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98582A - 表面包硅的近红外荧光磁性纳米粒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Google Patents

表面包硅的近红外荧光磁性纳米粒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98582A
CN1698582A CNA2005100255872A CN200510025587A CN1698582A CN 1698582 A CN1698582 A CN 1698582A CN A2005100255872 A CNA2005100255872 A CN A2005100255872A CN 200510025587 A CN200510025587 A CN 200510025587A CN 1698582 A CN1698582 A CN 16985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rared fluorescent
particle
magnetic
infrared
nano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1002558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储茂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ngji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Tongji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ngji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Tongji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A200510025587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698582A/zh
Publication of CN16985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9858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47/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 A61K47/5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 A61K47/69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conjugate being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or galenical forms, e.g. emulsion, particle, inclusion complex, stent or kit
    • A61K47/6921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conjugate being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or galenical forms, e.g. emulsion, particle, inclusion complex, stent or kit the form being a particulate, a powder, an adsorbate, a bead or a sphere
    • A61K47/6923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conjugate being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or galenical forms, e.g. emulsion, particle, inclusion complex, stent or kit the form being a particulate, a powder, an adsorbate, a bead or a sphere the form being an inorganic particle, e.g. ceramic particles, silica particles, ferrite or synsorb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47/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 A61K47/5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 A61K47/69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conjugate being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or galenical forms, e.g. emulsion, particle, inclusion complex, stent or kit
    • A61K47/6905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conjugate being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or galenical forms, e.g. emulsion, particle, inclusion complex, stent or kit the form being a colloid or an emulsion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表面包硅的近红外荧光磁性纳米复合粒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纳米技术与生物医学的交叉领域。本发明是在微乳体系中,将磁性纳米粒子与近红外荧光量子点纳米粒子或近红外荧光有机染料分子一起包埋到二氧化硅粒子中,形成表面包硅的近红外荧光磁性纳米复合粒子,这种纳米复合粒子中还可以结合抗癌药物以及具有靶向识别功能的抗体、配体、多肽、细胞因子等多种生物分子。本发明通过纳米粒子的磁学性质、量子尺寸效应、光的热效应以及抗癌药物的药效作用和生物分子的识别功能,将制备的纳米复合粒子用于肿瘤的治疗中,在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Description

表面包硅的近红外荧光磁性纳米粒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纳米复合粒子及其制备方法及应用,尤其涉及一种表面包硅的近红外荧光磁性纳米复合粒子及其制备方法,并将这种纳米复合粒子用于肿瘤的治疗中。属于纳米技术和生物医学的交叉领域。
技术背景
20世纪后期近30年以致21世纪以来,肿瘤发病一直呈上升的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1990年全球肿瘤新发病例数约807万,而1997年全球的肿瘤死亡数约620万。按目前的趋势预测,至2020年,将有2000万新发肿瘤病例,其中死亡人数可能将达1200万。
多年来,人们为战胜肿瘤作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为肿瘤患者解除痛苦、延长成活时间和提高生存质量、降低患者死亡率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迄今为止,肿瘤的危害仍未能被遏制,肿瘤仍然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
纳米技术的出现,给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曙光。如具有超顺磁性的纳米四氧化三铁粒子可携带抗癌药物在磁场的作用可将药物定向在肿瘤部位。纳米四氧化三铁粒子包埋在明胶中形成磁性明胶微球,可明显提高肝动脉栓塞的靶向性和效果。此外,还可以通过纳米四氧化三铁粒子在交变磁场的作用下产生的热效应来杀死肿瘤细胞,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一般来说,肿瘤细胞在温度达到43℃时就难以成活,而正常细胞仍能健康成活。因此,肿瘤的热疗受到研究者们极大的兴趣。肿瘤热疗的方法包括组织间射频消融热疗、高能聚焦超声、微波热疗、以及通过全身加热使体温升高到39.5℃~41.5℃维持2~4小时来进行热疗,等。
2003年,美国Rice大学和Texas大学的研究人员[L.R.Hirsch,et al. Nanoshell-mediated near-infrared thermal therapy oftumors under magnetic resonace guidance.PNAS,2003,100(23):13549-13554]将金纳米颗粒吸附到硅纳米颗粒上,形成以110±10nm的硅为核,10nm厚度的金为壳的核-壳式纳米复合粒子,这种纳米复合粒子具有强烈吸收近红外光的能力,并且能将光能转化为热。他们将这种纳米复合粒子溶液与人源性乳腺癌细胞SK-BR-3进行培育,并用820nm波长和35W/cm2的近红外光进行激发7min,然后再于37℃培育2h,结果发现细胞受到了明显的光学热损伤,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凋亡。他们还将将这种纳米溶液注射到小鼠的肿瘤部位,5~30min后用波长为820nm和4W/cm2的近红外光进行激发,结果平均温度在4~6min内即上升37.4±6.6℃,导致肿瘤组织不可逆的损伤。此外还发现,纳米颗粒很可从注射部位扩散到整个肿瘤组织。L.R.Hirsch等人成功地将纳米粒子产生的热效应用于肿瘤的热疗中,可使肿瘤细胞和组织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因热而受到遭受到杀伤,而正常细胞和组织可免受伤害。这对肿瘤的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L.R.Hirsch等人制备的纳米复合粒子所产生的热效应是其在吸收光能后自身发热所形成的,其热量需要通过肿瘤细胞及其间隙的传递才能达到较远的地方,这种纳米复合粒子不具备良好的靶向治疗肿瘤的功能。此外,裸露的金属纳米颗粒在体内可能释放金属离子,对生物体产生毒性。
本发明提出利用能发射近红外荧光的物质所产生的热量来治疗肿瘤,其热量是通过近红外光的传递而传递的,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使肿瘤组织得到较均匀地加热,同时使这种近红外荧光物质靶向或定位于肿瘤部位。这种近红外荧光物质是非裸露的,可减少体内毒性。本发明将为肿瘤的治疗开辟新的思路。
本发明提出的能产生近红外荧光的物质,主要有量子点无机纳米粒子和近红外有机荧光染料。
量子点是一种由II-VI族或III-IV族元素组成纳米半导体微晶,由于晶粒小,其电子和空穴被量子限域,存在不连续的最高被占分子轨道和最低空余轨道能级,能隙变宽,即具有量子尺寸效应。在光的激发下,量子点可以发射荧光,具有传统有机荧光物质和稀土元素不可比拟的独特的光学性质。量子点用于生物医学领域是当前纳米生物医药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应用领域涉及药学、细胞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分子生物学、疾病诊断与治疗等,其研究将对生物医学领域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近红外荧光量子点,是指在光的激发下能发射近红外荧光的量子点,包括由单一半导体材料组成的近红外荧光量子点纳米粒子,如InP,InAs,CdTe,HgS,HgSe,等;以一种半导体纳米粒子为核,另一种无机材料为壳的核-壳型近红外荧光量子点纳米复合粒子,如CdS/HgS,HgS/CdS,CdTe/HgTe,CdSe/HgSe,等;以及近红外荧光量子点量子阱结构的纳米复合粒子如CdSe/HgSe/CdSe,CdS/HgS/CdS等。这些量子点纳米粒子具有显著的量子尺寸效应,产生的近红外荧光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虽然组成量子点的元素如Cd、Hg等是有毒物质,但当它们为纳米颗粒时,则基本不存在毒性,如将近红外的荧光量子点CdTe用于前哨淋巴结定位时,未发现CdTe有毒性。
近红外荧光有机染料是生物学上常用的标记示踪材料,它包括罗丹明类染料,花箐类染料,方酸箐类染料,噻嗪类和口恶嗪类染料,酞箐类及其络合物染料,BODIPY类染料等,这些近红外有机染料在DNA杂交测序、免疫检测、基因重组检测、肿瘤的早期诊断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纳米二氧化硅粒子在生物学上具有重要的应用,如将药物吸附在二氧化硅微粒上,可用于淋巴的靶向治疗;将过氧化物酶包埋到单分散的二氧化硅颗粒中,可使酶几乎不会被萃取出来,非常适用于对某些药物过敏者的药用。
如果将近红外荧光物质和磁性粒子包埋到纳米二氧化硅粒子中,甚至在其中还吸附或包埋抗癌药物,则对肿瘤的治疗将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针对已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表面包硅的近红外荧光磁性纳米复合粒子;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这种表面包硅的近红外荧光磁性纳米复合粒子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之三在于提供这种表面包硅的近红外荧光磁性纳米复合粒子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表面包硅的近红外荧光磁性纳米复合粒子,其组成及配比如下:磁性粒子0.1~30%,近红外荧光材料0.01~30%,余量为二氧化硅或者为抗癌药物、抗体、配体、多肽、细胞因子、核酸以及二氧化硅及其表面修饰的可增强纳米复合粒子稳定的稳定剂。表面包硅的近红外荧光磁性纳米复合粒子的粒度为10nm~1000nm。
所述的表面包硅的近红外荧光磁性纳米复合粒子,可通过吸附、包埋、共价连接的方法将抗癌药物与表面包硅的近红外荧光磁性纳米复合粒子进行结合。抗癌药物是在表面包硅的近红外荧光磁性纳米复合粒子制备过程中加入的,或在表面包硅的近红外荧光磁性纳米复合粒子制备结束后加入的。
所述的表面包硅的近红外荧光磁性纳米复合粒子,表面可连接抗体、配体、多肽、细胞因子、核酸等生物分子,它们与表面包硅的近红外荧光磁性纳米复合粒子之间的作用为吸附、共价键合等。
所述的表面包硅的近红外荧光磁性纳米复合粒子,其表面修饰可增强纳米复合粒子稳定性并且具有生物相容性的高分子和/或表面活性剂。所修饰的高分子或表面活性剂是在表面包硅的近红外荧光磁性纳米复合粒子制备过程中加入的,或者在这种纳米复合粒子制备结束后加入的。所修饰的高分子或表面活性剂与表面包硅的近红外荧光磁性纳米复合粒子结合的方法包括物理作用,化学反应等。表面的修饰度为0-99%摩尔比。
所述的近红外荧光材料是指近红外荧光半导体纳米材料,尤其是指由II-VI族或III-V族元素组成的近红外荧光量子点,包括①由单一半导体材料组成的近红外荧光量子点纳米粒子,如InP,InAs,CdTe,HgS,HgSe,等。②以一种半导体纳米粒子为核,另一种无机材料为壳的核-壳型近红外荧光量子点纳米复合粒子,如CdS/HgS,HgS/CdS,CdTe/HgTe,CdHgTe,CdSe/HgSe,CdHgSe,等;③以及近红外荧光量子点量子阱结构的纳米复合粒子如CdSe/HgSe/CdSe,CdHgCdSe,CdTe/HgTe/CdTe,CdHgCdTe,CdS/HgS/CdS等中的一种或任意几种的组合。近红外荧光量子点粒子表面可修饰能增强粒子稳定性的分子,包括亲水性高分子、疏水性高分子、表面活性剂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所述的近红外荧光材料是指能在光的激发下可发射近红外荧光的有机分子,包括罗丹明类染料,花箐类染料,方酸箐类染料,噻嗪类和口恶嗪类染料,酞箐类及其络合物染料,BODIPY类染料等可发射近红外荧光的有机分子中的任意一类中的任意一种或任意几种的组合。
所述的磁性粒子是指四氧化三铁和三氧化二铁中的一种,粒度在2nm~50nm之间。磁性粒子表面可修饰能增强粒子稳定性的分子,如亲水性高分子、疏水性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等。
本发明的一种表面包硅的近红外荧光磁性纳米复合粒子的制备方法是在微乳体系中,将磁性纳米粒子如四氧化三铁与近红外荧光量子点纳米粒子或近红外荧光有机染料分子一起包埋到二氧化硅粒子中,形成表面包硅的近红外荧光磁性纳米复合粒子,并在纳米复合粒子中结合抗癌药物以及具有靶向识别功能的抗体、配体、多肽等多种生物分子,利用磁性粒子的靶向作用以及抗体、配体的识别作用将纳米复合粒子靶向到肿瘤部位或固定在肿瘤部位,通过近红外荧光物质发射的近红外荧光所产生的热效应以及抗癌药物的毒杀作用来治疗肿瘤。
本发明的方法具体如下:
所述的将近红外荧光材料和磁性微粒一起包埋到二氧化硅粒子中,是在乳液中通过化学反应合成二氧化硅并将近红外荧光材料和磁性微粒一起包埋到二氧化硅中获得的,纳米复合粒子的粒度为10nm~1000nm。
在油包水型(W/O)微乳中制备表面包硅的近红外荧光磁性纳米复合粒子,所述的微乳体系是由水相液滴分散在连续油相液体中形成的由乳化剂为界面膜的胶体分散体系,粒径为10~100nm。微乳的界面膜是由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或者单独由表面活性剂组成。所述的乳化剂是指天然乳化剂、合成乳化剂、固体乳化剂和混合型乳化剂,包括表面活性剂、亲水性高分子或固体微粒中的一种或任意几种的组合。所述的助表面活性剂是指含2~8个碳原子的短链醇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制备表面包硅的近红外荧光磁性纳米复合粒子的具体方法是:将近红外荧光材料和磁性粒子一起分散到去离子水或分散到蒸馏水或分散到0.9%的生理盐水或分散到缓冲溶液中,形成近红外荧光材料和磁性粒子的混合水溶液,然后与乳化剂和油在微乳三元相图的微乳区域内按比例进行混合,形成近红外荧光材料和磁性粒子混合物的W/O型微乳液。在该微乳的乳滴中通过硅酸酯水解或通过硅酸盐的沉淀反应生成二氧化硅,反应时间为30min~10天。用水和有机溶剂如甲醇、乙醇等洗涤反应产物,得到表面包硅的近红外荧光磁性纳米复合粒子。所述的硅酸酯是指正硅酸甲酯、正硅酸乙酯、正硅酸丙酯中的任意一种。
将近红外荧光材料分散到去离子水或分散到蒸馏水或分散到0.9%的生理盐水或分散到缓冲溶液中,然后与乳化剂和油在微乳三元相图的微乳区域内按比例进行混合,形成近红外荧光材料的W/O型微乳液。将磁性粒子分散到去离子水或分散到蒸馏水或分散到0.9%的生理盐水或分散到缓冲溶液中,然后与乳化剂和油在微乳三元相图的微乳区域内按比例进行混合,形成磁性粒子的W/O型微乳液。然后将近红外荧光材料的微乳液与磁性粒子的微乳液进行混合,得到近红外荧光材料和磁性粒子混合物的微乳液。然后通过上述相同的方法在微乳液中合成二氧化硅并分离洗涤产物。
本发明所获得的表面包硅的近红外荧光磁性纳米复合粒子是分散在去离子水或分散在蒸馏水或分散在0.9%的生理盐水或分散在缓冲溶液中的。也可以对获得的表面包硅的近红外荧光磁性纳米复合粒子进行冷冻干燥,使产物以粉末状态保存。将这种表面包硅的近红外荧光磁性纳米复合粒子用于肿瘤的治疗中时,先将粉末态产品分散到去离子水或蒸馏水或0.9%的生理盐水或缓冲溶液中。
本发明对获得的表面包硅的近红外荧光磁性纳米复合粒子进行灭菌,包括加热灭菌或热压灭菌或滤过除菌或紫外灯辐照或其他无菌操作中的一种。
本发明是利用磁性粒子在磁场的导向下或同时利用磁性粒子的磁导向和近红外荧光磁性纳米复合粒子表面的抗体、配体等生物分子的识别作用将近红外荧光磁性纳米复合粒子靶向到肿瘤部位或固定在肿瘤部位,在肿瘤部位放置激发光源,通过近红外荧光物质在激发光的激发下发射出的近红外荧光所产生的热效应或同时利用近红外荧光产生的热效应和抗癌药物的毒杀作用来治疗肿瘤。
本发明通过纳米粒子的磁学性质、量子尺寸效应、光的热效应以及抗癌药物的药效作用和生物分子的识别功能,将制备的表面包硅的近红外荧光磁性纳米复合粒子用于肿瘤的治疗中,是纳米技术与生物医学的有机结合,将给肿瘤的治疗尤其是靶向治疗带来积极影响,在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CdTe和磁性粒子包埋在二氧化硅粒子中的TEM照片;
图2为CdTe及其包埋在二氧化硅粒子中之后的荧光光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是如何实现的:
实施例1
在氮气保护下,以氯化隔和碲氢化纳以及一种具有配位能力的分子为原料按一定的摩尔比在pH=10的水溶液中反应获得深红色透明的碲化镉(CdTe)纳米粒子溶液,进一步熟化和表面钝化处理,获得的CdTe的荧光分布范围主要在600~800nm。
在氮气保护下,将0.338g的FeCl3·6H2O和0.775g的FeCl2·4H2O共同溶于50mL含浓度为0.3w%的聚乙二醇(PVA)水溶液中,于80℃和磁力搅拌下向混合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反应液pH达11。反应液自然冷却后,采用磁分离并洗涤黑色产物,然后再将产物分散到0.5w%的PVA水溶液中,超声分散,得到原生粒子粒度在2~15nm之间、聚集体最大约为50nm的球形四氧化三铁(Fe3O4)。
将环己烷、Triton X-100和正己醇按比例进行混合,然后向该混合溶液中滴加含适当浓度CdTe和Fe3O4纳米粒子溶液以及聚乙二醇(PEG)水溶液。振荡,即得到同时包埋CdTe和Fe3O4的微乳。向该微乳中滴加正硅酸乙酯(TEOS)的乙醇溶液,并用氨水调节pH至9左右,室温下搅拌过夜。通过离心分离产物,用乙醇和去离子水反复交替洗涤离子所得的沉淀,将一部分沉淀分散于去离子水中,剩下部分经过24小时冷冻干燥。所得水分散液和干燥粉末分别经100℃蒸汽灭菌30min。
结果,TEM观察表明(如图1所示),所得产物为球形粒子,50%左右的粒子粒度为20~100nm,平均粒度为70nm左右,每个球形粒子中还分散有很多更小的球形粒子。
部分实验中,有些粒子实际上是70nm左右的粒子的聚集体,粒度为100~1000nm之间。通过控制加入的CdTe、Fe3O4、PEG以及TEOS的量,可方便地获得含CdTe为0.01~30wt%之间、Fe3O4为0.1~30wt%之间的表面包硅的纳米复合粒子。这种纳米复合粒子的荧光光谱与单独的CdTe相比已发生蓝移(如附图2所示),而且在吸收光谱中,CdTe的吸收峰消失,主要表现为二氧化硅(SiO2)的吸收。
实施例2:
按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CdTe和Fe3O4的纳米粒子溶液。
将3mL环己烷、0.75mL的Triton X-100和0.75mL正己醇进行混合,然后向该混合溶液中滴加2mL含CdTe纳米粒子的水溶液,振荡,即得到包埋CdTe的微乳。
另将6mL环己烷、1.5mL Triton X-100和1.5mL正己醇进行混合,然后向该混合溶液中滴加2mL适当浓度的Fe3O4以及PEG水溶液,振荡,即得到包埋Fe3O4和PEG的微乳。
将CdTe的微乳与Fe3O4的微乳进行混合,然后在其中按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合成SiO2,并分离洗涤产物,然后在分散到去离子水中,于100℃蒸汽灭菌30min。
结果,在TEM下观察发现,产物的粒度和形貌与实施例1得到的产物基本一致。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的特征亦与实施例1相似。
实施例3:
以适量浓度的近红外荧光的硅酞菁衍生物(LaJolla Blue,最大发射波长为680nm)代替实施例1中的CdTe,按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包埋LaJolla Blue和Fe3O4的SiO2粒子。
结果,TEM观察表明,所得产物平均粒度主要为70nm左右的球形粒子,部分粒子已聚集成亚微米尺度。
实施例4:
按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CdTe和Fe3O4的纳米粒子溶液。
将适当浓度的CdTe纳米粒子溶液、Fe3O4纳米粒子溶液、抗癌药物阿霉素溶液、以及PEG水溶液进行混合,混合液体积为4mL,然后将此混合溶液滴加到由6mL环己烷、1.5mL的Triton X-100和1.5mL正己醇组成的混合液中,振荡,得到含多种成分的微乳液。
然后按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在获得的微乳液中合成SiO2。并分离洗涤产物,然后在分散到去离子水中,紫外光照射5h。
结果,产物的粒度、形貌以及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性质与实施例1得到的产物一致。但外观上,本实施例得到的产物的颜色较实施例1、2得到的产物的颜色要深。
实施例5:
以实施例1制备的同时包埋CdTe和Fe3O4的壳层为SiO2纳米复合粒子为原料。
取该纳米复合粒子300μL,浓度为50mg·mL-1,向其中加入适量硅烷偶连剂KH550和乙醇,于60℃反应5h,然后离心,用去离子水洗涤3次,将沉淀再分散到去离子水中,然后加入适量的浓度为25%的戊二醛,室温反应4h后,用去离子水洗涤3次,将沉淀分散到去离子水中,加入浓度为0.1μg·uL-1的表皮生长因子(EGF),室温反应过夜,再用去离子水洗涤3次,即得到表面连接EGF的近红外荧光纳米复合粒子。
实施例6:
以实施例1制备的同时包埋CdTe和Fe3O4的SiO2纳米复合粒子和实施例3制备的同时包埋CdTe、Fe3O4和阿霉素的SiO2纳米复合粒子为原料。
取Balb/C小鼠20只,体重为20±2g,雌性。在小鼠的左后腿部种上S180细胞,在肿瘤大小约为1cm时进行实验。将小鼠随机分5组,每组4只。
对第1组小鼠:剃去小鼠肿瘤部位的体毛,瘤中注射按实施例1制备的同时包埋CdTe和Fe3O4的SiO2纳米复合粒子溶液0.2mL,在肿瘤上方放置一块圆盘形磁铁,以使纳米粒子在注射部位及其附近固定,然后采用近红外光激发肿瘤部位。
对第2组小鼠:剃去小鼠肿瘤部位的体毛,瘤中注射按实施例3制备的同时包埋CdTe、Fe3O4和阿霉素的二氧化硅纳米复合粒子溶液0.2mL,在肿瘤上方放置一块圆盘形磁铁,并采用近红外光激发肿瘤部位。
对第3组小鼠:剃去小鼠肿瘤部位的体毛,瘤中注射按实施例1制备的同时包埋CdTe和Fe3O4的SiO2纳米复合粒子溶液0.2mL,在肿瘤上方放置一块圆盘形磁铁。
对第4组小鼠:剃去小鼠肿瘤部位的体毛,瘤中注射按实施例3制备的同时包埋CdTe、Fe3O4和阿霉素的SiO2纳米复合粒子溶液0.2mL,在肿瘤上方放置一块圆盘形磁铁。
对第5组小鼠:剃去小鼠肿瘤部位的体毛,然后不经过任何其他处理。
结果,经过10天的实验后发现,第1、2组小鼠的肿瘤明显缩小,尤其是第2组。第3、4组小鼠的肿瘤生长也出现了停滞,第5组小鼠的肿瘤显著增大。

Claims (10)

1、一种近红外荧光磁性微乳纳米粒子,是将近红外荧光材料与磁性粒子包埋到药用微乳中,其微乳水相的组成及配比(质量百分数)为:纳米磁性粒子0.1~30w%,近红外荧光量子点为0.01~30w%或近红外荧光有机染料为0.01~5w%,其余为水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近红外荧光磁性微乳纳米粒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纳米磁性粒子为纳米四氧化三铁或纳米三氧化二铁中的一种,粒度在1nm~50nm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近红外荧光磁性微乳纳米粒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近红外荧光材料为近红外荧光量子点纳米粒子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与近红外荧光有机染料分子中的任意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组合;所述近红外荧光量子点是一种半导体纳米粒子,是由II-VI族或III-IV族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所述有机染料为罗丹明类染料、花箐类染料、方酸箐类染料、噻嗪类和口恶嗪类染料、酞箐类及其络合物染料或BODIPY类染料型中的任意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组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近红外荧光磁性微乳纳米粒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近红外荧光量子点纳米粒子表面修饰能增强粒子稳定性的亲水性高分子、疏水性高分子或表面活性剂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混合物。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近红外荧光磁性微乳纳米粒子,其米复合粒子稳定性并且具有生物相容性的高分子和/或表面活性剂,表面的修饰度为0-99%(摩尔百分比)。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表面包硅的近红外荧光磁性纳米复合粒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近红外荧光材料为近红外荧光量子点或能在光的激发下可发射近红外荧光的有机分子中的一种,近红外荧光量子点是指由II-VI族或III-V族元素组成的,近红外荧光量子点粒子表面修饰能增强粒子稳定性的分子,包括亲水性高分子、疏水性高分子、表面活性剂中的任意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组合;能在光的激发下可发射近红外荧光的有机分子为罗丹明类染料、花箐类染料、方酸箐类染料、噻嗪类和口恶嗪类染料、酞箐类及其络合物染料或BODIPY类染料中的任意一类中的任意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组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表面包硅的近红外荧光磁性纳米复合粒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磁性粒子是指四氧化三铁或三氧化二铁中的一种,粒度在2nm~50nm之间;磁性粒子表面修饰有能增强粒子稳定性的分子。
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表面包硅的近红外荧光磁性纳米复合粒子,其制备方法如下:
a)近红外荧光材料和磁性粒子一起分散到去离子水或分散到蒸馏水或分散到0.9%的生理盐水或分散到缓冲溶液中,形成近红外荧光材料和磁性粒子的混合水溶液,然后与乳化水溶液滴加到近红外荧光材料的油包水型微乳液中,振荡,即得到近红外荧光材料和磁性粒子混合物的微乳液,在临床使用前临时向近红外荧光材料的油包水型微乳液中滴加无菌的磁性粒子的水溶液。
9、根据权利要求1、2、3、4或5所述的近红外荧光磁性微乳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磁性粒子分散到去离子水或分散到蒸馏水或分散到0.9%的生理盐水或分散到缓冲溶液中,然后与乳化剂和油进行混合,形成磁性粒子的油包水型微乳液,配制近红外荧光材料的水溶液,将该近红外荧光材料的水溶液滴加到磁性粒子的油包水型微乳液中,振荡,即得到近红外荧光材料和磁性粒子混合物的微乳液。
10、根据权利要求1-5项权利要求所述的近红外荧光磁性微乳纳米粒子,应用于肿瘤的治疗。
CNA2005100255872A 2005-04-29 2005-04-29 表面包硅的近红外荧光磁性纳米粒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ending CN169858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5100255872A CN1698582A (zh) 2005-04-29 2005-04-29 表面包硅的近红外荧光磁性纳米粒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5100255872A CN1698582A (zh) 2005-04-29 2005-04-29 表面包硅的近红外荧光磁性纳米粒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98582A true CN1698582A (zh) 2005-11-23

Family

ID=354749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5100255872A Pending CN1698582A (zh) 2005-04-29 2005-04-29 表面包硅的近红外荧光磁性纳米粒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698582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36729B (zh) * 2006-04-24 2010-09-01 杭州埃夫朗生化制品有限公司 用于杀伤肿瘤细胞的靶向性抗体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EP2552825A4 (en) * 2010-03-01 2014-03-12 Univ Florida NIR AND NANOMATERIAL MATERIALS FOR THERANOSTIC APPLICATIONS
CN103988081A (zh) * 2011-11-15 2014-08-13 美泰乐技术国际公司 金属/二氧化硅芯/壳纳米颗粒、制造工艺以及包括该纳米颗粒的免疫层析测试装置
CN106620724A (zh) * 2016-11-17 2017-05-10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细胞标记探针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36729B (zh) * 2006-04-24 2010-09-01 杭州埃夫朗生化制品有限公司 用于杀伤肿瘤细胞的靶向性抗体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EP2552825A4 (en) * 2010-03-01 2014-03-12 Univ Florida NIR AND NANOMATERIAL MATERIALS FOR THERANOSTIC APPLICATIONS
CN103988081A (zh) * 2011-11-15 2014-08-13 美泰乐技术国际公司 金属/二氧化硅芯/壳纳米颗粒、制造工艺以及包括该纳米颗粒的免疫层析测试装置
CN106620724A (zh) * 2016-11-17 2017-05-10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细胞标记探针及其制备方法
CN106620724B (zh) * 2016-11-17 2020-04-17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细胞标记探针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alani et al. Seeing, targeting and delivering with upconverting nanoparticles
JP6771446B2 (ja) 外部放射源からの内部エネルギー活性のためのプラズモニクス支援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CN1698583A (zh) 近红外荧光磁性微乳纳米粒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2573910B (zh) 用于癌症光动力学治疗的靶向纳米光药物
US9433800B2 (en) Activatable particles, preparation and uses
US20070218049A1 (en) Nanoparticle based photodynamic therapy and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ing same
Cheng et al.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and NaYF4: Yb3+/Er3+ nanoparticle-doped bilayer hydrogel for concurrent NIR-triggered drug release and up-conversion luminescence tagging
CN104888217B (zh) 用于癌症光动力学治疗的靶向纳米光药物
CN101489590A (zh) 用于治疗和成像目的的核-壳纳米颗粒
Du et al. NIR-activated multi-hit therapeutic Ag2S quantum dot-based hydrogel for healing of bacteria-infected wounds
CN103540310A (zh) 用于多形貌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晶表面直接介孔修饰的制备方法
CN1693416B (zh) 一种荧光微球及其喷雾干燥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8853497B (zh) 基于上转换纳米颗粒和超薄二氧化硅层构建靶向光动力纳米探针
WO2021083370A1 (zh) 一种特异性激活免疫系统的纳米材料的制备和应用
CN104027806A (zh) 一种修饰CuS纳米粒子的介孔二氧化硅包覆四氧化三锰的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698582A (zh) 表面包硅的近红外荧光磁性纳米粒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Zheng et al. A NIR-remote controlled upconverting nanoparticle: an improved tool for living cell dye-labeling
Yu et al. Dye-sensitized lanthanide-doped 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 for water detection in organic solvents
Wang et al. Upconverting crystal/dextran-g-DOPE with high fluorescence stability for simultaneous photodynamic therapy and cell imaging
CN110101857A (zh) 一种铜基光热控释纳米粒子及制备方法
KR20180117827A (ko) 산화 그래핀-리포좀 복합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약물전달체
KR102525693B1 (ko) 공유결합에 의한 베타-디케톤 유로퓸 복합체가 포함된 다공질 실리카 형광나노입자의 제조방법
Mollazadeh-Bajestani et al. Reviewing the Bio-Applications of SrAl 2 O 4: Eu 2+, Dy 3+ Phosphor
CN117797257A (zh) 联合治疗诱导肿瘤细胞铜死亡的纳米马达及其制备和应用
CN108635594A (zh) 逆转mdr效应的纳米复合载药体系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