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61095B - 新风设备控制方法、装置、新风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新风设备控制方法、装置、新风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061095B CN114061095B CN202111417550.XA CN202111417550A CN114061095B CN 114061095 B CN114061095 B CN 114061095B CN 202111417550 A CN202111417550 A CN 202111417550A CN 114061095 B CN114061095 B CN 11406109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
- exchange system
- fresh air
- temperature
- targ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7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238000007791 dehum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2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9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3
- 238000010792 warm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3303 rehea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932 season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Chemical compound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84 extra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57 bidirection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749 cleanlin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541 heal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35—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introduction of outside air to the room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8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dehumidification me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8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humidification me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0008—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air-humidifica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2/00—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 F24F12/001—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F24F12/002—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using an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fluid
- F24F12/003—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using an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fluid using a heat pump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2/00—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 F24F12/001—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F24F12/006—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using an air-to-air heat exchange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20—Humid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风设备控制方法、装置、新风设备及存储介质,涉及空气处理设备技术领域;新风设备具有两级换热系统,包括第一换热系统和第二换热系统;通过将新风含湿量和目标含湿量进行比较,并将所述新风温度和所述目标温度进行比较;根据含湿量比较结果和温度比较结果确定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和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驱动新风设备按照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及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运行,从而解决了单制冷循环系统无法分别控制温度和湿度的问题,减少过度的温度或湿度处理,自动实现全年全工况的新风机高效节能运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风设备控制方法、装置、新风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对于室内热环境的要求不在仅仅是冷热,而且上升到健康的需求,对新鲜度、洁净度以及湿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风作为有效而重要解决方案越来越多的被应用。目前,市面上的产品大多为全热回收或一级再热回收,一级再热回收的新风的调温能力有限,并且全热回收时采用的全热回收器的阻力大、易堵并且容易受到季节影响,此外虽然还涉及辅热调温技术,但是辅热调温的温度调节与节能无法同时兼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风设备控制方法、装置、新风设备及存储介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新风调温能力有限,除湿与节能无法同时兼顾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新风设备控制方法,新风设备包括第一换热系统和第二换热系统,第一换热系统用于在新风通道与室外环境之间的进行换热,第二换热系统用于在新风通道与排风通道之间的进行换热;
新风设备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目标温度和目标含湿量;
根据新风温度及新风湿度确定新风含湿量;
将所述新风含湿量和所述目标含湿量进行比较,获得含湿量比较结果;
将所述新风温度和所述目标温度进行比较,获得温度比较结果;
根据所述含湿量比较结果和所述温度比较结果确定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和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以及
驱动所述新风设备按照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及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运行。
可选的,所述新风设备包括:加湿装置,所述加湿装置设置于新风通道中,所述将所述新风含湿量和所述目标含湿量进行比较,获得含湿量比较结果之后,包括:
在所述新风含湿量小于所述目标含湿量时,控制所述加湿装置开启;以及
在所述新风含湿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目标含湿量时,控制所述加湿装置关闭。
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含湿量比较结果和所述温度比较结果确定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和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包括:
在所述新风含湿量小于所述目标含湿量,并且所述新风温度小于所述目标温度时,确定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升温模式,并确定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升温模式;
在所述新风含湿量小于所述目标含湿量,并且所述新风温度等于所述目标温度时,确定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降温不除湿模式,并确定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升温模式,或者,确定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停止运行,并确定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停止运行;以及
在所述新风含湿量小于所述目标含湿量,并且所述新风温度大于所述目标温度时,确定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降温不除湿模式,并确定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降温不除湿模式。
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含湿量比较结果和所述温度比较结果确定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和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包括:
在所述新风含湿量等于所述目标含湿量,并且所述新风温度小于所述目标温度时,确定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升温模式,并确定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升温模式;
在所述新风含湿量等于所述目标含湿量,并且所述新风温度等于所述目标温度时,确定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停止运行,并确定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停止运行;以及
在所述新风含湿量等于所述目标含湿量,并且所述新风温度大于所述目标温度时,确定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降温不除湿模式,并确定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降温不除湿模式。
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含湿量比较结果和所述温度比较结果确定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和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包括:
在所述新风含湿量大于所述目标含湿量,并且所述新风温度小于所述目标温度时,确定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再热除湿模式,并确定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升温模式,或者,确定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再热除湿模式,并确定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再热除湿模式;
在所述新风含湿量大于所述目标含湿量,并且所述新风温度等于所述目标温度时,确定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再热除湿模式,并确定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再热除湿模式;以及
在所述新风含湿量大于所述目标含湿量,并且所述新风温度大于所述目标温度时,确定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制冷除湿模式,并确定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制冷除湿模式。
可选的,所述新风设备控制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换热系统以降温不除湿模式运行时,获取所述第一换热系统中换热器对应的第一盘管温度;
在所述第一盘管温度小于新风露点温度时,降低所述第一换热系统中压缩机转速或增大所述第一换热系统中节流部件开度;和/或
在所述第二换热系统以降温不除湿模式运行时,获取所述第二换热系统中换热器对应的第二盘管温度;
在所述第二盘管温度小于新风露点温度时,降低所述第二换热系统中压缩机转速或增大所述第二换热系统中节流部件开度。
可选的,所述新风设备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排风通道中的排风风机和设置在所述新风通道中的新风风机,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包括第一压缩机,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包括第二压缩机,所述驱动所述新风设备按照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及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运行之后,还包括:
获取所述室内环境的当前温度;
根据所述当前温度、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运行模式及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运行模式,调节所述第一压缩机的转速、所述第二压缩机的转速、所述第一换热系统中处于节流工作状态的节流元件的开度、所述第二换热系统中处于节流工作状态的节流元件的开度、所述排风风机的转速和所述新风风机的转速中的至少一个。
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当前温度、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运行模式及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运行模式,调节所述第一压缩机的转速、所述第二压缩机的转速、所述第一换热系统中处于节流工作状态的节流元件的开度、所述第二换热系统中处于节流工作状态的节流元件的开度、所述排风风机的转速和所述新风风机的转速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换热系统中处于节流工作状态的节流元件为第一工作节流元件,所述第二换热系统中处于节流工作状态的节流元件为第二工作节流元件,还包括:
在所述当前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时,若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处于升温模式,且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处于升温模式,则提高所述第一压缩机的转速、提高所述第二压缩机的转速、减小所述第一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和减小所述第二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中的至少一个;
在所述当前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时,若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处于升温模式,且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处于升温模式,则降低所述第一压缩机的转速、降低所述第二压缩机的转速、增大所述第一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和增大所述第二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中的至少一个;
在所述当前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时,若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处于降温不除湿模式,且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处于升温模式,则提高所述第二压缩机的转速、和减小所述第二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中的至少一个;
在所述当前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时,若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处于降温不除湿模式,且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处于升温模式,则降低所述第二压缩机的转速、和增大所述第二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中的至少一个;
在所述当前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时,若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处于降温不除湿模式,且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处于降温不除湿模式,则降低所述第一压缩机的转速、降低所述第二压缩机的转速、增大所述第一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和减增大所述第二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中的至少一个;
在所述当前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时,若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处于降温不除湿模式,且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处于降温不除湿模式,则提高所述第一压缩机的转速、提高所述第二压缩机的转速、减小所述第一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和减小所述第二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中的至少一个;
在所述当前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时,若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处于再热除湿模式,且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处于升温模式,则提高所述第二压缩机的转速和减小所述第二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中的至少一个;
在所述当前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时,若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处于再热除湿模式,且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处于升温模式,则提高所述第一压缩机的转速、降低所述第二压缩机的转速、减小所述第一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和增大所述第二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中的至少一个;
在所述当前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时,若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处于再热除湿模式,且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处于再热除湿模式,则降低所述排风风机的转速、提高所述第二压缩机的转速和减小所述第二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中的至少一个;
在所述当前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时,若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处于再热除湿模式,且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处于再热除湿模式,则提高所述排风风机的转速、降低所述第二压缩机的转速和增大所述第二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中的至少一个;
在所述当前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时,若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处于制冷除湿模式,且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处于制冷除湿模式,则降低所述第一压缩机的转速、增大所述第一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降低所述第二压缩机的转速和增大所述第二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中的至少一个;
在所述当前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时,若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处于制冷除湿模式,且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处于制冷除湿模式,则提高所述第一压缩机的转速、减小所述第一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提高所述第二压缩机的转速和减小所述第二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中的至少一个。
可选的,所述新风设备包括:加湿装置,所述加湿装置设置于新风通道中,所述驱动所述新风设备按照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及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运行之后还包括:
获取所述室内环境的当前含湿量;
当所述当前含湿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目标含湿量时,若所述加湿装置处于开启状态,则关闭所述加湿装置;
当所述当前含湿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目标含湿量时,若所述加湿装置处于关闭状态,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处于再热除湿模式且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处于再热除湿模式,或者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处于制冷除湿模式且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处于制冷除湿模式,则提高所述第一压缩机的转速、减小所述第一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提高所述第二压缩机的转速和减小所述第二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中的至少一个;
当所述当前含湿量小于或等于所述目标含湿量时,若所述加湿装置处于关闭状态,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处于再热除湿模式且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处于再热除湿模式,或者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处于制冷除湿模式且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处于制冷除湿模式,则降低所述第一压缩机的转速、增大所述第一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降低所述第二压缩机的转速和增大所述第二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中的至少一个。
可选的,所述获取目标温度和目标含湿量,包括:
将新风温度与预设新风温度阈值进行比较;
在所述新风温度小于等于所述预设新风温度阈值的最小值时,将制热季的制热目标温度作为目标温度;
在所述新风温度处于所述预设新风温度阈值的区间时,将过度季的过度目标温度作为目标温度;
在所述新风温度大于等于所述预设新风温度阈值的最大值时,将制冷季的制冷目标温度作为目标温度;
根据所述目标温度和预设温湿度映射表确定目标湿度;
根据所述目标温度和所述目标湿度确定目标含湿量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新风设备控制装置,新风设备控制装置包括:
参数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温度和目标含湿量;
参数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新风温度及新风湿度确定新风含湿量;
参数比较模块,用于将所述新风含湿量和所述目标含湿量进行比较,获得含湿量比较结果;
所述参数比较模块,还用于将所述新风温度和所述目标温度进行比较,获得温度比较结果;
模式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含湿量比较结果和所述温度比较结果确定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和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
模式驱动模块,用于驱动所述新风设备按照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及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运行。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新风设备,第一换热系统、第二换热系统、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新风设备控制程序,第一换热系统用于在新风通道与外部环境之间进行换热,第二换热系统用于在所述新风通道与排风通道之间进行换热,新风设备控制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的新风设备控制方法。
可选的,所述新风设备具有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压缩机、第一四通阀、第一换热器、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压缩机、第二四通阀、第四换热器、第三节流元件以及第五换热器;其中,
所述第一换热器设置于外部环境;
所述新风通道中从室外向室内方向依次设置有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五换热器和新风风机;以及
所述排风通道中设置有所述第四换热器和排风风机。
可选的,所述第一换热系统还包括第二节流元件和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和所述第三换热器依次连接在所述第二换热器之后,所述第三换热器设置在所述新风通道中并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上游;和/或
所述第二换热器还包括第四节流元件和第六换热器,所述第三节流元件和所述第六换热器依次连接在所述第五换热器之后,所述第六换热器设置在所述新风通道中并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上游。
可选的,所述第二换热器的面积小于或等于第一换热器面积的50%,第五换热器的面积小于或等于第四换热器面积的150%。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存储介质,存储介质上存储有新风设备控制程序,新风设备控制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的新风设备控制方法。
本发明中,新风设备具有两级换热系统,其中,第一换热系统用于实现新风通道与室外环境之间的换热;第二换热系统用于实现新风通道与排风通道之间的进行换热;通过将新风含湿量和目标含湿量进行比较,并将所述新风温度和所述目标温度进行比较;根据含湿量比较结果和温度比较结果确定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和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驱动新风设备按照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及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运行,从而解决了单制冷循环系统无法分别控制温度和湿度的问题,减少过度的温度或湿度处理,自动实现全年全工况的新风机高效节能运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方案涉及的硬件运行环境的新风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发明新风设备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新风设备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新风设备控制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新风设备控制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新风设备自动运行目标温度获取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新风设备控制方法第二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新风设备控制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结构框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 名称 | 标号 | 名称 |
1001 | 处理器 | C1~C2 | 第一至第二压缩机 |
1002 | 通信总线 | V1~V2 | 第一至第二四通阀 |
1003 | 用户接口 | H1~H6 | 第一至第六换热器 |
1004 | 网络接口 | K1~K4 | 第一至第四节流元件 |
1005 | 存储器 | Y1~Y3 | 第一至第三风机 |
10 | 新风通道 | 100 | 参数获取模块 |
20 | 排风通道 | 200 | 参数确定模块 |
300 | 参数比较模块 | 400 | 模式确定模块 |
500 | 模式驱动模块 | J1 | 加湿装置 |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参照图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方案涉及的硬件运行环境的新风设备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该新风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1001,例如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通信总线1002、用户接口1003,网络接口1004,存储器1005和新风设备。其中,通信总线1002用于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用户接口1003可以包括显示屏(Display),可选用户接口1003还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无线接口,对于用户接口1003的有线接口在本发明中可为USB接口。网络接口1004可选的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无线接口(如无线保真(Wireless-Fidelity,Wi-Fi)接口)。存储器1005可以是高速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存储器,也可以是稳定的存储器(Non-volatileMemory,NVM),例如磁盘存储器。存储器1005可选的还可以是独立于前述处理器1001的存储装置。新风设备用于从室外环境抽取空气,并进行处理再将处理后的空气作为新风传输至室内环境。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中示出的结构并不构成对新风机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如图1所示,认定为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的存储器1005中可以包括操作系统、网络通信模块、用户接口模块以及新风设备控制程序。
在图1所示的新风设备中,网络接口1004主要用于连接后台服务器,与所述后台服务器进行数据通信;用户接口1003主要用于连接用户设备;所述新风机通过处理器1001调用存储器1005中存储的新风设备控制程序,并执行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新风设备控制方法。
参照图2,图2本发明新风设备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为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新风设备控制方法,提出一种新风设备,并在该新风设备的基础上执行新风设备控制方法。
如图2所示,该新风设备可以具有第一换热系统与第二换热系统。其中,第一换热系统可以包括第一压缩机C1、第一四通阀V1、第一换热器H1、第一节流元件K1、第二换热器H2、第二节流元件K2以及第三换热器H3。
第二换热系统可以包括第二压缩机C2、第二四通阀V2、第四换热器H4、第三节流元件K3、第五换热器H5、第四节流元件K4以及第六换热器H6。其中,第一节流元件K1、第二节流元件K2、第三节流元件K3及第四节流元件K4可以为电子膨胀阀。
此外,第一换热系统与第二换热系统还可以共用一多缸压缩机。具体的,新风设备包括一具有两个独立气缸的压缩机。该压缩机中的第一气缸与第一四通阀V1、第一换热器H1、第一节流元件K1、第二换热器H2、第二节流元件K2以及第三换热器H3连接,形成第一换热系统。该压缩机中的第二气缸与第二四通阀V2、第四换热器H4、第三节流元件K3、第五换热器H5、第四节流元件K4以及第六换热器H6连接,形成第二换热系统。
需要说明的是,新风设备还具有新风通道10和排风通道20,新风通道10用于从室外环境向室内环境输送空气,排风通道20用于从室内环境向室外环境输送空气。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换热系统中的第一换热器H1可以为处于室外环境,第二换热器H2和第三换热器H3可以处于上述新风通道10内,用于实现新风通道10与室外环境之间的换热。
相应地,第二换热系统中的第四换热器H4可以为处于上述排风通道20,第五换热器H5和第六换热器H6可以处于上述新风通道10内,用于实现新风通道10与排风通道20之间的换热。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换热系统中还包括与第一换热器H1对应的第一风机Y1,该风机用于实现第一换热器H1中的冷媒与室外环境之间的换热。新风通道10中还设置有第二风机Y2,第二风机Y2用于从室外环境向新风通道10内抽取空气。排风通道20中还设置有第三风机Y3,第三风机Y3用于从室内环境向排风通道20内抽取空气。加湿装置J1设置于新风通道10入口处第二风机Y2旁,用于调节新风进风通道入口的新风湿度。
上述新风设备的工作原理为:第二风机Y2从室外环境抽取新风,新风经过加湿装置J1进行湿度调节,并依次经过第五换热器H5、第二换热器H2、第六换热器H6以及第三换热器H3进行四次换热然后输送至室内环境。第三风机Y3从室内环境抽取排风,排风经过第四换热器H4进行一次换热后输送至室外。新风设备可以具有升温、升温加湿、升温除湿、降温、降温加湿、降温除湿、等温加湿、等温除湿及直接送新风的9种运行需求,根据9种需求对第一换热系统与第二换热系统的运行模式进行组合控制,并调整运行状态实现各自的效果,使系统自动高效运行,并实现房间温湿度达成控制目标。第一换热系统与第二换热系统均可以具有制冷模式(降温模式、除湿模式或再热模式中的一个)和制热模式(或升温模式),第一换热系统与第二换热系统均为制冷模式时,第五换热器H5、第二换热器H2、第六换热器H6以及第三换热器H3均对新风进行降温和/或降湿和/或再热之后输送至室内;第一换热系统与第二换热系统均为制热模式时,第五换热器H5、第二换热器H2、第六换热器H6以及第三换热器H3对均新风进行加热之后输送至室内。即新风经过第一换热系统的第二换热器H2与第三换热器H3,第二换热系统的第五换热器H5与第六换热器H6进行4次换热,排风经过第二换热系统的第四换热器H4进行热回收。
其中,第一换热系统与第二换热系统中均设有四通阀进行制冷与制热模式切换,从而可以实现全年全工况下的制冷与制热模式下的排放热回收,该新风机的热回收系统由于为热泵形态,第二换热系统为制冷模式下热的回收为显热回收,第二换热系统为制热模式下的热回收为全热(显热+潜热)回收。该新风机在第一换热系统与第二换热系统与新风热交换通道中设置了多个交替的换热器,来分别实现冷凝热回收与再热回收,分别提高了第一换热系统与第二换热系统的系统过冷度。
为防止保证不同出风温度与节能的需要,需要对换热器进行如下限制:第二换热器H2的面积≤第一换热器H1面积的50%。第五换热器H5的面积≤第四换热器H4面积的150%。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配置双向流的直膨式的双热泵热回收,双再热过冷系统结构形态,形成2套直膨式空气源热泵循环,使新风机组具备两组不同的冷凝温度和蒸发温度(压比),压比检测方式可以通过压力传感器或换热器盘管上的温度传感器,在此系统结构基础上,针对新风的全年四季的自动运行的节能需求,通过切换四通阀与控制节流元件,可实现双系统的制冷、制热、除湿再热循环模式组合。
可以理解的是,新风设备还可以包括比图2所述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为进一步说明可以参考图3新风设备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其中所述设备可以包括第一换热系统与第二换热系统,其中,第一换热系统可以包括第一压缩机C1、第一四通阀V1、第一换热器H1、第一节流元件K1以及第二换热器H2。
第二换热系统可以包括第二压缩机C2、第二四通阀V2、第四换热器H4、第三节流元件K3及第五换热器H5。其中,第一节流元件K1、第二节流元件K2可以为电子膨胀阀。
基于上述硬件结构,提出本发明新风设备控制方法的实施例。
参照图4,图4为本发明新风设备控制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本发明提出新风设备控制方法的第一实施例。
在第一实施例中,新风设备控制方法可以应用于如上述的新风设备,该新风设备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获取目标温度和目标含湿量。
应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执行主体是为上述新风机,该新风机具有数据处理、数据通信及程序运行等功能。通常,新风机中各组件的运行可以由一核心控制器进行驱动,故本实施例的执行主体还可以为上述新风机内的核心控制器,该核心控制器可以为上述的处理器,本实施方式对核心控制器作为执行主体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目标含湿量可以为基于用户设定的目标温度及用户设定的目标湿度所确定的含湿量。将新风温度与预设新风温度阈值进行比较;在所述新风温度小于等于所述预设新风温度阈值的最小值时,将制热季(冬季)的制热目标温度作为目标温度;在所述新风温度处于所述预设新风温度阈值的区间时,将过度季的过度目标温度作为目标温度;在所述新风温度大于等于所述预设新风温度阈值的最大值时,将制冷季(夏季)的制冷目标温度作为目标温度。根据所述目标温度和目标湿度确定目标含湿量。目标温度也可以根据新风温度与预设新风温度阈值进行判断确定,其中预设新风温度阈值的范围可以是10~30℃之间,也可以是单值或区间值,本实施例中对温度阈值不加以限制。为进一步说明,可以参考图5新风设备自动运行目标温度获取示意图,其中,通过检测新风温度Tw,并将新风温度Tw与新风温度预设阈值Twy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确定目标温度取值范围。在Tw大于Twy时,判定当前季节模式为夏季,目标温度T1取值范围优选18-24℃,在Tw等于Twy时,判定当前季节模式为过渡季,目标温度T1取值范围优选20-26℃,在Tw小于Twy时,判定当前季节模式为冬季,目标温度T1取值范围优选24-28℃,本实施例中,目标温度可以是基于用户通过与新风机已构建连接的遥控设备上设定的温度值。温度值可以是单值也可以是区间值,如:目标温度可以是19℃或19℃-25℃。本实施例对温度值不做具体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目标湿度也可以是根据用户设定的目标温度所确定的湿度。所述目标湿度可以通过目标温度查找预设温湿度映射表所确定。含湿量是指每千克质量的干空气中所混合的水蒸气的质量,即含湿量的计算公式是
其中:P表示空气压力(Pa);Ps表示水蒸气分压力(Pa);φ表示相对湿度(%)。d确切反映了空气中含有水蒸气量的多少。目标含湿量可以是用户设定值,可以是预设某个值或某个范围。
在具体实现时,湿度可以影响温度,温度可以改变湿度。在不同的温度下,湿度也有不同,因此在对目标含湿量进行计算时,需要对温度与湿度进行确定,进而确定目标含湿量。如:当新风温度Tx为30℃,新风含湿量20g/kg,判断为夏季,此时目标温度T1取24~26℃,目标含湿量d1取10~12g/kg。
步骤S20:根据新风温度及新风湿度确定新风含湿量。
可以理解的是,在新风进风通道入口或者新风进风通道的换热器之前设置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与核心控制器连接。温度传感器可以实时或者间断性地向核心控制器反馈检测信号,该检测信号用于表征温度传感器所处环境的温度。核算控制器在接收到该检测信号后进行解析,可以获得新风进风通道前端的新风温度,进而通过新风温度查找预设新风温湿度映射表确定新风湿度,也可以通过在新风进风通道入口或者新风进风通道的换热器之前设置湿度传感器采集新风湿度。本实施例中对新风温度及新风湿度的参数采集方式不加以限制。
在具体实现时,新风含湿量是指新风进风通道前端的含湿量。含湿量通过新风进风通道前端的新风温度与新风湿度所确定。新风含湿量可以是预设某个值或某个范围,如:新风含湿量阈值可以是[5,18]g/kg。
步骤S30:将所述新风含湿量和所述目标含湿量进行比较,获得含湿量比较结果。
需要说明的是,针对新风机的自动运行模式,需要通过含湿量比较结果与温度比较结果确定对新风的控制需求,并根据控制需求确定新风机的运行模式,从而根据控制需求对第一换热系统与第二换热系统的运行模式进行组合控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通过将新风含湿量与目标含湿量进行比较,根据含湿量比较结果确定对新风加湿和/或除湿的需求,将新风温度与目标温度进行比较,进而确定第一换热系统与第二换热系统对应的运行模式。
步骤S40:将所述新风温度和所述目标温度进行比较,获得温度比较结果。
可以理解的是,将新风温度与目标温度进行比较,根据温度比较结果确定对新风升温和/或降温的需求,进而确定第一换热系统与第二换热系统对应的运行模式。
进一步地,所述新风设备包括:加湿装置,所述加湿装置设置于新风通道中新风风机旁,用于调节新风进风通道入口的新风湿度,所述将所述新风含湿量和所述目标含湿量进行比较,获得含湿量比较结果的步骤之后,包括:在所述新风含湿量小于所述目标含湿量时,控制所述加湿装置开启;在所述新风含湿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目标含湿量时,控制所述加湿装置关闭。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满足加湿需求,可以通过比较新风含湿量与目标含湿量,从而确定是否开启加湿装置对新风进行加湿。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新风含湿量4g/kg,目标含湿量d1取6~8g/kg时,确定需要进行加湿控制,因此开启加湿装置。当新风含湿量20g/kg,目标含湿量d1取6~8g/kg时,确定需要进行除湿控制,因此关闭加湿装置。本实施例中对新风含湿量与目标含湿量的数值均为举例说明,不做具体限制。
步骤S50:根据所述含湿量比较结果和所述温度比较结果确定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和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实现系统自动高效运行,需要根据含湿量比较结果与温度比较结果对第一换热系统与第二换热系统各自对应的目标运行模式进行确定。第一换热系统与第二换热系统可以通过制冷模式与制热模式完成对新风的降温、升温和/或降湿等控制。
步骤S60:驱动所述新风设备按照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及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运行。
可以理解的是,在确定第一换热系统与第二换热系统各自对应的目标运行模式后,新风设备根据目标运行模式运行以完成9种运行需求,以使所述新风设备所安装的室内环境的温度及含湿量达到目标温度及含湿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新风温度Tx为22℃,新风含湿量5g/kg,判断为过渡季节,此时目标温度T1取20~24℃,目标含湿量d1取7~9g/kg,因此新风设备需要进行等温加湿控制,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模式为降温不除湿和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模式为升温模式,即通过制热模式运行,并开启加湿装置完成等温加湿控制。本实施例中不仅限于上述等温加湿控制,仅做举例说明。
在第一实施例中,通过将新风含湿量与目标含湿量进行比较,并将新风温度与目标温度进行比较。根据含湿量比较结果与温度比较结果以确定第一换热系统与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并驱动新风设备按照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与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运行,以调节新风设备所安装的室内环境的温度及含湿量,从而解决了单制冷循环系统无法分别控制温度和湿度的问题,减少过度的温度或湿度处理,自动实现全年全工况的新风机高效节能运行。
参照图6,图6为本发明新风设备控制方法第二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基于上述第一实施例,本发明提出新风设备控制方法的第二实施例。
在第二实施例中,步骤S50可以包括:
步骤S501:在所述新风含湿量小于所述目标含湿量,并且所述新风温度小于所述目标温度时,确定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升温模式,并确定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升温模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新风含湿量小于目标含湿量时,可以判定需要对新风进行加湿,因此需要开启加湿装置运行加湿模式,在新风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时,可以判定需要对新风加热,将第一换热系统与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升温模式,以对新风进行加湿和加热。
在本实施方式中,新风设备可以通过开启加湿装置、控制第一换热系统与第二换热系统以升温模式运行,以使新风设备完成对新风进行加湿和加热的控制需求。具体的,第一换热系统以升温模式运行时,控制第一换热系统的第一节流元件K1工作,进行节流降压,第二节流元件K2不工作,使得第一换热系统中第二换热器H2和第三换热器H3均作为冷凝器对新风进行加热。第二换热系统以升温模式运行时,控制第二换热系统的第三节流元件K3工作,进行节流降压,第四节流元件K4不工作,使得第二换热系统中第五换热器H5和第六换热器H6均作为冷凝器对新风进行加热。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节流元件工作可以理解为节流元件在换热系统的冷媒回路中起到节流降压的作用。
节流元件不工作可以理解为:
该节流元件在换热系统的冷媒回路中全开;
或者,该节流元件(不工作的节流元件)相对于冷媒回路中工作的节流元件不主要起到节流降压的作用,例如,冷媒回路中工作的节流元件主要起到节流降压作用,该节流元件在冷媒回路中起到的节流降压作用不明显或者主要起到调节流量的作用;
或者,冷媒回路中的冷媒不经过该节流元件而是经过与该节流元件并联的旁通流路,其中,旁通流路中可设置有开关电磁阀。
步骤S502:在所述新风含湿量小于所述目标含湿量,并且所述新风温度等于所述目标温度时,确定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降温不除湿模式,并确定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升温模式;或者,在所述新风含湿量小于所述目标含湿量,并且所述新风温度等于所述目标温度时,确定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停止运行,并确定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停止运行。
可以理解的是,在新风温度等于目标温度时,为了满足开启加湿装置后对温度的影响,可以通过将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降温不除湿模式,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升温模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新风含湿量小于目标含湿量,并且新风温度等于目标温度时,新风设备可以通过开启加湿装置,控制第一换热系统以降温不除湿模式运行,控制第二换热系统以升温模式运行,以使新风设备完成对新风进行等温加湿的控制需求。第一换热系统处于降温不除湿模式时,控制第一换热系统的第一节流元件K1工作,进行节流降压,第二节流元件K2不工作,使得第一换热系统中第二换热器H2和第三换热器H3均作为蒸发器冷却新风,并且第二换热器H2和第三换热器H3的盘管温度均大于新风露点温度。新风设备可以通过控制第二换热系统的第三节流元件K3工作,进行节流降压,第四节流元件K4不工作,使得第二换热系统中第五换热器H5和第六换热器H6均作为冷凝器加热新风。
在所述新风含湿量小于所述目标含湿量,并且所述新风温度等于所述目标温度时,控制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停止运行,并控制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停止运行,此时,第二风机和第三风机均运行,以使室外新风能够进入到新风通道加湿并进入到室内。
步骤S503:在所述新风含湿量小于所述目标含湿量,并且所述新风温度大于所述目标温度时,确定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降温不除湿模式,并确定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降温不除湿模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新风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时,可以通过将第一换热系统与第二换热系统均的目标运行模式为降温不除湿模式,以使新风温度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新风含湿量小于目标含湿量,并且新风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时,新风设备可以通过开启加湿装置,控制第一换热系统以降温不除湿模式运行,制第二换热系统以降温不除湿模式运行,以使新风设备完成对新风进行制冷和加湿控制需求。第一换热系统以降温不除湿模式运行时,第一换热系统的第一节流元件K1工作,进行节流降压,第二节流元件K2不工作,使得第一换热系统中第二换热器H2和第三换热器H3均作为蒸发器冷却新风,并且第二换热器H2和第三换热器H3的盘管温度均大于新风露点温度。第二换热系统以降温不除湿模式运行时,第二换热系统的第三节流元件K3工作,进行节流降压,第四节流元件K4不工作,使得第二换热系统中第五换热器H5和第六换热器H6均作为蒸发器冷却新风,并且第五换热器H5和第六换热器H6的盘管温度均大于新风露点温度。
进一步地,在新风含湿量等于目标含湿量时,所述步骤S40还包括:在所述新风含湿量等于所述目标含湿量,并且所述新风温度小于所述目标温度时,确定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升温模式,并确定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升温模式;在所述新风含湿量等于所述目标含湿量,并且所述新风温度等于所述目标温度时,确定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停止运行,并确定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停止运行;在所述新风含湿量等于所述目标含湿量,并且所述新风温度大于所述目标温度时,确定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降温不除湿模式,并确定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降温不除湿模式。
可以理解的是,在新风含湿量等于目标含湿量时,此时不需要开启加湿装置对新风进行加湿,因此关闭加湿装置,在确定不需要加湿后,当新风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时,将第一换热系统与第二换热系统均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升温模式,即第一换热系统与第二换热系统通过升温模式对新风进行加热。在确定不需要加湿后,新风温度等于目标温度时,第一换热系统与第二换热系统均停止运行并直接输送新风,此时,第二风机和第三风机均运行,以使室外新风能够进入到新风通道加湿并进入到室内。在确定不需要加湿后,新风温度高于目标温度时,将第一换热系统与第二换热系统均的目标运行模式为降温模式,即第一换热系统与第二换热系统通过降温不除湿模式对新风进行冷却。由于此时检测到新风含湿量等于目标含湿量,未避免第一换热系统与第二换热系统中的换热器切换成蒸发器冷却新风时,导致新风含湿量降低,因此需要根据当前新风含湿量对应的新风温度与目标温度之间的降温范围内控制第一换热系统与第二换热系统的换热器中冷媒温度,以对新风进行降温不除湿。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新风含湿量等于目标含湿量时,关闭加湿装置,并在新风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时,第一换热系统与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运行。在新风温度等于目标温度时,第一换热系统与第二换热系统均停止运行,直接输送新风。在新风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时,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为降温,即第一换热系统与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降温不除湿模式运行。
进一步地,在新风含湿量大于目标含湿量时,所述步骤S40还包括:在所述新风含湿量大于所述目标含湿量,并且所述新风温度小于所述目标温度时,确定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再热除湿模式,并确定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升温模式,或者,确定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再热除湿模式,并确定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再热除湿模式;在所述新风含湿量大于所述目标含湿量,并且所述新风温度等于所述目标温度时,确定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再热除湿模式,并确定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再热除湿模式;在所述新风含湿量大于所述目标含湿量,并且所述新风温度大于所述目标温度时,确定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制冷除湿模式,并确定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制冷除湿模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新风含湿量大于目标含湿量时,此时不需要开启加湿装置对新风进行加湿,因此关闭加湿装置,在确定不需要加湿后,新风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时,新风设备控制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再热除湿模式、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升温模式。在第一换热系统处于再热除湿模式时,第一换热系统的第一节流元件K1不工作,第二节流元件K2工作,进行节流降压,以使第三换热器H3作为蒸发器冷却除湿新风,第二换热器H2对除湿后的新风进行再热,此时,第三换热器H3的温度小于新风露点温度。在第二换热系统处于升温模式时,第二换热系统中的第三节流元件K3工作,第四节流元件K4不工作,打开或者旁通,进行节流降压,使得第五换热器H5和第六换热器H6作为冷凝器再热新风。以使新风设备达到升温除湿控制需求。或者,新风设备还包括加热装置,加热装置设置在第六换热器H6的下游,新风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时,新风设备控制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再热除湿模式、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再热除湿模式,此时,加热装置制热运行以使新风设备达到升温除湿控制需求。
可以理解的是,在确定不需要加湿后,新风温度等于目标温度时,新风设备控制第一换热系统与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再热除湿模式,即第一换热系统与第二换热系统均切换为制冷模式运行。第一换热系统处于再热除湿模式时,第一换热系统的第一节流元件K1不工作,第二节流元件K2工作,进行节流降压,使得第二换热器H2作为过冷器预热新风,第三换热器H3作为蒸发器冷却除湿新风,此时,第三换热器H3的温度小于新风露点温度。在第二换热系统处于再热除湿模式时,第二换热系统的第三节流元件K3不工作,打开或旁通,第四节流元件K4工作,节流降压,使得第五换热器H5作为冷凝器再热新风,第六换热器H6作为蒸发器冷却除湿新风,此时,第六换热器H6的温度小于新风露点温度。进一步的,新风设备还包括加热装置,加热装置设置在第六换热器H6的下游,此时,加热装置制热运行以使新风设备实现等温除湿的效果。
在确定不需要加湿后,新风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时,新风设备控制第一换热系统与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制冷除湿模式,即第一换热系统与第二换热系统切换为制冷模式运行。当第一换热系统以制冷除湿模式时,第一换热系统的第一节流元件K1工作,对冷媒进行节流降压,第二节流元件K2不工作,打开或者旁通,使得第二换热器H2与第三换热器H3均为蒸发器冷却新风,并且第二换热器H2和第三换热器H3的盘管温度均小于新风露点温度,以对新风进行除湿。当第二换热系统以制冷除湿模式时,第二换热系统的第三节流元件K3工作,对冷媒进行节流降压,第四节流元件K4不工作,打开或旁通,使得第五换热器H5与第六换热器H6均为蒸发器冷却新风,并且第五换热器H5与第六换热器H6的盘管温度均小于新风露点温度,以对新风进行除湿。由于当前新风含湿量大于目标含湿量,因此需要对新风进行除湿,因此需要将第一换热系统与第二换热系统切换成制冷模式对新风进行冷却,即在对新风进行冷却过程中,要确保新风含湿量及新风温度都下降,因此需要根据当前新风含湿量与目标含湿量之间的含湿量差值和当前新风温度与目标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值控制第一换热系统与第二换热系统中换热器的冷媒温度,以对新风进行降温除湿。因此,第一换热系统与第二换热系统在降温不除湿模式与降温模式的控制参数不同。
在第二实施例中,通过将新风含湿量与目标含湿量进行比较并将新风温度与目标温度进行比较,以确定第一换热系统与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并根据目标运行模式对应的控制参数驱动新风设备按照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与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运行,以调节新风设备所安装的室内环境的温度及含湿量,从而解决了单制冷循环系统无法分别控制温度和湿度的问题,减少过度的温度或湿度处理,自动实现全年全工况的新风机高效节能运行。
基于上述第二实施例,本发明提出新风设备控制方法的第三实施例。
为了使新风设置更节能,通过在换热器盘管上设置温度传感器获取盘管温度。由此,第一换热系统与第二换热系统可以在合适盘管温度范围内运行提高循环效率。
在第三实施例中,新风设备控制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换热系统以降温不除湿模式运行时,获取所述第一换热系统中换热器对应的第一盘管温度;
在所述第一盘管温度小于新风露点温度时,降低所述第一换热系统中压缩机转速或增大所述第一换热系统中节流部件开度;和/或
在所述第二换热系统以降温不除湿模式运行时,获取所述第二换热系统中换热器对应的第二盘管温度;
在所述第二盘管温度小于新风露点温度时,降低所述第二换热系统中压缩机转速或增大所述第二换热系统中节流部件开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换热系统和/或第二换热模式以降温不除湿模式时,通过第一换热系统与第二换热系统中换热器盘管上设置温度传感器获取第一盘管温度和第二盘管温度。若第一盘管温度大于新风露点温度,提高第一换热系统的压缩机转速或减小第一换热系统中的节流元件开度,以降低第一系统中换热器的冷媒温度。若第一盘管温度小于或等于新风露点温度,降低第一换热系统的压缩机转速或停止压缩机,或增大第一换热系统中的节流元件开度,以提升第一系统中换热器的冷媒温度,从而使第二换热器H2和第三换热器H3的盘管温度均大于新风露点温度,以避免新风被除湿。
可以理解的是,若第二盘管温度大于新风露点温度,提高第二换热系统的压缩机转速或减小第二换热系统中的节流元件开度,以降低第二系统中换热器的冷媒温度。若第二盘管温度小于或等于新风露点温度,降低第二换热系统的压缩机转速,或增大第二换热系统中的节流元件开度,以提升第二系统中换热器的冷媒温度,从而使第五换热器H5与第六换热器H6的盘管温度均大于新风露点温度,以避免新风被除湿。
进一步地,所述所述新风设备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排风通道中的排风风机和设置在所述新风通道中的新风风机,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包括第一压缩机,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包括第二压缩机,所述驱动所述新风设备按照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及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运行之后,还包括:获取所述室内环境的当前温度;根据所述当前温度、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运行模式及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运行模式,调节所述第一压缩机的转速、所述第二压缩机的转速、所述第一换热系统中处于节流工作状态的节流元件的开度、所述第二换热系统中处于节流工作状态的节流元件的开度、所述排风风机的转速和所述新风风机的转速中的至少一个。
需说明的是,室内环境的当前温度可以通过回风温度传感器获得,也可以由室内环境某处温度传感器获得,本实施例对室内温度获取方式不仅限于温度传感器。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所述当前温度、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运行模式及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运行模式,调节所述第一压缩机的转速、所述第二压缩机的转速、所述第一换热系统中处于节流工作状态的节流元件的开度、所述第二换热系统中处于节流工作状态的节流元件的开度、所述排风风机的转速和所述新风风机的转速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换热系统中处于节流工作状态的节流元件为第一工作节流元件,所述第二换热系统中处于节流工作状态的节流元件为第二工作节流元件,包括:
在所述当前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时,若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处于升温模式,且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处于升温模式,则提高所述第一压缩机的转速、提高所述第二压缩机的转速、减小所述第一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和减小所述第二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中的至少一个;
在所述当前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时,若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处于升温模式,且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处于升温模式,则降低所述第一压缩机的转速、降低所述第二压缩机的转速、增大所述第一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和增大所述第二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中的至少一个;
在所述当前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时,若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处于降温不除湿模式,且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处于升温模式,则提高所述第二压缩机的转速、和减小所述第二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中的至少一个;
在所述当前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时,若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处于降温不除湿模式,且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处于升温模式,则降低所述第二压缩机的转速、和增大所述第二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中的至少一个;
在所述当前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时,若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处于降温不除湿模式,且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处于降温不除湿模式,则降低所述第一压缩机的转速、降低所述第二压缩机的转速、增大所述第一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和减增大所述第二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中的至少一个;
在所述当前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时,若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处于降温不除湿模式,且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处于降温不除湿模式,则提高所述第一压缩机的转速、提高所述第二压缩机的转速、减小所述第一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和减小所述第二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中的至少一个;
在所述当前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时,若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处于再热除湿模式,且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处于升温模式,则提高所述第二压缩机的转速和减小所述第二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中的至少一个;
在所述当前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时,若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处于再热除湿模式,且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处于升温模式,则提高所述第一压缩机的转速、降低所述第二压缩机的转速、减小所述第一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和增大所述第二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中的至少一个;
在所述当前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时,若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处于再热除湿模式,且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处于再热除湿模式,则降低所述排风风机的转速、提高所述第二压缩机的转速和减小所述第二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中的至少一个;
在所述当前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时,若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处于再热除湿模式,且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处于再热除湿模式,则提高所述排风风机的转速、降低所述第二压缩机的转速和增大所述第二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中的至少一个;
在所述当前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时,若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处于制冷除湿模式,且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处于制冷除湿模式,则降低所述第一压缩机的转速、增大所述第一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降低所述第二压缩机的转速和增大所述第二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中的至少一个;
在所述当前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时,若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处于制冷除湿模式,且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处于制冷除湿模式,则提高所述第一压缩机的转速、减小所述第一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提高所述第二压缩机的转速和减小所述第二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中的至少一个。
需说明的是,第一工作节流元件可以是第一换热系统中处于节流工作状态的节流元件K1、K2;第二工作节流元件可以是第二换热系统中处于节流工作状态的节流元件K3、K4。节流元件在处于节流工作状态时,节流元件具有一定的节流作用,处于节流元件的节流元件开度越小节流效果越好;同理不处于节流工作状态的节流元件处于全开或旁通的状态。
可理解的是,针对新风机的自动运行模式,通过新风温湿度与预设温湿度比较判断,确定对新风的控制需求,可以分为升温、升温加湿,升温除湿,降温,降温加湿,降温除湿,等温加湿,等温除湿,直接送新风的9种运行需求,对应9种需求对第一换热系统与第二换热系统的运行模式进行组合控制,并调整运行状态实现各自的效果,使系统自动高效运行,并实现房间温湿度达成控制目标。
进一步地,所述新风设备包括:加湿装置,所述加湿装置设置于新风通道中,所述驱动所述新风设备按照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及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运行之后还包括:
获取所述室内环境的当前含湿量;
当所述当前含湿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目标含湿量时,若所述加湿装置处于开启状态,则关闭所述加湿装置;
当所述当前含湿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目标含湿量时,若所述加湿装置处于关闭状态,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处于再热除湿模式且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处于再热除湿模式,或者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处于制冷除湿模式且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处于制冷除湿模式,则提高所述第一压缩机的转速、减小所述第一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提高所述第二压缩机的转速和减小所述第二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中的至少一个;
当所述当前含湿量小于或等于所述目标含湿量时,若所述加湿装置处于关闭状态,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处于再热除湿模式且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处于再热除湿模式,或者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处于制冷除湿模式且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处于制冷除湿模式,则降低所述第一压缩机的转速、增大所述第一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降低所述第二压缩机的转速和增大所述第二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中的至少一个。
需说明的是,当前含湿量可以根据室内环境的当前温度计算得到,室内环境的当前温度可以通过回风温度传感器获得,也可以由室内环境某处温度传感器获得,本实施例对室内温度获取方式不仅限于温度传感器。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工作节流元件是指第一换热系统中处于节流工作状态的节流元件,例如,当第一换热系统处于升温模式时,第一工作节流元件为第一节流元件K1;当第一换热系统处于降温不除湿模式时,第一工作节流元件为第一节流元件K1;当第一换热系统处于再热除湿模式时,第一工作节流元件为第二节流元件K2;当第一换热系统处于制冷除湿模式时,第一工作节流元件为第一节流元件K1。第二工作节流元件是指第二换热系统中处于节流工作状态的节流元件,例如,当第二换热系统处于升温模式时,第二工作节流元件为第三节流元件K3;当第二换热系统处于降温不除湿模式时,第二工作节流元件为第三节流元件K3;当第二换热系统处于再热除湿模式时,第二工作节流元件为第四节流元件K4工作;当第二换热系统处于制冷除湿模式时,第一工作节流元件为第三节流元件K3。
可理解的是,当所述当前含湿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目标含湿量时,若所述加湿装置处于关闭状态,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处于再热除湿模式且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处于再热除湿模式,或者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处于制冷除湿模式且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处于制冷除湿模式,则提高所述第一压缩机C1的转速、减小所述第一工作节流元件中K1、K2的开度、提高所述第二压缩机C2的转速和减小所述第二工作节流元件的K3、K4开度中的至少一个。
应理解的是,当所述当前含湿量小于或等于所述目标含湿量时,若所述加湿装置处于关闭状态,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处于再热除湿模式且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处于再热除湿模式,或者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处于制冷除湿模式且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处于制冷除湿模式,则降低所述第一压缩机C1的转速、增大所述第一工作节流元件中K1、K2的开度、降低所述第二压缩机C2的转速和增大所述第二工作节流元件的K3、K4开度中的至少一个。
在第三实施例中,通过第一盘管温度与第二盘管温度与新风露点温度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调整第一换热系统与第二换热系统中换热器的冷媒温度,从而改善了常规新风机能耗大的问题,减少过度的温度或湿度处理,自动实现全年全工况的新风机高效节能运行。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还提出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上存储有新风设备控制程序,所述新风设备控制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文所述的新风设备控制方法的步骤。由于本存储介质可以采用上述所有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此外,参照图7,图7为本发明新风设备控制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框图。本发明实施例还提出一种新风设备控制装置。
在本实施例中,新风设备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新风设备,该新风设备的具体结构可以参照前述,新风设备控制装置包括:
参数获取模块100,用于获取目标温度和目标含湿量。
需要说明的是,目标含湿量可以为基于用户设定的目标温度及用户设定的目标湿度所确定的含湿量。目标温度也可以根据新风温度与预设新风温度阈值进行判断确定,其中预设新风温度阈值的范围可以是10~30℃之间,也可以是单值或区间值,本实施例中对温度阈值不加以限制。为进一步说明,可以参考图4新风设备自动运行目标温度获取示意图,其中,通过检测新风温度Tw,并将新风温度Tw与新风温度预设阈值Twy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确定目标温度取值范围。在Tw小于Twy时,判定当前季节模式为夏季,目标温度T1取值范围优选18-24℃,在Tw等于Twy时,判定当前季节模式为过渡季,目标温度T1取值范围优选20-26℃,在Tw大于Twy时,判定当前季节模式为冬季,目标温度T1取值范围优选24-28℃,本实施例中,目标温度可以是基于用户通过与新风机已构建连接的遥控设备上设定的温度值。温度值可以是单值也可以是区间值,如:目标温度可以是19℃或19℃-25℃。本实施例对温度值不做具体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目标湿度也可以是根据用户设定的目标温度所确定的湿度。所述目标湿度可以通过目标温度查找预设温湿度映射表所确定。含湿量是指每千克质量的干空气中所混合的水蒸气的质量,即含湿量的计算公式是
其中:P表示空气压力(Pa);Ps表示水蒸气分压力(Pa);φ表示相对湿度(%)。d确切反映了空气中含有水蒸气量的多少。目标含湿量可以是用户设定值,可以是预设某个值或某个范围。
在具体实现时,湿度可以影响温度,温度可以改变湿度。在不同的温度下,湿度也有不同,因此在对目标含湿量进行计算时,需要对温度与湿度进行确定,进而确定目标含湿量。如:当新风温度Tx为30℃,新风含湿量20g/kg,判断为夏季,此时目标温度T1取24~26℃,目标含湿量d1取10~12g/kg。
参数确定模块200,用于根据新风温度及新风湿度确定新风含湿量。
可以理解的是,在新风进风通道入口或者新风进风通道的换热器之前设置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与核心控制器连接。温度传感器可以实时或者间断性地向核心控制器反馈检测信号,该检测信号用于表征温度传感器所处环境的温度。核算控制器在接收到该检测信号后进行解析,可以获得新风进风通道前端的新风温度,进而通过新风温度查找预设新风温湿度映射表确定新风湿度,也可以通过在新风进风通道入口或者新风进风通道的换热器之前设置湿度传感器采集新风湿度。本实施例中对新风温度及新风湿度的参数采集方式不加以限制。
在具体实现时,新风含湿量是指新风进风通道前端的含湿量。含湿量通过新风进风通道前端的新风温度与新风湿度所确定。新风含湿量可以是预设某个值或某个范围,如:新风含湿量阈值可以是[5,18]g/kg。
参数比较模块300,用于将所述新风含湿量和所述目标含湿量进行比较,获得含湿量比较结果。
需要说明的是,针对新风机的自动运行模式,需要通过含湿量比较结果与温度比较结果确定对新风的控制需求,并根据控制需求确定新风机的运行模式,从而根据控制需求对第一换热系统与第二换热系统的运行模式进行组合控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通过将新风含湿量与目标含湿量进行比较,根据含湿量比较结果确定对新风加湿和/或除湿的需求,将新风温度与目标温度进行比较,进而确定第一换热系统与第二换热系统对应的运行模式。
所述参数比较模块300,还用于将所述新风温度和所述目标温度进行比较,获得温度比较结果。
可以理解的是,将新风温度与目标温度进行比较,根据温度比较结果确定对新风升温和/或降温的需求,进而确定第一换热系统与第二换热系统对应的运行模式。
模式确定模块400,用于根据所述含湿量比较结果和所述温度比较结果确定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和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实现系统自动高效运行,需要根据含湿量比较结果与温度比较结果对第一换热系统与第二换热系统各自对应的目标运行模式进行确定。第一换热系统与第二换热系统可以通过制冷模式与制热模式完成对新风的降温、升温和/或降湿等控制。
模式驱动模块500,用于驱动所述新风设备按照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及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运行。
可以理解的是,在确定第一换热系统与第二换热系统各自对应的目标运行模式后,新风设备根据目标运行模式运行以完成9种运行需求,以使所述新风设备所安装的室内环境的温度及含湿量达到目标温度及含湿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新风温度Tx为22℃,新风含湿量5g/kg,判断为过渡季节,此时目标温度T1取20~24℃,目标含湿量d1取7~9g/kg,因此新风设备需要进行等温加湿控制,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模式为降温不除湿和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模式为升温模式,即通过制热模式运行,并开启加湿装置完成等温加湿控制。本实施例中不仅限于上述等温加湿控制,仅做举例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新风设备包括第一换热系统与第二换热系统,参数获取模块100获取目标含湿量;参数确定模块200根据新风温度与新风湿度确定新风含湿量,参数比较模块300通过将新风含湿量与目标含湿量进行比较,并将所述新风温度与所述目标温度进行比较;模式确定模块400根据含湿量比较结果与温度比较结果确定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与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模式驱动模块500驱动新风设备按照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及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运行,从而解决了单制冷循环系统无法分别控制温度和湿度的问题,减少过度的温度或湿度处理,自动实现全年全工况的新风机高效节能运行。
本发明所述新风设备控制装置的其他实施例或具体实现方式可参照上述各方法实施例,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在列举了若干装置的单元权利要求中,这些装置中的若干个可以是通过同一个硬件项来具体体现。词语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等的使用不表示任何顺序,可将这些词语解释为名称。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只读存储器镜像(Read Only Memory image,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Memory,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新风设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设备包括第一换热系统和第二换热系统,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用于在新风通道与室外环境之间的进行换热,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用于在所述新风通道与排风通道之间的进行换热,其中,所述新风设备具有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压缩机、第一四通阀、第一换热器、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压缩机、第二四通阀、第四换热器、第三节流元件以及第五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设置于外部环境,所述新风通道中从室外向室内方向依次设置有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五换热器和新风风机;以及所述排风通道中设置有所述第四换热器和排风风机;
所述新风设备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目标温度和目标含湿量;
根据新风温度及新风湿度确定新风含湿量;
将所述新风含湿量和所述目标含湿量进行比较,获得含湿量比较结果;
将所述新风温度和所述目标温度进行比较,获得温度比较结果;
根据所述含湿量比较结果和所述温度比较结果确定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和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以及
驱动所述新风设备按照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及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运行;
获取室内环境的当前温度;
根据所述当前温度、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运行模式及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运行模式,调节所述第一压缩机的转速、所述第二压缩机的转速、所述第一换热系统中处于节流工作状态的节流元件的开度、所述第二换热系统中处于节流工作状态的节流元件的开度、排风风机的转速和新风风机的转速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根据所述含湿量比较结果和所述温度比较结果确定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和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包括:
在所述新风含湿量大于所述目标含湿量,并且所述新风温度小于所述目标温度时,确定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再热除湿模式,并确定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升温模式,或者,确定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再热除湿模式,并确定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再热除湿模式;
在所述新风含湿量大于所述目标含湿量,并且所述新风温度等于所述目标温度时,确定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再热除湿模式,并确定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再热除湿模式;以及
在所述新风含湿量大于所述目标含湿量,并且所述新风温度大于所述目标温度时,确定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制冷除湿模式,并确定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制冷除湿模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设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设备包括:加湿装置,所述加湿装置设置于新风通道中,所述将所述新风含湿量和所述目标含湿量进行比较,获得含湿量比较结果之后,包括:
在所述新风含湿量小于所述目标含湿量时,控制所述加湿装置开启;以及
在所述新风含湿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目标含湿量时,控制所述加湿装置关闭。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新风设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含湿量比较结果和所述温度比较结果确定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和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包括:
在所述新风含湿量小于所述目标含湿量,并且所述新风温度小于所述目标温度时,确定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升温模式,并确定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升温模式;
在所述新风含湿量小于所述目标含湿量,并且所述新风温度等于所述目标温度时,确定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降温不除湿模式,并确定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升温模式,或者,确定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停止运行,并确定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停止运行;以及
在所述新风含湿量小于所述目标含湿量,并且所述新风温度大于所述目标温度时,确定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降温不除湿模式,并确定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降温不除湿模式。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新风设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含湿量比较结果和所述温度比较结果确定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和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包括:
在所述新风含湿量等于所述目标含湿量,并且所述新风温度小于所述目标温度时,确定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升温模式,并确定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升温模式;
在所述新风含湿量等于所述目标含湿量,并且所述新风温度等于所述目标温度时,确定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停止运行,并确定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停止运行;以及
在所述新风含湿量等于所述目标含湿量,并且所述新风温度大于所述目标温度时,确定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降温不除湿模式,并确定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为降温不除湿模式。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设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设备控制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换热系统以降温不除湿模式运行时,获取所述第一换热系统中换热器对应的第一盘管温度;
在所述第一盘管温度小于新风露点温度时,降低所述第一换热系统中压缩机转速或增大所述第一换热系统中节流部件开度;和/或
在所述第二换热系统以降温不除湿模式运行时,获取所述第二换热系统中换热器对应的第二盘管温度;
在所述第二盘管温度小于新风露点温度时,降低所述第二换热系统中压缩机转速或增大所述第二换热系统中节流部件开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设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当前温度、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运行模式及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运行模式,调节所述第一压缩机的转速、所述第二压缩机的转速、所述第一换热系统中处于节流工作状态的节流元件的开度、所述第二换热系统中处于节流工作状态的节流元件的开度、所述排风风机的转速和所述新风风机的转速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换热系统中处于节流工作状态的节流元件为第一工作节流元件,所述第二换热系统中处于节流工作状态的节流元件为第二工作节流元件,包括:
在所述当前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时,若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处于升温模式,且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处于升温模式,则提高所述第一压缩机的转速、提高所述第二压缩机的转速、减小所述第一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和减小所述第二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中的至少一个;
在所述当前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时,若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处于升温模式,且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处于升温模式,则降低所述第一压缩机的转速、降低所述第二压缩机的转速、增大所述第一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和增大所述第二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中的至少一个;
在所述当前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时,若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处于降温不除湿模式,且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处于升温模式,则提高所述第二压缩机的转速、和减小所述第二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中的至少一个;
在所述当前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时,若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处于降温不除湿模式,且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处于升温模式,则降低所述第二压缩机的转速、和增大所述第二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中的至少一个;
在所述当前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时,若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处于降温不除湿模式,且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处于降温不除湿模式,则降低所述第一压缩机的转速、降低所述第二压缩机的转速、增大所述第一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和减增大所述第二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中的至少一个;
在所述当前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时,若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处于降温不除湿模式,且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处于降温不除湿模式,则提高所述第一压缩机的转速、提高所述第二压缩机的转速、减小所述第一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和减小所述第二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中的至少一个;
在所述当前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时,若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处于再热除湿模式,且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处于升温模式,则提高所述第二压缩机的转速和减小所述第二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中的至少一个;
在所述当前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时,若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处于再热除湿模式,且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处于升温模式,则提高所述第一压缩机的转速、降低所述第二压缩机的转速、减小所述第一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和增大所述第二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中的至少一个;
在所述当前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时,若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处于再热除湿模式,且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处于再热除湿模式,则降低所述排风风机的转速、提高所述第二压缩机的转速和减小所述第二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中的至少一个;
在所述当前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时,若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处于再热除湿模式,且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处于再热除湿模式,则提高所述排风风机的转速、降低所述第二压缩机的转速和增大所述第二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中的至少一个;
在所述当前温度小于目标温度时,若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处于制冷除湿模式,且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处于制冷除湿模式,则降低所述第一压缩机的转速、增大所述第一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降低所述第二压缩机的转速和增大所述第二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中的至少一个;
在所述当前温度大于目标温度时,若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处于制冷除湿模式,且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处于制冷除湿模式,则提高所述第一压缩机的转速、减小所述第一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提高所述第二压缩机的转速和减小所述第二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中的至少一个。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风设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设备包括:加湿装置,
所述加湿装置设置于新风通道中,所述驱动所述新风设备按照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及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运行之后还包括:
获取所述室内环境的当前含湿量;
当所述当前含湿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目标含湿量时,若所述加湿装置处于开启状态,则关闭所述加湿装置;
当所述当前含湿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目标含湿量时,若所述加湿装置处于关闭状态,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处于再热除湿模式且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处于再热除湿模式,或者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处于制冷除湿模式且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处于制冷除湿模式,则提高所述第一压缩机的转速、减小所述第一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提高所述第二压缩机的转速和减小所述第二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中的至少一个;
当所述当前含湿量小于或等于所述目标含湿量时,若所述加湿装置处于关闭状态,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处于再热除湿模式且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处于再热除湿模式,或者所述第一换热系统处于制冷除湿模式且所述第二换热系统处于制冷除湿模式,则降低所述第一压缩机的转速、增大所述第一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降低所述第二压缩机的转速和增大所述第二工作节流元件的开度中的至少一个。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设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目标温度和目标含湿量,包括:
将新风温度与预设新风温度阈值进行比较;
在所述新风温度小于等于所述预设新风温度阈值的最小值时,将制热季的制热目标温度作为目标温度;
在所述新风温度处于所述预设新风温度阈值的区间时,将过度季的过度目标温度作为目标温度;
在所述新风温度大于等于所述预设新风温度阈值的最大值时,将制冷季的制冷目标温度作为目标温度;
根据所述目标温度和预设温湿度映射表确定目标湿度;
根据所述目标温度和所述目标湿度确定目标含湿量。
9.基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设备控制方法提出一种新风设备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设备控制装置包括:
参数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含湿量和目标温度;
参数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新风进风通道入口的新风温度及新风湿度确定新风含湿量;
参数比较模块,用于将所述新风含湿量和所述目标含湿量进行比较,获得含湿量比较结果;
所述参数比较模块,还用于将所述新风温度和所述目标温度进行比较,获得温度比较结果;
模式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含湿量比较结果和所述温度比较结果确定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和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
模式驱动模块,用于驱动所述新风设备按照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及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目标运行模式运行;
新风设备控制装置包括获取室内环境的当前温度;
所述模式驱动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当前温度、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运行模式及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运行模式,调节第一压缩机的转速、第二压缩机的转速、所述第一换热系统中处于节流工作状态的节流元件的开度、所述第二换热系统中处于节流工作状态的节流元件的开度、排风风机的转速和新风风机的转速中的至少一个。
10.一种新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设备包括:第一换热系统、第二换热系统、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新风设备控制程序,第一换热系统用于在新风通道与外部环境之间进行换热,第二换热系统用于在所述新风通道与排风通道之间进行换热,所述新风设备控制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新风设备控制方法。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新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系统还包括第二节流元件和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和所述第三换热器依次连接在所述第二换热器之后,所述第三换热器设置在所述新风通道中并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上游;和/或
所述第二换热系统还包括第四节流元件和第六换热器,所述第四节流元件和所述第六换热器依次连接在所述第五换热器之后,所述第六换热器设置在所述新风通道中并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上游。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新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面积小于或等于第一换热器面积的50%,第五换热器的面积小于或等于第四换热器面积的150%。
13.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上存储有新风设备控制程序,所述新风设备控制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新风设备控制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220130.1A CN117190428A (zh) | 2021-11-24 | 2021-11-24 | 新风设备控制方法、装置、新风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202111417550.XA CN114061095B (zh) | 2021-11-24 | 2021-11-24 | 新风设备控制方法、装置、新风设备及存储介质 |
PCT/CN2022/121020 WO2023093261A1 (zh) | 2021-11-24 | 2022-09-23 | 新风设备控制方法、装置、新风设备及存储介质 |
EP22897347.5A EP4421399A4 (en) | 2021-11-24 | 2022-09-23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FRESH AIR EQUIPMENT, FRESH AIR EQUIPMENT AND STORAGE MEDIUM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417550.XA CN114061095B (zh) | 2021-11-24 | 2021-11-24 | 新风设备控制方法、装置、新风设备及存储介质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1220130.1A Division CN117190428A (zh) | 2021-11-24 | 2021-11-24 | 新风设备控制方法、装置、新风设备及存储介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061095A CN114061095A (zh) | 2022-02-18 |
CN114061095B true CN114061095B (zh) | 2023-09-26 |
Family
ID=8027637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417550.XA Active CN114061095B (zh) | 2021-11-24 | 2021-11-24 | 新风设备控制方法、装置、新风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202311220130.1A Pending CN117190428A (zh) | 2021-11-24 | 2021-11-24 | 新风设备控制方法、装置、新风设备及存储介质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1220130.1A Pending CN117190428A (zh) | 2021-11-24 | 2021-11-24 | 新风设备控制方法、装置、新风设备及存储介质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4421399A4 (zh) |
CN (2) | CN114061095B (zh) |
WO (1) | WO202309326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093286A1 (zh) * | 2021-11-24 | 2023-06-01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新风设备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新风设备 |
CN114061095B (zh) * | 2021-11-24 | 2023-09-26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新风设备控制方法、装置、新风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4623509A (zh) * | 2022-03-15 | 2022-06-14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光伏新风除湿一体机 |
CN115451492B (zh) * | 2022-09-05 | 2025-01-28 | 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 新风机组的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5751495A (zh) * | 2022-10-12 | 2023-03-07 | 南京天加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燃气热泵多联机系统、控制方法及空调 |
CN117469751B (zh) * | 2023-12-28 | 2024-05-03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新风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新风系统及存储介质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224210A (ja) * | 2008-05-12 | 2008-09-25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空気調和装置の運転制御方法 |
CN103673107A (zh) * | 2013-12-13 | 2014-03-26 |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 |
CN105526672A (zh) * | 2015-12-11 | 2016-04-27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再热除湿系统温湿度控制方法 |
CN106546028A (zh) * | 2016-09-29 | 2017-03-29 | 同济大学 | 一种无霜型制冷剂双循环新风空调机组 |
JP2017150772A (ja) * | 2016-02-26 | 2017-08-31 | 清水建設株式会社 | 空調システム |
CN109595703A (zh) * | 2018-12-10 | 2019-04-09 | 江苏致远高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多级冷源泳池热泵除湿机及其工作方法 |
CN110017564A (zh) * | 2019-03-28 | 2019-07-16 |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 双冷源新风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
JP2019178805A (ja) * | 2018-03-30 | 2019-10-17 | 日本ピーマック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空気調和システム、並びに空気調和設備 |
CN111365773A (zh) * | 2020-04-15 | 2020-07-03 | 江苏致远高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的末端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2559692B (en) * | 2016-01-08 | 2021-02-10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Ventilator, and defrosting method |
CN106196472A (zh) * | 2016-07-25 | 2016-12-07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的温湿度控制方法及装置 |
CN211011666U (zh) * | 2019-09-02 | 2020-07-14 | 上海朗绿建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余热回收型高送风温度新风除湿机组 |
CN112097330B (zh) * | 2020-09-29 | 2025-02-07 | 南京天加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两管制冷凝再热加热回收新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12268356B (zh) * | 2020-10-22 | 2022-04-15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一种新风温湿度控制方法、系统、装置和存储介质 |
CN113432210B (zh) * | 2021-06-16 | 2022-08-30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新风除湿一体机 |
CN113390134A (zh) * | 2021-06-21 | 2021-09-14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新风装置、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3669860A (zh) * | 2021-07-29 | 2021-11-19 | 中洁环境科技(西安)集团有限公司 | 热泵型新风一体除湿机及其控制方法和装置 |
CN114061095B (zh) * | 2021-11-24 | 2023-09-26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新风设备控制方法、装置、新风设备及存储介质 |
-
2021
- 2021-11-24 CN CN202111417550.XA patent/CN114061095B/zh active Active
- 2021-11-24 CN CN202311220130.1A patent/CN117190428A/zh active Pending
-
2022
- 2022-09-23 WO PCT/CN2022/121020 patent/WO2023093261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2-09-23 EP EP22897347.5A patent/EP4421399A4/en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224210A (ja) * | 2008-05-12 | 2008-09-25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空気調和装置の運転制御方法 |
CN103673107A (zh) * | 2013-12-13 | 2014-03-26 |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 |
CN105526672A (zh) * | 2015-12-11 | 2016-04-27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再热除湿系统温湿度控制方法 |
JP2017150772A (ja) * | 2016-02-26 | 2017-08-31 | 清水建設株式会社 | 空調システム |
CN106546028A (zh) * | 2016-09-29 | 2017-03-29 | 同济大学 | 一种无霜型制冷剂双循环新风空调机组 |
JP2019178805A (ja) * | 2018-03-30 | 2019-10-17 | 日本ピーマック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空気調和システム、並びに空気調和設備 |
CN109595703A (zh) * | 2018-12-10 | 2019-04-09 | 江苏致远高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多级冷源泳池热泵除湿机及其工作方法 |
CN110017564A (zh) * | 2019-03-28 | 2019-07-16 |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 双冷源新风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
CN111365773A (zh) * | 2020-04-15 | 2020-07-03 | 江苏致远高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的末端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4421399A1 (en) | 2024-08-28 |
WO2023093261A1 (zh) | 2023-06-01 |
CN114061095A (zh) | 2022-02-18 |
CN117190428A (zh) | 2023-12-08 |
EP4421399A4 (en) | 2025-01-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4061095B (zh) | 新风设备控制方法、装置、新风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0671744B (zh) | 一种空调器及其恒温除湿的控制方法 | |
CN112378061B (zh) | 一种使用双冷源热泵主机的户式化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 | |
CN114110884B (zh) | 新风机及其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2815567A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
WO2023020060A1 (zh) | 一种具有除湿功能的热泵空调 | |
CN112178778A (zh) | 一种空调辐射末端及多房屋空间辐射末端防结露方法 | |
CN109506311A (zh) | 一种复叠式双冷源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 | |
CN114110982B (zh) | 新风设备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新风设备 | |
CN108105917B (zh) | 组合式空调 | |
Liang et al. | Low-grade energy-bus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using energy efficient three-fluid heat exchange terminals | |
CN114087743A (zh) | 热管新风机及其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209819742U (zh) | 一种变频多联辐射供暖制冷空调系统 | |
CN102155773B (zh) | 一种热回收式热泵空调系统 | |
CN209763409U (zh) | 一种可冬夏季调温的新风机 | |
CN115638517B (zh) | 一种集中控制系统 | |
EP4421400A1 (en) | Fresh air device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storage medium, and fresh air device | |
CN114110980B (zh) | 新风设备控制方法、装置、新风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0848923A (zh) | 一种利用自然冷源、带有干空气能的机械制冷复合空调运行控制方法 | |
CN110017562A (zh) | 双冷源新风机组及其制冷控制方法 | |
CN114001437B (zh) | 新风设备的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4001433A (zh) | 新风设备的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1043793B (zh) | 双新风、双排风多功能泳池热泵空调机组 | |
CN114087735B (zh) | 新风设备的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206338878U (zh) | 双冷源三管制温湿分离控制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