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70710A - 多重导体缆线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多重导体缆线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70710A
CN1270710A CN98808027.3A CN98808027A CN1270710A CN 1270710 A CN1270710 A CN 1270710A CN 98808027 A CN98808027 A CN 98808027A CN 1270710 A CN1270710 A CN 12707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ose
contacts
connector
guard ring
ribb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9880802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亚特·乔成
罗杰·D·连
约翰·A·C·马克艾利斯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ircuit Assembl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ircuit Assembl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ircuit Assembly Corp filed Critical Circuit Assembl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2707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7071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8Coupling parts carrying sockets, clips or analogous counter-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4Connections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or cutting insulation or cable strands
    • H01R4/2416Connections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or cutting insulation or cable strands the contact members having insulation-cutting edges, e.g. of tuning fork type
    • H01R4/242Connections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or cutting insulation or cable strands the contact members having insulation-cutting edges, e.g. of tuning fork type the contact members being plates having a single slot
    • H01R4/2425Flat plates, e.g. multi-layered flat plates
    • H01R4/2429Flat plates, e.g. multi-layered flat plates mounted in an insulating base
    • H01R4/2433Flat plates, e.g. multi-layered flat plates mounted in an insulating base one part of the base being movable to push the cable into the slot

Landscapes

  • Multi-Conductor Connections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Connections By Means Of Piercing Elements, Nuts, Or Screw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高密度多重导体的带状缆线的连接器。此连接器具有一基座、一外壳和一位于中间的护圈。外壳及护圈共同定义一带状缆线接纳区域,外壳与护圈的配合表面均有刻痕,使在带状缆线的导体在由刻痕所定义的导体空间内对中。多个接点置于基座内,接点的绝缘分隔末端穿过护圈的开口进入在由刻痕所定义的导体接纳空间内对中的导体。基座产生力以抵抗接点,从而外壳与基座的压合使各导体同时在导体接纳空间内对中,且接点强迫进入导体内。在第一末端的接点优选提供载座的连接,其中第一末端包括一匹配部分,相反的部分包括绝缘分隔末端。此多个接点的绝缘分隔末端布置成它们形成两平行线,从而可简化连接器的组装。

Description

多重导体缆线连接器
发明背景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用于连接多重导体带状缆线(Multi-conductorribbon cable)的连接器,特别涉及可以更有效率及更准确方式连接到在一高密度多重导体带状缆线内的导体上的连接器。
现有技术描述
带状缆线(Ribbon cable)是一种具有多个导体放置在单一平面上彼此相邻的导线类型之一。传统上,在此带状缆线中,导体装在一具有弹性、与平行放置且相当接近的导体外型相似的绝缘物质内,例如乙烯基(Vinyl)。带状缆线经常在相互连接的电脑元件中使用。使用带状缆线之一的常见例子,是在个人电脑中主机板与磁盘驱动装置。带状缆线也经常运用在个人电脑与其周边设备相互的连接。
一般来说,连接器使用在缆线与不同的装备之间的连接上。这些连接器具有多个接点,它们被构作成在此带状缆线中连接导体,且也对一匹配连接器(Mating connector)或是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board)提供一针点连接(Pin connection)。传统上,此连接器包括多个具有绝缘分隔末端的接点,这些接点刺穿过围绕在带状缆线内的导体的绝缘物,且与所包围的导体相连接,并且提供与一匹配连接器或印刷电路板的针点相连接的一匹配部分。
此传统的连接器在外型上是方形,并且具有可衔接此带状缆线的开口,因此连接器具有此带状缆线宽度的开口。这些多个接点的绝缘分隔末端位于此连接器内,以使得当连接器与此带状缆线合起来时,这些绝缘分隔末端穿过这些围绕在此带状缆线导体的绝缘物,并与在带状导线内的每一导体形成电性连接。这些接点较佳地且较正确地放置在此连接器内,以使得可以连接,并可与在带状缆线内对应的导体电性的连接。
然而,现有的更高密度带状缆线的连接器遇到了许多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这些导体尺寸相对较小,其彼此之间的距离相对地非常接近。因此,在连接器中的接点之间的配合公差必须非常准确,以保证每接点仅连到所欲连接的导体。然而,在缆线内这些导体由于制造过程出现的容许偏差,也会出现稍微错位的现象。这将导致有些接点不小心地接触到邻近的导体,或无法与所欲接触的导体适当地接触。所以,对于连接器而言,必须能够使接点正确地对准这些导体,以保证在接点与导体间能更佳地连接在一起。
除此之外,在连接器内设计用来连接更高密度带状缆线的接点在尺寸上经常是非常小的。伴随这些相当小接点的问题是,这些接点的绝缘分隔末端更有可能在这些连接器连接到带状缆线时弯曲。当在这些高密度带状缆线内的导体相当接近时,这将导至这些接点与其他不是要连接的导体相连接。而且,当这些导体被放置在非常接近时,在连接器内的公差范围非常地小。在带状缆线的导体可正确地与连接器正确地对准以保证在连接器内的接点可与接点作一良好的接触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现有高密度带状缆线连接器有很多的问题,因为其在接点与导体间无法提供正确可靠的连接。
现有连接器的另一个问题是这些连接器的制造及组装成本相对较高。特别地,这些连接器器传统上使用多列的接点,而这些接点放置在连接器内的一个可与带状缆线内对应导体连接的位置上。例如,一个老式具有四十个导体的带状缆线,将有两列20个接点位于一连接器内,以与带状缆线相连接。对于更高密度的带状缆线而言,经常有三列或四列的接点放置在连接器内,以连接至带状缆线内的每一个导体。
这个在连接器内的较多接点列将增加连接器的组装成本。特别地,放置在连接器内的接点,传统上是以列的方式排列在一起。假使连接器设计成具有更多的接点列,那么就有更多的接点列必须放置在连接器内所对应的容器中。例如,一个现有的可连接到具有六十八个中心距离为0.025英寸的导体的带状缆线的单一连接器,则必须具有中心距离为0.100英寸的四个平行接点列,以使得此四个分别的接点列可与在带状缆线内的导体作电性连接。这将需要此装置的装配机器必须在组装的过程中,定位四个分别的接点列到在连接器内所形成的容器中。而且,传统上仅有接点匹配部分的两列被放置在连接器内,以使得可连接到外部的连接器或印刷电路板上。具有四列绝缘分隔末端的连接器的组装是用来与带状缆线相电连接,但是仅有匹配部分的两列使得连接器的组装变得相当复杂。
而且,每一个连接器内的接点列的数目越大,也将会导致更高的生产成本。特别地,每一接点列必须镀上导电物质,例如金。电镀的成本主要取决于所要电镀的物质线性长度。当每一接点列具有相同的长度时,将接点列的数目乘以四,即为产生接点所增加的四倍电镀成本。而且,因为大量的使用所欲形成这些接点的基本物质,也使连接器的整体成本增加。
因此,需要设计一种连接器,对于用来连接高密度带状缆线的连接器而言,其比现有连接器更便宜且更可靠。为了达到此目的,对于连接器而言则需要在生产与组装时更便宜并且在组装的过程中也不易被破坏而使得接点无法与高密度带状缆线内导体相连接。
本发明简述
本发明的连接器,将符合前述的需求,其包括一护圈,具有多个形成其中的开口;一外壳部分,其位置邻接该护圈,以使一缆线接纳区域可定义在该外壳部分与该护圈之间;以及多个接点,每一该接点具有一第一末端,其连接到一载座上从而形成各接点的第一末端的一个单一列,及一第二末端,其构作成与该高密度带状缆线内的多个导体作电性的连接。护圈和外壳被构作成带状缆线接纳区域包括可接纳带状缆线中的每一个导体的导体空间。护圈与外壳更进一步设计用来驱使每一导体进入在导体空间中一固定的方向,且该护圈具有用于每一个接点的开口,其引导这些接点进入一导体空间,以使该接点与位于此空间的导体作电性的接触。
在一实施例中,该护圈与该外壳的相匹配的表面均具有刻痕,匹配围绕在形成带状缆线的所有导体周围的绝缘部分的形状。当护圈与该外壳被压在一起时,该刻痕会与围绕在每一导体周围的绝缘部分的轮廓相啮合,以使该导体精确地固定在该导体空间内。此护圈优选具有用于每一个导体空间的开口,其可接纳各接点,且可引导各接点,以使这些接点能与在带状缆线中的所有导体作电性的接触。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护圈具有开口,可接纳每一接点的绝缘分隔开端。该开口被构作成使这些接点的绝缘分隔末端被限制在护圈的开口内,以使这些绝缘分隔末端被引导到带状缆线内的相应导体内,而带状缆线位于带状缆线衔接纳区域内。而且,用以定义带状缆线接纳区域的护圈及外壳的表面的轮廓优选设计成,与围绕在高密度带状缆线周围的绝缘部分的轮廓相匹配。
当绝缘分隔部分通过该护圈而插入各导体时,外壳与护圈优选地被压下,以使各独立导体可在由该外壳与护圈的轮廓所定义的空间内对中,而绝缘分隔末端同时地被驱入由该外壳与护圈的轮廓所定义的空间内。特别地,多个接点也位于一基座上,而将驱使每一个接点,以使每一接点的绝缘分隔末端穿过护圈内的一开口而进入具有轮廓的一个空间内。结果,对护圈、外壳及基座的挤压导致导体在具有一定轮廓的空间内对中,而同时接点的绝缘分隔末端被驱动进入导体。这将有助于保证接点的绝缘分隔末端仅指向在高密度带状缆线内的适当的相应导体。
在一实施例中,位于护圈内用以与导体相接触的多个接点的末端包括至少一突出物,其与在护圈内的各开口的内表面相接触。这些在每一个接点上的突出物具有适当定位与大小,从而当多个接点位于护圈内时,这些突出物可在压紧带状缆线时能支承及稳定护圈。这些突出物或是变形,或是被导入护圈的物质中,以回应外壳与护圈压在一起的情形,然而,这些突出物在压紧外壳与护圈时可稳定护圈,从而有利于驱使导体以相应的固定方向进入由护圈与外壳所定义的空间内。突出物有效地支承护圈,从而容许外壳能以较大的力量推抵护圈。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中,形成有多个接点,从而当接点连接到载座时,他们定义为两平行列的第二末端,其构作成被安装在护圈内,以利于随后的在带状缆线内连接到导体的电性接触。值得注意的是因为接点开始是位于载座内,它们定义了第二末端的两个平行列,该第二末端构作成可与带状缆线内的导体作电性连接,其使使本发明的连接器的组装更容易。特别地,必须固定在一护圈或其他装置上的接点列的数目将减为一半。而且,因为较大数目的各独立接点被固定在一单一载座内,基座金属的成本和以导电物质,例如金,进行电镀的成本也因此降低了。当载座从各接点的第一末端移去时,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连接器也优选包括设计用来接纳多个接点的第一末端的一基座。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中,提供了将一连接器连接到一高密度带状缆线的方法。特别地,多个接点被固定在护圈内,以使多个接点的第二末端的两平行列固定在护圈的开口内,其中每一接点具有一第一末端与一第二末端,并且被适当地排列成,每一接点的第一末端在一单一列中排成一排并且连接到一载座上,而多个接点的第二末端定义了两分开的平行列。连接到多个接点的第一末端的载座接着被移去,且这些接点的第一末端接着被固定在一基座内,而此基座位于护圈的第一侧边。高密度带状缆线接着被定位于邻近护圈的第二侧边,且一外壳被定位于邻近该带状缆线的另一侧边。依序地,此外壳、护圈及带状缆线都被压在一起,从而各接点的第二末端穿过护圈的开口,以使此导体的绝缘部分以公知的方式分开,且与在高密度带状缆线内的多个导体作电性的连接。
值得注意的是,将连接器连接到一多重导体缆线的方法的简化在于接点的两列第二末端同时地被固定在护圈内,这是因为接点的第一末端被连接到一载座而排为一单一列。在一较佳的组装方法中,此护圈及外壳被设计成具有一定的轮廓,以使得带状缆线在组装连接器时会被压在其中。这样优选会产生导体精确地定位在护圈与外壳之间的空间内,从而有利于将多个接点的第二末端精确地置入所选定的带状缆线内。
从上述中可知,值得注意的是,本发明的连接器通过更精确地定位导体以接纳接点,可有利于连接器与高密度带状缆线之间的连接。而且,较佳实施例的连接器提供对多个接点的末端的更大的支承,以能与导体连接,从而降低在连接器安装时第二末端变形的可能性,从而导致不精确的连接。最后,此较佳实施例的连接器也可降低制造及组装连接器的成本。这些及其他目的及本发明的优点将从下文参照附图的描述中变得更加清楚明了。
为让本发明之上述的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将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简要说明
图1是较佳实施例的一连接器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图2是图1中的连接器一外壳的立体图;
图3是使用在图1的连接器中的一护圈的立体图;
图4是图1中的连接器的基座的立体图;
图5A-5C是在包含图1的连接器的一部分的载座中所具有的多个接点的等角度说明;
图6A-6C是进一步说明图5A-5C中的多个接点之一的等角度视图;
图7A-7C是说明图1中的连接器与一带状缆线相连接时的等角度说明;
图8A是在图1中连接器的剖面图,用以说明多个接点与高密度带状缆线的导体连接情形;
图8B是在图1中连接器的剖面图,用以说明本较佳实施例的接点在与多重导体带状缆线连接时的较佳设计;以及
图9是一等角度视图,用以说明多个接点放置在图1连接器的基座与护圈时的设计。
优选实施例的详细描述
在图示中所指的部分,相同的部分会在所有的图中使用相同的标号。先根据图1,连接器100包括一基座(Base member)102,其以下面会描述的方式连接到一外壳104,以及一护圈106,其插在基座102与外壳104之间。此外壳104具有一内表面110,此内表面110上有多个凹痕(Indentation)112,用来接纳围绕在带状缆线122内每一独立导体124周围的绝缘层的突出部分121。相同的,护圈106也包括一内表面114,具有多个凹痕116,也是构作成用来接纳围绕在带状缆线122内每一独立导体周围的绝缘层的突出部分121。外壳104的内表面110与护圈106的内表面114整体上用来界定带状缆线的接收区域120。
如以下所详细描述,带状缆线122放置在接收区域120,而凹痕112与116构作成用来使带状缆线122与外壳104的内表面110以及护圈106的内表面114在一固定方向。特别地,凹痕112与116构作成用以使每一导体124置于凹痕112与116之间的一空间126内。结果,当带状缆线122保持在外壳104与护圈106内时,在带状导线122内每一导体124则将固定在对应于外壳104与护圈106的正确位置上。
传统的高密度带状缆线具有多个导体或导线124,被布置成相互平行排列,并使用绝缘体环绕。这种绝缘体通常是一种乙烯树酯制成的绝缘体,并且围绕在每一导体124周围,从而形成如图1所示的突出部分121。这些绝缘体更进一步提供每一导体124之间的电性绝缘。在这较佳实施例中,连接器100构作成用来接收高密度带状缆线,用以结合中心点相距约0.025英寸的多个导体(在本实施例中为六十八个)。
在图1中局部剖视的部分也可看到,多个接点130以一方向固定在基座102上,以使得这些接点130可与导体124和带状缆线122做电性连接。在此实施例中,接点130安排在具有绝缘分隔末端的四个平行列,从而与导体124和带状缆线122相连接。然而,如将参照图9在以下详细描述的那样,接点130安排成有匹配部分140的两平行列被放置在连接器100的基座102内。
图1也说明了接点130的基本结构。这些接点130的结构将在以下做详细的说明,然而,图1示出了这些接点130有一绝缘分隔末端134及一匹配部分140。绝缘分隔末端134主要包括两个刃(Blades)136。这两个刃136以公知的方法构作成,穿过在带状缆线122内环绕着导体124的绝缘体121,以使得这两个刃136的内表面可与导体124相接触并使其固定在空间126内。在图1中,环绕着导体124的绝缘体121为了说明的目的已被剥去,然而,应该知道的是,接点130公知的方法离此绝缘体121以与导体124接触。而且,每一接点130的匹配部分140延伸至连接器100的基座102内,并且构作成连接到在一外部匹配连接器上或是一印刷电路板上的一个接脚。特别的是,如图1所示,匹配部分140经由一开口142(如图9所示)暴露出来,以使得接脚或是接脚接触部分(pin contact members)可放置在此开口142内,以与接点130作电性接触。此接触点130的详细结构将在下文中详细说明。
图2详细说明了覆盖部分104。如图1所示,此带状缆线122沿着此覆盖部分104的长度放置,使得在带状缆线122内的导体124可优选地放置在覆盖部分104内表面110上的凹痕(Indentation)114上。
如图2所示,多个开口144优选地形成在此覆盖部分104中。此开口144被分开以衔接接点130的分隔末端134的刃136。特别地,经过了刃136穿透过在带状缆线122内环绕在导体124周围的绝缘体时,这些刃136可优选地以图1所示的方法延伸入这些开口144中。因此,开口144可优选地抓住这些刃136而固定在由开口144所定义的空间内,以使得在相邻接点130的刃136在这些接点置入时较不易被弯曲,或通过连接器100循序地巧妙操作,较不易与邻近的接点130相连接。结果,在外壳具有四列的开口144用来衔接接点130的分隔末端134的刃136。
在外壳104的两端147a与147b具有两个凸块148a与148b,它们从外壳104的内表面110向外延伸。这两个凸块148a与148b用以确保外壳104以下文将详细说明的方式连接到护圈106及基座102上。
图3用以详细说明护圈106。图3说明具有凹痕116的护圈106的内表面114。特别地,在此实施例中有六十八个凹痕116形成于护圈106的内表面114。此护圈116的尺寸设定为可以如图1所示的方式抵靠在外壳104的内表面110。也如同图3所示,具有多个开口154延伸穿过此护圈106,以使得每一凹痕116具有单一的开口154形成于其内。在护圈106内的开口154具有如同在外壳104内的开口144相同的外形。特别地,这些开口154构作成用来衔接接点130的绝缘分隔末端134,并且引导这些绝缘分隔末端134进入适当的空间126,以使得在带状缆线122内的适当导体124与之电性接触。如图3所示,在护圈106的内表面114上的每一个凹痕116皆具有一开口154。而且,这开口154优选地以中心点相距0.01英寸的间隔放置。整个开口154的形状构作成用来使得在每一列相邻的开口154对应到在带状缆线122内的每一个第四导体124。
此护圈106确保接点130的绝缘分隔末端134保持在其所预定的方向,以使得这些刃136被分别地以图1所示方法放置在由凹痕112与116所定义的适当空间126内。对这些刃132施力,以穿过在带状缆线122上的绝缘体121,而与在带状缆线122内的导体124接触,则需要通过基座102对多个接点施以相当大的力量。这力量将导致接点130弯曲,从而接点130的分隔末端134并不会与在空间126内所对应的导体124作电性的连接,事实上将导致与邻近的接点作非预定的接触。然而,护圈106被设计成用来以在图7A到图7C中将提到的方法来引导这些刃136到适当地导体124。
如图3所示,两个支柱162a与162b从护圈106的外表面10两个端点161a与161b延伸出来。两个支柱162a与162b用来确保护圈106固定在基座102上,而外壳104固定在护圈106上,这是以如图7A到图7C中将详细描述的方法来完成的。
连接器100的基座102在图4及图7A到图7C中进行了说明。特别参照图4,图中显示出连接器100的基座的内表面166。有两个开口143的平行列形成于基座102的内表面166上。在本实施例中的开口143在外形上一般呈方形,并设计成用来衔接每一接点130的匹配部分140。特别地,接点130的匹配部分140向上延伸到开口143内而进入基座102的内部,并且优选地设计成用来衔接来自匹配的连接器、匹配的印刷电路板、或是任何可以用来通过在基座102的外表面107上的开口142(图9)与带状缆线作互连的其他装置的接脚接点。如图4所示,具有三十四个开口的两列可提供给六十八个接点130的匹配部分140。然而,必须了解的是开口143准确的结构与分隔必须取决于连接器100如何来完成。
如图4所示,在连接器100的基座102的两端168a与168b包括一耦合槽170及置于在基座102侧面的一栓锁座(Latching member)172。这耦合凹槽170设计成用以衔接护圈106的支柱162a与162b,以固定护圈106,以使得在护圈106的表面160将以一公知的方法置于邻近基座102的表面166。类似地,向外延伸的座172a与172b设计成用来与外壳104的区块148a与148b相匹配,以使得可将外壳104的内表面110以一公知的方法固定邻近在护圈106的内表面114。可了解的是把基座102、外壳104及护圈106以图1所示的方法固定在一起的正确结构,可以采用任何公知的方法,只要能确保连接器的元件能结合在一起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
如图5A-5C和图6A-6C详细说明了多个接点130的结构。如图5A所示,多个接点130开始时连接到一载座(Carrier)180。特别地,每一接点130的匹配部分140的一第一末端182系连接到载座180。在匹配部分140的第一末端182与载座180之间的连接优选地贯穿,以容许能简单地以下文将详细介绍的方法将载座180从多个接点130移走。多个接点130系优选地使用公知的技术由导电物质形成,并且也优选地以公知的方法涂上导电物质,例如金子。
匹配部分140是细长的并构作成能向内延伸至连接器100的基座102内,以使得可通过外部的接点以下文参照图9所描述的方法相接触。在这实施例中,匹配部分140包括可插入匹配部分140的第二末端184与第一末端182之间的一弯曲部分185。每一连接器130的匹配部分140的第二末端184被连接到在每一接点130的一中央部分186。中央部分186较匹配部分140的第二末端184宽,以使得外围部分(Lip)190界定在匹配部分140与接点130的中央部分186之间。
中央部分186包括较低的颈部分(Neck portion)156及较高的颈部分192,及将其分开的刻沟面(Chamfer)194。此刻沟面194从中央部分186的水平边向外延伸,以使得比较低与较高的颈部分156和192更宽。邻近于颈部分156的刻沟面194的边缘195a与195b,优选地偏成某一角度,以便于将刻沟面194定位在到在护圈106与基座102适当的开口内。此刻沟面194用以下文将要详细描述的方法安全地放置接点130的中央部分186在护圈106与基座102内。
两个刃136从中央部分186的较低的颈部分156以在图5A中所提到的方法向外延伸。这两个刃136是分开的,用以定义一空间138,其优选尺寸为,当带状缆线122的导体124以图1所显示之方法固定于两刃136之间时,两刃136的内边缘与导体124直接接触。刃136的外部尖端139优选地逐渐变细,以使得将导体124固定在空间138变得较容易。
图5A示出了一水平突出物(Tab)197形成于每一接点130的两个刃136的外部边缘。此水平突出物197从两刃136的外部边缘向外延伸一距离,约略小于刻沟面194从接点130的中央部分186的边缘向外延伸的距离。此水平突出物197用以在外壳104以下文将参照图8B详细说明的方法进行组装以及压缩多重导体缆线122时稳定护圈106。
图5B及图5C说明了多个接点130的一个特别独特的方面。特别地,在单一列的接点130中,相邻接点130a与130b的绝缘分隔末端134沿一轴线相互偏移,该轴线由载座180所界定,以形成两平行列的绝缘分隔末端134a与134b。特别地,参照图5B,一接点130a的绝缘分隔末端134a位于在载座180所界定的轴线的下方,相邻的接点130b的绝缘分隔末端134b位于在载座180所界定的轴线的上方。然而,每一接点130的匹配部分140连接到载座180上,以使得匹配部分140被安排在如图5B与图5C所示的一单一平行列中。在此较佳实施例中,在接点130的十七个绝缘分隔末端134有两个平行列,且有一具有三十四个匹配部分140的一单一列连接到单一载座180上。这样多个接点130的设计,可简化此较佳实施例的连接器100的组合,以下将做说明。
图5C及图6A-6C中详细说明了多个接点的每一个别接点130的结构。特别地,如图5C所示,接点130的匹配部分140的第一末端182在对载座180的连接点上,以第一方向弯曲,以界定接触面183。接触面183优选为接点的一部分,从而作为一外部连接器将可与在带状缆线122的导体124作电性连接的介面。此匹配部分140接着以第二方向倾斜一角度,直到其到达接点130的弯曲部分185。如下将详细讨论,这将导致用以界定接点面183的第一末端182被偏向内侧且进入在基座102的开口142,以接收来自一外部连接器的接脚和连接点。
每一接点130具有如上所述的接点面183结构,中央部分186结构及绝缘分隔末端134结构。然而,接点130a与130b的匹配部分140的第二末端184a与184b,是不同的结构,用来固定绝缘分隔末端134a与134b在如图5B中所示的两个分开的平行列。特别地,接点130的匹配部分140的第二末端184具有如图5C、6B和6C所示的两种结构。
参照图6B,接点130b的第二末端184b以第一方向轻微地弯曲,且接着匹配到接点130的中央部分186。在此实施例中,第一方向是指远离接点130的匹配部分140的接触面183的方向。相反地,如图6C所示,接点130a的第二末端184a是以相反的第二方向向接触面183弯曲,以使得接点130a如图5C所示的方式与接点130b分开。接点130的中央部分186的结构是实质上相同的,不管接点130的匹配部分140的第二末端184的结构为何。
接点130的匹配部分140的第二端184a与184b的两种结构导致接点130的中央部分186可放置在护圈106的两邻接开口154平行列内(请参照图3)。因此,当被连接到载座180时,多个接脚130的结构导致匹配部分140的一单一列及绝缘分隔末端134的两分开列。这些绝缘分隔末端134的两列,可放置在护圈106内的分开开口154的两列内,从而使得能让绝缘分隔末端134与带状缆线122的导体124电性连接。
参照图7A-7C,较佳实施例的连接器100的组装将会在以下详细说明。特别地,参照图7A,连接到一载座180的一第一多个接点130被初始固定,以使得十七个接点130位于在护圈106内的第一开口列154(图3),且十七个接点的第二列位于在护圈106内的十七个开口154的第二列。连接到载座180的第二三十四个多个接点130(在图7A中未示出)与第一多个接点大致相同,放置在护圈106的另两列开口154中。优选地,每一接点130的中央部分186位于开口154内,以使得绝缘分隔末端134大体以如图7A及图7B所示的方式放置在邻近于护圈016的内表面114内。
载座180接着从每一多个接点130的接点末端140的第一末端182移去。如上所述,在载座180与匹配部分140的介面优选具有刻痕或者其他形式的弱化,以容许载座180可简单地从接点130的匹配部分140的末端182去除。多个接点130的匹配部分140接着被放置在基座102的表面166的开口143中。如图4所示,具有三十四个开口143的两平行列,每一列构作成会衔接多个接点130的匹配部分140。如图7B所示,在基座102的开口143优选地设计成使得在多个接点中的每一个的中央部分186可固定在开口166中,从而刻沟面194接触开口143的上表面200。表面200的结构和用途将在下文参照图8A与图8B做详细的说明。
当接触点末端140固定在基座102内时,带状缆线122接着被固定邻接于护圈106的内表面114,并且外壳104被固定在邻近于带状缆线122,而如图7B与图7C所示的方式。特别地,当外壳104被固定在护圈116时,在外壳104的内表面110的每一凹痕112,及在护圈106的内表面114的凹痕116排成一排,以使得当外壳104与护圈106固定在一起时,能使每一导体124对中在由凹痕112和116界定的空间126内。尤其是,围绕每一导体124的绝缘层121优选由例如乙烯树脂之类具有一定柔性的材料制成。护圈106和外壳104的压合使得凹痕112、116将每一导体相邻的排列,从而当护圈106和外壳104被压在一起时,每一导体124优选在空间126内对中。应该知道的是,外壳104与护圈106应精确地将尺寸设计成,刻痕112与116形成一圆形的导体空间126,以使由绝缘层包覆的导体对中。
护圈106与外壳104与基座102之间相互一起的压紧,将导致基座102产生力量,以对抗接点130的中央部分186的外围部分190,且也会对抗接点130的刻痕194,从而驱使接点进入空间126中。因此通过压合,刃136优选地通过开口154引导而压入导体空间126,以使得导体124以图7C所示的方式保持在介于刃136之间的空间138内。基座102的结构及其与多个接点130的相互作用,将会参照图8A与图8B详细介绍。
在压合的过程中,因为接点130的上颈部分156被固定在护圈106的开口154内,这种因为压入及插入带状缆线122的绝缘部分121所导致的绝缘分隔末端134弯曲的倾向将会被降低。因此,当驱使绝缘分隔末端134进入空间126时,连接器100也同时使带状缆线122在开口126内对中。
图8A详细示出了在基座102的多个接点130、护圈106与外壳104的固定方式。特别地,绝缘分隔末端134从护圈106的内表面114向外延伸,从而与导体124和带状缆线122作电性连接。刃136穿过绝缘部分121到延伸进入形成在外壳104内的开口144中。因为绝缘放置程序或随后的连接器移动,将有助于保证刃136不会弯曲,以使得不会与相邻近的导体124或接点130作不必要的连接。接点130的中央部分186的上颈部分156中的每一个都被固定在护圈106的开口154内。如上文所讨论,这将有助于保证每一接点的绝缘分隔末端134正确地固定在分别由在外壳104与护圈106的内表面上刻痕112与116所定义的开口126内。
如图8B所示,护圈106的开口154在外表面155上具有一凸缘部分211。水平突出物197与凸缘部分211的内表面以图8B所示的方式相啮合,以在插入过程中稳定护圈106。特别地,当护圈106以图7A及图7B所示的方式被放置在接点130上时,水平突出物197将与在护圈106的开口154的每一凸缘部分211的内表面上相啮合。当水平突出物197被放置在每一接点130的相同位置时,这水平突出物197将在插入过程中,用以正确地对准护圈106。
结果,当外壳104被放置在护圈106上,及带状缆线122被压入在它们之间时,此水平突出物197提供了阻力,以对抗外壳104向带状带缆线122的压入,以增加对抗带状缆线122的压力,从而使得可更好地驱使带状缆线122内的导体124进入所欲对准的空间126内,而该空间由外壳104与护圈106的内表面所定义。当施压力量持续,以使接点130穿过开口154而插入护圈106内,且与在带状缆线122的导体124以如图7C所示的方式作电性接触时,水平突出物197的设计或是用来使之变形,或是被强迫进入形成的护圈106的物质,这些下文将详述。
而且,也是在图8A所示,开口154的突缘部分211也是设计用来衔接邻近于接点130的颈部分156的多个接点上的刻痕194部分。这将有助于保证接点130不会过分地插入在高密度带状缆线122的导体124中。基座102的内表面166的开口143也具有一突缘部分212,其用于接纳接点130上的沟刻面194,其邻近于中央部分186的上颈部分192。
在基座102的开口142也具有一突出物(Protrusion),水平地延伸进入开口143,以形成一在每一开口143内的一停止部分202,其是与在接点130上的外围部分190相啮合。因此,当接点130的匹配部分140放置在基座102的开口143内时,由于护圈106与带状缆线122置于它们之间,基座102向外壳104的压力将导致外围部分200及停止部分202驱使接点130的绝缘分隔末端134进入空间126。值得注意的是通常需要相对地非常多的力量去强迫每一接点130的绝缘分隔末端134进入一高密度带状缆线122内的导体124,特别地根据由与在护圈106的开口154的凸缘部分211的内表面相啮合的水平突出物197所提供的阻力。外围部分200及停止部分202提供可强迫接点130穿过环绕导体124的绝缘部分121的表面,从而可与导体124作良好的电性接触。因此,在基座102与外壳104被压合时,基座102设计成用来沿第一方向驱使多个接点130,该方向垂直于基座102的内表面166所在的平面。基座102因此在护圈106内驱使多个接点130经过开口154,而护圈106保证多个接点130沿该第一方向被驱使,而进入在空间126内对中的导体124。
图8A示出了在外壳104的区块148与护圈106的垂直柱162及基座102的外围部分172相啮合,从而将外壳104固定到基座102上,其间保持有护圈106与高密度带状缆线122。值得重视的是,连接器100装到带状缆线122之后,将外壳104固定到基座102可以使用在带状缆线连接器工业上的多种公知技术来完成,而不脱离本发明。
图9进一步示出了多个接点130固定在基座102时的接点结构。特别地,图9示出了多个接点130的绝缘分隔末端134固定在开口142内,从而从基座102的内表面166向外延伸。四个邻近的接点130显示在图9内,以说明邻近接点130的绝缘分隔末端134是以上述的方法相互的补偿(Offset)。
多个接点130的匹配部分140延伸入开口143,以使得可以与外部印刷电路板或被插入开口142内的匹配连接器相啮合。特别地,匹配部分140分别被放置在形成于基座102的内墙的凹槽221内,从而接触面183面向开口142内。在匹配部分140的上端187优选与外围部分223相啮合,该外围部分与基座102的外表面167相邻,从而匹配部分140可被固定在凹槽221内。如以上所讨论,匹配部分140优选是弯曲的,以便延伸入开口143中,从而向内偏置,以保证接触面183与匹配连接器或印刷电路板作良好的电性连接。
值得注意的是,本较佳实施例的连接器100是易于组装的,因为接点130被安排成连接到接点130的匹配部分140的单一列的单一载座180被连接到绝缘分隔末端134的两个偏置列上。因此,放置多个接点130进入护圈106的组装步骤被简单化,由于仅有一半的接点130列必须被固定在护圈或其他类似的元件内。类似地,值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注意的是,伴随着具有此设计的电镀接点的电镀成本将被降低,这是因为有更多单独的接点是被设置在接点的单一线性狭长的长条内。
也值得注意的是,本较佳实施例的接点的精确性与可靠性与现有的类似连接器相比得到了改善。特别地,多个接点被固定在护圈内,且此护圈与外壳是设计用来压紧此高密度电缆,以使电缆能在由护圈及外壳上的凹痕所定义的开口内对中。当接点的绝缘分隔末端被强制进入由在外壳及护圈上的刻痕所定义的开口内时,这样的压紧将会产生。因此,下压外壳到具有护圈及带状缆线基座插入其中的基座上,可同步地使带状缆线的导体在空间内对中,同时强迫接点的刃穿过绝缘部分与所选择的带状缆线的导体作电性的连接。
虽然本发明已以一较佳实施例进行如上的描述,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知道,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本发明可作各种的变更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44)

1、一种用于多重导体带状缆线的连接器,具有多个导体,该连接器包括:
多个接点,每一接点具有一第一末端,其构作成在该带状缆线内与多个导体作电性连接,及一第二末端,其提供用于外部接点的一个接触点,通过这些接点而与在该带状缆线内的多个导体作电性的连接;
一基座,具有一第一表面,其中至少一个开口形成在该第一表面上,用以容纳该些接点的该些第二末端,并保持该些接点在从第一表面向外延伸的该些接点的该些第一末端彼此固定的关系;
一外壳部分,其可卸下地与该基座相啮合;以及
一护圈,其介于该外壳部分与该基座之间,其中该护圈具有多个从中穿过的开口,其用以容纳该些接点的该些第一末端,并保持该些第一末端彼此之间处于一预先定义的固定形状,并且其中该护圈与该外壳部分定义一带状缆线容纳区域,及当该外壳与该护圈被压在一起时,该护圈与该外壳部分用以将该带状缆线内的各个导体精确地定位在与该护圈内的开口有关的一预定方向上,以使得该些接点的该些第一末端放置在该带状缆线内的预定导体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多个刻痕形成在该外壳部分与该护圈两者上,且该些刻痕配合在围绕该带状缆线内的每一该导体的绝缘部分周围,以使得当外壳部分邻近该护圈放置时,该些刻痕可分别地将该些导体对中在由该外壳的该些刻痕所定义的空间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些接点的该些第一末端包含一绝缘分隔末端,其可穿过围绕在导体周围的绝缘部分,并且与在该带状缆线内的该些导体作电性的接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些多个接点包括:
一绝缘分隔末端,其可穿过围绕在该多重导体带状缆线内的该些导体周围的绝缘部分,并且与该些导体作电性的接触;一匹配部分,其放置在该基座内,而可定义一接触面与外部接点作电性的接触;以及
一中央部分,其介于该绝缘分隔末端与该匹配部分之间,其中该中央部分包括一刻沟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一第一组的该些接点还包括一弯曲部分,其介于该绝缘分隔末端与该匹配末端之间,以使得该些第一组接点的该些绝缘分隔末端以第一方向与该些第二末端的位置相间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些接点中的每隔一个接点包括该第一组中的一个接点。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用以接纳该些接点的该第二末端的该基座上的至少一个开口定义了一外围部分,用以产生一外力以对抗该刻沟面,从而当该基座、护圈及外壳被压在一起时,驱使该些接点的该些绝缘分隔末端进入该带状缆线。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该护圈上的该些开口定义了一外围部分,其可与该刻沟面相接触,以避免该些接点的该些绝缘分隔末端过度地插入该些导体中。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些接点的该匹配部分与该中央部分之间的介面定义了一外围部分,且至少一个开口定义了一停止部分,其与在该些接点上的外围部分相啮合,并且在该外壳压向该基座时,驱使该些接点进入该带状缆线。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些接点包括两组接点,其中每一组接点的该第一末端被安排在两分开的平行列中。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些接点包含具有三十四个第一末端的两平行列以及具有十七个第二末端的四平行列的三十四个接点两组。
12、一种用于多重导体带状缆线的连接器,具有多个导体,其中该连接器包括:
多个接点,每一接点具有一第一末端,其构作成在该带状缆线内与多个导体作电性连接,及一第二末端,其提供用于外部接点的一个接触点,通过这些接点而与在该带状缆线内的多个导体作电性的连接,其中该些接点初始地连接到一单一可去除的载座,其在装入该基座前,先连接到该些接点的该些第二末端,并且其中该些接点被构作成,当该些接点被连接到该可去除的载座时,该些接点的该些第二末端被安排在一单一列,及该些接点的该些第一末端安排在两平行列;
一基座,具有一第一表面,其中至少一个开口形成在该第一表面上,用以容纳该些接点的该些第二末端,并保持该些接点在从第一表面向外延伸的该些接点的该些第一末端彼此固定的关系;以及
一外壳部分,其可卸下地与该基座相啮合,其中该外壳部分定义一带状缆线容纳区域并且构作成,当该外壳部分与该基座相啮合及该带状缆线固定在该带状缆线容纳区域时,该带状缆线的该些导体被固定在该基座的该第一表面上的该至少一个开口旁,以使得该些接点的该些第一末端与在该带状缆线内的该些导体作电性的接触。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基座定义一第二表面,且至少一个开口形成于该第二表面上,以提供该外部接点到固定在该基座的该些接点的该第二末端的接口。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该基座上的该第一表面上的至少一个开口由可容纳该些接点的该些第二末端的多个开口组成。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护圈,其介于该外壳部分与该基座的该第一表面之间,其中该护圈包括两列从中穿过的开口,其定位成可接纳该些接点的两列第一末端。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外壳与该护圈共同定义一带状缆线接纳区域,且其中当该外壳与该护圈是被压在一起时,该外壳及该护圈适用于将该带状缆线内的独立导体对中到一与该护圈内的开口相应的预定的方向,以使得该些接点的该些第一末端位于在该带状缆线的预定的导体内。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多个刻痕形成在该外壳与该护圈两者上,且其中该刻痕适合于配合在围绕该带状缆线内的每一导线的绝缘部分周围,以使得当该外壳邻近于该护圈时,该些刻痕分别地将在由该外壳与该护圈上的刻痕所定义的该空间内的导体对中。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些接点的该些第一末端包括一绝缘分隔末端,其可穿过围绕在该导体四周的绝缘部分,并与在该带状缆线内的导体作电性的连接。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些多个接点包括:
一绝缘分隔末端,其可穿过围绕在该多重导体带状缆线的该些导体周围的绝缘部分,并且与该些导体作电性的接触;
一匹配部分,其放置在该基座内,而可定义一接触面与外部接点作电性的接触;以及
一中央部分,其介于该绝缘分隔末端与该匹配部分之间,其中该中央部分包括一刻沟面。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一第一组的该些接点还包括一弯曲部分,其介于该绝缘分隔末端与该匹配末端之间,以使得该些接点的第一组的该些绝缘分隔末端以第一方向与该些第二末端的位置相间隔。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该些接点中的每隔一个接点包含一接点在第一组中。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用以接纳该些接点的该第二末端的该基座上的至少一个开口定义了一外围部分,用以产生一外力以对抗该刻沟面,从而驱使该些接点的该些绝缘分隔末端进入该带状缆线。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该护圈上的该些开口定义了一外围部分,其可与该刻沟面相接触,以避免该些接点的该些绝缘分隔末端过度地插入该些导体中。
24、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些接点的该匹配部分与该中央部分之间的介面定义了一外围部分,且至少一个开口定义了一停止部分,其与在该些接点上的外围部分相啮合,并且在该外壳压向该基座时,驱使该些接点进入该带状缆线。
2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些接点包括两组接点,其中每一组接点的该第一末端被安排在两分开的平行列中。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些接点包含具有三十四个第一末端的两平行列以及具有十七个第二末端的四平行列的三十四个接点两组。
27、一种组装及连接一连接器到一多重导体带状缆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
放置多个具有第一末端及第二末端的接点到一护圈中,以使得该些接点的该些第二末端位于该护圈的多个开口中,其中该些接点中的每一个的第二末端连接到一可去除的载座上;
除去该载座,以使该些接点的该些第一末端暴露出来;
放置该些接点的该些第一末端到一基座上;
放置一带状缆线到该护圈的第一侧边旁;
放置一外壳邻近于具有该带状缆线插入其中的该护圈的该第一侧边;以及
将该外壳、该护圈及该基座压在一起,其中该压紧的步骤将同时导致(1)独立的导体被驱入对应于该护圈的开口的一预定位置,及(2)该些接点的该些第二末端被驱入穿过该些开口,从而与正确定位的该带状缆线导体作电性的接触。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护圈具有多个形成在该第一侧面上的刻痕,该外壳具有多个形成在邻近护圈一侧上的刻痕,以使在压紧的步骤中,该些刻痕将产生作用在环绕该些导体的绝缘部分上的力量,从而驱使该些导体进入对应于该护圈的该些开口的预定位置。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放置该些接点进入该护圈的步骤包括放置多个具有与该可去除的载座相连接的一匹配部分的接点以及多个绝缘分隔末端进入该护圈,以使该些绝缘分隔末端位于在该护圈的该些开口内。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放置该些绝缘分置末端到该些开口的步骤包括放置该此绝缘分隔末端进入开口的两分开的平行列,其中连接到该可去除的载座上的该些接点包含两组接点,其中该第一组被构作成具有位于第一列的该绝缘分隔末端,及该第二组被构作成具有位于第二列的该绝缘分隔末端。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些接点的交替接点是在该第一组。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该外壳、护圈及该基座压在一起的步骤导致该基座产生一力量以对抗该些接点的一部分,从而驱使该绝缘分隔末端穿过的该护圈的开口,以与相对于该开口精确对准位置的该些导体相接触。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该外壳、该护圈及该基座压在一起的步骤导致该些接点与中心距离0.025英寸的六十八个导体接触。
34、一种用于多重导体带状缆线的连接器,具有多个导体,其中该连接器包括:多个接点,每一接点具有一第一末端,其构作成在该带状缆线内与多个导体作电性连接,及一第二末端,其提供用于外部接点的一个接触点,通过这些接点而与在该带状缆线内的多个导体作电性的连接,这些接点中的每一个至少具有一个形成在其上的突出物;
一基座,具有一第一表面,其中至少一个开口形成在该第一表面上,用以容纳该些接点的该些第二末端,并保持该些接点在从第一表面向外延伸的该些接点的该些第一末端彼此固定的关系;
一外壳部分,其可卸下地与该基座相啮合;以及
一护圈,其介于该外壳部分与该基座之间,其中该护圈具有多个从中穿过的开口,其用以容纳该些接点的该些第一末端,并保持该些第一末端彼此之间处于一预先定义的固定形状,并且其中该护圈与该外壳部分定义一带状缆线容纳区域,及当该外壳与该护圈被压在一起时,该护圈与该外壳部分用以将该带状缆线内的各个导体精确地定位在与该护圈内的开口有关的一预定方向上,以使得该些接点的该些第一末端放置在该带状缆线内的预定导体内,且其中在该些接点的每一接点上的该突出物与在护圈内的该开口相啮合,以在该外壳与该护圈压下时能将该护圈稳定在该第一方向。
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多个刻痕形成在该外壳部分与该护圈两者上,且其中该些刻痕配合在围绕该带状缆线内的每一导体的绝缘部分的周围,以使得当外壳部分靠近该护圈时,该些刻痕可分别地使该些导体在由该外壳的该些刻痕所定义的空间内对中,且其中该突出物在该外壳和该护圈之间生成较大的挤压力,同时,使护圈保持在第一方向上。
3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些接点的第一末端包含一绝缘分隔末端,其可穿过围绕在该些导体周围的绝缘部分,并且与在该带状缆线内的该些导体作电性的连接。
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些多个接点是包括:
一绝缘分隔末端,其可穿过围绕在该多重导体带状缆线的该些导体周围的绝缘部分,并且与该些导体作电性的接触;
一匹配部分,其放置在该基座内,而可定义一接触面与外部接点作电性的接触;以及
一中央部分,其介于该绝缘分隔末端与该匹配部分之间,其中该中央部分包括一刻沟面,且其中至少一个突出物被定位成靠近中心部分的一外边缘。
38、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一第一组的该些接点还包括一弯曲部分,其介于该绝缘分隔末端与该匹配末端之间,以使得第一组接点的绝缘分隔末端是在第一方向上与该些第二末端的位置相间距。
39、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该些接点中的每隔一个接点包含一个接点在该第一组中。
40、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用以接纳该些接点的该第二末端的该基座上的至少一个开口定义了一外围部分,用以产生一外力以对抗该刻沟面,从而当该基座、盖护圈和该外壳被压在一起时,驱使该些接点的该些绝缘分隔末端进入该带状缆线。
41、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该护圈上的该些开口定义了一外围部分,其可与该刻沟面相接触,以避免该些接点的该些绝缘分隔末端过度地插入该些导体中。
42、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些接点的该匹配部分与该中央部分之间的介面定义了一外围部分,且至少一个开口定义了一停止部分,其与在该些接点上的外围部分相啮合,并且在该外壳压向该基座时,驱使该些接点进入该带状缆线。
43、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些接点包括两组接点,其中每一组接点的该第一末端被安排在两分开的平行列中。
44、如权利要求4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些接点包含具有三十四个第一末端的两平行列以及具有十七个第二末端的四平行列的三十四个接点两组。
CN98808027.3A 1997-06-12 1998-03-19 多重导体缆线连接器 Pending CN127071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08/873,795 US5971793A (en) 1997-06-12 1997-06-12 Multi-conductor cable connector
US08/873,795 1997-06-1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70710A true CN1270710A (zh) 2000-10-18

Family

ID=253623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8808027.3A Pending CN1270710A (zh) 1997-06-12 1998-03-19 多重导体缆线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5971793A (zh)
CN (1) CN1270710A (zh)
AU (1) AU6573998A (zh)
TW (1) TW365079B (zh)
WO (1) WO199805739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121221A1 (zh) * 2008-04-01 2009-10-08 Wang Fengliang 一种夹刺式电子连接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012885C2 (de) * 2000-03-16 2002-04-25 Siemens Ag Einpresswerkzeug zum Verbinden eines Steckverbinders mit einem Flachbandkabel
US6386901B1 (en) * 2000-06-16 2002-05-14 Lsi Logic Corporation Piercing pin structure and attachment for higher density ribbon cable
EP1398851A1 (en) * 2002-09-11 2004-03-17 Ni, Hai Bin Computer bus connector
US6994583B1 (en) * 2004-07-21 2006-02-07 L&K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Connector
JP6002634B2 (ja) * 2013-06-14 2016-10-0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の接続構造
JP6050196B2 (ja) * 2013-08-09 2016-12-21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ワイヤハーネス及びコネクタ
US10186789B1 (en) 2018-04-13 2019-01-22 Rustcraft Industries LLC Keyed cable and connector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68912A (en) * 1977-02-25 1978-01-17 Amp Incorporated Cable clamping insulation displac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multi-conductor flat flexible cable
US4095862A (en) * 1976-10-19 1978-06-20 Pin Tek,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necting flat cable
US4027941A (en) * 1976-11-01 1977-06-07 Thomas & Betts Corporation Termin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lat flexible cable
US4094564A (en) * 1977-03-17 1978-06-13 A P Products Incorporated Multiple conductor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ground bus
US4194803A (en) * 1978-05-15 1980-03-25 Pintek, Inc. Connector for flat ribbon cable
US4260209A (en) * 1978-09-05 1981-04-07 Amp Incorporated Transmission cable connector
JPS5556379A (en) * 1978-10-19 1980-04-25 Yamaichi Electric Mfg Presssfitting connector terminal for coated conductor
US4596428A (en) * 1984-03-12 1986-06-24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Multi-conductor cable/contact connection assembly and method
US4601527A (en) * 1985-01-18 1986-07-22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Shielded header and cable assembly
US4681382A (en) * 1985-12-20 1987-07-21 Amp Incorpora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transmission cable
US4701139A (en) * 1986-04-25 1987-10-20 Amp Incorporated Shielded cable assembly
US4762500A (en) * 1986-12-04 1988-08-09 Amp Incorporated Impedance matched electrical connector
US4747787A (en) * 1987-03-09 1988-05-31 Amp Incorporated Ribbon cable connector
US4824384A (en) * 1987-03-09 1989-04-25 Amp Incorporated Electrical cable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use
US4938711A (en) * 1989-01-30 1990-07-03 Amp Incorporated Strain relief for ribbon cable connectors
US4902243A (en) * 1989-01-30 1990-02-20 Amp Incorporated High density ribbon cable connector and dual transition contact therefor
US5041011A (en) * 1989-04-06 1991-08-20 Peter Chiang Round computer cable assemblies of D-type connector
US5161987A (en) * 1992-02-14 1992-11-10 Amp Incorporated Connector with one piece ground bus
US5338221A (en) * 1993-06-09 1994-08-16 Molex Incorpora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high density ribbon cable
US5536179A (en) * 1994-07-25 1996-07-16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ground bus insert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121221A1 (zh) * 2008-04-01 2009-10-08 Wang Fengliang 一种夹刺式电子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5971793A (en) 1999-10-26
WO1998057394A1 (en) 1998-12-17
TW365079B (en) 1999-07-21
AU6573998A (en) 1998-12-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877C (zh) 电接插件、接插件组、电端子和制造电接插件与接插件组的方法
CN1081396C (zh) 连接器的插头接点及其加工方法
CN102842274B (zh) Led串灯引擎
EP0853356B1 (en) A connector producing method and a connector produced by insert molding and a use thereof
CN1099727C (zh) 印刷电路板连接器
CN1108007C (zh) 小间距的双排齿连接器
CN1283886A (zh) 线缆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135663C (zh) 压装电路板连接器
CN1489808A (zh) 晶片化电源连接器
CN1196151C (zh) 微电子元件承载体及其制造方法
CN1244959A (zh) 连接器,尤其是具有集成pcb组件的直角连接器
CN1871747A (zh) 连接器及连接器系统
CN1314171C (zh) 连接器
US6634101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metal fittings for connection with a joint connector
CN1249855A (zh) 带有集成接地总线的多导线电缆连接器
CN1643747A (zh) 接地技术改进的高速电缆连接器
CN1249864C (zh) 垂直及直角模块化插座
CN1420583A (zh) 母线与连接触头之间的半永久性连接
CN1270710A (zh) 多重导体缆线连接器
CN1642003A (zh) 带阻滤波器结构
JPS623550B2 (zh)
CN1279528A (zh) 线圈导线与引线之间的一种连接结构
CN1871746A (zh) 电缆连接器
CN2567812Y (zh) 电连接器
CN1149716C (zh) 高性能的卡片边缘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