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47993A - 引导加热炊具 - Google Patents

引导加热炊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547993A
CN1547993A CNA031545343A CN03154534A CN1547993A CN 1547993 A CN1547993 A CN 1547993A CN A031545343 A CNA031545343 A CN A031545343A CN 03154534 A CN03154534 A CN 03154534A CN 1547993 A CN1547993 A CN 15479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t
slow fire
mentioned
food
rice 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0315453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13441C (zh
Inventor
上妻H司
上妻親司
小池利男
井上博
菱山弘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5479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479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1344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13441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2Cooking devi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okers (AREA)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在一台炊具中,安装有具备焖饭用和煮菜用控制模式的控制部,做饭时,可以自动检测出内锅内的饭菜,切换控制部的控制模式,可以提供可做出好吃饭菜的、方便易使的引导加热炊具。使控制部8具备焖饭用和煮菜用的控制模式,通过操作部9可进行选择的同时,在盖体2中安装了内外连通的蒸气出孔及可将饭菜中的香味还原到内锅的具有保留香味装置的香味还原器20。

Description

引导加热炊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引导加热炊具,更详细地说是关于在一台炊具(电饭煲)上既可焖饭又可煮菜的引导加热炊具。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这种引导加热炊具中,电磁引导加热装置和电饭煲本体可分离,作为电饭煲使用时,在电磁引导加热装置上放置电饭煲本体通过加热焖饭,作为其他做饭的加热装置使用时,将电饭煲本体从电磁引导加热装置上拆下,切断接电连接,在电磁引导加热装置上放置做其他饭菜用的锅进行加热、烹饪。(例如,参照专例文献1)
此外还有,由通过引导加热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和可有选择地放置在此加热装置上的多个烹饪容器的本体构成,将其中一个烹饪容器本体作为焖饭用,在加热装置的侧面安装使用于与此焖饭用烹饪容器本体相对应的焖饭模式的第1操作部,同时在加热装置的上面安装使用于与其他烹饪容器本体相对应的烹饪模式的第2操作部,当放置焖饭用烹饪容器本体时,第2操作部则不出现。(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还有保温电饭煲,有本体和放在本体内可自由拆卸的内缸及加热内缸内米和水的加热部、控制加热部的控制部、向控制部进行输入操作所需的操作部,在操作部有由生米焖饭时焖饭模式用的焖饭开关和加热烹饪其他饭菜所需的通常加热模式用的通常加热开关及在通常加热时具有输出调节的装置(例如,参照专例文献3)
专例文献1
实开昭63-108197号公报(第3-6页、图1-图2)
专例文献2
特许第3108956号公报(第2-3页、图1-图6)
专例文献3
特开2001-346684号公报(第2-3页、图1-图2)
发明内容
专例方献1所记载的电饭煲中,与电磁引导加热装置相对应所设置的锅只是焖饭用锅,烹饪的种类以焖饭为主,因此烹饪的范围很有限。此外,除焖饭以外做其他饭菜时,必须每次都从电磁引导加热装置上拆下焖饭用锅,同时切断电气性连接,将放有其他食物的通用锅放置在电磁引导加热装置上,因此非常麻烦。
专例文献2所记载的加热炊具需要可选择性放置在加热装置上的多个炊具本体(锅),焖饭或烹饪其他饭菜时,必须每次都从加热装置上拆下炊具本体,换成其他的炊具本体,也很麻烦。
专例文献3的保温电饭煲是一个锅,可焖饭和煮菜,尤其在煮菜时不设有将有香味的汤还原锅内的装置,所以味道不好,而且汤会弄脏锅,清洗起来麻烦。
本发明是为解决以上问题所进行的,其目的是,在一部炊具上设有具备焖饭用和煮菜用控制形式的控制部,提供方便好使的引导加热炊具,烹饪时可自动检测出内锅内的饭菜,切换控制部的控制形式。
本发明所涉及的引导加热炊具,其本体盒具有引导加热线圈和上部开口通过上述引导加热线圈发热的内锅、盖在该内锅开口部上的可自由掀盖的锅盖和控制上述引导加热线圈的控制部和从外部操作该控制部的操作部,使上述控制部的结构为,可通过上述操作部选择焖饭用和煮菜用两种模式,同时在上述盖体内设置内外连通的蒸气孔及将饭菜香味还原到上述内锅的、带有保留香味装置的香味还原器。
附图说明
图1  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中焖饭用锅在引导加热炊具的内锅收容部的收容状态的纵向剖面图
图2  图1的外观斜面图
图3  表示在图1的内锅收容部中,打开盖体放入煮菜用锅时状态的斜面图
图4  图1操作部的正面图
图5  图1中香味还原器的纵向剖面图
图6  表示煮菜用锅一个实例的纵向剖面图
图7  表示将煮菜用锅放入焖饭用锅内状态的模式图
图8  表示内锅检测装置和控制系统之间关系的说明图
图9  内锅检测装置的一个实例的说明图
图10  内锅检测装置的一个实例的说明图
图11  内锅检测装置的其他实例的说明图
图12  内锅检测装置的其他实例的说明图
图13  焖饭用控制模式的说明图
图14  煮菜用控制模式的说明图
图15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内锅判断装置的说明图
图16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内锅判断装置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
1   本体盒
2   盖体
4   铰链
5   内锅收容部
6   引导加热线圈
8   控制部
9   操作部  9a  焖饭用开关  9d  煮菜用开关
20  香味还原器
40  焖饭用锅
41  本体部分
45  煮菜用锅
46  本体部分
50  电源
51  切换装置
60  盖体的检测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中在引导加热炊具的内锅收容部内焖饭用锅的收容状态的纵向剖面图,图2是图1的外观斜面图,图3是表示在图1的内锅收容部内开放锅盖、收容煮菜用锅时状态的斜面图。
本发明相关的引导加热炊具由以下部分构成,上部开口内部形成内锅收容部5的本体盒1、一端通过铰链4安装在本体盒1上且可开闭本体盒1的上部开口部的锅盖体2、上部开口且收容在内锅收容部5内用来焖米饭的焖饭用锅40及用来做菜的煮菜用锅45(后面将米饭等及菜等统称为饭菜)。
在内锅收容部5的底部外壁面安装有通过电磁引导作用给焖饭用锅40及煮菜用锅45(后面将两者统称为内锅)加热进行烹饪所需的引导加热线圈6,且在底部靠近中心的位置安装有检测内锅温度的温度感应器7。
而且,在内锅收容部5的下部安装有控制部8,具有后述的焖饭用控制形式和煮菜用控制形式,控制电磁引导线圈6的发热量和通电时间等,在前面(后面将图的左侧称为前面、右侧称为后面)安装有从外部操作控制部8的操作部9。如图4所示,在此操作部9安装有焖饭开关9a、预约开关9b、保温开关9c、煮菜开关9d、火力调节开关9e、低温(保温)开关9f及显示部9g等。10为安装在本体盒1下部后面的的电线卷。
锅盖体2由上盖2a、下盖2b及安装在下盖2b上可拆卸的内盖2c,内盖2c由焖饭用内锅和煮菜用内锅组成。而且在上盖2a的上面安装着用于安装后述的可拆卸的香味还原器20的凹部3a。在此凹部3a的前面贯通着上盖2a、下盖2b、内盖2c,还安装着插入香味还原器20的连接部23的贯通孔3b,在贯能孔3b和香味还原器20的连接部23之间,安装有封蜡材料3c。11安装在盖体2的前面,是用于关闭盖体2时锁在盒本体1上所需的碰锁。
如图5所示,香味还原器20由横向较长、类似于盘状的下盒21和盖在下盒21上部开口部的上盒22构成,在下盒21底部的前面,接有插入盖体2的贯通孔3b的有底圆筒状的连接部23。在连接部23的前面,连通着香味还原器20的内部和内锅40,还安有将含香味的蒸气引到香味还原器20内的中空的引导筒24。此外,在下盒21的底部形成了倾斜面,是面向在连接部23形成的保留香味装置25下降的。
27是开关安装在引导筒23底部的返回孔26的开关阀。28位于下盒21的积留凹部25和后面周围锅壁的中间,与蒸气的流向(前后方向)直交,是安在下盒1上的下锅壁,横向的中央部向后部突出,几乎成“く”字状,且其两端与周围锅壁之间形成开口部(图中未表示)。
在上盒22的后面安装着蒸气出孔29,在前面的下面安装有前面与引导筒24的上端基本相同,后面的位置比引导筒24的上端向下的圆筒状的第1个上锅壁30。在下锅壁28的前面安装有与蒸气流向直交的第2个上锅壁31,其上部形成了开口部32。33是安装在第2个上锅壁31和蒸气口29之间的第3个上锅壁。
此外,图表示了将上盒22通过铰链34可掀盖式地安装在下盒21时的情况,这样上盒22既可拆卸地安装在下盒21上,也可通过此构造更容易清洗香味还原器20。
在上述香味还原器20中,例如,放入白米和水,内锅收容部5中所收容的焖饭用锅40通过引导加热线圈6加热,水沸腾后,就产生含有香味(米汁)的蒸气(以下只称蒸气)。此时,焖饭用锅40的内压上升,香味还原器20的开关阀27被挤压堵塞返回孔26,因此蒸气通过引导筒24被引到香味还原器20内。出了引导筒24冲撞在第1个上锅壁30上的蒸气,如箭头所示,在香味还原器20内向蒸气出口29扩散,此间,冲撞在第2个上锅壁31、下锅壁28、第3个上锅壁33上后,米汁和蒸气确实分离,蒸气从蒸气出口29向外部排出,米汁沿下盒21的底面流下,积留在保留香味的装置25中。
加热温度降低后,焖饭用锅40的内压下降,开关阀27由于自重及米汁的重量而下降,打开返回孔26。据此,积留在香味保留装置25内的米汁由返回孔26向焖饭用锅40内落下。由于米汁返回到焖饭用锅40内的米饭,含在米汁中的香味成份便进入到米饭中,这样即可焖出有光泽、有粘度的香甜的米饭。而且,在煮菜时,煮出的汤所发挥的作用与米汁相同。
在上述说明中,介绍了盖体2中安装了图5所示的香味还原器20时的情况,香味还原器20的结构不仅局限于此,也可以为其他结构。
在图1中,40由磁性材料构成,是焖白米饭用的焖饭用锅,由上部开口、收容在锅收容部5内的本体部分41和在本体部分1的上端外周形成、安装在锅收容部5的上端5a处的法兰盘42构成。
45(图3)由磁性材料构成,是煮米以外饭菜时用的煮菜用锅,其中一例如图6所示。
图6(a)的煮菜用锅45由以下部分构成,即与焖饭用锅40的本体部分41形状相似的本体部分46和在本体部分46的上端、从接近焖饭用锅40的法兰盘42的位置向外方伸出、并面向上方与外方呈阶梯状形成的法兰盘47。
图6(b)表示煮菜用锅45的其他实例,在与焖饭用锅40形状基本相同的内锅的法兰盘47上安装有如耐热性树脂制成的近似“S”状的把手48。此把手48既可拆卸自由地安装在法兰盘47上,也可固定。通过使煮菜用锅具备如此结构,可以将其他炊具,例如具有引导加热线圈、将锅放在托盘上进行加热,或者通过煤气灶直接煮菜加热,也可以做完饭后,拿着把手48将其收容在内锅收容部5进行保温。此时,如果将把手48从煮菜用锅45上取下关闭盖体2,则可长时间保温。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在操作部9上安装保温温度控制开关(未图示)设定上温度即可。
以上,就煮菜用锅45的一个实例进行了说明,可不仅局限于此,也可使用其他形状或结构的器具。
此外,使煮菜用锅45的本体部分46的外径基本等于或略小于焖饭用锅40的本体部分41的内径,如图7所示,如果可以将煮菜用锅45的本体部分46放入焖饭用锅40的本体部分41内,即可使包装变小,保管和运输等也都十分方便。
而且,如上所述,可通过改变法兰盘42、47的形状来区别焖饭用锅40和煮菜用锅45,还可以通过改变内锅的本体部分41、46的内壁材料(例如,将其中一个镀铜)、改变材质(例如,作强磁性材料制成焖钣用锅40,用弱磁性材料制成煮菜用锅45)、改变本体部分41、46的内壁颜色、改变内锅的厚度(例如,使煮菜用锅45的厚度比焖饭用锅40的厚)等来特定,不会使用错误。
下面,就检测放在内锅收容部5的焖饭用锅40或煮菜用锅45并进行判断的检测装置进行说明。图8是表示检测装置和控制系统之间关系的实例说明图。
电源50的一个配线与安装在本体盒1内的焖饭和煮菜的切换装置-切换开关51的共同接头52相连接,其他配线与引导加热线圈6相连接,在切换开关51上安装有焖饭用接口53和煮菜用接口54,可动片55通常连接在煮菜用接头54上。而且,焖饭用接头53通过操作部9的焖饭开关9a、控制部8与引导加热线圈6相连接,煮菜用接头54通过操作部9的煮菜开关9d、控制部8与引导加热线圈6相连接。
此外,安装在切换开关51的焖饭用接头53处的线圈56与电源50相连接,其线路中安装有具备通常开放的检测开关61的检测装置60。
而且,如果在引导加热炊具的内锅收容部5中放入焖饭用锅40,检测装置60的可动部62则按压检测开关61的接片关闭线路,接通线圈56后吸引切换开关51的可动片55,连接焖饭用接头53,形成焖饭控制系统。取出焖饭用锅40后,检测开关61的线路被打开,可动片55与煮菜用接头54相连接,形成煮菜用控制系统。如果在内锅收容部5中放入煮菜用锅45,检测装置60的可动片62不发生移动,可动片62保持连接煮菜用接头54的状态,则形成煮菜用控制系统。
图9、图10是表示检测装置60的实例说明图,图9表示在锅收容部5中放入焖饭用锅40的状态。
在锅收容部5的上端5a前面较低的位置上安装有平坦部5b,其下面安装构成检测装置60的检测开关61,安在此上面的可动部62从安在平坦部5b上的孔5c中向上面突出。63a是连接在电源50的一个配线和检测开关61的一个接口上的配线,63b是连接在检测开关61的其他接口和切换开关51的线圈56上的配线。
现在,如果在锅收纳部5内放入焖饭用锅40并投入电源50后,焖饭用锅40的法兰盘42便按压下检测开关61的可动部62,则关闭检测开关61,接通切换开关51的线圈56,通过其磁性作用,吸引可动片55,与焖饭用接头相连接。
若将焖饭用锅40从内锅收容部5中取出,则可动部62上升,打开检测开关61,因此切换开关51的可动片55将再次同煮菜用接头54相连接。
图10表示在锅收容部5中放入煮菜用锅45的状态。在锅收容部5中放入煮菜用锅45后,煮菜用锅45的法兰盘47便面向上方形成阶梯状,因此其位置在检测开关61的可动部62上方,不会按压下来。这样检测开关61继续保持打开状态,切换开关51的可动片55与煮菜用接头24相连接,形成煮菜用控制系统。
图11是表示检测装置60其他实例的说明图。
在本例中,在锅收容部5前面的平坦部5b下面安装构成检测装置60的舌簧开关64的同时,在焖饭用锅40的法兰盘42的下面与舌簧开关64相对安装了永久磁石67,因此舌簧开关64的一个接口66a连接电源50,其他接口66b连接切换开关51的线圈56。此外,也可安装相近的开关代替舌簧开关64。
如图11所示,现在在内锅收容部5中放入焖饭用锅40后,由于永久磁石67的磁性作用,舌簧开关64的可动接片65b被吸引,连接固定接片65a关闭线路,接通切换开关51的线圈56,将其可动片55与焖饭用接头53连接,形成焖饭用控制系统。取出焖饭用锅40后,舌簧开关64的可动接片65b从固定接片65a离开,并打开线路,切换开关51的可动片55再次同煮菜用接头54连接。
其次,如图12所示将煮菜用锅45放入锅收容部5后,因为煮菜用锅45的法兰盘47中未安装永久磁石,所以舌簧开关64不运行而保持打开状态。这样,切换开关51的可动片55继续与煮菜用接点55连接。
象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锅收容部5中放入焖饭用锅40或煮菜用锅45,并通过检测装置60的作用,控制部8自动切换到焖饭用控制模式或煮菜用控制模式。而且,可以将通过检测装置60检测出的结果显示在操作部9上,也可以据此从外部进行确认。
以上就判断放在内锅收容部5中的焖饭用锅40或煮菜用锅45进行检测的检测装置60及检测装置60与控制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说明,这些仅是其中一例,可以不受此限制,也可使用其他结构、方式。
下面就使用上述结构的引导加热炊具焖饭及煮菜时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上述,控制部8中设有焖饭用控制模式和煮菜用控制模式,焖饭用控制模式如图13所示,接通引导加热线圈6,使焖饭用锅发热进行加热,当焖饭用锅40的温度接近100℃(通过安在底部的温度感应器7检测出)时,连接或间歇性地保持其温度,经过了时间T时使其温度下降,采用与70℃左右保温的过去的焖饭控制基本相同的控制模式。
关于煮菜用控制模式,如图14所示,接通引导加热线圈6后,使煮菜用锅45发热进行加热。而且,在煮菜用锅45的温度接近100℃(例如95℃)时,连接或断续性地保持此温度(93℃-95℃),经过时间t(此时间t<T,通常为5分-10分钟左右),炖煮工程结束,以后采用移至80℃-85℃的低温加热工程的控制模式。
焖白米饭时,将放有白米和水的焖饭用锅40放入锅收容部5内,关上盖体2,打开电源50。据此,检测装置60则检测到已放入焖饭用锅40,如上所述切换开关51的可动片55同焖饭用接头53连接。此后,打开操作部9的焖饭开关9a,接通引导加热线圈6,引导加热线圈6根据控制部8中所设的焖饭用控制模式的控制,开始焖饭。
此时,如上所述,米汁的香味积留在香味还原器的保留香味装置25中,当从焖饭工程移至保温工程时,开关阀27打开,将保留香味装置25内的米汁返回到米饭中,即可焖出有光泽、有粘度又香甜的米饭。在这种情况下,熬粥或蒸米饭时,通过操作设在操作部9中的与此相对应的按键,即可变更炉饭控制模式的一部分。
其次,在煮炖菜肴时,将放有食物、水、调料的煮菜用锅45放在锅收容部5内,关上盖体2,打开电源50。此时,如上所述,切换开关51的可动片55即同煮菜用接头54连接。
接着,打开操作部9的煮菜开关9d,接通引导加热线圈6后,引导加热线圈6根据设在控制部8上的煮菜用控制模式的控制,开始加热、煮炖煮菜用锅45内的饭菜。根据饭菜种类的不同,可通过操作设在操作部9上的对应于饭菜种类的开关(无图示),变更煮菜用控制模式的一部分。例如,可根据所炖煮的饭菜,自由地变化炖煮时间和低温加热的温度等。
在煮菜时,由于加热而产生含有香味(煮菜汤)的蒸气,此蒸气如上所述引到香味还原器20内,煮菜汤和蒸气分离,蒸气从蒸气出孔29向外部排出,煮菜汤积留在保留香味装置25内。而且,从炖煮工程移至低加热工程后,煮菜汤中味香的成份返回到饭菜中,即可煮炖出味道香美的饭菜。
在此实施方式中,煮菜时使用煮菜专用的煮菜用锅45,而且覆盖内锅收容部5开口部的内锅2c与焖饭用内盖和煮菜用内盖分别不同地安装,(最好通过颜色等区别两者),因此焖饭用锅40和盖体2c中不易附着煮菜的味道,可焖出香甜的米饭。而且,安装1个内盖2c,可在每次使用时拆下清洗。将盖体2通过铰链4自由掀盖地安装在本体盒1上时,也可省略铰链4,将盖体2自由拆卸地安装在本体盒1上。这样的结构更容易清洗盖体2。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1中表示,对内锅收容部5中所放的焖饭用锅40或煮菜用锅45,通过改变两者的法兰盘42、47的形状或结构,由检测开关61或舌簧开关64等的检测装置60进行硬件式的判断,而本实施方式是,对内锅收容部5中所放的焖饭用锅40或煮菜用锅45,进行软件式的判断。
即,如图15所示,对放有白米的焖饭用锅40或放有菜的煮菜用锅45的材料,变更其强磁性、弱磁性或板的厚度,分别放入内锅收容部5,盖上盖体2,接通引导加热线圈6一定时间(t1),此时内锅的温度由温度感应器7测出。而且,内锅温度高(a)时,判断为焖饭用锅,内锅温度低(b)时,判断为煮菜用锅45,切换为与此相对应的控制系统。
此外,如图16所示,对焖饭用锅40或煮菜用锅45的材料,变更其强磁性、弱磁性或板的厚度,分别放入内锅收容部5,盖上盖体2,接通引导加热线圈6,测出内锅温度达到一定温度(c)所需的时间,此时间为t2时,则判断为焖饭用锅40,为t3时则判断为煮菜用锅45,切换为与此相对应的控制系统。
根据本实施方式,不需改变焖饭用锅40和煮菜用锅45的法兰盘42、47的形状,可使用同样的形状。而且,也没有检测装置60这样的机关,所以结构简单,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而且可以通过软件式的方法准确判断内锅的种类。
本发明在1台炊具中,具有焖饭用和煮菜用控制模式,还有可通过操作部进行选择的控制部,同时,在盖体中安装有具备保留香味装置的香味还原器,所以可以做出味香的米饭或煮菜,是方便易使的引导加热炊具。

Claims (12)

1、一种引导加热炊具,本体具有引导加热线圈、上部开口并通过上述引导加热线圈而发热的内锅、盖在该内锅开口部上的可自由掀盖的锅盖、控制上述引导加热线圈的控制部和从外部操作该控制部的操作部,
其特征为由可通过上述操作部选择焖饭用和煮菜用两种控制模式构成上述控制部,同时在上述盖体内设置内外连通的蒸气出孔及将饭菜香味还原到上述内锅的、带有保留香味装置的香味还原器。
2、如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引导加热炊具,其特征为上述内锅由焖饭用锅和煮菜用锅构成。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记载的引导加热炊具,其特征为安装在上述内锅中的可拆卸内锅由焖饭用内锅和煮菜用内锅构成。
4、如权利要求1-3的其中一个所记载的引导加热炊具,其特征为其控制部有使内锅里的饭菜持续沸腾一定时间或断续沸腾的控制形式。
5、一种引导加热炊,本体盒具有引导加热线圈、上部开口并通过上述引导加热线圈而发热的内锅、盖在该内锅开口部上的可自由掀盖的锅盖、控制上述引导加热线圈的控制部和从外部操作该控制部的操作部,
其特征为上述内锅由焖饭用锅和煮菜用锅构成,每个内锅都可收容在上述本体盒中,可自由拆卸。
6、如权利要求2或5所记载的引导加热炊具,其特征为上述焖饭用锅和煮菜用锅的形状、色彩或材料各不相同。
7、如权利要求2、5或6的其中一个所记载的引导加热炊具,其特征为上述焖饭用锅的本体和煮菜用锅的本体形状相似,且上述煮菜用锅本体的外径和上述焖饭用锅本体的内径基本相同或略有些小。
8、如权利要求2、5、6或7的其中一个所记载的引导加热炊具,其特征为在上述本体盒中设有判断焖饭用锅和煮菜用锅的内锅的检测装置。
9、如权利要求8中所记载的引导加热炊具,其特征为装有显示上述检测装置的判断结果的显示器。
10、如权利要求2或8中所记载的引导加热炊具,其特征为上述检测装置和控制部通过电连接,上述控制部根据上述检测装置关于焖饭用锅和煮菜用锅的判断结果,通过与此相对应的控制模式控制引导加热线圈。
11、如权利要求1或5中所记载的引导加热炊具,其特征为在上述操作部和电源之间设有根据上述检测装置的判断结果将上述控制部切换为焖饭用或煮菜用的切换装置。
12、如权利要求2或5中所记载的引导加热炊具,其特征为在上述引导加热线圈中通电一定时间,测出内锅的温度,或者在引导加热线圈内通电,测出内锅达到一定的温度时的通电时间,根据这些检测结果,判断焖饭用锅还是煮菜用锅。
CNB031545343A 2003-05-06 2003-08-15 感应加热炊具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1344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128207A JP4022883B2 (ja) 2003-05-06 2003-05-06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128207/2003 2003-05-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47993A true CN1547993A (zh) 2004-11-24
CN100413441C CN100413441C (zh) 2008-08-27

Family

ID=335044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154534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13441C (zh) 2003-05-06 2003-08-15 感应加热炊具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4022883B2 (zh)
KR (1) KR100547365B1 (zh)
CN (1) CN100413441C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08465A (zh) * 2015-07-03 2017-01-11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电烹饪器的烹饪类型的识别方法和电烹饪器
CN106308466A (zh) * 2015-07-03 2017-01-11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电烹饪器的烹饪类型的识别方法和电烹饪器
CN106308464A (zh) * 2015-07-03 2017-01-11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电烹饪器的烹饪类型的识别方法和电烹饪器
CN107340723A (zh) * 2016-05-03 2017-11-10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智能电器的模式切换方法及装置
CN107647773A (zh) * 2016-07-26 2018-02-02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烹饪器具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76306B2 (ja) 2007-02-15 2010-06-0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圧力式炊飯器
JP6435116B2 (ja) * 2014-05-14 2018-12-05 アイリスオーヤマ株式会社 電磁調理器
JP6238852B2 (ja) * 2014-08-04 2017-11-2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磁誘導加熱調理器
CN106264160B (zh) * 2015-06-01 2019-02-15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电烹饪器的烹饪类型的识别方法和电烹饪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4154Y2 (ja) * 1987-01-06 1994-06-2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電磁誘導加熱式炊飯器
JP3108956B2 (ja) * 1992-05-26 2000-11-13 三菱電機ホーム機器株式会社 電磁誘導加熱調理器
TW502601U (en) * 1999-07-13 2002-09-1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Rice cooker
JP2001346684A (ja) * 2000-06-12 2001-12-18 Hitachi Hometec Ltd ジャー炊飯器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08465A (zh) * 2015-07-03 2017-01-11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电烹饪器的烹饪类型的识别方法和电烹饪器
CN106308466A (zh) * 2015-07-03 2017-01-11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电烹饪器的烹饪类型的识别方法和电烹饪器
CN106308464A (zh) * 2015-07-03 2017-01-11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电烹饪器的烹饪类型的识别方法和电烹饪器
CN106308464B (zh) * 2015-07-03 2018-09-11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电烹饪器的烹饪类型的识别方法和电烹饪器
CN106308466B (zh) * 2015-07-03 2018-10-19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电烹饪器的烹饪类型的识别方法和电烹饪器
CN106308465B (zh) * 2015-07-03 2019-04-02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电烹饪器的烹饪类型的识别方法和电烹饪器
CN107340723A (zh) * 2016-05-03 2017-11-10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智能电器的模式切换方法及装置
CN107340723B (zh) * 2016-05-03 2020-05-08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智能电器的模式切换方法及装置
CN107647773A (zh) * 2016-07-26 2018-02-02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烹饪器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413441C (zh) 2008-08-27
KR20040095140A (ko) 2004-11-12
JP4022883B2 (ja) 2007-12-19
JP2004329492A (ja) 2004-11-25
KR100547365B1 (ko) 2006-0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547993A (zh) 引导加热炊具
CN203597771U (zh) 兼具光波烘烤功能的电煮锅
CN1248631C (zh) 感应加热烹调器
CN201243930Y (zh) 一种新型多功能炒菜机
CN202775913U (zh) 电饭煲盖结构和电饭煲
CN102715845B (zh) 电饭煲盖结构、电饭煲及电饭煲的控制方法
CN109864632B (zh) 一种厨用料理机
CN209770011U (zh) 一种多用途电炊具
CN208905523U (zh) 一种厨用料理机
CN205560885U (zh) 一种烤涮一体灶
CN208551238U (zh) 烹饪厨具盖体、蒸笼和烹饪厨具
CN105559578B (zh) 一种漏勺高度可调的麻辣烫台
CN206612657U (zh) 上盖及烹饪组件
CN208677020U (zh) 一种食物与汤分离的电饭锅
CN207285864U (zh) 锅具和早餐机
CN206621269U (zh) 料理机和养生机
CN206700070U (zh) 一种食物料理机的加热控制装置及食物料理机
CN206630505U (zh) 食物料理机
CN213664800U (zh) 一种聚能蒸炖锅
KR102204408B1 (ko) 위치조절이 가능한 조리판을 구비한 가열식 조리기기
CN201064375Y (zh) 蒸煮饭煲
CN111345679B (zh) 一种锅胆结构及压力锅
CN215502429U (zh) 一种可滤水型通电一体化锅
CN215348426U (zh) 一种加热盘以及有该加热盘的烹饪器具
CN211883392U (zh) 一种具有搅拌功能的电饭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827

Termination date: 201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