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26121A -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26121A
CN1626121A CN 200310107278 CN200310107278A CN1626121A CN 1626121 A CN1626121 A CN 1626121A CN 200310107278 CN200310107278 CN 200310107278 CN 200310107278 A CN200310107278 A CN 200310107278A CN 1626121 A CN1626121 A CN 16261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djuvant
extractum
radix
starch
radix astragali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31010727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63673C (zh
Inventor
闫希军
吴逎峰
郭治昕
叶正良
张文生
高鹏
陈建明
祝国光
朱永宏
李永强
郑永锋
李旭
章顺楠
刘金平
魏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sly Pharmaceutical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Tasly Pharmaceut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Tasly Pharmaceut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jin Tasly Pharmaceut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B200310107278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0563673C/zh
Publication of CN16261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261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6367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63673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药物,本发明克服了目前滴丸所用辅料纯天然程度不高、以及目前常用的化学合成辅料不在某些国家的食品添加剂目录中、滴丸口感较差的缺点,是一种天然程度更高,安全性更强、毒副作用更低的药物制剂。

Description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用配制品,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制剂。
                               背景技术
冠心病是常见病,也是严重危害中老年群体的病种之一。近年来,由于社会的发展,工作、生活、饮食结构及环境等的变化,冠心病患者呈上升趋势。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年以上冠心病患者发病率达2.47%~3.18%。《灵枢》说:“人年四十,阴气自半”,“六十岁,心气始衰”,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功能渐趋减退。心气衰减又易致血行滞缓而留瘀,兼以饮食失节,多啖肥甘,脾失健运,痰浊滋蓄,痰瘀交阻脉道,或劳累感寒,或怫情逆志,血行不畅之势益趋严重。心失所养则痛,瘀滞不通亦痛。可见,气虚血瘀为冠心病的主要病理因素之一,属“本虚标实”,随着人口老龄化,这一证型的患者有增加之趋势。赖真等[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4,14(3)]报道,冠心病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表现出管袢畸形,血流缓慢,血球悬浮呈细粒或絮片状,袢顶瘀血、乳头下静脉丛显露等,与正常人比较有明显差异。因虚致瘀,因滞致瘀.虚实不同,微循环变化也呈现明显差异。因虚致瘀者视野欠清晰,管袢模糊,数目减少,长度缩短较气滞血瘀为重;而气滞血瘀者管径增宽.袢顶瘀血,乳头下静脉丛显露等静脉系郁血又较气虚血瘀明显。翟虹燕等[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7,19(1)]报道,冠心病气滞血瘀型虽已有明显血液流变学改变,但每搏输出量(SV)、每分输出量(CO)、每搏指数(SI)、心脏指数(CI)、血管外周阻力(RT)均与正常对照组相近(P>0.05)。表明其心功能尚未明显受损或处于心功能代偿期,气虚血瘀组SV、CO、SI、CI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RT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0.05)。表明气虚血瘀证型冠心病患者心功能明显受损。可见,无论是传统中医辩证还是现代病理研究,均能找出冠心病气滞血瘀证与气虚血瘀证的差异所在,故在治疗上也应有所差异。
目前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型的临床处方和中成药很多,例如,由黄芪、党参、当归、丹参、红花组成的益气活血方[祝维峰,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4,18(5)];由生脉饮加丹参、黄芪、三七、红花、元胡、山楂组成的丹芪生脉饮,[陈宇春,光明中医,1999,14(5)];由三七、黄芪、葛根组成的复方三七口服液[方祝元等,中国中医急症,2000,9(6)];复方丹参注射液(每2ml相当于丹参、降香各2g)和黄芪注射液(每1ml相当于黄芪2g)[陈维琴,四川中医,2001,13(3)];由黄芪、党参、麦冬、丹参、川芎、降香组成的冠心病基本方[王金荣等,辽宁中医杂志,2001,28(8)];由丹参、延胡索、黄芪、赤芍、川芎、当归组成的舒心通脉片[王秀娥等,山东中医杂志,1997,16(8)];由红参、川芎、桂枝组成的参桂胶囊[中国专利,专利号97100028];由丹参、三七、香附组成的三七丹参片[中国专利,专利号96113176],等等。以上临床处方和中成药均有一定的不足之处,或偏于益气,或偏于通阳,或偏于活血,或偏重气阴两虚,或剂型较差,临床上未得到全面推广。另外,复方丹参片(中国药典77年版、85年版、95年版和2000年版)应用历史较长,但临床效果不甚理想,起效慢,作用较差。复方丹参滴丸(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专利申请号01136155.7)由丹参、三七、冰片三味药组成,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作用,虽然它对冠心病心绞痛各中医证型均有一定的疗效,但主要还是以气滞血瘀为主。所以,寻找新的有效的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的药物成为人们积极研究的课题。
目前治疗冠心病的西药主要是硝酸酯类化合物、β受体阻滞剂及钙拮抗剂等,这些药物只能缓解症状,难以治本,且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中药虽然单一靶点的作用强度低于西药,但其多途径、多靶点、动态整体治疗、毒副作用小的特性则远非西药所能及,疗效确切的中成药的综合治疗效应要超过西药。作为现代医学常用的人工合成化学物质已遍及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化学合成药成为药物的主流,然而,随着多种疑难重症杂症的出现,西医治疗呈现出不完美,人类生活和健康的现实以及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都对这种情况提出了质疑,特别是随着化学药品毒副作用的不断出现、疾病谱的改变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使现代医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人们也逐渐把希望寄托在传统医药的应用和发展上。提倡回归自然,重视植物药的使用、热衷于传统疗法、崇尚天然药物的潮流正在形成,充分利用天然物质是人类最佳的选择。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中草药都有一定的市场,随着人们对健康要求认识水平的增高以及人口的老龄化,亚健康状态化,人们更加渴望回归自然,利用纯天然程度高的药物治疗、预防一些化学合成药物所不能解决得问题,因此天然植物药的应用超出它原来民族传统文化的背景。从天然药物中寻求副作用小、且物美价廉的药物成为世界各国医药企业所追逐的目标。欧共体对草药进行了统一立法,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草药地位已经合法化,美国政府也已起草了植物药管理办法,开始接受天然药物的复方混合制剂作为治疗药,这些为中药作为治疗药进入国际医药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我国正式加入WTO,中国医药市场融入国际医药大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将进一步加剧。面临强大跨国医药集团的激烈竞争以及日本、韩国、印度、泰国等亚洲国家传统医药产品和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植物药的巨大冲击,我国传统中药产生的众多产品由于尚不能符合国际医药市场的标准和要求而被拒之门外。
随着市场全球范围的拓展以及人类回归自然要求,使用毒副作用低的药物,尤其是纯天然药物越来越成为人们的首选,滴丸制剂是一种具有高效、速效新型中药制剂,其克服了以往中药制剂的缺点与不足,但目前的滴丸制剂普遍面临以下问题:1、滴丸辅料纯天然程度不高:目前,滴丸基质辅料多为化学合成品,天然程度较低,新的替代基质辅料的寻找、特别是天然程度高的替代基质辅料的寻找及其制备工艺的确定,又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目前常见可能的天然基质辅料替代品所需的制备条件非常苛刻,辅料温度及其滴丸滴制条件都是影响滴丸制备成型的关键。辅料熔融温度过高则粘性低,可塑性差,辅料熔融温度过低可塑性虽强,但滴丸有易粘丸、变形等缺点,因此,寻找纯天然程度高,且适于替代现有滴丸基质的辅料是非常艰辛的一项工作。2、滴丸出口遇到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越来越国际化,中国也正努力适应这种趋势,目前作为保健食品的中药滴丸制剂,已成功的出口到许多国家,但目前也面临许多问题,因为不同的国家对中药滴丸制剂所选用的辅料的认同有所不同,尤其是工业发达的欧洲,对食品辅料及医药辅料的更为严格,而作为保健食品出口的滴丸制剂所选用的化学合成辅料(如聚乙二醇)并不在某些国家的食品添加剂的目录中,这对中药滴丸制剂走向国际市场非常不利,成为中药进入国际市场的绊脚石,因此,寻找一种或更多的新的、能为国际市场接受的基质辅料尤为重要,也刻不容缓。3、口感及起效速度的缺点:中药及其制剂的口感较差是其一大特点,人们在服用某些药物时对药物所具有的不良味道的恐惧甚至远远胜于对疾病的恐惧,更有甚者,一些患者因为不能克服中药或其制剂的不良口味或气味而放弃中药的治疗,如将药物制成胶囊剂或糖衣片剂虽可改善口感,减少刺激,但崩解速度却延长,不利于药物迅速起效,对某些疾病,特别是需药物迅速起效的疾病不适用。4、滴丸工业化生产的制剂工艺困难:在滴丸制剂辅料的替换过程中,其工业化生产的制剂工艺的确定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如基质辅料的熔融温度、滴制温度、辅料与药物的配比、滴管口径的比例、冷凝剂等均是影响滴丸的因素,因此,基质的替换且能适于工业化生产是一件耗时、耗费大量资金的工作。
为了改变滴丸剂基质辅料长期以化学合成辅料为主的局面,解决目前滴丸基质所面临的纯天然程度低,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要求回归自然、服用低毒、无毒副作用的纯天然药物的问题;也可解决中药制剂,特别是滴丸制剂在出口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增强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本发明通过大量的试验及制剂工艺的研究,发明了一种毒副作用低、疗效显著、价格适中、适应工业化大生产的纯中药滴丸制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以新型天然基质辅料制备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药物。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药物制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所选用的基质辅料是通过大量的试验所得到的,具有分子量小,易溶于水,溶散速度更快,纯天然程度高,毒副作用更低,且能降低药物刺激性气味,口腔含服时具有改善口腔酸碱度,改善口腔气味的特点,本发明所用基质辅料为食品轿味剂,服用口感好、患者易接受的特点,是未来基质辅料发展的方向。
本发明药物组分、用量及其辅料的选择也是经过发明人进行大量摸索总结得出的,各组分用量在下述范围都有较好的疗效:
黄芪22.2%~66.8%,丹参11.6%~33.4%,三七2.5%~13.5%,降香14.5%~44.3%、适量辅料制成,其中辅料包括填充剂和增塑性基质,所说的填充剂选自下述一种或一种以上植物来源的天然辅料:赤藓糖醇、山梨醇、果糖、D-核糖酸-γ-内酯、阿拉伯醇、海藻糖、D-核糖、低熔点琼脂糖、虫胶、木糖醇、棉子糖、葡萄糖、苹果酸、枸橼酸、异麦芽醇、乳糖醇、麦芽糖等,以及它们含结晶水化合物;所说的增塑性基质选自下述一种或一种以上植物来源的天然辅料:淀粉及其衍生物、纤维素及其衍生物、阿拉伯胶、右旋糖酐、甲壳素、田箐胶、卡拉胶、印度胶、红藻胶、西黄蓍胶、角叉菜胶、罗望子胶、果胶、黄原胶、海藻酸及其盐、糊精、环糊精、琼脂、乳糖;所述淀粉及其衍生物如预胶化淀粉、变性淀粉、羟丙基淀粉、羧甲基淀粉,所述纤维素及其衍生物如甲基纤维素、微晶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乙基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优选的本发明药物组分用量及其辅料的选择为黄芪30.8%~57.2%,丹参15.4%~28.6%,三七3.5%~6.5%,降香20.6%~38.2%、适量辅料制成,其中的填充剂辅料选自下述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植物来源天然辅料:山梨醇、木糖醇、乳糖醇、麦芽糖,以及它们含结晶水化合物;其中的增塑性基质选自下述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植物来源天然辅料:预胶化淀粉、羧甲基淀粉、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阿拉伯胶、海藻酸、糊精、环糊精、琼脂、乳糖;最佳的本发明药物组分用量及其辅料的选择为黄芪44.7%,丹参26.7%,三七6.3%,降香22.3%、适量辅料制成,其中的填充剂辅料选自下述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植物来源天然辅料:木糖醇、乳糖醇;其中的增塑性基质选自下述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植物来源天然辅料:淀粉、阿拉伯胶;最佳的本发明药物组分用量及其辅料的选择为黄芪42.2%,丹参23.8%,三七4.5%,降香30.5%、适量辅料制成,其中的辅料为木糖醇和淀粉混合物或木糖醇和阿拉伯胶混合物或为乳糖醇和淀粉混合物。
上述敷料中还可以含有化学合成辅料和动物来源辅料,其中填充剂包括苯基乙二醇、十六醇、十八醇、硬脂酸钠、硬脂酸甘油酯、棕榈酸甘油酯、尿素、聚氧乙烯单硬脂酸酯、聚氧乙烯烷基醚;其中增塑性基质包括聚乙烯吡咯烷酮、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卡波姆、聚乙烯醇、丙烯酸树脂、泊洛沙姆、明胶。
在对以上辅料的筛选中,我们发现:植物胶体如卡拉胶、西黄蓍胶、果胶、琼脂、阿拉伯胶、印度胶、罗望子胶、刺槐豆胶、白芨胶、瓜儿豆胶、魔芋胶、刺梧桐胶等植物胶体具有粘度大、流动性差、冷凝后不凝固等特点,而阿拉伯胶具有高浓低粘的性质,可配制成50%浓度的水溶液而仍具有流动性,这是其它亲水胶体所不具备的特点之一,阿拉伯胶具有在高温、低浓度下,可以滴出,但不冷凝,在低温、高浓度下,不易滴出,但能冷凝等特点。多糖如淀粉及其衍生物(如胶化淀粉、羧甲基淀粉等)、纤维素衍生物(如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等)、海藻酸、糊精、环糊精、乳糖等多糖,在筛选中发现海藻酸具有粘度大、呈果冻样,糊精具有胶体样,乳糖凝固性差等特点;而淀粉及其衍生物是医学辅料中常用的物质,故在多糖中优选淀粉及其衍生物。多元醇如山梨醇(88~102℃)、木糖醇(88~94.5℃)、乳糖醇(70~80℃)、甘露糖醇(166~169℃)、麦芽糖醇(135~140℃)、异麦芽醇(98~103℃)等多元醇进行筛选,发现其作为滴丸基质具有以下特点:山梨醇、乳糖醇、异麦芽醇流动性差;甘露糖醇、麦芽糖醇熔点太高;木糖醇凝固性稍差。在初步筛选后,在多元醇的选择中优选木糖醇、乳糖醇、山梨醇,最佳是木糖醇。木糖醇作为滴丸基质具有以下特点:91℃时,木糖醇已出现熔融状态,但并未完全熔融,迅速降温,其很快析出结晶,木糖醇与浸膏在一定比例混合后流动性好,可以滴下且可以冷凝,但冷凝为粉末状物,结构松散,韧性极差,捏之即碎。有机酸和盐、碱如枸橼酸(100℃)、山梨酸(133℃)、琥珀酸(181~189℃)、乙酸钠(58℃)等有机酸和盐、碱,其作为滴丸基质具有熔点太高、与中药浸膏无法混匀等缺点。
因以上单一辅料在作为滴丸制备过程中所存在的缺点,特别是我们通过上述初步筛选后,确定对二种辅料配合使用进行筛选:主要是对以上各种辅料进行组合筛选,最终确定以下几种:植物胶体与植物胶体配合、多元醇与多元醇的配合、多元醇与植物胶体的配合、木糖醇与阿拉伯胶的配合、乳糖醇与阿拉伯胶的配合、以木糖醇为主的复合辅料。发现优选的配合为木糖醇、乳糖醇与其它辅料复合使用,此种组合具有以下特点:与甘露醇组合:能滴,不冷凝;与山梨酸组合:两者不互溶;与乳糖醇组合:能滴能冷凝,但易碎;与柚皮果胶、西黄蓍胶、海藻酸钠组合:粘度大,无法滴下;与阿拉伯胶组合:能滴、凝固性稍差;与糊精组合:能滴、凝固性稍差;与淀粉组合:能滴、凝固性也较好。最后确定最佳组合为木糖醇与淀粉、乳糖醇与淀粉、木糖醇与阿拉伯胶的配合。
在木糖醇与淀粉、乳糖醇与淀粉、木糖醇与阿拉伯胶组合的研究中,对木糖醇与淀粉复合应用制备滴丸的过程中所需的一些因素加以考察,主要是对木糖醇类型、冷凝液、冷凝液温度对滴丸成型性影响、木糖醇与淀粉比例对成型性影响、温度对滴丸成型性的影响、浸膏量对滴丸成型性影响、搅拌时间对滴丸成型性影响、滴管口径对滴丸粒径的影响、滴丸剂的处方优化、滴丸剂的初步测定、溶散时限进行考察。发现固体木糖醇有粉末、粒状及结晶性三种类型,而粉末木糖醇最易熔融,又可很好溶解与分散在淀粉、浸膏形成的混合液中,流动性好,滴落容易,粒状和结晶木糖醇不易熔融,溶解性能也略差,它们与淀粉、浸膏形成的混合物流动性较差、粘度很大,几乎没法滴落,因此在滴丸滴制过程中首选粉末木糖醇。
在辅料配比对成型性影响的研究中发现,木糖醇与淀粉、乳糖醇与淀粉、木糖醇与阿拉伯胶的组合中,低熔点基质辅料与增塑性基质辅料的重量之比为1∶0~1∶1.5,优选为1∶0.1~1∶0.9,最佳为1∶0.1~1∶0.5。在此范围之内所组成的低熔点基质辅料与增塑性基质辅料,药物基质熔融液均能滴出,并能冷凝。具体到各组合而言,木糖醇与淀粉的重量之比优选为1∶0.2~1∶0.3,乳糖醇与淀粉的重量之比优选为1∶0.2~1∶0.3,木糖醇和阿拉伯胶的重量之比优选为1∶0.2~1∶0.4。在温度对滴丸成型性的影响的研究中发现,温度对滴丸成型性影响特别大,当温度太低时,由于基质的粘度太大而影响滴丸的滴出效果,当温度太高时,滴丸不冷凝。在搅拌时间对滴丸成型性影响的研究中发现,搅拌时间可影响到滴丸的成型性,搅拌时间太短,流动性差,影响滴出,搅拌时间太长,影响滴丸的冷凝。在滴制温度下,搅拌时间在1~120分钟内均可,较适宜搅拌时间在10~30分钟。考虑到工业化生产中搅拌时间不可能太短,采用低温长时间搅拌、高温滴制的方法。在滴管口径对滴丸粒径的影响的研究中发现,滴管口径影响滴丸的大小和熔融基质的流动性,影响滴制效果。滴丸随着口径变小而变小,但到1.4毫米以后,随着口径变小粒径变化不明显,但基质流动性降低,影响滴制。
故在制剂的制备方法中,药物与基质辅料混合搅拌时间为10~30分钟;药物与基质辅料混合后的加热熔融温度为45~115℃,滴制温度为45~95℃,冷却液为液体石蜡、甲基硅油或植物油(豆油、蓖麻油等),冷却液的温度为-20~25℃,滴管口内径为1.0~4.0毫米,;优选加热熔融温度为60~85℃,滴制温度为60~85℃,冷凝剂为液体石蜡、甲基硅油,冷凝剂温度为0~18℃,滴管口径为1.1~3.5毫米,滴管口外径与内径之差较小为好;最佳加热熔融温度为60~68℃、滴制温度为60~68℃、滴管口径为1.2~2.5毫米、冷凝剂为0~8℃的甲基硅油。
本发明最佳的基质辅料为木糖醇和淀粉,木糖醇与淀粉的重量之比为1∶0.2~1∶0.3;或为乳糖醇和淀粉,乳糖醇与淀粉的重量之比为1∶0.2~1∶0.3;或为木糖醇和阿拉伯胶,木糖醇和阿拉伯胶的重量之比为1∶0.2~1∶0.4。
木糖醇是一种天然植物甜味剂,经世界卫生组织认可,木糖醇是一种最安全的甜味剂,世界各国在食品和口腔用品等领域广泛使用,木糖醇进入细胞内无需胰岛素的帮助、在糖利用障碍时也不会引起血糖升高、能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症状、具有强大抑制酮体生成的作用、能促进肝糖元的生成、直接渗入组织参加代谢、能纠正蛋白质、脂肪和类固醇的代谢异常;木糖是体内代谢中间产物,机体对它具有较高的耐受性。临床实践证明:口服最高耐受量每日可达220g,每日静脉滴注可达100g。半数致死量(LD50)小鼠口服25700mg/Kg,静注6400mg/Kg,大鼠静注6200mg/Kg。
本发明药物中基质辅料与药物的用量比可以是制剂学上允许的范围,这里所述的药物可以是原药材也可以是药物有效成分提取物。
本发明药物可以采用中药制剂常规方法制备。本发明药物有效成分的制备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水提法、水提醇沉法、萃取法、浸渍法、渗漉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大孔树脂吸附法制备。例如,可将这些原料药研成粉末混合均匀制成散剂冲服;也可以将这些药物一起水煎,然后浓缩水煎液,制成口服液;但是为了使该药物各原料药更好地发挥药效,优选对原料采用如下工艺提取,但是这不能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发明药物的制备方法如下:
(1)按重量百分比称量出下列原料:黄芪22.2%~66.8%,丹参11.6%~33.4%,三七2.5%~13.5%,降香14.5%~44.3%;
(2)取经粉碎的丹参、三七,用水煎煮,过滤,滤液浓缩后醇沉,从上清液中回收乙醇,浓缩成浸膏,即丹参三七浸膏;另取经粉碎的黄芪,用水煎煮、过滤,滤液浓缩后醇沉,上清液浓缩后再醇沉,从上清液中回收乙醇,浓缩成浸膏,即黄芪浸膏;再取降香,加水,回流提取,收集挥发油;
(3)取上述丹参三七浸膏、黄芪浸膏及挥发油和适当辅料混和均匀后,混合物在45~115℃加热熔融,搅拌均匀,搅拌时间为1~120分钟,保温,在45~95℃温度下滴制、滴管口径为1.0~4.0毫米,滴入-20~25℃的液体石蜡、甲基硅油或植物油中,制成滴丸,即得。
优选的本发明药物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1)按重量百分比称量出下列原料:黄芪30.8%~57.2%,丹参15.4%~28.6%,三七3.5%~6.5%,降香20.6%~38.2%;
(2)取经粉碎的丹参、三七,用水煎煮,过滤,滤液浓缩后醇沉,从上清液中回收乙醇,浓缩成浸膏,即丹参三七浸膏;另取经粉碎的黄芪,用水煎煮、过滤,滤液浓缩后醇沉,上清液浓缩后再醇沉,从上清液中回收乙醇,浓缩成浸膏,即黄芪浸膏;再取降香,加水,回流提取,收集挥发油;
(3)取上述丹参三七浸膏、黄芪浸膏及挥发油和适当辅料混和,充分混合,混合物在60~85℃加热熔融,搅拌均匀,搅拌时间为10~30分钟,保温,在60~85℃温度下滴制、滴管口径为1.1~3.5毫米,滴入0~18℃的液体石蜡、甲基硅油中,将形成的滴丸沥尽并擦去冷却液,待干燥后分装,制成滴丸,即得。
最佳的本发明药物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1)按重量百分比称量出下列原料:黄芪44.7%,丹参26.7%,三七6.3%,降香22.3%;
(2)取经粉碎的丹参、三七,用水煎煮,过滤,滤液浓缩后醇沉,从上清液中回收乙醇,浓缩成浸膏,即丹参三七浸膏;另取经粉碎的黄芪,用水煎煮、过滤,滤液浓缩后醇沉,上清液浓缩后再醇沉,从上清液中回收乙醇,浓缩成浸膏,即黄芪浸膏;再取降香,加水,回流提取,收集挥发油;
(3)取上述丹参三七浸膏、黄芪浸膏及挥发油和适当辅料,充分混合,混合物在60~68℃加热熔融,搅拌均匀,搅拌时间为10~30分钟,保温,在60~68℃温度下滴制、滴管口径为1.2~2.5毫米,滴入0~8℃的甲基硅油中,将形成的滴丸沥尽并擦去冷却液,待干燥后分装,制成滴丸,即得。
最佳的本发明药物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1)按重量百分比称量出下列原料:黄芪42.2%,丹参23.8%,三七4.5%,降香30.5%;
(2)取经粉碎的丹参、三七,用水煎煮,过滤,滤液浓缩后醇沉,从上清液中回收乙醇,浓缩成浸膏,即丹参三七浸膏;另取经粉碎的黄芪,用水煎煮、过滤,滤液浓缩后醇沉,上清液浓缩后再醇沉,从上清液中回收乙醇,浓缩成浸膏,即黄芪浸膏;再取降香,加水,回流提取,收集挥发油;
(3)取上述丹参三七浸膏、黄芪浸膏及挥发油和适当辅料,充分混合,混合物在60~68℃加热熔融,搅拌均匀,搅拌时间为10~30分钟,保温,在60~68℃温度下滴制、滴管口径为1.2~2.5毫米,滴入0~8℃的甲基硅油中,将形成的滴丸沥尽并擦去冷却液,待干燥后分装,制成滴丸,即得。
以上组成在生产时可按照相应的比例增大或减少,如大规模生产可以以公斤或以吨为单位,小规模生产也可以以克为单位,重量可以增大或减小,但各组成之间的生药材料重量配比比例不变。
以上各组成中的单味中药,尤其是佐药、使药或佐药与使药,可以单独或同时被适当的具有相同药性、功效的中药替换,替换后中药制剂及其药物作用不变。
本发明的药物在使用时可根据病人的情况确定用法用量,可每日1-3次,每日各生药用量以国家药典用药量为准,不超过药典规定量。
本发明所制备的滴丸,除了具有常规滴丸剂优点如制备简单、质量稳定、可使液体药物固体化、给药方便、高效、速效外,其最大的优点在于:
1、本发明所选用辅料纯天然程度高:本发明中所使用的基质辅料来源于天然植物或以天然植物来源的基质辅料为主,所选用的基质辅料为木糖醇与淀粉或乳糖醇与淀粉或木糖醇与阿拉伯胶,此基质辅料具有纯天然程度高,毒副作用低,口感好,溶散时限短,起效快,是一种新型基质辅料,可以用来替代目前的化学合成基质辅料,以此种辅料制成的滴丸,可以解决目前滴丸基质所面临的纯天然程度低,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要求回归自然、服用低毒、无毒副作用的纯天然药物的问题。
2、解决中药出口中的一些问题:本发明药物也可解决中药制剂,特别是滴丸制剂在出口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解决因为不同的国家,尤其是工业发达的欧洲国家对中药滴丸制剂所选用的辅料的不同认定,克服作为保健食品出口的滴丸制剂所选用的辅料聚乙二醇并不在某些国家的食品添加剂目录中的缺陷,提高中药滴丸制剂走向国际市场,增强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3、解决滴丸口味较差的问题并进一步提高药物起效速度(溶散时限):以此种基质辅料制成的本发明药物滴丸,可改善中药制剂、特别是目前滴丸制剂口味不佳的缺点,改善口感,更易为患者接受,而且采用本发明药物所选用的辅料制成的滴丸具有更短的溶散时限,使药物起效更快,是一种起效更快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药物。
4、更高的安全性及解决滴丸存贮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本发明所选用的基质不仅是食品工业中常用的添加剂、营养剂,而且也可作药用,但未见其作为药物基质辅料用,因此,就基质而言绝对安全、无毒副作用,大量试验证明,此辅料制成的滴丸可降低有效成分在贮存过程中的析出、滴丸粘丸、易吸潮变软等缺点,可适宜工业化大生产。
本发明的中药制剂,它是在具有肯定疗效的天津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复方丹参滴丸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变化而成,更适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型,它作为老中医的经验秘方已临床应用多年。心气足,经脉畅,始能发挥“血主濡之”的作用,心虚脉瘀,当益气扶其正,化瘀通其滞,气足脉畅,心痛可解。黄芪甘微温,乃补气要药,书载“益元气”,“补诸虚不足”,尤善补脾肺之气。脾为后天之本,营卫之源:肺主一身之气,辅心敷布气血。脾肺得补,可以裕气血,益心气,而收“气行血行”之功。培其元气,固其根本,用之为君。丹参苦微寒,功优活血调血,兼养心血,安神定志。《纲目》称其“活血,通心包络”,故对解除心脉瘀阻,尤其所长。《纲目》说:“丹参破宿血,补新血,其功大类当归、地黄、芍药”,《本草经疏》也说:“久服利人益气,养血之验也”。一味丹参,功兼四物,通不伐正,补而化瘀,止痛也佳,用之为至。三七甘微苦温,散瘀血而止痛,张锡纯誉其“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允为理血妙品”,与丹参合则化瘀止痛力增,用为佐药。气滞血亦瘀,降香辛温,行气解郁,化瘀止痛,气血兼理,又防黄芪补而壅气,和中悦脾,疏通气血,用为佐使。全方通补兼施,补而不滞,通不伤正,共奏益气通脉,活血止痛之功。对气虚血瘀证之胸痹,症见胸闷胸痛,心痛彻背,或引肩臂疼痛,心悸气短,心烦失眠,舌淡白或紫暗或有齿痕及瘀斑,脉沉细或结代者有独特疗效。且仍采用滴丸剂型,保持了滴丸剂快速起效、生物利用度高的作用特点。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用新基质黄芪丹参滴与以聚乙二醇为基质辅料制成的黄芪丹参滴丸的溶散时限、丸重差异、滴丸软硬度、滴丸粘丸、动物实验研究等试验说明本发明的优点。
试验例1:溶散时限、丸重差异对比实验例
体外试验
本发明与以聚乙二醇为辅料制成的黄芪丹参滴丸进行比较,通过测定溶散时限,考察其良好的释放效果;通过测定丸重差异等指标,考察其在制备工艺是否成熟,是否适合工业化生产。
1.试验用药:本发明新基质黄芪丹参滴丸(新),以聚乙二醇为辅料制成的黄芪丹参滴丸(旧)。
2.方法和结果:
溶散时限:按《中国药典》该项下方法进行测定;丸重差异:按《中国药典》该项下方法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见表1。
表1三批以新型基质辅料制成的黄芪丹参滴丸(新)与以聚乙二醇6000为辅料制成的黄芪丹参滴丸(旧)溶散时限、重量差异比较
0月 1月 2月 3月 6月 12月 18月
1批次     判断标准                                           结    果
    重量差异(±15%) 均在10%以内 均在10%以内 均在10%以内 均在10%以内 均在10%以内 均在10%以内 均在10%以内
溶散时限(新)(30分钟)(旧) 1′58″4′30″ 1′58″4′30″ 1′59″4′31″ 2′0″4′34″ 2′1″4′38″ 2′3″4′39″ 2′5″4′41″
2批次     重量差异(±15%) 均在10%以内 均在10%以内 均在10%以内 均在10%以内 均在10%以内 均在10%以内 均在10%以内
    溶散时限(新)(30分钟)(旧) 2′58″4′30″ 2′58″4′32″ 2′58″4′32″ 2′1″4′33″ 2′3″4′37″ 2′5″4′39″ 2′5″4′40″
3批次     重量差异(±15%) 均在10%以内 均在10%以内 均在10%以内 均在10%以内 均在10%以内 均在10%以内 均在10%以内
    溶散时限(新)(30分钟)(旧) 1′56″4′30″ 1′57″4′33″ 1′58″4′32″ 1′57″4′35″ 2′2″4′37″ 2′3″4′40″ 2′6″4′42″
试验数据显示,新基质黄芪丹参滴丸的溶散时限较以聚乙二醇为辅料制成的黄芪丹参滴丸少,新旧基质制成的黄芪丹参滴丸的丸重差异均控制在药典规定范围以内。试验结果说明,以新型辅料制成的黄芪丹参滴丸的溶散速度更快,更利于药物在最短的时间发挥作用,丸重差异均控制在药典规定范围以内,说明此天然基质辅料可替代目前化学合成辅料,可工业化生产。
试验例2:本发明与以聚乙二醇6000为辅料制成的黄芪丹参滴丸软硬度、滴丸粘丸比较观察
本发明与以聚乙二醇为辅料制成的黄芪丹参滴丸进行比较,通过测定上述等指标,考察其效果。
1.试验用药:本发明新基质黄芪丹参滴丸(新),由天津市金士力药物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提供;以聚乙二醇为辅料制成的黄芪丹参滴丸(旧),天津市金士力药物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提供。
2.方法和结果:
取新、旧基质黄芪丹参滴丸三批次,分别装于瓷瓶内,并用瓶塞密封好。将其放入底部有饱和Nacl(湿度75%)溶液的干燥器中,再将干燥器放入恒温40℃干燥箱中,定时取样,观察滴丸软硬度、滴丸粘丸等情况,结果见表2.1、表2.2。
表2.1三批以聚乙二醇6000为辅料制成的黄芪丹参滴丸留样观察比较
  0月   1月   2月   3月   6月   12月   18月
1批次 判断标准                               结    果
粘丸   不粘   不粘   不粘   不粘   不粘   稍粘   稍粘
软硬度   硬   硬   硬   硬   硬   较硬   较硬
2批次 粘丸   不粘   不粘   不粘   不粘   不粘   不粘   稍粘
软硬度   硬   硬   硬   硬   硬   较硬   较硬
3批次 粘丸   不粘   不粘   不粘   不粘   不粘   稍粘   稍粘
软硬度   硬   硬   硬   硬   硬   较硬   较硬
表2.2:三批以新型基质辅料制成的黄芪丹参滴丸(新)与以聚乙二醇6000为辅料制成的黄芪丹参滴丸(旧)性状观察比较
0月 1月 2月 3月 6月 12月 18月
  判断标准                                     结    果
1批次 粘丸 不粘(旧)不粘(新) 不粘(旧)不粘(新) 不粘(旧)不粘(新) 不粘(旧)不粘(新) 稍粘(旧)不粘(新) 稍粘(旧)稍粘(新) 粘(旧)稍粘(新)
软硬度 硬(旧)硬(新) 硬(旧)硬(新) 硬(旧)硬(新) 硬(旧)硬(新) 较硬(旧)硬(新) 稍硬(旧)稍硬(新) 稍硬(旧)稍硬(新)
2批次 粘丸 不粘(旧)不粘(新) 不粘(旧)不粘(新) 不粘(旧)不粘(新) 不粘(旧)不粘(新) 不粘(旧)不粘(新) 稍粘(旧)不粘(新) 稍粘(旧)稍粘(新)
软硬度 硬(旧)硬(新) 硬(旧)硬(新) 硬(旧)硬(新) 硬(旧)硬(新) 较硬(旧)硬(新) 稍硬(旧)硬(新) 稍硬(旧)稍硬(新)
3批次 粘丸 不粘(旧)不粘(新) 不粘(旧)不粘(新) 不粘(旧)不粘(新) 不粘(旧)不粘(新) 稍粘(旧)不粘(新) 稍粘(旧)稍粘(新) 粘(旧)稍粘(新)
软硬度 硬(旧)硬(新) 硬(旧)硬(新) 硬(旧)硬(新) 硬(旧)硬(新) 硬(旧)硬(新) 稍硬(旧)硬(新) 稍硬(旧)稍硬(新)
以上试验数据显示,新基质黄芪丹参滴丸的滴丸软硬度变化与以聚乙二醇为辅料制成的黄芪丹参滴丸相似,稍强;新基质黄芪丹参滴丸的滴丸粘丸变化、硬度变化与以聚乙二醇为辅料制成的黄芪丹参滴丸的相似。结果说明,新旧基质辅料制成的黄芪丹参滴丸的粘丸变化、硬度变化相似,此天然基质辅料可替代目前化学合成辅料,可工业化生产。
动物实验研究实验例
1、本发明中药制剂对麻醉犬心肌缺血、心肌梗塞的影响
采用心外膜电图标测心肌缺血范围及程度,定量组织学(N-BT染色法)测定心肌梗塞范围,同时测定冠脉血流量、心肌耗氧量及血清CK、LDH和血浆ET、TXB2、6-Keto-PGF1a活性的变化,研究了黄芪丹参滴丸消化道给药对试验性犬急性心肌缺血、心肌梗塞及相关指标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中药制剂具有明显改善犬急性心肌缺血和心肌梗塞的作用,减轻由心外膜电图标测的心肌缺血程度(∑-ST)(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P<0.001),明显减小经N-ST染色所显示的梗塞区(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P<0.001);显著增加缺血心脏的冠脉血流量(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P<0.001);抑制心肌缺血及心肌梗塞引起的血清乳酸脱氢酶(LDH)的释放(相对变化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01),并对肌酸磷酸激酶(CK)活性升高有一定抑制作用(相对变化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降低血浆ET水平(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P<0.001),降低TXB2水平(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P<0.001,与复方丹参滴丸比较P<0.05),提高6-Keto-PGF1a/TXB2的比值(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P<0.001,与复方丹参滴丸比较P<0.05)。
2、本发明中药制剂对缺血再灌注所致心肌梗塞的影响
以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到,本发明中药制剂能够明显减轻心肌损伤程度,心肌梗塞面积缩小(与模型组比较P<0.05~0.01),梗塞区重量减轻(与模型组比较P<0.05);并能明显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与模型组比较P<0.01)。
3、本发明中药制剂对犬心脏血流动力学及心肌耗氧量的影响
试验观察到了本发明中药制剂对正常麻醉犬心脏血流动力学及心肌耗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本发明中药制剂可明显增加冠脉血流量(与药前及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P<0.01~0.001),扩张冠脉血管、增加冠状静脉窦血氧含量(与药前及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P<0.05~0.001),降低心肌耗氧指数,改善心肌供血供氧,在不增加左室作功的情况下,增加心脏每博输出量和心输出量(与药前及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P<0.05~0.01),调整心脏顺应性,对心脏血管系统起到调整和改善作用。
4、本发明中药制剂对家兔血小板凝集的影响
试验采用born氏比浊法,观察本发明中药制剂对家兔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7天灌胃给药,本发明中药制剂明显降低花生四烯酸(AA)(与蒸馏水对照组比较P<0.05~0.01)和胶原诱导的家兔血小板凝聚率(与蒸馏水对照组比较P<0.01)。这表明本发明中药制剂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的作用。
5、本发明中药制剂对大鼠体外血栓形成及血液黏度的影响
试验观察黄芪丹参滴丸对大鼠体外血栓形成及血液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7天灌胃给药,本发明中药制剂明显缩短血栓长度(与蒸馏水对照组比较P<0.01)、明显减轻血栓湿重和干重(与蒸馏水对照组比较P<0.05);显著降低血浆黏度(与蒸馏水对照组比较P<0.001),并明显降低各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与蒸馏水对照组比较P<0.05)。这表明本发明中药制剂具有抑制血栓形成、降低血浆黏度和全血黏度的作用。
6、本发明中药制剂对家兔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通过给家兔喂饲高胆固醇饲料,建立实验性高脂血症及动脉硬化(AS)模型,观察黄芪丹参滴丸对其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本发明中药制剂明显降低家兔血清TC、TG、LDL-C、VLDL-C浓度及TC/HDL-C比值(与高脂对照组比较P<0.05~0.001),明显升高家兔HDL-C浓度(与高脂对照组比较P<0.05),降低家兔主动脉TC含量(与高脂对照组比较P<0.05)、降低肝脏TG含量(与高脂对照组比较P<0.05)、降低肝脏MDA含量(与高脂对照组比较P<0.001)虽然它们均有明显降低作用,对肝脏SOD活性有明显升高作用(与高脂对照组比较P<0.01);此外,本发明中药制剂能明显减少主动脉斑块厚度及泡沫细胞形成量(与高脂对照组比较P<0.05),对主动脉斑块面积有减少趋势。这表明本发明中药制剂具有调整血脂的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抗脂质过氧化及防治动脉硬化的作用。
7、本发明中药制剂毒理研究
急性毒性试验:本试验选用昆明种小白鼠作为实验动物,采用灌胃途径给药,观察了本发明中药制剂单次给予动物后的急性毒性反应,并测定了LD50值。结果表明,用Bliss法算出LD50为25.807g/kg,为临床拟用量的4129倍。
长期毒性实验:本实验研究采用SD大白鼠,以灌胃途径给予供试品本发明中药制剂,每天一次,剂量分别为100、500及2500mg/Kg,连续给药90天。结果表明:供试品三种给药方案,未发现药物所致异常,其无毒剂量可达2500mg/Kg,为临床拟用量的400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一步说明,下述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一
取黄芪86.5g(65.6%)、丹参21.3g(16.1%)、三七3.5g(2.7%)、降香20.6g(15.6%)、木糖醇25g、淀粉5g备用;
将经粉碎的丹参、三七,水煎煮2次,每次加7倍量水,每次2小时,合并煎煮液,滤过,滤液浓缩至900ml,加入95%乙醇,使醇浓度达到70%,静置12~24小时,滤过,回收乙醇,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32~1.38(50~60℃)的浸膏;将经粉碎的黄芪,加水煎煮2次,每次加6倍量水,依次提取2小时、1小时,合并滤液,浓缩至1500ml左右时,加95%乙醇使醇浓度为60%,静置12~24小时,滤过,滤液回收乙醇,浓缩至400ml左右时,加95%乙醇使醇浓度为80%,静置12~24小时,滤过,滤液回收乙醇,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32~1.38(50~60℃)的浸膏;取降香,加5倍量水,回流提取5小时,收集挥发油;
取上述丹参三七浸膏、黄芪浸膏、降香挥发油及浸膏总重量2.5倍的木糖醇和淀粉混合物,充分混合,混合物在62~66℃加热熔融,搅拌均匀,搅拌时间为10~30分钟,将上述制剂移至滴丸机中,保温,在62~66℃温度下滴制、滴管口径为1.2~2.5毫米,滴入0~6℃的甲基硅油中,将形成的滴丸沥尽并擦去冷却液,待干燥后分装,制成1000粒滴丸,即得。
实施例二
取黄芪40.6g(30.0%)、丹参44.8g(33.1%)、三七11.2g(8.3%)、降香38.6g(28.6%),乳糖醇23g、淀粉7g备用;
按实施例1的制备工艺提取本发明提取物,取上述丹参三七浸膏、黄芪浸膏及挥发油和乳糖醇和淀粉充分混合,混合物在62~66℃加热熔融,搅拌均匀,搅拌时间为10~30分钟,保温,在62~66℃温度下滴制、滴管口径为1.2~2.5毫米,滴入0~6℃的甲基硅油中,将形成的滴丸沥尽并擦去冷却液,待干燥后分装,制成1000粒滴丸,即得。
实施例三
取黄芪77.3g(57.1%)、丹参22.8g(16.8%)、三七4.8g(3.6%)、降香30.5g(22.5%)、木糖醇20g、阿拉伯胶8g备用;
按实施例1的制备工艺提取本发明提取物,取上述丹参三七浸膏、黄芪浸膏及挥发油和木糖醇和阿拉伯胶充分混合,混合物在62~66℃加热熔融,搅拌均匀,搅拌时间为10~30分钟,保温,在62~66℃温度下滴制、滴管口径为1.2~2.5毫米,滴入0~6℃的甲基硅油中,将形成的滴丸沥尽并擦去冷却液,待干燥后分装,制成1000粒滴丸,即得。
实施例四
取黄芪42.3g(31.0%)、丹参39.2g(28.7%)、三七8.2g(6.0%)、降香46.8g(34.3%)、木糖醇20.8g、黄原胶4.2g备用;
按实施例1的制备工艺提取本发明提取物,取上述丹参三七浸膏、黄芪浸膏及挥发油和乳糖醇和淀粉充分混合,混合物在110~115℃加热熔融,搅拌均匀,搅拌时间为5分钟,保温,在85℃温度下滴制、滴管口径为1.2毫米,滴入0~2℃的液体石蜡中,将形成的滴丸沥尽并擦去冷却液,待干燥后分装,制成1000粒滴丸,即得。
实施例五
取黄芪65.2g(44.7%)、丹参38.9g(26.7%)、三七9.3g(6.3%)、降香32.5g(22.3%)、木糖醇25g、淀粉15g备用;
按实施例1的制备工艺提取本发明提取物,取上述丹参三七浸膏、黄芪浸膏及挥发油和乳糖醇和淀粉充分混合,混合物在90~95℃加热熔融,搅拌均匀,搅拌时间为30分钟,保温,在55~64℃温度下滴制、滴管口径为1.8毫米,滴入0~5℃的植物油中,将形成的滴丸沥尽并擦去冷却液,待干燥后分装,制成1000粒滴丸,即得。
实施例六
取黄芪56.2g(42.2%)、丹参32.5g(23.8%)、三七6.2g(4.5%)、降香41.6g(30.5%)、山梨醇18.5g、红藻胶3.5g备用;
按实施例1的制备工艺提取本发明提取物,取上述丹参三七浸膏、黄芪浸膏及挥发油和乳糖醇和淀粉充分混合,混合物在80~85℃加热熔融,搅拌均匀,搅拌时间为20分钟,保温,在50~58℃温度下滴制、滴管口径为2.5毫米,滴入-10~6℃的甲基硅油中,将形成的滴丸沥尽并擦去冷却液,待干燥后分装,制成1000粒滴丸,即得。
实施例七
取黄芪36.5g(31.3%)、丹参32.4g(27.7%)、三七6.2g(5.3%)、降香41.7g(35.7%)、赤藓糖醇20.6g、淀粉5.4g备用;
按实施例1的制备工艺提取本发明提取物,取上述丹参三七浸膏、黄芪浸膏及挥发油和乳糖醇和淀粉充分混合,混合物在70~75℃加热熔融,搅拌均匀,搅拌时间为60分钟,保温,在58~66℃温度下滴制、滴管口径为2.1毫米,滴入8~18℃的甲基硅油中,将形成的滴丸沥尽并擦去冷却液,待干燥后分装,制成1000粒滴丸,即得。
实施例八
取黄芪65.6g(44.5%)、丹参25.8g(17.5%)、三七9.5g(6.5%)、降香46.4g(31.5%),阿拉伯醇26.4g、羟丙基甲基纤维素6.4g备用;
按实施例1的制备工艺提取本发明提取物,取上述丹参三七浸膏、黄芪浸膏及挥发油和乳糖醇和淀粉充分混合,混合物在55~60℃加热熔融,搅拌均匀,搅拌时间为120分钟,保温,在48~55℃温度下滴制、滴管口径为3.5毫米,滴入2~7℃的甲基硅油中,将形成的滴丸沥尽并擦去冷却液,待干燥后分装,制成1000粒滴丸,即得。
实施例九
取黄芪35.5g(22.9%)、丹参50.8g(32.8%)、三七16.3g(10.5%)、降香52.3g(33.8%)、木糖醇26.9g、淀粉8.1g备用;
按实施例1的制备工艺提取本发明提取物,取上述丹参三七浸膏、黄芪浸膏及挥发油和乳糖醇和淀粉充分混合,混合物在64℃加热熔融,搅拌均匀,搅拌时间为10~30分钟,保温,在64℃温度下滴制、滴管口径为1.2~2.5毫米,滴入0℃的甲基硅油中,将形成的滴丸沥尽并擦去冷却液,待干燥后分装,制成1000粒滴丸,即得。

Claims (15)

1、一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它是由黄芪22.2%~66.8%,丹参11.6%~33.4%,三七2.5%~13.5%,降香14.5%~44.3%、适量辅料制成,其中辅料包括填充剂和增塑性基质,所说的填充剂选自下述一种或一种以上植物来源的天然辅料:赤藓糖醇、山梨醇、果糖、D-核糖酸-γ-内酯、阿拉伯醇、海藻糖、D-核糖、低熔点琼脂糖、虫胶、木糖醇、棉子糖、葡萄糖、苹果酸、枸橼酸、异麦芽醇、乳糖醇、麦芽糖等,以及它们含结晶水化合物;所说的增塑性基质选自下述一种或一种以上植物来源的天然辅料:淀粉及其衍生物、纤维素及其衍生物、阿拉伯胶、右旋糖酐、甲壳素、田箐胶、卡拉胶、印度胶、红藻胶、西黄蓍胶、角叉菜胶、罗望子胶、果胶、黄原胶、海藻酸及其盐、糊精、环糊精、琼脂、乳糖;所述淀粉及其衍生物如预胶化淀粉、变性淀粉、羟丙基淀粉、羧甲基淀粉,所述纤维素及其衍生物如甲基纤维素、微晶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乙基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它是由黄芪30.8%~57.2%,丹参15.4%~28.6%,三七3.5%~6.5%,降香20.6%~38.2%、适量辅料制成,其中的填充剂辅料选自下述一种或一种以上植物来源的天然辅料:山梨醇、木糖醇、乳糖醇、麦芽糖,以及它们含结晶水化合物;其中的增塑性基质选自下述一种或一种以上植物来源的天然辅料:预胶化淀粉、羧甲基淀粉、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阿拉伯胶、海藻酸、糊精、环糊精、琼脂、乳糖。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黄芪44.7%,丹参26.7%,三七6.3%,降香22.3%、适量辅料制成,其中的填充剂辅料选自下述一种或一种以上植物来源的天然辅料:木糖醇、乳糖醇;其中的增塑性基质选自下述一种或一种以上植物来源的天然辅料:淀粉、阿拉伯胶。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黄芪42.2%,丹参23.8%,三七4.5%,降香30.5%、适量辅料制成,其中的辅料为木糖醇和淀粉混合物或木糖醇和阿拉伯胶混合物或为乳糖醇和淀粉混合物。
5、如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它在上述敷料中还可以含有化学合成辅料和动物来源辅料,其中填充剂包括苯基乙二醇、十六醇、十八醇、硬脂酸钠、硬脂酸甘油酯、棕榈酸甘油酯、尿素、聚氧乙烯单硬脂酸酯、聚氧乙烯烷基醚;其中增塑性基质包括聚乙烯吡咯烷酮、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卡波姆、聚乙烯醇、丙烯酸树脂、泊洛沙姆、明胶。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辅料为木糖醇和淀粉,木糖醇与淀粉的重量之比为1∶0.2~1∶0.3。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辅料为乳糖醇和淀粉,乳糖醇与淀粉的重量之比为1∶0.2~1∶0.3。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辅料为木糖醇和阿拉伯胶,木糖醇和阿拉伯胶的重量之比为1∶0.2~1∶0.4。
9、如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基质辅料与药物提取物的重量之比为1∶0.1~1∶1。
10、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基质辅料与药物提取物的重量之比为1∶0.1~1∶0.6。
11、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基质辅料与药物的重量之比为1∶0.2~1∶0.4。
12、一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下列步骤:
(1)按重量百分比称量出下列原料:黄芪22.2%~66.8%,丹参11.6%~33.4%,三七2.5%~13.5%,降香14.5%~44.3%;
(2)取经粉碎的丹参、三七,用水煎煮,过滤,滤液浓缩后醇沉,从上清液中回收乙醇,浓缩成浸膏,即丹参三七浸膏;另取经粉碎的黄芪,用水煎煮、过滤,滤液浓缩后醇沉,上清液浓缩后再醇沉,从上清液中回收乙醇,浓缩成浸膏,即黄芪浸膏;再取降香,加水,回流提取,收集挥发油;
(3)取上述丹参三七浸膏、黄芪浸膏及挥发油和适当辅料混和均匀后,混合物在45~115℃加热熔融,搅拌均匀,搅拌时间为1~120分钟,保温,在45~95℃温度下滴制、滴管口径为1.0~4.0毫米,滴入-20~25℃的液体石蜡、甲基硅油或植物油中,制成滴丸,即得。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下列步骤:
(1)按重量百分比称量出下列原料:黄芪30.8%~57.2%,丹参15.4%~28.6%,三七3.5%~6.5%,降香20.6%~38.2%;
(2)取经粉碎的丹参、三七,用水煎煮,过滤,滤液浓缩后醇沉,从上清液中回收乙醇,浓缩成浸膏,即丹参三七浸膏;另取经粉碎的黄芪,用水煎煮、过滤,滤液浓缩后醇沉,上清液浓缩后再醇沉,从上清液中回收乙醇,浓缩成浸膏,即黄芪浸膏;再取降香,加水,回流提取,收集挥发油;
(3)取上述丹参三七浸膏、黄芪浸膏及挥发油和适当辅料混和,充分混合,混合物在60~85℃加热熔融,搅拌均匀,搅拌时间为10~30分钟,保温,在60~85℃温度下滴制、滴管口径为1.1~3.5毫米,滴入0~18℃的液体石蜡、甲基硅油中,将形成的滴丸沥尽并擦去冷却液,待干燥后分装,制成滴丸,即得。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下列步骤:
(1)按重量百分比称量出下列原料:黄芪44.7%,丹参26.7%,三七6.3%,降香22.3%;
(2)取经粉碎的丹参、三七,用水煎煮,过滤,滤液浓缩后醇沉,从上清液中回收乙醇,浓缩成浸膏,即丹参三七浸膏;另取经粉碎的黄芪,用水煎煮、过滤,滤液浓缩后醇沉,上清液浓缩后再醇沉,从上清液中回收乙醇,浓缩成浸膏,即黄芪浸膏;再取降香,加水,回流提取,收集挥发油;
(3)取上述丹参三七浸膏、黄芪浸膏及挥发油和适当辅料,充分混合,混合物在60~68℃加热熔融,搅拌均匀,搅拌时间为10~30分钟,保温,在60~68℃温度下滴制、滴管口径为1.2~2.5毫米,滴入0~8℃的甲基硅油中,将形成的滴丸沥尽并擦去冷却液,待干燥后分装,制成滴丸,即得。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下列步骤:
(1)按重量百分比称量出下列原料:黄芪42.2%,丹参23.8%,三七4.5%,降香30.5%;
(2)取经粉碎的丹参、三七,用水煎煮,过滤,滤液浓缩后醇沉,从上清液中回收乙醇,浓缩成浸膏,即丹参三七浸膏;另取经粉碎的黄芪,用水煎煮、过滤,滤液浓缩后醇沉,上清液浓缩后再醇沉,从上清液中回收乙醇,浓缩成浸膏,即黄芪浸膏;再取降香,加水,回流提取,收集挥发油;
(3)取上述丹参三七浸膏、黄芪浸膏及挥发油和适当辅料,充分混合,混合物在60~68℃加热熔融,搅拌均匀,搅拌时间为10~30分钟,保温,在60~68℃温度下滴制、滴管口径为1.2~2.5毫米,滴入0~8℃的甲基硅油中,将形成的滴丸沥尽并擦去冷却液,待干燥后分装,制成滴丸,即得。
CNB2003101072780A 2003-12-11 2003-12-11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Expired - Lifetime CN100563673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3101072780A CN100563673C (zh) 2003-12-11 2003-12-11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3101072780A CN100563673C (zh) 2003-12-11 2003-12-11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26121A true CN1626121A (zh) 2005-06-15
CN100563673C CN100563673C (zh) 2009-12-02

Family

ID=347580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3101072780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563673C (zh) 2003-12-11 2003-12-11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563673C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15527B (zh) * 2006-02-08 2011-05-18 天津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滴丸制剂
WO2015003661A1 (zh) * 2013-07-11 2015-01-15 天士力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中药微滴丸的制备方法以及由所述方法制得的中药微滴丸
US10626077B2 (en) 2013-08-29 2020-04-21 Tasly Pharmaceutical Group Co., Ltd. Salvianolic acid compound T,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and use thereof
USRE49035E1 (en) 2013-07-11 2022-04-19 Tasly Pharmaceutical Group Co., Lt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sition, and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USRE49050E1 (en) 2013-07-11 2022-04-26 Tasly Pharmaceutical Group Co., Lt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sition, and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15527B (zh) * 2006-02-08 2011-05-18 天津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滴丸制剂
WO2015003661A1 (zh) * 2013-07-11 2015-01-15 天士力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中药微滴丸的制备方法以及由所述方法制得的中药微滴丸
EA034240B1 (ru) * 2013-07-11 2020-01-21 Тасли Фармасьютикал Груп Ко., Лтд. Средство традиционной китайской медицины в форме капельной микропилюли и способ его получения
US11013694B2 (en) 2013-07-11 2021-05-25 Tasly Pharmaceutical Group Co., Ltd. Formulation of a micro drop pill and the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USRE49035E1 (en) 2013-07-11 2022-04-19 Tasly Pharmaceutical Group Co., Lt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sition, and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USRE49050E1 (en) 2013-07-11 2022-04-26 Tasly Pharmaceutical Group Co., Lt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sition, and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US10626077B2 (en) 2013-08-29 2020-04-21 Tasly Pharmaceutical Group Co., Ltd. Salvianolic acid compound T,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and use thereof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563673C (zh) 2009-1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48702C (zh)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762401A (zh) 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复方三七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其应用
CN1626122A (zh) 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
CN100563673C (zh)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850167A (zh) 一种消渴降糖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CN100563635C (zh) 一种藿香正气滴丸
CN1626141A (zh) 一种止咳平喘的药物
CN100421684C (zh) 一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药物
CN1872099A (zh) 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
CN100563634C (zh) 一种小柴胡汤滴丸
CN1626143A (zh) 一种治疗咽炎的药物
CN1626145A (zh) 一种治疗咳嗽的药物
CN1872327A (zh) 一种治疗腹泻的药物组合物
CN1872250A (zh) 一种治疗头痛的药物组合物
CN100553620C (zh) 一种治疗胸痹的药物
CN100512824C (zh) 一种治疗头痛的药物
CN1872111B (zh) 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
CN1872216B (zh) 一种治疗头痛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626129A (zh) 一种治疗胸痹心痛的药物
CN100553619C (zh) 一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药物
CN1626133B (zh) 一种治疗冠心病的药物
CN100553616C (zh) 一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
CN100421658C (zh) 一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药物
CN100536831C (zh) 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
CN100421702C (zh) 一种治疗胸痹心痛的药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TASLY PHARMACEUTICAL GROUP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TIANJIN TASLY PHARMACEUTICAL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300402 Tianjin Beichen Xinyi white road Liaohe Road No. 1

Patentee after: TASLY PHARMACEUTICAL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300402 Tianjin Beichen Xinyi white road Liaohe Road No. 1

Patentee before: TIANJIN TASLY PHARMACEUTICAL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00410 Tianjin city Beichen District Huaihe road and road intersection Dingjiang tianzhijiao Park forensic Center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 Department

Patentee after: TASLY PHARMACEUTICAL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300402 Tianjin Beichen Xinyi white road Liaohe Road No. 1

Patentee before: TASLY PHARMACEUTICAL GROUP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202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