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78395A - 利用混合自动重复请求发送或接收数据分组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利用混合自动重复请求发送或接收数据分组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78395A
CN1378395A CN02108232A CN02108232A CN1378395A CN 1378395 A CN1378395 A CN 1378395A CN 02108232 A CN02108232 A CN 02108232A CN 02108232 A CN02108232 A CN 02108232A CN 1378395 A CN1378395 A CN 13783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uping
transmission
son
sub
pa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21082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13561C (zh
Inventor
尹宁佑
李永朝
金沂濬
权纯逸
尹硕铉
安宗会
庆讚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01001573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0857777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01001713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0857778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01002183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0786104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3783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783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1356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13561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04L1/1819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with re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or different redundanc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format
    • H04L1/0007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format by modifying the frame l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4Concatenated codes
    • H04L1/0066Parallel concatenated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71Use of interleav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8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repeating transmission, e.g. Verdan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35Buffer management
    • H04L1/1845Combining techniques, e.g. code combin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87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6ARQ related signa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 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在分组数据通信系统中利用混合自动重复请求进行分组发送/接收的方法。该分组数据传输方法包括:通过附带的控制信道上的子分组标识字段传输至少一个由多个编码分组分割而成的子分组和子分组的传输起点信息,所述的多个编码分组是由1/5编码率的Turbo编码器对由要传输的编码信息构成的比特流进行重复而生成的。

Description

利用混合自动重复请求发送或接收数据分组的方法
这份申请要求分别于2001年3月26日,2001年3月31日和2001年4月23日提交的韩国申请P01-15738,P01-17139和P01-21830的优先权,并引入本文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系统,特别是涉及在分组数据通信系统中,利用混合自动重复请求进行分组发送或接收的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在移动通信系统中,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ybrid automaticrepeat request,HARQ)被用于进行分组数据传输。
也就是说,混合自动重复请求的目标是,通过将自动重复请求(ARQ)与前向错误校正(FEC)相结合来提高通信系统中数据传输期间的可靠性和吞吐量。
自动重复请求(ARQ)的目标是通过以下方式来提高可靠性,即接收端请求重复发送相同的信息直到这个接收端完全无误地接受到最初发送的信息。前向错误校正(FEC)的目标是接收端利用错误校正码来补偿由于信道环境产生的错误。
如果信道环境良好,并且所给信息的错误发生率低,则只需要自动重复请求(ARQ)就足以保证可靠性。
然而,如果信道环境变坏,所给信息的错误发生率增大,从而重传的频率也会相应的提高。
这样就降低了系统的吞吐量。因此建议同时使用ARQ和FEC,即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
使用增量冗余的方法是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的一种。
根据这种方法,发送端首先向接收端发送经过了高编码率编码的信息,当发送端收到接收端传来的重传请求后,就用较低的编码率对信息进行编码,然后它只是将附加的冗余比特传输给接收端。接收端将接收到的冗余比特与先前传来的信息组合来对信息进行解码。
这些附加的冗余比特是用于错误校正或检测先前被传输的分组而添加的比特。
这样,接收端就能根据组合获得增益。同时,因为进行重传时分组组合的编码率逐步降低。发送端能够根据信道环境的变化适应地给分组以冗余。
同时,HARQ的增量冗余尤其是同步增量冗余(SIR)在高数据速率(HDR)移动通信系统中得到了应用。
根据同步增量冗余方法,如图1A所示,将待传输的信息编码和重传来组成一个分组,然后将这个分组分割成固定大小的子分组以便于传输。
具体说来,发送端传输组成分组的子分组中的子分组。如果接收端对传来的子分组进行无误解码并给发送端发出确认信号(ACK),发送端就不再进行子分组的传输了。
如果接收端对传来的子分组解码失败,则向发送端发出非确认信号(NACK),则发送端就会发送下一个子分组。
同时,为了在变化的信道环境中提高发送率,根据信道环境来改变各个子分组的长度是有利的。
因此,为了实现它,图2A中提出了一种利用可变子分组长度的方法。
在把分组分割若干子分组和传输分组的过程中,这种方法使得子分组的传输可以根据信道环境用不同的子分组长度来执行。
此时,提供了一条用以通知子分组长度、子分组标识符(ID)等信息的控制信道。
如果发送端通过上述过程给接收端传输分组数据,那么接收端就通过控制信道提取子分组信息,来接收子分组。
然后,接收端通过利用了被提取的信息的将接收到的子分组与先前从发送端传输来的分组相连接(组合),就可以进行分组解码了。
如果是采用是如图1A所示的固定长度的子分组,那么所有子分组的长度都是固定的,从而如果接收端知道子分组的排列次序,这样即使它不能收到任何子分组,它依然能够掌握当前接收到的子分组的传输起点。因此,接收端就可以用其它的子分组(或甚至是仅用一个子分组)来再生分组,以进行解码。
这样,如果有关于当前传输的子分组的排列次序的信息,接收端就可以识别出子分组的传输起点。在高数据速率(HDR)系统中应用同步增量冗余(SIR)方法的情况下,接收端就可以始终识别有关接收到第一个子分组后何时接收到其自身子分组的信息。因此,即使在接收的子分组不是第五个子分组的情况下,接收端也不需要请求其它的控制信息了。然而,如果采用了同步增量冗余,那么即使第一个子分组的传输时间确定了,但是下一个子分组的传输时间依然可能是随机变化的。这样所有的子分组在向接收端传输时,都必须附带上有关子分组ID和长度的信息,即子分组的控制信息。如果各个子分组的长度固定,即使发送端仅将子分组标识符顺次传输给接收端,接收端也能识别各个子分组的传输起点。
然而,根据如图2A所示的采用了变长子分组的方法,只要子分组一被传输,其长度就变化了。从而,如果包含了子分组信息的控制信道未被接收到,仅通过各个子分组的ID,就不能识别分组的起点。
也就是说,不能识别当前接收的子分组的起点。为此即使仅丢失一个子分组,变长方法也不能对分组进行解码。
尤其是如果子分组2未被接收,而子分组3被接收到了,那么在将子分组1和子分组3链接的过程中,就没有先前子分组2的信息,因此就不能识别子分组3是通过如图2B和图2C所示的两种方式中的哪种方式而被接收到的。
在顺序传输方法中,即在前一个子分组传输结束的位置上进行下一个子分组的传输,即使接收端仅丢失了一个子分组,它也不能识别丢失的子分组的后续子分组的传输位置,从而就不能进行解码。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以采用下述方法:在传输变长子分组时,每一个子分组从编码分组的固定起点位置向接收端传输,并且子分组的长度和起点信息通过控制信道也传输给接收端。接收端从控制信道提取出子分组信息,并通过采用提取的信息将接收到的子分组与前面接收的子分组相连接/组合来执行解码。
然而,如果采用了这种方法,一部分编码分组可能被重复传输。而另一部分可能不被传输,导致根据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编码增益不能被充分的获取。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是主要针对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利用混合自动重复请求进行变长子分组传输的方法,以基本消除由相关技术的限制和缺点而产生的一个或多个问题。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混合自动重复请求进行变长子分组传输的方法,该方法使得即使在子分组传输或接收过程中有子分组丢失的情况下,接收端也能够通过再生被传输的子分组来对分组进行解码。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标是提供一种利用混合自动重复请求进行变长子分组传输的方法,该方法能根据混合自动重复请求提高编码增益。
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部分将后面的描述中阐明,部分则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经过对下面内容的考察后会变得明了,或由本发明的实践而了解。本发明的目标和其它优点将通过在文字描述和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特别指出的结构得以实现和获得。
正如在此进行的具体实施和广义描述,为了达到根据本发明目的的这些的目标和其它优点,在分组数据通信系统中,采用混合自动重复请求来进行分组传输的方法包括:通过相应信道上的子分组标识字段传输至少一个从多个数据分组分出来的子分组和子分组的传输起点信息,其中的多个数据分组是由1/5编码率的Turbo编码器重复由要传输的编码信息构成的比特流而生成的。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在分组数据通信系统中,采用混合自动重复请求进行分组传输的方法包括:通过1/5编码率的Turbo编码器重复由要传输的编码信息组成的比特流而生成多个数据分组;以及将这些分组分割成至少一个子分组。在此,子分组的分割是根据传输起点进行的,而传输起点则是根据发送端和接收端的协议来确定的。发送端通过采用了子分组标识符的控制信道来通知传输起点,然后从传输起点开始通过数据传输信道向接收端传输相应的子分组。
更可取地,各个子分组的传输起点是根据相应的子分组和子分组标识符的代码码元(code symbol)数量来确定的。在此,分组中当前子分组传输的可能的传输起点被进行如下计算:对相应的子分组和相应的子分组标识的代码码元的数量的乘积取mod 5N运算,这里N代表分组的信息比特长度。代码码元数量是根据传输子分组的时隙数量、数据速率、调制类型、以及可用于子分组传输的Walsh码数量来确定的。
当前被传输的子分组标识符的选择是通过以下方式执行的:除了表示初始传输位置的子分组标识符外,在剩余的子分组标识符中选择具有最大的编码增益的子数据标识符。
这种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将传输起始点按相同间隔映射到分组中,然后从其中的一个映射传输起点开始传输一定的子分组。
这种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将传输起始点按相同间隔映射到分组中;将更多的传输起始点映射到分组中有高重要性比特流的部位;而将更少的传输初始点映射到分组中有低重要性比特流的部位;并从其中的一个被映射的传输起始点开始传输一定的子分组。
这种方法还包括通过控制信道附加传输以下信息:对应于传输起始点信息的子分组是新分组中的子分组还是先前分组中的后续子分组。
在由预先确定的比特数组成的组合中,有两个组合表示子分组的初始传输起点信息,其余的组合则表示其它的传输起点信息。在此,表示子分组的初始传输起点信息的两个组合中,有一个表示分组中初始传输的子分组,另一个表示先前被传输的子分组的后续子分组。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在分组数据通信系统中,利用混合自动重复请求进行分组接收的方法包括:通过数据传输信道接收至少一个从多个数据分组中分出来的子分组,其中的多个数据分组是由1/5编码率的Turbo编码器重复由要接收的编码信息构成的比特流而生成的;通过控制信道接收数据分组中被收到的子分组的传输起点信息;以及根据子分组中相应的传输起点信息来再生分组。
对于本发明,前面的一般性描述和后面的详细说明应该理解为是示意性的和解释性的,旨在为由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提供更深入的解释。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发明提供了更深入的了解,并组成了本申请的一部分,附图显示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解释本发明的原理。附图中:
图1A显示的是根据常规混合自动重复请求方法的具有固定长度子分组的数据分组的结构;
图1B显示的是图1A中数据分组的结构,其中某个固定长度的子分组丢失了;
图2A显示的是根据常规混合自动重复请求方法的具有变长子分组的数据分组结构;
图2B和图2C显示的是图2A中数据分组的结构,其中某个变长的子分组丢失了;
图3A和图3B是解释根据本发明的子分组传输方法示例的图;
图4A显示的是根据本发明的在分组中信息没有位置可靠性时具有子分组的分组和用于生成数据分组的模块;
图4B显示的是根据本发明的在分组中信息具有位置可靠性时具有子分组的分组和用于生成数据分组的模块;
图5A显示的是根据本发明的各个子分组的传输间隔,其中编码分组的起点被分割为同样的间隔;
图5B显示的是根据本发明的各个子分组的传输间隔,其中编码分组的起点被分割为不同的间隔;
图6显示的是根据本发明通过在接收端再生被传输的子分组而生成的编码分组;
图7显示的是根据本发明的混合自动重复请求方法的各个变长子分组的传输间隔;
图8A和图8B显示的是根据本发明的AIR型传输和还原方法的一个例子;
图9A和图9B显示的是根据本发明的AIR型传输和还原方法的另一例子;
优选实施例说明
以下对附图所显示的本发明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在可能的情况下,用相同的标号来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分。
现在将结合附图,对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分组发送/接收方法的特征和效果进行解释。第一个优选实施例
本发明的第一个优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方法,在传输变长子分组时,即使接收端没有接收到任何子分组,通过固定各个子分组在分组中的传输位置,也能够对接收到的子分组进行解码。
图3A和图3B是解释根据本发明对子分组传输方法实例的示意图。
图3A和图3B中,起点以相同的间隔布置。
在图3B中,在分组中两个子分组的相同信息可能会相互交叠在两个子分组上。
参照图3A和图3B,在传输子分组时,发送端发送从预先确定的子分组传输起点中选择的合适位置开始的各个子分组。
首先,发送端确定若干个以相同间隔布置的传输起点,以传输子分组。
这样发送端通过控制信道传输的子分组ID信息并不是发送端当前传输的子分组的次序信息,而是起点信息,用于通知当前子分组的传输是从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认可的几个起点中的传输起点信息开始的。
也就是说,发送端通知被传输的子分组是从被认可的传输时间点P1、P2、P3和P4中的某一时间点开始的。
如上所述,发送端将起点信息传输给接收端,从而,即使当先前的子分组丢失,接收端也能够识别各个子分组在分组中所处的位置。
因此,即使在有子分组丢失的情况下,接收端也能够接收除丢失的子分组之外的其它子分组,通过链接或组合接收子分组,来再生分组,并对再生分组进行解码。
可能使用两种映射(map)编码分组中子分组的传输起点的方法。
其一是具有等间隔起点的方法。当分组中的所有信息同等重要时,所有子分组的传输起点被以相同的间隔映射到分组中,而不考虑信息的重要性。
另一种是具有不等间隔的起点的方法。当编码分组中信息根据其位置而重要性有差别时,如果起点按相同间隔映射,有较高重要性的信息就有可能不被传输而导致丢失。
因此,为了提高位于高重要性部位信息的可能性,通过映射更多的传输起点到分组的高重要性部位,而将传输起点按不同的间隔进行映射。
根据本发明的分组结构,在图4A和图4B中显示出按两种方式映射的传输起点。
图4A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当分组中的信息没有位置可靠性时具有子分组的分组和用以生成数据分组的模块。
图4B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当分组中信息具有位置可靠性时具有子分组的分组和用以生成数据分组的模块。
参照图4A和图4B,在一个具有1/5编码率的主编码器(motherencoder)的系统中,Turbo编码器101提供了5种输出:X,Y0,Y0’,Y1和Y1’。
在此,X表示信息比特,而Y0,Y0’,Y1和Y1’表示附加在信息比特上的冗余信号。
重排或交织模块102接收上述输出的比特流,并生成编码分组。重复模块103接收编码分组,并生成数据分组。
这里假设编码分组被无限地重复,并且发送端连续地向接收端传输子分组,直到接收端准确无误地对编码分组进行解码。还假设分组被分割成多个变长子分组。
如图4A所示,如果在交织过程中,X,Y0,Y0’,Y1和Y1’在整个编码分组中被均匀地分配,编码分组的位置重要性就不存在。
因此,如果通过将编码分组分割成四个部分,来对传输起点进行映射,并且对应于各个传输起点的子分组将被传输,那么编码分组中的子分组的传输起点就被映射在将编码分组分割为四部分的位置上。
图5A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各个子分组的传输间隔的示意图,其中编码分组的起点被分割为同样的间隔。
如图5A(2)所示,各个子分组的信息可能会相互交叠。
此时,如果假定,子分组ID相应于被传输的子分组,则可以通过交叠的和被传输的子分组获知。比如说,用以表示P1、P2、P3、P4的比特组合分别是00、01、10和11;除了表示初始传输起点的比特组合(如00)外的其余比特组合的传输,可能不会按次序执行,但可能会按提高编码增益的次序(如减少交叠发生)或按相互交叠的次序进行传输。这样,如图5A所示的(2),就可以保证P1、P2、P3……依次被传输。
同时,如图4B所示,如果假定,Turbo编码器101的输出X、Y0和Y0’的重要性比Y1和Y1’的高,那么就使得X和(Y0+Y0’)被排在通过X、(Y0+Y0’)和(Y1+Y1’)各自的相互交织所产生的编码分组的前部,这样编码分组的前部就有了更高的重要性。
在此情况下,当将由编码分组重复而组成编码分组分割为四个部分时,发送端将更多的传输起点映射到编码分组的前部。
此时,即使接收端不能接收到从编码分组传输来的某一个子分组,具有高重要性的X、Y0和Y0’被接收的可能性会更高一些,而相同间隔时发生的编码增益丢失的可能性也会降低。
图5B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各个子分组的传输间隔的示意图,其中编码分组的起点被分割为不同的间隔。
如图5A(2)所示,在编码分组中传输起点被分割为不同的间隔,并且根据从发送端传输的信息的重要性,各个子分组的信息可能会相互交叠。
按相同的方式,如果假定,子分组标识符相应于被传输的子分组,则可以通过交叠的和被传输的子分组获知。比如说,用以表示P1、P2、P3、P4的比特组合分别是00、01、10和11;除了表示初始传输起点的比特组合(如00)外的其余比特组合的传输,可能不会按次序执行,但可能会按提高编码增益的次序(如减少交叠发生)或按相互交叠的次序进行传输。
图6是显示根据本发明通过在接收端中再生被传输的子分组而生成的编码分组的示意图。
参照图6,如果根据前面提及的两种方法,发送端向接收端传输各个子分组,那么接收端就将从发送端传来的子分组标识符视为传输起点指示符比特,用来通知当前被传输的子分组是从P1、P2、P3和P4中哪个位置开始被传输的。
当子分组被接收,接收端根据控制信道上的子分组标识符字段,判断接收到的子分组是从哪一位置传来的。
然后,利用这个位置信息,接收端通过链接或组合顺次传来的子分组,生成编码分组,并从编码分组中对需要的数据进行解码。
同时,在传输由变长子分组组成的编码分组中,本发明提出了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能区分接收端接收到的子分组是否是从特定信息生成的子分组的初始传输起点传输来的子分组。
首先,其中一种方法是发送端在控制信道中包括一个比特的控制信息,来通知接收端被传输的子分组是否是从某个分组的初始传输起点传输来的新分组的一个子分组。
具体来说,发送端在控制信道上附加一个被称为NC_IND(NEW/CONTINUE指示)的字段。此时,当子分组从分组的初始传输起点开始传输,发送端将NC_IND置0,当子分组不从分组的初始传输起点开始传输,发送端将NC_IND置1。如果当前被传输的子分组是新分组的一个子分组,而该新分组处于NC_IND被连续置0的状态下,则发送端就会将NC_IND转化为1。相同的,如果当前被传输的子分组是新分组的一个子分组,而该新分组处于NC_IND被连续置1的状态下,则发送端就会将NC_IND转化为0。
如果NC_IND为0,那么接收端就判定被传输的子分组是从编码分组的初始传输起点开始传输的那个子分组;反之,如果NC_IND为1,接收端就判定被传输的子分组不是从初始传输起点开始传输的那个子分组。
同样,如果处于1状态的NC_IND被接收到,而处于0状态的NC_IND跟着也被接收到了,那么接收端判定当前被接收的子分组是新分组中的子分组。在这种情况下,接收端将对当前接收到的子分组执行新的独立的解码过程,而不是执行与先前的子分组链接或组合的过程。相同的,如果处于0状态的NC_IND被接收到,而处于1状态的NC_IND跟着被接收到了,那么接收端判定当前被接收的子分组是新分组中的子分组。在这种情况下,接收端将对当前接收到的子分组执行新的独立的解码过程,而不是执行与先前的子分组链接或组合的过程。
其次,另一种方法是发送端修改关于被传输的子分组的传输起点信息的控制信息。
在此,一部分控制信息用于表示从初始传输起点开始传输的子分组。其余部分控制信息用于传输非初始传输起点的其余传输起点信息。此时,子分组的传输位置用3个比特来表示,如图7所示。
图7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混合自动重复请求方法中的各个变长度子分组的传输间隔示意图。
发送端将编码分组中被传输的子分组的传输位置通知给接收端,并且用3个比特通知接收端:该传输子分组是否为从分组的初始传输起点开始传输的那个子分组。因此,P0(000)和P7(111)表示初始传输起点,而P1(001)、P2(010)、P3(011)、P4(100)、P5(101)和P6(110)表示其余的传输起点位置。然而,P0被用作从分组的初始传输起点开始传输的子分组的控制信息;P7则被用作先前被传输的子分组的后续子分组的控制信息,即使它是从分组的初始传输起点开始传输子分组。
因此,接收端从发送端接收这3个比特的子分组的传输位置信息。如果位置信息为P0(000),则接收端判定被接收的子分组为初始传输的子分组。然而如果位置信息不是P0(000),接收端判定被接收的子分组不是初始传输的子分组。
虽然上述方法使用了同样的控制信息,但是第一种方法提供了子分组的四个传输位置,而第二种方法则提供了子分组的七个传输位置。第二个优选实施例
同样的,第二个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在传输变长子分组时,即使接收端没接收到任何子分组,而根据终端和基站收发机系统间认可的特定映射方法,通过固定各个子分组在分组中的起点,就能够对接收到的子分组进行解码的方法。
然而在本发明的第二个优选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通过使用当前子分组中传输的代码码元的数量来确定子分组的传输位置。
这里,编码器根据图4A和图4B所示的结构而生成分组。
由上述方式生成的子分组的传输位置是以如下方式来确定的。
如果确定了编码分组信息比特的大小(即图4A和图4B中Turbo编码器的输入分组)和子分组的长度,也就确定了子分组的代码码元的大小。利用这样的信息,先假定先前的子分组与当前子分组有相同的代码码元大小,就可以确定当前被传输的子分组的传输位置了。
子分组标识符(SPID)为00的第一个子分组通常是从编码分组的初始位置(即图4A和图4B中重复模块103的输出包)传向接收端的。利用相应于第二个子分组的编码分组大小和该子分组的长度信息,就可以获取该第二子分组的代码码元大小,并且先假定第一个子分组是按相应于第二个子分组的代码码元大小传输的,则子分组标识符为01的第二个子分组就从编码分组的下一个位置被传输。利用相应于第三个子分组的编码分组大小和该子分组的长度信息,就可以获取该第三子分组的代码码元大小,并且先假定第一个和第二个子分组是按相应于第三个子分组的代码码元大小传输的,则子分组标识符为10的第三个子分组就从编码分组的下一个位置被传输。利用相应于第四个子分组的编码分组大小和该子分组的长度信息,就可以获取该第四子分组的代码码元大小,并且先假定第一个、第二个和第三个子分组是按相应于第四个子分组的代码码元大小传输的,则子分组标识符为11的第四个子分组就从编码分组的下一个位置被传输。此时,假定按次序传输子分组标识符00、01、10和11的数值。如果子分组的传输起点是按上述方式确定的,就可以获得下列效果。在各个子分组被排定待发的时间点上,信道状态保持不变。如果是这样的话,被传子分组的代码码元长度将变得均一。结果当假定信道状态保持不变,确定的子分组的传输起点将与可以获得最大编码增益的顺序传输方法的传输起点相同。
同样,如果通过各个子分组来传输的代码码元大小随着传输各个子分组时信道状态的变化而改变,子分组ID即子分组的传输起始信息就被确定了,从而利用上述过程在接收端中组合编码增益就可以最大化。在此方法中,子分组标识符不是按次序传输的,而是假定是随机传输的数值。同样,发送端此时会合理地选择子分组标识符,以降低子分组间的相互交叠率,从而提高接收端的编码增益。同样,子分组标识符可以会相互交叠来提高编码增益。这可以用如下的等式表示。
首先,K被定义为某个子分组的序号,NEP表示编码分组的比特数,NWalsh,k表示第k子分组的32中的Walsh信道数,NSlots,k表示第k子分组的1.25ms时隙数,SPIDk表示第k子分组的标识符,mk是一个随着子分组的调制技术变化而变化的变量。此时,mk是根据QPSK、8-PSK和QAM方法,依次变化为2、3和4的数值,它还可以根据其它的调制模式进行变化。NEP、NWalsh,k和NSlots,k是由发送端(比如,基站收发机系统)确定的数值,通过分组数据控制信道,它们将被传给接收端(比如,终端)。
同样,如果假定图4A和图4B中重复模块103的比特序列是从0开始计数的话,那么从比特序列中为某个第k子分组选出的代码码元数量Lk由下面的等式1确定。
Lk=48×NWalsh,k×NBlots,k×mk                (1)
同样,在相应于确定数的编码分组中某一子分组的Fk的初始值是由下面的等式2确定的。在此,假定Turbo编码器的编码率为1/5编码率。
Fk=(SPIDk×Lk)mod(5NBP)                        (2)
由等式2可知,假定先前被传输的子分组的代码码元长度等于从当前子分组传输的代码码元的长度Lk,则传输当前子分组的起点位置是从若干个起点位置选出来的。此时,将被准确传输的起点位置在发送端被选择出来,而且用于这种选择的方法将选择出该位置,从而通过接收端中的子分组组合而获得的编码增益将被最大化。通过以上方式选择出来的起始信息的位置将通过子分组标识符传输给接收端。
下表1是根据子分组长度(即每个子分组的时隙数)和当编码器分组(encoder package)的长度(即数据速率)为3072比特并且可用Walsh码的数量为28时的代码码元大小来表示出调制类型,
【表1】
  时隙/子分组     数据速率(kbps)     调制模式 代码码元数量
    8     307.2     QPSK     21504
    4     614.4     QPSK     10752
    2     1228.8     QPSK     5376
    1     2457.6     16-QAM     5376
比如说,如果子分组的长度为2,Walsh码的数量为28,并且使用1.2288Mcps的码片,一个时隙中可以包含48个调制码元,从而在一个时隙中生成1344码片(即48×28)。因此,两个时隙包含2688码片,码片中代码码元大小为5376(即由QPSK方法执行的2×2688)。
图8A和图8B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AIR型传输和还原方法的实例示意图。
在图8A中,编码器分组(即图4A和图4B中Turbo编码器的输入分组)上的信息比特的长度为3072比特,可用的Walsh码的数量为28。第一个子分组的长度(即每个子分组的时隙数)为2,第二个子分组的长度为4,第三个子分组的长度为8,第四个子分组的长度为8。
因此,如图4A和图4B所示,生成了多个含有15360(3072×5)比特的编码分组,并且编码分组中各个子分组的传输时间点由如下方式确定。
即,第一个子分组“00”是从第一编码分组传输的。
接收端依次对子分组进行解码,并向发送端传输确认信号(ACK)。这样发送端不再传输任何子分组了。
然而,如果接收端解码失败,它就向发送端传回非确认信号(NACK)。这样发送端传输具有下一个子分组标识符(SPID)的子分组。
因此,在第二个子分组“01”被传输的时间点上,其代码码元大小为10752。如果假定,先前传输的子分组的代码码元大小等于从当前子分组获取的代码码元大小,那么第二子分组就从编码分组中代码码元的第10752号位置开始传输。
同样的,在第三个子分组“10”被传输的时间点上,其代码码元大小为21504。如果假定,先前传输的子分组的代码码元大小等于从当前子分组获取的代码码元大小,那么第三子分组就从编码分组中代码码元的第12288号(即21504×2-15360×2)位置开始传输。
在第四个子分组“11”被传输的时间点上,其代码码元大小为21504。如果假定,先前传输的子分组的代码码元大小等于从当前子分组获取的代码码元大小,那么第四子分组就从编码分组中代码码元的第3072号(即21504×3-15360×4)位置开始传输。
根据上述过程,如图8B所示,接收端利用接收到的子分组再生编码分组,并对再生的编码分组进行解码。
图9A和图9B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AIR型传输和还原方法的另一实例的示意图。
在图9A中,编码器分组的长度为3072比特,可用的Walsh码的数量为28。因为调制和编码方案级别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所有子分组的长度均为4。
因此,如图4A和图4B所示,生成了多个含有15360比特的编码器分组,并且编码分组中各个子分组的传输时间点由如下方式确定。此时,每个子分组的代码码元大小为10572。
即,第一子分组“00”是从第一编码分组传输的。
接收端依次对子分组进行解码,并向发送端传输确认信号(ACK),这样发送端不再传输任何子分组了。
然而,如果接收端解码失败,它就向发送端传回非确认信号(NACK)。这样发送端传输具有下一个子分组标识符(SPID)的子分组。
因此,在第二个子分组“01”被传输的时间点上,其代码码元大小为10752,从而第二子分组就从编码分组的代码码元中的第10752号(即10752×1-15360×0)位置开始传输。
同样的,在第三个子分组“10”被传输的时间点上,其代码码元大小为10752。从而第三子分组就从编码分组的代码码元中的第6144号(即10752×2-15360×1)位置开始传输。
在第四个子分组“11”被传输的时间点上,其代码码元大小为10752。从而第四子分组就从编码分组的代码码元中的第1536号(即10752×3-15360×2)位置开始传输。
根据上述过程,如图9B所示,接收端利用接收到的子分组再生编码分组,并对再生的编码分组进行解码。
也就是说,接收到子分组的接收端,根据接收到的子分组代码码元的数量,将至少一个先前被传输的子分组与接收到的子分组链接或组合
如图9B所示,可以肯定,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例以与顺次传输方法相同的方式进行编码分组的传输。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效果。
第一,如果子分组长度可变,那么,即使是在有子分组丢失的情况下,接收端也能将子分组再生为分组,并对其进行解码。
第二,在传输变长子分组时,即使接收端不能接收控制信道,它也能通过下一个子分组对编码分组进行解码,从而就可以降低由控制信道产生的功率消耗。
第三,子分组的起点位于不同的间隔上,从而就可以将发生在起点处于相同间隔时的编码增益损耗最小化。
第四,接收端能够判定被传输的子分组是否为分组中那个最初被传输的子分组,从而接收端可以执行正确的操作。
第五,因为采用了固定位置传输方法,那么,即使是在执行顺次传输方法的过程中有子分组丢失,接收端也可以成功地将接收到的子分组组合起来,并提高确认信号(ACK)或非确认信号(NACK)的可靠性。
第六,因为如果每个子分组MSC级别不发生变化,代码码元的大小也不会改变,所以不同于固定位置传输方法,传输将按顺次传输方法进行,并将获得根据HARQ方法的足够的编码增益。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很显然本发明可以有各种修改和变化。因此,只要这些对本发明的修改和变化在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同等物的范围之内,这些对本发明修改和变化将包括在本发明中。

Claims (30)

1.在分组数据通信系统中利用混合自动重复请求进行分组传输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由1/n编码率的Turbo编码器重复由要传输的编码信息构成的比特流而生成多个数据分组,其中n是编码率的倒数;
将所述的多个数据分组分割为至少一个子分组,所述子分组根据由发送端和接收端互相制定的协议而确定的传输起点传输;以及
利用子分组标识符通过控制信道通知传输起点信息,根据传输起点信息通过数据传输信道将相应的子分组传输给接收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各个子分组的传输起点信息是通过对相应的子分组的代码码元数量与相应的子分组的标识符的乘积进行按n×N取模运算来确定的,其中,N表示分组信息比特的数量,n表示Turbo编码器的编码率的倒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代码码元的数量是根据传输子分组的时隙数量、调制类型以及可用于子分组传输的Walsh码的数量来确定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当前传输的子分组标识符的选择是按以下的方式进行的:使编码增益最大化的子分组标识符是从除了表示初始传输位置的子分组标识符外的其余子分组标识符中选择出来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组传输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将传输起点按相同间隔映射到数据分组中;以及
传输一个从被映射到分组中的传输起点开始的子分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分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被传输的子分组与其前一个或后一个子分组相交叠。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分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比特流的长度为N时,被映射到数据分组中的传输起点是0、(n×N)/4、(2×n×N)/4和(3×n×N)/4中的一个,其中n表示Turbo编码器的编码率的倒数。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组传输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将传输起点按不同间隔映射到数据分组中去,将更多的传输起点映射到数据分组中含有高重要性的编码比特流的位置,并且将较少的传输起点映射到分组中含有低重要性的编码比特流的位置;以及
传输一个从被映射的一个传输起点开始的子分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分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被传输的子分组与其前一个或后一个子分组相交叠。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分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系统比特、第一校验比特和第二校验比特构成数据分组中的码元,系统比特和第一校验比特被认为比较重要并被置于子分组的前部,并且更多的传输起点被映射在该前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组传输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通过控制信道附加地传输关于对应于传输起点信息的子分组是否为分组中初始传输的子分组的信息。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分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被传输的子分组是否为分组中初始传输的子分组的事实,将这些信息置为0或1。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分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如果被传输的子分组是分组中初始传输的子分组,则这些按0被传输的信息将被转变成1,而按1被传输的信息将被转变成0。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由预定数目的比特构成的组合中,两个组合表示子分组的初始传输起点信息,其余的组合表示其它的传输起点信息。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分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这两个表示初始传输起点信息的组合中,一个表示分组中初始传输的子分组,另一个表示先前传输的子分组的后续子分组。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分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预定的比特数目为3比特。
17.一种在分组数据通信系统中利用混合自动重复请求进行分组传输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由1/n编码率的Turbo编码器重复由要传输的编码信息构成的比特流而生成多个数据分组,其中n是Turbo编码器的编码率的倒数;以及
根据相应的子分组的传输起点信息来传输该子分组,该传输起点信息是由被分割的子分组中相应的子分组的代码码元的数量Lk、除了用于代表初始传输位置的子分组ID外的其余ID中使编码增益在接收端最大的子分组标识符(ID)、和子分组中的比特数目确定的。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分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代码码元的数量是根据传输相应子分组的时隙数量、调制类型以及可用于子分组传输的Walsh码的数量来确定的。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分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子分组ID是在接收端在编码增益最大化时被选中的。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分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编码增益最大的子分组ID是由min{x,nEp}确定的,其中x=|Fk-(Fk-1+Lk)mod(nEp)|,Fk是相应的子分组的传输起点信息值,Fk-1是前一个传输的子分组的传输起点信息值,Lk是相应的子分组的代码码元的数量,nEp是数据分组中代码码元的数量。
21.一种在分组数据通信系统中利用混合自动重复请求进行分组接收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接收到至少一个由多个数据分组分割而来的子分组的情况下,利用子分组标识符(ID)来选择传输起点,所述的多个分组是由1/n编码率的Turbo编码器重复由要接收的编码信息构成的比特流而生成的,n是Turbo编码器的编码率的倒数;以及
根据所选择的传输起点,利用至少一个先前被接收的子分组来再生分组。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分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分组中的传输起点是通过对相应分组的代码码元的数量与当前子分组标识符的乘积进行按n×N取模运算来选定的,其中,N表示分组信息比特的数量,n表示Turbo编码器的编码率的倒数。
23.一种在分组数据通信系统中利用混合自动重复请求进行分组接收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接收到至少一个由多个分组分割而来的子分组的情况下,通过控制信道接收关于被接收的子分组是否为数据分组的初始传输子分组的信息,所述的多个数据分组是由1/n比率的Turbo编码器重复由要接收的编码信息组成的比特流而生成的,n是Turbo编码器的编码率的倒数;以及
利用所收到的子分组的信息和标识符来选择传输起点,并根据被选择的传输起点,利用至少一个先前传输的子分组来再生分组。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分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被接收的子分组是否为分组的新子分组的事实,将这些信息置为0或1。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分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如果被接收的子分组是分组的新子分组,这些按0被传输的信息将被转变成1,而按1被传输的信息将被转变成0。
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分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由预定数目的比特构成的组合中,两个组合表示子分组的初始传输起点信息,其余组合表示其它的传输起点信息。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分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两个表示初始传输起点信息的组合中,一个表示分组中最初被接收的子分组,另一个表示先前接收的子分组的后续子分组。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分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预定数目的比特为3比特。
29.一种在分组系统中利用混合自动重复请求进行分组接收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接收至少一个由多个数据分组分割而成的子分组,所述的多个数据分组是由1/n比率的Turbo编码器重复由要接收的编码信息构成的比特流而生成的,n是Turbo编码器的编码率的倒数;
根据由被接收的子分组的代码码元的数目Lk和子分组标识符(ID)而选择的子分组的传输起点来再生分组。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分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代码码元的数量是根据接收相应子分组的时隙数量、调制类型以及可用于子分组传输的Walsh码的数量而确定的。
CNB021082324A 2001-03-26 2002-03-26 利用混合自动重复请求发送或接收数据分组的方法 Expired - Lifetime CN121356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010015738A KR100857777B1 (ko) 2001-03-26 2001-03-26 하이브리드 자동 재송 요구 방식을 이용한 가변 길이의 패킷 송수신 방법
KR15738/2001 2001-03-26
KR1020010017139A KR100857778B1 (ko) 2001-03-31 2001-03-31 서브패킷을 이용한 패킷 송수신 방법
KR17139/2001 2001-03-31
KR1020010021830A KR100786104B1 (ko) 2001-04-23 2001-04-23 패킷 전송 방법
KR21830/2001 2001-04-23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5100742479A Division CN1700630B (zh) 2001-03-26 2002-03-26 利用混合自动重复请求发送或接收数据分组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78395A true CN1378395A (zh) 2002-11-06
CN1213561C CN1213561C (zh) 2005-08-03

Family

ID=273504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1082324A Expired - Lifetime CN1213561C (zh) 2001-03-26 2002-03-26 利用混合自动重复请求发送或接收数据分组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4) US7346037B2 (zh)
EP (2) EP1246385B1 (zh)
JP (4) JP2002359882A (zh)
CN (1) CN1213561C (zh)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86311A (zh) * 2005-10-11 2010-03-3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数字广播发送和接收系统及其信号处理方法
CN101044710B (zh) * 2004-09-15 2010-05-05 Lg电子株式会社 对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上行链路短长度数据进行格式化和编码的方法
CN101997930A (zh) * 2010-12-24 2011-03-30 南开大学 一种基于重传─纠删码传输协议的远程镜像方法和系统
CN101112033B (zh) * 2005-02-04 2011-08-31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分组的方法
CN102387485A (zh) * 2007-04-27 2012-03-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发送控制信令的方法和装置
CN101312384B (zh) * 2007-05-24 2012-05-23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网络中计算奇偶校验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WO2012100559A1 (zh) * 2011-01-24 2012-08-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减少状态报告长度的方法、系统及接收端
CN101529845B (zh) * 2006-11-01 2013-05-2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分组数据通信系统中发送/接收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US8619876B2 (en) 2005-10-11 2013-12-3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for turbo transmission of digital broadcasting transport stream, a digital broadcasting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system, and a signal processing method thereof
CN101496336B (zh) * 2006-07-26 2014-02-12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利用补充资源最小化数据分组重复的通信系统和方法
CN103814396A (zh) * 2011-07-18 2014-05-21 汤姆逊许可公司 用于树结构的自适应熵编码的方法
CN105300416A (zh) * 2014-06-19 2016-02-03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绝对式编码器以及旋转位置数据传输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49471A (ja) 2000-03-07 2001-09-14 Fuji Denki Gazo Device Kk 電子写真用感光体
US7346037B2 (en) * 2001-03-26 2008-03-1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a data packet in packet dat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KR100800807B1 (ko) 2001-11-20 2008-02-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재전송을 지원하는 통신시스템에서 재전송의 변조방식결정 방법 및 장치
US8576878B2 (en) * 2002-06-04 2013-11-05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parties in real-time data communication
US7408913B2 (en) 2003-05-12 2008-08-05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of real time hybrid ARQ
JP2005033399A (ja) * 2003-07-10 2005-02-03 Fujitsu Ltd パケット送受信装置
JP4059857B2 (ja) * 2004-03-02 2008-03-12 富士通株式会社 伝送装置及び伝送方法
AU2005222328B2 (en) * 2004-03-04 2008-12-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Early termination of low data rate traffic in a wireless network
US7599420B2 (en) * 2004-07-30 2009-10-06 Rearden,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stributed input distributed output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JP2005311717A (ja) * 2004-04-21 2005-11-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復号装置及び通信システムの受信機
US7808940B2 (en) * 2004-05-10 2010-10-05 Alcatel-Lucent Usa Inc. Peak-to-average power ratio control
GB0414057D0 (en) * 2004-06-23 2004-07-28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Method of,and system for,communicating data, and a station for transmitting data
US7751305B2 (en) * 2004-06-25 2010-07-0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broadcast service data in an OFDM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60218459A1 (en) * 2004-08-13 2006-09-28 David Hedberg Coding systems and methods
US7698623B2 (en) * 2004-08-13 2010-04-13 David Hedberg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creasing latency in a digital transmission system
EP1810541B1 (en) * 2004-11-02 2014-04-16 Apple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use with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KR100656982B1 (ko) 2004-12-21 2006-12-13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휴대 인터넷 단말기의 복호 장치 및 방법
US20050195849A1 (en) * 2005-03-03 2005-09-08 Amol Rajkotia Early termination of low data rate traffic in a wireless network
GB0506539D0 (en) * 2005-03-31 2005-05-04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data, and a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0970647B1 (ko) 2006-02-06 2010-07-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회로 스위칭 트래픽을 위한 결합 ofdm 및 mc-cdma와 빠른 셀 스위칭
US7464313B2 (en) * 2006-03-09 2008-12-09 Motorola, Inc. Hybrid approach for data transmission using a combination of single-user and multi-user packets
US8363675B2 (en) * 2006-03-24 2013-01-2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transmission of uncompressed video ove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hannels
US7979784B2 (en) * 2006-03-29 2011-07-1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enhancing transmission reliability of video information over wireless channels
EP2036237A2 (en) * 2006-06-30 2009-03-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Ack/nack slot positioning/complexity codes for quick decoding
US7839900B1 (en) * 2006-09-29 2010-11-23 Rockwell Collins, Inc. Method and architecture for TTNT symbol rate scaling modes
JP5242035B2 (ja) * 2006-10-03 2013-07-24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基地局および再送制御方法
KR100984811B1 (ko) * 2007-03-27 2010-10-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데이터를 송수신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JP2007243971A (ja) * 2007-04-10 2007-09-20 Fujitsu Ltd パケット送受信装置及び送受信方法
JP4916389B2 (ja) * 2007-06-19 2012-04-11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無線通信制御方法、基地局装置、およびユーザ装置
WO2009020288A1 (en) 2007-08-09 2009-02-1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earching for erroneous data
US8127206B2 (en) * 2007-09-13 2012-02-2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of uncompressed video having reed-solomon code error concealment
JP4792527B2 (ja) 2007-09-21 2011-10-12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送信方法および送信装置
US20090097425A1 (en) * 2007-10-01 2009-04-16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Radio link control operations and enhanced duplicate detection in a wireless receiver
EP2204936A1 (en) * 2007-10-01 2010-07-07 Panasonic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ircular buffer control method
KR20090043414A (ko) * 2007-10-29 2009-05-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Harq를 이용한 데이터 전송방법
US8205126B2 (en) 2007-11-27 2012-06-1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of uncompressed video using selective retransmission
US20090150750A1 (en) * 2007-12-05 2009-06-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rq encoding with low memory requirement
US8477830B2 (en) 2008-03-18 2013-07-02 On-Ramp Wireless, Inc. Light monitoring system using a random phase multiple access system
US8520721B2 (en) 2008-03-18 2013-08-27 On-Ramp Wireless, Inc. RSSI measurement mechanism in the presence of pulsed jammers
US8958460B2 (en) * 2008-03-18 2015-02-17 On-Ramp Wireless, Inc.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media access control system
KR101334371B1 (ko) * 2008-08-28 2013-11-29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심볼 매핑 방법 및 장치
AU2010200782B2 (en) * 2009-03-02 2012-05-17 Acer Incorporate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Data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363699B2 (en) 2009-03-20 2013-01-29 On-Ramp Wireless, Inc. Random timing offset determination
JP5212539B2 (ja) * 2009-03-25 2013-06-19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移動局装置、基地局装置、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無線通信方法
US8543893B2 (en) * 2009-09-02 2013-09-24 Agere Systems Llc Receiver for error-protected packet-based frame
US8858592B2 (en) * 2009-11-24 2014-10-14 Covidien Lp Wound plugs
US8479082B2 (en) * 2010-04-07 2013-07-02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elhi Packet error correction in networks
AU2011248576B2 (en) * 2010-04-29 2015-05-07 Ingenu, Inc.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media access control system
WO2012025952A1 (ja) * 2010-08-23 2012-03-0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及び送信制御方法
CN102130763B (zh) * 2011-03-18 2014-08-1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以太网传输的线序调整装置和方法
US10263734B2 (en) * 2013-11-12 2019-04-1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handling blind (re) transmissions in a network
US10420089B2 (en) 2017-08-10 2019-09-17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Adaptive two-stage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structure for code block group based fifth generation (5G) or other next generation systems
US12021548B2 (en) 2022-05-10 2024-06-25 Samsung Display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efficient transition encoding for decimation CDR

Family Cites Families (3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742941A1 (de) 1987-12-18 1989-07-06 Standard Elektrik Lorenz Ag Einrichtungen zur paketvermittlung
JP2845889B2 (ja) 1988-05-16 1999-01-1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衛星通信方式及び衛星通信システム
JPH06112874A (ja) * 1992-09-30 1994-04-22 N T T Data Tsushin Kk 衛星通信システム
JPH06232849A (ja) * 1993-01-29 1994-08-19 Toshiba Corp 通信システム
JPH07180621A (ja) 1993-12-22 1995-07-18 Nissan Motor Co Ltd 火花点火式内燃機関の蒸発燃料処理装置
JP3388035B2 (ja) 1994-09-16 2003-03-17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自動再送要求方式によるデータ通信システム、送信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JP3359453B2 (ja) * 1995-02-08 2002-12-24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データ冗長放送方法および装置
JP4160642B2 (ja) 1995-09-08 2008-10-0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ネットワークデータ転送方法
JP3445427B2 (ja) 1995-12-28 2003-09-08 株式会社東芝 データ伝送制御方法およびデータ伝送装置
US5699367A (en) 1995-12-29 1997-12-1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Concatenated error detection coding and packet numbering for hierarchical ARQ schemes
JP3191855B2 (ja) 1996-06-28 2001-07-23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動画像受信装置及びその廃棄パケット補償方法
JPH1174868A (ja) 1996-09-02 1999-03-16 Toshiba Corp 情報伝送方法およびその方法が適用される情報伝送システムにおける符号化装置/復号化装置、並びに符号化・多重化装置/復号化・逆多重化装置
TW315560B (en) 1997-03-04 1997-09-11 Eten Information System Co Ltd Real-time broadcasting system on internet
US6236647B1 (en) 1998-02-24 2001-05-22 Tantivy Communications, Inc. Dynamic frame size adjustment and selective reject on a multi-link channel to improve effective throughput and bit error rate
US6138260A (en) 1997-09-04 2000-10-24 Conexant Systems, Inc. Retransmission packet capture system within a wireless multiservice communications environment with turbo decoding
JPH11196072A (ja) * 1997-12-30 1999-07-21 Sony Corp 誤り訂正符号化方法及びその装置並びにデータ伝送方法
KR100274390B1 (ko) 1997-12-30 2001-01-15 윤종용 이중화된 통신선로를 갖는 통신시스템의 중복정보 판단방법
JPH11205216A (ja) 1998-01-07 1999-07-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パケット通信方法およびパケット通信装置
JP2956837B2 (ja) 1998-06-29 1999-10-0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衛星通信システム、端末局、センタ局
US6359877B1 (en) 1998-07-21 2002-03-1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inimizing overhead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0295397B1 (ko) 1998-08-05 2001-07-12 이봉훈 양방향무선호출시스템용역방향무선링크의타임슬롯지정방법
JP2002524920A (ja) 1998-08-28 2002-08-06 インテグラル アクセ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冗長経路データ通信
US20010056560A1 (en) 1998-10-08 2001-12-27 Farooq Khan Method and system for measurement based automatic retransmission request in a radiocommunication system
JP4509383B2 (ja) 1998-10-23 2010-07-21 テレフオンアクチーボラゲット エル エム エリクソン(パブル) 組み合わせハイブリッド自動再送信要求手法
EP1011289A1 (de) * 1998-12-15 2000-06-21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r Datenübermittlung über ein paket-orientiertes Kommunikationsnetz
JP2000224226A (ja) 1999-01-27 2000-08-11 Denso Corp 誤り制御方式及び装置、送信及び受信制御装置
EP1145476A1 (en) * 1999-01-29 2001-10-17 Nokia Corporation Signalling method in an incremental redundancy communication system whereby data blocks can be combined
FI106493B (fi) 1999-02-09 2001-02-15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Menetelmä ja järjestelmä pakettimuotoisen datan luotettavaksi siirtämiseksi
JP2000007118A (ja) 1999-04-12 2000-01-11 Yamabishi:Kk カ―ブドコンベヤ
US6977888B1 (en) * 2000-09-14 2005-12-20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Hybrid ARQ for packet data transmission
US7437654B2 (en) * 2000-11-29 2008-10-14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Sub-packet adapt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20064167A1 (en) * 2000-11-29 2002-05-30 Khan Farooq Ullah Hybrid ARQ with parallel packet transmission
US6930981B2 (en) * 2000-12-06 2005-08-16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for data rate selec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0365183B1 (ko) 2000-12-07 2002-12-16 에스케이 텔레콤주식회사 비동기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의 물리 계층에서의 적응 코딩을이용한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및 기지국 장치
KR100365185B1 (ko) 2000-12-07 2002-12-18 에스케이 텔레콤주식회사 비동기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물리 계층 재코딩을이용한 소프트 콤바인 적용 방법 및 장치
US7346037B2 (en) * 2001-03-26 2008-03-1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a data packet in packet dat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Cited B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44710B (zh) * 2004-09-15 2010-05-05 Lg电子株式会社 对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上行链路短长度数据进行格式化和编码的方法
US7805661B2 (en) 2004-09-15 2010-09-2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formatting and encoding uplink short length data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112033B (zh) * 2005-02-04 2011-08-31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分组的方法
US8619876B2 (en) 2005-10-11 2013-12-3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for turbo transmission of digital broadcasting transport stream, a digital broadcasting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system, and a signal processing method thereof
US8867623B2 (en) 2005-10-11 2014-10-2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for turbo transmission of digital broadcasting transport stream, a digital broadcasting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system, and a signal processing method thereof
CN101686311A (zh) * 2005-10-11 2010-03-3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数字广播发送和接收系统及其信号处理方法
US8804841B2 (en) 2005-10-11 2014-08-1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for turbo transmission of digital broadcasting transport stream, a digital broadcasting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system, and a signal processing method thereof
CN101686311B (zh) * 2005-10-11 2013-05-0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数字广播发送和接收系统及其信号处理方法
CN101496336B (zh) * 2006-07-26 2014-02-12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利用补充资源最小化数据分组重复的通信系统和方法
CN101529845B (zh) * 2006-11-01 2013-05-2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分组数据通信系统中发送/接收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02387485A (zh) * 2007-04-27 2012-03-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发送控制信令的方法和装置
US9036524B2 (en) 2007-04-27 2015-05-19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nding control signaling
CN102387485B (zh) * 2007-04-27 2015-07-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发送控制信令的方法和装置
CN101312384B (zh) * 2007-05-24 2012-05-23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网络中计算奇偶校验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01997930A (zh) * 2010-12-24 2011-03-30 南开大学 一种基于重传─纠删码传输协议的远程镜像方法和系统
WO2012100559A1 (zh) * 2011-01-24 2012-08-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减少状态报告长度的方法、系统及接收端
CN103814396A (zh) * 2011-07-18 2014-05-21 汤姆逊许可公司 用于树结构的自适应熵编码的方法
US9532056B2 (en) 2011-07-18 2016-12-27 Thomson Licensing Method for adaptive entropy coding of tree structures
CN103814396B (zh) * 2011-07-18 2017-03-08 汤姆逊许可公司 编解码比特流的方法和装置
CN105300416A (zh) * 2014-06-19 2016-02-03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绝对式编码器以及旋转位置数据传输方法
CN105300416B (zh) * 2014-06-19 2018-11-09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绝对式编码器以及旋转位置数据传输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20191643A1 (en) 2002-12-19
JP2008035546A (ja) 2008-02-14
JP2005102265A (ja) 2005-04-14
US7706334B2 (en) 2010-04-27
EP2375606A3 (en) 2013-07-03
JP2002359882A (ja) 2002-12-13
EP1246385B1 (en) 2014-04-30
US7706333B2 (en) 2010-04-27
JP4388457B2 (ja) 2009-12-24
EP1246385A3 (en) 2006-11-02
JP2008252955A (ja) 2008-10-16
US7346037B2 (en) 2008-03-18
CN1213561C (zh) 2005-08-03
EP2375606B1 (en) 2017-09-13
US7693115B2 (en) 2010-04-06
EP1246385A2 (en) 2002-10-02
EP2375606A2 (en) 2011-10-12
US20080043777A1 (en) 2008-02-21
US20080049793A1 (en) 2008-02-28
US20080043776A1 (en) 2008-02-21
JP4614998B2 (ja) 2011-01-19
JP5102712B2 (ja) 2012-12-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13561C (zh) 利用混合自动重复请求发送或接收数据分组的方法
CN1252955C (zh)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重发数据的装置和方法
CN1298176C (zh) 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中数据重发和解码的装置及方法
CN1206829C (zh) 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数据的设备和方法
CN1288872C (zh) 在高速无线分组数据通信系统中支持自动重复请求的设备和方法
CN1427568A (zh) 用于有效重发高速信息分组数据的无线收发装置和方法
CN1179512C (zh) 用于混合自动重复请求数据通信系统的数据发送设备和方法
CN1285183C (zh) 发送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业务信息的方法
CN1264301C (zh) 在混合自动请求重复数据通信系统中的数据发送/接收方法
CN1423438A (zh)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用于分组重发的发送/接收装置和方法
CN1422021A (zh)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用于分组重发的发送/接收装置和方法
CN1406420A (zh)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CN1645786A (zh) 在高速共享控制信道上发送/接收控制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CN1493126A (zh) 用于确定通信系统中的重发调制方案的方法和装置
CN1655491A (zh) 使用比特排列方法的传输装置
CN101075859A (zh) 用于分组传输的混合自动重发请求方法和装置及传输系统
CN1395387A (zh) 在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数据的设备和方法
CN1722652A (zh) 基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改变发射时间间隔的方法和设备
CN1893342A (zh) 多载波hsdpa的业务传输信道编码处理方法和编码装置
CN1813428A (zh) 在利用混合自动重发请求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分配信道的装置和方法
CN1430362A (zh) 移动通信系统中用于分组重发的方法和发送/接收设备
CN1414726A (zh) 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公共信息的方法
CN1946015A (zh) 一种确定重传数据块大小的方法及基站、数据传输方法
CN1788446A (zh) 纠错编码/解码装置和纠错编码/解码方法
CN1309196C (zh) 传输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