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05642A - 图象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象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05642A
CN1405642A CN02142969A CN02142969A CN1405642A CN 1405642 A CN1405642 A CN 1405642A CN 02142969 A CN02142969 A CN 02142969A CN 02142969 A CN02142969 A CN 02142969A CN 1405642 A CN1405642 A CN 14056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powder
adhesion
image processing
resin matrix
processing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021429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古水干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127991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72688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127991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3084489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128305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3091122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128838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3098846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128838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3098845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128838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3098730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128837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3098729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128838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3098847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4056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0564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3/00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3/14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3/16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0005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for removing solid developer or debris from th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dium
    • G03G21/0064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for removing solid developer or debris from th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dium using the developing unit, e.g. cleanerless or multi-cycle apparatu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67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sing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 G03G2215/0174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sing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plural rotations of recording member to produce multicoloured copy
    • G03G2215/0177Rotating set of developing uni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0005Cleaning of residual ton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eveloping Agents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图象形成装置,是采用了在树脂基体粒子表面上覆盖外添加剂的墨粉的无清洁器式系统,使第1转印体与墨粉的附着力大于图象载体与墨粉的附着力、且使第1转印体与树脂基体粒子的附着力大于图象载体与树脂基体粒子的附着力,使树脂基体粒子间的附着力大于树脂基体粒子与图象载体的附着力,使树脂基体粒子与图象载体的附着力小于树脂基体粒子间的附着力及树脂基体粒子与转印体的附着力,因此,不管墨粉的使用历史如何,都可以获得稳定的转印特性,并能防止发生转印残留。另外,本发明的图象形成装置,采用了在树脂基体粒子表面上覆盖外添加剂的墨粉,同时在转印部进行不同颜色的墨粉的彩色叠印,可防止墨粉的色间分离。

Description

图象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采用了在树脂基体粒子表面上覆盖外添加剂的墨粉的图象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彩色电子摄影中,为防止感光体的磨损并使彩色图象易于叠加而使用着中间转印体。此外,还采用20μm以下、或10μm以下的小粒径墨粉以提高析像度。但是,小粒径墨粉,与大粒径墨粉相比转印性差,并当为改善转印性而增强转印电场时存在着破坏绝缘并产生图象缺陷的问题。该转印性,取决于墨粉与感光体、墨粉与中间转印体之间的附着力(范德瓦尔斯力、镜像力)。
因此,为改善转印性,提出了一种使中间转印体与墨粉的附着力大于感光体与墨粉的附着力、并进一步使墨粉与单张转印纸的附着力大于中间转印体与墨粉的附着力的方案(特表平550337号公报)。
可是,在单组分非磁性墨粉中,在树脂基体粒子上覆盖外添加剂而减弱墨粉的附着力的同时,还使带电性能提高。在采用这种墨粉的显影器中,一边搅拌一边将墨粉由供给辊供给显影辊,并一边用限制刮板使显影辊上的墨粉层保持一定厚度一边使其摩擦带电,然后将墨粉输送到与感光体之间的辊隙部,但在一般的使用状态中,从显影辊转移到感光体所消耗的墨粉最多也不过百分之几左右,其余的墨粉将再次返回到显影器内,并反复进行搅拌和摩擦带电的工序。在上述过程中,优先地消耗充分覆盖了外添加剂的带电性能良好的墨粉(选择显影)。
这种选择显影的后果是,显影器内的耐久性恶化了的墨粉,其表面的外添加剂,一部分将会嵌入到树脂基体粒子内,一部分从表面剥离而使树脂表面露出。此外,即便是新的墨粉,也不可能在所有的墨粉粒子表面上都充分地覆盖外添加剂,因而将存在着百分之几的外添加剂的覆盖并不充分的游离基体粒子。其结果是,充分覆盖着外添加剂的墨粉的附着力中,外添加剂的影响大,墨粉表面的外添加剂量随持久使用而减少的墨粉、或游离基体粒子的附着力中,树脂基体粒子的影响增大。
但是,在所提出的上述特表平550337号公报中,没有考虑上述的墨粉表面的外添加剂量随持久使用而发生的变化及游离基体粒子,因此,使转印效率降低而不能得到充分的转印效率。当装有清洁器时,通过清除残留墨粉而不会发生转印效率降低的问题,但在无清洁器的工艺中,转印效率的降低,除产生色差外还将发生虚像重影或因逆转印而引起的混色等。
如上所述,为改善带电性而在墨粉上覆盖着外添加剂,但存在着外添加剂的覆盖并不充分的百分之几的游离基体粒子。此外,在单组分显影方式中,因耐用性恶化而使外添加剂从墨粉表面剥离、或嵌入到树脂基体粒子内,因而使表面的外添加剂量减少。在这种游离基体粒子或耐久性恶化了的墨粉中,因带电性恶化而导致的带电不良,将使基于电力的从感光体到中间转印体的转印性降低,并发生转印残留。此外,在游离基体粒子或耐久性恶化了的墨粉中,基体粒子与构件的附着力增大,因而当进行过一次转印后的墨粉再次进入辊隙部时将会发生从中间转印体向感光体转移的逆转印。在现有的图象形成装置中,用清洁器将转印残留墨粉除去,但在无清洁器式图象形成装置中,不允许发生这种转印残留或逆转印。
另外,如在游离基体粒子或耐久性恶化了的墨粉中因带电性恶化而使转印性降低并产生了转印残留,则当在中间转印体上进行彩色叠印时,存在着使墨粉发生色间分离而分别附着在感光体和中间转印体上、或在彩色叠印的下一个周期中引起墨粉从中间转印体到感光体的逆转印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种现象在无清洁器式图象形成装置中是尤为严重的问题。
另外,如在游离基体粒子或耐久性恶化了的墨粉中因带电性恶化而使转印性降低并产生了转印残留、特别是在中间转印体上附着了多层的墨粉中存在着正常带电粒子和带电不良粒子,则当在转印电场的作用下对用纸进行转印时,在正常带电粒子与带电不良粒子之间将发生层间分离,从而在中间转印体上发生转印残留,并使用纸上的图象局部缺少墨粉,因而造成画质的降低。
另外,在将墨粉从感光体转印到中间转印体的一次转印中,如施加了不使转印残留产生的偏压,则当转印后使感光体与中间转印体分离时,在感光体与中间转印体之间、特别是在非图象部很容易引起放电,从而使转印后的中间转印体上的墨粉因该放电而带电为相反的极性,并在转印电场的作用下在感光体上进行逆转印,因而在感光体上产生混色和转印残留,另一方面,有时在中间转印体上因缺少墨粉而产生空白漏印部分,因而造成严重图象缺陷。而这种现象在二次转印中也会发生。
另外,在将墨粉从中间转印体转印到记录材料的二次转印中,当施加了不使转印残留产生的偏压时,在转印部很容易引起放电,从而使转移到记录材料上的墨粉在因该放电而产生的电离中带电为相反的极性,并在转印电场的作用下返回到中间转印体(逆转印),因而在中间转印体上发生转印残留,另一方面,有时在记录材料上因缺少墨粉而产生空白漏印部分,因而造成严重图象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不管墨粉的使用历史如何,都可以获得稳定的转印特性。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实现一种可以防止发生转印残留而并无清洁器的图象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防止转印残留、墨粉的色间分离、逆转印。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当进行从中间转印体到用纸的转印时,可以防止发生多层墨粉的层间分离,而且不发生转印残留,同时能防止画质的降低。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可以防止因转印部的放电而产生的空白漏印部分,并避免发生重大图象缺陷。
因此,本发明的图象形成装置,是采用了在树脂基体粒子表面上覆盖外添加剂的墨粉的无清洁器式系统,其特征在于:使第1转印体与墨粉的附着力大于图象载体与墨粉的附着力、且使第1转印体与树脂基体粒子的附着力大于图象载体与树脂基体粒子的附着力。
另外,本发明的图象形成装置,是采用了在树脂基体粒子表面上覆盖外添加剂的墨粉的无清洁器式系统,其特征在于:使树脂基体粒子间的附着力大于树脂基体粒子与图象载体的附着力。
另外,本发明的图象形成装置,是采用了在树脂基体粒子表面上覆盖外添加剂的墨粉的无清洁器式系统,其特征在于:使树脂基体粒子与图象载体的附着力小于树脂基体粒子间的附着力及树脂基体粒子与转印体的附着力。
另外,本发明的图象形成装置,采用在树脂基体粒子表面上覆盖了外添加剂的墨粉,同时在转印部进行不同颜色的墨粉的彩色叠印,其特征在于:使至少两种不同颜色的树脂基体粒子间的附着力大于图象载体与树脂基体粒子的附着力。
另外,本发明的图象形成装置,采用在树脂基体粒子表面上覆盖了外添加剂的墨粉,同时在转印部进行不同颜色的墨粉的彩色叠印,其特征在于:使树脂基体粒子与图象载体的附着力小于至少两种不同颜色的树脂基体粒子间的附着力及树脂基体粒子与转印体的附着力。
另外,本发明的图象形成装置,具有采用了在树脂基体粒子表面上覆盖外添加剂的墨粉的中间转印体,其特征在于:使树脂基体粒子间的附着力大于树脂基体粒子与中间转印体的附着力。
另外,本发明的图象形成装置,具有采用了在树脂基体粒子表面上覆盖外添加剂的墨粉的中间转印体,其特征在于:使墨粉与中间转印体或转印材料的附着力大于墨粉间的附着力。
另外,本发明的图象形成装置,具有采用了在树脂基体粒子表面上覆盖外添加剂的墨粉的中间转印体,其特征在于:墨粉间的附着力,大于墨粉与中间转印体的附着力,墨粉与记录材料的附着力,大于墨粉间的附着力。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表示串列结构的无清洁器式图象形成装置的例的图。
图2是示意地示出本发明中所使用的墨粉的图。
图3是说明单组分非磁性显影方式的显影器的例的图。
图4是示意地示出墨粉与感光体之间、墨粉相互间的附着力的关系的图。
图5是表示单色图象形成装置的结构例的简图。
图6是示意地表示从感光体到中间转印体或用纸的转印的图。
图7是示意地示出带电不充分的墨粉与正常带电的墨粉借助于相互间的附着力而不发生层间分离地进行转印的情况的图。
图8是示意地示出带电不充分的墨粉与正常带电的墨粉借助于相互间的附着力而形成一个球团进行转印的情况的图。
图9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图象形成装置的结构例的图。
图10是示意地表示中间转印体上的彩色叠印的图。
图11是示意地示出带电不充分的墨粉与正常带电的不同颜色的墨粉借助于相互间的附着力而不发生层间分离地进行转印的情况的图。
图12是示意地示出带电不充分的某种颜色的墨粉与正常带电的不同颜色的墨粉借助于相互间的附着力而形成一个球团进行转印的情况的图。
图13是示意地表示从中间转印体到用纸的转印的图。
图14是示意地示出带电不良墨粉与正常带电墨粉借助于相互间的附着力而不发生层间分离地进行转印的情况的图。
图15是示意地示出带电不良墨粉与正常带电墨粉借助于相互间的附着力而形成一个球团进行转印的情况的图。
图16是示意地表示因放电而产生空白漏印部分的例的图。
图17是示意地表示因放电而产生空白漏印部分的例的图。
图18是用于说明防止因放电而产生空白漏印部分的示意图。
图19是示意地表示防止因图象载体与中间转印体之间、或中间转印体与转印材料之间的放电而产生空白漏印部分的图。
图20是示意地表示防止因图象载体与中间转印体之间的放电而产生空白漏印部分的图。
图21是示意地表示因辊隙部前的放电而产生空白漏印部分的例的图。
图22是示意地表示因辊隙部后的放电而产生空白漏印部分的例的图。
图23是用于说明防止因放电而产生空白漏印部分的示意图。
图24是示意地表示防止因通过辊隙部前的放电而产生空白漏印部分的图。
图25是示意地表示防止因通过辊隙部后的放电而产生空白漏印部分的图。
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边参照附图边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
图1是表示应用了第1发明的串列结构的无清洁器式图象形成装置的结构例的图。而第1发明当然并不限定于串列结构,可以应用于任意的图象形成装置。
在图1中,UM是形成品红色图象的图象形成单元,UC是形成青色图象的图象形成单元,UY是形成黄色图象的图象形成单元,UBk是形成黑色图象的图象形成单元,各图象形成单元分别具有感光鼓(图象载体)10M、10C、10Y、10Bk。在各感光鼓的周围,分别配置带电器12M、12C、12Y、12Bk、消电单元13M、13C、13Y、13Bk、曝光单元14M、14C、14Y、14Bk、显影器16M、16C、16Y、16Bk,并在各感光鼓上分别形成M、C、Y、Bk的图象。各感光鼓,与由带式驱动辊21、22驱动的中间转印体19接触,并由隔着中间转印体而与感光鼓相对配置的转印托板20M、20C、20Y、20Bk施加转印电场,从而将各感光鼓上的图象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体19上进行彩色叠印。此外,转印托板也可以采用转印辊。
在中间转印体19上进行彩色叠印后的图象,在由与支承辊23相对的二次转印辊26施加的转印电场的作用下,转印到由供纸辊25供给的转印材料上,并由定影器30进行定影。中间转印体上的残留墨粉,由转印带清洁器31除去。
在这种串列结构的图象形成装置中,从感光鼓到中间转印体的转印效率几乎可以达到接近100%的值,对感光鼓而言是无清洁器式的,因此,可以减小各图象形成单元之间的间隔,因而能实现整个装置的小型化。
图2是示意地示出本发明中所使用的墨粉的图。
墨粉40,是10μm以下的高析像度小粒径墨粉,在树脂基体粒子40a的表面上覆盖着用于提高带电性并减弱附着力的外添加剂40b。
图3是说明各发明中所使用的单组分非磁性显影方式的显影器的例的图。
图2中示出的墨粉40,在用搅拌棒41进行搅拌的同时,由供给辊42供给到显影辊44并通过在其表面上的擦搓而摩擦带电,进一步由限制刮板43限定为一定的厚度并在进行摩擦带电后输送到与感光体的辊隙部。未在显影中使用的墨粉返回到显影器内,再次反复进行搅拌及在供给辊、限制刮板上的摩擦带电。在显影中,进行着优先消耗带电性能良好且带电分布均匀一致的新墨粉的选择显影。另外,如根据由显影器寿命所限定的的墨粉消耗量及印制张数、输送到显影辊上的墨粉量进行计算,则在各显影中有95%左右未被消耗而重复着返回到显影器内的状态。这种持续使用的后果是,使墨粉表面外添加剂嵌入到基体粒子内或从表面剥离,因而使墨粉表面的外添加剂量减少。此外,即使在新的墨粉中,也存在着百分之几的外添加剂的覆盖并不充分的游离基体粒子。在充分地覆盖着外添加剂的墨粉中,由于带电性能良好且附着力弱因而转印效率高,但在随着持久使用而使表面的外添加剂减少的墨粉及游离基体粒子中,附着力增大,带电性能也降低,因而降低了转印效率。
因此,按照第1发明,在充分地覆盖着外添加剂的初始状态及耐久性恶化了的状态的墨粉或游离基体粒子中,都能获得充分的转印效率,根据图4对其进行说明。
图4是示意地示出墨粉与感光体之间、墨粉相互间的附着力的关系的图,图4(a)、图4(c)示出在表面上充分地覆盖着外添加剂的墨粉的情况,图4(b)、图4(d)示出耐久性恶化后或游离基体粒子中表面的外添加剂减少的墨粉的情况。这里,假定为从感光体50依次向第1转印体51、第2转印体52转印图象的情况。
在图4(a)中,当设充分覆盖着外添加剂的墨粉60与感光体50的附着力为F1、墨粉60与第1转印体51的附着力为F2时,使下列关系成立。
F1>F2……(1)
另外,在图4(b)中,当设耐久性恶化后或游离基体粒子中外添加剂的覆盖不充分的树脂基体粒子61与感光体50的附着力为f1、树脂基体粒子61与第1转印体51的附着力为f2时,使下列关系成立。
f1<f2……(2)
如果式(1)、(2)的关系成立,则无论是充分覆盖着外添加剂的墨粉60、耐久性恶化了的墨粉、或是游离基体粒子,在理论上都能达到100%的转印效率。
如使(1)、(2)的关系成立并进一步使下列关系成立,则从第1转印体到第2转印体的转印在理论上也能达到100%。即,在图4(c)中,当设充分覆盖着外添加剂的墨粉60与第1转印体51的附着力为F2、墨粉60与第2转印体52的附着力为F 3时,使下列关系成立。
F2<F3……(3)
另外,在图4(d)中,当设耐久性恶化后或游离基体粒子中外添加剂的覆盖不充分的树脂基体粒子61与第1转印体51的附着力为f2、树脂基体粒子61与第2转印体52的附着力为f3时,使下列关系成立。
f2<f3……(4)
如果式(3)、(4)的关系成立,则无论是充分覆盖着外添加剂的墨粉60、耐久性恶化了的墨粉、或是游离基体粒子,在理论上都能100%地进行从第1转印体到第2转印体的转印。
通过保持如上所述的关系,始终可以获得充分的转印效率,并至少能使感光体不设清洁器。
以下,说明能使如上所述的条件成立的感光体、中间转印体的结构例。
作为用于使上述条件成立的感光体,可以举出如下的例。
①对感光体的最表层树脂本身选择表面能量小的物质。
②对感光体的最表层添加提供防水、亲油性的界面活性剂。
③在感光体的最表层上散布具有高的脱模性的材料。
作为上述①的例,在树脂的结构中引入氟含有基、硅含有基。
作为上述②的例,添加例如聚氧化烯烷基醚、聚氧化烯烷基苯酚酯、聚氧化烯山梨糖醇酐脂肪酸酯、脂肪酸单酸甘油酯聚乙二醇脂肪酸酯等。涂敷硬脂酸钙、硬脂酸钾、硬脂酸锌、硬脂酸铁、硬脂酸钡、硬脂酸镍、硬脂酸钴、硬脂酸铜、硬脂酸锶、硬脂酸镉、硬脂酸镁、油酸钴、油酸锌、油酸锰、油酸铁、软脂酸锌、软脂酸钴、软脂酸铜、软脂酸镁、软脂酸铝、软脂酸钙、辛酸铅、辛酸铜、亚油酸锌、亚油酸钴、亚油酸钙等(特开2000267303、特开平6332324)。
作为上述③的例,散布含氟微粒。在将空穴载流性的三酚胺化合物以10∶8的重量比溶解到聚碳酸酯树脂后按对总固态部分为2~50的重量比例散布聚四氟乙烯粉体(粒径0.1~0.3μm)。例如从四氟乙烯树脂、三氟二氯乙烷树脂、六氟乙丙树脂、氟乙烯树脂、偏氟乙烯树脂、二氟二氯化乙烯树脂、及这些树脂的共聚物中适当选定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树脂。
以下,说明实施例1,在本例中,作为感光体,采用上述①、②、③中的任何一种,作为中间转印体的带状材料,采用聚氨酯、聚酯、聚碳酸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等中包含氟、硅含有基的结构。此外,设感光体的表面粗糙度(Ra=0.07μm)<中间转印体的表面粗糙度(Ra=0.3μm),对新的墨粉、持久使用后的墨粉,分别将墨粉压缩成小片状,并通过将其按压在感光体或中间转印体上而根据对其进行驱动时的转矩求取墨粉的附着力。
[实施例1]
以100~500kgf/cm2压缩墨粉X的初始状态(状态α),并使将所压成的小片以20gf/cm2~400gf/cm2按压在图象载体上时的图象载体驱动转矩与仅驱动图象载体时的转矩之差(A)、将上述小片以上述荷载按压在第1中间转印体上时的第1中间转印体驱动转矩与仅驱动第1中间转印体时的转矩之差(B)、将上述小片以上述荷载按压在第2中间转印体(转印材料)上时的第2中间转印体(转印材料)驱动转矩与仅驱动第2中间转印体(转印材料)时的转矩之差(C)满足下列关系,
A<B<C
且以350mm/sec的显影辊周速使上述墨粉X空转50分钟(相当于整张连续空白打印(A4)2000张)后(β状态),按照与上述相同的方式制成小片,并当设按同样方式测定出的驱动转矩之差分别为A′、B′、C′时,使用满足下列关系的墨粉X测定转印效率,
A′<B′<C′
结果表明,在初期(状态α)下可以确保99.8~100%,在持久使用后(β状态)仍可以确保99.4~99.8%。此外,墨粉X是球形度为0.96的聚合墨粉。
另外,利用微粒分析器(PT1000(横河电机制作所制)),对新的墨粉、持久使用后的墨粉,测定了在墨粉表面覆盖着的外添加剂(同步外添加剂)、或从墨粉表面游离出的外添加剂(游离外添加剂),结果得到了如下的墨粉表层数据。
新的墨粉:同步外添加剂98%
游离外添加剂2%
持久使用后的墨粉:同步外添加剂80%
游离外添加剂20%
此外,当通过电子显微镜摄影观察墨粉的断面时,与新的墨粉相比,观察到了持久使用后的墨粉表面的外添加剂嵌入了基体粒子的情况。
另外,作为墨粉的形状如果是球形,则表面能量小、且与构件的接触面积小,所以,可以减低墨粉与墨粉所接触的构件之间的物理附着力。因此,通过使墨粉的球形度为0.95以上,可以提高转印效率,并有助于实现无清洁器式结构。这里的墨粉球形度,是用シスメツクス公司制FPIA2100测定器测定的平均球形度,可以从墨粉的二维投影图象的圆形度(面积与投影图象相同的圆的周长/投影图象的周长)求出。
另外,在聚合墨粉的情况下,粒度分布与粉碎墨粉相比更为陡峭,所以在使墨粉摩擦带电的工序中能使所有墨粉与均匀带电构件接触,因而易于确保均匀的带电量。其结果是,可以进一步提高转印效率并有助于实现无清洁器式结构。
另外,当在感光体与第1转印体、或第1转印体与第2转印体(或记录材料)之间进行转印时,通过在两者间设定速度差,可以对墨粉施加剪断力并使转印效率得到改善。
进行单组分显影的显影系统,必须用限制刮板将墨粉形成带电均匀、厚薄均匀的层面,所以,在覆盖墨粉表面的外添加剂被剥离或嵌入后,持久使用前后的墨粉特性,将从外添加剂的影响程度大的状态改变为基体粒子的影响程度大的状态,因此,通过满足第1发明所给出的附着力的大小关系,可以实现稳定的转印特性,而与装置的使用历史(持久使用)无关。
图5是表示应用了第2发明的图象形成装置的一例、即单色图象形成装置的结构例的简图。
在感光体(图象载体)110的周围,配置带电器111、曝光单元112、显影器113、转印辊118,由带电器111、曝光单元112在感光体110上形成的静电潜像,由显影器113进行墨粉显影。在显影器113中,在树脂基体粒子表面上覆盖了外添加剂的10μm以下的小粒径墨粉115,由搅拌器(图中省略)进行搅拌,并由供给辊114供给到显影辊116的表面上,通过此时的辊间摩擦而带电,然后由限制刮板117限定为一定的层厚,此时也进行摩擦带电,并输送到与感光体110的辊隙部。在辊隙部,带电墨粉在显影电场的作用下从显影辊转移到感光体而进行墨粉显影。这时,供显影用的墨粉为百分之几,剩余的墨粉回收到显影器113内,并再次由供给辊114供给显影辊,供显影使用。感光体110上的墨粉像,在由转印辊118施加的转印电场的作用下转印到中间转印体或用纸119上,并由定影器120进行定影。
如图2所示,在10μm以下的小粒径墨粉的树脂基体粒子的表面上覆盖用于提高带电性并减弱附着力的外添加剂,并当使用了如图3所示的显影器时,如上所述,随着持久使用而使墨粉表面的外添加剂量减少,或即便是新的墨粉也存在着百分之几的游离基体粒子,因而使墨粉的附着力增大,带电性能也降低。
当使这种带电性恶化了的墨粉显影时,由于带电电荷量少,所以当由转印辊118施加转印电场时转印性不够充分,因而将发生转印残留。此外,当基体粒子的附着力增大时,当进行过一次转印后的墨粉再次进入辊隙部时,将会发生逆转印。在现有技术中,用清洁器将转印残留墨粉除去,但为了采用无清洁器式系统,要求达到几乎100%的转印效率。以下,根据图6~图8对这一点进行说明。
图6是示意地表示从感光体到中间转印体或用纸的转印的图。通常,墨粉显影,通过使显影辊的周面速度大于感光体的周面速度而进行显影。因此,感光体表面上的墨粉,以1层以上进行显影。例如,如图6所示,当墨粉由2层进行显影时,如设树脂基体粒子130与感光体110之间的附着力(范德瓦尔斯力、镜像力)为F1、树脂基体粒子相互间的附着力为F2、树脂基体粒子与中间转印体或用纸之间的附着力为F3,则使下式成立。
F1<F2……(5)
当式(5)成立时,如由转印电场在树脂基体粒子与中间转印体或用纸之间施加使下式成立的附着力,
F1<F3……(6)
则能以不引起层间分离的方式对墨粉进行转印。
图7是示意地示出带电不充分的墨粉与正常带电的墨粉借助于相互间的附着力而不发生层间分离地进行转印的情况的图。
如假定墨粉131是因耐久性恶化或者是游离基体粒子而使外添加剂少、带电性恶化因而不能进行充分带电的墨粉、墨粉132是正常带电的墨粉,则当由树脂基体粒子与中间转印体或用纸之间的附着力F3将墨粉引向中间转印体或用纸时,由于树脂基体粒子相互间的附着力F2大于树脂基体粒子与感光体的附着力F1,所以使墨粉131、132一起被转印。
图8是示意地示出带电不充分的墨粉与正常带电的墨粉借助于相互间的附着力而形成一个球团进行转印的情况的图。
如带电性不良的墨粉131与正常带电的墨粉132构成一个球团,则当由树脂基体粒子与中间转印体或用纸之间的附着力F3将墨粉引向中间转印体或用纸时,由于树脂基体粒子相互间的附着力F2大于树脂基体粒子与感光体的附着力F1,所以使墨粉131、132作为一个球团而一起被转印。
如上所述,通过使树脂基体粒子相互间的附着力大于感光体与树脂基体粒子的附着力,可以防止由带电不良的墨粉造成的转印残留。当然,对于充分覆盖了外添加剂并进行了充分带电的墨粉,由于在转印电场的作用下进行转印,所以不会发生转印残留。
另外,作为用于使感光体与树脂基体粒子的附着力小于树脂基体粒子间的附着力的感光体的结构例,可以采用第1发明中作为可满足①、②、③条件的材料说明过的相同结构。
以下,说明实施例2,在本2中,作为感光体,采用上述①、②、③中的任何一种,作为中间转印体的带状材料,采用聚氨酯、聚酯、聚碳酸酯、PET等(在PET中也可以包含氟、硅含有基),对新的墨粉、持久使用后的墨粉,分别将墨粉压缩成小片状,并通过将其按压在感光体或材质与其相同的薄板上、并且将小片按压在一起而测定了发生滑动时的摩擦系数。
[实施例2]
以1000~5000kgf/cm2压缩墨粉X(通过以高压压缩墨粉而使基体粒子的影响对附着力起支配作用),采用将所压成的小片以20gf/cm2~400gf/cm2按压在表面材质与图象载体相同的薄板上并使墨粉小片在薄板(固定的)上滑动时的摩擦系数比将墨粉小片中的一方固定并使另一方同样地滑动时的摩擦系数小的墨粉,测定了转印效率,结果表明,在初期可以确保99.6~100%,在持久使用后仍可以确保99.3~99.7%。
用PT1000(横川电气制作所制)按照微粒分析法对初期的墨粉进行了测定,结果得到了游离基体粒子为5%(个数比)的墨粉表层数据。
另外,在上述的例中,以单色图象形成装置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当将包含分别具有感光体的多个图象形成单元的串列结构的图象形成装置用作单色装置时,本发明仍可以适用。
而且,为了减小感光体与墨粉基体粒子的附着力,最好进行设置了速度差的转印,在墨粉作用剪切力。
墨粉通常由以聚酯、苯乙烯、丙烯基等树脂为主要成分的基体粒子及覆盖其表面的外添加剂构成,外添加剂具有减小与接触墨粉的构件的附着力的作用及使墨粉带电的作用。另外,为使转印效率接近100%并实现在结构上将清洁机构除去的图象形成装置,还必须考虑与接触构件的附着力大、且带电能力弱(带电量几乎等于0)的基体粒子从表面露出后的游离基体粒子或耐久性恶化了的墨粉的转印效率。
因此,在第2发明中,通过使构成墨粉的树脂基体粒子相互间的附着力大于图象载体与树脂基体粒子间的附着力,可以利用附着力将难于以电力进行转印的墨粉引向周围的墨粉而进行转印,所以,能以高的转印效率实现稳定的转印特性,且与装置的使用历史(持久使用)无关。
第3发明,是与第2发明基本相同的发明,但其不同点在于,在图6中,当设树脂基体粒子130与感光体110之间的附着力为F1、树脂基体粒子相互间的附着力为F2、树脂基体粒子与中间转印体或用纸之间的附着力为F3时,使上述的式(5)、(6)同时成立。
在图6中,当式(5)成立时,例如,即使树脂基体粒子因带电不良而作用着将其引向感光体侧的力,也不会发生墨粉的层间分离。进一步,当在树脂基体粒子与中间转印体之间施加使式(6)成立的附着力时,将使墨粉转移到中间转印体上,因而在理论上不会产生感光体的转印残留。
另外,在图7中,如假定墨粉131是因耐久性恶化或者是游离基体粒子而使外添加剂少、带电性恶化因而不能进行充分带电的墨粉、墨粉132是正常带电的墨粉,则当由树脂基体粒子与中间转印体之间的附着力F3将墨粉引向中间转印体时,由于树脂基体粒子相互间的附着力F2大于树脂基体粒子与感光体的附着力F1,所以将墨粉131、132一起转印,而不会发生层间分离。
另外,在图8中,如带电性不良的墨粉131与正常带电的墨粉132构成一个球团,则当由树脂基体粒子与中间转印体或用纸之间的附着力F3将墨粉引向中间转印体时,由于树脂基体粒子相互间的附着力F2大于树脂基体粒子与感光体的附着力F1、且附着力F3大雨F1,所以使墨粉131、132作为一个球团而被转印。
如上所述,通过使树脂基体粒子与感光体的附着力小于树脂基体粒子间的附着力及树脂基体粒子与中间转印体之间的附着力,可以防止由附着力增大的墨粉引起的逆转印。当然,对于充分覆盖了外添加剂并进行了充分带电的墨粉,由于在转印电场的作用下进行转印,所以不会发生逆转印。
另外,作为使树脂基体粒子与感光体的附着力小于树脂基体粒子间的附着力及树脂基体粒子与中间转印体之间的附着力的感光体的结构例,可以采用第1发明、第2发明中作为可满足①、②、③条件的材料说明过的相同结构。
以下,说明实施例3,在本例中,作为感光体,采用上述①、②、③中的任何一种,作为中间转印体的带状材料,采用聚氨酯、聚酯、聚碳酸酯、PET等(在PET中也可以包含氟、硅含有基),对新的墨粉、持久使用后的墨粉,分别将墨粉压缩成小片状,并通过将其按压在感光体或材质与其相同的薄板上、并且将小片按压在一起、还将小片与中间转印体按压在一起而测定了发生滑动时的摩擦系数。
[实施例3]
以1000~5000kgf/cm2压缩墨粉X(通过以高压压缩墨粉而使基体粒子的影响对附着力起支配作用),采用将所压成的小片以20gf/cm2~400gf/cm2按压在表面材质与图象载体相同的薄板上并使墨粉小片在薄板(固定的)上滑动时的摩擦系数比将墨粉小片中的一方固定并使另一方同样地滑动时的摩擦系数、以20gf/cm2~400gf/cm2按压小片与中间转印体并发生滑动时的摩擦系数中的任何一个都小的墨粉,测定了转印效率,结果表明,在初期可以确保99.6~100%,在持久使用后仍可以确保99.3~99.7%。
另外,在上述的例中,以单色图象形成装置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当将包含分别具有感光体的多个图象形成单元的串列结构的图象形成装置用作单色装置时,本发明仍可以适用。
另外,为减小感光体与墨粉基体粒子的附着力,最好进行设定了速度差的转印,通过对墨粉作用剪断力而使墨粉易于从感光体剥落。
在第3发明中,通过使树脂基体粒子与图象载体的附着力小于树脂基体粒子间的附着力及树脂基体粒子与中间转印体之间的附着力,即使以电力进行转印时的作用力小、且因基体粒子露出而导致与感光体的附着力增加,也由于基体粒子相互间的附着力及与转印材料之间的附着力大于与感光体的附着力,所以可以很容易地借助于附着力而将墨粉从感光体转移到转印材料。
图9是表示应用了第4~第8发明的在中间转印体上进行彩色叠印的图象形成装置的结构例的图。
在感光体200的周围,配置带电器202、曝光单元203、旋转型显影器204,由旋转型显影器204显影的墨粉像,在隔着中间转印体205而与感光体200相对配置的转印带电器2 06施加的转印电场的作用下转印到中间转印体205上,转印后的残留电位,由消电单元207除去后,再次形成静电潜像并进行墨粉显影。旋转型显影器204,具有黄色显影器204Y、品红色显影器204M、青色显影器204C、黑色显影器204K,各种颜色的显影器,以旋转的方式间断地停留在显影位置进行显影,墨粉像在中间转印体205上进行彩色叠印。中间转印体上的彩色图象,在由隔着中间转印体而与支承辊208相对的二次转印辊209施加的转印电场的作用下,转印到转印材料210上,并由清洁器221将中间转印材料上的残留墨粉除去。
如图2所示,在10μm以下的小粒径墨粉的树脂基体粒子的表面上覆盖用于提高带电性并减弱附着力的外添加剂,并当使用了如图3所示的显影器时,如上所述,随着持久使用而使墨粉表面的外添加剂量减少,或即便是新的墨粉也存在着百分之几的游离基体粒子,因而使墨粉的附着力增大,带电性能也降低。当使这种带电性恶化了的墨粉显影时,由于带电电荷量少,所以当由转印辊施加转印电场时转印性不够充分,因而将发生转印残留。而当在中间转印体上进行彩色叠印时,由于墨粉与感光体的附着力大而将产生色间分离,或在彩色叠印的下一个周期中发生墨粉从中间转印体到感光体的逆转印。
在第4发明中,可以实现在达到几乎100%的转印效率上不存在上述问题的无清洁器式系统,以下,说明其解决方法。
图10是示意地表示中间转印体上的彩色叠印的图。
如图所示,假定从感光体按其顺序转印着Y、M、C、K的墨粉,并当设K墨粉与C墨粉的树脂基体粒子间的附着力为F2、C墨粉与M墨粉的树脂基体粒子间的附着力为F3、M墨粉与Y墨粉的树脂基体粒子间的附着力为F4、任意颜色的墨粉的树脂基体粒子与感光体之间的附着力为F1、任意颜色的墨粉的树脂基体粒子与中间转印体之间的附着力为F5时,使下式成立。
F1<F2、F3、F4……(7)
当式(7)成立时,如使下式成立,
F1<F5……(8)
则在转印时墨粉不会发生色间分离,同时还可以防止从中间转印体向感光体的逆转印。此外,式(8)可以很容易地根据转印电场、感光体或中间转印体的表面粗糙度等进行设定。
另外,在式(7)中,所讨论的问题是特定颜色间的附着力,但当进一步设K墨粉与任意其他颜色的墨粉的附着力为Fk、C墨粉与任意其他颜色的墨粉的附着力为Fc、M墨粉与任意其他颜色的墨粉的附着力为Fm、Y墨粉与任意其他颜色的墨粉的附着力为Fy时,使下式成立。
F1<Fk、Fc、Fm、Fy……(9)
当式(9)成立时,如使式(8)成立,则在转印时不会发生各色墨粉间的层间分离,同时还可以防止从中间转印体向感光体的逆转印。
如上所述,通过使不同颜色间的树脂基体粒子的相互间的附着力大于感光体与任意颜色的树脂基体粒子之间的附着力,可以防止由因持久使用而使外添加剂减少的墨粉或游离基体粒子的墨粉造成的转印残留、色间分离、逆转印。当然,对于充分覆盖了外添加剂并进行了充分带电的墨粉,由于在转印电场的作用下可靠地进行转印,所以不存在任何问题。
图11是示意地示出带电不充分的墨粉与正常带电的不同颜色的墨粉借助于相互间的附着力而不发生层间分离地进行转印的情况的图。
假定某种颜色的墨粉231是因耐久性恶化或者是游离基体粒子而使外添加剂少、带电性恶化因而不能进行充分带电的墨粉、与墨粉231颜色不同的墨粉232是正常带电的墨粉,则当由树脂基体粒子与中间转印体之间的附着力F5对墨粉232进行正常转印并在下一个周期中墨粉231与墨粉232接触时,因不同颜色的树脂基体粒子间的附着力Fα大于树脂基体粒子与感光体的附着力F1(但F1<F5),所以可以转印带电不良的墨粉231,而且在墨粉231、232之间不发生色间分离。
图12是示意地示出带电不充分的某种颜色的墨粉与正常带电的不同颜色的墨粉借助于相互间的附着力而形成一个球团进行转印的情况的图。
假定墨粉231是因耐久性恶化或者是游离基体粒子而使外添加剂少、带电性恶化因而不能进行充分带电的墨粉,当由树脂基体粒子与中间转印体之间的附着力F5对与墨粉231颜色不同的正常带电的墨粉232进行正常转印并在下一个周期中墨粉231的球团与墨粉232接触时,由于形成球团的树脂基体粒子与正常带电的墨粉基体粒子的附着力Fβ大于树脂基体粒子与感光体的附着力F1(但F1<F5),所以可以转印带电不良的墨粉231的球团,而且在墨粉231、232之间不发生色间分离。
如上所述,通过使颜色不同的墨粉树脂基体粒子相互间的附着力大于感光体与树脂基体粒子的附着力,可以防止由带电不良的墨粉造成的转印残留。当然,对于充分覆盖了外添加剂并进行了充分带电的墨粉,由于在转印电场的作用下进行转印,所以不会发生转印残留。
作为如上所述的用于使任意颜色的墨粉树脂基体粒子与感光体的附着力小于颜色不同的墨粉树脂基体粒子间的附着力的感光体的结构例,可以采用第1~第3发明中作为可满足①、②、③条件的材料说明过的相同结构。
以下,说明实施例4,在本例中,作为感光体,采用上述①、②、③中的任何一种,作为中间转印体的带状材料,采用聚氨酯、聚酯、聚碳酸酯、PET等(在PET中也可以包含氟、硅含有基),对新的墨粉、持久使用后的墨粉,分别将墨粉压缩成小片状,并通过将其按压在感光体或材质与其相同的薄板上、并且将小片按压在一起而测定了发生滑动时的摩擦系数。
[实施例4]
以1000~5000kgf/cm2压缩墨粉X的2种颜色(Xa、Xb)(通过以高压压缩墨粉而使基体粒子的影响对附着力起支配作用),采用将所压成的小片以20gf/cm2~400gf/cm2按压在表面材质与图象载体相同的薄板上并使墨粉小片在薄板(固定的)上滑动时的摩擦系数μa、μb都比将墨粉小片中的一方固定并使另一方同样地滑动时的摩擦系数小的墨粉,测定了多色的转印效率,结果表明,在初期可以确保99.8~100%,在持久使用后仍可以确保99.4~99.8%。
另外,在上述的例中,使用旋转型的显影器,并由一个感光体在中间转印体上进行彩色叠印,但也可以应用于设置分别具有感光体的多个图象形成单元并依次在中间转印体上进行彩色叠印的串列结构的图象形成装置。
另外,为减小感光体与墨粉基体粒子的附着力,也可以在中间转印体与感光体之间设定速度差,通过对墨粉施加剪断力而使附着力减弱。
如上所述,墨粉由以聚酯、苯乙烯、丙烯基等树脂为主要成分的基体粒子及覆盖其表面的外添加剂构成,外添加剂具有减小与接触墨粉的构件的附着力的作用及使墨粉带电的作用。另外,为使转印效率接近100%并实现在结构上将清洁机构除去的图象形成装置,还必须考虑与接触构件的附着力大、且带电能力弱(带电量几乎等于0)的基体粒子从表面露出后的游离基体粒子或耐久性恶化了的墨粉的转印效率。
因此,如第4发明所述,通过使任意的不同颜色间的树脂基体粒子间的附着力大于任意颜色的树脂基体粒子与感光体之间的附着力,可以利用附着力将难于以电力进行转印的墨粉引向周围的墨粉而进行转印,所以,能以高的转印效率实现稳定的转印特性,且与装置的使用历史(持久使用)无关。
第5发明,是与第4发明基本相同的发明,但其不同点在于,在图10中,使树脂基体粒子与图象载体之间的附着力小于至少2种不同颜色的树脂基体粒子间的附着力及树脂基体粒子与转印体的附着力。
在图10中,假定从感光体按其顺序转印着Y、M、C、K的墨粉,并当设K墨粉与C墨粉的树脂基体粒子间的附着力为F2、C墨粉与M墨粉的树脂基体粒子间的附着力为F3、M墨粉与Y墨粉的树脂基体粒子间的附着力为F4、任意颜色的墨粉的树脂基体粒子与中间转印体之间的附着力为F5时,使式(7)、(8)同时成立。当式(7)成立时,例如,即使树脂基体粒子因带电不良而作用着将其引向感光体侧的力,也不会发生墨粉的层间分离。进一步,当在树脂基体粒子与中间转印体之间施加使式(8)成立的附着力时,将使墨粉转移到中间转印体上,而在理论上不会产生感光体的转印残留、逆转印。
另外,在式(7)中,所讨论的问题是特定颜色间的附着力,但当进一步设K墨粉与任意其他颜色的墨粉的附着力为Fk、C墨粉与任意其他颜色的墨粉的附着力为Fc、M墨粉与任意其他颜色的墨粉的附着力为Fm、Y墨粉与任意其他颜色的墨粉的附着力为Fy时,使式(9)成立。如使式(8)、式(9)成立,则在转印时不会发生各色墨粉间的层间分离,同时还可以防止从中间转印体向感光体的逆转印,并能防止由因持久使用而使外添加剂减少的墨粉或游离基体粒子的墨粉造成的转印残留、逆转印。当然,对于充分覆盖了外添加剂并进行了充分带电的墨粉,由于在转印电场的作用下可靠地进行转印,所以不存在任何问题。
在图11中,假定某种颜色的墨粉231是因耐久性恶化或者是游离基体粒子而使外添加剂少、带电性恶化因而不能进行充分带电的墨粉、与墨粉231颜色不同的墨粉232是正常带电的墨粉,则当由树脂基体粒子与中间转印体之间的附着力F5对墨粉232进行正常转印并在下一个周期中墨粉231与墨粉232接触时,因不同颜色的树脂基体粒子间的附着力Fα大于树脂基体粒子与感光体的附着力F1、且使F5大于F1,所以可以转印带电不良的墨粉231,而且不发生色间分离。
在图12中,假定墨粉231是因耐久性恶化或者是游离基体粒子而使外添加剂少、带电性恶化因而不能进行充分带电的墨粉,当由树脂基体粒子与中间转印体之间的附着力F5对与墨粉231颜色不同的正常带电的墨粉232进行正常转印并在下一个周期中墨粉231的球团与墨粉232接触时,由于形成球团的树脂基体粒子与正常带电的墨粉基体粒子的附着力Fβ大于树脂基体粒子与感光体的附着力F1、且使F5大于F1,所以可以转印带电不良的墨粉231的球团,而且在墨粉231、232之间不发生色间分离。
如上所述,通过使树脂基体粒子与图象载体的附着力小于至少2种颜色不同的树脂基体粒子间的附着力及树脂基体粒子与转印体的附着力,可以防止由带电不良的墨粉造成的转印残留、逆转印。当然,对于充分覆盖了外添加剂并进行了充分带电的墨粉,由于在转印电场的作用下进行转印,所以不会发生转印残留或逆转印。
作为如上所述的用于使树脂基体粒子与图象载体的附着力小于至少2种颜色不同的树脂基体粒子间的附着力及树脂基体粒子与转印体的附着力的感光体的结构例,可以采用第1~第4发明中作为可满足①、②、③条件的材料说明过的相同结构。
以下,说明实施例5,在本例中,作为感光体,采用上述①、②、③中的任何一种,作为中间转印体的带状材料,采用聚氨酯、聚酯、聚碳酸酯、PET等(在PET中也可以包含氟、硅含有基),对新的墨粉、持久使用后的墨粉,分别将墨粉压缩成小片状,并通过将其按压在感光体或材质与其相同的薄板上、并且将小片按压在一起而测定了发生滑动时的摩擦系数。
[实施例5]
以1000~5000kgf/cm2压缩墨粉X的2种颜色(Xa、Xb)(通过以高压压缩墨粉而使基体粒子的影响对附着力起支配作用),采用将所压成的小片以20gf/cm2~400gf/cm2按压在表面材质与图象载体相同的薄板上并使墨粉小片在薄板(固定的)上滑动时的摩擦系数μa、μb比将墨粉小片中的一方固定并使另一方同样地滑动时的摩擦系数、以20gf/cm2~400gf/cm2按压小片与中间转印体并发生滑动时的摩擦系数中的任何一个都小的墨粉,测定了多色的转印效率,结果表明,在初期可以确保99.8~100%,在持久使用后仍可以确保99.4~99.8%。
另外,在上述的例中,使用旋转型的显影器,并由一个感光体在中间转印体上进行彩色叠印,但也可以应用于设置分别具有感光体的多个图象形成单元并依次在中间转印体上进行彩色叠印的串列结构的图象形成装置。
另外,为减小感光体与墨粉基体粒子的附着力,也可以在中间转印体与感光体之间设定速度差,通过对墨粉施加剪断力而使附着力减弱。
如第5发明所述,通过使树脂基体粒子与图象载体的附着力小于至少2种颜色不同的树脂基体粒子间的附着力及树脂基体粒子与转印体的附着力,可以利用附着力将难于以电力进行转印的墨粉引向周围的墨粉而进行转印,所以可以防止多色转印时(墨粉层厚度大、作用的电力小)因墨粉的色间分离所造成的转印效率的降低(由于在多色转印时的各色间存在着作用的电力小、带电量几乎为0的墨粉,所以该部分不能进行转印),因而能以高的转印效率实现稳定的转印特性,且与装置的使用历史(持久使用)无关。
以下,说明从中间转印体向转印材料(用纸)进行转印时使其不发生层间分离的第6发明。
当对如上所述的外添加剂减少了的墨粉或游离基体粒子的墨粉这样的带电性恶化了的墨粉进行显影时,由于带电电荷量少,所以当由二次转印辊209施加转印电场时转印性不够充分。在中间转印体上,通常附着着颜色不同的多层墨粉,如在该多层墨粉中存在着一部分带电不良的墨粉,则转印时将在正常带电墨粉与带电不良墨粉之间产生层间分离。
在第6发明中,以从中间转印体向转印材料(用纸)进行转印时不发生层间分离并实现中间转印体的无清洁器式结构为目标,以下,对这一点进行说明。
图13是示意地表示从中间转印体到用纸的转印的图。
通常,在中间转印体上附着着多层墨粉,这里,为便于说明,如图所示,假定附着着2层。另外,当设树脂基体粒子230与中间转印体205之间的附着力(范德瓦尔斯力、镜像力)为F1、树脂基体粒子相互间的附着力为F2、树脂基体粒子与用纸210之间的附着力为F3时,使下式成立。
F1<F2……(10)
当式(10)成立时,如由转印电场在树脂基体粒子与用纸之间施加使下式成立的附着力,
F1<F3……(11)
则能以不引起层间分离的方式对墨粉进行转印。
图14是示意地示出带电不良墨粉与正常带电墨粉借助于相互间的附着力而不发生层间分离地进行转印的情况的图。
如假定墨粉231是因耐久性恶化或者是游离基体粒子而使外添加剂少、带电性恶化因而不能进行充分带电的墨粉、墨粉232是正常带电墨粉,并假定墨粉间、墨粉与各构件之间的附着力与图13的情况一样使式(10)、(11)成立,则当由附着力F3将墨粉引向用纸210时,由于墨粉相互间的附着力F2大于与中间转印体的附着力F1,所以将带电不良墨粉231也引向正常带电墨粉232,从而一起进行转印。
图15是示意地示出带电不良墨粉与正常带电墨粉借助于相互间的附着力而形成一个球团进行转印的情况的图。
如假定带电不良墨粉231与正常带电墨粉232构成一个球团、且墨粉间、墨粉与各构件之间的附着力与图13的情况一样使式(10)、(11)成立,则当由树脂基体粒子与用纸之间的附着力F3将墨粉引向用纸210时,由于树脂基体粒子相互间的附着力F2大于树脂基体粒子与中间转印体的附着力F1,所以将带电不良墨粉231也引向正常带电墨粉232,从而作为一个球团而进行转印。
如上所述,通过使树脂基体粒子相互间的附着力大于与中间转印体的附着力,可以防止由带电不良墨粉造成的层间分离。当然,对于充分覆盖了外添加剂并进行了充分带电的墨粉,由于在转印电场的作用下进行转印,所以不会产生层间分离。
在上述的用于使树脂基体粒子与中间转印体的附着力小于树脂基体粒子相互间的附着力的中间转印体的结构例中,作为中间转印体的带状材料,可以由聚氨酯、聚酯、聚碳酸酯、PET等构成,在PET中也可以包含氟、硅含有基。
以下,说明对新的墨粉、持久使用后的墨粉分别将墨粉压缩成小片状并通过将其按压在中间转印体或材质与其相同的薄板上、并且还将小片按压在一起而测定了发生滑动时的摩擦系数的实施例6。
[实施例6]
以1000~5000kgf/cm2压缩墨粉X(通过以高压压缩墨粉而使基体粒于的影响对附着力起支配作用),采用将所压成的小片以20gf/cm2~400gf/cm2按压在表面材质与中间转印体相同的薄板上并使墨粉小片在薄板(固定的)上滑动时的摩擦系数比将墨粉小片中的一方固定并使另一方同样地滑动时的摩擦系数小的墨粉,测定了转印效率,结果表明,在初期可以确保99.6~100%,在持久使用后仍可以确保99.3~99.7%。
用PT1000(横河电机制作所制)按照微粒分析法对初期的墨粉进行了测定,结果得到了游离基体粒子为5%(个数比)的墨粉表层数据。
另外,在上述的例中,使用旋转型的显影器,并以备有一个感光体的图象形成装置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当在备有分别具有感光体的多个图象形成单元的串列结构的图象形成装置中使用时,本实施例也可以适用。
在第6发明中,通过使构成墨粉的树脂基体粒子相互间的附着力大于中间转印体与树脂基体粒子之间的附着力,可以利用附着力将难于以电力进行转印的墨粉引向周围的墨粉而进行转印,所以,能以高的转印效率实现稳定的转印特性,且与装置的使用历史(持久使用)无关,并可以实现中间转印体的无清洁器式结构。
以下,说明可以防止发生空白漏印图象的实施例7。
图16是示意地表示因放电而产生空白漏印部分的图。
当假定在图象载体200或中间转印体205上例如附着3层带负电的墨粉220并在辊隙部对中间转印体205或转印材料210进行转印时,在通过辊隙部而产生规定空隙的瞬间,在转印电场的作用下特别是在非图象部等发生放电,其结果是,有时使带负电墨粉通过电离而带正电,因而使极性改变为带正电墨粉。例如,如图所示,当假定最表层的墨粉221变为带正电时,墨粉221将在转印电场的作用下被引向中间转印体一方,并借助于墨粉间的附着力而将带负电的墨粉也一起吸引过去,从而发生了3层的墨粉222的逆转印并发生转印残留,与此同时产生了空白漏印部分223,因而造成严重图象缺陷。
图17是示意地表示因图象载体与中间转印体之间的放电而产生空白漏印部分的图。
在转印的某个周期中,向中间转印体上转印着的带负电墨粉230,当通过与图象载体的辊隙部并在图象载体与中间转印体之间产生了空隙时,与图16的情况一样,在转印电场的作用下特别是在非图象部等发生放电,因而使最表层的墨粉221带正电,该带上了正电的墨粉与带上了负电的墨粉一起在图象载体200上逆转印为3层的墨粉232,因而发生混色,同时在中间转印体上产生了空白漏印部分223,因而造成严重图象缺陷。
以下,根据图18说明因放电而产生的空白漏印部分的防止方法。
图18是用于说明防止因放电而产生空白漏印部分的示意图。
在图18中,由在图象载体200与中间转印体205之间、或中间转印体205与转印材料210之间的转印电场所转印的墨粉中,最表层的墨粉240因放电而带正电,为防止发生借助于附着力而与带负电墨粉241构成一个整体后发生的逆转印,当设墨粉与图象载体或中间转印体的附着力为F1、墨粉相互间的附着力为F2、墨粉与中间转印体或转印材料210的附着力为F3时,应使下列关系成立。
F2<F3……(12)
当式(12)的关系成立、并当附着力F1作用于带正电墨粉240时,由于墨粉与中间转印体或转印材料的附着力大于墨粉间的附着力,所以不会发生墨粉的层间分离并能防止3层墨粉的整体逆转印,因而可以防止产生空白漏印部分。
另外,在单组分非磁性墨粉中,在树脂基体粒子表面上覆盖着外添加剂,但在持续使用后将使墨粉表面外添加剂嵌入到基体粒子内或从表面剥离,因而使墨粉表面的外添加剂量减少。此外,即使在新的墨粉中,也存在着百分之几的外添加剂的覆盖并不充分的游离基体粒子。在这种随着持久使用而使表面的外添加剂量减少的墨粉及游离基体粒子中,相互间的附着力F2增大。因此,对于墨粉基体粒子相互间的附着力F2,与墨粉和中间转印体或转印材料的附着力F3之间仍应满足式(12)的关系。按照这种方式,可以更完善地防止发生空白漏印部分。
以下,根据图19、图20说明防止产生图16、图17中的空白漏印部分的方式。
图19是示意地表示防止因图象载体与中间转印体之间、或中间转印体与转印材料之间的放电而产生空白漏印部分的图。
与图16的情况一样,当假定在图象载体200或中间转印体205上附着着3层带负电的墨粉220并由通过辊隙部后的放电使最表层的墨粉通过电离而带正电因而变为正电墨粉221时,该正电墨粉将在转印电场的作用下被引向图象载体200或中间转印体205一方,但如使式(12)的关系成立,则尽管有1层或2层的墨粉224进行了逆转印,但因层间分离使一部分墨粉留下而没有被逆转印,因此,不会形成象图16那样的完全没有墨粉的空白漏印部分225,其结果是,不会形成空白漏印部分,因而可以防止严重的图象缺陷。
图20是示意地表示防止因图象载体与中间转印体之间的放电而产生空白漏印部分的图。
与图17的情况一样,向中间转印体上转印着的3层带负电墨粉230,由通过辊隙部后的放电使其最表层的墨粉231带正电,该带正电墨粉231将在转印电场的作用下被引向图象载体一方,但如使式(12)的关系成立,则尽管有1层或2层的墨粉234进行了逆转印,但因层间分离使一部分墨粉留下而没有被逆转印,因此,不会形成象图17那样的完全没有墨粉的空白漏印部分235,因而不会形成空白漏印部分,可以防止严重的图象缺陷。
接着,在下文中说明用于设定式(12)的条件的墨粉的例。
①′采用聚合墨粉(粒度分布与粉碎墨粉相比更为陡峭),聚合墨粉,应使塑性材料不在表面上露出。
②′使墨粉的球形度为0.95以上,从而因表面能量减小、接触面积减小而减小了附着力。这里的墨粉球形度,是用シスメツクス公司制FPIA2100测定器测定的平均球形度,可以从墨粉的二维投影图象的圆形度(面积与投影图象相同的圆的周长/投影图象的周长)求出。
③′使覆盖墨粉的外添加剂量相对于墨粉重量的重量比例为1.6%以上。由于外添加剂能有效地提高墨粉的流动性,所以通过覆盖1.6%以上可以减小附着力。
④′使大粒径外添加剂(粒径30nm以上)相对于墨粉重量的重量比例为0.5%以上。大粒径外添加剂可以减小附着力,通过将其插入到墨粉与构件之间,可以减小范德瓦尔斯力。
另外,作为中间转印体,使其带状材料在最表层具有聚氨酯、聚酯、聚碳酸酯、PET等树脂层,并使表面粗糙度Ra为0.1μm以上。
以下,说明采用如上所述的墨粉和中间转印体并将墨粉压成小片后求取与中间转印体的摩擦系数、墨粉小片相互间的摩擦系数的实施例7。
[实施例7]
在彩色电子摄影式打印机中,在采用墨粉X(墨粉为包含上述①′-④′的至少一种的结构)和中间转印体A(作为中间转印体,为包含上述①′、②′的至少一种的结构)的装置结构中,以100~500kgf/cm2压缩墨粉X,采用将所压成的小片以20gf/cm2~400gf/cm2按压在表面材质与中间转印体相同的薄板上并使墨粉小片在薄板(固定的)上滑动时的摩擦系数比将墨粉小片中的一方固定并使另一方同样地滑动时的摩擦系数大的墨粉,当输出图象时,可以确认在转印部不会产生空白漏印部分。
由于图象载体上的图象部在转印部发生逆转印(进行过一次转印后的墨粉在通过辊隙部后、或转印后、或在通过了中间转印部每转一周经过的辊隙部后在墨粉的极性因放电而反转等的影响下转移到图象载体的现象),使图象部的墨粉从中间转印体转移到图象载体。这时,中间转印体上的墨粉被最表层的墨粉所牵引而全部转移到图象载体,因而造成空白漏印图象这样的严重图象缺陷。
因此,如满足第7发明给出的附着力的大小关系,则即使因放电而引起逆转印,也只是使最表层的墨粉转移到图象载体,因而可以防止产生空白漏印图象。此外,在二次转印(从中间转印体向转印材料的转印)中,按照同样的附着力的大小关系,也可以防止因二次转印后的放电而产生空白漏印图象。
以下,说明可以防止在二次转印部产生空白漏印部分的第8发明。
图21是示意地表示因通过转印辊隙前的放电而产生空白漏印部分的图。
当附着在中间转印体上的带负电墨粉230接近与转印材料210接触的辊隙部且中间转印体与转印材料达到规定间隔时,在转印电场的作用下发生放电,因放电而发生的电离有使面向转印材料的最表层的墨粉带正电(或带低电量)的倾向。例如,如考虑面向转印材料的最表层的墨粉231带上了正电(或带低电量)的情况,则带上了正电(或带低电量)的墨粉因被引向中间转印体一侧而很难转移到转印材料上,并在通过辊隙部后与带负电的墨粉构成一体而使3层的墨粉232转移(逆转印)到中间转印体侧,从而在中间转印体上发生转印残留,而从另一方面看,则在转印材料上产生空白漏印部分233,因而造成严重图象缺陷。
图22是示意地表示因通过辊隙部后的放电而产生空白漏印部分的图。
如假定在中间转印体205上例如附着3层带负电的墨粉220并在辊隙部对或转印材料(记录材料)210进行转印,则当通过辊隙部后达到规定空隙时,在转印电场的作用下发生放电,因放电而发生的电离有使面向中间转印体的最表层的墨粉带正电(或带低电量)的倾向。例如,当假定面向中间转印体的最表层的墨粉221变为带正电时,墨粉221将在转印电场的作用下被引向中间转印体205一方,并借助于墨粉间的附着力而将带负电的墨粉也一起吸引过去,从而发生了3层的墨粉222的逆转印并在中间转印体上发生转印残留,而从另一方面看,则在转印材料上产生空白漏印部分223,因而造成严重图象缺陷。
以下,根据图23说明这种因转印部的放电而产生的空白漏印部分的防止方法。
图23是用于说明防止因转印部的放电而产生空白漏印部分的示意图。
在图23中,由在中间转印体205与转印材料210之间的转印电场所转印的墨粉中,当面向中间转印体的最表层的墨粉240因通过辊隙部后的放电而带正电(图23(a))、或面向转印材料210的最表层的墨粉242因通过辊隙部前的放电而带上了正电(图23(b))时,为防止发生带上了正电的墨粉240或242借助于附着力而与带负电墨粉241构成一体后发生的逆转印,当设墨粉与中间转印体的附着力为F1、墨粉相互间的附着力为F2、墨粉与转印材料的附着力为F3时,应使下列关系成立。
F1<F2<F3……(13)
当式(13)的关系成立时,即使在因转印部的放电而带上了正电的墨粉上施加将其引向中间转印体侧的力,也因墨粉相互间的附着力大(F1<F2)而不会使墨粉发生层间分离,另外,由于墨粉与转印材料的附着力大于墨粉相互间的附着力(F2<F3),所以能够将转印材料上的墨粉拉回而不可能产生空白漏印部分,进一步,由于墨粉与转印材料的附着力大于墨粉与中间转印体的附着力(F1<F3),所以不会使3层墨粉整体转移到中间转印体侧。其结果是,通过满足式(13)的关系,可以防止因放电而发生逆转印,因此能防止产生空白漏印部分。
以下,根据图24、25说明防止产生图21、图22中的空白漏印部分的方式。
图24是示意地表示防止因通过辊隙部前的放电而产生空白漏印部分的图。
与在图21中说明过的一样,附着在中间转印体上的3层带负电墨粉230,因在辊隙部前发生的放电而使其最表层的墨粉231变为带正电、或带低电量的状态,该墨粉231即使在转印电场的作用下被引向中间转印体一方,但如式(13)的关系成立,则当因放电而带上了正电的墨粉被引向中间转印体一侧时,也因墨粉相互间的附着力大而不会使墨粉发生层间分离,进一步,由于墨粉与转印材料的附着力大于墨粉相互间的附着力,所以能够将3层墨粉整体向转印材料转移并进行转印,而不会发生逆转印,因而不会产生空白漏印部分。
图25是示意地表示防止因通过辊隙部后的放电而产生空白漏印部分的图。
与图22的情况一样,当假定在中间转印体205上附着着3层带负电的墨粉220并由通过辊隙部后的放电使最表层的墨粉通过电离而带正电因而变为正电墨粉221时,由转印电场对该带正电墨粉施加将其引向中间转印体205一方的力,但如式(13)的关系成立,则当因放电而带上了正电的墨粉被引向中间转印体一侧时,因墨粉相互间的附着力大而不会使墨粉发生层间分离,进一步,由于墨粉与转印材料的附着力大于墨粉相互间的附着力,所以能使墨粉转移到转印材料而不会发生逆转印,因而不会产生空白漏印部分。
以下,说明用于设定式(13)的条件的中间转印体的例,使中间转印体的带状材料由聚氨酯、聚酯、聚碳酸酯、PET等构成,PET也可以包含氟、硅含有基。此外,使表面粗糙度Ra为0.1μm以上。由于Ra小,所以能够减小摩擦(附着)力。
以下,说明采用如上所述的墨粉和中间转印体并将墨粉压成小片后求取与中间转印体的摩擦系数、墨粉小片相互间的摩擦系数、墨粉与转印材料的摩擦系数的实施例8。
[实施例8]
以100~500kgf/cm2压缩墨粉X,并当采用使将所压成的小片以20gf/cm2~400gf/cm2按压在表面材质与中间转印体相同的薄板上并使墨粉小片在薄板(固定的)上滑动时的摩擦系数μ1为最小、使将墨粉小片中的一方固定并使另一方同样地滑动时的摩擦系数μ2、以20gf/cm2~400gf/cm2按压转印材料与墨粉小片并发生滑动时的摩擦系数μ3按顺序增大(μ1<μ3<μ3)的墨粉、中间转印体时,可以确认在二次转印部能实现高的转印效率、且在输出图象的二次转印部不会产生空白漏印部分。
虽然必须考虑在转印辊隙前因放电引起的极性反转、带电量变化对转印效率的影响,但在第8发明中,通过满足使墨粉相互间的附着力大于墨粉与中间转印体的附着力、并使墨粉与记录材料的附着力大于墨粉相互间的附着力的条件,即使墨粉的极性反转或改变为带低电量,也因附着力小而很容易使墨粉与中间转印体分离,而且,因墨粉相互间的附着力大,也使受到放电影响的墨粉能与周围的墨粉一起进行转印,因而可以提高转印效率并防止产生空白漏印部分。
另外,当因通过转印辊隙后的放电而使中间转印体上的图象部在转印部发生逆转印(进行过一次转印后的墨粉在通过辊隙部后在墨粉的极性因放电而反转等的影响下转移到中间转印体的现象)时,使图象部的墨粉转移到中间转印体,因而造成空白漏印图象这样的严重图象缺陷。因此,通过满足使墨粉相互间的附着力大于墨粉与中间转印体的附着力、并使墨粉与记录材料的附着力大于墨粉相互间的附着力的条件,可以使墨粉不发生层间分离,并因不发生逆转印所以不会在中间转印体上发生转印残留,同时还能防止在记录材料上产生空白漏印部分。

Claims (24)

1.一种图象形成装置,是采用了在树脂基体粒子表面上覆盖外添加剂的墨粉的无清洁器式系统,该图象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使第1转印体与墨粉的附着力大于图象载体与墨粉的附着力、且使第1转印体与树脂基体粒子的附着力大于图象载体与树脂基体粒子的附着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使第2转印体与墨粉的附着力大于第1转印体与墨粉的附着力,且使第2转印体与树脂基体粒子的附着力大于第1转印体与树脂基体粒子的附着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图象形成装置,具有包含分别备有图象载体的多个图象形成单元的串列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墨粉的球形度为0.95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采用聚合墨粉。
6.一种图象形成装置,是采用了在树脂基体粒子表面上覆盖外添加剂的墨粉的无清洁器式系统,该图象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使树脂基体粒子间的附着力大于树脂基体粒子与图象载体的附着力。
7.一种图象形成装置,是采用了在树脂基体粒子表面上覆盖外添加剂的墨粉的无清洁器式系统,该图象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使树脂基体粒子与图象载体的附着力小于树脂基体粒子间的附着力及树脂基体粒子与转印体的附着力。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图象形成装置,为包含分别具有图象载体的多个图象形成单元的串列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设定速度差而进行转印,减小图象载体与树脂基体粒子的附着力。
10.一种图象形成装置,采用了在树脂基体粒子表面上覆盖外添加剂的墨粉,同时在转印部进行不同颜色的墨粉的彩色叠印,该图象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使至少两种不同颜色的树脂基体粒子间的附着力大于图象载体与树脂基体粒子的附着力。
11.一种图象形成装置,采用了在树脂基体粒子表面上覆盖外添加剂的墨粉,同时在转印部进行不同颜色的墨粉的彩色叠印,该图象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使树脂基体粒子与图象载体的附着力小于至少两种不同颜色的树脂基体粒子间的附着力及树脂基体粒子与转印体的附着力。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图象形成装置,为包含分别具有图象载体的多个图象形成单元的串列结构。
13.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设定速度差而进行转印,减小图象载体与树脂基体粒子的附着力。
14.一种图象形成装置,具有采用了在树脂基体粒子表面上覆盖外添加剂的墨粉的中间转印体,该图象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使树脂基体粒子间的附着力大于树脂基体粒子与中间转印体的附着力。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图象形成装置,为包含分别具有图象载体的多个图象形成单元的串列结构。
16.一种图象形成装置,具有采用了在树脂基体粒子表面上覆盖外添加剂的墨粉的中间转印体,该图象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使墨粉与中间转印体或转印材料的附着力大于墨粉间的附着力。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墨粉,是外添加剂的覆盖少的游离基体粒子或耐久性恶化了的墨粉。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图象形成装置,为包含分别具有图象载体的多个图象形成单元的串列结构。
19.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墨粉,球形度为0.95以上。
20.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墨粉,为聚合墨粉。
21.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外添加剂量,为1.6%以上。
22.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大粒径外添加剂为0.5%以上。
23.一种图象形成装置,具有采用了在树脂基体粒子表面上覆盖外添加剂的墨粉的中间转印体,该图象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墨粉间的附着力,大于墨粉与中间转印体的附着力,墨粉与记录材料的附着力,大于墨粉间的附着力。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图象形成装置,为包含分别具有图象载体的多个图象形成单元的串列结构。
CN02142969A 2001-09-14 2002-09-13 图象形成装置 Pending CN140564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1279912A JP3726889B2 (ja) 2001-09-14 2001-09-14 画像形成装置
JP279911/2001 2001-09-14
JP279912/2001 2001-09-14
JP2001279911A JP2003084489A (ja) 2001-09-14 2001-09-14 画像形成装置
JP283053/2001 2001-09-18
JP2001283053A JP2003091122A (ja) 2001-09-18 2001-09-18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288382A JP2003098846A (ja) 2001-09-21 2001-09-21 画像形成装置
JP288380/2001 2001-09-21
JP288382/2001 2001-09-21
JP2001288381A JP2003098845A (ja) 2001-09-21 2001-09-21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288380A JP2003098730A (ja) 2001-09-21 2001-09-21 画像形成装置
JP288379/2001 2001-09-21
JP2001288379A JP2003098729A (ja) 2001-09-21 2001-09-21 画像形成装置
JP288383/2001 2001-09-21
JP288381/2001 2001-09-21
JP2001288383A JP2003098847A (ja) 2001-09-21 2001-09-21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05642A true CN1405642A (zh) 2003-03-26

Family

ID=275737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02142969A Pending CN1405642A (zh) 2001-09-14 2002-09-13 图象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6813458B2 (zh)
EP (1) EP1306731A3 (zh)
CN (1) CN140564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41447B (zh) * 2006-08-31 2010-12-08 京瓷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805563B1 (en) 2004-10-28 2015-12-09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Adhesive primer coating for printing
US7890035B2 (en) * 2007-12-10 2011-02-15 Avision In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transferring method therefor
JP4894876B2 (ja) * 2009-03-25 2012-03-1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66982A (en) * 1989-03-31 1991-11-19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Cleaner-less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5084735A (en) 1990-10-25 1992-01-28 Eastman Kodak Company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thod and roller
JP3298703B2 (ja) 1993-05-18 2002-07-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6165663A (en) 1996-04-08 2000-12-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agnetic coated carrier two-component type developer and developing method
EP0880084B1 (en) * 1997-05-20 2004-07-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EP0977092A3 (en) 1998-07-27 2000-08-1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Toner and development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2000267303A (ja) 1999-03-12 2000-09-29 Fuji Xerox Co Ltd 電子写真感光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113304B2 (ja) * 1999-07-06 2008-07-0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方法、トナー、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156881A (ja) * 2000-11-16 2002-05-31 Murata Mach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365029A (zh) * 2000-12-28 2002-08-2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调色剂和使用该调色剂的图像形成装置
US6560436B1 (en) * 2001-12-14 2003-05-06 Xerox Corporation Electrodynamic transfer system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41447B (zh) * 2006-08-31 2010-12-08 京瓷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306731A2 (en) 2003-05-02
US6813458B2 (en) 2004-11-02
EP1306731A3 (en) 2003-05-07
US20030063922A1 (en) 2003-04-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92315C (zh) 彩色图像的形成方法以及彩色图像的形成装置
CN1083998C (zh) 能同时进行显影和清洁的成象设备
CN1102762C (zh) 使用中间转印件的图象形成装置
CN1092348C (zh) 显影与清洁同时进行的成像方法和成像装置
CN1752857A (zh) 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CN1673886A (zh) 显影装置
CN1940754A (zh) 成像设备、成像方法及处理盒
CN1920678A (zh) 静电潜像显影用载体和静电潜像显影剂
CN1928732A (zh) 显影设备
CN1928731A (zh) 成像设备
CN1573620A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处理卡盒
CN1885194A (zh) 图像形成方法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120997C (zh) 使用单组分调色剂的显影装置
CN1356601A (zh) 图像载体和装置及采用图像载体记录图像的方法
CN1892483A (zh) 图像形成设备及图像形成方法
CN1662855A (zh) 电摄影感光体、成像处理盒及电摄影装置
CN2816858Y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906545A (zh) 显影方法及显影装置
CN1405642A (zh) 图象形成装置
CN101059668A (zh) 显影剂支持体、显影剂支持体的制造方法、显影装置和成像装置
CN1210993A (zh) 图象形成装置和图象形成方法
CN1441322A (zh) 使用双成分型显影剂的显影方法及使用该方法的成像装置
CN1503071A (zh) 成像设备
CN1407413A (zh) 导电元件和装备有导电元件的图象形成装置
CN1595309A (zh) 显影设备、图像形成装置、计算机系统和助密封部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