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80707B - 用于内燃机的点火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内燃机的点火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80707B
CN1680707B CN 200510065117 CN200510065117A CN1680707B CN 1680707 B CN1680707 B CN 1680707B CN 200510065117 CN200510065117 CN 200510065117 CN 200510065117 A CN200510065117 A CN 200510065117A CN 1680707 B CN1680707 B CN 168070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pacitor
battery
primary air
ignition mechanism
wi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510065117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680707A (zh
Inventor
酒井胜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6807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807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6807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807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gnition Installation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Electrical Control Of Ignition Timing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内燃机的点火装置,用于点燃内燃机燃烧室中的混合气体。点火装置包括点火线圈(36)、电池(10)、开关元件(22)、第一电容器(20)和防回流装置(30)。点火线圈(22)包括初级线圈(37)和次级线圈(38)。电池(10)向初级线圈(37)供电。开关元件(22)控制经过初级线圈(37)的初级电流。第一电容器(20)与电池(10)并联布置。当电池耗尽时,第一电容器(20)向初级线圈(37)和开关元件(22)供电。防回流装置(30)防止电从第一电容器流动至电池(10)。

Description

用于内燃机的点火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内燃机的点火装置,该点火装置用于点燃用于摩托车、汽车等的内燃机燃烧室中的混合气体。
背景技术
混合气体被导入内燃机的燃烧室中,并且混合气体使用火花塞引燃。在此,用于火花塞的高压是通过点火线圈产生的。即,经过点火线圈的初级线圈的电流被切断,这样就通过自感应而在初级线圈中产生预定的低压。低压通过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之间的相互感应升高,这样升高的高压就经由次级线圈施加到火花塞上。
升压系统大体上可以分为CDI(电容器放电点火)系统和感应放电系统,即全晶体管系统。CDI系统是升压系统,其中在CDI系统的电容器中充电的高压电流瞬间释放到初级线圈中,这样就在次级线圈中产生预定的高压。在该系统中,点火能量的降低很小,即使当发动机的转速很高时。另外,即使当电池完全放电时,即电池用完时,混合气体也可以被电容器中积聚的电荷引燃。因此,CDI系统通常应用到高速旋转的发动机上和小排量摩托车上,即2循环的发动机上。
相反,感应放电系统是升压系统,其中使用点火器的开关元件切断经过初级线圈的初级电流,这样就在次级线圈中生成具有预定高压的电流。在该系统中,一个时间周期被延长,在该周期中可以在点火线圈中产生火花,这样即使是稀薄混合气体,系统也可以稳定地点火。因此,感应放电系统通常应用到汽车上和大排量的摩托车上,即要求高燃烧效率的4循环发动机。
近几年来,针对摩托车的排放法规倾向于加强。因此,具有可以很容易地满足排放法规的4循环发动机的摩托车的数目倾向于增加。特别地,这种趋势在小排量摩托车中十分显著,这样,考虑到燃料效率,就倾向于向小排量摩托车上应用使用感应放电系统的点火器。摩托车电池的容量较小,因此,电池易于用完。当电池用完时,就不能向初级线圈和点火器供电。因此,在将使用感应放电系统的点火器应用到小排量摩托车上时,需要配备特殊的结构,从而在电池用完时稳定地启动发动机。
根据JP-A-2001-349270中公开的传统点火器,电容器与初级线圈并联,这样当发动机旋转时电荷就积聚在电容器中。因此,当电池用完时,积聚在电容器中的电荷就用于起动发动机。
考虑到降低车体重量、无需维修以及预防电池被盗窃的安全措施,也会使用没有电池的无电池小排量摩托车。在这种情形下,发动机通过脚踏起动,并且在发动机起动后,交流发电机向初级线圈和点火器供电。然而,从交流发电机供应的电可能会变得不稳定,这取决于交流发电机的转速和将交流电整流为直流电的调节器的性能。因此,在这种情形下,需要使用电容器来供电。
上述传统点火装置中的电容器与将电池和初级线圈连接起来的接线(线路)相连.因此,当电池用完时,来自电容器的电不仅传到初级线圈,而且传到电池.电池充当电阻,并且在电容器中积聚的电荷会在电池中消耗.结果,可能就不能向初级线圈和点火器供应预定的电流.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生产用于使用感应放电系统的内燃机的点火装置,该点火装置能够稳定地引燃混合气体,即使是在所安装的电池用完的情况下起动时,以及甚至当无电池系统中的交流发电机不能稳定地供电时。
根据本发明,用于内燃机的点火装置点燃内燃机燃烧室中的混合气体。点火装置包括点火线圈、电池、开关元件、第一电容器以及防回流装置。点火线圈包括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电池向初级线圈供电。开关元件控制经过初级线圈的初级电流。第一电容器与电池并联布置。当电池电量耗尽时,第一电容器向初级线圈和开关元件供电。防回流装置防止电流从第一电容器流至电池。
点火装置还包括第一接线和第二接线。第一接线从电池延伸到初级线圈。第二接线从位于第一接线中间点的分支点延伸到开关元件。第一电容器布置在分支点处。
第一电容器布置在防回流装置和初级线圈之间。第一电容器布置在防回流装置和开关元件之间。第一电容器具有等于或大于1000μF并且等于或小于7000μF的电容量。
点火装置还包括电容器容纳部,该电容器容纳部中容纳有第一电容器,且第一电容器是一体的零件。电容器容纳部暴露在外部空气中。
点火装置还包括控制器、变压器电源和第二电容器。控制器布置在第二接线上。控制器控制开关元件。变压器电源变换电池的电压。变压器电源向控制器施加电压。第二电容器连接到变压器电源和控制器之间的部分上。第二电容器能够向控制器供电。
第二电容器具有等于或大于500μF并且等于或小于1000μF的电容量。
防回流装置至少是布置在分支点和电池之间的二极管和闸流晶体管之一。
或者,用于内燃机的点火装置点燃内燃机燃烧室中的混合气体。点火装置包括点火线圈、交流发电机、开关元件、第一电容器以及辅助电容器。点火线圈包括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交流发电机由内燃机操作。交流发电机向初级线圈供电。开关元件控制经过初级线圈的初级电流。当从交流发电机供应的电不稳定时,第一电容器至少向初级线圈和开关元件供电。当从交流发电机供应的电不稳定时,辅助电容器至少向附件供电。
点火装置还包括第四接线和第五接线。第四接线从交流发电机延伸到初级线圈。第五接线从位于第四接线中间的分支点延伸到开关元件。第一电容器布置在分支点处。
点火装置还包括第一防回流装置和第二防回流装置。第一防回流装置布置在第一电容器和交流发电机之间。第二防回流装置布置在辅助电容器和交流发电机之间。
点火装置还包括第一附件和第二附件。第一电容器向初级线圈、开关元件和第一附件供电。辅助电容器向第二附件供电。第一附件可以是喷射器。第二附件可以是泵。
第一电容器向初级线圈和开关元件供电。辅助电容器向第一附件和第二附件供电。
附图说明
阅读以下的参照附图的详细描述之后,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以及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显而易见.在附图中:
图1是显示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内燃机的点火装置的框图;
图2是显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点火器的透视图;
图3是显示当发动机通过脚踏起动时发动机的转速Ne与用于起动发动机的电压Vth之间关系的曲线图;
图4是显示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内燃机的点火装置的框图;
图5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第一种变化的框图;并且
图6是根据第二种变化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在下文的描述中,点火装置是指用于具有125立方厘米排量的摩托车的内燃机上的点火装置。
如图1所示,第一接线12从电池10延伸到点火线圈36的初级线圈37。二极管30布置在第一接线12上。二极管30充当防回流装置。第二接线16从二极管30下游侧上的分支点14处分支,并且延伸至功率晶体管22的控制极。功率晶体管22充当开关元件。变压器电源24和CPU26布置在第二接线16上。CPU26充当控制器。第一电容器20连接到分支点14上。第二电容器28连接在变压器电源24和CPU 26之间。
第三接线18从交流发电机32延伸到电池10。调节器33包括布置在第三接线18上的变流器。灯34连接到调节器33上。交流发电机32布置在相对于电池10而言靠近高压的一侧上。交流发电机32包括磁铁和线圈。交流发电机32由发动机操作,这样交流发电机32就会生成交流电。点火线圈36包括初级线圈37和次级线圈38。次级线圈38连接到火花塞39上。初级线圈37具有连接到电池10上的一端并且具有连接到功率晶体管22的集电极上的另一端。
接下来,参照图1、2描述位于电池10的低压侧的点火器45。如图2所示,点火器45包括壳体46、基底48、第一电容器20等。壳体46由树脂形成箱形。壳体46固定到将暴露至外部空气中的侧整流罩(未显示)的内部。部分地为圆柱形的电容器容纳部47与壳体46形成一个整体。
第一电容器20、第二电容器28、二极管30、变压器电源24、CPU 26、功率晶体管22等布置在基底48上。圆柱形的第一电容器20的电容量设置为4700μF,这样第一电容器20就具有相对大的主体。第一电容器20从基底48向上凸出,并且第一电容器20的凸出部容纳在电容器容纳部47中。
二极管30布置成二极管30的阳极位于电池10一侧,这样二极管30就允许来自电池10的电流流向初级线圈37、第一电容器20、变压器电源24等。二极管30禁止电流从第一电容器20流向电池10。第一电容器20和变压器电源24在二极管30的低压侧上彼此并联连接,并且和点火线圈36的初级线圈37并联连接。第二电容器28的电容量设置为1000μF。连接在CPU 26低压侧的功率晶体管22由CPU26转换为ON和OFF,这样从电池10向初级线圈37供应的电流就转为0N和OFF。
接下来将描述点火装置的操作.起动按钮(未显示)由驾驶员操作,这样发动机就会起动.在此情形中,电流从电池10流向初级线圈37和点火器45.CPU 26将晶体管22转为OFF,初级电流被切断,这样就会在次级线圈38内生成高压,因此,点火线圈36引燃混合气体。
在发动机起动之后,交流发电机32被发动机旋转,并且交流发电机32中生成的交流电通过调节器33进行整流。整流电流通过第一接线12和第二接线16供给初级线圈37、变压器电源24、CPU26和功率晶体管22。所生成电流的通过变压器电源24进行转换,即降低电压,这样经过转换的电流就用于操作CPU26。
CPU26接收预定的信号,这样CPU26就对功率晶体管22执行0N/OFF控制。功率晶体管22转为ON,并且电池10和初级线圈37被供电,这样初级电流就流过初级线圈37。功率晶体管22转为OFF,并且初级电流被切断,这样初级线圈37就通过自感应生成预定的低压。低压通过初级线圈37和次级线圈38之间的相互感应升高,这样升高的高压就经由次级线圈38施加到火花塞39上。在交流发电机32中生成交流电,并且交流电通过调节器33整流成直流电。通过调节器33整流的直流电在第一电容器20中充电。在第一电容器20中作为电荷充电的直流电通过变压器电源24转换为电压。转换的电流作为电荷在第二电容器28中充电。
当电池10用完时,积聚在第一电容器20中的电荷供给初级线圈37、变压器电源24等以起动发动机。此外,积聚在第二电容器28中的电荷供给CPU 26。因此,点火线圈36生成高压,这样火花塞39就引燃混合气体。
在上述结构中,即使是在电池10用完时,发动机也可以稳定地起动。如上所述,具有相对小排量(125cc)的摩托车的容量很小。因此,电池10易于用完。然而,在上述结构中,当电池10用完时,第一电容器20向初级线圈37和CPU26供电。此外,第一电容器20的电容量设置为4700μF,这样发动机就可以稳定地起动。
另外,当发动机起动时,在电池用完的情形中,二极管30禁止电流从第一电容器20流至电池10。结果,可以防止在第一电容器20中充电的电荷在电池10中消耗,并且在第一电容器20中充电的所有电荷都供给初级线圈37和CPU 26,这样在点火线圈36中生成的高压就十分稳定。
此外,当发动机起动时以及在发动机起动后,CPU26稳定地操作。因此,功率晶体管22可以稳定地转成ON和OFF。因为当从交流发电机32和第一电容器20供给变压器电源24的电流不足时,可以从第二电容器28向CPU 26供电。在此,第二电容器28具有设置为1000μF的电容,这样CPU 26的操作可靠性就很高。点火器45包括仅由一个电容器构成的第一电容器20,这样,与包括由多个电容器构成的第一电容器20的结构相比,部件的数目就很小。
另外,点火器45的第一电容器20具有增强的热辐射性能。电容器容纳部47形成在壳体46中以围绕第一电容器20,并且壳体46暴露在外部空气中。特别地,电容器容纳部47具有沿着第一电容器20的外表面的内表面,这样在第一电容器20中生成的热就很容易地传递至电容器容纳部47。因此,传递到电容器容纳部47的热可以很容易地通过电容器容纳部47辐射到外部。当摩托车运行时,电容器容纳部47的外表面的温度降低,这样就进一步增强了第一电容器20的热辐射性能。
可以向调节器33配备第一电容器20以支持电池10.然而,调节器33会生成大量的热,并且调节器33的温度相对较高.相比较之下,在上述结构中第一电容器20布置在点火器45中,这样就减小了施加到第一电容器20上的热负荷.
(第二实施例)
如图4所示,第二实施例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不同在于未配设电池,而是配设了喷射器70、燃料泵72和第三电容器76。喷射器70是第一附件,并且燃油泵72是第二附件。第三电容器76充当辅助电容器。除了上述差别之外,该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结构大体上相同。下面将主要描述结构之间的差别。
第四接线60从交流发电机32延伸到初级线圈37。第一二极管30布置在第四接线60上。第二接线(第五接线)64从分支点62处分支,并且延伸至开关元件22。变压器电源24和CPU26布置在第二接线64上。第一电容器20连接到分支点62上。喷射器70连接到分支点62和第一电容器20之间的部分上。
第二电容器28连接到变压器电源24和CPU26之间的部分上。第三电容器76通过第四接线60上的第二二极管78连接到相对于第一二极管30而言靠近交流发电机32的一侧上。第二二极管78的方向与第一二极管30的方向相同。燃油泵72连接到第三电容器76和第二二极管78之间的部分上。第一电容器20具有的电容量设置得大于第三电容器76的电容量。
在第二实施例中的结构中可能没有电池。因此,发动机是通过脚踏起动的,这样发动机就开始旋转。在发动机起动后,交流发电机生成电,这样就可以向初级线圈37、CPU等供电。此外,在第一电容器20、第二电容器28和第三电容器76中进行充电。
仅仅通过供应由交流发电机32生成的电可能不足以满足初级线圈37所需的电,而交流发电机32生成的电取决于交流发电机32的转速、调节器33的操作条件以及调节器33的性能,而这些受到操作条件例如发动机转速Ne的制约。当电不够充足时,第一电容器20中的电就供给初级线圈37和开关元件22。此外,第一电容器20中的电供给喷射器70,并且第三电容器76中的电供给燃油泵72。
在第二实施例的结构中,点火线圈36使用从第一电容器20中提供的电在预定的定时生成预定的高压,即便是在交流发电机32供应的电不稳定的时候也是如此。喷射器70和燃油泵72分别使用从第一电容器20和第三电容器76供应的电以预定的定时进行操作。在此,从第一电容器20供应的电用于点火系统和喷射器70。喷射器70是一个附件(第一附件)。然而,第一电容器20所具有的电容量大于第三电容器76的电容量,这样所供应的电就变得充足。
第二二极管78防止电从第三电容器76回流到交流发电机32。另外,配设了第一电容器20和第三电容器76,并且配设了第一二极管30和第二二极管78,这样由此经过的电就变小,这样就延长了电容器20、76和二极管30、78的使用期限。
(变体)
如图5所示,在第二实施例的第一种变体中,第一电容器20仅仅向初级线圈37、CPU26等供电.第三电容器76向喷射器70和燃油泵72供电.即,从具有较大电容的第一电容器20向重要性相对较高的点火系统供电.与之相反,使用具有较小电容量的第三电容器76对重要性相对较低的附件即喷射器70和燃油泵72供电.结果,点火系统的操作和喷射器的70及燃油泵72的操作就变得稳定.另外,配设了第一电容器20和第三电容器76,并且配设了第一二极管30和第二二极管78,这样由此经过的电就变小,这样就延长了电容器20、76和二极管30、78的使用期限.
如图6所示,第二种变体中的结构具有无电池的结构。此外,未向该结构配设喷射器、燃油泵和第三电容器。未配设电池、喷射器、燃油泵和第三电容器,这样就简化了发动机的结构,并且可以减小发动机的尺寸。因此降低了成本。在此,可以向该结构配设电池10(图1)。在这种情形下,该结构相当于第一实施例的变体。可以向该结构配设第三电容器76。在这种情形下,该结构相当于第二实施例的变体。
可以在分支点14和交流发电机32之间配设开口调节器80。开口调节器80包括齐纳二极管81、二极管82和闸流晶体管83。闸流晶体管83布置成闸流晶体管83的阳极位于交流发电机32一侧。在该变体中,交流发电机32生成电,并且电经过第四接线60。齐纳二极管81将电流量限制为预定值。预定的电压经由二极管82施加到闸流晶体管83的控制极上,并且闸流晶体管83转为ON,这样就从交流发电机32向初级线圈37和CPU 26供电。
开口调节器80将电流量限制为预定值,即使电流量由于调节器33性能的递降或由于调节器33的紊乱而变得高于预定值。因此,从交流发电机32供应的电流量就变得稳定。当经过第四接线60的电流量低于预定值时,闸流晶体管83转为OFF,这样来自第一电容器20的电就不可能回流入交流发电机32中。因此,开口调节器80稳定了来自交流发电机32的电,并且向初级线圈37等供电。另外,开口调节器80防止积聚在电容器20中的电荷导致回流到交流发电机32这一侧。
在上述结构中,用于第一实施例中发动机的点火装置包括点火线圈36、电池10、功率晶体管(开关元件)22、第一电容器20和二极管(防回流装置)30。点火线圈36包括初级线圈37和次级线圈。电池10向初级线圈37供电。开关元件22控制经过初级线圈37的初级电流。第一电容器20与电池10并联布置。当电池10用完时,第一电容器20向初级线圈37和开关元件22供电。防回流装置30防止电从第一电容器20回流至电池10。
用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发动机的点火装置包括点火线圈36、交流发电机32、开关元件22、第一电容器20和第三电容器(辅助电容器)76。点火线圈36包括初级线圈37和次级线圈。交流发电机32由内燃机操作从而向初级线圈37供电。开关元件22控制经过初级线圈37的初级电流。当从交流发电机32供应的电不稳定时,第一电容器20至少向初级线圈37和开关元件22供电。当从交流发电机32供应的电不稳定时,第三电容器76能够向喷射器(第一附件)70和燃油泵(第二附件)72供电。第二实施例中的结构可以包括电池。
在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内燃机可以是4循环发动机或2循环发动机。发动机能够高速旋转,例如转速为10000rpm,并且发动机具有相对较小的排量,例如,等于或小于125立方厘米。发动机可以是单缸发动机,并且可以是多缸发动机。2循环发动机通常用于摩托车。然而,2循环发动机也可以用于汽车、船、摩托雪橇以及运输车。
发动机优选包括电池10,即直流电源.然而,电池10并非是不可缺少的.第一实施例中的结构就设想包括电池1O.当发动机起动时,直流电从电池10经由第一接线12供应至初级线圈37的一端,并且直流电经由第二接线16供应至连接到初级线圈37的另一端的开关元件22.第二实施例中的结构就设想为无电池的结构,其中通过脚踏等将旋转能量在外部施加到发动机上从而起动发动机.
在发动机起动之后,交流发电机32发电,这样在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就向初级线圈37和点火器供电。并未对交流发电机32中相位和极的数目进行限制。在此,当电池用完时,使用第一电容器20向初级线圈37和点火器45供电。或者,在发动机起动后,使用交流发电机32向初级线圈37和点火器45供电。因此,可以减小第一电容器20的电容量,因为增加了交流发电机32的相数。
点火装置由点火线圈36和点火器45构成。点火线圈36包括初级线圈37和次级线圈38。点火器使用感应放电系统进行点燃。使用开关元件22(例如,功率晶体管)切断经过初级线圈37的初级电流,而开关元件22使用由电池10或交流发电机32供应的电进行操作,这样就在次级线圈38中生成高压。
点火器45至少包括开关元件22和第一电容器20。点火器45还可以包括第二电容器28和/或第三电容器76。点火器可以适当地布置在侧整流罩中、座位下或油箱下。开关元件22、第一电容器20等布置在基底48上。基底48包括第一接线12和第二者接线。第一接线12从电池10延伸至初级线圈37。第二接线从位于第一接线12中点的分支点分支,并且延伸至开关元件22。
在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第一电容器20向初级线圈37和开关元件22供电,供电主要是在电池10用完时,或主要是在交流发电机32不稳定地操作时。第一电容器20优选布置在分支点62上。当第一电容器20的一部分具有较大的电容量时,第一电容器20可以由一个部分构成,并且第一电容器20主要向点火器45和点火线圈36供电。因此,当第一电容器20由单个部分构成时,即当第一电容器20由一个电容器构成时,点火装置的部件数目就会变小。
第一电容器20具有优选等于或大于1000μF并且等于或小于7000μ
F的电容量。当第一电容器20的电容量小于1000μF时,就不能向初级线圈37和开关元件22施加预定的电压。当第一电容器20的电容量大于7000μF时,发动机可能无法适当地起动。即,当摩托车的电池10用完时,就需要通过脚踏或推车起动来旋转曲轴。因此,需要增大发动机的转速以对电容器充电,并且需要将所生成的电压增大直至电压等于或大于起动电压的阈值。
在图3中,水平轴显示了发动机的转速Ne,纵轴显示了用于起动发动机的电压。当电容器的电容量C较小时,充电曲线迅速升高,这样可以在发动机相对较低的转速n1处得到用于起动的阀值Vth处的起动电压。即,使用相对较小的力量踩踏脚蹬起动踏板就可以得到处于阈值Vth处的起动电压。与之相反,当电容器的电容量C较大时,充电曲线缓慢地上升。因此,若没有生成发动机的相对较高的转速n2,就无法得到阈值Vth处的起动电压。即,若不使用相对大的力量踩踏脚蹬起动踏板,就不能得到处于阈值Vth处的起动电压。
第一电容器20具有大的电容量,并且具有大的主体。当第一电容器20操作时,第一电容器20会生成热量。由于温度增大,所以第一电容器20的性能可能会降低。因此,优选围绕着第一电容器20配设有热辐射装置。热辐射装置可以由圆柱形电容器容纳部47构成,电容器容纳部47容纳了例如呈柱状的第一电容器20。在第一电容器20中生成的热量经由电容器容纳部47辐射到外部。电容器容纳部47暴露在外部空气中,这样就能够进一步辐射第一电容器20的热量。
在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变压器电源24和CPU(控制器)26可以布置在第二接线16上。变压器电源24转换电池10中生成的电压,并且在该电压下向控制器26供电。控制器26控制开关元件22的ON和OFF状态。第二电容器28连接在变压器电源24和控制器26之间,并且由变压器电源24充电,这样第二电容器28就与第一电容器20配合来向控制器26供电,供电主要发生在电池10用完时。
即,当电池10用完时,从第一电容器20向控制器26供电。然而,从第一电容器20供应的电也供应给初级线圈37。因此,供给变压器电源24的电就可能会不足。因此配设了第二电容器28,这样第二电容器28就与第一电容器20配合以稳定地操作控制器26。第二电容器28具有优选等于或大于500μF并且等于或小于1000□F的电容量。当第二电容器28的电容量小于500μF时,就不能向控制器26施加预定的电压。当第二电容器28的电容量大于1000μF时,其充电曲线缓慢上升,并且发动机可能无法适当地起动。
第二实施例中的第三电容器76主要向第一附件70和第二附件72供电,而不向点火系统例如初级线圈37和点火器45供电。然而,第三电容器76可以向点火系统供电。例如,第一附件70可以是喷射器70。例如,第二附件72可以是燃油泵72。第三电容器76可以布置在交流发电机32和分支点之间的第四接线上。第三电容器76的数目可以是一个,或者可以大于或等于两个。第三电容器76可以与第一电容器20配合来向第一附件70供电。第三电容器76可以向第一附件70和第二附件72供电。
第一实施例中的防回流装置30防止电从第一电容器20流动至交流发电机32。防回流装置30可以由二极管或闸流晶体管构成。在第一实施例中,在第一电容器20和电池10之间配设了二极管等。在第二实施例中,在第一电容器20和交流发电机32之间以及第三电容器76和交流发电机32之间配设了防回流装置30。
根据第一实施例中用于发动机的点火装置,当电池10用完时,第一电容器20向初级线圈37和开关元件22供电,这样点火线圈36就可以生成高压。在此情形中,防回流装置30限制由积聚在第一电容器20中的电荷导致形成的电被电池10消耗掉,这样就可以稳定地向初级线圈37和开关元件22供电。
根据如上所述用于发动机的点火装置,当电池10用完时,第一电容器20可以向初级线圈37和开关元件22供电。在上述结构中,第一电容器20无需变得不必要的大,并且电容量不会不足。在上述结构中,第一电容器20的数目为一个,这样第一电容器20的成本就很低,并且安装空间变得很小。
在上述结构中,电在变压器电源24中进行转换,并且电被供应给控制器26,这样控制器26就能够稳定地操作。此外,当电池10用完时,第二电容器28会向控制器26供电,这样就能够稳定地执行将开关元件22转为ON和OFF。在上述结构中,第二电容器28无需变得不必要的大,并且电容量不会不足。在上述结构中,可以使用廉价的元件防止电的回流。
在用于第二实施例内发动机的点火装置中,即使当交流发电机32不能稳定地供电时,即,当交流发电机32供电不足时,可以从第一电容器20向初级线圈37和开关元件22供电,这样次级线圈38就可以生成高压。另外,可以使用第一电容器20稳定地操作附件,即喷射器70。在上述结构中,第一电容器20布置在分支点62处,这样第一电容器20就不会变得不必要的大,并且不会电容不足。
在上述结构中,可以防止第一电容器20和第三电容器76中的电荷流动至交流发电机32一侧,并且可以将电荷提供给初级线圈37等。在上述结构中,具有大电容量的第一电容器20可以向点火系统和附件70、72供电。在上述结构中,第一电容器20向点火系统供电,并且第三电容器76独立于第一电容器20和点火系统而向附件70、72供电,这样就可以稳定操作点火系统和附件70、72。
上述实施例可以适当地进行组合。
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多种修改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

Claims (12)

1.一种用于内燃机的点火装置,该点火装置点燃内燃机燃烧室中的混合气体,该点火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
包括初级线圈(37)和次级线圈(38)的点火线圈(36);
向初级线圈(37)供电的电池(10);
控制流过初级线圈(37)的初级电流的开关元件(22);
与电池(10)并联布置的第一电容器(20),当电池(10)电量耗尽时,第一电容器(20)向初级线圈(37)和开关元件(22)供电;以及
防止电从第一电容器(20)流向电池(10)的防回流装置(30);
从电池(10)延伸至初级线圈(37)的第一接线(12);
从位于第一接线(12)内的中间点上的分支点(14)延伸至开关元件(22)的第二接线(16);
布置在第二接线(16)上的控制器(26),该控制器(26)控制开关元件(22);
其中第一电容器(20)布置在防回流装置(30)和开关元件(22)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点火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第一电容器(20)布置在分支点(14)处。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点火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电容器(20)布置在防回流装置(30)和初级线圈(37)之间。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点火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一电容器(20)具有等于或大于1000μF的电容量,并且
第一电容器(20)具有等于或小于7000μF的电容量。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点火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容纳第一电容器(20)的电容器容纳部(47),该电容器容纳部为一体零件,
其中电容器容纳部(47)暴露在外部空气中。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点火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转换电池(10)的电压的变压器电源(24),该变压器电源(24)向控制器(26)施加电压;以及
连接到变压器电源(24)和控制器(26)之间的部分上的第二电容器(28),第二电容器(28)向控制器(26)供电。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点火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二电容器(28)具有等于或大于500μF的电容量,并且
第二电容器(28)具有等于或小于1000μF的电容量。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点火装置,其特征在于,防回流装置(30)至少是布置在分支点(14)和电池(10)之间的二极管和闸流晶体管之一。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点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控制器(26)被构造成对开关元件执行打开/关闭控制。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点火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由内燃机操作的交流发电机(32);
从交流发电机(32)延伸到电池(10)的第三接线(18);
布置在第三接线(18)上的调节器(33);
其中调节器(33)对交流发电机(32)中生成的交流电进行整流并且将整流过的电流供给到初级线圈(37)。
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点火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电容器(20)和变压器电源(24)在防回流装置(30)的低压侧上彼此并联连接,并且和初级线圈(37)并联连接。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点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控制器(26)与防回流装置(30)的低压侧相连。
CN 200510065117 2004-04-08 2005-04-08 用于内燃机的点火装置 Active CN16807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14251/2004 2004-04-08
JP2004114251 2004-04-08
JP033115/2005 2005-02-09
JP2005033115A JP2005320959A (ja) 2004-04-08 2005-02-09 内燃機関用点火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80707A CN1680707A (zh) 2005-10-12
CN1680707B true CN1680707B (zh) 2010-05-12

Family

ID=350674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510065117 Active CN1680707B (zh) 2004-04-08 2005-04-08 用于内燃机的点火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5320959A (zh)
CN (1) CN168070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90752A (zh) * 2012-11-01 2014-05-14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控制单元和汽车
EP3199799A1 (en) * 2013-05-24 2017-08-02 Denso Corporation Ignition control apparatus
JP6457840B2 (ja) * 2015-03-02 2019-01-23 マーレエレクトリックドライブズ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用制御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制御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50638A (en) * 1971-06-19 1973-08-07 Nippon Denko Transistorized ignition device of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WO1995013470A1 (en) * 1993-11-08 1995-05-18 Combustion Electromagnetics, Inc. Hybrid ignition with stress-balanced coils
US5456241A (en) * 1993-05-25 1995-10-10 Combustion Electromagnetics, Inc. Optimized high power high energy ignition system
EP1067285A1 (en) * 1999-07-09 2001-01-10 MAGNETI MARELLI S.p.A. An ignition and starting system for a motor-vehicl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50638A (en) * 1971-06-19 1973-08-07 Nippon Denko Transistorized ignition device of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5456241A (en) * 1993-05-25 1995-10-10 Combustion Electromagnetics, Inc. Optimized high power high energy ignition system
WO1995013470A1 (en) * 1993-11-08 1995-05-18 Combustion Electromagnetics, Inc. Hybrid ignition with stress-balanced coils
EP1067285A1 (en) * 1999-07-09 2001-01-10 MAGNETI MARELLI S.p.A. An ignition and starting system for a motor-vehic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80707A (zh) 2005-10-12
JP2005320959A (ja) 2005-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71562B (zh) 具輔助電源之燃燒及緊急起動操控系統
CN1367864A (zh) 用于内燃机的点火系统
US9822753B2 (en) Ignition control device
JP2011001956A (ja) 分離式補助電源の燃焼及び起動システム
JP2007224781A (ja) 分離充電補助電源を持つ点火又は燃料噴射システム
CN1680707B (zh) 用于内燃机的点火装置
US5444352A (en) Multi-level automotive battery charging system
US6684839B2 (en) Ignition or fuel injection control system with auxiliary source
CA1192943A (en) Ignition system for starting a diesel engine
CN101289986A (zh) 内燃机用点火装置
JP2011074906A (ja) 内燃機関用点火装置
US9546637B2 (en) Ignition apparatus
CN1071843C (zh) 点火系统
US4475492A (en) System for forcefully igniting sprayed fuel of a diesel engine during engine starting
JPS6036794Y2 (ja) 内燃機関のプラズマ点火装置
US20230392572A1 (en) Ignition device
CN1071842C (zh) 点火系统
JP2010216268A (ja) 自動車用内燃機関の始動制御装置
CN215633484U (zh) 一种用于混合燃料发动机的cdi点火控制电路及cdi点火装置
KR20110105240A (ko) 다중 점화코일 및 점화플러그를 구비한 내연기관의 점화장치
WO2013125800A1 (en) Vehicle starting device
US7240670B2 (en) Extended duration high-energy ignition circuit
JPH08158995A (ja) 自動車用蓄電装置
CN2137724Y (zh) 一脚来强力电子点火器
KR100881213B1 (ko) 자동차 순시피크전압 안정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