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79397A - 冰箱 - Google Patents

冰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79397A
CN1779397A CN200510099600.9A CN200510099600A CN1779397A CN 1779397 A CN1779397 A CN 1779397A CN 200510099600 A CN200510099600 A CN 200510099600A CN 1779397 A CN1779397 A CN 17793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ooling unit
pushing tow
tow parts
erecting b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51009960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39827C (zh
Inventor
井口治信
米原悠二
佐藤淳
针生聪
玉山弘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7793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793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3982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39827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refrigeration units with respect to devices or objects to be refrigerated, e.g. infrared detectors
    • F25D1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refrigeration units with respect to devices or objects to be refrigerated, e.g. infrared detectors plug-in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00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F25D23/006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for mounting refrigerating machinery compon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17/00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F25D2317/06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 F25D2317/065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air return
    • F25D2317/0651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air return through the botto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17/00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F25D2317/06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 F25D2317/066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air supply
    • F25D2317/0661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air supply from the botto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够简化冷却单元的顶推结构并且容易确定冷却单元安装位置的冰箱。具备:在安装台(32)上设置收容冷却器(24)及送风机(25)的冷却箱(22)、压缩机(33)、冷凝器(34)等构成一体化的冷却单元(R)、绝热箱体(2)的底壁(2A)上形成的冷气排出口(15)及冷气吸入口(14)、具有用于确定冷却单元的位置使得机械室(21)内冷却室(23)的冷气排出口(28)及冷气吸入口(27)与冷气排出口及冷气吸入口的下侧各自对应的挡块(42)的固定部件(41)、在冷却单元插入机械室(21)的方向上压靠在安装台(32)的前后两侧下面而将本冷却单元向绝热箱体的底壁方向顶起的顶推部件(44)以及操作该顶推部件的操纵臂(48)。

Description

冰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构成有压缩机和冷却器的冷却单元安装在内部构成储藏室的绝热箱体的下方的冰箱。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低温陈列柜使用的这种冰箱,在绝热箱体内构成的储藏室的下方构成有机械室,且绝热箱体的底壁上形成有与机械室内连通的冷气排出口和冷气吸入口。机械室内,上面开口的冷却箱与绝热箱体的底壁接触,同时,该冷却箱内配设了构成冷却单元的冷却器和冷却器用送风机。而且,经冷气排出口和冷气吸入口连通储藏室内与冷却箱。而且,机械室的冷却箱的下侧,在底面具有移动用脚轮(caster)的安装台上设置了构成上述冷却器以及冷却单元的压缩机或冷凝器和冷凝器用送风机等,构成众所周知的冷媒回路。
而且,冷却箱设置在安装台的上部,与绝热箱体底部之间可自由装拆。冷却箱与冷却器、冷却器用送风机以及压缩机或冷凝器等利用脚轮很容易就收纳在安装台的机械室内,冷却单元能够从绝热箱体分离。(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特开平2000-105058号公报
然而,如上所述的以往的结构中,由于从冷却室的上面开口、与冷气排出口和冷气吸入口之间产生的间隙中泄漏冷气,所以,安装台被收纳进机械室内后,必须将配设了冷却室及冷却室用送风机的冷却箱顶起并用固定工具将其固定在绝热箱体的底壁上。由于这个原因,存在冷却单元的安装作业繁琐困难的问题。而且这时,冷却箱必须固定在与绝热箱体底壁上形成的冷气吸入口以及冷气排出口相对应的位置上,定位困难,导致作业性进一步变差。而且,虽然也曾考虑过将固定冷却箱的安装台全部顶起并固定到绝热箱体的底壁上,但是该安装台上除了配置有如上所述的压缩机和冷凝器以外还配置有冷却箱以外的机器,总重量超过40kg,维修作业时需要进行顶起作业,非常麻烦,所以希望简化作业。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提出的,提供通过将由压缩机、冷凝器和冷却箱等一体化而形成的冷却单元顶起、将冷却箱无阻碍地推向绝热箱体的底壁、构成将与冷却器热交换后的冷气经送风机从冷气排出口排进储藏室内且从冷气吸入口吸入冷却室内的冷气循环、从而冷却储藏室的冰箱。特别是,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能够简化冷却单元的顶推结构且容易确定冷却单元安装位置的冰箱。
本发明的冰箱是指在绝热箱体内形成的储藏室的下方构成有机械室的冰箱,其特征在于具备:冷却单元,将被收容在冷却箱体的冷却室内的冷却器以及送风机、压缩机、冷凝器等设置在安装台上并构成一体化;冷气排出口及冷气吸入口,形成在成为上述机械室天花板的上述绝热箱体的底壁上,用于连通上述储藏室内与机械室内;定位机构,将上述冷却单元定位在上述机械室内,并使上述冷却室的排气侧及吸气侧分别与上述冷气排出口及冷气吸入口的下侧对应;顶推机构,与相对于将上述冷却单元插入上述机械室的方向的上述安装台的两侧下面、或者后侧与前侧的下面接触而向上述绝热箱体的底壁方向顶起该冷却单元。
第2发明的冰箱,如上所述,其特征在于:上述顶推机构具备:从前侧到后侧分别设置在与上述冷却单元的两侧相对应位置的上述机械室内的可自由转动的顶推部件、和设置在该顶推部件前侧使该顶推部件转动的操纵臂,当该操纵臂从竖立状态向上述安装台方向卧倒时,上述顶推部件向顶起上述安装台的方向转动。
第3发明,如上所述,其特征在于:操纵臂处于倒卧状态时,该操纵臂能够被固定在安装台上。
第4发明的冰箱,基于第1发明,其特征在于:上述顶推机构具备:从前侧到后侧分别设置在与上述冷却单元的两侧相对应位置的上述机械室内的可自由转动的顶推部件、和设置在该顶推部件前侧使该顶推部件转动的操纵臂,当该操纵臂从倒卧状态向上述冷却单元的前侧竖立时,上述顶推部件向顶起上述安装台的方向转动。
而且,第5发明,在第2、3和4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操纵臂的顶端部设置有向前侧突出的手柄部。
而且,第6发明,在第2、3、4和5发明中,其特征在于:配备有使与冷却单元的两侧对应的顶推部件相互连动的连杆机构。
第7发明,在第1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顶推机构由设置在与上述冷却单元后侧对应的位置的上述机械室内的可自由转动的后侧顶推部件、和设置在与上述冷却单元前侧对应位置的上述机械室内的可自由转动的前侧顶推部件构成,通过将上述冷却单元插入上述机械室中,而使上述后侧顶推部件压靠在上述安装台上,向顶起上述安装台的方向转动,并且,通过使上述前侧顶推部件从前侧向后侧转动,而将上述安装台顶起。
如果采用本发明,在绝热箱体内形成的储藏室的下方构成有机械室的冰箱中,由于具备:被收容在冷却箱体内构成的冷却室内的冷却器以及送风机、压缩机、冷凝器等被设置在安装台上构成一体化的冷却单元、在成为机械室天花板的绝热箱体的底壁上形成的连通储藏室内与机械室内的冷气排出口及冷气吸入口、能够确定冷却单元在机械室内的位置使冷却室的排气侧及吸气侧与冷气排出口及冷气吸入口的下侧各自对应的定位机构、在冷却单元插入机械室的方向上与安装台的左右两侧或者前后两侧的下面接触而将本冷却单元向绝热箱体的底壁方向顶起的顶推机构,所以,顶推机构压靠在冷却单元的下面而被顶起,通过顶推机构将冷却单元推向绝热箱体侧,从而能够将冷却箱推向绝热箱体的底壁侧。
这样,压缩机或冷凝器和冷却箱等一体化形成的冷却单元被无阻碍地安装在绝热箱体的底壁上,构成将与冷却器热交换后的冷气经送风机从冷气排出口排进储藏室内且从冷气吸入口吸入冷却室内的冷气循环,能够对储藏室内进行冷却。
特别是,如果采用本发明的结构,因为顶推机构压靠在冷却单元的下面而将其顶起,所以无需在冷却单元侧特别设置顶推机构,在达到降低成本目的的同时,通用性扩大了。而且,本发明由于配备有定位机构,向机械室内插入冷却单元时能够确定其位置,安装作业容易。
而且,如果采用第2发明,如上所述,顶推机构配备:在与冷却单元的两侧相对应位置的机械室内从前侧到后侧分别设置的可自由转动的顶推部件和设置在该顶推部件前侧使该顶推部件转动的操纵臂,当该操纵臂从竖立状态倒向安装台方向时,顶推部件向顶起安装台的方向转动,所以,能够容易地将冷却单元推向绝热箱体的底壁方向。特别是,可自上而下操纵操纵臂,使顶推部件向顶起安装台的方向转动,操纵臂的操作性能好,容易顶推冷却单元。
而且,操纵臂处于倒卧状态时,冷却单元处于被顶起状态,这时,操纵臂位于冷却单元的前方,用该操纵臂可阻止向冷却单元前方的移动。这样,能够容易确定冷却单元的位置,达到简化安装作业的目的。
而且,如果采用第3发明,如上所述,操纵臂处于倒卧状态时,该操纵臂能够被固定在安装台上,所以能用操纵臂固定冷却单元。这样,利用冷却单元的自重使顶推部件转动,自然能够避免冷却箱与绝热箱体之间密封性能低下的缺陷。
如果采用第4发明,在第1发明中,顶推机构配备在与冷却单元的两侧相对应位置的机械室内从前侧到后侧分别设置的可自由转动的顶推部件和设置在该顶推部件前侧使该顶推部件转动的操纵臂,当该操纵臂从倒卧状态顶起竖立在冷却单元的前侧时,顶推部件向顶起安装台的方向转动,所以,能够容易地将冷却单元推向绝热箱体的底壁。
特别是,冷却单元插入机械室内时,操纵臂处于倒卧状态,能够避免该操纵臂妨碍冷却单元的插入作业,改善了作业性能。而且,缩小了两侧的顶推部件间的间隔,能够实现顶推部件的小型化。
而且,如果采用第5发明,在第2、3和4发明中,操纵臂的顶端部设置有向前侧突出的手柄部,所以,改善了操纵臂的操作性能,转动操作容易进行。
而且,如果采用第6发明,在第2、3、4和5发明中,配备有使与冷却单元的两侧对应的顶推部件相互连动的连杆机构,所以,两侧的顶推部件能够同时操作,顶推作业简单。
而且,如果采用第7发明,在第1发明中,顶推机构由在对应冷却单元后侧位置的机械室内设置的可自由转动的后侧顶推部件和在对应冷却单元前侧位置的机械室内设置的可自由转动的前侧顶推部件构成,冷却单元插入机械室,使得后侧顶推部件压靠在安装台上、在向顶起安装台的方向转动的同时,使得前侧顶推部件从前侧向后侧转动,将安装台顶起,所以,能够容易地将冷却单元推向绝热箱体的底壁方向。特别是,采用上述发明,通过冷却单元插入机械室内,后侧顶推部件将冷却单元的后侧顶起,之后,可利用前侧顶推部件将冷却单元的前侧顶起。
这时,使前侧顶推部件从前侧向后侧转动而顶起,即,使后侧顶推部件向顶起冷却单元的方向转动顶起前侧,所以,不会产生冷却单元前后方向的位置错位或从后侧顶推部件脱落等现象,能够稳定地将冷却单元推向绝热箱体的底壁侧。
附图说明
图1是采用了本发明的冰箱的斜视图(实施例1)。
图2是图1的冰箱的纵向侧面图(实施例1)。
图3是图2的下部放大后的纵向侧面图(实施例1)。
图4是冷却单元R及其顶推机构的斜视图(实施例1)。
图5是顶推机构的分解斜视图(实施例1)。
图6是顶推部件处于倒卧状态时的局部放大正视图(实施例1)。
图7是顶推部件处于起立状态时的局部放大正视图(实施例1)。
图8是表示顶推部件转动的图(实施例1)。
图9是冷却单元R插入顶推机构前的斜视图(实施例1)。
图10是冷却单元R插入顶推机构后的状态的斜视图(实施例1)。
图11是表示冷却单元R被顶推部件顶起后的状态的斜视图(实施例1)。
图12是操纵臂处于竖立状态的局部放大图(实施例1)。
图13是操纵臂处于倒卧状态的局部放大图(实施例1)。
图14是顶推部件处于倒卧状态的局部放大图(实施例2)。
图15是顶推部件处于竖立状态的局部放大图(实施例2)。
图16是顶推机构的斜视图(实施例3)。
图17是顶推机构的分解斜视图(实施例3)。
图18是顶推机构的顶推部件处于倒卧状态时的局部放大正视图(实施例3)。
图19是顶推部件处于竖立状态时的局部放大正视图(实施例3)。
图20是表示顶推部件转动状态的图(实施例3)。
图21是冷却单元R插入顶推机构中之后的状态(顶起之前的状态)的斜视图(实施例3)。
图22是利用顶推机构将冷却单元R顶起后的状态的斜视图(实施例3)。
图23是顶推机构的斜视图(实施例4)。
图24是顶推机构的分解斜视图(实施例4)。
图25是表示后侧顶推部件和前侧顶推部件转动状态的图(实施例4)。
图26是冷却单元插入顶推机构前的斜视图(实施例4)。
图27是冷却单元R安装台插入后侧顶推部件前的斜视图(实施例4)。
图28是冷却单元R被后侧顶推部件顶起的状态的斜视图(实施例4)。
图29是利用顶推机构将冷却单元顶起后的状态的斜视图(实施例4)。
图中:R-冷却单元,1-冰箱,2-绝热箱体,2A-底壁,12-台脚垫角,12A-前后下边,14-冷气吸入口,15-冷气排出口,21-机械室,22-冷却箱,27-冷气吸入口,28-冷气排出口,32-安装台,41、61、72-固定部件,42、62、71A-挡块(定位机构),44、51、60-顶推部件,44A、44B、60A、60B-水平面,46、66、76、78-转动轴,48、65-操纵臂,48A-安装孔,48C-手柄部,52-连接部件,53、67、80-凸轮面,71-后侧顶推部件,71B-支撑面,75-前侧顶推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式。
实施方式1
首先,参照图1至11,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冰箱1。图1是采用了本发明的冰箱1的斜视图,图2是该冰箱1的纵向侧面图,图3是图2下部放大后的纵向侧面图。
实施例的冰箱1由前面开口的矩形绝热箱体2构成其本体。该绝热箱体2由前面开口的钢板制外箱3、前面开口的内箱4和在内外两箱3和4之间发泡填充的绝热材料5构成。而且,绝热箱体2内形成有前面开口的储藏室6,该储藏室6的前面开口被具有可透视内部的玻璃7的门8关闭,门8的开闭方便。门8的一侧端被枢支(可旋转地支撑)在绝热箱体2的一侧,是可自由转动开启的门。而且,储藏室6中架设有用于承载食品等的多层托架11。
绝热箱体2的底面上安装有具有一定高度的台脚垫角12。该台脚垫角12的两侧面与绝热箱体2的两侧面都覆盖有装饰面板13。这样,绝热箱体2的下方形成了机械室21。而且,构成该机械室21底部的台脚垫角12的前后下边12A、12A上安装有一对将在后续详述的固定部件41、41。而且,绝热箱体2的底壁2A的前后位置上形成有贯通绝热材料5的冷气排出口14和冷气吸入口15。
成为机械室21天花板的绝热箱体2的底壁2A的下面与上面开口的冷却箱22压靠在一起。该冷却箱22的内部形成冷却室23,构成冷却装置的冷却器24以及位于该冷却器24前侧配置有冷却器用送风机25。而且,在该冷却箱22的上面开口上,由图4的冷却单元R的斜视图中所示的隔板26形成冷却箱22侧的冷气吸入口27以及冷气排出口28。冷气吸入口27以及冷气排出口28分别与绝热箱体2的底壁2A上形成的上述冷却吸入口14和冷气排出口15对应。而且,该冷却箱22的开口边缘上装有密封材料29,使其与绝热箱体2的底壁2A下面紧密贴紧。而且,使冷却箱22的上面与绝热箱体2的底壁2A下面贴紧且固定在一起的结构将在后续详细说明。
另一方面,绝热箱体2的背壁2B的内侧一方安装有构成连通底壁2A上形成的冷气排出口15与储藏室6上部的管路30的隔板31。该隔板31上形成有多个未图示的用于供给冷却器送风机25所排出冷气的开孔。这样,就达到了向储藏室6内供给冷气的效果。而且,该隔板31上也可以形成卡扣托架11的卡扣部。
另一方面,上述机械室21内设置有收纳有构成冷却单元R底部的安装台32以及该安装台32上与上述冷却器24一起构成冷却装置的压缩机33、冷凝器34及冷凝器用送风机35、和控制箱39等。该安装台的四角安装有脚轮32A。而且,脚轮32A仅在图2和图3示出。另外,机械室21的前面安装有可开闭的面板36,将机械室21隐蔽起来。而且,该面板36上形成有与冷凝器34的前方对应的许多通气孔37。
这里,冷却箱22内的冷却器24由冷媒配管而与安装台32上的压缩机33或冷凝器34等连接,构成众所周知的冷媒回路。而且,冷却箱22由该冷却箱22下面四个角对应位置上设置的冷却箱支撑架38支撑着,装拆方便。这样,冷却箱22与冷却器24、冷却器用送风机25以及由压缩机33、冷凝器34等构成的冷却单元R都能够被收纳在安装台32的机械室21内,能够从绝热箱体2上分离。
下面,参照图4至图11说明冷却单元R的顶推机构。图4是冷却单元R及其顶推机构的斜视图,图5是顶推机构的分解斜视图,图6是顶推部件44处于倒卧状态时的局部放大正视图,图7是顶推部件44处于起立状态时的局部放大正视图,图8是表示顶推部件44转动的图,图9是冷却单元R插入顶推机构前的斜视图,图10是冷却单元R插入顶推机构后的状态的斜视图,图11是表示冷却单元R被顶推部件顶起后的状态的斜视图。
将冷却单元R向安装台32底壁2A方向顶起的顶推机构由一对固定部件41和41、一对顶推部件43和43、转动操作该顶推部件43的操纵臂48和48构成。而且,顶推机构由顶推部件43以及操纵臂48构成。
固定部件41、41是冷却单元R收容时该冷却单元R的两侧部的前后也即从机械室21前侧向后侧方向延伸而成,向机械室21内侧方向开口的横截面呈L字形状。该固定部件41的底面41A的前后端上分别形成有配合孔41B和41B,使该配合孔41B与上述台脚垫角12的前后下边12A上预先形成的未图示的配合孔重合并用螺丝等固定,将该固定部件41固定在台脚垫角12上。
而且,该固定部件41的侧面后端上形成有向机械室21内侧方向大致折成直角的挡块(定位机构)42。而且,固定部件41的底面前端及后端形成有向上大致折成直角的凸缘43,该凸缘43上形成有用于安装转动轴46的配合孔43A。转动轴46将顶推部件44的前端和后端固定住,但可自由转动。
形成的顶推部件44横跨固定部件41的前端直至后端即从机械室21的前侧直至后侧,以上述转动轴46为中心安装在该固定部件41的内部,可自由转动。该顶推部件44处于倒卧状态即水平状态时,向固定部件41侧方向开口的横截面大致呈L字形状,该状态时的上端及侧端形成向各自内侧折成直角的水平面44A和44B。而且,该顶推部件44的前端与后端上形成有当处于倒卧状态时向上折成大致直角的凸轮面45。该凸轮面45的内侧四角形成有配合孔45A。配合孔45A与上述凸缘43的配合孔43A一起被回转轴46固定住,可自由转动。
上述冷却单元R被收纳在机械室21内时,水平面44A压靠在安装面32的下面两侧部位。而且,随着顶推部件44以转动轴46为中心向机械室21内侧方向转动,凸轮面45的半径以转动轴46为起点逐渐增大。因此,如图8的左图所示,使水平面44A位于上面而使顶推部件44处于倒卧状态时,安装台32搭载在该水平面44A上,以转动轴46为中心向机械室21内侧方向转动顶推部件44(图8的中图),呈起立状态(图8的右图),与安装台32的接触面从水平面44A向凸轮面45端面、水平面44B移动,顶推部件44上承载的安装台32被顶起凸轮面45半径增加部分的高度。
而且,顶推部件44的前端及后端上形成的凸轮面45之间,虽然未构成该凸轮面,但构成有水平面44A和44B,因此,顶推部件44处于倒卧状态及竖立状态时,能够保持安装台32的稳定。即,顶推部件44处于倒卧状态时,安装台32的下面由水平面44A稳定支撑,且在以转动轴46为中心转动的过程中,安装台32的下面与凸轮面45的端面保持接触,进一步地,顶推部件44处于竖立状态时,安装台32处于被顶起状态,安装台32的下面由水平面44B稳定支撑。
而且,在该顶推部件44的凸轮面45上与水平面44之间的位置形成有插入孔47,上述操纵臂48插入该插入孔47,位于顶推部件44内部的该操纵臂48的端部被固定在顶推部件44上,从而安装操纵臂48。
该操纵臂48是由金属材料构成的棒状部件,其一端形成有用于固定顶推部件44的配合孔48A,同时在另一端形成有用于将其固定在冷却单元R的安装台32前端的固定孔48B。而且,该操纵臂48从配合孔48A侧的一端延伸至顶推部件44的前端,之后,在位于该顶推部件44前侧的固定部件41的侧面一侧大致直角弯曲。进一步地,该操纵臂48从端部至上述固定部件48B的部分向上大致折成直角。
而且,该操纵臂48的配合孔48A由当顶推部件44处于倒卧状态时位于机械室21内侧方向一侧的螺丝49固定。这样,该顶推部件44处于倒卧状态时,操纵臂48的固定孔48A侧的端部呈竖立状态。这时,竖立的操纵臂48,在如图6所示插入冷却单元R的安装台32之际,为了避开该安装台32,位于与固定部件41侧面同面或比该侧面稍靠外侧的位置上。
从以上结构可知,如图9所示,从机械室21的前方收纳上述冷却单元R的安装台32。这时,由固定在台脚垫角12的前后下边12A上的两固定部件41和41的侧面决定安装台32的左右位置。而且,安装台32的下面两侧端压靠在被安装在固定部件41内的顶推部件44的水平面44A上面,如图10所示,向后移动直至压靠在固定部件41后端上形成的挡块42上,被插入机械室21内。
这样,就能够正确地定位,使得冷却单元R的冷却箱22上形成的冷气吸入口27、冷气排出口28与绝热箱体2的底壁2A上形成的冷气吸入口14、冷气排出口14的下侧对应。就能够实现安装作业的简化以及抑制固定后的安装台32前后错位造成的冷气泄漏。
而且,冷却箱22的冷气吸入口27及冷气排出口28位于绝热箱体2的底壁2A的冷气吸入口14及冷气排出口15的下侧,安装在两侧的操纵臂48如上所述向机械室21内侧方向倒卧操作时,使固定该操纵臂48的顶推部件44如上所述以转动轴46为中心转动。这样,安装台32被向上顶起顶推部件44的凸轮面45的从转动轴46开始算起的半径增加部分的高度。这样,安装台32上固定的冷却箱22也被向上顶起,使得冷却箱22的上面开口能够压靠在绝热箱体2的底壁2A下面。这时,由于冷却箱22的开口边缘上如上所述安装有密封材料29,密封材料29的伸缩使得冷却箱22的上面开口能够紧密地压靠在底壁2A上。
所以,压缩机33或冷凝器34、冷却箱22等一体化构成的冷却单元R被无阻碍地安装在绝热箱体2的底壁2A上,构成将与冷却器24热交换后的冷气经冷却器用送风机25从冷气排出口15排进储藏室6内且从冷气吸入口14吸入冷却室23内的冷气循环,从而能够冷却储藏室6。特别是,冷却单元R的安装台32的下端部搭载在顶推部件44的上面,操纵臂48从竖立状态倒下时,能够将处于顶起状态的该安装台32固定住,冷却单元R的安装作业就变得容易了。
而且,如果采用容易以上结构,顶推部件44压靠在冷却单元R的安装台32的下面,通过操纵操纵臂48顶起冷却单元R,冷却单元R侧无需特别设置顶推机构,能够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而且,由于机械室21的垫角12上安装有固定部件41以及顶推部件44而构成了顶推机构,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冷却单元R,通用性扩大。
进一步地,如果采用本实施方式,由于固定部件41的后端设置有作为定位机构的挡块42,所以,冷却单元R被插入机械室21内时,能够确定安装位置,安装作业容易。操纵臂48处于倒卧状态时,冷却单元R处于被顶起状态,这时,操纵臂48位于冷却单元R的安装台32的前方,所以能够利用该操纵臂48阻止冷却单元R向前方移动。这样,能够很容易地确定冷却单元R的位置,能够达到简化安装作业的目的。而且,由于能够限制处于固定状态的冷却单元R向前后方向的移动,能够稳定地固定住冷却单元R。
而且,该操纵臂48当处于倒卧状态时,位于被顶起的安装台32的前端,使操纵臂48上形成的固定孔48B与安装台32前端预先形成的固定孔32B重合并用螺丝50固定。这样,利用冷却单元R的自重,能够避免安装台32落下。
进一步,操作臂48被从上方向下方压下操作时,顶推部件44向顶起安装台32的方向转动,操作性能好,能够容易地将冷却单元R顶起。
而且,如图12的操纵臂48处于竖立状态的局部放大图以及图13的操纵臂48处于倒卧状态的局部放大图所示,该操纵臂48的上端向前侧大致呈直角折曲,构成向前侧突出的手柄部48C即可。这样,进一步地改善了操纵臂48的操作性能,且回转操作方便。而且,操纵臂48的手柄部48C向前侧突出,能够避免操作时手指触及冷却单元R前部配设的冷凝器34或压缩机33等的危险。
实施例2
如上所述的顶推机构,除上述实施例中的以外,还有图14及图15中所示的结构。图14是顶推部件44处于倒卧状态的局部放大图,图15是顶推部件44处于竖立状态的局部放大图。在该实施例中,上述实施例中的两顶推部件44以转动轴46为中心被固定在固定部件41、41上,可同向自由转动。即,该场合的顶推机构,一侧的顶推部件44如上述实施例那样构成,同时,另一侧的顶推部件51以和一侧的顶推部件44同样的倾斜方向由转动轴46安装在固定部件41的凸缘43上,可自由转动。这样,该顶推部件51的转动方向相同。而且,顶推部件51的结构也和顶推部件44一样。
进一步地,两顶推部件44和51的凸轮面45和53上安装有分别经螺丝54、54将上述顶推部件44、51连结在一起的连接部件(连杆机构)52。而且,操纵臂48仅设置在顶推部件44或51中的一方上(本实例中是设置在顶推部件44上)。
这样,使得两侧的顶推部件44、51相互连动。因此,和上述实施例一样,冷却单元R的安装台32向上方顶起的场合,压下操纵臂48,使其从竖立状态倒下,通过顶推部件44及该顶推部件44上安装的连接部件52使顶推部件51同时以转动轴46为中心转动。这样,安装台32仅被顶起顶推部件44及51的凸轮面45及53的从转动轴46开始算起的半径增加的部分的高度。因此,安装台32上固定的冷却箱22也被向上顶起,冷却箱22的上面开口压靠在绝热箱体2的底壁2A下面。
这时,因连接部件52将各顶推部件44、51连结在一起,仅操作只在顶推部件44、51中的一方设置的操纵臂48,就能同时使顶推部件44、51转动,就能够将冷却单元R的安装台32的两侧顶起。这样,与上述发明相比,达到了进一步简化固定操作的目的。
而且,即使在上述实施例中,操纵臂48从竖立状态倒卧后,操纵臂48上形成的固定孔48B与安装台32的前端上形成的固定孔32B对齐,用螺丝50固定。这样,靠冷却单元R的自重,就能够防止操纵臂48自己从倒卧状态起立至竖立状态,就能够稳定地固定住冷却单元R。
实施例3
下面,参照图16至22,说明具有本发明的第3种实施例的顶推机构的冰箱。图16是顶推机构的斜视图,图17是顶推机构的分解斜视图,图18是顶推机构的顶推部件60处于倒卧状态时的局部放大正视图,图19是顶推部件60处于竖立状态时的局部放大正视图,图20是表示顶推部件60转动状态的图,图21是冷却单元R插入顶推机构中之后的状态(顶起之前的状态)的斜视图,图22是利用顶推机构将冷却单元R顶起来后的状态的斜视图。而且,该实施例的顶推机构,也能够适用于第1实施例中的冰箱,因此,省略有关本冰箱的说明。
第3实施例中的顶推机构,和第1实施例相同,用于将冷却单元R向安装台32的底壁2A的方向顶起,它由一对固定部件61和61、一对顶推部件60和60以及转动操作该顶推部件60的操纵臂65和65构成。而且,推定机构由顶推部件60和操纵臂65构成。
固定部件61、61是冷却单元R收容时向该冷却单元R的两侧部的前后也即向机械室21前侧与后侧方向延伸而成,向机械室21内侧方向开口的横截面呈大致L字形状。该固定部件61的底面61A的前后端上各自形成有未图示的配合孔,该配合孔与上述台脚垫角12的前后下边12A上预先形成的未图示的配合孔重合由螺丝固定,将该固定部件61固定在台脚垫角12上。
而且,该固定部件61的侧面后端上,和第1实施例相同,形成有向机械室21内侧方向大致折成直角的挡块(定位机构)62。而且,固定部件61的底面前端及后端形成有向上大致折成直角的凸缘63,该凸缘63上形成有用于安装转动轴66的配合孔63A。转动轴66将顶推部件60的前端和后端固定住,但可自由转动。
形成的顶推部件60横跨固定部件61的前端直至后端,即从机械室21的前侧直至后侧,以上述转动轴66为中心安装在该固定部件61的内部,可自由转动。该顶推部件60处于倒卧状态即处于水平状态时,向机械室21内侧方向开口的横截面大致呈L字形状,该状态时的上端及侧端形成向各自内侧折弯成直角的水平面60A和60B。而且,该顶推部件60的前端与后端上形成有当处于倒卧状态时向上折成大致直角的凸轮面67。该凸轮面67的内侧角部形成有配合孔67A。配合孔67A与上述凸缘63的配合孔63A一起被回转轴66固定住,可自由转动。
当上述冷却单元R被收纳在机械室21内时,水平面60A压靠在安装面32的下面两侧部位。而且,随着顶推部件60以转动轴66为中心向固定部件61侧面方向转动,凸轮面67的半径以转动轴66为起点逐渐增大。因此,如图20的左图所示,使水平面60A位于上面而使顶推部件60处于倒卧状态时,安装台32搭载在该水平面60A上,使顶推部件60以转动轴66为中心向固定部件61侧面方向转动(图20的中图),呈起立状态(图20的右图),与安装台32的接触面从水平面60A向凸轮面67端面、水平面60B移动,顶推部件60上承载的安装台32被顶起凸轮面67半径增加部分的高度。
而且,顶推部件60的前端及后端上形成的凸轮面67之间,虽然未构成该凸轮面,但构成有水平面60A和60B,因此,顶推部件60处于倒卧状态或竖立状态时,能够保持安装台32的稳定。即,顶推部件60处于倒卧状态时,安装台32的下面由水平面60A稳定支撑,且在以转动轴66为中心转动的过程中,安装台32的下面与凸轮面67的端面保持接触,进一步地,顶推部件60处于竖立状态时,安装台32处于被顶起状态,安装台32的下面由水平面60B稳定支撑。
而且,该顶推部件60的凸轮面67在与凸轮面67水平面60A之间的位置形成有插入孔68,上述操纵臂65插入该插入孔68中,位于顶推部件60内侧的该操纵臂65的端部由螺丝69固定在顶推部件60上,从而将操纵臂65安装好。
该操纵臂65是由金属材料构成的棒状部件,从安装在固定部件61内的一侧延伸至顶推部件60的前端,之后,在位于该顶推部件60前侧向机械室21内侧方向大致折成直角。进一步地,该操纵臂65从端部至上述固定部件65B的部分向上折成大致直角。而且,在与该操纵臂65从倒卧状态被顶起后的安装台32的前端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用于固定在该安装台32的前端的固定孔65A。
这样,该顶推部件60处于倒卧状态时,操纵臂65的前端侧也呈倒卧状态。因此,在如图18所示,当冷却单元R插入安装台32之际,能够避免该操纵臂的妨碍。这样,改善了作业性能。而且,在上述结构中,能够缩小两侧的顶推部件60、60间的间隔距离,因而能够实现该顶推机构的小型化。
利用上述结构,如上所述,从机械室21的前方收纳冷却单元R的安装台32。这时,由固定在台脚垫角12的前后下边12A上的两固定部件61和61的侧面决定安装台32的左右位置。而且,安装台32的下面两侧端压靠在被安装在固定部件61内的顶推部件60的水平面60A上面,向后移动直至压靠在固定部件61后端上形成的挡块62上,如图21所示,插入机械室21内。
这样,就能够正确地定位,使得冷却单元R的冷却箱22上形成的冷气吸入口27、冷气排出口28与绝热箱体2的底壁2A上形成的冷气吸入口14、冷气排出口15的下侧对应。就能够实现安装作业的简化以及抑制固定后的安装台32前后错位造成的冷气泄漏。
而且,冷却箱22的冷气吸入口27及冷气排出口28位于绝热箱体2的底壁2A的冷气吸入口14及冷气排出口15的下侧,如前所述,安装在两侧的操纵臂65竖起时,固定该操纵臂65的顶推部件60如上所述以转动轴66为中心转动。这样,安装台32被向上顶起顶推部件60的凸轮面67的从转动轴66开始算起的半径增加部分的高度。这样,安装台32上固定的冷却箱22也被向上顶起,使得冷却箱22的上面开口能够压靠在绝热箱体2的底壁2A下面。这时,由于冷却箱22的开口边缘上如上所述安装有密封材料29,密封材料29的伸缩使得冷却箱22的上面开口能够紧密地压靠在底壁2A上。
所以,压缩机33或冷凝器34、冷却箱22等一体化构成的冷却单元R被无阻碍地安装在绝热箱体2的底壁2A上,构成将与冷却器24热交换后的冷气经冷却器用送风机25从冷气排出口15排进储藏室6内且从冷气吸入口14吸入冷却室23内的冷气循环,从而能够冷却储藏室6。特别是,冷却单元R的安装台32的下端部搭载在顶推部件60的上面,操纵臂65从倒卧状态竖起时,能够将处于顶起状态的该安装台32固定住,冷却单元R的安装作业就变得容易了。
而且,即使是所述实施例中,顶推部件60压靠在冷却单元R的安装台32的下面,通过操纵操纵臂65顶起冷却单元R,冷却单元R侧无需特别设置顶推机构,能够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而且,由于机械室21的垫角12上安装有固定部件61以及顶推部件60而构成了顶推机构,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冷却单元R,通用性扩大。
进一步地,即使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固定部件61的后端设置有用于定位的挡块62,所以,冷却单元R被插入机械室21内时,能够确定安装位置,安装作业容易。操纵臂65处于竖立状态时,冷却单元R处于被顶起状态,这时,操纵臂65位于冷却单元R的安装台32的前方,所以能够利用该操纵臂65阻止冷却单元R向前方移动。这样,能够很容易地确定冷却单元R的位置,能够达到简化安装作业的目的。而且,由于能够限制处于固定状态的冷却单元R向前后方向的移动,能够稳定地固定住冷却单元R。
而且,该操纵臂65当处于竖立状态时,位于被顶起的安装台32的前端,使操纵臂65上形成的固定孔65B与安装台32前端预先形成的固定孔32B重合用螺丝70固定。这样,利用冷却单元R的自重,能够避免安装台32落下。
而且,即使本实施例中,和上述第1实施例同样,也可以由操纵臂65构成手柄部。
实施例4
下面,参照图23至29,说明具有本发明的第4种实施例的顶推机构的冰箱。图23是顶推机构的斜视图,图24是顶推机构的分解斜视图,图25是表示后侧顶推部件71和前侧顶推部件75转动状态的图,图26是冷却单元R插入顶推机构前的斜视图,图27是冷却单元R的安装台32插入后侧顶推部件71前的斜视图,图28是冷却单元R被后侧顶推部件71顶起的状态的斜视图,图29是利用顶推机构将冷却单元R顶起来后的状态的斜视图。而且,该实施例的顶推机构,也能够适用于第1实施例中的冰箱,因此,省略有关本冰箱的说明。
第4实施例中的顶推机构,和第1实施例相同,用于将冷却单元R向安装台32的底壁2A的方向顶起,它由一对固定部件72和72、横跨该固定部件72和72后端构成的后侧顶推部件71、以及位于固定部件72和72的前端安装在转动轴76上可自由转动的一对前侧顶推部件75和75构成。
固定部件72、72是冷却单元R收容时该冷却单元R的两侧部的前后也即向机械室21前侧与后侧方向延伸而成,向机械室21内侧方向开口的横截面大致呈L字形状,同时,在其上端,向机械室21内侧方向开口的横截面也折成大致L字形状。该固定部件72的底面72A的前后端上分别形成有配合孔72B、72B,该配合孔72B与上述台脚垫角12的前后下边12A上预先形成的未图示的配合孔重合由螺丝固定,将该固定部件72固定在台脚垫角12上。
而且,横跨该固定部件72、72的后端安装有上述后侧顶推部件71。该后侧顶推部件71如图25所示,截面大致呈V字形,后端边缘弯向机械室21方向形成挡块(定位机构)71A。而且,该后侧顶推部件71的前端边缘,与上述挡块71A相对,形成有折成水平的保持面71B。而且,后侧顶推部件71的两侧端上形成凸缘71C,该凸缘71C上形成有与上述固定部件72、72上形成的配合孔72C对齐且可绕转动轴78自由转动的配合孔71D。
这样,后侧顶推部件71通常由于自重处于向前方转动的状态。而且,从前方插入安装台32的场合,该安装台32的后端架在保持面71B的上边,且向后方运动,所以,将挡块71A推向后方时,安装台32的后端由挡块71A支撑,同时,该安装台32的后端位置也被确定下来。而且,由于后侧顶推部件71以转动轴78为中心向后方转动,此时安装台32的下面后边处于被向上顶起的状态,安装台32被支撑面71B支撑着。
另一方面,固定部件72、72的前端上各自安装有前侧顶推部件75、75。该前侧顶推部件75向机械室21内侧方向开口的横截面大致呈L字形状,且其侧面后端,在少许立起后形成有向后方延伸的凸轮面80。该凸轮面80的后部四角形成有配合孔80A。配合孔80A与上述固定部件72的前端形成的配合孔72D被回转轴76装配在一起,可自由转动。
当上述冷却单元R被收纳在机械室21内时,该凸轮面80的上面80B压靠在安装面32的下面两侧部位。随着顶推部件75以转动轴76为中心向机械室21内侧方向转动,凸轮面80的半径以转动轴76为起点逐渐增大。因此,如图25的中图所示,水平面80A呈起立状态,安装台32搭载在该水平面80B上,且使顶推部件75以转动轴76为中心向内侧方向转动,该前侧顶推部件75成竖立状态(图25的下图),与安装台32的接触面从上面80B向凸轮面80端面、前面80C移动,前侧顶推部件75上承载的安装台32的前端被顶起凸轮面80半径增加部分的高度。
而且,该前侧顶推部件75的凸轮面80前方,形成有向机械室21内侧方向突出的而形成的卡扣部75A,当前侧顶推部件75呈竖立状态时,该卡扣部75A能够抵住安装台32的前缘。这样,该前侧顶推部件75由安装台32的前缘抵住处于竖立状态,因而能够避免前侧顶推部件75因冷却单元R的自重作用而落下。
利用上述结构,如上所述,从机械室21的前方收纳冷却单元R的安装台32。这时,由固定在台脚垫角12的前后下边12A上的两固定部件72和72的侧面决定安装台32的左右位置(图26)。而且,如上所述,使其压靠在固定部件72后端设置的后侧顶推部件71的支撑面71B上,然后向后侧移动安装台32,使该后侧顶压部件71向后方运动,该安装台32的下面后边被支撑在支撑面71B上面。这样,安装台32后部的下面被推向绝热箱体2的底壁2A方向(图27)。而且,进一步地,安装台32向后侧运动,由后侧顶推部件71的挡块71A决定了其后端的位置。
这样,就能够正确地定位,使得冷却单元R的冷却箱22上形成的冷气吸入口27、冷气排出口28与绝热箱体2的底壁2A上形成的冷气吸入口14、冷气排出口15的下侧对应。能够实现安装作业的简化以及抑制固定后的安装台32前后错位造成的冷气泄漏。
这时,冷却箱22的冷气吸入口27及冷气排出口28位于绝热箱体2的底壁2A的冷气吸入口14及冷气排出口15的下侧,且前侧顶推部件71以转动轴78为中心向后转动,使得安装台32的后部因后侧顶推部件71的支撑面71B的移动而被向上顶起。
之后,如图9所示,固定部件72的前端安装的两前侧顶推部件75、75以转动轴76为中心向后方转动,使得安装台32的前部被顶起前侧顶推部件75的凸轮面80的从转动轴78开始算起的半径增加部分的高度。
这样,安装台32整体被顶起,该安装台32上固定的冷却箱22也被向上顶起,使得冷却箱22的上面开口能够压靠在绝热箱体2的底壁2A下面。这时,由于冷却箱22的开口边缘上如上所述安装有密封材料29,密封材料29的伸缩使得冷却箱22的上面开口能够紧密地压靠在底壁2A上。
所以,压缩机33或冷凝器34、冷却箱22等一体化构成的冷却单元R被无阻碍地安装在绝热箱体2的底壁2A上,构成将与冷却器24热交换后的冷气经冷却器用送风机25从冷气排出口15排进储藏室6内且从冷气吸入口14吸入冷却室23内的冷气循环,从而能够冷却储藏室6。特别是,冷却单元R的安装台32的下面端部搭载在后侧顶推部件71的上面,进而,前侧顶推部件75、75从倒卧状态竖起时,能够将处于顶起状态的该安装台32固定住,冷却单元R的安装作业就变得容易了。
而且,即使是所述的实施例中,使后侧顶推部件71压靠在冷却单元R的安装台32的下面,在推压安装台32的后部的同时,操纵前侧顶推部件75、75顶起安装台32的前部,冷却单元R侧无需特别设置顶推机构,能够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而且,由于机械室21的垫角12上安装有固定部件72、后侧顶推部件71及前侧顶推部件75,能够构成顶推机构,所以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冷却单元R,通用性扩大。
进一步地,在所述实施例中,由于后侧顶推部件71上设置有用于定位的挡块71A,所以,冷却单元R被插入机械室21内时,能够确定安装位置,安装作业容易。前侧顶推部件75处于竖立状态时,冷却单元R处于被顶起状态,这时,前侧顶推部件75位于冷却单元R的安装台32的前方,所以能够利用该前侧顶推部件75阻止冷却单元R向前方移动。这样,能够很容易地确定冷却单元R的位置,能够达到简化安装作业的目的。而且,由于能够限制处于固定状态的冷却单元R向前后方向的移动,能够稳定地固定住冷却单元R。
而且,后侧顶推部件71向顶起冷却单元R的方向转动,使得前侧也被顶起,所以,不会产生冷却单元R的前后方向的位置错位或从后侧顶推部件71脱落等现象,能够稳定地将冷却单元R推向绝热箱体2的底壁2A侧。
而且进一步地,该前侧顶推部件75上形成有当其处于竖立状态时能抵住被顶起的安装台32前端的卡扣部75A,该卡扣部75A抵住安装台32的前端,将安装台32固定住。
而且,上述实施例中,插入冷却单元R的机械室21内的方向被定义为从前侧到后侧,但并不仅限于此。

Claims (7)

1.一种冰箱,在绝热箱体内形成的储藏室的下方构成有机械室,其特征在于,具备:
冷却单元,将被收容在冷却箱体的冷却室内的冷却器以及送风机、压缩机、冷凝器等设置在安装台上并构成一体化;
冷气排出口及冷气吸入口,形成在成为上述机械室天花板的上述绝热箱体的底壁上,用于连通上述储藏室内与机械室内;
定位机构,将上述冷却单元定位在上述机械室内,并使上述冷却室的排气侧及吸气侧分别与上述冷气排出口及冷气吸入口的下侧对应;
顶推机构,与相对于将上述冷却单元插入上述机械室的方向的上述安装台的两侧下面、或者后侧与前侧的下面接触而向上述绝热箱体的底壁方向顶起该冷却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上述顶推机构具备:从前侧到后侧分别设置在与上述冷却单元的两侧相对应位置的上述机械室内的可自由转动的顶推部件、和设置在该顶推部件前侧使该顶推部件转动的操纵臂,
当该操纵臂从竖立状态向上述安装台方向卧倒时,上述顶推部件向顶起上述安装台的方向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上述操纵臂处于倒卧状态时,该操纵臂能够被固定在上述安装台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上述顶推机构具备:从前侧到后侧分别设置在与上述冷却单元的两侧相对应位置的上述机械室内的可自由转动的顶推部件、和设置在该顶推部件前侧使该顶推部件转动的操纵臂,
当该操纵臂从倒卧状态向上述冷却单元的前侧竖立时,上述顶推部件向顶起上述安装台的方向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2、3和4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上述操纵臂的顶端部设置有向前侧突出的手柄部。
6.根据权利要求2、3、4和5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还配备有使与上述冷却单元的两侧对应的上述顶推部件相互连动的连杆机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上述顶推机构由设置在与上述冷却单元后侧对应的位置的上述机械室内的可自由转动的后侧顶推部件、和设置在与上述冷却单元前侧对应位置的上述机械室内的可自由转动的前侧顶推部件构成,
通过将上述冷却单元插入上述机械室中,而使上述后侧顶推部件压靠在上述安装台上,向顶起上述安装台的方向转动,
并且,通过使上述前侧顶推部件从前侧向后侧转动,而将上述安装台顶起。
CNB2005100996009A 2004-11-25 2005-09-14 冰箱 Active CN10043982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340606 2004-11-25
JP2004340606A JP4493478B2 (ja) 2004-11-25 2004-11-25 冷却貯蔵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79397A true CN1779397A (zh) 2006-05-31
CN100439827C CN100439827C (zh) 2008-12-03

Family

ID=358403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996009A Active CN100439827C (zh) 2004-11-25 2005-09-14 冰箱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448225B2 (zh)
EP (1) EP1662217A3 (zh)
JP (1) JP4493478B2 (zh)
CN (1) CN100439827C (zh)
AU (1) AU2005229654B2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22839A (zh) * 2010-08-05 2010-12-22 杭州银都餐饮设备有限公司 卧式冰箱正面装入式整体制冷系统模块
CN103712400A (zh) * 2012-09-28 2014-04-09 海尔集团公司 通用集成制冷装置及含有该装置的冷柜
WO2023011133A1 (zh) * 2021-08-05 2023-02-09 青岛海尔特种电冰柜有限公司 制冷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60176B2 (ja) * 2004-12-07 2011-03-30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
US20080256974A1 (en) * 2005-03-18 2008-10-23 Carrier Commercial Refrigeration, Inc. Condensate Heat Transfer for Transcritical Carbon Dioxide Refrigeration System
JP2007263431A (ja) * 2006-03-28 2007-10-11 Sanyo Electric Co Ltd 遷臨界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の製造方法
DE202007014887U1 (de) * 2007-10-05 2009-02-19 Liebherr-Hausgeräte Ochsenhausen GmbH Kühl- und/oder Gefriergerät
CN101413748A (zh) * 2007-10-17 2009-04-22 开利公司 整机展示柜系统
JP5169149B2 (ja) * 2007-10-31 2013-03-2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調湿装置
EP2300758A1 (en) * 2008-05-23 2011-03-30 Aktiebolaget Electrolux Cold appliance
JP2010057806A (ja) * 2008-09-05 2010-03-18 Sanyo Electric Co Ltd 低温ショーケース
US20100180615A1 (en) * 2009-01-20 2010-07-22 Nathan Linder Display refrigerator
DE102009002034A1 (de) * 2009-03-31 2010-10-07 BSH Bosch und Siemens Hausgeräte GmbH Haushaltskältegerät und Kältevorrichtung für ein Haushaltskältegerät
US8522565B1 (en) * 2009-10-20 2013-09-03 The Veracity Group, Inc. Refrigerator with removable cooling unit
CN101922836A (zh) * 2010-08-05 2010-12-22 杭州银都餐饮设备有限公司 新型间冷卧式冰箱结构
DE102010050640A1 (de) * 2010-11-09 2012-05-10 Seco Kältetechnik GmbH Kühlmöbel
US9532660B2 (en) * 2011-06-30 2017-01-03 Pepsico, Inc. Refrigerated merchandise display system
US10119742B2 (en) 2012-05-18 2018-11-06 Whirlpool Corporation Flat top modular cooling system ice and air delivery
US10054350B2 (en) 2012-05-18 2018-08-21 Whirlpool Corporation Top cooling module with ice storage and delivery
US9417001B2 (en) 2012-05-18 2016-08-16 Whirlpool Corporation Top cooling module for a refrigerator
US9528736B2 (en) 2012-05-18 2016-12-27 Whirlpool Corporation Ice delivery method for modular cooling system
US20140216098A1 (en) * 2013-02-04 2014-08-07 Metro Industries Inc. Mobile refrigeration cabinet
KR20160059417A (ko) * 2014-11-18 2016-05-26 후지 덴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쇼케이스
WO2016141232A2 (en) * 2015-03-03 2016-09-09 Killion Industries, Inc. Energy efficient refrigeration system
JP6385893B2 (ja) * 2015-06-09 2018-09-05 Phc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CN107560290B (zh) * 2016-06-30 2020-10-02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用于冷藏冷冻装置的制冷模块及冷藏冷冻装置
EP3447409A1 (de) * 2017-08-21 2019-02-27 Liebherr-Hausgeräte Ochsenhausen GmbH Kühl- und/oder gefriergerät
US11892226B2 (en) 2021-12-10 2024-02-06 Whirlpool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unit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230733A (en) * 1962-04-10 1966-01-25 Emhart Corp Refrigeration system and elements thereof
US3712078A (en) * 1971-11-22 1973-01-23 Krispin Eng Ltd Refrigeration unit
US4047393A (en) * 1976-10-08 1977-09-13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Refrigerator forced air condenser filter
US5347827A (en) * 1992-07-01 1994-09-20 The Coca-Cola Company Modular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JPH06229661A (ja) * 1993-02-04 1994-08-19 Sanyo Electric Co Ltd 冷却装置
WO1995008087A1 (en) * 1993-09-14 1995-03-23 Skope Industries Limited Improvements in/or relating to a method of installing and operating a refrigeration unit in a refrigerated merchandiser and/or a refrigerated merchandiser employing said method
JP2000105085A (ja) * 1998-09-30 2000-04-11 Harima Ceramic Co Ltd 不定形耐火物の湿式吹き付け装置
JP2000105058A (ja) 1998-09-30 2000-04-11 Sanyo Electric Co Ltd 冷却貯蔵庫
US6550255B2 (en) * 2001-03-21 2003-04-22 The Coca-Cola Company Stirling refrigeration system with a thermosiphon heat exchanger
US6751973B2 (en) * 2002-04-17 2004-06-22 Tecumseh Products Company Low profile condensing unit
US6550270B2 (en) * 2002-05-24 2003-04-22 The Coca-Cola Company Seal compression mechanism for a refrigeration device
JP4167538B2 (ja) * 2003-05-12 2008-10-15 サンデン株式会社 自動販売機の温度制御ユニット取付け構造
US6948324B2 (en) * 2003-06-30 2005-09-27 Fortune Resources Enterprise, Inc. Refrigerator cooler and housing cabinet and an improved method of insertion of the refrigerator compressor unit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22839A (zh) * 2010-08-05 2010-12-22 杭州银都餐饮设备有限公司 卧式冰箱正面装入式整体制冷系统模块
CN103712400A (zh) * 2012-09-28 2014-04-09 海尔集团公司 通用集成制冷装置及含有该装置的冷柜
CN103712400B (zh) * 2012-09-28 2016-08-31 海尔集团公司 通用集成制冷装置及含有该装置的冷柜
WO2023011133A1 (zh) * 2021-08-05 2023-02-09 青岛海尔特种电冰柜有限公司 制冷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662217A2 (en) 2006-05-31
EP1662217A3 (en) 2011-12-14
US20060107677A1 (en) 2006-05-25
AU2005229654A1 (en) 2006-06-08
AU2005229654B2 (en) 2010-03-11
CN100439827C (zh) 2008-12-03
JP4493478B2 (ja) 2010-06-30
US7448225B2 (en) 2008-11-11
JP2006153297A (ja) 2006-06-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779397A (zh) 冰箱
CN1677031A (zh) 冷却贮藏库
CN1131970C (zh) 空气调节机
EP2042059A1 (en) Showcase
CN1488906A (zh) 隐藏式制冷器机柜
CN1702410A (zh) 冷却贮存柜
CN1699896A (zh) 冰箱
CN1228575C (zh) 分离式空调机的室外机
CN2562112Y (zh) 空调器
EP2050365B1 (en) Showcase
CN101517329B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
JP2003202133A (ja) 補強構造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用室外ユニット
CN1374484A (zh) 分离式空调机的室外机
JP2007255794A (ja) 冷却貯蔵庫
CN1934400A (zh) 冷藏库
CN1875225A (zh)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
CN1260524C (zh) 微波炉
CN1654908A (zh) 冷却储藏库
CN1740658A (zh) 窗式空气调节器
CN1147694C (zh) 保冷箱
CN1959228A (zh) 空调室外机
CN1229598C (zh) 空调机
CN1519523A (zh) 直冷式冰箱
CN1782551A (zh) 一拖多空调器的室外机
CN1782553A (zh) 一拖多空调器的室外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