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97047A - 光头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97047A
CN1697047A CN 200510070050 CN200510070050A CN1697047A CN 1697047 A CN1697047 A CN 1697047A CN 200510070050 CN200510070050 CN 200510070050 CN 200510070050 A CN200510070050 A CN 200510070050A CN 1697047 A CN1697047 A CN 16970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lasing fluorescence
fluorescence element
framework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510070050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337277C (zh
Inventor
窪田浩
月冈靖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Instrument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ankyo Seiki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kyo Seiki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kyo Seiki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6970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970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3727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37277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vestigating, Analyzing Materials By Fluorescence Or Luminescence (AREA)
  • Optical Head (AREA)
  • Moving Of The Head For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AREA)

Abstract

一种光头装置(1),包括:具有作为光源的激光发光元件(2、3)的光学系统(31);驱动激光发光元件(2、3)用的激光驱动器(22);搭载光学系统(31)用的框架(15);被固定在框架(15)上用于保护光学系统(31)的一部分的盖体(32),还具有将激光驱动器(22)所产生的发热进行散发的散热板(33),该散热体(33)与盖体(32)分体构成。由此,提供可防止因激光驱动器所产生的发热而引起的光学元件的错位、并可抑制因激光驱动器的发热而对光学特性造成影响的光头装置。

Description

光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CD或DVD等的光盘的记录·再生的光头装置。更详细地说,涉及具有光头装置的激光发光元件的散热构造、以及驱动具有光头装置的激光发光元件的激光驱动器的散热构造。
背景技术
用于CD或DVD等的光盘的记录·再生的光头装置,具有:作为光源的激光发光元件;将来自激光发光元件射出的激光聚束于光盘的物镜;接受来自光盘的返回光的受光元件;激光发光元件等的光学系统固定用的框架等。
在这种光头装置中,作为激光发光元件,使用的是用于在光盘上执行记录的高输出的激光发光元件。该高输出的激光发光元件因发热量大,故必须能有效地将激光发光元件所产生的发热进行散发。这样,以往采用的是将保持激光发光元件的支架通过与框架面接触的传热性的平板来与框架进行粘接固定的结构,能有效地将激光发光元件所产生的发热进行散发(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4-14007号公报
另有一种光头装置,包括:具有作为光源的激光发光元件的光学系统;驱动激光发光元件用的激光驱动器;搭载光学系统用的框架;被固定在框架上用于保护光学系统的盖体等。
在这种光头装置中,用于保护光学系统的盖体通常是由不锈钢制的金属板形成。使用这种盖体来散发激光驱动器所产生的发热。即,传统的光头装置中,盖体兼用于激光驱动器的散热板。下面参照图11~图13具体说明传统的光头装置的结构。
如图11所示,传统的光头装置101,包括:具有作为光源的激光发光元件102;驱动激光发光元件102用的、配设于电路基板103上的激光驱动器104;搭载具有激光发光元件102的光学系统(详细未图示)并被固定的框架105。并且,如图12所示,在框架105上,为了保护光学系统,通过安装螺钉108固定着由不锈钢板构成的盖体106。
从图12中可以看出,盖体106被固定成将框架105的底面侧的大半部分盖住的形状,利用该盖体106将构成光学系统的光学元件盖住。如图13所示,盖体106通过具有传热性和弹性的传热片107与激光驱动器104接触。这样,由激光驱动器104产生的发热通过传热片107向框架105散发,盖体106具有作为激光驱动器104的散热板的功能。
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光头装置中,由于将保持激光发光元件用的支架通过具有传热性的平板与框架接触,因此,能有效地利用框架来将激光发光元件所产生的发热进行散发。然而,必须将支架粘接固定成与框架面接触的平板接触的状态,故不能调整激光发光元件的光轴方向的固定位置。这样,在将激光发光元件固定于框架上之后,必须调整其它的光学元件,存在着光学系统的调整麻烦的问题。又,由于只能在将激光发光元件固定于框架之后才能调整其它的光学元件,故还存在着降低光学系统的调整工序自由度的问题。
在此,为了将激光发光元件固定于框架,通过使用具有传热性的粘接剂,不仅能确保散热性,而且可调整激光发光元件的光轴方向的固定位置。然而,考虑到粘接工序中的作业性,粘接剂的使用量受到限制,存在着因粘接剂而造成不能充分将激光发光元件所产生的发热进行散发的问题。
在采用上述传统的光头装置101的结构时,因盖体106具有作为激光驱动器104的散热板的功能,故随着激光驱动器104的温度上升,盖体106的温度上升。由于该盖体106将搭载光学系统的框架105的底面侧的大半部分盖住,故随着盖体106的温度上升,框架105整体的温度也上升。又,随着盖体106的温度上升,配置成被盖体106盖住形状的光学元件的温度也上升。
为此,随着近年来的光盘的高记录密度化和记录速度的高速化,驱动激光发光元件的激光驱动器所产生的发热量增加。因发热量增加,故框架105整体的上升温度和配置成被盖体106盖住形状的光学元件的上升温度也增高,其结果,对这种对光头装置101的光学特性的影响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即,因框架105的温度上升等会发生构成光学系统的光学元件的固定位置错位,对光头装置101的光学特性的影响的问题越来越明显。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的传统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在激光的光轴方向上可调整激光发光元件在框架上的固定位置、并能有效地将激光发光元件所产生的发热进行散发的光头装置。
又,本发明的另一课题在于,提供可防止因激光驱动器所产生的发热而引起的光学元件的错位、并可抑制因激光驱动器的发热而对光学特性造成影响的光头装置。
为了  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光头装置,包括:作为光源的激光发光元件;将来自激光发光元件射出的激光聚束在光盘上的物镜;接受来自所述光盘的返回光的受光元件;至少将所述激光发光元件进行固定的框架,其特征在于,具有将所述激光发光元件所产生的发热进行散发的散热体,所述激光发光元件被粘接固定在所述框架上,并且,作成了在所述激光的光轴方向上可调整所述激光发光元件在所述框架上的固定位置的结构,夹有间隙地配设所述激光发光元件和所述散热体,同时在所述激光发光元件与所述散热体之间,充填着具有传热性的  胶状的传热构件、或者具有传热性和弹性的传热构件。
本发明中,例如,所述光头装置还具有保持所述激光发光元件用的支架,该支架夹有间隙地与所述框架粘接固定。
本发明中,例如,通过将保持激光发光元件用的支架夹有间隙地与所述框架粘接固定,在激光的光轴方向上,可调整激光发光元件在框架上的固定位置。又,夹有间隙地配设着将激光发光元件所产生的发热进行散发的散热体和激光发光元件,同时在激光发光元件与散热体之间隙中,充填着具有传热性的  胶状的传热构件、或者具有传热性和弹性的传热构件。因此,可由散热体将激光发光元件的发热通过传热构件有效地进行散发。又,可将激光发光元件受到来自散热体所产生的应力的影响减小至可忽视的程度。即,由于作为传热构件采用了  胶状或具有弹性的构件,故即使因温度变化等造成散热体变形等,根据这一变形等而从散热体产生的应力可被传热构件吸收,激光发光元件基本上不会受该应力的影响。这样,即使象以往那样、在未夹有支架和平板之类的刚体的情况下将激光发光元件粘接固定在框架上,也不会发生因来自散热体的应力而使激光发光元件的安装位置错位。由此,即使作成了在激光的光轴方向上可调整激光发光元件在框架上的固定位置的结构,也能稳定地将激光发光元件固定在框架上。
在将激光发光元件固定在框架上时,如上所述,既可以夹有规定间隙地将保持激光发光元件的支架与框架粘接,也可以夹有规定间隙地将激光发光元件与框架粘接。
本发明中,所述传热构件最好是热传导性润滑脂。通用品且易操作的热传导性润滑脂成本低,可降低光头装置的制品成本。又,因热传导性润滑脂是胶状,故即使在将激光发光元件与框架粘接固定且将散热体固定的状态下,也可在激光发光元件与散热体的间隙中充填传热构件即热传导性润滑脂。
本发明中,所述激光发光元件,具有朝所述激光射出方向的相反侧延设的端子,所述散热体可以作成配设于所述激光发光元件的端子侧的散热板的结构。又,散热体也可是粘接固定有激光发光元件的激光射出方向的框架本身。
本发明中,所述散热板,最好是将所述激光发光元件所产生的发热进行散发的散热部配设在所述光盘一侧。该场合,通过光盘的旋转而发生对流,能有效地将散热板的热量散发。
本发明中,所述散热板,最好是具有所述端子的延设方向上形成的开口部。该场合,能可靠地防止端子与散热板的短路。又,可从开口部将传热构件充填在激光发光元件与散热板的间隙中,方便于传热构件的充填作业。
本发明中,所述传热构件最好是具有电磁波吸收特性。该场合,来自激光发光元件的噪音可被传热构件吸收,可防止因激光发光元件的噪音所造成的光头装置的失误动作。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光头装置,包括:具有作为光源的激光发光元件的光学系统;驱动所述激光发光元件用的激光驱动器;搭载所述光学系统用的框架;被固定在所述框架上用于保护所述光学系统的至少一部分的盖体,其特征在于,具有将所述激光驱动器所产生的发热进行散发的散热体,该散热体与所述盖体分体构成。
本发明中,将激光驱动器所产生的发热进行散发的散热体与被固定在框架上用于保护光学系统的至少一部分的盖体分体地构成。由此,利用与盖体分体结构的散热体,可将激光驱动器所产生的发热进行散发。因此,即使为了良好地保护光学系统而象以往那样、形成了将框架的底面侧的大半部分盖住形状的盖体,也可抑制框架整体的温度上升以及配置成被盖体盖住形状的光学系统的温度上升。
本发明中,最好是所述盖体是不锈钢制的金属板,所述散热体是铜或铝制的金属板。该场合,利用具有刚性的不锈钢板来良好地保护光学系统,同时利用散热性高的铜板或铝板,能有效地将激光驱动器所产生的发热进行散发。
本发明中,最好是,所述散热体具有:将激光驱动器所产生的发热进行吸收的吸热部;将被该吸热部吸收的吸热进行散发的散热部,该散热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光盘一侧。该场合,通过光盘的旋转而发生对流,能有效地由散热部将被吸热部吸收的吸热进行散发。
本发明中,所述散热体具有:将所述激光驱动器所产生的发热进行吸收的吸热部;将被该吸热部吸收的吸热进行散发的散热部;固定于所述框架上用的固定部,最好是只有该固定部与所述框架接触。这样,除了固定部以外,因不存在散热体与框架的接触部分,故可抑制框架整体的温度上升。
本发明中,所述散热体具有:将所述激光驱动器所产生的发热进行吸收的吸热部;将被该吸热部吸收的吸热进行散发的散热部;固定于所述框架上用的固定部,最好是夹持所述散热部地配设所述吸热部和所述固定部。在固定于框架上的固定部上,散热体与框架接触,散热体的热量向框架传递。然而,由于夹持散热部地配设吸热部和固定部,故被吸热部吸收的吸热由散热部进行散热,可减少向固定部传递的热量。其结果,可减少向框架传递的热量。
本发明中,所述散热体是通过金属板的弯曲加工而形成的散热板,该散热板最好是在展开状态下,一端侧配设所述吸热部而另一端侧配设所述固定部。由于散热板是在展开状态下、一端侧配设吸热部而另一端侧配设固定部,因此,将吸热部和固定部配设在了散热板上的分离位置。这样,可减少被吸热部吸收的吸热向固定部传递的热量。其结果,即使在散热板与框架接触的固定部,也可减少从散热板向框架传递的热量。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光头装置中,在激光的光轴方向上可以调整激光发光元件在框架上的固定位置。这样,在将其它光学元件固定在框架上之后,可对激光发光元件进行调整地固定在框架上。由此,可缩短光学系统的调整工序。又,可使光学系统的调整工序具有自由度。
又,将激光发光元件所产生的发热进行散发的散热体与激光发光元件是夹有间隙地进行配设,同时在激光发光元件与散热体的间隙中,充填着具有传热性的凝胶状的传热构件、或者具有传热性和弹性的传热构件,这样,激光发光元件所产生的发热,可通过传热构件由散热体有效地进行散发。并且,通过传热构件将从散热体产生的应力进行吸收,可将激光发光元件受该应力的影响减小至可以忽视的程度。由此,即使作成了在激光的光轴方向上可以调整激光发光元件在框架上的固定位置的结构,也能将激光发光元件稳定地固定在框架上。其结果,本发明的光头装置中,在激光的光轴方向上可以调整激光发光元件在框架上的固定位置,并能有效地将激光发光元件所产生的发热进行散发。
并且,本发明的光头装置中,为了保护光学系统的至少一部分,将激光驱动器所产生的发热进行散发的散热体作成了与固定于框架的盖体分体的结构。这样,利用与盖体分体结构的散热体来将激光驱动器所产生的发热进行散发,即使象以往那样、形成了将框架的底面侧的大半部分盖住的形状的盖体,也可抑制框架整体的温度上升以及配置成被盖体盖住形状的光学元件的温度上升。其结果,可防止因激光驱动器产生的发热所引起的光学元件的错位,可抑制因激光驱动器的发热而对光学特性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的光头装置整体构成的立体图。
图2为表示图1所示的光头装置的光学系统构成的概略构成图。
图3为表示将图1所示的光头装置的盖体取下状态下的底面的仰视图。
图4为从底面侧放大表示第1激光发光元件的固定部的放大仰视图。
图5为从图3中的A-A方向放大表示第1激光发光元件的固定部的放大侧视图。
图6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变更例中的光头装置整体构成的立体图。
图7为从跟踪方向看本发明的实施例2中的光头装置的立体图。
图8为从起伏(日文:ジッタ)方向看图7所示的光头装置的立体图。
图9为表示图7所示的光头装置的跟踪方向的侧面的侧视图。
图10为表示图7所示的光头装置的底面的仰视图。
图11为表示传统技术中的、将光头装置的盖体取下状态下的底面的仰视图。
图12为表示传统技术中的光头装置的底面的仰视图。
图13为表示传统技术中的光头装置的激光驱动器的散热构造的局部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形态。
(光头装置的整体构成)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的光头装置整体构成的立体图。图2为表示图1所示的光头装置的光学系统构成的概略构成图。图3为表示图1所示的光头装置的底面侧的仰视图。图3中,为了便于说明,表示的是将光头装置的构件即底面盖体取下状态下的光头装置的底面。
本例中的光头装置1是一种对CD或DVD等的光盘30执行信息记录和信息再生的装置,具有搭载以下说明的光学系统31等的框架15。该框架15被安装成沿着2根导轴24、25可以滑动,该2根导轴24、25被安装成了相互平行地相对于光盘记录再生装置本体(未图示)。另外,本说明书中,将光盘30的半径方向(跟踪方向)定义为X方向,将光盘30的切线方向(起伏方向)定义为Y方向,将光盘30的正交方向(聚焦方向)定义为Z方向。
作为光源,光头装置1中的光学系统31具有:射出CD用的780nm~800nm的长波长激光(第1激光)的第1激光发光元件2、以及射出DVD用的630nm或650nm的短波长激光(第2激光)的第2激光发光元件3。另外,第1激光发光元件2具有朝与激光射出方向相反的方向延设的3个端子2a。同样,第2激光发光元件3也具有朝与激光射出方向相反的方向延设的3个端子2a。
本例的光学系统31中,第1激光和第2激光,通过光路合成用光学元件、即棱镜6被导入通往光盘30的共用光路14中。在共用光路14中,按照将第1激光和第2激光的一部分向光盘30反射的半透镜7、将来自半透镜7的反射光转变为平行光的准直透镜8、将来自准直透镜8的射出光面向光盘30而立起的直立镜9、将通过准直透镜8转变为平行光的激光聚束于光盘30的物镜10这一顺序进行配置。
在将从第1激光发光元件2射出的第1激光导向共用光路14时,在从第1激光发光元件2面向棱镜6的光路上,按照将第1激光分割成3光束的衍射光栅4、使分割成3光束的激光的散发角变换的中继透镜5这一顺序进行配置。并且,通过衍射光栅4和中继透镜5射入棱镜6的第1激光,其一部分由棱镜6反射而导入共用光路14中。
又,在将从第2激光发光元件3射出的第2激光导向共用光路14时,在从第2激光发光元件3面向棱镜6的光路上,配置有将第2激光分割成3光束的衍射光栅11。并且,通过衍射光栅11射入棱镜6的第2激光,其一部分透过棱镜6后被导入共用光路14中。
在半透镜7的侧方配置着传感透镜12和受光元件13,由光盘30反射的返回光,通过物镜10、直立镜9、准直透镜8被射入半透镜7,该射入光的一部分透过半透镜7被导向传感透镜12和受光元件13。即,本例中,半透镜7是光路分离用元件。
中继透镜5,具有对棱镜6射出比通过衍射光栅4射入的第1激光的散发角小的散发角的激光的正量能。该中继透镜5、衍射光栅4和第1激光发光元件2按照后述而一体化。
传感透镜12对来自光盘30的返回光产生非点像差,同时将返回光的倍率(受光元件13上的点相对于光盘30上的点的倍率)从约8倍上升至17倍,并对由半透镜7产生的彗形像差进行修正。通过该传感透镜12使在受光元件13上形成大的圆点,可获得品质良好的聚焦伺服信号和跟踪伺服信号。
本例中,在对于从第1激光发光元件2射出的第1激光的光学系统中,未考虑中继透镜5影响时的射出光的倍率(第1激光发光元件2的发光点相对于光盘30上的点的倍率)约为4倍,物镜10的开口数(NA)约为0.5。另一方面,在对于从第2激光发光元件3射出的第2激光的光学系统中,射出光的倍率(第2激光发光元件3的发光点相对于光盘30上的点的倍率)约为5.5~7倍,物镜10的NA约为0.6~0.68。成为考虑了中继透镜5影响时的来自第1激光发光元件2的射出光的倍率与从第2激光发光元件3的射出光的倍率大致相等,通过使用中继透镜5,可在第1激光发光元件2和第2激光发光元件3的光学系统中利用共用光路14。
本例中的框架15,例如是由压铸成形的铝制的框架,在底面侧具有搭载光学系统31一部分的凹部15c(参照图3)。在该凹部15c中,固定着棱镜6、半透镜7、准直透镜8、直立镜9等的构成光学系统31的光学元件的一部分。又,在框架15上,侧面形成有固定第1激光发光元件2用的固定部15a和固定第2激光发光元件3用的固定部15b。该固定部15a和固定部15b形成相互正交状态。
光头装置1,具有将物镜10朝聚焦方向和跟踪方向驱动的物镜驱动装置16,并被安装于框架15的上面侧。物镜驱动装置16具有跟踪驱动线圈、跟踪驱动磁铁、聚焦驱动线圈、聚焦驱动磁铁等,因其结构为公知,故省略其详细的说明。在光头装置1中,框架15的背面侧安装着具有驱动第1激光发光元件2和第2激光发光元件3用的驱动电路等的电路基板23。
(第1激光发光元件2的固定部的构成)
图4为从底面侧放大表示第1激光发光元件的固定部的放大仰视图。图5为从图3中的A-A方向放大表示第1激光发光元件的固定部的放大侧视图。
本例的光头装置1,具有保持第1激光发光元件2的保持支架18。在该保持支架18上,固定着第1激光发光元件2、衍射光栅4和中继透镜5,至少将第1激光发光元件2与中继透镜5一体化而构成了激光发光单元。
构成激光发光单元的保持支架18,使用粘接剂21被粘接固定在形成于框架15的固定部15a上。换言之,第1激光发光元件2通过支架18被粘接固定在框架15上。再具体地讲,支架18夹有间隙G1地被固定在固定部15a上。因支架18与固定部15a之间形成间隙G1,故在第1激光的光轴方向、即B方向(参照图4)上可调整支架18的固定位置。与第1激光的光轴方向正交方向、即C方向、D方向(参照图5)上,也可调整支架18的固定位置。
在框架15的固定部15b上,第2激光发光元件3在被保持于支架26的状态下,通过与框架15面接触的具有传热性的平板状的平板27进行粘接固定。即,通过与框架15面接触的具有传热性的平板状的平板27,将保持第2激光发光元件3的支架26粘接固定在框架15上(参照图3)。
在第1激光发光元件2的端子2a侧,配设有使第1激光发光元件2所产生的发热进行散发的散热体、即散热板19。再具体地讲,夹有间隙G2地配设第1激光发光元件2与散热板19。在第1激光发光元件2与散热板19的间隙G2中,充填着具有传热性的凝胶状的传热构件、或者具有传热性和弹性的传热构件。具体是充填着热传导性润滑脂、即硅润滑脂。
本例的散热板19,通过将铜或铝等的热传导性高的金属的平板弯曲加工而形成。散热板19,由安装于光头装置1的状态下与CD平面平行的基部19a、从基部19a弯曲成与BD平面平行的安装部19b、以及从基部19a弯曲成与BC平面平行的安装部19c构成。安装部19b和安装部19c在与框架15面接触的状态下被粘接固定,可将散热板19的热量向框架15散发。在散热板19的基部19a上,在第1激光发光元件2的端子2a的延设方向上形成有开口部19d,在将第1激光发光元件2和散热板19安装于框架15的状态下,基部19a不与端子2a接触。
本例的传热构件是  胶状的传热构件,具体地讲是热传导性润滑脂,再具体地讲是硅润滑脂。
(第1激光发光元件在框架上的固定顺序)
在以上结构的光头装置1中,按照以下的顺序将第1激光发光元件2固定在框架15上。
首先,将第1激光发光元件2与衍射光栅4和中继透镜5一起固定在支架18上而构成激光发光单元。该激光发光单元,在将支架18的一部分插通于框架15的插通孔中之后,在B方向、C方向、D方向上作了三维式调整的状态下,使用粘接剂21将支架18粘接于固定部15a,固定在框架15上。在此状态下,在支架18与固定部15a之间形成了间隙G1。
其后,将调整了B方向安装位置的散热板19的安装部19b、19c,与框架15进行粘接固定。再具体地讲,夹有间隙G2地与第1激光发光元件2进行粘接固定,以使端子2a与散热板19之间不产生短路。在此状态下,从开口部19d将热传导性润滑脂即硅润滑脂充填在间隙G2中。另外,在将散热板19与框架15粘接固定的状态下,端子2a的一部分被配置在了开口部19d中,可缩短第1激光发光元件2与散热板19的相对距离。这样,第1激光发光元件2所产生的发热,可有效地通过硅润滑脂由散热板19进行散发,又可在B方向上实现光头装置1的小型化。
(本例的效果)
如上所述,本例的光头装置1中的第1激光发光元件2,是通过夹有规定间隙G1地将保持的支架18粘接固定在框架15上,在B方向上可调整第1激光发光元件2在框架15上的固定位置。这样,即使将其它光学元件固定于框架15之后,也可调整第1激光发光元件2地固定在框架15上。由此可缩短光学系统的调整工序,又可使光学系统的调整工序具有自由度。
本例中,配设成:在将第1激光发光元件2所产生的发热进行散发的散热板19与第1激光发光元件2之间夹有间隙G2,同时在第1激光发光元件2与散热板19的间隙G2中,充填着具有传热性的  胶状的作为传热构件的硅润滑脂。因此,通过硅润滑脂,由散热板19能有效地将第1激光发光元件2所产生的发热进行散发,又,可将第1激光发光元件2受来自散热板19产生的应力的影响减小至可以忽视的程度。即,作为传热构件,因采用了凝胶状的硅润滑脂,故即使发生了因温度变化等而使散热板19变形等,第1激光发光元件2也基本上不受该应力的影响。这样,即使夹有间隙G1地将支架18粘接固定在框架15上,也不会发生因散热板19所产生的应力而使第1激光发光元件2的安装位置错位。由此,在第1激光的光轴方向(B方向)上,即使作成了可调整第1激光发光元件2在框架15上的固定位置那样的结构,也能稳定地将第1激光发光元件2固定在框架15上。
本例中,作为传热构件,使用了热传导性润滑脂即硅润滑脂。通用品且易操作的硅润滑脂成本低廉。因此,通过使用硅润滑脂,可降低光头装置1的制品成本。又,由于硅润滑脂是凝胶状,因此,即使在将支架18粘接固定于框架15、再将散热板19粘接固定于框架15上之后,也可在第1激光发光元件2与散热板19的间隙G2中充填传热构件即硅润滑脂。
本例中,在散热板19上,端子2a的延设方向上形成开口部19d。由此能可靠地防止端子2a与散热板19的短路。又,能将传热构件即硅润滑脂从开口部19d充填于第1激光发光元件2与散热板19的间隙G2中。
本例中,在对于从第1激光发光元件2射出的第1激光的光学系统中,未考虑中继透镜5影响时的射出光的倍率约为4倍,其倍率设定得小。这样,例如在对CD-R进行记录时,可在光盘30上形成能量大的光点。又,可提高光传递效率,通过少量的发光能利用大量光。另一方面,在对于从第2激光发光元件3射出的第2激光的光学系统的倍率约为5.5~7倍,其倍率设定得大。这样,例如在对DVD进行再生时,可在光盘30上形成小的点。
并且,本例中,通过支架18将第1激光发光元件2与中继透镜5一体化,构成了激光发光单元。又,将该激光发光单元固定在搭载光学系统的框架15上。这样,可将具有第1激光发光元件2和中继透镜5的激光发光单元看成是1个发光源,光学系统相对于来自激光发光单元的射出光的倍率,可以看成是包含中继透镜5的倍率在内的倍率、即考虑了中继透镜5的影响的倍率。由此,可减小光学系统相对于来自激光发光单元的射出光的倍率与返回光的倍率的差异,可减小因激光发光单元的安装误差而造成的受光元件10上的点的光轴位置错位的影响。
(其它实施例)
上述的实施例1是本发明的适用形态一例,但不限定于此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可作各种变形。例如,图6所示的光头装置1,是一种形成有在框架15上面侧、即光盘30侧具有将第1激光发光元件2所产生的发热进行散发的散热部19e的散热板19的例子,下面对该散热板19作出具体说明。
与上述实施例中的散热板19相比,本散热板19的基部19a向框架15的上面侧(D方向)延伸,从基部19a的D方向一端延设有与BC平面平行的散热部19e。图6中,该散热部19e在B方向上具有与物镜驱动装置16相同长度的宽大的表面积,可更有效地将第1激光发光元件2产生的发热进行散发。又,由于散热板19是将散热部19e配设在了光盘30侧,故随着光盘30的旋转而产生对流,能有效地将散热板19的热量散发。另外,该散热板19,除了添加有散热部19e之外,与上述的散热板19相同。
在上述实施例中,使用了作为传热构件的热传导性润滑脂、即硅润滑脂,但传热构件不限定于硅润滑脂。例如,传热构件也可使用除硅润滑脂以外的热传导性润滑脂、浆糊状的热传导性凝胶、片状的热传导性润滑脂、片状的热传导性凝胶或者热传导性硅橡胶片等。即,作为传热构件,只要是具有传热性的凝胶状的传热构件或具有传热性和弹性的传热构件,均可发挥上述有效的散热效果,并且,不会发生因散热板19所产生的应力而使第1激光发光元件2的安装位置错位,即使作成了在第1激光的光轴方向上可对第1激光发光元件2在框架15上的固定位置进行调整的结构,也能稳定地将第1激光发光元件2固定在框架15上。
作为传热构件,也可使用例如象具有高频电磁波吸收性的浆糊状的热传导性凝胶之类的具有电磁波吸收特性的传热构件。该场合,可抑制从第1激光发光元件2产生的噪音,可正确地控制光头装置1。
并且,在上述实施例中,在第1激光发光元件2与散热板19之间充填着硅润滑脂,但在支架18与框架15的间隙G1中也可充填硅润滑脂。该场合,虽然需要考虑会因硅润滑脂的影响而发生粘接剂21的剥离问题,但即使采用本结构,也能有效地将第1激光发光元件2所产生的发热向框架15散发。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支架18将第1激光发光元件2粘接固定在框架15上,但也可在第1激光发光元件2与框架15之间设置规定间隙,可使用粘接剂21将第1激光发光元件2直接地粘接固定在框架15上。
与第1激光发光元件2一样,在第2激光发光元件3上,也可以夹有规定间隙地将支架26粘接固定在框架15上,通过配设散热板来将第2激光发光元件3所产生的发热进行散发。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可抑制激光驱动器的发热引起问题的光头装置。图7为从跟踪方向看本发明的实施例2中的光头装置的立体图。图8为从起伏方向看图7所示的光头装置的立体图。图9为表示图7所示的光头装置的跟踪方向的侧面的侧视图。图10为表示图7所示的光头装置的底面的仰视图。与已作说明的实施例1中的光头装置的构成相同的部位标记同一符号,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在框架15的底面上,安装着搭载有驱动第1激光发光元件2和第2激光发光元件3用的激光驱动器22的电路基板23(参照图3)。
又,在框架15的底面侧,固定着用于保护固定于凹部15c中的棱镜6等的光学元件的盖体32(参照图10)。盖体32由不锈钢板制成平板状,固定在框架15上用的固定部32a朝Z方向延设。该盖体32通过安装螺钉34和固定部32a被固定在框架15上,形成将凹部15c的全部和电路基板23的一部分盖住的状态。
(激光驱动器的散热构造)
本例的光头装置1中,激光驱动器22所产生的发热是由作为散热体的散热板33来散发。散热板33与盖体32分体构成,在与盖体32不接触但与激光驱动器22的表面接触的状态下进行固定(参照图9、10)。
本例的散热板33,通过将铜制或铝制的金属板弯曲加工而形成,具有:吸收激光驱动器22所产生的发热的吸热部33a、将被吸热部33a吸收的吸热进行散发的散热部33b、以及固定于框架15的固定部33c。吸热部33a、散热部33b和固定部33c按照这一顺序进行连设。即,将散热部33b夹持状地配设有吸热部33a和固定部33c。
再具体地讲,在将散热板33固定于框架15的状态下,吸热部33a沿XY平面平行状地形成,与激光驱动器22的表面接触。散热部33b,由从吸热部33a的Y方向一端朝Z方向延设并与XZ平面平行形成的第1散热部33b1以及从该第1散热部33b1的Z方向一端(图示的上端)朝X方向延设并与XY平面平行形成的第2散热部33b2构成。固定部33c是从第2散热部33b2的、来自第1散热部33b1的延设方向上的X方向一端、面向吸热部33a朝Z方向延设并与YZ平面平行而形成。这样,在将散热板33展开的平面状态下,一端侧配设吸热部33a,另一端侧配设固定部33c。与吸热部33a和散热部33b相比,固定部33c的宽度狭小。
散热板33是将固定部33c的前端部(图示的下端部)粘接在框架15上,同时将吸热部33a与激光驱动器22粘接进行固定。在将散热板33固定于框架15的状态下,散热部33b的一部分即第2散热部33b2被配置在框架15的上面侧即光盘30一侧。又,在将散热板33固定在框架15上的状态下,只有固定部33c的前端部与框架15接触,固定部33c的前端部以外的部分及散热部33b与框架15之间设有规定的间隙。
(本例的效果)
如上所述,本例的光头装置1中,将激光驱动器22所产生的发热进行散发的散热板33与盖体32分体构成,以不与盖体32接触的状态进行固定。这样,即使将盖体32形成了能适当保护光学系统31的一部分、并将框架15的凹部15c的全部盖住的形状,也可抑制框架15整体的温度上升、以及抑制配置成被盖体32盖住形状的光学元件的温度上升。其结果,可防止因激光驱动器22所产生的发热而引起的光学元件的错位,可抑制因激光驱动器22的发热而对光学特性的影响。
又,由于可抑制由激光驱动器22所引起的框架15的温度上升,因此,可将第1激光发光元件2或第2激光发光元件3所产生的发热,通过散热板19或平板27向框架15放出。其结果,可降低第1激光发光元件2和第2激光发光元件3的温度。另外,与激光驱动器22的发热量相比,因第1激光发光元件2和第2激光发光元件3的发热量少,故即使第1激光发光元件2和第2激光发光元件3的发热向框架15放出,对光学元件的影响也可基本上予以忽视。
本例中,盖体32是不锈钢板,散热板33是铜或铝制的金属板。由此,利用具有刚性的不锈钢板来适当地保护光学系统31的一部分,同时可利用比不锈钢板的散热性高的铜板或铝板来将激光驱动器22所产生的发热有效地进行散发。
本例中,散热板33具有:吸收激光驱动器22所产生的发热的吸热部33a、将被吸热部33a吸收的吸热进行散发的散热部33b、以及固定于框架15上的固定部33c。并且,将构成散热部33b一部分的第2散热部33b2配置于光盘30一侧。这样,利用光盘30的旋转而发生的对流,在散热部33b特别是第2散热部33b2中,能有效地将被吸热部33a吸收的吸热进行散发。
又,本例中,只是在与吸热部33a和散热部33b相比形成宽度狭小的固定部33c处与框架15接触。再具体地讲,只有固定部33c的前端部与框架15接触。由此,可减小散热板33与框架15的接触面积。这样,即使为了散热板33稳定而采用了将散热板33的一部分固定于框架15的结构,也可抑制框架15的温度上升。
本例中,夹持散热部33b状地配设了吸热部33a和固定部33c。在被固定于框架15的固定部33c上,散热板33与框架15接触,散热板33的热量虽然向框架15传递,但因是夹持散热部33b状地配设了吸热部33a和固定部33c,故由散热部33b将被吸热部33a吸收的吸热进行散热,可减少向固定部33c传递的热量。其结果,可减少向框架15传递的热量。
特别是在本例中,散热板33以展开状态,在一端侧配设吸热部33a而另一端侧配设固定部33c。即,将吸热部33a和固定部33c配设在了散热板33上离开最远的位置。这样,减少了被吸热部33a吸收的吸热向固定部33传递的热量。其结果,即使在散热板33与框架15接触的固定部33c上,也可抑制从散热板33向框架15传递的热量。
(其它实施例)
上述的实施例2是本发明的适用形态一例,但不限定于此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可作各种变形。例如,也可采用将散热板33的散热部33b的一部分与导轴24接触的结构。这样就可提高散热部33b的散热效果。又,散热板33未必一定要具备散热部33b,也可仅由吸热部33a形成。另一方面,散热板33也可由吸热部33a和第1散热部33b1构成。
上述实施例中,直接将散热板33粘接固定在激光驱动器22上,但也可通过具有传热性的传热片而固定在激光驱动器22上。
并且,上述实施例中,作为散热体使用了薄板状的散热板33,但散热体未必一定是薄板状的散热板,例如也可是形成块状的散热体。

Claims (13)

1.一种光头装置,包括:作为光源的激光发光元件;将从该激光发光元件射出的激光聚束在光盘上的物镜;接受来自所述光盘的返回光的受光元件;至少将所述激光发光元件固定的框架,其特征在于,
具有将所述激光发光元件所产生的发热进行散发的散热体,
所述激光发光元件被粘接固定在所述框架上,并且在所述激光的光轴方向上,可调整所述激光发光元件在所述框架上的固定位置,
夹有间隙地配设所述激光发光元件和所述散热体,并在所述激光发光元件与所述散热体之间,充填着具有传热性的凝胶状的传热构件、或者具有传热性和弹性的传热构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头装置还具有保持所述激光发光元件用的支架,该支架夹有间隙地与所述框架粘接固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构件是热传导性润滑脂。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光发光元件,具有朝所述激光射出方向的相反侧延设的端子,所述散热体是配设于所述激光发光元件的端子侧的散热板。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板,在所述光盘一侧具有将所述激光发光元件所产生的发热进行散发的散热部。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板,具有在所述端子的延设方向上所形成的开口部。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构件具有电磁波吸收特性。
8.一种光头装置,包括:具有作为光源的激光发光元件的光学系统;驱动所述激光发光元件用的激光驱动器;搭载所述光学系统用的框架;被固定在所述框架上用于保护所述光学系统的至少一部分的盖体,其特征在于,
具有将所述激光驱动器所产生的发热进行散发的散热体,该散热体与所述盖体分体构成。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是不锈钢制的金属板,所述散热体是铜或铝制的金属板。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体具有:将所述激光驱动器所产生的发热进行吸收的吸热部;将被该吸热部吸收的吸热进行散发的散热部,该散热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光盘一侧。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体具有:将所述激光驱动器所产生的发热进行吸收的吸热部;将被该吸热部吸收的吸热进行散发的散热部;固定于所述框架上用的固定部,只有该固定部与所述框架接触。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体具有:将所述激光驱动器所产生的发热进行吸收的吸热部;将被该吸热部吸收的吸热进行散发的散热部;固定于所述框架上用的固定部,夹持所述散热部地配设所述吸热部和所述固定部。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光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体是通过金属板的弯曲加工而形成的散热板,该散热板在展开状态下,一端侧配设所述吸热部而另一端侧配设所述固定部。
CNB2005100700508A 2004-05-07 2005-04-29 光头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3727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138479A JP2005322299A (ja) 2004-05-07 2004-05-07 光ヘッド装置
JP2004138479 2004-05-07
JP2004149125 2004-05-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97047A true CN1697047A (zh) 2005-11-16
CN100337277C CN100337277C (zh) 2007-09-12

Family

ID=353497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70050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37277C (zh) 2004-05-07 2005-04-29 光头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5322299A (zh)
CN (1) CN100337277C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520933C (zh) * 2006-06-02 2009-07-29 株式会社日立媒介电子 光学头以及使用了该光学头的盘驱动装置
CN101286328B (zh) * 2007-04-09 2012-08-01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光拾取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17312B2 (ja) 2004-12-28 2008-07-16 東芝サムスン ストレージ・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2013058293A (ja) * 2011-09-09 2013-03-28 Sanyo Electric Co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7272146B2 (ja) * 2019-07-05 2023-05-1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レーダ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85273A (ja) * 1997-12-16 1999-07-09 Sony Corp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3792462B2 (ja) * 1999-12-02 2006-07-05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3331449A (ja) * 2002-05-08 2003-11-21 Hitachi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
JP2004005824A (ja) * 2002-05-31 2004-01-08 Sankyo Seiki Mfg Co Ltd 光ヘッド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520933C (zh) * 2006-06-02 2009-07-29 株式会社日立媒介电子 光学头以及使用了该光学头的盘驱动装置
CN101286328B (zh) * 2007-04-09 2012-08-01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光拾取装置
US8387080B2 (en) 2007-04-09 2013-02-26 Sanyo Electric Co., Ltd.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having a heatsink for dissipating heat generated by a laser diod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5322299A (ja) 2005-11-17
CN100337277C (zh) 2007-09-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302474C (zh) 发光模件及采用该发光模件的兼容式光学读取装置
CN100337277C (zh) 光头装置
CN1149553C (zh) 光头装置的光源装置及其二极管芯定位方法
CN1725323A (zh) 导热部件、安装辅助部件、光学头及光记录再生装置
CN1691157A (zh) 光学拾取装置
CN1658300A (zh) 光学头、光学再生装置和光学记录及再生装置
CN1499501A (zh) 光拾取器及使用它的光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CN1172301C (zh) 光拾取装置
CN1467715A (zh) 使用两个波长光源组件的光学拾取器和校正位置差的方法
CN1308322A (zh) 光拾波装置
JP2007250110A (ja) 光ヘッド及び光記録再生装置
CN1146872C (zh) 光信息记录方法及其装置
CN1287366C (zh) 准直光学系统和光学信息存储设备
CN1203599C (zh) 半导体激光器单元和光学头装置
JP4847005B2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
CN1747010A (zh) 光头装置
CN1294577C (zh) 光学头和光盘驱动装置
CN1822146A (zh) 用于光驱的单基准功率的功率控制装置及其方法
CN1231901C (zh) 光学头及光盘驱动装置
US20050259702A1 (en) Optical head device
CN1177320C (zh) 复合光学部件及其复合光学单元
CN1453780A (zh) 光驱装置
CN1244095C (zh) 光拾取装置、组装所述光拾取装置的方法以及光盘装置
CN1240061C (zh) 光磁头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230808C (zh) 光学拾取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NIDEC SANKYO CORP.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OR ADDRESS: SANKYO SEIKI MFG. SEISAKUSHO K.K.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Nagano

Patentee after: Sankyo Seiki Seisakusho KK

Address before: Nagano

Patentee before: Sankyo Seiki Manufacturing Co., Ltd.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