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82213C - 在位于一对行电极上的多个单元内进行放电的屏板 - Google Patents

在位于一对行电极上的多个单元内进行放电的屏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82213C
CN1282213C CNB028049799A CN02804979A CN1282213C CN 1282213 C CN1282213 C CN 1282213C CN B028049799 A CNB028049799 A CN B028049799A CN 02804979 A CN02804979 A CN 02804979A CN 1282213 C CN1282213 C CN 1282213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separation line
gap
width
thickn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280497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502114A (zh
Inventor
盐川晃
村井隆一
高田祐助
真铜胜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5021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021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8221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82213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11/22Electrodes, e.g. special shape, material or configuration
    • H01J11/24Sustain electrodes or scan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10AC-PDP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being out of contact with the plasma
    • H01J11/12AC-PDP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being out of contact with the plasma with main electrodes provided on both sides of the discharge spa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211/00Plasma display panels with alternate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C-PDPs
    • H01J22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2211/22Electrodes
    • H01J2211/24Sustain electrodes or scan electrodes
    • H01J2211/245Shape, e.g. cross section or pattern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防止在维持电极等的相邻行间的误放电,可高质量显示的气体放电屏板。因此,与第一显示电极(101a)和第二显示电极(101b)两者的纵向正交的方向的截面形状为台阶状,放电间隙(1)侧部分的膜厚比非放电间隙(2)侧部分的膜厚还厚,对每一台阶规定为L1、L2、L3(L1>L2>L3)。由此,即使在几何学上放电间隙与非放电间隙具有相同的宽度,放电间隙侧的放电开始电压也比非放电间隙侧的放电开始电压还低,很难产生与位于相邻行上的相邻单元间的误放电。

Description

在位于一对行电极上的多个单元内进行放电的屏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代表为用于计算机和电视等的图象显示的等离子体显示板的气体放电等的屏板,尤其有关有效地防止误放电的行电极对的形状改良。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高清晰度显示为主的高品味方面,对大屏幕电视的期待很高,在CRT、液晶显示(下面记为“LCD”)、等离子显示板(PlasmaDisplay Panel,下面,记为“PDP”)的各种显示领域中,适应于大屏幕电视而进行的显示器开发正在发展。
以往作为电视机的显示器而广泛使用的CRT在分辨率。图象质量方面很好,但是其在随着屏幕的大小而使深度和重量变大方面不适合于40英寸以上的大屏幕。另外,虽然LCD具有功率消耗小,驱动电压低的优点,但在制作大屏幕上在技术上存在困难,还在视角上有限制。
相反,PDP即使是小深度也可实现大屏幕,并且,也已经开发出了40英寸等级的产品。
虽然PDP被大致分为直流型(DC型)和交流型(AC型),但是现在,适合于大型化的AC型成为主流。另外,AC型还适合于高清晰屏幕显示。
以往的PDP通常具有如图13所示的构成。图13是主要部分斜视图。
通常,PDP分别在屏板的外围部粘合前屏板PA1和后屏板PA2。前屏板PA1构成为,在第一玻璃基板100上彼此交替平行地排列设置线状第一显示电极101a群和第二显示电极101b群,通过由铅玻璃等构成的电介质玻璃层102覆盖,而使其覆盖这些电极群,在该电介质玻璃层102的表面上通过由MgO淀积膜等构成的MgO保护层103覆盖。
后屏板PA2构成为在第二玻璃基板110上平行地排列设置窄带状的寻址电极111群,通过由铅玻璃等构成的电介质玻璃层112覆盖,而使其覆盖这些电极群,在该电介质玻璃层112的表面上夹着所述寻址电极,并且与此平行地排列设置窄带状的隔板113,进一步,在所述些隔板之间形成各色(红(R)、绿(G)、蓝(B))的荧光体层114。
粘合如上所述的前屏板PA1和后屏板PA2,而使得所述第一显示电极群和第二显示电极群与所述寻址电极群彼此正交。并且,在前屏板PA1和后屏板PA2之间封装入以氙、氖、氩、氦为主的放电气体。
根据该构成的PDP中,夹着放电间隙(1)地设置第一显示电极101a和第二显示电极101b,由相邻的第一显示电极101a和第二显示电极101b与寻址电极111相交的部分构成放电单元CL(参照图14:图14是表示电极的配置状态的平面图)。
以往PDP的显示通常使用被称为场内时间分割显示法的显示方法,该显示方法将一场时间分割为多个子场,对于各个子场的每一个,通过组合有无发光来进行图象显示。
该驱动方法通过所谓的初始化期间、寻址期间、维持期间、消除期间的多个各期间的一系列动作,进行一个子场中的图象显示。即,在寻址期间,当将扫描脉冲施加到作为扫描电极的第一显示电极上时,通过将寻址脉冲施加到寻址电极上而进行写入。以后,在维持期间,通过将维持脉冲反复施加到第一显示电极和作为维持电极的第二显示电极之间,来维持发光。
这样,在相邻行的第一显示电极和第二显示电极间的距离与构成对的同一行的第一显示电极和第二显示电极间的间隙宽度在PDP构造上相等时,在维持期间,如图14所示,很容易在相邻行间(笫i行和第i+1行之间)产生误放电。并且,当要实现PDP的高清晰化时,由于各显示电极彼此间的间隙宽度也必然变窄,这时,更容易发生上述的误放电。
发明内容
这里,本发明为克服上述以往的问题,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防止在维持期间等的相邻行间的误放电可高质量显示的屏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为通过将电压施加到一对行电极间,在位于该一对行电极上的多个单元内进行放电的屏板,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个单元中,与一对行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的纵向正交方向的截面形状是具有接近于放电间隙部分的厚度比远离侧的厚度还厚的台阶形状。
由此,形成在用于扫描.放电维持的行电极上形成的电介质玻璃层的等效膜厚在放电间隙侧和其相反的间隙(非放电间隙)上不同的状态。即,即使在几何学上放电间隙和非放电间隙具有相同宽度,电介质层的厚度使在接近于构成对的电极部分变小,在远离部分变大成为可能。其结果,通过使放电间隙侧的放电开始电压比非放电间隙侧的放电开始电压还低,可在相邻行间很难产生误放电。因此,本发明的电极构造在使非放大间隙变窄,实现高清晰度方面是有效的电极构造。另外,所谓“等效的”意思是位于各阶上的电介质玻璃的膜厚考虑介电常数对放电电压实质产生影响的部位。
这里,最好是顺序使构成所述台阶状的行电极的各阶的厚度变薄,使得当采取与接近于放电间隙侧的台阶的膜厚差时,随着接近于非放电间隙,使膜厚差变大。
这是因为发明者们发现,随着从放电间隙接近于非放电间隙,电场呈指数函数减弱,在放电间隙侧产生的涂底层粒子的扩散速度也与此成正比地呈指数函数下降,根据该发现,同时考虑抑制功率消耗时,可认为随着接近于非放电间隙,规定电介质玻璃层的等效膜厚而使得放电开始电压变高在防止误放电方面是合适的。
这里,构成所述台阶状的行电极的各阶宽度最好是离放电间隙越远越大。
这时,最好是当采取与接近于放电间隙的台阶的幅度的差时,随着接近于非放电间隙,根据使宽度差变大而顺序使构成所述台阶状的行电极的各阶宽度变大。
这样规定是因为,发明者们发现,随着从放电间隙接近于非放电间隙,电场呈指数函数减弱,根据该发现,同时考虑捕捉在放电间隙侧产生的涂底层粒子,使放电面积从放电间隙侧扩大到非放电间隙侧,更大地确保有效发光面积时,可认为随着接近于非放电间隙侧,规定使行电极的各阶的面积变大是合适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为通过将电压施加到一对行电极间,在位于该一对行电极上的多个单元内进行放电的屏板,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个单元中,所述一对行电极中至少一个由彼此分离的多条电极分离线组合构成,接近于放电间隙的电极分离线部分的厚度比远离侧的电极分离线部分的厚度还厚。
由此,可形成在用于扫描.维持的行电极上形成的电介质玻璃层的等效膜厚在放电间隙侧和其相反的间隙(非放电间隙)上不同的状态。即,即使在几何学上放电间隙和非放电间隙具有相同的宽度,电介质层的厚度也可在接近于构成对的电极的部分小,在远离的部分大。其结果,通过使放电间隙侧的放电开始电压比非放电间隙侧的放电开始电压低,而可在相邻行间很难产生误放电。因此,本发明的电极构造在使非放电间隙变窄,实现高清晰化方面是有效的电极构造。另外,所谓“等效的”的意思是位于各电极分离线上的电介质玻璃的膜厚考虑介电常数而对放电电压实质造成影响的部位。
进一步,由于用于扫描。维持的行电极为彼此分离的电极分离线,所以各电极分离线彼此之间存在间隙,通过电极可减少被反射或被吸收的发光光量,其结果使单元的数值孔径提高,可有效地在屏板前方取出发光光。
这里,最好是使各电极分离线的厚度顺序变薄,使得当采取与接近于放电间隙侧的电极分离线的膜厚差时,随着接近于非放电间隙,膜厚差变大。
这是因为,随着从放电间隙接近于非放电间隙,电场呈指数函数减弱,在放电间隙侧产生的涂底层粒子的扩散速度与此成正比地呈指数函数降低,所以当考虑抑制功率消耗时,认为随着接近于非放电间隙侧,规定电介质玻璃层的等效膜厚,而使得通过使其变大提高放电开始电压在防止误放电方面是合适的。
这里,由所述多条电极分离线构成的行电极的各电极分离线的宽度最好是越远离放电间隙侧越大。
采取与接近于放电间隙侧的电极分离线的宽度差时,随着接近于非放电间隙,通过使宽度差变大,顺序使由所述多条电极分离线构成的行电极的各电极分离线的宽度变大。
这样规定是因为,发明者们发现随着从放电间隙接近于非放电间隙,电场呈指数函数减弱,根据该发现,同时考虑捕捉在放电间隙侧产生的涂底层粒子,使放电面积从放电间隙侧扩大到非放电间隙侧,更大地确保有效发光面积时,认为随着接近于非放电间隙侧,规定为使行电极的各电极分离线的面积变大是合适的。
这里,在防止各电极分离线的断路,确实地进行电连接方面,最好通过以规定间隔布线同一单元内同一极性的各条电极分离线的连接体电连接所述各电极分离线。
这里,最好是对应于设置有屏板内部隔板的位置布线所述连接体。
这里,最好是沿着所述连接体的行电极方向的线宽离放电间隙越远宽度越大。
这时,最好是顺序使沿着所述连接体的行电极方向的线宽宽度变大,而使得在采取与接近于放电间隙侧的连接线部分的宽度差时,随着接近于非放电间隙,使宽度差变大。
这是因为,发明者们发现,随着从放电间隙接近于非放电间隙,电场呈指数函数减弱,在放电间隙侧产生的涂底层粒子的扩散速度也与此成正比地呈指数函数下降,根据该发现,同时考虑抑制功率消耗,认为规定为随着接近于放电间隙侧,通过使连接体的阻抗变大,而使放电开始电压变高是合适的。
另外,由于随着从放电间隙接近于非放电间隙,电场呈指数函数减弱,考虑发光的亮度也与此成正比地降低,所以当考虑更提高发光亮度时,认为随着接近于放电间隙侧,规定为使单元的数值孔径变大是合适的。
这里,所述连接体的厚度与所有同一极性的电极分离线中厚度最薄的电极分离线的厚度相同,从降低功率消耗的观点看是最好的。
这里,最好是由所述多条电极分离线构成的行电极的各电极分离线彼此间的间隔宽度为离开构成对的行电极的距离越远间隔宽度越小。
这时,最好是顺序使各电极分离线彼此间的间隙宽度变窄,而使得当采取与接近于放电间隙侧的电极分离线彼此间的间隙宽度差时,随着接近于非放电间隙,间隙宽度差变大。
这是因为,虽然在放电间隙附近,最多考虑了发光量,但是发明者们发现随着从放电间隙接近于非放电间隙,电场呈指数函数减弱,发光亮度与此成正比地降低,根据该发现,同时考虑更提高发光亮度时,认为随着接近于非放电间隙侧,使电极分离线彼此间的间隙宽度变窄而使捕捉涂底层粒子变容易是合适的。
本发明还包括:
一种屏板,通过将电压施加到一对行电极间,在位于该一对行电极上的多个单元内进行放电,其特征在于:
在至少一个单元中,与一对行电极中至少一个纵向正交的方向的截面形状是具有接近于放电间隙部分的厚度比远离侧的厚度还厚的台阶形状;
顺序使构成所述台阶状的行电极的各阶的厚度变薄,使得当采取与接近于放电间隙侧的台阶的膜厚差时,随着接近于非放电间隙,膜厚差变大。
一种屏板,将电压施加在一对行电极间,在位于该一对行电极上的多个单元内进行放电,其特征在于:
在至少一个单元中,所述一对行电极中至少一个由彼此分离的三条以上的电极分离线组合构成,接近于放电间隙的电极分离线部分的厚度比远离侧的电极分离线的厚度还厚。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例中PDP的前屏板部分的截面放大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第一显示电极、第二显示电极的制作方法的图;
图3是横轴(x)表示离开放电间隙中心的距离,纵轴(t)表示各阶的膜厚,说明显示电极中台阶的阶差变化率的图;
图4是横轴(x)表示离开放电间隙中心的距离,纵轴(dx)表示各阶的宽度,说明显示电极中台阶的宽度变化率的图;
图5是第二实施例的PDP的前屏板部分的截面放大图;
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第一显示电极、第二显示电极的制作方法的图;
图7是横轴(x)表示离开放电间隙中心的距离,纵轴(t)表示各电极分离线的膜厚,说明该电极分离线的膜厚变化率的图;
图8是横轴(x)表示离开放电间隙中心的距离,纵轴(dx)表示各电极分离线的线宽,说明该线宽的变化率的图;
图9是横轴(x)表示离开放电间隙中心的距离,纵轴(dx)表示各电极分离线彼此间的间隙宽度,说明该间隙宽度变化率的图;
图10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电极分离线彼此间的连接状态的图;
图11是表示根据变形例的第一显示电极和第二显示电极的构成的平面图;
图12是表示根据变形例的第一显示电极和第二显示电极的构成的平面图;
图13是表示现有例和实施例中公共的PDP构成的主要部分斜视图;
图14是表示显示电极的配置状态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参照附图,作为气体放电屏板的一个例子,将PDP作为具体例子来说明,但是由于其基本构成与上述的现有PDP相同,所以不再进行详细描述,只对特征点进行说明。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作为显示电极,虽然通常使用层叠由ITO构成的基底层和由金属构成的总行电极的显示电极,但是,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容易对应于单元的高精细化实现电极线的细线化,还可使电阻相对较小的所谓金属电极。
(实施例1)
(关于显示电极的构成)
图1是本实施例的PDP的前屏板部分的截面放大图(在单元中央部分垂直切断的情况)。
如该图所示,与第一显示电极101a和第二显示电极101b两者的纵向正交的方向的截面形状为台阶(在图中是三阶)形状,放电间隙(1)侧部分的膜厚比非放电间隙(2)侧部分的膜厚还厚,对各台阶的每一个规定为L1、L2、L3。这里,满足L1>L2>L3。
另外,膜厚L1~L3是各电极台阶的宽度方向中心部分的膜厚。
(关于电极制作方法)
勿庸置疑,这样的形状采用公知的丝网印刷法,可很容易地实现。图2是表示其形成方法的几个工艺图。
图2(a)表示第一方法。根据该方法,如图2(a)的(1)、(2)、(3)所示,印刷成为厚度不同的各台阶的电极部基础的包含金属等的材料而使其密合后,通过烧结这些材料来形成的。
图2(b)表示第二方法。根据该方法,如图2(b)的(1)、(2)、(3)所示,印刷成为宽度不同的各阶的电极部基础的材料而使其重叠后,通过烧结这些材料而形成的。
另外,虽然图中没有示出,但是通过适当的进行曝光显影,也可容易地形成而使其成为台阶状。
并且,除了这些方法外,其制作方法也可使用任何方法。
(关于作用、效果)
通过上述的电极构造,可形成在位于从在作为扫描.维持行电极的第一显示电极和第二显示电极上形成的电介质玻璃层102的厚度最厚的电极台阶到厚度最薄的电极台阶的各阶上的等效膜厚(相当于L11、L22、L33)在放电间隙侧和其相反的间隙(非放电间隙侧)上不同的状态(L11<L22<L33)。其结果,由于电介质玻璃层的膜厚越小放电开始电压越低,所以即使在几何学上放电间隙和非放电间隙具有相同的宽度,通过使放电间隙侧的放电开始电压比非放电间隙侧的放电开始电压低,可很难生成与在位于相邻线上的相邻单元的误放电。因此,在使非放电间隙变窄和实现高清晰化方面实现了有效的电极结构。
(具体研究各电极台阶的膜厚变化)
在图3中,横轴(x)表示离开放电间隙中心的距离,纵轴(t)表示各电极台阶的膜厚,说明显示电极中台阶的阶差变化率。如图3所示,当图解离开显示间隙中心的距离和各电极台阶的膜厚的相关关系时,构成所述台阶状的行电极的厚度的减少率最好是直线的,或者是大于等于直线地减小。这里,如图3所示,通过规定为用一次式(t=-ax+b)来表现离开放电间隙中心的距离与各电极台阶的膜厚的相关关系变为“减少率是直线的”,通过规定为用指数函数(t=ae-bx)等来表现离开放电间隙中心的距离与各电极台阶的膜厚的相关关系变为“减少率大于等于直线的”。这里,由从放电间隙中央部分接近于非放电间隙的变化表示“变化率”。
进一步,该减少率最好是呈指数函数变化的变化率。
该变化率是直线的、指数函数的,换句话说,意思是各电极台阶的厚度呈线性、非线性变化。
这样,规定膜厚的变化率其本质是顺序变薄地进行规定,而使得在采取与前一台阶(接近于放电间隙侧的台阶)的膜厚差时,随着接近于非放电间隙,使膜厚差变大。
这样,规定各电极台阶的阶差变化的理由如下。即,这是因为,发明者们通过使用SI-PDP等仿真码的仿真实验发现,随着从放电间隙接近于非放电间隙,放电时的电场呈指数函数减弱,在放电间隙侧产生的涂底层粒子的扩散速度也与此成正比地呈指数函数降低。当考虑该发现和抑制功率消耗时,认为随着接近于非放电间隙侧,规定为通过使电介质玻璃层的等效膜厚变大而使放电开始电压升高在防止误放电方面是合适的。
另外,考虑第一显示电极和第二显示电极间的电位差而规定各电极台阶的膜厚。这是因为,若电位差变大,容易产生与位于相邻线上的单元间的误放电。例如,如果交替地将160~180V的脉冲电压施加到第一显示电极和第二显示电极之间取为例子,则在厚度最厚的第二台阶和厚度最薄的第三台阶的膜厚差为4~5um的情况下在实现防止误放电方面是有效的。
(具体研究各电极台阶的宽度变化)
在图4中,横轴(x)表示离开放电间隙中心的距离,纵轴(dx)表示各电极台阶的宽度,说明显示电极中台阶的宽度变化率。如该图4所示,当图式化离开放电间隙中心的距离和各电极台阶宽度的相关关系时,构成所述台阶状的第一显示电极和第二显示电极的各电极台阶的宽度最好是离开放电间隙侧越远宽度越大(越宽)(满足dx1<dx2<dx3)。
并且,最好是构成所述台阶状的扫描。维持行电极的各电极台阶的宽度以直线的或者大于等于直线的变化率增加。
并且,进一步,在构成所述台阶状的扫描。维持行电极的各电极台阶的宽度以比直线还大的变化率增加的情况下,其减少率最好是呈指数函数变化的变化率。
该变化率是直线的、指数函数的,换句话说,意思是各电极台阶的宽度呈线性、非线性地变化。
这里,如图4所示,通过规定为由一次式(dx=ax+b)表现离开放电间隙中心的距离与各电极台阶的宽度的相关关系变为“变化率是直线的”,通过规定为通过指数函数(dx=axbx)等表现离开放电间隙中心的距离与各电极台阶的宽度的相关关系变为“变化率大于等于直线”。
规定各电极台阶的宽度变化率其本质是顺序宽度变大的规定,使得当采取与前一台阶(接近于放电间隙的台阶)的宽度差时,随着接近于非放电间隙,使宽度差变大。
这样,规定各电极台阶的宽度的理由如下。即,这是因为,如上所述,由于随着从放电间隙接近于非放电间隙,放电时的电场呈指数函数减弱,所以为了捕捉在放电间隙侧产生的涂底层粒子,使放电面积从放电间隙侧扩大到非放电间隙侧,更大地确保有效发光面积,认为随着接近于非放电间隙侧,规定为使扫描。维持行电极的各电极台阶的面积变大是合适的。
(实例)
下面的表1表示用XT产生电压值来评价根据上述实施例,将各电极台阶的厚度和宽度规定为各种值时,与相邻行之间误放电产生程度的结果。该XT产生电压是产生串音的维持电压,当电压越高串音产生越难,其目的是得知防止误放电的效果。
[表1]
  屏板试验序号         电极厚度(μm)         电极厚度(μm)   XT产生电压
第1台阶 第2台阶 第3台阶 第1台阶 第2台阶 第3台阶
  1   8  4   0.1  40  60  80   191
  2   8  4   0.1  60  60  60   189
  3   7  7   7  40  60  80 179
  4   7  7   7  60  60  60
            (最接近于主间隙侧)                  (最接近于主间隙侧)
另外,用放电间隙80um的42型VGA模块的截出样本来进行该评价,为电介质层42um,隔板高度120um的窄带类型。
从该结果可以理解,如屏板1和2这样,将电极设为台阶状,使各电极台阶的厚度。宽度保持变化,在抑制误放电方面是有效的。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PDP,与上述实施例相比,其第一显示电极和第二显示电极的构造是不同的,在这些方面存在特征。具体的,主要的特征是第一显示电极和第二显示电极的各电极台阶彼此分离,并以规定间隔放置。
图5是本实施例的PDP的前屏板部分的截面放大图(在单元中央部分垂直切断的情况)。
如该图所示,与第一显示电极101a和第二显示电极101b两者的纵向正交的方向的截面形状为短梳状,通过从接近于放电间隙侧顺序地彼此分离的电极分离线101a1、101a2、101a3和电极分离线101b1、101b2、101b3构成各显示电极(在图中是三个)。将这种类型的电极称为栅栏电极,在使放电范围从放电间隙部分(单元中央部分)向非放电间隙扩大的同时,也使单元的数值孔径增大。
进一步,形成电极分离线101a1、101a2、101a3,使得彼此的膜厚L4、L5、L6从放电间隙侧顺序减少。另一方面,也一样形成电极分离线101b1、101b2、101b3,使得彼此的膜厚L4、L5、L6从放电间隙侧顺序减少。这里,满足L4>L5>L6的关系。
勿庸置疑,这样的形状可使用公知的丝网印刷法来容易地实现,其制造方法也可使用任何方法。
图6是根据该方法,如图6的(1)(2)(3)所示,以规定间隔印刷作为厚度不同的各电极分离线的基础的包含金属等材料后,通过烧结这些材料来形成的。
并且,除此之外,其制造方法也可使用任何方法。
(关于作用.效果)
根据这样的构成,可形成在位于作为扫描。维持行电极的第一显示电极和第二显示电极上形成的电介质玻璃层102的各电极分离线上的等效膜厚(相当于L44、L55、L66)在放电间隙侧和其相反的间隙(非放电间隙)上不同的状态(L44<L55<L66)。其结果,即使在几何学上放电间隙和非放电间隙具有相同的宽度,通过使放电间隙侧的放电开始电压比非放电间隙侧的放电开始电压低,而可很难产生与位于相邻线上的相邻单元的误放电。因此,在使非放电间隙变窄,实现高清晰化方面实现了有效的电极构造。
并且,进一步,由于各显示电极由分离的电极分离线构成,所以在各电极分离线彼此间存在间隙,可减少通过电极被反射和被吸收的发光光量,使单元的数值孔径提高,可有效的在屏板前方取出其发光结果。
(具体研究各电极分离线的膜厚的变化)
图7中横轴(x)表示离开放电间隙中心的距离,纵轴(t)表示各电极分离线的膜厚,说明电极分离线的膜厚变化率。如图7所示,当图解离开放电间隙中心的距离和各电极分离线的膜厚的相关关系时,所述第一显示电极和第二显示电极中各电极分离线的厚度的减少率最好是直线的、或是大于等于直线的。这里,如图7所示,通过规定为用一次式(t=-ax+b)表现离开放电间隙中心的距离和各电极分离线的膜厚的相关关系变为“减少率是直线的”,规定为用指数函数(t=ae-bx)等表现离开放电间隙中心的距离和各电极分离线的膜厚的相关关系变为“减少率是大于等于直线”。
并且,所述减少率最好是大于直线的,进一步,其减少率最好是指数函数变化的变化率。
该变化率是直线的、指数函数的,换句话说,意思是各电极分离线的厚度呈线性、非线性变化。
规定膜厚的变化率其本质是顺序变薄的规定,使得采取与接近于放电间隙侧的电极分离线的膜厚的差时,随着接近于非放电间隙,使膜厚差变大。
这样,规定各电极分离线的膜厚变化率的理由如下。即,因为,如上所述,由于随着从放电间隙接近于非放电间隙,放电时的电场呈指数函数减弱,在放电间隙侧产生的涂底层粒子的扩散速度也与此成正比地呈指数函数下降,所以当考虑抑制功率消耗时,认为随着接近于非放电间隙侧,规定为通过使电介质玻璃层的等效膜厚变大,使放电开始电压变高在防止误放电方面是合适的。
另外,考虑第一显示电极和第二显示电极间的电位差规定各电极分离线的膜厚。这是因为,若电位差变大,容易产生与位于相邻线上的单元间的误放电。例如,把交替地将160~180V的脉冲电压施加到第一显示电极和第二显示电极间取为例子,位于相邻于厚度最厚的放电间隙与厚度最薄的非放电间隙的膜厚差为5~10um左右的情况在实现防止误放电方面是有效的。
(具体研究各电极分离线宽度的变化)
图8是横轴(x)表示离开放电间隙中心的距离,纵轴(dx)表示各电极分离线的线宽,说明该线宽的变化率。如该图8所示,当图解离开放电间隙中心的距离与各电极分离线的线宽的相关关系时,所述第一显示电极和第二显示电极的各电极分离线的宽度最好是离开放电间隙侧越远越大(宽)(满足dx11<dx22<dx33的关系)。
并且,进一步,该线宽最好是以直线的,或者大于等于直线的变化率增加。
进一步,该线宽最好是以大于直线的变化率增加,进一步,该增加率最好是呈指数函数变化的变化率。
该变化率是直线的、指数函数的,换句话说,意思是各电极分离线的宽度是呈线性、非线性地变化。
这里,如图8所示,通过规定为用一次式(dx=ax+b)表现离开放电间隙中心的距离与各电极分离线的宽度的相关关系变为“变化率是直线的”,通过规定为用指数函数(dx=aebx)等表现离开放电间隙中心的距离与各电极分离线彼此间的间隙宽度的相关关系变为“变化率是大于等于直线的”。
规定各电极分离线的宽度的变化率其本质是顺序宽度变宽的规定,使得当采取与接近于放电间隙侧的电极分离线的宽度的差时,随着接近于非放电间隙侧,宽度差变大。
这样,规定各电极分离线的线宽的理由如下。即,因为如上所述,由于随着从放电间隙接近于非放电间隙,放电时的电场呈指数函数减弱,所以为了捕捉在放电间隙侧发生的涂底层粒子,使放电面积从放电间隙侧扩大到非放电间隙侧,更大地确保有效发光面积,认为随着接近于非放电间隙侧,规定为使电极分离线的面积变大是合适的。
(具体研究各电极分离线彼此间间隙的变化)
图9中,横轴(x)表示离开放电间隙中心的距离,纵轴(dx)表示各电极分离线彼此间的间隙宽度,说明该间隙宽度的变化率。如该图9所示,当图解离开放电间隙中心的距离与各电极分离线彼此间的间隙的相关关系时,在各显示电极的电极分离线数大于等于4的情况下,各电极分离线彼此间的间隔最好是离放电间隙越远其间隔越少(满足dx111>dx222>dx333的关系)。
并且,各电极分离线彼此间的间隔的减少率最好是直线的或大于等于直线的。
并且,进一步,各电极分离线彼此间的间隔的减少率最好大于等于直线,进一步,其减少率最好是呈指数函数变化的变化率。
该变化率是直线的、指数函数的,换句话说,意思是各电极分离线的宽度呈线性、非线性变化。
这里,如图9所示,通过规定为用一次式(dx=-ax+b)表现离开放电间隙中心的距离与各电极分离线彼此间的间隙宽度的相关关系变为“变化率是直线的”,通过规定为用指数函数(dx=ae-bx)等表现离开放电间隙中心的距离与各电极分离线彼此间的间隙宽度的相关关系变为“变化率大于直线”。
规定各电极分离线彼此间的间隙宽度的变化率其本质是在采取与接近于放电间隙侧的电极分离线彼此间的间隙宽度的差时,随着接近于非放电间隙侧,通过使间隙宽度差变大,顺序变窄地规定间隙宽度。
这是因为如上所述,考虑随着从放电间隙接近于非放电间隙,放电时地电场呈指数函数减弱,发光亮度也与此成正比地降低,所以当考虑更提高发光亮度时,认为随着接近于非放电间隙侧,使电极分离线彼此间的间隙宽度变窄而更容易地捕捉涂底层粒子是合适的。
(关于电极分离线彼此的连接形态)
下面,在上述构成的显示电极中,如图10“表示第一显示电极和第二显示电极的构成的平面图”所示,不用说,是在屏板端部汇合各电极分离线,作为一条线与驱动电路连接,但是从避免形成图案时的断路的观点来看,最好是对于用同相(极性)进行驱动的各电极分离线彼此之间用导体(连接线101c)进行连接布线。
并且,从降低线阻抗的观点来看,对于一个单元,最好设置至少一条这样的连接线。
这里,所述连接线设置到设置有气体放电屏板内部的隔板的位置附近在使单元的数值孔径提高方面是最好的,并且,与设置有隔板的位置相对应地布线所述连接线在使单元的数值孔径进一步提高方面是最好的。
这里,沿着所述连接线的显示电极方向的线宽最好是离开放电间隙越远线宽越宽。
这里,沿着所述连接线的显示电极方向的线宽的增加率最好是直线的,或者大于等于直线的变化率。
这里,沿着所述连接线的显示电极方向的线宽在以大于等于直线的变化率增加的情况下,其减少率最好是呈指数函数变化的变化率。
该变化率是直线的、指数函数的,换句话说,意思是连接线的线宽呈线性、非线性变化。
规定各连接线的宽度的变化率其本质是,当采取与接近于放电间隙侧的连接线的宽度差时,随着接近于非放电间隙,通过使宽度差变大,使宽度变宽的规定。
这是因为,由于随着从放电间隙接近于非放电间隙,放电时的电场呈指数函数减弱,在放电间隙侧产生的涂底层粒子的扩散速度也与此成正比地呈指数函数降低,所以当考虑抑制功率消耗时,认为随着接近于放电间隙侧,规定为使得电极阻抗变大,而使放电开始电压变高是合适的。
另外,因为考虑随着从放电间隙接近于非放电间隙,电场呈指数函数减弱,发光亮度也与此成正比地降低,所以当考虑更提高发光亮度时,随着接近于放电间隙侧,规定为使单元的数值孔径变大是合适的。
并且,从抑制这些功率消耗的观点来看,由于所述连接体的厚度与所有同一极性的电极分离线中厚度最薄的电极分离线相同的情况可减少无用的静电电容,所以是最好的。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1的第一显示电极和第二显示电极中,虽然为台阶状,但是勿庸置疑并不限定于这样的形状。即,如果能形成在作为扫描.维持行电极的第一显示电极和第二显示电极上形成的电介质玻璃层102的等效膜厚在放电间隙侧和其相反的间隙(非放电间隙)上不同的状况,则即使在几何学上放电间隙和非放电间隙具有相同的宽度,也通过使放电间隙侧的放电开始电压比非放电间隙侧的放电开始电压低,可很难产生在相邻行间的误放电。因此,至少,可以是放电间隙侧的电极膜厚比非放电间隙侧的膜厚还厚,也可以是示于图11(图示了膜厚从放电间隙侧向非放电间隙侧呈直线变化的三角形的显示电极)、图12(图示了表面具有膜厚从放电间隙侧向非放电间隙侧呈指数函数变化的曲面的显示电极)的形状。
另外,如上所述,不需要使第一显示电极和第二显示电极两者的构造都为台阶状和短梳状,也可规定为其中的一个。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说明了用金属形成显示电极的情况,但当然也可以由ITO等的金属氧化物形成。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如果产生同样的作用.效果,勿庸置疑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的思想范畴内。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显示电极和第二显示电极两者构成了上述这样特征的形状,但是也可仅在其中一个上具有这样的截面形状。
另外,窄带状的第一显示电极和第二显示电极同样地具有上述的截面形状,但是不限于此,也可在单元内至少具有上述的特征形状。这是因为,根据构成,得到了防止某一单元内的主放电扩大到位于相邻行的相邻单元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以贴合前屏板和后屏板的气体放电屏板为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制作在显示电极上具有上述的特征形状(台阶状和电极分离线)的前屏板,与预先制作的后屏板相贴合而进行使用。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气体放电屏板,通过改善扫描。维持行电极构造使厚度保持一定分布,也使电介质玻璃层的等效膜厚保持与电极具有交替使用关系的分布,即使在几何学上具有相同的扫描.维持行电极间隙,放电开始电压也可在构成对的扫描。维持行电极间的放电间隙侧和非放电间隙侧为不同情况,达到使非放电间隙变窄,实现高分辨率,防止相邻行间的误放电这样的特别好的效果。
由于本发明对等离子显示等的显示装置,可防止相邻行间的误放电,进行稳定地放电,所以在可显示高质量的图象方面具有极高的利用价值。

Claims (14)

1.一种屏板,通过将电压施加到一对行电极间,在位于该一对行电极上的多个单元内进行放电,其特征在于:
在至少一个单元中,与一对行电极中至少一个纵向正交的方向的截面形状是具有接近于放电间隙部分的厚度比远离侧的厚度还厚的台阶形状;
顺序使构成所述台阶状的行电极的各阶的厚度变薄,使得当采取与接近于放电间隙侧的台阶的膜厚差时,随着接近于非放电间隙,膜厚差变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屏板,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台阶状的行电极的各阶宽度离开放电间隙越远越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屏板,其特征在于:当采取与接近于放电间隙的阶宽度差时,随着接近于非放电间隙,通过宽度差变大,使构成所述台阶状的行电极的各阶宽度顺序变大。
4.一种屏板,将电压施加在一对行电极间,在位于该一对行电极上的多个单元内进行放电,其特征在于:
在至少一个单元中,所述一对行电极中至少一个由彼此分离的三条以上的电极分离线组合构成,接近于放电间隙的电极分离线部分的厚度比远离侧的电极分离线的厚度还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屏板,其特征在于:各电极分离线的厚度顺序变薄,使得当采取与接近于放电间隙侧的电极分离线的膜厚差时,随着接近于非放电间隙,膜厚差变大。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屏板,其特征在于:由所述多条电极分离线构成的行电极的各电极分离线的宽度离开放电间隙越远越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屏板,其特征在于:当采取与接近于放电间隙侧的电极分离线的宽度差时,随着接近于非放电间隙,通过使宽度差变大,顺序使由所述多条电极分离线构成的行电极的各电极分离线的宽度变大。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屏板,其特征在于:通过以规定的间隔布线同一单元内的同一极性中各电极分离线的连接体来电连接所述各电极分离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屏板,其特征在于:对应于设置屏板内部的隔板的位置布线所述连接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屏板,其特征在于:沿着所述连接体的行电极方向的线宽离开放电间隙越远宽度越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屏板,其特征在于:沿着所述连接体的行电极方向的线宽顺序变大,使得当采取与接近于放电间隙侧的连接线部分的宽度差时,随着接近于非放电间隙,宽度差变大。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屏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体的厚度与所有同一极性的电极分离线的厚度最薄的电极分离线的厚度相同。
13.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屏板,其特征在于:由多条电极分离线构成的行电极的各电极分离线彼此间的间隔宽度越离开放电间隙宽度越小。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屏板,其特征在于:电极分离线彼此间的间隔宽度顺序变窄,使得当采取与接近于放电间隙测的电极分离线彼此间的间隙宽度差时,随着接近于非放电间隙,间隙宽度差变大。
CNB028049799A 2001-02-14 2002-02-12 在位于一对行电极上的多个单元内进行放电的屏板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8221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1037221 2001-02-14
JP037221/01 2001-02-14
JP037221/2001 2001-02-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02114A CN1502114A (zh) 2004-06-02
CN1282213C true CN1282213C (zh) 2006-10-25

Family

ID=189003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804979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82213C (zh) 2001-02-14 2002-02-12 在位于一对行电极上的多个单元内进行放电的屏板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075234B2 (zh)
JP (1) JP2002319350A (zh)
KR (1) KR100854879B1 (zh)
CN (1) CN1282213C (zh)
TW (1) TW556241B (zh)
WO (1) WO200206550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536198B1 (ko) * 2003-10-09 2005-12-12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637142B1 (ko) * 2003-11-29 2006-10-20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627364B1 (ko) * 2004-10-27 2006-09-2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JP2006134703A (ja) * 2004-11-05 2006-05-25 Fujitsu Hitachi Plasma Display Ltd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および基板
KR100659074B1 (ko) * 2004-12-01 2006-12-19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669423B1 (ko) 2005-02-04 2007-01-15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718963B1 (ko) * 2005-02-17 2007-05-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의 씨오에프/티씨피 패키지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10658B2 (ja) 1989-12-15 2000-02-2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と駆動方法
JPH0896715A (ja) 1994-09-28 1996-04-12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ガス放電パネル
JPH08315734A (ja) 1995-05-22 1996-11-29 Fujitsu Ltd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
JPH09167565A (ja) 1995-12-14 1997-06-24 Pioneer Electron Corp 面放電型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US6433477B1 (en) * 1997-10-23 2002-08-13 Lg Electronics Inc. Plasma display panel with varied thickness dielectric film
JP3211886B2 (ja) * 1998-10-08 2001-09-25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688142B2 (ja) 1999-02-19 2005-08-24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US6411035B1 (en) 1999-05-12 2002-06-25 Robert G. Marcotte AC plasma display with apertured electrode patterns
CN1263067C (zh) * 2000-01-25 2006-07-0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气体放电面板
CN101090054B (zh) * 2000-01-26 2010-05-2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消耗功率抑制效果良好的面放电型显示器件
JP3587118B2 (ja) 2000-02-24 2004-11-1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075234B2 (en) 2006-07-11
TW556241B (en) 2003-10-01
CN1502114A (zh) 2004-06-02
WO2002065502A1 (fr) 2002-08-22
US20040056595A1 (en) 2004-03-25
KR100854879B1 (ko) 2008-08-28
JP2002319350A (ja) 2002-10-31
KR20030087000A (ko) 2003-1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47802C (zh) 控制等离子显示器板中象素电极的方法和设备
CN1165938C (zh) 气体放电板
CN1263068C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CN1410960A (zh) 等离子显示板及其驱动方法
CN1539131A (zh) 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CN1763894A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CN1286081C (zh) 驱动等离子显示板的方法和装置
CN1282213C (zh) 在位于一对行电极上的多个单元内进行放电的屏板
CN1295734C (zh) 等离子体显示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527345A (zh) 等离子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CN1822288A (zh) 等离子显示面板
CN1295733C (zh) 高精细和高亮度ac型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CN1574165A (zh) 交流型等离子体显示板和形成地址电极的方法
CN1581408A (zh) 具有改进效率的等离子体显示板
CN1822290A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CN1700391A (zh) 等离子体显示平板
CN1975975A (zh) 等离子显示板以及包括该等离子显示板的等离子显示装置
CN1591742A (zh) 等离子显示面板及其模块
CN1637806A (zh) 等离子体显示器及其驱动方法
CN1832091A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CN1809857A (zh) 等离子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722346A (zh) 利用被氧化的多孔硅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和平面灯
CN1841628A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和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CN1783178A (zh) 等离子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
CN1532875A (zh) 等离子显示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1025

Termination date: 2013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