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09601A - 制造车轮轮胎的方法、该方法制造的轮胎及该轮胎的车轮 - Google Patents

制造车轮轮胎的方法、该方法制造的轮胎及该轮胎的车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09601A
CN1309601A CN 99808574 CN99808574A CN1309601A CN 1309601 A CN1309601 A CN 1309601A CN 99808574 CN99808574 CN 99808574 CN 99808574 A CN99808574 A CN 99808574A CN 1309601 A CN1309601 A CN 13096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tire
insert
annular
casing p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99808574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50388C (zh
Inventor
雷纳托·卡雷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irelli and C SpA
Pirelli Tyre SpA
Original Assignee
Pirelli Coordinamento Pneumatici Sp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EP9811035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EP0922592B1/en
Application filed by Pirelli Coordinamento Pneumatici SpA filed Critical Pirelli Coordinamento Pneumatici SpA
Publication of CN13096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096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5038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50388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ires In General (AREA)
  • Tyre Moulding (AREA)

Abstract

在汽车轮胎中,为了形成各个胎缘增强构件(4),首先铺放第一组细长部分13,该细长部分形成帘布层(3)的径向内部末端区域(15),然后在沿轴向伸向相应区域外侧的端部分(17)上形成环形锚定嵌入件(19),该嵌入件由绕成轴向邻接线圈的金属丝构成。然后在各个内部末端区域(15)上形成增强部件(20),该增强部件伸离轮胎轴线时逐渐变尖。接着铺放第二组的细长部分(14),完成帘布层(3)的制作,并形成轴向外部末端区域(16),该区域叠置在增强部件(20)上。在各个外部末端区域(16)的端部分(18)上形成附加的环形嵌入件(23),该端部分(18)沿径向叠置在锚定嵌入件(19)上。本发明的轮胎装在对称的轮圈上,该轮圈具有两个侧部分,该侧部分设计成胎缘座,以便嵌入相应的轮胎胎缘,该胎缘座由截头圆锥面形成,该圆锥面向轮圈转动轴线会聚,伸离其赤道表面。

Description

制造车轮轮胎的方法、该方法制造 的轮胎及该轮胎的车轮
本发明涉及制造车轮轮胎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形成胎体构件,该构件具有至少一个帘布层,该帘布层的末端区域与相应的沿轴向彼此隔开的环形增强构件相接合;在胎体构件外侧位置沿圆周铺放带构件;在带构件外侧位置沿圆周贴上胎面层,并在胎体构件的两个侧部相对位置上贴上至少一对侧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上述方法制造的车轮轮胎,该轮胎包括:胎体构件,具有至少一个帘布层,该帘布层的末端区域与轴向彼此隔开的相应环形增强构件相结合;带构件,沿圆周贴在胎体构件外侧的位置;胎面层,沿圆周贴在带构件外侧的位置;至少一对侧壁,贴在胎体构件的两个侧部相对位置上。
本发明还涉及轮胎车轮,该车轮包括具有胎缘座的安装轮圈,该胎缘座由截头圆锥面形成,该圆锥面向轮胎转动轴线会聚并伸离其赤道面,用本发明方法制造的轮胎具有胎缘,该胎缘设计成可精确地嵌入上述胎缘座。
制造车轮轮胎包括制造胎体构件,该胎体构件基本上由一个或多个大体为环形形状的帘布层构件,该帘布层的轴向相对侧边缘与相应环形增强构件相结合,各个环形增强构件正常包括沿圆周不能伸展的金属环形嵌入件以及填充部件,该嵌入件通常称为胎缘芯,该填充部件由弹性材料构成,在径向外部位置与胎缘芯相结合。
胎体构件在圆周外部位置具有带构件(贴在胎体构件上以后),该带构件具有一个或多个形成封闭环的带层,该带层基本上由彼此相对适当取向的和与相邻帘布层的帘线适当取向的纤维或金属线组成。
然后将胎面层贴在带构件的圆周外部位置上,该胎面层通常由适当厚度的弹性材料条构成。
应当指出,为便于本发明的说明,术语“弹性材料”意指整个橡胶混合物,即由与增强填充剂和/或各种类型工艺添加剂适当混合的至少一种基体聚合物形成的组合材料。
最后,将一对侧壁贴在正制造轮胎的相对两侧,各个上述侧壁覆盖轮胎的侧部分,位于所谓肩部区域和所谓胎缘之间,该肩部区域靠近胎面层的相应侧边缘,而胎缘配置在相应胎缘芯上。
传统生产方法基本上是先彼此分开地制造上面列举的轮胎部件,然后在制造轮胎时将这些部件组装在一起。
已经提出不求助于生产半成品的制造方法,因而可以在制造轮胎的步骤中直接制造部分的或有的胎体结构部件。
例如,美国专利5453140公开一种形成帘布层的方法和装置,方法是在形状与轮胎匹配的支承件上铺放许多帘线部分,这些帘线部分沿圆周并列配置,通过切断从线轴送来的各别帘线便可依次形成这些帘线部分。
为制造环形增强构件,众所周知,将形成帘布层的各别帘线的相对两端配置在各个轮胎胎缘的附近,以交替顺序配置,就环形锚定嵌入件而言,配置在两个轴向相对位置,该嵌入件基本上形成为像圆形冠那样,它由金属丝线圈组成,该线圈配置在同心圆周上,如从专利EP 0664231和专利US 5702548所见到的那样。
在上述技术中,形成一个层或多层帘布层的所有帘线基本沿中心轴线配置,可以抵抗相应胎缘的弯曲。在这种情况下,胎缘的结构强度必定取决于用很硬弹性材料制成的加入胎缘构件的充填嵌入件的刚性,该胎缘构件的性质会受到因环境和正常工作应力产生的温度变化的影响。
本申请人已经发现,如果将条状部分适当地铺放在刚性的环形支承件上,使各个条状部分包括许多彼此平行的帘线并嵌入到弹性层,用这种方法制造一个或多个帘布层,则可以在简化生产工艺方面以及提高轮胎的特性方面获得重要的改进。
为此,本发明人已经开发了不同的制造方法,这些方法构成相应欧洲专利申请的王题。
例如,在欧洲专利申请No.97830731.2和97830733.8中分别公开了一种制造方法和轮胎,这些方法通过铺放第一和第二帘布层来形成胎体构件,各个帘布层由条状部分形成,该条状部分铺放成沿圆周相互并排配置。
采用这些专利申请所述方法制造的轮胎具有分别属于第一和第二帘布层的条状部分的端部分,这些端部分别配置在胎缘环形增强部件的相对两侧。
这种配置方式再加上使第一和另一帘布层的条状部分相应地交叉取向显著地改进了靠近胎缘和侧壁部分的轮胎结构强度。
在本发明人的欧洲专利申请No.98830472.1中同样提出了帘布层的制造方法,该方法是,以交替顺序铺放第一和第二组的条状部分,属于第一和第二组的部分分别结束于胎缘增强构件的相对侧。
因此在胎缘和侧壁部分的结构强度即使在铺放单一的帘布层时也获得改进。
轮胎胎缘尤其是嵌入其中的环形增强构件被设想和成形为可以适当方式匹配在轮圈上的相应圆形胎缘座上,使该轮胎与该轮圈相结合,以便确保轮胎在这两个车轮部件之间的稳定连接。
更详细地讲,在各个胎缘和相应轮圈的圆形胎缘座之间的嵌合是使得可以借用轮胎的充气压力将胎缘恒定地推在对接肩部上,该肩部沿径向伸离轮胎的转动轴线并形成轴圈的轴向外部边缘。至少在无内胎的轮胎中,用于嵌合胎缘的各个圆形胎缘座具有称作“胎缘座”的截头圆锥面,该圆锥面具有向轮胎赤道面附近的转动轴线会聚的伸出部。各个胎缘由于充气压力而被轴向推离赤道面,该胎缘将一个轴向推力作用在相应胎缘座上,从而可以确保理想地气密密封轮胎内的气体。
近来已提出一种车轮,在这种车轮中,轮胎胎缘的嵌合座具有截头圆锥构形,该构形逐渐向伸离赤道面的转动轴线会聚。这种轮圈/轮胎组合的例子示于美国专利No.5634933中。
在此专利提出的实施例中,被成形为可与轮圈上相应座匹配的轮胎胎缘具有环形增强构件,该构件包括通常的胎缘芯,帘布层的末端区域沿轴向四折绕在该胎缘芯上。这种子午式胎体构件其总的横截面形状具有恒定的弯曲方向,靠近胎缘芯的弯曲切线大体平行于赤道面。
专利WO95/23073说明一种轮胎,其胎缘特别适合于装在其截头圆锥形胎缘座沿轴向往外转的轮圈上。
按本申请人的理解,在这种轮胎中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改变其结构,以利于其制造工艺。事实上,在这种轮胎中,需要将帘布层的各个末端区域沿轴向往回折叠,即从外侧绕硬弹性材料作的环形嵌入件向内折叠,该嵌入件的横截面形状基本上是楔形,其底面大体平行于轮圈的胎缘座。
在靠近楔形顶点的区域,帘布层的末端区域仍在轴向向内方向绕过具有大体圆形横截面形状的胎缘芯。软的橡胶填充元件配置在围绕楔形环状嵌入件和胎缘芯的区域,因而,在由充气压力产生沿帘布层延伸部分的张力时,该胎缘芯趋向于沿轴向向胎缘的外侧移动,因而作用在楔形嵌入件的倾斜表面上,由此增加了胎缘压在轮圈胎缘座上的接触压力。
本申请人还提出一种构成欧洲专利申请No.98.110354.2题目的轮胎,这种轮胎的胎缘适合于牢固地锚定在轮圈的相应座上,该座具有轴向朝外的截面圆锥形胎缘座。
按照本发明,已经发现,如果各个轮胎的胎缘具有环形增强构件,使该增强构件最好具有大体为“L”形的横截面构形,使该构形的径向外部部分与一个或多个帘布层形成整体,而使其径向内部部分大体平行于轮圈的胎缘座,并设计成可利用传送到一个或多个帘布层上张力使胎缘在轮圈上作用一个推力,则可以显著简化轮胎的制造工艺,使该轮胎的胎缘适合于装在其截头圆锥形胎缘座面朝外的轮圈上。
事实上本发明人已看出,可以以方便的方式制造这种轮胎,方法是基本上沿转动轴线的径向方向和/或与轮胎本身的圆周延伸方向的切线方向输送轮胎的部件,而基本上不用轴向运动,这种方法已在本发明人提出的迄今未公布的上述欧洲专利申请No.97830731.2、No.97830733.8以及No.98830472.1的方法中说明。
更详细地讲,本发明涉及一种制造车轮轮胎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制造胎体构件包括以下步骤:在成形为可匹配上述轮胎内表面延伸部分的环形支承件上铺放至少一个帘布层的至少第一部分,该第一部分形成上述至少一个帘布层的轴向内部末端区域;铺设至少一个沿圆周不伸展的环形锚定嵌入件,径向叠置在上述一个或两个上述轴向内部末端区域的端部分上,该环形嵌入件的横截面形状为扁平构形,它沿轴向伸离相应的内部末端区域及上述轮胎的赤道面;在各个内部末端区域上贴上至少一个增强部件,该增强部件具有至少一个主部分,该主部分的横截面形状为锥形,伸离上述转动轴线时逐渐变尖,相对于上述环形锚定嵌件基本上位于轴向内部位置。
最好还执行以下步骤:铺设上述至少一个帘布层的至少一个第二部分,该第二部分形成上述至少一个帘布层的轴向外部末端区域。
在优选实施例中,在铺设增强部件之后才铺放第二帘布层部分,使得外部末端区域叠置在相应增强部件上,即叠置在与上述内部末端区域相对的侧面上。
具体是,配置各个环形锚定嵌入件,配置的方法是,围绕环形支承件绕上至少一个细长元件,绕成轴向邻接的同心线圈。
上述外部末端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区域的端部分最好配置成靠着相应增强部件,该端部分基本上平行于上述环形锚定嵌入件延伸。
最好还执行附加的铺设步骤,即在上述外部末端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区域的端部分上沿径向叠置至少一个沿圆周不伸展的附加环形嵌入件,该嵌入件大体平行于上述环形锚定嵌入件延伸。
可以方便地铺设附加环形嵌入件,方法是,在环形支承件上绕至少一个细长元件,绕成沿轴向邻接的同心线圈。
按照优选结构方案,铺设上述至少一个帘布层的第一和/或第二(存在时)部分,铺设的方法是,分别在环形支承件上铺设至少一个第一组和/或一个第二组的细长部分,使这些部分沿支承件的圆周分布,各个上述细长部分沿环形支承件的横截面构形延伸,形成U字形形状,从而形成两个沿轴向相互隔开的支承上述末端区域的侧部分以及在两个侧部分之间的径向外部位置上延伸的冠部分。
第一组的部分其铺放的圆周节距最好大于其宽度,而第二组的部分铺设成其冠部分位于第一组两个相邻部分之间的间隙中,使其与该相邻部分一起形成上述至少一个帘布层。
按照可能的结构变型例,铺设增强部件是在铺设环形锚定嵌入件之前进行的。
还可以这样铺设,即光铺设帘布层的第二部分,然后再铺设锚定嵌入件,后者最好铺成径向叠置在相应外部末端区域的端部分上。
还可以这样铺设,即在铺设上述至少一个帘布层的第二部分期间,使各个外部末端区域的端部分配置在相应内部末端区域的端部分上,该端部分沿轴向伸离赤道面。
最好还执行一个步骤,该步骤的要点是,加上至少一个沿圆周不伸展的附加环形嵌入件,该嵌入件具有扁平横截面形状,它沿径向贴着相应增强部件主部分的轴向内壁延伸。
具体是,贴着上述内部末端区域中的一个区域加上各个附加环形嵌入件,然后加上相应的增强部件。
最好采用以下方法配置各个附加环形嵌入件,即在环形支承件上绕上至少一个细长元件,绕成径向邻接的同心线圈。
按照另一种可能的结构变型例,在配置上述至少一增强部件之前铺设帘布层的上述至少一个第二部分,使得该至少一个上述外部末端区域中的一个区域位于相应内部末端区域和相应增强部件之间。
更为有利地实施本发明的方法是,基本上不用平行于上述环形支承件转动轴线的,旨在将上述至少一个帘布层的末端区域沿轴向反向折向上述赤道面的运动。
本发明还涉及车轮轮胎,该轮胎的特征在于,上述环形增强构件中的至少一个构件包括:至少一个增强部件,该增强部件贴着上述至少一个帘布层配置,并具有至少一个主部分,该主部分的横截面形状为锥形,伸离上述轮胎转动轴线时逐渐变尖;至少一个沿圆周不伸展的环形锚定嵌入件,该嵌入件的横截面形状为扁平构形,它沿轴向伸离增强元件的主部分。
各个环形锚定嵌入件最好向伸离轮胎赤道面的转动几何轴线会聚的方向延伸。
环形锚定嵌入件和增强部件最好刚性地连成一起,形成形为“L”形的大体整体构件。
各个环形增强构件的横截面形状具有几何重心,该重心所在的位置使得上述环形锚定嵌入件的轴向外端边缘在存在因轮胎充气压力而产生沿上述至少一个帘布层的张力时倾向于移向轮胎的转动轴线。
更详细地讲,各个环形增强构件的横截面构形其几何重心位于一个位置,该位置相对于上述增强部件在轴向外部,而相对于上述环形锚定嵌入件的轴向外端边缘则在轴向内部。
上述至少一个帘布层最好具有分别形成轴向内部末端区域以及轴向外部末端区域的第一和第二部分。
在优选的结构方案中,上述增强部件在轴向位上述至少一个帘布层的相应轴向内部末端区域和相应轴向外部末端区域之间。
或者换一种方式,可将增强部件配置在帘布层内端和外端二者轴向外侧的位置。
环形锚定嵌入件最好还配置在径向外部位置,贴着上述内部末端区域的端部分,该端部分沿轴向伸离轮胎的赤道面。
增强部件最好包括至少一个用弹性材料作的环形件,该环形件的硬度最好大于48°肖氏硬度D。
上述环形锚定嵌入件最好基本上配置在增强部件主部分的环形内边缘附近。
在径向内部位置的上述增强部件具有延伸部分,该延伸部分大体平行于上述环形锚定嵌入件延伸。
最好设计成具有一个平行于上述环形锚定嵌入件延伸的附加环形嵌入件。
该附加环形嵌入件最好加在轴向外部位置,贴着上述外部末端区域的端部分,并沿轴向伸离轮胎的赤道面。
在优选的结构方案中,上述至少一个帘布层包括沿圆周分布的第一和/或第二组的细长部分,最好沿上述转动轴线以交替顺序配置,各个部分沿胎体构件的横截面构形延伸,形成U形形状,由此形成两个沿轴向方向相互间隔开的两个侧部分和在两个侧部分之间的径向外部位置延伸的冠部分。
上述帘布层的轴向内部末端区域和轴向外部末端区域分别形成在第一和第二组的部分的侧部分上。
环形锚定嵌入件可以方便地配置成贴着上述外部末端区域的端部分上,该端部伸离上述轮胎的赤道面。
可以铺放外部末端区域的端部分,使其径向叠置在内部末端区域的端部分上。
还可以设想铺放至少一个沿圆周不伸展的附加环形嵌入件,该嵌入件的横截面构形沿径向延伸,贴着上述增强部件主部分的径向内部壁。
本发明还涉及车轮,车轮的特征在于,该车辆包括安装轮圈,该轮圈具有由截头圆锥面形成的胎缘座,该截头圆锥面向轮胎的转动轴线会聚,伸离其赤道面,还涉及用本发明方法制造的轮胎,该轮胎具有胎缘,该胎缘设计成可精确地嵌入到上述胎缘座上。
上述轮圈的特征在于存在轴向内部的防胎缘移位的凸起部以及其径向外部轮廓的对称性,该凸起部具有最小的高度或甚至零高度。
本发明的这一方面基于认识到,与胎缘跨越上述凸起部有关的技术问题取决于胎缘本身的结构。
已经发现,当在一个大体垂直于转动轴线的平面上绕若干圈胎缘芯和/或使线圈分布在大体平行于胎缘座平面的截头圆锥面上时可以更容易地控制胎缘越过凸起部。
还已经发现,由于采用上述多线圈的胎缘心,因此可以显著减小位于安装轮圈上的上述两个胎缘座之间的凹部深度。
下面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制造车轮轮胎胎体构件的方法、以及用上述方法制造的胎体构件和车轮的优选的但不是唯一的实施例,从这些说明中可以清楚看出其它的特有特征和优点,该车轮包括一种轮胎,该轮胎具有上述胎体构件,并配置在相应轮圈上。下面参考附图进行说明,这些附图仅作为举例,并不限于这些附图,这些附图是:
图1是局部切除的透视图,示出按本发明制造的并装在相应轮圈上的轮胎;
图2是局部透视图,示出在形成本发明轮胎的帘布层时铺设第一组细长部分的铺放顺序;
图3是局部透视图,示出环形锚定嵌入件和增强部件,它们加在由第一组细长部分形成的帘布层内部末端区域的附近;
图4是透视图,示出附加环形嵌入件,该嵌入件沿径向叠置在帘布层轴向外部区域的端部上,该端部分由铺放在第一组的两部分之间间隙中第二细长部分形成;
图5是局部截面图,示出本发明的装在相应轮圈上处于充气状态的轮胎;
图6示出图5所示的在行驶状态下受侧向推力作用的轮胎;
图7示出图5所示的在行驶状态下受到一个力作用的轮胎,该力是推力,其方向相反于图6所示力的方向;
图8是局部横截面图,示出本发明一种变型结构的轮胎,该轮胎装在相应轮圈上,处于充气状态;
图9是局部横截面图,示出本发明另一种变型结构的轮胎,该轮胎装在相应轮圈上,处于充气状态;
图10是横向完整的局部横截面图,示出图8所示变型结构的轮胎,该轮胎在内部具有内胎,装在相应轮圈上,处于充气状态。
参考上述附图,编号1整个表示用本发明方法制造的车轮的轮胎。轮胎1具有胎体构件2;该构件2包括至少一层帘布层3,该帘布层大体为环形状,其末端区域15、16与一对环形的沿轴向间隔开的增强构件4(附图中只示出一个)相接合,当轮胎作成后,各个上述构件位于通常称为“胎缘”的区域。
带构件5包括一个或多个带层6a、6b、7,该带构件沿圆周外部位置铺在胎体构件2上。胎面层8沿周面叠置在带构件5上,上述胎面层上具有纵向和横向凹槽8a,该凹槽形成在胎面层内,是在轮胎硫化处理时采用模制操作法形成,该凹槽8a配置成形成要求的“胎面花纹”。
轮胎还包括一对所谓“侧壁”9,该侧壁从侧面贴在胎体构件2的相对两侧。
胎体构件2沿其内部壁衬有密封层10或所谓“内衬”,该内衬基本上是一层弹性材料层,该弹性材料层是气密的,被设计成轮胎一旦充气便能确保轮胎自身的气密密封。
可利用环形支承件11组装上述部件以及制造其中一个或多个部件,该支承件示意示于图2~4,它是按照要制作的轮胎内壁的形状制成的。具体是,该环形支承件11在径向内部位置具有两个形成截头圆锥支承面11a的轴向凸出部,该支承面向轮胎的转动轴线会聚,伸离轮胎的赤道面,该会聚角约为15°,最好在10°~20°的范围内,但是仍可采用在此规定范围外的值。
环形支承件11的外廓尺寸小于成品胎的外廓尺寸,例如沿支承件本身在其赤通面上的圆周延伸部分测量的尺寸,按照线性测量,最好小2%~5%,该支承件的赤道面与轮胎自身的赤道面重合。
本文中既没有详细说明也没有详细示出环形支承件11,因为它与本发明的目的无关,但该支承件由例如收缩的转筒或可充气的腔构成,该腔可适当地被增强,以便在充气状态下形成和保持要求的环形形状。
如上所述,制造轮胎1计划首先形成胎体构件2,如果适当,从形成密封层10开始。
最好这样形成密封层10,即在环形支承件11的圆周绕至少一个气密弹性材料带状层12,该弹性材料层由配置在环形支承附近的挤压机和/或压光机形成。从图1可以清楚看到,这样绕制带状层12,即大体绕成连续的彼此并排在一起的环形圈,使其贴合环形支承件11外表面的横截型面。
对于本发明,横截型面应理解为由环形支承件11的半部分代表的构形,该半部分是切开通过支承件转动几何轴线的一个径向平面形成的,图中未示出该几何轴线,它与轮胎的转动几何轴线重合,因而与待制造的胎体构件2的转动几何轴线重合。
按照本发明,帘布层3可直接形成在环形支承件11上,方法是,如下面将详细说明的,用至少一个连续细长部件形成第一和第二组细长部分13、14,然后铺放这些部分,细长部分的宽度在3~15mm之间,这些细长元件基本上包括一个或多个线状元件,最好3~10个线状元件,它们沿纵向以平行方式彼此并排,至少部分地嵌入弹性材料层中。
这些线状元件分别由例如直径最好在0.6~1.2mm的纺线帘线或直径最好为0.3~2.1mm的金属帘线构成。连续的细长元件例如可直接由制造这种帘线的压出机提供,并最好用铺放装置导向,铺放装置的结构和功能特性更详细地说明于本申请人的欧洲专利申请No.97830731.2,该申请的内容在下文中作参考。
这种铺放装置适合于顺序剪断连续细长元件,以形成预定长度的细长部分13、14。
剪断各个细长部分13、14,紧接着将其铺放在环形支承件11上,然后利用例如活动的夹具件和/或适当的滚压部件,沿环形支承件的横截型面形成U形结构的细长部件。一当铺放完备,各个细长部分13、14基本上包括沿径向伸向环形支承件11轴线的两个侧部分13a、14a以及冠部分13b、14b,前者位于在轴向彼此间隔开的位置,后者在径向外部位置延伸,位于两个侧部分之间。必须指出,各个侧部分13a、14a精确地沿环形支承件11的表面而行,直到紧接相应截头圆锥支承面的轴向外边缘。
环形支承件11按一定角度地转动,使其达到与上述铺放装置操作同步的步进运动,使得在切断各个细长部分13、14的各次操作之后,将其铺放在与前面铺放部分13、14沿圆周方向隔开的位置上。
具体是,使环形转筒11的转动角节距最好对应于一个圆周位移,使该位移等于各个细长部分13、14宽度的整倍数,准确地讲为两倍于上述宽度。
必须指出,为方便本说明,除非另有说明,“圆周的”一词是指位于赤道面X-X上靠近环形支承件外表面的圆周。
按照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上述操作顺序是这样,即,使环形支承件11绕其轴线转第一整圈,这样便在铺放第一组细长部分13之后形成第一部分帘布层3,该第一组细长部分沿环形分布,其圆周间隔为各个上述部分宽度的两倍。
该第一部分帘布层3其侧部分13a的径向内部区域包括轴向内部末端区域15,该区域相互间隔开(附图中仅见一个区域),各个区域伸出端部分17,该端部分沿轴向向外弯曲,即伸离赤道面,最好位于平行于截头圆锥支承面11a的方向。
从图2可清楚看出,在第一组的两部分之间最好留有空的间隔S,该间隔至少在这些部分的冠部分13b上其宽度等于上述部分的宽度。
然而对于本发明,转动支承件11还可以这样进行转动,使得圆周间隔等于各个部分的宽度,使得铺放的第一组的部分其相应的冠部分13b相互邻接,从而形成第一完全帘布层。
最好在一个平行于环形支承件11转动轴线的平面内铺放第一组的各个细长部分13。然而如果需要还可这样铺放,即将细长部分铺放成相对于环形支承件11的圆周延伸方向是倾斜取向的,例如倾斜15°~35°角。
例如通过适当调节环形支承件11转动几何轴线相对于上述铺放装置的取向便可以调节细长部分13、14的铺放角度。
形成胎体构件2的随后步骤是,将上述不延伸的环形构件4或该构件中的至少一些构件加在待成形帘布层3的各个内部末端区域15的附近,由此形成称作“胎缘”的胎体区域,该胎缘专门设计于确保将轮胎固定在对应的安装轮圈上。
按照本发明,根据本发明人的待审欧洲专利申请No.98110354.2的说明,可以形成一个,最好形成两个环形增强构件4。
具体是,在图1~7的结构技术方案中,形成各个环形构件4首先是形成至少一个沿圆周不伸展的环形锚定嵌入件19,该嵌入件沿径向叠置在各个内部末端区域15的端部分17上,该嵌入件为扁平形状,大体沿轴向伸离赤道面X-X。
具体是,环形锚定嵌入件的横截型面最好沿一个方向延伸,该方向向环形支承件的几何轴线会聚,伸离赤道面X-X,会聚角最好为15°角,并且在任何情况下对应于相应截头圆锥形支承面11a的倾斜度。
具体是,按照优选的结构方案,环形锚定嵌入件19可以直接形成在由第一组细长部分13形成的帘布层部分3的内部末端区域15上,形成方法是将至少一个连续线状元件绕在环形支承件11上,形成轴向邻接的同心绕线19a。
如果需要,可利用滚子或其它合适的作用于环形支承件11的装置,使构成环形锚定嵌入件19的线圈19a排列成一个或多个径向叠置层。
衬着第一组细长部分13的弹性层的粘性以及预先铺在转筒上的密封层10(如果有的话)将确保成形时各别绕线19a的稳定定位。
最好在涂橡胶步骤之前铺放线状元件,在涂橡胶期间,对于最好用金属材料制作的线状元件,可以用至少一层生的弹性材料作衬,该弹性材料除确保线状元件本身的极好橡胶-金属结合作用外,还有利于该元件的粘接,以便使其牢固地定在正成形的胎体构件上。
然后靠着帘布层3第一部分的各个内部末端区域15形成至少一个增强元件20,上述增强元件的主部分21具有大体三角形的横截面形状,该三角形截面伸离轮胎转动轴线时逐渐形成锥形,该三角形截面相对于环形锚定嵌入件位于轴向内部位置。
增强嵌入件20最好包括由弹性材料作的环形体,该弹性体的硬度大于48°肖氏硬度D,最好在48°~55°肖氏硬度D之间,该增强嵌入件20最好形成为直接靠着内部末端区域15,形成的方法是加上连续的弹性材料条,该条由位于环形支承件11附近的挤压机挤出。
当上述连续条从挤压机挤出时,该条应具有增强件20确定的横截面形状。或者使上述连续条的横截面小于增强件20的横截面,然后加上若干圈上述连续条,使这些圈的并列和/或叠置,这样便可获得增强件的横截面形状,从而形成增强件20的最终构形。
在图1~7所示的结构方案中,还预想增强件20具有位于径向内部位置的延伸部分22,该部分是主部的延续部分,延续方向大体平行于环形锚定嵌入件19,并沿径向叠置在该嵌入件上。
按照本发明的优选结构方案,在加上增强件20以后,再铺放第二组的细长部分14,此细长部分是通过按一定尺寸剪断上述连续细长元件形成的,并按照类似于施加第一组细长部分13的方式将细长部分14加在环形支承件11上,这样便完成了第一帘布层3的制作。
从图4可以清楚看出,第二组的各个部分14沿环形支承件11的横截型面被铺放成U形形状,铺放在第一组的两个相邻部分13之间,处在与后者平行的方向。具体是,第二组的各个部分具有其各自的冠部分14b以及一对轴向间隔开的侧部分14a,前者沿圆周排列在第一组的部分13的冠部分13b之间,充满其间存在的间隔。
总而言之,第二组的细长部分形成胎体构件3的第二部分,它具有另外的末端区域16,各个末端区域相对于内部末端区域位于轴向外部位置。具体是,在图7至8的例子中,各个外部末端区域16在轴向外部位置叠在相应增强件20的主部分21上,并延伸出端部分18,该端部分伸离赤道面X-X,并沿径向叠置在增强件自身的延伸部分22上。
因此各个增强件20沿轴向位于帘布层3的轴向内部末端区域15和轴向外部末端区域16之间。
还可以设计为,第二组的各部分的侧部分14a可以部分覆盖第一组的两个相邻部分13的侧部分13a,各个覆盖的部分位于相应增强件20的径向外边缘和过渡区域之间,该过渡区域位于侧部分自身和冠部分13b、14b之间。
由于相对环形支承件11的几何轴线径向取向的相邻侧部分13a、14a之间的相互会聚,所以第一组的部分13的侧部分13a的叠置部分或覆盖部分即覆盖区域的圆周宽度将会从各个环形增强构件4的增强件20的径向外部边缘附近的最大值减小到侧部分13a、14a和冠部分13b、14b之间过渡区域的零值。
一种变型实施例特别适用于将第一组的部分13铺放成第一完全帘布层3的情况,按照此种可能的变型实施例,还可以铺放第二组的部分14,铺放的圆周间隔等于其宽度,使其彼此相邻,一齐形成叠置在第一帘布层上的第二帘布层。在这种情况下,第二组的部分14可相对于轮胎圆周延伸方向倾斜取向,其倾斜方向最好与第一组的部分13的倾斜方向相反。
按照图1~7所示的结构方案,在铺放第二组细长部分14之后,完成环形胎缘增强构件4。
在这种场合,如图4所示,对各个环形增强构件4可以加上沿圆周不伸展的附加的环形嵌入件23,该嵌入件具有扁平的横截面形状,大体平行于环形锚定嵌入件19。该附加的环形嵌入件23可直接形成在径向外部位置上,靠着外部末端区域16的端部分18,形成的方法是,将相应的线状元件绕在环形支承件11上,形成轴向相邻的同心线圈23a。
在进行此种操作后,各个外部末端区域16的端部分18最好保持密封在增强件20的延伸部分22和另外的环形嵌入件23之间。
在子午式轮胎中,通常将带构件5加在胎体构件2上。
这种带构件5可以采用任何技术人员感到方便的方式形成,在所示的例子中,该带构件5基本上包括第一和第二带层6a、6b,这些层具有相应交叉取向的帘线。将至少一根连续帘线绕在第一和第二带层6a、6b上,使其形成沿轴向邻接的绕线圈,这样便在上述带层上叠置另外的带层7。
然后将胎面层8和侧壁9加在胎体构件2上,该层和侧壁可以用技术人员感到方便的任何方式形成。带构件、侧壁和胎面带的结构例子说明于本发明人的欧洲专利No.97830632.2,加上该胎面带便完成在环形支承件11上成形轮胎1的操作。
如此形成的轮胎1在适当时间从支承件11上取下后便可以随时进行硫化处理,可以用任何方便的方式进行这种处理。
图8示出的结构变型例与上述结构不同之处在于环形增强构件4的形成。事实上可以设计成,各个环形增强构件4的附加环形嵌入件23在存在时可使其相对于轮胎轴线的取向基本上在径向,并贴着相应增强件20的主部分21的轴向内壁。
具体是,最好设计为将各个附加的环形嵌入件23直接形成在相应的内部末端区域15,然后再加增强件20,形成嵌入件23的方法是,在环形支承件11绕上相应的线状元件,使其形成沿纵方向叠置的相互邻接的绕线圈23a。
必须指出,这种附加的环形嵌入件还可用在图1~7所示的结构方案中,除这些图中所示的附加环形嵌入件23外还可以加上这种嵌入件,或者可以取代该嵌入件。
在形成附加嵌入件23之后,形成增强件,形成方式类似于图1~7所示的结构方案的形成方式。
在图8所示的变型实施例中,增强件20最好没有延伸部分22。在这种情况下,在随后铺放第二组的细长部分14时,外部末端区域16的端部分18分别配置在相应内部末端区域15的端部分17上,与后者形成径向叠置关系。
加上环形锚定嵌入件19之后便完成各个环形增强部件4的成形,该嵌入件19沿径向叠置在相应外部末端区域16的端部分18上,方法是利用绕制方法绕上相应的线状元件,使其形成轴向邻接的同心线圈19a。与上述情况相比,在图9所示的变型实施例中,增强部件20相对于整个帘布层3被设计成位于轴向外部位置。为此,在需要时,在加上增强部件20以及附加环形嵌入件23之前,加上第二组条形部分14,以便形成第二部分帘布层3。这样,各个外部末端区域16便位于相应内部末端区域15和增强件20之间。
对于图9所示结构方案的其余构件和结构方面可完全参考对图8所作的说明。
在上述各个结构方案中,在环形锚定嵌入件19、增强件20以及胎体构件2的其余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增强件和环形锚定嵌入件彼此间基本上达到刚性连接。
换言之,环形锚定嵌入件19和增强元件20从功能观点看以整体构件的方式起作用,该整体构件大体为L形,具有径向臂和轴向臂,前者由增强件20的主部分21构成,后者由环形锚定嵌入件19构成,该嵌入件19沿轴向伸离赤道面X-X。
图5和9以示意形式示出轮胎1的功能特征。在这图中示出轮胎1装在相应轮圈30上,该轮圈30在两个轴向相对位置分别具有嵌入胎缘的座31。各个嵌入座31具有由截头圆锥面形成的所谓胎缘座31a,该胎缘座向远离赤道面X-X的轮胎轴线会聚,平行于相应锚定嵌入件19的延伸部分。该胎缘座31a沿轴向限制在轴向外部环形凸起部31b和轴向内部环形凸起部31c之间,这些凸起部下面还称为“防胎缘移位的凸起部”。
如上述附图所示,环形增强构件4的横截面轮廓的几何重心相对于增强件20位于轴向外部位置,而相对于环形锚定嵌入件19的轴向外部末端边缘则位于轴向内部位置。
轮胎的充气压力使帘布层沿第一和第二组的部分中的线状元件产生张紧作用。
在图5中,对于充气状态的轮胎,在增强件20的径向内边缘附近作用的力T将使第一组的部分13张紧。在上述施力点上的与相应部分13的纵向延伸部分相切的力T其值正比于充气压力值和轮胎9侧壁附近的帘布层3的横向侧面形状具有的曲率半径R的值,并且该力产生对重心G的力矩M,该力矩将锚定嵌入件19的轴向外部边缘附近部分推压在相应轮圈30的胎缘座31a上。这样,胎缘压在轮圈30的胎缘座31a上的力P便可以确保完全气密密封轮胎内的空气。
图6示出在行驶条件下在负载和受到侧向推力时的轮胎。具体是,图6示出车辆拐弯时其内侧部分的轮胎胎缘区域的特性。
如已注意到的,由于侧向推力F的作用,胎体构件受到压缩,并相对于赤道平面X-X发生移向拐弯内侧的侧向位移。
因此在侧壁附近的帘布层的曲率半径减小到值R',该值R'小于在图5条件下测量的半径R。同时,轮胎的胎缘4,特别是在增强件20主部分21附近的胎缘4发生弯曲,这种弯曲倾向于增加帘布层3的轴向内部区域15的张力,这种张力的增加又进一步增加了力矩M,因而增加了因胎缘轴向外部区域压靠在胎缘座31a上而产生的推力P'。
图7示出在行驶条件下受到侧向推力的轮胎,特别示出位于车辆拐弯时其外侧的胎缘。在这种情况下,在帘布层3上引起的压缩和侧向位移作用使得该帘布层在侧壁9的区域形成弯曲的延伸部分,该部分的曲率半径R″大于在图5所示条件下得到的半径R。
因而在内部末端区域15和外部末端区域16两个区域的帘布层3的张力增加,并且增强件20的主部分21倾向于向赤道面X-X弯曲。在这种状态下,轮胎胎缘趋向于施加指向外部环行凸起部31c的轴向推力P″,由于胎缘座31b和环形锚定嵌入件19是锥状的,因而增加了在该胎缘座31b上的接触压力。
图10示出本发明轮胎装在轮圈上的部分截面图,该轮圈具有由截头圆锥面形成的胎缘座,该截头圆锥面向远离其赤道面的轮胎转动轴线会聚,其会聚角β最好在5°~25°之间,最好取20°。
轮胎的胎缘中装有不能沿圆周伸展的环形增强构件,这些构件选自上述构件中的一种构件,具体为图8所示的构件。
轮圈最好具有对称的径向外部轮廓,该轮圈包括较宽的中心凹部,该凹部在轴向以上述胎缘座为界,该胎缘座的最小直径Dm大于上述凹部的最小直径Dr
在各个胎缘座的区域上,轮圈具有在轴向内部位置的凸起部31c,该凸起部设计成可在行驶期间防止轮胎的相应胎缘越过该凸起部,而落在中央凹部内。
装在具有如上所述胎缘座的轮圈上的已知轮胎例如上述美国专利No.5634993所述轮胎具有用现有工艺的常规胎缘芯增强的胎缘,这种胎缘芯由单一金属芯构成,下面称作“整体胎缘丝”,它与本发明胎缘增强构件用的“多圈”胎缘丝不同。
已经认识到,用这些轮胎时,上述凸起部必须要有较大的径向延伸,以便在轮胎放气时防止胎缘越过该凸起部,以免在汽车的方向稳定性方面造成周知的严重后果。换言之,凸起部的直径至少必须基本上等于整体胎缘丝的最大直径。为此,已知胎圈具有这样的中央凹部,该凹部相对于在凸起部附近位置测量的胎缘座的直径具有更大程度的下凹:这样,在将轮胎装在轮圈上时,轮胎的胎缘相对于轮圈便可能装在很偏心的位置上,因而可能分若干接连步骤沿径向从里向外越过凸起部,首先沿凸起部的圆周中心线,然后沿直径相对的圆周中心线越过凸起部。
采用上述美国专利所示类型的轮胎,由于轮胎胎缘的径向更内直径等于Dm,而比胎缘座的最大直径Dc即轮胎安装直径小很多,所以问题特别严重。因此上述凹部的深度必须作得更大,这样便产生将轮子装在汽车轮毂上的问题。
上述专利采用具有不同配件的轮圈解决此问题,即增加汽车侧的胎缘座的直径,以便可以增加轴向邻接部分的凹部的最小直径。这种措施能够解决将车轮装在汽车上的问题,但在轮胎的方向稳定性方面引起一系列问题,因为相应的轮胎是具有不对称构件的轮胎,即其胎缘具有不同的装配直径,因此对作用于它的应力以非一致的方式起反应。
本发明的轮胎以非常有效的方式解决此问题。
首先必须注意到,分别由若干圈金属帘线的绕线构成的一对胎缘芯形成胎缘构件,该构件比已知的整体胎缘丝更容易弯曲,因此在轮胎放气时更容易发生形变,从而可形成特殊的特别的椭圆形状,这种椭圆形状在将轮胎装在轮圈上时使胎缘越过轮圈的凸起部是必需的,并且反过来,将其从轮圈上取下来也是必需的。
然而还必须注意到,在所示具体实施例中,这些绕线彼此配合使用,具体是,一组绕线配置在大体垂直于轮胎转动轴线的平面内,而另一组绕线沿大体平行于胎缘座的截头圆锥面配置,然而这些绕线也可以彼此分开使用即单独使用;因此这种构件基本上以如上所述的刚性L形增强件的方式起作用。
因而当轮胎装在轮圈上时这种增强件更能承受沿轴向向内的力,这种力在胎缘用整体胎缘芯的情况下能使胎缘滑过凸起部。
在这些已知轮胎中,在胎缘芯要越过凸起部时,没有任何一个胎缘结构部件可以制止胎缘移位。而在本发明的轮胎中,在上述各个绕组上,发生胎缘移位所必需的直径的增大将导致上述绕组中线圈直径越来越大的增加,特别是在径向绕组中,将导致从径向最内的线圈到径向最外位置的线圈的越来越大的拉伸。由于所用钢索的机械强度特性,所以可有效地防止这种拉伸。
另外,在锥形绕组的情况下,胎缘移位要求钢索线圈的直径逐渐增大,即要求拉伸绕组线圈,从轴向最内部位置的线圈到轴向最外位置的线圈,其拉伸越来越大。由于所用钢索具有基本上不伸长特性,所以可有效地制止这种直径增大。
作为结论,还可以不要凸起部,胎缘座本身便形成凸起部,它可以有效地防止胎缘移位,并且在任何情况下,凸起部的高度可以保持在很小值的范围内,而且沟槽的深度也具有较小值。
现在可以明显看出,用一个单一金属线圈绕组也可以解决问题,该绕组最好沿平行于胎缘座平面的截头圆锥面配置。
具体是,最好保持凸起部31c的直径Dh,使其值不小于锥形绕组轴向最内部线圈的径向外部尺寸。与之相配合,或者作为一种替代,最好使凸起部31c的直径Dh保持在不大于径向绕组的径向最内部线圈的径向外部直径的值。
参考图10,该图示出型号215/630/420轮胎,其中安装直径为424.2mm,凸出部的高度h等于3.5mm,该高度在任何情况下不大于4mm,最好在3~4mm之间,中央凹部的深度hc为17.5mm,最好在15~25mm之间。
在图10所示的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将上述轮胎和轮圈组装在一起形成的车轮还包括一种装置,该装置设计成可使轮子在局部放气条件下也具有自支承能力。上述装置最好由内胎100构成,该内胎具有分开的内腔,最好是上述本发明人的专利申请EP98.110354.2中所述的内胎。
上述内胎通过向其内腔引入加压流体而可弹性膨胀,该内胎为椭圆形,特别适合于矮型轮胎,包括两个分开的独立的内腔,该内腔彼此可以分开充气,两个内腔由中间纵向壁105分开,该纵向壁具有很大刚性,位于一个垂直于轮子转动轴线的平面内。
上述腔的充气最好用阀控制,不固定连接于安装轮圈,这种阀已在本发明人的专利申请No.EP98.830074.4说明。这些阀110中的各个阀最好彼此分开地执行充气、快速放气以及校正充气压力正确值的三种操作。
本发明具有重要优点。
具体是,由于本发明的环形增强构件4的结构设计,因此可以获得一种轮胎,这种轮胎适合于装在胎缘座的锥形朝外的轮圈上,这种设计没有对轮胎的制造工艺造成任何大的困难。
作为本发明的结果,事实上可以利用在帘布层上产生的张力,使得在任何操作条件下均可以增加胎缘压在轮圈胎缘座上的接触压力,为此目的并不需要配置先有技术设计的复杂的环形增强构件。
特别是,由于本发明简化了环形增强构件,所以可以以完全自动的方式将整个轮胎的部件组装在一个刚性转筒上,该转筒具有轮胎自身的内部形状。
事实上,按照上述说明,轮胎最好这样制造,即利用相对于支承件转动轴线大体垂直取向的运动以及相对支承件圆周延伸部分的切向运动,将轮胎的构成部件特别是胎缘增强构件加在可收缩的刚性环形支承件上。具体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以输送部件的方法,这种方法基本不采用平行于上述转动轴线的运动,或者在任何情况下不会沿轴向向内折叠一个或多个帘布层的末端区域。
特别是,作为本发明的结果,可以制造一种适合于装在上述轮圈上的轮胎,本发明采用了本发明人提出的构成上述待审欧洲专利申请No.97830731.2、97830733.8和98830472.1主题的新的结构原理,因而相对于已知制造工艺采用了它们的所有有利方面。
必须指出,由于采用上述轮胎的结构设计和构件设计特别是胎体构件2的设计,所以在结构强度方面以及工作性能方面得到显著改进,在结构强度方面尤其在胎缘附近区域的强度得到改进,这一区域通常要求较大的结构强度,而在工作性能方面尤其对车辆拐弯时发生的侧向推力使其产生了更好的作用。
在这方面本发明的轮胎还提供了另外的优点,这种优点主要起源于用新的多线圈胎缘芯替代传统的整体胎缘芯,这种优点是,可以应用上述类型的安装轮圈,这种轮圈具有对称胎缘座即具有相同的安装直径,同时还具有深度最小的中央凹部,最好没有轴向内部防胎缘位移凸起部或具有高度最小的凸起部。尤其是,环形增强构件的结构特征以及将它们结合到帘布层的方法使得进一步增加了在胎缘及胎壁区域的结构强度。
事实上,最后连接于帘布层3的沿环行不能伸长的环形嵌入件19、23的存在使得它与不同组的细长部分13、14的线状元件形成极好的“约束”。因此增强了胎体构件2在轮胎1的胎缘区域的强度,而为此并不需要应用另外的通常称作“包布(flippers)”的细长嵌入件,这种包布返回绕在环行增强构件4上,然而它们却用在先有技术中。
由于去掉帘布层末端区域的回折以及去掉随之而来的与环形支承件共轴的运动和执行相应工艺步骤的装置,所以使得轮胎的制造工艺更简化、更快速和更经济,也使得可以从轮胎构件中除去不连续的部件,这些部件在硫化的轮胎中以及在操作期间已造成很大的问题。

Claims (48)

1.一种制造汽车车轮轮胎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制造胎体构件(2),该胎体构件具有至少一层帘布层(3),该帘布层的末端区域与彼此沿轴向分开的相应环形增强构件(4)相接合:
将带构件(5)加在胎体构件(2)的圆周外部位置;
将胎面层(8)加在带构件(5)的圆周外部位置上以及在胎体构件(2)相对两侧的至少一对侧壁(9)上;
其特征在于,制造胎体构件(2)包括以下步骤:
将上述至少一个帘布层(3)的至少一个第一部分加在环形支承件(22)上,该支承件的形状与上述轮胎的内表面延伸部分的形状相匹配,该第一部分形成上述至少一个帘布层(3)的轴向内部末端区域(15);
加上至少一个沿圆周无伸展性的环形锚定嵌入件(19),该嵌入件径向叠置在上述轴向内部末端区域(15)中的至少一个区域的端部分(17)上,该嵌入件(19)的横截面形状为扁平构形,该横截面沿轴向伸离相应内部末端区域(15)和轮胎的赤道面;
加上至少一个增强部件(20),使其贴着上述内部末端区域(15)中的至少一个区域,该增强部件(20)具有至少一个主部分(21),其横截面形状为锥形,沿离开上述转动轴线的方向该锥形逐渐变尖,该主部分相对于上述环形锚定件(19)大体位于轴向内部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下面步骤:加上上述至少一个帘布层(3)的至少一个第二部分,该第二部分形成上述至少一个帘布层(3)的轴向外部末端区域(16),相对于上述内部末端区域(15)该第二部分位于轴向外部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加上上述至少一个增强部件(20)之后再加上帘布层(3)的上述至少一个第二部分,使得上述外部末端区域(16)中的至少一个区域叠置在增强部件(20)的与上述内部末端区域(15)相对的一侧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加上上述环形锚定嵌入件(19)的方法是,将至少一个线状元件绕在环形支承件(11)上,绕成轴向并列配置的同心线圈(19a)。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外部末端区域(16)中的至少一个区域的端部分(18)配置成贴着相应增强部件(20)的延伸部分(22),该延伸部分大体平行于上述环形嵌入件(19)延伸。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加上至少一个附加的沿圆周不伸展的环形嵌入件(23),该嵌入件沿径向叠置在上述外部末端区域(16)中至少一个区域的端部分(18)上,该附加嵌入件基本上平行于上述环形锚定嵌入件(19)延伸。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加上上述附加环形嵌入件(23)的方法是,将至少一个线状元件绕在环形支承件(11)上,绕成沿轴向并列配置的同心线圈(23a)。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加上上述至少一个帘布层(3)的上述至少一个第一部分的方法是,铺放至少一个第一组的细长部分(13),该细长部分沿圆周分布在环形支承件(11)上,各个上述部分(13)围绕环形支承件(11)的横截型面成U字形延伸,从而形成沿轴向彼此隔开的具有上述内部末端区域(15)的两个侧部分(13a)以及在侧部分(13a)之间的径向外部位置延伸的冠部分(13b)。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加上上述至少一个帘布层(3)的上述至少一个第二部分的方法是,铺放至少一个第二组细长部分(14),该细长部分沿圆周分布在环形支承件(11)上,各个上述细长部分(14)绕环形支承件(11)的横截型面成U字形延伸,从而形成沿轴向相互隔开的并具有上述外部末端区域(16)的两个侧部分(14a)以及在侧部分(14a)之间的径向外部位置延伸的冠部分(14b)。
10.如权利要求8和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组的部分(13)其铺放的圆周节距大于其宽度,第二组的部分(14)的冠部分(14b)分别铺放在第一组两个相邻部分(13)之间存在的间隙内,从而形成结合上述部分在一起的上述至少一个帘布层(3)。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加上增强部件(20),然后再加上环形锚定嵌入件(19)。
12.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加上帘布层(3)的上述至少一个第二部分,然后再加上述至少一个环形锚定嵌入件(19)。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至少一个锚定嵌入件(19)径向叠置在相应外部末端区域(16)的端部分(18)上。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加上述至少一个帘布层(3)的第二部分期间,将各个外部末端区域(16)的一个端部分(18)配置成贴着相应内部末端区域(15)的端部(17),该端部分(17)沿轴向伸离赤道面(X-X)。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加上至少一个附加的沿圆周不能伸展的环形嵌入件(23),该嵌入件具有扁平的沿径向延伸的横截面形状,贴在上述至少一个增强部件(20)的主部分(21)的轴向内壁上。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加上各个附加环形嵌入件23,使其靠着上述内部末端区域(15)中的一个区域,然后再加上相应增强部件(20)。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加上各个环形嵌入件(23)的方法是,将至少一个线状元件绕在环形支承件(11)上,绕成沿经向并列配置的同心线圈(23a)。
1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加上上述至少一个增强部件(20)之前加上帘布层(3)的上述至少一个第二部分,使得上述外部末端区域(16)中的至少一个区域位于相应内部末端区域(15)和相应增强部件(20)的中间。
19.一种具体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汽车车轮轮胎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胎体构件(2)的制造包括以下步骤:
在环形支承部件(11)上沿圆周方向顺序铺放许多适合于形成上述至少一个帘布层(3)的至少一个第一部分的细长部分(13),该支承部件的形状与上述轮胎的内表面延伸部分的形状相匹配,该第一部分形成上述至少一个帘布层(3)的轴向内部末端区域(15);
沿相对于上述环形支承件(11)的圆周方向绕制至少一个沿圆周方向不伸展的环形锚定嵌入件(19),该嵌入件径向叠置在上述轴向内部末端区域(15)中各个区域的端部分(17)上,该嵌入件(19)具有扁平构形的横截面形状,它沿轴向伸离相应内部末端区域(15)和轮胎的赤道面(X-X);
沿相对于上述环形支承件(11)的圆周方向铺放至少一个增强部件(20),靠着各个内部末端区域(15),该增强部件(20)具有至少一个主部分(21),该主部分具有伸离上述转动轴线时逐渐变尖的锥形,该主部分相对于上述环形锚定嵌入件(19)配置在轴向内部位置;
在上述环形支承件(11)上沿圆周方向顺序放置许多细长部分(14),该细长部分适合于形成上述至少一个帘布层(3)的至少一个第二部分,该第二部分形成上述至少一个帘布层(3)的轴向外部末端区域(16),各个末端区域叠置在增强部件(20)的对着上述内部末端区域(15)的相对侧面上。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实施此方法基本上不存在平行于上述环形支承件(11)转动轴线的,旨在使上述至少一个帘布层(3)的端部分(15、16)折向上述赤道面(X-X)的运动。
21.一种汽车车轮轮胎,包括:
胎体构件(2),具有至少一个帘布层(3),该帘布层具有沿轴向彼此间隔开的与相应环形增强构件(4)结合的末端区域(15、16);
带构件(5),加在胎体构件(2)的圆周外部位置;
胎面层(8),加在带构件(5)的圆周外部位置;
至少一对侧壁(9),加在胎体构件(2)的两个侧部相对位置;
其特征在于,上述环形增强构件(4)中的至少一个包括:
至少一个增强部件(20),贴在上述至少一个帘布层(3)上,具有至少一个主部分(21),该主部分的横截面形状伸离轮胎的转动轴线时逐渐变尖;
至少一个沿圆周不伸展的环形锚定嵌入件(19),其横截面形状为扁平结构,沿轴向伸离增强部件(20)的主部分(21)。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各个环形嵌入件(19)其延伸方向向远离轮胎赤道面(X-X)的轮胎几何转动轴线会聚。
2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环形锚定嵌入件(19)和上述增强部件(20)基本上彼此刚性连接。
24.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各个环形增强构件(4)的横截面构形具有位于这样一个位置的几何重心(G),使得在轮胎充气压力的作用下,沿上述至少一个帘布层(3)产生张力,随着此种张力,上述环形锚定嵌入件(19)的轴向外端边缘将被推向上述轮胎的转动轴线。
25.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环形增强构件(4)的横截面构形具有一个重心G,该重心相对于上述增强部件(20)的轴向外部位置以及相对于上述环形锚定嵌入件(19)轴向外端边缘位于轴向内部位置。
26.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至少一个帘布层具有分别形成轴向内部末端区域(15)和轴向外部末端区域(16)的第一和第二部分。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增强部件(20)轴向配置在上述至少一个帘布层(3)的相应轴向内部末端区域(15)和相应轴向外部末端区域(16)之间。
28.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环形锚定件(19)靠在上述内部末端区域(15)的端部分(17)上,该端部分(17)沿轴向伸离轮胎的赤道面(X-X)。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环形锚定嵌入件(19)加在相对于内部末端区域(15)上述端部分(17)的径向外部位置。
30.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增强部件(20)包括至少一个弹性材料环形件。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环形件的硬度不低于48°肖氏硬度D。
3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环形锚定件(19)基本上靠近增强部件(20)主部分(21)的内部圆周边缘。
3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增强部件(20)具有在径向内部位置的延伸部分(22),该部分基本上平行于上述环形锚定嵌入件(19)延伸。
34.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附加环形嵌入件(23),该嵌入件平行于上述环形锚定嵌入件(19)。
35.如权利要求26和34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附加环形嵌入件(23)贴在上述外部末端区域(16)的端部分(18)上,该端部分沿轴向伸离轮胎的赤道面(X-X)。
3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附加环形嵌件(23)加在相对于外部末端区域(16)上述端部分(18)的径向外部位置。
37.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至少一个帘布层(3)包括至少一个细长部分(13)的第一组,该细长部分围绕上述转动轴线沿圆周分布,各个细长部分沿着胎体构件(2)的横截面构形以U形形状延伸,从而形成沿轴向相互间隔开的两个侧部分(13a)以及在侧部分(13a)之间的径向外部位置上延伸的冠部分(13b);
38.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至少一个帘布层(3)还包括至少一个细长部分(14)的第二组,该部分围绕上述转动轴线沿圆周分布,相对于属于第一组的部分(13)以交替顺序分布,各个细长部分沿着胎体构件(2)的横截面构形以U形形状延伸,从而形成沿轴向相互间隔开的两个侧部分(14a)以及在该侧部分(14a)之间的径向外部位置上延伸的冠部分(14b),在属于第一和第二组的部分(13、14)的侧部分(13a、14a)上分别形成上述帘布层(3)的轴向内部末端区域(15)和轴向外部末端区域(16)。
39.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环形锚定嵌入件(19)靠着上述内部末端区域(16)的端部分(18),该端部分轴向伸离轮胎的赤道面(X-X)。
40.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环形锚定嵌入件(19)加在相对于外部末端区域(16)上述端部分(18)的径向外部位置上。
41.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外部末端区域(16)的端部分(18)沿径向叠置在内部末端区域(15)的端部分(17)上。
4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附加的沿圆周不能伸展的环形嵌入件(23),其横截面结构靠着上述增强部件(20)主部分(21)的轴向内壁径向延伸。
4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增强部件(20)配置在相对于上述至少一个帘布层(3)的轴向外部位置。
44.一种汽车用的轮胎车轮,包括连接于上述汽车轮毂的安装轮圈以及装在上述轮圈上的轮胎,
上述轮胎包括环形胎体构件(2),该构件具有冠部分,该冠部分连接于一对轴向相对的侧壁,该侧壁结束于胎缘,该胎缘与形成在安装轮圈上相应胎缘座相嵌合,上述胎体构件装有至少一层增强层(3),该增强层具有末端区域(15、16),该区域可与沿轴向彼此隔开的相应环形增强构件(4)相结合,
上述轮圈的径向外表面具有两个侧部分,该侧部分被设计成形成嵌入上述轮胎相应胎缘的上述胎缘座,该胎缘座由截头圆锥面形成,该圆锥面向轮圈转动轴线会聚并伸离其赤道面,
上述轮子的特征在于,至少一个上述环形增强构件(4)包括至少一增强部件(20)和至少一个沿圆周不能伸展的环形锚定嵌入件(19、23),该增强部件贴着上述至少一个帘布层(3)并具有至少一个主部分(21),该主部分的横截面形状为锥形,伸离轮胎转动轴线时该截面逐渐变尖,该环形锚定嵌入件(19、23)这样形成,即绕上至少一个连续的线状元件,将其绕成共轴的线圈,
而且,上述胎缘座中的至少一个座本身形成一个凸起部,该凸起部高到足以制止上述轮胎的相应胎缘的胎缘移位。
45.如权利要求44所述的轮胎车轮,其特征在于,上述环形锚定嵌入件(19)的横截面形状为扁平构形,该截面沿轴向伸离上述增强部件(20)的主部分(21);上述胎缘座中的至少一个座由防胎缘移位的凸起部限位而不能轴向向内移,该凸起部的直径不小于上述环形锚定嵌入件(19)轴向最内圈的径向外直径。
46.如权利要求44或45所述的轮胎车轮,其特征在于,上述环形锚定嵌入件(23)具有径向同心线圈23a的横截面构形,该横截面靠着上述增强部件(20)的主部分(21)的壁径向延伸;上述防胎缘移位凸起部的直径其值不大于上述环形锚定嵌入件(23)的径向最内圈的径向外部直径。
47.如权利要求44所述的轮胎车轮,其特征在于,上述胎圈的径向外表面包括中央部分,该中央部分具有关于赤道面对称的径向外部轮廓,该中央部分形成中央凹部,该凹部在轴向以上述胎缘座为界,上述凹部的最小直径Dr小于上述胎缘座的最小直径Dm
48.如权利要求44所述的轮胎车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内胎,该内胎嵌入上述环形凹槽内,通过在其内部腔中加压流体,该内胎可弹性膨胀,该内胎包括至少两个环形内腔,这两个内腔是彼此分开和独立的,两个腔由一个纵向壁分开,该纵向壁在垂直于车轮转动轴线的一个平面内延伸,各个上述内腔具有安装在上述内胎壁上的充气和放气装置,这些装置不连接于上述轮圈,上述轮圈设计成可相对于该轮圈固定上述内腔的圆周位置。
CN 99808574 1998-06-05 1999-05-27 制造车轮轮胎的方法、该方法制造的轮胎及该轮胎的车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5038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98110354.2 1998-06-05
EP98110354A EP0922592B1 (en) 1997-11-14 1998-06-05 Tyre wheel and its components
EP99830021.4 1999-01-22
EP99830021 1999-01-22
EP99830063.6 1999-02-05
EP99830063 1999-02-05
EP99103044.6 1999-02-16
EP99103044 1999-02-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09601A true CN1309601A (zh) 2001-08-22
CN1250388C CN1250388C (zh) 2006-04-12

Family

ID=274436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99808574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50388C (zh) 1998-06-05 1999-05-27 制造车轮轮胎的方法、该方法制造的轮胎及该轮胎的车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CN (1) CN1250388C (zh)
BR (1) BR9910959B1 (zh)
RU (1) RU2222431C2 (zh)
TR (1) TR200100302T2 (zh)
TW (1) TW440525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77865C (zh) * 2002-06-14 2008-04-02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轮胎制造方法以及生胎制造装置
CN100415547C (zh) * 2002-11-04 2008-09-03 米其林技术公司 带有稳定固定区域的增强机动性轮胎
CN102458810A (zh) * 2009-06-09 2012-05-16 倍耐力轮胎股份公司 用于在生轮胎的硫化和模制处理期间控制流体排放的方法和用于车辆车轮的轮胎
CN114829123A (zh) * 2019-12-20 2022-07-29 米其林集团总公司 用于具有“偏压的”胎冠的充气轮胎的自动制造的机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R112012015166B1 (pt) 2009-12-22 2019-09-17 Pirelli Tyre S.P.A. Método e instalação para construção de diferentes tipos de pneus crus para rodas de veículos
WO2016157001A1 (en) 2015-03-31 2016-10-06 Pirelli Tyre S.P.A. Process and expandable forming drum for building tyres for vehicle wheels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77865C (zh) * 2002-06-14 2008-04-02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轮胎制造方法以及生胎制造装置
CN100415547C (zh) * 2002-11-04 2008-09-03 米其林技术公司 带有稳定固定区域的增强机动性轮胎
CN102458810A (zh) * 2009-06-09 2012-05-16 倍耐力轮胎股份公司 用于在生轮胎的硫化和模制处理期间控制流体排放的方法和用于车辆车轮的轮胎
CN114829123A (zh) * 2019-12-20 2022-07-29 米其林集团总公司 用于具有“偏压的”胎冠的充气轮胎的自动制造的机器
CN114829123B (zh) * 2019-12-20 2024-02-06 米其林集团总公司 用于具有“偏压的”胎冠的充气轮胎的自动制造的机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50388C (zh) 2006-04-12
RU2222431C2 (ru) 2004-01-27
BR9910959B1 (pt) 2008-11-18
TW440525B (en) 2001-06-16
BR9910959A (pt) 2001-03-13
TR200100302T2 (tr) 2001-06-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8196C (zh) 具有改进的轮胎结构的车轮的轮胎
CN1245112A (zh) 制造车辆轮胎胎体结构的方法
JP2008155728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902063A (zh) 具有非对称自支撑侧壁的轮胎
CN1195648C (zh) 自支撑汽车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CN110843426B (zh) 一种高负荷全钢子午线轮胎
CN1861429A (zh) 重载轮胎
CN1250388C (zh) 制造车轮轮胎的方法、该方法制造的轮胎及该轮胎的车轮
US7096908B2 (en) Self-supporting tyre for a vehicle wheel,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tyre
CN1152792C (zh) 带有改进的胎缘结构的车轮轮胎
JP2010285106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507920B2 (ja)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CN1833890A (zh) 重载轮胎
CN1098777C (zh) 具有改进的骨架加固物的充气轮胎
US20080105351A1 (en) Extended-Mobility Tire with Lowered Anchoring Zone
CN100344465C (zh) 载重子午线轮胎
JP2006247931A (ja)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240709B2 (en) Extended-mobility tire with decoupled anchoring zone
CN1756672A (zh) 具有加强侧壁的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JP2007022045A (ja) タイヤ製造用シェーピングブラダー及びタイヤ製造方法
CN1481309A (zh) 自支撑式汽车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US20090223617A1 (en) Extended-mobility tire having separated carcass portions in summit
CN114987119B (zh) 一种充气轮胎
US20090120554A1 (en) Tyre with Corrugated Sidewalls
EP1676730B1 (en) Extended mobility tire having separated carcass portions in summi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