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514474A - 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8514474A CN118514474A CN202310142150.5A CN202310142150A CN118514474A CN 118514474 A CN118514474 A CN 118514474A CN 202310142150 A CN202310142150 A CN 202310142150A CN 118514474 A CN118514474 A CN 11851447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amper
- wall
- port
- outlet
- air flow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6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2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5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257 thaw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638 solvent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10000002683 foo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7
- 108010084652 homeobox protein PITX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7935 neu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143 conditio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750 conditio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792 war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8109 developmental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744 fore-foo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10),包括:壳体(100),允许气流通过;壳体(100)具有第一壁(110)、第二壁(120)和第一中间壁(130);第一壁(110)和第一中间壁(130)在壳体(100)内限定第一通道口(P1);第二壁(120)和第一中间壁(130)在所述壳体(100)内限定第二通道口(P2);第一主风门(170),在壳体(100)内具有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以及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其中:在第一位置,第一主风门(170)关闭第二通道口(P2),并打开第一通道口(P1);在中间位置,第一主风门(170)打开第一通道口(P1)和第二通道口(P2);在第二位置,第一主风门(170)关闭第一通道口(P1),并打开第二通道口(P2)。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的配件领域,更具体地涉及用于车辆的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用于车辆的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可以使用内循环空气或外部新鲜空气来进行车辆车厢内部的空气和温度调节。然而,在现有技术中,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为实现对气流的控制和引导,存在结构复杂、不够紧凑的缺点。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车辆的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其包括:
壳体,设置为允许气流通过,所述壳体具有第一壁、第二壁和第一中间壁;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一中间壁在所述壳体内限定第一通道口;所述第二壁和所述第一中间壁在所述壳体内限定第二通道口;
第一主风门,在所述壳体内具有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以及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其中:
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主风门关闭所述第二通道口,并打开所述第一通道口;
在所述中间位置,所述第一主风门打开所述第一通道口和所述第二通道口;
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一主风门关闭所述第一通道口,并打开所述第二通道。
由此,在本公开提出的用于车辆的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中,通过壳体中的各个壁和第一主风门的设置,能够根据实际需要控制第一通道口和第二通道口的打开或关闭,从而能够控制气流可否通过第一通道口和/或第二通道口,实现了对气流的控制和引导,并且使得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的结构紧凑、功能丰富且更加节能高效。
本申请提出的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还可以包括以下进一步发展中的一项或多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风门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中间壁抵接,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壁抵接,以使所述第一主风门关闭所述第二通道口,并打开所述第一通道口;在所述中间位置,所述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一中间壁之间,所述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二壁和所述第一中间壁之间,以使所述第一主风门打开所述第一通道口和所述第二通道口;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壁抵接,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中间壁抵接,以使所述第一主风门关闭所述第一通道口,并打开所述第二通道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风门绕第一旋转轴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还包括热交换元件;所述热交换元件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壁用于将通过所述热交换元件的气流分隔成第一气流和第二气流;其中:当所述第一主风门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通道口允许所述第一气流通过;当所述第一主风门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通道口允许所述第一气流通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在所述壳体内限定第三通道口;所述第三通道口容许所述第一气流通过,其中,沿所述第一气流的流动方向,所述第三通道口位于所述第一通道口和所述第二通道口的上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均自所述热交换元件的下游表面朝远离所述热交换元件的方向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具有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其中:当所述第一主风门在所述第一位置时,通过所述第一通道口的所述第一气流被所述第一主风门引导而流向所述第一出口;当所述第一主风门在所述中间位置时,所述第二出口被关闭,使得通过所述第一通道口的所述第一气流流向所述第一出口;当所述第一主风门在所述第二位置时,通过所述第二通道口的所述第一气流被所述第一主风门引导而流向所述第二出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还包括第一混合风门,所述第一混合风门设置在所述热交换元件的上游,并用于产生绕过所述热交换元件的第一旁通气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热交换元件上游的蒸发器,所述蒸发器与所述热交换元件之间具有第一分隔壁;所述第一分隔壁用于分隔所述蒸发器和所述热交换元件之间的空间;所述第一混合风门位于所述分隔壁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口是第一前吹面出口/和或第一除霜出口,所述第二出口是后吹面出口和/或后吹脚出口。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以示意性的方式示出了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的顶视图;
图2以示意性的方式示出了图1所示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的沿A-A线的剖面图,其中主风门处于第一位置;
图3以示意性的方式示出了图1所示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的沿A-A线的剖面图,其中主风门处于中间位置;
图4以示意性的方式示出了图1所示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的沿A-A线的剖面图,其中主风门处于第二位置;
图5以示意性的方式示出了图1所示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的沿B-B线的剖面图,其中第二主风门处于第一风门位置;
图6以示意性的方式示出了图1所示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的沿B-B线的剖面图,其中第二主风门处于第二风门位置;
图7以示意性的方式示出了图1所示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的沿B-B线的剖面图,其中第二主风门处于中间风门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装置。为使本实用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因此,以下对结合附图提供的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公开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公开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上下文另有定义,否则单数形式包括复数形式。在整个说明书中,术语“包括”、“具有”、等在本文中用于指定所述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部件或其组合的存在,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部件或其组合。
另外,即使包括诸如“第一”、“第二”等序数的术语可用于描述各种部件,但这些部件并不受这些术语的限制,并且这些术语仅用于区分一个元件与其他元件。例如,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第一部件可以被称为第二部件,并且类似地,第二部件可以被称为第一部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公开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如图1-7所示,本发明提出的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10可以用于车辆,例如机动车辆、电动车辆或混合动力车辆。该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10包括允许气流流通的壳体100和设置在壳体100内的各个构件,本发明意图经由壳体100和各个构件之间的配合来根据实际需要使期望的气流以期望的流量或比率流过相应的气流通道并到达期望的出口,从而满足车辆车厢内的司机和乘客对车辆车厢内部的空气和温度的控制调节要求,同时能够节约车辆的能量,尤其是供应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的10能量——这在电动车辆或混合动力车辆中尤为重要。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2-4所示,本发明提出的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10的壳体100可以设置有第一壁110、第二壁120和第一中间壁130,第一壁110、第二壁120和第一中间壁130更加具体地设置在壳体100的内壁上,其中第一壁110和第一中间壁130设置为在壳体100内限定了第一通道口P1,第二壁120和第一中间壁130设置为在壳体100内限定了第二通道口P2。第一通道口P1或第二通道口P2打开时,气流能够流动通过相应通道口;第一通道口P1或第二通道口P2关闭时,气流则不再能够流动通过相应通道口。为了实现第一通道口P1和第二通道口P2的打开和关闭控制,可以设置该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10还包括位于壳体100内的第一主风门170,该第一主风门170被设置为能够在壳体100内具有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以及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其中:在第一位置,第一主风门170关闭第二通道口P2,并打开第一通道口P1(如图2所示),即这时气流能够通过第一通道口P1而不能通过第二通道口P2;在中间位置,第一主风门170打开第一通道口P1和第二通道口P2(如图3所示),即这时气流能够同时流动通过第一通道口P1和第二通道口P2;在第二位置,第一主风门170关闭所述第一通道口P1,并打开第二通道口P2(如图4所示),即这时气流能够流动通过第二通道口P2而不能通过第一通道口P1。更加具体地,第一主风门170设置为可以占据位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多个中间位置,且在不同中间位置时,第一通道口P1和第二通道口P2的打开程度不同,从而允许根据实际需要来控制同时流动通过第一通道口P1的气流量和第二通道口P2的气流量。
应注意,第一壁110、第二壁120和第一中间壁130可以根据壳体100内的空间和/或第一主风门170的构造而各自设置为至少部分地平面的和/或曲面的,且第一壁110、第二壁120和第一中间壁130可以各自设置为包括不同的部分。本申请的图中示出的具体形式仅仅是示意性而非排他性的,其他形式的、能够与主风门实现上述配合关系的第一壁、第二壁和第一中间壁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由此,在本公开提出的用于车辆的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10中,通过壳体100中的第一壁110、第二壁120和第一中间壁130以及第一主风门170的设置,能够以简单且紧凑的结构、以不增加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10的占地空间的方式根据实际需要控制第一通道口P1和第二通道口P2的打开或关闭及它们的打开程度,从而能够控制气流可否通过第一通道口P1和/或第二通道口P2,实现了对气流的有效分流和引导。
如图2-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主风门170构造为具有第一端171和第二端172,以使得:在第一位置时,第一主风门170的第一端171与第一中间壁130抵接,第一主风门170的第二端172与第二壁120抵接,以使第一主风门170关闭第二通道口P2,并打开第一通道口P1(如图2所示);在中间位置,第一主风门170的第一端171位于第一壁110和第一中间壁130之间,第一主风门170的第二端172位于第二壁120和第一中间壁130之间,以使第一主风门170同时打开第一通道口P1和第二通道口P2(如图3所示);在第二位置,第一主风门170的第一端171与第一壁110抵接,第一主风门170的第二端172与第一中间壁130抵接,以使第一主风门170关闭第一通道口P1,并打开第二通道口P2(如图4所示)。由此,允许以简单的结构经由第一主风门170实现对第一通道口P1和第二通道口P2的打开与否和打开程度的控制。
如图2-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主风门170绕第一旋转轴X1可转动地设置在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10的壳体100内。这允许对第一主风门170的角位置实现较为便捷的调节和控制。更加具体地,如图所示,第一主风门170可以包括绕第一旋转轴X设置的中间部分和从中间部分径向向外延伸且彼此成角度设置的第一阀瓣173和第二阀瓣174,第一主风门170的第一端171可以是第一阀瓣173的自由端,第一主风门170的第二端172则可以是第二阀瓣174的自由端。可选地,第一阀瓣173和第二阀瓣174设置为以同步的方式转动。由此,通过绕第一旋转轴X1转动第一主风门170,即可以实现第一主风门170的角位置调节,从而允许其能够根据需要占据第一位置、第二位置或处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任一中间位置。
在更加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10的壳体100可以包括彼此相对设置的第一壳体板10Oa和第二壳体板(未示出)以及在第一壳体板100a和第二壳体板之间延伸的第一外围壳体部分100b。在这样的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壁110和第二壁120可以设置为在第一壳体板100a与第二壳体板之间延伸,第一中间壁130也可以设置为第一壳体板100a与第二壳体板之间延伸。可选地,第一中间壁130可以与壳体100的第一外围壳体部分100b是一体的。进一步地,第一主风门170的第一阀瓣173和第二阀瓣174也可以设置为处于第一壳体板100a与第二壳体板之间,以能够根据实际需要来有效关闭第一通道口P1或第二通道口P2,从而能够实现对气流流动的较为精确的引导和控制。更加具体地,如图所示,第一中间壁130可以包括上端部分和下端部分,其中在第一主风门170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主风门170的第一端171抵接第一中间壁130的下端部分,在第一主风门170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一主风门170的第一端171抵接第一中间壁130的上端部分。
如图2-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10还可以包括位于壳体100内的热交换元件200。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第一壁110可以设置为将穿过热交换元件200的气流分隔成第一气流F1和第二气流F2,其中:当第一主风门170在第一位置时,第一通道口P1允许第一气流F1通过,而第二通道口P2则不允许第一气流F1通过(如图2所示);当第一主风门170在第二位置时,第二通道口P2允许第一气流F1通过,而第一通道口P1则不允许第一气流F1通过(如图4所示)。此外,在第一主风门170处于任一中间位置时,第一气流F1可以同时流动通过第一通道口P1和第二通道口P2,通过第一通道口P1和第二通道口P2的第一气流的流量则与第一通道口P1和第二通道口P2各自的打开程度相关。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热交换元件200可以是加热元件,通过该热交换元件200的气流是被加热的气流。
如图2-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壁110和第二壁120还可以设置为在壳体100内限定第三通道口P3,该第三通道口P3容许来自热交换元件200的第一气流F1通过,且沿着第一气流F1的流动方向,第三通道口P3位于第一通道口P1和第二通道口P2的上游。在更加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壁110和第二壁120可以设置为均自热交换元件200的下游表面朝远离热交换元件200的方向延伸。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第三通道口P3则限定在第一壁110与第二壁120之间。更加具体地,第一壁110可以自热交换元件200的下游表面的中间部分处朝远离热交换元件200的方向延伸,第二壁120则可以自热交换元件200的下游表面的端部边缘处朝远离热交换元件200的方向延伸,从而使得来自热交换元件200的第一气流F1完全经由第三通道口P3流动离开热交换元件200。
如图2-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10的壳体100可以设置为具有第一出口150和第二出口160,即壳体100内的气流可以在经该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调节10之后经由第一出口150和/或第二出口160流出,例如到达车辆车厢内部的相应区域中。在这样的实施例中,至少可以设置:当第一主风门170在第一位置时,通过第一通道口P1的第一气流F1流向第一出口150;当第一主风门170在第二位置时,通过第二通道口P2的第一气流F1流向第二出口160;当第一主风门170在中间位置时,第二出口160可以被关闭,使得通过第一通道口P1的第一气流F1也流向第一出口150。当然,根据实际需要,在第一主风门170处于中间位置时,第二出口160也可以至少部分地打开,以允许第一气流F1也流向第二出口160。由此,本申请提出的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10可以允许对到第一出口150和到第二出口160的气流的独立的调节和控制。
可选地,第一出口150是第一前吹面出口151/和或第一除霜出口152;还可选地,第二出口160是后吹面出口161和/或后吹脚出口162。应注意,这里的″前″和″后″分别指车辆车厢内部的前排座位中的至少一个和后排座位中的至少一个。可选地,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10的壳体100内还可以设置有用于控制第一前吹面出口151的打开或关闭及其打开程度的第一前吹面风门153和/或用于控制第一除霜出口152的打开或关闭及其打开程度的第一除霜风门154;更加具体地,第一前吹面风门153位于从第一通道口P1到第一前吹面出口151的流体路径上和/或第一除霜风门154位于第一通道口P1到第一除霜出口152的流体路径上。还可选地,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10的壳体100内还可以设置有用于控制后吹面出口161的打开或关闭及其打开程度的后吹面风门163和/或用于控制后吹脚出口162的打开或关闭及其打开程度的后吹脚风门164;更加具体地,后吹面风门163位于从第二通道口P2到后吹面出口161的流体路径上和/或后吹脚风门164位于从第二通道口P2到后吹脚出口162的流体路径上。由此,可以经由各个风门的组合使用方式来控制气流的流动和流量。
更加具体地,可以看作第一壁110将热交换元件200下游的壳体内部空间划分为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来自热交换元件100的第一气流F1直接进入了第一空间,来自热交换元件200的第二气流F2直接进入了第二空间。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出口150可以被看作设置在第二空间的最下游,第二出口160则可以被看作设置在第一空间的最下游。此外,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壁120可以设置在第一空间中、并从热交换元件200的下游表面的端部边缘延伸。
如图2-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10还可以包括设置在壳体100内部的第一混合风门180,该第一混合风门180可以设置在热交换元件200的上游,并被设置为能够产生绕过热交换元件200的第一旁通气流BF1,即第一旁通气流BF1将不会通过热交换元件200而直接到达热交换元件200的下游。这允许使用处于不同温度的气流,从而满足车辆车厢内部的各种温度需求。更加具体地,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10的壳体100可以包括限定在热交换元件200的第一端部边缘与壳体100之间的第一旁通气流通道口BP1,第一混合风门180则设置为能够控制该第一旁通气流通道口BP1的打开或关闭以及打开程度,从而能够控制经由该第一旁通气流通道口BP1流过的第一旁通气流BF1的量。例如,第一混合风门180设置为能够处于第一极限位置、第二极限位置和第一极限位置与第二极限位置之间的多个中间旁通位置,其中在第一极限位置,如图2所示,第一旁通气流通道口BP1完全打开以允许产生最大量的第一旁通气流BF1;在第二极限位置(未示出),第一旁通气流通道口BP1完全关闭以不再产生第一旁通气流BF1;在不同的中间旁通位置,第一旁通气流通道口BP1不同程度地打开以允许根据实际需要产生期望量的第一旁通气流BF1。由此,第一混合风门180和第一旁通气流通道口BP1的设置允许控制到达下游的第一旁通气流BF1的量,从而允许在宽范围内调节下游气流的温度。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混合风门180可以是滑动风门或蝶形风门。
如图2-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10还包括位于热交换元件上游200的蒸发器300,该蒸发器300与热交换元件200之间具有第一分隔壁140,该第一分隔壁140设置为分隔蒸发器300和热交换元件200之间的空间。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第一混合风门180可以位于第一分隔壁140的一侧。在更加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分隔壁140设置为将蒸发器300和热交换元件200之间的空间分隔为第三空间和第四空间,其中从第三空间进入热交换元件200的气流成为了第一气流F1,从第四空间进入热交换元件200的气流成为了第二气流F2,第一混合风门180则位于第三空间中。
可选地,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10也可以包括位于第四空间中的第二混合风门190,该第二混合风门190同样设置为产生第二旁通气流BF2或产生可调节的量的第二旁通气流BF2,以实现更为多样化的调节模式。更加具体地,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10的壳体100可以包括限定在热交换元件200的与第一端部边缘相对的第二端部边缘、更加具体地位于第二空间中的端部边缘与壳体100之间的第二旁通气流通道口BP2,该第二混合风门190则设置为能够控制该第二旁通气流通道口BP2的打开或关闭以及打开程度。
下面将描述在第一主风门170分别位于第一位置、中间位置和第二位置时,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10的各种操作模式。
(一)第一主风门170位于第一位置,即第一主风门170打开第一通道口P1,关闭第二通道口P2
如图2所示,这时气流可以流过第一通道口P1,而不能流过第二通道口P2,从而阻止来自热交换元件200的第一气流F1能够流过第二通道口P2从而到达第二通道口P2的下游,同时允许绕过所述热交换元件200的第一旁通气流BF1流向第二出口160;更加具体地,可以使得绕过热交换元件200的第一旁通气流BF1能够流到第二通道口P2的下游,更加具体地,流到后吹面出口161。
在第一出口150包括第一前吹面出口151和第一除霜出口152的情况下,可以选用除霜模式、前吹面模式或前吹面除霜模式,示意性地包括:
在选用除霜模式时,第一前吹面风门153可以位于将第一前吹面出口151完全关闭的位置,第一除霜风门154可以位于将第一除霜出口152完全或部分打开的位置,使得经由热交换元件200的气流可以在第一主风门170的阻隔和引导之下全部流向第一除霜出口152。更加具体地,在除霜模式中,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10的第二混合风门190可以处于完全关闭第二旁通气流通道口BP2的位置,使得没有第二旁通气流BF2到达第一除霜出口152。由此,可以确保在较短时间内完成除霜;
在选用前吹面模式时,第一除霜风门154可以位于将第一除霜出口152完全关闭的位置,第一前吹面风门153可以位于将第一前吹面出口151完全或部分打开的位置,使得经由热交换元件200的气流和/或经由第二旁通气流通道口BP2的第二旁通气流BF2可以在第一主风门170的阻隔和引导之下全部流向第一前吹面出口151;
在选用前吹面除霜模式时,第一除霜风门154可以位于将第一除霜出口152全部或部分打开的位置,第一前吹面风门153可以位于将第一前吹面出口151完全或部分打开的位置,使得经由热交换元件200的气流和/或经由第二旁通气流通道口BP2的第二旁通气流BF2可以在第一主风门170的阻隔和引导之下同时流向第一除霜出口152和第一前吹面出口151。
在第二出口160包括后吹面出口161和后吹脚出口162的情况下,则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调节第一混合风门180的位置以使得其处于完全打开或部分打开第一旁通气流通道口BP1的位置,还可以调节后吹面风门163和/或后吹脚风门164的位置,以使得可以选用全冷后吹面模式或全冷后吹脚模式或全冷后吹面吹脚模式。当然,这时第一混合风门180、后吹面风门163和后吹脚风门164也可以处于关闭位置,以使得没有风能够到达后吹面出口和后吹脚出口,这尤其在车辆车厢后排没有乘客或者乘客不需要空气调节的情况是优选的,从而使得可以将全部风都被送往车辆车厢前排。
(二)第一主风门170处于中间位置,即第一主风门170同时打开第一通道口P1和第二通道口P2
如图3所示,这时气流可以同时流过第一通道口P1和第二通道口P2。
在第一出口150包括第一前吹面出口151和第一除霜出口152、第二出口160包括后吹面出口161和后吹脚出口162的情况下,可以选用多种模式,示意性地包括:
在后吹面风门163和后吹脚风门164相应位于关闭后吹面出口161和后吹脚出口162的位置时,最大风量可以被送至前排。这时可以选用除霜模式、前吹面模式、前吹面除霜模式。更加具体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调节和控制第一混合风门180和/或第二混合风门190和/或第一除霜风门154和/或第一前吹面风门153的位置,以选用期望的模式和该模式下的各种气流风量,并因此可以选用期望的温度。
相反,在第一除霜风门154和第一前吹面风门153相应位于关闭第一除霜出口152和第一前吹面出口151的位置时,最大风量可以被送至后排。这时可以选用后吹脚模式、后吹面模式或后吹面吹脚模式。更加具体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调节和控制第一混合风门180和/或第二混合风门190和/或后吹面风门163和/或后吹脚风门164的位置,以选用期望的模式和该模式下的各种气流风量,并因此可以选用期望的温度。
此外,还可以设置第一除霜风门154和第一前吹面风门153中的一者或两者相应地处于打开第一除霜出口152和第一前吹面出口151中的一者或两者的位置,同时后吹面风门163和后吹脚风门164中的一者或两者相应地处于打开后吹面出口161和后吹脚出口162中的一者或两者的位置,这时可以根据需要调节和控制第一混合风门180和/或第二混合风门190和/或后吹面风门163和/或后吹脚风门164的位置,以选用期望的模式和该模式下的各种气流风量,并因此可以选用期望的温度。
(三)第一主风门170处于第二位置,即第一主风门170关闭第一通道口P1并打开第二通道口P2
如图4所示,这时气流可以流过第二通道口P2,而不能流过第一通道口P1。
在第一出口150包括第一前吹面出口151和第一除霜出口152、第二出口160包括后吹面出口161和后吹脚出口162的情况下,可以彼此独立地调节和控制流向第一出口150和第二出口160的气流的量和温度。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第二混合风门190关闭,从而只有经过热交换元件200的第二气流F2能够到达第一出口150。这时可以根据第一前吹面风门153和第一除霜风门154的位置和状态,来选用所需模式和风量。
此外,也可以将第二混合风门190全部或部分打开,从而允许第二旁通气流BF2和经过热交换元件200的第二气流F2都能够到达第一出口150。这时可以根据第一前吹面风门153和第一除霜风门154的位置和状态,来选用所需模式和风量。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第一混合风门180关闭,从而选用后排全加热模式,即后吹面全加热模式或后吹脚全加热模式或后吹面吹脚全加热模式,这时只有经过热交换元件200的第一气流F1能够到达第二出口160。且这时可以通过调节后吹面风门163和后吹脚风门164的位置或状态来选用期望的模式和风量。
此外,也可以将第一混合风门180打开,从而允许第一旁通气流BF1和经过热交换元件200的第一气流F1都能够到达第二出口160。这时可以通过调节第一混合风门180以及后吹面风门163和后吹脚风门164的位置或状态来选用期望的模式和风量。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4-7所示,本发明提出的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10的壳体100还可以设置第三壁410、第四壁420和第二中间壁430,第三壁410、第四壁420和第二中间壁430更加具体地设置在壳体100的内壁上,其中第三壁410和第二中间壁130设置为在壳体100内限定了第四通道口P4,第四壁420和第二中间壁430设置为在壳体100内限定了第五通道口P5。第四通道口P4或第五通道口P5打开时,气流能够流动通过相应通道口;第四通道口P4或第五通道口P5关闭时,气流则不再能够流动通过相应通道口。为了实现第四通道口P4和第五通道口P5的开度控制,可以设置该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10还包括位于壳体100内的第二主风门470,该第二主风门470被设置为能够在壳体100内具有第一风门位置、第二风门位置以及位于第一风门位置和第二风门位置之间的中间风门位置,其中:在第一风门位置,第二主风门470关闭第四通道口P4,并打开第五通道口P5,即这时气流能够通过第五通道口P5而不能通过第四通道口P4;在中间风门位置,第二主风门470打开第四通道口P4和第五通道口P5,即这时气流能够同时流过第四通道口P4和第五通道口P5;在第二风门位置,第二主风门470打开第四通道口P4,并关闭第五通道口P5,即这时气流能够流过第四通道口P4而不能流过第五通道口P5。更加具体地,第二主风门470设置为可以占据位于第一风门位置与第二风门位置之间的多个中间风门位置,且在不同中间风门位置时,第四通道口P4和第五通道口P5的打开程度不同,从而允许根据实际需要来控制同时流动通过第四通道口P4的气流量和第五通道口P5的气流量。
应注意,第三壁410、第四壁420和第二中间壁430可以根据壳体100内的空间和/或第二主风门470的构造而各自设置为至少部分地平面的和/或曲面的,且第三壁410、第四壁420和第二中间壁430可以各自设置为包括不同的部分。本申请的图中示出的具体形式仅仅是示意性而非排他性的,其他形式的、能够与第二主风门470实现上述配合关系的第三壁、第四壁和第二中间壁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由此,在本公开提出的用于车辆的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10中,通过壳体100中的第三壁410、第四壁420和第二中间壁430以及第二主风门470的设置,能够以简单且紧凑的结构、以不增加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10的占地空间的方式根据实际需要控制第四通道口P4和第五通道口P5的打开或关闭及它们的打开程度,从而能够控制气流可否通过第四通道口P4和/或第五通道口P5,实现了对气流的有效分流和引导。
如图5-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主风门470构造为具有第一抵接端471、第二抵接端472和位于第一抵接端471与第二抵接端472之间的中间部475,中间部475设置在第二中间壁430上,以使得:在第一风门位置,第二主风门470的第一抵接端471与第三壁410抵接,第二抵接端472不与第四壁420抵接,以使第二主风门470关闭第四通道口P4,并打开第五通道口P5(如图5所示);在中间风门位置,第二主风门470的第一抵接端471位于第三壁410和第二中间壁430之间,第二主风门470的第二抵接端472位于第四壁420和第二中间壁430之间,以使第二主风门470同时打开第四通道口P4和第五通道口P5;在第二风门位置,第二主风门470的第二抵接端472与第四壁420抵接,而第二主风门470的第一抵接端471不与第三壁410抵接,以使第二主风门470打开第四通道口P4,并关闭第五通道口P5。由此,允许以简单的结构经由第二主风门470实现对第四通道口P4和第五通道口P5的打开与否和打开程度的控制。更加具体地,在第二主风门470处于第一风门位置时,其第二抵接端472抵靠壳体100的限定第五通道口P5的侧壁的部分上,以允许完全打开第五通道口P5。类似地,在第二主风门470处于第二风门位置时,其第一抵接端471抵靠壳体100的限定第四通道口P4的侧壁的部分上,以允许完全打开第四通道口P4。
如图5-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主风门470绕第二旋转轴X2可转动地设置在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10的壳体100内。这允许对第二主风门470的角位置实现较为便捷的调节和控制。更加具体地,如图所示,第二主风门470的中间部475可以绕第二旋转轴X2设置,且第二主风门470包括从中间部475径向向外延伸且彼此成角度设置的第三阀瓣473和第四阀瓣474,第二主风门470的第一抵接端471可以是第三阀瓣473的自由端,第二主风门470的第二抵接端472则可以是第四阀瓣474的自由端。可选地,第三阀瓣473和第四阀瓣474设置为以同步的方式转动。由此,通过绕第二旋转轴X2转动第二主风门470,即可以实现第二主风门470的角位置调节,从而允许其能够根据需要占据第一风门位置、第二风门位置或处于第一风门位置和第二风门位置之间的任一中间风门位置。
在更加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10的壳体100可以包括彼此相对设置的第三壳体板100c和第四壳体板(未示出)以及在第三壳体板100c和第四壳体板之间延伸的第二外围壳体部分100d。在这样的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三壁410、第四壁420和第二中间壁430可以设置为在第三壳体板100c与第四壳体板之间延伸。可选地,第二中间壁430和第四壁420可以与壳体100的第二外围壳体部分100d是一体的。进一步地,第二主风门470的第三阀瓣473和第四阀瓣474也可以设置为处于第三壳体板100c与第四壳体板之间,以能够根据实际需要来有效关闭第四通道口P4或第五通道口P5,从而能够实现对气流流动的较为精确的引导和控制。
如图5-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10还可以包括位于壳体100内的热交换元件200。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第三壁410可以设置为将穿过热交换元件200的气流分隔成第三气流F3和第四气流F4,其中:当第二主风门470在第一风门位置时,第五通道口P5允许第三气流F3通过,而第四通道口P4则不允许第三气流F3和第四气流F4通过(如图5所示);当第二主风门470在第二风门位置时,第四通道口P4允许第三气流F3通过,而第五通道口P5则不允许第三气流F3和第四气流F4通过(如图6所示)。此外,在第二主风门470处于中间风门位置时,第四气流F4可以同时流动通过第四通道口P4和第五通道口P5,第三气流F3可以至少流动通过第五通道口P5(如图7所示)。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热交换元件200可以是加热元件,通过该热交换元件200的气流是被加热的气流。在更加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三壁410可以设置为自热交换元件200的下游表面朝远离热交换元件200的方向延伸。更加具体地,第三壁410可以自热交换元件200的下游表面的中间部分处朝远离热交换元件200的方向延伸。
如图5-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10的壳体100可以设置为具有前吹脚出口464,以使得壳体100内的气流可以在经该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调节10之后经由前吹脚出口464到达车辆车厢内部的前排乘客和/或司机的脚。在这样的实施例中,可以设置前吹脚出口464能够与第五通道口P5流体连通,以使得将第五通道口P5打开和关闭也相应地将前吹脚出口464打开和关闭,且第五通道口P5的打开程度对应于前吹脚出口464的打开程度。即,在这样的实施例中,无需再单独设置用于控制前吹脚出口464的打开和关闭以及打开程度的风门。进一步地,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10的壳体100可以设置为具有第三出口450,即壳体100内的气流可以在经该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调节10之后经由第三出口450流出,例如到达车辆车厢内部的相应区域中。
在这样的实施例中,可以设置:当第二主风门470处于第一风门位置时,如图5所示,第三气流F3被第二主风门470引导而通过第五通道口P5流向前吹脚出口464,第三气流F3和第四气流F4均不能流过第四通道口P4,更加具体地第四气流F4可以流向第三出口450;当第二主风门470处于第二风门位置时,如图6所示,第三气流F3被第二主风门470引导而通过第四通道口P4流向第三出口450,第三气流F3和第四气流F4均不能流过第五通道口P5,更加具体地第四气流F4也可以流向第三出口450;当第二主风门470处于中间风门位置时,如图7所示,第三气流F3被第二主风门470引导而通过第五通道口P5流向前吹脚出464口,第四气流F4的一部分也可以被第二主风门470引导而通过第四通道口P4和第五通道口P5流向前吹脚出口464,更加具体地第四气流F4的另一部分可以流向第三出口450。由此,本申请提出的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10可以允许对到第三出口450和到前吹脚出口464的气流的独立的调节和控制。
可选地,第三出口450是第二前吹面出口451/和或第二除霜出口452。应注意,这里的″前″指车辆车厢内部的前排座位中的至少一个。可选地,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10的壳体100内还可以设置有用于控制第二前吹面出口451的打开或关闭及其打开程度的第二前吹面风门453和/或用于控制第二除霜出口452的打开或关闭及其打开程度的第二除霜风门454;更加具体地,第二前吹面风门453位于从第四通道口P4到第二前吹面出口451的流体路径上和/或第二除霜风门454位于第四通道口P4到第二除霜出口452的流体路径上。由此,可以经由各个风门的组合使用方式来控制气流的流动和流量。
更加具体地,可以看作第三壁410将热交换元件200下游的壳体内部空间划分为第五空间和第六空间,来自热交换元件100的第三气流F3直接进入了第五空间,来自热交换元件200的第四气流F4直接进入了第六空间。在这种情况下,第三出口450可以被看作设置在第六空间的最下游,前吹脚出口464则可以被看作设置在第五空间的最下游。
如图5-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10还可以包括设置在壳体100内部的第三混合风门480,该第三混合风门480可以设置在热交换元件200的上游,并被设置为能够产生绕过热交换元件200的第三旁通气流BF3,即第三旁通气流BF3将不会通过热交换元件200而直接到达热交换元件200的下游。这允许使用处于不同温度的气流,从而满足车辆车厢内部的各种温度需求。更加具体地,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10的壳体100可以包括限定在热交换元件200的第一端部边缘与壳体100之间的第三旁通气流通道口BP3,第三混合风门480则设置为能够控制该第三旁通气流通道口BP3的打开或关闭以及打开程度,从而能够控制经由该第三旁通气流通道口BP3流过的第三旁通气流BF3的量。例如,第三混合风门480设置为能够处于第一极限位置、第二极限位置和第一极限位置与第二极限位置之间的多个中间旁通位置,其中在第一极限位置(未示出),第三旁通气流通道口BP3完全打开以允许产生最大量的第三旁通气流BF3;在第二极限位置(未示出),第三旁通气流通道口BP3完全关闭以不再产生第三旁通气流BF3;在不同的中间旁通位置,第三旁通气流通道口BP3不同程度地打开以允许根据实际需要产生期望量的第三旁通气流BF3。由此,第三混合风门480和第三旁通气流通道口BP3的设置允许控制到达下游的第三旁通气流BF3的量,从而允许在宽范围内调节下游气流的温度。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三混合风门480可以是滑动风门或蝶形风门。
如图2-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10还包括位于热交换元件上游200的蒸发器300,该蒸发器300与热交换元件200之间具有第二分隔壁440,该第二分隔壁440设置为分隔蒸发器300和热交换元件200之间的空间。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第三混合风门180可以位于第二分隔壁440的一侧。在更加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分隔壁440设置为将蒸发器300和热交换元件200之间的空间分隔为第七空间和第八空间,其中从第七空间进入热交换元件200的气流成为了第三气流F3,从第八空间进入热交换元件200的气流成为了第四气流F4,第三混合风门480则位于第七空间中。
更加具体地,还可以将第三混合风门480设置为:在第一极限位置时第三混合风门480阻挡第七空间的气流进入热交换元件200,这时将使得不能产生第三气流F3;在第二极限位置时,允许从第七空间进入热交换元件200的气流量最大,即允许产生最大量的第三气流F3;在中间旁通位置时,允许第七空间中的部分气流进入热交换元件200以变成第三气流F3。由此,能够仅使用一个第三混合风门470来联合控制从第七空间进入热交换元件200的气流量以及第三旁通气流BF3的量。
可选地,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10也可以包括位于第八空间中的第四混合风门490,该第四混合风门490类似地设置为产生第四旁通气流BF4或产生可调节的量的第四旁通气流BF4,以实现更为多样化的调节模式。更加具体地,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10的壳体100可以包括限定在热交换元件200的与第一端部边缘相对的第二端部边缘与壳体100之间的第四旁通气流通道口BP4,该第四混合风门490则设置为能够控制该第四旁通气流通道口BP4的打开或关闭以及打开程度。此外,与第三混合风门480类似,该第四混合风门也可以设置为同时能够控制穿过热交换元件200到达第六空间的气流、即第四气流F4的量的有无或多少。替代地,也可以设置另一单独风门来实现对穿过热交换元件200到达第六空间的气流、即第四气流F4的量的有无或多少的控制。更加具体地,第四混合风门490以及可选的另一单独风门设置在第八空间中。
下面将描述在第二主风门470分别位于第一风门位置、中间风门位置和第二风门位置时,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10的各种操作模式。
(一)第二主风门470处于第一风门位置,即第二主风门470关闭第四通道口P4,打开第五通道口P5。
如图5所示,这时第五空间的气流不能流过第四通道口P4,从而不能流向第三出口450;相应地,第六空间的气流不能流过第四通道口P4,从而不能流向前吹脚出口464。即第四通道口P4的关闭将第五空间和第六空间彼此阻隔,并因此使得第五空间的气流和第六空间的气流彼此阻隔。此外,这时第五通道口P5打开,因此前吹脚出口464打开。这种时候允许加速前脚的变暖,并且实现对前吹脚与前吹面和/除霜的完全独立的控制。
这时可以实施前吹脚模式、前吹面前吹脚模式、除霜前吹脚模式、前吹面除霜前吹脚模式、除雾前吹脚模式等。
在实施前吹脚模式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调节第三混合风门480的位置,以能够使期望量的第三气流F3和/或第三旁通气流BF3流向前吹脚出口464。同时,还可以将第二前吹面风门453和/或第二除霜风门454置于完全关闭第二前吹面出口451和/或第二除霜出口452的位置。
在实施前吹面前吹脚模式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调节第三混合风门480的位置,以能够使期望量的第三气流F3和/或第三旁通气流BF3流向前吹脚出口464。此外,可以将第二前吹面风门453置于完全或部分打开第二前吹面出口451的位置,并将第二除霜风门454置于完全或部分打开第二除霜出口452的位置,同时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调节第四混合风门490的位置,以能够使期望量的第四气流F4和/或第四旁通气流BF4流向前吹面出口。
在实施除霜前吹脚模式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调节第三混合风门480的位置,以能够使期望量的第三气流F3和/或第三旁通气流BF3流向前吹脚出口464。此外,可以将第二前除霜风门454置于打开第二除霜出口452的位置,并将第二前吹面风门453置于完全关闭第二前吹面出口451的位置,同时还可以将第四混合风门490置于完全关闭第四旁通气流通道口BP4的位置,以最快地完成除霜操作。
在实施前吹面除霜前吹脚模式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调节第三混合风门480的位置,以能够使期望量的第三气流F3和/或第三旁通气流BF3流向前吹脚出口464。此外,可以将第二前吹面风门453置于完全或部分打开第二前吹面出口451的位置,并将第二前除霜风门454置于打开第二除霜出口452的位置,同时还可以将第四混合风门490置于完全关闭第四旁通气流通道口BP4的位置,以最快地完成除霜操作。
在实施除雾前吹脚模式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调节第三混合风门480的位置,以能够使期望量的第三气流F3和/或第三旁通气流BF3流向前吹脚出口464。此外,可以将第二前除霜风门454置于打开第二除霜出口452的位置,并将第二前吹面风门453置于完全关闭第二前吹面出口451的位置,同时还可以将第四混合风门490置于完全或部分第四旁通气流通道口BP4的位置。
(二)第二主风门470处于中间风门位置,即第二主风门470同时部分打开第四通道口P4和第五通道口P5。
如图7所示,这时第五通道口P5部分打开,因此前吹脚开口464也部分打开。
此外,这时第四通道口P4部分打开,使得第六空间中的第四气流F4可以经由第四通道口P4进入第五空间、穿过第五通道口P5并因此进入前吹脚出口464。这种时候允许加速前脚的变暖而没有起雾风险。
这时通过对各个风门的调节控制,可以实施前吹脚模式、前吹面前吹脚模式、除霜前吹脚模式、前吹面除霜前吹脚模式、除雾前吹脚模式、前吹面除雾前吹脚模式等。
(三)第二主风门470处于第二风门位置,如图6所示,即第二主风门470打开第四通道口P4,关闭第五通道口P5。第三气流F3被第二主风门470引导而通过第四通道口P4流向第三出口450,第三气流F3和第四气流F4均不能流过第五通道口P5,更加具体地第四气流F4也可以流向第三出口450。
如上所述,可以设置第五通道口P5是通向前吹脚出口464的通道口,则这时前吹脚出口464也被关闭,因此没有气流能够经由前吹脚出口464流出。
这时通过对各个风门的调节控制,可以实施全除霜模式、前吹面模式、前吹面除霜模式、前吹面除雾模式等。
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10包括驱动组件。驱动组件安装在壳体100上,并被设置成能够驱动第一主风门170转动。
驱动组件包括凸轮,凸轮被设置成驱动后吹面风门163、后吹脚风门164和第一主风门170转动。其中,凸轮具有多条凹槽,多条凹槽用于驱动后吹面风门163、后吹脚风门164和第一主风门170转动,从而使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10能够具有多种工作模式。
根据实际需求,第一主风门170在通风模式下有不同的位置,并且在后部模式控制逻辑中有多种模式,包括:全冷通风模式,混合通风模式,双层流模式,吹脚模式,吹脚除霜模式,除霜模式(后出风关闭模式),通风除霜模式和全开模式。
在某一种模式下的后吹面风门163、后吹脚风门164的位置可能与另一种模式相同,例如,吹脚模式和吹脚除霜模式,混合通风模式和通风除霜模式,双层流模式和全开模式。
在本发明中,后出风的控制逻辑是:全冷通风模式=>混合通风模式=>通风除霜模式=>双层流模式=>全开模式=>吹脚模式/吹脚除霜模式=>除霜模式(后出风关闭模式)。这些模式的顺序可以根据空气分布的要求而改变,但全冷通风模式需要与混合通风模式相邻。
上文中参照优选的实施例详细描述了本发明所提出的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装置的示范性实施方式,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理解的是,在不背离本发明理念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具体实施例做出多种变型和改型,且可以对本发明提出的各种技术特征、结构进行多种组合,而不超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公开的范围并非由上述描述的实施方式来限定,而是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范围来限定。
附图标记列表
10 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
100 壳体
100a 第一壳体板
100b 第一外围壳体部分
110 第一壁
120 第二壁
130 第一中间壁
P1 第一通道口
P2 第二通道口
P3 第三通道口
140 第一分隔壁
150 第一出口
151 第一前吹面出口
152 第一除霜出口
153 第一前吹面风门
154 第一除霜风门
160 第二出口
161 后吹面出口
162 后吹脚出口
163 后吹面风门
164 后吹脚风门
170 第一主风门
X1 第一旋转轴
171 第一端
172 第二端
173 第一阀瓣
174 第二阀瓣
180 第一混合风门
BP1 第一旁通气流通道口
BF1 第一旁通气流
190 第二混合风门
BP2 第二旁通气流通道口
BF2 第二旁通气流
200 热交换元件
F1 第一气流
F2 第二气流
300 蒸发器
100c 第三壳体板
100d 第二外围壳体部分
410 第三壁
420 第四壁
430 第二中间壁
440 第二分隔壁
P4 第四通道口
P5 第五通道口
470 第二主风门
471 第一抵接端
472 第二抵接端
475 中间部
X2 第二旋转轴
473 第三阀瓣
474 第四阀瓣
F3 第三气流
F4 第四气流
464 前吹脚出口
450 第三出口
451 第二前吹面出口
452 第二除霜出口
453 第二前吹面风门
454 第二除霜风门
480 第三混合风门
BF3 第三旁通气流
BP3 第三旁通气流通道口
490 第四混合风门
BF4 第四旁通气流
BP4 第四旁通气流通道口
Claims (11)
1.一种用于车辆的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10),包括:
壳体(100),允许气流通过;所述壳体(100)具有第一壁(110)、第二壁(120)和第一中间壁(130);所述第一壁(110)和所述第一中间壁(130)在所述壳体(100)内限定第一通道口(P1);所述第二壁(120)和所述第一中间壁(130)在所述壳体(100)内限定第二通道口(P2);
第一主风门(170),在所述壳体(100)内具有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以及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其中:
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主风门(170)关闭所述第二通道口(P2),并打开所述第一通道口(P1);
在所述中间位置,所述第一主风门(170)打开所述第一通道口(P1)和所述第二通道口(P2);
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一主风门(170)关闭所述第一通道口(P1),并打开所述第二通道口(P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风门(170)具有第一端(171)和第二端(172);
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端(171)与所述第一中间壁(130)抵接,所述第二端(172)与所述第二壁(120)抵接,以使所述第一主风门(170)关闭所述第二通道口(P2),并打开所述第一通道口(P1);
在所述中间位置,所述第一端(171)位于所述第一壁(110)和所述第一中间壁(130)之间,所述第二端(172)位于所述第二壁(120)和所述第一中间壁(130)之间,以使所述主风门(170)打开所述第一通道口(P1)和所述第二通道口(P2);
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一端(171)与所述第一壁(110)抵接,所述第二端(172)与所述第一中间壁(130)抵接,以使所述主风门(170)关闭所述第一通道口(P1),并打开所述第二通道口(P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风门(170)绕第一旋转轴(X1)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100)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10)还包括热交换元件(200);
所述热交换元件(200)位于所述壳体(100)内;所述第一壁(110)用于将通过所述热交换元件(200)的气流分隔成第一气流(F1)和第二气流(F2);
当所述第一主风门(170)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通道口(P1)允许所述第一气流(F1)通过;
当所述第一主风门(170)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通道口(P2)允许所述第一气流(F1)通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壁(110)和所述第二壁(120)在所述壳体(100)内限定第三通道口(P3);
所述第三通道口(P3)容许所述第一气流(F1)通过,其中,沿所述第一气流(F1)的流动方向,所述第三通道口(P3)位于所述第一通道口(P1)和所述第二通道口(P2)的上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壁(110)和所述第二壁(120)均自所述热交换元件(200)的下游表面朝远离所述热交换元件(200)的方向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0)具有第一出口(150)和第二出口(160);
当所述第一主风门(170)在所述第一位置时,通过所述第一通道口(P1)的所述第一气流(F1)流向所述第一出口(150);
当所述第一主风门(170)在所述中间位置时,所述第二出口(160)被关闭,使得通过所述第一通道口(P1)的所述第一气流(F1)流向所述第一出口(150);
当所述第一主风门(170)在所述第二位置时,通过所述第二通道口(P2)的所述第一气流(F1)流向所述第二出口(160)。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10)还包括第一混合风门(180),所述第一混合风门(180)设置在所述热交换元件(200)的上游,并用于产生绕过所述热交换元件(200)的第一旁通气流(BF1)。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10)还包括位于所述热交换元件(200)上游的蒸发器(300),所述蒸发器(300)与所述热交换元件(200)之间具有第一分隔壁(140);所述第一分隔壁(140)用于分隔所述蒸发器(300)和所述热交换元件(200)之间的空间;
所述第一混合风门(180)位于所述第一分隔壁(140)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1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出口(150)是第一前吹面出口(151)/和或第一除霜出口(152),
所述第二出口(160)是后吹面出口(161)和/或后吹脚出口(162)。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10)还包括位于所述壳体(100)内的第二主风门(470);所述壳体(100)还具有设置第三壁(410)、第四壁(420)和第二中间壁(430),其中,所述第三壁(410)和所述第二中间壁(130)设置为在所述壳体(100)内限定第四通道口(P4),所述第四壁(420)和所述第二中间壁(430)设置为在壳体100内限定第五通道口(P5);
所述第二主风门(470)被设置为能够在所述壳体(100)内具有第一风门位置、第二风门位置以及位于第一风门位置和第二风门位置之间的中间风门位置,其中:
在所述第一风门位置,所述第二主风门(470)关闭所述第四通道口(P4),并打开所述第五通道口(P5);
在所述中间风门位置,所述第二主风门(470)打开所述第四通道口(P4)和所述第五通道口(P5);
在所述第二风门位置,所述第二主风门(470)打开所述第四通道口(P4),并关闭所述第五通道口(P5)。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142150.5A CN118514474A (zh) | 2023-02-20 | 2023-02-20 | 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 |
PCT/CN2024/077524 WO2024174955A1 (zh) | 2023-02-20 | 2024-02-19 | 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142150.5A CN118514474A (zh) | 2023-02-20 | 2023-02-20 | 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8514474A true CN118514474A (zh) | 2024-08-20 |
Family
ID=922827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142150.5A Pending CN118514474A (zh) | 2023-02-20 | 2023-02-20 | 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8514474A (zh) |
WO (1) | WO2024174955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276724A (ja) * | 1995-03-31 | 1996-10-22 | Nissan Shatai Co Ltd | 車両用エアコンディショニング装置 |
CN101259823A (zh) * | 2007-12-27 | 2008-09-10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暖通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202040897U (zh) * | 2011-03-30 | 2011-11-16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车用空调 |
CN110116602B (zh) * | 2019-04-24 | 2023-12-08 | 上海思致汽车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暖通空调箱 |
CN111645483A (zh) * | 2019-11-19 | 2020-09-11 | 摩登汽车有限公司 | 空调通风系统及汽车 |
CN213007497U (zh) * | 2020-07-30 | 2021-04-20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车辆空调的hvac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
-
2023
- 2023-02-20 CN CN202310142150.5A patent/CN118514474A/zh active Pending
-
2024
- 2024-02-19 WO PCT/CN2024/077524 patent/WO2024174955A1/zh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4174955A1 (zh) | 2024-08-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527843B1 (ko) | 차량용 공조 장치 | |
US10081225B2 (en) | Vehicle air conditioner slotted mode cam | |
CN110678338B (zh) | 车用空调 | |
KR101403440B1 (ko)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
US8661844B2 (en) | Door for controlling temperature and airflow distribution of a 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in a vehicle | |
JP4016496B2 (ja)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
JP4085769B2 (ja)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
US10232679B2 (en) | Air deflector device of a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for an automobile | |
CN106240289B (zh) | 用于机动车的空调系统的空气分配的装置 | |
KR101941052B1 (ko)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
US20180272833A1 (en) | Vehicle hvac system with sliding door | |
KR20100065886A (ko)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
KR101220971B1 (ko)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
JP2019209869A (ja)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
CN118514474A (zh) | 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 | |
KR20180112680A (ko) | 내접 기어 링키지를 포함하는 공기 처리 시스템 | |
CN110871662B (zh)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
KR102470404B1 (ko)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
CN113748033A (zh) | 车用空调 | |
CN110871663A (zh)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
KR101714469B1 (ko)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
US12103358B2 (en) | Vehicle air conditioner | |
JPH0671222U (ja) | 空調ユニット | |
KR20130019490A (ko)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
CN118514475A (zh) | 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