将装订处理后的多个打印介质捆沿送纸宽度方向交替错开(移位)后再排出即可,但是,在将打印介质捆沿送纸宽度方向错开再排出时,打印介质捆宽度方向的重心从承受打印介质捆后端进行输送的上压部件露出,从而发生打印介质捆在输送中被倾斜输送等输送不良状况。因此,如专利文献2所述,如果在距离打印介质捆输送方向后端80mm的位置上进行夹持,在打印介质捆的大部分被上推后闭合排出辊对的话,则在排出辊对夹持打印介质捆之前,打印介质捆就会在输送过程中发生倾斜或脱落。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为使后处理之后的打印介质捆不会发生不良输送而对每个打印介质捆进行移位后再捆扎、且可在移位状态下排出到排纸盘上的后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后处理装置,其在后处理盘上装载多张打印介质,对该具有多张打印介质的打印介质捆施加后处理,然后使每个打印介质捆交替沿送纸宽度方向移位,该移位后的每个打印介质捆利用打印介质输送单元从后处理盘向排出口输送,利用配置在所述排出口上的排出辊对将打印介质捆在移位状态下排出到排纸盘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出辊对具有可自由开闭地相对配置的排出上辊及排出下辊;
该后处理装置还包括驱动单元,用于使所述排出上辊和所述排出下辊在可夹持着打印介质捆进行排出的闭合状态和不夹持打印介质捆的开放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利用所述驱动单元,根据打印介质尺寸或打印介质张数以规定时间闭合所述排出下辊和所述排出上辊。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在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后处理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规定时间被设定为在打印介质捆输送方向的前端到达所述排出辊对之后的一定时间后。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在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后处理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规定时间被设定为在打印介质捆利用所述打印介质输送单元开始输送的一定时间后。
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在上述第一至第三方面所述的后处理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打印介质捆在输送方向上的尺寸越大,越夹持打印介质捆输送方向的后端侧。
根据本发明第五方面,在上述第一至第四方面所述的后处理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打印介质捆的打印介质张数越多,越夹持打印介质捆输送方向的后端侧。
根据本发明第六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在打印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以及对该图像形成结束的打印介质施加后处理的第一至第五方面所述的后处理装置。
采用本发明的话,则根据打印介质尺寸或打印介质张数以规定的时间闭合设置在排出口上的排出下辊和排出上辊,故可在移位状态下捆扎后处理之后的打印介质捆,不会产生输送不良,且可在打印介质捆没有偏移的状态下排出到排纸盘上。另外,即使在对小尺寸的打印介质捆进行后处理时,也可利用排出辊对的夹持防止打印介质捆受到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后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基本构成图;
图2是后处理装置的下部单元的主视图;
图3是上述后处理装置的下部单元的侧面剖视图;
图4是表示后处理装置的排出辊对的构成的图;
图5是后处理装置的排出辊对(闭合状态)的排出口侧的外观立体图;
图6是后处理装置的排出辊对(开放状态)的排出口侧的外观立体图;以及
图7是表示现有后处理装置的排出辊对的构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后处理装置及具有该后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基本构成
图1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后处理装置1及具有该后处理装置1的图像形成装置2的基本构成。
如该图1所示,从供纸盘3送出的打印介质(复印纸、OHP薄膜等)4在由图像形成部5打印完图像后,由图像形成装置本体6侧的排出辊对7送入后处理装置1的打印介质输送路8。另外,因为后处理中的对打印介质4的开孔作业是通过设置在打印介质输送路8上的穿孔单元9来进行的,因此,为了便于说明,以下所说的后处理是指除开孔作业以外的装订(staple)处理等。在不进行后处理时,送入后处理装置1的打印介质输送路8的打印介质4由分岔爪(或分离爪)10通过排出路11引导至排出辊对12,再由排出辊对12送到排纸盘(接纸盘)13上。另外,在进行后处理时,送入后处理装置1的打印介质输送路8的打印介质4由分岔爪10通过后处理输送路14送入后处理单元15。该后处理单元15包括上部单元(简称上单元)28和下部单元(简称下单元)29、后处理盘16、以及用于将装订处理后的打印介质捆在中央折弯的折弯单元19等。
图2及图3是下部单元29的主视图及侧视图。送入后处理单元15的打印介质4向下方输送,其后端(从后处理单元15向排纸盘13输送的输送方向的后端)由打印介质接收部件(打印介质输送单元)18接收。该打印介质接收部件18安装在张设于两根转轴50、51之间的带52上。该打印介质接收部件18根据所使用打印介质的尺寸在带移动方向的预定位置上待命。并且,在下部单元29的上端部设置有转轴58,在该转轴58和转轴50之间张设有另一带60。在该带60上为了进行打印介质调整而设置有抵压打印介质前端(向排纸盘13输送的输送方向的前端)的突起59(参照图3)。
为了向输送方向引导打印介质,在下部单元29上沿着送纸宽度方向(与打印介质排出方向正交的方向)并列设置有一对上导向件53和一对下导向件54。一对上导向件53及下导向件54可分别相对中心线A对称地在送纸宽度方向上移动。在该上导向件53和下导向件54的中间沿着送纸宽度方向并列设置有一对两端支撑部件55。该两端支撑部件55用于在进行装订处理时接收打印介质捆的后端,且具有大致呈L字形的支撑钣金56。该两端支撑部件55通过动作杆57与对应的下导向件54连动。当打印介质输送方向的长度小于预定打印介质尺寸时,一对下导向件54向外侧扩张,该下导向件54推压动作杆57,两端支撑部件55被该动作杆57下压,向图3的实线所示的用于支撑打印介质后端的基准位置移动。当打印介质输送方向的长度比预定打印介质尺寸长时,一对下导向件54向内侧靠拢,动作杆57自由转动,两端支撑部件55上推动作杆57,向图3的虚线所示的退让位置移动。
这样一来,当打印介质输送方向的长度小于预定打印介质尺寸时,对于由打印介质接收部件18接收而装载于后处理盘16上的多张打印介质4,通过使带60向下方移动从而用突起59向打印介质接收部件18侧轻轻按压打印介质前端以使打印介质前端对齐地进行调整,然后通过后处理单元17进行装订处理等后处理。该后处理单元17具有:设置在相对图2的中心线A对称的位置上的两个中央装订订书机(stapler)17’、以及设置在图2右端的倾斜装订订书机17”。当打印介质输送方向的长度小于预定打印介质尺寸时,由于两端支撑部件55在基准位置上待命,因此,通过使打印介质接收部件18向基准位置移动,从而由打印介质接收部件18及两端支撑部件55稳定地支撑打印介质捆的后端。
当打印介质输送方向的长度比预定打印介质尺寸长时,在打印介质接收部件18移动到基准位置后,一对下导向件54靠拢,两端支撑部件55向退让位置转动,打印介质接收部件18向下方移动,从而打印介质捆的后端只由打印介质接收部件18支撑。并且,对于通过打印介质接收部件18而向下方移动的多张打印介质4,利用突起59向打印介质接收部件18侧轻轻按压打印介质前端以使打印介质前端对齐地进行调整,接着带52、60同时向上方移动,从而使打印介质接收部件18向上方移动且再次移动到基准位置上,然后进行装订处理。
在此,为了在排纸盘13上装载被排出的多个打印介质捆、且防止由于倾斜而从排纸盘13中脱落,而使装订处理后的打印介质捆在送纸宽度方向上交替移位后再排出。为此,通过将一对上导向件53移动到送纸宽度方向两端的移位位置(未图示),从而使装订处理结束的打印介质捆从该位置由打印介质接收部件18向上方排出。
排出辊对的构成
图4至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排出辊对12的构成的图,是图1的K所表示的部分的构成图。
排出辊对12包括:排出上导向件21,将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可转动地支撑在装置本体20侧;多个排出上辊22,在该排出上导向件21的一端21a侧可转动地被支撑;排出下导向件23,将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可转动地支撑在装置本体20侧;以及在装置本体20侧可转动地被支撑的多个排出下辊24。该多个排出上辊22和排出下辊24沿着送纸宽度方向(与打印介质排出方向正交的方向)以适当间隔配置,从而可确实地输送作为该后处理装置1的后处理对象的任意尺寸的打印介质。
排出下导向件23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由支撑销25自由转动地支撑在装置本体20侧的框架26上。该排出下导向件23通过其自身重量产生相对转动支点(支撑销25)的逆时针方向的转矩。并且,该排出下导向件23在由排出下辊24和排出上辊22形成夹持区(nip)P的闭合状态的位置上,被支撑在装置本体20侧的框架26上所形成的卡合部件27上,且使排出下辊24侧的一端23a比排出下辊24的外周面更退后(远离夹持区P)。
另外,在排出下导向件23的另一端23b侧形成有朝向前端开口的大致呈U字形的槽30(U形槽)。该U形槽30留有间隙地卡合于向后述的排出上导向件21的另一端21b侧突出形成的连接销31上。在此,连接销31和U形槽30之间的间隙量设置为:可产生排出下辊24和排出上辊22之间的最大分离尺寸。并且,排出下导向件23通过打印介质导向板部23c来引导打印介质的移动。
排出上导向件21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由与排出下导向件23共用的支撑销25支撑而可自由转动。该排出上导向件21的中间部利用弹簧37向将排出上辊22压向排出下辊24侧的方向偏置,其另一端21b侧利用螺线管(驱动单元)40向使排出上辊22离开排出下辊24的方向偏置。另外,该螺线管40利用未图示的控制单元进行开(通电)、关(切断)控制。安装排出上导向件21,使在其另一端21b侧留有间隙地卡合在排出下导向件23的U形槽30上的连接销31从侧面突出。
装置本体20侧的框架26包括:螺线管(solenoid)40;杆42,其通过支撑销41可转动地支撑于该框架26上;以及用于连接该杆42的一端42a和螺线管40的操纵杆43的金属线等连接环44。并且,当螺线管40导通(通电)时,杆42由螺线管40的操纵杆43牵引,使该杆42沿顺时针方向转动,杆42的另一端(前端)42b抵压排出上导向件21的另一端21b侧,从而使排出上导向件21绕支撑销25(沿顺时针方向)转动。
综上所述,在利用排出辊对12将未进行后处理的打印介质排出到排纸盘13上时,利用弹簧37的弹力按压排出上导向件21,从而通过该排出上导向件21使排出上辊22压向排出下辊24。由此,成为在排出上辊22和排出下辊24之间的接触部上形成夹持区P的闭合状态,打印介质由排出辊对12送出到排纸盘13上。
另外,在利用排出辊对12将经过后处理的打印介质捆排出到排纸盘13上时,给螺线管40通电,该螺线管40使杆42沿顺时针方向转动,该杆42的前端42b抵压排出上导向件21的另一端21b侧的上表面,从而使排出上导向件21以支撑销25为转动支点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由此,可转动地支撑于排出上导向件21的一端21a侧的排出上辊22离开排出下辊24。当排出上导向件21以支撑销25为转动支点绕顺时针方向转动时,安装在排出上导向件21的另一端21b上的连接销31抵接于排出下导向件23的U形槽30的下缘。该连接销31抵接于排出下导向件23的U形槽30下缘的位置为排出上辊22和排出下辊24的最大分离位置。另外,排出上辊22离开排出下辊24的最大尺寸例如可设置为:可以让捆有50张基重为80g/m2左右的A4尺寸复印纸的打印介质捆通过的程度的尺寸。
排出下导向件23其一端23a从装置本体20侧的卡合部件27脱离,以支撑销25为转动中心与排出上导向件21一体地绕顺时针方向转动,当该一端23a侧转动至从排出下辊24的外周面突出的位置时,保持螺线管40的动作,并维持这种状态。这样,由于排出下导向件23的一端23a侧从排出下辊24的外表面突出,因此由打印介质接收部件18从后处理单元15中送出的打印介质捆下侧(里面侧)的打印介质不会与排出下辊24的外表面接触,打印介质捆的前端侧可顺利地通过排出下辊24和排出上辊22的间隙而不会被卡住。另外,在后处理的打印介质捆的打印介质尺寸大,在后处理单元15中进行打印介质的调整作业时,即使打印介质捆排出时的打印介质输送方向的前端必须越过排出下辊24和排出上辊22的夹持区P突出到外部的情况下,排出辊对12也呈分离状态。由此,可顺利地进行较大尺寸的打印介质捆的调整作业。
利用后处理装置排出打印介质捆的排出动作
在本实施例中,在利用打印介质接收部件18将打印介质捆从后处理单元15排出时,当用打印介质检测传感器47检测到打印介质捆的输送方向前端通过时,在其规定时间后切断对螺线管40的通电,或者在开始用打印介质接收部件18进行打印介质捆的捆扎动作(输送动作)时,在其规定时间后切断对螺线管40的通电。通过切断对螺线管40的通电,则在排出口完成捆扎的打印介质捆因排出下辊24和排出上辊22闭合而被夹持,并被送出到排纸盘13上。
例如,在图2及图3中,使打印介质接收部件18移动,将打印介质捆移动到用于进行后处理的基准位置,在对打印介质捆进行装订时,使打印介质捆向送纸宽度方向上的装订位置移动再进行装订。例如,在关于打印介质宽度中心对称的位置上进行装订时,使一对上导向件53在送纸宽度方向上移动,利用中央装订订书机17’进行装订。另外,当在打印介质捆的一角处进行装订时,使一对上导向件53向送纸宽度方向的右端(图2)移动,利用倾斜装订订书机17”进行装订。然后,使装订后的最初的打印介质捆向送纸宽度方向的一个移位位置(捆扎位置)移动,利用打印介质接收部件18捆扎打印介质捆并排出。因为打印介质接收部件18安装在带52上,所以打印介质捆直至图3的转轴50的位置都利用打印介质接收部件18进行捆扎,之后过渡到突起59,通过该突起59排出直至排出辊对12。突起59在到达移动上端时,随着带60的逆时针方向的旋转而在盘内侧移动,然后返回原位置。并且,使装订完的第二个打印介质捆向送纸宽度方向的其他移位位置(捆扎位置)移动,利用打印介质接收部件18捆扎打印介质捆并排出。这样,在具有多个打印介质捆时,在交替切换移位位置后再进行排出。另外,在不对打印介质捆进行装订时,也同样地将每个打印介质捆交替移动到移位位置,利用打印介质接收部件18捆扎打印介质捆并排出。
另外,当考虑到捆偏移(错位)或调整不良时,切断(断开)对螺线管40通电的时间最好是在尽量靠近装订位置的打印介质输送方向的后端。但是,在利用打印介质接收部件18捆扎打印介质捆时,如图2所示,从打印介质捆在开始捆扎至通过上导向件53上端的期间利用该上导向件53引导其宽度方向两端来看没有问题,但是,在通过上导向件53后就没有引导其宽度方向两端的构件。因此,当打印介质捆宽度方向的重心露出(偏离)打印介质接收部件18时,就有可能会发生打印介质捆在输送中倾斜而变得不稳定、或者被卡住而导致输送不良的情况。例如,在将打印介质捆沿打印介质宽度方向移位后再排出时,打印介质捆宽度方向的重心露出打印介质接收部件18,打印介质捆在输送中有可能发生倾斜而导致输送不良。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对打印介质捆的适当位置予以夹持,以使在夹持时不会引起捆偏移或调整不良,且不会导致不良输送。
例如,当装订处理后的打印介质捆为A4纵向或比其更小的尺寸时,打印介质检测传感器47在检测到打印介质捆的前端后,在通过了距离输送方向前端1/3打印介质大小的部位时,切断(OFF)对螺线管40的通电而进行夹持。例如,在为A4横向尺寸时,在距离打印介质输送方向前端1/3全长即大致为70mm的部位进行夹持,在为A4纵向尺寸时,在距离打印介质输送方向前端1/3全长即大致为100mm的部位进行夹持。这样,由于对距离打印介质输送方向前端1/3全长的位置进行夹持,所以打印介质捆在通过上导向件53后也不会发生倾斜等。并且,因为在距离打印介质输送方向前端1/3全长的部位进行夹持,所以可防止装订处理后的较小尺寸的打印介质捆因被夹持而损坏。
另外,当装订处理后的打印介质捆为大于A4纵向的尺寸(B4、A3等)时,为了防止打印介质捆破损等,最初在敞开排出下辊24和排出上辊22的状态下,打印介质捆不接触排出下辊24外表面的状态下在排出下辊24上进行移位动作,然后利用打印介质接收部件18进行捆扎。并且,对于切断(OFF)螺线管40、闭合排出下辊24和排出上辊22的时间,是在由打印介质接收部件18开始进行捆扎动作后,打印介质捆通过了距离打印介质输送方向前端2/5的部位时进行(开始)的。例如,在为B4纵向尺寸时,夹持距离打印介质输送方向前端2/5全长即大致145mm的部位,在为A3纵向尺寸时,夹持距离打印介质输送方向前端2/5全长即大致167mm的部位。这样,由于夹持距离打印介质输送方向前端2/5全长的位置,因此与小于A4纵向的尺寸时同样,打印介质捆在通过上导向件53后也不会发生倾斜等。由此,在为小于A4纵向的尺寸和大于A4纵向尺寸的B4、A3等较大尺寸时,打印介质尺寸越大,闭合排出下辊24和排出上辊22的打印介质位置越靠向后端侧(时间越晚)。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打印介质捆的张数越多,则切断(OFF)对螺线管40通电的时间越晚,以使夹持后端侧。例如,当打印介质捆的张数大于等于50张时,在沿着输送方向通过了距离输送方向前端一半打印介质尺寸的位置上闭合(夹持)排出下辊24和排出上辊22的情况下,该夹持的时间如果相同的话,则由于打印介质捆的张数越多夹持力越弱,所以捆的偏移量就会越大。因此,每当打印介质捆的张数相差10张时就改变夹持的时间,打印介质捆的张数越多,闭合排出下辊24和排出上辊22的时间越晚。例如:
当小于等于10张时,从打印介质检测传感器47ON后50msec进行夹持。
当小于等于20张时,从打印介质检测传感器47ON后100msec进行夹持。
当小于等于30张时,从打印介质检测传感器47ON后150msec进行夹持。
当小于等于40张时,从打印介质检测传感器47ON后200msec进行夹持。
当小于等于50张时,从打印介质检测传感器47ON后250msec进行夹持。
另外,为了夹持打印介质的距离打印介质输送方向前端相同的位置,从而优选打印介质捆的排出速度越快,就越早切断(OFF)对螺线管40通电的时间。例如,在距离检测到的打印介质前端60mm的位置(距离打印介质的输送方向前端1/3的位置)进行夹持时,
当排出速度为400mm/sec时,从打印介质检测传感器47ON后150msec进行夹持。
当排出速度为500mm/sec时,从打印介质检测传感器47ON后120msec进行夹持。
当排出速度为600mm/sec时,从打印介质检测传感器47ON后100msec进行夹持。
但是,如果排出速度变快,在打印介质捆的上下方向上产生的偏移力会施加到装订部分,容易导致损坏,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将夹持位置设置在打印介质后端。例如,以A4纵向的打印介质捆为例,
当排出速度为400mm/sec时,在距离打印介质前端100mm的位置上进行夹持。
当排出速度为500mm/sec时,在距离打印介质前端150mm的位置上进行夹持。
当排出速度为600mm/sec时,在距离打印介质前端200mm的位置上进行夹持。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的后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可与扫描仪等图像读取装置配合使用,还可用于对图像读取后的打印介质捆进行后处理。
符号说明
1后处理装置 2图像形成装置
4打印介质 5图像形成部
12排出辊对 13排纸盘
16后处理盘 18打印介质接收部件
21排出上导向件 22排出上辊
23排出下导向件 24排出下辊
40螺线管
Claims (10)
1.一种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装载打印介质的后处理盘;
后处理单元,对装载于所述后处理盘上的由多张打印介质构成的打印介质捆施加后处理;
打印介质输送单元,将由所述后处理单元进行了后处理的打印介质捆逐个在送纸宽度方向上移位使其相互错开,且将移位后的每个打印介质捆向排出口输送;
排出辊对,将由所述打印介质输送单元输送来的打印介质捆从排出口排出,具有可自由开闭地相对配置的排出上辊及排出下辊,且可取得闭合状态和开放状态,所述闭合状态为可夹持着打印介质捆进行排出的状态,所述开放状态为所述排出上辊和所述排出下辊相互分开的状态;
排纸盘,接收由所述排出辊对排出的打印介质捆;
驱动单元,用于使所述排出上辊和所述排出下辊在所述闭合状态和开放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控制单元,根据打印介质尺寸或打印介质张数控制所述排出下辊和所述排出上辊从开放状态至闭合状态的切换时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自打印介质捆的输送方向的前端到达所述排出辊对起经过一定时间后,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排出下辊和所述排出上辊从开放状态切换为闭合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从利用所述打印介质输送单元开始输送打印介质捆起经过一定时间后,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排出下辊和所述排出上辊从开放状态切换为闭合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排出下辊和所述排出上辊的开放状态和闭合状态的切换时间,以使打印介质捆在输送方向上的尺寸越大,越夹持打印介质捆输送方向的后端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控制开放状态和闭合状态的切换时间,以使打印介质捆的打印介质张数越多,越夹持打印介质捆输送方向的后端侧。
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打印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以及
后处理装置,对在所述图像形成部完成了图像形成的打印介质施加后处理;
其中,所述后处理装置包括:
装载打印介质的后处理盘;
后处理单元,对装载于所述后处理盘上的由多张打印介质构成的打印介质捆施加后处理;
打印介质输送单元,将由所述后处理单元进行了后处理的打印介质捆逐个在送纸宽度方向上移位使其相互错开,且将移位后的每个打印介质捆向排出口输送;
排出辊对,将由所述打印介质输送单元输送来的打印介质捆从排出口排出,具有可自由开闭地相对配置的排出上辊及排出下辊,且可取得闭合状态和开放状态,所述闭合状态为可夹持着打印介质捆进行排出的状态,所述开放状态为所述排出上辊和所述排出下辊相互分开的状态;
排纸盘,接收由所述排出辊对排出的打印介质捆;
驱动单元,用于使所述排出上辊和所述排出下辊在所述闭合状态和开放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控制单元,根据打印介质尺寸或打印介质张数控制所述排出下辊和所述排出上辊从开放状态至闭合状态的切换时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自打印介质捆的输送方向的前端到达所述排出辊对起经过一定时间后,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排出下辊和所述排出上辊从开放状态切换为闭合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自利用所述打印介质输送单元开始输送打印介质捆起经过一定时间后,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排出下辊和所述排出上辊从开放状态切换为闭合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控制开放状态和闭合状态的切换时间,以使打印介质捆在输送方向上的尺寸越大,越夹持打印介质捆输送方向的后端侧。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控制开放状态和闭合状态的切换时间,以使打印介质捆的打印介质张数越多,越夹持打印介质捆输送方向的后端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4364148 | 2004-12-16 | ||
JP2004364148A JP2006168921A (ja) | 2004-12-16 | 2004-12-16 | 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799977A true CN1799977A (zh) | 2006-07-12 |
CN100534884C CN100534884C (zh) | 2009-09-02 |
Family
ID=366700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510134781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34884C (zh) | 2004-12-16 | 2005-12-16 | 后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060244192A1 (zh) |
JP (1) | JP2006168921A (zh) |
CN (1) | CN100534884C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205915A (zh) * | 2010-03-31 | 2011-10-05 |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 纸张后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CN101596983B (zh) * | 2008-06-02 | 2012-07-04 | 佳能株式会社 | 片材输送装置及成像设备 |
CN108693725A (zh) * | 2017-04-06 | 2018-10-23 | 株式会社东芝 | 片材处理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087442B2 (en) * | 2006-09-14 | 2012-01-03 | Ai & Di Co., Ltd. | Adhesive sheet bonding devic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667999B2 (ja) * | 1997-07-22 | 2005-07-0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用紙処理装置 |
JP3250725B2 (ja) * | 1997-10-27 | 2002-01-2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
KR100480463B1 (ko) * | 1998-09-17 | 2005-09-12 | 주식회사신도리코 | 용지후처리장치 |
US6889971B2 (en) * | 2002-02-21 | 2005-05-10 | Konica Corporation | Sheet finisher with air blowing member |
JP2004163908A (ja) * | 2002-10-11 | 2004-06-10 | Kyocera Mit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058391B2 (ja) * | 2003-07-16 | 2008-03-05 |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 用紙束排出装置,用紙束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2004
- 2004-12-16 JP JP2004364148A patent/JP2006168921A/ja active Pending
-
2005
- 2005-12-16 CN CNB2005101347814A patent/CN100534884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12-16 US US11/306,108 patent/US20060244192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96983B (zh) * | 2008-06-02 | 2012-07-04 | 佳能株式会社 | 片材输送装置及成像设备 |
CN102205915A (zh) * | 2010-03-31 | 2011-10-05 |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 纸张后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US8684345B2 (en) | 2010-03-31 | 2014-04-01 |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 Paper-sheet post-processing device |
CN102205915B (zh) * | 2010-03-31 | 2014-06-04 |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 纸张后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CN108693725A (zh) * | 2017-04-06 | 2018-10-23 | 株式会社东芝 | 片材处理装置 |
CN108693725B (zh) * | 2017-04-06 | 2022-08-19 | 株式会社东芝 | 片材处理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0534884C (zh) | 2009-09-02 |
JP2006168921A (ja) | 2006-06-29 |
US20060244192A1 (en) | 2006-11-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657911B2 (ja) | 用紙後処理装置及び用紙後処理方法 | |
JP2006264978A (ja) | 用紙後処理装置 | |
JP2007182263A (ja) | 用紙後処理装置 | |
JP2015030592A (ja) | シート綴じ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
JP2007168965A (ja) | 用紙後処理装置 | |
CN1932665A (zh) | 纸片类处理装置和纸片类处理方法 | |
CN1799977A (zh) | 后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
JP2007084301A (ja) | 用紙後処理装置 | |
US20070138729A1 (en) | Sheet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sheet post-processing method | |
US20080211161A1 (en) | Sheet finishing apparatus | |
JP2008254932A (ja) | 用紙後処理装置 | |
JP4291243B2 (ja) |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 | |
US7832719B2 (en) | Method and buffer station for buffering documents | |
JP2007308215A (ja) | 用紙後処理装置 | |
JP2006096528A (ja) | 用紙後処理システム | |
JP2006124166A (ja) | 用紙後処理装置 | |
JP6191946B2 (ja) | シート収納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後処理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
JP4021888B2 (ja) |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 | |
CN1754813A (zh) | 纸张后处理装置 | |
JP4948838B2 (ja) | 用紙後処理装置 | |
JP6163856B2 (ja) | 後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
JP5522536B2 (ja) | 用紙折り装置 | |
JP2011079650A (ja) | 用紙後処理装置 | |
JP2006096462A (ja) |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 | |
JP2006096459A (ja) |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902 Termination date: 20211216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