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90473A - V型皮带式自动变速器的从动皮带轮组件 - Google Patents

V型皮带式自动变速器的从动皮带轮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90473A
CN1690473A CN 200510066603 CN200510066603A CN1690473A CN 1690473 A CN1690473 A CN 1690473A CN 200510066603 CN200510066603 CN 200510066603 CN 200510066603 A CN200510066603 A CN 200510066603A CN 1690473 A CN1690473 A CN 16904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halfbody
helical spring
alternate sheave
urceol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510066603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室广一
石川秀男
新妻桂一郎
阿隅通雄
千叶一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6904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9047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s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 Sliding-Contact Bearings (AREA)
  • Pulley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V型皮带式自动变速器的从动皮带轮组件中,不仅防止螺旋弹簧发生扭转,而且还防止摆动现象,该从动皮带轮组件包括固定于内筒上的固定皮带轮半体,固定于可实现相对内筒的旋转和轴线方向的相对移动的外筒上的活动皮带轮半体,设置于内筒和外筒之间的转矩凸轮机构;固定于外筒上的弹簧座部件;围绕外筒,压缩设置于活动皮带轮半体和弹簧座部件之间的螺旋弹簧,传动来自驱动皮带轮组件的旋转驱动力的V型皮带夹持于固定皮带轮半体和活动皮带轮半体的相对的圆锥面之间。螺旋弹簧(93)的活动皮带轮半体(90)侧内周由导向部件106导向,轴向推力机构(107)介于弹簧座部件(92)和螺旋弹簧(93)之间。

Description

V型皮带式自动变速器的从动皮带轮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V型皮带式自动变速器的从动皮带轮组件,该从动皮带轮组件包括内筒和外筒,该内筒和外筒以可实现绕轴线的相对旋转,以及轴线方向的相对移动,可滑动的方式嵌合;固定于上述内筒上的固定皮带轮半体;按照与上述固定皮带轮半体对置的方式,固定于上述外筒上的活动皮带轮半体;转矩凸轮机构,该转矩凸轮机构按照对应于上述活动皮带轮半体和固定皮带轮半体之间的相对旋转相位差,在上述两个皮带轮半体之间作用轴向的分力的方式,设置于上述内筒和外筒之间;弹簧座部件,该弹簧座部件在将上述活动皮带轮半体夹持于其与上述固定皮带轮半体之间的位置,固定于上述内筒上;螺旋弹簧,该螺旋弹簧围绕外筒,压缩设置于活动皮带轮半体和弹簧座部件之间;传动来自驱动皮带轮组件的旋转驱动力的V型皮带夹持于固定皮带轮半体和活动皮带轮半体的相对的圆锥面之间。
背景技术
在这样的从动皮带轮组件中,由于转矩凸轮机构可对应于活动皮带轮半体和上述固定皮带轮半体之间的相对旋转相位差,使轴向的力作用于活动皮带轮上,故压缩设置于活动皮带轮和弹簧座部件之间的螺旋弹簧产生扭转,这样的扭转产生抵抗上述轴向的力的反力,使活动皮带轮半体对V型皮带的侧面的按压力不稳定,产生振动。于是,在专利文献一公开中的类型中,在活动皮带轮和螺旋弹簧之间,与弹簧座部件和螺旋弹簧之间中的至少一者,介设有板状轴承,这样,螺旋弹簧不产生扭转。
专利文献一:JP特开平8-42655号文献
发明内容
但是,螺旋弹簧不仅容易象上述那样产生扭转,而且容易因部分的偏心,在圆周面产生摆动现象,如果产生摆动现象,则螺旋弹簧与周围的部件接触,产生异音,但是,在上述过去的类型中,无法防止螺旋弹簧产生摆动现象的情况。
本发明是针对上述的情况而提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V型皮带式自动变速器,该V型皮带式自动变速器不仅可防止螺旋弹簧发生扭转,而且还可防止摆动现象。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涉及一种V型皮带式自动变速器的从动皮带轮组件,该从动皮带轮组件包括内筒和外筒,该内筒和外筒以可实现绕轴线的相对旋转,以及轴线方向的相对移动,可滑动的方式嵌合;固定于上述内筒上的固定皮带轮半体;按照与上述固定皮带轮半体对置的方式,固定于上述外筒上的活动皮带轮半体;转矩凸轮机构,该转矩凸轮机构按照对应于上述活动皮带轮半体和固定皮带轮半体之间的相对旋转相位差,在上述两个皮带轮半体之间作用轴向的分力的方式,设置于上述内筒和外筒之间;弹簧座部件,该弹簧座部件在将上述活动皮带轮半体夹持于其与上述固定皮带轮半体之间的位置,固定于上述内筒上;螺旋弹簧,该螺旋弹簧围绕外筒,压缩设置于活动皮带轮半体和弹簧座部件之间,传动来自驱动皮带轮组件的旋转驱动力的V型皮带夹持于固定皮带轮半体和活动皮带轮半体的相对的圆锥面之间,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导向部件,该导向部件在上述活动皮带轮半体侧,至少对上述螺旋弹簧的内周进行导向;轴向推力机构,该轴向推力机构介于弹簧座部件和螺旋弹簧之间。
本发明第二方面涉及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发明的方案,其特征在于上述轴向推力机构按照由本身润滑性树脂形成的,相互重叠的一对支承部件夹持于上述螺旋弹簧和上述弹簧座部件之间的方式形成。
本发明第三方面发明涉及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案,其特征在于上述导向部件由本身润滑性树脂形成。
本发明第四方面涉及本发明第一至三方面所述的方案,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活动皮带轮半体和外筒,与在上述活动皮带轮半体侧支承上述螺旋弹簧的端面的导向部件之间,设置有金属制的轴环。
发明效果
按照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发明,在产生活动皮轮半体和固定皮带轮半体的相对旋转相位差时,由于在弹簧座部件和螺旋弹簧之间,介设有轴向推力机构,故可使螺旋弹簧与活动皮带轮半体一起旋转,从而不产生相对活动皮带轮半体的旋转,可防止螺旋弹簧产生扭转。另外,由于在活动皮带轮半体侧,螺旋弹簧的内侧由导向部件导向,故可在活动皮带轮半体侧,对螺旋弹簧的内周进行对中,防止螺旋弹簧产生摆动现象。特别是对应于活动皮带轮半体的轴向移动,螺旋弹簧中的活动皮带轮半体侧的半部的动作量较大,象这样,通过导向部件,对作用量较大的一侧的内周进行导向,这样,可更加有效地防止摆动现象的发生。
另外,按照本发明第二方面所述的发明,可通过极简单的结构,形成轴向推力机构,另外,两个支承部件本身具有润滑性,这样可提高对灰尘的耐磨耗性。
按照第三方面所述的发明,可使活动皮带轮半体侧的螺旋弹簧的内周和导向部件之间的滑动良好,可尽可能小地设定螺旋弹簧和导向部件之间的间隙,由此,可更加有效地防止螺旋弹簧产生摆动现象,可提高动作性。
此外,按照第四方面所述的发明,可较薄地设定导向部件的厚度,容易进行伴随作为树脂制成的导向部件的热膨胀制成的螺旋弹簧内周的间隙管理,另外,可保持弹簧座部件侧的摩擦系数的差异,在螺旋弹簧和弹簧座部件之间,更加确实地产生相对旋转。
附图说明:
图1为动力单元和后轮的侧视图;
图2为沿图1中的2-2线的剖视图;
图3为图2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4为沿图3中的4-4线的剖视图;
图5为沿图3中的5-5线的剖视图;
图6为从动皮带轮组件的放大横向剖视图;
图7为从图2中的7-7线的向视方向观看外壳罩和隔音罩的图;
图8为从图2中的8-8线的向视方向观看外壳罩和隔音罩的图;
图9为表示噪音发生状况的试验结果的图。
标号的说明:
标号78表示驱动皮带轮组件;
标号79表示从动皮带轮组件;
标号80表示V型皮带;
标号87表示内筒;
标号88表示外筒;
标号89表示固定皮带轮半体;
标号89a,90a表示圆锥面;
标号90表示活动皮带轮半体;
标号91表示转矩凸轮机构;
标号92表示弹簧座部件;
标号93表示螺旋弹簧;
标号106表示导向部件;
标号107表示轴向推力机构;
标号110表示轴环;
标号115,116表示支承部件;
符号M表示皮带式自动变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所示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形式进行描述。
图1至9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图1为动力单元和后轮的侧视图,图2为沿图1中的2-2线的剖视图,图3为图2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图4为沿图3中的4-4线的剖视图,图5为沿图3中的5-5线的剖视图,图6为从动皮带轮组件的放大横向剖视图,图7为从图2中的7-7线的向视方向观看外壳罩和隔音罩的图,图8为从图2中的8-8线的向视方向观看外壳罩和隔音罩的图,图9为表示噪音发生状况的试验结果的图。
首先,在图1和图2中,由设置于后轮WR的前方的发动机E,与设置于发动机E和后轮WR之间的V皮带式自动变速器M构成的动力单元P装载于小型摩托车的车身(图中未示出)上,设置于动力单元P的后部右侧的后轮WR支承于动力单元P的后部。
发动机E的发动机主体11包括曲轴箱12,该曲轴箱12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具有与后轮WR的旋转轴线平行的旋转轴线的曲轴16;缸体13,该缸体13与曲轴箱12连接;缸盖14,该缸盖14在与曲轴箱12的相反侧与缸体13连接;缸盖罩15,该缸盖罩15在与缸体13的相反侧与缸盖14连接。
上述缸体13按照设置于该缸体13上的缸孔17的轴线,即,缸轴线C1沿摩托车的前后方向稍稍前上,基本水平的方式设置。另外,曲轴箱12由一对半箱体12a,12b形成,该对半箱体12a,12b在上述缸轴线C1,并且与该曲轴16的轴线相垂直的平面连接,在两个半箱体12a,12b中的一个半箱体12a和曲轴16之间,设置有滚珠轴承18,在另一个半箱体12b和曲轴16之间,设置有滚柱轴承19和设置于该滚柱轴承19外方的环状的密封部件20。
在缸盖14,与以可滑动的方式嵌合于上述缸孔17中的活塞21之间,形成燃烧室23,控制该燃烧室23的吸气的进气阀24和控制来自上述燃烧室23的排气的排气阀25按照在与曲轴16的旋转轴线相垂直的平面的投影图上,基本呈V字状并排的方式设置于缸盖14上。另外,面对燃烧室23的点火塞26在朝向摩托车的行进方向前方的状态,安装于缸盖14的左侧侧面上。
在缸盖14和缸盖罩15之间,按照实现上述进气阀24和排气阀25的开闭驱动的方式接纳有气阀机构30,该气阀机构30包括具有与曲轴16的轴线相平行的轴线,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于缸盖14上,具有进气用和排气用凸轮28,29的凸轮轴27。
在凸轮轴27的一端部,固定被动链轮31。另一方面,在曲轴16上,在滚珠轴承18的外方侧,在与上述被动链轮31相对应的位置,固定有第一驱动链轮32,在第一驱动链轮32和被动链轮31上,挂绕有循环状的凸轮链条33,该凸轮链条33以可行走的方式接纳于在缸盖14和缸盖罩15的范围内形成的链条室34的内部。通过这样的第一驱动链轮32,被动链轮31和凸轮链条33,按照曲轴16的旋转次数的二分之一的次数,旋转驱动凸轮轴27。
同时参照图3,曲轴16包括以间隔开的方式对置的一对曲轴连接片16a,16b,在这些曲轴连接片16a,16b上,连接曲轴销37的两端。另一方面,连杆38的一端连接在上述活塞21上,该连杆38的另一端,即,大端部38通过滚针轴承39,与上述曲轴销37连接。
在第一驱动链轮32的外方侧,在曲轴16上,固定有第二驱动链轮40。另一方面,从曲轴箱12内的底部抽吸油的油泵41(参照图1)与冷却水泵42(参照图1)连接于同一轴上,设置于曲轴箱12的底部,该冷却水泵42用于使冷却水在设置于缸体13和缸盖14上的冷却套管43中循环,从第二驱动链轮40,通过链条44,将旋转动力传递给上述油泵41和冷却水泵42。
在第二驱动链轮40的更外方,设置有发电机46,该发电机46包括固定于安装在曲轴箱12的右侧面上的右罩45上的定子47,以及围绕该定子47,固定于曲轴16上的外侧转子48。
在第二驱动链轮40和外侧转子48之间设置有从动齿轮49,该从动齿轮49沿相同轴而围绕曲轴16,以可相对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该曲轴16上,上述从动齿轮49通过单向离合器50,与上述外侧转子48连接。然而,可向上述从动齿轮49,输入来自图中未示出的定子马达的旋转动力,在发动机E启动时,将来自定子马达的驱动力传递给曲轴16,在发动机E启动后,通过单向离合器50的作用,不将来自曲轴16的动力传递到定子马达侧。
在上述右罩45的内面中间部,成一体地突设有围绕曲轴箱12的右端部的圆筒状的支承筒部45a,环状的密封部件53介于支承筒部45a和曲轴16之间,突入有曲轴16的右端部的油室54形成于右罩45的内面侧中间部,油通路55与该油室54连通,该油通路55按照对来自油泵41的油进行导向的方式,设置于曲轴箱12和右罩45中。
在上述曲轴16上,带底部的第一油通路孔56在与上述滚珠轴承18基本相对应的位置,按照将内端关闭的方式设置于相同轴上,该带底部的第一油通路孔56的外端与上述油室54连通。另外,在曲轴销37上,同轴地设置有带底部的第二油通路孔57,该第二油通路孔57在滚珠轴承18侧敞开,以便降低重量和实现供油。另一方面,在曲轴16的其中一个曲轴连接片16a的滚珠轴承18侧的外侧面,形成面临第二油通路孔57的开口端的环状的安装凹部58,覆盖第二油通路孔57的开口端,呈环状并且呈盘状的油传递板59的外周部压嵌于安装凹部58而固定。
另外,在上述曲轴16中,开设第一连通孔60,该第一连通孔60将来自第一油通路孔56的油,送向上述油传递板59和曲轴连接片16a之间。另外,在曲轴销37中,开设将第二油通路孔57内的油送向滚针轴承39侧的第二连通孔61。
于是,从油泵41,通过油通路55,送入油室54的油经过第一油通路孔56,第一连通孔60,油传递板59和曲轴连接片16a之间,第二油通路孔57,第2通路孔61,供给滚针轴承39。另外,在曲轴16中,还开设有第三连通孔62,该第三连通孔62将来自第一油通路孔56的油送向曲轴16和从动齿轮49之间。
但是,供向滚针轴承39的油用于连杆38的大端部38a和曲轴销37之间的润滑,但是其伴随曲轴16的旋转而飞散,用于将该飞散的油的一部分送向滚柱轴承19侧的油孔63具有与曲轴16的轴线相平行的轴线,设置于另一曲轴连接片16b上。
同时参照图4,上述另一曲轴连接片16b在相对曲轴16的轴线C2,与上述曲轴销37的连接部分相反的一侧,设置有配重部分16ba,该曲轴连接片16b的内侧面由与上述配重部分16ba相对应的圆弧状的高位面64,中位面65和另一低位面66形成,该中位面65按照与通过上述曲轴销37的轴线和曲轴16的轴线C2的直线L平行的方式延伸,在上述曲轴销37的连接部分和配重部分16ba之间,呈带状延伸,中位面65按照在其与低位面66之间形成高差部67,相对低位面66,向内方侧稍稍突出的方式形成,高位面64按照在与低位面66和中位面65之间形成高差部68,相对中位面65,向内方侧突出的方式形成。
然而,上述油孔63的一端在上述两个高差部67,68弯曲地连接的部分的附近,开口于低位面66,从滚针轴承39飞散的油容易沿高差部67,68传递,送向油孔63的一端。
同时参照图5,在上述另一曲轴连接片16b中的与滚柱轴承19对置的外侧面上,设置有凹部69,该凹部69基本对应于滚柱轴承19,呈圆弧状,上述油孔63的另一端开口于该凹部69。另外,从油孔63导出的油容易滞留于凹部69中,从该凹部69,飞散到滚轴轴承19侧,由此,可将油供向滚轴轴承19。
再次回到图2,V型皮带式自动变速器M接纳于传动外壳71内的接纳室70中,该外壳71从侧方覆盖发动机主体11的一部分,设置于发动机主体11上,并且延伸到后轮WR的左侧,传动外壳71由内侧外壳72,外侧外壳73和减速器外壳74构成,该内侧外壳72与构成曲轴箱12的一对半箱体12a,12b中的另一半箱体12b成一体连接,该外侧外壳73从外侧覆盖内侧外壳72,紧固于内侧外壳72上,该减速器外壳74在外侧外壳73的内部,与内侧外壳72的后部紧固,在内侧外壳72和减速器外壳74与外侧外壳73之间,形成接纳室70,在内侧外壳72和减速器外壳74之间,形成齿轮室75。
V型皮带式自动变速器M由驱动皮带轮组件78,从动皮带轮组件79和循环状的V型皮带80构成,该驱动皮带轮组件78安装于从曲轴箱12,突入于接纳室70的内部的曲轴16的另一端部上,该从动皮带轮组件79安装于具有与曲轴16相平行的轴线,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内侧外壳72和减速器外壳74上的输出轴81上,该V型皮带80将动力从驱动皮带轮组件78,传递给从动皮带轮组件79。
上述驱动皮带轮组件78包括固定于曲轴16上的固定皮带轮半体81,可与固定皮带轮半体81接近离开的活动皮带轮半体82,与离心重块83,该离心重块83对应于曲轴16的转数的增加,向半径方向的外侧移动,该活动皮带轮半体82伴随对应于曲轴16的转数的增加,离心重块83向半径方向的外侧移动的情况,沿接近固定皮带轮半体81的方向偏置。
在图6中,从动皮带轮组件79包括内筒87,在该内筒87与输出轴81之间,介设有滚针轴承85和滚珠轴承86,沿同轴围绕输出轴81;外筒88,该外筒88以可滑动的方式嵌合内筒87,可实现围绕轴线的相对旋转和轴线方向的相对移动;固定皮带轮半体89,该固定皮带轮半体89固定于内筒87上;活动皮带轮半体90,该活动皮带轮半体90与上述固定皮带轮半体89对置,固定于外筒88上;转矩凸轮机构91,该转矩凸轮机构91按照对应于该活动皮带轮半体90和固定皮带轮半体89之间的相对旋转相位差,在两个皮带轮半体89,90之间施加轴向的分力的方式,设置于内筒87和外筒88之间;弹簧座部件92,该弹簧座部件92在将活动皮带轮半体90夹持于其与固定皮带轮半体89之间的位置,固定于内筒87上;螺旋弹簧93,该螺旋弹簧93围绕外筒88,压缩设置于活动皮带轮半体90和弹簧座部件92之间;离心离合器94,该离心离合器94按照伴随发动机转数超过设定次数的情况,处于动力传递状态的方式设置于内筒87和输出轴81之间。
另外,在驱动皮带轮组件78的固定皮带轮半体81和活动皮带轮半体82中的相对的圆锥面81a,82a之间,以及从动皮带轮组件79的固定皮带轮半体89和活动皮带轮半体90的相对的圆锥面89a,90a之间,夹持V型皮带80,在驱动皮带轮组件78中,伴随曲轴16的转数的增加,活动皮带轮半体82接近该固定皮带轮半体81,由此,V型皮带80的固定和在活动皮带轮半体81,82上的卷绕半径增加,对应于该情况,在从动皮带轮组件79中,V型皮带80的固定和在活动皮带轮半体89,90上的卷绕半径减小。
上述固定皮带轮半体89通过多个铆钉95…,固定于内筒87的一端上,弹簧座部件92固定于内筒87的另一端部。弹簧座部件92也构成离心离合器94的一部分,离心离合器94包括固定于输出轴81的另一端部上的碗状的离合器外部96,离心重块97…与离合器弹簧98…,该离心重块97…可围绕与输出轴81平行的轴线旋转,通过轴而支承于上述弹簧座部件92的多个部位,该离合器弹簧98…设置于各离心重97块…和弹簧座部件92之间,在对应于弹簧座部件92的旋转,作用于各离心重块97…上的离心力超过各离合器弹簧98的弹簧偏置力时,上述离心重块97…以摩擦方式与离合器外部96卡合,将内筒87,即,固定皮带轮半体89与离合器外壳96,即输出轴81连接。
活动皮带轮半体90按照与固定皮带轮半体89对置的方式,通过多个铆钉102…而固定于外筒88的一端上。另外,转矩凸轮机构91为过去公知的机构,其包括开设于上述外筒88的多个部位的凸轮孔103…;按照插入这些凸轮孔103…的方式设置于内筒87中的凸轮销104…;按照在凸轮孔103…的内部实现滚动的方式支承于凸轮销104…上的滚轮105…。
从动皮带轮组件79中的固定皮带轮半体89和活动皮带轮半体90之间的间距通过由上述转矩凸轮机构91产生的轴向的力,由螺旋弹簧93产生的轴向的弹性力,由沿使固定皮带轮半体89和活动皮带轮半体90之间间隔开的方向作用的V型皮带80产生的力之间的平衡确定。
在活动皮带轮半体90侧,螺旋弹簧93的内周通过导向部件106导向,另外,轴向推力机构107介于弹簧座部件92和螺旋弹簧93之间。
在上述导向部件106的一端,具有凸缘部106a,该凸缘部106a支承螺旋弹簧93的活动皮带轮半体90侧的一端,该导向部件106由本身润滑性树脂形成,呈圆筒状,螺旋弹簧93的一端由导向部件106的凸缘部106a支承,另外,螺旋弹簧93的活动皮带轮90侧的内周由导向部件106导向。另外,在导向部件106上,设置有从一端,向另一端侧延伸的多个狭槽108…;从另一端,向一端侧延伸的多个狭槽109…。
另外,在活动皮带轮半体90和外筒88,与具有凸缘部106a的导向部件106之间,设置有呈圆筒状的金属制的轴环110,该轴环110支承上述导向部件106的凸缘部106a,使螺旋弹簧93的一端插入,在一端成一体地具有纵向截面基本呈L形的支承部110a,该轴环110按照从外方封闭开设于上述外筒88上的凸轮孔103…的方式沿同轴围绕外筒88。
但是,在各凸轮孔103…,与在滚针轴承85和滚珠轴承86之间形成于输出轴81和内筒87之间的环状室111中,填充润滑脂,在内筒87中,开设连接环状室111和各凸轮孔103…之间的连接孔112,在外筒88的轴向两端部外周,安装与轴环110的内周弹性地接触的环状的密封部件113,113,在外筒88的轴向两端部内周,安装与内筒87的外周滑动接触的环状的密封部件114,114。
在轴向推力机构107中,由本身润滑性树脂形成的,相互重合的一对的支承部件115,116按照夹持于螺旋弹簧93和弹簧座部件92之间的方式构成,一个支承部件115成一体地具有嵌合筒部115a和平板环状的支承部115b,该嵌合筒部115a与设置于弹簧座部件92上的圆形的凹部117嵌合,该平板环状的支承部115b与上述凹部117的封闭端接触,另一支承部件116包括平板环状的支承部116a和定位筒部116b,该平板环状的支承部116a夹持于上述支承部115b和螺旋弹簧93之间,该定位筒部116b按照通过插入螺旋弹簧93的另一端部内周,确定相对螺旋弹簧93的位置的方式,成一体设置于上述支承部116a的内周上。
另外,再次返回到图2,在上述减速器外壳74和内侧外壳72上,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有后轮WR的车轴118,从传动外壳71突出的车轴118的端部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臂119上,该臂119与发动机主体11连接,设置于后轮WR的右侧。
在齿轮室75的内部,接纳有设置于输出轴81和车轴118之间的减速齿轮系120,该减速齿轮系120由设置于输出轴81上的第一齿轮121,第二齿轮123,第三齿轮124和第四齿轮125构成,该第二齿轮123设置于与输出轴81和车轴118平行,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在内侧外壳72和减速器外壳74上的中间轴122上,与第一齿轮121啮合,该第三齿轮124设置于中间轴122上,该第四齿轮与第三齿轮124啮合,设置于车轴118上。
在传动外壳71的外侧外壳73中的与驱动皮带轮组件78对置的部分的侧壁中,开设有用于将冷却空气获取到接纳室70的内部外气获取口126,在上述驱动皮带轮组件78中的活动皮带轮半体90的外周,成一体设置有冷却风扇127,该冷却风扇127用于将从外气获取口126获取的冷却空气分散到接纳室70的内部。
同时参照图7,上述传动外壳71的外侧面通过外壳罩128和隔音罩129覆盖,该外壳罩128包括开设外气获取口126的部分,覆盖传动外壳71的前半部外侧面,在多个部位,紧固于传动外壳71的外侧外壳73上,隔音罩129按照在与从动皮带轮组件79相对应的一侧覆盖传动外壳71的后半部外侧面的方式,在多个部位,紧固于传动外壳71的外侧外壳73上。
另外,按照在外壳罩128的后缘部,覆盖隔音罩129的前缘部的方式,外壳罩128和隔音罩129安装于传动外壳71上,设置于隔音罩129的前部的两个轴毂部129a…夹持于外壳罩128的后部和传动外壳71之间,外壳罩128的后部和隔音罩129的前部通过弹簧部件130…,共同地固定于传动外壳71上。
此外,在外壳罩128的后缘部和隔音罩129的前缘部之间,形成在后方侧敞开的进气口131,在外壳罩128和传动外壳71之间,形成与进气口131连通的空气导入室132。
按照从空气导入室132侧,堵塞上述外气获取口126的方式,过滤器133安装于传动外壳71的外侧面上,从进气口131,送入空气导入室132的外气通过过滤器133而净化,吸入到接纳室70中。
同时参照图8,在传动外壳71和隔音罩129之间,比如,设置四个隔音件137,138,139,140,以便将传动外壳71和隔音罩129之间的空间划分为多个,比如,三个封闭空间134,135,136,
各隔音件137至140通过氨基甲酸乙酯片的截断成形,分别呈编带状,这些隔音件137至140的一个面通过粘接剂,粘接于传动外壳71和隔音罩129中的任意者上,在本实施例中,粘接于隔音罩129的内面上。
下面对本实施例的作用进行描述,在V型皮带式自动变速器M的从动皮带轮组件79中,在活动皮带轮半体90侧,至少螺旋弹簧93的内周由导向部件106导向,在弹簧座部件92和螺旋弹簧93之间,设置轴向推力机构107,由此,可使螺旋弹簧93与活动皮带轮半体90一起旋转,以便不产生相对活动皮带轮半体90的旋转,可防止螺旋弹簧93产生扭转。另外,由于在活动皮带轮半体90侧,螺旋弹簧93的内周由导向部件106导向,故可防止在活动皮带轮90侧,螺旋弹簧93发生摆动的现象,以便对螺旋弹簧93的内周进行对中。
特别是对应于活动皮带轮半体90的轴向移动,螺旋弹簧93中的活动皮带轮半体90侧的半部的动作量较大,通过导向部件106对象这样动作量较大的一侧的内周进行导向,由此,可更加有效地防止产生摆动现象的情况。
另外,由于轴向推力机构107按照相互重合的一对支承部件115,116夹持于螺旋弹簧93和弹簧座部件92之间的方式构成,可由极简单的结构,构成轴向推力机构107,另外,两个支承部件115,116由本身润滑性树脂形成,故即使在送入接纳室70的冷却空气包含灰尘的情况下,仍可提高对灰尘的耐磨耗性。
此外,上述导向部件106也由本身润滑性树脂形成,由此,可使活动皮带轮半体90侧的螺旋弹簧93的内周和导向部件106之间的滑动良好。其结果是,可将螺旋弹簧93和导向部件106之间的间隙设定得尽可能地小,可更加有效地防止螺旋弹簧93产生摆动现象的情况,可提高动作性。
还有,由于在活动皮带轮半体90和外筒88,与在活动皮带轮半体90侧,支承螺旋弹簧93的端面的导向部件106之间,设置金属制的轴环110,故可将导向部件106的厚度设定得较小,可容易进行伴随作为树脂形成的导向部件106的热膨胀而产生的螺旋弹簧93的内周的间隙管理,另外,可保持与弹簧座部件92侧的摩擦系数的差异,可在螺旋弹簧93和弹簧座部件92之间,更加确实地产生相对旋转。
另外,由于传动外壳71,与覆盖该传动外壳71的外侧面,安装于传动外壳71上的隔音罩129之间的空间通过隔音件137至140,而划分为多个封闭空间134至136,故通过设置于传动外壳71和隔音罩129之间的隔音件137至140吸收的方式,抑制从传动外壳71排放的噪音,通过防止在形成于传动外壳71和隔音罩129之间的封闭空间134至136,产生声音的共鸣的方式,抑制上述噪音,通过隔音件137至140,将传动外壳71和隔音外罩129之间的空间划分为多个封闭空间134至136,通过上述这样的简单的结构,可获得充分的噪音防止效果。
在这里,在隔音罩129和传动外壳71之间,没有吸音件的状态由A表示,在隔音罩129和传动外壳71之间的前面的范围内,具有隔音件的状态由B表示,按照本发明,通过隔音件137至140,将隔音罩129和传动外壳71之间划分为多个封闭空间134至136的状态由C表示,测定各状态A至C的摩托车的加速时的噪音发生状况,此时判定,获得图9所示那样的结果,获得在本发明的C的状态优良的噪音防止效果。
另外,由于隔音件137至140通过氨基甲酸乙酯片的截断成形,呈编带状,这些隔音件137至140的一个面通过粘接剂,安装于传动外壳71和隔音罩129中的任意者上,在本实施例中安装于隔音罩129上,故如果与采用呈与隔音罩129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的片状的隔音件的过去的场合相比较,可提高隔音件137至140时的合格率,另外,可在将隔音件137至140粘接于传动外壳71和隔音罩129中的任意者上的状态,将隔音罩129安装于传动外壳71上,由此,提高动力单元P的装配时的生产性。
另外,在接纳于接纳室70内部的V型皮带式自动变速器M中的与驱动皮带轮组件78对置的部分,在传动外壳71的侧壁上,设置有用于将冷却空气获取到接纳室70的内部的外气获取口126,但是,上述隔音罩129呈在与上述V型皮带式自动变速器M的从动皮带轮组件79相对应的一侧,覆盖传动外壳71的外侧面的基本半部的形状,由此,可在不考虑设置于传动外壳71上的外气获取口126的情况下,将隔音件137至140设置于传动外壳71和隔音罩129之间,可提高生产性。
在上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可在不脱落权利要求的范围中记载的本发明的情况下,进行各种的设计变更。

Claims (5)

1.一种V型皮带式自动变速器的从动皮带轮组件,该从动皮带轮组件包括内筒(87)和外筒(88),该内筒(87)和外筒(88)以可滑动的方式嵌合,可实现绕轴线的相对旋转以及轴线方向的相对移动;固定于上述内筒(87)上的固定皮带轮半体(89);按照与上述固定皮带轮半体(89)对置的方式,固定于上述外筒(88)上的活动皮带轮半体(90);转矩凸轮机构(91),该转矩凸轮机构(91)按照对应于上述活动皮带轮半体(90)和固定皮带轮半体(89)之间的相对旋转相位差,在上述两个皮带轮半体之间作用轴向的分力的方式,设置于上述内筒(87)和外筒(88)之间;弹簧座部件(92),该弹簧座部件(92)在将上述活动皮带轮半体(90)夹持于其与上述固定皮带轮半体(89)之间的位置,固定于上述内筒(87)上;螺旋弹簧(93),该螺旋弹簧(93)围绕外筒(88),压缩设置于活动皮带轮半体(90)和弹簧座部件(92)之间,传动来自驱动皮带轮组件(78)的旋转驱动力的V型皮带(80)夹持于固定皮带轮半体(89)和活动皮带轮半体(90)的相对的圆锥面(89a,90a)之间,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导向部件(106),该导向部件(106)在上述活动皮带轮半体(90)侧,至少对上述螺旋弹簧(93)的内周进行导向;轴向推力机构(107),该轴向推力机构(107)介于弹簧座部件(92)和螺旋弹簧(93)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V型皮带式自动变速器的从动皮带轮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轴向推力机构(107)按照由本身润滑性树脂形成的,相互重叠的一对支承部件(115,116)夹持于上述螺旋弹簧(93)和上述弹簧座部件(92)之间的方式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V型皮带式自动变速器的从动皮带轮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导向部件(106)由本身润滑性树脂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V型皮带式自动变速器的从动皮带轮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导向部件(106)由本身润滑性树脂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V型皮带式自动变速器的从动皮带轮组件,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活动皮带轮半体(90)和外筒(88),与在上述活动皮带轮半体(90)侧支承上述螺旋弹簧(93)的端面的导向部件(106)之间,设置有金属制的轴环(110)。
CN 200510066603 2004-04-20 2005-04-19 V型皮带式自动变速器的从动皮带轮组件 Pending CN169047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124481 2004-04-20
JP2004124481A JP4664616B2 (ja) 2004-04-20 2004-04-20 Vベルト式自動変速機の従動プーリ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90473A true CN1690473A (zh) 2005-11-02

Family

ID=353461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510066603 Pending CN1690473A (zh) 2004-04-20 2005-04-19 V型皮带式自动变速器的从动皮带轮组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4664616B2 (zh)
CN (1) CN1690473A (zh)
TW (1) TWI267599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75269A (zh) * 2010-11-10 2011-02-16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带式无级变速器的速比控制装置
CN102937170A (zh) * 2010-11-10 2013-02-20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能提高速比调节精度的带式无级变速器的速比控制装置
CN102943871A (zh) * 2010-11-10 2013-02-27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一种带式无级变速器
CN102943872A (zh) * 2010-11-10 2013-02-27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汽车和摩托车的带式无级变速器的速比控制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42655A (ja) * 1994-07-28 1996-02-16 Suzuki Motor Corp Vベルト自動変速装置
JP2001082560A (ja) * 1999-09-10 2001-03-27 Yamaha Motor Co Ltd Vベルト式自動変速機
JP3709971B2 (ja) * 2000-03-07 2005-10-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vベルト式自動変速機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75269A (zh) * 2010-11-10 2011-02-16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带式无级变速器的速比控制装置
CN102937170A (zh) * 2010-11-10 2013-02-20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能提高速比调节精度的带式无级变速器的速比控制装置
CN102943871A (zh) * 2010-11-10 2013-02-27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一种带式无级变速器
CN102943872A (zh) * 2010-11-10 2013-02-27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汽车和摩托车的带式无级变速器的速比控制装置
CN101975269B (zh) * 2010-11-10 2013-09-18 江苏理工学院 带式无级变速器的速比控制装置
CN102943871B (zh) * 2010-11-10 2014-12-31 江苏理工学院 一种带式无级变速器的速比控制装置
CN102943872B (zh) * 2010-11-10 2015-02-11 江苏理工学院 汽车和摩托车的带式无级变速器的速比控制装置
CN102937170B (zh) * 2010-11-10 2015-04-08 江苏理工学院 能提高速比调节精度的带式无级变速器的速比控制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664616B2 (ja) 2011-04-06
TW200538656A (en) 2005-12-01
JP2005308060A (ja) 2005-11-04
TWI267599B (en) 2006-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689893A (zh) 动力单元的隔音结构
CN1690474A (zh) V带式自动变速器
CN100355622C (zh) 动力单元
CN1241769C (zh) 车辆用v形带式自动变速机
CN1738160A (zh) 电动车辆的电动机冷却结构
CN1890492A (zh) 皮带式无级变速器
CN1657798A (zh) 离心式离合器
CN1891566A (zh) 动力单元和设置有该动力单元的跨乘式车辆
CN1959148A (zh) 自动变速器
US7063196B2 (en) Dry multi-disc clutch
CN1490498A (zh) 发动机中的机油通路结构
CN1690473A (zh) V型皮带式自动变速器的从动皮带轮组件
CN101260923B (zh) 无级变速器和设置有变速器的跨乘式车辆
CN1295944A (zh) 小型车辆的传动系统
US7191881B2 (en) One-way clutch device and motorcycle using the same
CN1822985A (zh) 跨乘式车辆发动机和具有该发动机的跨乘式车辆
JP2005104246A (ja)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におけるパワーユニット構造
CN100351550C (zh) 轴承的配置结构
CN1871417A (zh) 用于鞍骑式车辆的发动机和安装有该发动机的鞍骑式车辆
CN1740588A (zh) 具有可变带轮的传动装置
CN1806106A (zh) 具有内置无级变速器的发动机
CN1303314C (zh) 发动机
CN1678844A (zh) V带式无级变速装置
CN1153892C (zh) 内燃机的阀簧座构造
CN1087395C (zh) 四冲程内燃机的曲轴箱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