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2560C - 电路断路器 - Google Patents

电路断路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2560C
CN1182560C CNB991273249A CN99127324A CN1182560C CN 1182560 C CN1182560 C CN 1182560C CN B991273249 A CNB991273249 A CN B991273249A CN 99127324 A CN99127324 A CN 99127324A CN 1182560 C CN1182560 C CN 1182560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ed contact
main body
device main
contact
described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9912732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79495A (zh
Inventor
平尾昭彦
泽田知行
冈田健彦
高山晋治
香川卓也
一郎
志水宪一郎
敏宏
大井户敏宏
田中孝信
水野初男
中道义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Publication of CN12794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794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8256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2560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reaker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路断路器,包括两个固定触头、两个可动触头、操作自由地保持这两个可动触头的开关机构,手柄、和器件主体,其中在所述器件主体的宽度方向上并列设置一个由一可动触点与一相对应的固定触点构成的触点组与另一个由一可动触点与一相对应的固定触点构成的触点组,同时在所述器件主体的高度方向,在上下配置,设置隔离所述各固定触点的隔壁构件,将每个由一可动触点与一相对应的固定触点构成的触点组分开收存在由所述器件主体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壁及隔壁构件所分开的两个区域,在一个区域内于所述器件主体的上方形成在上段的可动触点及固定触点的排气孔,同时在另一个区域内于所述器件主体的下方形成在下段的可动触点及固定触点的排气孔。

Description

电路断路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形成当各种触点强制断开时分别排出所产生的电弧气体的两个排气孔的电路断路器。
背景技术
这种电路断路器已经在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11-670496号上公开。该电路断路器是在器件主体内部在所述器件主体的宽度方向上并列设置两极触点,在器件主体的一侧面于宽度方向上并列设置当各种触点强制断开时,分别排出所产生的电弧气体的排气孔,以使各种电弧难于在器件主体内混合。
然而,上述的电路断路器是在器件主体的宽度方向上并列设置排气孔,因此遇有多极产生的电弧出现到器件主体外时,恐怕在器件主体外部容易混合而发生短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事由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电弧出现到器件主体的外部也难于极间短路的电路断路器。
本发明的第一发明电路断路器,包括有紧固固定触点的两个固定触头、紧固与所述各固定触点通断自如地对向的可动触点的两个可动触头、操作自由地保持这两个可动触头的开关机构,包括有通过该开关机构使所述各可动触点与各固定触点通断的手柄、和可从外部操作保持该手柄并形成排出所述各可动触点从所述各固定触点离开时所产生的电弧气体的两个排气孔的器件主体,以及在所述器件主体的高度方向在上下两段形成所述排气孔,其中在所述器件主体的宽度方向上并列设置一个由一可动触点与一相对应的固定触点构成的触点组与另一个由一可动触点与一相对应的固定触点构成的触点组,同时在所述器件主体的高度方向,在上下配置,设置隔离所述各固定触点的隔壁构件,将每个由一可动触点与一相对应的固定触点构成的触点组分开收存在由所述器件主体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壁及隔壁构件所分开的两个区域,在一个区域内于所述器件主体的上方形成在上段的可动触点及固定触点的排气孔,同时在另一个区域内于所述器件主体的下方形成在下段的可动触点及固定触点的排气孔。
本发明的第二发明,包括第一发明在内,其特征是,所述各排气孔的外开口部是以相互分离的角度形成。
本发明的第三发明,包括第一发明在内,其特征是,所述隔壁构件包括在各固定触头之间对所述器件主体侧壁平行延伸,并同上段固定触头侧的所述器件主体侧壁一起将上段固定触头收存的纵壁部,和从该纵壁部的下端开始,与器件主体的底面平行延伸,并同下段固定触头侧的所述器件主体的侧壁一起将下段固定触头的导体连接部收存的横壁部,以及从上段的固定触头的固定触点附近开始向下段固定触头侧的所述器件主体的侧壁方向膨出并与下段固定触头侧的所述器件主体侧壁接触的膨出部;通过所述横壁部与膨出部以及所述器件主体的两侧壁,收存横跨在所述器件主体的两侧壁之间的下段固定触头的固定触点。
本发明的第四发明,包括第三发明在内,其特征是,所述开关机构包括将各可动触头由两侧分别横嵌插入并具有与各区域连通的切槽的可自由转动的闩;在所述隔壁构件及所述器件主体的两侧壁上,设置有在所述各可动触点离开各固定触点的形态下触及所述闩的可动触点侧的前端面的定位片。
本发明的第五发明,包括第四发明在内,其特征是,所述定位片及闩的前端面上设置凹凸锁合部。本发明第六发明,包括第第一至第五发明在内,其特征是,所述隔壁构件是由含碱土金属的氢氧化物的材料制成的。
附图说明
以下对附图及其个别符号作简单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2为同上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同上的侧视图。
图4为同上图3的A-A剖视图。
图5为同上图3的B-B剖视图。
图6为同上图3的C-C剖视图。
图7为同上的立体图。
图8为同上的俯视图。
图9为同上的仰视图。
图10为同上的后视图。
图11为同上的中间壳体放大立体图。
图12为同上闩一部位部分省略的放大立体图。
图13为同上的上侧电磁驱动部及上侧双金属片结构部位的分解立体图。
图14为同上的上侧电磁驱动部及上侧双金属片结构部位的立体图。
图15为同上的下侧电磁驱动部及下侧双金属片结构部位分解立体图。
图16为同上的下侧电磁驱动部及下侧双金属片结构部位的立体图。
图17为同上的双金属片调整说明图。
图18为说明构成同上的上侧排气孔用的部分省略且剖视的放大立体图。
图19为同上的对第一侧壳体的部件组装形态的侧视图。
图20为同上的闭合形态的形态说明图。
图21为向同上的断开形态过渡的形态说明图。
图22为同上的断开形态的形态说明图。
图23为在取下同上的解扣板的形态下所示出的断开形态说明图。
图24为同上的过载电流解扣动作的形态说明图。
图25为同上的由过载电流造成瞬间断开形态的形态说明图。
在上述附图中,1-器件主体,1A-第一侧壳体,1B-第二侧壳体,109、110-排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以下结合附图1至附图19说明一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电路断路器如图2所示,包括紧固固定触点2A、2B的两个固定触头12A、12B,紧固有可通断自由地相对于各固定触点2A、2B的可动触点的两个可动触头3A、3B,操作自如地保持这两个可动触头的开关5,在器件主体1的高度方向上于上下二段形成通过该开关机构5使各可动接点与各固定触点2A、2B通断的手柄6、和由外部可操作保持该手柄6,同时排出所述各可动触点3A、3B离开各固定触点2A、2B时所产生的电弧气体的两个排气孔110、109。
还有,在两侧由合成树脂制造的第一侧壳体1A和第二侧壳体1B叠合构成的器件主体1内安装有:在沿器件主体1的宽度方向并列设置的两个固定触点2A、2B;对向这些各固定触点2A、2B的,接通、断开自如的可动触点3A、3B;紧固可动触点3A、3B的两个可动触头4A、4B;和驱动这两个可动触头4A、4B的开关机构5。通过由手柄6开关操作的开关机构5使各可动触点3A、3B接通、断开各固定触点2A、2B,在器件主体1的高度方向上下设置各固定触点2A、2B以及可动触头4A、4B。同时在两可动触头4A、4B中,在由各固定触点2A、2B离开各可动触点3A、3B的形态下,从器件主体1的宽方向看来不交叉的高度位置上设置,在高度方向,介于两个固定触点2A、2B之间设置一个可动触头4B,和接通、断开另一个可动触头4A的可动触点3A的固定触点2A。
然后,在器件主体1的一端内部设置有含碱土金属氧化物(如氢氧化镁)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的隔壁构件(以下称中间壳体)7,夹入两壳体1A、1B之间,在由第一侧壳体1A的侧壁(外壁)内侧的凹部8和中间壳体7的纵壁部35构成的区域内,收存在一端设置固定触点2A的作为构成第一固定侧电路的端子块10A;在由中间壳体7的第二侧壳体1B侧设置的凹部9和第二侧壳体1B的侧壁(外壁)构成的区域内,收存有在一端设置固定触点2B的、作为构成固定侧电路的端子块10B。
端子块10A其构成包括:呈“コ”形弯曲的端子板11;由该端子板11下片的一端向上方整体延长并从该延长片11a的上端对延长片11a直角弯曲而对端子板11向外整体延长的固定触头12A;在该固定触头12A的一端上面铆接固定的固定触点2A;在端子板11的下片上载置、收存于端子板11内的大致呈“厶”字形的锁扣弹簧13A。在所述第一侧壳体1A的凹部8的向下倾斜的底面上设置装载端子板11的下片、沿凹部8一端的立壁8a的延长片11a;在将越过立壁8a的上端的固定触头12A,向凹部外导出的立壁8a和由第一侧壳体1A的底部立起的隔壁14之间,与凹部8的底部同样倾斜的整体形成的固定触点配置部15上,设置固定触头12A的前部,由此使端子块10A设置在凹部8内(如图19所示)。在固定触点配置部15形成向固定触头12A的下侧凸出的、错过固定触点2A的下端的凹部15a。端子板11由上片的另一端向上整体延长形成T字片11b,在形成位于第一侧壳体1A的内侧面的凸平部22的上端面,载置该T字片11b的上端的侧方凸出部的片侧前端。并且,在端子板11的侧片的侧面整体形成插入锁扣弹簧13A的压板片13b内、防止锁扣弹簧13A不稳的凸块23。
由于锁扣弹簧13A和端子板11是足以构成导体连接部的快速连接端子,在对第一侧壳体1A重合中间壳体7时,在第一侧壳体1A的另一端的纵壁部形成的断面是由半圆形的向下倾斜的槽160和在中间壳体7的对向壁面形成的同样形形的向下倾斜的槽160形成的;通过向下倾斜的电线插入孔16A,将由外部插入的电线111(参照图1)的芯线压入端子板11的上片和锁扣弹簧13A的锁扣片13a的上端以及压板片13b的上端之间,由锁扣片13a的前端锁扣相对于电线的引出方向的芯线,并且,通过用压板片13b的上端面将芯线压在端子板11的上片,在电连接芯线的同时,机械地保持住。解除该电线锁扣是用解除手柄17在该解除手柄17下部侧面设置的转动轴18,转动自如地被支承在第一侧壳体1A的内侧面的凸平部22上设置的轴孔20中,并且在下部另一侧面设置的凸出中间壳体7的纵壁部35的壁面的轴36转动自如地被支承在下部的另一侧面设置的凹部37中,在图19中,手动操作露出器件主体1外侧的操作部17a,使其沿反时针方向转动时,下端设置的驱动凸块19按压锁扣弹簧13A的锁扣片13a的一侧端的前部,使锁扣片13a弯曲,能够解除对芯线的锁扣。图中的21是解除手柄17顺时针方向转动时的复位弹簧。
另一方面,端子块10B是由与基本的端子块10A同样的端子板11和锁扣弹簧13B以及固定触头12B构成,与端子块10A的端子板11不同的是端子块10B的端子板11是由其下片的一端向下延长形成的延长片11c,由其延长片11c的前端与器件主体1的底部平行地延长形成固定触头12B,并且,由端子板11的侧片的一端部形成直角延长的里片11d。
锁扣弹簧13B与锁扣弹簧13A的结构相同,载置在端子板11的下片上,向压板片13b内插入由端子板11的侧片凸出的凸块23。
该端子块10B是在与构成中间壳体7的凹部9底部的器件主体1的底部大致平行延长形成的横壁部24上载置端子板11的下片,同时在凹部9的一端部的纵壁25沿里片11d的纵壁25的下端和与横壁部24的一端部之间形成的缺口27上镶嵌端子板11的一端,将延长片11c向凹部9外伸出,在第一侧壳体1A一侧重合中间壳体7时,在第一侧壳体1A的底部的凸缘26、26上载置固定触头12B的前部,也就是设置了固定触点2B的下面。也就是说,用中间壳体7的横壁部24以及后述的膨出部30以及在两壳体1A、1B的侧壁间构成的空间,跨越两壳体1A、1B间设置固定触点2B。还有,凸缘26、26间的凹处,是为错开在固定触头12B的前部铆接固定的固定触点2B的固定触头12B的下面一侧凸出的下端部。
并且,由端子板11的上片的另一端部向上方延长形成T字片11b的上端的侧方凸出部的前端被设置在形成中间壳体7的壁面的凸平部22′的上端面。
端子块10B的锁扣弹簧13B和端子板11构成与端子块10A情况相同的导体连接部的速连端子,在第二侧壳体1B重合中间壳体7时,在中间壳体7的凹部9的另一端部的纵壁部上设置的剖面呈半圆形向下倾斜的槽160和用与该向下倾斜的槽160同样在第二侧壳体1B的另一端部的纵壁设置的向下倾斜的槽160所形成的电线插入孔16B,用锁扣弹簧13B的锁扣片13a锁扣来自电线插入孔16B的插入电线和其芯线,用压板片13b将芯线压接在端子板11的上片,在电连接电线的同时将其机械锁扣住。
用解除该电线锁扣的解除手柄17′在中间壳体7的凸平部22′设置的轴孔20转动自如地支承该解除手柄17′与上述解除手柄17同样在下部侧面设置的转动轴18,并且在凹部37转动自如地支承在侧面形成向第二侧壳体1B的内侧面凸出的轴38,在手动操作露出器件主体1外侧的操作部17a使其转动时,在下端设置的驱动凸块19能够压住锁扣弹簧13B的锁扣片13a的一侧端的前部,使锁扣片13a松弛,解除锁扣形态。图中21′是按顺时针方向转动解除手柄17′的复位弹簧。
中间壳体7形成在图11所示那样的大致平行于两壳体1A、1B的侧壁对于纵壁部35向第二侧壳体1B侧凸出、连接第二侧壳体1B的侧壁内面的膨出部30,比该膨出部30下面更下垂的壁是所述纵壁25,在第一侧壳体1A侧设置用面向第二侧壳体1B侧的侧壁、底壁31、一端部的纵壁32以及顶壁33围成的凹处34。然后在第一侧壳体1A侧当对接中间壳体7时,在凹处34的底部31的段面31a上载置在第一侧壳体1A侧组装的端子块10A的固定触头12A的前端侧部,并且比第一侧壳体1A的内侧面更凸出的横壁29的下面配置顶壁33。在段面31a形成错开铆接固定固定触头12A的固定触点2A的下端部的槽31b。并且在纵壁32形成为了向凹处34内插入对应固定触点2A的可动触头4A的自由端的开口部39。
再有,开关驱动可动触头4A、4B的开关机构5是由相当于挂钩构件的工作板43和闩件40及具有锁合工作板43的一端的段形的锁合部57的第一解扣板41和第二解扣板42、锁紧部件的工作板43、手柄6以及“コ”字形的连杆44等构成,在对这些施加过载电流检测时,驱动开关机构5的两个双金属片45、46,特别是当短路电流流过时,附加驱动开关机构5的电磁驱动部47、48构成的共通构件。
手柄6由操作部6a和转动部6b以及手柄轴6c构成,将转动部6b的两侧面的中央凸出的手柄轴6c分别转动自如地插入在第1侧壳体1A的内侧面形成的轴孔49和在第2侧壳体1B的内侧面形成的轴孔49并保持在的两壳体1A、1B之间,操作部6a是面临在两壳体1A、1B叠合的形态下构成的器件主体1的上面开口的窗孔50。还有,在手柄轴6c安装扭转弹簧51,通过该扭转弹簧51,手柄6在开操作位置(参照图22)靠向关操作方向。
在转动部6b的下端设置轴孔52中转动自如地插入连杆44的上侧轴44a,通过连杆44连接工作板43。
工作板43是在中央两侧设置的轴承孔43a贯插连杆44的下侧轴44b,由此通过连杆44连接手柄6,上下移动自如地配置在器件主体1内。
闩40是在两壳体1A、1B的内侧面上形成的轴孔52、52内插入凸出上部的两侧面的轴40a,是支撑在两壳体1A、1B之间的构件,比图12所示的轴40a稍下方的第一侧壳体1A侧的侧部设置从横方向嵌入可动触头4A的切槽54并且还在下部的第二侧壳体1B侧的侧部设置从横方向嵌入可动触头4B的切槽55。然后在可动触点侧端面,各可动触点3A、3B在离开各固定触点2A、2B的形态下锁入向中间壳体7以及两壳体1A、1B的侧壁的内面凸出设置定位片130,在宽度方向形成与其底部连接的凹槽131。
这里,可动触头4A是由刚体的导电金属板构成,由侧方向插入闩40的切槽54,同时在切槽54的后面设置的凹部54a,通过后面下部和凹部54a的底部之间压缩配置的接压用的线圈弹簧53,后部靠向上方,闩40以轴40a为中心转动时,使对应在自由端铆接固定的可动触点3A,对固定触点2A离、合。
并且,可动触头4B是由导电性弹簧薄板材构成,闩40在图19中反时针方向转动时,压向下方使其弯曲,在由该弯曲形态沿顺时针方向转动时,闩40复位,用其弯曲和复位,使在前端铆接固定的可动触点3B,对固定触点2B离、合。
闩40的下端部,通过在该下端部和由第一侧壳体1A的底部垂立的壁63之间被压缩配置的螺旋弹簧62压住,用图19中顺时针方向转动力使其靠上。
第一解扣板41是由轴部41a、凸出该轴部41a上部的凸出部41b、靠近轴部41a的第二侧壳体1B侧与轴部41a有垂直相交面的侧片部41c,以及由该侧片部41c的上端向一端整体延伸出的横臂片41d构成,是向两壳体1A、1B的内侧面设置的轴孔56、56内插入轴部41a的两端,在两壳体1A、1B之间转动自如地被支撑的构件,在凸出部41b的上端部形成锁脱工作板43的一端(图19的右端)的锁合部57。还有,在横臂片41d的前端上部形成按压驱动电磁驱动部47的可动铁心58的驱动部58a的支承物部分88。并且,在侧片部41c下部的第二侧壳体1B侧面,形成通过设置在第二解扣板42的下端部端面的对向部42a按压驱动的支承物部分59,在该支承物部分59的侧面设置锁合在轴部41a嵌入环部的扭转弹簧60的两端的锁合部61。并且,在侧片部41c下部的第一侧壳体1A侧面设置对向由固定保持电磁驱动部47的导电板71垂下的双金属片45的下端,在双金属片45弯曲变位时被按压的第一驱动部69。
朝向第一侧壳体1A内侧而从第一侧壳体1A的上侧附近直到底部附近整体形成的相当于隔壁的分离壁65的端面的中央部设置的轴体66插入第二解扣板42的中央部的轴孔42b,是在两壳体1A、1B之间转动自如地被支撑的构件,在上述的对向部42a的相反一侧的下部端面设置电磁驱动部48的可动铁心67的驱动部67a被按压驱动的支承物部分68。并且,在第二解扣板42的上端的第一侧壳体1A侧的侧面设置对向由固定保持电磁驱动部48的可动触头4B的后端部垂立的双金属片46的上端,在双金属片46弯曲变位时被按压的第2驱动部70。
由薄板金属材料构成的导电板71如图13所示被折曲形成倒L形,在其外片71a固定保持电磁驱动部47,在与由外片71a的前端U形折回的外片71a平行的内片71b的前端下部的段面焊接固定双金属片45的上端倒L形部的横片,使双金属片45垂下。
电磁驱动部47是由如图13所示倒L形折曲磁性铁板,直角折曲其垂直片的两侧端,水平剖面呈“コ”字形的固定铁心74,和可动铁心58,和在固定铁心74的两端磁极面摇动自如地对向支撑可动铁心58的板弹簧73构成。在外片71a和内片71b之间插入由与固定铁心74呈直角整体形成的水平片构成的平板75,通过在平板75的两侧缘的中央部的凹口槽75a结合由外片71a的两侧缘的中央部垂下的倒T形片76,在如图14所示那样的导电板71上固定保持固定铁心74。
可动铁心58在朝向固定铁心74一侧的面上形成凸出该面的凸块58b、58b将该凸块58b、58b插入在板弹簧73的中央片73a的上端部形成的孔73b、73b,通过铆接固定,摇动自如地支撑板弹簧73。板弹簧73沿固定铁心74的两侧片74a、74a的外面配置在中央片73a的两侧方折曲形成的两侧片73c、73c,通过在固定铁心74的外侧角部形成的凹部74b、74b,锁合在两侧片73c、73c的前端向内凸出的锁合片73d、73d,以固定保持固定铁心74。
固定铁心74的两侧片74a、74a的前端的磁极面,对向通过板弹簧73的中央片73a和两侧片73c、73c之间的可动铁心58,当导电板71流过短路电流那样的过大电流时,通过固定铁心74的两侧片74a、74a的磁极面产生的磁力,吸引摇动可动铁心58,使凸出设在可动铁心58的一侧的驱动部58a移动。
还有,由导电板71的外片71a的插通孔72向设置在平板75中央的螺孔76旋入调整螺丝77,通过内片71b使其前端对向双金属片45的上端倒L字形部的横片,通过旋进调整螺丝77,使内片71b弯曲,能够调整双金属片45下端的初始位置(参照图17)。
在导电板71的垂直片71c的下端,焊接夹持在配盘内配设的导电棒(无图示)刀承弹簧部78,并且,在由双金属片45的下端稍上方的板面上,焊接在可动触头4A的一端焊接的编组线79的另一端,电连接刀承弹簧部78A、导电板71、双金属片47、编组线79和可动触头4A。
另一方面,固定保持电磁驱动部48的可动触头4B如图15所示,将后端部作为外片呈U形折回,形成平行后端部的内片80,在该内片80的前端上部的段面载置双金属片46的下端呈L字形折部的横片,使焊接固定的双金属片46垂立。
电磁驱动部48形成与上述电磁驱动部47相同的形形,是由固定铁心74′、板弹簧73′以及可动铁心67构成,在可动触头4B的后端部和内横片80之间插入在固定铁心74′上整体形成的平板75′,通过对平板75′的两侧缘的中央部的凹口槽75a′结合由可动触头4B的后端部的两侧缘的中央部垂立的T形片76′,固定铁心74′在可动触头4B的后端部如图16所示那样被固定保持。
在板弹簧73的中央片73a′的上端部形成的孔73b′、73b′内插入可动铁心58′朝向固定铁心74′一侧的面凸出的凸起(无图示),通过铆接固定,摇动自如地被支撑在板弹簧73′上。板弹簧73′是沿固定铁心74′的两侧片74a′、74a′的外面配置在中央片73a′的两侧折曲形成的两侧片73c′、73c′,通过在固定铁心74′的外侧角部形成的凹部74b′、74b′锁合在两侧片73c′、73c′的前端向内凸出设置的锁合片(无图示),使固定铁心74固定保持住。
由固定铁心74′的两侧片74a′、74a′的前端的磁极面是通过板弹簧73′的中央片73a′和两侧片73c′、73c′的间隙,对向可动铁心67,当短路电流那样的过大电流流过可动触头7B时,在固定铁心74′的两侧片74a′、74a′的磁极面产生的磁力吸引摇动可动铁心67,使在可动铁心67′的一侧端面凸出设置的驱动部67a移动。
通过在可动触头4B的后端部设置的插通孔81将调整螺丝77′从下方旋入在平板75′的中央设置的螺孔76′,通过内片80使其前端对向双金属片46的下端L字形部的横片,通过旋进调整螺丝77,使内片80弯曲,能够调整双金属片46的上端位置(参照图17)。
在比双金属片46的上端稍下方的板面上,焊接与上述刀承弹簧78相同的夹有设置在配电盘内的导内电棒(无图示)的刀承弹簧部81一端焊接的编组线82的另一端,电连接刀承弹簧部81、双金属片46、可动触头4B。还有,刀承弹簧部81收存在由合成树脂成型品构成的框架部83内。
于是,当装配本实施例的电路断路器时,首先,在第一侧壳体1A的凹部8收存端子块10A,同时在规定位置随同复位弹簧21一起装入解除手柄17。还有,在规定位置随同扭转弹簧51一起安装手柄6,尤其,在图19所示的一端部底部设置的刀承弹簧部收存部90收存刀承弹簧78,在沿第一侧壳体1A的隔壁91、92间的L形的间隙配置导电板71的纵片71c,同时配置与隔壁92的上横壁部92a的上面并行的外片71a,在第一侧壳体1A的侧平内面形成的分离壁65的左侧壁面(图19)配置电磁驱动部47以及双金属片45。这时决定导电板71的外片71a的位置和决定镶入在内横片71b的U字形的屈曲部内比第一侧壳体1A的内侧面凸出的半圆形的凸缘103。
然后,在第一侧壳体1A的规定位置转动自如地配置在切槽54内嵌入闩40、可动触头4A,同时在凹部54a内收存线圈弹簧53。还有,用连杆44将工作板43与手柄6连接。还有,在分离壁65和隔壁92之间收存电磁驱动部48以及双金属片46,同时随同框架部83一起,将刀承弹簧部81设置在位于比第一侧壳体1A的上述刀承弹簧部81的刀承弹簧部收存部90更上方的刀承弹簧收存部93。这时,将由导板83框架部下部整体延伸设置的支承片83a下端的锁合爪83b锁合在如图19所示的第一侧壳体1A形成的锁合孔94,支承框架部83,同时在第一壳体1A前壁内侧凸出的剖面由半圆形的凸块97支承框架部83的下部。
从位于比第一侧壳体1A的底部稍上方的分离壁65的下端向第一壳体1A的另一端方向在底部平行,在由该平行部向上倾斜延长的隔壁95和第一侧壳体1A的底部之间配置可动触头4B的中央部的倾斜向上的倾斜部位,通过隔壁14的缺口部分14a,将可动触头4B的自由端侧配设在配置了固定触头12B的空间。这时,用在隔壁95的平行部的下面和第一侧壳体1A的底部分别凸出设置的凸缘96夹住固定可动触头4B的后端部。还有,这时在后端部和内片80的U字形屈曲部内嵌入比第一侧壳体1A的内侧面凸出的半圆形的凸缘103′,使其定位。
将第一解扣板41随扭转弹簧60转动自如地配置在规定位置。并且还将第二解扣板41转动自如地配置在规定位置。
这样如图19所示,在第一侧壳体1A侧配置中间壳体7以及收存在该中间壳体7的凹部9内的端子块10B、解除手柄17′以及其复位弹簧21′,在装配完之后,在第一侧壳体1A侧重复配置端子块10B、解除手柄17′以及将复位弹簧21′装配在凹部9内的中间壳体7。
这里,当在第一侧壳体1A的规定位置配设中间壳体7时,同时通过纵壁32的开口部39在凹处34内配设可动触头4A,在底壁31的段面31a上载置在端子块10A上设置的固定触头12A的前端侧部,同时在解除手柄17的凹部37嵌入轴36。
在第一侧壳体1A的底部上的凸缘26上载置在其中一个端子块10B上设置的固定触头12B。并且在第一侧壳体1A的端部壁形成的平坦面上载置在中间壳体7的端部形成的向下段部的下面。
在该形态下,将第二侧壳体1B叠加结合在第一侧壳体1A侧。这时,由第一侧壳体1A向第二侧壳体1B侧整体凸出的两端上下的四处的弹性锁合片100…的前端的爪形的挂接锁合部101锁合在对应第二侧壳体1B侧设置的凸起形的被挂接部102,构成了结合固定第一侧壳体1A和第二侧壳体1B的器件主体1(参照图4、图5、图7等)。在卸下该第一侧壳体1A和1B的结合固定时,对应在第二侧壳体1B侧设置的各被挂接部102…从各解除孔150插入螺丝刀151向上方按压对应各弹性锁合片100…的挂接锁合部101,通过脱离与被挂接部102的挂接形态,能够从第一侧壳体1A上卸下第二侧壳体1B。
闩40的轴40a、第一解扣板41的轴41a转动自如地插入粘附第二侧壳体1B的,在第二侧壳体1B内侧面设置的轴孔52、56。
还有,对应各双金属片45、46的调整螺丝77、77′的头部分别接近于器件主体1的上面开口的开口部104、在底部开口的开口部105,通过在组装后的动作试验时得到的最佳工作点那样的开口部104、105旋入动作调整螺丝77、77′,由图17(a)向图11(b)那样调整双金属片45、46的初始位置,在其调整之后,利用其弹性,用将上盖106、下盖106′嵌入器件主体1的各自部位来覆盖开口部104、105。
这里,双金属片45、46是在以器件主体1的宽度向为宽度方向一部分重叠那样并列设置在器件主体1的纵向,以谋求器件主体1的宽度方向尺寸的紧凑化。还有,由于将变位方向设定在相互的外侧方向,所以预先清楚不变位的初始位置,即使各双金属片45、46变位,由于不会接近初始位置以上,容易进行各双金属片45、46的安装作业。也就是说,如果在同一方向变位,需要配设调整其变位量,各双金属片45、46的安装作业是麻烦的,在本实施例中没有这样的麻烦。
还有,由于在各双金属片45、46之间存在是隔壁的分离壁65,能够减小两双金属片45、46之间的间隔,可以充分利用收存在器件主体1内的开关机构5和接点部的配设空间。特别是将连接各双金属片45、46的编组线79、82由器件主体1的上下方向折回,所以容易进行编组线79、82的折回作业。
然后,在器件主体1的一端内部的内部收存设置沿上下方向夹住导电棒的刀承弹簧部78、81。以与这些刀承弹簧部78、81对应的方式,在器件主体1的一端部,器件主体1的端面与两侧面形成“コ”字形开口的导电棒插入槽107、108。
还有,在器件主体1的另一端部并列形成倾斜向上开口的一对电线插入孔16A、16B。
特别是,在该电线插入孔16A、16B的下方的端面形成将在用两壳体1A、1B的侧壁和中间壳体7分开的两个区域的内下侧的区域配置的固定触点2B和可动触点3A的开关动作而产生的气体,通过排气孔109以及器件主体安装用锁合孔112排出的开口,特别是在器件主体1的另一端部的上面形成,如图18所示,将在上侧的区域配置的固定触点2A和可动触点3A的开关动作而产生的气体向斜上方排出的排气孔110。
这些两排气孔109、110上下分离,并且,由于面临器件主体1外部的方向相互离开的角度,在强制断开时所产生的电弧的排出方向互不相同,通过两极的电弧混合能够防止极间短路。这里,如图18所示的排气孔110是内部的中间壳体7的前端升高的凸缘113、在解除手柄17、17′的侧面凸出的凸缘114、114以及通过面临壳体1A、1B的排气孔的开口的横凸出壁115,排放气体被导向斜上方,所以不容易与下方的排气孔109排出的气体交叉。
然后,如果向电线插入孔16A、16B分别插入负载侧的电线111、111,连接各端子块10A、10B,将导电棒与各刀承弹簧部78连接,则能够将本实施例的电路断路器插入电路。图中的112为器件主体固定用的锁合孔。
下面根据图20至图25说明本实施例的操作。
图20表示断开形态,在该断开形态下,手柄6的操作部6a呈由开口部50倒立露出的形态,工作板43的一端和第一解扣板41结合的形态处于脱落的形态。然后,闩40通过螺旋弹簧62如图中顺时针方向转动使其靠上,贯通插入闩件40的切槽54中的可动触头4A位于向上方移动自由端的形态,并且,贯通插入切槽55中的可动触头4B通过其弹簧的弹力位于向上方移动自由端的形态,在各自的自由端设置的可动触点3A、3B位于离开对应的固定触点2A、2B的形态。
在该形态下,当顺时针方向转动手柄6的操作部6a时,连杆44的上侧轴44a向下方按动的,连杆44通过下侧轴44b按下工作板43。通过按下工作板43,工作板43的一端(图的右端)触及第一解扣板41的锁合部57,以其位置作为转动中心,工作板43向反时针方向转动,工作板43的另一端(左端)如图21所示那样触及在闩40的上端设置的凸出部84,靠弹簧的反作用力使闩40反时针方向转动。
通过该转动,贯通插入闩40的切槽55中的可动触头4B弯向其自由端向下移动的方向,使自由端的可动触点3B接触固定触点2B。并且,贯通插入切槽54中的可动触头4A反时针方向转动,使其自由端的可动触点3A接触固定触点3B。该接触比可动触点3B接触固定触点2B延迟。
这里,由于可动触头4B用其自体的弹性接压,不需要接压用的弹簧装置,而且,由于不需要用编组线进行电路连接,所以省去了零件装配作业和编组线连接作业,使生产效率得到提高。
然后,当再使手柄6顺时针方向转动时,连接连杆44的下侧轴44b的位置与手柄6的转动中心的线的上侧轴44a,如图22所示向左向移动,在该形态下,手柄6的扭转弹簧51、靠上闩40的螺旋弹簧62、进一步均衡可动触头4B的弹簧力等,保持工作板43的一端和第一解扣板41的锁合部57的闩锁形态,维持图22的闭合形态。图23表示在取下解扣板41、42形态下的上述闭合形态。
在闭合形态下,当使手柄6的操作部6a反时针方向转动时,由于连杆44的上侧轴44a位置向将连接手柄6的转动中心和下侧轴44b的线,越过右方向,向上方移动,解除工作板43的左端和第一解扣板41的锁合部57的闩锁形态,闩40借助螺旋弹簧62的抵靠力沿时针方向转动,同时,手柄6借助螺旋弹簧51的抵靠力快速转动回归到离开一侧。由于向闩40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可动触头4A沿顺时针方向转动,使自由端向上方移动,使可动触点3A离开固定触点2A。并且,可动触头4B不向下按压,用其弹簧力恢复原形态,使其自由端的可动触点3B离开固定触点2B。该离开比可动触点3A离开固定触点2A延迟。该延迟与后面要讲述的强制断开时相同。
这里,由于具有上述那样的两极的触点部的开闭和延迟,触点开闭时所产生的电弧仅为刚体侧的可动触头4A,可防止由弹簧材料构成的可动触点3B由于电弧而耗损。
由于在两极的触点部产生的电弧在各自的配置区域内产生,并且,排气孔109,110的排气方向不同,能够防止极间短路。
由于触点部的离开时转动的闩40的前端面的宽度方向形成的凹槽131拴入在两壳体1A、1B以及中间壳体7形成的定位片130;与凹槽131的底部相接,不必担心在一个区域内产生的电弧由器件主体1的里侧的闩40一侧迂回进入另一区域,防止由器件主体1内的电弧引起极间短路。
还有,由于以上侧的固定触头12A的固定触点2A附近的空间作为由中间壳体7的膨出部30到两壳体1A、1B的侧壁间的宽敞空间,并且,以下侧的固定触头12B的固定触点2B附近的空间作为到两壳体1A、1B的侧壁间的宽敞空间,因此能够减少由于各触点部离开时产生电弧的气压,能够防止由气压造成两壳体1A、1B的裂痕和破损。
还有,由于中间壳体7是用含有氢氧化镁的树脂材料成形的,能够防止在触点部离开时产生的氧化碳造成绝缘老化。
在如图22所示上述闭合形态中,当过载电流流过负载时,双金属片45、46由于过载电流而发热弯曲变形。这里,由上方下垂的双金属片45下端向图的左方向移动变位,并且垂立的双金属片46上端向图的右方向移动变位,如图23所示,双金属片45的下端向左方向推动第一解扣板41的第一驱动部69,双金属片46的上端向右方向推动第二解扣板42的第二驱动部70。也就是说,两双金属片45、46的自由端向互相离开的方向变位。由于该变位,第一、二解扣板41、42顺时针方向转动,这时,第二解扣板42的对向部42a推动第一解扣板41的支承物部分59,向第一解扣板41提供顺时针方向的转动力。
这里,由于双金属片45、46的通电方向互为相反方向,当大电流流过时,在两双金属片45、46上产生互为离开方向的磁力。因此,能够使双金属片45、46快速弯曲变位,其结果可更快强制断开。该动作对后面讲述的由于短路电流的强制断开也同样有效。
再有,当第一解扣板41顺时针方向转动时,解除锁合部57和工作板43的一端(右端)的闩锁形态,工作板43以连杆44的下侧轴44b为中心,顺时针方向转动。因此,工作板43的另一端(左端)不限制闩40,闩40依靠螺旋弹簧的弹簧力顺时针方向转动,在如图24所示,使可动触头4A、4B恢复到离开形态,使可动触点3A、3B分别离开固定触点2A、2B。
其后,由于电路断开,双金属片45、46返回到原形态,第一解扣板41借助扭转弹簧60的抵靠力,转回原位置,同时,支承部59推动第二解扣板42的对向部42a,使第二解扣板42返回到原位置。还有,手柄6借助扭转弹簧51的抵靠力,转回到关操作方向(反时针方向)。
还有,在上述闭合形态下,当流过短路电流的过大电流时,对电磁驱动部47、48的固定铁心74、74′产生磁力,吸引对应的可动铁心58、67,使其摇动。因此,如图25所示,可动铁心58的驱动部58a推动第一解扣板41的支承部89,并且可动铁心67的驱动部67a推动第二解扣板42的支承部68,使其分别顺时针方向转动。当流过过载电流时,同样第一解扣板41顺时针方向转动,解除锁合部57和工作板43的一端(右端)的闩锁形态,工作板43以连杆44的下侧轴44b为中心顺时针方向转动。因此,由工作板43的另一端(左端)不限制闩40,闩40依靠螺旋弹簧62的弹簧力顺时针方向转动,使可动触头4A、4B恢复到离开形态,使可动触点3A、3B分别离开固定触点2A、2B。
此后,当电路断开,对电磁驱动部47、48的固定铁心74、74′不产生磁力时,可动铁心58、67,通过板弹簧的弹簧力返回到原形态。第一解扣板41借助扭转弹簧60的力,转回原位置。同时,推动第二解扣板44返回到原位置。还有,手柄6借助扭转弹簧51的抵靠力,转回到关操作方向(反时针方向)。
这里,由于在可动铁心58、67的各固定铁心74、74′上配设被吸引方向是互为反方向的电磁驱动部47、48,即使施加振动,可动铁心58、67的中一个由于振动被吸引的方向动作,另一个反吸引的方向动作,因此,使第一、第二解扣板41、42向闩锁解扣方向的转动力仅通过任何一个可动铁心的动作得到的,因此,抗拒扭转弹簧60的抵靠力,不能够得到解脱第一解扣板41的力,从而可防止由于结振动所发生的误动作。
本发明的第一发明,包括有紧固固定触点的两个固定触头、紧固与所述各固定触点通断自如地对向的可动触点的两个可动触头、操作自如地保持这两个可动触头的开关机构,包括有通过该开关机构使所述各可动触点与各固定触点通断的手柄,和可从外部操作保持该手柄并形成排出所述各可动触点从所述各固定触点离开时所产生的电弧气体的两个排气孔的器件主体。在这种电路断路器中,在器件主体的高度方向上上下两段形成所述排气孔,因此,所述各可动触点从所述各固定触点离开时所产生的电弧出现到器件主体之外时,各极的电弧难于混合,具有可防止极间短路的效果。
本发明的第二发明,包括第一发明在内,所述各排气孔的外开口部是以相互分离的角度形成,因此,在电弧从排气孔出来时,电弧容易沿相互不同的方向排出,再加上第一发明的效果,更具有防止极间短路的效果。
本发明的第三发明,包括第一或第二发明在内,在所述器件主体的宽度方向上并列设置所述各可动触点及各固定触点,同时在所述器件主体的高度方向,在上下配置,设置隔离所述各固定触点的隔壁构件,将所述各可动触点及固定触点分开收存在由所述器件主体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壁及隔壁构件所分开的两个区域,在一个区域内于所述器件主体的上方形成上段可动触点及固定触点的排气孔,同时在另一个的内域内于所述器件主体的下方形成下段可动触点及固定触点的排气孔。因此,各极的排气孔通过隔壁构件将其隔离,即可防止所述各可动触点从各所述各固定触点强制断开时所产生的电弧在器件主体内混合,具有防止极间短路的效果。
本发明的第四发明,包括第三发明在内,所述隔壁构件包括在各固定触头之间对所述器件主体侧壁略平行延伸,并同上段触头侧的所述器件主体侧壁一起将上段固定触点收存的纵壁部,和从该纵壁部下端开始、与器件主体的底面略平行地延伸并同下段固定触头侧的所述器件主体的侧壁一起将下段触头侧的导体连接部收存的横壁部,以及从上段固定触点的固定触头附近开始向下段固定触头侧的所述器件主体的侧壁方向膨出并与下段固定触点侧的所述器件主体侧壁接触的膨出部;通过所述横壁部和膨出部以及所述器件主体的两侧壁,收存使横跨所述器件主体的两侧壁之间的下段固定触头的固定触头。因此,通过膨出部可广泛取得上段固定触头的固定触点附近达到器件主体两侧壁间,同时也可广泛取得下段固定触头的固定触点附近达到器件主体两侧壁间,可减少配制在各区域的可动触点从固定触点离开时所产生的电弧气体,具有容易防止因气压使器件主体造成裂痕或破损的效果。
本发明的第五发明,包括第四发明在内,所述开关机构包括将各可动触头由两侧分别横嵌插入并具有与各区域连通的切槽的可自由转动的闩;在所述隔壁构件及所述器件主体的两侧壁上,设置在所述各可动触点离开各固定触点的形态下触及所述闩的可动触点侧的前端面的定位片。因此,具有减少对所述各可动触头从所述各固定触点离开时所产生的电弧由器件主体内侧的闩一侧进入其他区域的担心,具有防止极间短路的效果。
本发明的第六发明,包括第五发明在内,所述定位片及闩的前端面上设置凹凸锁合部。因此,由于在定位片及闩件的端面上形成锁合部,就不用怕上侧或下侧区域内产生的电弧直接进入上侧或下侧区域,加上第五发明的效果,更具有防止电弧所造成的极间短路的效果。
本发明的第七发明,包括第三至第六发明在内,所述隔壁构件是由含碱土金属氢氧化物的材料制成,因此,可得到防止所述各可动触点从所述各固定触点离开时碳氧化所产生的绝缘老化的效果。

Claims (6)

1.一种电路断路器,包括有紧固固定触点的两个固定触头、紧固与所述各固定触点通断自如地对向的可动触点的两个可动触头、操作自由地保持这两个可动触头的开关机构,包括有通过该开关机构使所述各可动触点与各固定触点通断的手柄、和可从外部操作保持该手柄并形成排出所述各可动触点从所述各固定触点离开时所产生的电弧气体的两个排气孔的器件主体,以及在所述器件主体的高度方向在上下两段形成所述排气孔,其中在所述器件主体的宽度方向上并列设置一个由一可动触点与一相对应的固定触点构成的触点组与另一个由一可动触点与一相对应的固定触点构成的触点组,同时在所述器件主体的高度方向,在上下配置,设置隔离所述各固定触点的隔壁构件,将每个由一可动触点与一相对应的固定触点构成的触点组分开收存在由所述器件主体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壁及隔壁构件所分开的两个区域,在一个区域内于所述器件主体的上方形成在上段的可动触点及固定触点的排气孔,同时在另一个区域内于所述器件主体的下方形成在下段的可动触点及固定触点的排气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断路器,其特征是,所述各排气孔的外开口部是以相互分离的角度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断路器,其特征是,所述隔壁构件包括在各固定触头之间对所述器件主体侧壁平行延伸,并同上段固定触头侧的所述器件主体侧壁一起将上段固定触头收存的纵壁部,和从该纵壁部的下端开始,与器件主体的底面平行延伸,并同下段固定触头侧的所述器件主体的侧壁一起将下段固定触头的导体连接部收存的横壁部,以及从上段的固定触头的固定触点附近开始向下段固定触头侧的所述器件主体的侧壁方向膨出并与下段固定触头侧的所述器件主体的侧壁接触的膨出部;通过所述横壁部与膨出部以及所述器件主体的两侧壁,收存横跨在所述器件主体的两侧壁之间的下侧固定触头的固定触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路断路器,其特征是,所述开关机构包括有将所述各可动触头由两侧分别横嵌插入并具有与各区域连通的切槽的可自由转动的闩;在所述隔壁构件及所述器件主体的两侧壁上,设置有在所述各可动触点离开各固定触点的形态下触及所述闩的可动触点侧的前端面的定位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路断路器,其特征是,所述定位片及闩的前端面上,设置有凹凸锁合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路断路器,其特征是,所述隔壁构件是由含碱土金属的氢氧化物的材料制成。
CNB991273249A 1999-06-25 1999-12-30 电路断路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8256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8092099A JP3506052B2 (ja) 1999-06-25 1999-06-25 回路遮断器
JP180920/1999 1999-06-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79495A CN1279495A (zh) 2001-01-10
CN1182560C true CN1182560C (zh) 2004-12-29

Family

ID=160916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99127324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82560C (zh) 1999-06-25 1999-12-30 电路断路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3506052B2 (zh)
CN (1) CN1182560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0025041A1 (de) * 2010-06-22 2011-12-22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Schalter, insbesondere Lasttrennschalter für Niederspannungen
JP6044927B2 (ja) * 2012-09-13 2016-12-1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直流開閉器および直流遮断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1015003A (ja) 2001-01-19
JP3506052B2 (ja) 2004-03-15
CN1279495A (zh) 2001-0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633C (zh) 电路断路器
CN1184659C (zh) 电路断路器
CN1645682A (zh) 带锁定机构的连接器
CN1525607A (zh) 插头和接口部件
CN1129203C (zh) 同轴电缆和印刷电路板的连结装置
CN1270335C (zh) 电磁继电器
CN100346436C (zh) 断路器
CN1182560C (zh) 电路断路器
CN1331879A (zh) 携带式信息终端
CN1264176C (zh) 电磁继电器
CN1276699C (zh) 电子部件的屏蔽壳
CN1856910A (zh) 连接器
CN1233003C (zh) 开关的接触机构及电气开关
CN1135580C (zh) 复合操作型电气部件
CN1366693A (zh) 高频继电器
CN1254885C (zh) 卡适配器
CN1578036A (zh) 总线装置和包含该总线装置的电气接线盒
CN1123030C (zh) 高频开关
CN2715327Y (zh) 电磁铁驱动装置和电磁继电器
CN1220235C (zh) 断路器
CN1108617C (zh) 电气部件的安装组件
CN1236966A (zh) 旋转开关装置
CN1118174C (zh) 折叠式电话机
CN1295725C (zh) 按钮开关
CN1156863C (zh) 集成化电力开关触头的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1229

Termination date: 2012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