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42313A - 圆锥形笔尖与其制造方法及陶瓷复合圆锥形笔尖 - Google Patents

圆锥形笔尖与其制造方法及陶瓷复合圆锥形笔尖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42313A
CN1442313A CN02149184A CN02149184A CN1442313A CN 1442313 A CN1442313 A CN 1442313A CN 02149184 A CN02149184 A CN 02149184A CN 02149184 A CN02149184 A CN 02149184A CN 1442313 A CN1442313 A CN 14423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veteranellinae
shape sheet
disc
ni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21491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97412C (zh
Inventor
岛田宜修
山中镇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NAKA KAZUKO
Original Assignee
YAMANAKA KAZUK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136708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67321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214710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70451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NAKA KAZUKO filed Critical YAMANAKA KAZUKO
Publication of CN14423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423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9741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97412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3WRITING OR DRAWING IMPLEMENTS; BUREAU ACCESSORIES
    • B43KIMPLEMENTS FOR WRITING OR DRAWING
    • B43K1/00Nibs; Writing-points
    • B43K1/003Capillary ni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3WRITING OR DRAWING IMPLEMENTS; BUREAU ACCESSORIES
    • B43KIMPLEMENTS FOR WRITING OR DRAWING
    • B43K1/00Nibs; Writing-points
    • B43K1/02Split ni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3WRITING OR DRAWING IMPLEMENTS; BUREAU ACCESSORIES
    • B43KIMPLEMENTS FOR WRITING OR DRAWING
    • B43K1/00Nibs; Writing-points
    • B43K1/06Tubular writing-points

Landscapes

  • Pens And Brus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笔尖,其大幅度提高了笔尖制造的生产力,同时降低生产成本及具有高耐久性。该圆锥形笔尖包括:栉齿状片,其具有多片且各自分离,先端呈略半球形,且全体朝先端方向可被逐渐收束为略圆锥形;维持构件,其可将该各栉齿状片配置于其圆周上;及收束构件,其可把该各栉齿状片进行收束。多片分离的栉齿状片利用另体的维持构件及收束构件进行组装;栉齿状片的先端为笔端部,且各栉齿状片之间包含墨水导出路。依照上述方式而形成该圆锥形笔尖。又,为了提高其耐久性,该笔尖包含:基部、多片的栉齿状片及半球状分割部;其中,各栉齿状片分成前部片及后部片,而前部片可用陶瓷材来形成,而后部片可用合成树脂等具柔软性材质来形成。

Description

圆锥形笔尖与其制造方法及陶瓷复合圆锥形笔尖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与笔尖与其制造方法有关,而该笔尖用于钢笔或其它书写工具中。又,本发明与使用耐久性优异的陶瓷材料的复合圆锥形笔尖有关。
背景技术
向来,在钢笔等书写工具方面采用耐久性高的笔尖。如为钢笔尖的情形,则具有如下构造:在其先端熔融着耐耗磨性合金,进行切割后,再将其角研磨为圆滑状。图1所示的圆锥形笔尖即为前述先前型式的笔尖的一例。在图1中,其包含:圆锥形笔尖100;笔尖基本体200,其具有一定接触压的树脂成形品;及收束构件300。
笔尖基本体200使用合成树脂材料,且以射出成型方式一体成型;如图2所示,笔尖基本体200包含:基部201,其形成圆筒状;及多片的栉齿状片202,其由基部201的一端凸出。该多片的栉齿状片202沿着轴心的圆周上呈等间隔配列,彼此之间设有缝隙状的沟203。基部201在其外形上由大径部211和小径部212所构成,在两者的交界处有段差部213。各栉齿状片202在基部201的大径部211侧的一端呈连续状,其剖面呈圆弧状的连续,且各自分别由基部201朝先端逐渐形成窄幅的尖细状;其基部侧半部沿着基部大径部211的外周以近直线状延伸,而其先端侧半部朝先端逐渐朝接近轴心方向倾斜。在各栉齿状片202整体上,透过由外周方向朝轴心方向施压,使把基部侧半部呈现向内变窄状;该基部侧半部呈略圆柱状;而其先端侧半部则分别以略圆锥状集中。此外,各栉齿状片202的先端包含半球分割部204,且分别在外面角部上呈现平滑状;而该半球分割部204整体形成半球状。
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收束构件300具有如下内周结构:其被形成圆筒形,使之可以嵌入笔尖基本体200的中间部份,且可将多片的栉齿状片202向轴心方向施压,使之收束为向先端方向逐渐缩径的圆锥形。
在笔尖100的结构中包含如前述的笔尖基本体200及收束构件300;让收束构件300由笔尖基本体200的先端通过,并嵌入笔尖基本体200的周围,利用收束构件300的内周结构,把多片的栉齿状片202由外侧向轴心方向施压,由于压力均匀故可使基端侧半部收束为无变形的略圆柱形状,同时其先端侧半部则收束为变形的逐渐缩径的略圆锥形状。如此一来,相互邻接的各栉齿状片202的间呈现弹性接触,其先端的半球分割部204被集中,因而构成无凹凸且平滑的半球形的笔端部400。此外,还包含墨水导出路500,其设于各栉齿状片202的两侧的接合部之间,且呈毛细管般的间隙。
在具备前述结构的笔尖100方面,当半球形状的笔端部400对轴心倾斜触压到纸面时,各栉齿状片202先端的半球分割部204相互错开呈并弹性变形,使先端半球部的外径扩大,当解除对纸面的触压动作后,先端部会因弹性而恢复为原先的半球形状;如此一来,对纸面可从任何角度进行书写,即使以轴为中心而回动,不管从任何位置或任何角度都可进行书写;此外,调整笔压的强弱大小则可变更线的粗细,可进行如同毛笔般具多种线条变化的文字书写。
然而,先前型式的圆锥形笔尖却有如下的问题:
(1)笔尖基本体被集中形成圆锥形,由于形状复杂,故金属模复杂,使得金属模成本高,无法大量生产。
(2)笔尖基本体被集中形成圆锥形,故在针对各栉齿状片的各片是否合乎尺寸精度进行确认时,必须插入环片等使之成为完成品状态,否则无法进行确认,此点较不方便。
(3)为了使笔尖触感滑顺,必须把先端外面角部磨成圆滑状,因此需利用滚筒研磨机等进行磨角作业,而在该作业中,各栉齿状的缝隙的沟槽部份相互缠绕,故在作业途中必须进行确认,因此无法提高磨角作业的效率。
(4)为了使笔体成为完成品,在实施磨角作业后,必须把被分割为栉齿状的先端部插入并嵌入环片(收束构件)等才行。但如把该环片的插入作业以自动组装机来进行,因各笔尖基本体的被形成栉齿状的缝隙的沟槽部份相互缠绕,所以无法以零组件供应机等自动供应装置来实施,而必须改以手工作业才行。
此外,在前述的先前型式的笔尖方面,以耐磨耗性高的陶瓷制的笔尖受到注目。在陶瓷制的笔尖方面,在实开昭60-8085号公报、实开昭60-109979号公报、实开平1-865078号公报、特开平1-146797号公报等均有揭示。该类陶瓷制的笔尖方面具备如下结构:在陶瓷材的板状物中切出沟槽,将其先端磨出圆滑状;且在棒状的笔体中设置贯穿孔,让导出孔通到先端等。
然而,在前述的先前型式的笔尖方面,陶瓷材属硬质,无法如金属制板状的成型笔尖般具弯曲性,故为了导出墨水而需设置沟槽或贯穿孔,但该沟槽或贯穿孔却无法因应因墨水干后的墨水粘度变化或沉淀物残存等问题,而导致墨水供应不良;又,因笔端部与纸面接触也会带来微尘、纸尘,而当其将笔体的墨水通路堵塞时几乎无任何清理措施,故导致书写作业不安定问题实乃不可免。前述问题并不因使用耐久性高的陶瓷制的笔尖而获得解决,这就是使用陶瓷制的笔尖的笔仍无法成为具实用性书写工具,而在市场流通的要因。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第一目的为,将圆锥形笔尖的结构简洁化,在大幅度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为,改善圆锥形笔尖的制造工序,提高生产力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本发明的第三目的为提供一种陶瓷复合圆锥形笔尖;其在提高笔尖耐久性的同时,书写时可获得滑顺的书写感及笔迹。
本发明的第四目的为提供一种优秀的陶瓷复合圆锥形笔尖;其笔尖先端部为硬质的陶瓷材,但笔尖对纸面的触感很柔和,可用任何角度对纸面进行书写,即使以笔的轴心为中心进行回动,也可在任何位置进行书写。
本发明的圆锥形笔尖,包含多片的栉齿状片;其分别为各自独立的个体,其先端呈略半球形,且整体朝先端方向逐渐收束为略圆锥形,而其形状呈现略剑形;又,其基端部作为被固定部,而插入、固定在维持构件中。该维持构件呈略圆筒形,在其一端面的圆周上设有沟形的固定部,其目的在让各栉齿状片的被固定部朝轴方向进行嵌插。将各栉齿状片插入维持构件的各固定部后,就可使其基端部配列于圆周上。此外,还包含收束构件;其设置成可嵌合于多片的栉齿状片的外周上,其用来,由外侧向内侧对该多片的栉齿状片进行加压,并使之收束。而该多片的栉齿状片因维持构件而配列于圆周上。利用维持构件及收束构件将多片的栉齿状片进行组装后,则可形成圆锥形笔尖;而其先端部包含笔端部,多片的栉齿状片之间包含墨水导出路。
利用前述结构,可将圆锥形笔尖的结构简洁化,在大幅度提高生产力的同时,也可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
本发明的圆锥形笔尖的制造方法包含制作工序、固定工序及收束工序。制作工序包含如下零组件的制作:栉齿状片,其具有多片且呈分离状,其先端呈略半球形,且整体朝先端方向逐渐收束为略圆锥形;维持构件,其包含沟形的固定部,可让多片的栉齿状片的基端部进行嵌插,如此可使多片的栉齿状片的基端部配列于圆周上;及收束构件,其设置成可嵌合于该多片的栉齿状片的外周上,目的在于,用来收束配该多片的栉齿状片;而该多片的栉齿状片系利用维持构件而配列于圆周上。固定工序用于把多片的栉齿状片插入维持构件的固定部,并固定于圆周上。收束工序用于把收束构件嵌入多片的栉齿状片的外周上,使该多片的栉齿状片进行收束。
利用该制造方法,在完成圆锥形笔尖的构成零组件的制作后,接着以自动化方式实施固定作业及收束作业,如此则可大幅度提高圆锥形笔尖的生产力,也可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而该固定作业指把多片的栉齿状片插入维持构件的固定部上的作业;收束作业指把收束构件嵌入多片的栉齿状片的外周上的作业。
本发明由于实施了前述圆锥形笔尖的改良及其制造工序的改善,故本发明可发挥如下效果及优点。
由于制品形状的简洁化,故可将金属模成本降低为先前型式的一半。
在进行成型之际,向来需要大型且压力强大的压制机;但改为圆锥形后,利用小型压制机即可作业,因此其设备费较先前者为低。
在生产数量方面,先前型式的笔尖以每一分钟制造150~200个为最大限度;但如改为本发明的圆锥形笔尖结构,则每一分钟的生产数量为5,000个(但每5个为一组),亦即为先前的5倍,如此可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
由于把笔尖的栉齿状片设计成单体,其尺寸精度容易确认,可事先防范不良品的产生。
由于把笔尖的栉齿状片分离,栉齿状片先端的外面角部的磨角作业以栉齿状片单体来进行,故不会发生缠绕问题,且可以短时间进行大量生产。此外,在用于形成笔尖的一片一片的组装作业方面,可使用零组件供应机等自动供应装置来实施,故可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
与本发明的其它实施型态有关的陶瓷复合圆锥形笔尖包含:笔尖基本体及收束构件。笔尖基本体包含:基部,其呈圆筒状;多片的栉齿状片,其沿着其一端侧轴心的圆周上以等间隔状形成,且全体朝先端方向可逐渐被收束为略圆锥形;及多片的半球状分割部,其形成于多片的栉齿状片的先端,且全体可被收束为半球状的顶部。收束构件可嵌合于笔尖基本体的外周上,且形状呈筒形,其可用于收束多片的栉齿状片及该多片半球状分割部。各栉齿状片包含:先端侧的前部片,而该先端部包含半球状分割部;及其后部侧的后部片。而前部片由陶瓷材所形成,后部片则由合成树脂或金属材所形成,且其具弹性变形特性。笔尖基本体受收束构件所收束,在各栉齿状片间包含墨水导出路,且其先端包含半球状的笔端部。
在前述结构中,因笔尖基本体中使用了陶瓷材,故提高了笔尖先端的耐磨耗性及笔尖的耐久性,同时,在书写时可获得滑顺的书写感及笔迹。此外,依照笔压的变化,笔端部的半球状分割部受后部片的弹性变形的作用而相互错开,由于弹性变形之故,即使笔尖先端部为硬质的陶瓷材,仍可因应因墨水干后的墨水粘度变化或沉淀物残存等问题,而不会导致墨水供应不良。又,即使有微尘、纸尘附着于墨水通路,也可将之确实清除,维持稳定的书写动作。此外,由于其笔端部的弹性变形,笔尖对纸面的触感变得柔和,可用任何角度对纸面进行书写,即使以笔的轴心为中心进行回动,也可在任何位置进行书写;又,如加强笔压则字迹变粗、而减小笔压则字迹变细。
再者,本发明以如下方式进行具体化:
第一,笔尖基本体的栉齿状片设定为5片乃至8片。
第二,基部和栉齿状片的后部片以合成树脂或金属材形成为一体。
第三,在前部片与后部片的结合面的一边包含契止凸起,而另一边则包含契合凹部;由于契止凸起和契合凹部的契合而使前部片与后部片结合在一起。
如前所述,因笔尖基本体中使用了陶瓷材,故提高了笔尖先端的耐磨耗性及笔尖的耐久性,同时,在书写时可获得滑顺的书写感及笔迹。此外,依照笔压的变化,笔端部的半球状分割部受后部片的弹性变形的作用而相互错开,由于弹性变形之故,即使笔尖先端部为硬质的陶瓷材,仍可因应因墨水干后的墨水粘度变化或沉淀物残存等问题,而不会导致墨水供应不良。又,即使有微尘、细纸尘附着于墨水通路,也可将之确实清除,维持稳定的书写动作。此外,由于其笔端部的弹性变形的作用,笔尖对纸面的触感变得柔和,可用任何角度对纸面进行书写,即使以笔的轴心为中心进行回动,也可在任何位置进行书写;又,如加强笔压则字迹变粗、而减小笔压则字迹变细。
如参考图式以及下列实施型态的说明,当可对本发明的前述目的及优点有进一步的了解。
附图说明
图1:前型式的圆锥形笔尖的斜视图。
图2:笔尖的基本体的斜视图。
图3:本发明的第一实施型态中,圆锥形笔尖的斜视图。
图4(a):笔尖的各栉齿状片的平面图。
图4(b):笔尖的各栉齿状片的部份剖面侧面图。
图4(c):笔尖的各栉齿状片的剖面图(图4(a)中的I’-I’线剖面图)。
图4(d):笔尖的各栉齿状片的剖面图(图4(a)中的II-II线剖面图)。
图4(e):笔尖的各栉齿状片的剖面图(图4(a)中的III’-III’线剖面图)。
图5:示同笔尖的各栉齿状片要部的部份省略扩大侧面图。
图6:笔尖的维持构件的端面图。
图7:于同笔尖的维持构件的变形例斜视图。
图8:斜视图,其显示同笔尖的多片的栉齿状片被维持构件所固定后,在装上收束构件之前的状态。
图9:笔尖的多片的栉齿状片的状态图,其被维持构件所维持,且加上束构件。
图10:笔尖的先端笔端部的斜视图。
图11:笔尖的先端笔端部的剖面图。
图12:用同笔尖的书写工具的部份省略图。
图13:同笔尖的先端笔端部压触纸面时的部份斜视图。
图14:示同笔尖的笔端部动作的先端面图。
图15:示同笔尖的笔端部动作的先端面图。
图16:示同笔尖的笔端部动作的先端面图;而该笔尖包含不同栉齿状片。
图17:示同笔尖的笔端部动作的先端面图;而该笔尖包含不同栉齿状片。
图18:本发明的第2实施型态中陶瓷复合圆锥形笔尖的斜视图。
图19:笔尖的笔尖基本体的斜视图。
图20:笔尖的笔尖基本体的分解斜视图。
图21:笔尖的笔尖基本体中的后部片的纵剖面图。
图22:笔尖的笔尖基本体中的前部片单体的部份剖面图。
图23:笔尖的笔尖基本体中的前部片单体的部份剖面图。
图24:笔尖的笔尖基本体中的分解斜视图。
图25:笔尖的收束构件的变更例的分解斜视图。
图26:笔尖的先端笔端部的斜视图。
图27:笔尖的先端笔端部的剖面图。
图28:本发明的第3实施型态中,陶瓷复合圆锥形笔尖(笔尖基本体)的斜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型态
以下,参考附图,针对本发明的实施型态进行说明。图3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型态有关的圆锥形笔尖的斜视图。在图3中,1为圆锥形笔尖(以下仅简称笔尖),其包含多片的栉齿状片2,2...维持构件3及收束构件4;该圆锥形笔尖的形状以如下方式形成:多片的栉齿状片2被维持构件3及收束构件4所组合,先端有笔端部5,而多片的栉齿状片2之间包含墨水导出路6。
多片的栉齿状片2,2...的先端呈略半球形,且全体朝先端方向可逐渐收束为略圆锥形。如图4(a)所示,多片的栉齿状片2,2...全体呈略剑形,又,如图4(b)及(c)、(e)所示,把幅方向弯曲形成剖面圆弧状;又,如图5所示,在其先端部,形成了所定的尺寸的半球状分割部21。此外,如图4(a)所示,其基端部22即被固定部,其可被维持构件3所固定;且设有凸缘部23及扩幅部24,而该扩幅部24的宽度比先端侧更宽。在插入维持构件3中之际,凸缘部23扮演接受按压工具的按压力点的角色;其凸缘部前侧23-1与按压工具接触的同时,并接受其按压力;而凸缘部后侧23-2与维持构件3的固定部前端碰触,并在该位置发挥固定功能。此时,在各栉齿状片2上,如凸缘部后侧23-2与到栉齿状片2的先端为止的长度都能确保一定的精度的话,则如图8所示,当把必要片数的栉齿状片2插入维持构件3的固定部后,栉齿状片2的先端可完整形成圆锥形的笔尖形状;即使栉齿状片2各自分离,但当组合完成,则笔端部5先端可形成具高精度的形状。再者,多片的栉齿状片2,2...以5片乃至8片的栉齿状片构成为佳。又,多片的栉齿状片2,2...为金属材料,或树脂材料,或陶瓷材料,乃至于以材料组合方式所形成。
如图6所示,维持构件3全体呈圆筒形,在其一端面上设有沟形的固定部3-1;而该沟形的固定部3-1可用于,让栉齿状片2基端部的被固定部22朝(维持构件3的)轴方向进行嵌插。像这样,多片的栉齿状片2,2...的基端部22插入维持构件3的各固定部3-1,因而可以配列在(维持构件3的一端面的)圆周上。此外,该维持构件3以金属材料,或树脂材料,乃至于以材料组合方式所形成。
图7显示该维持构件3的变更例。该维持构件3呈圆筒状,且将构件分成两层。内层圆筒体3-2使用树脂材料且以模具实施射出成型而成。在该成型构件的外周上以等间隔方式设置有多个凸起3-3,而该多片凸起3-3维持与该成型构件圆筒体3-2概略相同长度。在该多片凸起3-3的外径上,则以压入固定方式设置有相当于外层的金属管3-4,而使之成为构成维持构件3的一部份。在该金属管3-4和圆筒体3-2之间所形成的间隙被作为固定部3-1使用;其用于让栉齿状片2基端部的被固定部22进行插入固定。在该结构中,多片的栉齿状片2配列于圆筒体3-2的周围,同时也以圆筒状配列在金属管3-4的内侧;由于金属管3-4以金属材质形成,该栉齿状片2基端部的被固定部22固定于间隙的固定部3-1中,且受凸起3-3所引导,故不会产生左右摇动,而被坚牢地固定。此外,因外层金属管3-4的厚度相当薄,故可使其与栉齿状片2的配列圆的段差减到最小,同时可降低发生往外侧变形的机会,使得维持构件3整体保有小型轻量。再者,该圆筒体3-2在与凸起3-3一体的情况下,以树脂实施押出成型而成,但如以金属材料实施押出成型也可,如进一步切成必要长度的形状,则可提高制作时的生产力。
如图3及图8、图9所示,收束构件4包含收束部41及缩紧部42。收束部41呈圆筒状,且可嵌合于多片的栉齿状片2,2...的外周部上,而该多片的栉齿状片2,2...因维持构件3而配列在圆周上;其具有与维持构件3概略相同的外径;而其内径具备如下特征:当把多片的栉齿状片2,2...的基端部侧中间部由外侧往内侧加压时,可使之收束为略圆柱形。缩紧部42呈圆锥台形,具内径具备如下特征:当收束部41的外径及内径逐渐缩径时,把多片的栉齿状片2,2...的先端部侧中间部由外侧往内侧加压,其可使该多片的栉齿状片2,2...收束为略圆锥形,且把各半球分割部21收束为略半球状。此外,该收束构件4可用金属材料或树脂材料,乃至以材料的组合方式来形成。又,该收束构件4也可形成为口片,而其用于将笔尖1安装于笔轴体的躯干上。
以下针对笔尖1的制造方法进行简单说明。制造笔尖1时采取组装工序,而该组装工序包含成形工序、固定工序及收束工序。成形工序用于制作构成零组件,亦即,栉齿状片2、维持构件3、及收束构件4。固定工序(参考图8)用于把多片的栉齿状片2的基端部22插入维持构件3的固定部3-1,并将的固定于圆周上。收束工序(参考图9)用于把收束构件4嵌进多片的栉齿状片2的外周上,并收束该多片的栉齿状片2。此时,如要把多片的栉齿状片2插入维持构件3的固定部3-1时,则按压栉齿状片2的凸缘部前侧23-1的段插入固定部3-1,直到凸缘部后侧23-2的段完全压触维持部(如为图7的情形,则是凸起3-3)为止。
在成形工序方面,笔尖由3种构成零组件所构成;在零组件中,由于已经把栉齿状片2的形状单纯化,故用于零组件成型的金属模也更加简洁化。特别是,栉齿状片2的必要尺寸精度方面有必要加以精确化,其包括:栉齿状片2整体朝先端逐渐呈现变窄且呈尖细状,且朝先端逐渐朝接近轴心的方向倾斜,同时其剖面呈现圆弧状;又,半球状分割部21依据栉齿状片2的数目而形成半球状的1/5~1/8的分割形状等;而由于栉齿状片2采取各自分离,分别制作,因此其尺寸精度容易确认,可预先防止不良品的产生。此外,各半球状分割部21的外面角部,亦即,在半球状分割部21的外面与其侧面之间所形成的角,以喷击研磨、滚筒研磨、抛光研磨等进行研磨,而呈圆滑角(R面),因此各半球状分割部21与纸面接触时,角不会造成阻碍。在该情况下,多片的栉齿状片2在进行组构之前,处于各自独立状态,故前述磨角作业得以容易进行。
在组装工序方面,因各零组件的形状已经单纯化,故把各零组件置于零组件供应机等自动供应装置上,即可实施组装作业。在此,只要实施如下两项单纯作业即可,故其组装生产线的自动化相当容易;而该两项单纯作业为:把多片的栉齿状片2,2...插入维持构件3的固定部31,及把收束构件4嵌入多片的栉齿状片2,2...的外周上。把5片乃至8片的栉齿状片2,2...插入维持构件3的固定部31;在实施此一作业后,则该多片的栉齿状片2,2...以等间隔被配列于轴心的圆周上,且在彼此之间形成缝隙状沟槽。该多片的栉齿状片2,2...被连接于维持构件3的一端面,其基端部侧半部从维持构件3的一端面呈略直线状延伸;其先端侧半部则朝先端并对轴心方向倾斜,呈现鸟嘴状。
因此该多片的栉齿状片2,2...的剖面被分割为圆锥形,呈现弯曲状,并连接在维持构件3上;基于该型态,该多片的栉齿状片2呈现三角形的单臂板结构,亦即,与一端固定的单臂梁为相同的结构。而在该单臂板结构中,以被维持构件3的固定部31所固定的一端为固定端。在完成该多片的栉齿状片2,2...与维持构件3的组合作业后,接着进行把收束构件4嵌入该多片的栉齿状片2,2...的外周上的作业。在进行该嵌入动作时,收束构件4的收束部41的端面周缘部被冲接到维持构件3的一端面周缘部为止。利用收束构件4的收束部41,把5片乃至8片的栉齿状片2,2...的基端部侧由外周方向往轴心方向按压,使之往内紧缩,使其基端部侧中间部收束为略圆柱形;同时,利用收束构件4的紧缩部42,把栉齿状片2,2...的先端部中间侧由由外周方向往轴心方向紧缩,使栉齿状片2,2...的中间部到先端部紧缩为圆锥形,进而各栉齿状片2先端的半球状分割部21被收束为半球形。由于该收束构件4的均匀压力,5片乃至8片的栉齿状片的基端部侧被收束为无变形的圆柱形,同时其先端侧被收束为逐渐缩径的无变形的圆锥形。总之,由于该多片的栉齿状片2,2...之间的弹性接触,因而构成了如图10、图11所示的笔端部5,而其先端的半球状分割部21被收束,而形成无变形的半球形。其顶部51相当于用于书写的部份,其中,栉齿状片2的先端被整合为多个圆形,其剖面呈花瓣状,而具外周部在书写时用于触压纸面。此外,栉齿状片2的两侧的接合部包含墨水导出路6,而其位于两邻接的栉齿状片2间的毛细管式的缝隙。
接着,利用图12到图17针对书写动作进行说明;而该书写动作使用该笔尖1的书写工具来实施。图12使用该笔尖1的书写工具7的图。在该书写工具上,笔尖1的各栉齿状片2为构成圆锥形的分割片,且各个先端呈分别独立的状态。亦即,在多片的栉齿状片2中的一片具有一个成形形状,而其先端把半球形的形状分割成多片。又,其栉齿呈现三角形的单臂板结构,亦即,与一端固定的单臂梁为相同的结构;而在该单臂板结构中,栉齿在与圆筒形的维持构件3(参考图3)连接前的部份的剖面形状呈圆锥形的分割且弯曲的形状,而且以被维持构件3的固定部31所固定的一端为固定端。因此,利用书写工具7来进行书写时,如对笔尖1施加笔压,而使栉齿状片2的先端产生推压力(弯曲力),则栉齿状片2以其被收束构件4所固定的部位为支点,而产生弯曲变形;而如该推压力消失,则恢复为原来的形状。
笔尖1的顶部51具有如下特征:前述栉齿状片2集合成圆锥形,且其先端集合而为半球状的笔端部5。如以立体方式来观察笔尖1的顶部51的话,则如图13或图14(a)、图16(a)所示。图13笔尖1的顶部51接触纸面时的部份斜视图;而圆锥形部份由6个栉齿状片2所构成。又,在图13中,71墨水诱导芯。
如图13所示,利用书写工具7来进行书写时,如笔尖1以通常的实用范围即45°~60°左右,对纸面的角度进行接触;则到达笔尖1的顶部51的接合间隙(亦即,墨水导出路6的先端部份内侧)的墨水受毛细管现象而被吸出,传达到纸面,因而可写出线条。而该笔尖1的顶部51与纸面的接触面侧对应。该场合因书写压力所导致的笔端部5的弹性变形,如图14乃至图17所示。
图14、图15笔尖1的笔端部5伴随书写动作而产生的形状变化的端面图;而其圆锥形部份由6个栉齿状片2所构成。图16、图17笔尖1的笔端部5伴随书写动作而产生的形状变化的端面图;而其圆锥形部份由5个栉齿状片2所构成。在图14的(a)中,其该当顶部51的状态如下:在笔尖1上,使栉齿状片2的一片位于正下方并面向纸面,此时笔尖1的顶部51尚未接触纸面,或轻轻接触纸面但尚未施加压力。在该情况下,栉齿状片2的任何一片都尚未被施加弯曲力,因此各栉齿状片2之间呈现弹性接触。接着,当书写者为了写字而施加压力,则因书写的压力,使得作为栉齿状片2的先端的顶部51以栉齿状片2的受收束构件3所固定的部位为支点,产生弯曲并向上侧移动;但由于栉齿状片2的材料的刚性而产生抗力,如在一般书写时的压力下,则先端部仅产生所定尺寸的移动,亦即仅产生变位而已。而该变位可能只有0.1~0.5公厘(mm)左右而已。此时,如从半球状的顶部51的正面来看,则如图14(b)所示,在构成顶部51的多片的栉齿状片2,2...中,位于下侧的一个栉齿状片2的先端被往上推,而其则把对向的一个栉齿状片2往上推压,同时也把位于两侧的栉齿状片2向左右推挤;如此则使半球形产生变形,使得全体的笔端部5离开原先的位置。
总的来看,透过前述动作,使半球部份的外径及对纸面的接触面积变大,在图14(b)中,斜线所代表的笔尖对纸面的接触区域A呈现扩大状态,而该扩大的程度随笔尖1对纸面的接触压力(亦即笔压)加大而变大。另一方面,书写时线的粗细受顶部51的外径所左右,亦即随半球形的扩大程度而变大;因此调整笔压的大小,则可写出线幅较宽的字和较细的字。此外,也随着书写压的强弱,栉齿状片2全体产生弯曲,发挥吸震垫的作用;大笔压所产生的力量会被栉齿状片2全体我吸收。
图15与图14(a)及图14(b)的情况不同,墨水导出路6的一位于笔尖1的先端的正下方与纸面接触;而该墨水导出路6设于2个栉齿状片2之间。在该图中显示,对笔尖1的顶部51施加压力后该当顶部51的变形状态。在该情况下,如从半球状的笔端部5的正面来看,由于书写实的压力,使得在构成顶部51的多片的栉齿状片2,2...中,位于笔的下侧的二个栉齿状片2,2的先端被往上推,同时其推挤其它的栉齿状片2,使得半球状的顶部51产生弹性变形;而在其它作用或动作方面,则和图14(a)及图14(b)的情况相同。又,在图14(a)、图14(b)或图15以外的书写状态下,亦即,在以笔轴为中心的任何回转角度的位置上,当笔尖1的顶部51倾斜接触纸面时,笔端部5因弹性变形而略微扩大,产生与前述情形相同的作用或效应。
图16的情形,也会产生(和利用图14所说明的情况)相同的书写动作的变形。亦即,在图16的(a)中,其该当顶部51的状态如下:在笔尖1上,使栉齿状片2的一片位于正下方并面向纸面,此时笔尖1的顶部51尚未接触纸面,或轻轻接触纸面但尚未施加压力。在该情况下,栉齿状片2,2...的任何一片都尚未被施加弯曲力,因此各栉齿状片2之间呈现弹性接触。接着,当书写者为了写字而施加压力,则因书写的压力,使得作为栉齿状片2的先端的顶部51产生弯曲并向上侧移动;而该栉齿状片2固定于维持部材3上。在该情况下,如为一般书写时所产生的压力的话,与在先前在图14中所述相同,在先端部上可产生0.1~0.5公厘(mm)的变位。此时,如从半球状的笔端部5的正面来看,此情形因笔尖1的圆锥形的部份由5个栉齿状片2所构成,故如图16(b)所示,在构成顶部51的多片的栉齿状片2,2...中,位于下侧的一个栉齿状片2的先端被往上推,同时也把位于两侧的其它栉齿状片2向左右推挤,如此则导致半球形产生变形。
而图17与图16(a)及图16(b)的情况不同,墨水导出路6的一位于笔尖1的先端的正下方与纸面接触;而该墨水导出路6设于2个栉齿状片2,2之间。在该图中显示,对笔尖1的顶部51施加压力后笔端部5的变形状态。在该情况下,如从半球状的顶部51的正面来看,由于书写实的压力,使得在构成顶部51的多片的栉齿状片2,2...中,位于笔的下侧的二个栉齿状片2,2的先端被往上推,由于该二个栉齿状片2,2相互作用,把对向位置的一个栉齿状片2的先端往上推,同时也把位于两侧的栉齿状片2,2向左右推挤,如此则导致半球形产生变形。而在其它作用或动作方面,则和前述相同。此外,在图15中斜线所代表的笔尖对纸面的接触区域A,虽未在在图17中表示;但在进行书写之际,在图17中也会和图15一样产生接触区域A。
根据前述第1实施型态,利用另体的维持构件3及收束构件4把多片分离的栉齿状片2,2...进行组装成形,故可把该零组件形状单纯化,如此一来,在该制造工序上,尺寸精度及位置精度不会参差不齐,且可获得高良率的量产加工作业;又,在加工工序上,容易实施先端外面各部的磨角作业,且可大量提供成本低廉的制品。
此外,把5片乃至8片的栉齿状片2,2...的一端固定于维持构件3的固定部,并在该栉齿状片2,2...的上嵌入收束构件4,由于该收束构件4的均匀压力,而使5片乃至8片的栉齿状片2,2...形成无变形的略圆锥形,且在其先端上形成无偏向的半球形的笔端部5;同时,在各栉齿状片2之间形成一定的墨水导出路6,当把半球形的笔端部5对轴心倾斜触压纸面时,各栉齿状片2先端的半球分割部21相互错开呈并弹性变形,使先端半球部的外径扩大,当解除对纸面的触压动作后,先端部会因弹性而恢复为原先的半球形状;因此,对纸面可从任何角度进行书写,即使以轴为中心而回动,不管从任何位置或任何角度都可进行书写;此外,调整笔压的强弱大小则可变更线的粗细,可进行如同毛笔般具多种线条变化的文字书写。在该情况下,栉齿状片22随笔压的强弱而弯曲并吸收笔压,利用此吸震性可使柔软的书写触感传达到书写者的手指间,因而发挥即使长时间书写也不会疲倦的优点。该吸震性又具有如下功效:当笔压较大时,使笔尖先端变形,减轻磨耗度,提升书写部份的耐久性。再者,即使在长时间把笔放置不用,或笔先端表面因水分蒸发而使墨水变干,导致笔尖1的先端缝隙阻塞的情形,如再度进行书写动作,因笔端部26开始动作使其半球形变形并使缝隙动摇,而打破干固的墨水膜或硬块,所以很容易就可引导出墨水。
再者,在该第1实施型态中,譬如,以4片以下的栉齿状片2来取代5~8片栉齿状片的情形,即先端半球状的笔端部5的分割数变少时,墨水导出路6(各栉齿状片2的接合部份的各间隔)对先端的外径的大小相较变大,因此当笔尖和纸面接触时,会因角度而使纸面和沟槽的间隔变宽;如此一来,则会使以毛细管方式来导出墨水的部份离开纸面,而使墨水的导出不再顺畅。在该情况下,有必要针对笔尖的对纸面的角度进行若干程度的限制。本发明的笔尖的目的之一为:不管在轴芯上的任何方向,或对纸面的任何角度,在无任何限制下,可用宽广的书写角度,譬如90°~45°的任何范围内,顺畅地自由书写。如果把笔尖设定为具若干限制条件的话,即使把圆锥形的分割数设定在4个以下或3个,只要是采取相同结构,先端半球部可相互错开,可因笔压大小而使半球部产生微扩大,则该笔尖也可发挥相同的功效。
如前所述,第1实施型态具有如下的种种效果:
(1)因把制品形状单纯化,故金属模费用可降低到先前的一半左右。
(2)在成形作业上,迄今需要45t的压制机;但改为圆锥形后,利用10t左右的小型压制机即可作业,因此其设备费较先前降低到三分之一以下。
(3)在生产数量方面,先前型式的笔尖以每一分钟制造150~200个为最大限度;但如改为本发明的圆锥形笔尖结构,则每一分钟的生产数量为5,000个(但每5个为一组),亦即为先前的5倍,如此可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
(4)由于把笔尖的栉齿状片设计成单体,其尺寸精度容易确认,可事先防范不良品的产生。
(5)因把笔尖的各栉齿状片分离,各栉齿状片先端的外面角部的磨角作业以栉齿状片单体来进行,故不会发生缠绕问题,可在短时间内进行大量生产。此外,在用于形成笔尖的一片一片的组装作业方面,可使用零组件供应机等自动供应装置来实施,故可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
第2实施型态
图18与本发明的第2实施型态有关的陶瓷复合圆锥形笔尖(以下简称笔尖)的整体结构图。在图18中包含笔尖31、笔尖基本体32及收束构件33。如图19所示,笔尖基本体32包含:基部46,其呈圆筒状;多片的栉齿状片36,其沿着其一端侧轴心的圆周上以等间隔状形成,且全体朝先端方向逐渐被收束为略圆锥形;及多片半球状分割部37,其形成于多片的栉齿状片36的先端,且全体可被收束为半球状的顶部。在此例中,笔尖基本体32中设置了5片乃至8片栉齿状片36。该多片的栉齿状片36包含:先端侧的前部片39,而该先端部包含半球状分割部37;及其后部侧的后部片50。又,前部片39及后部片50设定为略同的长度。
如图20所示,基部46与各栉齿状片36的后部片50用具有弹性的合成树脂为材料,以射出成形方式一体成形。基部46在外形上由大径部47和小径部48所构成,在两者的交界处有段差部49。各栉齿状片36的后部片50沿着基部46的大径部47侧的一端面外周,以等间隔呈连续状,且和轴心方向呈略平行性凸出;又,各后部片50之间设有缝隙状沟槽38。如图21所示,各后部片50的剖面形状被分割为略圆柱形,在维持一定的弯曲形状的状况下与基部46连接。基于该型态,各后部片50具有单臂板结构,亦即,与一端固定的单臂梁为相同的结构;而在该单臂板结构中,以与基部46的交界部份为固定端。
因此,在常态之下,在基部46与5片乃至8片的后部片50的一体成形品中,各后部片50呈开放状态;在该情况下,把各后部片50由外周方向往轴心方向按压,使之往内紧缩,则其全体在保有圆柱形的同时进行收束。又,如图20所示,各后部片50的先端侧设有契合沟40;而其用于与前部片39结合。而该契合沟40具如下特征:由后部片50的先端起朝轴方向、占全长的约三分之一的长度,且呈倒T字形。如图21所示,该契合沟40包含外周面侧的窄幅的沟53及其深侧的宽幅的沟54。
如图20所示,各栉齿状片36的前部片39与半球状分割部37用陶瓷材所形成。在该情况下,陶瓷材(氧化锆、铝、氮化硅、碳化硅等的粉末)以金属模的压缩成形或射出成形等成型加工方式,实施加压成形来形成其整体形状,接着,将的以1300℃~1500℃的高温进行烧成固化。各前部片39为了能与各后部片50连续,而被形成剖面如图22所示的圆弧状,而且,如图20所示,其全体朝先端逐渐变为窄幅的尖细状,且朝先端逐渐倾斜到接近轴心的方向。再者,先端的半球状分割部37按照栉齿状片36的数目,而呈现半球状的1/5~1/8的分割形状。各半球状分割部37的外面角部,亦即,在半球状分割部37的外面与其侧面之间所形成的角,以喷击研磨、滚筒研磨、抛光研磨等进行研磨,而呈圆滑角(R面),因此各半球状分割部37与纸面接触时,该角不会造成阻碍。半球状分割部37的外面角部的磨R角作业,可在如下状况实施:在把前部片39结合到后部片50前,预先以滚筒研磨等来进行;或是,在把前部片39结合到后部片50后进行也可。
此外,在各前部片39的后端侧设有契止凸起43;其可与各后部片50的契合沟40进行契合。该契止凸起43的剖面呈倒T字形,该形状与后部片50的契合沟40相对应;如图23所示,该契止凸起43包含:窄幅的契止凸状部55及宽幅的契止凸状部56;而两者可与后部片50的外周面侧的沟53及其深侧的沟54相契合。如图24所示,把各前部片39的契止凸起43由各后部片50的契合沟40的前方进行对准,在按压的同时并插入,使契止凸起43嵌入(契合)契合沟40之中;如此则使各前部片39连续结合到各后部片50的先端的延长部份上。又,此项作业主要以组合机来进行,也可用手工方式进行。
如前所述,具5片乃至8片的栉齿状片36由合成树脂制的各后部片50和陶瓷制的各前部片39进行复合一体化而成,各栉齿状片36间介以一定的间隙被配列于轴心的周围;就常态而言,各栉齿状片36间呈打开状。陶瓷制的各前部片39全体为硬质,不会弯曲,但因该各前部片39与有弹性的合成树脂制的各后部片50被复合一体化之故,当把各栉齿状片36往轴心方向按压或放松时,则前部片39会产生因应后部片50的弯曲或弹性动作的变化。
此外,在该笔尖基本体32中,各栉齿状片36间介以一定的间隙(缝隙状的沟38)被配列于轴心的周围,但并不把各栉齿状片36收束为近圆锥形,而使之先端侧处于较开放状态,如此一来,在把前部片39对各栉齿状片36的后部片50实施复合一体化之际,就可用较充份的间隔使两者结合,操作起来较为容易。再者,在进行该笔尖基本体32的制造时,模的制作较容易;尤其是,各栉齿状片36的后部片50的间隔被沟38所维持,因此,在射出成型上及模的制作上,其空间的鳍状凸起的厚度、宽度等尺寸可充分取得,而且可确保具有耐射出压力、耐模的强度的尺寸。此外,因前部片39的先端部即相当于笔端部34,故必须从前部片39的先端部进行磨角,在这方面可利用各栉齿状片36先端的半球状分割部37间的空隙,很容易地对半球状分割部37的外面角部实施喷击研磨、滚筒研磨、抛光研磨等研磨,使各顶部呈圆滑状。如此一来,在收束为半球形的半球状分割部37上不再有尖角,当作为笔尖的顶部与纸面接触之际,可防止阻碍,提高圆滑性。
如图18所示,收束构件33以作为口片来形成,而其用于将笔尖31安装于笔轴体35的躯干45上。该收束构件33即口片3,其以合成树脂进行一体成形。收束构件33包含固定部及缩紧部。该固定部在其内周内与笔尖基本体32的基部46相对应。而该缩紧部设有内径(亦即,比常态的栉齿状片36的后部片50外周的外径小的尺寸),而该内径具备如下特征:当把笔尖基本体32的栉齿状片36的后部片50加压,则可把各后部片50收束为略圆柱形;使各前部片39收束为略圆锥形,各半球状分割部37收束为略半球状。此外,如图25所示,收束构件33也可用金属管来形成。在该情况下,收束构件33呈现段差构造;收束构件33形成为可嵌合于笔尖基本体32的中间部份的圆筒形,在其内周内如把各栉齿状片36往轴心方向按压,则可收束为朝先端方向逐渐缩径的圆锥形。
笔尖31以前述笔尖基本体32及收束构件33为构成零组件,如图18或如图25所示,笔尖31的组构方式如下:让收束构件33由笔尖基本体32的先端通过,并嵌入笔尖基本体32的周围;接着,滑动收束构件33,直到其冲接到笔尖基本体32的基部段差部49为止。如此一来,收束构件33则被固定于笔尖基本体32的5片乃至8片的栉齿状片36的后部片50上;由于该收束构件33的内周部之故,栉齿状片36的后部片50会由外侧向轴心方向被按压,并以均匀的压力被收束。亦即,栉齿状片36越朝先端则越被朝内方进行加压收束,因此后部片50(相当于栉齿状片的略中央到后端的部份)会被收束为无变形的略圆柱形,同时,前部片39(相当于栉齿状片的略中央到先端的部份)则被收束为呈逐渐缩径的无变形的略圆锥形。如此一来,相互邻接的各栉齿状片36之间呈现弹性接触,
如图26、图27所示,在栉齿状片36的两侧的接合部份,亦即邻接的栉齿状片36之间,如越朝先端则越窄,而形成毛细管般的间隙,如此则构成了墨水导出路44。又,在其先端邻接的半球分割部37呈无间隙接触并被集中在一起,因而构成无凹凸且平滑的半球形的笔端部34。在笔端部34方面,栉齿状片36的先端被整合为多个圆形,其剖面呈花瓣状,而其外周部在书写时用于触压纸面。再者,如图27所示,在笔尖基本体32的中空内部,插入、配置着通到先端且与内面接触的墨水诱导芯52。墨水通过该墨水诱导芯52进行供应,而到达笔尖本体32的内面,且其利用毛细管式缝隙(即墨水导出路44)由内面到达外面,亦即传达到先端半球状的顶部的表面。当半球形的笔端部34接触到纸面时,墨水便传递到纸面上,如此则使书写变为可能。又,笔尖31的先端内面设有墨水诱导芯52,为了容易从墨水诱导芯52向先端外面引导墨水,有必要积极地在冲合部(即邻接的先端部冲合面之间)产生间隙,而其结构以如下为佳:冲合部的剖面形状在内端面上与邻接接触,而在外端面上则与邻接具有间隙。
又,利用与前述第2实施型态有关的笔尖31的书写工具进行书写时,其动作与在前述第1实施型态中图14乃至图17所说明相同,故在此省略其说明。
根据第2实施型态,笔尖31先端部使用陶瓷材,因此笔尖31先端部具有高耐磨耗性并大幅度提高了耐久性,同时,具有滑顺的笔感,即使长时间书写时也具有均匀的笔迹。再者,当墨干后附着于书写工具的先端时,如开始进行书写,则因笔端部34产生微动(亦即笔端部34的各半球状分割部37相互错开)而产生弹性变形,使笔端部34的全部或一部份产生些微变形,并随同笔压而略展开缝隙,因而破坏干墨水膜,使墨水容易流出;此外,即使纸面的尘屑进入笔端部34中,也会因墨水的流出而立刻一起被排出。
此外,以基部46和5片乃至8片的栉齿状片36来构成笔尖基本体32,接着,在基部46和栉齿状片36之间的周围上嵌入树脂制的口片及金属管所构成的收束构件33,透过前述简单的组装作业;由于该收束构件33的均匀压力,而使5片乃至8片的栉齿状片2,2形成无变形的略圆锥形,并在各栉齿状片36之间形成一定的墨水导出路44,同时,在其先端上构成无偏向的半球形的笔端部34。
当把半球形的笔端部34对轴心倾斜触压纸面时,各栉齿状片36先端的半球分割部37相互错开呈并弹性变形,使先端半球部的外径扩大,当解除对纸面的触压动作后,先端部会因弹性而恢复为原先的半球形状;因此,对纸面可从任何角度进行书写,即使以轴为中心而回动,不管从任何位置或任何角度都可进行书写;此外,调整笔压的强弱大小则可变更线的粗细,可进行如同毛笔般具多种线条变化的文字书写。在该情况下,栉齿状片36随笔压的强弱而弯曲并吸收笔压,利用此吸震性可使柔软的书写触感传达到书写者的手指间,因而发挥即使长时间书写也不会疲倦的优点。该吸震性又具有如下功效:当笔压较大时,使笔尖先端变形,减轻磨耗度,更加提升书写部份的耐久性。
再者,在本实施型态上,笔尖基本体32的结构把5片乃至8片的栉齿状片36的先端侧开口,使栉齿状片36之间分开,因此可把先端半球状部以、抛光研磨、滚筒研磨、喷击研磨等方法进行有效率的研磨,故可容易形成圆滑的笔端部34。此外,因以收束构件33的均匀按压力来使各栉齿状片36收束为圆锥形,故可容易形成无偏差的圆锥形笔尖。
第3实施型态
图28本发明的第3实施型态中的笔尖基本体60的结构图。在该实施型态上,基部61和多片的栉齿状片62的后部片63以金属板压制成形方式而形成一体。亦即,和第2实施型态一样,基部61形成圆筒形,同时,该5片乃至8片的后部片63沿着基部的一端侧轴心的圆周上呈等间隔配列,且彼此之间设有缝隙状的沟38。在该情况下,各后部片63以该基部61侧的一部份作为弹力部65,且具有先端部为向内方曲折的单臂梁结构。此外,各后部片63的先端侧设有契合沟64;而其用于与陶瓷制前部片39结合。而该契合沟64具如下特征:由后部片63的先端面朝轴方向,以占全长的约三分之一的长度,把预先准备的两侧片卷入,使剖面空间呈倒T字形。接着,在基部61的外周侧上嵌压金属制的圆筒状外筒66,则使整体结构固定。
与第2实施型态一样,前述基部61和栉齿状片62的成形品与陶瓷制前部片39结合在一起。在该情况下,把各前部片39的契止凸起43由各后部片63的契合沟64的前方进行对准,在按压的同时并插入,使契止凸起43嵌入(契合)契合沟64之中;如此则使各前部片39连续结合到各后部片63的先端的延长部份上。如此则使各前部片39和各后部片63复合一体化,又,与第2实施型态一样,在该笔尖基本体60中,各后部片63上装有口片或金属管的收束构件33,且由于该收束构件33的段差结构,使各后部片63被由外侧向内侧按压而收束成略圆柱形;各前部片39收束成略圆锥形;而半球状分割部37则收束略半球形。
具备前述结构的第3实施型态,也具有与第2实施型态一样的功效。
此外,在第2实施型态及与第3实施型态上,笔尖31的圆锥形部份的结构如以4片以下的栉齿状片36,62来取代5~8片栉齿状片36,62的情形,亦即先端半球状的笔端部34的分割数变少时,用于墨水导出的沟44(各栉齿状片36,62的接合部份的各间隔)对先端的外径的大小相较变大,因此当笔尖31和纸面接触时,会因角度而使纸面和沟槽的间隔变宽(当使笔尖与纸面的角度越接近直角时,纸面与墨水导出沟的间隔变小;而当使角度倾斜近45°时则纸面与前述沟槽的间隔变大);如此一来,则会使以毛细管方式来导出墨水的部份离开纸面,而使墨水的导出不再顺畅。本发明的笔尖的目的之一为:不管在轴芯上的任何方向,或对纸面的任何角度,在无任何限制下,可用宽广的书写角度,譬如90°~45°的任何范围内,顺畅地自由书写。如果把笔尖设定为具若干限制条件的话,即使把圆锥形的分割数设定在4个以下或3个,只要是采取相同结构,先端半球部可相互错开,可因笔压大小而使半球部产生微扩大的话,则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看到如下效果:笔尖先端耐久性佳、笔触良好、笔迹具抑扬顿挫感及墨水畅通等。
如上所述,在第2实施型态及与第3实施型态上,因笔尖基本体中使用了陶瓷材,故提高了笔尖先端的耐磨耗性及笔尖的耐久性,同时,在书写时可获得滑顺的书写感及笔迹。此外,依照笔压的变化,笔端部的半球状分割部受后部片的弹性变形的作用而相互错开,由于弹性变形之故,即使笔尖先端部为硬质的陶瓷材,仍可因应因墨水干后的墨水粘度变化或沉淀物残存等问题,而不会导致墨水供应不良。又,即使有微尘、纸尘附着于墨水通路,也可将之确实清除,维持稳定的书写动作。此外,由于其笔端部的弹性变形,笔尖对纸面的触感变得柔和,可用任何角度对纸面进行书写,即使以笔的轴心为中心进行回动,也可在任何位置进行书写;又,如加强笔压则字迹变粗、而减小笔压则字迹变细。
以上根据图式所示的良好实施型态,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业者可在不超越本发明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本发明具备变更弹性乃明显的事实。本发明的适用范围也包括各种变更例在内。

Claims (7)

1.一种圆锥形笔尖,其特征在于包含:
栉齿状片,其具有多片且各自分离,先端呈略半球形,且全体朝先端方向可被逐渐收束为略圆锥形;
维持构件,其可将多片的栉齿状片的基端部进行固定,且将该多片的栉齿状片配置于其圆周上;及
收束构件,其可嵌合于多片的栉齿状片的外周上,且可把该多片的栉齿状片由外侧向内侧进行加压收束,而该多片的栉齿状片利用维持构件被配置于其圆周上;
该多片分离的栉齿状片利用另体的维持构件及收束构件进行组装;栉齿状片的先端为笔端部,且各栉齿状片之间包含墨水导出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锥形笔尖,其特征在于:
该多片的栉齿状片的整体形状呈略剑形,其基端部包含被固定部;维持构件呈略圆筒形,在其一端面的圆周上设有沟形的固定部,其目的在让各栉齿状片的被固定部朝轴方向进行嵌插;而各栉齿状片插入维持构件的各固定部。
3.一种圆锥形笔尖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
各零组件制作工序,其包含如下零组件的制作:
栉齿状片,其具有多片且呈分离状,其先端呈略半球形,且整体可朝先端方向逐渐收束为略圆锥形;
维持构件,其包含沟形的固定部,可让多片的栉齿状片的基端部进行嵌插,如此可使多片的栉齿状片的基端部配列于圆周上;及
收束构件,其设置成可嵌合于该多片的栉齿状片的外周上,目的在于收束配该多片的栉齿状片;而该多片的栉齿状片利用维持构件而配列于圆周上;
固定工序用于把多片的栉齿状片插入维持构件的固定部,并固定于圆周上;及
收束工序用于把收束构件嵌入多片的栉齿状片的外周上,使该多片的栉齿状片进行收束。
4.一种陶瓷复合圆锥形笔尖,其特征在于包含:
笔尖基本体及收束构件;
笔尖基本体包含:基部,其呈圆筒状;多片的栉齿状片,其沿着其一端侧轴心的圆周上以等间隔状形成,且全体朝先端方向可逐渐被收束为略圆锥形;及多片半球状分割部,其形成于多片的栉齿状片的先端,且全体可被收束为半球状的顶部;
收束构件可嵌合于笔尖基本体的外周上,且形状呈筒形,其可用于收束多片的栉齿状片及该多片半球状分割部;
各栉齿状片包含:先端侧的前部片,而该先端部包含半球状分割部;及其后部侧的后部片;而前部片由陶瓷材所形成,后部片则由合成树脂或金属材所形成,且其具弹性变形特性;笔尖基本体受收束构件所收束,在各栉齿状片间包含墨水导出路,且其先端包含半球状的笔端部,当笔端部接触纸面时,会因变形而相互错开并扩张。
5.如权利要求4的陶瓷复合圆锥形笔尖,其特征在于:笔尖基本体的栉齿状片设定为5片乃至8片。
6.如权利请求4的陶瓷复合圆锥形笔尖,其特征在于:基部和栉齿状片的后部片以合成树脂或金属材形成为一体。
7.如权利要求4的陶瓷复合圆锥形笔尖,其特征在于:在前部片与后部片的结合面的一边包含契止凸起,而另一边则包含契合凹部;由于契止凸起和契合凹部的契合而使前部片与后部片结合在一起。
CNB021491844A 2001-11-30 2002-11-28 圆锥形笔尖与其制造方法及陶瓷复合圆锥形笔尖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9741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1367088 2001-11-30
JP2001367088A JP3673212B2 (ja) 2001-11-30 2001-11-30 セラミックス複合円錐形ペン先
JP2002147106 2002-05-22
JP2002147106A JP3704511B2 (ja) 2002-05-22 2002-05-22 円錐形ペン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42313A true CN1442313A (zh) 2003-09-17
CN1297412C CN1297412C (zh) 2007-01-31

Family

ID=266248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149184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97412C (zh) 2001-11-30 2002-11-28 圆锥形笔尖与其制造方法及陶瓷复合圆锥形笔尖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6652177B2 (zh)
EP (2) EP1550563B1 (zh)
CN (1) CN1297412C (zh)
DE (2) DE60213883T2 (zh)
TW (1) TW580457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48836A (zh) * 2010-05-20 2011-11-23 山中和江 圆锥形钢笔尖及其应用文具用品
CN103700935A (zh) * 2013-12-31 2014-04-02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胎压监测天线保护装置
CN105751738A (zh) * 2016-02-28 2016-07-13 于卫华 可更换油墨管持久耐用圆柱笔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475071B2 (en) * 2010-05-07 2013-07-02 Shizuo Yamanaka Conical nib and writing instrument incorporating the same
JP5735366B2 (ja) * 2010-09-01 2015-06-17 山中 和江 円錐形ペン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筆記具
JP6048866B2 (ja) * 2011-12-15 2016-12-21 山中 和江 円錐形ペン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筆記具
TWM438976U (en) * 2012-05-31 2012-10-11 yi-shan Lai Fountain pen with front and back side writing effec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24790A (en) * 1905-10-04 1906-07-03 Stewart Wells Jameson Fountain-pen.
US882179A (en) * 1906-05-28 1908-03-17 Edwin Ruthven Smith Fountain-pen.
US1878879A (en) * 1932-01-15 1932-09-20 Mon Pete Duplex pen
GB1163669A (en) 1967-03-28 1969-09-10 Sakura Color Prod Corp Synthetic Resin Pen Point.
JPS5878799A (ja) 1981-11-02 1983-05-12 東京焼結金属株式会社 ペン芯体
JPS63283997A (ja) * 1987-05-18 1988-11-21 セラミコ株式会社 セラミクス製ペン先
GB2247864B (en) * 1987-12-07 1992-07-01 Shizuo Yamanaka Multiangular pen
JPH0535374U (ja) * 1991-10-09 1993-05-14 国吉 塩満 万年ペン
JP2739086B2 (ja) * 1994-02-26 1998-04-08 山中 和江 円錐形ペン先
JP2912207B2 (ja) * 1995-12-05 1999-06-28 山中 鎮雄 ペン先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48836A (zh) * 2010-05-20 2011-11-23 山中和江 圆锥形钢笔尖及其应用文具用品
CN103700935A (zh) * 2013-12-31 2014-04-02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胎压监测天线保护装置
CN103700935B (zh) * 2013-12-31 2016-08-31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胎压监测天线保护装置
CN105751738A (zh) * 2016-02-28 2016-07-13 于卫华 可更换油墨管持久耐用圆柱笔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580457B (en) 2004-03-21
EP1316439A2 (en) 2003-06-04
DE60208868D1 (de) 2006-04-13
DE60213883T2 (de) 2007-03-15
US6652177B2 (en) 2003-11-25
EP1550563B1 (en) 2006-08-09
EP1316439A3 (en) 2003-09-10
DE60213883D1 (de) 2006-09-21
DE60208868T2 (de) 2006-08-03
EP1550563A2 (en) 2005-07-06
US20030152415A1 (en) 2003-08-14
TW200300011A (en) 2003-05-01
EP1550563A3 (en) 2005-07-13
EP1316439B1 (en) 2006-01-25
CN1297412C (zh) 2007-01-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291907B (en) Elastic polishing tool and lens polishing method
CN1297412C (zh) 圆锥形笔尖与其制造方法及陶瓷复合圆锥形笔尖
CN106793859A (zh) 用于涂抹化妆品的涂抹器
CN1452542A (zh) 复合模具和包括含复合面的几何结构的结构表面制品及其制备方法
JP6488318B2 (ja) 研磨ブラシ
JP4783079B2 (ja) 化粧用塗布具及び化粧用塗布具成形用金型
CN1810520A (zh) 用于书写工具、绘图工具或绘画工具的笔芯
US9669649B2 (en) Mechanical pencil
CN1907174A (zh) 配备有一笔刨的笔用帽套以及装配有所述帽套的笔
CN1153683C (zh) 笔尖
CN102431345B (zh) 锥形笔尖及书写用具
US20060217050A1 (en) Cutting wheel
JP2739086B2 (ja) 円錐形ペン先
JP5313637B2 (ja) 円錐形ペン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筆記具
JP2017047575A (ja) 塗布具
JPH096515A (ja) 端末装置用入力ペン
CN1721883A (zh) 光学元件的制造方法
KR200494069Y1 (ko) 전동 손톱 연마기
JP4897829B2 (ja) アーク型爪切り刃体の製造方法及びこれによる爪切り刃体、並びに爪切り
CN1205055C (zh) 一种凿形纤维笔芯的加工工艺
JP2020037159A (ja) 曲がり歯傘歯車用研磨体、及び曲がり歯傘歯車の研磨方法
RU42467U1 (ru) Насадка к шлифовальной машинке
KR100760165B1 (ko) 손톱 연마구
JP3145382U (ja) 切頭円錐形砥石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包丁研ぎ器
JP3158219U (ja) 消しゴ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131

Termination date: 2009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