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82888A - 照相机 - Google Patents

照相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82888A
CN1282888A CN00106008A CN00106008A CN1282888A CN 1282888 A CN1282888 A CN 1282888A CN 00106008 A CN00106008 A CN 00106008A CN 00106008 A CN00106008 A CN 00106008A CN 1282888 A CN1282888 A CN 12828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distance
lens
camera
pseudo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01060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1617C (zh
Inventor
大村紘
后成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Photo Fil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Photo Film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Photo Film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2828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828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161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617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ocusing (AREA)
  • Viewfinders (AREA)
  • Exposure Control For Cameras (AREA)
  • Camera Data Copying Or Recording (AREA)
  • Automatic Focus Adjustment (AREA)

Abstract

可在正常与伪放大拍摄模式间转换并记录修剪数据的照相机包括测距装置、透镜设置机构和控制单元。在伪放大拍摄模式中,胶片的一曝光帧的特定部分被曝光以大于正常放大率的放大率洗印相片;测距装置的测量范围大于拍摄透镜的对焦范围;透镜设置机构根据被摄体距离把拍摄透镜设置在一些固定位置;控制单元当在伪放大拍摄模式下对位于最近对焦距离与测距装置测量范围的近点间的物体进行时把拍摄透镜设置在对应最近对焦距离的位置。

Description

照相机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伪近摄效果的照相机,其前提是由该照相机所曝光的摄影胶片将按修剪洗印处理,其中一张放大的相片是从胶片上一个曝光帧中的一个特定面积制出的。
大众化相机的正常被摄体距离范围一般约从1m到无限远。某些相机带有近摄功能,除了正常的被摄体距离范围之外,它还使相机能够对焦到被摄体距离约为0.4~0.5m的目标物体上。这种相机需要有一个额外的机构来把一个对焦透镜移动到可以拍摄位在正常位置之外的物体的近摄位置上。为了对焦,在移动对焦用透镜时,例如,对于自1m到2m的被摄体距离变化,对焦透镜所需的运动距离将大于对于自4m到5m的被摄体距离变化所需的运动距离。显然,为了使相机有可能对焦到一个位在被摄体距离正常范围之外的0.4至0.5m处的目标物体上,对焦物镜的运动范围必需以正常拍摄时的正常范围向短距侧大为增大。
某些配备了变焦透镜的相机能够通过移动一个特定透镜进行对焦,或者通过在变焦透镜组的光路内插入一个可插入/可取出转换透镜进行对焦来拍摄近距照片,其中上述的插入是在把变焦透镜设定在广角端或设定在远摄端之后进行的。这种配备了变焦透镜的相机除了需要有一个透镜移动机构来在正常的被摄体距离范围情况下把对焦透镜移动到位之外,还需要有一个额外的机构来在非正常的被摄体距离情况下把该特定透镜移到适合于正常拍摄之外的适合于近摄的位置上。
为了满足这种要求,普通具有近摄功能的相机都带有一个透镜移动机构,当进行近摄时,它将把用来在正常被摄体距离范围下进行正常拍摄的拍摄透镜中的一个或几个对焦透镜移动到一个对应于最近对焦距离,亦即最近被摄体距离的位置上;或者,当进行近摄时,它将把一个不是对焦透镜的特定透镜移动到一个对应于最近对焦距离的位置上。由于加上了结构复杂的透镜移动机构,透镜镜筒将在尺寸上变大,机构上变复杂。因此,使相机具有近摄功能是阻碍相机能以低成本生产和把相机做得重量轻和尺寸紧凑的一个原因。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照相机,可避免相机大型化和高成本,不需摄影者执行比较麻烦的相机操作,可简便地得到与近摄同等的摄影功能。
本发明着眼于,在制作规定尺寸的洗印相片时,将胶卷上摄影画面内的一部分区域作为洗印区,在以比普通的放大率大的放大率进行洗印时,可以得到与近摄时同等的洗印相片,在识别到摄影者想近摄时,自动进行上升修剪洗印的照相机。如日本专利公报特开昭No.54-26721中所公开的,在摄影技术领域中已经知道了修剪洗印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照相机可以在正常拍摄模式与伪放大拍摄模式之间转换,其中,在正常拍摄模式下将摄影画面的几乎整个面积作为洗印区,进行预定的正常的洗印放大率的洗印;在伪放大拍摄模式下,将摄影画面的部分面积作为洗印区,进行预定的以大于正常洗印放大率的放大率的洗印,而且摄影时,在胶片上或在收容胶片的胶片盒上光学、磁性或电气地记录表示与该摄影真长对应的为该摄影模式下的摄影的数据。
为了识别摄影者是否想近摄,本发明的照相机设有测距装置,它的测距的近点设定在比由摄影透镜的最近设置位置决定的最近摄影距离近一定距离侧;透镜设置装置,用于根据由上述测距装置所测得的距离把拍摄透镜设置在最近设置位置与最远设置位置之间;以及控制装置,用于当上述测距装置探测到被位置位于比最近摄影距离近并且位于上述近点以远时把拍摄透镜设置在上述最近位置处并使拍摄模式从正常拍摄模式改变为伪放大拍摄模式。
而且在伪放大模式下拍摄时,考虑伴随放大率的扩大带来的图像的锐度下降,为了在该模式下得到充分的景深,将光圈抑制在一定的孔径以下,同时并用闪光灯进行摄影。在该模式下,在取景器视场内显示与上述摄影画面的一部分区域对应的视场框,同时进行取景器的视差校正。
通过结构附图阅读下面对本发明一些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将更清楚地理解上述和其他的目的和特征,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照相机的透视图;
图2是说明该照相机的一些基本部件的原理方框图;
图3是说明该照相机的测距装置的原理图;
图4是说明在规划好的一些对焦透镜设置位置下的被摄体距离与允许模糊圆大小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5和6是说明该照相机的控制器中的一个微计算机的相机操作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7是说明取景器的视场的原理图,其中(A)说明正常拍摄模式下的视场状态;(B)说明伪放大拍摄模式下具有近摄效果的视场状态;
图8是说明取景器视差校正的一种变体的原理图。
参见各附图中的细节。首先参见图1,其中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照相机,该相机有一个机体10,其上有一个镜筒12,镜筒内装有拍摄透镜11。拍摄透镜11是一个变焦透镜,其焦距能在一个最短设置(即广角端)与一个最长设置(即望远端)之间连续改变。在机体的前壁上安装有变焦取景器光学系统的物镜13以及组成了一个主动式测距装置的光发射窗14和光接收窗15。
光发射窗14和光接收窗15上部复盖了一个滤光片,以遮断可见光和让红外光通过。光发射窗14背后有一个能向拍摄视场中的目标物体发射近红外光的发光元件,光接收窗15背后有一个对近红光敏感并能接收目标物体所反射的近红外光的光电元件。镜筒12的前壁上还有一个测光窗16,其背后是一个用于测量目标物体亮度的测光元件。相机物体10的顶部有一个快门按钮17和一个电子闪光装置18。相机机体10背面的上部有一个拍摄模式选择开关19,用来选择正常拍摄模式或伪放大拍摄模式。正常拍摄模式是指,拍摄的目的是以正常洗印放大率从胶片上一个曝光帧的几乎全部面积洗印出相片。伪放大拍摄模式是指,拍摄的目的是以比正常洗印放大率大的放大率,从胶片上一个曝光帧的某一特定部分洗印出长宽比基本上与整个曝光帧相同的相片。从这个意义上说,伪放大拍摄模式也叫做修剪拍摄模式。当选择了伪放大拍摄模式时,取景器的视场也随之改变。
在伪放大拍摄模式下进行曝光时,指明这一事实的数据(以下称作修剪数据)将以磁记录或光记录的形式被记录在胶片上。对于在胶片盒中设有IC(集成电路)存储器的情况,也可以用电子记录的形式向IC存储器输入修剪数据。
在拍摄模式选择开关19的邻近设置有一个变焦杆20,用来实现拍摄透镜11的变焦操作。
在相同机体10的左侧壁上设置了一个折锁24,它用来锁住或解锁一个接纳胶片盒22的胶片盒容室的底盖23。图1所示扳锁24的位置是使底盖23解锁的位置。当合上底盖23时,扳锁24将被底盖23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使底盖23被锁住。
胶片盒22有一个盒室26和一个以可旋转方式被支持在盒室26内的芯轴27。背面镀有一个透明磁性层的胶片48(见图2)卷绕在芯轴27上。胶片盒22有一个机构使得能通过转动盒内的芯轴27把胶片48推出胶片盒22。
图2是含有基本元部件的照相机的原理性图示说明。在该照相机中,除了拍摄透镜11之外,还设置了一个测距装置30、一个测光机构31、一个变焦取景器光学系统32,一个取景器变焦机构33,一个拍摄透镜变焦机构35,一个胶片馈送机构36,一个电子闪光灯电路37,一个磁记录装置40、一个对焦透镜移动机构41、一个变焦位置探测机构42,以及一个带有ROM(只读存储器)38和RAM(随机访问存储器)39的控制器43,该控制器用来实现对上述这些元部件和机构的完全有组织的控制。ROM38中存储了控制器43中一个微计算机的程序和数据,以实现对这些元部件和机构的控制。RAM39暂时地存储用于控制的参数和数据。
拍摄模式选择开关19、变焦杆20、和快门按钮17全都电连接在控制器43上,分别向控制器43输入模式选择信号、变焦信号、和快门信号。快门信号包括半按下信号和全按下信号,分别在半按下快门按钮17时和其后完全按下快门按钮17时产生。
控制器43在响应变焦信号时将通过一个驱动器65来驱动一个变焦电机45。拍摄透镜11由4个透镜组组成,它们从物体一侧开始的排列顺序为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组是一个对焦透镜,其功能是实现对焦。变焦电机45驱动拍摄透镜变焦机构35,后者例如包括一个凸轮机构和一个螺旋机构,这两个机构可以使第二透镜组与第三透镜组发生相对移动和使对焦透镜沿光轴Xo移动,当第二与第三透镜组之间的轴向距离改变时,拍摄透镜的焦距就被连续地改变。
变焦位置探测机构42例如包括一个码盘和一个滑动件,用来控制第二和第三透镜组的轴向移动距离。透镜位置探测机构42实时地向控制器43发送代表距离的距离信号。控制器43根据距离信号识别出第二和第三透镜组的当前位置。
在第三与第四透镜组之间有一个程控快门46。该程控快门46和第三透镜组作为一个整体运动。控制器43根据目标物体的亮度控制程控快门43的孔径,使之实现正确曝光。
对焦透镜移动机构41含有一个电机47,用来使对焦透镜沿光轴Xo移动,进行对焦。对焦透镜的位置(以下称作对焦透镜设置位置)取决于拍摄透镜11被调节的焦距和拍摄透镜11所对焦的物体的被摄体距离。对焦透镜设置位置与被摄体距离之间的关系数据预先存储在ROM38中。较具体地说,各种对焦透镜设置位置是预先对应于各种被摄体距离(对焦带)确定的,其中的被摄体距离可以如下详细所述由测距装置30探测。
变焦取景器光学系统32是实像型的,它包括物镜13、一个由两个透镜组成的透镜组、一个正像棱镜、以及一个目镜。取景器的变焦机构33由变焦电机45驱动,使上述透镜组沿着变焦取景器光学系统32的光轴Xf移动,从而让光学系统32的视场与拍摄透镜11的视场相一致地改变。
在变焦取景器光字系统33的实像位置处设置了一个透明的液晶显示器(LCD)53。当选择了伪放大拍摄模式时,控制器43将驱动LCD53使它显示出一个代表光学系统32的视场的视场框,并且该视场框将与胶片48上一个曝光帧中的一个特定部分相一致。当探测到拍摄透镜11对焦在一个其被摄体距离但小于最近对焦距离的目标物体上时,控制器43还通过移动LCD53上的视场框来进行视差校正。LCD53起着取景器视场框改变装置和视差校正装置两个作用。熟悉本技术领域的人们都知道有各种类型的可变视场框取景器,它们都可以用来替代LCD53。
胶片馈送机构36一边馈送胶片48一边测量胶片48的送出量。磁记录装置40在胶片48被馈送时把修剪数据记录在胶片48的每个曝光帧的边缘区域处。
电子闪光装置18发出预定时间长度的闪光。当探测到目标物体的亮度低于一个预定亮度值时以及当探测到目标物体的距离位在最近对焦距离与近点之间时,控制器43将使电子闪光装置37发出闪光。
如图3所示,测距装置30内一个设置在光发射窗14后面的光发射元件14a、一个设置在光接收窗15后面的光接收光电元件15a、以及一个计算电路70所组成。当快门按钮17被半按下时,光发射元件14a将向目标物体发射近红外光。例如由PSD(半导体位置探测器)构成的光接收光电元件15a接收来自位于相应被摄体距离处的目标物体的近红外光并产生一个位置信号。如本技术领域所周知的,位置信号的大小对应于入射到PSD上的光线的位置。计算电路70根据位置信号计算出被摄体距离,并产生一个相应的距离信号。
光接收光电元件15a的光接收表面被分成三个区域,其中只接收来自正常被摄体距离范围0.8m至8m的光的那个区域叫做正常范围拍摄区域A,只接收来自较近被摄体距离范围0.5m至0.8m的光的那个区域叫做近摄区域B,只接收来自被摄体距离为0.5m或小于0.5m的光的那个区域叫做警告区域C。来自被摄体距离大于8m的目标物体的反射光也将入射到元件15a的正常拍摄区域A上,但这种光太弱,不能被光电元件15a有效地探测。这就是说,虽然来自距相机10远于8m的物体的光入射到了正常拍摄区域A上,但光电元件15a难以产生足够明显的信号。当光接收光电元件15a产生的信号不明显或者根本没有产生信号时,控制器43将判定目标物体位于无限远。因此,测距装置30能提供有效位置信号的测量范围是从0.5m到无限远。此外,当测距装置30接收到落在警告区域C中的光线时将给出警告信号。
对焦透镜移动机构41根据测距装置30所探测到的被摄体距离,把对焦透镜11a移动到图4所示的5个固定的对焦透镜设置位置S1-S5中的某一个位置上。对焦透镜设置位置S1被设计为能对位于最近对焦距离0.8m处的目标物体获得最佳对焦的位置。对焦透镜设置位置S2、S3、S4分别被设计为能对位于距离1.5m、3.5m、8.0m处的目标物体获得最佳对焦的位置。
一般,摄影透镜都有一个取决于其孔径值或孔径大小即F数的景深。如图4所示,虽然当对焦透镜11a位于对焦透镜设置位置S1处并且拍摄透镜的F数为5.6(这是程控快门46的最大孔径)时,作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照相机10的拍摄透镜都能对距相机10为0.6m至1.2m的目标物体形成一个像,并且其模糊圆的大小δ位在允许的范围之内,从而像的锐度足以给出可接受的像质。类似地,当对焦透镜11a位于设置位置S4时,即使目标物体位在无限远也仍在拍摄透镜11的景深范围之内。
所以,即使目标物体的被摄体距离小于拍摄透镜11的最近对焦距离0.8m,也可以利用对焦透镜11a的景深,根据测距装置30所探测到的被摄体距离把对焦透镜11a设置在S1-S4中的某个对焦透镜设置位置上,使得位于0.6m到无限远的目标物体实际上能达到对焦。然而,当目标物体到相机的距离为测距装置30测量范围的最短近点0.5m时,则由于模糊圆的δ变得大于可接受模糊圆大小δ,目标物体的像的清晰变不能被接受。
如图4中的实线所示,当把光圈孔径减小到F数为14时,拍摄透镜11的景深将增大。这时,只要对焦透镜11a位在设置位置S1处,位于近点0.5m处的目标物体就可以在景深范围之内,从而可以认为目标物体的对焦锐度足以得到可接收的像质。
下面说明上升结构的作用。在使扳锁24解锁打开底盖23后,把胶片盒22装入照相机10的盒室内,然后关上底盖23,这时将自动地伴随着扳锁24对底盖23的锁住。此外,经过一段预定的时间后,胶片馈送机构36被激活进行胶片48的馈送,使第一个曝光帧到达相机的曝光孔径中。
在相机的初始状态下,拍摄透镜11位于广角端,而对焦透镜11a被设置在设置位置S4上。变焦取景器光学系统32也相应地被调节到具有与拍摄透镜11相同的视场。在该初始状态下,变焦取景器中的LCD53不显示任何视场框。
在拍摄之前,通过操作模式选择开关19来选择正常或伪放大拍摄模式,在初始状态下该开关所选的是正常拍摄模式。选定拍摄模式之后,处理逻辑将开始工作,并控制处理进入图5中关于拍摄模式判断。若选择了正常拍摄模式,则一个伪放大拍摄模式标志K将被设定或复原到状态“0”,表明将实施正常拍摄模式下的曝光;若选择了伪放大拍摄模式,将设立标志状态为“1”,表明将实施伪放大模式下的曝光。若选择了伪放大模式,则在设立了伪放大模式标志K之后,将驱动LCD53显示出一个与定义了胶片48上一个曝光帧中的洗印面积的特定部分相一致的视场框。
摄影者在通过取景器观看目标物体的同时通过操作变焦杆20使目标物体落入视场框内。当变焦杆20被向着望远端位置“T”转动时,变焦电机45将沿两个相反方向中的一个方向旋转,以通过一个连接机构45驱动拍摄透镜变焦机构35和取景器变焦机构33。
拍摄透镜变焦机构35一边移动第二和第三透镜组11b、11c,一边按编程的关系改变它们之间的轴向间距,使拍摄透镜11的焦距向着最大设置即望远端连续地改变。同时,取景器变焦机构33一边移动透镜13b和13c,一边按编程的关系改变它们之间的轴向间距,以连续地改变取景器光学系统32的焦距,使取景器的视场与拍摄透景11的视场与拍摄透景11的视场相一致。
在取景器视场的中央部分可以看到一个自动对焦标记,当摄影人利用自动对焦标记把目标物体对准到框内,例如通过把目标物体上的诸如人体脸部等所需部分对准到自动对焦标记号上之后,把快门按钮17按下一半。在响应本按快门按钮17时,测距装置30和测光装置31将被激活,开始测量被摄体距离(L)和物体亮度,并产生一个距离信号和一个物体亮度信号。这两个信号的数据部被写入到RAM39中。
接着控制器43根据来自测距装置30输入的距离信号决定最佳的透镜设置位置。焦透镜设置位置S1-S4与距离信号之间的关系的数据是预先存储在ROM38中的。判断被摄体距离(L)是否等于或大于拍摄透镜11的最近对焦距离0.8m。当距离信号表明距离L位在0.8m至无限远的正常距离范围内时,将根据距离信号选择S1-S4中的一个对焦透镜设置位置。然后驱动电机45,使对焦透镜移动机构41把对焦透镜11a移动到所选的设置位置上。这样便完成了自动对焦控制。
当距离信号表明距离L位于最近对焦距离0.8m与近点0.5m之间,则即使判定拍摄模式被设置在正常拍摄模式上,也把伪放大模式标志K被设立为状态“1”,强迫实施伪放大拍摄模式的曝光。在实现近摄模式下的曝光时,进行视差校正,并且控制器43驱动对焦透镜移动机构41从ROM38中读出的数据把拍摄透镜的对焦透镜移动到设置位置S1上。
如图7(A)所示,取景器在正常拍摄模式下的视场为56。在该情况下,LCD53上显示出一个视差校正框62、一个正常自动对焦记号63、和一个对应于视差校正框62的移位了的近摄自动对焦标记64。如图7(B)所示,伪放大拍摄模式下的视差校正是通过把一个对应于该模式的较窄小的视场框57移到与近点0.5m情况相一致的位置上来实现的。
其后先后分别判断快门按钮17的半按下状态和全按下状态。如果按钮17在半按下之后没有被全按下而是被释放了,则控制逻辑将返回,以进行另一次相机控制处理。在半按下快门按钮17之后较窄小视场框57将在一段特定时间之后才显示出来,因为这一显示是基于在响应半按快门按钮17所进行的被摄体距离探测的结果来实现的。最好能控制得使较窄小视场框57的显示在释放快门按钮17之后还能保持一段规定的时间。若在保持显示较窄小视场框57的时期内又一次半按下了快门按钮17,则将根据距离探测时探测到的被摄体距离L来控制较窄小视场框57的显示。例如,若距离L位在正常范围内则较窄小视场框57将消失,若距离L位在近点上则该视场框57将保持显示。
当快门按钮17被完全按下时,则将判断相机是否处于近摄模式,也即判断近摄模式标志J是否设立(J=1)。如果J=1,则将向程控快门46发送一个曝光控制信号,使它的孔径不得大于F数14,同时自动地激活闪光灯单元37强迫实现闪光曝光。在正常拍摄模式或伪放大模式下,当物体亮度低于一个预定值时将自动地激活闪光灯单元37发出闪光,而在伪近摄模式下则不论物体亮度如何都将强迫进行闪光曝光。上述F数14的确定作依据是考虑到了被摄体距离为0.5m和闪光灯单元57的闪光指数。另一方面,如果判定相机不处于伪近摄模式,则实施普通的自动曝光控制。如果判定被摄体距离(L)小于近点0.5m,则测距装置30将发出一个快门锁定信号锁住快门按钮17,并在取景器中显示出一个警告标记或警告说明等。直到快门按钮17被复原之前,这一快门锁定信号一直起着作用。
开始伪近摄模式曝光或正常自动曝光控制之后,将判断是否已经完成曝光。接着,判断近摄模式标志是否已被复原(J=0)。如果近摄模式标志J仍设立着(J=1),则将除去视差校正,使近摄模式标志J复原为0以结束伪近摄模式下的曝光控制,然后激活胶片馈送机构36使之馈送一帧的胶片48。若判定伪放大模式标志K仍然设立着,表明曝光在伪放大模式下进行,则将在馈送胶片48的同时在其上磁性地记录表明曝光是在伪放大模式下进行的修剪数据。
若判定已馈送了一帧的胶片48,则将判断胶片48上所有可以曝光的帧是否都已曝光。如果判定所有可曝光的帧均已曝光,则将激活胶片馈送机构36把全部胶片倒卷回到胶片盒26中。把胶片盒26从相机取出,送给洗印人员。
在上述的本发明实施例中,在伪放大拍摄模式下曝光的曝光帧上的那个特定曝光面积与曝光帧的全部曝光面积有相同的长宽比。当然,上述特定曝光面积也可以与全部曝光面积有不同的长宽比。在此情况下,需要在胶片48上记录代表各个帧的长宽比修剪数据来规定各个曝光帧的长宽比,供洗印人员读出。为了从这种具有不同长宽比的曝光帧洗印出相片,必须根据长宽的比来改变洗印的放大率和以不同的长度馈送印相纸。在伪近摄模式中,当程控快门的最大孔径限于某个预定的F数时,将自动进行闪光曝光。或者,也有可能像日光同步曝光那样,控制程控快门除了在F数14下闪光一次之外同时也考虑到自动曝光数据,对于小的变化焦放大率和高的物体亮度,可以让程控快门仅仅在自动曝光控制下以F数14工作,而不必要在伪近摄模式下进行强迫的闪光曝光。此外,由于担心从伪放大拍摄模式中的伪近摄模式下曝光的帧制作出的相片锐度太差,所以程控快门被强迫控制得具有小的孔往从而达到增大拍摄透镜景深和改善像质的效果,这样做可以免除强迫闪光曝光。
上面给出的诸如近点0.5mm,最近对焦距离0.8mm,光圈F数14和洗印放大率1.7等各种数字值仅仅是用来说明本发明的优点实施例的一些具体例子,所以这些条件并不局限于这些数字值。此外,虽然把本发明的摄影像机描述成是以一种具有一些仅仅取决于被摄体距离的对焦透镜设置位置的其一焦透镜作为拍摄透镜的,但对于例如由两个透镜组组成的变焦透镜,并且该变焦透镜具有取决于被摄体距离和变焦放大率两者的一些对焦透镜设置位置的情况,则也可以对该变焦透镜给出几种变焦放大率下各自的一组对焦透镜设置位置。
为了改变取景器的视场,也可以用其他类型的机构来代替LCD。例如,可以把一个其开口的长宽比与曝光帧的特定部分面积的长宽比相同的框伸入到取景器光学系统的焦平面上和从该焦平面取走作为改变视场的框,或者也可以用一对可沿着视场对角线方向运动的L形平板来改变取景器视场,作为用机械方法改变取景器视场时的视差校正装置,可以LCD之外再加上一个如图8所示的楔形棱镜81。可以用一个插入/取出机构83把该楔形棱镜81插入到取景器光学系统的光轴上或从中取走,已知这种机构83有各种形式,可以采用其中任何一种形式。当楔形棱镜81的一个表面被以大于或小于直角的角度插入到光轴中时,光轴自身将被楔形棱镜偏折,其效果是使取景器视场相对于其整个可见面积发生移动。
容易理解,本发明可以应用于其他类型的照相机,例如电子静态相机和具有印机功能的相机。
如上所述,按照本发明,由于具有测距装置,它的测距的近点设定在比由摄影透镜的最近设置位置决定的最近摄影距离近一定距离侧;透镜设置装置,用于根据由上述测距装置所测得的距离把拍摄透镜设置在最近设置位置与最远设置位置之间;以及控制装置,用于当上述测距装置探测到被位置位于比最近摄影距离近并且位于上述近点以远时把拍摄透镜设置在上述最近位置处并使拍摄模式从正常拍摄模式改变为伪放大拍摄模式,所有不会导致相机的大型化和成本的上升,摄影者不必烦琐的进行切换操作便可简便地得到与近摄同等的摄影功能。
若按第二方案的本发明,由于上述控制装置作出如下响应:当上述测距装置探测到被摄体位于比最近摄影距离近、位于上述近点以远时如果孔径被减小到小于一个预定光圈值则切换到使上述电子闪光灯发光的闪光摄影,所以摄影镜头的对焦点即使偏离了位置,也能在被摄体景深内覆盖,从观感上能得到焦距清晰的洗印相片,同时因进行了闪光摄影,所以可以得到正确的曝光。
若按照本发明的第三方案,由于上述控制装置作出如下响应:在上述测距装置探测到被摄体距离位于比最近摄影距离近并位于上述近点以远时在上述取景器视场内显示出与摄影画面内的上述一部分区域对应的上述视场框,并进行取景器视差校正,所以可以进行洗印后的最终画面边界的确认,并且可以将被摄物可靠地取于洗印相片的中央。

Claims (3)

1、一种下述类型的照相机,可以在正常拍摄模式与伪放大拍摄模式之间转换,其中,在正常拍摄模式下将摄影画面的几乎整个面积作为洗印区,进行预定的正常的洗印放大率的洗印;在伪放大拍摄模式下,将摄影画面的部分面积作为洗印区,进行预定的以大于正常洗印放大率的放大率的洗印,而且摄影时,在胶片上记录表示与该摄影帧相对应的为该摄影模式下的摄影的数据,上述拍照相机包括:
测距装置,它的测距的近点设定在比由摄影透镜的最近设置位置决定的最近摄影距离近一定距离侧;
透镜设置装置,用于根据由上述测距装置所测得的距离把拍摄透镜设置在最近设置位置与最远设置位置之间;以及
控制装置,用于当上述测距装置探测到被位置位于比最近摄影距离近并且位于上述近点以远时把拍摄透镜设置在上述最近位置处并使拍摄模式从正常拍摄模式改变为伪放大拍摄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的照相机,其中上述控制装置作出如下响应:当上述测距装置探测到被摄体位于比最近摄影距离近、位于上述近点以远时如果孔径被减小到小于一个预定光圈值则切换到使上述电子闪光灯发光的闪光摄影。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照相机,其中上述控制装置作出如下响应:在上述测距装置探测到被摄体距离位于比最近摄影距离近并位于上述近点以远时在上述取景器视场内显示出与摄影画面内的上述一部分区域对应的上述视场框,并进行取景器视差校正。
CNB001060082A 1999-03-29 2000-03-29 照相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4161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1085803A JP2000275723A (ja) 1999-03-29 1999-03-29 カメラ
JP85803/1999 1999-03-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82888A true CN1282888A (zh) 2001-02-07
CN1141617C CN1141617C (zh) 2004-03-10

Family

ID=138690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0106008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41617C (zh) 1999-03-29 2000-03-29 照相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6330399B1 (zh)
JP (1) JP2000275723A (zh)
CN (1) CN1141617C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38941C (zh) * 2004-03-12 2007-09-19 宇东电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同步自动对焦功能的图像拾取装置
CN100449396C (zh) * 2002-08-27 2009-01-07 Hoya株式会社 用于摄影透镜的光学元件回缩机构
CN100454129C (zh) * 2002-08-27 2009-01-21 Hoya株式会社 可伸缩透镜的伸缩机构
CN101778213B (zh) * 2009-01-12 2011-06-15 华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高噪声环境下的自动对焦方法及其数字取像装置
CN101788743B (zh) * 2009-01-26 2012-02-29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03108195A (zh) * 2011-11-10 2013-05-15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立体摄像装置
CN103702029A (zh) * 2013-12-20 2014-04-02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拍摄时提示对焦的方法及装置
CN110018601A (zh) * 2017-12-14 2019-07-16 阿诺尔德-里希特电影技术两合公司 具有基于激光的测距仪的摄像机系统
CN113362399A (zh) * 2021-07-02 2021-09-07 复旦大学 一种偏折测量系统中对焦镜和屏幕位姿的标定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84910B2 (en) * 2002-02-08 2006-08-01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System and method for using multiple images in a digital image capture device
TW200740212A (en) * 2006-04-10 2007-10-16 Sony Taiwan Ltd A stitching accuracy improvement method with lens distortion correction
JP5381714B2 (ja) * 2007-11-22 2014-01-0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撮影機器、情報処理端末、携帯電話、プログラム、及び、発光制御方法
JP5975862B2 (ja) * 2012-12-17 2016-08-23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ファインダ補正装置
US9973743B2 (en) * 2015-03-08 2018-05-15 Mediatek Inc.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dynamically controlled flashlight for image capturing and related control method
JP2019077283A (ja) * 2017-10-23 2019-05-2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車載撮影装置
CN111855156B (zh) * 2020-07-29 2022-07-26 杭州海康微影传感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镜头检测的采样控制方法和测试装置以及采样工装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83831A (en) * 1985-03-28 1986-04-22 Eastman Kodak Company Pseudo telephoto--pseudo panoramic camera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49396C (zh) * 2002-08-27 2009-01-07 Hoya株式会社 用于摄影透镜的光学元件回缩机构
CN100454129C (zh) * 2002-08-27 2009-01-21 Hoya株式会社 可伸缩透镜的伸缩机构
CN100338941C (zh) * 2004-03-12 2007-09-19 宇东电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同步自动对焦功能的图像拾取装置
CN101778213B (zh) * 2009-01-12 2011-06-15 华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高噪声环境下的自动对焦方法及其数字取像装置
CN101788743B (zh) * 2009-01-26 2012-02-29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03108195B (zh) * 2011-11-10 2016-08-24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立体摄像装置
CN103108195A (zh) * 2011-11-10 2013-05-15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立体摄像装置
CN103702029A (zh) * 2013-12-20 2014-04-02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拍摄时提示对焦的方法及装置
CN103702029B (zh) * 2013-12-20 2017-06-06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拍摄时提示对焦的方法及装置
CN110018601A (zh) * 2017-12-14 2019-07-16 阿诺尔德-里希特电影技术两合公司 具有基于激光的测距仪的摄像机系统
CN110018601B (zh) * 2017-12-14 2022-07-22 阿诺尔德-里希特电影技术两合公司 具有基于激光的测距仪的摄像机系统
CN113362399A (zh) * 2021-07-02 2021-09-07 复旦大学 一种偏折测量系统中对焦镜和屏幕位姿的标定方法
CN113362399B (zh) * 2021-07-02 2022-08-30 复旦大学 一种偏折测量系统中对焦镜和屏幕位姿的标定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6330399B1 (en) 2001-12-11
JP2000275723A (ja) 2000-10-06
CN1141617C (zh) 2004-03-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1617C (zh) 照相机
JP3697256B2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レンズ装置
CN103814322B (zh) 调焦装置及摄像装置
US6473568B2 (en) Camera having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control function for same
CN106982313A (zh) 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JP2006030360A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該レンズユニットを備えたカメラ
JPH08304917A (ja) スチルカメラ一体型ビデオカメラ
JP2005295577A (ja) 撮像装置
JP3927655B2 (ja) カメラ
JP2006106457A (ja) ストロボ撮影が可能なカメラ
JPH05292388A (ja) 撮像装置
CN100440021C (zh) 照相机和投光量控制方法
JPH09318871A (ja) 補助投光装置および焦点検出装置
JP2002365528A (ja) オートフォーカス機能を備える一眼レフカメラ
JPH09269545A (ja) カメラ
JP5458860B2 (ja) 撮像装置
JP2000047315A (ja) カメラ
JP2005017699A (ja) カメラ
JP2003057718A (ja) レンズカバー付きカメラ
JP3617057B2 (ja) 電子スチルカメラ
JP2005275416A (ja) 撮像装置
JP4194542B2 (ja) 撮像装置
US20030002868A1 (en) Camera for taking a picture in a good focus condition
JPH03163539A (ja) カメラ及びカメラ用シャッタユニット
JP2003015028A (ja) カメ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FUJI PHOTO FILM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FUJIFILM HOLDINGS CORP.

Effective date: 20070420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FUJIFILM HOLDINGS CORP.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OR ADDRESS: FUJI PHOTO FILM CO., 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Fujifilm Corp.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 Photo Film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70420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FUJIFILM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film Corp.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WD

Ref document number: 1034579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0310

Termination date: 2010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