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26662A - 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26662A
CN1226662A CN98125815A CN98125815A CN1226662A CN 1226662 A CN1226662 A CN 1226662A CN 98125815 A CN98125815 A CN 98125815A CN 98125815 A CN98125815 A CN 98125815A CN 1226662 A CN1226662 A CN 12266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heat source
source machine
subscriber computer
ph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81258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4806C (zh
Inventor
泉雅士
出射伸浩
久保敏男
畑山朗
久保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3185939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59998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931858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H11148680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3360129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568380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2266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266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480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806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24F11/8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us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6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compressors within refrigeration or heat pump circ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 F25B25/005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us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25B41/26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of fluid flow revers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28D15/0266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with separate evaporating and condensing chambers connected by at least one conduit; Loop-type heat pipes; with multiple or common evaporating or condensing chamb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一种空调系统,包括:一个热源机;若干用户机,其中超过一半的用户机布置在低于热源机的地方;将热源机与用户机连通形成闭合回路的液相管和气相管。在闭合回路中的可相变的流体利用自身液气相之间的比重差循环,使各用户机能进行制冷和加热运行。液相管和气相管通过一气体旁路管和/或液体旁呼管相互连通,旁路管上包括一截止阀和液位测量装置,使在闭合回路中产生的气泡或冷凝液体能迅速排出。

Description

空调系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系统,更具体地讲是涉及这样一种系统:可在气液相之间进行相变的工质在热源机和若干用户机之间循环,使得各用户机能进行制冷或加热运行,其中所有或超过一半的用户机布置在低于热源机的地方。
上述类型的空调系统的例子显示在图12中。这种空调系统包括一个能选择性地进行制冷或加热的热源机1和用户机2,所有或超过一半的用户机布置在低于热源机的地方。热源机1和各用户机2通过液相管3和气相管4相互连接,形成闭合回路5。该闭合回路5包括一种可相变的工质也就是制冷剂。当这种制冷剂在热源机1中被冷却并冷凝时,通过打开安装在液相管3上的制冷/加热转换阀6,使冷凝后的液体制冷剂流进各用户机2。然后各用户机2的热交换器7在制冷剂和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由此实现制冷运行。在热交换期间,制冷剂得到热量蒸发,蒸发后的气体制冷剂流进气相管4并返回处于低压的热源机1。这样完成了各用户机2的制冷运行。
当制冷剂在热源机1中被加热并蒸发时,在热源机1中蒸发后的制冷剂通过气相管4流进各用户机2中。然后各用户机2的热交换器7使制冷剂和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实现加热运行。在热交换过程中经放热冷凝后的液态制冷剂利用安装在液相管3上的电动泵8的排放力流回热源机1。这样完成了各用户机2的加热运行。
标号9表示流量控制阀。标号10表示储箱,标号11表示制冷/加热转换阀,标号12表示风机。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配置中,可进行相变的制冷剂依靠其液气相之间的比重差在闭合回路内循环。因此这种配置具有能量消耗少的优点。
这种空调系统还有另外的配置,如图中虚线所示,其中热源机1的液相管3上布置有储箱13和在制冷运行中动作的电动泵14。这种配置能增强制冷剂的循环能力,使一些用户机2能布置在比热源机1稍高的位置处。电动泵14比电动泵8小,电动泵8所需的功率是将在用户机2中冷凝的液体制冷剂驱动至位于较高处的热源机1。因此这种配置比制冷运行的循环由电动泵8完成来讲具有能量消耗更少的效果。
这种系统的另一种配置公开在未审查的日本专利公开物平7-151359中,其中液相管上装有4个截止阀,它们靠近电动泵8布置,使电动泵8也用于制冷运行中制冷剂的强制循环。
然而在进行制冷运行的空调系统的上述各个配置中,由于负荷改变或其它因素造成在闭和回路中的可相变制冷剂的压力经常变化。因此,当压力降低时,液体制冷剂由于部分蒸发会产生气泡。
特别是当启动制冷运行时,虽然液相管包有绝热层,但还是被外界空气加热使得液体制冷剂的温度相对较高。因此,当热源机开始制冷运行后,如果闭和回路的压力迅速降低,在液相管中的制冷剂就会跟着产生气泡。如果制冷负荷小,那么循环制冷剂的量也小,这样制冷剂就很容易被外界空气影响。在这种部分负荷的运行中,随着轻微的压力下降液相管中的制冷剂就可能产生气泡。另外,由于外界空气侵入布置在管子上的装置中也能产生气泡。
如上所述的在液相管中产生的气泡会使得液体制冷剂的循环不稳定或使液体制冷剂向各用户机的分配不均匀。结果可能使房间不能充分冷却。另外由于制冷剂的液面增加,因此使制冷剂向各用户机的循环变得困难,冷却运行难以继续。
再者,在上述空调系统中,在热源机中放热冷凝后的液体制冷剂进入各用户机并蒸发。然后制冷剂流回热源机。由此形成单向路径。这样作的缺点是很难去除产生的气泡,使气泡的副作用持续很长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应当通过全开一下膨胀阀使在各用户机入口处聚集的气泡从出口处排出。然而这样作会造成制冷剂的恶劣循环,因为它使气泡和液体制冷剂都从用户机的出口排放出去,导致液体制冷剂滞留在气相管中(称之为液体回流)。
因此在制冷运行中,如果在液相管中流动的制冷剂产生气泡,需将气泡尽快去除。
另一方面,在加热运行期间,在热源机中加热并蒸发后的气体制冷剂可在气相管中冷却并冷凝。特别是当启动加热运行时,尽管气相管包有绝热层,但它仍基本上处于低温状态。这样在热源机中加热并蒸发后的制冷剂很容易在气相管中冷凝。在气相管中产生的冷凝后制冷剂能造成流向用户机的制冷剂的不稳定循环,或者使流向各用户机的制冷剂的分配不均匀,因此使房间不能充分加热。另外,如果制冷剂冷凝后留在管中,制冷剂的液面就变得不够,可能使运行停止。
因此,在加热运行中,如果在气相管中流动的制冷剂被冷凝,就需要尽快去除管中的液体制冷剂。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它能在制冷运行期间将液相管中产生的气泡迅速排至气相管,使产生的气泡不影响液体制冷剂向各用户机的循环。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它能在加热运行期间将气相管中产生的冷凝液体迅速排至液相管,使冷凝的制冷剂不影响气体制冷剂向各用户机的循环。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它包括:一个热源机;若干用户机,其中超过一半用户机布置在低于热源机的地方;将热源机与用户机连通的管子,该管包括液相管和气相管,由此形成闭合回路。在闭合回路中的可相变的流体利用自身液气相之间的比重差在热源机和用户机之间循环,使各用户机至少能进行制冷运行。液相管包括一个主液相管和若干从主液相管延伸至各用户机的支液相管,主液相管的上部与气相管通过一旁路管相互连通。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它包括:一个热源机;若干用户机,其中超过一半的用户机布置在低于热源机的地方;将热源机与用户机连通的管子,该管包括液相管和气相管,液相管上具有泵,由此形成闭合回路。在闭合回路中的可相变的流体利用泵的驱动力在热源机和用户机之间循环,使各用户机能进行加热运行。气相管包括一个与热源机相连的主气相管和若干从主气相管延伸至各用户机的支气相管,主气相管的最下部与液相管通过一旁路管相互连通。
在上述第一和第二方面,旁路管最好包括检测装置,用于测量留在旁路管中的制冷剂的液位,还包括截止阀,它根据液位测量装置的输出信号打开或关闭。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它包括:一个热源机;若干用户机,其中超过一半的用户机布置在低于热源机的地方;将热源机与用户机连通的管子,该管包括液相管和气相管,液相管上具有泵,由此形成闭合回路。在闭合回路中的可相变的液体利用自身液气相之间的比重差和泵的排放力在热源机和用户机之间循环,使各用户机能进行制冷运行。该系统还包括一个从液相管下部延伸出的第二液相管,将最低处的用户机与热源机相连。
在这一方面,在第二液相管上最好布置一个第二泵和控制装置,该泵用于将可相变的流体驱动至热源机,控制装置用于在制冷运行期间当测出液相管中有气泡时使第二泵运行。
另外,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运行空调系统的方法,该系统包括:一个热源机;若干用户机,其中超过一半的用户机布置在低于热源机的地方;和将热源机与用户机连通的管子,管子包括液相管和气相管,液相管上具有泵,由此形成闭合回路。闭合回路内的可相变液体利用其液气相之间的比重差和/或泵的排放力在闭合回路内的热源机和用户机之间循环,由此进行制冷和加热运行。在各用户机的液相管口处布置一控制阀,该控制阀能控制流体的流量。当启动制冷运行时,启动热源机、打开流量控制阀、和/或短时间运行泵。
在这一方面,最好根据在热源机中冷凝的制冷剂的量来进行控制阀的打开运行和/或泵的短时间运行。
另外,流量控制阀的打开运行最好是针对在若干用户机当中,布置在较高楼层用户机的流量控制阀而言的。
接下来,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运行空调系统的方法,该系统包括:一个热源机;若干用户机,其中超过一半的用户机布置在低于热源机的地方;和将热源机与用户机连通的管子,管子包括液相管和气相管,液相管上具有泵,由此形成闭合回路。闭合回路内的可相变液体利用其液气相之间的比重差和/或泵的排放力在闭合回路内的热源机和用户机之间循环,使各用户机能进行制冷和加热运行。在各用户机的液相管口处布置一控制阀,该控制阀能控制流体的流量。当启动制冷运行时,启动热源机和泵、至少打开布置在较低楼层用户机的流量控制阀。
还有,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供一种运行空调系统的方法,该系统包括:一个热源机;若干用户机,其中超过一半的用户机布置在低于热源机的地方;和将热源机与用户机连通的管子,管子包括液相管、第二液相管和气相管,液相管上具有泵和与泵的进口相连的储箱,用于将在用户机中冷凝的流体送至热源机,第二液相管上具有制冷/加热转换阀,该阀在制冷运行时打开,在加热运行时关闭,用于将泵的出口与储箱相连,由此形成闭合回路。闭合回路内的可相变液体利用其液气相之间的比重差和/或泵的排放力,在闭合回路内的热源机和用户机之间循环,使各用户机能进行制冷和加热运行。当启动制冷运行时,启动热源机和泵、打开制冷/加热转換阀、打开未被指令进行制冷运行的用户机的制冷剂流量控制阀。然后,停止泵并关闭未被指令进行制冷运行的用户机的制冷剂流量控制阀。
接着,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提供一种运行空调系统的方法,该系统包括:一个热源机;若干用户机,其中超过一半的用户机布置在低于热源机的地方;和将热源机与用户机连通的管子,管子包括液相管和气相管,由此形成闭合回路。在闭合回路中的可相变液体利用其液气相之间的比重差,在热源机和用户机之间循环。在上部液相管的热源机处布置一个泵,用于将在热源机中放热后冷凝的流体驱至用户机中。当启动制冷运行时,启动热源机和泵、打开未被指令进行制冷运行的用户机的制冷剂流量控制阀。然后关闭未被指令进行制冷运行的用户机的制冷剂流量控制阀。
下面,本发明的第八个方面包括一种运行空调系统的方法,该系统包括:一个热源机;若干用户机,其中超过一半的用户机布置在低于热源机的地方;和将热源机与用户机连通的管子,管子包括液相管和气相管,由此形成闭合回路。在闭合回路内的可相变液体利用其液气相之间的比重差,可在热源机和用户机之间循环。在上部液相管的热源机处布置一个制冷辅助泵,用于将在热源机中放热后冷凝的流体驱至用户机中。在下部液相管的用户机处布置一储箱,用于储存在用户机中放热后冷凝的流体。在制冷辅助泵出口和用户机之间的液相管上布置一第一制冷/加热转换阀。在储箱和热源机之间布置一第二制冷/加热转换阀。布置一个用于加热的泵,它能通过第二制冷/加热转换阀将储箱中流体送回热源机。当启动制冷运行时,启动热源机、制冷辅助泵和加热辅助泵、打开第一和第二制冷/加热转换阀、打开未被指令进行制冷运行的用户机的制冷剂流量控制阀。然后停止用于加热的泵、关闭第二制冷/加热转换阀和未被指令进行制冷运行的用户机的制冷剂流量控制阀。
另外,本发明的第九个方面包括一种运行空调系统的方法,该系统包括:一个热源机;若干用户机,其中超过一半的用户机布置在低于热源机的地方;和将热源机与用户机连通的管子,管子包括液相管和气相管,由此形成闭合回路。在闭合回路内的可相变液体利用其液气相之间的比重差,可在热源机和用户机之间循环。在上部液相管的热源机处布置一个制冷辅助泵,用于将在热源机中放热后冷凝的流体驱至用户机中。在下部液相管的用户机处布置一储箱,用于储存在用户机中放热后冷凝的流体。在制冷辅助泵出口和用户机之间的液相管上布置一第一制冷/加热转换阀。在储箱和热源机之间布置一第二制冷/加热转换阀。布置一个用于加热的泵,它能通过第二制冷/加热转换阀将储箱中流体送回热源机。将用于加热的泵的排放侧连接在制冷辅助泵和第一制冷/加热转换阀之间。当启动制冷运行时,启动热源机、制冷辅助泵和加热辅助泵、打开第一制冷/加热转换阀、关闭第二制冷/加热转换阀,打开未被指令进行制冷运行的用户机的制冷剂流量控制阀。然后停止用于加热的泵、关闭未被指令进行制冷运行的用户机的制冷剂流量控制阀。
接着,本发明的第十个方面提供一种运行空调系统的方法,该系统包括:一个热源机;若干用户机,其中超过一半的用户机布置在低于热源机的地方;和将热源机与用户机连通的管子,管子包括液相管和气相管,由此形成闭合回路。在闭合回路内的可相交液体利用其液气相之间的比重差,可在热源机和用户机之间循环。在上部液相管的热源机处布置一个制冷辅助泵,用于将在热源机中放热后冷凝的流体驱至用户机中。在下部液相管的用户机处布置一储箱,用于储存在用户机中放热后冷凝的流体。在制冷辅助泵出口和用户机之间的液相管上布置一第一制冷/加热转换阀。在储箱和热源机之间布置一第二制冷/加热转换阀。布置一个用于加热的泵,它能通过第二制冷/加热转换阀将储箱中流体送回热源机。将用于加热的泵的排放口连接在制冷辅助泵和第一制冷/加热转换阀之间。当启动制冷运行时,启动热源机、制冷辅助泵和加热辅助泵、打开第一和第二制冷/加热转换阀、打开未被指令进行制冷运行的用户机的流量控制阀。然后停止用于加热的泵、关闭第二制冷/加热转换阀和未被指令进行制冷运行的用户机的制冷剂流量控制阀。
在上面所述的方法中,在启动制冷运行时,最好不启动用于加热的泵,仅打开未被指令进行制冷运行的用户机的流量控制阀,然后关闭未被指令进行制冷运行的用户机的流量控制阀。
通过参照附图的描述,本发明的这些以及其它目的和优点会变的很清楚。
图1是本发明空调系统配置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空调系统配置的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空调系统配置的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安装在第2液相管上的电动泵控制的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利用该控制方法运行的空调系统配置的流程图;
图6是图5所示空调系统制冷运行开始时的控制流程图;
图7是图5所示空调系统加热运行开始时的控制流程图;
图8是本发明利用该控制方法运行的空调系统配置的流程图;
图9是图8所示空调系统的控制流程图;
图10是本发明利用该控制方法运行的空调系统配置的流程图;
图11是图10所示空调系统的控制流程图;
图12是现有技术的流程图。
下面将参照附图中显示的实施例详细描述本发明。为了容易理解,与图12中相同作用的元件都标以与图12相同的标号。
图1显示一种空调系统,其中图12所示的现有技术空调系统的液相管3和气相管4能通过气体旁路17和液体旁路20相互连通。气体旁路17包括一个截止阀15和一个液位检测装置16,液体旁路20包括一个截止阀18和一个液位检测装置19。
截止阀15和18通常是关闭的,只有接到控制信号时才打开。每个液位检测装置16、19都在其上部和下部具有出口和进口,能检测储存在其中的液位。
液相管3包括一个与热源机1相连的主液相管3A和若干从主液相管3A水平延伸至用户机2的支液相管3B。
气相管4包括一个与热源机1相连的主气相管4A和若干从主气相管4A水平延伸至用户机2的支气相管4B。
气体旁路17将主液相管3A的上部与临近的气相管4相连,使液相管3低于气相管4。
液体旁路20将主气相管4A的最下部与临近的液相管3相连,使液相管3低于气相管4。
另外,包括吸收式制冷器、能通过热交换器21的管壁选择制冷和加热运行的热源机1具有热源控制器22。热源控制器22控制截止阀15或18的开或关,并根据液位检测装置16和19的输出信号控制制冷/加热转换阀6、11以及电动泵8。另外,在液相管3上位于电动泵8的出口侧安装有逆止阀23。
未审查的日本专利公开物平7-318189中公开的吸收式制冷器可在此使用,它能通过与吸收式制冷器的蒸发器(未示出)相连的热交换器21实现制冷或加热运行。
在本发明空调器的上述配置中,制冷/加热转换阀6打开,制冷/加热转换阀11和截阀15、18也打开,用来在热源机1中进行制冷运行。在闭和回路5中的可相变制冷剂可以是制冷剂R-134a,在低温条件下当压力降低时,它很容易蒸发。当通过热交换器21的管壁被冷却后这种制冷剂在热源机1中蒸发,并以预定温度例如7℃的液体制冷剂形式排至液相管3中。
然后,低温液体R-134a通过流量控制阀9流进各用户机2,通过热交换器7的管壁从吹风机12送来的室内高温空气中吸热,完成制冷运行。通过这种制冷运行,液体R-134a蒸发,蒸发后的R-134a流进气相管4,再回至制冷剂冷凝后处于低压的热源机1。这样完成制冷剂R-134a的循环。
在上述制冷剂R-134a的循环中,通过液相管3流进各用户机2的液体R-134a的温度随着其离开热源机的流动而上升。因此,在主液相管3A的下部和支液相管3B的远离主液相管3A的位置处产生较多的气泡。产生在主液相管3A下部的气泡在主液相管3A中上升,进入布置在主液相管3A上方的气相旁路17中。
如果没有气泡时,在气相旁路17中的液体R-134a的液面位于与截止阀15对应的较高的液面上,随着气相旁路17中产生气泡,液面降低。最终液面降低至液面检测装置16内的水平。当液面检测装置16检测到液位时,就向热源控制器22输出一预定的信号。
当接到来自液面检测装置16的信号时,热源控制器22输出预定的控制信号,使截止阀15打开一段时间,使气泡进入气体旁路17中并将剩余的气体R-134a排入气相管4。因此,即使在液相管3的主液相管3A中流动的液体R-134a中产生气泡,这些气泡也能很快通过气相旁路17去除掉。这样,产生的气泡不会影响液体R-134a的循环。
当在主液相管3A中流动的液体R-134a产生气泡时,在支液相管3B中流动的液体R-134a也产生气泡。然而,由于支液相管3B水平延伸,因此气泡不留在管中,却同液体R-134a一道迅速流进各用户机2,然后排进气相管4。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气泡也不会影响液体R-134a的循环。因此,各用户机2一直能进行正常的制冷运行。
另一方面,当制冷/加热转换阀门6和截止阀15、18关闭,制冷/加热转换阀门11打开,电动泵8启动并被热源机1加热时,在闭和回路5中的制冷剂R-134a通过热交换器21的管壁由热源机1加热并蒸发。气体制冷剂通过气相管4以一预定温度例如55℃供给各用户机2的热交换器7。在各用户机2的热交换器7中,制冷剂R-134a向由吹风机12强制供应的低温室内空气放热,被冷却并冷凝,由此完成加热运行。冷凝后的液体R-134a通过流量控制阀9流进储箱10,然后再由电动泵8的驱动力驱动流回热源机1。这样,制冷剂R-134a循环继续加热运行。
在上述制冷剂R-134a的循环中,通过气相管4流进各用户机2的气体R-134a的温度随着其远离热源机1而降低。这样,在主气相管4A的低处和支气相管4B远离主气相管4A的位置处产生较多的冷凝液体。在主气相管4A的低处产生的冷凝液体在主气相管4A中向下流动,进入布置在主气相管4A之下的液体旁路20中。
在液体旁路20中的制冷剂R-134a的液面随着液体旁路20中冷凝液的产生从与截止阀18对应的液面处上升。最终,液体表面上升至液面检测装置19内的水平。当液面检测装置19检测到液位时,向热源控制器22发出预定信号。
当接到液位检测装置19的信号时,热源控制器22输出一预定的控制信号,使截止阀18打开一段时间,将进入并留在液体旁路20中的液体R-134a排至液相管3。这样,即使在气相管3的主气相管4A中流动的气体R-134a被冷凝,冷凝后的液体也能通过液体旁路20尽快排出去。这样在气相管4中的冷凝液体不会影响气体R-134a的循环。
当在主气相管4A中流动的气体R-134a冷凝时,在支气相管4B中流动的气体R-134a也冷凝。然而,由于支气相管4B水平延伸,冷凝后的液体不会留在管中,却流进各用户机2,并同以气体形式流进后被冷凝的制冷剂R-134a一道排进液相管3。在这种情况下,在气相管4中的冷凝液体也不会影响气体R-134a的循环。因此,各用户机2一直能进行正常的加热运行。
在本发明的这种空调系统中,还可以具有如虚线所示的储箱13和电动泵14。
在这种配置中,由于在制冷运行中使用了电动泵14的驱动力和制冷剂R-134a液气相之间的比重差,因此可以解决制冷剂流进高层用户机2中的困难。使一些用户机2能安装在同热源机1相同的楼层上,或者是更高的层上。电动泵14可以比布置在液相管3底部的电动泵8小一些,因为它是用来将在热源机中放热后冷凝的液体R-134a驱动至用户机2,这些用户机的大多数安装得低于热源机1。
该空调系统可以是一个如图2所示的专用于制冷运行的系统,其中省去了储箱10、电动泵8和制冷/加热转换阀6、11。
在图3所示的空调系统中,其液相管3包括第一液相管3X和第二液相管3Y。液相管3X上具有顺序连接的储箱13、电动泵14和冷却/加热转换阀6,该管通过各流量控制阀9连至各用户机2。第二液相管3Y从第一液相管3X的下部分支并延伸出来,其上具有储箱10、电动泵8和逆止阀23,它们顺序布置在该管的最下部。另外还有一个三通阀24,它是这样被控制的:在制冷运行期间,液体R-134a通过逆止阀23供给热交换器21,而在加热运行期间,将其供给储箱13。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液相管3X上的电动泵14可以是一个小型泵,因为它用来将在热源机1中放热冷凝后的液体R-134a泵送至用户机2,这些用户机的大多数安装得低于热源机1。相反,第二液相管3Y上的电动泵8应当是一个大型泵,因为它是将在用户机2中放热冷凝后的液体R-134a泵送至安装在高处的热源机1。
储箱13、电动泵14、制冷/加热转换阀6和三通阀24都装配在热源机1中。储箱13的气相部分和气相管4通过一个细的平压管25相互连通。另外还有一个液位传感器26用来检测在热交换器21中的液体R-134a的液面。
此外,热源机1具有控制输入热量的功能,使在制冷运行期间,在热交换器21中冷却后排入液相管3中的制冷剂R-134a的温度成为预定的温度例如7℃。用户机2具有控制流量控制阀9的开度的功能,使在热交换器7中进行制冷运行后排进气相管4的制冷剂R-134a升高后的温度成为一预定温度例如12℃。
下面解释在制冷循环期间,闭合回路5中的制冷剂R-134a的一个循环过程。在热源机1中,制冷剂R-134a经热交换器21的管壁冷却后被冷凝。冷凝后的制冷剂R-134a流进第一液相管3X,并储存在储箱13中。之后,通过电动泵14的排放力,一部分制冷剂R-134a被供给各用户机2的热交换器7,进行制冷运行,而另一部分制冷剂R-134a被驱动经第二液相管3Y返回热交换器21,该管从第一液相管3X的下部分支出来。
换句话说,在热源机1中冷凝后的一部分制冷剂R-134a在各用户机2中进行制冷运行,而另一部分制冷剂R-134a总是经第二液相管3Y被驱回热交换器21。因此,例如在部分负荷运行期间,即使循环进入各用户机2的液体R-134a的量是不够的,在与第二液相管3Y相连的第一液相管3X中流动的制冷剂R-134a的量也是充足的。这样外界空气温度的影响变得相对较小,使在管中的液体R-134a几乎不产生气泡。另外,即使有气泡产生,制冷剂R-134a经第二液相管3Y被驱回热源机1的热交换器21并再次被冷凝,使气泡不会影响制冷运行。
例如当启动制冷运行时,在热源机1开始制冷运行后,如果在闭合回路5内的压力迅速降低,在液相管3中的液体R-134a可能会立即产生气泡。在这种情况下,运行电动泵8,以加强动力,使产生气泡的R-134a经第二液相管3Y循环返回热源机1的热交换器21中。这样产生气泡的R-134a快速流进热交换器21,并经放热后冷凝,使气泡尽快从液相管3内的制冷剂R-134a中消失。
下面讲电动泵8的控制,例如如图4所示,当在液相管3中的液体R-134a很快产生气泡时,与气泡相应的体积被推至热源机1,使热交换器21的液位上升。当气泡消失时,与液位上升相应的体积流回液相管3,这样又使液位下降。因此当液位传感器26检测到高于第一预定值的液位时,电动泵8动作,当液位传感器26检测至低于第二预定值的液位时,电动泵8不动作,第二预定值低于第一预定值。
换句话说,首先,液位传感器26检测液体R-134a的高度(S1)。然后将测得的液位与第一预定值相比(S2)。如果液位高于第一预定值,检验标记(S3)。如果没有设定标记,则将标记设定(S4),电动泵动作(S5)。然后程序返回S1。另外,如果在S3时设定了标记,则程序返回S1。
另一方面,如果在S2中液位没有高于第一预定值,程序跳到S6。在S6中,液位与第二预定值相比较。如果液位低于第二预定值,检验示记(S7)。如果标记设定,则重新设定标记(S8),电动泵8停转(S9)。然后程序回到S1。另外,如果在S6中液位不低于第二预定值,还有如果在S7中没有设定标记,程序回到S1。
从打开的流量控制阀9流进用户机2的制冷剂R-134a,通过热交换器7的管壁从吹风机12强制供给的室内高温空气中吸热,由此完成制冷运行。然后,蒸发后的气体R-134a流进气相管4,并流回制冷剂R-134a被冷却冷凝后处于低压的热源机1的热交换器21。然后制冷剂R-134a经放热后再次被冷凝。这样,制冷剂R-134a按照现有技术的已知方式进行循环。
另一方面,停止电动泵14的运行,打开制冷/加热转换阀6,在热源机中进行加热运行,并运行第二液相管3Y上的电动泵8,就使用户机2进行加热运行。
换句话说,在闭和回路5中的制冷剂R-134a通过热交换器21的管壁被加热并蒸发,蒸发后的R-134a在预定温度下例如55℃被供给各用户机2的热交换器7。在各用户机2的热交换器7中,制冷剂R-134a向由吹风机12强制供给的低温室内空气放热,被冷凝,由此完成加热运行。然后,在热交换器7中冷凝了的液体R-134a通过流量控制阀9流进储箱10。制冷剂R-134a由电动泵8供给储箱13,并返回热源机1的热交换器21。
在图5所示的空调系统中,液相管3的布置方式使得可进行下列运行。对于加热运行而言,制冷剂R-134a在用户机2中冷凝以进行加热运行,储存在储箱10中的液体R-134a返回到热源机1的热交换器21的中间部分。对于制冷运行,液体R-134a从热交换器21的下部供给各用户机2。
标号27表示布置在燃料管上的燃料调节阀,燃料管与燃烧器28相连,燃烧器用于加热吸收式制冷器(未示出)的吸收溶液,使制冷剂蒸汽分离。标号29-32表示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在闭和回路5中循环的制冷剂R-134a的温度。温度传感器29和30分别布置在热交换器21的进口和出口部分处。温度传感器31和32分别布置在热交换器7的进口和出口处。
热源机1和用户机2具有热源控制器22和用户控制器34。它们能相互连通。
热源控制器22控制电动泵8的运行。另外,热源控制器22具有控制燃料调节阀27开度的功能,使制冷运行期间由温度传感器30检测到的温度,也就是在热交换器21中被冷却冷凝、然后排进液相管3中的制冷剂R-134a的温度,变成一个预定的温度值例如7℃。另外,热源控制器22具有控制流量控制阀27开度的功能,使加热运行期间由温度传感器29测得的制冷剂R-134a的温度,也就是在热交换器21中被加热蒸发、然后排进气相管4中的制冷剂R-134a的温度,变成一个预定的温度值例如55℃。
用户控制器34具有控制流量控制阀9开度的功能,使制冷运行期间由温度传感器32测得的制冷剂R-134a的温度,也就是在热交换器7中进行制冷运行后被加热蒸发、然后排进气相管4中的制冷剂R-134a的温度,变成一个预定的温度值例如12℃。另外,用户控制器34具有控制流量控制阀9开度的功能,使加热运行期间由温度传感器31测得的制冷剂R-134a的温度,也就是在热交换器7中进行加热运行后被冷却冷凝、然后排进液相管3中的制冷剂R-134a的温度,变成一个预定的温度值例如50℃。
另外各用户机2还具有遥控器35,它与用户控制器34相连,用于选择加热或制冷运行,发出运行或停止运行的开关指令,选择吹风力度,设定温度和其它功能。
在进行制冷运行的热源机1中,当燃料调节阀27的开度增加而且供给燃烧器28的燃料增加以增强火力时,从吸收溶液(未示出)中分离出的蒸汽制冷剂的量增加。增加的蒸汽制冷剂在冷凝器(未示出)中放热后被冷凝。液体制冷剂被供至热交换器21的周围,当从热交换器21中流动的制冷剂R-134a中吸热后蒸发。这样,就使冷却在热交换器21中流动的制冷剂R-134a的功能增强了,使得温降在相同流动条件下变大。
相反,如果燃料调节阀27的开度减少以降低火力,就使冷却在热交换器21中流动的制冷剂R-134a的功能消弱,温度降变小。
另一方面,在加热运行期间,当燃料调节阀27的开度增加,并且供给燃烧器28的燃料增加以增强火力时,从吸收溶液(未示出)中分离出的蒸汽制冷剂的量增加。增加的蒸气制冷剂和通过热分离出蒸汽制冷剂后的吸收溶液被供至热交换器21的周围,向在热交换器21中流动的制冷剂R-134a放热。这样增强了对热交换器21中流动的制冷剂R-134a的加热功能,使温升在相同流动条件下变大。
相反,如果燃料调节阀27的开度减小以降低火力,就减弱了对热交换器21中流动的制冷剂R-134a的加热功能,温升变小。
另一方面,在用户机2中,如果流量控制阀9的开度不变,当空调负荷增加时,由温度传感器31和32测得的制冷剂R-134a的温差变大,而当负荷减少时,温差变小。
下面解释闭合回路5中制冷剂R-134a的循环过程。在制冷运行期间,热源机如上所述进行制冷运行。因此,制冷剂R-134a通过热交换器21的管壁被冷却并被冷凝,然后进液相管3中。制冷剂R-134a以一预定温度例如7℃通过流量控制阀9供给用户机2。
在各用户机2中,由于高温的室内空气由吹风机12强制供给热交换器7,因此从热源机1供应的7℃的液体R-134a从室内空气中吸热并蒸发,以进行制冷运行。
气体R-134a流进气相管4并进入热源机1的热交换器21中,当制冷剂R-134a在其中被冷却和冷凝后热交换器处于低压状态。这样制冷剂进行自然循环。
如果某一用户机2的制冷负荷增加(或减少),由用户机2的温度传感器32测得的制冷剂R-134a的温度就上升(或下降)。为了补偿温度的升高(或降低),用户控制器34向相应的流量控制阀9给出一控制信号,以增加(或减少)阀门9的开度。然后流进制冷负荷提高(或减少)的用户机2的热交换器7中的制冷剂R-134a的量增加(或减少)。这样,温度传感器32测得的制冷剂R-134a的温度升高(或降低)很快就会消失。
如果由于负荷变化而使温度变化的制冷剂R-134a流进热源机1,或者如果流进热源机1的制冷剂R-134a的流量变化,由温度传感器30测得的制冷剂R-134a的温度会变化。那么,热源控制器22控制燃料调节阀27的开度,使温度变化消失。
然而如上所述,例如,在制冷运行启动时,当液相管3的温度较高时,在液相管3中的液体R-134a会马上蒸发并产生气泡。这就造成液体R-134a向各用户机2循环和供给的一个障碍。因此,当启动热源机1时,通过热源控制器22和用户控制器34,使所有未经遥控器35指令进行制冷运行的用户机2的吹风机12停运,流量控制阀9全开,电动泵8动作。
因此在制冷运行启动时,即使液相管3中的压力降低,液体R-134a产生气泡,产生的气泡同液体R-134a一道通过全开的流量控制阀9被送至用户机2的热交换器7,并被排至气相管4。另外气泡也由电动泵8经过用于加热运行的液相管被送至热源机1的热交换器21,并再次被冷凝。这样在液相管3中的R-134a气泡很快消失,使制冷运行的启动时间缩短。
在液相管3中产生的制冷剂R-134a的气泡在管子中向上升。因此,在所有未经遥控器35指令进行制冷运行的用户机2中,即使仅布置在最高楼层的用户机中的流量控制阀9打开,在液相管3中产生的制冷剂R-134a的气泡也能很快排至气相管4。另外,也可以运行电动泵8或者打开流量控制阀9。
当在液相管3中的液体R-134a产生气泡时,液体R-134a的体积在表面上增加,热交换器21中的液位上升。因此,由液位传感器26测得的制冷剂R-134a的液位变得等于或大于预定值。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当在液相管3中检测到有太多气泡产生时,就可以使电动泵8动作或打开流量控制阀9,以从液相管3中去除气泡,将液体R-194a循环并供应至各用户机2。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按以下方法控制电动泵8和流量控制阀9。当由热交换器21中液位传感器26测得的制冷剂R-134a的液位变得等于或高于第一预定值时,电动泵8动作,或流量控制阀9全开。当由液位传感器26测得的制冷剂R-134a的液位变得等于或高于第二预定值(大于第一液位值)时,电动泵8动作,同时流量控制阀9全开。
电动泵8的停止运行和全开的流量控制阀9的关闭运行如图6所示进行。随着热交换器21中的液位降低,当通过液位传感器26确定气泡从液相管3的液体R-134a中消失后,就可以进行这些动作。
当制冷剂R-134a被热源机1的冷却运行冷凝使回路5中的压力降低、而且液相管3中的液体R-13a产生气泡经过足够时间后,就进行热交换器21中的制冷剂R-134a的液位检测。因为当启动热源机时不能进行充分的制冷运行,液相管3中的制冷剂R-134a不立即产生气泡,因此液相管3中的液体R-134a的体积不变化。这样,由液位传感器26测得的液体R-134a的高度也不变化。这就是为什么要经过足够的时间后才进行检测的原因。
该空调系统也可以是这样一种系统,它包括一个储箱13和一个安装在液相管3上的作为制冷辅助泵的小电动泵14,如图5中虚线所示的。在这样配置的空调系统中,除了制冷剂R-134a液气相间的比重差外可在制冷运行中使用电动泵14的驱动力。这样,有些用户机2就可以布置在等于或高于热源机1的位置上。
仅通过启动热源机和电动泵8就可以启动具有电动泵14的空调系统的制冷运行。另外,为启动制冷运行,也可将电动泵8和14同时开动。
利用这种启动运行,由于在液相管3内的制冷剂R-134a产生的气泡很快就消失,因此可缩短制冷运行的启动时间。
下面解释在加热运行中制冷剂R-134a的循环过程。热源机1如上所述进行加热运行。制冷剂R-134a通过热交换器21的管壁被加热并蒸发。然后蒸发后的制冷剂R-134a排进气相管4中,并以预定的温度例如55℃供给各用户机2的热交换器7。
在各用户机2中,由于低温的室内空气由吹风机12强制供给热交换器7,这样来自热源机1中的、55℃的液体R-134a向室内空气放热并冷凝,由此完成加热运行。
冷凝后的液体R-134a留在储箱10中,由电动泵8经过液相管3将其驱入热源机1的热交换器21中。
在制冷剂R-134a的循环中,如果在某一用户机2中的加热负荷增加(或减少),由用户机2的温度传感器31测得的制冷剂R-134a的温度降低(升高)。为了补偿温度降(升),用户控制器34向相应的流量控制阀9发出控制信号,增加(或减少)的阀门9的开度。然后流进热负荷增加(或减少)的用户机2的热交换器7的制冷剂R-134a的量增加(或减少)。这样,由温度传感器31测得的制冷剂R-134a的温度降(升)不久就消失了。
如果由于负荷变化而导致温度变化的制冷剂R-134a流进热源机1,或者是如果流进热源机1的制冷剂R-134a的流量变化,则由温度传感器30测得的制冷剂R-134a的温度可能变化。那么,由热源控制器22控制燃料调节阀27的开度,使温度变化消失。
然而,如上所述,在制冷运行启动时,当气相管4的温度降低时,流进气相管4的气体R-134a会冷凝将是气体R-134a向各用户机循环和供应的障碍。因此,当热源机1启动时,通过热源控制器22和用户控制器34,当热源机1启动时,使所有未经遥控器35指示进行制冷运行的用户机2中的吹风机12停止,流量控制阀9全开,电动泵8动作。
因此,在加热运行启动时,即使气相管4中的低温气体R-134a冷凝,冷凝后的R-134a也会通过全开的流量控制阀9排进气相管3。这样在气相管4中的液体R-134a会很快消失,因此能缩短加热运行的启动时间。
在气相管4中产生的液体R-134a在管中向下流。因此,在没有得到遥控器35的指令进行加热运行的用户机2中,即使仅仅是那些布置在最底层用户机2的流量控制阀9是打开的,在气相管3中产生的液体R-134a也能很快地排至液相管3。
全开的流量控制阀9的关闭运行如图7所示的进行。根据由温度传感器32测得的制冷剂R-134a的温度,当确定在热源机1中吸热后蒸发的制冷剂未经冷凝就供给用户机2后,就进行该动作。
显示在图8的空调系统其制冷剂回路是这样的:即在图12所示的空调系统中,将液相管3上的制冷/加热转换阀部分去除。该系统包括上述温度传感器29-32和在图中所示位置处的流量传感器33,用于测定在闭和合路5中循环着的液体R-134a的流量。
包括例如一个吸收式制冷器的热源机1和用户机2具有热源控制器22和用户控制器34,它们能相互连通。另外各用户机2都有一个遥控器35,它们可与用户控制器34相连,用于选择制冷或加热运行,指示运行的开始或停止,选择吹风力度,设定温度和其它功能。
热源控制器22控制电动泵8的运行制冷/加热转换阀6的开/关。热源控制器22的另一个功能是控制燃料调节阀27的开度,使制冷运行期间由温度传感器30测得的制冷剂R-134a的温度变成预定温度例如7℃,该温度就是在热交换器21中冷却并冷凝后将排进液相管3中的制冷剂R-134a的温度。另外,热源控制器22还具有这样的功能:就是控制燃料调节阀27的开度,使加热运行期间由温度传感器29测得的制冷剂R-134a的温度变成预定温度例如55℃,该温度就是在热交换器21中加热并蒸发后将排进气相管4中的制冷剂R-134a的温度。
另一方面,用户控制器34具有这样的功能:就是控制流量控制阀9的开度,使制冷运行期间由温度传感器32测得的制冷剂R-134a的温度变成预定温度例如12℃,该温度就是在热交换器7中进行制冷运行后加热并蒸发后将排进气相管4中的制冷剂R-134a的温度。另外,用户控制器34还具有这样的功能:就是控制流量控制阀9的开度,使在加热运行期间由温度传感器31测得的制冷剂R-134a的温度变成预定温度例如50℃,该温度就是在热交换器7进行加热运行后冷却并冷凝后将排进液相管3中的制冷剂R-134a的温度。
在制冷运行期间的热源机1中,当燃料调节阀27的开度增加并且供给燃烧器28的用于加强火力的燃料增加时,从吸收溶液(未示出)中分离出的蒸汽制冷剂的量也增加。增加的蒸汽制冷剂在冷凝器(未示出)中放热后被冷凝。液体制冷剂被供至热交换器21的周围,从热交换器21中流动的制冷剂R-134a中吸热后蒸发。这样增强了对热交换器21中流动的制冷剂R-134a的冷却增强,使在相同流动条件下的温降变大。相反,如果燃料调节阀27的开度减少,降低了燃烧器28的火力,则对热交换器21中流动的制冷剂R-134a的冷却功能削弱,温降变小。
另一方面,在加热运行期间,当燃料调节阀27的开度增加并且供给燃烧器28的用于加强火力的燃料增加时,从吸收溶液(未示出)中分离出的蒸汽制冷剂的量也增加。增加的蒸汽制冷剂和经加热分离蒸汽制冷剂后的吸收溶液被供至热交换器21的周围,向在热交换器21中流动的制冷剂R-134a中放热。这样增强了对热交换器21中流动的制冷剂R-134a的加热功能,使在相同流动条件下的温升变大。相反,如果燃料调节阀27的开度减少,降低了燃烧器28的火力,则对热交换器21中流动的制冷剂R-134a的加热功能削弱,温升变小。
另一方面,在用户机2中,如果流量控制阀9的开度不变,当空调负荷变大时,由温度传感器31和32测得的制冷剂R-134a的温差变大,当空调负荷变小时,该温差变小。
下面解释在闭合回路5中的制冷剂R-134a的循环过程。根据热源控制器22输出的控制信号,随着制冷/加热转换阀6打开和电动泵8的停止,开始进行制冷运行。热源机1如上所述进行制冷运行。这样,制冷剂R-134a通过热交换器21的管壁被冷却、冷凝并排入液相管3中。制冷剂R-134a经制冷/加热转换阀6和流量控制阀9,以一预定温度例如7℃供给用户机2。
在各用户机2中,由于高温的室内空气由吹风机12强制供给热交换器7,因此来自热源机1的7℃的液体R-134a从室内空气中吸热并蒸发,由此完成制冷运行。
气体R-134a在气相管4中流动并进入热源机1的热交换器21,当制冷剂R-134a在其中冷却冷凝后该热交换器处于低压状态。由此,制冷剂进行自然循环。
在制冷剂R-134a的循环中,如果在某一用户机2中的制冷负荷增加(或减少),由用户机2的温度传感器32测得的制冷剂R-134a的温度升高(降低)。为了补偿温度升高(或降低),用户控制器34向相应的流量控制阀9发出控制信号,增加(或减少)阀门9的开度。然后流进制冷负荷增加(或减少)的用户机2的热交换器7中的制冷剂R-134a的量增加(或减少)。这样,由温度传感器32测得的制冷剂R-134a的温度升高(或降低)不久就消失了。
如果由于负荷变化而导致温度变化的制冷剂R-134a流进热源机1,或者是如果流进热源机1的制冷剂R-134a的流量变化,由温度传感器30测得的制冷剂R-134a的温度可能变化。那么,由热源控制器22控制燃料调节阀27的开度,使温度变化消失。
然而,如上所述,在制冷运行启动时,当液相管3的温度较高时,在液相管3中的液体R-134a会蒸发并立即产生气泡。这是液体R-134a向各用户机2循环和供应的障碍。因此,不仅在制冷/加热转换阀6打开时启动热源机1,而且使所有或一些未经遥控器35指示进行制冷运行的用户机2中的吹风机12停止,用户机的流量控制阀9被强制打开,例如全开,电动泵8动作以启动制冷运行。
通过这样的启动运行,留在储箱10和电动泵8周围的液体R-134a,和在热源机1的热交换器21中冷却后冷凝的液体R-134a混合起来并循环至用户机2的热交换器7中。这样可以防止液相管3中的液体立即沸腾。特别是当热源机1启动时,即使所有的用户机都没接到进行制冷运行的指令,因而所有用户机2都在流量控制阀9关闭的状态下等待,当热源机1根据出现的控制启动时,所有或一些用户机2的流量控制阀9都打开。这样即使在启动时低压状态的液相管3中的液体R-134a产生气泡,气泡也会通过打开的流量控制阀9快速流进用户机2,并被排至气相管4。
这样不会干扰液体R-134a向各用户机2的循环和供应。在进行制冷运行的用户机2中,供至热交换器7的液体R-134a与吹风机12提供的高温室内空气换热,使空气冷却。制冷剂R-134a被加热蒸发,然后排进气相管4中。由温度传感器32测得的的制冷剂R-134a的温度渐渐降低。因此如图9所示,当温度变得低于预定值例如9℃时,电动泵8停运,没有接到指令进行制冷运行的用户机2的流量控制阀9关闭,以完成制冷运行的控制启动。这样能缩短制冷运行的启动时间。
在液相管3中产生的制冷剂R-134a的气泡在管中向上升。这样在没有接到遥控器35指令进行制冷运行的用户机2中,即使仅布置在最高层的用户机2的流量控制阀9是打开的,在液相管3中产生的制冷剂R-134a的气泡也迅速排至气相管4。这样可以只控制布置在最高层的用户机2的流量控制阀9。
当由温度传感器32测得的制冷剂R-134a的温降变得低于预定值时,可以进行电动泵8的停运和未被指令进行制冷运行的用户机2的流量控制阀9的关闭动作。另外,也可根据测定由热交换器7换热冷却的室内空气温度的温度传感器的输出信号来控制它们。再者,还可根据排进气相管4中的R-134a的压力来控制它们。
另外,当在液相管3中的液体R-134a产生气泡时,在表面上的液体R-134a的体积增加,在热交换器21中的液位上升。相反,当气泡消失时,在热交换器21中的液位降低。因此,当确定气泡从液相管3的制冷剂R-134a中消失时,也就是由合适的液位传感器例如图5中所示的液位传感器26测得制冷剂R-134a的液位降低时,就可以停止电动泵8并关闭在启动时打开的流量控制阀9。
下面描述在加热运行中,当制冷/加热转换阀6打开、电动泵8动作时的制冷剂R-134a的循环过程。热源机1如上所述进行加热运行。制冷剂R-134a通过热交换器21的管壁被加热并蒸发。然后蒸发后的制冷剂R134被排进气相管4中,并以预定温度例如55℃供给各用户机2的热交换器7中。
在各用户机2中,由于低温的室内空气由吹风机12强制供给热交换器7,因此来自热源机1的55℃的液体R-134a向室内放热并被冷凝,由此完成加热运行。冷凝后的液体R-134a留在储箱10中,并由电动泵8驱动,经过液相管3流至热源机1的热交换器21中。
在制冷剂R-134a的循环中,如果在某一用户机2中的加热负荷增加(或减少),由用户机2的温度传感器31测得的制冷剂R-134a的温度降低(升高)。为了补偿温度降(升),用户控制器34向相应的流量控制阀9发出控制信号,增加(或减少)阀门9的开度。然后流进热负荷增加(或减少)的用户机2的热交换器7中的制冷剂R-134a的量增加(或减少)。这样,由温度传感器31测得的制冷剂R-134a的温度降(升)不久就消失了。
如果由于负荷变化而导致温度变化的制冷剂R-134a流进热源机1,或者是如果流进热源机1的制冷剂R-134a的流量变化,由温度传感器30测得的制冷剂R-134a的温度可能变化。那么,由热源控制器22控制燃料调节阀27的开度,使温度变化消失。
该空调系统也可以是这样一种系统,它包括一个储箱13和一个如图8中虚线所示的作为制冷辅助泵的小电动泵14。在这样配置的空调系统中,可在制冷运行中使用电动泵14的驱动力,并且还利用了制冷剂R-134a液气相间的比重差。这样,有些用户机2就可以布置在等于或高于热源机1的位置上。
通过启动热源机1和电动泵8、14,并使未被指令进行制冷运行的所有或一些用户机2的流量控制阀9打开,就可以启动具有电动泵14的空调系统的制冷运行。
通过这样的启动运行,留在储箱10和电动泵8周围的液体R-134a,和在热源机1的热交换器21中冷却后冷凝的液体R-134a混合起来并一起循环。这样可以防止液相管3中的液体R-134a立即沸腾。这样即使在启动时低压状态的液相管3中的液体R-134a产生气泡,气泡也会通过打开的流量控制阀9快速流进用户机2,并被排至气相管4。
由温度传感器32测得的的制冷剂R-134a的温度渐渐降低。因此当温度变得低于预定值例如9℃时,电功泵8停运,没有接到指令进行制冷运行的用户机2的流量控制阀9关闭,以完成制冷运行的控制启动。
在没有储箱10、电动泵8、和制冷/加热转换阀6,具有储箱13和作为制冷辅助泵仅用于制冷运行的电动泵14的空调系统中,热源机1和电动泵14启动时,所有或一些未被指令进行制冷运行的用户机的流量控制阀9均打开。
通过这种启动运行,即使在启动时处于低压的液相管3中的液体R-134a产生气泡,气泡经打开的流量控制阀9在用户机2中快速流动,并被排至气相管4。
由温度传感器32测得的的制冷剂R-134a的温度渐渐降低。因此当温度变得低于预定值例如9℃时,没有接到指令进行制冷运行的用户机2的流量控制阀9关闭,以完成制冷运行的控制启动。
图10所示的空调系统包括储箱13和电动泵14(如图8中虚线示出的),电动泵8的出口与储箱13的进口通过制冷/加热转换阀11相连。通过打开制冷/加热转换阀6、关闭制冷/加热转换阀11、启动电动泵14和停止电动泵8来进行制冷运行。通过关闭制冷/加热转换阀6、打开制冷/加热转换阀11、停止电动泵14和启动电动泵8来进行加热运行。因此,在制冷和加热运行中,在闭合回路5中的制冷剂R-134a都以与图8所示的空调系统相同的方式循环。
这样配置的空调系统具有的优点是:由于在加热运行期间由电动泵8驱动至热源机1的液体R-134a不经过电动泵14,因此与图8所示的空调系统相比,其运输阻力较小。
在这样配置的空调系统中,当启动制冷运行时,制冷/加热转换阀6和11均打开,所有或一些没有被指令进行制冷运行的用户机2的流量控制阀9也打开,电动泵8和14都动作。留在储箱10和电动泵8周围的液体R-134a,和在热源机1的热交换器21中冷却后冷凝的液体R-134a混合起来并一起循环。这样可以防止液相管3中的液体立即沸腾。这样即使在启动时低压状态的液相管3中的液体R-134a产生气泡,气泡也会通过打开的流量控制阀9快速流进用户机2,并被排至气相管4。
由温度传感器32测得的制冷剂R-134a的温度渐渐降低。因此,如图11所示,当温度变得低于预定值例如9℃时,没有接到指令进行制冷运行的用户机2的流量控制阀9和制冷/加热转换阀11关闭,电动泵8停止,以完成制冷运行的控制启动。
关闭未被指令进行制冷运行的用户机2的流量控制阀9和关闭制冷/加热转换阀11的定时装置、以及停止电动泵8的定时装置可由与图8所示空调系统相似的各种方式设定。
参照图10描述的运行方法对于图10中虚线所示的空调系统的配置也是适用的,其中,电动泵8的排放端分支成两条路径,一条通过制冷/加热转换阀11与储箱13的进口相连,另一条与电动泵14和制冷/加热转换阀6之间的节点相连。
在这种空调系统的配置中,即电动泵8的排放侧与电动泵14和制冷/加热转换阀6之间的节点相连,如果制冷/加热转换阀11关闭,该系统的配置就与图8所示的系统变成一样的了。因此,与图8所示的空调系统采取相同的办法,关闭制冷/加热转换阀11、打开制冷/加热转换阀6、打开所有或一些未被指令进行制冷运行的用户机2的流量控制阀9,以便只启动热源机1和电动泵8。也可将电动泵14启动,之后,关闭未被指令进行制冷运行的用户机2的流量控制阀9,关闭电动泵8。这样如上所述,能抑制在液相管3中产生气泡,即使产生,气泡也能被快速排除,从而可使制冷运行的启动时间缩短。
当将电动泵8的排放侧与电动泵14和制冷/加热转换阀6之间的节点相连时,最好如虚线所示将连接管平缓导向,以使从电动泵8排出的制冷剂R-134a能平稳流进制冷/加热转换阀6。
通过如上所述地布置液相管,使得从电动泵8排出的制冷剂R-134a能平稳流进制冷/加热转换阀6,使得在热源机1的热交换器21中冷凝、并被排进液相管3中的制冷剂R-134a受到由电动泵驱动至制冷/加热转换阀6的制冷剂R-134a的吸力的影响。这样,制冷剂R-134a可由小功率的电动泵14驱动至制冷/加热转换阀6。另外,制冷剂R-134a还可以不需启动电动泵14而被驱至制冷/加热转换阀6。
考虑图8所示的电动泵8排放侧的管子布置,最好是利用适当的阀门或其它工具,在制冷运行开始时,如图10虚线所示的那样将管子连向制冷/加热转换阀6,在加热运行期间,将管子连向热源机1。
本发明不限制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在不偏离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可以多种方式实施。
例如,在闭合回路5中的可相变的流体不限制为R-134a,也可以是R-407c、R-404a、R-410c,或其它通过控制温度和压力的可容易进行相变的流体。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如果在制冷运行期间在液相管中产生气泡,气泡被快速排至气相管。这样产生的气泡不影响液体制冷剂向各用户机的循环,因此可缩短制冷运行的启动时间。另外,如果在运行期间,在压力骤降的液相管内产生气泡,气泡会从液相管中快速排出,这样能维持正常的制冷运行。
再者,在加热运行期间,如果在气相管中产生冷凝液体,液体可被快速排至液相管。这样使产生的冷凝液体不会影响气体制冷剂向各用户机的循环。因此可缩短加热运行的启动时间。另外,如果制冷剂在液相管内被冷凝,冷凝的液体能快速地从气相管中排出,这样能保持正常的加热运行。
尽管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应当懂得,本发明不限于此,在不偏离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作出多种变形和修改。

Claims (15)

1.一种空调系统,包括:
一个热源机;
若干用户机,其中超过一半用户机布置在低于热源机的地方;
将热源机与用户机连通的管子,该管包括液相管和气相管,由此形成闭合回路;和
在闭合回路中的可相变的流体,流体利用自身液气相之间的比重差在热源机和用户机之间循环,使各用户机能进行制冷运行,
其中液相管包括一个主液相管和若干从主液相管延伸至各用户机的支液相管,主液相管的上部与气相管通过一旁路管相互连通。
2.一种空调系统,包括:
一个热源机;
若干用户机,其中超过一半用户机布置在低于热源机的地方;
将热源机与用户机连通的管子,该管包括液相管和气相管,液相管上具有泵,由此形成闭合回路;和
在闭合回路中的可相变的流体,流体利用泵的驱动力在热源机用户机之间循环,使各用户机能进行制冷运行,
其中气相管包括一个与热源机相连的主气相管和若干从主气相管延伸至各用户机的支气相管,主气相管的最下部与液相管通过一旁路管相互连通。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旁路管包括检测装置,用于测量留在旁路管中的制冷剂的液位,还包括截止阀,它根据液位测量装置的输出信号打开或关闭。
4.一种空调系统,包括:
一个热源机;
若干用户机,其中超过一半的用户机布置在低于热源机的地方;
将热源机与用户机连通的管子,该管包括液相管和气相管,液相管上具有泵,由此形成闭合回路;
在闭合回路中的可相变的流体,流体利用自身液气相之间的比重差和泵的排放力在热源机用户机之间循环,使各用户机能进行制冷运行;和
从液相管下部延伸出的第二液相管,将最低处的用户机与热源机相连。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系统,还包括布置在第二液相管上的一个第二泵和控制装置,该泵用于将可相变的流体驱动至热源机,控制装置用于在制冷运行期间当测出液相管中有气泡时使第二泵运行。
6.一种运行空调系统的方法,该系统包括:一个热源机;若干用户机,其中超过一半的用户机布置在低于热源机的地方;和将热源机与用户机连通的管子,管子包括液相管和气相管,液相管上具有泵,由此形成闭合回路,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利用液气相之间的比重差和/或泵的放力,使闭合回路内的可相变液体在热源机和用户机之间循环,由此进行制冷和加热运行;
在各用户机的液相管口处布置一控制阀,该控制阀能控制流体的流量;和
通过启动热源机、打开流量控制阀、和/或短时间运行泵来启动制冷运行。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根据在热源机中冷凝的制冷剂的量来进行控制阀的打开运行和/或泵的短时间运行。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方法,其中流量控制阀的打开运行是针对在若干用户机当中,布置在较高楼层用户机的流量控制阀而言的。
9.一种运行空调系统的方法,该系统包括:一个热源机;若干用户机,其中超过一半的用户机布置在低于热源机的地方;和将热源机与用户机连通的管子,管子包括液相管和气相管,液相管上具有泵,由此形成闭合回路,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利用液气相之间的比重差和/或泵的排放力,使闭合回路内的可相变液体在热源机和用户机之间循环,由此进行制冷和加热运行;
在各用户机的液相管口处布置一控制阀,该控制阀能控制流体的流量;和
通过启动热源机和泵、至少打开布置在较低楼层的用户机的流量控制阀来启动制冷运行。
10.一种运行空调系统的方法,该系统包括:一个热源机;若干用户机,其中超过一半的用户机布置在低于热源机的地方;和将热源机与用户机连通的管子,管子包括液相管、第二液相管和气相管,液相管上具有泵和与泵的进口相连的储箱,用于将在用户机中冷凝的流体送至热源机,第二液相管上具有制冷/加热转换阀,该阀在制冷运行时打开,在加热运行时关闭,用于将泵的出口与储箱相连,由此形成闭合回路,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利用液气相之间的比重差和/或泵的排放力,使闭合回路内的可相变液体在热源机和用户机之间循环,由此进行制冷和加热运行;
通过启动热源机和泵、打开制冷/加热转换阀、以及打开未被指令进行制冷运行的用户机的制冷剂流量控制阀来启动制冷运行;然后
停止泵并关闭未被指令进行制冷运行的用户机的制冷剂流量控制阀。
11.一种运行空调系统的方法,该系统包括:一个热源机;若干用户机,其中超过一半的用户机布置在低于热源机的地方;和将热源机与用户机连通的管子,管子包括液相管和气相管,由此形成闭合回路,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利用液气相之间的比重差,使闭合回路内的可相变液体在热源机和用户机之间循环;
在上部液相管的热源机处布置一个泵,用于将在热源机中放热后冷凝的流体驱至用户机中;
通过启动热源机和泵、打开未被指令进行制冷运行的用户机的制冷剂流量控制阀来启动制冷运行;然后
关闭未被指令进行制冷运行的用户机的制冷剂流量控制阀。
12.一种运行空调系统的方法,该系统包括:一个热源机;若干用户机,其中超过一半的用户机布置在低于热源机的地方;和将热源机与用户机连通的管子,管子包括液相管和气相管,由此形成闭合回路,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利用液气相之间的比重差,使闭合回路内的可相变液体在热源机和用户机之间循环;
在上部液相管的热源机处布置一个制冷辅助泵,用于将在热源机中放热后冷凝的流体驱至用户机中;
在下部液相管的用户机处布置一储箱,用于储存在用户机中放热后冷凝的流体;
在制冷辅助泵出口和用户机之间的液相管上布置一第一制冷/加热转换阀;
在储箱和热源机之间布置一第二制冷/加热转换阀;
布置一个用于加热的泵,它能通过第二制冷/加热转换阀将储箱中流体送回热源机;
通过启动热源机、制冷辅助泵和加热辅助泵、打开第一和第二制冷/加热转换阀、以及打开未被指令进行制冷运行的用户机的制冷剂流量控制阀来启动制冷运行;然后
停止用于加热的泵、关闭第二制冷/加热转换阀和未被指令进行制冷运行的用户机的制冷剂流量控制阀。
13.一种运行空调系统的方法,该系统包括:一个热源机;若干用户机,其中超过一半的用户机布置在低于热源机的地方;和将热源机与用户机连通的管子,管子包括液相管和气相管,由此形成闭合回路,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利用液气相之间的比重差,使闭合回路内的可相变液体在热源机和用户机之间循环;
在上部液相管的热源机处布置一个制冷辅助泵,用于将在热源机中放热后冷凝的流体驱至用户机中;
在下部液相管的用户机处布置一储箱,用于储存在用户机中放热后冷凝的流体;
在制冷辅助泵出口和用户机之间的液相管上布置一第一制冷/加热转换阀;
在储箱和热源机之间布置一第二制冷/加热转换阀;
布置一个用于加热的泵,它能通过第二制冷/加热转换阀将储箱中的流体送回热源机;
将用于加热的泵的排放侧连接在制冷辅助泵和第一制冷/加热转换阀之间;
通过启动热源机、制冷辅助泵和加热辅助泵、打开第一制冷/加热转换阀、关闭第二制冷/加热转换阀;以及打开未被指令进行制冷运行的用户机的制冷剂流量控制阀来启动制冷运行;然后
停止用于加热的泵,并关闭未被指令进行制冷运行的用户机的制冷剂流量控制阀。
14.一种运行空调系统的方法,该系统包括:一个热源机;若干用户机,其中超过一半的用户机布置在低于热源机的地方;和将热源机与用户机连通的管子,管子包括液相管和气相管,由此形成闭合回路,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利用液气相之间的比重差,使闭合回路内的可相变液体在热源机和用户机之间循环;
在上部液相管的热源机处布置一个制冷辅助泵,用于将在热源机中放热后冷凝的流体驱至用户机中;
在下部液相管的用户机处布置一储箱,用于储存在用户机中放热后冷凝的流体;
在制冷辅助泵出口和用户机之间的液相管上布置一第一制冷/加热转换阀;
在储箱和热源机之间布置一第二制冷/加热转换阀;
布置一个用于加热的泵,它能通过第二制冷/加热转换阀将储箱中流体送回热源机;
将用于加热的泵的排放侧连接在制冷辅助泵和第一制冷/加热转换阀之间;
通过启动热源机、制冷辅助泵和加热辅助泵、打开第一和第二制冷/加热转换阀、以及打开未被指令进行制冷运行的用户机的制冷剂流量控制阀来启动制冷运行;然后
停止用于加热的泵、关闭第二制冷/加热转换阀和未被指令进行制冷运行的用户机的制冷剂流量控制阀。
15.如权利要求12、13或14所述的方法,其中的启动制冷运行的步骤包括打开未被指令进行制冷运行的用户机的制冷剂流量控制阀,不启动用于加热的泵,接下来的步骤包括关闭未被指令进行制冷运行的用户机的制冷剂流量控制阀。
CNB981258158A 1997-11-19 1998-11-19 空调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5480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1859397A JP3599980B2 (ja) 1997-11-19 1997-11-19 空調装置の運転方法
JP31858997 1997-11-19
JP318593/1997 1997-11-19
JP318589/97 1997-11-19
JP318582/97 1997-11-19
JP318582/1997 1997-11-19
JP318589/1997 1997-11-19
JP9318582A JPH11148680A (ja) 1997-11-19 1997-11-19 空調装置
JP318593/97 1997-11-19
JP336012/1997 1997-12-05
JP336012/97 1997-12-05
JP33601297A JP3568380B2 (ja) 1997-12-05 1997-12-05 空調装置の運転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26662A true CN1226662A (zh) 1999-08-25
CN1154806C CN1154806C (zh) 2004-06-23

Family

ID=274801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98125815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54806C (zh) 1997-11-19 1998-11-19 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6220341B1 (zh)
KR (1) KR100538557B1 (zh)
CN (1) CN1154806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31624B1 (en) * 2000-11-10 2003-10-14 Rocky Research Phase-change heat transfer coupling for aqua-ammonia absorption systems
US7415838B2 (en) * 2005-02-26 2008-08-26 Lg Electronics Inc Second-refrigerant pump driving type air conditioner
US8567486B1 (en) * 2006-03-22 2013-10-29 Alliant Techsystems Inc. Reservoir systems including flow directional devices, heat transfer systems including reservoir systems and related methods
US8156757B2 (en) * 2006-10-06 2012-04-17 Aff-Mcquay Inc. High capacity chiller compressor
EP2257710B1 (en) * 2008-03-13 2020-05-20 Daikin Applied Americas Inc. High capacity chiller compressor
JP6536406B2 (ja) 2013-11-20 2019-07-03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収容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冷却システム
KR20210096520A (ko) * 2020-01-28 2021-08-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484542A (en) * 1946-05-15 1949-10-11 Girdler Corp Anode cooling system
US3799243A (en) * 1972-12-04 1974-03-26 Eaton Corp Liquid-vapor cycle air-condition system
EP0281762B1 (en) * 1987-03-12 1992-06-17 Takenaka Komuten Co. Lt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for buildings
US5103897A (en) * 1991-06-05 1992-04-14 Martin Marietta Corporation Flowrate controller for hybrid capillary/mechanical two-phase thermal loops
JP3013585B2 (ja) * 1992-03-18 2000-02-2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吸収冷暖房システム及び冷暖切替方法
JPH07151359A (ja) 1993-11-30 1995-06-13 Shinko Kogyo Co Ltd 冷媒循環式空調システム
US5607013A (en) * 1994-01-27 1997-03-04 Takenaka Corporation Cogeneration system
JPH07318189A (ja) 1994-05-23 1995-12-08 Shinko Kogyo Co Ltd ビル空調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6220341B1 (en) 2001-04-24
KR100538557B1 (ko) 2006-02-28
KR19990045377A (ko) 1999-06-25
CN1154806C (zh) 2004-06-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723C (zh) 空调机
CN1610809A (zh) 制冷循环装置
CN1291196C (zh) 具有多蒸发器的喷射循环
CN1910409A (zh) 空调装置
JP5503312B2 (ja) 空調システム
CN104364586B (zh) 加热装置
CN1158505C (zh) 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CN1886628A (zh) 热泵式干衣机
CN1509396A (zh) 热泵式热水供应装置
CN1395670A (zh) 空调装置
CN1789843A (zh) 用于控制热电联产系统的方法
CN1942718A (zh) 空调系统
CN1946974A (zh) 空调机及空调机的控制方法
CN1906452A (zh) 空调裝置
CN1154806C (zh) 空调系统
JP2014196849A (ja) ヒートポンプ給湯装置
CN1149357C (zh) 空调装置
CN1707197A (zh) 热泵热水供应装置
CN1723370A (zh) 空调系统
CN1231731C (zh) 包括附加的加热器的热泵空调系统及其操纵方法
CN1144978C (zh) 空调系统
CN1095976C (zh) 致冷设备
JP2007085662A (ja) ヒートポンプ給湯器
CN1782576A (zh) 一拖多空气调节器
CN1752612A (zh) 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0623

Termination date: 2009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