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25908A - 感应加热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感应加热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25908A
CN1725908A CN 200510081989 CN200510081989A CN1725908A CN 1725908 A CN1725908 A CN 1725908A CN 200510081989 CN200510081989 CN 200510081989 CN 200510081989 A CN200510081989 A CN 200510081989A CN 1725908 A CN1725908 A CN 17259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mill
layer
warm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510081989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39767C (zh
Inventor
横田昌吾
前田智弘
香川敏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7259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259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3976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39767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在加热辊(1)的外周部配置了磁场生成机构的外部加热型感应加热装置中,向加热辊(1)设置导电性芯材(1a)和表面发热层(1c)二个发热层,同时形成为使表面发热层(1c)以交变磁场的一部分可透过的厚度,通过磁场生成机构生成的交变磁场的一部分构成为通过表面发热层(1c)和位于辊中心一侧的导电性芯材(1a)交链,从而对加热辊(1)的中心一侧的导电性芯材(1a)进行加热,防止加热辊(1)的表面温度下降。

Description

感应加热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申请申请基于2004年7月15日及2004年9月6日分别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04-208928及特愿2004-258684的优先权。因此,其所有内容组合入本发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适用于干式电子照相设备中的定影装置、湿式电子照相设备中的干燥装置、喷墨打印机中的干燥装置、可重复读写介质用的删除装置等的感应加热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加热装置、例如干式电子照相设备中的定影装置、湿式电子照相设备中的干燥装置、可重复读写介质用的删除装置的加热装置中,一直以来广泛使用如下构造:在具有铝等中空芯棒的加热辊内部设置卤素灯,通过卤素灯对加热辊进行辐射加热。由于这种利用卤素灯的方式是间接加热方式,所以存在加热开始时的起动较慢,加热时间过长的问题。
于是,在加热辊上设置导电层、在该导电层中通过将由磁场生成机构生成的交变磁场交链而生成涡电流、并通过由该涡电流产生的焦耳热使发热层直接发热的感应加热装置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由于该感应加热装置对加热体直接加热,因此有较好的加热效率,但为了缩短加热时间、进一步提高实用上的便利性,需要使加热辊低热容量化。
作为在感应加热装置中实现加热部件低热容量化的装置之一包括加热辊的带化,但在这种情况下,产生需要用于防止带子弯曲的机构这样的新课题。作为解决方法之一,出现将辊状的加热体低热容量化的机构(例如,参照特开2002-49261号公报(以下称为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方法是:通过将发热层的厚度设定得比表皮厚度薄以实现低热容量化,另一方面由于机械强度不足而使发热层由低热传导层和高热传导性圆筒形刚体支持,从而可兼顾机械强度。
并且,在利用卤素灯作为热源的现有带方式中,为了进一步缩短加热时间,出现并置进行带部分加热的感应加热机构的加热装置(例如:参照特开2003-228249号公报(以下称作专利文献2))。
进一步,作为其他目的,还出现在加热辊的内部和外部设置加热源的方法(例如,参照特开2001-343860号公报(以下称作专利文献3))。该专利文献3中所述的技术,其目的不同于上述二个专利文献1、2。例如,由于复印图像的不同存在没有图像信息的部分,而如果对该部分进行加热则会造成能源的浪费。为此在技术文献3的技术中,提供了一种感应加热方式,根据图像图案调整外部热源的电力,作为其外部加热机构之一。
而根据上述专利文献1的记载,通过将发热层设定得小于表皮厚度以实现低热容量化、及在发热层和圆筒形刚体之间设置低热传导性部件以防止热从发热层逃逸,可以缩短发热层的升温时间,并缩短加热时间。
但是,由于低热传导层的绝热效果高,当加热辊的表面达到预定温度时,即在加热之后不久,低热传导性部件的温度处于低于发热层的状态。即,由于只有低热容量化了的发热层部分变为蓄热为高温的状态,因此在该状态下进行连续复印时,除了传递到未定影图像的热以外,热也从发热层逃逸到低热传导性部件,因此无法维持辊的表面温度,从而出现由于温度下降引起的定影不良。
并且,由于感应加热方式是越靠近加热线圈的发热层,集中发热越多的局部加热方式,所以当加热辊在静止状态下进行加热时,在加热辊的圆周方向产生很大的温度不均。例如,图11是用于说明在静止状态下进行预热,并从该状态恢复时辊表面温度的推移的图。从图11可明确发现,在加热线圈预热的部分存在温度峰值,因此在辊圆周方向上产生温度高和低的部分。这种圆周方向的温度不均在外部加热方式下,最多可出现30℃以上的温度不均。
而解决方法只有一边旋转加热辊,一边花较长时间进行调温以实现平均化,因此出现难于缩短快速复印时间的问题。即,在旋转状态下预热时虽然圆周方向的不均被消除,但发热量增加,所以出现预热时的消耗电力增加,无法节能这样的其他问题。
根据专利文献2所述的技术,带的加热通过来自设置在远离定影辊隙的位置的加热辊(内部配置有卤素灯)的接触热传导、及设置在加热辊和定影辊之间的加热线圈的感应加热来进行,因此带的加热机会变多,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带升温。但是,由于在形成使色粉定影的定影辊隙的定影辊部中没有热源,所以当定影辊的温度低时,连续复印时定影带的温度下降,产生定影不良。并且,由于定影夹持部和加热源的位置不同,在带圆周方向上产生温度不均,所以和上述专利文献1中的技术一样,存在难以缩短快速复印时间的问题。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3中所述的技术是考虑到对未定影图像中存在色粉(图像)的部分和不存在的部分进行同样的加热效率较低这一点而出现的技术。具体特征在于仅对存在色粉(图像)的区域通过外部加热机构进行选择性加热。并且,其主要特征在于:在连续复印条件下等难于维持辊温度的条件下,通过调整外部加热机构的电力,使因定影辊通过而下降的辊表面温度恢复到预定温度。因此,该专利文献3的技术不是控制保持发热层的弹性保持层的蓄热温度状态的技术,和上述二个文献中所述技术一样,存在仅表面发热层容易变为高温状态,加热辊的表面温度容易下降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出现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加热辊的外周部配置有磁场生成机构的外部加热型的感应加热装置中,可防止连续复印时产生的加热辊的表面温度下降,不会使处理暂时中断、且不会降低处理速度地进行稳定的连续复印动作的感应加热装置,并提供一种设置了具有上述特征的感应加热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是,其构成为,具有加热辊和磁场生成机构,上述加热辊具有导电性发热层,上述磁场生成机构配置在上述加热辊的外周一侧,通过将由上述磁场生成机构生成的交变磁场和上述加热辊的导电性发热层交链,使上述导电性发热层发热,在上述加热辊的的外周一侧,通过未设置上述磁场生成机构的开口部分将该加热辊的热传递到被加热材料,该感应加热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加热辊的导电性发热层具有:支持该加热辊的导电性芯材;表面发热层,经由具有蓄热作用的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设置在上述导电性芯材上,并通过由上述磁场生成机构生成的交变磁场发热,其中上述表面发热层以可透过上述交变磁场的一部分的厚度形成。
根据这种感应加热装置,由于加热辊上设置了导电性芯材和表面热层二个发热层,因此当将该表面发热层的厚度设为表皮深度(例如,当是镍时为60μm)以下时,由磁场生成机构生成的交变磁场的一部分通过表面发热层和位于辊中心一侧的导电性芯材交链。由此,加热辊的中心一侧的导电性芯材也被加热,可将二个发热层同时加热。即,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由表层发热层和辊中心一侧的发热层(导电性芯材)两侧加热,所以在短时间内被加热升温,因此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和表面发热层间的温度差在短时间内被消除,在复印动作中,不会出现热量从表面发热层逃散到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因此,即使进行连续复印动作,加热辊的表面温度也不会下降,并且也不会出现处理时的暂时中断或者处理速度的下降,而可进行稳定的连续定影。此外,表面发热层也可以是多个导电层层积的层积构造。
在该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中,加热辊的表面发热层也可由复合材料构成,上述复合材料是在具有挠性的部件中分散有导电性部件的材料。由此,由于表面发热层不是金属套筒,而是在耐热树脂或橡胶中分散有导电填料的复合材料,因此可提高和色粉接触的加热辊的表面部的挠性和柔软性,在定影辊隙出口即使没有剥离装置也可自动剥离,所以可稳定地获得没有图像损失的图像。
在该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中,使加热辊的构造是在导电性芯材上形成上述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表面发热层、弹性层及表面脱模层,并且由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及弹性层的线膨胀系数为预定范围内(具体为20~40×10-5/℃)的部件构成,进一步,表面发热层以线膨胀系数为上述预定范围内的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或者弹性层的素材为基础部件(弹性部件),由在该基础部件中分散有导电性部件的复合材料形成。由此,通过使构成表面发热层的基础部件为线膨胀系数和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或者弹性层)基本相同的部件,可以防止加热辊产生褶皱,即使反复进行加热冷却也可维持加热辊的形状。
在该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中,上述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表面发热层、弹性层及表面脱模层以该顺序依次形成在导电性芯材上,从而可取得如下效果。
例如,将导电性芯材(芯棒)上形成了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的部件(弹性辊)、及发热层上形成了弹性层及表面脱模层的部件(圆筒状发热部件)作为其他部件形成,通过后加工,在上述弹性辊的外圆周上插入圆筒状发热部件形成加热辊后,在反复进行加热冷却时发生辊的“浮起”。与之相对,在本发明中,当依次在导电性芯材上形成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表面发热层、弹性层及表面脱模层各层后,由于各层是紧密连接,即使反复进行加热冷却也可维持加热辊的形状。
在该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中,将形成在上述导电性芯材和表面脱模层之间的表面发热层设置为弹性层和发热层交互形成为多层的层积结构时,加热辊的剥离性提高。即,与形成一层表面发热层相比,将每一层发热层变薄并在其之间夹持弹性层从而设置多层发热层可以使发热层具有柔软性,因此加热辊的剥离性得以提高。
在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中,也可设有控制装置,在加热被加热材料时,当将加热辊设定为预先确定的温度时,通过第一频率的交变磁场对加热辊加热,当进行被加热材料的加热处理时,通过第二频率(其频率高于第一频率)的交变磁场对加热辊进行加热。采用这种构造后,可获得以下效果。
首先,通过在加热辊上设置导电性芯材和表面发热层二个发热层,将该表面发热层的厚度设置为表皮深度以下,使辊中心一侧的导电性芯材也发热,因此设置在两个发热层之间的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可高效蓄热,但根据动作模式的不同,存在希望使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蓄热和不希望使其蓄热的情况。
例如,在从加热、预热状态恢复时,即使加热辊的表面温度恢复到预定温度,但当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温度较低时(蓄热量不充分),会有在复印动作中加热辊的表面温度下降,出现定影不良的情况。为了防止其发生,需要使加热辊的中心一侧的发热层(导电性芯材)积极加热并使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高效传热、蓄热。另一方面,如果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的温度处于十分高的状态,则无需在复印动作中使加热辊的中心一侧的发热层积极发热,表面发热层集中发热可以将热量高效地传导至色粉和纸。
因此在本发明中,通过根据动作模式改变驱动频率,控制导电性芯材和表面发热层的发热比率。例如,如果将驱动频率设定得较高,由于和发热层交链的交变磁场的渗透深度(表皮深度)变小,因此辊中心一侧的导电性芯材中,交变磁场不再交链,发热量下降。相反,当希望积极加热辊中心一侧的导电性芯材时,降低驱动频率。由此表皮深度变大,因此发热量增加。
如上所述,通过根据动作模式改变感应加热条件,可以变更表面发热层和位于辊中心一侧的发热层(导电性芯材)的发热比率,因此可使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进行最适合的蓄热。
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中,具有加热辊和磁场生成机构,上述加热辊具有导电性发热层,上述磁场生成机构配置在上述加热辊的外周一侧,通过将由上述磁场生成机构生成的交变磁场和上述加热辊的导电性发热层交链,使上述导电性发热层发热,在上述加热辊的的外周一侧,通过未设置上述磁场生成机构的开口部分将该加热辊的热传递到被加热材料,该感应加热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加热辊的内部设有辅助热源,并且具有加热源控制机构,其根据加热上述被加热部件时将上述加热辊设定为提前确定的温度的条件、及进行上述被加热部件的加热处理的条件,控制上述磁场生成机构及上述辅助热源的输出。
根据该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由于加热辊内部设有辅助热源,因此可用较短的时间进行导电性芯材的升温和对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的传热。由此由此,可用较短的时间结束对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的蓄热,可高效地防止短时间内连续复印时的表面温度的下降。
进一步,由于感应加热方式是位于加热线圈附近的发热层的发热量多的局部加热方式,所以当加热辊在静止状态下进行预热时,在辊的圆周方向产生温度不均。为消除该圆周方向的温度不均,需要长时间的温度调整时间,因此难于缩短快速复印时间,但是通过在预热时使用加热辊内部的辅助热源可以防止圆周方向的温度不均,缩短快速复印时间,从而改善便利性。
在该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中,也可以是,加热源控制机构在加热被加热部件时,使辅助热源的输出小于磁场生成机构的输出。之所以进行这种控制的理由如下。
首先,在图像形成装置等中,在纸张通过时,加热辊表面的热快速地被纸张吸收,因此需要使辊表面快速加热。为了实现这一点,通过进行来自外部热源的加热,可以进行稳定的温度控制,即使在纸张通过时温度也不会下降。
另一方面,在加热辊的内部温度低于辊表面温度的状态下进入复印动作时,外部热源所加热的热量传导到加热辊的表面和内部两个部分,由于辊表面发生温度下降,因此通过作为内部热源的辅助热源提高加热辊内部的温度,从而可防止辊表面的温度下降。但是,当通过内部热源(辅助热源)的加热变大时,导电性芯材温度上升,且导电性芯材和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的界面温度上升,因此出现剥离。为了防止其发生,如上所述,在进行被加热材料的加热处理时,进行使辅助热源的输出小于磁场生成机构的输出的电力控制。
在本发明中,可以将具有上述特征的感应加热装置作为定影装置来构成图像形成装置。这种情况下,除了加热辊的表面发热层,同时利用导电性芯材进行加热,因此可以防止连续复印时产生的加热辊的表面温度下降,不会发生处理时的暂时中断及处理速度的下降,可稳定地进行连续复印动作,同时由于表面发热层和导电性芯材的发热比率可根据动作模式进行控制,因此可提供一种可高效进行定影的图像形成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图1的感应加热装置所使用的磁场生成机构的加热线圈的结构的透视图。
图3是表示图1的感应加热装置所使用的励磁电路的线圈电流生成部的电路结构的图。
图4是表示加热辊的截面结构的图。
图5是表示非导电性支持部件的厚度和表面发热层的发热比率的关系的图表。
图6是在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中改变驱动频率时的动作内容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预热之后不久进行连续打印时的加热辊的温度变化的图表。
图8(a)是表示使用实施例4时的连续复印中的加热辊的表面温度的状态的图表。图8(b)是表示使用实施例5时的连续复印中的加热辊的表面温度的状态的图表。
图9是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的其他例子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11是表示从预热状态进行恢复动作时的加热辊的温度变化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1对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该示例的感应加热装置10构成如下:具有导电性发热层的加热辊1、配置在其外部的磁场生成机构2(加热线圈2a)、检测加热辊1的温度的温度检测元件(例如热变阻器)5、根据温度检测元件5的检测温度驱动磁场生成机构2的励磁电路4、与加热辊1抵接的用于夹持传送记录纸张(被加热材料)90的加压辊3等。对加热辊1进行加热控制,使温度检测元件5的检测温度为预定温度,具有未定影色粉的记录纸张90通过形成在加热辊1和加压辊3的接触部的定影夹持部13,并通过热和压力熔融固定(定影)到记录纸张上。
接着对构成感应加热装置10的各个部分的构成要素进行说明。
首先,通过下述实施例对于加热辊1进行详细说明,这里对可用于感应加热的加热辊的一般构造进行说明。
加热辊1中,为了进行感应加热,需要具有至少一层以上的由导电性材料构成的发热层(导电性发热层)。导电性材料适用具有磁性的材料,可以使用铁、SUS430等不锈钢材料。特别是如果相对磁导率较高,也可使用硅钢板、电磁钢板、镍钢等。并且,由于即使是非磁性体,只要是SUS304等不锈钢材料等电阻值较高的材料也可进行感应加热,因此也可使用。进一步,即使是非磁性的基础部件(例如陶瓷、树脂),只要其构造是使相对磁导率高的上述材料配置得具有导电性即可使用。并且,导电性发热层为了增大发热量,可以由用多种材料构成的复合材料构成。导电性芯材或表面脱模层的结构及材质可以使用和一般的卤素灯方式中所使用的材料相同的材料。
加压辊3是用于形成和加热辊1接触、使记录纸张90通过的定影夹持部13的部件。
加压辊3的构成是在铁、不锈钢或者铝的芯棒上具有硅胶等耐热弹性层(未图示)。加压辊3通过未图示的弹性部件(弹簧)和加热辊1压接,从而与加热辊1之间形成宽度为5-6mm左右的定影夹持部13。此外,加压辊3的表面也可形成由PFA(四氟乙烯和全氟烷基乙烯基醚的共聚物)、PTFE(聚四氟乙烯)构成的表面脱模层。该示例中的加压辊3的外径为40.0mm、表面硬度(ASKERC硬度)为80℃。
对加热辊1进行加热的磁场生成机构(感应加热装置)2如图2所示,由加热线圈2a构成,以包围加热辊1的外周部的形式形成。在加热辊1的外周面配置加热线圈2a后,由于即使接收到来自加热辊1的辐射热时相反的面也进行发热,因此加热线圈2a的温度比配置在加热辊1的内部时低。因此,可以使用耐热等级低的廉价的线材。并且,当加热线圈2a变为高温时,线材的电阻增大,加热线圈2a自身的发热量(铜损失)增大,加热效率降低,而本发明也可防止这一点。
构成加热线圈2a的线材使用具有耐热性的材料。在本示例中,使用将50根ф0.23mm的绝缘线捻线的绞合线(将漆包线等做成捻线的材料)。为了抑制加热线圈2a产生的铜损失,加热线圈2a的总电阻值最好为0.5Ω或0.5Ω以下,优选0.1Ω或0.1Ω以下。此外,加热线圈2a可以对应于定影的记录纸张90的大小配置多个。在该示例中,使用卷数13的单一线圈。
接着,参照图3对加热线圈中流入高频电流的励磁电路4进行说明。此外,图3中的电路是称作半桥型SEPP方式的电源电路的一种。
励磁电路4具有线圈电流生成部40,线圈电流生成部40由二个开关元件41、42;谐振电容43;整流电路44;及控制电路45等构成,加热线圈2a连接到该谐振电容43。
在二个开关元件41、42中,一个开关元件41和加热线圈2a及谐振电容43串联,另一个开关元件42和加热线圈2a及谐振电容43并联。将二个开关元件41、42通过控制电路45以预定的频率按对应时序交互地开、关,可以根据加热线圈2a和谐振电容43的谐振现象,将预定的高频电流施加到加热线圈2a。
接着对加热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在加热时,和加热线圈2a连接的励磁电路4的开关元件41和开关元件42(图3),以预定的频率反复开、关,高频的交流电施加到加热线圈2a。由此,在加热线圈2a中产生高频的交变磁场,该交变磁场和加热辊1的导电层交链,从而生成涡电流,加热辊1进行焦耳发热。此时的发热量约为900W。并且,电源装置开始通电,同时加热辊1旋转驱动,进而加压辊3进行从动旋转。加热辊1的表面温度总是由温度检测元件(例如热变阻器)5检测,当加热辊1的表面温度到达预定温度(在该示例中为170℃)时结束加热,通过励磁电路4变换对加热线圈2a的驱动频率。由此电力得到调整,加热辊1的表面温度维持为预定的温度。
接着,未定影色粉图像被转印的记录纸张(被加热材料)90被传送到加热辊1和加压辊3的定影夹持部13,利用加热辊1的热量及加压辊3的压力,色粉图像被熔融定影,固定到记录纸张90上成为牢固的图像。
以下对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图4是表示加热辊1的具体构造的截面图。该示例的加热辊1的特征在于:在导电性芯材1a上以下列顺序依次层积有: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1b、表面发热层1c、耐热弹性层1d及表面脱模层1e。对各层的规格和设置目的、效果进行如下说明。
首先,形成在加热辊1的最表面上的表面脱模层1e具有防止在定影夹持部13(图1)加热且粘度降低的色粉附着到加热辊1的作用。材料可使用具有高脱模性的特氟隆(注册商标,即聚四氟乙烯)类材料,例如PFA(四氟乙烯和全氟烷基乙烯基醚的共聚物)、PTFE(聚四氟乙烯)等。在该实施列中,使用厚度为30μm的PFA。
形成在表面脱模层1e下的耐热弹性层1d用于改善熔融的色粉和表面脱模层1e的粘合性。耐热弹性层1d的材料可以使用耐热性硅胶(LTV、RTV、HTV)等。在该实施例中,耐热弹性层1d使用耐热硅胶(LTV)。
并且,在该实施例中,作为通过感应加热而发热的导电性发热层,为了缩短升温时间和防止连续复印时的加热辊的表面温度下降,而具有设置在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1b下的表面发热层1c、经由表面发热层1c和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1b而设置的导电性芯材1a的二个发热层。
从缩短升温时间的角度出发,表面发热层1c优选构成较薄且低热容量化。但是当过于低热容量化时,由于表面发热层1c中蓄热的热量较少,在进行连续复印时辊温度下降,出现发生定影不良的问题。
因此在本发明中,利用将表面发热层1c的厚度变薄后,由磁场生成机构2生成的交变磁场通过表面发热层1c、交变磁场更到达加热辊1的中心部的现象(表皮效果),在表面发热层1c下侧设置作为第二个发热层的导电性芯材1a,对该导电性芯材1a也进行感应加热,从而利用导电性芯材1a和表面发热层1c的发热使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1b加热蓄热。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1b从二个方向被加热,因此表面发热层1c和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1b存在的温度差变少。即,从表面发热层1c逃散到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1b的热量变少,即使进行连续复印加热辊1的表面温度也不会下降。
为了利用上述现象使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高效地蓄热,存在最适合的表面发热层厚度与二个发热层间的设置距离。对这一点进行以下说明。
首先,随着表面发热层的厚度的不同,表面发热层和导电性芯材的发热比率变化的关系如表1所示。
表1
           表面发热层的厚度
  30μm   40μm   80μm
  表面发热层   92.7%   94.5%   95.2%
  导电性芯材   7.3%   5.5%   4.8%
从表1可知,表面发热层的厚度越薄,导电性芯材的发热比率越会变化。这是因为使导电性材料和交变磁场交链时,交变磁场集中到导电性材料的表层部,这种现象称为表皮效果,而交变磁场集中到导电性材料表层部的部分的厚度称为表皮深度。
表皮深度δ由公式[δ=√(2/(σ1·μ1·μ0·2πf))…(1)]表示,根据所使用的材料、驱动频率而变化。其中σ1表示发热部件的导电率,μ1表示发热部件的相对磁导率,μ0表示真空中的导电率,f表示驱动频率。
上述表1所示的值是表面发热层中使用镍、驱动频率为40kHz、表面发热层和导电性芯材的距离(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的厚度)为6mm时的值。为使镍感应加热,需要20kHz以上的高频,表皮深度δ变为100μm以下。
并且,根据表1可知,即使表面发热层的厚度为表皮深度以下,也可以发现:表面发热层的厚度越薄,导电性芯材的发热比率越增大,以及,表面发热层的厚度接近表皮深度时,导电性芯材的发热比率下降,无法对耐热性支持材料进行加热。用表1所示的值进行说明的话,当表面发热层厚度为80μm时,导电性芯材的发热比率仅为全部电力的约5%,而当其为30μm时,发热比率增大到7%。从导电性芯材加热的角度出发,优选表面发热层厚度较薄。
接着,表面发热层和导电性芯材之间的设置距离与两个发热层的发热比率之间的关系如表2所示。
表2
       表面发热层和导电性芯材的距离
  1.5mm   4mm   6mm
  表面发热层   75.2%   92.3%   94.5%
  导电性芯材   24.8%   7.7%   5.5%
从表2可知,在表面发热层和导电性芯材之间的距离较近的条件下,即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的厚度较薄的条件下,导电性芯材发热量增加。
例如,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的厚度为4mm时的导电性芯材的发热比率为全部电力的约8%,而当其为1.5mm时则增加到25%。从使导电性芯材积极加热的角度出发,非导电性支持部件的厚度最好薄些,而连续复印动作中,无需对导电性芯材积极加热,表面发热层的发热比率变得重要。例如,图5是将表2的结果图表化的结果,从图5可知,将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的厚度设为2.5mm以上时,表面发热层的发热比率变为80%以上。此外,当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的厚度过大时,由于导电性芯材不发热,因此也无法期待上述发热效果。
并且,由本发明中所使用的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即二个导电性发热层所夹持的耐热层,为了缩短加热时间优选由热容量小的材料构成。例如,可以使用作为比热、比重比金属低的材料的聚酰亚胺、PPS(聚苯硫醚)、PAI(聚酰胺酰亚胺)等工程塑料,或者作为耐热性橡胶材料的硅胶,或者氟橡胶、陶瓷等。
根据以上观点,在本实施例中,表面发热层1c中使用厚40μm的镍,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1b中使用厚4mm的实心型的硅胶,并且导电性芯材1a中使用厚3mm的铝。进一步,表面发热层1c上形成由厚400μ的硅胶构成的耐热弹性层1d,在其上形成表面脱模层1e,表面脱模层1e由厚30μ的PFA构成的特氟隆(注册商标)构成。
(实施例2)
在该实施例2中,构成表面发热层的材料具有特征。与上述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中表面发热层使用薄片金属,而本实施例中使用树脂材料或橡胶材料中分散了导电性填料的材料。此外,导电性填料例如包括镍、铁、铝、银等金属材料,或者碳等导电材料等。
并且,通过将具有上述构造的材料用于表面发热层,可以提高发热层的伸缩性或者挠性。由此,对形成在表面脱模层下侧的耐热弹性层的变形的抑制减少,因此可改善熔融的色粉和表面脱模层的粘合性。并且,由于对耐热弹性层的歪曲的抑制减少,在定影夹持出口处,即使不设置剥离爪等辅助装置也可以自动剥离。该效果可通过以下构成进一步得以改善:使由二个发热层夹持的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由弹性体构成。这是因为,当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由弹性体构成时,具有弹性的层共有三层: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弹性层)、具有弹性的发热层、其上层的耐热弹性层,因此加热辊的表面变得柔软。
表面发热层的构成材料和自动剥离性的关系的测评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可知,和表面发热层由单一金属材料构成时相比,由树脂等复合材料构成时,自动剥离性较好。此外,表3的结果是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为硅胶时的测评结果。
表3
        表面发热层材质
  镍   PI   橡胶
  自动剥离性   △   ○   ◎
◎:在所有纸张中自动剥离性稳定良好
○:在所有纸张中自动剥离性良好
△:薄纸的自动剥离性不稳定
(实施例3)
对加热辊1的其他实施例进行说明。该实施例的加热辊1也和上述实施例1一样,在导电性芯材1a上按照以下顺序依次形成: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1b、表面发热层1c、耐热弹性层1d、及表面脱模层1e(图4)。对各层及导电性芯材的详情进行如下说明。
首先,在该实施例中,作为导电性芯材1a使用外径31.32mm的中空的铝圆筒。
此外,导电性芯材1a的材料、形状不限于此,例如材料是铁等金属等、热传导性好的、可保持刚性的材料即可。并且,对刚性进行具体说明,为了通过加热辊1和加压辊3压接来确保较大的夹持宽度,压接力会变大(980N(100kgf)以上),因此需要通过该压接力而加热辊1不挠曲的强度。并且,当向导电性芯材1a的内部作为加热源插入卤素灯时,导电性芯材的形状设为中空。
接着,在导电性芯材1a上形成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1b。
由于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弹性层)1b需要将在导电性芯材1a的内部加热的热量高效地传送到表层,因此优选以热阻力小的部件作为素材。进一步,通过在加热辊1和加压辊3压接时使形成的夹持部产生应变,并且使之扩大,以及由通过使由加热辊及加压辊压接而形成的夹持的形状为突起状,特别是可在没有剥离装置的情况下使彩色未定影图像剥离,因此优选兼备这些特点的富于柔软性的部件。
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1b的材料包括硅胶、氟橡胶、氟化硅胶等。其中优选使用橡胶弹性好的硅胶。
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1b的厚度优选为1mm以上6mm以下。当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1b的厚度小于1mm时,无法获得充分的夹持宽,无法起到作为弹性层的作用。并且,当厚度超过6mm时,从内部加热源传送到加热辊1的表面的热阻力变大。其结果是,导电性芯材1a的内部温度和加热辊1的表面温度的温差变大,为使加热辊1表面保持为预定温度,需要使导电性芯材1a的温度为高温,导电性芯材1a和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1b的粘合界面的温度变成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1b的耐热性所无法承受的温度。这了满足这些条件,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基材硬度为5°的硅胶,使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1b以4mm的厚度在导电性芯材1a上形成为平均的厚度。
接着,在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1b上形成表面发热层1c。
表面发热层1c为了进行感应加热需要存在至少一层以上由导电性材料构成的层。一般情况下,作为导电性材料使用铁、SUS430等不锈钢材料,在本实施例中,在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弹性层)1b和耐热弹性层1d之间设置表面发热层1c,从而不损害非导电性耐热支持1b和耐热弹性层1d的弹性,所以在基材硬度为20°的硅胶基础部件中分散金属微粒子(Ag)以形成表面发热层1c。这里所使用的硅胶部件为了提高表面发热层1c和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1b的粘合性优选使用线膨胀系数大致相同的部件。
由此,也可使弹性层及发热层所使用的基础部件为硅胶,并改变橡胶硬度。
具体而言,形成发热层(表面发热层1c)的基础部件需要牢固地粘合在作为弹性层的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1b(或者耐热弹性层1d)上,防止粘合剥离等。因此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1b如上所述从辊隙宽度、剥离性的角度出发优选使用基材硬度较低的橡胶(例如橡胶硬度为5°),但是低硬度的橡胶材料虽然具有柔软性,但是在橡胶材料中分散了金属微粒子的状态下,粘合力变弱,在表面发热层1c和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1b的界面上容易发生剥离。
因此,从提高表面发热层1c所使用的硅胶的粘合性的目的出发,使用基材硬度高的硅胶(例如橡胶硬度为20°)。此外,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1b的基础部件和表面发热层1c的基础部件在硅胶的基材硬度上不同,但在线膨胀系数上基本相同。
接着对线膨胀系数进行说明。线膨胀系数是表示从某一温度T1开始向T2进行温度变化时膨胀(延伸)了多少的系数。
本示例中所使用的基材硬度为5°的硅胶的线膨胀系数是25×10-5/℃,对橡胶硬度为1°~20°的硅胶的线膨胀系数进行测定的结果为20~40×10-5/℃。只要是该范围的材料,基本是具有相同线膨胀系数的部件。
并且,表面发热层1c的厚度需要是可维持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1b及耐热弹性层1d的柔软性的厚度,优选1μm以上30μm以下的厚度的薄片。当厚度小于1μm时,表面发热层1c的一部分变得不连续,无法发热。另一方面当厚度大于30μm时,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1b失去柔性性,自动剥离能力下降。
进一步,为了维持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1b的柔软性,使构成表面发热层1c的发热层每一层的厚度变薄,并设置多个发热层,同时在该多个发热层的各个层之间设置其他弹性层(层间弹性层),在维持柔软性的同时增加发热层的厚度,从而增加发热量,由此可在维持柔软性的同时增加发热量。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将厚10μm的发热层和厚10μm的层间弹性层反复交互层积,形成由发热层3层、层间弹性层3层共计6层构成的表面发热层1c。
接着,在表面发热层1c上形成耐热弹性层1d。
耐热弹性层1d是:通过加压辊3记录纸张(被加热材料)被挤压到加热辊1时,追踪记录纸张表面的凹凸使表面脱模层1e变形,使热量均匀地从加热辊1传递。
在定影彩色未定影图像时,需要最多重叠四层色粉层进行定影,根据记录纸张上的位置的不同,存在有色粉层的地方和没有色粉层的地方,所以记录纸张表面存在凹凸。并且,记录纸张自身也根据纸张种类不同而有较大的凹凸,因此追踪这些凹凸使彩色未定影图像定影,需要表面脱模层1e的表面柔软地包围色粉的结构,因此需要在表面脱模层1e和表面发热层1c之间设置弹性层(耐热弹性层1d)。在本实施例中,作为耐热弹性层1d的部件,使用厚250μm、橡胶硬度5度(JIS-A)的硅胶,但不限于此。
作为耐热弹性层1d的材料,优选和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1b同样的材质(线膨胀系数基本相同),只要是具有较好的耐热性、且具有橡胶弹性的材质即可,例如包括硅胶、氟橡胶、氟化硅胶等。其中优选使用橡胶弹性好的硅胶。
耐热弹性层1d的厚度优选为50μm以上400μm以下。当耐热弹性层1d的厚度超过400μm时,由于加热辊自身的热容量变大,加热时间变得较长,并且用于加热的能源变大。当耐热弹性层1d的厚度小于50μm时,无法追踪记录纸张表面的色粉的凹凸,因此无法使表面均匀地熔融,产生光泽不均。
接着,在耐热弹性层1d上形成表面脱模层1e。
表面脱模层1e的材料只要是具有优良耐热性、耐久性,且和色粉的附着力较弱的材料即可,例如可以使用PFA(四氟乙烯和全氟烷基乙烯基醚的共聚物)、PTFE(聚四氟乙烯)等氟系材料。在该示例中,使用厚度约30μm的PFA管。
这样构成的加热辊的表面硬度为55°(ASKER C硬度),外径为40.0mm。
如上所述,在该实施例3中,由于在导电性芯材1a上依次形成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1b、表面发热层1c、耐热弹性层1d、及表面脱模层1e,因此各个层紧密粘合,即使反复进行冷却加热也可维持加热辊1的形状。
接着,对在该实施例3中制造的加热辊和在下述比较例1中制造的加热辊以下述方法进行加热冷却试验。
(比较例1)
对于表面发热层的基础部件和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的基础部件用线膨胀系数不同的材料制造加热辊。具体而言,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使用上述实施例中的硅胶,表面发热层的基础部件使用聚酰亚胺(PI:线膨胀系数=4×10-5/℃)。其他层使用了和上述实施例3相同的材料。
(加热冷却实验)
(S1)将加热辊从室温加热到130℃
(S2)将加热辊的温度在130℃下维持10分钟
(S3)将加热辊从130℃冷却到室温
以上加热冷却试验的结果如表4所示,在比较例1中,当把加热辊从130℃冷却到室温后,在加热辊的轴方向上发生褶皱,之后即使反复进行加热冷却褶皱也不会得到改善。与之相对,在实施例3中,加热辊没有特别的褶皱产生。这是因为在加热辊的加热冷却循环中,进行大致相同的伸缩。
(比较例2)
将导电性芯材上形成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的部件(弹性辊)和发热层上形成耐热弹性层及表面脱模层的部件(圆筒状发热部件)作为另外的部件形成,通过后加工,在上述弹性辊的外圆周上涂布粘合剂后,插入上述圆筒状发热部件,从而制造出加热辊。
对上述比较例2所制造的加热辊进行上述加热冷却试验。其结果如下述表4所示,在比较例2中,在加热辊表面的一部分上发生“浮起”,在反复进行加热冷却的过程中“浮起”变大。这是因为在插入圆筒状发热部件的阶段,在弹性辊的外径和发热层的内径之间产生一定的间隙,该间隙引起的粘合不良导致产生“浮起”。
(表4)
  辊的形状
  比较例1   ×
  比较例2   ×
  实施例3   ○
○:辊上没有褶皱、浮起等形状变化。
×:在加热冷却阶段辊上出现褶皱或浮起。
(实施例4)
该实施例4的特征在于,在感应加热的加热控制方法中,为了改变加热辊的二个发热层、即导电性芯材和表面发热层的发热比率,根据动作模式改变驱动频率。其他构造和目前为止的实施例中所说明的结构是相同的。例如,如果对加热辊进行说明,那么除了表面发热层中使用树脂材料中分散有导电填料的材料以外,其他都和实施例1为相同的构造。
下述表5是说明了改变驱动频率和二个发热层的发热比率也变化,用于说明驱动频率低时导电性芯材的发热量增加。该现象也和表皮效果有关。从根本上来说,上述关系式(1)所示的表皮深度δ是驱动频率的函数所造成的现象。在本发明中,通过利用该现象,实现对导电性芯材和表面发热层的发热比率的控制。
(表5)
         驱动频率
  30kHz   60kHz
  表面发热层   89.2%   95.0%
  导电性芯材   10.8%   5.0%
接着参照图6所示的流程图对具体的控制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判断加热信号是“On”还是“Off”(步骤ST1),当加热信号为“On”时,判断设定动作模式是否是“复印模式”(步骤ST2)。当设定动作模式不是“复印模式”时(例如加热时或预热时),将驱动频率设定为较低的值fL(第一频率,例如约为39kHz),在进行了电力调整的状态下开始加热(步骤ST3、ST5)。另一方面,当设定动作模式是“复印模式”时,将驱动频率设定为较高的值fH(第二频率,例如约为45kHz),在进行了电力调整的状态下开始加热(步骤ST4、ST5)。
由此,在加热时、预热时等希望在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1b中蓄热的情况下,降低驱动频率进行加热,在复印动作进行中,为了使表面发热层1c集中加热,提高驱动频率进行加热,通过进行这样的控制,可以改变表面发热层1c和位于辊中心一侧的导电性芯材1a的发热比率,因此可向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1b进行最适当的蓄热,可较有有效地防止连续复印时暂时产生的加热辊1的温度下降的问题。
在此,在图7中表示未适用上述驱动频率控制时连续复印开始后不久的加热辊的温度下降的情况。虽然加热辊的温度下降根据条件不同而不同,但基本上在开始过纸后不久温度下降约20℃左右。纸张传送速度为117mm/s,记录纸张的送纸速度为每分钟26张。
与之相对,实际进行驱动频率控制时的实验结果如图8(a)所示。从图8(a)的结果可知,通过进行驱动频率的控制,在连续复印开始后不久虽然温度大约下降10℃,但之后温度不会再下降,从而可进行稳定的连续复印。此外,图8(a)的结果是驱动频率在加热时约为39kHz、在过纸时约为45kHz,复印中的发热量约为800W时的实验结果。另外,纸张传送速度、记录纸张的送纸速度与上述相同。
(实施例5)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的其他示例的构造的示意图。
该示例中的感应加热装置的特点在于,在加热辊1的内部设有向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1b(参照图4)蓄热用的辅助热源(卤素灯)6。
在该示例中实施的具体的加热方法的特征在于,在加热时或预热时等需要向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1b蓄热的条件下,进行由辅助热源6进行的内部加热和作为外部热源的磁场生成机构2进行的感应加热两种加热,在连续复印中,为了只进行由磁场生成机构2进行的感应加热,根据动作模式选择电力分配和加热机构。
这种加热控制通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8根据温度检测部件5的检测温度等分别驱动控制磁场生成机构2的励磁电路4及辅助热源(卤素灯)6的灯驱动电路7来进行。
对进行上述加热控制时的加热辊1的表面温度的测定结果如图8(b)所示。根据图8(b)可知,即使进行连续复印辊表面的温度也不会下降,可以维持预定的温度。对这种情况下的实际的加热条件进行说明,加热时,向辅助热源(卤素灯)6和作为外部热源的磁场生成机构2的加热线圈2a分别投入450W,在复印动作中,向磁场生成机构2的加热线圈2a投入800W。
并且,通过对感应加热装置20进行如实施例4的控制,即使进行连续复印动作,加热辊的表面温度也不会下降,可以稳定地进行连续复印。
在此,在图像形成装置中,过纸时也可仅通过上述外部热源进行复印动作,也可进行通过作为外部热源的磁场生成机构2进行加热、及通过辅助热源(卤素灯)6进行的加热这两个加热。对这种加热控制进行如下说明。
首先,由于加热辊1的构成条件、例如表面发热层1c比上述表皮深度厚,由外部热源提供的电力仅用于表面发热层1c的加热,辊内部的导电性芯材1a不被加热等条件,有时在加热辊1的内部温度比辊表面的温度低的状态下进入复印动作。此时,由外部热源加热的热量传导到加热辊1的表面和辊内部两者,加热辊1的表面发生温度下降。为了避免这一点,如果使配置在加热辊1的内部的辅助热源(卤素灯)6的电力供给量变大,则导电性芯材1a温度上升,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1b的耐久性有恶化的危险。
对这一点进行具体说明。首先,改变对内部热源(辅助热源6)和外部热源(磁场生成机构2)的电力供给比例(发热比率),在将定影温度保持在170℃的状态下(加热辊1的表面温度保持在170℃的状态),将记录纸张以每分钟70张的速度连续过纸500张时,通过热解析对于加热辊1的导电性芯材的温度达到多少℃进行预测。其结果如下述表6所示。
(表6)
                         发热比率
  外部热源   0%   50%   70%   100%
  内部热源   100%   50%   30%   0%
  芯材温度   300℃   250℃   230℃   200℃
根据表6可知,当内部热源(辅助热源6)的供给电力大于外部热源(磁场生成机构2)的供给电力时,导电性芯材1a的温度变为250℃以上,由于超过作为弹性层的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1b的耐热温度,因此可以预测会发生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1b的硬化、剥离等问题。因此,需要使内部热源(辅助热源6)的电力W1设定得低于外部热源(磁场生成机构2)的电力W2低(W2>W1)。并且,假如通过外部热源(磁场生成机构2)对辊内部的导电性芯材1a进行积极加热时,导电性芯材1a的温度受到外部热源(磁场生成机构2)的影响而温度上升,因此这种情况下,需要进一步降低对内部热源(辅助热源6)的电力供给。
(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例)
图10是表示适用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该示例中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100是将四色可视图像形成单元100Y、100M、100C、100B沿着记录介质传送路径排列的所谓串联式打印机。具体而言,沿着连接记录纸张90(被加热材料)的供给盘120和作为定影装置的感应加热装置10的记录纸张的传送路径,配置四组可视图像形成单元100Y、100M、100C、100B,在将各色色粉多重转印到通过环形带的记录纸张传送机构130传送的记录纸张90后,通过作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定影装置)10将其定影,从而形成全彩图像。此外,定影装置10和图1所示的例子基本上具有相同的构造。
接着对彩色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各部分的结构进行说明。
记录纸张传送机构130通过一对驱动辊131及空转辊132被架起,具有被控制为预定圆周速度(在本例中为117mm/s)并旋转的环状传送带133,将记录纸张90静电吸附并传送到该传送带133上。
各可视图像形成单元100Y、100M、100C、100B分别具有感光鼓111,在该感光体111的周围依次配置有:带电辊112、激光照射装置113、显影器114、转印辊115、及清洁器116。
各可视图像形成单元100Y、100M、100C、100B的显影器114中存储有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B)各色粉。并且,各可视图像形成单元100Y、100M、100C、100B通过以下工序将色粉图像形成在记录纸张90上。
即,在将感光鼓111的表面通过带电辊112均匀带电后,通过激光照射装置113将感光鼓111的表面根据图像信息进行激光曝光并形成静电潜影。之后,通过显影器114对感光鼓111上的静电潜影进行色粉图像显影,将该显影的色粉图像通过施加了与色粉相反极性的偏压的转印辊115依次转印到通过传送装置130传送的记录纸张90。
色粉图像被转印的记录纸张90由于驱动辊13的曲率从传送带133剥离后,传送到定影装置10。在此通过保持为预定温度的加热辊1及加压辊3被施以适当的温度和压力。并且,色粉溶解,并固定到记录纸张90上,成为牢固的图像。在本例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100中,由于在连续复印时也可防止感应加热装置10的加热辊1的表面温度的下降,因此不会出现处理的暂时中断、及处理速度的下降,可稳定地进行连续的复印动作。
此外,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不限于如上所述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的定影装置,也可作为湿式电子照相设备中的干燥装置、喷墨打印机中的干燥装置、或者可重复读写介质用的删除装置等加热装置使用。
此外,本发明只要不脱离其精神或主要特征,可以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因此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各点仅仅是单纯的示例,不得作限定性解释。本发明的范围如专利请求范围所示,不受说明书正文的任何约束。并且,属于权利要求范围的等同范围内的变形及改变均属于本
发明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感应加热装置,其构成为,具有加热辊和磁场生成机构,上述加热辊具有导电性发热层,上述磁场生成机构配置在上述加热辊的外周一侧,通过将由上述磁场生成机构生成的交变磁场和上述加热辊的导电性发热层交链,使上述导电性发热层发热,在上述加热辊的外周一侧,通过未设置上述磁场生成机构的开口部分将该加热辊的热传递到被加热材料,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热辊的导电性发热层具有:支持该加热辊的导电性芯材;表面发热层,经由具有蓄热作用的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设置在上述导电性芯材上,并通过由上述磁场生成机构生成的交变磁场发热,其中上述表面发热层形成为可透过上述交变磁场的一部分的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表面发热层由复合材料构成,上述复合材料是在具有挠性的部件中分散有导电性部件的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热辊在上述导电性芯材上形成上述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上述表面发热层、弹性层及表面脱模层,上述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及弹性层由线膨胀系数为预定范围内的部件构成,并且,上述表面发热层以线膨胀系数为上述预定范围内的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或者弹性层的材料为基础部件,由在该基础部件中分散有导电性部件的复合材料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非导电性耐热支持部件、表面发热层、弹性层及表面脱模层以该顺序依次形成在上述导电性芯材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形成在上述导电性芯材和表面脱膜层之间的表面发热层是弹性层和发热层交互形成为多层的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控制机构,在加热上述被加热材料时,当将上述加热辊设定为预先确定的温度时,通过第一频率的交变磁场对上述加热辊加热,当进行上述被加热材料的加热处理时,通过第二频率的交变磁场对上述加热辊进行加热。
7.一种感应加热装置,其构成为,具有加热辊和磁场生成机构,上述加热辊具有导电性发热层,上述磁场生成机构配置在上述加热辊的外周一侧,通过将由上述磁场生成机构生成的交变磁场和上述加热辊的导电性发热层交链,使上述导电性发热层发热,在上述加热辊的外周一侧,通过未设置上述磁场生成机构的开口部分将该加热辊的热传递到被加热材料,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加热辊的内部设有辅助热源,并且具有加热源控制机构,其根据加热上述被加热材料时将上述加热辊设定为预先确定的温度的条件、及进行上述被加热部件的加热处理的条件,控制上述磁场生成机构及上述辅助热源的输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热源控制机构,在加热上述被加热材料时,使上述辅助热源的输出小于上述磁场生成机构的输出。
9.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
CNB2005100819894A 2004-07-15 2005-07-15 感应加热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3976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208928 2004-07-15
JP2004208928 2004-07-15
JP2004258684 2004-09-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25908A true CN1725908A (zh) 2006-01-25
CN100539767C CN100539767C (zh) 2009-09-09

Family

ID=359250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81989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39767C (zh) 2004-07-15 2005-07-15 感应加热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539767C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33471A (zh) * 2009-10-05 2011-04-27 株式会社东芝 图像形成装置和定影装置
CN105511243A (zh) * 2014-10-09 2016-04-20 新智德株式会社 定影、加压辊的制造方法
CN106353704A (zh) * 2015-07-14 2017-01-25 波音公司 用于感应加热线的磁性表征的系统和方法
CN112305882A (zh) * 2019-07-24 2021-02-02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33471A (zh) * 2009-10-05 2011-04-27 株式会社东芝 图像形成装置和定影装置
CN105511243A (zh) * 2014-10-09 2016-04-20 新智德株式会社 定影、加压辊的制造方法
CN105511243B (zh) * 2014-10-09 2020-08-11 新智德株式会社 定影、加压辊的制造方法
CN106353704A (zh) * 2015-07-14 2017-01-25 波音公司 用于感应加热线的磁性表征的系统和方法
CN106353704B (zh) * 2015-07-14 2020-09-15 波音公司 用于感应加热线的磁性表征的系统和方法
CN112305882A (zh) * 2019-07-24 2021-02-02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539767C (zh) 2009-09-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89799C (zh) 图像加热设备
CN1165820C (zh) 图像加热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成像装置
CN1136482C (zh) 具有清洁模式的定影装置和用于存储其程序的存储介质
CN1064144C (zh) 图像加热设备
CN1179254C (zh) 记录媒介上固定色料图像的机构和方法
CN100346240C (zh) 成像设备以及定影设备
CN1239966C (zh) 图像加热设备
CN1577167A (zh) 图像加热设备
CN1310101C (zh) 成像装置及加热定影装置
CN1311310C (zh) 成像装置
CN1515966A (zh) 图象加热装置
CN1504065A (zh) 加热辊、加热带、图像加热装置和成像设备
CN1764876A (zh) 定影装置
CN1577163A (zh) 图像加热装置
CN1330297A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924729A (zh)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834799A (zh) 冷却传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504064A (zh) 加热辊、图像加热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882885A (zh) 加热装置
CN101038471A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890611A (zh) 金属带、定影带及其加热定影装置
CN1725908A (zh) 感应加热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306346C (zh) 图像加热装置
CN1521577A (zh) 加热装置、定影装置、成像装置及加热方法
CN1621966A (zh) 加热装置,其控制方法以及成像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909

Termination date: 2021071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