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556165A - 制动盘 - Google Patents
制动盘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8556165A CN118556165A CN202280089194.XA CN202280089194A CN118556165A CN 118556165 A CN118556165 A CN 118556165A CN 202280089194 A CN202280089194 A CN 202280089194A CN 118556165 A CN118556165 A CN 11855616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rake disc
- hole
- lightening
- weight
- brak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6
- 239000000178 monom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2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9000013585 weight reduc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828 fuel tan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8/00—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 B60T8/17—Using electrical or electronic regulation means to control braking
- B60T8/171—Detecting parameters used in the regulation; Measuring values used in the regula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65/00—Parts or details
- F16D65/02—Braking members; Mounting thereof
- F16D65/12—Discs; Drums for disc brak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在制动盘中,实现轻量化,并且提高制动盘的旋转检测的分辨率。制动盘具备减重孔和旋转检测用的被检测部(74),减重孔具备第一减重孔(71)和相对于第一减重孔(71)配置于径向外侧的第二减重孔(72),被检测部(74)在径向上设置于第一减重孔(71)与第二减重孔(72)之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动盘。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具备旋转检测用的被检测部和轻量化用的减重孔的制动盘(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中国台湾专利第I 68188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以往那样的制动盘中,期望实现进一步的轻量化,并且提高制动盘的旋转检测的分辨率。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制动盘中,实现轻量化,并且提高制动盘的旋转检测的分辨率。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在本说明书中,包含在2022年1月24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即日本特愿2022-008482的全部内容。
制动盘具备减重孔和旋转检测用的被检测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重孔具备第一减重孔和相对于所述第一减重孔配置于径向外侧的第二减重孔,所述被检测部在径向上设置于所述第一减重孔与所述第二减重孔之间。
发明效果
在制动盘中,能够实现轻量化,并且能够提高制动盘的旋转检测的分辨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的侧视图。
图2是前轮的左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说明中,关于前后左右及上下这样的方向的记载,若没有特别记载则设为与相对于车体的方向相同。另外,各图所示的标号“前”表示车体前方,标号“上”表示车体上方,标号“左”表示车体左方。
[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10的侧视图。
鞍乘型车辆10是具备以下部分的车辆:车架11、支承于车架11的动力单元12、将前轮13支承为转向自如的前叉14、支承后轮15的摆臂16、以及乘员用的座椅17。
鞍乘型车辆10是乘员以骑跨的方式就座于座椅17的车辆。座椅17设置在车架11的后部的上方。
车架11具备:设置于车架11的前端部的前立管18、位于前立管18的后方的前架19、以及位于前架19的后方的后架20。前架19的前端部与前立管18连接。
座椅17被支承于后架20。
前叉14由前立管18支承为左右转向自如。前轮13支承于在前叉14的下端部设置的车轴13a上。乘员把持的转向用的把手21被安装于前叉14的上端部。
摆臂16由支承于车架11的枢轴22支承。枢轴22是在车宽方向上水平延伸的轴。枢轴22贯插在摆臂16的前端部。摆臂16以枢轴22为中心上下摆动。
后轮15支承于在摆臂16的后端部设置的车轴15a。
动力单元12配置于前轮13与后轮15之间,且支承于车架11。
动力单元12是内燃机。动力单元12具备曲轴箱23和收纳往复运动的活塞的缸部24。缸部24的排气口与排气装置25连接。
动力单元12的输出通过驱动力传递部件而传递至后轮15,该驱动力传递部件连接动力单元12和后轮15。
另外,鞍乘型车辆10具有:从上方覆盖前轮13的前挡泥板26、从上方覆盖后轮15的后挡泥板27、供乘员放脚的踏板28、以及蓄积动力单元12使用的燃料的燃料箱29。
前挡泥板26安装于前叉14。后挡泥板27和踏板28设置在比座椅17靠下方的位置。燃料箱29支承于车架11。
鞍乘型车辆10是在座椅17的前下方具备地板状的踏板28的踏板型的自动二轮车。
动力单元12是一体地设置有上述内燃机和摆臂16的单元摆动式发动机。前架19位于动力单元12的前方。后架20位于动力单元12的上方。
前架19具备从前立管18向下方延伸的下框架19a和从下框架19a的下部向后方延伸的底架19b。
前叉14是将前轮13(车轮)支承为能够向左右转向的转向系统。
前叉14具备:转动自如地轴支承于前立管18的筒内的转向轴(未图示);固定于上述转向轴的下端部的梁30;以及从梁30向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叉管31。前立管18在侧视观察车辆时相对于铅垂方向后倾。
车轴13a在左右方向(车宽方向)上连接左右的叉管31的下端部。前轮13在左右的叉管31之间支承于车轴13a。
把手21具备从上述转向轴的上端部向上方延伸的把手轴部21a和相对于把手轴部21a分别向左右的外侧延伸的把手主体部21b。
鞍乘型车辆10具备覆盖车架11等车体的车体罩35。
鞍乘型车辆10具备对前轮13进行制动的制动装置40和对后轮15进行制动的后轮制动装置(未图示)。
制动装置40具备制动盘41、夹压制动盘41的制动钳42、以及供乘员输入制动操作的制动操作部(未图示)。
另外,制动装置40具备:将上述制动操作部与制动钳42连接的制动配管44、设置于制动配管44的中途的ABS(Antilock Brake System:防抱死制动系统)单元45、以及检测前轮13的旋转的传感器46。
图2是前轮13的左侧视图。
参照图1和图2,各叉管31包括固定于梁30的固定管31a和相对于固定管31a沿轴向移动的可动管31b。车轴13a支承于可动管31b的下端部。
在可动管31b的前表面部设置有向前方延伸的传感器支承部31c。
在可动管31b的后表面部设置有向后方延伸的制动钳支承部31d。
传感器46安装于传感器支承部31c的外侧面。传感器46位于车轴13a的上方。
制动钳42固定于制动钳支承部31d。制动钳42位于可动管31b的后方。
前轮13具备车轮60和轮胎61。
车轴13a贯插在位于车轮60的中心的轮毂60a中。轮胎61安装于构成车轮60的外周的轮辋60b。轮毂60a和轮辋60b通过从轮毂60a延伸出的辐条60c而连接。
制动盘41固定于轮毂60a的外侧面,并与前轮13一体地旋转。制动盘41通过贯插于制动盘41中的固定件62而紧固于轮毂60a。
制动盘41是以与车轴13a同轴的位置关系配置的圆板。制动盘41相对于叉管31位于车宽方向内侧。
制动盘41具备供车轴13a穿过的中心孔70、第一减重孔71、第二减重孔72、供固定件62贯插的紧固部73、以及由传感器46进行检测的被检测部74。
中心孔70是在沿制动盘41的轴向观察时设置于制动盘41的中心的贯通孔。中心孔70是直径比车轴13a大的圆孔。
紧固部73是贯通制动盘41的孔。紧固部73相对于中心孔70在制动盘41的径向上配置于外侧。紧固部73在制动盘41的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紧固部73与制动盘4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在所有的紧固部73中都相等。制动盘41通过从车宽方向外侧贯插于紧固部73的固定件62而被紧固于轮毂60a。固定件62例如是螺栓。
第一减重孔71是贯通制动盘41的孔。通过第一减重孔71使得制动盘41轻量化。此外,由于设置有多个第一减重孔71,因此仅对一部分的第一减重孔71标注标号。
第一减重孔71相对于紧固部73在制动盘41的径向上配置于外侧。第一减重孔71在制动盘41的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第一减重孔71与制动盘4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在全部的第一减重孔71中都相等。
第一减重孔71是在制动盘41的周向上较长地延伸的长孔。另外,第一减重孔71是第一减重孔71的宽度随着沿制动盘41的周向移动而变化的异形的孔。
第二减重孔72是贯通制动盘41的圆孔。通过第二减重孔72使得制动盘41轻量化。此外,由于设置有多个第二减重孔72,因此仅对一部分的第二减重孔72标注标号。
第二减重孔72相对于第一减重孔71在制动盘41的径向上配置于外侧。第二减重孔72在制动盘41的周向上设置有多个。
第一减重孔71的单体的大小比第二减重孔72的单体的大小要大。即,第二减重孔72比第一减重孔71小。
制动盘41在靠近制动盘41的外周的位置具备被制动钳42的制动衬块夹压的夹压部41a。夹压部41a是图2的制动盘41中假想圆41b的外侧的部分。
第二减重孔72设置于夹压部41a。
被检测部74是贯通制动盘41的孔。此外,由于设置有多个被检测部74,因此仅对一部分被检测部74标注标号。
在制动盘41的径向上,被检测部74相对于第一减重孔71配置于外侧且相对于第二减重孔72配置于内侧。即,被检测部74在制动盘41的径向上设置于第一减重孔71与第二减重孔72之间。
另外,被检测部74相对于夹压部41a配置于径向内侧。
被检测部74在制动盘41的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被检测部74与制动盘4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在全部的被检测部74中都相等。
被检测部74是在制动盘41的径向上呈直线状延伸的长孔。被检测部74以制动盘41的中心为基准呈放射状配置。
传感器46从车宽方向外侧与被检测部74对置配置。传感器46从车宽方向外侧与被检测部74重叠。
传感器46的检测部46a贯通传感器支承部31c而与被检测部74直接对置。
传感器46的检测部46a以非接触的方式对被检测部74进行检测。传感器46例如是拾波线圈,将检测旋转的被检测部74时的磁通的变化作为制动盘41的旋转进行检测。制动盘41的转速与前轮13的转速相等。
传感器46通过从传感器46向上方延伸的传感器线缆46b而与鞍乘型车辆10的控制单元36连接。控制单元36根据传感器46检测出的制动盘41的旋转的信息,计算鞍乘型车辆10的车速。即,传感器46是车速传感器。
另外,制动盘41通过作为孔的被检测部74也实现了轻量化。
中心孔70、紧固部73、第一减重孔71、被检测部74及第二减重孔72通过对单一的(一片)制动盘41的坯料进行孔加工而形成。中心孔70、紧固部73、第一减重孔71、被检测部74以及第二减重孔72例如通过对单一的制动盘41的坯料进行使用了模具的冲压加工的冲孔加工而形成。因此,能够简单且高精度地制造制动盘41。
制动盘41是单一的板材,因此在制动盘41不存在例如将设置有被检测部的部件与设置有夹压部的部件结合起来的结合部。因此,能够简单且高精度地制造制动盘41。
制动盘41是单一的板材,制动盘41的板厚在制动盘41的整体上是均一的。
被检测部74位于第一减重孔71与第二减重孔72之间,被检测部74在制动盘41的径向上靠近外侧。因此,能够在制动盘41的周向上较大地确保用于配置被检测部74的空间,能够在周向上设置多个被检测部74。因此,在利用传感器46检测制动盘41的旋转的情况下,能够提高制动盘41的旋转检测的分辨率。
另外,被检测部74相对于第一减重孔71配置于径向外侧,该第一减重孔71相对于紧固部73配置于径向外侧。因此,能够将被检测部74在径向上靠近外侧地配置,能够在周向上设置多个被检测部74。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制动盘41具备减重孔和旋转检测用的被检测部74,减重孔具备第一减重孔71和相对于第一减重孔71配置于径向外侧的第二减重孔72,被检测部74在径向上设置于第一减重孔71与第二减重孔72之间。
根据该结构,通过在制动盘41的径向上设置于互不相同的位置的第一减重孔71及第二减重孔72,能够增大减重孔的数量,能够有效地使制动盘41轻量化。另外,在制动盘41的径向上,被检测部74设置于第一减重孔71与第二减重孔72之间,因此能够将被检测部74在径向上靠近外侧地配置。由此,能够在制动盘41的周向上较大地确保用于配置被检测部74的空间,能够在周向上设置多个被检测部74。因此,能够提高制动盘41的旋转检测的分辨率。
另外,检测被检测部74的传感器46与被检测部74对置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与被检测部74对置的传感器46而适当地对被检测部74进行检测。
另外,制动盘41具备通过固定件62而紧固于前轮13的紧固部73,第一减重孔71相对于紧固部73配置于径向外侧。
根据该结构,被检测部74相对于第一减重孔71配置于径向外侧,该第一减重孔71相对于紧固部73配置于径向外侧,因此能够将被检测部74在径向上靠近外侧地配置。由此,能够在周向上设置多个被检测部74,能够提高制动盘41的旋转检测的分辨率。
并且,被检测部74、第一减重孔71以及第二减重孔72是对单一的制动盘41的坯料进行孔加工而形成的孔。
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地形成具备被检测部74、第一减重孔71以及第二减重孔72的制动盘41。
另外,制动盘41具备被制动钳42夹压的夹压部41a,在夹压部41a上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第二减重孔72,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第一减重孔71,第一减重孔71的单体的大小比第二减重孔72的单体的大小要大。
根据该结构,设置于夹压部41a的第二减重孔72的大小比第一减重孔71小,因此能够与制动钳42的夹压对应地确保夹压部41a的强度。另外,第一减重孔71的大小比第二减重孔72的大小要大,因此能够通过第一减重孔71有效地实现轻量化。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制动盘41应用于作为自动二轮车的鞍乘型车辆10的构造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具备两个前轮或后轮的3轮的鞍乘型车辆、具备4个以上车轮的鞍乘型车辆及其他车辆的制动盘。
[由上述实施方式支持的结构]
上述实施方式支持以下的结构。
(结构1)一种制动盘,其具备减重孔和旋转检测用的被检测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重孔具备第一减重孔和相对于所述第一减重孔配置于径向外侧的第二减重孔,所述被检测部在径向上设置于所述第一减重孔与所述第二减重孔之间。
根据该结构,通过在制动盘的径向上设置于互不相同的位置的第一减重孔及第二减重孔,能够增大减重孔的数量,能够有效地使制动盘轻量化。另外,在制动盘的径向上,被检测部设置于第一减重孔与第二减重孔之间,因此能够将被检测部在径向上靠近外侧地配置。由此,能够在制动盘的周向上较大地确保用于配置被检测部的空间,能够在周向上设置多个被检测部。因此,能够提高制动盘的旋转检测的分辨率。
(结构2)在结构1的制动盘中,其特征在于,检测所述被检测部的传感器与所述被检测部对置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与被检测部对置的传感器而适当地对被检测部进行检测。
(结构3)在结构1或2的制动盘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盘具备通过固定件而紧固于车轮的紧固部,所述第一减重孔相对于所述紧固部配置于径向外侧。
根据该结构,被检测部相对于第一减重孔配置于径向外侧,该第一减重孔相对于紧固部配置于径向外侧,因此能够将被检测部在径向上靠近外侧地配置。由此,能够在周向上设置多个被检测部,能够提高制动盘的旋转检测的分辨率。
(结构4)在结构1至3中任一项的制动盘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被检测部、所述第一减重孔以及所述第二减重孔是对单一的制动盘的坯料进行孔加工而形成的孔。
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地形成具备被检测部、第一减重孔以及第二减重孔的制动盘。
(构成5)在结构1至4中任一项的制动盘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盘具备被制动钳夹压的夹压部,所述第二减重孔在所述夹压部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减重孔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减重孔的单体的大小比所述第二减重孔的单体的大小要大。
根据该结构,设置于夹压部的第二减重孔的大小比第一减重孔小,因此能够与制动钳的夹压对应地确保夹压部的强度。另外,由于第一减重孔的大小比第二减重孔的大小要大,因此能够通过第一减重孔有效地实现轻量化。
标号说明
13:前轮(车轮);
41:制动盘;
41a:夹压部;
42:制动钳;
46:传感器;
62:固定件;
71:第一减重孔(减重孔);
72:第二减重孔(减重孔);
73:紧固部;
74:被检测部。
Claims (5)
1.一种制动盘,其具备减重孔和旋转检测用的被检测部(74),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重孔具备第一减重孔(71)和相对于所述第一减重孔(71)配置于径向外侧的第二减重孔(72),
所述被检测部(74)在径向上设置于所述第一减重孔(71)与所述第二减重孔(72)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盘,其特征在于,
检测所述被检测部(74)的传感器(46)与所述被检测部(74)对置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动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动盘具备通过固定件(62)而紧固于车轮(13)的紧固部(73),
相对于所述紧固部(73),所述第一减重孔(71)被配置于径向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动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检测部(74)、所述第一减重孔(71)以及所述第二减重孔(72)是对单一的制动盘的坯料进行孔加工而形成的孔。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动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动盘具备被制动钳(42)夹压的夹压部(41a),
在所述夹压部(41a)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减重孔(72),
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减重孔(71),
所述第一减重孔(71)的单体的大小比所述第二减重孔(72)的单体的大小要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2008482 | 2022-01-24 | ||
JP2022-008482 | 2022-01-24 | ||
PCT/JP2022/046051 WO2023139986A1 (ja) | 2022-01-24 | 2022-12-14 | ブレーキディスク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8556165A true CN118556165A (zh) | 2024-08-27 |
Family
ID=873480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80089194.XA Pending CN118556165A (zh) | 2022-01-24 | 2022-12-14 | 制动盘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WO2023139986A1 (zh) |
CN (1) | CN118556165A (zh) |
WO (1) | WO2023139986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938653B2 (ja) * | 2000-07-19 | 2007-06-2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輪速度検出装置の取付構造 |
DE102017110946A1 (de) * | 2017-05-19 | 2018-11-22 | Gustav Magenwirth Gmbh & Co. Kg | Radeinheit für ein Fahrzeug |
-
2022
- 2022-12-14 JP JP2023575129A patent/JPWO2023139986A1/ja active Pending
- 2022-12-14 WO PCT/JP2022/046051 patent/WO202313998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2-12-14 CN CN202280089194.XA patent/CN118556165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WO2023139986A1 (zh) | 2023-07-27 |
WO2023139986A1 (ja) | 2023-07-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749465B1 (en) | Mounting structure of wheel speed sensor ring | |
US7274188B2 (en) | Pulser ring mounting structure including an annular groove formed on a side surface of a brake disk to which the pulser ring is mounted | |
EP2930032B1 (en) |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 |
US8430215B2 (en) | Brake disks for a vehicl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and vehicle incorporating same | |
CN107499440A (zh) | 制动盘和速度传感器环的安装结构 | |
JP5202436B2 (ja) | 鞍乗型車両のブレーキディスク締付け構造 | |
US10598680B2 (en) | Pulser ring mounting structure | |
US10288639B2 (en) | Wheel speed detecting device | |
WO2019064902A1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 |
JP3382387B2 (ja) |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車輪速度検出装置 | |
CN118556165A (zh) | 制动盘 | |
JP6364664B2 (ja) | 鞍乗型車両のセンサ取付構造 | |
EP2927021B2 (en) | Wheel support mechanism | |
EP4026762B1 (en) | Wheel speed sensor mounting structure | |
US7278521B2 (en) | Disc rotor of disc brake device for vehicle and disc brake device | |
CN215180287U (zh) | 车轮结构 | |
JP6966985B2 (ja) | 車輪カバー構造 | |
US11319019B2 (en) | Saddle riding vehicle | |
WO2020202198A1 (en) | Multi-purpose swing arm of vehicle | |
US8672102B2 (en) | Brake system for a motor vehicl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