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98218A - 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98218A
CN1198218A CN97190906.7A CN97190906A CN1198218A CN 1198218 A CN1198218 A CN 1198218A CN 97190906 A CN97190906 A CN 97190906A CN 1198218 A CN1198218 A CN 11982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functional
support
small globe
undergrou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9719090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中修
弘光清人
高尾邦浩
越智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ppon Carbide Industries C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Carbide Industries C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Carbide Industries Co Inc filed Critical Nippon Carbide Industries Co Inc
Publication of CN11982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9821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12Reflex reflectors
    • G02B5/126Reflex reflectors including curved refracting surface
    • G02B5/128Reflex reflectors including curved refracting surface transparent spheres being embedded in matrix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359/00Optical: systems and elements
    • Y10S359/90Method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其特征在于:它由下述部分构成,即、由含有具有蓄光性或荧光性的功能性颜料的功能性树脂层构成的支持体,使微小球透镜实质上紧密地排成一层地埋设在功能性树脂层上地加以支持微小球透镜埋设区域,和实质上把没埋设微小球透镜的功能性树脂层裸露着的微小球透镜非埋设区域构成的基体薄板;设置在上述基体薄板的微小球透镜那一侧表面上方的透明保护薄膜;以及使基体薄板和透明保护薄膜局部地连接的结合部构成的;由此使它具有后向反射区域、和视觉功能性显示区域。它给汽车驾驶员等处于光源方向上的识别者提供了良好的可见性,同时还给处于与光源不同方向上的驾驶员和步行者提供了夜间的良好可见性。

Description

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 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它是用在道路标记、导引标记、施工标记等标记类物品;汽车或摩托车等车辆牌号类物品;衣服、鞋子、救生用具等安全物资;广告牌和车辆等标识物品中的。
更详细地说、它是涉及具有后向反射区域和视觉功能性显示区域的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它是由这些构件组成,即由把功能性树脂层作为必要结构成分的支持体、这种功能性树脂层含有具有蓄光性或荧光性的功能性颜料,在该支持体的功能性树脂层表面上,将微小球透镜紧密地形成一层地埋设支持的微小球透镜埋设区域、和实质上将没埋设微小球透镜的上述功能性树脂层裸露着的微小球透镜非埋设区域构成的基体薄板;设置在上述基体薄板的微小球透镜一侧的表面的上方的透明保护薄膜;以及把基体薄板和透明保护薄膜局部地结合的结合部。
背景技术
至今,使光朝着光源的方向后向反射薄板已普遍公知,利用它的后向反射性能所形成的优良的夜间可见性而被广泛地用在上述领域里。例如,利用后向反射薄板的道路标记、施工标记等标识物,在夜间、使行进的汽车等车辆前灯等光源发出的光朝光源方向、即朝着行进的车辆方向反射,这对驾驶员等标记识别者提供了相当好的可见性,具有能给出明确的信息的优良特性。
但是,由于这种后向反射薄板一般是把光源发出的光朝光源方向后向反射,因而、虽然在光源方向上提供了优良的可见性,但当识别者处在与光源方向不同的方向上时,它的可见性就显著变差。而且这种后向反射薄板,就其性质而言、随着与汽车等车辆的光源的靠近,从光源射向后向反射薄板的光的入射角和车辆上驾驶员的观察角的偏离就越来越大,这会使可见性显著地降低。近年来,随着道路交通网的发达和所提供的信息的多样化,记载在1个标记牌上的信息量也在不断增加,当车辆速度较快时,驾驶员要在后向反射光的可见区域内的极短时间里读取必要的信息也就显得极困难了。
这样,在一些要求提供更正确信息和要求产生良好宣传效果的应用场合下,由于以前的只有后向反射性能的后向反射薄板的可见性有限;因而强烈希望能提供一种即使是在夜间等环境下、识别者处于与光源方向不同的方向上时,都能一直为识别者提供好的可见性的优良的后向反射薄板。
以适应这种要求为目的,进行过种种提高后向反射薄板的可见性的试验,例如,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5-173008号中公开了一种具有后向反射性和蓄光发光性的小盒透镜型后向反射薄板,它是把透明的树脂层用作支持体,将后向反射性微小球透镜(即、用金属蒸镀膜覆盖它的大致半个球面的有后向反射性的微小球透镜)埋设在其上地加以支持;在上述支持体的背面(与光入射侧相反一侧的表面)设有一层蓄光性发光物质。但是,这种后向反射薄板,由于它的结构上、由发光物质发出的光被埋设着的后向反射微小球透镜遮挡,它的发光量极微弱,因而可见性提高就相当不充分。
在PCT国际申请公开报告WO 93/14422号中公开了一种荧光性(photoluminescent)小盒方角型后向反射薄板,它是在连接方角形成侧的表面和支持体的连接部上含有磷光颜料(phosphrescent pigment)的。在这份报告中还提出了使小盒型后向反射薄板具有荧光性的方法。但是,这份国际申请公开说明书中记载的后向反射薄板的磷光颜料的发光量也不怎么大,它的可见性也没高到这种程度,即在用作标识类物品时,在离开一定距离的位置上就能确认它所记载的内容。
另外,在PCT国际申请公开说明书WO 96/18920号中提出一种紫外线发光性后向反射薄板。它是把后向反射性微小球透镜埋设在支持体上地加以支持着的基体薄板和保护薄膜局部地连接以形成结合部,用紫外线发光树脂组成物、借助印刷手段把这结合部在保护薄膜或基体薄板上做成紫外线发光层,接着通过加热使其和基体薄板或保护薄膜熔接,或者用适当的粘接剂进行粘接。在这份说明书中还公开了另一种紫外线发光性后向反射薄板,它是用紫外线发光树脂组成物形成支持体、或者用紫外线发光树脂组成物至少形成支持体的微小球透镜埋设的一侧,将它们作为紫外线发光层,然后借助压花辊等工具、使具有紫外线发光层的支持体局部地加热熔融成形,形成局部地连接保护薄膜和基体薄板的结合部。
但是,在上述WO 96/18920号说明书中提出的后向反射薄板中,紫外线发光层实质上只是连接保护薄膜和基体薄板的结合部,其占后向反射薄板表面积的比例极小,因此有不能使结合部里含很多发光物质的问题。所以由发光物质发出的光量就往往不充分。此外,由于紫外线发光层和覆盖层间的粘着性不好,因而很难在形成的紫外线发光层上形成粘接剂层。
另一方面,那些把后向反射性微小球透镜局部地埋设到支持体上的方法也已公知,例如,美国专利说明书NO.4,075,049中公开的一种制作方法,它是把玻璃珠将它们的大致半个球面部分埋设在聚乙烯叠层纸等的临时支持体上形成一层,使光反射性物质真空镀膜到这些玻璃珠埋设侧的表面上,然后用具有凸状突起的金属模具、从临时支持体的玻璃珠埋设侧、通过加热加压而把上述一层玻璃珠的一部分压到临时支持体的聚乙烯层中,接着把具有粘接层的支持体压到临时支持体的玻璃珠埋设侧上,将那层玻璃珠中的没能被压入到临时支持体的聚乙烯层中的转移到上述支持体上。
但是,在这份美国专利中所记载的方法是以此为目的的,即、在制作小盒型后向反射薄板时,用与上述的有凸状突起的金属模具有相同轮廓的凸状突起的金属模具对基体薄板的支持体进行加热而使其成形,使连接这基体薄板和保护薄膜的结合部里不含玻璃珠。虽然在要使这层玻璃珠中极少部分不转移到支持体上的场合下可采用这个方法,但是在要使这层玻璃珠中大部分,例如一半以上不转移的场合下,就不容易进行,因此这种方法不适合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同时具有后向反射区域和视觉的功能性显示区域,即使在夜间也具有良好的可见性的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及其制造方法。
发明的公开
本发明提供一种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其特征在于:它由下述部分构成,即、基体薄板;它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即支持体,它由含有具有蓄光性或荧光性的功能性颜料和树脂成分的功能性树脂层构成,微小球透镜埋设区域,其中使大致半个球面被金属蒸镀膜覆盖的微小球透镜在上述支持体的功能性树脂层表面上实质上紧密地排成一层地、把由金属蒸镀膜覆盖的大致半个球面埋设在功能性树脂层中地加以支持、而且金属蒸镀膜没覆盖的大致半个球面裸露在功能性树脂层上,和微小球透镜非埋设区域。其中,把实质上没埋设微小球透镜的功能性树脂层裸露着;设置在上述基体薄板的微小球透镜裸露着的那一侧表面上方的透明保护膜;以及使空气层保持在那一层微小球透镜和透明保护薄膜之间地、使基体薄板和透明保护薄膜局部地连接的结合部;由此使它具有由微小球透镜埋设区域中的没形成结合部的那部分构成的后向反射区域、和至少由微小球透镜非埋设区域构成的视觉功能性显示区域。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最佳实施例的小盒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的从光入射侧看到的平面模式图。
图2是沿图1的A-A线取得的断面模式图。
图3是制造本发明的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时所用的作为代表的临时支持体,是局部地形成冲剪部位的临时支持体的平面图。
图4是沿图3的B-B线取得的断面图。
图5是制造本发明的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时所用的另一个作为代表的临时支持体,是局部地设置着微小球透镜临时埋设层的临时支持体的平面图。
图6是沿图5的C-C线取得的断面图。
图7是表示用图3和图4所示的临时支持体、制造本发明的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的制造方法的流程模式断面图。
图8是表示用图5和图6所示的临时支持体制造本发明的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的制造方法的流程模式断面图。
图9是表示不用图3~图6所示的特殊的临时支持体、用通常的临时支持体和压花辊等凸状金属模具制造本发明的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的制造方法的流程模式断面图。
发明的详细描述
下面,参照着附图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后向反射薄板及其制造方法。
图1是作为本发明有代表性的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的小盒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的平面图,图2是沿图1的A-A线取得的断面图。
图1和图2中,(1)是视觉功能性显示区域,(2)是后向反射区域。(3)是将基体薄板(12)和透明保护薄膜(6)结合的连续线状的结合部,由该结合部(3)、透明保护薄膜(6)和基体薄板(12)包围,形成中间有空气层(9)的密封小分隔的空室(小盒)(8)。而且,在图2中的结合部(3)是本发明的一种最佳式样,它是使功能性树脂层(7)局部热变形而形成的,其本身形成视觉功能性显示区域(1)的一部分。支持体(11)由功能性树脂层(7)构成,可根据需要,在这功能性树脂层(7)的背面附上叠层的增强层(10)。基体薄板(12)由支持体(11)、微小球透镜埋设区域和微小球透镜非埋设区域构成。微小球透镜埋设区域是在支持体(11)的功能性树脂层(7)的光入射侧表面上形成的、埋设地支持着具有后向反射性的微小球透镜(4)的;微小球透镜(4)的大致半个球面被金属蒸镀膜(5)覆盖着。微小球透镜非埋设区域是实质上没埋设微小球透镜,使上述功能性树脂层裸露着的。微小球透镜埋设区域中的微小球透镜(4)实质上紧密地排成一层、它的被金属蒸镀膜(5)覆盖的大致半个球面被埋设地支持在功能性树脂层(7)中,而没覆盖金属蒸镀膜(5)的大致半球面则裸露在功能性树脂层(7)的上面、发挥后向反射性能。虽然在这个微小球透镜埋设区域中的形成结合部(3)的那部分上,将微小球透镜埋设而丧失了后向反射性能,但除这部分以外的被封入在小盒(8)中的那部分构成了后向反射区域(2),小盒(8)内的微小球透镜非埋设区域和结合部(3)构成了视觉功能性显示区域(1)。
构成支持体(11)的功能性树脂层(7)是含有带蓄光性或荧光性的功能性颜料和树脂成分的,例如可把蓄光颜料、紫外线发光的荧光颜料用作功能性颜料。
蓄光颜料是能够蓄积由白天的太阳光、或者夜间的荧光灯、汽车的前灯等照射的光能量、在切断这光照射后的黑暗中渐渐地发光的颜料,在本发明中对它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可使用有机类的蓄光颜料、无机类的蓄光颜料中的任意一种,但是从蓄光性能好坏来看,用无机类蓄光颜料、即使是其中的氧化物类蓄光颜料也较合适。特别是把那些用一般式MAl2O4(式中,M表示至少一种碱土类金属)表示的金属氧化物作为结晶基体的;而且,优选的是在将碱土类金属原子(M)和稀土类金属原子的合计原子数设定成1时,以1×10-6~0.2的,尤其是1×10-5~0.15的比例含有作为活化剂的稀土类金属原子的蓄光颜料。
最好从Ca、Ba和Sr构成的那组碱土类金属中至少选取1种金属作为上述碱土类金属;而稀土类金属则可从Sc、Y、La、Ce、Pr、Nd、Sm、Eu、Gd、Tb、Dy、Ho、Er、Tm、Yb和Lu构成的这组金属中至少选取1种。蓄光颜料可根据需要,在把碱土类金属原子(M)、稀土类金属原子和共活化剂金属的合计原子数取为1时,把作为共活化剂的从Mn、Sn和Bi构成的这组金属中至少选取1种金属的比例取成1×10-6~0.2,最好是取成1×10-5~0.15。
可作为这种蓄光颜料的有SrAl2O4∶Eu、SrAl2O4∶Eu,Dy、SrAl2O4∶Eu,Nd、SrAl2O4∶Eu,Pr、SrAl2O4∶Eu,Sm、SrAl2O4∶Eu,Tb、SrAl2O4∶Eu,Ho、SrAl2O4∶Eu,Mn、SrAl2O4∶Eu,Sn、SrAl2O4∶Eu,Bi、CaAl2O4∶Eu,Nd、CaAl2O4∶Eu,Sm、CaAl2O4∶Eu,Tm、CaAl2O4∶Eu,Nd,La、CaAl2O4∶Eu,Nd,Ce、CaAl2O4∶Eu,Pr、CaAl2O4∶Eu,Nd,Sm、CaAl2O4∶Eu,Nd,Gd、CaAl2O4∶Eu,Nd,Tb、CaAl2O4∶Eu,Nd,Dy、CaAl2O4∶Eu,Nd,Ho、CaAl2O4∶Eu,Nd,Er、CaAl2O4∶Eu,Nd,Tm、CaAl2O4∶Eu,Nd,Yb、CaAl2O4∶Eu,Nd,Lu、CaAl2O4∶Eu,Nd,Mn、CaAl2O4∶Eu,Nd,Sn、CaAl2O4∶Eu,Nd,Bi、Ca0.9Sr0.1Al2O4∶Eu,Nd,La、Ca0.9Sr0.1Al2O4∶Eu,Nd,Dy、Ca0.7Sr0.3Al2O4∶Eu,Nd,Dy、Ca0.9Sr0.1Al2O4∶Eu,Nd,Ho、Ca0.7Sr0.3Al2O4∶Eu,Nd,Ho等,可把这些物质单独地使用或者把2种以上形成混合物后使用。
根据下述的方法对这些蓄光颜料进行余辉特性的测定,一般使用150mcd/m2以上,较好的是使用200mcd/m2以上,而最好是使用250mcd/m2以上的。余辉特性的测定:
在内径为8mm的铝制试料器皿里秤取作为试料的蓄光颜料粉末0.05克,在黑暗中保管约12小时,待余辉消去后,用D65常用光源、以感光强度1000Lx、照射30分钟,接着在黑暗中放置10分钟时间之后,在离这试料约30cm距离处,用亮度计[美能达照相机(株)公司制的「LS-100」测定试料的发光量,作为余辉特性。
在本发明中,能用作功能性颜料的紫外线发光荧光颜料是由紫外线的照射能而激发发光的那种颜料,对它的种类没有特别的限制,一般可从光透过性较好的有机类荧光颜料、例如、萘并三唑类、苯噁唑类等颜料中任意选用;或者从光非透过性的无机类荧光颜料、例如、无机金属盐类、金属卤化物类、金属氧化物类、金属硫化物类等各种荧光颜料中任意选用。这些紫外线发光荧光颜料中,最好使用那种由波长为250~400nm范围内的紫外线照射而能放出可见光的。
例如,可把二氨基芪、荧光素钠、硫磺素T、酸性曙红、罗丹明B、吖啶橙、以及把二苯甲烷类、三苯甲烷类、呫吨(染料)类、噻嗪(染料)类、噻唑类等染料作为基体的有机颜料等用作上述有机类荧光颜料。可把这些物质单独使用、或者将2种以上形成混合物后使用。
例如,可把Y2O3∶Eu、Y(P,V)O4∶Eu、Y2O3∶Eu、0.5MgF2·3.5MgO·GeO2∶Mn、YVO4∶Eu及(Y,Gd)BO3∶Eu等发红色光的无机类荧光颜料;Zn2GeO4∶Mn、ZnO∶Zn、ZnS∶Cu、ZnS∶(Cu,Al)、(Zn,Cd)S∶(Cu,Al)、ZnS∶(Cu,Au,Al)、Zn2SiO4∶Mn、ZnS∶(Cu,Ag)、(Zn,Cd)S∶Cu、Gd2O2S∶Tb、La2O2S∶Tb、Y2SiO5∶(Ce,Tb)、CeMgAl11O19∶Tb、ZnS∶(Cu,Co)、LaOBr∶(Tb,Tm)、La2O2S∶Tb、BaMg2Al16O27;(Eu,Mu)等发绿色光的无机类荧光颜料;Sr5(PO4)3Cl∶Eu、BaMg2Al16O27∶Eu、BaMgAl10O17∶Eu、ZnS∶Ag、CaWO4、Y2SiO5∶Ce、ZnS∶(Ag,Ga,Cl)、Sr2P2O7∶Eu、CaS∶Bi、CaSrS∶Bi等发蓝色光的无机类荧光颜料用作无机类荧光颜料。可把这些无机类荧光颜料分别单独地用作同色光类发光的,或者将2种以上混合,或者为了使其发出所要求的色调的光而将2种以上异色发光的颜料混合后使用。
通常,由于无机类荧光颜料的耐光性、耐热性和耐溶剂性比有机类荧光颜料优越,因而在把制得的紫外线发光性后向反射板主要用在室外的场合下,最好使用无机类荧光颜料。而且,在无机类荧光颜料中,在紫外线发光时、发光强度特大,对夜间识别者来说、具有优良的可见性等优点,因此最好使用上述发绿色光的无机类荧光颜料、发红色光的无机类荧光颜料、发蓝色光无机类荧光颜料。
无机类荧光颜料,从其具有较好的向树脂成分的分散特性,形成的功能性树脂层的不平滑部位和气孔部分等较少的观点出发,最好使用有那种颗粒直径分布的,即80重量%以上是颗粒直径为25μm以下的。
在本发明中,在将蓄光颜料用作功能性颜料时,功能性树脂层成为蓄光发光性树脂层、视觉功能性显示区域成为蓄光发光区域。这种蓄光发光性树脂层含有蓄光颜料和树脂成分,这时的蓄光颜料配合量,相对于被设定为100份重量的树脂成分,一般可取100~900份重量,较合适的是取150~800份重量,最好是取成200~700份重量范围内。
在本发明中,把紫外线发光颜料用作功能性颜料时,功能性树脂层则成为紫外线发光性树脂层,视觉功能性显示区域成为紫外线发光区域。这种紫外线发光性树脂层是有紫外线发光荧光颜料和树脂成分的。这时的紫外线发光荧光颜料的配合量,相对于被设定为100份重量的树脂成分,一般可取为10~600份重量,较合适的是取成50~400份重量;最好是取在100~300份重量范围内。
在本发明中,例如可把丙烯酸类树脂、聚氨酯类树脂、聚酯类树脂、氯乙烯类树脂、醋酸维尼纶类树脂、聚烯烃类树脂、氟树脂、聚酰胺类树脂用作功能性树脂层里所用的树脂成分,考虑到耐热性、加热成形性等因素,最好使用丙烯酸类树脂。
还可根据需要使功能性树脂层的功能性颜料和树脂成分一起含有交联剂,例如用异氰酸盐类交联剂、密胺类交联剂、金属类交联剂等,由此可将三元交联结构导入到树脂成分中。但是,功能性树脂层(7)是可由加热、加压使其局部热变形的,最好是使用能将基体薄板(12)和透明保护薄膜(6)局部结合而形成结合部(3)的,因此,最好是至少在形成结合部时能保持进行这种热变形程度的流动性。功能性树脂层(7)还可根据需要,含有纤维素类树脂、内部交联型微小球树脂、各种着色剂、热稳定剂等各种填充剂。从用作功能性显示区域时的发光强度大等功能性显示的显著程度、下述的在形成结合部工序中的热变形性能好等观点出发,通常把功能性树脂层(7)的厚度取成约20~250μm,最好取在约30~200μm范围内。
用在本发明中的支持体(11)可以只由功能性树脂层(7)构成,或者如图2所示,可根据需要,在功能性树脂层(7)的背面叠积上增强层(10)。
增强层(10)可由通常交联的树脂层构成,就功能性树脂层而言、可从上述树脂中、经适当选择而用作增强层所用的树脂成分。用来使树脂交联的交联剂、就功能性树脂层而言,也可以用与上述物质同样的。此外,还可根据需要、将二氧化钛等白色颜料或碳酸钙、灰黑等体质颜料填充到增强层里,就功能性树脂层而言,可配合进与上述同样的各种填充剂等。
从制得的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的耐气候性、机械强度、热变形部分的形状稳定性等观点出发,通常把增强层(10)的厚度取成10~80μm,最好取在20~60μm的范围内。
用于本发明的支持体(11)还可以根据需要,在功能性树脂层(7)和增强层(10)的中间设有使两层的粘接性更加增高用的中间层,于是,用在本发明中的支持体(11)的整体的厚度通常约是30~300μm,最好是在约60~250μm的范围内。
在本发明中的支持体的功能性树脂层(7)的光入射侧表面上,形成微小球透镜埋设区域和微小球透镜非埋设区域。前者是将后向反射性微小球透镜、即把金属蒸镀膜(5)覆盖的大致半个球面的微小球透镜(4)埋设地加以支持的;后者是实质上将没埋设微小球透镜(4)的功能性树脂层裸露着的。微小球透镜埋设区域是在功能性树脂层(7)的光入射侧表面上以任意形状、在局部面积上形成,而且在这微小球透镜埋设区域里微小球透镜实质上是紧密地在功能性树脂层的表面上排成一层的;它的被金属蒸镀膜覆盖的大致半个球面被埋设地支持在功能性树脂层中,并且、没用金属蒸镀膜覆盖的大致半个球面是处于裸露在功能性树脂层上的。
被埋设地支持的微小球透镜(4)的平均颗粒直径一般是10~100μm;较合适的是30~80μm;最好是40~70μm的范围。最好微小球透镜具有约为1.9左右的折射率、采用通常的玻璃珠。
在本发明中,设置在基体薄板(12)的微小球透镜(4)裸露侧的表面上方的透明保护薄膜(6)至少具有20%以上,最好具有40%以上的全部光线透过率;只要具有一定程度的柔软性,对其材料性质就没特别的限制,例如,可用丙烯酸类树脂薄膜、氟树脂薄膜、聚氨酯类树脂薄膜、氯乙烯类树脂薄膜、聚碳酸酯类树脂薄膜、聚酯类、聚烯烃类树脂薄膜等。
而且,最好透明保护薄膜(6)是未延伸的。这是因为经单轴或多轴延伸的薄膜,机械强度虽然增大,但是在薄膜中有剩余变形,制得的后向反射薄板的耐久性会受影响。透明保护薄膜(6)的厚度可根据制得的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的用途等因素在较广的范围内变动,但通常可取20~200μm;较合适的是40~150μm;最好是设定在50~100μm的范围内。
在本发明中,基体薄板(12)和透明保护薄膜(6)由结合部(3)、将空气层(9)保持在后向反射性微小球透镜层和透明保护薄膜(6)之间地局部结合,但是,这个结合部(3)的形成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用网板印刷、凹版印刷等印刷手段、由适当的结合部形成用的树脂组成物形成。这时、结合部形成用的树脂组成物虽然主要含有树脂成分并且有光透过性,但是可根据需要、使其含有和使用功能性树脂层(7)同样的功能性颜料和其它添加剂,还可与功能性树脂层(7)同样地、通过配合各种交联剂而将三元交联结构导引到树脂成分中。制得的结合部(3)的高度只要能完全埋没微小球透镜(4)就没有特别的限制,一般取10~100μm,较合适的是30~80μm;最好是取40~70μm范围内的。
结合部(3)还可使功能性树脂层(7)局部地热变形而形成。像这样形成结合部(3)的方法、例如从基体薄板(12)的背面侧用凸状金属模具、譬如用压花辊等进行加热,在这凸状金属模具和设置在透明保护薄膜(6)相对侧的按压机构、譬如在与橡胶辊之间进行加压的方法。
在这些形成结合部(3)的方法中,如果考虑到进行透明保护薄膜(6)和基体薄板(12)的结合时能得到稳定的粘接强度、设备简单、运转条件的管理容易等因素,则以热变形的形成方法为好。
所形成的结合部(3)的与透明保护薄膜(6)结合部分的幅度,只要能确保透明保护薄膜(6)和基体薄板(12)间有充分的粘接性和规定比例的后向反射区域,就没特别的限定。但是,从光入射侧看、一般取成约200~1000μm,较合适的是约250~900μm;最好是取在约300~800μm范围内。
当把结合部(3)形成如图1所示的连续线状时,形成由结合部(3)、透明保护薄膜(6)和基体薄板(12)围住的、中间有空气层(9)的密封小分隔空室(小盒)(8)。这样,即使把制得的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放在室外长时间使用,也能把由于雨水等浸入到小盒内而形成的后向反射性和蓄光发光性及紫外线发光性等视觉功能性的功能降低缩小到最小,因此这种方法较好。
考虑到要竭力抑制随着小盒形成而容易发生的保护薄膜自身的变形、以保持作为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的表面平滑性;以及在将其切断成规定的形状后放在室外使用时,能竭力减少从端部的切断部分侵入到小盒内的垃圾、灰尘、雨水等这些因素,从光入射侧看,一般把小盒(8)的大小取成约3~100mm2,较适合的是约5~70mm2;最好是取在约7~50mm2的范围内。
结合部(3)还可形成点状或非连续线状。但在这种场合下,为了在室外使用时能防止雨水等从透明保护薄膜(6)和支持体之间的空隙处侵入,最好在把制得的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按照用途、切断加工成所需要的形状之后,对其周边部用适当的手段进行密封。为此,最好在用热可塑性树脂形成功能性树脂层(7)、或在使用时对其周边部进行加热熔融密封。
于是,制得的本发明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具有后向反射区域(2)和视觉功能性显示区域(1)-蓄光发光区域或紫外线发光区域。前者是设置着后向反射性微小球透镜层的微小球透镜埋设区域中没形成结合部的部分、是借助空气层(9)、用透明保护薄膜(6)覆盖着光入射侧的;后者是由结合部(3)和微小球透镜非埋设区域构成的。在结合部(3)如图1所示在形成连续线状的小盒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的场合下,将微小球透镜(4)这一层封入在小盒(8)中的那部分构成了后向反射区域(2),小盒(8)的剩余部分和结合部(3)构成视觉功能性显示区域(1)。
在本发明的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上、后向反射区域(2)的面积和视觉功能性显示区域(1)的面积比例,根据薄板的用途和所显示的功能不同,以及根据蓄光发光或紫外线发光等功能性质的不同,未必能规定成相同的,但是、一般考虑到后向反射性能和功能显示性(例如发光强度)较好的平衡,在把后向反射薄板的光入射侧表面的面积设定为100%的情况下,与此相对地把后向反射区域(2)的面积比例取为10~70%、最好取在15~50%的范围内,而且、通常把视觉功能性显示区域(1)的面积定为30~90%,最好是取在50~85%的范围里。
更具体地说,在视觉功能性显示区域(1)是蓄光发光区域的场合下,若把后向反射薄板的光入射一侧的表面面积设定为100%,则一般是与此相对地把后向反射区域的面积比例取为10~50%,最好是取在15~40%的范围内;而蓄光发光区域的面积比例可取在90~50%,最好可在85~60%的范围内。在视觉功能性显示区域(1)是紫外线发光区域的场合下,若把后向反射薄板的光入射一侧的表面面积设定为100%,则一般是与此相对地把后向反射区域的面积比例取为10~70%,较合适的是15~60%;最好是取在30~50%的范围内,而一般把紫外线发光区域的面积比例取为30~90%,较合适的是40~85%;最好取在50~70%的范围内。
上述本发明的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可由下述的工序构成的方法(下面,将它称为本发明方法)制造,例如、
(a)提供临时支持体;它是局部地经过微小球透镜不能临时埋设这样的处置的;在上述临时支持体上的微小球透镜能临时埋设部分上,把多个微小球透镜紧密地而且实质上形成一层地将它们的大致半个球面埋设支持,形成微小球透镜局部埋设在上述临时支持体上的微小球透镜临时支持薄板;
(b)在上述微小球透镜临时支持薄板的微小球透镜埋设着的那一侧表面上进行金属蒸镀,在微小球透镜突出在临时支持体上的大致半个球面上形成金属蒸镀膜;
(c)另外作成有功能性树脂层的支持体,上述功能性树脂层含有功能性颜料和树脂成分,而其中的功能性颜料是具有蓄光性或荧光性的;将上述支持体的功能性树脂层的那一侧与突出在上述微小球透镜临时支持薄板上的有金属蒸镀膜侧的微小球透镜表面相接地加压叠层,使微小球透镜的带有金属蒸镀膜的大致半个球面埋设在上述支持体的功能性树脂层中;
(d)接着,将临时支持体从该叠层物剥离,由此将微小球透镜转移到支持体的功能性树脂层上;
(e)在制得的有微小球透镜埋设支持在功能性树脂层中的基体薄板上、将透明保护薄膜重叠地放到没有金属蒸镀膜那一侧的大致半个球面突出着的微小球透镜上;从基体薄板的背面、用凸状金属模具在加热加压下,使上述基体薄板的功能性树脂层局部地热变形,形成使透明保护薄膜和基体薄板局部地结合的结合部。
图3和图5是临时支持体的有代表性的构件平面图,这临时支持体是用在制造本发明的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中的上述工序(a)中的、是局部地经过不能临时埋设微小球透镜处置的;图4和图6分别是沿图3的B-B线和图5的C-C线取得的断面图。
图3和图4所示的临时支持体是作成「局部地经过微小球透镜不能临时埋设的处置」的、是局部地形成了冲剪部位的临时支持体。在图3和图4中,临时支持体(15)由用来埋设支持微小球透镜(4)的微小球透镜临时埋设层(13)和支持着这层的背面层(14)构成,并形成冲剪部分(16)。
这种临时支持体(15)只要有埋设支持微小球透镜(4)的功能就可以,对其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用那些已知的本体,而可把聚乙烯薄膜用作微小球透镜临时埋设层(13);最好是把带有纸的聚乙烯叠层纸用作背面层(14)。此外,在临时支持体(15)上局部地形成冲剪部位(16)的方法也是没特别限定,例如可用旋转冲切法、辊式冲切法、平板冲剪法等。而且,冲剪部位(16)的形状也没有特别的限定,能把所要求的种种形状作成各自单独的或适当组合的,但从临时支持体的强度考虑,最好的形状是圆形。从临时支持体的强度以及所制得的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的后向反射性能和视觉功能性显示的强度的较好平衡等观点出发,若把冲剪前的临时支持体的表面积取为100%,则最好与此相对地把这种冲剪部位(16)的面积取成在30~70%的范围内。
图5和图6所示的临时支持体是作成「局部地经过微小球透镜不能临时埋设的处置」的、是局部地设置微小球透镜临时埋设层(13)的。图5和图6中,临时支持体(15)由用来埋设支持微小球透镜(4)的局部设置的微小球透镜临时埋设层(13)和支持这层的背面层(14)构成。
这种临时支持体(15)中的微小球透镜临时埋设层(13)只要具有与上述图3和图4的场合相同的埋设支持微小球透镜(4)的功能就可以,没有特别的限定,最好把纸用在背面层(14)里。另外,用来形成微小球透镜临时埋设层(13)的树脂也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使用氯乙烯类树脂、丙烯酸类树脂、聚乙烯醇类树脂、聚乙烯醇缩丁醛类树脂、氯乙烯类树脂、聚氨酯类树脂、纤维素类树脂、聚酯类树脂等热可塑性树脂,但考虑到能容易地形成微小球透镜临时埋设层等因素,如果软化温度低、则可通过加热而充分变形来埋设支持微小球透镜,因此最好用丙烯酸类树脂、聚乙烯醇类树脂、氯乙烯类树脂等。
上述微小球透镜临时埋设层(13)的形成,通常用旋转网板印刷或凹版印刷等连续印刷方式来进行是较合适的。微小球透镜临时埋设层(13)的形状没什么限定,只要根据要求进行适当选用就可以,而且、从制得的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的后向反射性能和视觉功能性显示的强度能很好地平衡这个观点出发,若把临时支持体的表面积设定为100%,则与此相对地通常把没有微小球透镜临时埋设层(13)的那部分面积取在10~70%的范围内。
图7是表示使用上述图3和图4所示的临时支持体,根据本发明方法、制造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时的流程的模式断面图。
图7(a)是表示本发明方法中的工序(a),即通过把微小球透镜埋入到局部地形成冲剪部位(16)的临时支持体(15)里,作成微小球透镜临时支持薄板的工序。
具体地说,把形成冲剪部位(16)的聚乙烯层叠纸(15)加热到约110℃,把作为微小球透镜的玻璃珠(4)紧密地散布在上述聚乙烯层叠纸的软化了的聚乙烯薄膜(13)上,用展平辊等将玻璃珠(4)的约占其直径的1/3~1/2的部分埋入到聚乙烯薄膜(13)中,紧密形成单层地压入。这时,在临时支持体(15)的冲剪部分(16),由于没有玻璃珠(4)埋入,因而冲剪部位(16)的玻璃珠在聚乙烯薄膜(13)被冷却后,与没埋入到聚乙烯薄膜(13)上而遗留下来的玻璃珠一起,由振动、空气的喷射、吸引等手段,从上述聚乙烯层叠纸(15)上除去。这样,就制得将玻璃珠(4)紧密地并形成一层地埋设在冲剪部位(16)以外的部分上的玻璃珠(微小球透镜)临时支持薄板(17)。
图7(b)表示本发明方法中的工序(b),即、表示金属蒸镀膜工序。在这工序中,使作为光反射性主要成分的铝等金属、用真空镀膜方法真空镀到微小球透镜临时支持薄板(17)的微小球透镜(4)的附着面一侧上,形成金属蒸镀膜(5)。在这工序中所使用的金属只要是能进行真空镀膜的金属就可以,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以至今还使用在后向反射薄板里的、便宜而且能容易得到的铝为好。
图7(c)是表示本发明方法中的工序(c),即、形成支持体(11)、将微小球透镜埋入在其上的工序。
具体地说,是在用硅树脂类剥离处理剂对表面经过脱模处理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等工序薄膜(18)上,涂敷含有能使具有羟基的丙烯酸类树脂交联的树脂成分和具有异氰酸盐类等交联剂的增强层形成用树脂组成物、并使其干燥而形成增强层(10);在这增强层(10)上、直接涂敷含有蓄光颜料或紫外线发光荧光颜料等功能性颜料和含有丙烯酸类树脂等树脂成分的功能性树脂层形成用组成物,并加以干燥;或者把功能性树脂层形成用的组成物涂敷在别的工序薄膜上、并加以干燥而制得功能性树脂层(7);通过把制得的功能性树脂层(7)层叠在增强层(10)上,形成将功能性树脂层(7)和增强层(10)层叠的支持体(11)。
接着,把制得的支持体(11)的功能性树脂层(7)与在工序(a)形成的有玻璃珠(4)埋设在除冲剪部位(16)以外的那部分上的微小球透镜临时支持薄板上突出着的、有金属蒸镀膜(5)那一侧的微小球透镜(4)表面相接地、使支持体(11)和微小球透镜临时支持薄板(17)重合,根据需要、一边加热使功能性树脂层(7)软化;一边用展平辊等进行加压叠层,将具有金属蒸镀膜(5)那一侧的微小球透镜(4)的大致半个球面、即、把约占其直径1/6~1/2左右的部分埋入到功能性树脂层(7)中地将其压入。这时最好使位于微小球透镜临时支持薄板(17)上的微小球透镜(4)之间的金属蒸镀膜不与功能性树脂层(7)表面直接接触、不使这金属蒸镀膜转移到功能性树脂层(7)表面上。
具体地说,可借助在进行上述叠层时,在微小球透镜临时支持薄板(17)和功能性树脂层(7)之间空开一定间隙地进行叠层的方法;在经过金属蒸镀膜处理的微小球透镜临时支持薄板(17)的微小球透镜埋设侧的表面上、在与功能性树脂层(7)进行叠层之前、形成能防止处于微小球透镜(4)之间的金属蒸镀膜转移到功能性树脂层(7)的表面上的薄膜,例如形成含有硅烷类偶合剂等的丙烯酸类树脂等薄膜的方法。由于微小球透镜临时支持体(17)的冲剪部位(16)上没有微小球透镜(4),因而在功能性树脂层(7)上产生有微小球透镜(4)埋设的区域和没埋设的区域。
图7(d)是表示本发明方法中的工序(d),即、临时支持体剥离工序。在这个工序,用本技术领域里公知的方法、通过将临时支持体(15)从工序(c)制得的叠层物剥离,形成微小球透镜埋设区域和非埋设区域并存的基体薄板(12)。微小球透镜埋设区域是将微小球透镜(4)的有金属蒸镀膜(5)那一侧的大致半个球部分埋入到功能性树脂层(7)中、使微小球透镜(4)的没有金属蒸镀膜(5)那一侧的大致半个球面突出着的;而非埋设区域是使微小球透镜没埋入的功能性树脂层(7)表面裸露着的。
图7(e)是本发明方法中的工序(e)、即是结合部形成工序。把透明保护薄膜(6)重叠地放在由工序(d)制得的上述基体薄板(12)的微小球透镜埋设侧上,从基体薄板(12)的背面、即从图7(e)所示的基体薄板(12)的增强层(10)一侧,用凸形金属模具、例如用压花辊(19)等进行加热,使上述基体薄板(12)上的功能性树脂层(7)在凸形金属模具和放置在透明保护薄膜(6)相对侧上的按压机构之间、例如与橡胶辊(20)之间受压而热变形,形成使基体薄板(12)和透明保护薄膜(6)局部结合的结合部(3)。由此制得本发明的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
图8是表示用上述图5和图6所示的临时支持体、根据本发明方法、制造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时的流程的模式断面图。
图8(a)是表示本发明方法中的工序(a),即、把微小球透镜埋入到局部地设置着微小球透镜临时埋设层(13)的临时支持体(15)上的微小球透镜临时支持体形成工序。
具体地说,在牛皮纸(14)上,局部地、从光入射侧看、成四方形等适当形状地形成由丙烯酸类树脂形成的微小球透镜临时埋设层(13),将设有这种微小球透镜临时埋设层(13)的临时支持体(15)加热到例如约100℃,把作为微小球透镜的玻璃珠(4)紧密地散布在其上,用展平辊等工具将玻璃珠(4)的占其直径的约1/3~1/2部分埋入到微小球透镜透镜临时埋设层(13)的部分里、紧密而且实质上是构成单层地压入。这时,由于在临时支持体(15)的没形成微小球透镜临时埋设层13的部分上,没埋入玻璃珠(4),因而这部分的玻璃珠在把微小球透镜临时埋设层(13)的树脂冷却后,与没被埋入到微小球透镜临时埋设层(13)上而剩余下的玻璃珠一起、由振动、空气喷射、吸引等手段从临时支持体(15)上除去。这样,就制得只有在微小球透镜临时埋设层(13)形成部分上、玻璃珠(4)紧密而且形成一层地埋设的玻璃珠(微小球透镜)临时支持薄板(17)。
图8(b)是表示本发明方法中的工序(b),即表示金属蒸镀膜工序。具体地说、是和上述图7(b)中记载的大致相同地进行。
图8(c)是表示本发明方法中的工序(c),即表示形成支持体(11)、将微小球透镜埋入支持体上的工序。具体地说、虽然和上述图7(c)中记载的方法同样地进行,但在这点上是不同的,即它是用由图8(a)所示工序形成的只在微小球透镜临时埋设层(13)形成部分埋设玻璃珠(4)的玻璃珠临时支持薄板(17)替代由图7(a)所示工序形成的除冲剪部位(16)以外的部分埋设着玻璃珠(4)的微小球透镜临时支持薄板(17)。
图8(d)和图8(e)是表示本发明方法中的工序(d)和工序(e)的临时支持体剥离工序和结合部形成工序,这些工序可与图7(d)和图7(e)中记载的完全同样地进行。这样就能制得本发明的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
另一方面,图9是表示不用图3~图6所示的特殊的临时支持体(16)、用聚乙烯叠层纸等通常的临时支持体(16)和压花辊等凸状金属模具,制造本发明的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的另一种制造方法的流程的模式断面图。
图9(a)和(b)是表示用至今公知的方法形成微小球透镜临时支持薄板(17)的工序和这薄板(17)的金属蒸镀膜工序。具体地说,它是把没形成冲剪部位的通常的临时支持体用作临时支持体(15),除了用上述通常的临时支持体替代局部地形成冲剪部位的临时支持体以外,可与图7(a)和(b)相同地实施。
图9(c)所示的将微小球透镜埋入到功能性树脂层(7)中的工序是本发明方法的特征部分。
把与上述图7(c)同样地形成的将功能性树脂层(7)和增强层(10)叠层的支持体(11)和由图9(b)所示工序形成的经金属蒸镀膜的微小球透镜临时支持薄板(17)重合。这时,支持体(11)的功能性树脂层(7)与突出在微小球透镜临时支持薄板(17)上的、有金属蒸镀膜(5)那一侧的微小球透镜(4)表面相接触地重合。
接着,从微小球透镜临时支持薄板(17)的背面,即从图9(c)上的微小球透镜临时支持薄板(17)的背面层那一侧、用凸状金属模具(21)、例如用压花辊、网板印辊、凹版印辊等根据需要进行加热,一边使功能性树脂层(7)软化,一边在这凸状金属模具和放置在与支持体(11)相对侧上的按压机构之间、例如在与橡胶辊(22)之间进行加压,使有金属蒸镀膜(5)那一侧的微小球透镜(4)的大致半个球面、即约占其直径的1/6~1/2程度埋入到功能性树脂层(7)中那样地将其压入。由于这时被埋设在功能性树脂层(7)中的、实质上只是由凸状金属模具(21)推压那部分的微小球透镜,因而在功能性树脂层(7)上产生微小球透镜(4)埋设的区域和没埋设的区域。因此、所用的金属模具(21)的凸出的形状可做成与基体薄板的微小球透镜埋设区域的形状相对应的。
而且,在向功能性树脂层(7)埋入微小球透镜的这个工序中,在使微小球透镜临时支持薄板(17)与支持体(11)重合之后,也可采用与图9(c)相反的方法,使凸状金属模具(21)与支持体(11)的背面侧、即与PET工程薄膜(18)侧相接触,使按压机构设置在与微小球透镜临时支持薄板(17)的背面层(14)相对侧上并进行加压,只在由凸状金属模具(21)推出的功能性树脂层(7)的那部分上埋入微小球透镜(4)。
而且,这时最好不使微小球透镜临时支持薄板(17)上的处于微小球透镜(4)之间的金属蒸镀膜与功能性树脂层(7)表面直接接触,从而不使这金属蒸镀膜转移到功能性树脂层(7)表面上。具体地说,可用与上述图7(c)所示工序中的方法相同的方法。
图9(d)和图9(e)是表示临时支持体剥离工序和结合部形成工序,这些工序可与图7(d)和图7(e)所示的工序完全同样地实施。这样,就能制得本发明的透镜型功能后向反射薄板。
实施例
下面,用实施例更具体地说明本发明。后向反射性能、蓄光发光性后向反射薄板的余辉亮度和识别性评价、以及紫外线发光性后向反射薄板的紫外线发光亮度和识别性评价的测定都用以下的方法进行。(1)后向反射性能
把先进·回复·技术公司(Advanced Retro Tchnology,INC.)制造的「型号(MODEL)920」用作后向反射性能测定器,根据JIS Z 9117、用观察角0.2度、入射角5度,对适当的5个点测定100mm×100mm蓄光性后向反射薄板试样的后向反射光量,用它们的平均值作为后向反射性能的值。(2)蓄光发光性后向反射薄板的余辉亮度
100mm×100mm的蓄光发光性后向反射薄板的试样放置在黑暗中12小时之后,用D65常用光源在感光强度1000Lx下照射30分钟;接着、在放置在黑暗中10分钟时间之后,在离试样约30cm距离处、用亮度计(美能达相机公司制的「LS-100」)对蓄光发光区域表面的适当部位5点测定约5mm的余辉量,根据下式确定蓄光发光性后向反射薄板的余辉亮度。
余辉亮度(mcd/m2)=蓄光发光区域平均余辉量×蓄光发光区域的
                  面积占有率(%)÷100(3)蓄光发光性后向反射薄板的识别性评价
在300mm×300mm的铝板上,把蓄光发光性后向反射薄板的冲剪文字「N」用作显示板;把小盒透镜型后向反射薄板(「尼克拉依托ULSF806」(青),尼克卜里吾公司制)用作背景部而形成试验片,把这试验片放在黑暗中12小时之后,用D65常用光源、在感度强度1000Lx下、照射30分钟;接着放到黑暗中8个小时之后,在离试验片约30m处的黑暗中、由20名18~50岁的男女进行识别性评价。评价根据下述基准进行,用平均值作为识别性评价的值。
5:能极明了地识别的
4:能普通地识别的
3:能勉勉强强识别文字的
2:模糊地看到(实在不能识别)的
1:完全不能看到的(4)紫外线发光性后向反射薄板的紫外线发光亮度
使用组装着4根10W的紫外线发光荧光灯,将带有截止可见光的过滤器的、放射主波长在360nm附近、波长范围是300~420nm附近的紫外线的紫外线发光装置,从100nm×100mm的试样上方使紫外线发光区域的表面上的感光强度为0.88mW/cm2那样地进行照射,在离试样正上方约30cm距离处、用亮度计(美能达相机公司制的「LS-100」),对紫外线发光区域表面的适当部位5个点进行约5mm的发光亮度的测定,用下式确定紫外线发光性后向反射薄板的平均紫外线发光亮度。
紫外线发光性后向反射薄板的平均紫外线发光亮度(cd/m2)=紫外线发光区域的平均紫外线发光亮度×紫外线发光区域的面积比例(%)÷100(5)紫外线发光性后向反射薄板的识别性评价
在2200mm×2700mm的铝板上,把紫外线发光性后向反射薄板的冲剪文字用作显示部;把小盒透镜型后向反射薄板[「尼克拉依托ULSF806」(青),尼克卜里吾公司制]用作背景部而形成导引板,把从地上到导引板的下端为止的距离取成约4m,将板面大致成铅直地设置。在离导引板幅度方向中央部的正下方的地点、相对于导引板面成45度方向上的5m位置上、设置投光型400W高压水银灯,调整成整个导引板都被紫外线照射。
在离导引板幅度方向中央部正下方地点、从相对于导引板面成直角方向上约50m处的朝导引板右侧5m位置,由20名18~50岁的男女进行夜间识别性评价。根据下述基准进行评价,用它们的平均值作为识别性评价的值。
5:能极明了地识别的
4:能普通地识别的
3:能勉勉强强识别文字的
2:模糊地看到(实在不能识别)的
1:完全不能看到的实施例1
在把厚度约为20μm的聚乙烯(PE)层重叠在纸上的临时支持体上,用旋转冲切形成如图3所示的水珠模样的剪切部位。相对于剪切前的被设定为100%临时支持体的表面面积,剪切部位的面积是约65%。
把形成这剪切部位的临时支持体加热到约105℃,在其上使平均颗粒直径约为65μm、折射率为约1.91的玻璃珠均匀而且紧密地成单层分散之后,由展平辊加压,将玻璃珠的直径1/3左右那部分埋入到PE中,然后用空气喷射除去剩余的玻璃珠,形成玻璃珠临时支持薄板。接着、将铝真空镀膜在玻璃珠临时支持薄板的玻璃珠裸露着面上,在玻璃珠的大致半个球面上形成厚度约为0.1μm的真空镀膜。
接着,在用硅氧烷树脂经剥离处理过的厚度为20μm左右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工程薄膜上,涂敷混合溶液,进行干燥后形成厚度约为30μm的增强层。这里所用的混合溶液是由100份重量丙烯酸类树脂溶液[甲基丙烯酸酯(NMA)20重量%、甲基丙烯酸乙基酯(EA)65重量%和丙烯酸2-羟基乙基酯(HEMA)15重量%共聚的固体含量50重量%的丙烯酸类树脂的甲基异丁基酮(MIBK)/甲苯(1/1)溶液]、金红石型二氧化钛21.5份重量、和固体含量75重量%的亚  己基二异氰酸酯(HMDI)类交联剂[1-甲氧基丙基乙酸酯-2/二甲苯(1/1)溶液]14.2份重量混合构成。
还在这增强层的上面涂敷蓄光发光性树脂组成物、经干燥后形成厚度约为250μm的蓄光发光性树脂层,由此制得增强层/蓄光发光性树脂层叠层型的支持体。上述蓄光发光性树脂组成物是与上述不同的丙烯酸类树脂溶液[使MMA40重量%、EA55重量%和HEMA5重量%共聚的固体含量50重量%的丙烯酸类树脂的MIBK/甲苯(1/1)溶液]100份重量与无机氧化物类蓄光颜料[「N-夜光」、根本特殊化学公司制造]120份重量混合而制得的。
在这个支持体的蓄光发光性树脂层侧的表面上、与在这之前已作成的玻璃珠临时支持薄板上的经金属蒸镀膜了的玻璃珠那一侧相互面对吻合地重合,一边加热到85℃、一边加压,将玻璃珠的占直径约1/3部分埋入到这支持体的蓄光发光性树脂层中。接着,将临时支持体从这玻璃珠临时支持薄板/支持体叠层物剥离,得到玻璃珠埋设区域和非埋设区域的外观呈水珠模样的基体薄板。上述玻璃珠埋设区域是玻璃珠的没有金属蒸镀膜侧的大致半个球面在上述树脂层的表面裸露着;而非埋设区域是没设置玻璃珠的。制得的基体薄板中、相对于玻璃珠露出着一侧的被设定为100%表面积,玻璃珠埋设区域的面积约占35%、玻璃珠非埋设区域的面积约占65%。
把这基体薄板放在35℃下熟化14天,在使增强层的交联实质上完结之后,将作为透明保护薄膜的厚度约为50μm的丙烯酸类树脂薄膜[(阿克里普莱吾)、三菱再生纤维素公司制]重合到基体薄板的玻璃珠被转移侧的表面上,在实施线幅1.3mm的网孔状凸雕刻的表面温度约是190℃的金属压花辊和表面温度约是60℃的橡胶辊之间、一边使透明保护薄膜与橡胶辊侧相接触地通过,一边从PET工序薄膜侧、推压金属制的压花辊、使基体薄板局部地热熔融变形,由此使基体薄板和透明保护薄膜粘接固定,加工完由后向反射区域和蓄光发光区域构成的小盒透镜型结构的蓄光发光性后向反射薄板。
制得的蓄光发光性后向反射薄板的后向反射区域的面积和蓄光发光区域的面积、后向反射性能、辉光亮度、以及识别性等如下述表1所示,由此可见,它是具有在夜间等情况下的优良识别性的能达到本发明目的的制品。实施例2
取代实施例1中使用一种形成冲剪部位的临时支持体,改用不形成冲剪部位的通常厚度约为20μm的聚乙烯(PE)层叠积在纸上的临时支持体,除这点之外,其余都与实施例1同样地形成玻璃珠临时支持薄板,接着把铝真空镀膜到玻璃珠露出着的那侧表面上,在玻璃珠的大致半个球面上形成厚度约是0.1μm的真空镀膜。
另一方面,与实施例1同样地在经过剥离处理的厚度约是20μm的PET工序薄膜上形成增强层/蓄光发光性树脂层叠积型支持体。
接着,将在这之前已形成的玻璃珠临时支持薄板上的经金属蒸镀膜过的玻璃珠侧与上述支持体的蓄光发光性树脂层侧的表面相互面对吻合地重叠,并在进行线幅为1.3mm的网孔状凸雕刻的表面温度约是130℃的金属制压花辊和表面温度约为60℃的橡胶辊之间、使玻璃珠临时支持薄板侧与金属制压花辊侧相接触地通过;把由金属制的压花辊的凸出部分推压的玻璃珠临时支持薄板部分的玻璃珠的占直径约1/3部分埋入到蓄光发光性树脂层中。以后就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得区分成玻璃珠埋设区域和非埋设区域的基体薄板,其中,前者是没有金属蒸镀膜的玻璃珠侧的大致半个球面裸露在蓄光发光性树脂层的表面上的;后者是没埋设玻璃珠的。
制得的基体薄板中,相对于玻璃珠露出着那侧被设定为100%表面积,玻璃珠埋设区域的面积约占47%,玻璃珠非埋设区域的面积约占53%。
将这基体薄板在35℃下熟化14天,待增强层的交联实质上完全结束之后,与实施例1同样地加工完由后向反射区域和蓄光发光区域构成的小盒型结构的蓄光发光性后向反射薄板。
制得的蓄光发光性后向反射薄板的后向反射区域的面积和蓄光发光区域的面积、后向反射性能、余辉亮度、以及识别性等如下述表1所示,由此可见,它是有优良的夜间识别性等特性的能达到本发明目的的优良制品。实施例3
取代实施例2中的、在把玻璃珠局部转移工序中、使玻璃珠临时支持薄板侧和金属制压花辊侧相接触,改用使附着在支持体上的PET工序薄膜侧与金属压花辊侧相接触,除此之外都与实施例2同样地、在金属制压花辊和表面温度约为60℃的橡胶辊间通过、把用金属制的压花辊的凸出部分推压的蓄光发光性树脂层的部分上、使玻璃珠的占直径约1/3部分埋入,由此制得被区分成玻璃珠埋设区域和非埋设区域基体薄板,其中,上述的玻璃珠埋设区域是玻璃珠的没有金属蒸镀膜侧的大致半个球面露出在表面上的;而非埋设区域是没埋设玻璃珠的。制得的基体薄板中,相对于玻璃珠露出着的那侧表面积(被设定为100%),玻璃珠埋设区域的面积约是47%,玻璃珠非埋设区域的面积约是53%。
以后,与实施例1几乎同样地完成由后向反射区域和蓄光发光区域构成的小盒型结构的蓄光发光性后向反射薄板。
制得的蓄光发光性后向反射薄板的后向反射区域的面积和蓄光发光区域的面积、后向反射性能、余辉亮度、以及识别性等如下述表1所示,由此可见,它是具有优良的夜间识别性的能达到本发明目的的制品。
表1
蓄光发光区域(%) 后向反射区域(%) 后向反射性能(cd/Lx·cm2) 余辉亮度(mcd/m2) 识别性评价
实施例1     77     23     77     91     4
实施例2     67     33     155     160     5
实施例3     67     33     150     140     5
实施例4
取代实施例1把100份重量丙烯酸类树脂溶液[MMA/EA/HEMA=40/55/5(重量%)的共聚物:固体成分50重量%]和120份重量蓄光颜料[(N-夜光)、根本特殊化学公司制]混合制得的蓄光发光性树脂组成物涂敷、干燥而形成厚度约为250μm的蓄光发光性树脂层,改用把100份重量同样的丙烯酸类树脂溶液和120份重量紫外线发光无机氧化物类荧光颜料[「奥罗莱依吾卜A-160」(绿色)、根本特殊化学公司制]混合制得的紫外线发光性树脂组成物涂敷、干燥而形成厚度约为100μm的紫外线发光性树脂层,除这点以外,其余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得增强层/发绿色光的紫外线发光性树脂层叠积型的支持体。
此后,大致与实施例1同样地将玻璃珠埋入到支持体的紫外线发光性树脂层中,制得具有玻璃珠埋设区域和玻璃珠非埋设区域的外观呈水珠模样的基体薄板,其中的玻璃珠埋设区域是使玻璃珠的没有金属蒸镀膜侧的大致半个球面裸露在紫外线发光性树脂层的表面上的;而非埋设区域则是没有埋设玻璃珠的。这个基体薄板中,相对于玻璃珠露出着的那侧表面积(被设定为100%)、玻璃珠埋设区域的面积约占35%,玻璃珠非埋设区域的面积约占65%。把这基体薄板在室温下熟化20天,使增强层的交联实质上完结之后,与实施例1大致同样地制成由后向反射区域和紫外线(绿色)发光区域构成的小盒型结构的紫外线发光性后向反射薄板。
制得的紫外线发光性后向反射薄板的后向反射区域的面积和紫外线发光区域的面积、后向反射性能、紫外线发光亮度、以及识别性等如下述表2所示,由此可见,它是具有优良的夜间识别性的能达到本发明目的的优良制品。实施例5
取代实施例4中的、用120份重量紫外线发光无机类荧光颜料[「奥罗莱依吾卜A-160」(绿色)、根本特殊化学公司制],改用120份重量红色发光无机类荧光颜料[「A-120」、根本特殊化学公司制],除这点以外,其余大致和实施例2同样地制得增强层/发红色光的紫外线发光性树脂层叠积型的支持体。
下面与实施例4同样地、制得有玻璃珠埋设区域和玻璃珠非埋设区域的外观呈水珠样的基体薄板,上述玻璃珠埋设区域是玻璃珠的没有金属蒸镀膜侧的大致半个球面露出在紫外线发光性树脂层的表面上,而非埋设区域是没有埋设玻璃珠的。这个基体薄板中,相对于玻璃珠露出着那侧的表面积(其设定为100%),玻璃珠埋设区域的面积约是35%、玻璃珠非埋设区域的面积约是65%。把这基体薄板在室温下熟化20天,待增强层的交联实质上完结之后,与实施例4同样地制成由后向反射区域和紫外线发光红色光区域构成的小盒型结构的紫外线发光性后向反射薄板。
制得的紫外线发光性后向反射薄板的后向反射区域的面积和紫外线发光区域的面积、后向反射性能、紫外线发光亮度、以及识别性等如下述表2所示,可见它是具有优良的夜间识别性的能达到本发明目的的制品。实施例6
用旋转网板印刷把丙烯酸类树脂溶液[MMA/EA=34/66(重量%)的共聚物,固体含量50重量%]在单元面积的重量为78g/m2的牛皮纸上印刷成如图5所示的四方形状模样,待干燥后制得厚度约为20μm的玻璃珠临时埋设用树脂层的临时支持体。相对于被设定为100%的临时支持体表面积,设置着玻璃珠临时埋设用树脂层的这部分面积约是50%。
接着、把制得的支持体加热到约100℃,与实施例1同样地使玻璃珠均匀而且紧密地成单层地分散在其上之后,由展平辊加压,将玻璃珠的直径1/3左右那部分埋入到PE中,然后用空气喷射除去剩余的玻璃珠,形成玻璃珠临时支持薄板;接着对它的玻璃珠露出着的那侧表面进行铝真空镀膜,在玻璃珠的大致半个球面上形成厚度约为0.1μm的真空镀膜。
下面、与实施例4同样地制得增强层/发绿色光的紫外线发光性树脂层叠积型的支持体,制得具有四方形状的玻璃珠埋设区域和没有埋设玻璃珠的玻璃珠非埋设区域的基体薄板,上述玻璃珠埋设区域是玻璃珠的没有金属蒸镀膜侧的大致半个球面露出在紫外线发光性树脂层的表面上的。在这基体薄板中,相对于被设定为100%的玻璃珠露出着的那侧表面积,玻璃珠埋设区域的面积约是50%,玻璃珠非埋设区域的面积约是50%。把这基体薄板在室温下熟化20天,在使增强层的交联实质上完结之后,与实施例2同样地形成由后向反射区域和紫外线(绿色)发光区域构成的小盒型结构的紫外线发光性后向反射薄板。
制得的紫外线发光后向反射薄板的后向反射区域的面积和紫外线发光区域的面积、后向反射性能、紫外线发光亮度、以及识别性等如表1所示,由此可见,其是具有优良的夜间识别性的能达到本发明目的的制品。实施例7
取代实例2中的形成增强层/蓄光发光性树脂层叠积型的支持体,改成与实施例4同样地形成增强层/发绿光的紫外线发光性树脂层叠积型的支持体,下面与实施例2大致同样地将玻璃珠埋入到这支持体的紫外线发光性树脂层中,制得被区分为玻璃珠的没有金属蒸镀膜的那侧大致半个球面裸露在这表面上的玻璃珠埋设区域和没埋设玻璃珠的玻璃珠非埋设区域的基体薄板。这个基体薄板中,相对于被设定为100%的玻璃珠露出着的那侧表面的面积,玻璃珠埋设区域的面积约是47%,玻璃珠非埋设区域的面积约是53%。将这基体在35℃下熟化14天,使增强层的交联实质上完结后,与实施例1大致同样地形成由后向反射区域和紫外线(绿色)发光区域构成的小盒型结构的紫外线发光性后向反射薄板。
制得的紫外线发光后向反射薄板的后向反射区域的面积和紫外线发光区域的面积、后向反射性能、紫外线发光亮度以及识别性等如下述表1所示,由此可见,其是具有优良的夜间识别性的能达到本发明目的的制品。实施例8
取代实施例7中的形成增强层/发绿光的紫外线发光性树脂层叠积型的支持体,改成与实施例5同样地形成增强层/发红光的紫外线发光性树脂层的支持体,下面与实施例5同样地制得被区分为玻璃珠的没有金属蒸镀膜侧的大致半个球面裸露在它的表面上的玻璃珠埋设区域、和没埋设玻璃珠的玻璃珠非埋设区域的基体薄板。在这基体薄板中,相对于被设定为100%的玻璃珠露出着的那侧表面的面积,玻璃珠埋设区域的面积约是47%,玻璃珠非埋设区域的面积约是53%。把这基体薄板在35℃下熟化14天,在增强层的交联实质上完结之后,与实施例1大致同样地形成由后向反射区域和紫外线(红色)发光区域构成的小盒型结构的紫外线发光性后向反射薄板。
制得的紫外线发光性后向反射薄板的后向反射区域的面积和紫外线发光区域的面积、后向反射性能、紫外线发光亮度以及识别性等如下述表2所示,由此可见,其是具有优良夜间识别性的能达到本发明目的的制品。
表2
  紫外线发光区域(%) 后向反射区域(%)   后向反射性能(cd/Lx·cm2)   紫外线发光亮度(cd/m2) 识别性评价
实施例4     76     24     80     271     5
实施例5     77     23     82     69     5
实施例6     67     33     111     235     5
实施例7     67     33     150     192     5
实施例8     67     33     148     48     5
发明的效果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在白天反射太阳光等光线,当然显示出优良的识别性,即使在夜间,后向反射区域也能把例如汽车前灯等光源发出的光朝光源方向后向反射,能对汽车的驾驶员等处于光源方向上的识别者提供优良的识别性。在视觉功能性显示区域是蓄光发光区域的场合下,不仅能将白天的太阳光、而且可将夜间的荧光灯、汽车的前灯等照明的光加以蓄积,例如能在完全没光源的暗盒中渐渐地放出光,为汽车驾驶员和步行者等提供优良的蓄光性和夜间识别性。
此外,当视觉功能性显示区域是紫外线发光区域的场合下,借助这个区域对紫外线感光而发光,对于夜间的位于与光源方向不同方向的识别者也能发挥优良的识别性。

Claims (28)

1.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其特征在于:它由下述部分构成,即、基体薄板;它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即支持体,它由含有具有蓄光性或荧光性的功能性颜料和树脂成分的功能性树脂层构成,微小球透镜埋设区域,其中使大致半个球面被金属蒸镀膜覆盖的微小球透镜在上述支持体的功能性树脂层表面上实质上紧密地排成一层地、把由金属蒸镀膜覆盖的大致半个球面埋设在功能性树脂层中地加以支持、而且金属蒸镀膜没覆盖的大致半个球面裸露在功能性树脂层上,和微小球透镜非埋设区域,其中,把实质上没埋设微小球透镜的功能性树脂层裸露着;设置在上述基体薄板的微小球透镜裸露着的那一侧表面上方的透明保护膜;以及使空气层保持在那一层微小球透镜和透明保护薄膜之间地、使基体薄板和透明保护薄膜局部地连接的结合部;由此使它具有由微小球透镜埋设区域中的没形成结合部的那部分构成的后向反射区域、和至少由微小球透镜非埋设区域构成的视觉功能性显示区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其特征在于:它是把结合部形成连续线状,由基体薄板和透明保护薄膜一起形成多个密封的小分割空室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其特征在于:结合部是使功能性树脂层局部地热变形而形成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其特征在于:后向反射区域的面积和视觉功能性显示区域的面积的比例是相对于被设定为100%的后向反射薄板的光入射侧表面的面积、分别是10~60%和40~90%。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其特征在于:功能性颜料是蓄光颜料,功能性树脂层是蓄光发光性树脂层,视觉功能性显示区域是蓄光发光区域。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其特征在于:蓄光颜料是氧化物类蓄光颜料。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其特征在于:蓄光颜料是把以一般式MAI2O4(式中、M表示至少1种碱土金属)表示的金属氧化物作为基质结晶、把稀土类金属原子作为活化剂、把碱土类金属原子(M)和稀土类金属原子的合计原子数取为1、含有1×10-6~0.2比例而构成的氧化物。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其特征在于:碱土类金属是从Ca、Ba和Sr构成的这一组中至少选取1种的金属。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其特征在于:稀土类金属是从Sc、Y、La、Ce、Pr、Nd、Sm、Eu、Gd、Tb、Dy、Ho、Er、Tm、Yb和Lu构成的这一组中至少选取1种的金属。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其特征在于:蓄光颜料是还可以根据需要、把从Mn、Sn和Bi构成的这一组中中至少选取1种金属作为共活化剂,把碱土类金属原子(M)、稀土类金属原子和共活化剂金属的合计原子数取为1,以含有1×10-6~0.2比例构成的氧化物类颜料。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其特征在于:蓄光发光性树脂层是相对于被设定为100份重量的树脂成分、含有100~900份重量范围内的蓄光颜料的。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其特征在于:功能性颜料是紫外线发光荧光颜料、功能性树脂层是紫外线发光性树脂层、视觉功能性显示区域是紫外线发光区域。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其特征在于:紫外线发光荧光颜料是无机类荧光颜料。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其特征在于:紫外线发光荧光颜料是至少含有1种从发红色光的无机类荧光颜料、发绿色光的无机类荧光颜料和发蓝色光的无机类荧光颜料中选取的。
15.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其特征在于:上述无机类荧光颜料是具有这样的颗粒直径分布的,即、颗粒直径为25μm以下的含有80重量%以上。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其特征在于:上述紫外线发光荧光颜料是由波长为250~400nm范围内的紫外线照射而发光的。
17.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其特征在于:上述紫外线发光性树脂层是相对于被设定为100份重量的树脂成分、含有10~600份重量范围内的紫外线发光荧光颜料的。
18.如权利要求1或11所述的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其特征在于:上述树脂成分是把从丙烯酸类树脂、聚氨酯类树脂、聚酯类树脂、氯乙烯类树脂和氟树脂构成的一组中至少选取1种作为主要成分而构成的。
19. 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含有下述诸工序:
(a)提供临时支持体;它是局部地经过微小球透镜不能临时埋设这样的处置的;在上述临时支持体上的微小球透镜能临时埋设部分上,把多个微小球透镜紧密地而且实质上形成一层地将它们的大致半个球面埋设支持,形成微小球透镜局部埋设在上述临时支持体上的微小球透镜临时支持薄板;
(b)在上述微小球透镜临时支持薄板的微小球透镜埋设着的那一侧表面上进行金属蒸镀,在微小球透镜突出在临时支持体上的大致半个球面上形成金属蒸镀膜;
(c)另外作成有功能性树脂层的支持体,上述功能性树脂层含有功能性颜料和树脂成分,而其中的功能性颜料是具有蓄光性或荧光性的;将上述支持体的功能性树脂层的那一侧与突出在上述微小球透镜临时支持薄板上的有金属蒸镀膜侧的微小球透镜表面相接地加压叠层,使微小球透镜的带有金属蒸镀膜的大致半个球面埋设在上述支持体的功能性树脂层中;
(d)接着,将临时支持体从该叠层物剥离,由此将微小球透镜转移到支持体的功能性树脂层上;
(e)在制得的有微小球透镜埋设支持在功能性树脂层中的基体薄板上、将透明保护薄膜重叠地放到没有金属蒸镀膜那一侧的大致半个球面突出着的微小球透镜上;从基体薄板的背面、用凸状金属模具在加热加压下,使上述基体薄板的功能性树脂层局部地热变形,形成使透明保护薄膜和基体薄板局部地结合的结合部。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的局部地经过不能临时埋设微小球透镜那样处置的临时支持体是有局部地冲剪形成的部位的临时支持体。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相对于被冲剪前的临时支持体的被设定为100%的表面积、上述冲剪部位的面积是30~70%。
22.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的局部地经过不能临时埋设微小球透镜那样处置的临时支持体是局部地设置着微小球透镜临时埋设用的树脂层的临时支持体。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相对于临时支持体的被设定为100%的表面积、上述设置着微小球透镜临时埋设用的树脂层的那部分的面积是10~70%。
24.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功能性颜料是蓄光颜料或紫外线发光荧光颜料。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蓄光颜料是氧化物类蓄光颜料。
26.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紫外线发光荧光颜料是至少含有1种从发红光的无机类荧光颜料、发绿光的无机类荧光颜料和发青光的无机类颜料中选取的无机类荧光颜料的。
27.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含有下述诸工序,即、
(a)通过在临时支持体上的微小球透镜临时埋设用的树脂层上,使多个微小球透镜紧密地实质上是形成一层地、将它们的大致半个球面埋设支持,制成将微小球透镜局部地埋设在临时支持体上的微小球透镜临时支持薄板;
(b)在上述的微小球透镜临时支持薄板的微小球透镜埋设着的那一侧的表面上进行金属蒸镀;在这微小球透镜的突出在临时支持薄板上的大致半个球面上形成金属蒸镀膜;
(c)另外制成有功能性树脂层的支持体、这功能性树脂层是含有具有蓄光性或荧光性的功能性颜料和树脂成分的;使这支持体的功能性树脂层的那一侧与上述突出在微小球透镜临时支持薄板上的有金属蒸镀膜侧的微小球透镜表面相接触地重合,然后从微小球透镜临时支持薄板或支持体的背面侧、用凸状金属模具进行推压,使上述微小球透镜的具有金属蒸镀膜的大致半个球面埋设到上述支持体的功能性树脂层中;
(d)接着,将从上述叠层物将临时支持体剥离,由此把由凸状金属模具推压的那部分的微小球透镜转移到支持体的功能性树脂层上。
(e)在已制得的微小球透镜埋设支持在功能性树脂层中的基体薄板上,将透明保护薄膜在没有金属蒸镀膜侧的大致半个球面突出着的微小球透镜的上面重叠地放置,从基体薄板的背面、用凸状金属模具、在加热加压下使基体薄板局部地热变形,由此形成使基体薄板和透明保护薄膜局部结合的结合部。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工序(c)中所使用的凸状金属模具是压花辊、网板印刷辊或凹版印刷辊。
CN97190906.7A 1996-05-16 1997-05-16 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及其制造方法 Pending CN119821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4483496 1996-05-16
JP144834/96 1996-05-16
JP297028/96 1996-10-21
JP29702896 1996-10-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98218A true CN1198218A (zh) 1998-11-04

Family

ID=264761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7190906.7A Pending CN1198218A (zh) 1996-05-16 1997-05-16 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5988821A (zh)
EP (1) EP0840143A4 (zh)
CN (1) CN1198218A (zh)
CA (1) CA2227055A1 (zh)
WO (1) WO1997043670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91746A (zh) * 2013-01-23 2013-05-08 杭州星华反光材料有限公司 多功能复合反光布及制作方法
CN109031489A (zh) * 2018-09-17 2018-12-18 合肥通路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夜光防水反光膜
CN109116453A (zh) * 2018-09-17 2019-01-01 合肥通路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夜光反光膜
CN109143432A (zh) * 2018-09-17 2019-01-04 合肥通路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防露珠凝结的反光膜
CN109188584A (zh) * 2018-09-17 2019-01-11 合肥通路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反光膜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0031240T2 (de) 1999-01-14 2007-08-23 Reflec Plc, Winsford Retroreflektierende tinten
GB2347366A (en) * 1999-03-05 2000-09-06 Reflective Technology Ind Ltd Reflective tape
WO2002020695A1 (de) * 2000-09-08 2002-03-14 Nanosolutions Gmbh Dotierte nanopartikel
US6537679B1 (en) * 2000-11-09 2003-03-25 Avery Dennison Corporation Fluorescent articles of glycol-modified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US8062735B2 (en) * 2004-04-13 2011-11-22 L-1 Secure Credentialing, Inc. Retroreflective security features in secure documents
US8664625B2 (en) * 2009-07-16 2014-03-04 Disney Enterprises, Inc. Invisible three-dimensional image and methods for making, using and visibility of same
WO2011129832A1 (en) * 2010-04-15 2011-10-20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Retroreflective articles including optically active areas and optically inactive areas
WO2015175024A2 (en) 2014-01-31 2015-11-19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Colored retroreflective articles
WO2015171406A1 (en) 2014-05-09 2015-11-12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Colored retroreflective articles
US10054724B2 (en) 2014-09-10 2018-08-21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Exposed lens retroreflective articles comprising a self-assembled dielectric mirror
US10845514B2 (en) 2014-09-30 2020-11-24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Retroreflective colored articles
DE102015118966A1 (de) 2015-11-05 2017-05-11 Erich Utsch Ag Retroreflektierender Körper mit Farbeffekt und Herstellungsverfahren
JP6972006B2 (ja) 2016-03-30 2021-11-24 スリーエム イノベイティブ プロパティズ カンパニー ランダムに分散された微小球の所定のパターンを主とする物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1246366B2 (en) 2017-05-31 2022-02-15 Nike, Inc. Selective deposition of reflective materials for an apparel i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64897A (en) * 1975-11-25 1977-05-28 Morio Nakano Light accumulating reflector sheet
US4075049A (en) * 1976-09-01 1978-02-21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Method of preparing retroreflective sheeting
JPS60205501A (ja) * 1984-03-30 1985-10-17 Soko Seiren Kk 蓄光性を有する明彩色再帰反射シ−ト状物
CA1284141C (en) * 1985-11-18 1991-05-14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Encapsulated-lens retroreflective sheeting and method of making
US4897136A (en) * 1985-11-18 1990-01-30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Method of making encapsulated-lens retroreflective sheeting
JPS62121943A (ja) * 1985-11-21 1987-06-03 Canon Inc 光学的記録媒体
JP3081667B2 (ja) * 1991-05-24 2000-08-28 紀和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蓄光性を有する高輝度反射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IL104366A0 (en) * 1992-01-16 1993-05-13 Stimsonite Corp Photoluminescent retroreflective sheeting
JP3217164B2 (ja) * 1992-11-19 2001-10-09 紀和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再帰性反射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543825B2 (ja) * 1993-04-28 1996-10-16 根本特殊化学株式会社 蓄光性蛍光体
CA2147821C (en) * 1994-05-20 2006-04-11 Thomas P. Hedblom Patterned pavement markings with upright retroreflectors
US5376303A (en) * 1994-06-10 1994-12-27 Nichia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Long Decay phoaphors
US5601911A (en) * 1994-11-24 1997-02-11 Nippon Carbidekogyo Kabushiki Kaisha Capsule type retroreflective sheeting
DE69532752T2 (de) * 1994-12-16 2005-02-10 Nippon Carbide Kogyo K.K. Bei ultraviolettbestrahlung licht emittierende retroreflektierende schicht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91746A (zh) * 2013-01-23 2013-05-08 杭州星华反光材料有限公司 多功能复合反光布及制作方法
CN103091746B (zh) * 2013-01-23 2016-02-24 杭州星华反光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多功能复合反光布及制作方法
CN109031489A (zh) * 2018-09-17 2018-12-18 合肥通路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夜光防水反光膜
CN109116453A (zh) * 2018-09-17 2019-01-01 合肥通路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夜光反光膜
CN109143432A (zh) * 2018-09-17 2019-01-04 合肥通路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防露珠凝结的反光膜
CN109188584A (zh) * 2018-09-17 2019-01-11 合肥通路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反光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0840143A4 (en) 1999-08-11
EP0840143A1 (en) 1998-05-06
US5988821A (en) 1999-11-23
WO1997043670A1 (fr) 1997-11-20
CA2227055A1 (en) 1997-1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98218A (zh) 透镜型功能性后向反射薄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119671C (zh) 紫外线发光性回归反射板和显示装置
CN1279768A (zh) 发光的逆向反射片及其制造方法
CN1323257A (zh) 在干燥或潮湿条件下具有增强逆向反射性的逆向反射元件的制备方法
CN105911623A (zh) 光学膜和包括光学膜的发光器件
JP5243016B2 (ja) 消防・防災・安全用標識プレートおよび消防・防災・安全用標識プレート作成キット
JPS60205501A (ja) 蓄光性を有する明彩色再帰反射シ−ト状物
JP4827455B2 (ja) 再帰反射シート
JP2008165203A (ja) 案内標識
JPH1088031A (ja) 蓄光性道路標示材
JP2002366065A (ja) 誘導プレート
JP4906063B2 (ja) 再帰反射シート
JPH05173008A (ja) 蓄光性を有する高輝度反射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482407B2 (ja) 蓄光機能を有する表示部材
CN109073797B (zh) 防伪反射片
JP3578607B2 (ja) 発光式情報表示装置
JPH08129351A (ja) 蓄光性蛍光発色再帰反射シート
JP2000204270A (ja) 反射性蓄光剤組成物
JP3473813B2 (ja) 機能性再帰反射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504438B2 (ja) 夜光性再帰反射シート
CN100504971C (zh) 紧急情况信息标记
JP2003255870A (ja) 蓄光機能を有する表示部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683139B1 (ko) 고효율 축광비드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CN111933021A (zh) 识别标签及其制造方法
JP2008161791A (ja) 蓄光性塗膜形成方法、および蓄光性塗膜を有する複層塗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