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2041A - 电梯及电梯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梯及电梯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2041A
CN1182041A CN 97120070 CN97120070A CN1182041A CN 1182041 A CN1182041 A CN 1182041A CN 97120070 CN97120070 CN 97120070 CN 97120070 A CN97120070 A CN 97120070A CN 1182041 A CN1182041 A CN 11820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vator
floor
separation
layer
buil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97120070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熊谷博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CHNOSOPHI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ECHNOSOPHI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CHNOSOPHIA CO Ltd filed Critical TECHNOSOPHIA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820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204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vator Control (AREA)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所公开的发明是为了减少建筑物中电梯占用面积,并有效操作一种包括多个电梯的电梯系统,一种电梯车厢具有包括一个上边叠着一个的多个隔舱的多层结构。一部电梯车厢运载在多个楼层等候并同时登上该电梯车厢的乘客。与具有多层结构的电梯车厢的主电梯一起,采用了具有一层结构的电梯车厢的局部电梯,后者这样运行,它沟通主电梯车厢的隔舱不停留的各楼层。

Description

电梯及电梯系统
本发明涉及通过组合多种类型电梯而有效地运送乘客的电梯及电梯系统。
到现时为止,电梯安装在建筑物中,而建筑物被建成具有贯穿建筑物各个楼层的电梯井道的结构,安装在该电梯井道中的电梯车厢通过安装在该建筑物顶部的卷扬机卷起放出缆索而上下移动。电梯车厢的大小和电梯的数目由预计该建筑物中要运送的人数及贷物量而定。
近年来,建起了越来越多的15至25层的高层建筑及25至60层的摩天大楼。这些高大建筑物中所使用的电梯通常具有这样的结构,电梯车厢在贯穿各个楼层的电梯井道中上下移动。人们以增加电梯数目的方式来应付随着建筑物增高而带给的对电梯的需求。为使使用高层建筑的人们更方便,一些结构相同的电梯直接从底层升至某一中间层,然后逐层停留;其他电梯则在从底层到该中间层的每层停留。许多摩天大楼中,电梯以三种模式操作,以使第一组电梯直接升至某些高层而后逐层停留,第二组电梯在低层范围上下移动并逐层停留,而第三组电梯直接升到某些中间层,然后逐层停留。
尽管以这样的模式操作,为运送众多的乘客,摩天大楼中还是要安装十几部甚至更多的电梯,而安装电梯的电梯井道贯穿大楼所有各层。因此,被电梯占用的体积就建筑物的总体积而言百分比非常高,而在地价非常高的市中心区,除去电梯之外该建筑物的有效可用面积的单位成本相应增加。还有,想到高层的乘客可搭乘直接通往高层的电梯而迅速到达所要去的楼层,但他们还是不得不在底层长时间等候电梯,因为直接通往高层的电梯上下所需时间更长。为解决这一问题,直接通往高层的电梯数必须增加,以增加各电梯到达底层的频率。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增加建筑物有效楼层面积及建筑物利用率的创新结构的电梯,并提供一种结合不同类型电梯、提高电梯利用率的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电梯的特点是:在建筑物中延伸至预定楼层之间的电梯井道中上下移动的电梯车厢具有多层结构,该多层结构包括一个上边叠着一个的多个隔舱,每一隔舱均有开/关门让乘客上下。有了这样的结构,搭乘同一部电梯车厢的人,可分散地进入各自与隔舱停止时对应的不同楼层相平的多个隔舱。因此,这就有可能减少电梯车厢水平截面面积,相应地将电梯井道的水平截面面积减少。其结果是,可以扩大建筑物的有效楼层面积。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电梯系统的特点还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具有所述多层结构的第一电梯,该第一电梯在贯穿建筑物所有楼层的电梯井道中上下移动;以及至少一个其电梯车厢在第一电梯井道附近、延伸在两预定楼层的井道中上下移动的第二电梯;第一电梯这样运行:只在预定的楼层停留;第二电梯则沟通第一电梯停止的楼层和第一电梯甩过的楼层,以及沟通第一电梯甩过的各楼层;以允许乘客可以选择搭乘该第一电梯和第二电梯,从任一楼层到所有楼层中的任何其他楼层。有了这样的功能,可在维持有较高的建筑物可用面积的同时,改善电梯的利用率。
请注意,在此说明书中的“乘客”一词不只是意味着使用电梯的人,也指由电梯运送的货物。
图1是实施例的简图,该图显示了本发明的电梯基本结构。
图2是实施例的简图,其中本发明的电梯系统以最简单的形式而设计。
图3是实施例的简图,其中本发明的一单层电梯设计为在各层停留。
图4是实施例的简图,其中本发明的所述电梯系统用于低层建筑物。
图5是实施例的简图,其中本发明的所述电梯系统用于高层建筑。
图6是实施例的简图,其中本发明的所述电梯系统用于摩天大楼。
图7是放大的剖面图,显示本发明使用的电梯车厢的最佳实施例。
图8是以更大比例显示的剖面图,显示图7所示的电梯车厢的地板高度自动调节装置。
图9为图8中地板高度自动调节装置使用的固定镜的前视图。
图10为图8中地板高度自动调节装置的平面图,其中,调节装置以框图描述,而用于车厢垂直移动的齿条和齿轮机构以透视图描述。
图1是最简单形式的电梯实施例的简图,该图显示了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图1中,标号1代表,例如,安装在有地下两层和地上十层的建筑物中的本发明的电梯。电梯车厢2有包括多个(在图1实例中为4个)互相间隔的隔舱A、B、C、D的多层结构。该电梯车厢2在贯穿建筑物所有楼层的电梯井道3中上下移动。图1中,以4代表的是悬吊车厢2的缆索,而5是安装在所述井道3顶部以将缆索4卷起放出、上下移动车厢2的卷扬机。虽然没有画出,隔舱A、B、C、D均各有开/关门,车厢2停止时乘客可以从所述建筑物楼层上下隔舱。
当车厢2在如虚线所指示的最低位置时,A、B、C、D各隔舱分别在第2层、第1层、地下第1层和地下第2层,允许乘客从相应的各层进入电梯,或由电梯下到相应各层(包括地下)。所述车厢2上升时在每一层停留,每次车厢2停留时,乘客从与之相平的各楼层上下电梯。当电梯车厢2达到实线所指的最高位置时,隔舱A、B、C、D分别在第10层、第9层、第8层和第7层,允许乘客从相应的各层进入电梯,或由电梯下到相应各层。同样,电梯车厢2下降时也在每一层停留,以使每次车厢停留时,乘客从与相应各楼层相平的隔舱上下电梯。这样,按照本发明,由于一次可由单个电梯车厢2运送在多个楼层(图1实施例中为4层)等候的乘客,运送相同数目的乘客时,每一隔舱的面积就可设得比只有一层隔舱的常规电梯车厢要求的面积小些。结果是,可以减少电梯井道2的水平截面面积,并相应增加所述建筑物的可用面积。
在图1的实施例中,电梯不能将由地下2层搭乘的乘客运送到7层以上的楼层,由地下1层搭乘的乘客不能运送到8层以上的楼层,由第1层搭乘的乘客不能运送到第10层。相反,电梯也不能将由第10层搭乘的乘客运送到第2层以下的楼层,由第9层搭乘的乘客不能运送地下第1层和第2层,由第8层搭乘的乘客不能运送到地下第2层。由此,乘客必须乘其他电梯,或在没有其他电梯时爬楼梯到隔舱不能到达的楼层。
图2显示了克服如此不便的实施例,其中安装具有多层结构车厢2、每层停留的主电梯1,和安装在主电梯1附近以将乘客运送至一次搭乘主电梯1无法到达的楼层的两部中继电梯6、9。中继电梯6包括具有常规的单层隔舱的电梯车厢8,后者在包括第10层到第7层的电梯井道7中上下移动。中继电梯6这样运行:在每层均停靠。同样,中继电梯9包括具有单层隔舱的电梯车厢11,后者在包括地下第2层到第2层的电梯井道10中上下移动。中继电梯9也这样运行:在各层逐层停靠。即使在加装了中继电梯的这种情况下,因为井道7或10的水平截面面积几乎与主电梯1的井道3相等,所以,也可以将井道3和7或10的总水平截面面积建得小于有单层结构的常规电梯车厢上下移动的井道的水平截面面积。这样,所述建筑物的可用楼层面积可比安装一部具有常规结构的电梯时大。除此之外,此实施例可使两部中继电梯6和9之间的第5层和第6层也被有效利用。请注意,两部中继电梯并不一定必需。当然有可能省去预计乘客数少的一部中继电梯,请乘客乘自动梯或爬楼梯以削减成本。
图3示意显示了一个实施例,其中没有使用中继电梯,通过只采用一个多层结构的电梯车厢2,主电梯可使乘客在任何楼层都能够上下隔舱A、B、C、D。贯穿所述建筑物所有各层的井道3向上向下延伸。当电梯车厢2到达最顶位置时,隔舱A、B、C在延伸井道3′中,而电梯车厢2的最下层隔舱到达第10层。相反,当电梯车厢2到达最底位置时,最上层隔舱A到达地下第二层。以这种方式,各隔舱A、B、C、D可在从地下第2层到第10层的所有层停留。由本实施例,可以节省掉中继电梯所需的空间。作为改进,可将设计改作省去下延伸井道3",如图2所示,在地下第2层与第2层间的低层安装类似于中继电梯9的中继电梯。此改进实施例可提高低层的运送效率,预计在低层有相当大数量的乘客利用电梯。
图4显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在如超级市场的低层建筑物中安装了两部同样结构的电梯。所述建筑物有地下一层和地上三层。每一部电梯1具有包括三个相互间隔的隔舱A、B、C的三层结构的电梯车厢2。井道3在顶部和地下有延伸井道3′和3",以容纳一个隔舱。此实施例中,乘客搭乘隔舱A无法到达地下第1层,而搭乘隔舱C无法到达第3层。因而,从地下第1层到第3层时,乘客必须乘隔舱B,或乘隔舱C上升到第1层或第2层,然后再乘那里的另一部电梯的隔舱A或B。在下表1中列出了两部电梯之一或两部电梯各隔舱在开始层和到达层间移动的所有选择。
                                                                      表一
                                                                      到达层
    3F     2F     1F     1B
    3F     AB     AB     BA+BA+C
    2F     AB     AB   B,CA+BA+C
    1F   A,BC+BC+A     ABC     BC
    1B     BC+AC+B     BC     BC
开始层表中,+表示从一部电梯换乘另一部电梯。
借助于该实施例,由于在三个楼层等候的乘客可以同时由两部电梯的每一部运送,就有可能减少所述建筑物中电梯所要的空间,并缩短乘客等候电梯到达的等候时间。
图5是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中本发明的所述电梯系统用于有地下两层和地上二十层的高层建筑中。在图5中,1代表具有多层结构电梯车厢2的快速电梯,电梯车厢2包括4个隔舱A、B、C、D,并在贯穿所述建筑物所有楼层的井道3中上下移动。快速电梯1仅在所述建筑物的最低层区12、最高层区13及中间层区14停留。15代表包括常规的一层结构的电梯车厢、在最高层区13中上下移动并在每层停留的中继电梯。与此类似,16是包括一层结构的电梯车厢、在最低层区12中上下移动并在每层停留的中继电梯。17代表在中继电梯16可以到达的最上层与快速电梯1停留的中间层区14的最下层之间运行的中继电梯,它在其间的每一层停留。18也是在快速电梯1停留的中间层区14的最低层即中继电梯17到达的最高层,与快速电梯1停留的最高层区13的最低层即中继电梯15到达的最低层之间运行的中继电梯,它在其间的每一层停留。
在此电梯系统中,由于乘客不能利用快速电梯1在最低层区12之间,也就是地下第2层与第2层之间各层上下移动,他们想从最低层区12的一层到另一层时,就搭乘在每层停留的中继电梯16。同样的原因,乘客想从最高层区13的一层到另一层时,即在第17层与第20层之间各层时,就搭乘中继电梯15。例如,现在设想一名乘客想从第1层到第15层,利用此电梯系统,该乘客可先在第1层搭乘快速电梯1的隔舱B,在第10层下快速电梯1并转乘中继电梯18,并在第15层下中继电梯18而到达所要去的楼层。在此例子中,如果时间关系不大,乘客可以不搭乘快速电梯1而仅乘中继电梯到达所要去的楼层。特别是,乘客可在第1层搭乘中继电梯16到第2层,而后转乘另一中继电梯17到达第8层,再换乘另一中继电梯18而到达第15层。从第1层到第17层时,乘客可有两种方案,一是乘客在第1层搭乘快速电梯1的隔舱B,在第10层下快速电梯1而转乘中继电梯18,在第17层下中继电梯18;另一方案是,乘客搭乘快速电梯1至19层,然后乘中继电梯15降至第17层。在前一方案中,从一部电梯转乘另一部电梯次数为1,而总共停8次。在后一方案中,从一部电梯转乘另一部电梯次数为1,而总共停3次。因此,尽管包括乘电梯下降,预计乘客用后一种方案而不是用前一种方案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到达所要到达的楼层。当然,乘客也可以仅乘中继电梯16、17、18从第1层到达第17层。在这一方案中,从一部电梯转乘另一部电梯次数为2,而停留次数总共为16次。
利用常规结构的电梯,要达到利用本实施例能够达到的相同的运送人数和运送效率,至少必须安装两部具有一层结构电梯车厢、并在贯穿所有楼层的电梯井道中上下移动的电梯。以这样的方式编排此两部电梯,即,一部作为快速电梯运行,而另一部作为每层均停的电梯运行,或者一部电梯直接到达某一高层,然后逐层停留,另一部电梯在此高层下的每层逐层停留。不管怎样,假设两电梯之一运送的乘客数与此实施例的快速电梯运送的乘客数相同,两电梯中的每部电梯的车厢面积均必须是本实施例中电梯车厢隔舱面积的四倍。因此,两部常规电梯所需的井道截面面积为本实施例中快速电梯1所要求井道面积的八倍。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每一中继电梯所要求的井道截面面积可与快速电梯相同,所述建筑物各层所有电梯井道占用的截面面积为,在有两井道的楼层以二乘以快速电梯所要求的井道面积,在有三井道的楼层以三乘以快速电梯所要求的井道面积。假设本实施例中快速电梯所要求的井道的截面面积为1,现在来计算一下所述建筑物所有楼层井道占用的楼层面积。在采用两个常规结构电梯的情况下,由于22层中每一层均需要的楼层面积为8,电梯所需要的总楼层面积为8×22=176。相比而言,本实施例电梯所需要的总楼层面积,如图所示可以利用穿过所有各层的电梯井道数计算为2×3+3×3+2×3+3×3+2×6+3×3=2×1=53。这样,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建筑物电梯所需的总楼层面积可减少到常规系统所要求面积的1/3或更少。因此,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安装了两套电梯系统,电梯车厢面积为使用两部常规电梯的2/3或更少的情况下,运送总量可以大大提高。
图6为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中本发明的所述电梯系统用于有地下两层、地上42层的摩天大楼。图6中1代表具包括隔舱A、B、C、D的多层车厢2的快速电梯,它在贯穿所述建筑物所有各层的井道3中上下移动。该快速电梯1仅在建筑物的最低层区12(从地下第2层到第2层)、最高层区13(从第39层到第42层),及三个中间层区14、14′、14"(从第9层到第12层、从第19层到第22层、从第29到第32层)停留。19、20、21、22代表具有两层车厢19′、20′、21′、22′的局部快速电梯,两层车厢包括两个隔舱E、F,它在快速电梯1停留的两相邻层区的最低层与最高层间的井道19"、20"、21"、22"中上下移动。所述各局部快速电梯各自在快速电梯1停留的两相邻层区的楼层以及在两相邻层区之间的中间楼层依次停留两次。例如,电梯19的车厢19′在地下第1层和地下第2、第1层和第2层、第5层和第6层、第9层和第10层,及第11层和第12层的位置停留。同样,电梯20的车厢20′在第29层和30层、第31层和第32层、第35层和第36层、第39层和第40层,及第41层和第42层的位置停留。这样,局部快速电梯在快速电梯1停留的层区接连停留两次,每停一次复盖两层。23到30代表各自包括常规一层结构车厢、在局部快速电梯19至22中相应的一部电梯停留的两层之间上下移动并逐层停留的中继电梯。这些中继电梯基本上这样安排,使得彼此相邻的上层和下层中继电梯的井道交叠两楼层。例如,中继电梯23从地下第2层到第6层的每层均停留,中继电梯24从第5层到第10层的每层均停留,中继电梯25从第9层到第16层每层均停留,以此类推。垂直相邻的中继电梯以这种方法停留,并相互有两层交叠。然而,在中继电梯26与27之间,以及中继电梯28与29之间没有交叠楼层。
在此电梯系统中,在快速电梯1停留的任何层区中移动,如果乘客想只跳过其中一层(如,从地下第2层到第1层,或从地下第1层到第2层等等),从一层到另一层,他们就可搭乘19至22中的一部局部快速电梯。但是,要到快速电梯1停留层区的所有层时,乘客就必须乘相应的中继电梯23至30之一。例如,假设乘客想从地下第1层到第37层,利用此电梯系统,该乘客可先在第1层搭乘快速电梯1的隔舱B,在第31层下快速电梯1、上局部快速电梯20的隔舱F,在第35层下局部快速电梯20、上中继电梯30,在第37层下中继电梯30而到达所要到的楼层。在此例子中,从一部电梯转乘另一部电梯的次数为2,而停留总次数为6。另一种方案,乘客可仅乘局部快速电梯19、21、22、20直到第35层,而最后搭乘中继电梯30到第37层,不利用快速电梯1而到达第37层。在此例子中,从一部电梯转乘另一部电梯的次数为4,而停留总次数为9。这样,此方案所需时间比使用快速电梯的方案更长。仅乘中继电梯23、24、25、26、27、28、29、30,乘客无法从第1层到达第35层。但乘客可以乘中继电梯23、24、25、26到第19层,在第19层转乘局部快速电梯22的隔舱F,然后在第31层转乘中继电梯29,最后在第35层或第36层搭乘中继电梯30。在此方案中,从一部电梯转乘另一部电梯的数次为6,而总停留次数为25次。这样,它显然需要的时间长得多。除此之外,改进设计,将中继电梯26、28各向上延伸一层,或将中继电梯27、29各向下延伸一层,乘客就可能只搭乘中继电梯而到达第37层。
根据所预计要运送的乘客数,本实施例中快速电梯1的车厢的每个隔舱面积可比局部快速电梯及中继电梯的面积稍大一些。利用常规结构的电梯,要达到和本实施例同样的运送人数和运送效率,至少必须安装三部具有一层结构电梯车厢、并在贯穿所有楼层的电梯井道中上下移动的电梯。具体地说,三部电梯第一部直接升到某一高层,然后在高层区逐层停留,第二部电梯直接升到中间楼层,第三部电梯在低层区逐层停留。为了同时承载在4个楼层等候的、并由本实施例中的快速电梯1的车厢2运送的众多人们,保守地估计,三个常规电梯的每一车厢的面积要有所述快速电梯车厢2的面积的3、4倍大。因此,三个常规电梯所要求的井道面积大约是本实施例中每一井道面积的9倍。与此对比,本实施例所述电梯系统使用的井道俯视时仅在六处。除此之外,在局部快速电梯19至22和中继电梯23至30的上方与下方,许多没有井道穿过的楼面并未被井道所占用。因此考虑到这些,图6所示实施例中,所述建筑物中所述电梯系统井道占用的总楼层面积是包括三个常规电梯的电梯系统井道所占用的楼层面积的一半或更少,该三个常规电梯有一层结构的电梯车厢,并在所有楼层中上下移动。所以,本实施例的两套电梯系统可以在常规系统所占用的总楼层面积范围内安装。
如前所述,本发明通过采用一个上面叠着一个的多层隔舱的多层结构电梯车厢,能够提高运送效率。然而,由于所述电梯车厢具有多层结构而存在一个问题,就是隔舱地面无法一直与隔舱停留的相应楼层相平。如果建筑物按照设计建造,所述所有各楼层楼面间的垂直间距应为恒定值。但是实际上建造楼面之间垂直间距完全恒定的建筑物非常困难,以致竣工的建筑物楼面间垂直间距通常伴有几厘米或者更大的误差。这会导致即使本发明的电梯车厢的一个隔舱地面,例如最下面的隔舱,停留与所述建筑物的相应楼层楼面相平,其他隔舱地面可能无法与建筑物相应楼层的楼面相平。为解决这一问题,在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中,每一隔舱的地面被建成可利用自动调整装置相对车厢垂直移动,以使车厢停止时隔舱地面总可与相应楼层的楼面相平。
图7为包括三层隔舱A、B、C的电梯车厢的最佳实施例的放大剖视图,各隔舱的地板31高度可自动调节。所述地板31可相对于固定在车厢厢体2上的框架32垂直运动。当车厢2停在所述建筑物的预定楼层,隔舱地板31由自动调整装置精确调整,以使它与相应楼层的楼面水平33相平。
图8为以更大比例显示的支持各隔舱地板31相对框架32运动装置及地板高度自动调整装置的剖视图。支持地板31的装置包括固定在地板31下表面四角的控制杆34,以及附着在框架32上的承受套筒35,控制杆34的下端以可滑动的方式插入其中。地板高度自动调整装置包括地板高度探测装置和地板高度抬起机构。地板高度控测装置包括激光发射器36、旋转镜37、固定镜39、光线接收仪40和探测器41。激光发射器36安装在地板31的下表面。旋转镜37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地板31的下表面,在其对面有反射表面,以驱动单元(图中未示)驱动旋转镜37旋转,在自动调整过程中,该旋转镜37把激光束向所述建筑物每一楼层垂直墙面反射。固定镜39通过安置在该固定镜背面的薄钢板38而固定在所述建筑物每一楼层的垂直墙面上的预定高度,并且,固定镜为X形,更确切地说是将两个相同的三角形对立、以其顶点相互接触形成的形状,如图9所示。光线接收仪40具有大量水平方向排列的光电转换器,它接收由固定镜39反射的激光束。探测器41根据光接收仪40接收到的光强度输出电信号。那些元件的分布在设计示意图10中说明,以便容易理解。
所述地板高度抬起机构包括:控制器42,用来接收地板高度探测装置的探测器41的输出信号、并控制安装在框架32上的电动机43、以便将它旋进、旋退或停止;可旋转地固定在框架32上并通过减速器44由电动机43驱动的齿轮45;以及固定在地板31下表面与齿轮45啮合的齿条46。控制器42的输入信号不仅仅是探测器41的输出信号,还有来自后面描述的存储器47的信号。请注意在图10中的齿轮45和齿条46以透视图说明,以清楚显示其间的驱动关系。在地板31四角的每一角均提供两套齿轮45及齿条46。所有齿轮45均通过适当的传动装置由电动机和减速器驱动,或各自被由控制器42控制的相应的电动机及减速器驱动。
本实施例中电梯车厢2的地板高度自动调整装置操作如下。首先,在把电梯车厢2安装在井道3之前,测量所述建筑物所有各楼层的相应于楼面高度设计值的建筑误差,并存储在每个隔舱的地板高度抬起机构的存储器47中(见图10)。在电梯车厢2开始上下移动前,各隔舱的地板高度被设置为设计值。当车厢2接近所要停留的特定楼层时,象常规电梯一样地开始停止车厢2的操作。在开始停止操作的同时,各隔舱所停的楼层实际表面的建筑误差从存储器47输入控制器42。根据该建筑误差是正还是负,电动机43向前或向后旋转。利用此旋转,齿轮45通过减速器44驱动,随后与齿轮45啮合的齿条46垂直移动,根据建筑误差向上或向下将地板31垂直移动一段距离。同时,启动激光发射器36,旋转镜37开始旋转将激光束射向固定镜39。当激光束在水平方向与旋转镜37的旋转交汇(intersecting)时,它以互易的方式照射固定镜39,并且,随着车厢2的上升与下降,激光束的照射位置相对于固定镜39上下移动。这样,如图9中虚线所示,激光束以Z字形图案扫描固定镜39。由固定镜39反射的激光束被光线接收仪40接收。由于固定镜具X形,照射到固定镜39上的激光束的宽度随着车厢2的上升和下降而变化,而光线接收仪40探测到的光强度随固定镜39所反射激光束的宽度而变化。更确切地说,当地板31上升时,激光束的照射位置通过固定镜39的中心点从其下底边移动到上底边。因此,接收到的光强度由最大值逐渐减少,在中心点变为零,然后逐渐增加,在上底边达到最大值。在地板31下降时,探测器42也探测到接收光强的类似变化。这就是说,当接收到的光强度为零时,地板31的高度与隔舱所停的楼层地板表面高度对准。以这种方式,当车厢2接近它将要停留的楼层时,各隔舱的地板31首先根据存储器47输出的建筑误差上下移动一定距离。然后,当车厢2最终停止时,各隔舱地板31的高度利用激光探测系统精确调校,以使其与隔舱所要停留的楼层实际地板表面高度完全对准。
在上述实施例中,激光束由旋转镜37振荡,在水平方向互易地照射在固定镜39上,X形固定镜39反射光的强度,被包括水平排列的光电转换器的光接收板探测。但各隔舱地面高度也可以用如下的方法确定:直接将激光束照射到安装在建筑物各楼层垂直墙表面上的固定镜并在垂直方向拉长,用包括大量垂直方向排列的光电转换器的光接收板捕捉反射光束,并探测光电转换器中哪些转换器接收到反射光。
本发明主要用于高层建筑和摩天大楼。在这种应用场合,存在下述问题。由于乘客在多个楼层同时上下车厢,乘客搭载和御载时车厢的总重量的变化很大,而缆索的拉伸/缩短也很大,以致车厢可能会在垂直方向上下急动,各隔舱的地面可能会离开乘客上下隔舱的楼层地面而移动。所述地板高度自动调整装置也可有效地处理此问题。特别是,如果出现地板31的移动,它改变了激光束照射固定镜39的水平高度,由此光线接收仪40探测到的光强度变化,由零增加,而电动机在此方向旋转以消除光强的变化。其结果是,不论车厢在垂直方向如何移动,各隔舱地板可保持在隔舱停留的楼层地面的高度。
本发明的所述电梯系统被建造成以使搭乘摩天大楼中的快速电梯和中继电梯,或除此之外,搭乘局部快速电梯到达目的楼层。换句话说,在本发明的电梯系统中,利用基于通过适当的方案,每个乘客选择一部电梯,并从一部电梯换乘另一部电梯到达目的楼层的概念的设计,尽管所述建筑物中电梯占用的面积相当小,仍可有效地运送大量的乘客。如果电梯都在计算机控制下操作以使乘客在所有电梯中尽可能地均匀分布,本发明的所述电梯系统可进一步改善电梯的操作效率。例如,如果重量、装载楼层和各乘客的目的楼层,可在乘客上电梯之前通过安装在各电梯前的终端输入计算机,就有可能考虑那时计算出的各电梯上的人数(重量)及允许上电梯的人数,选择要到各目的楼层的乘客下一步搭乘的电梯,提示乘客搭乘所选的电梯。它使所有电梯没有损失地在几乎完全利用的情况下运行。如果安装了两套或更的电梯系统,且所有电梯系统的电梯都在计算机控制下运行,则乘客的方便性还可进一步提高。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所述电梯及电梯系统可以大大减少建筑物中电梯所占用的楼层面积,并大大提高了建筑物的有效楼层面积。因此,本发明应用于建筑物,特别是地价昂贵的建筑物时,非常有价值。另一优点在于,即使建筑物中电梯井道占用了较小的面积,也可改善运送乘客的效率。

Claims (12)

1.一种电梯,其特征在于:电梯车厢在建筑物中延伸在预定楼层之间的电梯井道中上下移动;所述电梯车厢  具有包括一个上边叠着一个的多个隔舱的多层结构;以及每一个所述隔舱有允许乘客上下隔舱的开/关门。
2.权利要求1中的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井道贯穿所述建筑物的所有楼层,且向上和/或延伸到所述建筑物的最高层和最低层之外,且在所述电梯在最高和/或最低位置时,所述多层电梯车厢的部分隔舱在所述电梯井道的每个延伸部分或任一个延伸部分,至少使最低层隔舱能够与所述建筑物的最高楼层找平,和/或至少使最上层隔舱能够与所述建筑物的最低楼层找平。
3.权利要求1中的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包括用于将所述电梯车厢的各隔舱的地板与所述隔舱要停留的所述建筑物的各楼层楼面调节找平的自动调整装置。
4.权利要求3中的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的各隔舱的地板为固定在所述隔舱底面的框架所支撑,可垂直运动,而所述自动调整装置包括:相对于所述隔舱要停留的所述建筑物各楼层的楼面、探测各隔舱地板高度的仪器;以及根据所述探测仪器探测值移动所述隔舱的地板的驱动机构。
5.权利要求4中的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探测仪器包括:安装在所述隔舱地板上的激光发射器;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隔舱的地板上、用来反射所述激光发射器发出的激光束、以便在水平方向互易地照射激光束的旋转镜;面向所述电梯车厢、固定在所述隔舱所要停留的各楼层垂直墙面预定位置、并具有X形反射表面以反射所述旋转镜所反射的激光束的固定镜;置于所述隔舱地板下、包括大量水平排列的光电转换器以接收所述固定镜反射的激光束的光线接收仪;以及以电信号形式输出所述光线接收仪接收到的光的强度的探测器。
6.权利要求4中的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安装在所述框架上的电动机;响应所述探测器的输出而控制所述电动机的控制器;安装在所述框架上、由所述电动机驱动的齿轮;以及固定在所述隔舱地板底面、垂直延伸并与所述齿轮啮合的齿条。
7.权利要求4中的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隔舱还包括存储所述建筑物所有楼层的楼层表面高度的建筑误差的存储器,并且,当所述隔舱接近所述隔舱所要停留的所述建筑物的预定楼层时,所述控制器从所述存储器中接收所述隔舱所要停留的预定楼层的建筑误差信号,并控制所述电动机的转动,使得所述隔舱的地板垂直地移动一段对应于建筑误差的距离。
8.一种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权利要求1中的一部第一电梯,所述第一电梯穿过建筑物的所有楼层上下移动;以及至少在所述第一电梯井道附近形成的并从所述建筑物的最低层和/或最高层向下和/或向上延伸的井道中上下运行的一部第二电梯,延伸楼层数至少等于所述第一电梯的车厢隔舱的层数,所述第二电梯将乘客运送到搭乘所述第一电梯无法到达的两楼层之间的那些楼层。
9.一种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权利要求1中的一部第一电梯,所述第一电梯穿过建筑物的所有楼层上下移动;以及至少一部第二电梯,后者的电梯车厢在形成于所述第一电梯的井道附近、延伸到两预定楼层的第二井道中上下移动,所述第二电梯这样运行:它在所述第一电梯停留的楼层和所述第一电梯甩过的楼层之间沟通,以及在所述第一电梯甩过的各楼层之间沟通,使乘客能够通过选择搭乘所述第一电梯和所述第二电梯而从所有楼层中的任何一层到达其他任何一层。
10.权利要求8中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电梯中至少一个具有包括一个隔舱的电梯车厢,所述电梯车厢的运行方式是在每一楼层停留。
11.权利要求9中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梯包括至少两类电梯,一类第二电梯具有包括一个上边叠一个的多个隔舱的多层结构电梯车厢,所述多层电梯车厢这样运行:它在所述第一电梯依次停留的两楼层之间上下移动,并且,在所述两楼层和它们之间的至少一个楼层停留,另一类第二电梯具有一个包括一层隔舱的一层结构的电梯车厢,所述一层电梯车厢这样运行:它在所述一类第二电梯依次停留的两楼层之间上下移动,并在它们之间的每一层停留。
12.权利要求8到11中的任何一项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计算机,用来接收每个乘客的上电梯层、目的层和重量,并在每位乘客的所述数据被输入时,根据所述各电梯的位置及总重量,决定所述乘客要搭乘的电梯、所述乘客转乘电梯的楼层以及所述乘客应当转乘的电梯;以及向所述乘客指示所述决定结果的装置。
CN 97120070 1996-10-07 1997-10-07 电梯及电梯系统 Pending CN118204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66277/96 1996-10-07
JP8266277A JPH10109854A (ja) 1996-10-07 1996-10-07 エレベーターおよびエレベーター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2041A true CN1182041A (zh) 1998-05-20

Family

ID=174287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97120070 Pending CN1182041A (zh) 1996-10-07 1997-10-07 电梯及电梯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H10109854A (zh)
CN (1) CN1182041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08163A (zh) * 2014-12-30 2017-08-29 奥的斯电梯公司 用于无绳电梯系统的具有子部件和驻停区的冗余的传送站
CN111942998A (zh) * 2020-08-24 2020-11-17 贵阳普天物流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高层建筑的接力式提升方法及提升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I112350B (fi) 2001-10-29 2003-11-28 Kone Corp Hissijärjestelmä
FI118125B (fi) * 2003-02-17 2007-07-13 Kone Corp Hissijärjestelmä
ES2536799B1 (es) * 2013-11-28 2016-03-04 Fernando Antolín García Sistema optimizado de transporte en ascensor en edificios de gran altura
CN110203795A (zh) * 2019-07-03 2019-09-06 黄大伟 一种多箱体电梯及运行方法
JP7076858B1 (ja) * 2021-07-29 2022-05-30 株式会社ランドビジネス 専用エレベータ増設リノベーション工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08163A (zh) * 2014-12-30 2017-08-29 奥的斯电梯公司 用于无绳电梯系统的具有子部件和驻停区的冗余的传送站
CN111942998A (zh) * 2020-08-24 2020-11-17 贵阳普天物流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高层建筑的接力式提升方法及提升系统
CN111942998B (zh) * 2020-08-24 2024-05-03 贵阳普天物流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高层建筑的接力式提升方法及提升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H10109854A (ja) 1998-04-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FI111929B (fi) Hissiryhmän ohjaus
KR100877925B1 (ko) 엘리베이터 시스템
US9752341B2 (en) Vehicle parking with automated guided vehicles, vertically reciprocating conveyors and safety barriers
CA2696913C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reduce waiting times for destination based dispatching systems
CN1089719C (zh) 双层电梯的控制设备
CN1182041A (zh) 电梯及电梯系统
CN1239372C (zh) 控制电梯组的方法
CN1079202A (zh) 电梯系统
AU730667B2 (en) Downpeak group optimization system
KR20200029582A (ko) 엘리베이터 샤프트에서 다수의 엘리베이터 캡을 제어하는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10316625A (zh) 目的地调度分区
JP2614652B2 (ja) 群管理制御方式エレベータ並びに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WO1991012395A1 (en) Car parking structure
JPH10279232A (ja) 可変式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ー
JPH07252033A (ja) 層間ホール呼びシステム
CN1229763A (zh) 双层轿厢电梯系统的运行方法
JPH06101361A (ja) エレベータ式立体駐車装置
CN213294363U (zh) 一种楼道电梯装置
JPH04363475A (ja) 機械式駐車装置の昇降制御方法および装置
JP3701090B2 (ja) 3縦列型昇降式駐車装置
SU1650893A1 (ru) Автоматизированный гараж
EP3922588A1 (en) Automated car parking structure
KR20190001730U (ko) 반자주식 주차타워
Sakita Elevator system with multiple cars in one Hoistway
JP2790012B2 (ja) エレベータ式駐車装置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1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patent law 199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WD

Ref document number: 1008987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05491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