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71608A - 有机电激发光元件 - Google Patents

有机电激发光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571608A
CN1571608A CN 200410042250 CN200410042250A CN1571608A CN 1571608 A CN1571608 A CN 1571608A CN 200410042250 CN200410042250 CN 200410042250 CN 200410042250 A CN200410042250 A CN 200410042250A CN 1571608 A CN1571608 A CN 15716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hole
luminesc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410042250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385708C (zh
Inventor
李世昊
陈文焜
柯崇文
张凡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 Op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to CNB20041004225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0385708C/zh
Publication of CN15716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716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8570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85708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揭露一具有双混合层结构的有机电激发光元件。该有机电激发光元件至少包括一基板、一第一电极、一第一型载流子传输混合层、一第一型载流子传输层、一发光层及一第二电极。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针对有机电激发光元件的膜层结构进行改良及设计,以有效改善有机电激发光元件各层之间的接合界面,降低有机电激发光元件的驱动电压及增加元件的使用寿命,并解决传统有机电激发光元件电激发光干扰的问题,以符合目前平面显示器的需求。

Description

有机电激发光元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机电激发光元件,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双混合层(double mixed layer)结构的有机电激发光元件。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电子产品发展技术的进步及其日益广泛的应用,像是移动电话、PDA及笔记型计算机的问市,使得与传统显示器相比具有较小体积及电力消耗特性的平面显示器的需求与日俱增,成为目前作重要的电子应用产品之一。在平面显示器当中,由于有机电激发光件具有自发光、高亮度、广视角、高应答速度及制造工艺容易等特性,使得有机电激发光件无疑的将成为下一世代平面显示器的最佳选择。
目前有机电激发光元件,依其发光层及载层的主要构成,可以概括分为三层结构元件及二层结构元件。典型的三层结构元件,也就是所谓的双异质结(double heterojunction,DH)结构元件,包括了一空穴传输层、一发光层及一电子传输层;而典型的双层结构元件,则可分为A型单异质结结构元件(single heterojunction-A,SH-A),包括了一空穴传输层及一发光层,与B型单异质结结构元件(single heterojunction-B,SH-B),包括一发光层及一电子传输层。
无论是三层结构或是二层结构的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其发光原理皆为藉由阴极注入电子及阳极注入空穴,并利用外加电场所衍生的电位差而促使这些电子和空穴在发光层中移动及相遇,进行再结合(recombination)以达到发光的目的。该电子空穴再结合的过程发生在发光层中,尤其是在靠近载层与发光层的界面(interface)附近。
虽然在目前有机电激发光元件技术上,其操作电压已较发展初期降低了数倍之多,但为了符合目前市场上对于平面显示装置的需求,有机电激发光元件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克服,像是进一步降低有机电激发光元件的操作电压及增加元件的寿命等。
在有机电激发光元件的结构中,发光层与载层之间的界面为一异质结。当电子与空穴欲在发光层中进行再结合时,上述载流子必需克服发光层与载层之间界面所存在的能量势垒(energy barriers),因此,当较大的能量势垒存在于发光层与载层之间时,载流子较不易进入发光层而在界面产生累积,如此一来,将导致元件操作电压的上升及元件寿命下降。
一般而言,空穴是否易于由空穴传输层注入发光层,更是影响有机电激发光元件的操作电压的关键所在。此外,在传统有机电激发光元件技术中,空穴传输层所使用的材料亦常发生物理聚集或是再结晶而易遭受到热分解(thermal degradation),进而导致有机电激发光元件的寿命降低。
为了有效降低有机电激发光元件的操作电压及避免空穴传输的劣化以进一步增加元件的光电特性,一传统的作法是利用具有高玻璃转化温度的空穴传输材料来作为空穴传输层,改善发光层与载层间的界面并增加空穴传输的热稳定性。
然而,由于目前小分子有机电激发光膜层几乎搭配真空蒸镀的方法来形成,因此利用高玻璃转化温度的材料来提升元件特性的作法会有所限制。这是因为当空穴传输材料的玻璃转化温度提升到某一阶段时,此空穴传输材料的分子量及所需升华温度亦会同时提升,导致该材料无法利用真空蒸镀而形成薄膜。
相较于上述方法,另一种具有包括两种以上空穴传输材料的空穴传输层的有机电激发光元件也被揭露,以用来降低操作电压。请参照图1,该有机电激发光元件10包括一基板12、一阳极14、一空穴传输层16、一发光层18及一阴极20,其特征在于该空穴传输层16包括两种以上空穴传输材料,以掺杂的方式形成该空穴传输层16。
然而,该有机电激发光元件易造成电子空穴在靠近该空穴传输层16与该发光层18的界面17的空穴传输层16再结合,使得掺杂于空穴传输层16的材料19参与发光,干扰元件的发光纯度。此外,上述结构对有机电激发光元件的寿命问题亦无法作进一步的改善。
有机电激发光元件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克服,像是降低操作电压及增加元件寿命。因此发展出低操作电压及高稳定度的有机电激发光元件结构是有机发光显示器技术的一项重要课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双混合层结构的有机电激发光元件,有效改善有机电激发光元件各层之间的接合界面中空穴累积,且降低载流子由载层进入发光层的能量势垒,取代传统三层或二层结构的有机电激发光元件,并进一步降低有机电激发光元件的驱动电压及增加元件的使用寿命,以符合目前平面显示器的需求。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有机电激发光元件,由于其特殊的有机电激发光结构,解决了传统有机电激发光元件因载层发光而产生的电激发光干扰(electroluminescent interference)的问题。因此,除了可得到更高色纯度的发光元件外,该结构对于元件的使用寿命亦有大幅度的提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述的具有双混合层结构的有机电激发光元件,至少包括一基板、一第一电极、一第一型载流子传输混合层、一第一型载流子传输层、一发光层及一第二电极,其中该第一电极、该第一型载流子传输混合层、该第一型载流子传输层、该发光层及该第二电极依序形成于该基板上。该第一电极,为利于第一型载流子注入的电极;而该第二电极则为利于第二型载流子注入的电极,且该第一电极及该第二电极之中至少有一者为透明电极。
该第一型载流子传输混合层包括一第一型载流子传输材料及一第一型载流子注入材料(carrier-injection promoter),其中该第一型载流子注入材料掺杂于第一型载流子传输材料中,并有助于第一型载流子注入于该第一型载流子传输混合层。该第一型载流子传输混合层的厚度范围为100~1500。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具有双混合层结构的有机电激发光元件,还可包括一第二型载流子传输层形成于该发光层及该第二电极之间。
本发明所述的具有双混合层结构的有机电激发光元件亦可以另一方式表现。该有机电激发光元件具有一基板、一阳极、一空穴传输混合层、一空穴传输层、一发光层及一阴极,其中该阳极、该空穴传输混合层、该第空穴传输层、该发光层及该阴极依序形成于该基板上。该阳极及该阴极之中至少有一者为透明电极。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具有双混合层结构的有机电激发光元件,还可包括一电子传输层形成于该发光层及该阴极之间。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具有双混合层结构的有机电激发光元件,还可包括一缓冲层形成于该阳极及该空穴传输混合层之间。
此外,本发明所述的具有双混合层结构的有机电激发光元件还可以另一方式表现。该有机电激发光元件具有一基板、一阳极、一缓冲层、一空穴传输混合层、一空穴传输层、一发光层、一电子传输层及一阴极,其中该阳极、该缓冲层、该空穴传输混合层、该空穴传输层、该发光层、该电子传输层及该阴极依序形成于该基板上。该阳极及该阴极之中至少有一者为透明电极。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具有双混合层结构的有机电激发光元件,其中基板可为透明或是不透明基板。该有机电激发光元件可由其基板侧发光,或为一上部发光(top-emission)元件,亦可为一两面发光型元件。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针对有机电激发光元件的结构作进一步的设计,以改进驱动电压及元件寿命。本发明对于有机电激发光元件其各层结构所使用的材料,像是空穴传输材料、空穴注入材料、有机电机发光材料、掺杂物及空穴传输材料,并无特别的限制,凡是在有机电激发光元件技术中所适用者,皆可视需要而加以选用,并依材料的特性作合适的搭配。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优选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显示现有有机电激发光元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本发明所述的有机电激发光元件一优选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显示本发明所述的有机电激发光元件另一优选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显示本发明所述的有机电激发光元件其它优选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显示本发明所述的有机电激发光元件实施例1、实施例2、比较例1及比较例2的操作电压与电流密度的关系图。
图6显示本发明所述的有机电激发光元件实施例1、实施例2、比较例1及比较例2的操作电压与亮度的关系图。
图7显示本发明所述的有机电激发光元件实施例1、实施例2、比较例1及比较例2的操作电压与光色(cie-x)的关系图。
图8显示本发明所述的有机电激发光元件实施例1、实施例2、比较例1及比较例2的操作电压与光色(cie-y)的关系图。
图9显示本发明所述的有机电激发光元件实施例1、比较例1及比较例2的元件寿命关系图。
简单符号说明
10~有机电激发光元件;          12~基板;
14~阳极;                      16~空穴传输层;
17~界面;                      18~发光层;
19~空穴传输掺层杂材物;        20~阴极;
100~有机电激发光元件;        110~基板;
120~第一电极;                130~第一型载流子传输混合层;
140~第一型载流子传输层;      150~发光层;
160~第二电极;                200~有机电激发光元件;
210~基板;                    220~阳极;
230~缓冲层;                  240~空穴传输混合层;
250~空穴传输层;              260~发光层;
270~电子传输层;              280~阴极;
300~有机电激发光元件;        310~基板;
320~阳极;                    330~缓冲层;
340~空穴传输混合层;          350~空穴传输层;
360~发光层;                  370~电子传输层;
380~电子注入层;以及          390~阴极。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所述的具有双混合层结构的有机电激发光元件,其特点在于同时包括一掺杂的发光层及一空穴传输混合层,并具有一空穴传输层位于上述两膜层之间,如此一来,不但可降低元件的驱动电压,且可进一步避免空穴传输混合层参与发光。请参照图2,本发明所述的有机电激发光装置100,至少包括一基板110、一第一电极120、一第一型载流子传输混合层130、一第一型载流子传输层140、一发光层150及一第二电极160。
此外,为促使第一型载流子易由该第一电极120注入该第一型载流子传输混合层130,本发明所述的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可还包括一缓冲层形成于该第一电极120与该第一型载流子传输混合层130之间。且本发明所述的有机电激发光装置,亦可搭配一第二型载流子传输层。该第二型载流子传输层可形成于该发光层150及该第二电极160之间,以利该第二型载流子注入该发光层150。
请参阅图3,显示符合本发明所述的具有双混合层结构的有机电激发光元件的一优选实施例,在此实施例中,该第一型载流子指空穴,且第二型载流子指电子。此有机电激发光元件200的制造方式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提供一基板200,该基板可为玻璃、陶瓷、塑料基板或是硅基板。接着,形成一第一电极于该基板210的上表面,其中该第一电极可为一阳极220。该阳极的材料可例如为铟锡氧化物(ITO)、铟锌氧化物(IZO)、锌铝氧化物(AZO)或是氧化锌(ZnO),而其形成方式可为溅射或等离子体强化式化学气相沉积方式。
接着,形成一缓冲层230于该阳极220上。其中该缓冲层230可由利于空穴注入的材料所构成。形成该缓冲层230的目的在于改善阳极220的形貌(morphology),避免阳极(ITO)表面因粗糙度(roughness)过大或是微尖端(spike)所导致的漏电流问题,且有利于空穴的注入。接着,形成一第一型载流子传输混合层于该缓冲层230上。其中该第一型载流子传输混合层可为一空穴传输混合层240,而该空穴传输混合层240包括一空穴传输材料及一空穴注入材料,其中该空穴注入材料掺杂于该空穴传输材料中,并可促使空穴注入该空穴传输混合层。在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视需要选择所需使用的空穴传输材料及空穴注入材料,且空穴注入材料的掺杂量依所搭配的空穴传输材料及发光层材料而调整,掺杂量的多寡非关本发明的特征,非为限制本发明范围的依据。
接着,形成一第一型载流子传输层于上述空穴传输混合层240上,其中该第一型载流子传输层可为一空穴传输层250。该空穴传输层250主要可由空穴传输材料所构成,根据本发明,该空穴传输混合层240及该空穴传输层250可包括由相同或不同的空穴传输材料。该空穴传输层250可防止由阴极所产生的电子通过发光层而在空穴传输混合层240中与空穴再结合。因此,在本发明的某些优选实施中,该空穴传输层250亦具有激子阻隔层(excitonblock layer)的功能。
接着,形成一发光层260于上述空穴传输层250上。该发光层260包括一有机电机发光材料及一掺杂物(dopant),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视所使用的有机电机发光材料及所需的元件特性而改变所搭配的掺杂物的掺杂量。因此,掺杂物的掺杂量的多寡非关本发明的特征,非为限制本发明范围的依据。该掺杂物可为能量传移(energy transfer)型掺杂材料或是载体捕集(carriertrapping)型掺杂材料,且该掺杂物有助于抑制该有机电机发光材料的浓度消光现象,并使元件获致高效率及高亮度。该有机电机发光材料可为荧光(fluorescence)发光材料。而在本发明的某些优选实施例中,该有机电机发光材料亦可为磷光(phosphorescence)发光材料。
接着,形成一第二型载流子传输层于该发光层260上,其中该第二型载流子传输层为一电子传输层270。该电子传输层270可由电子传输材料所构成。根据本发明,上述的缓冲层230、空穴传输混合层240、空穴传输层250、发光层260及电子传输层270可利用真空蒸镀方式来形成。
最后,形成一第二电极于上述电子传输层270上,其中该第二电极可为一阴极280,该阴极280可为透明电极或是金属电极。若为金属电极,则该阴极可择自于由锂、镁、钙、铝、银、铟、金、钨、镍、铂及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所形成的合金所组成的族群中。
以下藉由实施例1及实施例2来说明本发明所述的有机电激发光元件的各层实际组成。
实施例1
请参照图4,该有机电激发光元件300的基板310为玻璃基板;而该阳极320为ITO透明电极;该缓冲层330为IDE406(产品编号,由日本出光兴产株式会社制造贩卖),厚度为600;该空穴传输混合层340的厚度为300,包括NPB(N,N′-di-1-naphthyl-N,N′-diphenyl-1,1′-biphenyl-1,1′-biphenyl-4,4′-diamine)作为空穴传输材料及Rubrene作为空穴注入材料,其中Rubrene的掺杂量为15%wt,以该空穴传输材料的重量为基准;该空穴传输层350的材料为NPB,厚度为100;该发光层360的厚度为300以Alq3(tris(8-hydroxyquinoline)aluminume)及NPB(1∶1)作为有机电机发光材料,并以C545T(10-(2-Benzothiazolyl)-2,3,6,7-tetrahydro-1,1,7,7-tetramethyl-1H,5H,11H-(1)-benzopyropyrano(6,7-8-i,j)quinolizin-11-one)作为掺质物,C545T的掺杂量为1.1%wt,以该有机电机发光材料的总重量为基准;该电子传输层370的材料为Alq3;而该阴极390为铝电极。其中,在该电子传输层370及该阴极390之间还包括一电子注入层380,而该电子注入层380的材料为氟化锂(lithium fluoride)。该有机电机发光元件的结构可表示为:
ITO /IDE406  600  /NPB:Rubrene15%  300  /NPB   100/(Alq3∶NPB=1∶1):C545T1.1%300/Alq3/LiF/Al
该有机电激发光元件的性能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实施例1有机电激发光元件的光电特性及寿命的测试结果
                            光电特性
电压(V)   电流密度(mA/cm2)      亮度(cd/m2)    CIE坐标-X轴    CIE坐标-Y轴  发光波长(nm)
    1      0        0       0       0      0
    2      0        0       0       0      0
    3    0.19        0       0       0      0
    4    1.99      191.4     0.283     0.65     524
    5    7.25      724.1     0.284     0.648     524
    6    19.02      1909     0.284     0.647     524
    7    42.38      4179     0.284     0.646     524
    8    84.16      8304     0.284     0.645     524
    9    162.5      16280     0.283     0.644     524
    10    335.6      过载     0.283     0.644     524
                    寿命测试(起始亮度(Lo):2000cd/m2)
       测试时间(hr)                     L(量测亮度)/Lo
            0                          1
          15.73                         0.96
          30.57                         0.92
          45.00                         0.93
          67.90                         0.92
          95.60                         0.89
   130.6    0.87
   147.0    0.86
   186.0    0.84
   240.0    0.83
   282.0    0.82
实施例2
将实施例1所述的空穴注入材料Rubrene的掺杂量提高至30wt%。该有机电机发光元件的结构可表示为:
ITO /IDE406  600  /NPB:Rubrene30%  300  /NPB  100/(Alq3∶NPB=1∶1):C545T1.1%300/Alq3/LiF/Al
该有机电激发光元件的性能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表2:实施例2有机电激发光元件的光电特性测试结果
                                   光电特性
电压(V)   电流密度(mA/cm2)     亮度(cd/m2)   CIE坐标-X轴    CIE坐标-Y轴  发光波长(nm)
    1      0      0       0       0     0
    2      0      0       0       0     0
    3     0.17      0       0       0     0
    4      2    161.5     0.285     0.658    520
    5     7.6    645.4     0.285     0.646    520
    6     20.07    1735     0.285     0.645    520
    7     43.99    3764     0.286     0.644    520
    8     83.93    7149     0.285     0.644    520
    9     162.8    15960     0.285     0.642    520
    10     415.3    过载     0.285     0.642    520
比较例1
比较例1为一具有传统二层结构的有机电激发光装置,该装置的结构为去除实施例1所述的空穴传输混合层340及电子传输层370,并改变空穴传输层350的厚度至400。该有机电机发光元件的结构可表示为:
ITO/IDE406 600/NPB 400/(Alq3∶NPB=1∶1):C545T1.1%300/Alq3/LiF/Al
该有机电激发光元件的性能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
表3:比较例1有机电激发光元件的光电特性测试及寿命结果
                                光电特性
电压(V)   电流密度(mA/cm2)     亮度(cd/m2)    CIE坐标-X轴    CIE坐标-Y轴 发光波长(nm)
    1      0      0       0       0    0
    2      0      0       0       0    0
    3     0.01      0       0       0    0
    4     1.44    172.5     0.261     0.674   528
    5     4.65    575     0.262     0.673   528
    6     10.85    1365     0.262     0.673   528
    7     21.19    2667     0.263     0.672   528
    8     38.57    5081     0.263     0.672   528
    9     77    9684     0.263     0.671   528
    10     121    16390     0.263     0.670   532
                   寿命测试(起始亮度(Lo):2000cd/m2)
        测试时间(hr)                    L(量测亮度)/Lo
             0                          1
            3.8                         0.97
            11.5                         0.94
            26.7                         0.915
            45.9                         0.89
            59                         0.88
            96.1                         0.84
    127.6    0.79
    354    0.65
比较例2
比较例2为一具有三层结构的有机电激发光装置,该装置的结构为利用Alq3与1.1%C545来取代比较例1所述的发光层360及电子传输层370,并改变电子传输层370的厚度至300。该有机电机发光元件的结构可表示为:
ITO/IDE406 600/NPB 400/Alq3:C545T1.1%300/Alq 300/LiF/Al
表4:比较例2有机电激发光元件的光电特性测试及寿命结果
                                  光电特性
电压(V)   电流密度(mA/cm2)     亮度(cd/m2)    CIE坐标-X轴    CIE坐标-Y轴   发光波长(nm)
    1      0      0       0       0     0
    2      0      0       0       0     0
    3     0.04      0       0       0     0
    4     0.61     68.6     0.325     0.636    524
    5     2.84     326.4     0.325     0.636    524
    6     8.58     998.8     0.325     0.636    524
    7     21.3     2481     0.324     0.636    524
    8     47.36     5481     0.324     0.636    528
    9     98.3     11620     0.323     0.635    528
    10     220.9     28130     0.320     0.635    524
                    寿命测试(起始亮度(Lo):2000cd/m2)
        测试时间(hr)                     L(量测亮度)/Lo
            0                          1
            0                          1
            69                         0.6
    79    0.59
    117    0.52
图5至图9为实施例1、实施例2、比较例1及比较例2的元件特性关系图,说明本发明所述的有机电激发光元件与现有技术的差异性。图5显示电压与电流密度的关系图;图6显示操作电压与亮度的关系图;图7显操作电压与光色(cie-x)的关系图;图8显示操作电压与光色(cie-y)的关系图;而图9显示时间与元件亮度的关系图。
由图5及图6可看出,本发明所述的有机电机发光元件(实施例1及2)与现有有机电机发光元件(比较例1及2)相比,在相同亮度下具有较低的元件驱动电压。此外,请参照图7及图8,本发明所述的有机电机发光元件的色纯度具有一定的水准,因此其激发光光色的并不会因操作电压不同而改变,即使操作电压上升至10V以上。再者,请参照图9,本发明所述的有机电机发光元件是在元件寿命的方面,较传统不具有空穴传输混合层的元件有大幅度的改善。
综上所述,本发明揭露的双混合层结构的有机电激发光元件,具有较低的操作电压、及高的使用寿命,可用来取代取代传统三层或二层结构的有机电激发光元件,且可更进一步解决了传统有机电激发光元件因载层发光而产生的电激发光干扰(electroluminescent interference)的问题。
虽然本发明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后附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13)

1、一种有机电激发光元件,包括:
一基板;
一第一电极,形成于该基板之上;
一第一型载流子传输混合层,形成于该第一电极上,其中该第一型载流子传输混合层包括一第一型载流子传输材料及一第一型载流子注入材料;
一第一型载流子传输层,形成于该第一型载流子传输混合层上;
一发光层,形成于该第一型载流子传输层上,其中该发光层包括一有机电机发光材料及一掺杂物;以及
一第二电极,形成于该发光层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激发光元件,其中该掺杂物为能量传移型掺杂材料。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激发光元件,其中该第一型载流子传输混合层的厚度范围为100~1500。
4、一种有机电激发光元件,包括:
一基板;
一阳极,形成于该基板之上;
一空穴传输混合层,形成于该阳极之上,其中该第空穴传输混合层包括一空穴传输材料及一空穴注入材料;
一空穴传输层,形成于该空穴传输混合层之上;
一发光层,形成于该空穴传输层之上,其中该发光层包括一有机电机发光材料及一掺杂物;以及
一阴极,形成于该发光层之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有机电激发光元件,还包括一电子传输层,形成于该发光层及该阴极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有机电激发光元件,还包括一电子注入层,形成于该电子传输层及该阴极之间。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有机电激发光元件,还包括一缓冲层,形成于该阳极及该空穴传输混合层之间。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有机电激发光元件,其中该空穴传输混合层及该空穴传输层包括相同的空穴传输材料。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有机电激发光元件,其中该空穴传输混合层的厚度范围为100~1500。
10、一种有机电激发光元件,包括:
一基板;
一阳极,形成于该基板之上;
一缓冲层,形成于该阳极之上;
一空穴传输混合层,形成于该缓冲层之上,其中该空穴传输混合层包括一空穴传输材料及一空穴注入材料;
一空穴传输层,形成于该空穴传输混合层之上;
一发光层,形成于该空穴传输层之上,其中该发光层包括一有机电机发光材料及一掺杂物;
一电子传输层,形成于该发光层之上;以及
一阴极,形成于该电子传输层之上。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有机电激发光元件,其中该空穴传输混合层及该空穴传输层包括相同的空穴传输材料。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有机电激发光元件,其中该空穴传输混合层的厚度范围为100~1500。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有机电激发光元件,还包括一电子注入层,形成于该电子传输层及该阴极之间。
CNB2004100422508A 2004-05-09 2004-05-09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85708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4100422508A CN100385708C (zh) 2004-05-09 2004-05-09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4100422508A CN100385708C (zh) 2004-05-09 2004-05-09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71608A true CN1571608A (zh) 2005-01-26
CN100385708C CN100385708C (zh) 2008-04-30

Family

ID=344818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42250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85708C (zh) 2004-05-09 2004-05-09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385708C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32605B2 (ja) * 1997-07-01 2007-06-20 旭硝子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SG2009086778A (en) * 2000-12-28 2016-11-29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Luminescent device
US6614175B2 (en) * 2001-01-26 2003-09-02 Xerox Corporatio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385708C (zh) 2008-04-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71464C (zh) 可发射白色光源的有机发光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Liao et al. Tandem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using hexaazatriphenylene hexacarbonitrile in the intermediate connector
KR101149703B1 (ko) 나노-도트를 갖는 유기 발광 다이오드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223238C (zh) 场致发光显示器
CN101079472A (zh) 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697580A (zh) 电极结构、有机发光装置及改善其效率的方法
CN1606393A (zh)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CN1836470A (zh) 有机物场致发光器件
CN1832647A (zh)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00420066C (zh) 有机电激发光元件及包括其的显示装置
CN1950960A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层配置
CN101034735A (zh)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制造其方法
CN1692507A (zh) 发光装置
CN1717136A (zh)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361650A (zh) 包含具有p-型半导体特性的有机化合物的电子器件
CN1449227A (zh)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09768178B (zh)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显示基板、显示装置
CN1645641B (zh) 光电元件
CN1784099A (zh) 电激发光元件
US8384073B2 (en) System for displaying images
CN1747613A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及其制造方法
CN1780016A (zh) 有机无机发光二极管结构
CN1780014A (zh) 有机无机发光二极管的制造方法
CN1571608A (zh) 有机电激发光元件
CN1845358A (zh) 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空穴注入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43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