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96808A - 多层金属复合底结构厨具 - Google Patents
多层金属复合底结构厨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596808A CN1596808A CN 03139262 CN03139262A CN1596808A CN 1596808 A CN1596808 A CN 1596808A CN 03139262 CN03139262 CN 03139262 CN 03139262 A CN03139262 A CN 03139262A CN 1596808 A CN1596808 A CN 159680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yer
- kitchen tools
- stainless steel
- bottom structure
- metal compoun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层金属复合底结构厨具,由水平部分的锅底及垂直部分的锅壁组成,其特征在于:第一层厨具表面是不锈钢层,既位于锅底,又位于锅壁;第二层金属层位于第一层下方,由铝片组成,并通过热压与第一层相连,同样也既位于锅底,也位于锅壁内;第三层金属层由不锈钢片组成,并通过热压与第二层相连,第三层也同时既位于锅底,也位于锅壁,第三层还包含很多孔洞,使第二层的铝能够渗出,结果,不仅使第三层能够直接与热源接触,而且第二层也能够通过孔洞与热源直接接触。
Description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层金属复合底结构厨具,它与厨具相关,特别是与具有多层金属层及冲孔层的厨具相关。
背景技术
以前的技术生产出来的不锈钢厨具经常会有受热不均的缺陷。不锈钢厨具表面与热源直接接触的地方会比不直接接触的地方热。结果,烹调的食物因受热不均容易烧焦。
铜和铝有比不锈钢更优良的热传导及热分布性能。因此,设计优良的厨具常利用铝层或铜层与不锈钢厨具底复合,以达到优良的热效能。有时候,这些铝层或铜层还会被一层不锈钢所覆盖,以美化厨具的外观。但是,新增的不锈钢层仍会导致受热不均,烹调效果不佳。
运用复合底结构的厨具在技术上已广为人知。这种复合底结构可能包含一层铝和一层不锈钢。这层不锈钢可能还包含一些孔洞,使铝材可以从孔洞中渗出并直接接触热源,正如美国专利号:6,442,233中所描述的那样。但是,即使是这样的厨具也不能提供多层金属复合底结构厨具所具有的优良性能,特别是在厨具的锅壁性能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层金属复合底结构厨具,该产品受热均匀,烹调效果好,便于用户使用。
本发明由三层金属层组成:第一层锅内层是不锈钢,是烹煮的表面;第二层铝,与第一层热压而成;第三层仍是不锈钢,与第二层热压而成。同时,第三层还包含很多孔洞,使第二层的铝能够渗出,这样,不仅使第三层的不锈钢与热源直接接触,第二层的铝也能够直接受热。第一、二、三层金属层不但形成锅的底部,还构成了整个锅壁。
较之已有的技术而言,本发明由于若干层金属层不但形成锅的底部,还构成了整个锅壁,因而厨具整体的受热均匀性得到显著提高,此外,该产品将铝材优良的热传导及热分布性能与不锈钢的耐磨性和导磁性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产品的使用性能和使用范围,必将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
本发明具体体现在附加的图纸及下文的描述中。它的特点和优势也同样可以在下面的这些图纸、描述及权利要求中体现出来。
附图说明
本发明在运用中会有各种不同的组成及结构。具体体现在下面的描述及相关的图纸中。这些图纸也是本发明的组成部分,如:
图1是根据本发明产生的一种多层金属复合底结构厨具的截面图。
图2是图1的多层金属复合底结构厨具的底部仰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产生的另外一种多层金属复合底结构厨具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3展示了本发明在厨具设计中的具体运用。图1中,20代表锅内层金属层,即烹煮表面层,该层用不锈钢;金属层22位于锅内层20下面,一般用铝材;金属层24位于锅内层20及22下面,用不锈钢,同时,这层还含有孔洞,参见箭头指示26。
图1中,金属层22介于锅内层20及锅外层24之间,长度相当。图1还展示了锅的水平底部30及与30差不多垂直的锅壁32。金属层22既位于水平底部30的锅内层20及锅外层24之间,又位于垂直的锅壁32的锅内层20及锅外层24当中。
对于任何一个熟悉技术工艺的人来说,都知道多层金属复合底结构厨具是由多层金属在平面状态时滚压而成。与本文相关的金属板即是由不锈钢、铝及带孔的不锈钢滚压后经高温热压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铝层22延伸到底层24的孔洞中,正如箭头26所指示的那样。这样,铝层22的一部分即与底层24一起形成了新的锅体底部28。最后,这样的三层金属板再经成型制成锅体的形状。
图1所显示的是一个煮锅的锅体,其实这项发明还可以运用于其他种厨具,如煎锅。在本发明可以运用的锅体的其他各种形式上,各金属层20,22,24还可采用其他不同类的金属,如在一种厨具中,金属层20是铜,金属层22是铝,金属层24是不锈钢;在另一种厨具中,金属层20是不锈钢,金属层22是铝,金属层24是铜。
图2所显示的是图1所代表的厨具的底部仰视图。在本图中可以看到锅体底部的多个孔洞。
图3所显示的是一个具有四层复合底结构的厨具。本厨具是这样构成的:第一层金属层50,是不锈钢;第二层金属层52,位于50下方,是铝;第三层金属层54位于50及52下方,仍是不锈钢,但这一层含有孔洞,正如图中箭头56所指示的那样。金属层表面58覆盖了部分底层54,该层是铜经过正负极氧化镀在锅底表面上的(本工艺其实也早已被专业技术人员所熟知)。
图3中金属层50,52,54形成了锅体的水平底部60及垂直的锅壁62。图示中,金属层50,52,54照样可以被其它类金属所取代,如前面所述。
只要保留本发明的精髓,本发明可以运用于各种各样图纸所描述的各种不同锅体厨具形式中。正如本文中所提到的,多层金属复合底结构厨具可以由三层以上的金属层组成。不管如何变化,这些各种各样的厨具都属于本发明的范畴。
Claims (10)
1.一种多层金属复合底结构厨具,由水平部分的锅底及垂直部分的锅壁组成,其特征在于:第一层厨具表面是不锈钢层,既位于锅底,又位于锅壁;第二层金属层位于第一层下方,由铝片组成,并通过热压与第一层相连,同样也既位于锅底,也位于锅壁内;第三层金属层由不锈钢片组成,并通过热压与第二层相连,第三层也同时既位于锅底,也位于锅壁,第三层还包含很多孔洞,使第二层的铝能够渗出,结果,不仅使第三层能够直接与热源接触,而且第二层也能够通过孔洞与热源直接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金属复合底结构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孔洞可以是圆形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金属复合底结构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孔洞可以是椭圆形的。
4.本发明的另一种多层金属复合底结构厨具,其特征在于:第一层是不锈钢;第二层位于第一与第三层之间,是铝;第三层位于第二与第四层之间,是不锈钢;第四层是镀铜,并与热源直接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层金属复合底结构厨具,其特征在于:第一、二、三层都延长至整个锅体的水平底部及垂直的锅壁部分。
6.本发明的又一种多层金属复合底结构厨具,其特征在于:由环状的锅壁及锅底部分组成,第一层形成了锅体的内表面;第一、二、三层都延长至整个锅体的环状锅壁及锅底部分;第三层还含有孔洞,使第二层的铝可以通过孔洞渗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层金属复合底结构厨具,其特征在于:第一层可以是不锈钢,第二层可以是铝,第三层是不锈钢。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层金属复合底结构厨具,其特征在于:第一层可以是铜,第二层可以是铝,第三层是不锈钢。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层金属复合底结构厨具,其特征在于:第一层可以是不锈钢,第二层可以是铝,第三层可以是铜。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层金属复合底结构厨具,其特征在于:是由三层金属:不锈钢、铝、不锈钢经热压成形的金属板制成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03139262 CN1596808A (zh) | 2003-09-20 | 2003-09-20 | 多层金属复合底结构厨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03139262 CN1596808A (zh) | 2003-09-20 | 2003-09-20 | 多层金属复合底结构厨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596808A true CN1596808A (zh) | 2005-03-23 |
Family
ID=346593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03139262 Pending CN1596808A (zh) | 2003-09-20 | 2003-09-20 | 多层金属复合底结构厨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596808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407270A (zh) * | 2013-08-16 | 2013-11-27 | 广东万事泰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复合材料层制造方法、复合材料层以及可导磁的锅制造方法、包含复合材料层的锅 |
CN108851952A (zh) * | 2018-09-13 | 2018-11-23 | 应旭昶 | 一种电热锅及其加工方法 |
-
2003
- 2003-09-20 CN CN 03139262 patent/CN1596808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407270A (zh) * | 2013-08-16 | 2013-11-27 | 广东万事泰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复合材料层制造方法、复合材料层以及可导磁的锅制造方法、包含复合材料层的锅 |
CN108851952A (zh) * | 2018-09-13 | 2018-11-23 | 应旭昶 | 一种电热锅及其加工方法 |
CN108851952B (zh) * | 2018-09-13 | 2024-03-26 | 应旭昶 | 一种电热锅及其加工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817672Y (zh) | 一种具有温度显示功能的平底锅 | |
US20060117539A1 (en) | Multi clad cookware | |
RU2706815C1 (ru) | Изделие с усиленной антипригарной рабочей поверхностью для приготовления пищи | |
TWI466650B (zh) | 鍋具及其製造方法 | |
JP2020531148A (ja) | 誘導加熱可能な多層加熱調理支持体 | |
CN103462513A (zh) | 复合铁锅及复合铁锅的制造方法 | |
CN202397285U (zh) | 厨具内锅 | |
CN101006900A (zh) | 三层复合板多种炉具通用的炊具及其制作方法 | |
CN214595440U (zh) | 一种双层金属不粘锅 | |
CN2652292Y (zh) | 多层金属复合底结构厨具 | |
CN1596808A (zh) | 多层金属复合底结构厨具 | |
CN2899675Y (zh) | 底部采用多层材料覆合的无油烟铁锅 | |
CN111329357A (zh) | 具有石墨芯的炊具 | |
CN201070289Y (zh) | 一种无油烟的复合锅 | |
CN111035226B (zh) | 一种具有复合锅底的锅具的制备方法 | |
CN200942010Y (zh) | 复合型耐高温陶瓷内锅 | |
CN2897081Y (zh) | 网纹复合板通用炊具 | |
CN2917504Y (zh) | 复合金刚无油烟锅 | |
CN2850467Y (zh) | 金属黄土复合锅 | |
CN2917505Y (zh) | 电磁炉可用陶瓷合金复底无油烟锅 | |
CN221489751U (zh) | 一种波纹状烤盘 | |
KR200430603Y1 (ko) | 에너지 절약형 무연냄비 | |
CN2857738Y (zh) | 铸铁双面不粘锅 | |
CN2866134Y (zh) | 一种五层金属复合板 | |
CN212368779U (zh) | 多层复合锅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2 |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