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72993B - 缝纫机 - Google Patents

缝纫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72993B
CN1772993B CN 200510120387 CN200510120387A CN1772993B CN 1772993 B CN1772993 B CN 1772993B CN 200510120387 CN200510120387 CN 200510120387 CN 200510120387 A CN200510120387 A CN 200510120387A CN 1772993 B CN1772993 B CN 177299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oper
mentioned
thread
line hole
looper thr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510120387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72993A (zh
Inventor
田中良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to Sewing Machine Mf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to Sewing Machine Mf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to Sewing Machine Mfg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to Sewing Machine Mf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7729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729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7729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7299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实现新的线迹结构的缝纫机,该缝纫机具有:并排在与坯布的送料方向大致垂直的面内、并与分别保持的针线一起上下移动的多根针,和配设在这些针向下移动的位置上并在并排方向上进行进退动作的单一的弯针,在弯针的尖端和中途形成线孔,使第1弯针线和第2弯针线保持在这些线孔中而实施双重链式线迹,由此,在能同时实现提高线迹的强度和适当的伸缩性的基础上,能有效地防止由弯针线的断头而形成的线迹不必要的松开。

Description

缝纫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针双重链式线迹缝纫机(Multi Needles DoubleChainstitch Machine)、多针覆盖链式线迹缝纫机(Multi NeedlesCovering Chainstitch Machine)等、由多根针和单一的弯针(Looper)的动作而构成线迹(Stitches)的缝纫机。
背景技术
多针双重链式线迹缝纫机具有多根针和单一的弯针,上述多根针并列地设置在大致与坯布的给料(Feed)方向垂直的面内、贯通上述坯布而上下移动;上述单一的弯针沿着上述坯布的下面、在多根针并列的方向上进退地动作。在该缝纫机中,通过反复地进行着下述两个动作而形成双重链式缝的线迹(Double Chain Stitches),这两个动作是:通过弯针的进出将由多根针的向下移动而被送出、且在转换成向上移动时形成在坯布下侧的线环列抓住,并随着坯布的给料而拉出;以及,另一方面,由上述弯针的进出而被送出的弯针线通过在该弯针的后侧向下移动的针而被抓住。
图6是说明用3根针双重链式线迹缝纫机形成的线迹结构(StitchStructure)的示意图,显示了构成作为缝制对象的坯布的上下两个面上的线迹状态。该线迹结构记载在例如「缝制事典」(日本国纤维协会出版局发行:1969年6月)等刊物上。
如图6所示,双重链式缝的线迹由3根针线10、10、10和1根弯针线20构成,上述3根针线在坯布W的上面相互平行地并排形成、并且以与送料间距(Feed Pitch)相对应的间隔上下贯通坯布W;上述1根弯针线在坯布W的下面与上述这些针线10、10、10织合(絡み合い)。图6中的箭头符号是表示坯布W的送料方向。
针线10、10、10在各个贯通位置处向坯布W的下面突出,并且在上述送料方向上形成并排的线环列11、11、11,这些线环列11、11、11沿着坯布W的里面与被卷绕的弯针线20织合,形成如图6所示的双重链式缝的线迹。这样的双重链式缝的线迹具有线迹强度较高、而且朝缝纫的方向富有伸缩性等优良特性。
而且,由于在这样的双重链式缝的线迹上增加装饰线(上飾り糸)之后形成的覆盖链式缝的线迹(Covering Chain Stitches)在坯布W的上面还存在有规则地与针线织合的装饰线,因而从表里两侧看的外表都是很好的,具有外观方面的优点。
虽然具有这么多优点的双重链式线迹(包括覆盖链式线迹)的线迹结构被广泛地采用在各种衣服的缝制中,但是,近年来随着缝制品(Sewing Products)的多样化,即使采用具有更高线迹强度、能抑制伸缩性等特性的双重链式线迹或覆盖链式线迹的线迹结构与其对应,还是有可能难以满足要求。
在图6所示的双重链式线迹的线迹结构中,当将弯针线20的一部分切断、拽拉这个切断端时,针线10与线环列11、11、11之间的织合会向起针侧依次脱落,能连续地将线迹解开。这种情况在发生缝制错误时对能够容易地实施矫正缝制错误是有用的,但相反的一面,在作为缝制品的使用过程中,当将弯针线切断时,就有以该切断位置为起点将线迹解开的范围扩大的问题,从提高缝制品的质量方面考虑这种情况是不好的。
根据上述这种情况,本申请人在日本专利特开2005-74082号公报中提出了一个新的线迹结构,其以双重链式缝的线迹为基础,使线迹强度进一步提高的同时能适当地抑制伸缩性,而且能有效地防止由弯针线的断头引起的线迹不必要的解开。图7是表示该线迹结构的平面图,放大地显示了在坯布W的里面(下面)的一部分线迹。
该线迹结构是通过3根针线10、10、10中的每一根,使2根弯针线(第1弯针线21和第2弯针线22)织合在相互平行地并列设置在坯布W的里面的3个线环列11、11、11上而构成。
3根针线10、10、10是由保持它们的各根针的上下移动,按每个预定的送料间距、上下贯通在图7中空白箭头符号所示方向上进行送料的坯布W而形成,3个线环列11、11、11是如图所示地,作为残留在各个贯通位置上的圈状线环并排而形成。
第1弯针线21通过从图7的左侧向右侧做进出动作、并从右侧向左侧做退入动作的弯针,沿着3个线环列11、11、11的并列设置的区域的整个宽度而进行卷绕,并且如图7所示地与3个线环列11、11、11全部织合而构成第1双重链式线迹部。另一方面,第2弯针线22在3个线环列11、11、11中、除位于弯针的进出侧的1个之外的其余2个线环列11、11的并列设置区域的宽度内进行卷绕,如图7所示地与这2个线环列11、11织合而构成第2双重链式线迹部。
在这样的线迹结构中,由于3根针线10、10、10和2根弯针线21、22织合着,因而能得到比通常的双重链式线迹的线迹结构更高的线迹强度,而且能调节伸缩性。
而且,与3个线环列11、11、11全部织合的第1弯针线21,和与2个线环列11、11织合的第2弯针线22在坯布W的里面相互重合着。因此,即使在第1、第2弯针线21、22中的1根中途被切断、并拽拉这个切断端的场合下,也能由该弯针线21或22以外的另一根弯针线22或21加以阻止,能在中途阻止向起针侧发生的线迹解开。
另外,在解开线迹的情况下,切断第1、第2弯针线21、22两方、并交互地拽拉这些断头即可,例如,可以由此应对缝制途中的缝制错误纠正。这样一起切断第1、第2弯针线21、22、并交互拽拉它们的情况,在作为缝制品的通常使用状态下几乎不会担心其发生,因此可以防止由于线切断而引起的线迹的不必要的解开。
如上所述,图7所示的线迹结构虽然能增进双重链式线迹的线迹的优点、而且能得到将缺点缓和的好处,但是本申请人所提出的上述日本专利特开2005-74082号公报中,没有公开用于实现该线迹结构的缝纫机的具体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根据上述的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缝纫机,用于实现作为在能同时实现提高线迹强度和使伸缩性合适的基础上,还形成能防止由弯针线的断头而引起线迹不必要的解开的线迹结构的、在日本专利特开2005-74082号公报中提出的新的线迹结构。
本申请第1发明的缝纫机,设有:并排在与坯布的送料方向大致垂直的面内、与分别所保持的针线一起进行上下移动的多根针;配设在这些针向下移动的位置上、保持弯针线并在上述针的并排方向上进行进退动作的单一的弯针,上述缝纫机的特征在于,上述弯针设有第1线孔和第2线孔,该第1线孔形成在尖端部上并插通地保持第1弯针线;该第2线孔形成在中途部分上并插通地保持第2弯针线。
本发明中,使插通地保持在设置在弯针的尖端的第1线孔的第1弯针线与被多根针中的各根针卷绕的全部针线织合;而且,使插通地保持在弯针的中途上所设置的第2线孔中的第2弯针线与被多根针中的各根针卷绕的针线的一部分织合,由此实现上述新的线迹结构。
本申请第2发明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发明中的第2线孔朝上述弯针的背面的开口,形成在与该弯针的最大厚度大致成同一面的座面上。
本发明中,为了缓和与向下移动的针的冲突,在具有上部的厚度减薄的三角形状断面的弯针背面的中途,以与厚度最大的部分大致成为同一面的方式设置座面,并在该座面上进行开口而形成第2线孔。由此,确保了在弯针的中途,被插通地保持在第2线孔中的第2弯针线和弯针背面之间的适当间隙,能确实地通过在该背面侧向下移动的针捕获上述第2弯针线。
本申请第3发明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在第1或第2发明中的上述第2线孔形成在上述第1线孔的下方位置。
在本发明中,使保持在第2线孔中的第2弯针线位于被保持在第1线孔中的第1弯针线的下方位置,从而使第2弯针线与向下移动的针的交叉定时迟于与第1弯针线与针的交叉定时,能防止第2弯针线被对只与第1弯针线织合的针线进行卷绕的针错误地捕获。
本申请第4发明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设有:形成在第1或第2发明中的弯针的前面并将上述第1、第2弯针线导入到上述第1、第2线孔中的共同的线道;将该线道与上述的弯针的基部连通、并形成要将上述第1、第2弯针线分别导入到上述线道中的第1、第2导入孔。
本申请第5发明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设有:形成在第3发明中的弯针的前面并将上述第1、第2弯针线导入到上述第1、第2线孔中的共同的线道;将该线道与上述的弯针的基部连通、并形成要将上述第1、第2弯针线分别导入到上述线道中的第1、第2导入孔。
在这些发明中、将保持在弯针上的第1、第2弯针线导入各个线孔中的线道是共同的,而且由第1、第2导入孔将该线道与弯针的基部相连通,从而将这些导入孔用作第1、第2弯针线各自专用的导入孔,以便在有限的弯针宽度内,确实地导引第1、第2弯针线。
附图说明
在参照着附图的同时阅读过下面所述的详细说明之后,会更加完全地了解上述的发明目的和新颖的结构特征。
图1A~1F是表示由本发明缝纫机进行的缝制动作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缝纫机所具备的弯针的正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弯针的顶视图。
图4是图2所示的弯针的背视图。
图5A~图5C是表示向下移动的针和弯针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由3根针双重链式线迹缝纫机形成的线迹结构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要由本发明缝纫机实现的线迹结构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着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说明。图1A~1F是表示由本发明的缝纫机进行的缝制动作的说明图。虽然图1A~1F表示了由3根针1、1、1和1根弯针2对图中没有表示的针板上被送料的坯布W进行缝制的3根针双重链式线迹缝纫机进行的缝制动作,但下面所述的本发明的特征结构当然也能适用于设有多根针(2根或4根以上)的全部双重链式线迹缝纫机(包括覆盖链式线迹缝纫机)。
上述的针1、1、1并列设置在与施加在坯布W上的送料方向垂直的平面内、包含上述坯布W的送料区域而进行规定行程的上下动作。而上述弯针2是配设在针板的下部,在针1、1、1的并列设置的方向上沿着坯布W的下面而进行进退动作。
上述坯布W的送料方向由图1中的空白箭头符号表示,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送料方向的上游侧称为前、将下游侧称为后。另外,由于弯针2在图1A~1F中向左进行进出动作、在图中向右进行退入动作,因而对弯针2的动作,使用左进和右退的记述。该弯针2的进退动作是如下所述地,随着前后的移动,沿着将针1、1、1的下降位置包含在内侧的椭圆形轨道而进行,弯针2通过针1、1、1的下降位置的后侧而进行左进,通过针1、1、1的前侧而进行右退。使弯针2进行这样的进退动作的机构(Mechanism)与使针1、1、1进行上下移动的机构,都是现有的双重链式线迹缝纫机和覆盖链式线迹缝纫机中公知的机构,这里将结构和动作的说明省略。
在针1、1、1上分别形成前后地贯通下端附近的线孔12(参照图5A~图5C),将从上方导引的针线10从前侧插通地保持在该线孔12中。这样被保持的针线10由各根针1的向下移动而贯通坯布W,并被送出到针板下。
而在弯针2上,形成前后贯通尖端部和中途部的第1、第2线孔3、4(参照图2~图4),如下所述从弯针2的基端侧导引的第1、第2弯针线21、22从前侧插通地保持在这些线孔3、4中。这样被保持的第1、第2弯针线21、22由弯针2的左进而被送出。
本发明缝纫机的特征在于设有第1、第2线孔3、4的弯针2的结构。图2是表示本发明缝纫机具备的弯针2的正视图,图3是图2所示的弯针2的顶视图,图4是图2所示的弯针2的背视图。
如图2~图4所示,弯针2具有磨尖成嘴状尖端23的公知的形状。在弯针2的基端部设有向下方突出的支持杆24。如图2所示,弯针2将上述支持杆24插入固定在弯针棒5的尖端的弯针座50上而被支持,并能根据由图中没有表示的主轴输出的传动形成的弯针座5的轴长方向的进退动作而进行上述的左进和右退。
如图3所示,与弯针2的尖端23相连的部分上,以将下缘作为最大厚度、向上缘厚度渐渐减少的方式,设置有朝前侧(图3中的下侧)倾斜成锥状的倾斜面25,并且形成为,如下所述当下降的针1、1、1的尖端与弯针2后侧发生冲突时,通过上述倾斜面25的作用能将该针1、1、1导引到弯针2的后侧(背面侧)。
如图2所示,在弯针2的前面(正面),沿着长度方向延伸地设置着线道26,该线道26形成具有适当深度的凹沟形式,在上述线道26的一侧端部上,倾斜贯通弯针2的尖端23地形成第1线孔3。在线道26上,从第1线孔3的形成位置开始、朝弯针2的基端侧隔开规定长度的位置上,使沟宽向下方扩大地设置着扩幅部,第2线孔4在该扩幅部的大致中央处、位于第1线孔3的下方而贯通形成。
又如图4所示,在弯针2的背面,大致以第2线孔4的贯通位置为中央而突出设置着线孔座27(Seat for Thread Hold)27。该线孔座27形成为如图3所示,具有与构成最大厚度的弯针2的下缘大致成同一面的座面,能确保第2线孔4的开口端和弯针2的后侧的倾斜面25之间规定的尺寸,而且能避免上述下降的针1、1、1与弯针2后侧的干涉。
上述线道26的另一侧的宽度向着弯针2的基端部而增大,该侧的端部通过上下并列形成的第1、第2导入孔28、29(参照图2)与弯针2的基端面连通着。第1导入孔28是为了使第1弯针线21插通而设置、而第2导入孔22是为了使第2弯针线22插通而设置,被插通到这些导入孔28、29中的第1、第2弯针线21、22沿着线道26的内侧而导入到弯针2的尖端,使第1弯针线21经过开设在线道26尖端的第1线孔3、第2弯针线22经过开设在线道26的中途的第2线孔4而导出到弯针2的后侧。
由于朝弯针2后侧的第1线孔3的开口是设置在具有上述形状的尖端23上、而第2线孔4的开口是设置在与弯针2的最大厚度大致形成同一面的线孔座27上,因而在弯针2的后侧,能确保如图3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地被导出的第1弯针线21和第2弯针线22、与形成弯针2后面的倾斜面25之间适当的间隙。
而且,由于第1、第2弯针线21、22经过共同的线道26而被导入到第1、第2线孔3、4,因而能沿着宽度被限定的弯针2的前面而确实地进行针线导引。而且,由于第1、第2弯针线21、22经过第1、第2导入孔28、29而分别被导入到线道26,因而能防止在该线道26的内部发生第1、第2弯针线21、22的织合。
如上所述地构成的弯针2通过由缝纫机本体输出的、借助弯针棒5传递的传动,与针1、1、1的上下移动相关联地进行进退动作,在针1、1、1进行向下移动的同时进行右退,在针1、1、1进行向上移动的同时进行左进。图1A表示弯针2处于左进端的状态。这时,针1、1、1处于上死点附近,弯针2在左进的过程中保持着捕获到的针线10、10、10的线环。到达了左进端的弯针2如图1A中的箭头符号所示随着向前方的移动而开始右退,这时,被保持在该弯针2上的针线10、10、10通过在此期间施加在坯布W上的送料,被相对地朝前方拉出。
图1B表示弯针2处于右退中的状态。针1、1、1在弯针2右退之前就开始向下移动,在上述送料结束后贯通坯布W而到达针板的下侧,在右退中的弯针2所保持的针线10、10、10的左后侧,插通在由这些针线10、10、10和第1、第2弯针线21、22形成的三角形区域内。
图5A~5C是表示向下移动的针1、1、1和弯针2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这些图5A~5C是从后方(弯针2的背面侧)看到的图,弯针2如图5A~5C中的箭头符号所示,进行朝左方的退入动作。针1、1、1与公知的双重链式线迹缝纫机和覆盖链式线迹缝纫机中相同,各根针的尖端以朝弯针2进出侧而处于下方位置的方式,形成为长度不同。由此,向下移动的针1、1、1的尖端按照从位于进出侧的针1开始到位于退入侧的针1的顺序而达到弯针2的动作区域。
图5A表示位于进出侧的针1达到弯针2的动作区域的状态。这时,虽然形成在弯针2尖端的第1线孔3位于比上述针1的尖端更靠近进出侧的位置,但是形成在弯针2的中途的第2线孔4位于比上述针1的尖端更靠近退入侧,这样位于进出侧的针1只捕获从第1线孔3导出的第1弯针线21(图5A~图5C中用虚线表示)。
另外第2线孔4如上所述地形成在第1线孔3的下方位置。因此,从第2线孔4导出的第2弯针线22(图5A~图5C中用双点划线表示)就位于从第1线孔3导出的第1弯针线21的下方,在向下移动的针1、1、1和第1、第2弯针线21、22的交叉定时中产生时间差。由此,如图5A所示,在位于进出侧的针1捕获第1弯针线21之后,直到与第2弯针线22交叉的这段时间中,弯针2退入,第2线孔4的形成位置移动到比图5A所示的位置更靠近左侧。这样,就能避免被保持在第2线孔4中的第2弯针线22被位于进出侧的针1错误地捕获。特别是在弯针2的动作速度较大时,从第2线孔4导出的第2弯针线22会由于惯性的作用而弯曲,使得其留在进出侧,将第2线孔4配置在下方的这种结构就是为了防止发生这样弯曲的第2弯针线22被错误捕获。
虽然第1线孔3和第2线孔4之间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差a(参照图4)是根据弯针2的动作速度、针1、1、1的并排设置的间隔等、相关联各部分的速度和尺寸而决定,但一般可取成0.3mm~1.5mm。
图5B表示位于中央的针1到达弯针2的动作区域的状态,图5C表示位于退入侧的针1到达弯针2的动作区域的状态。在这些状态中,形成在弯针2上的第1、第2线孔3、4都是位于比中央的针1及退入侧的针1的尖端更靠近进出侧,这样中央的针1和退入侧的针1能将从第1、第2线孔3、4导出的第1、第2弯针线21、22都捕获。
如上所述,由向下移动而到达弯针2的动作区域的3根针1、1、1之中,位于弯针2的进出侧的1根针1只将保持在弯针2上的第1弯针线21捕获,而其他2根针1、1将保持在弯针2上的第1、第2弯针线21、22都捕获。从第1、第2线孔3、4导出的第1、第2弯针线21、22和弯针2的后面之间如上所述地确保了规定间隙,这些弯针线21、22能由向下移动的针1、1、1更确实地捕获,能有效地防止由捕获错误而引起跳线的发生。
如上所述,被左进的弯针2所捕获的针线10、10、10的线环随着弯针2的右退而如图1C~图1D所示地依次脱落,在全部线环上双重地插通的第1弯针线21和在右侧的2个线环上双重地插通的第2弯针线22交接到各个针1、1、1上。这样交接的第1、第2弯针线21、22,通过施加在构成各个线环的针线10、10、10上的张力的作用,如图1E~1F所示地被拉紧在针1、1、1上一次的插通孔中。
如图1D~图1E所示,到达了右退端的弯针2随着向后方的规定移动而开始左进,这时,针1、1、1从向下移动转换成向上移动。弯针2的左进通过向后方的移动,沿着针1、1、1的后侧而发生,随着各根针1、1、1的向上移动在各自的后侧形成的针线10、10、10的线环如图1F所示,由左进的弯针2依次捕获,随着向上移动从针1、1、1脱落的第1、第2弯针线21、22架设在左进的弯针2所捕获的针线10、10、10的线环(前线环)以及先前从弯针2脱落的针线10、10、10的线环(后线环)之间,回归到图1A的状态。
在图1F中,为了明显地表示针线10、10、10和第1、第2弯针线21、22的关系,将后线环显示为松弛的状态,但实际上,在从图1D向图1E转移的过程中该线环是充分拉紧的。
在上述的过程中,由于第1弯针线21的架设是对全部3根针线10、10、10进行的,而第2弯针线22的架设是对位于弯针2的退入侧的2根针线10、10进行的,因此通过图1A~图1F所示的动作的反复进行就能形成上述图7所示的线迹。
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形成将第2弯针线22与并排在坯布W下面的3个线环列11、11、11中的2个线环列11、11织合而构成线迹结构的缝纫机进行了说明,但是通过使插通保持第2弯针线22的第2线孔4靠近弯针2的基端侧而形成,能得到第2弯针线22只与1个线环列11织合而构成的线迹结构。在上述日本专利特开2005-74082号公报中也提出过这种线迹结构的方案。
从以上详细的说明可见,由于本申请的第1发明的缝纫机构成为,在单一的弯针的尖端和中途设置第1、第2线孔,使第1、第2弯针线插通地保持在这些线孔的每一个中,因而就能简易地实现由与多根针线全部织合的第1弯针线和与一部分针线织合的第2弯针线形成的新的线迹结构。
由于在本申请的第2发明的缝纫机中,将设置在弯针的中途的第2线孔的向弯针背面的开口形成在与该弯针的最大厚度部分大致成同一面的座面上,因而确保了被保持在第2线孔中的第2弯针线和弯针背面之间的适当的间隙,能确实地进行通过在弯针的背面侧(后侧)向下移动的针实现的第2弯针线的捕获,能防止跳线的发生,从而能形成高质量的线迹。
由于在本申请的第3发明的缝纫机中,将保持第2弯针线的第2线孔形成在保持第1弯针线的第1线孔的下方位置,因而第2弯针线的朝弯针背面的导出位置就在第1弯针线的导出位置的下方,在该背面侧向下移动的针和第2弯针线的交叉就迟于和第1弯针线的交叉而发生,能防止由只捕获第1弯针线的针将第2弯针线错误地捕获,从而能良好地形成上述新的线迹。
而且,由于在本申请的第4、第5发明的缝纫机中,将第1、第2弯针线导入到第1、第2线孔的线道是共同的,并且分别地设置着导入到该线道的第1、第2弯针线的导入孔,因而在弯针的有限宽度内第1、第2弯针线不会发生织合,能确实地导入到第1、第2线孔中,对线的导引作业不会带来障碍,能实现稳定的缝制。
上面,在发明的详细内容中所述的实施方式的意图只是在于清楚地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样具体的例子而加以狭义地解释,在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范围所述的范围内,本发明可进行种种变更之后进行实施。

Claims (5)

1. 一种缝纫机,具有:并排在与坯布的送料方向大致垂直的面内、与分别所保持的针线一起上下移动的多根针;配设在这些针向下移动的位置上、保持弯针线并在上述针的并排方向上进行进退动作的单一的弯针,其特征在于,
上述弯针具有:形成在尖端部并将第1弯针线插通地保持的第1线孔;和
形成在中途部分并将第2弯针线插通地保持的第2线孔。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线孔朝上述弯针的背面的开口形成在与该弯针的最大厚度部大致成同一面的座面上。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线孔形成在上述第1线孔的下方位置。
4.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形成在上述弯针的前面,并将上述第1、第2弯针线导入到上述第1、第2线孔中的共同的线道;和
将该线道与上述弯针的基部相连通,并形成为将上述第1、第2弯针线分别导入到上述线道中的第1、第2导入孔。
5.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形成在上述弯针的前面,并将上述第1、第2弯针线导入到上述第1、第2线孔中的共同的线道;和
将该线道与上述弯针的基部相连通,并形成为将上述第1、第2弯针线分别导入到上述线道中的第1、第2导入孔。
CN 200510120387 2004-11-12 2005-11-11 缝纫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7729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329678A JP4403507B2 (ja) 2004-11-12 2004-11-12 ミシン
JP329678/2004 2004-11-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72993A CN1772993A (zh) 2006-05-17
CN1772993B true CN1772993B (zh) 2011-08-17

Family

ID=366177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510120387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772993B (zh) 2004-11-12 2005-11-11 缝纫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4403507B2 (zh)
CN (1) CN1772993B (zh)
TW (1) TW200632172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69500A (zh) * 2013-08-29 2013-12-25 南昌市南青制衣有限公司 一种缝纫机用的改花样器及其改花方法
JP6761712B2 (ja) * 2016-09-20 2020-09-30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及び縫製システム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40648A (zh) * 2000-08-28 2002-03-20 飞马缝纫机制造株式会社 双链线迹缝纫机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40648A (zh) * 2000-08-28 2002-03-20 飞马缝纫机制造株式会社 双链线迹缝纫机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昭52-51483 1977.04.13
JP昭59-139280U 1984.09.18
JP特开2002-166076A 2002.06.11
JP特开平5-192475A 1993.08.03
JP特开平8-238389A 1996.09.17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72993A (zh) 2006-05-17
JP2006136564A (ja) 2006-06-01
TW200632172A (en) 2006-09-16
TWI340775B (zh) 2011-04-21
JP4403507B2 (ja) 2010-01-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69176B (zh) 布料的缝迹结构
CN106798376B (zh) 带构件、拉链和带构件的制造方法
SE425920B (sv) Forfarande for framstellning av ett spensband med ihaliga kanter samt nal-bandvevstol for utovande av forfarandet
CN1772993B (zh) 缝纫机
CN105970490B (zh) 缝制品及布料的缝制方法
JP5547930B2 (ja) 複数針偏平縫いミシンおよび飾り縫目
TWI518222B (zh) 平縫接縫構造和平縫機
JPH06264341A (ja) ジャカードパイル編地の製造方法及びこれに使用するシンカー
KR20080052390A (ko) 상부 장식 기구가 부착된 재봉기
JP2000513260A (ja) 極薄手編み織物、特に、ストッキング、パンティストッキング、タイツ及びそれらの類似品の部片を継ぎ合わせる時の平らな縫目を得るための「オーバーロック機」として知られる縫い機用装置
US3265021A (en) Linking chain stitch machine
US3646780A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king a stitch-bonded fabric
CN100575588C (zh) 缝纫机
GB2144156A (en)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stitches and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em
CN113235237A (zh) 一种缝制方法
JP4819237B2 (ja) 千鳥本縫ミシン及びピンタック形成方法
US2636461A (en) Sewing machine for making onethread machine seams
CN101122063B (zh) 针织方法和针织工具
CN106572727A (zh) 无拉链带牙链带、无拉链带拉链以及带拉链物品
US1186518A (en) Lock-stitch seam and method and means of producing same.
CN214882201U (zh) 一种可多方向进料的缝制装置
JP3962317B2 (ja) 飾りしつけ縫い方法及びミシン
RU2756206C1 (ru) Способ образования двухниточной двухлинейной цепной строчки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его осуществления
JPS6053175A (ja) 縫目型とそれを製造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CN214782463U (zh) 一种横机中的织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817

Termination date: 20151111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