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17562A - 双冷源新风机组及其制冷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双冷源新风机组及其制冷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17562A
CN110017562A CN201910244595.8A CN201910244595A CN110017562A CN 110017562 A CN110017562 A CN 110017562A CN 201910244595 A CN201910244595 A CN 201910244595A CN 110017562 A CN110017562 A CN 1100175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condenser
cold source
supply air
dou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4459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文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24459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017562A/zh
Publication of CN1100175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1756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4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 F24F7/06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 F24F7/08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with separate ducts for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with provisions for reversal of the input and output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换热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双冷源新风机组及其制冷控制方法。本发明旨在解决现有双冷源新风机组难以在室温过高的情况下实现快速降温的问题。为此,本发明的双冷源新风机组包括低温冷源系统、新风处理单元和冷凝排热单元,低温冷源系统的蒸发器和第一冷凝器设置在新风处理单元中,低温冷源系统的第二冷凝器设置在冷凝排热单元中,本发明的制冷控制方法包括下列步骤:在双冷源新风机组运行制冷工况的情形下,获取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温度;判断送风温度所处的温度范围;根据判断结果,选择性地使第一冷凝器和/或第二冷凝器与蒸发器连通,以便控制低温冷源系统的运行,从而使得双冷源新风机组始终能够快速满足用户的制冷需求。

Description

双冷源新风机组及其制冷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换热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双冷源新风机组及其制冷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对选购家用电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空调为例,有别于传统单冷源空调的耗能高、温度控制精度低的特点,双冷源空调机组以其节能、舒适、温湿度控制精度高等特点,越来越被人们所青睐。双冷源空调机组,顾名思义,就是在空调机组中安装有两个冷源系统,分别为高温冷源系统和低温冷源系统。其基本运行原理为:通过高温冷源系统和低温冷源系统对空气中的显热负荷和潜热负荷分开进行处理,从而实现对室内环境的温湿度进行独立控制。由此,双冷源空调机组也被称为双冷源新风(除湿)机组。
虽然双冷源新风机组相对传统单冷源空调具有上述众多优点,但是,现有双冷源新风机组依然存在一些缺点。例如,现有双冷源新风机组在进行制冷时的控制逻辑单一;具体地,现有双冷源新风机组都是通过控制高温冷源系统的高温表冷器中的水流量大小或者控制低温冷源系统的压缩机的运行参数来实现对机组制冷能力的控制,这种控制方式的调节能力十分有限,从而导致现有双冷源新风机组难以在室内温度过高的情况下快速实现降温的问题,进而导致用户体验不佳的问题。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双冷源新风机组及其制冷控制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双冷源新风机组难以在室内温度过高的情况下快速实现降温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双冷源新风机组的制冷控制方法,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包括低温冷源系统、新风处理单元和冷凝排热单元,所述低温冷源系统包括蒸发器、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其中,所述蒸发器和所述第一冷凝器设置在所述新风处理单元中,所述第二冷凝器设置在所述冷凝排热单元中,所述制冷控制方法包括下列步骤:在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运行制冷工况的情形下,获取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温度;判断所述送风温度所处的温度范围;根据判断结果,选择性地使所述第一冷凝器和/或所述第二冷凝器与所述蒸发器连通。
在上述用于双冷源新风机组的制冷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根据判断结果,选择性地使所述第一冷凝器和/或所述第二冷凝器与所述蒸发器连通”的步骤具体包括:如果所述送风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则使所述第二冷凝器与所述蒸发器连通。
在上述用于双冷源新风机组的制冷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根据判断结果,选择性地使所述第一冷凝器和/或所述第二冷凝器与所述蒸发器连通”的步骤具体包括:如果所述送风温度小于第二预设温度,则使所述第一冷凝器与所述蒸发器连通;其中,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
在上述用于双冷源新风机组的制冷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根据判断结果,选择性地使所述第一冷凝器和/或所述第二冷凝器与所述蒸发器连通”的步骤具体包括:如果所述送风温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则使所述第一冷凝器和所述第二冷凝器与所述蒸发器连通。
在上述用于双冷源新风机组的制冷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还包括高温表冷器,所述制冷控制方法还包括:在所述第一冷凝器和/或所述第二冷凝器已经与所述蒸发器连通的情况下,再次获取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温度;根据所述送风温度和目标送风温度,控制所述高温表冷器中的水流量。
在上述用于双冷源新风机组的制冷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根据所述送风温度和目标送风温度,控制所述高温表冷器中的水流量”的步骤包括:如果所述送风温度大于所述目标送风温度,则增大所述高温表冷器中的水流量。
在上述用于双冷源新风机组的制冷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根据所述送风温度和目标送风温度,控制所述高温表冷器中的水流量”的步骤还包括:如果所述送风温度小于所述目标送风温度,则减小所述高温表冷器中的水流量。
在上述用于双冷源新风机组的制冷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根据所述送风温度和目标送风温度,控制所述高温表冷器中的水流量”的步骤还包括:如果所述送风温度等于所述目标送风温度,则保持所述高温表冷器中的水流量不变。
在上述用于双冷源新风机组的制冷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根据所述送风温度和目标送风温度,控制所述高温表冷器中的水流量”的步骤还包括:根据所述送风温度与所述目标送风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控制所述高温表冷器中的水流量的调节量。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双冷源新风机组,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能够执行上述任一项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制冷控制方法。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本发明的双冷源新风机组包括低温冷源系统、新风处理单元和冷凝排热单元,所述低温冷源系统包括蒸发器、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所述蒸发器和所述第一冷凝器设置在所述新风处理单元中,所述第二冷凝器设置在所述冷凝排热单元中,本发明的制冷控制方法包括下列步骤:在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运行制冷工况的情形下,获取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温度,以便判断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当前换热能力;判断所述送风温度所处的温度范围,以便判断出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当前换热能力与用户换热需求之间的差距;接着,根据判断结果,选择性地使所述第一冷凝器和/或所述第二冷凝器与所述蒸发器连通。可以理解的是,当仅有所述第一冷凝器与所述蒸发器连通时,所述第二冷凝器就不会将所述蒸发器吸收的热量带入所述冷凝排热单元中并释放,以便所述第一冷凝器能够具有更多热量与所述新风处理单元中的空气进行换热,从而有助于提升所述第一冷凝器对深度冷却后的室外新风的升温效果;当仅有所述第二冷凝器与所述蒸发器连通时,所述第一冷凝器就不会对深度冷却后的室外新风进行升温,以便提高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制冷效果,从而有效实现快速降温;当所述第一冷凝器和所述第二冷凝器同时与所述蒸发器连通时,所述第一冷凝器能够对深度冷却后的室外新风进行正常升温,并且所述第二冷凝器能够将所述低温冷源系统的余热散发到所述冷凝排热单元中,以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能够实现高精度的温度控制。本发明根据所述送风温度所处的温度范围,选择性地使所述第一冷凝器和/或所述第二冷凝器与所述蒸发器连通,以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能够根据其当前制冷能力和用户的制冷需求来控制所述低温冷源系统的运行情况,从而使得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始终能够快速满足用户的制冷需求,进而极大程度地提升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运行制冷工况的情形下,如果所述送风温度大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则说明此时的送风温度与用户想要得到的目标送风温度相差较大,在此情形下,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二冷凝器与所述蒸发器连通,以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能够实现快速降温,从而尽快满足用户的制冷需求;如果所述送风温度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则说明此时的送风温度本来就比用户想要得到的目标送风温度还低,在此情形下,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冷凝器与所述蒸发器连通,以便所述第一冷凝器能够对深度冷却后的室外新风进行更好的升温,进而有效满足用户的换热需求;如果所述送风温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则说明此时的送风温度与用户想要得到的目标送风温度正好相差在正常范围内,在此情形下,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冷凝器和所述第二冷凝器同时与所述蒸发器连通,以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能够给用户带来更加舒适的换热体验。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所述第一冷凝器和/或所述第二冷凝器已经与所述蒸发器连通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器能够再次获取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温度,以便所述控制器能够根据所述送风温度和所述目标送风温度,控制所述高温表冷器中的水流量,从而使得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能够对送风温度实现更加精确的控制。
更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冷凝器和/或所述第二冷凝器已经与所述蒸发器连通的情况下,如果所述送风温度大于所述目标送风温度,则说明此时的送风温度还是不够低,在此情形下,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高温表冷器中的水流量增大,以便所述高温表冷器能够对流经所述新风处理单元中的空气进行更好地降温,进而使得送风温度能够进一步降低;如果所述送风温度小于所述目标送风温度,则说明此时的送风温度已经过低,在此情形下,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高温表冷器中的水流量减小,以便所述高温表冷器对空气的降温能力得以降低,进而使得送风温度能够得以回升;如果所述送风温度等于所述目标送风温度,则说明此时的送风温度正好满足用户的制冷需求,在此情形下,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高温表冷器中的水流量保持不变,进而保证送风温度能够得以保持。此外,所述控制器还能够根据所述送风温度与所述目标送风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控制所述高温表冷器中的水流量的调节量;可以理解的是,所述送风温度与所述目标送风温度相差越大,水流量需要的调节量就越大,所述送风温度与所述目标送风温度相差越小,水流量需要的调节量则越小;因此,本发明通过所述送风温度与所述目标送风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控制所述高温表冷器中的水流量的调节量,以便使得所述送风温度能够被快速调节至目标送风温度,从而有效提升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双冷源新风机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控制方法的主要步骤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的控制方法的优选实施例的步骤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例如,尽管本申请中按照特定顺序描述了本发明的方法的各个步骤,但是这些顺序并不是限制性的,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按照不同的顺序来执行所述步骤。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左”、“右”、“前”、“后”、“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首先参照图1,图1是本发明的双冷源新风机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双冷源新风机组包括新风处理单元1和冷凝排热单元2,新风处理单元1用于将室外的新风处理后送入室内,冷凝排热单元2用于将室内的空气以及将新风处理单元1的余热经处理后排至室外;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还包括高温冷源系统、低温冷源系统、热量回收系统和冷凝水回收系统。
具体而言,所述高温冷源系统包括设置于新风处理单元1的高温表冷器11,高温表冷器11用于对室外新风进行初次冷却;所述低温冷源系统包括设置于新风处理单元1的压缩机组件121(为了更加清楚地示出,特将压缩机组件121画在新风处理单元1外)、蒸发器122和第一冷凝器123以及设置于冷凝排热单元2的第二冷凝器124;其中,压缩机组件121用于压缩冷媒,并且压缩机组件121包括并联设置的变频压缩机1211和定频压缩机1212,在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运行制冷工况时,蒸发器122用于对室外新风进行深度冷却和除湿,第一冷凝器123用于对深度冷却后的室外新风进行升温,第二冷凝器124用于散发所述低温冷源系统的余热,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运行制冷工况时,第一冷凝器123和第二冷凝器124既可以择其中一个使用,也可以同时使用;同时,在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运行制热工况时,蒸发器122用作冷凝器对室外新风进行加热,第二冷凝器124用作蒸发器将需要送入室内的空气中的冷气排至室外,第一冷凝器123不运行,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运行制热工况时,所述低温冷源系统也可以不运行,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仅依靠高温表冷器11对空气进行加热即可。
接着参阅图1,所述热量回收系统包括设置于新风处理单元1中的第一热交换器131、第二热交换器132以及设置于第一热交换器131和第二热交换器132之间的热量回收泵133;第一热交换器131设置于高温表冷器11的上游,用于与室外新风进行热交换,完成热量的回收;第二热交换器132设置于蒸发器122的下游,用于与深度冷却后的室外新风进行热交换,完成回收热量的利用;热量回收泵133用于完成换热介质在第一热交换器131与第二热交换器132中的循环。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在制热工况下没有热量抵消问题,因此,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运行制热工况时无需开启所述热量回收系统进行热量回收;并且在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运行制冷工况时,位于高温表冷器11上游的第一热交换器131与新风之间的热交换也属于冷却,但是,由于其主要功能在于热量回收,所以本申请中将其作用称为预冷却,而将高温表冷器11与新风的热交换称为初次冷却。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的“上游”和“下游”是参照新风在新风处理单元1或室内空气在冷凝排热单元2中的流动方向而言的。例如,按照图1所示方位,高温表冷器11的上游即表示高温表冷器11的左侧,蒸发器122的下游即表示蒸发器122的右侧,第二冷凝器124的上游即表示第二冷凝器124的右侧,第二冷凝器124的下游即表示第二冷凝器124的左侧。
进一步地,所述冷凝水回收系统设置于冷凝排热单元2中,其包括回收主管路211、第一回收支路212和第二回收支路213,回收主管路211上设置有冷凝水回收泵214和喷淋装置215;第一回收支路212连接在回收主管路211与高温表冷器11之间,用于回收高温表冷器11产生的冷凝水,第二回收支路213连接在回收主管路211与蒸发器122之间,用于回收蒸发器122产生的冷凝水,喷淋装置215位于蒸发式冷凝器的上方,用于为第二冷凝器124进行喷淋降温。
进一步参照图1,新风处理单元1还设置有第一进风口171和第一出风口172;第一出风口172处设置有送风机16,用于使室外新风穿过新风处理单元1流入室内。第一冷凝器123和送风机16之间还设置有加湿装置15,用于为流入室内的新风加湿。同时,冷凝排热单元2还设置有第二进风口241和第二出风口242;第二出风口242处设置有排风机23,用于使室内空气穿过冷凝排热单元2流到室外。
按照图1的方位,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热交换器131、高温表冷器11、蒸发器122、第二热交换器132、第一冷凝器123、加湿装置15以及送风机16沿第一进风口171至第一出风口172的方向依次排列,第二冷凝器124、冷凝水回收系统以及排风机23沿第二进风口241至第二出风口242的方向依次排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具体结构并不属于本发明的保护内容,因此,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具体结构,只要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能够执行本发明的制冷控制方法即可。
进一步地,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器,其中,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第一出风口172处,用于检测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温度;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对所述温度传感器的设置位置和具体结构类型作任何限制,只要所述温度传感器能够检测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温度即可。所述控制器能够通过所述温度传感器获取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温度,并且所述控制器还能够控制机组中各个元件的运行情况,从而控制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运行状态。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发明不对所述控制器的具体结构和型号作任何限制,并且所述控制器可以是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原有的控制器,也可以是为执行本发明的制冷控制方法而单独设置的控制器,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所述控制器的结构和型号。
接着参阅图2,该图是本发明的控制方法的主要步骤流程图。如图2所示,基于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双冷源新风机组,本发明的控制方法主要包括下列步骤:
S1:在双冷源新风机组运行制冷工况的情形下,获取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温度;
S2:判断送风温度所处的温度范围;
S3:根据判断结果,选择性地使第一冷凝器和/或第二冷凝器与蒸发器连通。
进一步地,在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进入制冷工况之后,所述控制器先控制送风机16运转。接着,执行步骤S1,即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温度传感器获取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温度。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进入制冷工况之后,所述控制器通常会先控制高温表冷器11运行,高温表冷器11中通有冷水,以便对流经高温表冷器11的空气进行降温处理,在送风机16和高温表冷器11均已开启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器才会获取送风温度;当然,本发明不对获取送风温度的时机作任何限制,所述控制器甚至还可以在未进入制冷工况之前先获取送风温度。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所述温度传感器既可以是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本身设置的传感器,也可以是外部传感器,只要所述控制器能够通过所述温度传感器获取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温度即可。
进一步地,在步骤S2中,所述控制器能够判断所述送风温度所处的温度范围,从而判断送风温度与目标送风温度之间的差距。通常地,技术人员会划分出三个温度范围,一个温度范围为与目标送风温度相近的温度范围,另一个温度范围为比目标温度高出较多的温度范围,还有一个温度范围为比目标温度低出较多的温度范围。由于不同用户对温度变化的敏感程度不同,因此,用户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使用需求自行划分出不同的温度范围;当然,用户也可以直接使用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在出厂时由技术人员设置好的初始数据。此外,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温度范围既可以是相邻设置的,也可以是间隔设置的,即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这些温度范围,只要不同温度范围之间没有重合部分即可。
进一步地,在步骤S3中,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送风温度所处的温度范围,选择性地使第一冷凝器123和/或第二冷凝器124与蒸发器122连通。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不同的用户可能会具有不同的换热需求,因此,用户需要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不同温度范围与连通关系之间的对应关系,只要每个温度范围仅与唯一的连通关系相对应即可;换言之,本发明不对这种具体对应关系作任何限制,只要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根据送风温度所处的温度范围选择性地使第一冷凝器123和/或第二冷凝器124与蒸发器122连通就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接着参阅图3,该图是本发明的控制方法的优选实施例的步骤流程图。基于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双冷源新风机组,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具体包括下列步骤:
S101:在双冷源新风机组进入制冷工况之后,使送风机运转;
S102:获取送风温度;
S103:判断送风温度所处的温度范围;
S104:如果送风温度>第一预设温度,则使第二冷凝器与蒸发器连通;
S105:如果第二预设温度≤送风温度≤第一预设温度,则使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与蒸发器连通;
S106:如果送风温度<第二预设温度,则使第一冷凝器与蒸发器连通;
S107:再次获取送风温度;
S108:将送风温度与目标送风温度进行比较;
S109:如果送风温度>目标送风温度,则增大高温表冷器中的水流量;
S110:如果送风温度=目标送风温度,则保持高温表冷器中的水流量不变;
S111:如果送风温度<目标送风温度,则减小高温表冷器中的水流量。
进一步地,在步骤S101中,在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进入制冷工况之后,所述控制器控制送风机16运转,并且用户还可以自行控制送风机16的转速。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进入制冷工况之后,所述控制器通常会先控制高温表冷器11运行,高温表冷器11中通有冷水,以便对流经高温表冷器11的空气进行降温处理,在送风机16和高温表冷器11均已开启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器才会获取送风温度;当然,本发明不对获取送风温度的时机作任何限制,所述控制器甚至还可以在未进入制冷工况之前先获取送风温度。接着,在步骤S102中,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温度传感器获取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温度。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发明不对所述控制器获取送风温度的方式作任何限制,所述控制器既可以通过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自身设置的温度传感器获取送风温度的信息,也可以通过外部传感器获取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温度,即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定所述控制器获取送风温度的具体方式;这种获取方式的改变并不偏离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进一步地,在步骤S103中,所述控制器能够判断所述送风温度所处的温度范围。虽然本优选实施例通过选取第一预设温度和第二预设温度作为端点划分出了三个温度范围;但是,这种划分方式并不是限制性的,用户显然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划分温度范围,并且用户还可以自行设定端点所属的区间,这种范围划分方式的改变并不偏离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同时,用户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和所述第二预设温度的取值,作为一种优选设定方式,用户可以先选定出一个常量,然后设定所述第一预设温度等于目标送风温度加上这个常量,并且设定所述第二预设温度等于目标送风温度减去这个常量,以使所述第一预设温度与目标送风温度的差值等于目标送风温度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的差值。在确定出所述送风温度所处的温度范围后,所述控制器能够根据所述送风温度所处的温度范围,选择性地使第一冷凝器123和/或第二冷凝器124与蒸发器122连通。需要说明的是,用户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不同温度范围与连通关系之间的对应关系,只要每个温度范围仅与唯一的连通关系相对应即可;这种具体对应关系的改变并不偏离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进一步地,在步骤S104中,如果所述控制器判断所述送风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则所述控制器控制第二冷凝器124与蒸发器122连通。可以理解的是,当所述送风温度大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时,则说明此时的送风温度还不够低,在此情形下,所述控制器控制第二冷凝器124与蒸发器122连通,以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能够实现快速降温,从而尽快满足用户的制冷需求。
进一步地,在步骤S105中,如果所述控制器判断所述送风温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则所述控制器控制第一冷凝器123和第二冷凝器124与蒸发器122连通。可以理解的是,当所述送风温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时,则说明此时的送风温度已经与目标送风温度相近,在此情形下,所述控制器控制第一冷凝器123和第二冷凝器124与蒸发器122连通,以便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能够给用户带来更加舒适的换热体验。
进一步地,在步骤S106中,如果所述控制器判断所述送风温度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则所述控制器控制第一冷凝器123与蒸发器122连通。可以理解的是,当所述送风温度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时,则说明此时的送风温度过低,在此情形下,所述控制器控制第一冷凝器123与蒸发器122连通,以便第一冷凝器123能够对深度冷却后的室外新风进行更好的升温,进而有效满足用户的换热需求。
更进一步地,在步骤S107中,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温度传感器再次获取送风温度。接着,在步骤S108中,所述控制器能够将所述送风温度与目标送风温度进行比较,以便判断所述送风温度是否已经达到目标送风温度,进而选择性地调节高温表冷器11中的水流量。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通过控制第一冷凝器123和第二冷凝器124与蒸发器122之间的连通关系来实现对送风温度的大幅度调节,然后再通过控制高温表冷器11中的水流量来实现对送风温度的精准控制,以使送风温度能够最大程度地接近目标送风温度。
更进一步地,在步骤S109中,如果所述控制器判断所述送风温度大于所述目标送风温度,则说明所述送风温度还是高于所述目标送风温度,在此情形下,所述控制器能够控制高温表冷器11中的水流量增大,以便高温表冷器11中的冷水能够更好地对空气进行降温处理,进而使得送风温度进一步降低。在步骤S110中,如果所述控制器判断所述送风温度等于所述目标送风温度,则说明所述送风温度已经达到目标送风温度,在此情形下,所述控制器控制高温表冷器11中的水流量保持不变即可。在步骤S111中,如果所述控制器判断所述送风温度小于所述目标送风温度,则说明所述送风温度已经低于所述目标送风温度,在此情形下,所述控制器能够控制高温表冷器11中的水流量减小,以便减弱高温表冷器11对空气的降温作用,进而使得送风温度得以回升。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在调节高温表冷器11中的水流量的过程中,所述控制器能够根据所述送风温度与所述目标送风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控制高温表冷器11中的水流量的调节量。可以理解的是,由于不同高温表冷器11的结构可能不同,并且同一高温表冷器11在不同时期通入的冷水的温度也可能不同,因此,技术人员需要通过测试的方式自行设定所述送风温度与所述目标送风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和高温表冷器11中的水流量的调节量之间的对应关系,这种具体对应关系的改变并不偏离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双冷源新风机组的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包括低温冷源系统、新风处理单元和冷凝排热单元,所述低温冷源系统包括蒸发器、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其中,所述蒸发器和所述第一冷凝器设置在所述新风处理单元中,所述第二冷凝器设置在所述冷凝排热单元中,所述制冷控制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在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运行制冷工况的情形下,获取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温度;
判断所述送风温度所处的温度范围;
根据判断结果,选择性地使所述第一冷凝器和/或所述第二冷凝器与所述蒸发器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判断结果,选择性地使所述第一冷凝器和/或所述第二冷凝器与所述蒸发器连通”的步骤具体包括:
如果所述送风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则使所述第二冷凝器与所述蒸发器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判断结果,选择性地使所述第一冷凝器和/或所述第二冷凝器与所述蒸发器连通”的步骤具体包括:
如果所述送风温度小于第二预设温度,则使所述第一冷凝器与所述蒸发器连通;
其中,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判断结果,选择性地使所述第一冷凝器和/或所述第二冷凝器与所述蒸发器连通”的步骤具体包括:
如果所述送风温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则使所述第一冷凝器和所述第二冷凝器与所述蒸发器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还包括高温表冷器,所述制冷控制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冷凝器和/或所述第二冷凝器已经与所述蒸发器连通的情况下,再次获取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送风温度;
根据所述送风温度和目标送风温度,控制所述高温表冷器中的水流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送风温度和目标送风温度,控制所述高温表冷器中的水流量”的步骤包括:
如果所述送风温度大于所述目标送风温度,则增大所述高温表冷器中的水流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送风温度和目标送风温度,控制所述高温表冷器中的水流量”的步骤还包括:
如果所述送风温度小于所述目标送风温度,则减小所述高温表冷器中的水流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送风温度和目标送风温度,控制所述高温表冷器中的水流量”的步骤还包括:
如果所述送风温度等于所述目标送风温度,则保持所述高温表冷器中的水流量不变。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送风温度和目标送风温度,控制所述高温表冷器中的水流量”的步骤还包括:
根据所述送风温度与所述目标送风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控制所述高温表冷器中的水流量的调节量。
10.一种双冷源新风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冷源新风机组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能够执行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控制方法。
CN201910244595.8A 2019-03-28 2019-03-28 双冷源新风机组及其制冷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001756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44595.8A CN110017562A (zh) 2019-03-28 2019-03-28 双冷源新风机组及其制冷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44595.8A CN110017562A (zh) 2019-03-28 2019-03-28 双冷源新风机组及其制冷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17562A true CN110017562A (zh) 2019-07-16

Family

ID=671901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44595.8A Pending CN110017562A (zh) 2019-03-28 2019-03-28 双冷源新风机组及其制冷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017562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01691A (zh) * 2019-10-14 2020-01-1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新风机组及控制方法
CN114593465A (zh) * 2022-01-10 2022-06-07 西安四腾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低温工况下快速升降温空调机组及控制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94372A (zh) * 2011-12-21 2012-06-13 南京五洲制冷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双冷源全新风除湿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4390293A (zh) * 2014-10-21 2015-03-04 北京建筑大学 一种雾霾空气处理装置
KR101687650B1 (ko) * 2016-02-29 2016-12-19 주식회사 한국표준엔지니어링 히트펌프를 이용한 공조기
CN206803438U (zh) * 2017-06-05 2017-12-26 上海朗诗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双冷源辅助除湿制冷装置
CN107588482A (zh) * 2017-09-30 2018-01-16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双冷源新风机组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94372A (zh) * 2011-12-21 2012-06-13 南京五洲制冷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双冷源全新风除湿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4390293A (zh) * 2014-10-21 2015-03-04 北京建筑大学 一种雾霾空气处理装置
KR101687650B1 (ko) * 2016-02-29 2016-12-19 주식회사 한국표준엔지니어링 히트펌프를 이용한 공조기
CN206803438U (zh) * 2017-06-05 2017-12-26 上海朗诗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双冷源辅助除湿制冷装置
CN107588482A (zh) * 2017-09-30 2018-01-16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双冷源新风机组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01691A (zh) * 2019-10-14 2020-01-1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新风机组及控制方法
CN110701691B (zh) * 2019-10-14 2023-04-2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新风机组及控制方法
CN114593465A (zh) * 2022-01-10 2022-06-07 西安四腾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低温工况下快速升降温空调机组及控制方法
CN114593465B (zh) * 2022-01-10 2023-12-15 西安四腾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低温工况下快速升降温空调机组及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3089968C (en) Peak demand response operation of hvac systems
CN110017564B (zh) 双冷源新风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CN110345659A (zh) 一种再热除湿一体化制冷系统和控制方法
KR101958713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제어방법
US20200200413A1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air-conditioning system
US11480353B2 (en) Peak demand response operation of HVAC system with face-split evaporator
CN104949207A (zh) 温湿双控型空调系统及其的控制方法
US11530832B2 (en) Peak demand response operation with improved sensible capacity
CN108131804A (zh) 一种通过露点温度控制出风湿度的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6765946B (zh) 一种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及空调系统
CN102878616A (zh) 高热密度列间冷却空调机组及其应用方法
WO2020053929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10017562A (zh) 双冷源新风机组及其制冷控制方法
CN110195913A (zh) 一种减缓结霜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器
CN117053309A (zh) 一种分布式送风空调及其控制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CN209819742U (zh) 一种变频多联辐射供暖制冷空调系统
CN201074881Y (zh) 独立新风空调系统及作为新风机组的水环热泵
JP4074422B2 (ja) 空調機とその制御方法
CN110017563B (zh) 用于双冷源新风机组的除湿控制方法
CN110736142B (zh) 一种空调器及其不降温快速除湿控制方法
JP7374633B2 (ja) 空気調和機及び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CN208794661U (zh) 一种具有冷凝热回收装置的医用空调系统
CN106288127A (zh) 中央空调冷却水智能处理方法及其系统
CN113310140A (zh) 基于两种蒸发温度的双系统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212618841U (zh) 一种基于两种蒸发温度的双系统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