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22266A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22266A
CN1622266A CNA2004100955428A CN200410095542A CN1622266A CN 1622266 A CN1622266 A CN 1622266A CN A2004100955428 A CNA2004100955428 A CN A2004100955428A CN 200410095542 A CN200410095542 A CN 200410095542A CN 1622266 A CN1622266 A CN 16222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unit
mentioned
film
unit according
crt proj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1009554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早川惠美子
小关悦弘
渡边尚光
松清秀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Display Inc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Display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Display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Displays Ltd
Publication of CN16222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2226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9/00Details of cathode-ray tubes or of electron-beam tubes of the types covered by group H01J31/00
    • H01J29/02Electrodes; Screens; Mounting, supporting, spacing or insulating thereof
    • H01J29/10Screens on or from which an image or pattern is formed, picked up, converted or stored
    • H01J29/18Luminescent screens
    • H01J29/28Luminescent screens with protective, conductive or reflective layers

Landscapes

  • Cathode-Ray Tubes And Fluorescent Screens For Displa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在荧光屏(1F)的内面与荧光膜(4C)之间设置用来反射电子束的反射膜(4R)。通过了荧光膜(4C)后的电子束(8)由反射膜(4R)反射,并入射到荧光膜(4C)。由于用反射膜(4R)反射电子束,故可以减少荧光屏(1F)的棕色着色。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装置,特别涉及抑制了因电子束的照射而引起的面板玻璃的着色现象、防止随着老化变色而产生的亮度劣化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显示装置,例如,有使用投射式阴极射线管的投影式电视机。投影式电视机,把绿色图像用、蓝色图像用和红色图像用的3个投射式阴极射线管配置到距投影屏幕恰好为预定距离的位置上,通过投射透镜使3个投射式阴极射线管的在荧光屏上显示的再现图像叠加在投影屏幕上进行投影显示。
投射式阴极射线管,由玻璃制的真空管壳、具有荧光屏的面板部、在内部收纳了电子枪的细长的圆筒状的管颈部、以及连接面板部和管颈部的大致漏斗形状的漏斗部构成。
此外,在该投射式阴极射线管中,在面板部的荧光屏内面上具有荧光体层。从电子枪射出的高密度的电子束,借助于由偏转线圈形成的垂直和水平偏转磁场进行偏转,2维地在荧光体层上进行扫描。因电子束轰击荧光体而产生的光由投射透镜放大投影到投影屏幕上。
在高密度的电子束入射到荧光膜上时,存在不触及荧光膜内的荧光体粒子、不参与荧光体的发光的电子束。此外,还存在边散射边从荧光体粒子间通过、碰撞荧光屏的电子。为此,荧光屏产生棕色着色(browning)。棕色着色是电子束碰撞荧光屏,使荧光屏自身带上茶色的现象。
如上所述,由于在电子束中存在着比较多的不参与荧光体粒子的发光的电子束,以及不参与该发光的电子束碰撞荧光屏而在荧光屏上产生棕色着色,因此难于得到具有明亮的显示图像的投射式阴极射线管。
此外,当在荧光屏上发生了这样的棕色着色时,荧光屏就特别吸收从绿色到蓝色区域的光。为此,棕色着色就变成为妨碍绿色投射式阴极射线管和蓝色投射式阴极射线管的长寿命化的一个主要因素。
另外,这样的棕色着色的发生,并不限于上述的投射式阴极射线管,也同样会发生在场致发射型图像显示装置、监视器、电视接收机以及其它的阴极射线管、面板玻璃的内面没有荧光体的阴极射线管或具有荧光体以外的层的阴极射线管等中。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对这种棕色着色的对策技术。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这样的技术:在面板部的荧光屏内面形成荧光面时,旋转涂敷含有氧化铋(Bi2O3)微粒的荧光体浆料,形成涂敷膜,在用遮光掩模使该涂敷膜曝光后,用纯水进行显影,使残留下来的曝光部分干燥形成荧光膜。这时,比重大的氧化铋(Bi2O3)微粒将首先沉淀在荧光屏的内面,形成以氧化铋(Bi2O3)微粒为主成分的由反射层膜和荧光膜构成的2层构造的荧光面。
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另外的棕色着色对策技术。在面板部的荧光屏内面形成以氧化铋(Bi2O3)微粒为主成分的反射膜,向该反射膜注入混合了微量的醋酸钡水溶液和纯水的第1水溶液,以及混合了在纯水内悬浮荧光体粒子的悬浮液和作为粘接剂的硅酸钾(水玻璃)水溶液的第2水溶液,在该状态下静置5到10分钟。然后,使外壳(bulb)结构体倾斜排出注入到内部的溶液,向所形成的荧光体膜吹空气使之干燥,形成荧光膜,在该荧光膜上形成铝蒸镀膜。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6-76754号公报
[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平10-30268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对于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彩色布劳恩管,在荧光屏的内面形成的反射膜与氧化铋(Bi2O3)微粒和荧光膜同时形成。为此,反射膜层和3色荧光膜的边界不清楚,在反射膜层中,难于使透射的电子束的大部分向荧光膜方向反射。在要把该技术方法直接应用于投射式阴极射线管时,与彩色阴极射线管的电子束的投射能量相比,投射式阴极射线管的电子束的投射能量高,故难于用反射膜层反射电子束的大部分,依然存在着不能得到具有足够亮度的荧光面的投射式阴极射线管的课题。
此外,对于专利文献2中所记载的投射式阴极射线管,用于反射膜层中的反射膜,用喷涂法在面板部的荧光屏内面形成氧化铋(Bi2O3)。但是,氧化铋(Bi2O3)微粒易于凝结,特别是在粘接剂中难于得到稳定的分散。此外,用喷涂法难于形成微粒均匀的膜,故存在所形成的反射膜易于产生膜厚不均匀、透射率部分降低的课题。再有,该反射膜层,由于是白色的氧化铋(Bi2O3)微粒膜,故难于从本质上提高透射率。
因此,为解决上述的现有的课题而做出本发明,本发明能提供这样的显示装置:通过减少因电子束的投射而在荧光屏上产生的棕色着色,提高光透射率,能大幅度地提高显示图像的亮度。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在透光性面板玻璃的内面与荧光膜之间设置用来反射电子束的蒸镀膜。由该蒸镀膜反射投射到面板玻璃上的电子束,由此能减少棕色着色。
最好,构成该蒸镀膜的金属化合物是原子序号超过70的金属元素的化合物。
此外,构成该蒸镀膜的金属化合物是氧化铋。
此外,该蒸镀膜的膜厚是0.01μm~10.0μm。
此外,该蒸镀膜的光透射率大于或等于80%。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各结构和后述的实施方式所述的结构,在不背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可以进行种种的变更。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在透光性的面板玻璃的内面与荧光膜之间具有用来反射电子束的蒸镀膜。借助于该结构,能减少因电子束的碰撞而在面板玻璃上产生的棕色着色。此外,还能大幅度地增大荧光膜的发光量,并且能得到即便是长时间的电子束的投射也可以维持充分的亮度的极其优良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投射式阴极射线管的结构的主要部分剖面图。
图2是表示图1的投射式阴极射线管的A部分的放大剖面图。
图3是表示氧化铋蒸镀膜的分光透射率特性。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显示元件的另一实施例的场致发射型的平面型图像显示装置的结构的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图。
图5是从上方看到的图4所示的第2控制电极的平面图。
图6是说明使用了本发明的投射式阴极射线管的图像显示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正视图。
图7是表示图6的图像显示装置的内部配置例的说明图。
图8是说明彩色投影仪的光学系统的配置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图1是说明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投射式阴极射线管的概略结构的主要部分剖面图。在图1中,1是面板部,1F是荧光屏,2是管颈部,3是漏斗部,4是荧光面,4C是荧光膜,4R是用来反射电子束的反射膜,5是铝蒸镀膜,6是偏转线圈,7是电子枪,8是电子束,9是投射式阴极射线管。
构成该投射式阴极射线管9的玻璃制的真空管壳(外壳),由大口径的具有透光性的荧光屏1F的面板部1、内部收纳了电子枪7的细长的圆筒状的管颈部2、以及连接面板部1和管颈部2的漏斗部3构成。
面板部1具有由在荧光屏1F的内面形成的荧光膜4C和反射膜4R的2层构造构成的荧光面4、以及在该荧光面4上形成的铝蒸镀膜5。
在这里,荧光膜4C,在投射式阴极射线管9是绿色图像用投射式阴极射线管时,构成绿色的荧光膜,在投射式阴极射线管9是蓝色图像用投射式阴极射线管时,构成蓝色的荧光膜,在投射式阴极射线管9是红色图像用投射式阴极射线管时,构成红色的荧光膜。
反射膜4R设置在荧光屏1F的内面与荧光膜4C之间,且构成为对由电子枪7投射的电子束8呈现高反射特性。反射膜4R,例如是平均膜厚约0.2μm的氧化铋(Bi2O3)的金属化合物的薄膜。在管颈部2和漏斗部3的连接部分的外侧安装偏转线圈6,由电子枪7发射的1束电子束8,在由偏转线圈6向预定的方向扫描偏转后,投射到荧光面4。
上述结构的投射式阴极射线管的图像显示动作,与已知的投射式阴极射线管的图像显示动作几乎相同,此外,用绿色图像显示用投射式阴极射线管、蓝色图像显示用投射式阴极射线管和红色图像显示用投射式阴极射线管在合成状态下把这些显示图像投射到投影屏幕上,显示放大后的合成彩色图像,这样的投影式电视机的动作也与已知的该种投影式电视机的动作是相同的,故对这些动作的说明也都省略。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投射式阴极射线管的荧光屏1F和荧光面4的一部分A的具体构造的放大剖面图,与上述的图1相同的部分,都赋予同一标记。在图2中,在荧光屏1F的内面,配置在该荧光屏1F的内面上设置的反射膜4R和在该反射膜4R上设置的荧光膜4C。在该情况下,反射膜4R是以平均膜厚约0.2μm的氧化铋(Bi2O3)为主成分的薄膜。荧光膜4C由绿色荧光膜、蓝色荧光膜或红色荧光膜中的任何一种构成。
上述构成的荧光膜4,可经由以下的工序形成。
首先,准备连接面板部1和漏斗部3的外壳结构体,或面板部1与漏斗部3未熔敷状态的外壳。此外,准备氧化铋(Bi2O3)粉末或压缩氧化铋(Bi2O3)粉末形成的氧化铋(Bi2O3)片。除此之外,准备用来把氧化铋(Bi2O3)粉末或片真空蒸镀到面板部1的荧光屏1F的内面的蒸镀装置。
再有,分别准备混合了微量的醋酸钡水溶液和纯水的第1水溶液,混合了在纯水内悬浮绿色荧光体粒子的悬浮液和硅酸钾(水玻璃)水溶液的第2水溶液,混合了在纯水内悬浮蓝色荧光体粒子的悬浮液和硅酸钾(水玻璃)水溶液的第3水溶液,混合了在纯水内悬浮红色荧光体粒子的悬浮液和硅酸钾(水玻璃)水溶液的第4水溶液。
其次,在真空蒸镀装置中,在面板部1的荧光屏1F的内面,用氧化铋(Bi2O3)粉末或氧化铋(Bi2O3)片做蒸镀源,在约10-5Torr(约133×10-5Pa)左右的减压状态下进行真空蒸镀。在连接了面板部1和漏斗部1F的外壳结构体的外壳内放置蒸镀源,并进行向面板部1的荧光屏1F内面的真空蒸镀。或者,也可以仅对面板部1的内面蒸镀,然后再熔敷漏斗部3,从而形成外壳结构体。即,本发明的反射膜是蒸镀膜。
该反射膜4R,由例如膜厚约0.2μm左右的氧化铋(Bi2O3)的金属化合物薄膜形成,白色光透射率能达到约90%左右。此外,由于该反射膜4R用蒸镀法形成,故为一个连续的膜。因此,光的散射少。
接着,转移到在反射膜4R上形成荧光膜4C的工序。
在这里,在投射式阴极射线管9是绿色图像用投射式阴极射线管的情况下,向已形成了反射膜4R的外壳结构体的面板部1的荧光屏1F的内侧注入第1水溶液,注入后经过预定时间再注入第2水溶液。在该状态下静置5~10分钟,使绿色荧光体粒子沉降到荧光屏1F的内面,通过作为粘接材料的水玻璃的粘接作用在荧光屏1F的内面形成绿色荧光体粒子膜。
然后,倾斜外壳结构体排出注入到内部的溶液,向绿色荧光体粒子膜吹空气进行干燥,在反射膜4R上形成绿色图像用荧光膜4C。接着,在该绿色图像用荧光膜4C上用已知的方法被覆铝蒸镀膜5,在荧光屏1F的内面形成荧光面4和铝蒸镀膜5。
此外,在投射式阴极射线管9是蓝色图像用投射式阴极射线管的情况下,在上述各个工序中注入第3水溶液,而不注入第2水溶液,经由与上述同样的工序在反射膜4R上形成蓝色图像用荧光膜4C。然后,在该蓝色图像用荧光膜4C上被覆该蒸镀膜5,在荧光屏1F的内面形成荧光面4和铝蒸镀膜5。
另外投射式阴极射线管9是红色图像用投射式阴极射线管的情况下,在上述各个工序中注入第4水溶液,而不注入第2水溶液,经由与上述同样的工序在反射膜4R上形成红色图像用荧光膜4C。然后,在该红色图像用荧光膜4C上被覆该蒸镀膜5,在荧光屏1F的内面形成荧光面4和铝蒸镀膜5。
这样得到的反射膜4R,至少使从荧光膜4C发射出来的发光透射大约80%以上,最好透射约90%以上。
另外,如果在真空中蒸镀构成反射膜4R的氧化铋(Bi2O3),则一部分因被还原而金属化,有时会大幅度地降低铋(Bi)膜的透明度。在这样的情况下,在400℃~500℃下对所得到的铋(Bi)膜烧制1个小时左右,由此进行再氧化,在烧制后,可以见到透明度得到了提高。其结果是,如图3的分光透射率特性所示,透射率达到约80%以上。
在该情况下,使反射膜4R的平均膜厚为约0.2μm,但把该反射膜4R的膜厚构成为小于或等于0.2μm,借助于各种荧光膜和各种膜厚的组合得到的相乘效果,可以确认例如,如果是红色发光荧光体,会得到87%~90%的透射率。
在投射式阴极射线管9的荧光屏1F的内面,用真空蒸镀法形成平均膜厚约0.2μm的由氧化铋(Bi2O3)的金属化合物薄膜构成的反射膜4R。通过荧光膜4C的电子束,由反射膜4R进行反射。反射的电子束,再次冲击荧光膜4C,触及荧光体粒子。因此,本发明的阴极射线管,与已知的投射式阴极射线管的相同发光量和现有的彩色阴极射线管的相同发光量相比,可以大幅度地增大来自构成荧光膜4C的荧光体粒子的发光量。
此外,这样构成的投射式阴极射线管9,由于可以由反射膜4R反射通过荧光膜4C的电子束,并再次投射到荧光膜4C,故可以降低要直接投射到荧光屏1F的内面的电子束8的密度。此外,本发明的阴极射线管,还可以大幅度地减少因电子束8的投射而产生的荧光屏1F的棕色着色,与已知的投射式阴极射线管的光透射率相比,可以大幅度地提高荧光屏1F的光透射率。因此,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投射式阴极射线管的显示图像的亮度。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来自荧光膜4C的发光量的增大和荧光屏1F的光透射率的提高,因此与现有的投射式阴极射线管的荧光面的亮度相比,可以显著地增大荧光面4的亮度。
此外,这样构成的投射式阴极射线管9,完全没有氧化铋(Bi2O3)的微粒在面板上凝集,可以提高光透射率,除此之外,还可以形成均匀的膜。此外,作为构成反射膜4R的金属化合物使用氧化铋(Bi2O3),故可以比较廉价地形成薄膜化了的反射膜4R。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1中,作为显示装置是以投射式阴极射线管为例进行的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通过把该技术用于彩色阴极射线管的面板部的荧光屏内面,即便是彩色阴极射线管也可以得到与上述完全同样的效果。此外,即便是把该技术应用于具有电子束激发荧光面的图像显示装置,也可以得到与上述完全同样的效果。
(实施例2)
图4是说明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的具有电子束激发荧光面的平面型图像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图。对于与上述的图1相同的部分赋予同一标记而省略其说明。在图4中,11是背面基板,12是第1控制电极,13是向第1控制电极12供电的第1控制电极线,14是下部绝缘层,15是作为电子源的阴极(cathode),16是阴极线(cathode line),17是板状的上部绝缘层,18是第2控制电极(聚焦电极),19是在第2控制电极18上椭圆形状地形成的电子通过用开口,20是在上部绝缘层17上椭圆形状地形成的电子通过用开口,21是一体式的第2控制电极构造体,22是透光性的相当于面板玻璃的前面基板,23是黑矩阵,24由铝蒸镀膜构成的阳极。另外,参考标记P1表示与背面基板11平行的第1平面,P2表示第2平面。
本实施例的平面型图像显示装置,在优选玻璃或陶瓷材料等的背面基板11的主面上的上述第1平面P1上,具有在第1方向(y方向)延伸,在与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x方向)并列设置的多条阴极线16。在该阴极线16上,在成为各像素(在彩色显示的情况下为彩色副像素)的位置上形成作为电子源的阴极15。此外,在上述第1平面P1上,第1控制电极12夹着上述阴极线16的至少上述阴极15的部分地与阴极线16在同一面上平行地并列设置。第1控制电极12,贯穿下部绝缘层14地电连接到第1控制电极线13。
此外,在位于第1控制电极12的上层且与第1平面P1平行的第2平面P2上,设置第2控制电极18。第2控制电极18,用在与第1平面P1之间形成的上部绝缘层17与第1控制电极12绝缘。再有,第2控制电极18形成为在与上述的各像素对应的部分上具有使电子束通过的开口19,并覆盖在第1控制电极12的上方。该开口19具有使在上述第1平面P1上形成的阴极15和第1控制电极12的与阴极15邻接的一部分露出来那样的大小。另外,上部绝缘层17形成为除去与在第1平面P1上形成的阴极15以及第1控制电极12的和该阴极15邻接的一部分对应的部分。
此外,在具有阴极15的阴极线16和第1控制电极线13的交叉部上形成各像素的电子束源。阴极线16在背面基板11的周边的至少一边具有引出线,此外,连接在第1控制电极12上的第1控制电极线13,在背面基板11的周边的至少一边具有引出线,通过这些引出线分别提供图像信号电压和控制电压。此外,第2控制电极18,构成所谓的聚焦电极,由设置在后述的前面基板的显示区域外的未图示的引出线提供聚焦电压。
另一方面,在z方向上用未图示的密封框具有预定的间隔地把前面基板22粘贴到背面基板11上。该前面基板22,由透光性的玻璃板构成,构成为在其荧光屏1F的内面形成例如平均膜厚约0.2μm的由氧化铋(Bi2O3)的蒸镀膜构成的反射膜4R、以及用黑矩阵23划分开的荧光膜4C和阳极24,在背面基板11与前面基板22之间保持预定间隔地对其内部进行真空密封。这样构成的平板型图像显示装置,可用以下说明的工艺制作。首先,在背面基板11上借助于使用优选银浆的导电性浆料(以下,叫做银浆)的丝网漏印法形成第1控制电极线13。其次,在已形成了该控制栅极线13的背面基板11上,借助于使用电介质浆料的丝网漏印法,在与显示图像的区域相当的整个区域形成下部绝缘层14。
在这样形成的平坦的下部绝缘层14上,借助于使用银浆的丝网漏印法形成第1控制电极12,使得与控制电极线13进行电连接。在对之进行加热烧制后,借助于使用银浆的丝网漏印法在下部绝缘层14上的第1控制电极12所夹着的区域上形成阴极线16。然后,在该阴极线16上借助于使用银浆的丝网漏印法形成阴极15,该银浆包含重量比约10%的粉碎成约1μm以下的大小的碳纳米管,并进行加热烧制使之固化。这时,使第1控制电极12的膜厚为约10μm,使阴极线16和阴极15的膜厚分别为约5μm,由此,如图4所示,使第1控制电极12和阴极15的表面成为大体上同一平面的形状。
另一方面,在形成了上述的各种电极的背面基板11上设置的上部绝缘层17和在该上部绝缘层17的上面形成的第2控制电极18,可用以下说明的工艺制作。首先,该上部绝缘层17,以由例如玻璃或陶瓷材料等构成的绝缘性基板为母体,在该绝缘性基板上,在分别与形成在阴极线16上的各阴极15相对的部位上穿通设置多个椭圆状的开口20。这些开口20是使从阴极15放射出来的电子束8通向前面基板22的内面方向的电子通过孔,可借助于绝缘性基板的成形加工时的同时开孔成形法或在绝缘性基板成形后的激光照射加工法等穿通设置而成。
此外,在除了穿通设置在该绝缘性基板上的各开口20之外的上面(前面基板侧),如在图5中从阳极侧看到的主要部分平面图所示,遍及整个面地形成有对在各开口20内通过的电子束18进行聚焦控制的第2控制电极18。因此,可以制作一体式而且板状的第2控制电极构造体21,该第2控制电极构造体21具有与在绝缘性基板上形成的各开口20在同一轴上连通的各开口19。该第2控制电极18,可借助于蒸镀或溅射例如镍等导电性金属材料法等以数10μm的厚度被覆形成。另外,该第2控制电极18,也可以借助于使用导电性浆料的丝网漏印法在形成了各开口20的绝缘性基板的上面涂敷成形,然后进行加热烧制形成。该第2控制电极18,由于是供给直流电流的单一的电极,故在电极制作时不需要图形化。
此外,如图5所示,在第2控制电极18上连接用来把与相对配置的阳极24之间的间隔维持为预定尺寸的导电性间隔物25。在第2控制电极18与导电性间隔物25之间需要低电阻值的电接触。因此,第2控制电极18的表面的导电性间隔物25的固定使用金属或含有金属成分的材料。即便是该低电阻值的固定材料把第2控制电极8分割成多个构件的情况下,由于导电性间隔物25的固定,也将维持各第2控制电极18间的电接触。由此,作为第2控制电极18的形成母体的绝缘性基板,如图5所示,可以对多个不使长边方向的尺寸精度降低那种程度的大小的基板进行组合使用。
这样制作的一体式的第2控制电极构造体21,在制作了阴极线16到控制电极21的背面基板11上,使第2控制电极18的电极表面朝向上方(前面基板22侧)地并使各开口19与各阴极15在同一轴上一致地进行相对配置,并装在形成了各电极的背面基板11上,例如用无机粘接剂等固定设置。另外,在上部绝缘层17的上面形成的第2控制电极18的构造变成为:连接到在相对配置的前面基板22的显示区域外设置的未图示的引出线上并提供聚焦电压。
另一方面,在z方向上借助于未图示的密封框具有预定的间隔地把前面基板22粘贴到背面基板11上。该前面基板22,优选透光性玻璃板,在其荧光屏1F的内面具有由氧化铋(Bi2O3)的蒸镀膜构成的反射膜4R、用黑矩阵划分开的荧光膜4C和阳极24,背面基板11与前面基板12之间进行真空密封。
该反射膜4R,由平均膜厚约0.2μm的氧化铋(Bi2O3)金属化合物的薄膜形成在荧光屏1F的内面与荧光膜4C之间,对电子束8具有高的反射性。此外,该反射膜4R,与在上述的实施例1中说明的工艺完全一样地用真空蒸镀法形成。
该平面型图像显示装置,在荧光屏1F的内面,配置在荧光屏1F的内面上设置的反射膜4R,以及在该反射膜4R上设置的由绿色、蓝色和红色构成的各色荧光膜4C。该反射膜4R,是平均膜厚约0.2μm的以氧化铋(Bi2O3)为主成分的薄膜,该荧光膜4C如上所述是绿色荧光膜、蓝色荧光膜或红色荧光膜。
在这样构成的平面型图像显示装置中,向阴极线16提供图像信号电压、向第1控制电极12提供扫描信号电压,由此从在两者的交叉部形成的作为电子源的阴极15取出与上述图像信号电压的大小对应的电子束8。所取出的电子束8因提供给第2控制电极18的聚焦电压而受到聚焦作用,由提供给在前面基板22上形成的阳极(anode电极)24的高电压使之指向前面基板22,并激发荧光膜4C,使之以预定的波长发光。特别是可以提高使用了采用IPG(In-Plane-Gate,面内栅极)构造的电子束源的情况下的电子束的利用效率,能得到高亮度的图像显示。
这样构成的平面型图像显示装置,在荧光屏1F的内面与荧光膜4C之间形成由氧化铋(Bi2O3)的蒸镀膜构成的反射膜4R,反射投射到荧光屏1F的电子束8,由此,从荧光膜4C直接投射到荧光屏1F的电子束8所产生的发光与因反射膜4R的反射而再次投射到荧光膜4C的电子束所产生的发光,使发光量增大,减少了直接投射的电子束8的比率,故可以减少在荧光屏1F上产生的棕色着色,能大幅度地提高平面型图像显示装置的显示图像的亮度。
另外,在上述的各实施例中,作为构成反射膜4R的氧化铋(Bi2O3)的薄膜虽然说明的是平均膜厚为约0.2μm的情况,但是,在本发明中使用的氧化铋(Bi2O3)的膜厚,并不限于平均膜厚为0.2μm。如果平均膜厚小于0.01μm,则电子束8碰撞荧光屏1F而在荧光屏1F上产生棕色着色,从而难于得到具有明亮的显示图像的显示装置。当平均膜厚超过了10.0μm时,来自荧光膜4C的光的透射率降低。因此,氧化铋(Bi2O3)的薄膜的平均膜厚为0.01μm~10.0μm,是极其理想的。
此外,在上述的各实施例中,构成反射膜4R的金属化合物薄膜虽然是以氧化铋(Bi2O3)为例进行的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除了铋(Bi)之外,还可以应用元素序号大于或等于70的金属的化合物。例如,可以使用钨(W)、铅(Pb)等金属的化合物。
再有,在上述的各实施例中,作为形成反射膜4R的方法,虽然是以用真空蒸镀法在荧光屏1F的内面形成的方法为例进行的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该方法。例如也可以用溅射法或CVD法等的薄膜形成法来取代真空蒸镀法。
图6是说明作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使用图1所示的投射式阴极射线管的图像显示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正视图。图7是图6的图像显示装置的内部配置例的说明图。图6和图7是所谓投影式电视接收机,在其内部,收纳有图8所示的红色用投射式阴极射线管rPRT、绿色用投射式阴极射线管gPRT、蓝色用投射式阴极射线管bPRT,投射透镜LNS,以及反射镜MIR。另外,参考标记CPL是用来把投射透镜LNS安装到投射式阴极射线管PRT上的耦合器。
在3个投射式阴极射线管PRT的面板玻璃PNL上所具有的荧光体层上成像的各原色的色图像,由投射透镜LNS和反射镜MIR投影到屏幕SCR上。所投影的各原色的色图像,在上述的投影时,在屏幕SCR上进行合成再现彩色图像,另外,图6和图7所示的图像显示装置,只是一个例子,也可以把投射式阴极射线管PRT的部分作为别的装置与屏幕SCR分离开。

Claims (11)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透光性的面板玻璃的真空管壳,
在上述面板玻璃的内面形成的荧光膜,以及
收纳于上述真空管壳内、并且向上述荧光膜发射电子束的电子束源;
在上述面板玻璃的内面与上述荧光膜之间设置用来反射电子束的蒸镀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蒸镀膜是原子序号超过70的金属元素的化合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蒸镀膜是氧化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蒸镀膜的膜厚,在0.01μm~10.0μm的范围内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蒸镀膜的膜厚,在0.01μm~10.0μm的范围内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蒸镀膜,光透射率大于或等于80%。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蒸镀膜,光透射率大于或等于8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显示装置是投射式阴极射线管。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显示装置是投射式阴极射线管。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显示装置是场致发射型图像显示装置。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显示装置是场致发射型图像显示装置。
CNA2004100955428A 2003-11-28 2004-11-29 显示装置 Pending CN162226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98566/2003 2003-11-28
JP2003398566A JP2005158634A (ja) 2003-11-28 2003-11-28 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22266A true CN1622266A (zh) 2005-06-01

Family

ID=347086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4100955428A Pending CN1622266A (zh) 2003-11-28 2004-11-29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050146261A1 (zh)
JP (1) JP2005158634A (zh)
CN (1) CN1622266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45124A (zh) * 2017-11-06 2019-06-28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多重图像描绘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94806B2 (ja) * 2007-06-06 2014-09-24 国立大学法人 香川大学 蛍光体微粒子膜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蛍光体微粒子膜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JP2008303277A (ja) 2007-06-06 2008-12-18 Kagawa Univ 蛍光体ペースト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蛍光体膜とその製造方法
JP2008303278A (ja) 2007-06-06 2008-12-18 Kagawa Univ 蛍光体微粒子膜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蛍光体微粒子膜を用いた表示装置、感光体、及びセンサー
DE102010063756A1 (de) * 2010-12-21 2012-06-21 Osram Ag Herstellung von Leuchtstoffschichten unter Verwendung von Alkalisilikaten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305051B (zh) * 1995-09-18 1997-05-11 Hitachi Ltd
KR20030032817A (ko) * 2001-10-16 2003-04-26 가부시키가이샤 히타치세이사쿠쇼 화상 표시 장치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45124A (zh) * 2017-11-06 2019-06-28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多重图像描绘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50146261A1 (en) 2005-07-07
JP2005158634A (ja) 2005-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4536425A (ja) 発光粒子で部分的にコートされた発光装置の構造及び組立
JP2005514727A (ja) カラー・ファイバー・ベース・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
CN1790604A (zh) 电子发射显示器
US20090039759A1 (en) Phosphor for Display and Field Emission Display
EP1361593A1 (en) Plasma display panel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622266A (zh) 显示装置
KR100821047B1 (ko) 청색 형광체 및 그것을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패널
CN1710699A (zh) 图像显示装置
TWI290952B (en) Blue fluorescent substance for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and field emission type display device
US7315114B2 (en) Display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a light-emitting glass face panel having an inner surface coated with a phosphor layer
JP2006164854A (ja) 蛍光面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WO2006129593A1 (ja) 表示装置用蛍光体および電界放出型表示装置
JP2761404B2 (ja) 蛍光表示管
WO2006120952A1 (ja) 表示装置用青色発光蛍光体および電界放出型表示装置
CN101552172B (zh) 电子束显示器
CN1276460C (zh) 单色阴极射线管的制造方法
JPS58152350A (ja) 蛍光面を備えた陰極線管
TW200531591A (en) Green light-emitting phosphor for displays and field-emission display using same
KR100658668B1 (ko) 프로젝션 텔레비젼용 음극선관
JPH10251632A (ja) 蛍光体および蛍光膜とそれを用いた陰極線管
JP5503105B2 (ja) ビューファインダ用の陰極線管
KR100552626B1 (ko) 칼라음극선관의 형광막 형성방법
JPS58158855A (ja) 光源用陰極線管
TW396363B (en) Cathode ray tube for realizing high-brightness picture images
JP2008140617A (ja) 赤色発光素子および電界放出型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