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83199A - 车辆前体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前体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683199A CN1683199A CN200510065911.3A CN200510065911A CN1683199A CN 1683199 A CN1683199 A CN 1683199A CN 200510065911 A CN200510065911 A CN 200510065911A CN 1683199 A CN1683199 A CN 168319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ide member
- front side
- bag shape
- body structure
- shape en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18—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front structur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2—Engine compart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辆前体结构,包括:前纵梁和延伸件,该延伸件的前端部与前纵梁的后端相连并由此向后延伸。延伸件的前端与前围板配合以形成沿着前围板的正面延伸的箱形剖面件。延伸件的前端形成为提供箱形剖面件的封闭端。
Description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前体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位于沿车辆纵向延伸的构件之间的连接部的结构,该结构为前纵梁以及与该前纵梁相连的前纵梁延伸部分(延伸件)。
背景技术
前纵梁和前纵梁延伸部分在前围板的正面彼此相连,并且相配合以形成沿着车辆前体的纵向延伸的构件。
公开号为No.2605458的日本专利公开了一种前纵梁延伸部分,它的前端部在前围板的正面延伸。该前端部具有底壁、前壁和左右侧壁,从而构成基本为帽形的开口向上的部分。
发明内容
在上述的车辆前体结构中,前纵梁的后端与前纵梁延伸部分的前端部相连。然而,由于前纵梁延伸部分的前端部具有向上开口部,所以强度/刚度较低。因此,前纵梁延伸部分的前端部与前围板之间的连接部的强度/刚度、前纵梁与前围板之间的连接部的强度/刚度变得不足。前纵梁延伸部分的壁厚的增加或提供加强件给连接部都可作为增加其刚度的措施,然而,这会导致成本和重量增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前体结构,其中提高了前纵梁延伸部分的前端部与前围板正面之间的连接部的强度/刚度,并提高了前纵梁和前纵梁延伸部分之间的连接部的强度/刚度,而无需增加壁厚或附加的加强件。
本发明的一方面是提供一种车辆前体结构,其包括:前纵梁;延伸件,它的前端部与前纵梁的后端相连并由此向后延伸,其中延伸件的前端部与前围板配合以构成沿着前围板的正面延伸的箱形剖面件,其中延伸件的前端部形成为提供该箱形剖面件的封闭端。
附图的简要说明
现在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其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前纵梁和前纵梁延伸部分的透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结构的主要部分的放大透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结构的部分剖面侧视图。
优选实施例的详细描述
以下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
在本实施例的车辆前体结构中,沿车辆纵向延伸的一对前纵梁1设置在车辆前舱F/C的横向两侧上,如图1-3所示。
前纵梁1是具有矩形闭合剖面的结构构件,它由内板2和外板3构成,所述的内板2具有在车辆横向上基本为帽形的开口向外的剖面,所述的外板3与内板2的一个横向外侧相连以覆盖并密封内板2的开口。前纵梁1与前围板4的正面上所设的前纵梁延伸部分5相连,该前围板4将客厢R和发动机舱分开。
前纵梁延伸部分5具有基本为帽形的开口向上的剖面,在其长度方向的连续开口的左右两侧上具有凸缘5a,该凸缘5a沿着车辆横向向外延伸。随着凸缘5a固定于前围板4的正面和底面上,前纵梁延伸部分5与前围板4相连。这样,前纵梁延伸部分5与前围板4相配合以形成箱形剖面件,该箱形剖面件从前围板4的正面至底面连续延伸并由此进一步向后延伸。
前纵梁延伸部分5的前端部具有袋形端部5A,该袋形端部5A具有底壁5b、横向内外侧壁5c、前壁5d、和上壁5e,所述的横向内外侧壁5c从底壁5b的左右端向上延伸,所述的前壁5d从平行于前围板4正面的底壁5b前端向上延伸并且与内外侧壁5c相连,所述的上壁5c从前壁5d的上端向后延伸并把由内外侧壁5c和前壁5d的上边缘、和前围板4正面所限定的开口封闭。
袋形端部5A具有围绕其上边缘和后边缘连续形成的凸缘5a。袋形端部5A与前围板4相连,其凸缘5a固定于前围板4的正面,从而形成箱形剖面件的封闭端。
前纵梁1的后端具有向后开口的插口部1A,用于接收前纵梁延伸部分5的袋形端部5A。插口部1A的接头部与袋形端部5A的接头部相连接。插口部1A的接头部的内表面形状与袋形端部5A的接头部的形状相对应。插口部1A的接头部形成为使其开口的剖面面积越向后部越大。袋形端部5A的接头部也形成为使其开口的剖面面积越向后部越大。插口部1A的接头部的后端重叠在袋形端部5A的接头部上。插口部1A的接头部是从前纵梁1的前部平滑且连续延伸的而无突然弯曲的壁部。换句话说,插口部1A形成为当插口部1A装配于袋形端部5A上以便将前纵梁1的后端与前纵梁延伸部分5的前端部相连时,前纵梁1的底壁2a、上壁2b、横向内侧壁2c和横向外侧壁3a分别与前纵梁延伸部分5的袋形端部5A的底壁5b、内外侧壁5c、上壁5e配合,从而形成沿着车辆纵向延伸的具有平滑连续外表面的构件。
而且,袋形端部5A的上壁5e和插口部1A的上壁1Aa都向前倾斜,其中后部的斜面较高些。这时,袋形端部5A和插口部1A的接头部之间的接头面积变得大些,袋形端部5A和前围板4正面之间的接头面积沿着垂直方向增大。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前体结构,由于前纵梁延伸部分5的前端部具有袋形端部5A,所以其自身刚度较高。此外,由于袋形端部5A与前围板4的正面相连,与前围板4正面的配合形成了端部完全密封的箱形剖面件,前纵梁延伸部分5的前端部、该前端部和前围板4正面之间的连接部、前纵梁1后端的基底部的强度/刚度都增强。车辆在碰撞时抗碰撞载荷的临界载荷或压碎载荷增加。
前围板4正面与袋形端部5A之间的连接部、以及前纵梁1的基底部的刚度的增加避免了在车辆前碰撞时前纵梁1的基底部在垂直方向上弯曲变形。因此,前纵梁1从前端的轴向变形,有效地吸收了碰撞冲击能量,由此可以抑制前围板4朝着客厢R变形。
如上所述,仅通过将前纵梁延伸部分5的前端部构成为袋形端部5A,其自身的强度/刚度在没有增加壁厚或增加加强件的情况下得到提高,这样有助于节约成本和重量。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插口部1A在前纵梁1的后端处装配于前纵梁延伸部分5的袋形端部5A内,其中它们的接头部彼此相接,在前碰撞时所输入的负载沿着剪切方向施加于所述接头部上,这对其强度有利。所以,前纵梁1和前纵梁延伸部分5之间的连接部的强度/刚度得到增强。
此外,由于袋形端部5A的上壁5e和装配于该上壁5e上的插口部1A的上壁1Aa都向前倾斜地形成,所以袋形端部区域5A和插口部1A之间的接头区域变大,由此它们的连接部的强度/刚度变得更强,袋形端部5A和前围板4正面之间的接头区域得到增加,由此它们的连接部的刚度也进一步提高。
另外,在装配前纵梁1和前纵梁延伸部分5时,袋形端部5A的上壁5e和插口部1A的上壁的倾斜提供引导功能,这提高了装配时的可加工性。
这里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是例证性的并且不限于此,本发明可以在不违背其宗旨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以其它方式实施或体现。由权利要求所表示的本发明的范围、以及落在该权利要求的涵义内的所有变化都包含在此。
本发明的内容涉及2004年4月15日所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4-120651所包含的主题,该申请的全部内容在此显然可引入作为参考。
Claims (4)
1.一种车辆前体结构,包括:
前纵梁;和
延伸件,它的前端部与前纵梁的后端相连并由此向后延伸,其中,延伸件的前端部与前围板配合以形成沿着该前围板的正面延伸的箱形剖面件,
其中,延伸件的前端部形成为提供箱形剖面件的封闭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体结构,其特征在于,
延伸件的前端部包括袋形端部,该袋形端部具有底壁、从该底壁的左右端向上延伸的横向侧壁、从该底壁的前端向上延伸的前壁,和从该前壁的上端向后延伸的上壁,其中,袋形端部与前围板配合以形成箱形剖面件的封闭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前体结构,其特征在于,
前纵梁形成为在其后端具有插口部,该插口部装配于延伸件的袋形端部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前体结构,其特征在于,
袋形端部的上壁和装配于该袋形端部的上壁上的插口部的上壁都是倾斜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4120651 | 2004-04-15 | ||
JP2004120651A JP4042716B2 (ja) | 2004-04-15 | 2004-04-15 | 車体前部構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683199A true CN1683199A (zh) | 2005-10-19 |
CN100347020C CN100347020C (zh) | 2007-11-07 |
Family
ID=350955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5100659113A Active CN100347020C (zh) | 2004-04-15 | 2005-04-15 | 车辆前体结构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165805B2 (zh) |
JP (1) | JP4042716B2 (zh) |
CN (1) | CN100347020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411935C (zh) * | 2006-10-20 | 2008-08-20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微型轿车前框架骨架结构 |
US8485591B2 (en) * | 2010-05-10 | 2013-07-16 | Honda Motor Co., Ltd. | Front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JP5999134B2 (ja) * | 2014-04-25 | 2016-09-28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前部構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605458B2 (ja) | 1990-07-24 | 1997-04-30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フロントサイドメンバの結合構造 |
DE4422498C1 (de) * | 1994-06-28 | 1995-10-19 | Porsche Ag | Aufbaustruktur eines Personenkraftwagens |
JP3458674B2 (ja) * | 1997-10-09 | 2003-10-20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フロントサイドメンバ根元部構造 |
JP4019647B2 (ja) * | 2001-03-28 | 2007-12-12 |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構造 |
JP3941563B2 (ja) * | 2002-04-02 | 2007-07-04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前部構造 |
JP4000951B2 (ja) * | 2002-08-13 | 2007-10-31 | 三菱自動車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
-
2004
- 2004-04-15 JP JP2004120651A patent/JP4042716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5
- 2005-04-13 US US11/104,410 patent/US7165805B2/en active Active
- 2005-04-15 CN CNB2005100659113A patent/CN100347020C/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4042716B2 (ja) | 2008-02-06 |
US20050231005A1 (en) | 2005-10-20 |
US7165805B2 (en) | 2007-01-23 |
CN100347020C (zh) | 2007-11-07 |
JP2005297916A (ja) | 2005-10-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509523C (zh) | 车体地板结构 | |
CN106864592B (zh) | 车身前部结构 | |
EP1209068B1 (en) |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 |
CN102050151B (zh) |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 |
CN1278897C (zh) | 车体构造 | |
CN100513243C (zh) | 车辆前部结构 | |
KR100283607B1 (ko) | 건설기계의 운전실 | |
US7393016B2 (en) | Front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CN101070079B (zh) |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 |
KR950010168Y1 (ko) | 자동차의 측부차체구조 | |
CN104058009B (zh) | 车身后部结构 | |
CN104602992B (zh) | 车身构造 | |
CN1530275A (zh) | 汽车侧梁 | |
GB2367038A (en) | Cab for an agricultural vehicle | |
JP4996707B2 (ja) | 自動車の車体側部構造 | |
CN101096194A (zh) | 车辆保险杠结构 | |
CN107021140A (zh) | 车身下部结构 | |
CN1772548A (zh) | 车辆的后部车体结构 | |
EP3566931B1 (e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and vehicle | |
CN208559520U (zh) | 车辆前部结构 | |
CN103958329A (zh) | 车体上部结构 | |
CN100347020C (zh) | 车辆前体结构 | |
CN1236944C (zh) | 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 | |
CN101541621A (zh) | 平头式车辆的前部结构 | |
CN108973563B (zh) | 悬架臂支承构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