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34367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34367A
CN1734367A CNA2005100845812A CN200510084581A CN1734367A CN 1734367 A CN1734367 A CN 1734367A CN A2005100845812 A CNA2005100845812 A CN A2005100845812A CN 200510084581 A CN200510084581 A CN 200510084581A CN 1734367 A CN1734367 A CN 17343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ondary transfer
processing system
roller
recording medium
intermediate transf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1008458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21039C (zh
Inventor
村上进
岩仓良惠
仲野久仁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7343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343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2103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21039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29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copy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e.g. weight, thicknes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556Control of copy medium feeding
    • G03G2215/00573Recording medium stripping from image forming memb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717Detecti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 G03G2215/00738Detecti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heet thickness or rigidit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717Detecti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 G03G2215/00776Detecti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of humidity or moisture influencing copy sheet handl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16Transferring device, details
    • G03G2215/1604Main transfer electrode
    • G03G2215/1614Transfer roll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装置可满足将中间转印体上的色粉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适当的转印效率,且具有将记录介质从中间转印体剥离的充分的剥离性能,其中,图像形成装置(1)进行一次转印,将多个感光体(21a~21d)上的色粉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体(31)上并层积;并通过与中间转印体(31)连接配置的二次转印辊(36)和与二次转印辊(36)相对配置的二次转印相对辊(32),夹住记录纸张(P)和中间转印体(31),进行将中间转印体(31)上的色粉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P)的二次转印;此时,通过剥离部件(53)向记录纸张(P)施加电场,并进一步利用开关(54)对二次转印相对辊(32)进行接地状态和浮置状态的切换,从而可通过中间转印体(31)调整二次转印辊(36)和记录纸张之间的电位差。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利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涉及到一种在进行完将形成在感光体上的色粉图像暂时转印到中间转印体上的一次转印后,进行将转印到中间转印体上的色粉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二次转印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情况下,利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通过带电工艺、曝光工艺、显影工艺、转印工艺、及定影工艺等而形成图像。在带电工艺中,使感光体的表面在黑暗处均匀带电。在曝光工艺中,通过向带电的感光体投射原稿图像去除光照射部分带的电,从而在感光体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影。在显影工艺中,通过使显影剂的色粉附着到形成在感光体上的静电潜影从而形成色粉图像。在转印工艺中,将形成在感光体上的色粉图像转印到纸张和薄片等记录介质上。在定影工艺中,通过加热及加压等装置使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色粉图像定影。通过反复进行上述工艺,利用了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在记录介质上形成所希望的图像。
使用多色色粉、例如使用黑、青、品红及黄等四种颜色的色粉形成图像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根据将形成在多个感光体上的多色色粉图像转印到纸张等记录介质上的转印工艺的不同,公知的主要有二种。
第一种彩色图像形成装置是将形成在多个感光体上的多色色粉图像依次直接转印到记录介质上,并在记录介质上层积多色色粉图像,从而将色粉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形成装置。该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中,将形成在感光体上的色粉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的构造是按照各个感光体排列的装置,无需为了将色粉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而追加新的构造,因此该装置不会显著大型化。但是在黑白打印中、例如仅进行黑色打印时,记录介质也必须通过全部的感光体,从而和彩色打印时的打印速度相同,因此无法实现高速打印。并且,由于记录介质必须通过全部的感光体,因此易于发生混色。进一步,由于形成在感光体上的多色色粉图像是按照各感光体直接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因此如果不严格控制记录介质的传送速度,图像会因颜色而发生偏差,配准的调整较为困难。
第二种彩色图像形成装置是在进行完将形成在多个感光体上的多色色粉图像暂时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体上、并将多色色粉图像层积到中间转印体上的一次转印后,进行将层积在中间转印体上的多色色粉图像一并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二次转印的图像形成装置。这种图像形成装置通过将多色色粉图像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体上,将层积在中间转印体上的色粉图像一并转印到记录介质上,因此可实现高速打印,并可防止混色。进一步,即使不严格控制记录介质的传送速度,图像也不会由于颜色而发生偏差,配准的调整较为容易。因此,这种利用中间转印体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的开发颇为引人注目。
但是,存在二次转印单元中的二次转印特性由于环境因素等随着中间转印带的表面电阻的变动而容易变得不稳定的问题。这种用于稳定该二次转印特性的现有技术在特开平5-333723号公报中公开。特开平5-333723号公报中的中间转印装置是图像形成装置中所使用的中间转印装置,其将支承辊(二次转印相对辊)作为导电辊,并使该支承辊接地。
进一步,和特开平5-333723号公报中的技术相类似的技术还包括使支承辊通过电阻接地的图像形成装置。
并且,其他公知的现有技术还包括:根据记录介质的种类使二次转印时的转印电场变化的图像形成装置等。
但是,二次转印单元中的二次转印特性不仅受到作为中间转印体的中间转印带的表面电阻变动的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层积在中间转印体上的色粉图像的层厚非均匀厚度的因素的影响。
层积在中间转印体上的色粉图像的层厚在例如仅有一种颜色的色粉图像被转印的地方和有三种颜色的色粉图像被转印的地方,所以不是均匀的厚度。因此,很难设定作为进行二次转印的条件的转印条件。具体而言,在进行二次转印时,作为向记录介质施加的电场的转印电场的最佳值,在中间转印体上的色粉图像为薄层时、及在中间转印体上的色粉图像为厚层时是不同的,因此难于设定最佳的转印电场。即,如果以色粉图像是薄层的部分(薄层部)为基准决定转印电场,则色粉图像为厚层的部分(厚层部)的转印效率就会下降,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彩色图像的颜色不标准。并且,如果以厚层部为基准决定转印电场,则在薄层部由于转印电场过强,其过剩电场使传送的记录介质过带电。因此形成在中间转印体上的色粉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后,记录介质和中间转印体静电吸附,产生记录介质无法从中间转印体剥离的剥离的不良问题。当产生剥离不良时,记录介质在被中间转印体吸附的状态下被传送,因此记录介质从传送路径掉落,会发生由于剥离不良引起的记录介质的传送不良,即发生所谓传送阻塞。这种传送阻塞在记录介质为薄纸时更为显著地发生。
使用中间转印体的图像形成装置,由于层积在中间转印体上的色粉图像的层厚不是一定的,因此在将中间转印体上的色粉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时难于使施加到记录介质上的转印电场最佳。因此出现以下需求:即使不根据中间转印体上的色粉图像的层厚对转印电场进行变化,也可满足将中间转印体上的色粉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适当的转印效率,并且在将中间转印体上的色粉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后,也具有记录介质从中间转印体剥离所需要的充分的剥离性能。
为了满足适当的转印效率,并具有充分的剥离性能,需要以下条件:可在传送的记录介质和中间转印体之间转印色粉图像,同时在传送的记录介质和中间转印体之间,记录介质从中间转印体剥离。
与之相对,由于特开平5-333723号公报的中间转印装置、及其他现有技术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对于剥离性能没有考虑到记录介质的种类及环境(温度及湿度等)变化等,因此有时无法满足剥离性能。
具体而言,当记录介质为普通纸张或厚纸时,当支承辊接地时,可以保持转印性能,且由于记录介质较为有力,即刚度较高,因此不会发生剥离不离。与这相对,当记录介质为薄纸时,将支承辊接地虽然可以保持转印性能,但记录介质刚度较低,记录介质由于电位差引起的静电吸附力而从传送路径掉落,附着到中间转印体上被传送,从而产生剥离不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装置可满足将中间转印体上的色粉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适当的转印效率,且具有将记录介质从中间转印体剥离的充分的剥离性能。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多个感光体,在其上分别形成色粉图像;
移动的中间转印体,进行一次转印,将多个色粉图像分别转印到该中间转印体上,并层积到该中间转印体上;
二次转印辊,与层积有中间转印体的色粉图像的面侧相连地配置;
二次转印相对辊,以夹住中间转印体的方式与二次转印辊相对配置,
通过该二次转印辊及该二次转印相对辊夹住传送中的记录介质及移动的中间转印体,进行将中间转印体上的色粉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二次转印,
还包括:
切换单元,对二次转印相对辊进行接地状态和浮置状态的切换;
剥离部件,为使转印了色粉图像的记录介质从中间转印体剥离,向记录介质施加电场。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
具有检测记录介质的种类的种类检测单元,
切换单元根据种类检测单元检测出的记录介质的种类,对二次转印相对辊进行接地状态和浮置状态的切换。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种类检测单元检测出的记录介质是薄纸时,切换单元将二次转印相对辊切换为浮置状态。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种类检测单元检测出的记录介质是普通纸或厚纸时,切换单元将二次转印相对辊切换为接地状态。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
具有检测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湿度的湿度检测单元,
切换单元根据湿度检测单元检测出的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湿度,对二次转印相对辊进行接地状态和浮置状态的切换。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切换单元在湿度检测单元检测出的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湿度为高湿时,将二次转印相对辊切换为浮置状态。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切换单元在湿度检测单元检测出的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湿度为低湿时,将二次转印相对辊切换为接地状态。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剥离部件构成为可对记录介质施加均匀的电场。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切换单元的构造中含有继电器或螺线管。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二次转印相对辊是导电辊。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二次转印辊构成为:为了使层积在中间转印体上的色粉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使施加到记录介质的转印电场是一定的。
根据本发明,进行将形成在多个感光体上的色粉图像分别转印到移动中的中间转印体上,并将多个色粉图像层积到中间转印体上的一次转印。之后,利用二次转印辊和二次转印相对辊夹住传送中的记录介质和移动中的中间转印体,进行将中间转印体上的色粉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二次转印,其中二次转印辊与层积有中间转印体的色粉图像的面相接地设直,二次转印相对辊和二次转印辊相对配置以夹住中间转印体。并且,记录介质通过剥离部件被施加电场。进一步,在进行二次转印时,记录介质通过二次转印辊被施加电场。
大多数情况下,通过将二次转印相对辊设为接地状态,可以满足适当的转印效率,并具有充分的剥离性能。
特别是,当记录介质难于从中间转印体剥离时,通过切换单元将二次转印相对辊从接地状态切换到浮置状态。由此,记录介质不吸附中间转印体地被传送,因此记录介质可以从中间转印体剥离,可具有充分的剥离性。
如果使二次转印相对辊保持浮置状态,由于二次转印相对辊产生不必要的电,从而导致转印效率的下降。因此利用切换单元在除了二次转印时以外,将二次转印相对辊切换为接地状态。由此可以防止转印效率的下降。
如上所述,可以满足适当的转印效率,并可具有充分的剥离性能。
并且,根据本发明,根据由检测记录介质的种类的种类检测单元所检测出的记录介质的种类,切换单元对二次转印相对辊进行接地状态和浮置状态的切换。特别是,当记录介质的种类是难于从中间转印体剥离的记录纸张时,通过切换单元将二次转印相对辊切换为浮置状态。由此,记录介质不吸附中间转印体地被传送,因此记录介质可以从中间转印体剥离,可具有充分的剥离性。
并且,根据本发明,当由种类检测单元检测出的记录介质为薄纸时,没有刚度的薄纸是难于从中间转印体剥离的。而通过切换单元将二次转印相对辊切换为浮置状态,薄纸可不吸附中间转印体地被传送,因此薄纸可以从中间转印体剥离,具有充分的剥离性。
并且,根据本发明,当由种类检测单元检测出的记录介质为普通纸张或厚纸时,有刚度的普通纸张或者厚纸易于从中间转印体剥离,因此具有充分的剥离性能。进一步,通过切换单元将二次转印相对辊切换为接地状态,可以进一步满足适当的转印效率。
并且,根据本发明,根据检测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湿度的湿度检测单元所检测出的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湿度,切换单元对二次转印相对辊进行接地状态和浮置状态的切换。特别是,当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湿度是记录介质和中间转印体难以剥离的温度时,通过切换单元将二次转印相对辊切换为浮置状态。由此,记录介质不吸附中间转印体地被传送,因此记录介质可以从中间转印体剥离,可具有充分的剥离性。
并且,根据本发明,当通过湿度检测单元检测出的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湿度是高湿时,记录介质由于吸湿而刚度变低,容易被静电吸附,从而难于从中间转印体剥离。通过利用切换单元将二次转印相对辊切换为浮置状态,记录介质不吸附中间转印体地被传送,因此记录介质可以从中间转印体剥离,可具有充分的剥离性。
并且,根据本发明,当通过湿度检测单元检测出的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湿度为低湿时,记录介质的电阻值上升,电流不易流动,转印效率降低。通过利用切换单元将二次转印相对辊切换为接地状态,可以满足适当的转印效率。
并且,根据本发明,由于剥离部件可对记录介质施加均匀的电场,因此可使记录介质均匀放电,并具有充分的剥离性。
并且,根据本发明,切换单元的构造中含有继电器或者螺线管。由此,可以容易地切换二次转印相对辊的接地状态和浮置状态。
并且,根据本发明,由于二次转印相对辊是导电辊,因此可以调整记录介质和中间转印体之间的电位差。因此可满足适当的转印效率,并具有充分的剥离性能。
并且,根据本发明,由于二次转印辊的构造是使施加到记录介质的转印电场是一定的,其中上述转印电场用于使层积在中间转印体上的色粉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因此可容易地满足适当的转印效率。
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及优点通过以下具体说明及附图可得以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概要截面图。
图2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所具有的中间转印装置的结构的简化截面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图4是表示二次转印相对辊的接地状态和浮置状态的切换步骤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结构的概要截面图。图2是图像形成装置1所具有的中间转印装置2的结构的简化截面图。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具体而言是作为图像形成装置1的一种数字彩色打印机,用于形成图像的色粉是黄(Y)、品红(M)、青(C)及黑(K)四种颜色的色粉。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中间转印装置2,连接到未图示的个人计算机等信息处理装置的外部,其特征在于,将处理对象图像信息所获得的与四种颜色的彩色组分图像信息对应形成的色粉图像分别暂时转印到中间转印体上,在层积色粉图像后,将层积的色粉图像一并转印到纸张等记录介质上,从而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多色图像或者单色图像。
首先,对具有中间转印装置2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结构及动作进行说明。
图像形成装置1的构造中含有送纸部3和图像形成部4。
对送纸部3的结构进行说明。送纸部3配置在图像形成部4的下部,包括手动盘41、送纸盒42及分离辊43等。手动盘41及送纸盒42收容作为记录介质的记录纸张P。分离辊43将收容在手动盘41或送纸盒42中的记录纸张P一张一张分离并传送到记录纸张P的传送路径S1。
对送纸部3的动作进行说明。当使用收容在手动盘41中的记录纸张P时,送纸部3将收容在手动盘41中的记录纸张P通过分离辊43一张一张传送到传送路径S1,并通过设置在传送路径S1各处的传送辊44,传送到图像形成部4。并且,当使用收容在送纸盒42中的记录纸张P时,送纸部3将收容在送纸盒42中的记录纸张P通过分离辊43一张一张传送到传送路径S2,并通过设置在传送路径S2上的传送辊44,传送到图像形成部4。
对图像形成部4的构造进行说明。图像形成部4配置在送纸部3的上部,包括中间转印装置2、曝光部10、阻力辊26、定影部27、排纸辊28、及排纸盘45等。对中间转印装置2及曝光部10的结构及动作在下面进行具体说明,其中曝光部10根据图像信息向中间转印装置2照射激光,中间转印装置2通过由曝光部10照射的激光,将和图像信息对应的色粉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阻力辊26控制从送纸部3传送的记录纸张P的送纸时序,并传送到中间转印装置2。定影部27将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的色粉图像定影到记录纸张P上,在记录纸张P上形成图像。排纸辊28将形成图像的记录纸张P输出到排纸盘45,或者将形成图像的记录纸张P传送到传送路径S3。
对图像形成部4的动作进行说明。图像形成部4将从送纸部3传送的记录纸张P通过阻力辊26控制记录纸张P的送纸时序,并传送到中间转印装置2,以使中间转印装置2所转印的色粉图像到达记录纸张P的最佳位置,通过中间转印装置2将色粉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P,并通过定影部27使该色粉图像定影并形成图像。并且,当进行仅在记录纸张P的一个面形成图像的单面打印时,图像形成部4通过排纸辊28将形成图像的记录纸张P输出到排纸盘45。并且,当进行在记录纸张P的双面进行打印的双面打印时,图像形成部4通过排纸辊28在形成图像的记录纸张P输出到排纸盘45前,通过使排纸辊28反向旋转,从而将记录纸张P传送到传送路径S3,进一步,通过设置在传送路径S3的传送辊29,将记录纸张P传送到阻力辊26,在记录纸张P上再次形成图像后,通过排纸辊28将记录纸张P输出到排纸盘45。
对中间转印装置26的结构进行说明。中间转印装置2包括感光体21a~21d、带电器22a~22d、显影器23a~23d、清洁部件24a~24d、中间转印体31、二次转印相对辊32、驱动辊33、中间转印体张力机构34、一次转印辊35a~35d、二次转印辊36、及中间转印体清洁部件37,还包括在图1中未图示的剥离部件及开关等。
感光体21a~21d是分别和移动的中间转印体31相接触地配置,从与中间转印体3 1的上游接触的感光体开始,依次是用于形成Y、M、C、K的色粉图像的感光体。以下在图1及图2中,附加字母a~d表示和Y、M、C、K各色分别对应的部件。带电器22a~22d分别和感光体21a~21d相接触地配置,使感光体21a~21d的表面均匀地带预定电位的电。具体而言,虽然使用辊型带电器,但是也可以用电刷型带电器及充电型带电器来代替辊型带电器。显影器23a~23d分别和感光体21a~21d接触配置,分别收容Y、M、C、K色粉,向形成在感光体21a~21d表面的静电潜影提供色粉,在感光体21a~21d上形成色粉图像。清洁部件24a~24d分别和感光体21a~21d接触,在感光体21a~21d的色粉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体31后,回收及去除残留在感光体21a~21d表面的色粉。
中间转印体31架设在二次转印相对辊32、驱动辊33、中间转印体张力机构34、及一次转印辊35a~35d间,与感光体21a~21d接触配置。通过依次转印感光体21a~21d上形成的各色粉图像,在中间转印体31上形成多色色粉图像。具体而言,中间转印体31使用厚度为75μm~120μm左右的薄膜。驱动辊33进行旋转驱动,使中间转印体31沿图中的箭头30的方向移动。中间转印体张力机构34的构造中含有张力辊等,通过张力辊等,调整中间转印体31移动的位置,以使没有二次转印的色粉图像的感光体21a~21d和中间转印体31不接触。一次转印辊35a~35d通过中间转印体31与感光体21a~21d相对配置。一次转印辊35a~35d通过向中间转印体31施加电场,将感光体21a~21d表面上形成的色粉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体31。一次转印辊35a~35d是以直径8~10mm的金属(例如不锈钢)轴为芯棒、在其表面覆盖有三元乙丙橡胶(EPDM)及聚氨酯泡沫体等导电弹性材料的辊,可向中间转印体31施加均匀的电场。
二次转印辊36通过中间转印体31和二次转印相对辊32相对配置。二次转印辊36通过向从中间转印体31和二次转印辊36之间传送的记录纸张P施加转印电场,将形成在中间转印体31上的色粉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P。二次转印辊36是以直径8~10mm的不锈钢等金属轴为芯棒、其表面覆盖EPDM橡胶及聚氨酯泡沫体等导电弹性材料的辊,可向记录纸张P施加均匀的电场。二次转印相对辊32通过中间转印体31与二次转印辊36相对配置。二次转印相对辊32是导电辊,其构成为可电切换接地状态和浮置状态。例如,导电辊可以是以铝等金属的轴为芯棒、在其表面覆盖EPDM及聚氨酯泡沫体等导电弹性材料的辊,也可以是没有覆盖弹性材料的金属制的辊。如果对二次转印相对辊32重视其驱动性能时,优选由弹性材料覆盖的辊,当重视其配准精度时,优选金属制的辊。并且,二次转印相对辊32也可以是以铝等金属的轴为芯棒、其表面覆盖由绝缘性弹性材料构成的薄层的辊。中间转印体清洁部件37和中间转印体31接触配置,在将中间转印体31上的色粉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P后,回收及去除残留在中间转印体31的表面上的色粉。
对中间转印装置2的动作进行说明。中间转印装置2首先将色粉图像形成到感光体21a~21d。详细地说,通过带电器22a~22d,感光体21a~21d分别均匀地带电。向带电的各个感光体21a~21d照射来自曝光部10的基于图像信息的激光,对不需要形成色粉图像的地方进行放电。由此,在感光体21a~21d的表面形成基于图像信息的静电潜影。通过显影器23a~23d,将具有电荷的色粉提供到感光体21a~21d上,基于图像信息的色粉图像形成在感光体21a~21d。接着,中间转印装置2进行一次转印,通过一次转印辊35a~35d将感光体21a~21d上的色粉图像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体31上,其中转印体31通过驱动辊33移动,并通过中间转印体张力机构34决定移动位置。最后,中间转印装置2通过二次转印辊36和二次转印相对辊32,夹住传送中的记录纸张P和移动中的中间转印体31,通过二次转印辊36,向记录纸张P施加电场(转印电场)。由此,可以进行二次转印,将形成在中间转印体31上的色粉图像一并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
对曝光部10的结构进行说明。曝光部10包括激光照射部11、多棱镜12、反射镜13a~13d及14a~14d等。激光照射部11根据对对象图像信息进行处理所获得的Y、M、C、K四种颜色的颜色组分图像信息来照射激光。反射镜13a~13d及14a~14d将由激光照射部11照射、由多棱镜12反射的各种颜色的颜色组分图像信息所对应的激光分别照射到中间转印装置2。例如,当是Y时,对由多棱镜12反射的Y的颜色组分图像信息所对应的激光,由反射镜13a反射,并通过反射镜14a的反射,照射到中间转印装置2的感光体21a。此外曝光部10的结构除了使用激光照射部11外,也可以使用将EL(ElectroLuminescence)元件或LED(Light Emitting Diode)等发光元件阵列状排列的写磁头。
进一步,参照图2对中间转印装置2的动作中的二次转印进行详细说明。图2是图像形成装置1所具有的中间转印装置2的结构的简化截面图,其中省略了带电器22a~22d、显影器23a~23d、及清洁部件24a~24d,而图示了图1中未图示的剥离部件53及开关54。剥离部件53配置在不妨碍记录纸张P的传送的位置,与记录纸张P的传送路径大致平行地配置,并且为了不和记录纸张P摩擦而造成打印质量下降,其是与传送路径相邻配置的平板,以使之不与传送路径中传送来的记录纸张P接触。剥离部件53向记录纸张P施加相同的电场。由此可以防止二次转印后的记录纸张P吸附到中间转印体31,并从传送路径掉落,即,可以充分发挥记录纸张P从中间转印体31剥离的剥离性能。并且,开关54连接到图像形成装置1的框体和二次转印相对辊32,根据湿度等环境及记录纸张的种类,可以将二次转印相对辊32在接地状态和浮置状态间切换,具体而言,使用继电器或者螺线管。这里的开关54连接到支承二次转印相对辊32的导电性轴承上,因此开关54和二次转印相辊32电连接。切换单元的构造中含有开关54。
中间转印装置2,首先通过剥离部件53向由传送路径传送的记录纸张P施加与中间转印体31所带的电荷同极的电荷,即施加电场(剥离电场),以使记录纸张P具有和色粉图像具有的电荷极性相反的电荷。由此,在进行完二次转印后,记录纸张P不会吸附到中间转印体31地被传送,因此可从中间转印体31剥离。剥离电场优选为二次转印时从二次转印辊36向记录纸张P施加的电场(二次转印电场)的20%以上50%以下。当小于20%时,无法充分发挥记录纸张P从中间转印体31剥离的剥离性能,当大于50%时,记录纸张所拥有的电荷过剩,对色粉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P的转印效率产生影响。并且,中间转印装置2向记录纸张P施加剥离电场的同时,通过一次转印辊35a~35d将感光体21a~21d上的色粉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体31上来进行一次转印,并将形成该色粉图像的中间转印体31通过驱动辊33在箭头30的方向上移动。
接着,中间转印装置2还传送记录纸张P,使该记录纸张P和移动来的中间转印体31被二次转印辊36和二次转印相对辊32夹住,通过二次转印辊36向记录纸张P施加电场,以使记录纸张P具有和中间转印体31所拥有的电荷同极的、比中间转印体31所拥有的电荷大的电荷。由此色粉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P。此时,根据记录纸张P的种类及图像形成装置1内的湿度等环境,通过开关54对二次转印相对辊32进行接地状态和浮置状态的切换。多数情况下,通过将二次转印相对辊32设定为接地状态,可以满足适当的转印效率,并具有充分的剥离性能。特别是,当记录纸张P难以从中间转印体31剥离时,通过将开关54断开,可将二次转印相对辊32切换为浮置状态。由此,记录纸张P不被中间转印体31吸附地被传送,因此记录纸张可以从中间转印体31剥离,可具有充分的剥离性能。当将二次转印辊32保持浮置状态时,由于二次转印相对辊32中产生不必要的电,从而会产生转印效率的下降。因此,通过将开关54接通,在除了二次转印时以外,将二次转印相对辊32切换为接地状态。由此可以防止转印效率的下降。如上所述,可满足适当的转印效率,可具有充分的性能。
具体而言,根据由检测记录介质种类的种类检测单元所检测出的记录纸张P的种类,通过开关54对二次转印相对辊32进行接地状态和浮置状态的切换。没有刚度的薄纸难以从中间转印体31剥离。当种类检测单元检测出的记录纸张P为薄纸时,通过将开关54设定为断开,将二次转印相对辊32切换为浮置状态。由此,记录纸张P不会被中间转印体31吸附地被传送,可从中间转印体31剥离,可具有充分的剥离性能。并且,当种类检测单元检测出的记录纸张P为普通纸或者厚纸时,由于具有刚度的普通纸或厚纸容易从中间转印体31剥离,因此具有充分的剥离性能。进一步,通过将开关54设定为接通,将二次转印相对辊32切换为接地状态。由此,可满足更适当的转印效率。
与图像形成装置1连接的信息处理装置将图像信息输出到图像形成装置1的同时,将用户输入的记录介质的种类也输出到图像形成装置1。图像形成装置1识别由信息处理装置输出的结果,检测记录介质的种类。种类检测单元是识别由用户输入到信息处理装置的记录纸张P的种类,检测记录介质的种类的装置。并且,也可以是如下装置:种类检测单元通过重量传感器测量记录介质的重量,并且通过测量记录介质的长、宽的传感器来测量记录介质的面积,根据由测量的重量和面积所计算出的坪量,来检测记录介质的种类。此时,如果纸的坪量为54g/cm2以下时,判断其为薄纸,当大于54g/cm2时,判断为普通纸或厚纸。
并且,当未识别记录纸张P的种类时,根据检测图像形成装置1内的湿度的湿度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通过开关54对二次转印相对辊32进行接地状态和浮置状态的切换。当湿度检测单元检测出的图像形成装置1内的湿度为高湿时,记录纸张P由于吸湿刚度变小,容易被静电吸附,难以从中间转印体31剥离。通过将开关54断开,将二次转印相对辊32切换为浮置状态。由此,记录纸张P不被中间转印体31吸附地被传送,因此可以从中间转印体31剥离,可具有充分的剥离性能。并且,通过湿度检测单元检测出的图像形成装置1内的湿度为低湿时,记录介质的电阻上升,电流难于流动,转印效率变差。通过将开关54设定为接通,将二次转印相对辊32切换为接地状态。由此可以满足更适当的转印效率。
湿度检测单元的构造中含有湿度传感器,检测图像形成装置1内的温度。湿度传感器例如设置在中间转印装置2内。此时,检测出的湿度比相对湿度80%低的判断为低湿,为相对湿度80%以上的判断为高湿。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电气结构的框图。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控制部61、种类检测单元62、湿度检测单元63、切换单元64、传送单元65、剥离部件53、及打印单元66。该框图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的主要构造,图像形成装置1的构造还可以包括其他装置。控制部61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整体进行控制。种类检测单元62检测记录纸张P的种类。湿度检测单元63检测图像形成装置1内的湿度。切换单元64根据种类检测单元62及湿度检测单元63的检测结果,将二次转印相对辊32切换为接地状态及浮置状态中的任意一种状态。传送单元65从送纸部3将记录纸张P传送到图像形成部4,并进一步将记录纸张P输出到排纸盘45。剥离部件53通过向记录纸张P施加均匀的电场,防止二次转印后的记录纸张P吸附到中间转印体31而从传送路径掉落。打印单元66通过将图像信息所对应的色粉图像转印到由传送单元65传送的记录纸张P上并定影,在记录纸张P上形成图像。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图像形成处理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当图像形成装置1接通电源时,进行步骤S1的处理。在步骤S1中,控制部61将二次转印相对辊32设定为接地状态,并前进到步骤S2。在步骤S2中,通过湿度检测单元63检测出图像形成装置1内的湿度,并前进到步骤S3。在步骤S3中,当判断出湿度检测单元63检测出的图像形成装置1内的湿度为高湿时,前进到步骤S4,当判断为低湿时,前进到步骤S5。在步骤S4中,控制部61选择浮置状态,并将选择结果存储到装置内的存储器中,前进到步骤S6。在步骤S5中,控制部61选择接地状态,将选择结果存储到装置内的存储器中,前进到步骤S6。在步骤S6中,打印请求通过控制部61得以识别后,前进到步骤S7,当不被识别时,返回到步骤S2。打印请求的识别例如通过用户识别输入到与图像形成装置1连接的信息处理装置的打印请求是否是从信息处理装置输入到图像形成装置1的来进行。湿度的检测例如到打印请求得以识别为止、按设定时间进行,根据该湿度,选择二次转印相对辊32的接地状态和浮置状态。在步骤S7中,当记录纸张P的种类被种类检测单元62识别后,前进到步骤S8,当未被识别时,前进到步骤S11。例如,根据用户的输入识别记录纸张P的种类。在步骤S8中,当判断出由种类检测单元62识别的记录纸张的种类为薄纸时,前进到步骤S9,当判断为普通纸或厚纸时,前进到步骤S10。在步骤S9中,控制部61选择浮置状态,并将选择结果存储到装置内的存储器中,前进到步骤S11。在步骤S10中,控制部61选择接地状态,并将选择结果存储到装置内的存储器中,前进到步骤S11。在步骤S11中,控制部61比较存储在装置内的存储器的选择结果,当最新的选择结果为浮置状态时,将二次转印相对辊32切换为浮置状态,当是接地状态时,在将二次转印相对辊32设定为接地状态的状态下前进到步骤S12。在步骤S12中,打印单元66对一张记录纸张进行打印处理,前进到步骤S13。在步骤S13中,当控制部61判断存在下一页打印时,返回到步骤S7,当控制部61判断不存在下一页打印时,前进到步骤S14。在步骤S14中,将二次转印辊设定为接地状态,结束图像形成装置1的图像形成处理。
作为其他实施方式,当图像信息有多页时,不是如上所述的在识别打印请求前根据检测出的湿度对二次转印相对辊32的接地状态和浮置状态进行选择,按照各页检测记录介质的种类,根据该检测结果选择二次转印相对辊32的接地状态和浮置状态的图像形成装置,而是按照各页检测出记录介质的种类及湿度,根据这些检测结果选择二次转印相对辊32的接地状态和浮置状态的图像形成装置。并且也可以如下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在识别打印请求后,将二次转印相对辊32的切换为接地状态或浮置状态的任意一个后,与该打印请求同时被识别的图像信息将所有页在该条件下打印。
(实施例)
以下对使用图像形成装置1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实施例1在如下条件下使用图像形成装置1:一次转印时,从一次转印辊35向中间转印体31施加的电压(一次转印电压)为0.8kV,二次转印时,从二次转印辊36向记录纸张P流过的电流(二次转印电流)为20μA,传送路径中从剥离部件53向记录纸张P施加的电压(剥离电压)为0.7kV,中间转印体31的体积电阻值为1×1011Ω,中间转印体31的表面电阻值为1×1010Ω·cm。
剥离部件53是导电毡(1×107Ω·cm)
(实施例2)
除了剥离部件53用聚酰亚胺(PI)薄膜(1×101Ω·cm)替代导电毡(1×107Ω·cm)外,其他均和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
除了剥离部件53用ALPET替代导电毡(1×107Ω·cm)外,其他均和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4)
除了剥离部件53用不锈钢网格替代导电毡(1×107Ω·cm)外,其他均和实施例1相同。
(比较例1)
除了不使用剥离部件53外,其他和实施例1相同。
(比较例2)
除了剥离部件53用具有锯齿状的ALPET替代导电毡(1×107Ω·cm)外,其他均和实施例1相同。
(评估方法)
对实施例1~4、比较例1及2进行了如下所示的转印效率及剥离性能试验。其结果如表1所示。
在以下评估项目中所述的“○”、“△”、“×”、“-”等记号是表示表1中所用的评估结果的记号。“○”表示非常优秀,“△”表示具有实用性,“×”表示实用困难,“-”表示实用非常困难。
(转印效率)
转印效率的评估通过测定转印到记录纸张的色粉的量(记录纸张上的色粉量)和未转印到记录纸张而残留在中间转印体上的色粉的量(未转印色粉量),根据这些色粉量通过下述公式(1)进行计算,并通过下述基准进行评估。此外,打印到记录纸张上的图像通过实地图像和中间调图像二种进行评估,记录纸张使用了高温高湿(35℃、85%(相对湿度))下的调湿纸。
转印效率(%)=记录纸张上的色粉量/(记录纸张上色粉量+未转印色粉量)×100    ……(1)
○:转印效率为95%以上。
△:转印效率大于90%小于95%。
×:转印效率大于85%小于90%。
-:转印效率为85%以下。
(剥离性能)
剥离性能的评估,利用设置在装置内的照相机对传送的记录纸张进行目测观察,并根据下述基准进行评估。此外,记录纸张使用了坪量为52g/m2的薄纸。
○:记录纸张顺利地传送到定影辊。
△:记录纸张未缠绕到中间转印装置,但由于剥离不良记录纸张的顶端的传送时间有偏差,在传送路径中发生传送阻塞、或者偏斜等问题。
×:记录纸张附着到中间转印体上被传送,缠绕到中间转印装置。
表1
                   条件                                   结果
剥离部件 二次转印相对辊的条件       转印效率     剥离性能
 普通纸   薄纸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传送阻塞
实施例1     导电毡(1×107Ω·cm) 绝缘辊   浮置状态     △     ○     ○     ○     ○   不发生
  接地状态     ○     ○     ○     △     ○   不发生
导电辊   浮置状态     ○     ○     ○     ○     ○   不发生
  接地状态     ○     △     ×     ×     ○   进入定影辊有问题
实施例2     聚酰亚胺(PI)薄膜(1×109Ω·cm) 绝缘辊   浮置状态     △     ○     ○     ○     ○   不发生
  接地状态     ○     △     ×     ○     ○   发生
导电辊   浮置状态     ○     ○     ○     ○     ○   不发生
  接地状态     ○     -     ×     ×     ×   发生
实施例3     ALPET 绝缘辊   浮置状态     △     ○     ○     ○     ○   不发生
  接地状态     ○     △     ○     ×     ×   发生
导电辊   浮置状态     △     ○     ○     ○     ○   发生
  接地状态     ○     △     ×     ×     ○   发生
实施例4     不锈钢网格 绝缘辊   浮置状态     △     ○     ○     ○     ○   不发生
  接地状态     ○     △     ×     ×     ○   发生
导电辊   浮置状态     ○     ○     ○     ○     ×   发生
  接地状态     ○     -     ○     ×     ×   发生
比较例1     ALPET(锯齿状) 绝缘辊   浮置状态     ×     -     ×     ×     ×   发生
  接地状态     ×     -     ×     ×     ×   发生
导电辊   浮置状态     ×     -     ×     ×     ×   发生
  接地状态     ×     -     ×     ×     ×   发生
比较例2     无 绝缘辊   浮置状态     △     -     ×     ×     ×   发生
  接地状态     ○     -     ×     ×     ×   发生
导电辊   浮置状态     ○     -     ×     ×     ×   发生
  接地状态     ○     -     ×     ×     ×   发生
如表1所示,如果剥离部件53是可向记录纸张施加均匀的电场的剥离部件(实施例1~4)时,在普通纸张的情况下,通过将二次转印相对辊32切换为接地状态可具有适当的转印效率。并且,当是薄纸时,通过将二次转印相对辊32切换为浮置状态可具有适当的转印效率,并且具有充分的剥离性能。进一步,如果剥离部件53是可向记录纸张施加均匀的电场的剥离部件(实施例1及2)时,不会发生传送阻塞等问题。
与之相对,当剥离部件53是具有指向性的、无法向记录纸张施加均匀的电场的剥离部件(比较例1)时,以及没有剥离部件53(比较例2)时,无法具有适当的转印性,且无法发挥充分的剥离性。
本发明只要不脱离其精神及主要特征,可以用其他各种方式实施。因此,上述实施方式从各方面而言均只是单纯的示例,本发明的范围如权利要求范围所示,不受说明书正文的任何限制。并且,属于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变形、变更均属本发明的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1),其特征在于,具有:
多个感光体(21a~21d),在其上分别形成色粉图像;
移动的中间转印体(31),进行一次转印,将多个色粉图像分别转印到该中间转印体(31)上,并层积到该中间转印体(31)上;
二次转印辊(36),其与中间转印体(31)的层积有色粉图像的面一侧相接地配置;以及
二次转印相对辊(32),以夹住中间转印体(31)的方式与二次转印辊(36)相对配置,
通过该二次转印辊(36)及该二次转印相对辊(32)夹住传送中的记录介质(P)及移动的中间转印体(31),进行将中间转印体(31)上的色粉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的二次转印,
还包括:
切换单元(54),对二次转印相对辊(32)进行接地状态和浮置状态的切换;
剥离部件(53),为使转印了色粉图像的记录介质(P)从中间转印体(31)剥离,向记录介质(P)施加电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其特征在于,
具有检测记录介质(P)的种类的种类检测单元,
切换单元(54)根据种类检测单元检测出的记录介质(P)的种类,对二次转印相对辊(32)进行接地状态和浮置状态的切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其特征在于,在种类检测单元检测出的记录介质(P)是薄纸时,切换单元(54)将二次转印相对辊(32)切换为浮置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其特征在于,在种类检测单元检测出的记录介质(P)是普通纸或厚纸时,切换单元(54)将二次转印相对辊(32)切换为接地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其特征在于,
具有检测图像形成装置(1)内的湿度的湿度检测单元,
切换单元(54)根据湿度检测单元检测出的图像形成装置(1)内的湿度,对二次转印相对辊进行接地状态和浮置状态的切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其特征在于,在湿度检测单元检测出的图像形成装置(1)内的湿度为高湿时,切换单元(54)将二次转印相对辊(32)切换为浮置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其特征在于,在湿度检测单元检测出的图像形成装置(1)内的湿度为低湿时,切换单元(54)将二次转印相对辊(32)切换为接地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其特征在于,剥离部件(53)构成为可对记录介质(P)施加均匀的电场。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其特征在于,切换单元(54)的构造中含有继电器或螺线管。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其特征在于,二次转印相对辊(32)是导电辊。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其特征在于,二次转印辊(36)构成为:为了使层积在中间转印体(31)上的色粉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使施加到记录介质(P)的转印电场是一定的。
CNB2005100845812A 2004-07-30 2005-08-01 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21039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223946 2004-07-30
JP2004223946A JP4160542B2 (ja) 2004-07-30 2004-07-30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223946 2004-07-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34367A true CN1734367A (zh) 2006-02-15
CN100421039C CN100421039C (zh) 2008-09-24

Family

ID=357323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84581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21039C (zh) 2004-07-30 2005-08-01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236713B2 (zh)
JP (1) JP4160542B2 (zh)
CN (1) CN100421039C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35821A (zh) * 2010-08-25 2015-11-11 夏普株式会社 记录材料输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9656115A (zh) * 2017-10-11 2019-04-19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31356B2 (ja) * 2006-12-19 2012-09-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921190B2 (ja) * 2007-01-29 2012-04-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印刷制御装置及び方法と印刷システム
US7796901B2 (en) * 2007-03-29 2010-09-1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unit removably installed in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311015B2 (ja) * 2008-11-28 2013-10-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39276B2 (ja) 1992-06-03 2001-12-17 富士通株式会社 中間転写装置
US5565975A (en) * 1994-06-10 1996-10-1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having toner images transferred to a paper sheet
JPH08101590A (ja) 1994-09-30 1996-04-16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H11212378A (ja) * 1998-01-27 1999-08-06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KR100262513B1 (ko) * 1998-05-19 2000-08-01 윤종용 용지 함습 검출에 의한 전사 조건 최적화 장치 및 방법
JP3835588B2 (ja) * 1999-10-26 2006-10-18 京セラ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3820840B2 (ja) * 2000-03-14 2006-09-13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296759A (ja) 2000-04-14 2001-10-26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108111A (ja) 2000-10-02 2002-04-10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5006493B2 (ja) * 2001-09-18 2012-08-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35821A (zh) * 2010-08-25 2015-11-11 夏普株式会社 记录材料输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5035821B (zh) * 2010-08-25 2017-07-18 夏普株式会社 记录材料输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9656115A (zh) * 2017-10-11 2019-04-19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236713B2 (en) 2007-06-26
JP4160542B2 (ja) 2008-10-01
JP2006047359A (ja) 2006-02-16
US20060024073A1 (en) 2006-02-02
CN100421039C (zh) 2008-09-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50527B2 (en) Heater and heating apparatus
US10859954B2 (en) Heater and heating apparatus
US7499067B2 (en) Line head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959559A (zh) 能够减少调色剂散落在记录介质上的成像设备及其引导件
US7778566B2 (en) Belt clea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734367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497374A (zh) 成像装置
JP5568958B2 (ja) 露光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803146B2 (en) Heater and fixing apparatus
US7209692B2 (en)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discharging device before secondary transfer of the same
CN101055456A (zh) 图像形成装置和中间转印构件
JP200726416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760771A (zh) 彩色图像形成设备
US875282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677262A (zh) 充电单元和成像设备
CN1455303A (zh) 成像装置
US11036158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hich controls time interval between first and second image data based on print head emission time
CN1731291A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1156818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6293161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CN101038468A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20160306313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12241115A (zh) 打印头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658082A (zh) 转印装置及成像装置
JP2002014544A (ja) 両面印字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924

Termination date: 2021080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