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61194A - 窗 - Google Patent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61194A
CN1661194A CN 200510008154 CN200510008154A CN1661194A CN 1661194 A CN1661194 A CN 1661194A CN 200510008154 CN200510008154 CN 200510008154 CN 200510008154 A CN200510008154 A CN 200510008154A CN 1661194 A CN1661194 A CN 16611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ile
outside
frame
draining
rec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510008154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661194B (zh
Inventor
藤井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KK AP Inc
Original Assignee
YKK AP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KK AP Inc filed Critical YKK AP Inc
Publication of CN16611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611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6611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611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pecific Sea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For Doors And Window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窗,在下框架(3)的内、外窗扇(10、20)的合梃框(14、24)的下部位置安装有下部挡风构件(40),该下部挡风构件(40)的一次密封部(41)和二次密封部(42)之间具有排水用凹部(43),为将越过所述合梃框(14、24)的挡水部而进入的雨水等从所述排水用凹部(43)流向室外侧,安装有下框架(3)的外窗扇(20)的靠室外上侧面(3c)设置得低于所述排水凹部(43),从该排水用凹部(43)流入的雨水等就沿着靠室外上侧面(3c)流到室外侧,由于从所述合梃部的挡水部进入的雨水等可从下框架(3)的靠室外上侧面(3c)流到室外侧进行排水,因此,即使不在下框架(3)上形成排水孔,雨水等也不会越过合梃部的挡水部而进入到室内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窗框上装有内窗扇和外窗扇的窗,详细地说,涉及不使雨水等越过内窗扇和外窗扇的合梃部的挡水部进入到室内侧的挡水结构。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209664号公报)揭示了一种不使雨水等越过内窗扇和外窗扇的合梃部的挡水部进入到室内侧的窗。
该窗用合梃密封件对内窗扇合梃框和外窗扇合梃框之间进行挡水,用下部挡风构件对该内、外窗扇的合梃框的下侧面与下框架的上侧面之间进行挡水,所述下部挡风构件被作成具有排水部的形状,该排水部的上侧面在长度方向不连续、将其不连续部分连续到下侧面,在下框架上形成有使该排水部向室外侧开口的排水孔。
采用这种窗,越过内、外窗扇的合梃框的挡水部、越过内、外窗扇的合梃框下侧面与下部挡风板的上侧面之间的挡水部(即合梃部的挡水部)而进入的雨水等,通过下部挡风构件的排水部从下框架的排水孔排到室外侧,因此,可防止雨水等越过合梃部的挡水部进入室内侧。
所述的窗,虽然可防止雨水等越过合梃部的挡水部进入到室内侧,但为此必须在下框架上开排水孔,将从合梃部进入的雨水等排到室外,开排水孔是很麻烦的。
另外,由于下框架若是用隔热件将室内侧金属构件和室外侧金属构件连接起来的隔热型材,就要将下部挡风构件安装在隔热件上,所以要在该隔热件上开排水孔。
但是,在隔热件上开排水孔是非常困难的,还恐怕会从该部分漏水、不能确保隔热性能,实际上,由于不能在隔热件上开排水孔,故在下框架是隔热型材的这种窗的情况下,不能防止雨水等越过合梃部的挡水部进入到室内侧。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在下框架上开排水孔、就可防止雨水等越过合梃部的挡水部进入到室内侧的窗。
第1发明的窗,内窗扇合梃框和外窗扇合梃框之间由合梃密封件挡水,
窗框的下框架的上侧面与内窗扇的合梃框的下侧面之间由下部挡风构件挡水,
该下部挡风构件的一次密封部与二次密封部之间,具有将从所述挡水部进入的雨水等排到室外侧的排水用凹部,
比该排水用凹部靠室外侧的下框架部分,是低于该排水用凹部、使雨水等流到室外侧的形状。
第2发明的窗,在第1发明中,内窗扇的合梃框与外窗扇的合梃框之间,由一次合梃密封件和二次合梃密封件分别挡水,
排水用凹部位于该一次合梃密封件与二次合梃密封件之间。
第3发明的窗,在第1或第2发明中,在内窗扇合梃框的室外侧面设有朝外侧的内气返回片,排水用凹部位于该内气返回片的下方。
第4发明的窗,在第1~第3的任一个发明中,在比排水用凹部靠室外侧的下框架部分上安装有移动自如的外窗扇,该外窗扇的室内侧下部与下框架之间的挡水部位于所述排水用凹部的室外侧端部的上方。
采用第1发明,越过内、外窗扇合梃框之间的挡水部、合梃框下侧面与下部挡风构件之间的挡水部,即、越过合梃部的挡水部进入的雨水等就从排水用凹部流向室外侧,再从低于该排水用凹部的下框架部分排向室外侧。
这样,可防止越过合梃部的挡水部而进入的雨水等进入到室内侧。
另外,由于比排水用凹部靠室外侧的下框架部分低于该排水用凹部,使雨水等流向室外侧,故不必在下框架上开排水用孔。
因此,即使窗使用了由隔热型材形成的下框架,而该隔热型材是用隔热件将金属制室内侧构件和金属制室外侧构件连接起来的,也可防止雨水等越过合梃部的挡水部进入到室内侧。
采用第2发明,由于越过一次合梃密封件所形成的一次挡水部而进入的雨水等被二次合梃密封件所形成的二次挡水部挡住,向下流下,流入排水用凹部,故能可靠地将越过一次挡水部的雨水等排向室外侧。
采用第3发明,由于越过合梃密封件所形成的挡水部而进入的雨水等碰到内气返回片而向下流下,流入排水用凹部,故能可靠地将越过该挡水部进入的雨水等排向室外侧。
采用第4发明,从排水用凹部的室外侧端部流下的雨水等,在强风强雨时不会从外窗扇的室外侧下部与下框架之间吹入室内侧。
                            附图说明
图1是窗的屋内看到的概略图。
图2是图1中A-A放大后的详细剖视图。
图3是图1中B-B放大后的详细剖视图。
图4是图1中C-C放大后的详细剖视图。
图5是下框架的合梃部分的俯视图。
图6是下框架的合梃部分的立体图。
图7是图5中D-D的剖视图。
图8是内、外窗扇的合梃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在窗框1上安装有内窗扇10和外窗扇20。本实施例中的窗为内窗扇10和外窗扇20被安装成沿面内方向移动自如的双扇拉窗,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将内窗扇10与外窗扇20的一方固定,使另一方移动自如。
所述窗框1将上框架2和下框架3及左右的纵框架4连接成矩形。
所述内窗扇10将上框11、下框12、窗挡框13和合梃框14连接成矩形,并在其内部安装有板,例如玻璃15。
所述外窗扇20将上框架21、下框22、窗挡框23和合梃框24连接成矩形,并在其内部安装有板,例如玻璃25。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上框架2的靠室内下侧面2a具有内上轨2b,在靠室外下侧面2c具有外上轨2d。
所述下框架3的靠室内上侧而3a具有内下轨3b,在靠室外上侧面3c具有外下轨3d。
所述靠室外上侧面3c低于靠室内上侧面3a。在该靠室内上侧面3a与靠室外上侧面3c之间,具有由横向面3e和纵向面3f形成的大致钩形状的部分。该横向面3e高于靠室外上侧面3c,纵向面3f与靠室外上侧面3c连续。
如图2所示,内窗扇10沿所述内上轨2b和内下轨3b向面内方向移动。
该内窗扇10的下侧面(合梃框14的下侧面)与下框架3的靠室内上侧面3a及横向面3e相对。
如图3所示,外窗扇20沿所述外上轨2d和外下轨3d向面内方向移动。
该外窗扇20的下侧面(合梃框24的下侧面下侧面)与下框架3的靠室外上侧面3c相对,该外窗扇20的下部室内侧面(下框22的下部室内侧面)与所述纵向面3f相对。
如图4所示,所述内窗扇10的合梃框14与外窗扇20的合梃框24之间,由一次合梃密封件30和二次合梃密封件31挡水。
例如,在外窗扇20的合梃框24的室内侧面24a上,安装有朝室内的一次合梃密封件30,并与内窗扇10的合梃框14的室外侧面14a压接。在该合梃框14的室外侧面14a上,安装有朝室外侧的二次合梃密封件31,并与外窗扇20的合梃框24的室内侧面24a压接。
另外,所谓一次、二次就是在面内方向的左右方向,一次是与室外空气接触的一侧,二次是与室内空气接触的一侧。
在比所述内窗扇10的合梃框14的室外侧面14a上的二次合梃密封件31还靠外侧的地方,具有朝外侧的内气返回片32。
在比所述外窗扇20的合梃框24的室内侧面24a上的一次合梃密封件30还靠内侧的地方,具有朝内侧的外气返回片33。
该外气返回片33与内气返回片32的室内侧面重叠。
如图5、图6所示,在与下框架3的横向面3e上的内外窗扇合梃部相对的位置,安装有下部挡风构件40。
该下部挡风构件40具有一次密封部41、二次密封部42、及处于该一次密封部41与二次密封部42之间的排水用凹部43,该排水用凹部43为具有室内侧高、室外侧低的底面43a、内侧纵面43b和外侧纵面43c的形状,该底面43a的室外侧端部与所述下框架3的纵向面3f连续,使雨水等从该底面43a沿着纵向面3f流落到靠室外上侧面3c,再从该靠室外上侧面3c流向室外侧。即,比下框架3中的排水用凹部43还靠室外的下框架部分是低于该排水用凹部43、使雨水等流向室外侧的形状。
并且,如图7、图8所示,通过关闭内、外窗扇10、20,内窗扇10的合梃框14下侧面就与下部挡风构件40的一次密封部41、二次密封部42的上侧面接触,对下框架3的上侧面与合梃框14的下侧面之间挡水。
另外,所述二次合梃密封件31在排水用凹部43的内侧,所述一次合梃密封件30在排水用凹部43的外侧。即,排水用凹部43位于一次合梃密封件30与二次合梃密封件31之间。
所述内气返回片32与排水用凹部43相对。
并且,所述排水用凹部43与外窗扇20的合梃框24的室内侧面24a相对。
在所述外窗扇20的合梃框24的室内侧面24a的靠下部形成有排水用孔26。
该排水用孔26,如图7所示,与下部挡风构件40的排水用凹部43的底面43a中的室外侧端部相对,雨水等可进入合梃框24的中空部24b内。
在本实施例中,下部滑动片27嵌合安装在合梃框24的中空部24b的下部,在该下部滑动片27上形成有孔28,雨水等可从该孔28进入下部滑动片27内。
由于是这种结构,因此,越过一次合梃密封件30与合梃框14的室外侧面14a之间的挡水部而进入的雨水等,就沿着该合梃框14的室外侧面14a流下并流入排水用凹部43内。
另外,越过下部挡风构件40的一次密封部41的上侧面与合梃框14的下侧面之间的挡水部而进入的雨水等也流入所述的排水用凹部43内。
另外,从一次密封部41的室外侧纵面与合梃框24的室内侧面24a下部(本实施例中是下部滑动片27)之间进入的雨水也流入所述的排水用凹部43内。
如上所述,流入排水用凹部43的雨水等,沿着其底面43a而流向室外侧,并从下框架3的纵向面3f与合梃框24的室内侧面24a之间流下,排到室外侧。例如,流下至靠室外上侧面3c,从形成在外下轨3d上的缺口部排向室外侧。
在雨水等态势良好地从所述排水用凹部43流下的情况下、流下大量的雨水等的情况下,由于该雨水等的一部分从排水用孔26(孔28)流入合梃框24的中空部24b内(下部滑动片27)进行排水,故能顺利地排水。
另外,通过如上所述那样在内窗扇10合梃框14的室外侧面14a上设置内气返回片32,使该内气返回片32与排水用凹部43相对,则如前所述,越过一次合梃密封件30与合梃框14的室外侧面14a之间的挡水部进入的雨水等碰到该内气返回片32,流落到下方,因此,更可靠地使雨水等流入到排水用凹部43内,故能可靠地进行排水。
虽然不设置所述内气返回片32也可将进入的雨水等流入到排水用凹部43内,但在该场合,最好将二次合梃密封件31的位置作成与排水用凹部43相对,以使进入的雨水等碰到二次合梃密封件31,流落到下方。
另外,即使无内气返回片32、二次合梃密封件31,也可将进入的雨水等流入到排水用凹部43。
在作成上述结构的情况下,从排水用凹部43流落的雨水等,由于有可能在强风强雨时从外窗扇20的室内侧下部与下框架3之间被吹入室内侧,因此,如图5、图6所示,在下框架3中比排水用凹部43的内侧纵面43b靠内侧,且在底面43a的室外侧端部的上方位置(即外窗扇关闭侧的位置),向室外侧来安装外窗扇下方内横向密封件29,对外窗扇下部与下框架3之间进行挡水。
如此作成,由于外窗扇20的室内侧下部与下框架3之间的挡水部位于排水用凹部43的室外侧端部的上方,故可防止从排水用凹部43流落的雨水等在强风强雨时从外窗扇20的室内侧下部与下框架3之间吹入到室内侧。
下面,说明窗的具体形状。
如图2、图3、图4所示,所述上框架2、下框架3、纵框架4是用隔热件7将室内侧金属构件5与室外侧金属构件6连接起来的隔热型材。
所述下框架3,如图6所示,用内窗扇关闭侧的第1遮盖件8、外窗扇关闭侧的第2遮盖件9覆盖该隔热件7。
如图2和图6所示,该第1遮盖件8是剖面形状具有横片8a和曲柄状纵片8b的长条件,该横片8a跨接在室内侧金属构件5和室外侧金属构件6上,覆盖隔热件7,纵片8b的上部与下框架3的内下轨3b接触安装,在内下轨3b的室外侧面与第1遮盖件8之间形成有中空部50。
该第1遮盖件8的横片8a的室外侧部分和纵片8b的成为钩形的部分,构成前述下框架3中的横向面3e。
如图3和图6所示,所述第2遮盖件9是剖面形状具有下横片9a、室外侧纵片9b、上横片9c和室内侧竖立片9d的长方件,该下横片9a跨接在室内侧金属构件5与室外侧金属构件6上,覆盖隔热件7,在室外侧纵片9b上安装有所述外窗扇下方内横向密封件29,室内侧竖立片9d与内下轨3b接触安装。
该第2遮盖件9的上横片9c构成所述下框架3的横向面3e。
从一个纵框架4到合梃部(即,内窗扇10的关闭侧部分)安装有所述第1遮盖件8,从另一个纵框架4到合梃部(即,外窗扇20的关闭侧部分)安装有第2遮盖件9,在合梃部中两者有间隔地相对。
所述下部挡风板40的一次密封部41具有与第1遮盖件8的上侧面相接的大致曲柄状的横板44、以及设在其上的翅片44a。
所述二次密封部42具有与第2遮盖件9的上横片9c相接的横板45、以及设在其上的翅片45a。
所述排水用凹部43具有:与二次密封部42的横板45连续的内侧纵板46、与一次密封部41的横板44连续的外侧纵板47、以及设在该内侧纵板46与外侧纵板47之间的大致U字形的底板48。该内侧纵板46、外侧纵板47是所述内侧纵面43b、外侧纵面43c,底板48是所述底面43a。
所述下部挡风板40被安装成:一次密封部41的横板44与第1遮盖件8的上侧面相接,二次密封部42的横板45与第2遮盖件9的上侧面相接,底板48与下框架3相接。
在所述第1遮盖件8的一端部与一次密封部41之间,形成有使所述中空部50在室外侧开口的排水用通道51。
例如,所述第1遮盖件8的一端面8c与外侧纵板47隔开,且第1遮盖件8的横片8a的室外侧部的上侧面与横板44的室外侧横片44b的下侧面隔开,形成所述排水用通道51。
在所述下框架3的内下轨3b的内窗扇关闭侧,如图2所示,形成向所述中空部50开了口的排水孔52,以使积存在下框架3的靠室内上侧面3a上的雨水等从排水孔52流向中空部50。
所述排水孔52被第1遮盖件8覆盖,从室外侧不能看到它。
由于是这种结构,所以积存在下框架3的靠室内上侧面3a上的雨水等就从排水孔52流到中空部50中,沿着该中空部50流向下部挡风构件40,并从第1遮盖件8的一端部与一次密封部41之间的排水用通道51排到室外侧。
如图2、图3、图4所示,所述内、外窗扇10、20的上框、下框和窗挡框,是用隔热件62将金属制室内侧构件60与金属制外侧构件61连接起来的隔热型材,外窗扇20的合梃框24是金属制。
如图4所示,所述内窗扇10的合梃框14具有:金属制室内侧构件70、用第1隔热件72与该面内方向外侧的室外侧部71连接的金属制室外侧构件73、用螺钉75安装在所述金属制室内侧构件70的面内方向内侧的室外侧部74上的金属制配件76、以及安装在该金属制配件76的室外侧部和所述金属制室外侧构件73上的第2隔热件77,作成的合梃框,其隔热性优异,且看不到螺钉75,外观性良好。
该合梃框14的装配情况如下。
用第1隔热件72将所述金属制室内侧构件70与金属制室外侧构件73进行连接。
在该金属制室内侧构件70上,用朝面外方向的螺钉安装金属制配件76。
将成形为板状的第2隔热件77从长度方向滑动插入于该金属制配件76与金属制室外侧构件73的相对的槽78中,然后,通过铆接固定进行连接。
另外,也可不铆接固定所述第2隔热件77,用安装在合梃框14上下的上下滑动片将其夹入固定也可以。
此外,也可从面外方向(室内外侧方向)的两侧压入第2隔热件77。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是将下部挡风构件40的一次密封部41、二次密封部42和排水用凹部43作成一体的,但也可将一次密封部41和二次密封部42作成分体,并将具有排水用凹部43的排水用部件设在一次密封部41与二次密封部42之间。
[符号的说明]
1-窗框,2-上框架,3-下框架,4-纵框架,10-内窗扇,14-合梃框,14a-室外侧面,20-外窗扇,24-合梃框,24a-室内侧面,30-一次合梃密封件,31-二次合梃密封件,32-内气返回片,33-外气返回片,40-下部挡风构件,41-一次密封部,42-二次密封部,43-排水用凹部

Claims (4)

1.一种窗,其特征在于,内窗扇的合梃框与外窗扇的合梃框之间由合梃密封件挡水,
窗框的下框架的上侧面与内窗扇的合梃框的下侧面之间由下部挡风构件挡水,
该下部挡风构件的一次密封部与二次密封部之间,具有将从所述挡水部进入的雨水等排到室外侧的排水用凹部,
比该排水用凹部靠室外侧的下框架部分,是低于该排水用凹部、使雨水等流到室外侧的形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其特征在于,内窗扇的合梃框与外窗扇的合梃框之间,由一次合梃密封件和二次合梃密封件分别挡水,
排水用凹部位于该一次合梃密封件与二次合梃密封件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窗,其特征在于,在内窗扇合梃框的室外侧面设有朝外侧的内气返回片,排水用凹部位于该内气返回片的下方。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窗,其特征在于,在比排水用凹部靠室外侧的下框架部分上安装有移动自如的外窗扇,该外窗扇的室内侧下部与下框架之间的挡水部位于所述排水用凹部的室外侧端部的上方。
CN 200510008154 2004-02-17 2005-02-07 Active CN16611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040020 2004-02-17
JP2004-040020 2004-02-17
JP2004040020A JP3903261B2 (ja) 2004-02-17 2004-02-17 サッ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61194A true CN1661194A (zh) 2005-08-31
CN1661194B CN1661194B (zh) 2011-06-22

Family

ID=350107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510008154 Active CN1661194B (zh) 2004-02-17 2005-02-07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3903261B2 (zh)
CN (1) CN1661194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77111B (zh) * 2007-08-30 2012-01-11 Ykkap株式会社 合成树脂制双槽推拉窗
CN105781341A (zh) * 2016-03-22 2016-07-20 浙江奇龙建材有限公司 水气分离型推拉门窗
CN106014113A (zh) * 2016-05-18 2016-10-12 浙江海洋大学 气水分离型海上开采平台操纵室
CN106907073A (zh) * 2015-12-23 2017-06-30 威可楷(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门窗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951225B2 (en) 2005-06-10 2015-02-10 Acclarent, Inc. Catheters with non-removable guide members useable for treatment of sinusitis
JP5225717B2 (ja) * 2008-03-18 2013-07-03 株式会社Lixil 外部開口用サッシの水密構造
JP7046665B2 (ja) * 2018-03-20 2022-04-04 株式会社Lixil 建具
JP6888188B2 (ja) * 2019-01-31 2021-06-16 株式会社Lixil 建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601795C2 (de) * 1976-01-20 1979-05-31 Wieland-Werke Ag, 7900 Ulm Dichtung am Mittelstoss von Fenstern oder Türen mit horizontal verschiebbaren Flügeln
CN2455902Y (zh) * 2001-01-03 2001-10-24 汤少霞 门窗纯阶梯型高气密下滑装置
CN2553057Y (zh) * 2002-05-22 2003-05-28 毅鑫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铝窗外轨框的下横料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77111B (zh) * 2007-08-30 2012-01-11 Ykkap株式会社 合成树脂制双槽推拉窗
CN106907073A (zh) * 2015-12-23 2017-06-30 威可楷(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门窗
CN105781341A (zh) * 2016-03-22 2016-07-20 浙江奇龙建材有限公司 水气分离型推拉门窗
CN106014113A (zh) * 2016-05-18 2016-10-12 浙江海洋大学 气水分离型海上开采平台操纵室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3903261B2 (ja) 2007-04-11
JP2005232702A (ja) 2005-09-02
CN1661194B (zh) 2011-06-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661194A (zh)
CN1212468C (zh) 下框上面为平台面的室外用门框结构
CN1112638A (zh) 活动百叶窗
KR102060165B1 (ko) 유리난간대 및 이를 구비한 창호
JP5740298B2 (ja) 建具
KR101896771B1 (ko) 수밀 최적화 구조가 적용된 입면 분할 창호
KR101872970B1 (ko) 창호 프레임 구조
JP5290736B2 (ja) 建具
CN1740499A (zh) 具有内开窗及固定窗的窗
CN205895020U (zh) 一种外开窗结构
CN201310263Y (zh) 防水密封隔热推拉窗
KR102172592B1 (ko) 중연창의 중간바 배수구조
KR200375065Y1 (ko) 시스템 창호의 조립식 창틀구조
CN208430937U (zh) 一种防漏水铝合金门窗
CN213175296U (zh) 高水密性内置隐纱平开窗
JP4268121B2 (ja) 建具
CN205531979U (zh) 新型排水结构铝合金门窗
JP3964376B2 (ja) サッシ窓
JP2005097928A (ja) 建具
KR20100011290U (ko) 갤러리 창호
CN1676857A (zh)
CN218623905U (zh) 一种多层密封隐形排水推拉窗
CN211818863U (zh) 一种桥式推拉窗轨
KR20060040036A (ko) 시스템 창호의 조립식 창틀구조
CN212743744U (zh) 一种新型复合节能窗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