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79965A - 中成药新剂型及其改革的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中成药新剂型及其改革的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79965A
CN1279965A CN 00109681 CN00109681A CN1279965A CN 1279965 A CN1279965 A CN 1279965A CN 00109681 CN00109681 CN 00109681 CN 00109681 A CN00109681 A CN 00109681A CN 1279965 A CN1279965 A CN 12799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dicinal residues
fine powder
chinese patent
preparation
ti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00109681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国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 00109681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279965A/zh
Publication of CN12799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7996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 Medicinal Prepar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以植物为原料的中成药新剂型及其制备方法。本新剂型以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为原料,经水提取,提取液浓缩和药渣细粉混匀,喷雾成颗粒状药粉。制法是以上述药材为原料,经二次加热水提取,过滤,减压浓缩成流浸膏,将药渣粉碎成细粉,将药渣细粉与流浸膏混匀,喷雾干燥成颗粒药粉。本剂型易于水分浸润溶解,能被迅速吸收,疗效迅速,易于保存。其制法投料准确,热敏性或易挥发性成分不损失。

Description

中成药新剂型及其改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以植物为原料的中成药的新剂型及改革的制备方法,更具体地说是将中成药改成颗粒状的剂型及制备颗粒状剂型的方法。
地球上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医疗保健活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寻找食物及与疾病作斗争的长期实践中发现了药物,经过许多年代的医疗实践,得到发展,将药物制成剂型,剂型和制剂品逐渐地增加,至宋神宗元年(公元1078—1085)已设立“和剂局”、“惠民局”专司药物制剂,后又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制剂规范)。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药制剂的水平已落后于现在人们的服用要求。因此中成药在剂型上需要进行提高改进。现在已有一部分中成药随着技术的发展也进行了剂型的改革,但还有一部分中成药还在沿用传统的剂型。中药的传统剂型是丸、散、膏、丹等剂型。传统剂型有许多不足之处,如丸剂的缺点是服用量较大,小儿服用困难。其制作技术不当时,其溶散时限难以控制,又多用原药材粉碎加工制成,生产流程长,易受微生物污染,使丸剂长菌生霉;以密制丸不利于不能食糖的患者服用。
散剂的缺点是药物粉碎后比表面较大,故其嗅味、刺激性、吸湿性及化学活性等相应地增大,使部分药物易起变化,发挥性成分易损失。膏剂经浓缩含有较多的糖蜜等辅料,更应该注意的是中药传统剂型共同的缺点是在其中成药的制备过程中没有一个有效的数字化的控制产品质量的方法。一般对于中药的检验只是定性,并且多是采用在药材质量规格和制备工艺上固定,并对操作规程进行规范,这样制备出来的中药只能对混合物及其中的有效成分的含量有一个模糊的概念,而没有准确的数据。
六味地黄丸就是中药的一种丸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九九五年版一部),是传统的中药丸剂。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研制出中成药六味地黄丸的新剂型。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就在于研究出制备六味地黄丸新剂型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中成药新剂型,按熟地黄100~500重量份,山茱萸(制)50~350重量份,牡丹皮40~300重量份,山药60~400重量份,茯苓40~350重量份,泽泻40~300重量份配料为原料药材,向原料药材中加水进行加热提取,过滤,将提取液浓缩成比重1.20—1.35的流浸膏,将药渣烘干,粉碎成细粉,将比重1.20—1.35的流浸膏与药渣细粉或部分药渣细粉搅拌混合均匀,进行喷雾干燥而成颗粒状的六味地黄丸新剂型。
本发明的中成药新剂型的制备方法,按熟地黄100~500重量份,山茱萸(制)50~350重量份,牡丹皮40~300重量份,山药60~400重量份,茯苓40~350重量份,泽泻40~300重量份配料,经预处理作为原料药材;向原料药材中加入原料药材总重量的6—8倍量的水,在60—120℃的温度下,加热提取1—6小时,取出第一次提取液,得到第一次提取液和第一次药渣;向第一次药渣中加入原料药材总重量4—7倍的水,在60—1 20℃的温度下加热提取0.5—3小时,取出第二次提取液,得到第二次提取液和第二次药渣;合并第一、二次提取液,过滤,对经过过滤的提取液,在压力0.0 6—0.09MPa,30—90℃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减压浓缩,浓缩成比重1.20—1.35的流浸膏,将第二次药渣干燥后,粉碎成药渣细粉作为填加剂,将药渣细粉与上述比重1.2 0—1.35的流浸膏搅拌混合均匀,形成混合物,以水蒸汽或氮气为雾化气体,进行喷雾干燥,生成药粉颗粒。
为了保证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具有更好的质量,对各原料药材进行预处理。所说的预处理就是挑选质量合格的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用国家标品的测定方法分析出作为原料药材的有效成分的含量,看其是否符合所要求的标准,用水冲洗合格的原料药材,直至水的颜色清澈,再将原料药材晾干或淋干。
为了提高原料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提取率,可将原料药材切成片、块或粉碎成颗粒状,这是本领域所属的普通技术人员均知的。向原料药材中加入适量的水浸泡20—60分钟,所用的水可以是自来水、蒸馏水、去离子水其中的一种。
所说的重量份可以是克、钱、市斤、公斤、吨等重量单位。
原料药材浸泡完毕后,加入原料药材总重量的6—8倍量的水,在60—120℃的温度下加热提取1—6小时,取出第一次提取液,向第一次药渣中加入原料药材总重量的4—7倍量的水,在60—120℃的温度下加热提取0.5—3小时,取出第二次提取液。当然亦可以进行第三次、第四次提取。在上述所有的第一、第二次加热提取时,可以在每段工序的指定位置对其中的有效成分等进行微机自动监控,进行定量测定,可以随时掌握提取的情况。合并第一、二次提取液,进行过滤后,对其滤液亦可用微机自动监控方法进行定量测定其中的有效成分。
合并两次提取液,过滤,若进行第三、四次加热提取,则合并第一、二、三、四次的提取液进行过滤。对经过过滤的提取液在压力0.06—0.09MPa,30—9 0℃的温度的条件下进行减压浓缩,直至将提取液浓缩成比重为1.20—1.35的流浸膏。在减压浓缩的过程中,可用微机自控监控随时进行测定其中的有效成分的含量。
将第二次药渣进行干燥,以在55—115℃对第二次药渣进行干燥为宜,干燥后对药渣进行粉碎,将干燥的药渣粉碎成药渣细粉,使药渣细粉的粒度过100目—800目,药渣细粉越细越好。再将药渣细粉与比重1.20—1.35的流浸膏搅混合均匀形成混合物,又以将药渣总重量的10—50%的药渣细粉与比重1.2 0—1.35的流浸膏搅拌混合均匀为佳,又以将药渣总重量的15—25%的药渣细粉与比重1.20—1.35的流浸膏搅拌混合均匀更佳。在药渣细粉与流浸膏搅拌混合时,其搅拌的速度与产品的质量无关,只要将药渣细粉与流浸膏搅拌混合均匀即可。
将药渣细粉与流浸膏搅拌混合均匀后,用水蒸汽气体或氮气为雾化气体,进行喷雾干燥。喷雾干燥时,雾化气体的压力为0.1—1.0MPa,喷雾干燥的温度为60—400℃,又以200—400℃为宜。在进行喷雾时,以将药渣细粉与流浸膏混合物通过离心喷雾头喷入热空气中为好,作为干燥介质热空气的温度为60—400℃,又以200—400℃为宜。药渣细粉与流浸膏的混合物喷入热空气中而形成雾状液滴,落于一定流速的热空气中,进行瞬时热交换,使之迅速干燥,而形成药粉颗粒状产品,平均药粉颗粒直径100—2000μm。在喷雾干燥制粒过程中亦可以用微机自动监控检测,测定其中的有效成分。
将颗粒状的六味地黄丸进行分装,可标出其中的有效成分的含量,指导使用方式。
在本发明的整个过程中均可以用国家标品的测定方法进行测定,用紫外分光光谱、气相色谱、原子吸收光谱、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等方法对在生产过程中的原料、提取液、流浸膏进行有效成分的检测,最后对产品颗粒状的六味地黄丸中的有效成分进行检测,而且本发明的改革的制备方法完全可以用于其他各中成药的制备,根据中成药的配方,将它们制成颗粒状药物,形成新剂型。
本发明的中成药六味地黄丸新剂型的优点就在于:
1.本发明的六味地黄丸新剂型的粒度均匀,色泽一致,颗粒结合得松脆,易于水分浸润、溶解,与水形成悬浮液,进入人体后能被迅速吸收,疗效迅速显著。本发明的产品为无糖型,适用于不宜饮食糖的糖尿病患者。
2.本发明六味地黄丸新型剂中含有药渣细粉,增加了药物中植物纤维,服用含有大量植物纤维的药物,有益于人体的健康,增强了药物的疗效,增加了植物粗纤维的摄取量,清理体内的自由基。
3.本发明六味地黄丸新剂型便于携带、服用,又易于运输保存,质量稳定,在低温、高温下药物不变性,不霉变。
本发明的改革的六味地黄丸的制备方法的优点就在于:
1.本发明的方法投料量准确,使成品含量一致,减少了服用时的药剂量,又确保了传统药效的完整性及疗效的提高。
2.本发明的方法生产出的产品粒度均匀、色泽一致,因瞬间干燥,使热敏性或易挥发的有效成分不损失或大大减少损失,产品保持了原来药的色香味,颗粒结合得松脆,易于水分浸润,溶解。
以下用实施例对本发明的中成药六味地黄丸新剂型及其改革的制备方法作进一步的说明,将有助于对本发明的新剂型和制备方法及其优点作进一步的理解。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受这些实施例的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来决定。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中成药六味地黄丸的新剂型,按熟地黄160克,山茱萸(制)80克,牡丹皮60克,山药80克,茯苓60克,泽泻60克,配料为原料药材。向原料药材中加水进行加热提取,过滤,将提取液浓缩成比重1.28的流浸膏,将药渣烘干粉碎成药渣细粉,将比重1.28的流浸膏与药渣总重量的206的药渣细粉搅拌混合均匀,进行喷雾干燥而成平均药粉颗粒直径为900μm的六味地黄丸药粉。
在此配方中以熟地黄为君,滋阴填精,臣以山茱萸肉补肝肾而涩清,山药滋肾补脾,三者合用,非但补肾填精,且可三阴并补。佐以泽泻、茯苓补脾益肾,而祛湿浊,可使补而不滞。泽泻、牡丹皮降相火,以制阴虚之相火妄动,而且降相火有助于滋阴,药仅六味,补泻得宜,补而不滞,实为平补肾阴之妙剂。
在上述的药物中含有环烯醚萜甙类、地黄甙A、B、C、D,山茱萸甙、皂甙、芍药甙、氧化芍药甙、牡丹酚、薯蓣皂甙、胆碱、尿囊素、β—茯苓聚糖、茯苓酸、泽泻醇A、B、C。
其六味地黄丸新剂型的制备方法是:
1)按熟地黄160克,山茱萸(制)80克,牡丹皮60克,山药80克,茯苓60克,泽泻60克配料,将符合标准的上述药材用自来水不断冲洗原料药材,直至水的颜色清澈为止,淋干。加入适宜量的水(将药材没过)浸泡40分钟,取出作为原料。
2)向上述原料药材中加入原料药材总重量的7倍量的水,在90℃的温度下,加热提取4小时,取出第一次提取液,得到第一次提取液和第一次药渣。
3)向第一次药渣中加入原料药材总重量的5倍量的水,在90℃的温度下加热提取2小时,取出第二次提取液,得到第二次提取液和第二次药渣。
4)合并第一、二次提取液,过滤,对经过过滤的提取液,在压力0.07MPa,65℃的温度的条件下进行减压浓缩,浓缩至比重为1.28的流浸膏。
5)将第二次药渣于85℃的温度下干燥后,粉碎成药渣细粉,使药渣细粉过400目,将药渣总重量的20%的药渣细粉与上述的比重为1.28的流浸膏搅拌混合均匀形成混合物。
6)以水蒸汽气体为雾化气体,对药渣细粉与流浸膏的混合物进行喷雾干燥。雾化气体的压力为0.5MPa,干燥的温度为300℃。具体地说将药渣细粉与流浸膏的混合物通过喷雾头喷入热空气中,热空气的温度为300℃,生成平均药粉颗粒直径900μm的六味地黄丸粉状颗粒,进行分装,指导使用方式。
实施例2
其配方与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唯不同的是,将第一、二次合并的并经过过滤的提取液浓缩成比重1.25的流浸膏,将比重1.25的流浸膏与药渣总重量的25%的药渣细粉搅拌混合均匀。
实施例3
其配方与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唯不同的是,将第一、二次合并的并经过过滤的提取液浓缩成比重1.30的流浸膏,将比重1.30的流浸膏与药渣总重量的15%的药渣细粉搅拌混合均匀。
实施例4
其配方与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唯不同的是:
熟地黄100克,山茱萸(制)50克,牡丹皮40克,山药60克,茯苓40克,泽泻40克。将合并的提取液浓缩成比重1.20的流浸膏。将药渣烘干粉碎成药渣细粉,将比重1.20的流浸膏与药渣总重量的50%的药渣细粉搅拌混合均匀,进行喷雾干燥而成平均药粉颗粒直径为2000μm的六味地黄丸药粉。
其制备方法:
1)按熟地黄100克,山茱萸(制)50克,牡丹皮40克,山药60克,茯苓40克,泽泻40克配料。
2)向上述原料药材中加入原料药材总重量的6倍量的水,在60℃的温度下加热提取6小时。
3)向第一次药渣中加入原料药材总重量的4倍量的水,在60℃的温度下,加热提取0.5小时。
4)在压力0.09MPa,45℃的温度下减压蒸馏浓缩至比重为1.20的流浸膏。
5)将第二次药渣于55℃的温度下干燥,粉碎成药渣细粉,使药渣细粉过800目,将药渣总重量的50%的药渣细粉与上述的比重为1.20的流浸膏搅拌混合均匀。
6)以氮气为雾化气体,雾化气体的压力为0.2MPa,干燥的温度为200℃,生成平均药粉颗粒直径为2000μm的六味地黄丸粉状颗粒。
实施例5
其配方与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唯不同的是:
熟地黄500克,山茱萸(制)350克,牡丹皮300克,山药400克,茯苓35)克,泽泻300克。将合并的提取液浓缩成比重1.35的流浸膏。将药渣烘干粉碎成药渣细粉,将比重1.35的流浸膏与药渣总重量的10%的药渣细粉搅拌混合均匀,进行喷雾干燥而成平均药粉颗粒直径为1000μm的六味地黄丸药粉。
其制备方法:
1)按熟地黄500克,山茱萸(制)350克,牡丹皮300克,山药400克,茯苓350克,泽泻300克配料。
2)向上述原料药材中加入原料药材总重量的8倍量的水,在120℃的温度下加热提取1小时。
3)向第一次药渣中加入原料药材总重量的7倍量的水,在120℃的温度下,加热提取3小时。
4)在压力0.06MPa,90℃的温度下减压蒸馏浓缩至比重为1.35的流浸膏。
5)将第二次药渣于110℃的温度下干燥,粉碎成药渣细粉,使药渣细粉过200目,将药渣总重量的10%的药渣细粉与上述的比重为1.35的流浸膏搅拌混合均匀。
6)以水蒸汽气体为雾化气体,雾化气体的压力为0.9MPa,干燥的温度为350℃,生成平均药粉颗粒直径为1000μm的六味地黄丸粉状颗粒。

Claims (10)

1.中成药新剂型,其特征是:按熟地黄100~500重量份,山茱萸(制)50~350重量份,牡丹皮40~300重量份,山药60~400重量份,茯苓10~350重量份,泽泻40~300重量份配料为原料药材,向原料药材中加水进行加热提取,过滤,将提取液浓缩成比重1.20—1.35的流浸膏,将药渣烘干,粉碎成细粉,将比重1.2 0—1.35的流浸膏与药渣细粉或部分药渣细粉搅拌混合均匀,进行喷雾干燥而成颗粒状的六味地黄丸新剂型。
2.中成药新剂型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
1)按熟地黄100~500重量份,山茱萸(制)50~350重量份,牡丹皮40~300重量份,山药60~400重量份,茯苓40~350重量份,泽泻40~300重量份配料,经预处理作为原料药材;
2)向原料药材中加入原料药材总重量的6—8倍量的水,在60—120℃的温度下,加热提取1—6小时,取出第一次提取液,得到第一次提取液和第一次药渣;
3)向第一次药渣中加入原料药材总重量4—7倍量的水,在60—120℃的温度下加热提取0.5—3小时,取出第二次提取液,得到第二次提取液和第二次药渣;
4)合并第一、二次提取液,过滤,对经过过滤的提取液,在压力0.06—0,09MPa,30—90℃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减压浓缩,浓缩成比重1.20—1.35的流浸膏;
5)将第二次药渣干燥后,粉碎成药渣细粉作为填加剂,将药渣细粉与上述比重1.20—1.3 5的流浸膏搅拌混合均匀,形成混合物;
6)以水蒸汽或氮气为雾化气体,进行喷雾干燥,生成药粉颗粒。
3.根据权利要求2的中成药新剂型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第二次药渣的干燥温度为55—115℃。
4.根据权利要求2的中成药新剂型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将干燥的药渣粉碎成药渣细粉,使药渣细粉过100目—800目。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或4的中成药新剂型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将药渣总重量的10—50%的药渣细粉与比重1.20—1.35的流浸膏搅拌混合均匀,形成混合物。
6.根据权利要求5的中成药新剂型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将药渣总重量的15—25%的药渣细粉与比重1.20—1.35的流浸膏搅拌混合均匀,形成混合物。
7.根据权利要求2的中成药新剂型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喷雾干燥时,雾化气体的压力为0.1—1.0MPa。
8.根据权利要求2的中成药新剂型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喷雾干燥的温度为60—400℃。
9.根据权利要求8的中成药新剂型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喷雾干燥的温度为200—400℃。
10.根据权利要求2的中成药新剂型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平均药粉颗粒的直径为100—2000μm。
CN 00109681 2000-06-21 2000-06-21 中成药新剂型及其改革的制备方法 Pending CN127996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00109681 CN1279965A (zh) 2000-06-21 2000-06-21 中成药新剂型及其改革的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00109681 CN1279965A (zh) 2000-06-21 2000-06-21 中成药新剂型及其改革的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79965A true CN1279965A (zh) 2001-01-17

Family

ID=45797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00109681 Pending CN1279965A (zh) 2000-06-21 2000-06-21 中成药新剂型及其改革的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279965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3045409A1 (fr) * 2001-11-29 2003-06-05 Jiangsu Kanion Pharmaceutical Co., Ltd Composition pharmaceutique produite a partir de medecine traditionnelle chinoise et son procede de production
CN101439122B (zh) * 2007-11-22 2011-12-28 天津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含熟地黄提取物的中药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CN106377646A (zh) * 2016-10-20 2017-02-08 心颐和国际中医药投资控股(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六味地黄颗粒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7647402A (zh) * 2017-09-21 2018-02-02 武汉华康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孕产妇的药食两用植物复合营养补充品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3045409A1 (fr) * 2001-11-29 2003-06-05 Jiangsu Kanion Pharmaceutical Co., Ltd Composition pharmaceutique produite a partir de medecine traditionnelle chinoise et son procede de production
CN101439122B (zh) * 2007-11-22 2011-12-28 天津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含熟地黄提取物的中药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CN106377646A (zh) * 2016-10-20 2017-02-08 心颐和国际中医药投资控股(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六味地黄颗粒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7647402A (zh) * 2017-09-21 2018-02-02 武汉华康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孕产妇的药食两用植物复合营养补充品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972547A (zh) 一种治疗气血两虚症候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1229236A (zh) 定喘汤口服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1966244A (zh) 无糖型抗感解毒颗粒的制备方法
CN101199672A (zh) 一种具有调节人体免疫功能的中药保健酒
CN102920964B (zh) 一种治疗咳嗽的中药制剂
CN102178733A (zh) 一种治疗糖尿病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226033C (zh) 一种中药浓缩丸的制备方法
CN103099788A (zh) 中药煮散颗粒组合物及其制备、煎煮方法和剂量关系
CN1279965A (zh) 中成药新剂型及其改革的制备方法
CN1116868C (zh) 汤方浓缩成颗粒型药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274354C (zh) 防治儿童疳积的药物的制备方法
CN107802678A (zh) 一种喉康散的制备方法
CN108837084B (zh) 一种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686424A (zh) 一种含有黄芩和柴胡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331522C (zh) 一种橘红痰咳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205104B (zh) 一种治疗小儿咳嗽疾病的复方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331523C (zh) 一种复方百部止咳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0563635C (zh) 一种藿香正气滴丸
CN105664102A (zh) 一种用于提高免疫力的中药组合物
CN101721577A (zh) 一种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薄膜衣片剂的制备方法
CN100361650C (zh) 一种障眼明胶囊及其制备工艺
CN100446804C (zh) 一种治疗感冒清热的中成药甘露消毒胶囊及其制备工艺
CN1695713B (zh) 一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及其制备和质量控制方法
CN1060663C (zh) 复方藏茵陈成药
CN114259540B (zh) 一种治疗气阴两虚证糖尿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