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189386A - 新风机防凝露方法、存储介质及新风机 - Google Patents
新风机防凝露方法、存储介质及新风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8189386A CN118189386A CN202211558860.8A CN202211558860A CN118189386A CN 118189386 A CN118189386 A CN 118189386A CN 202211558860 A CN202211558860 A CN 202211558860A CN 118189386 A CN118189386 A CN 11818938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esh air
- fan
- temperature
- air
- dew poi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5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4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3303 rehea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7791 dehum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5485 electric hea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304 fi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32—Responding to malfunctions or emergenci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6—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compressors within refrigeration or heat pump circu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 F24F13/06—Outlets for directing or distributing air into rooms or spaces, e.g. ceiling air diffuse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4—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 F24F7/06—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F24F2013/221—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to avoid the formation of condensate, e.g. dew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风机防凝露方法、存储介质及新风机,属于新风机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在所述新风机制冷运行时,获取所述新风机的作用区域的露点温度与所述新风机的出风温度;根据所述露点温度和所述出风温度中的至少一个控制所述新风机的运行状态,以防止新风口出现凝露,能够根据露点温度与出风温度对新风机的的运行状态调节,使得新风机能够在检测到新风口可能出现凝露时通过调整新风机的的运行状态,提升出风温度,进而防止新风口出现凝露,提升了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风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风机防凝露方法、存储介质及新风机。
背景技术
传统的新风机在长时间制冷时,由于新风口的出风温度较低,会导致在检测到出在凝露现象时,一般直接通过限频的方式,减少凝露的产生,但是此种方法不能完全杜绝新风口处出现凝露的现象,且在新风机需要进行除湿时,新风机限频后的除湿能力不能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风机防凝露,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新风机中新风口容易结成凝露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风机防凝露方法,所述新风机防凝露方法包括:
在所述新风机制冷运行时,获取所述新风机的作用区域的露点温度与所述新风机的出风温度;以及
根据所述露点温度和所述出风温度中的至少一个控制所述新风机的运行状态,以防止新风口出现凝露。
可选地,所述换热系统包括压缩机,所述根据所述露点温度和所述出风温度中的至少一个控制所述新风机的运行状态,包括:
在所述露点温度小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换热系统运行制冷模式;
确定所述露点温度与所述出风温度的温度差值;以及
在所述温度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时,减小所述压缩机运行频率。
可选地,所述确定所述露点温度与所述出风温度的温度差值之后,还包括:
在所述温度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三预设温度阈值,且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阈值时,将所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维持在当前运行频率,所述第三预设温度阈值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阈值。
可选地,所述新风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送风通道内的送风风机,所述换热系统还包括节流元件,所述送风风机用于调整所述新风机的送风风量;
所述确定所述露点温度与所述出风温度的温度差值之后,还包括:
在所述温度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时,增大所述节流元件开度,和/或,增大所述送风风机的转速,以增大所述出风温度。
可选地,所述新风机还设有用于加热空气的加热设备,所述加热设备包括:安装于所述送风通道的电加热装置;
所述根据所述露点温度和所述出风温度中的至少一个控制所述新风机的运行状态,还包括:
在所述露点温度不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电加热装置开启电加热。
可选地,所述新风换热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新风换热器均设置在所述送风通道内;
所述根据所述露点温度和所述出风温度中的至少一个控制所述新风机的运行状态,还包括:
在所述露点温度不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换热系统运行除湿再热模式。
可选地,所述新风机还包括:室外风机,所述室外风机安装于所述新风机的室外侧的机壳内;
所述控制所述换热系统运行除湿再热模式运行之后,还包括:
增大所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和/或,减小节流元件的开度,和/或,增大室外风机的转速,直至所述露点温度与所述出风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值大于预设第三温度阈值。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露点温度和所述出风温度中的至少一个控制所述新风机的运行状态,以防止所述新风口出现凝露之后,还包括:
间隔预设时长后,检测所述新风口是否存在凝露;以及
若存在,则关闭所述作用区域的新风口风阀。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新风机,所述新风机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新风机防凝露程序,所述新风机防凝露程序配置为实现如上文所述的新风机防凝露方法。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上存储有新风机防凝露程序,所述新风机防凝露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文所述的新风机防凝露方法。
本发明通过在所述新风机制冷运行时,获取所述新风机的作用区域的露点温度与所述新风机的出风温度;根据所述露点温度和所述出风温度中的至少一个控制所述新风机的运行状态,以防止新风口出现凝露,能够根据露点温度与出风温度对新风机的的运行状态调节,使得新风机能够在检测到新风口可能出现凝露时通过调整新风机的的运行状态,提升出风温度,进而防止新风口出现凝露,提升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方案涉及的硬件运行环境的新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新风机防凝露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新风机防凝露方法一实施例中新风机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新风机防凝露方法一实施例中新风机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新风机防凝露方法第二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参照图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方案涉及的硬件运行环境的新风机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该新风机可以包括:处理器1001,例如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通信总线1002、用户接口1003,网络接口1004,存储器1005。其中,通信总线1002用于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用户接口1003可以包括显示屏(Display)、输入单元比如键盘(Keyboard),可选用户接口1003还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无线接口。网络接口1004可选的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无线接口(如无线保真(Wireless-Fidelity,Wi-Fi)接口)。存储器1005可以是高速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存储器,也可以是稳定的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NVM),例如磁盘存储器。存储器1005可选的还可以是独立于前述处理器1001的存储装置。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中示出的结构并不构成对新风机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如图1所示,作为一种存储介质的存储器1005中可以包括操作系统、网络通信模块、用户接口模块以及新风机防凝露程序。
在图1所示的新风机中,网络接口1004主要用于与网络服务器进行数据通信;用户接口1003主要用于与用户进行数据交互;本发明新风机中的处理器1001、存储器1005可以设置在新风机中,所述新风机通过处理器1001调用存储器1005中存储的新风机防凝露程序,并执行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机防凝露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风机防凝露方法,参照图2,图2为本发明一种新风机防凝露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所述新风机防凝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在所述新风机制冷运行时,获取所述新风机的作用区域的露点温度与所述新风机的出风温度。
在本实施例中,本实施例的执行主体可为所述新风机防凝露设备,该新风机防凝露设备具有数据处理、数据通信及程序运行等功能,所述新风机防凝露设备可以为新风机内部的控制器。当然,还可为其他具有相似功能的设备,本实施条件对此不加以限制。为便于说明,本实施方式以新风机防凝露设备为例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传统的新风机在长时间制冷时,由于新风口的出风温度较低,会导致在检测到出在凝露现象时,一般直接通过限频的方式,减少凝露的产生,但是此种方法不能完全杜绝新风口处出现凝露的现象,且在新风机需要进行除湿时,新风机限频后的除湿能力不能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施例中能够根据露点温度与出风温度对新风机的运行状态调节,使得新风机能够在检测到新风口可能出现凝露时通过调整运行状态,提升出风温度,进而防止新风口出现凝露。
在具体实施中,本实施例中先提出一种新风机结构,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新风设备100包括壳体以及第一换热系统10,所述壳体内设有送风通道4,所述第一换热系统10包括:新风换热器结构和第一切换装置,所述新风换热器结构处于所述送风通道4内,且所述新风换热器结构具有冷媒管路;所述第一切换装置与所述新风换热器结构连通,所述第一切换装置用于切换冷媒在所述新风换热器结构中的流向;所述第一换热系统10在不同的运行模式下,所述第一换热系统10的冷媒均是先经过位于所述送风通道4下游的所述冷媒管路,再经过位于所述送风通道4上游的所述冷媒管路。其中,所述送风通道4是指的所述新风设备100将室外新风送入室内的通道,所述排风通道5是指的所述新风设备100将室内空气排出至室外的通道。所述新风换热器结构设于所述第一冷媒流路中,所述第一换热系统10还包括:第一压缩机11、第一换热模块12和换向装置3,所述第一压缩机11设于所述第一冷媒流路中,且具有第一排气口和第一回气口;所述第一换热模块12设于所述第一冷媒流路中并与所述第一切换装置连通,所述第一换热模块12包括串联设置的第一室外换热器35和热回收换热器36,所述热回收换热器36设置在所述排风通道5内,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35设置在所述壳体(主机壳体)外,所述第一压缩机11安装于所述排风通道5内或者安装在所述壳体(主机壳体)外,如此设置,所述热回收换热器36设置在排风通道5内,所述排风通道5内的空气在与所述热回收换热器36之间发生热交换后,再从所述排风通道5排出,从而能够对所述排风通道5内排出的空气进行热回收;所述换向装置3通所述第一排气口、所述第一回气口、所述第一换热模块12和所述第一切换装置,所述换向装置3用于切换冷媒流向,以使冷媒先经过所述第一换热模块12再所述第一切换装置,或者,以使冷媒先经过所述第一切换装置在经过所述第一换热模块12。为了实现所述新风设备100的再热除湿功能,所述新风换热器结构包括依次串联的第一新风换热器13和第二新风换热器14;所述第一新风换热器13相对于所述第二新风换热器14位于所述送风通道4的下游,所述流出口34所述第一新风换热器13连接,所述流入口33与所述第二新风换热器14连接,如此设置,在再热除湿模式下,所述第一新风换热器13作为蒸发器对空气进行降温,所述第二新风换热器14作为冷凝器对空气进行加热,从而实现了对空气的再热除湿。为了减少所述新风设备100中的控制元件,提升所述新风设备100的稳定性,所述第一切换装置具有第一连通口31、第二连通口32、流入口33和流出口34,所述新风换热器结构连通所述流出口34和所述流入口33,所述第一切换装置包括:第一单向阀18、第二单向阀19、第三单向阀1和第四单向阀2,所述第一单向阀18连接在所述第一连通口31和所述流入口33之间,所述第一单向阀18在所述流入口33至所述第一连通口31的方向导通;所述第二单向阀19连接在所述第一连通口31和所述流出口34之间,所述第二单向阀19在所述第一连通口31至所述流出口34的方向导通;所述第三单向阀1连接在所述流入口33和所述第二连通口32之间,所述第三单向阀1在所述流入口33至所述第二连通口32的方向导通;所述第四单向阀2连接在所述流出口34和所述第二连通口32之间,所述第四单向阀2在所述第二连通口32至所述流出口34的方向导通,如此设置,所述第一切换装置全部由单向阀组成,相较于四通阀或者两个三通阀的方案,不需要任何的控制元件,所述新风设备100的稳定性较高。
所述新风换热器结构包括依次串联的第一新风换热器13和第二新风换热器14;所述第一新风换热器13相对于所述第二新风换热器14位于所述送风通道4的下游,所述流出口34所述第一新风换热器13连接,所述流入口33与所述第二新风换热器14连接,如此设置,在再热除湿模式下,所述第一新风换热器13作为蒸发器对空气进行降温,所述第二新风换热器14作为冷凝器对空气进行加热,从而实现了对空气的再热除湿。
所述第一换热系统10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冷媒流路上的第一节流元件15,所述第一节流元件15处于所述第一换热模块12和所述第一切换装置之间。所述第一换热系统10还包括第二节流元件16,所述第二节流元件16设置于所述第一新风换热器13和所述第二新风换热器14之间串联的流路上,从而能够对所述第一新风换热器13流出的冷媒进行节流。
进一步地,所述新风设备100还包括第二换热系统20,所述第二换热系统20上形成有第二冷媒流路,所述第二换热系统20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冷媒流路中的第二室外换热器21、第二压缩机27、第三新风换热器22和第四新风换热器23,所述第三新风换热器22和所述第四新风换热器23均设于所述送风通道4内,此时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21和所述第二压缩/27也可以设置在所述排风通道5内,从而使得所述新风设备100完全不需要室外机,节省位置。
所述第二换热系统20还包括第二切换装置,用以切换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21连通于所述第三新风换热器22或者同时与所述第三新风换热器22和所述第四新风换热器23相连通。所述第二切换装置包括第四节流元件24和第五单向阀25(第五单向阀25可以替换为电磁阀),所述第四节流元件24设于所述第二冷媒流路上,且处于所述第三新风换热器22和所述第四新风换热器23之间;所述第五单向阀25与所述第三新风换热器22和所述第四节流元件24并联设置,所述第五单向阀25的导通方向为所述第四新风换热器23至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21。
如此设置,两套换热系统,在新风通道内存在着两个蒸发器,有两个蒸发温度,上游比下游蒸发温度高,两级蒸发制冷,相较于一级蒸发制冷的方案,大大提升了能耗。并且,处于上游的换热系统可以对空气先进性预热或者预冷,再经过下游的换热系统的换热,此时能够有效的在制冷模式下,降低出风温度,和在制热模式下,提升出风温度。当然,也可以是处于上游的换热系统对空气进行降温,处于下游的换热系统对空气在进行升温,从而实现再热除湿功能。
由于第一换热系统10和第二换热系统20的同时存在,往往需要对第一换热系统10和第二换热系统20设置两个室外机,如此设置,两个外机的安装都需要占用两个外机机位,需要占用过多的位置,并且对两个外机进行安装,安装的工作量也较大,因此,所述壳体包括主机壳体和室外机壳体,所述主机壳体内设有所述送风通道4和排风通道5,所述第一换热系统10还包括第一压缩机11和所述第一换热模块12,所述第一换热模块12包括串联设置的第一室外换热器35和热回收换热器,所述热回收换热器设置在所述排风通道5内,所述第四新风换热器23设置在所述送风通道4内,所述第一压缩机11、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35、所述第二压缩机27、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21和所述室外风机37均设置在所述室外机壳体内,如此设置,所述热回收换热器36设置在所述排风通道5内,所述第四新风换热器23设置在所述送风通道4内,所述第一压缩机11、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35、所述第二压缩机27、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21和所述室外风机37均设置在所述室外机壳体内,将一部分的室外机的部件设置在所述排风通道5中,剩下的部件设置在室外机的壳体内,只需要设置一个室外机即可满足所述第一换热系统10和所述第二换热系统20的需求,减少了室外机占用的位置,也减少了室外机安装的工作量。
应当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所提出的新风机至少设有一个换热系统,当新风机制冷运行时,换热系统可以处于制冷模式,可以将室外新风降温处理后送进是被实现制冷效果,处理后的冷风通过出风口进入用户房间,长期运行制冷时出风口周围表面温度降低,低于房间空气露点时容易发生凝露。在其他实施例中,当新风机制冷运行时,换热系统也可以处于再热除湿模式。
在具体实现中,本实施例提出的双流道新风机包含双换热系统,每个系统都有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再热器、四通阀,以及三个换热器之间各有两个膨胀阀,有制冷模式和再热除湿模式,制冷模式以降温为主,出风温度较低,再热除湿模式以除湿为主,顺带除湿不降温或者除湿但温度降低较小的功能,出风含湿量很低但出风温度不低,以使出风温度大于露点温度,新风通道的送风口含有新风温湿度传感器。新风机送风口连接风管,风管连接各个房间的出风口,每个房间均安装有露点传感器,通过露点传感器直接采集露点温度,且新风口出风温度可以是位于新风机内部传感器的可以根据各个房间的露点温度平均值或最小值,也可以是位于房间出风口的传感器的温度,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步骤S20:根据所述露点温度和所述出风温度中的至少一个控制所述新风机的运行状态,以防止新风口出现凝露。
应当理解的是,由于凝露的产生是由于出风温度低于露点温度一定阈值之后,导致冷却后的空气在出风口出冷凝导致出现凝露现象,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解决凝露的问题存在两个解决方案:提高出风温度或者降低露点温度。
在具体实现中,控制新风机的运行状态来实现提高出风温度或降低露点温度,可以通过控制压缩机的运行频率、换热系统的运行模式、风机转速以及节流元件开度等至少一种方案,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提高新风机的出风温度,可以通过控制新风机在制冷模式下降低压缩机的运行频率,使得冷媒由高压转低压,进而带动出风口处的气体升温,还可以通过控制新风机在再热除湿模式下加热空气以提高出风温度或者通过提高除湿能力的控制方法降低露点温度,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保障用户使用体验,可以根据环境的露点温度大小确定新风机运行何种模式,进而确定启用何种防凝露操作。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系统包括压缩机,所述根据所述露点温度和所述出风温度中的至少一个控制所述新风机的运行状态,包括:
在所述露点温度小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换热系统运行制冷模式;
确定所述露点温度与所述出风温度的温度差值;以及
在所述温度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时,减小所述压缩机运行频率。
可以理解的是,露点温度是指新风机作用区域的至少一个露点温度,可以通过安装在各区域的温湿度传感器进行计算获得,由于单个房间可以安装有多个温湿度传感器以采集较为准确的露点温度,而单个房间内的不同区域的露点温度存在差异,为了精确调整新风机的压缩机运行频率,本实施例中通过计算采集到的露点温度最大值进行数据处理,还计算平均值或者最小值等,因此,还可以将各作用区域采集到的露点温度的最大值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进行对比,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在具体实现中,第一预设温度阈值用于确定新风机以何种模式运行,其取值可以是20℃,具体表现为,在作用区域存在多个时,以各个房间的露点温度的最大值小于20℃或在作用区域只有一个时,以采集的目标区域的露点温度小于20℃,控制新风机的换热系统以制冷模式运行,从而使新风机的制冷效率较高,在各个房间的露点温度的最大值不小于20℃,控制新风机的换热系统以再热除湿模式运行。第一预设温度阈值也可以为作用区域的目标温度和目标湿度对应的目标露点温度,当作用区域有多个时,目标露点温度为多个作用区域的露点温度的最小值。
值得说明的是,第二预设温度阈值用于判定露点温度与出风温度的差值是否满足凝露条件,即露点温度与出风温度的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则存在凝露风险,其中第二预设温度阈值可以设置为-3摄氏度,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在所述温度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时,减小所述压缩机运行频率,从而能够提高新风机的出风温度以避免出风口出现凝露。
进一步地,所述确定所述露点温度与所述出风温度的温度差值之后,还包括:
在所述温度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三预设温度阈值,且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阈值时,将所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维持在当前运行频率,所述第三预设温度阈值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阈值。
可以理解的是,第三预设温度阈值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的取值可以是根据本地环境计算获得的温度阈值,第三预设温度阈值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阈值,表示在露点温度与出风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值不大时,维持新风机的运行状态,以减少凝露产生的可能,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在具体实现中,露点温度与出风温度的差值大于-3℃,则表示当前房间存在凝露风险的概率较大,可以通过降低本申请中新风机的两个换热系统的压缩机的运行频率,以提高出风温度;若露点温度与出风温度的差值不大于3℃,则表示当前房间存在凝露风险的概率较小,此时可以是通过维持新风机中换热系统的运行频率,使得出风温度保持稳定不变或者一个较小的温度区间内,若露点温度与出风温度的差值大于1℃,此时,露点温度与出风温度相差较小,不会出现凝露现象,可以不对新风机进行任何处理,正常工作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节流元件是指图3中的膨胀阀,主要安装于冷媒管道上,且两个换热系统中三个换热器之间各存在两个膨胀阀,送风风机安装于新风机的新风通道中,用于调整向目标房间的送风风量,通过控制膨胀阀的开度与新风风机的转速,都可以提高出风温度。
进一步地,所述新风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送风通道内的送风风机,所述换热系统还包括节流元件,所述送风风机用于调整所述新风机的送风风量;
所述确定所述露点温度与所述出风温度的温度差值之后,还包括:
在所述温度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时,增大所述节流元件开度,和/或,增大所述送风风机的转速,以增大所述出风温度。
在具体实现中,控制新风机的运行状态来实现提高出风温度或降低露点温度,可以通过减小压缩机的运行频率、调整换热系统的运行模式为初始再热模式或者内循环模式等、增大送风风机转速以及增大节流元件的开度等至少一种方案,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进一步地,所述新风机还设有用于加热空气的加热设备,所述加热设备包括:安装于所述送风通道的电加热装置;
所述根据所述露点温度和所述出风温度中的至少一个控制所述新风机的运行状态,还包括:
在所述露点温度不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电加热装置开启电加热。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新风机还设有用于加热空气的加热设备,所述加热设备包括:安装于新风机出风口的电加热装置与所述换热系统中的再热器,通过电加热装置或者再热器都可以实现对于新风的加热,以提高新风口的出风温度,降低露点温度与出风温度的差值,减少凝露风险。
此外,上述内容都是提高出风温度,以减少露点温度与出风温度的差值,减少凝露风险,还可以通过降低露点温度,以减少露点温度与出风温度的差值。
进一步地,所述新风换热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新风换热器均设置在所述送风通道内;
所述根据所述露点温度和所述出风温度中的至少一个控制所述新风机的运行状态,还包括:
在所述露点温度不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换热系统运行除湿再热模式。
在具体实现中,由于再热除湿模式是将换热器作为冷凝器以加热空气,在此过程中,处于上游的换热系统对空气进行降温,处于下游的换热系统对空气在进行升温,从而实现再热除湿功能,因此,增大压缩机的运行频率或者减小膨胀阀的开度或者增大室外风机的转速都会降低蒸发温度,从而实现增大冷凝除湿量来增加除湿能力。
换热系统运行除湿再热模式可以理解为:当换热系统为一个换热系统时,换热系统运行除湿再热模式即该换热系统的多个新风换热器中的至少一个为蒸发器,至少一个为冷凝器;当换热系统为两个换热系统时,换热系统运行除湿再热模式可以为一个换热系统的至少一个新风换热器为蒸发器,另一个换热系统的至少一个新风换热器为冷凝器。
其中,室外风机安装于所述新风机的室外侧的机壳内,其数量为至少一个。
进一步地,所述新风机还包括:室外风机,所述室外风机安装于所述新风机的室外侧的机壳内;
所述控制所述换热系统运行除湿再热模式运行之后,还包括:
增大所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和/或,减小节流元件的开度,和/或,增大室外风机的转速,直至所述露点温度与所述出风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值大于预设第三温度阈值。
应当说明的是,由于新风机在制冷模式下与在除湿再热模式下的各换热系统的四通阀与冷媒流向不同,例如:在第一换热系统为例,制冷模式下,压缩机11的第一端与所述四通阀3的第一接口连接,所述四通阀3的第一接口与四通阀3的第四接口连通,进而流经外部换热器12与第一节流结构15,通过第二单向阀19,此时,外部换热器12作为冷凝器,分别进入第一新风换热器13、第二节流元件16以及第二新风换热器14,第一新风换热器13与第二新风换热器14可以作为蒸发器使用,以便于送风风机向室内送冷风,此时,最后通过第三单向阀1、进入四通阀3的第三接口以及四通阀3的第二接口返回压缩机11,以便于下一次进行制冷。
此外,若是改变了新风机的运行模式为除湿再热模式,同样以第一换热系统为例,在除湿再热模式下,压缩机11的第一端与所述四通阀3的第一接口连接,所述四通阀3的第一接口与四通阀3的第二接口连通,通过第四单向阀2进而流经第一新风换热器13、第二节流元件16以及第二新风换热器14,此时,第一新风换热器13与第二新风换热器14可以作为冷凝器,再分别进入第三换向阀1、第一节流结构15以及外部换热器12,此时,外部换热器12作为蒸发器,最后四通阀3的第四接口以及四通阀3的第三接口返回压缩机11,以便于下一次进行制热。
本实施例通过在所述新风机制冷运行时,获取所述新风机的作用区域的露点温度与所述新风机的出风温度;根据所述露点温度和所述出风温度中的至少一个控制所述新风机的运行状态,以防止新风口出现凝露,能够根据露点温度与出风温度对新风机的的运行状态调节,使得新风机能够在检测到新风口可能出现凝露时通过调整新风机的的运行状态,提升出风温度,进而防止新风口出现凝露,提升了用户体验。
参考图5,图5为本发明一种新风机防凝露方法第二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基于上述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新风机防凝露方法中,所述步骤S20之后,还包括:
步骤S30:间隔预设时长后,检测所述新风口是否存在凝露。
需要说明的是,预设时长可以是0~3min,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在具体实现中,若是针对新风机进行一段时间的运行控制,在新风口依然存在凝露现象,表示露点温度与出风温度相差过大,或者除湿效果较差无法完全去除凝露。
步骤S40:若存在,则关闭所述作用区域的新风口风阀。
在具体实现中,各个房间的连接的新风口都设有一个风阀阀门,在对新风机进行凝露控制一段时间后,依然存在凝露,则可以先关闭风阀阀门,避免出风温度过低持续影响出风口产生凝露。
本实施例通过间隔预设时长后,检测所述新风口是否存在凝露;若存在,则关闭所述目标房间的新风口风阀,通过物理手段关闭风阀阀门,进而避免出风温度与露点温度相差较大导致产生凝露的现象。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还提出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上存储有新风机防凝露程序,所述新风机防凝露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文所述的新风机防凝露方法的步骤。
由于本存储介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仅为举例说明,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任何限定,在具体应用中,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本发明对此不做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描述的工作流程仅仅是示意性的,并不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定,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此处不做限制。
另外,未在本实施例中详尽描述的技术细节,可参见本发明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新风机防凝露方法,此处不再赘述。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新风机防凝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机包括送风通道和换热系统,所述换热系统包括设置在送风通道内的新风换热器;
所述新风机防凝露方法包括:
在所述新风机制冷运行时,获取所述新风机的作用区域的露点温度与所述新风机的出风温度;以及
根据所述露点温度和所述出风温度中的至少一个控制所述新风机的运行状态,以防止新风口出现凝露。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机防凝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系统包括压缩机,所述根据所述露点温度和所述出风温度中的至少一个控制所述新风机的运行状态,包括:
在所述露点温度小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换热系统运行制冷模式;
确定所述露点温度与所述出风温度的温度差值;以及
在所述温度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时,减小所述压缩机运行频率。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机防凝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露点温度与所述出风温度的温度差值之后,还包括:
在所述温度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三预设温度阈值,且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阈值时,将所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维持在当前运行频率,所述第三预设温度阈值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阈值。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机防凝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送风通道内的送风风机,所述换热系统还包括节流元件,所述送风风机用于调整所述新风机的送风风量;
所述确定所述露点温度与所述出风温度的温度差值之后,还包括:
在所述温度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时,增大所述节流元件开度,和/或,增大所述送风风机的转速,以增大所述出风温度。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机防凝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机还设有用于加热空气的加热设备,所述加热设备包括:安装于所述送风通道的电加热装置;
所述根据所述露点温度和所述出风温度中的至少一个控制所述新风机的运行状态,还包括:
在所述露点温度不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电加热装置开启电加热。
6.如权利要求2或5所述的新风机防凝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换热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新风换热器均设置在所述送风通道内;
所述根据所述露点温度和所述出风温度中的至少一个控制所述新风机的运行状态,还包括:
在所述露点温度不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换热系统运行除湿再热模式。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风机防凝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机还包括:室外风机,所述室外风机安装于所述新风机的室外侧的机壳内;
所述控制所述换热系统运行除湿再热模式运行之后,还包括:
增大所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和/或,减小节流元件的开度,和/或,增大室外风机的转速,直至所述露点温度与所述出风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值大于预设第三温度阈值。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新风机防凝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露点温度和所述出风温度中的至少一个控制所述新风机的运行状态,以防止所述新风口出现凝露之后,还包括:
间隔预设时长后,检测所述新风口是否存在凝露;以及
若存在,则关闭所述作用区域的新风口风阀。
9.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上存储有新风机防凝露程序,所述新风机防凝露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新风机防凝露方法。
10.一种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机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新风机防凝露程序,所述新风机防凝露程序配置为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新风机防凝露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558860.8A CN118189386A (zh) | 2022-12-06 | 2022-12-06 | 新风机防凝露方法、存储介质及新风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558860.8A CN118189386A (zh) | 2022-12-06 | 2022-12-06 | 新风机防凝露方法、存储介质及新风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8189386A true CN118189386A (zh) | 2024-06-14 |
Family
ID=913988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558860.8A Pending CN118189386A (zh) | 2022-12-06 | 2022-12-06 | 新风机防凝露方法、存储介质及新风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8189386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8524687A (zh) * | 2024-07-24 | 2024-08-20 | 浙江普林艾尔电器工业有限公司 | 服务器机房的散热控制方法和系统 |
-
2022
- 2022-12-06 CN CN202211558860.8A patent/CN118189386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8524687A (zh) * | 2024-07-24 | 2024-08-20 | 浙江普林艾尔电器工业有限公司 | 服务器机房的散热控制方法和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4061095B (zh) | 新风设备控制方法、装置、新风设备及存储介质 | |
JP2008116145A (ja) | ヒートポンプ式除湿空調機 | |
CN112815567A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8189386A (zh) | 新风机防凝露方法、存储介质及新风机 | |
CN114110982B (zh) | 新风设备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新风设备 | |
CN112728695A (zh) | 一种可精确控制送风温湿度的节能型空调装置 | |
WO2023093286A1 (zh) | 新风设备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新风设备 | |
CN114061026B (zh) | 新风机防结霜控制方法、新风机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0017562A (zh) | 双冷源新风机组及其制冷控制方法 | |
JP4074422B2 (ja) | 空調機とその制御方法 | |
CN118189349A (zh) | 空气处理设备的防凝露方法、辐射系统及新风除湿机 | |
JP6938950B2 (ja) |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 |
CN117989713A (zh) | 新风机的防冷风控制方法、装置、新风机及存储介质 | |
CN118129283A (zh) | 新风机的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及新风机 | |
CN118129297A (zh) | 新风除湿机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新风除湿机 | |
CN118129260A (zh) | 新风机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及新风机 | |
CN215216584U (zh) | 一种可精确控制送风温湿度的节能型空调装置 | |
CN118111063A (zh) | 新风机防结冰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新风除湿机 | |
CN118129272A (zh) | 新风除湿机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新风除湿机 | |
CN118168126A (zh) | 新风除湿机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新风除湿机 | |
CN118129284A (zh) | 新风机控制方法、装置、新风机及存储介质 | |
CN118168127A (zh) | 新风机化霜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新风除湿机 | |
CN118129234A (zh) | 新风除湿机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新风除湿机 | |
JPS5852924A (ja) | 冷媒の凝縮熱を利用した空気調和装置 | |
CN117989714A (zh) | 新风机的防冷风控制方法、装置、新风机及存储介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