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11045A - 核电厂的构成器材的处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核电厂的构成器材的处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11045A
CN1211045A CN98119124A CN98119124A CN1211045A CN 1211045 A CN1211045 A CN 1211045A CN 98119124 A CN98119124 A CN 98119124A CN 98119124 A CN98119124 A CN 98119124A CN 1211045 A CN1211045 A CN 12110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forementioned
steam generator
opening
crane
sl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981191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满宪彦
宫原良平
后田孝一
松浦忠
武田将门
长谷川宽
及川忠彰
吉田直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2110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1104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30/00Energy generation of nuclear origin
    • Y02E30/30Nuclear fission reactors

Landscapes

  • Conveying And Assembling Of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AREA)
  • Carriers, Traveling Bodies, And Overhead Traveling Cranes (AREA)
  • Monitoring And Testing Of Nuclear Reac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减少进行核电厂的蒸汽发生器的更换作业所必须的作业量,并减小对核反应堆外壳的影响。在核反应堆外壳3的顶棚上开设一个其大小能让更换的蒸汽发生器4a、4b搬出的开口14,和所需数目的能让履带式吊车8的钢丝绳12移动的缝隙15,在核反应堆外壳3内用屋外的履带式吊车8把蒸汽发生器4a、4b吊起,使吊起的蒸汽发生器4a、4b顺着缝隙15的路径水平移动到开口14,然后通过开口14把蒸汽发生器4a、4b搬出核反应堆外壳的屋外;搬入时,按相反的步骤进行。

Description

核电厂的构成器材的处理方法
本发明涉及从屋外用吊车处理既有核电厂的构成器材的方法。
压水式核电厂的蒸汽发生器,虽然在每次定期检查时都检查蒸汽发生传热管的损坏情况,进行补修,但是有时根据维修性、经济性的观点,即使在耐用期之内也更换蒸汽发生器整体。
在根据先有技术的蒸汽发生器的搬出方法中,首先把与蒸汽发生器连接的所有配管割开,用设置在由核反应堆建筑物包围的核反应堆外壳内的回转式吊车把一端吊升,一边慢慢地吊降一边横放在台车上。
把蒸汽发生器装载在台车上,又把蒸汽发生器连同台车放在大型拖车上,从设在核反应堆建筑物侧壁的开口搬出,输送到核电厂院内的保管库。
这样的搬出方法,由于蒸汽发生器的水平方向移动为主,所以经常发生与原有的其他设备的干涉,拆除其他设备的物资数量很多。
此外,为了减少上述的干涉,利用核反应堆外壳的设备较少的上部空间的蒸汽发生器的搬出方法,登载在日本专利公开平成8-43577号公报中。
该公报中所登载的方法,是在核反应堆外壳上部,在蒸汽发生器的设置位置的正上方,设置其大小能让蒸汽发生器出入的开口部,利用屋外的吊车从该开口部把蒸汽发生器吊升来抽出,按相反的步骤把新的蒸汽发生器吊入核反应堆外壳内,而更换蒸汽发生器的方法。
在此一方法中,必须在核反应堆外壳的上部,按蒸汽发生器的数目,设置蒸汽发生器能出入程度的大开口部。
使蒸汽发生器从核反应堆外壳的上部出入的方法,虽然由于在核反应堆外壳的上部与下部相比没有密集地设置着器材,所以在其出入时避免干涉的工作量可以少些,但是由于必须按更换的蒸汽发生器的数目来设置开口部,所以开口作业,及更换作业结束后的开口部复原作业却很多。
此外,为了在发生事故时防止从核反应堆一次回路设备放出的放射性物质等有害物质的泄漏而设置的核反应堆外壳,为了维持其功能,也希望开口部的开口面积尽可能小。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迅速地而且减少对建筑物的影响地实现核电厂的构成器材在屋内与屋外之间的处理。
实现本发明的目的的第1技术方案是,在核电厂建筑物的顶棚壁上设置其大小能让应该用屋外的吊车处理的前述核电厂的构成器材通过的开口,能用从前述屋外的吊车沿上下方向操作的绳索吊起前述构成器材,使前述构成器材通过前述开口,使前述构成器材向建筑物内或外移动的核电厂的构成器材的处理方法,其中,具有以下过程,即在从前述构成器材的设置位置的正上方的位置到前述开口的路径上,设置比前述开口狭窄、且其宽度能让前述绳索通过的缝隙,然后使通过前述缝隙的前述绳索顺着前述缝隙沿水平方向移动,借此使由前述绳索吊着的前述构成器材在前述设置位置与前述开口的正下方之间移动这样一种过程的核电厂的构成器材的处理方法;可以起以下的作用,即前述设置位置的构成器材靠从前述建筑物屋外悬垂到屋内的绳索由屋外的吊车悬垂支持,该构成器材被该吊车吊升到建筑物屋内的上部空间,接着,借助于前述吊车,使绳索沿水平方向顺着前述缝隙的路径移动到前述开口部,然后靠吊车来操作使前述绳索上行,通过前述开口把前述构成器材取出屋外,或者,通过吊车对前述绳索的操作,使在屋外靠绳索吊起的前述构成器材下行,把前述构成器材从前述开口吊入屋内上部空间,然后通过前述吊车的操作,使绳索沿水平方向顺着前述缝隙的路径移动,把前述构成器材置于前述设置位置的正上方,通过前述吊车的操作使前述绳索下行,把前述构成器材吊降到前述设置位置。
实现本发明的目的的第2技术方案是,在第1技术方案中,应该用屋外的吊车处理的前述核电厂的构成器材有多个,把其大小能让前述构成器材通过的开口设在其中一个前述构成器材的设置位置的正上方,不用伴随着前述一个前述构成器材顺着缝隙的路径的移动,靠前述吊车使前述构成器材通过前述开口向前述建筑物内或外移动这样一种核电厂的构成器材的处理方法;可以起以下的作用,即在前述多个构成器材中,至少一个前述构成器材的设置位置与屋外之间的移动,通过上下方向的移动来完成,所以可以不伴随进行在屋内的水平移动作业。
实现本发明的目的的第3技术方案是,在第1技术方案中,建筑物是容纳压水式核反应堆,在上部空间里水平回转自如地装备回转式吊车,与前述回转式吊车的回转中心沿上下方向不重合地设置多个前述构成器材的核反应堆外壳,这样一种核电厂的构成器材的处理方法,可以对核反应堆外壳中的构成器材运用第1技术方案的作用。
实现本发明的目的的第4技术方案是,在第3技术方案中,开口和缝隙路径设定于避开回转式吊车的回转中心上方的路径和位置这样一种核电厂的构成器材的处理方法;除了第3技术方案起的作用外,还可以起以下的作用,即由于缝隙路径也好、前述开口也好、前述构成器材的设置位置也好,都与回转式吊车的回转中心沿上下方向不重合,所以通过使回转式吊车的回转位置变化能避免回转式吊车与移动中的前述构成器材的干涉。
实现本发明的目的的第5技术方案是,在第4技术方案中,把开口位置设定于多个构成器材中的一个构成器材的设置位置的正上方这样一种核电厂的构成器材的处理方法;除了第4技术方案起的作用外,还可以起以下的作用,即开口位置正下方的设置位置的某个器材无需顺着缝隙路径行进即可在核反应堆外壳内外之间移动。
实现本发明的目的的第6技术方案是,在第4技术方案中,把开口位置设定于其中心位置与多个构成器材的设置位置中心沿水平方向不一致的位置,把前述缝隙路径设定于前述开口与前述设置位置中心之间这样一种核电厂的构成器材的处理方法,除了第4技术方案起的作用外,还可以起以下的作用,即由于使开口位置错开任何构成器材的设置位置,由此设置开口的位置的选择程度提高,所以把该设置位置设定于,在靠吊车把一个构成器材在核反应堆外壳内移动之前,使吊起该一个构成器材的绳索所通过的缝隙和开口,与回转式吊车沿上下方向不重合的位置而配备在该核反应堆外壳中,用吊车吊起该一个构成器材在核反应堆外壳内水平移动的途中,以及在开口处沿上下方向移动的途中,不发生与回转式吊车的干涉,途中不伴随使回转式吊车回转的作业,可以实现器材的迅速移动。
实现本发明的目的的第7技术方案是,在收容压水式核反应堆和原有的多个蒸汽发生器的,核反应堆外壳的顶棚上做出其大小能让前述蒸汽发生器通过的开口,然后用设置于核反应堆外壳屋外的吊车通过前述开口把前述原有的蒸汽发生器吊出,此后用前述吊车通过前述开口把应该与前述原有的蒸汽发生器置换的新的蒸汽发生器吊入的核电厂的构成器材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在前述顶棚上做出从前述开口到前述原有的蒸汽发生器的正上方的路径的缝隙,缝隙的宽度能让前述吊车的钢丝绳水平移动且比前述开口的宽度狭窄,然后,从前述屋外用前述吊车吊起前述原有的蒸汽发生器,使前述原有的蒸汽发生器在前述核反应堆外壳内的空间里顺着缝隙路径移动到前述开口,此后用前述吊车通过前述开口把前述原有的蒸汽发生器吊出前述屋外,然后,用前述吊车吊起前述新的蒸汽发生器,通过前述开口吊入前述核反应堆外壳内,此后,使前述新的蒸汽发生器在前述核反应堆外壳内的空间里顺着前述缝隙路径移动,此后吊降于前述已吊出的原有的蒸汽发生器的原位这样一种核电厂的构成器材的处理方法。由于可以把与开口错开的原有的蒸汽发生器从该开口吊出,同样新的蒸汽发生器也从该开口进入,可以搬入与该开口错开的位置的原有的蒸汽发生器的原位,所以在更换蒸汽发生器时没有必要针对各原有的蒸汽发生器的每一个,按原有的蒸汽发生器的数目分别开设其大小能让蒸汽发生器通过的开口,因此在更换蒸汽发生器时核反应堆外壳的顶棚的拆除面积减小,借此更换作业后的前述顶棚的复原作业量也减少。
图1是采用压水式核反应堆的核电厂核反应堆建筑物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2是设在图1的核反应堆外壳的顶棚上的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开口和缝隙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蒸汽发生器的起吊、搬出的各种状态的核反应堆建筑物的纵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蒸汽发生器的起吊、搬出的各种状态的反应堆建筑物的纵剖视图;
图5是设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核反应堆外壳的顶棚上的开口和缝隙的俯视图;
图6是设在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核反应堆外壳的顶棚上的开口和缝隙的俯视图;以及
图7是设在本发明的第5实施例核反应堆外壳的顶棚上的开口和缝隙的俯视图。
下面,用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如图1所示,采用压水式核反应堆1的核电厂的核反应堆建筑物2具有上部敞开的圆柱形形状,在其内侧,钢制的核反应堆外壳3使放射线和放射性物质不泄漏地容纳着压水式核反应堆1和多个蒸汽发生器4a、4b等器材。
核反应堆外壳3,上部为圆顶形的顶棚,中间部分成为水平断面是环形的圆柱形。
在该核反应堆外壳3的下部空间里,设置着压水式核反应堆1,该下部空间与其上部的上部空间由工作台5分隔开。
在该工作台5上,用放射线屏蔽墙围着,贯通其工作台设置着多台蒸汽发生器4a、4b。
该蒸汽发生器4a、4b是接受压水式核反应堆1中产生的热量而发生用来使发电机的驱动汽轮机旋转的蒸汽的,该热量最终由发电机转换成电力。
该蒸汽发生器4a、4b两台以上地在核反应堆外壳3内装备多台,由于压水式核反应堆1装备在核反应堆外壳3的中心线上的位置,所以蒸汽发生器的装备位置为离开该中心线上的位置。
在该核反应堆外壳3内的上部空间内,在沿核反应堆外壳3内壁面环形地设置的导轨6上,作为对蒸汽发生器4a、4b等的核反应堆外壳3内的器材的分解检查用的作业吊车,容纳着以核反应堆外壳3的中心线为回转中心而回转的回转式吊车。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作为对核反应堆外壳3搬入、搬出的对象的蒸汽发生器4a、4b,在构成核电厂的器材中也是主要的大型大重量制品,主体重量约为350吨。
蒸汽发生器4a、4b,由于是压水式核反应堆1的一次回路的冷却水通过的元件,所以接收放射线,覆盖着钢筋或钢板混凝土建成的放射线屏蔽墙。
此外,蒸汽发生器以把上部向工作台5上方1突出的外形,把工作台5作为台座而配置着(通常2台到3台)。
这些核电厂的蒸汽发生器4a、4b,虽然在每次定期检查时都检查蒸汽发生器4a、4b内的蒸汽发生传热管的损坏情况,进行补修,但是有时根据维修性、运行效率等经济性的观点,即使在耐用期之内也更换蒸汽发生器4a、4b整体。
在该更换之际,如图3所示,在核反应堆建筑物2的屋外作为大型起重机而设置履带式吊车8,用该履带式吊车8吊起蒸汽发生器4a、4b,使吊起的蒸汽发生器对核反应堆外壳3出入,借此进行更换。
该履带式吊车8,备有前部履带9和后部履带10,通过控制各履带的方向和各履带的驱动,可以一边发挥回转的功能,一边发挥行走的功能。
此外,该履带式吊车8,带有沿上下方向起伏自如的吊臂11,具有使该吊臂11起伏的功能。
从该吊臂11的前端垂下的钢丝绳12,悬垂支持着吊钩13,靠装备于履带式吊车8的卷扬装置来卷取或送出该钢丝绳12,借此可以沿上下方向移动吊钩13的位置。
这样的履带式吊车8,靠回转功能和吊臂11的起伏功能可以朝水平方向自如地移动吊钩13。
在该移动之际,也可以利用履带式吊车8的行走功能。
在用这样的屋外的履带式吊车8把核反应堆外壳3内的蒸汽发生器4a、4b吊出的场合,或者吊入的场合,有必要在核反应堆外壳3的顶棚上设置开口14。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施行切割作业等在核反应堆外壳的顶棚做出一个具有其大小能让蒸汽发生器4a、4b出入的直径的,供蒸汽发生器4a、4b搬出搬入用的开口14,和其宽度比前述开口14的直径狭窄,其宽度能让履带式吊车的卷扬送出用的钢丝绳12无障碍地水平移动的缝隙15。
最简单的开口14和缝隙15的组合示于图2。
在此一例子中,假定容纳2台蒸汽发生器4a、4b的例子,开口14装备于一方的蒸汽发生器4b的正上方,缝隙15,一端与该开口14连通而另一端部分直线地达到另一个蒸汽发生器4a的正上方。
在此一场合,如图2中所见,缝隙15的路径在俯视图上看是直线的,与回转式吊车7的回转中心部立体交叉。
在图2中所示的第1实施例中,首先,通过切断等作业把与各蒸汽发生器4a、4b连接的配管从蒸汽发生器4a、4b上切开,进而解除把各蒸汽发生器4a、4b在核反应堆外壳3内固定的固定装置。
此外,分解拆除回转式吊车7。
此后,利用行走或回转或吊臂11的起伏等各种功能调整屋外的履带式吊车8的吊臂11前端的位置,使吊钩13来到开口14中心正上方。
接着,送出钢丝绳12使吊钩13下降,下降中的吊钩13朝下方通过开口16,在核反应堆外壳3内到达一方的蒸汽发生器4b的正上方。
这里,停止吊钩13的下降,在蒸汽发生器4b与吊钩之间挂接吊索16。
接着,如果通过卷取钢丝绳12使吊钩13上升,则蒸汽发生器4b成为被履带式吊车8悬垂支持的状态。
进而,使吊钩13上升,使蒸汽发生器4b朝上方移动。
这样一来,蒸汽发生器4b不伴随着水平移动地通过开口被吊出到核反应堆外壳3的外侧。
像这样吊出的蒸汽发生器4b,通过履带式吊车8的回转或行走或吊臂11的起伏等各种功能及吊钩13的下降,被吊降于核反应堆外壳3外。
接下来,在把另一方的蒸汽发生器4a吊出的场合,与已述的步骤相同,通过开口14使吊钩13处于核反应堆外壳3内,然后,利用履带式吊车8的回转或行走或吊臂11的起伏等各种功能中的任何一种或若干多种功能的组合,使钢丝绳12沿水平方向顺着缝隙15的路径在缝隙15内移动。
该移动继续到来到另一个蒸汽发生器4a的正上方为止,在吊钩13来到另一个蒸汽发生器4a的正上方的时刻停止该移动。
接着,在蒸汽发生器4a与吊钩13之间挂接吊索16,通过卷取钢丝绳12,用履带式吊车8把另一个蒸汽发生器4a从图3的状态A吊升到状态B的位置。
在图3中,为了蒸汽发生器4a的吊升高度的大体目标,虚构地画出了理应拆除了的回转式吊车7。
接着,利用履带式吊车8的回转或行走或吊臂11的起伏等各种功能中的任何一种或若干多种功能的组合,使钢丝绳12顺着缝隙15的路径在缝隙15内朝开口14的方向移动。
通过该移动,另一个蒸汽发生器4a从图3的状态B来到状态C的位置。
在状态C的状态下,由于另一个蒸汽发生器4a位于开口14的正下方,所以就那样卷取钢丝绳12,使另一个蒸汽发生器4a向上移动,通过开口14而搬出到核反应堆外壳3外。
所搬出的另一个蒸汽发生器4a,通过履带式吊车8的回转或行走或吊臂11的起伏等各种功能及吊钩13的下降,被吊降于核反应堆外壳3外。
新的蒸汽发生器按与搬出相反的步骤被搬入核反应堆外壳3内并安装于各蒸汽发生器4a、4b所设置的位置上。
在图4中所示的第2实施例中,在核反应堆建筑物2带有覆盖核反应堆外壳3的上部的圆顶形屋顶17的场合,在该屋顶17的部分上,也按与核反应堆外壳3的开口和缝隙沿上下方向重合的配置,做出与在核反应堆外壳3上装备的开口14和缝隙15相同的开口18和缝隙19。
在此一场合,使履带式吊车8的钢丝绳12通过核反应堆建筑物2和核反应堆外壳3的开口14、18或缝隙15、19,与第1实施例同样地,用履带式吊车8把各蒸汽发生器4a、4b搬出并把新的蒸汽发生器搬入核反应堆外壳3内,把新的蒸汽发生器吊降并安装于与蒸汽发生器4a、4b相同的设置位置上。
第3实施例表示在不伴随着分解拆除第1实施例中的回转式吊车的状态下,把各蒸汽发生器对核反应堆外壳搬出和搬入的例子。
该第3实施例,是变更了第1实施例的一部分者,变更的内容如下,其他内容与第1实施例相同。
就是说,缝隙15的路径,如果从上部看的话,如图5所示,中途被做成曲折的,不通过回转式吊车7的回转中心部上方。
仅靠这样的缝隙15路径的变更,就可以通过以下的作用,用履带式吊车8进行把各蒸汽发生器4a、4b搬出,把新的蒸汽发生器吊降并安装于与所搬出的蒸汽发生器4a、4b相同的设置位置上的作业,这期间,没有必要拆除回转式吊车7。
就是说,使履带式吊车8的吊钩13通过开口14进入核反应堆外壳3内之后,与第1实施例同样地,把存在于开口14的正下方的蒸汽发生器4b吊起搬出。
接着,使吊钩13再次通过开口14,然后使悬垂着该吊钩13的钢丝绳12顺着缝隙15的路径在缝隙15内朝另一个蒸汽发生器4a的设置位置方向移动。
由于进行该移动时钢丝绳12与回转式吊车7干涉而相撞,所以为了防止该相撞,使回转式吊车7朝远离钢丝绳12的方向回转移动。
由回转式吊车7像这样进行回转移动后,继续进行钢丝绳12顺着缝隙15路径的移动,使吊钩13位于另一个蒸汽发生器4a的正上方,停止该钢丝绳12的移动。
此后,用履带式吊车8把另一个蒸汽发生器4a吊升,使钢丝绳12顺着缝隙15的路径向开口14逆行。
在向该开口14行进中,由于吊着移动中的蒸汽发生器4a与回转式吊车7相撞,所以使回转式吊车7沿与先前的回转相反的方向回转,以便远离吊着移动中的蒸汽发生器4a的行进方向,回转到开口14与回转式吊车7沿上下方向不重合的回转位置。
如果该钢丝绳12悬垂支持着另一个蒸汽发生器4a到达了开口14的中心,则与第1实施例同样地,把另一个蒸汽发生器4a更高地吊升通过开口14搬出核反应堆外壳3外。
至于新的蒸汽发生器的搬入,可按与前面说明相反的步骤进行。
至于其他动作,与第1实施例相同。
图6中所示的第4实施例,是不通过比第3实施例频繁的回转式吊车7的回转,可以把多个蒸汽发生器4a、4b从核反应堆外壳3搬出和反过来搬入的例子,对第1实施例的开口14和缝隙15进行变更,其他构成与第1实施例相同。
其变更内容如下。
就是说,在核反应堆外壳3的顶棚上所开的开口14,如果从上方看的话,如图6所示,开口14装备于分别与回转式吊车7的回转中心部和各蒸汽发生器4a、4b的设置位置沿上下方向不重合的位置上。
从该开口14到各蒸汽发生器4a、4b的正上方设置着两道直线形的缝隙15a、15b的路径。
该各缝隙15a、15b每一道的路径具有直线形的简单的路径。
其他构成与第1实施例相同。
在此一第4实施例中,首先,让回转式吊车7,如图6中所见,回转到与开口14、一方的缝隙15a和一方的蒸汽发生器4a沿上下方向不重合的回转位置并等待。
接着,使履带式吊车8的吊钩13通过开口14之后,使履带式吊车8的钢丝绳12顺着一方的缝隙15a的路径向一方的蒸汽发生器4a的正上方移动,如果吊钩13到达其正上方则停止钢丝绳12的移动,把一方的蒸汽发生器4a吊升。
接着,使钢丝绳12顺着一方的缝隙15a的路径朝开口14方向逆行,使一方的蒸汽发生器4a位于开口14的正下方。
此后,用履带式吊车8把一方的蒸汽发生器4a更高地吊升,通过开口14搬出核反应堆外壳3之外。
设置于蒸汽发生器4a搬出原位的新的蒸汽发生器的搬入,可以在把回转式吊车7的回转位置维持于上述搬出时的位置的原状下,按与上述搬出相反的步骤进行。
这样一来,在顺着缝隙15a的路径移动钢丝绳12的往复路径的途中,可以不追加回转式吊车7的回转移动的作业。
在搬出另一个蒸汽发生器4b的场合,让回转式吊车7回转到与开口14、另一道缝隙15b和另一个蒸汽发生器4b沿上下方向不重合的回转位置。
接着,使履带式吊车8的吊钩13再次通过开口14之后,使履带式吊车8的钢丝绳12顺着另一方的缝隙15b的路径向另一方的蒸汽发生器4b的正上方移动,如果吊钩13到达其正上方则停止钢丝绳12的移动,把另一方的蒸汽发生器4b吊升。
接着,使钢丝绳12顺着另一方的缝隙15b的路径朝开口14方向逆行,使另一方的蒸汽发生器4b位于开口14的正下方。
此后,用履带式吊车8把另一方的蒸汽发生器4b更高地吊升,通过开口14搬出核反应堆外壳3之外。
设置于另一个蒸汽发生器4b搬出原位的新的蒸汽发生器的搬入,可以在把回转式吊车7的回转位置维持于上述另一个蒸汽发生器4b搬出时的位置的原状下,按与上述另一个蒸汽发生器4b搬出相反的步骤进行。
这样一来,在顺着另一方的缝隙15b的路径移动钢丝绳12的往复路径的途中,可以不追加回转式吊车7的回转移动的作业。
这样一来,根据第4实施例,缝隙15a、15b的路径在途中无曲折,而且在钢丝绳顺着缝隙15a、15b的路径移动的往复路径的途中不追加回转式吊车的回转作业,借此蒸汽发生器的搬出和搬入作业可以迅速地进行,蒸汽发生器的更换作业可以迅速地完成。
至于其他动作,与第1实施例相同。
图7中所示的第5实施例,是把本发明运用于在核反应堆外壳3中容纳着3台蒸汽发生器4a、4b、4c的例子中的示例。
在此一示例中,3台蒸汽发生器4a、4b、4c如图7中所见被配置于正三角形的角的位置上,各蒸汽发生器4a、4b、4c布置成与回转式吊车7的回转中心部沿上下方向不重合。
伴随着该配置的变化,在核反应堆外壳3的顶棚上所开的开口14和所开的缝隙15a、15b与其他实施例有所不同,除此之外具有与第1实施例相同的构成。
其有所不同的内容如下。
如图7所示,开口14设置于按三角形配置被容纳的3台蒸汽发生器4a、4b、4c中的第1台蒸汽发生器4a的正上方的核反应堆外壳的部分。
从该开口14到第2台蒸汽发生器4b和第3台蒸汽发生器4c的正上方的直线形的两道缝隙15a、15b开在核反应堆外壳3的顶棚上。
通过提供这样的构成的变化,使履带式吊车8的吊钩13通过开口14并位于第1台蒸汽发生器4a的正上方,在该吊钩13与第1台蒸汽发生器4a之间挂接吊索16,用履带式吊车8把第1台蒸汽发生器4a吊升,使之通过开口14,借此可以把第1台蒸汽发生器4a搬出核反应堆外壳3外。
接着,为了搬出第2台蒸汽发生器4b,使履带式吊车8的吊钩13再次通过开口14进入核反应堆外壳3内,使履带式吊车8的钢丝绳12,在从开口14到第2台蒸汽发生器4b的正上方的缝隙15a内,顺着该缝隙15a的路径朝第2台蒸汽发生器4b的方向移动。
在该移动途中,使回转式吊车7回转,以使移动中的钢丝绳12不与回转式吊车7相撞,一边避免钢丝绳12与回转式吊车7的接触事故,一边使吊钩13到达第2台蒸汽发生器4b的正上方。
此后,用履带式吊车8把第2台蒸汽发生器4b吊起升,使钢丝绳12顺着缝隙15a逆向移动。
在该移动途中,使回转式吊车7反向回转,以便移动中的蒸汽发生器4b不与回转式吊车7相撞,一边避免第2台蒸汽发生器4b与回转式吊车7的接触事故,一边使第2台蒸汽发生器4b到达开口的正下方,就那样更高地吊升,通过开口14搬出核反应堆外壳3外。
在搬出第3台蒸汽发生器4c的场合,使该钢丝绳12在设于第3台蒸汽发生器4c的正上方与开口14之间的缝隙15b内,顺着该缝隙15b移动,按与搬出第2台蒸汽发生器4b相同的要领进行。
设置于蒸汽发生器4a、4b、4c搬出原位的新的3台蒸汽发生器可以按与上述搬出相反的步骤搬入核反应堆外壳内并设置于蒸汽发生器4a、4b、4c的搬出原位。
在已述的任何一个实施例中,在蒸汽发生器的搬出和搬入作业结束之后,都要封闭开口和缝隙,恢复成能实现原来的容纳功能。
在第1实施例的场合,还要加上回转式吊车的复原,在第2实施例中,还要进行在核反应堆建筑物的屋顶部分所开的开口和缝隙的封闭以完成核反应堆建筑物的复原。
在任何一个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履带式吊车未吊着蒸汽发生器的场合,通过送出钢丝绳使履带式吊车的吊钩从缝隙的正上方向下方通过,而把吊钩置于位于缝隙下方的蒸汽发生器的正上方。
同样,也可以在缝隙的正下方,在来自履带式吊车的新的蒸汽发生器被吊降之后,在吊钩处于空载状态的场合,就那样卷取钢丝绳,使吊钩向上方移动,使吊钩通过缝隙而把吊钩提出核反应堆外壳外。
如果采取这样的使吊钩沿上下方向通过缝隙的过程,则由于可以省略使空载状态的吊钩和悬垂它的钢丝绳顺着缝隙水平移动的过程,所以更迅速的蒸汽发生器的更换作业成为可能。
在此一场合,必须在缝隙中把宽度设定成能让靠钢丝绳悬垂的吊钩的结构部分沿上下方向通过。
虽然在上述各实施例中,把在核反应堆外壳的顶棚中形成的缝隙做得使履带式吊车的钢丝绳沿水平方向顺着缝隙的路径移动,但是也可以做得使履带式吊车的吊钩始终位于核反应堆外壳的天顶棚以上,在该吊钩与蒸汽发生器之间挂接吊索16,它在形成于核反应堆外壳的顶棚中的缝隙中,沿水平方向顺着缝隙的路径移动的。
根据技术方案1的发明,由于处于核电厂的构成器材的搬出搬入路径中的核电厂建筑物的顶棚部分的拆除作业很少就可以了,所以可以收到以下效果,即可以减少为该构成器材的搬出搬入所必须的作业和建筑物的复原作业。
根据技术方案2的发明,除了技术方案1的发明带来的作业量减少外,还可以收到以下效果,即开口正下方的构成器材的搬出搬入作业,可以不伴随水平移动地容易而且迅速地进行。
根据技术方案3的发明,由于处于核反应堆外壳内的构成器材的搬出搬入路径中的核反应堆外壳的顶棚部分的拆除作业很少就可以了,所以可以收到以下效果,即可以减少为该构成器材的搬出搬入所必须的作业和核反应堆外壳的复原作业。
根据技术方案4的发明,除了技术方案3的发明带来的效果外,还可以收到以下效果,即不伴随核反应堆外壳内的回转式吊车的拆除,就能进行核反应堆外壳内的构成器材的搬出搬入作业。
根据技术方案5的发明,除了技术方案4的发明带来的效果外,还可以收到以下效果,即就一个构成器材而言,可以不伴随着水平移动地迅速地进行向核反应堆外壳内外的搬出搬入作业。
根据技术方案6的发明,除了技术方案4的发明带来的效果外,还可以收到以下效果,即由于开口的位置可以自由地选择,所以当构成器材在核反应堆外壳内移动时,可以减少回转式吊车的回转作业。
根据技术方案7的发明,可以收到以下效果,即减少核反应堆外壳的顶棚的拆除面积就可以实现核电厂的核反应堆外壳内所容纳的蒸汽发生器的更换作业。

Claims (7)

1.一种核电厂的构成器材的处理方法,该方法是在核电厂建筑物的顶棚壁上设置其大小能让应该用屋外的吊车处理的前述核电厂的构成器材通过的开口,能用从前述屋外的吊车沿上下方向操作的绳索吊起前述构成器材,使前述构成器材通过前述开口,使前述构成器材向建筑物内或外移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过程,即在从前述构成器材的设置位置的正上方的位置到前述开口的路径上,设置比前述开口狭窄、且其宽度能让前述绳索通过的缝隙,然后使通过前述缝隙的前述绳索顺着前述缝隙沿水平方向移动,借此使由前述绳索吊着的前述构成器材在前述设置位置与前述开口的正下方之间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电厂的构成器材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应该用屋外的吊车处理的前述核电厂的构成器材有多个,把其大小能让前述构成器材通过的开口设在其中一个前述构成器材的设置位置的正上方,不用伴随着前述一个前述构成器材顺着缝隙的路径的移动,靠前述吊车使前述构成器材通过前述开口向前述建筑物内或外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电厂的构成器材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建筑物是容纳压水式核反应堆,在上部空间里水平回转自如地装备回转式吊车,与前述回转式吊车的回转中心沿上下方向不重合地设置多个前述构成器材的核反应堆外壳。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核电厂的构成器材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开口和缝隙路径设定于避开回转式吊车的回转中心上方的路径和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核电厂的构成器材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把开口位置设定于多个构成器材中的一个构成器材的设置位置的正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核电厂的构成器材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把开口位置设定于其中心位置与多个构成器材的设置位置中心沿水平方向不一致的位置,把前述缝隙路径设定于前述开口与前述设置位置中心之间。
7.一种核电厂的构成器材的处理方法,该方法是在收容压水式核反应堆和原有的多个蒸汽发生器的核反应堆外壳的顶棚上做出其大小能让前述蒸汽发生器通过的开口,然后用设置于核反应堆外壳屋外的吊车通过前述开口把前述原有的蒸汽发生器吊出,此后用前述吊车通过前述开口把应该与前述原有的蒸汽发生器置换的新的蒸汽发生器吊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在前述顶棚上做出从前述开口到前述原有的蒸汽发生器的正上方的路径的缝隙,缝隙的宽度能让前述吊车的钢丝绳水平移动且比前述开口的宽度狭窄,然后,从前述屋外用前述吊车吊起前述原有的蒸汽发生器,使前述原有的蒸汽发生器在前述核反应堆外壳内的空间里顺着缝隙路径移动到前述开口,此后用前述吊车通过前述开口把前述原有的蒸汽发生器吊出前述屋外,然后,用前述吊车吊起前述新的蒸汽发生器,通过前述开口吊入前述核反应堆外壳内,此后,使前述新的蒸汽发生器在前述核反应堆外壳内的空间里顺着前述缝隙路径移动,此后吊降于前述已吊出的原有的蒸汽发生器的原位。
CN98119124A 1997-09-10 1998-09-09 核电厂的构成器材的处理方法 Pending CN121104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9245018A JPH1184053A (ja) 1997-09-10 1997-09-10 原子力発電所の構成機材の取扱方法
JP245018/97 1997-09-1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11045A true CN1211045A (zh) 1999-03-17

Family

ID=171273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8119124A Pending CN1211045A (zh) 1997-09-10 1998-09-09 核电厂的构成器材的处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H1184053A (zh)
KR (1) KR19990029650A (zh)
CN (1) CN1211045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I2815404T1 (en) * 2012-02-06 2018-01-31 Terrestrial Energy Inc. Integrated liquid salt reactor
US11875906B2 (en) 2012-02-06 2024-01-16 Terrestrial Energy Inc. Method of operating a nuclear power plant
WO2015017928A1 (en) 2013-08-05 2015-02-12 Terrestrial Energy Inc. Integral molten salt reactor
CN105366556B (zh) * 2015-11-26 2017-09-29 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 利用核岛环吊自动化翻转主设备的装置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H1184053A (ja) 1999-03-26
KR19990029650A (ko) 1999-04-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04026C (zh) 货物保管设备
CN1285498C (zh) 电梯装置
CN1222626C (zh) 高炉的短时间改建和建设方法及设备
CN1406839A (zh) 货物保管设备
CN1891582A (zh) 物品收纳设备
CN1484745A (zh) 用于具有升降功能的高吊灯的装置
CN1139080C (zh) 原子反应堆内机器用吊装装置
CN1094165C (zh) 停车装置
CN1211045A (zh) 核电厂的构成器材的处理方法
CN106081938A (zh) 多功能移料塔式起重机
CN1209768C (zh) 核反应堆堆芯装载燃料组件的方法和设备
CN1630000A (zh) 具有上盖开/关设备的平板显示器制造装置的加工室
CN1288063C (zh) 卷扬机及电梯装置
CN1151782A (zh) 竖井用挖掘机
CN1293572C (zh) 核能发电厂的泵设备
CN203160722U (zh) 建筑砌墙施工装置
CN210453876U (zh) 一种新能源废弃物环保处理装置
CN113753884A (zh) 一种石墨化系统
CN212246299U (zh) 污水处理装置和污水处理设备
CN1152783A (zh) 核反应堆外壳上部干井的建造方法及用于该方法的组件
CN211191360U (zh) 一种旋转式易腐垃圾消化设备
CN1267671C (zh) 既设管更换设备
CN205998894U (zh) 多功能移料塔式起重机
CN110683280A (zh) 一种便于移动的建筑工程物料提升机
CN1295131C (zh) 电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