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41126C - 数据传输控制系统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控制系统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41126C
CN1241126C CNB031461131A CN03146113A CN1241126C CN 1241126 C CN1241126 C CN 1241126C CN B031461131 A CNB031461131 A CN B031461131A CN 03146113 A CN03146113 A CN 03146113A CN 1241126 C CN1241126 C CN 1241126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rt
electronic equipment
data transfer
bus reset
b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314611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480854A (zh
Inventor
藤田信一郎
金井裕之
内田朋宏
野野山巳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4808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808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4112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41126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9/00Cryptographic mechanisms or cryptographic arrangements for secret or secur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 H04L9/40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04L69/322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 H04L69/323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in the physical layer [OSI layer 1]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04L69/322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 H04L69/324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in the data link layer [OSI layer 2], e.g. HDLC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控制系统,其包括:端口控制部分(54),其控制连接电子设备PC1和PC2的端口P1和P2;总线复位发行部分(56),其发行总线复位。将端口P2设定为禁用状态后,发行总线复位,使电子设备PC1获得访问权。总线复位被发行,PC1获得访问权后,将端口P2设定为启用状态。其后,当检测出PC2处于挂起状态时,将恢复包传输至PC2。当数据传输控制系统的电源接通时,将端口P2设定为禁用状态。

Description

数据传输控制系统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控制系统、电子设备、程序及数据传输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被称作IEEE 1394的接口标准倍受注目。而且,作为包括该IEEE 1394处理层部分功能的上位通信控制协议,建议采用被称作SBP-2(Serial Bus Protocol-2)的通信控制协议。采用该SBP-2(广义上是指SBP)的目的在于可以在IEEE 1394的通信控制协议上利用SCSI(SPC-2)的命令置位。当使用该SPB-2时,可对现存SCSI标准对应的电子设备上使用的命令置位施加最小限度的变更,并用在IEEE 1394标准的电子设备上。从而,使电子设备的设计和开发容易化。
在该SBP-2中,在起始电子设备(例如个人计算机)和目标电子设备(例如存储器)之间,进行对等式数据传输。从而,起始电子设备登录目标电子设备获得访问权后,该起始电子设备独占目标电子设备的访问权(SBP-2中的访问权)。因此,其他的电子设备不能访问该目标电子设备。
另一方面,在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以下酌情称为PC)等中,用于扩展该功能的扩展设备(扩展用的电子设备)往往另卖。该扩展设备设有硬盘驱动器(HDD)、CD驱动器等的存储器和IEEE1394、USB等的各种接口。而且,用户通过将笔记本型PC和扩展设备对接,能利用扩展设备所具有的各种功能(存储器、端口)。基于此,从笔记本型PC的主机上可以省略扩展设备所具有的扩展功能,实现笔记本型PC的轻量化和小型化。
不过,在连接这种扩展设备和笔记本型PC时,如果其他的PC获得了对该扩展设备的访问权(总线使用权),就会出现用户不能利用扩展设备的扩展功能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上述不足,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优先使预定的电子设备获得访问权的数据传输控制系统、电子设备、程序以及数据传输控制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控制系统,用于通过总线进行数据传输,其包括:端口控制部分,其对包括连接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端口和连接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端口的多个端口进行控制;总线复位发行部分,其发行清除节点拓扑信息的总线复位,该端口控制部分将第二端口设定为禁用状态,该总线复位发行部分发行总线复位,使连接第一端口的第一电子设备获得访问权。
在本发明中,总线复位被发行前,第二端口被设定为禁用状态。而且,因为第二端口被设定为禁用状态后,总线复位被发行,所以可以防止连接第二端口的第二电子设备夺去访问权。基于此,使连接第一端口的第一电子设备优先获得访问权(第一端口的总线使用权)的事情(使第一电子设备优先登录)成为可能。
此外,在本发明中,在总线复位被发行、连接第一端口的第一电子设备获得访问权后,该端口控制部分可将第二端口设定为启用状态。
这样一来,在组成数据传输控制系统的电子设备和第一电子设备之间实现第一通信控制协议(例如SBP-2、SBP)的数据传输,与此同时,可在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之间实现第二通信控制协议(例如IPover 1394)的数据传输。
此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包括包处理部分,第二端口被设定为启用状态后,当检测出连接第二端口的第二电子设备处于挂起状态时,其进行将恢复挂起状态的包传输至第二电子设备的处理。
这样一来,通过将第二端口设定为禁用状态,可以在与转移到挂起状态的第二电子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
此外,在本发明中,该总线复位发行部分,在恢复挂起状态的包被传输后,可以发行总线复位。
这样,通过总线复位的发行,节点的拓扑信息被清除,可追加第二电子设备作为新的节点。
此外,在本发明中,第二端口被设定为启用状态后,当连接第一端口的第一电子设备失去访问权时,该端口控制部分将第二端口重新设定为禁用状态。
在此,所说的第一电子设备失去访问权的时候是指,例如第一电子设备被重启时、第一端口的线缆断开时,或者进行基于第一电子设备的软件处理放大延迟等的时候。
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控制系统,用于通过总线进行数据传输,其包括端口控制部分,对包括连接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端口和连接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端口的多个端口进行控制,当数据传输控制系统的电源接通时,该端口控制部分,将第二端口设定为禁用状态。
根据本发明,以数据传输控制系统(组成数据传输控制系统的电子设备)的电源接通为条件(电源接通后),第二端口被设定为禁用状态(第一端口处于启用状态)。基于此,可以防止连接第二端口的第二电子设备夺去访问权,可以使连接第一端口的第一电子设备优先获得访问权。
此外,在本发明中,当第一电子设备的端口与第一端口连接时,数据传输控制系统的电源能够接通。
这样,当第一电子设备的端口与第一端口连接时(组成数据传输控制系统的电子设备和第一电子设备相连接的时候),可以使第一电子设备优先获得访问权。
此外,在本发明中,可进行遵循IEEE 1394标准的数据传输。
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设备,用于扩展连接第一端口的第一电子设备的功能,其包括:前面描述的任一数据传输控制系统;多个端口,包括连接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端口和连接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端口的多个端口。
此外,在本发明中,当第一电子设备的端口与第一端口连接,电子设备的电源接通时,该端口控制部分可将第二端口设定为禁用状态。
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使数据传输控制系统发挥功能的程序,该数据传输控制系统包括:端口控制部分,对包括连接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端口和连接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端口的多个端口进行控制;总线复位发行部分,发行清除节点的拓扑信息的总线复位,其中,该端口控制部分将第二端口设定为禁用状态,该总线复位发行部分发行总线复位,使连接第一端口的电子设备获得访问权。
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使数据传输控制系统发挥功能的程序,该数据传输控制系统包括端口控制部分,其对包括连接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端口和连接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端口的多个端口进行控制,当数据传输控制系统的电源接通时,该端口控制部分将第二端口设定为禁用状态。
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控制方法,用于通过总线进行数据传输,其对包括连接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端口和连接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端口的多个端口进行控制,将第二端口设定为禁用状态,第二端口被设定为禁用状态后,发行清除节点的拓扑信息的总线复位,使连接第一端口的第一电子设备获得访问权。
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控制方法,用于通过总线进行数据传输,其对包括连接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端口和连接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端口的多个端口进行控制,当数据传输控制系统的电源接通时,将第二端口设定为禁用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对IEEE 1394、SBP-2的层构造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2是对SBP-2的处理概况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3是对在SBP-2中将数据从起始点传输到目标时的命令处理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4是对在SBP-2中将数据从起始点传输到目标时的命令处理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5是对IPover 1394的层构造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6是对被总线复位清除的节点的拓扑信息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7A和图7B是对扩展设备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8A、图8B和图8C也是对扩展设备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9是本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控制系统、电子设备的构成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0表示的是本实施例的详细处理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11表示的是本实施例的详细处理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12A、图12B和图12C是对端口控制方法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13A、图13B和图13C也是对端口控制方法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14A、图14B和图14C也是对端口控制方法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15A、图15B和图15C也是对端口控制方法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16A和图16B表示的是本实施例中使用的包格式示意图。
图17A和图17B表示的也是本实施例中使用的包格式示意图。
图18是物理层电路的构成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就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另外,以下说明的本实施例,不是对记载在权利要求范围内的本发明内容的不当限定。而且本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全部构件,不一定是本发明技术手段所必须的构成要件。
1.IEEE 1394、SBP-2
1.1层构造
图1简略地示出了IEEE 1394、SBP-2的层构造(通信控制协议·栈)。
IEEE 1394(IEEE 1394-1995、P1394a和P1394b等)的通信控制协议由处理层、链路层和物理层构成。
处理层向上位层提供处理单位的接口(服务),通过下层的链路层提供的接口,实施读处理、写处理和同步处理等的处理。
这里,在读处理中,数据从应答节点传输至请求节点。另一方面,在写处理中,数据从请求节点传输至应答节点。此外,在同步处理中,数据从请求节点传输至应答节点,应答节点对该数据实施处理后,返回请求节点。
链路层提供用于寻址、数据校验和包收发的数据帧、同步传输的周期控制等。
物理层提供向被链路层使用的逻辑符号的电信号的转换、总线的调停、总线的物理接口。
建议采用SBP-2(Serial Bus Protocol-2)是为了可以在IEEE1394(广义上是指第一接口标准)的通信控制协议上利用SCSI(SPC-2)的命令置位。如图1所示,该SBP-2(广义上是指SBP)是包含IEEE 1394(广义上是指第一接口标准)处理层的部分功能的上位通信控制协议。
1.2SBP-2的处理
图2表示的是SBP-2(广义上是指第一接口标准的上位的第一通信控制协议)处理全过程的流程图。
如图2所示,在SBP-2中,首先,进行用于确认连接设备的ROM配置信息的读处理(步骤T1)。
其次,进行用于获得起始点(例如个人计算机)对目标(例如存储器)的访问权(请求开始许可。总线使用权)的登录处理(步骤T2)。具体地说,通过起始点建立的登录ORB(Operation RequestBlock)进行登录处理。
接着,进行读取代理的初始化(步骤T3)。然后,通过命令块ORB(标准命令ORB)进行命令处理(步骤T4),最后通过注销ORB进行处理(步骤T5)。
这里,在步骤T4的命令处理中,如图3的A1所示,起始点传输写请求包(发行写请求处理),回应目标的门铃寄存器。于是,如A2所示,目标传输环形请求包,起始点返回对应的读应答包。基于此,起始点建立的ORB(命令块ORB)被目标的数据缓冲器(包缓冲器)取出。而且,目标解析被取出的ORB中包含的命令。
然后,ORB中包含的命令是SCSI写命令时,如A3所示,目标将读请求包传输至起始点,起始点返回对应的读应答包。基于此,起始点的数据缓冲器中存储的数据传输至目标。而且,例如,当目标是存储器时,传输的数据被写入存储器。
另一方面,ORB中包含的命令是SCSI的读命令时,如图4的B 1所示,目标将一系列的写请求包传输至起始点。基于此,例如,当目标是存储器时,从存储器读出的数据可被传输至起始点的数据缓冲器。
根据该SBP-2,目标在自身状况良好时,传输请求包(发行处理),可收发数据。因此,起始点和目标不必同步工作,可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1.3 IPover 1394
作为IEEE 1394的上位通信控制协议,除了适合存储器和打印机的数据传输的SBP-2以外,也可采用适合视频和声音的数据传输的AV/C命令。此外,作为在IEEE 1394总线上传输网络通信控制协议(IP)的包的协议也可采用被称之为IPover 1394的通信控制协议。
图5表示的是IPover 1394(广义上是指第一接口标准的上位的第二通信控制协议)的层构造(通信控制协议栈)。IPover 1394层是IEEE 1394层的上位层,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层、IP(Internet Protocol)层的下位层。
在该IPover 1394中规定以IEEE 1394的标准传输IP包的方法。也就是说,将通过在应用数据上附加TCP报头和IP报头得到的IP包,在发送端分割成多个1394包,在接收端重新构造(重组)。
此外,在IPover 1394上采用被称作ARP(Address ResolutionProtocol)的通信控制协议。在该ARP上,发送节点广播(异步流)包含目标IP地址的ARP请求。于是,接收节点返回含有自身链路信息的ARP应答。然后,发送节点向该链路地址发送(异步写)IP包。
根据该IPover 1394,事前没有必要确保数据传输路径,因为每个包都具有发送地址信息(IP地址),所以可以产生基于中继装置(发送程序)的packet-by-packet的中继。
1.4总线复位
在IEEE 1394上,由于施加电源等,中途拔出或插入装置时,总线复位发生(发行)。也就是说,各节点监视端口的电压变化。而且,由于新的节点被连接在总线上等原因产生节点电压变化时,检测该变化的节点向总线上其他的节点通知总线复位发生的情况。此外,各节点的物理层向链路层传输总线复位发生的情况。
然后,当总线复位这样发生时,图6所示的拓扑信息(节点ID等)被清除。而且,其后,自动再设定拓扑信息。也就是说,总线复位后,进行树识别和自我识别。之后,决定同步资源管理、循环中心和总线管理等的管理节点。而且恢复通常的包传输。
这样一来,在IEEE 1394上,因为总线复位后自动重新设定拓扑信息,所以,可以自由拔出或插入电子设备的线缆,可实现所谓的热插拔。
此外,在处理过程中发生总线复位时,该处理被取消。而且发行了被取消的处理的请求节点在重新设定拓扑信息后,再次传输请求包。另外,应答节点不向请求节点送回被总线复位取消的处理的应答包。
1.5扩展设备(扩展用的电子设备。可选设备)
如图7A所示,在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PC1(广义上是指电子设备)等上,往往配备用于扩展该功能的扩展设备EP(广义上是指电子设备)。该扩展设备EP设有硬盘驱动器(HDD)和对CD(CD-R、CD-RW)进行读·写的CD驱动器(广义上是指存储器)及端口P1和P2(连接器)。
在图7A中,当在扩展设备EP上对接PC1时,设置在PC1上的没有图示的端口和扩展设备EP的端口P1相连接,与此同时扩展设备EP的电源接通。而且,因为端口P1设有IEEE 1394的数据传输所必需的端子,所以在PC1和扩展设备EP之间可以发生基于IEEE 1394(SBP-2)的数据传输。基于此,PC1访问硬盘和CD,既可读出数据,又可写入数据。
此外,通过利用了IEEE 1394的LAN(局域网),在端口P2上连接例如主机PC2(广义上是指电子设备)。通过连接这种LAN,在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PC1和主机PC2之间也可进行采用了IEEE1394(IPover 1394)的数据传输。
另一方面,在图7B中,EP-1、EP-2作为PDA(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广义上是指电子设备)的PC1-1和PC2-2的扩展设备被使用。
例如,携带PC1-1出门,在外出目的地,将数据存储在PC1-1的内置HDD(硬盘驱动器。广义上是存储器)。然后,从外出目的地返回,使PC1-1对接在扩展设备EP-1上。于是,PC1-1的端口和EP-1的端口P1相连接,与此同时,EP-1的电源接通。基于此,可将PC1-1的内置HDD上存储的数据,通过端口P1和P2,传输至被IEEE 1394LAN连接的主机PC2上。而且,可在主机P2上管理在外出目的地得到的数据。
在图7A和图7B中,如图8A所示,EP(电子设备)的端口P1(第一端口)连接在PC1(第一电子设备)的端口PA上。此外,EP的端口P2(第二端口)连接在PC2(第二电子设备)的端口PB上。而且,在这些端口之间进行基于IEEE 1394的数据传输。
在SBP-2方法中,多个起始点往往登录一个目标,导致在控制器上产生冲突。例如,由两台PC同时访问一台HDD等的时候。所以,以前,如图2中描述的那样,如果起始点登录目标获得访问权的话,那么该起始点独占对该目标的访问权,直到注销。
例如在图8B中,当起始点PC1登录目标EP时,PC1独占对EP的访问权(SBP-2中的访问权)。因此,在PC1和EP之间进行对等式的数据传输,直到例如PC1注销。
不过,在图8A的连接的情况下,PC1和PC2中的哪一个获得访问权,是由电子设备EP所具有的数据传输控制系统的调停电路决定的。因此,通过连接计时等,被PC2夺去电子设备EP的访问权,出现PC 1不能获得对于EP的SBP-2的访问权的情况。
当发生这种情况时,由于PC1不能使用应当具备作为PC1的扩展设备的功能的电子设备EP,因此用户使用起来不方便。
另一方面,在PC1和PC2之间,也有必要确保在图5中描述的IPover 1394的数据传输路径。
2.整体构成
图9示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数据传输控制系统以及包括该系统的电子设备的整体构成实施例。此外,下面,举例说明,与起始点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目标是存储器(CD驱动器、DVD驱动器和HDD驱动器等)时的情况,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
电子设备EP包括数据传输控制系统10和存储器12(广义上是指装置)。此外,还包括端口P1和P2,用于连接外部的电子设备PC1和PC2(笔记本型PC、PDA和主机等)的端口PA和PB。
此外,电子设备EP可以含有没有图示的系统CPU、系统存储器(ROM、RAM)、操作部分、或者信号处理装置等。
数据传输控制系统10包括:物理层(PHY)电路14、链路层电路20、SBP-2电路22、接口电路30、缓冲器管理电路38、包缓冲器40(数据缓冲器)。此外,还包括CPU 42、闪存44(EEPROM)。此外,还包括硬件50,其将该处理模块(程序)存储在闪存44上,由CPU 42(广义上是指处理器)执行。此外,本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控制系统10不必包括图9所示的全部的电路模块、功能模块,可以省略其中的一部分。
物理层电路14是通过硬件实现图1的物理层的通信控制协议的电路,具有将由链路层电路20使用的逻辑符号转换为电信号的功能。
物理层电路14所包含的控制寄存器16是用于控制物理层电路14进行的各种处理的寄存器。物理层电路14所包含的端口控制电路18是控制端口(在节点上的物理层中,提供和其他的节点物理连接)P1和P2的电路。
链路(&处理)层电路20是用于通过硬件实现图1的链路层的通信控制协议和部分处理层的通信控制协议的电路,提供节点之间包传输的各种服务。
借助这些物理层电路14、链路层电路20的功能,通过BUS1(第一总线),在与其他的电子设备PC1和PC2之间,可以进行遵循IEEE 1394标准的数据传输。
SBP-2电路22(传输执行电路)是通过硬件实现部分SBP-2的通信控制协议和部分处理层的电路。借助该SBP-2电路22的功能,将传输数据分割成一系列的包,可对分割的一系列的包进行连续传输处理。
接口电路30是对与存储器12的接口进行处理的电路。借助该接口电路30的功能,通过BUS2(第二总线),在与存储器12之间,进行遵循ATA(AT Attachment)、ATAPI(ATA Packet Interface)的数据传输。
而且,如图9所示,通过设置物理层电路14、链路层电路20和接口电路30,可使数据传输控制系统10在IEEE 1394(广义上是指第一接口标准)和ATA(IDE)/ATAPI(广义上是指第二接口标准)之间具有转换桥功能。
接口电路30所包含的DMA控制器32是用于通过BUS2,在与存储器12之间进行DMA(Direct Memory Access)传输的电路。
缓冲器管理电路38是管理与包缓冲器40接口的电路。缓冲器管理电路38包括:用于控制缓冲器管理电路38的寄存器、对包缓冲器40的总线连接进行调停的调停电路、生成各种控制信号的序列发生器等。
包缓冲器40(包存储器、数据缓冲器)是用于暂时存储包(传输数据)的缓冲器,由SRAM、SDRAM或DRAM等的硬件构成。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包缓冲器40作为可随机访问的包存储部分发挥作用。而且,不用将包缓冲器40内置在数据传输控制系统10中,可以外置。
CPU 42(广义上是指处理器)用于控制整个装置和数据传输。
闪存44(EEPROM)是可电子改写数据的非易失性存储器。该闪存44存储硬件50的处理模块(程序)。
硬件50是包括在CPU 42上工作的各种处理模块(处理过程)的程序,处理层等的通信控制协议由该硬件50和作为硬件的CPU42实现。
硬件50(F/W)包括通信部分52、管理部分60、存储作业部分70、读取部分80和下载部分90。此外,硬件50不必包括这些全部功能块,可以省略其中的一部分。
这里,通信部分52是作为和物理层电路14、链路层电路20等的硬件之间的接口起作用的处理模块。
管理部分60(管理代理)是进行登录、连接、注销和复位等管理的处理模块。例如,当起始点向目标请求登录时,首先,该管理部分60可接受该登录请求。
存储作业部分70是用于在与后段的应用层(上层)的存储器12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处理模块。
读取部分80(读取存储、命令块存储)是用于执行命令块ORB所包含的命令的处理模块。读取部分80与只处理单一请求的管理部分60不同,根据来自起始点的请求,也处理本身读取的ORB的连接表。
下载部分90是用于对存储在闪存44上的硬件50的处理模块等进行更新处理的处理模块。
通信部分52包括端口控制部分54、总线复位发行部分56和包处理部分58。
这里,端口控制部分54对连接电子设备PC1的端口P1(第一端口)和连接电子设备PC2的端口P2(第二端口)进行控制。
更具体地说,端口控制部分54控制P1和P2的端口状态(禁用、断开、挂起、恢复、使用中)。该端口控制由端口控制部分54(硬件)和物理层电路14所包含的端口控制电路18(硬件)的功能来实现。
此外,在图9中,只设置2个端口,但也可以设置大于等于3个的端口。此外,关于端口状态(禁用、断开、挂起、恢复、使用中),在P1394a标准中被定义。
总线复位发行(发生)部分56对清除节点拓扑信息的总线复位(总线复位命令)进行发行。
更具体地说,当判断应该发行(发生)总线复位时,总线复位发行部分56将例如物理层电路14所包含的控制寄存器16的总线发行用的位置1。于是,总线复位通过物理层电路14的端口控制电路18等,在BUS1上发行。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在总线复位发行部分56对用于获得连接在BUS1上的电子设备的访问权的总线复位(用于促使登录电子设备的总线复位)进行发行之前,端口控制部分54将端口P2设定为禁用状态(在IEEE 1394中被定义的禁用状态)。更具体地说,数据传输控制系统10(电子设备EP)的电源接通后,总线复位发行部分56为了获得访问权而发行总线复位之前,将端口P2设定为禁用状态。
基于此,仅端口P1被设定为启用状态(可以检测出总线信号状态的端口状态。能参加复位、树(tree)识别、自我识别、或者调停状态的端口状态。使用中状态。禁用状态以外的端口状态),端口P2被设定为禁用状态(虽然和其他端口物理连接,但既不生成信号也不能检测出信号的端口状态。既不发送总线信号,也不接收信号的端口状态)。因此,连接在端口P1上的电子设备PC1(笔记本型PC或PDA等)比连接在端口P2上的电子设备PC2(主机等),优先获得作为目标的电子设备EP的访问权(登录的权利)。其结果,在作为起始点的电子设备PC1和作为目标的电子设备EP之间,可以专有遵循SBP-2标准的对等式(peer to peer)的数据传输。
总线复位被发行后,当连接在端口P1上的电子设备PC1获得访问权时,端口控制部分54将端口P2设定为启用(使用中)状态。而且,端口P2设定为启用状态后,当端口P2的电子设备PC2检测出为挂起状态时,包处理部分58将用于恢复该挂起状态的包传输至PC2。而且,该恢复包被传输后,通过总线复位发行部分56再次发行总线复位,在PC1和PC2之间,进行遵循在图2中描述过的IPover 1394标准的数据传输。
3.处理的详细情况
下面参照图10和图11的流程图等,对本实施例的处理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当数据传输控制系统10(电子设备EP)的电源接通时,端口P1和P2同时被设定为启用状态(步骤S1)。或者,在电源接通的同时,端口P1和P2同时为启用状态。此外,链路层电路20被设定为禁用状态(非工作状态)(步骤S2)。
更具体的说,如图12A所示,当电子设备PC1和电子设备EP相连接时(参照图7A和图7B),电子设备EP(PC1的扩展设备)的电源接通,组成EP的数据传输控制系统10(传输控制IC)的电源接通(此时,也发生总线复位)。于是,存储端口状态(情况)的寄存器(D触发器、存储器等)通过电源接通复位被初始化,显示出启用(使用中)状态。
下面,端口P2被设定为禁用状态(步骤S3)。此时,通过该步骤S1,因为端口P1被设定为启用状态,结果,如图12B所示,只是端口P1被设定为启用状态,而端口P2被设定为禁用状态。该端口状态的设定由端口控制电路18和端口控制部分54执行。
接着,判断数据传输控制系统10(物理层电路14)的初始化处理是否完成(步骤S4),完成时链路层电路20被设定为启用状态,开始动作(步骤S5)。
接着,如图12C所示,用于促使向连接端口P1的电子设备PC1登录(获得访问权)的总线复位,由总线复位发行部分56发行(发生)(步骤S6)。于是,如图13A所示,连接端口P1的电子设备PC1(笔记本型PC或PDA等)登录电子设备EP(扩展设备)(步骤S7)。而且,当该登录成功时,在作为起始点的PC1和作为目标的EP之间,可进行遵循SBP-2标准的数据传输。
此时,因为端口P2被设定为禁用状态,连接端口P2的电子设备PC2(主机)不能识别总线复位。为此,可防止端口P2上的PC2登录EP,不发生登录(获得访问权)冲突。基于此,PC1确实能登录EP。其结果,总电子设备PC 1独占子(扩展设备)电子设备EP的存储器12,提高用户的便利性。
当PC1登录成功时,如图13B所示,端口P2的状态由禁用状态变更为启用状态(步骤S8)。而且,判断电子设备PC2是否处于挂起状态(Connected=1、Bias=0)(步骤S9),当处于挂起状态时,如图13C所示,恢复包从EP传输至PC2(步骤S10)。
也就是说,当端口P2的状态被设定为禁用状态时,连接该端口P2的电子设备PC2往往转移到挂起状态。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转移到挂起状态的PC2(物理层电路)转移到使用中状态,将恢复包传输至PC2。
不过,该恢复包是在P1394a标准上被重新定义的包。因此,当电子设备PC2未遵循P1394a标准时,因为即使端口P2处于禁用状态,电子设备PC2也不转移到挂起状态,所以不需要传输恢复包。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1的步骤S9和步骤S10所示,只要判断PC2是挂起状态,就向PC2传输恢复包。基于此,不仅在PC2遵循P1394a标准时能适当处理,即使不遵循时也能适当处理。
接着,如图14A所示,由总线复位发行部分56发行总线复位(步骤S11)。基于此,对PC1促进连接的同时,对PC2促进登录。
而且,如图14B所示,当PC1尝试连接EP时,该连接成功(步骤S12)。另一方面,如图14C所示,当PC2尝试登录EP时,因为PC1已经对EP连接,PC2的登录以失败告终(步骤S13)。
也就是说,在SBP-2中,总线复位发生前,已登录的起始点,在总线发生后,在一定期间内,可以优先的对该目标连接。而且,该起始点未连接目标时,其他的起始点(电子设备)可登录该目标。
在本实施例中,该SBP-2的连接处理的结构非常的灵活,实现对电子设备EP的访问权的适当管理。
也就是说,在图10的步骤S8中,将端口P2设定为启用状态,为了作为新的节点追加电子设备PC2,有必要取消节点的拓扑信息,发行总线复位也变得必要。不过,通过该总线复位的发行,若被PC2夺去了对EP的访问权,则用户的便利性受到损害。
这一点,在本实施例中,因为以图11的步骤S11的计时,发行总线,所以,通过SBP-2的连接处理的结构,总线复位后,PC1优先获得EP的访问权。
而且,因为通过总线复位清除节点的拓扑信息,电子设备PC2作为新的节点可被识别。因此,如图15A所示,不仅在PC1和EP之间进行基于SBP-2的数据传输,也可在PC1和PC2之间进行基于IPover 1394(参照图5)的数据传输。其结果,如图7B中描述的那样,可实现将在PC1上得到的数据传输至作为服务器的PC2上进行管理等。
接着,如图11中的步骤S14所示,判断总线复位是否发生。而且,当总线复位发生时,如图15B所示,判断是否注销(广义上是指连接端口P1的PC1是否失去对EP的访问权)(步骤S15)。
在这里,图11中的步骤S15的“注销”包括通过PC1的软件处理进行放大延迟的情况、端口P1的线缆断开的情况和通过PC1的电源断开(重启、省电模式)强制注销的情况。
此外,在步骤S14中,判断总线复位是否发生的理由如下所述。
也就是说,步骤S13中的PC2的登录失败后,PC1访问(读、写)存储器12。因此,在访问基于PC 1的存储器12的过程中,当总线复位发生时,因为PC1不注销,如步骤S14、S15和S12所示,转移处理,PC1进行连接处理。而且,当该连接处理成功时,PC1继续访问存储器12。
另一方面,PC1被注销时,也就是说,在PC 1被放大延迟、断开线缆时和PC1的电源断开时,总线复位必须发生。因此,首先,在步骤S14中,判断总线复位有无发生,当总线复位发生时,在步骤S15中,可以判断PC1是否注销了。
而且,在步骤S15中,当判断被注销时,将端口P2从启用状态返回到禁用状态(步骤S16)。此时,端口P1仍处于启用状态。
接着,判断总线复位是否发生(步骤S17)。在步骤S15中,因为被注销,所以总线复位当然发生。而且,当总线复位发生时,判断是否向端口P1登录(步骤S18)。而且,当不向端口P1登录时,返回步骤S17,当向端口P1登录时,转移到图10的步骤S7。
如果这样的话,例如,在电子设备PC1被重启动,或者转移到PC1省电模式(挂起、休眠)时,或者端口P1的线缆断开等的时候,进行适当的处理。
也就是说,当PC1被重启动(电源接通)时,PC1能够强制注销,失去对EP的访问权。此时,端口P2仍旧处于启用状态的话,则PC1的登录与PC2的登录发生冲突。为此,重启动后,PC1可能不能获得EP的访问权(登录)。
此时,如图15C所示,如果端口P2返回禁用状态的话,PC1可以优先获得EP的访问权(可优先登录)。因此,在PC 1重启动时等,可以防止PC2夺取访问权。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按图10和图11的顺序,通过进行端口状态的设定处理、总线复位的发行处理和恢复包的传输处理等,即使各种情况发生变化时,使PC1可确实独占对电子设备EP的访问权。此外,不需要使PC1的识别号码(GUID)存储在EP上。因此,提高了用户的便利性,可以向扩展设备的组成提供最适合的数据传输控制系统。
4.包格式
图16A、图16B、图17A和图17B表示的是图10和图11的处理中使用过的各种包格式。
图16A、图16B、图17A是登录ORB、连接ORB和注销ORB的包格式。这些包是在SBP-2上被定义的包。通过利用这些包,实现在图2、图10和图11中描述的登录处理、连接处理和注销处理。
图17B是在图11的步骤S10中使用的恢复包的格式。该包被P1394a定义为扩展PHY包中的一个。
在图17B中,phy_ID是传送该包的物理节点的识别号码。此外,type是表示扩展PHY包的类型信息。通过传输该恢复包,可将处于挂起状态等的电子设备(节点)转移到恢复状态。此外,恢复包是广播,不需要对于该恢复包应答。
5.物理层电路
图18表示的是物理层电路14的构成实施例。此外,物理层电路14不必包含图18的全部电路块,可以省略其中的一部分。
链路接口电路200是处理与链路层电路20的接口的电路。链路接口电路200利用链路电源状态信号LPS、系统时钟脉冲SCLK、来自链路层电路20的请求信号LREQ、双向控制信号CLT[0:1]、双向数据信号[0:7]、总线管理·控制/链路接通信号BCLKON等,进行接口处理。这些信号的内涵在P1394a标准中被定义。
此外,XRST是电源接通复位信号,施加电源时成为有源信号。
编码器/译码器202是以被称作DS-LINK(Data-Strobe Link)的符号化方式进行数据编码、译码处理的电路。也就是说,在IEEE1394上,使用数据和选通这两对差动信号,以二进制方式进行数据传输。
CPS检测电路210是检测线缆电源状态CPS的电路,TP偏置生成电路212是生成TPBIAS1、TPBIAS2后供给的电路。
偏置电压/电流生成电路214利用连接在端子R0和R1上的外部基准电阻,生成偏置电压等,然后提供给发射机&接收机216和218的电路。
发射机&接收机216是利用端口P1用的两组绞合对信号TPA1和TPB 1,进行数据发送接收处理的电路。发射机&接收机218是利用端口P2用的两组绞合对信号TPA2和TPB2,进行数据发送接收处理的电路。此外,进一步增加端口的时候,可以进一步设定其增加的端口用的发射机&接收机。
时钟脉冲生成电路219(PLL)是生成系统时钟脉冲等的内部时钟脉冲的电路。
控制电路220是控制物理层电路14整体的电路,包括调停电路15、控制寄存器16和端口控制电路18等。
调停电路15是在节点间进行总线使用权调停处理的电路。该调停处理在子动作间隔、调停·复位间隔中进行。此外,在IEEE 1394的通常非同步访问方式中,给予冲突的节点均等的访问机会。
控制寄存器16是用于设定对于物理层电路14的命令等的寄存器,由存储器或D触发器等构成。例如,发行总线复位时,该控制寄存器16的总线复位发行用的位可以置1。此外,端口P1和P2的状态控制也可通过该控制寄存器16进行。
端口控制电路18是用于控制端口P1和P2(广义上是指多个端口)的电路。该端口控制电路18根据图9的硬件50的端口控制部分54的指示,控制端口P1和P2。
在此,端口的状态(情况)在P1394a(IEEE-1394a-2000)中被定义,包含以下状态。
(1)禁用状态
禁用状态的端口,不向TPA/TPB和TPBIAS输出信号。此外,不检测输入到TPA/TPB和BIAS的信号。当线缆的连接状态发生变化时,发射机&接收机216和218所包含的连接检测电路检测其变化,向链路层电路20输出断开。该连接检测电路是用于检测线缆连接状态的电路,该端口在不输出TPBIAS的期间内动作(有效状态)。
(2)断开状态
断开状态的端口,没有和其他节点的物理层电路物理线缆连接,不向TPA/TPB和TPBIAS输出信号。此外,不检测输入到TPA/TPB和TPBIAS的信号。
(3)挂起状态
挂起状态的端口,和其他节点的物理层电路物理线缆连接,不向TPA/TPB和TPBIAS输出信号。此外,不检测输入到TPA/TPB的信号。在该挂起状态的端口中,仅发射机&接收机216和218所包含的偏置检测电路和连接检测电路动作。
(4)恢复状态
恢复状态的端口,和其他节点物理层电路物理线缆连接,向TPBIAS输出信号。此外,当检测出BIAS时,经过特定的时间后,转变到使用中状态,在恢复期间,不检测输入到TPA/TPB的信号。
(5)使用中状态
使用中(启用)状态的端口和其他的节点物理层电路物理线缆连接,向TPA/TPB和TPBIAS输出信号。此外,检测输入到TPA/TPB和TPBIAS的信号。
各种状态(情况)在P1394a上被定义是为了实现物理层电路的电源·保存。在本实施例中,有效利用被电源·保存所定义的禁用状态,可以成功地使PCI优先获得电子设备EP的访问权。
此外,本发明不局限于本实施例。在本发明主题范围内可以有各种变形。
例如,在说明书的描述中,引用术语(IEEE 1394、ATA/ATAPI、SBP-2、IPover 1394、扩展设备、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PDA、主机、CD驱动器、内置HDD、存储器、CPU等)时标注了其广义术语(第一接口标准、第二接口标准、第一接口标准的上位的第一通信控制协议、第一接口标准的上位的第二通信控制协议、电子设备、存储器、装置、处理器等),在说明书的其他描述中也可以置换成广义术语。
另外,本发明中的从属权利要求所涉及的发明,可以省略其中从属项的权利要求的一部分构成要件。此外,本发明的独立权利要求1所涉及的发明的要件也可以从属于其他的独立权利要求。
另外,本发明的数据传输控制系统、电子设备和物理层电路的构成不限于图18和图19所示的构成。可有各种变形。例如,既可以省略部分这些图的各电路块、各功能块,也可以变更其连接关系。此外,第二总线(BUS2)既可以连接在和存储器不同的装置上,也可以是ATA/ATAPI以外的标准的总线。另外,物理层电路、链路层电路和包缓冲器的连接构成不限于图9所示的连接构成。
此外,本实施例中,虽然对通过硬件(程序)实现端口控制部分、总线复位发行部分、包处理部分的功能的情况进行了描述,但也可以通过具有部分功能或全部功能的硬件电路实现这些。
此外,本发明特别适用于IEEE 1394中的总线复位,但除此之外,如果是至少清除节点的拓扑信息的总线复位,也可以适用。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也对将本发明适用于IEEE 1394、SBP-2标准中的数据传输的情况进行了描述。不过本发明对基于和例如IEEE 1394(P1394a)、SBP-2(SBP)相同的思想的标准和发展IEEE1394、SBP-2的标准的数据传输也适用。
尽管本发明已经参照附图和优选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本发明的各种更改、变化和等同物由权利要求书的内容涵盖。

Claims (8)

1.一种数据传输控制系统,用于通过总线进行数据传输,其特征在于包括:
端口控制部分,其对包括连接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端口和连接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端口的多个端口进行控制;以及
总线复位发行部分,其发行清除节点的拓扑信息的总线复位,
所述端口控制部分将第二端口设定为禁用状态,所述总线复位发行部分发行总线复位,使连接第一端口的第一电子设备获得访问权,
所述端口控制部分在总线复位被发行,连接到第一端口的第一电子设备获得访问权后,设定第二端口为启用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包处理部分,第二端口被设定为启用状态后,当检测出连接第二端口的第二电子设备处于挂起状态时,其进行将用于恢复挂起状态的包传输至第二电子设备的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传输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总线复位发行部分,
当用于恢复挂起状态的包被传输后,发行总线复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口控制部分,
第二端口被设定为启用状态后,当连接第一端口的第一电子设备失去访问权时,将第二端口重新设定为禁用状态。
5.一种数据传输控制系统,用于通过总线进行数据传输,其特征在于包括:
端口控制部分,其对包括连接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端口和连接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端口的多个端口进行控制,
所述端口控制部分,
在数据传输控制系统的电源接通时,将第二端口设定为禁用状态,
在总线复位被发行,连接到第一端口的第一电子设备获得访问权后,设定第二端口为启用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数据传输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当第一电子设备的端口与第一端口连接时,数据传输控制系统的电源接通。
7.一种数据传输控制方法,用于通过总线进行数据传输,其特征在于:
其对包括连接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端口和连接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端口的多个端口进行控制,将第二端口设定为禁用状态;
第二端口被设定为禁用状态后,发行清除节点的拓扑信息的总线复位,使连接第一端口的第一电子设备获得访问权,
在总线复位被发行,连接到第一端口的第一电子设备获得访问权后,设定第二端口为启用状态。
8.一种数据传输控制方法,用于通过总线进行数据传输,其特征在于:
其对包括连接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端口和连接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端口的多个端口进行控制,
当数据传输控制系统的电源接通时,其将第二端口设定为禁用状态,
在总线复位被发行,连接到第一端口的第一电子设备获得访问权后,将第二端口设定为启用状态。
CNB031461131A 2002-07-26 2003-07-22 数据传输控制系统及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4112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217595 2002-07-26
JP2002217595A JP3599048B2 (ja) 2002-07-26 2002-07-26 データ転送制御システム、電子機器、プログラム及びデータ転送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80854A CN1480854A (zh) 2004-03-10
CN1241126C true CN1241126C (zh) 2006-02-08

Family

ID=317114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146113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41126C (zh) 2002-07-26 2003-07-22 数据传输控制系统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395365B2 (zh)
JP (1) JP3599048B2 (zh)
CN (1) CN1241126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70571A (ja) 2002-08-05 2004-03-04 Seiko Epson Corp データ転送制御システム、電子機器、プログラム及びデータ転送制御方法
JP3714420B2 (ja) * 2002-08-13 2005-11-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データ転送制御装置、電子機器、プログラム及び電子機器の製造方法
JP3982520B2 (ja) * 2004-06-02 2007-09-26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アクセス管理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US7831748B2 (en) * 2004-08-10 2010-11-09 Microsoft Corporation Extended USB protocol with selective broadcast mechanism
JP4239930B2 (ja) * 2004-08-19 2009-03-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データ転送制御システム、電子機器及びプログラム
US7971080B2 (en) * 2007-08-24 2011-06-28 Cisco Technology, Inc. Power savings for a network device
US8041859B2 (en) * 2007-11-05 2011-10-18 Honywell International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nectivity in networks capable of non-disruptively disconnecting peripheral devices
US20090122725A1 (en) * 2007-11-09 2009-05-14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Robust networks for non-disruptively disconnecting peripheral devices
US8817698B2 (en) * 2009-10-18 2014-08-26 Intel Corporation Device, system and method of selectively aborting reception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ackets
WO2013180182A1 (ja) * 2012-05-31 2013-12-05 株式会社ニコン 移動電子機器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EP2819343B1 (en) * 2013-06-25 2016-12-07 Airbus Operations GmbH Inherent power-over-data bus signaling for secure operating mode switching
CN104298516B (zh) * 2013-07-18 2017-12-08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以及挂起控制方法
CN112612224A (zh) * 2020-12-04 2021-04-06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便携式1394总线拓扑定制和扩展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311020B1 (ko) * 1998-08-17 2001-12-20 윤종용 네트웍간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US6272644B1 (en) * 1999-01-06 2001-08-07 Matsushita Electrical Industrial Co., Ltd. Method for entering powersave mode of USB hub
US6445678B1 (en) * 1999-12-07 2002-09-03 Intel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lementing leaf node proxy in a network
JP3376981B2 (ja) 1999-12-24 2003-02-17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接続制御機器ならびに物理層lsiおよび接続制御システム
JP2001184295A (ja) * 1999-12-27 2001-07-06 Toshiba Corp 周辺装置および計算機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3599048B2 (ja) 2004-12-08
US20040034720A1 (en) 2004-02-19
US7395365B2 (en) 2008-07-01
JP2004064257A (ja) 2004-02-26
CN1480854A (zh) 2004-03-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41126C (zh) 数据传输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237455C (zh) 数据传输控制装置、电子设备、及数据传输控制方法
CN1163022C (zh) 基于无线局域网hiperlan2技术的网络中的等时资源管理方法
CN1201242C (zh) 数据传送控制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788247A (zh) 网络服务系统、服务代理处理方法、存储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其程序
CN1842060A (zh) 会话中继设备、会话中继方法及程序
CN1640089A (zh) 用于NGIO/InfiniBandTM应用的远程密钥验证的方法和机制
CN1119001C (zh) 数据发送装置及其方法
CN101048989A (zh) 发送设备、接收设备、以及文件传输系统
US9203890B2 (en) Relay device, relay system, and relay method
CN1744573A (zh) 业务流的识别方法
CN1292121A (zh) 数据传输控制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38211C (zh) 数据传输控制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275164C (zh) 数据传输控制系统、电子设备、及数据传输控制方法
CN1184786C (zh) 数据通信系统、方法、装置和数字接口
CN1146801C (zh) 数据传送控制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318242A (zh) 数据传输控制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79521C (zh) 数据传输控制装置和电子仪器
CN1540944A (zh) 网络接入系统
TWI498037B (zh) 服務資訊管理方法及服務資訊管理系統
US20120005500A1 (en) Peripheral-device utilizing system, server device, and method
CN1248125C (zh) 数据传输控制装置、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制造方法
CN1211764A (zh) 数据传输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传输系统和数据传输方法
CN1536497A (zh) 一种实现包过滤的防火墙及其实现包过滤的方法
WO2015180560A1 (zh) 一种对业务路由报文进行处理的方法和业务节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208

Termination date: 2013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