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104099A - 非接触供电系统以及输送系统 - Google Patents

非接触供电系统以及输送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104099A
CN118104099A CN202280067898.7A CN202280067898A CN118104099A CN 118104099 A CN118104099 A CN 118104099A CN 202280067898 A CN202280067898 A CN 202280067898A CN 118104099 A CN118104099 A CN 1181040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upply
contact power
contact
coil
curr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6789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富田洋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181040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10409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H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2H7/00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types of electric machines or apparatus or for sectionalised protection of cable or line systems, and effecting automatic switching in the event of an undesired change from normal working conditions
    • H02H7/10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types of electric machines or apparatus or for sectionalised protection of cable or line systems, and effecting automatic switching in the event of an undesired change from normal working conditions for converters; for rectifiers
    • H02H7/12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types of electric machines or apparatus or for sectionalised protection of cable or line systems, and effecting automatic switching in the event of an undesired change from normal working conditions for converters; for rectifiers for static converters or rectifiers
    • H02H7/122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types of electric machines or apparatus or for sectionalised protection of cable or line systems, and effecting automatic switching in the event of an undesired change from normal working conditions for converters; for rectifiers for static converters or rectifiers for inverters, i.e. dc/ac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4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2Electric energy management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非接触供电系统以及输送系统。在非接触供电系统(110)中,多个非接触供电装置(1A、1B、1C、1D、1E)分别具有滤波电路(9),该滤波电路(9)与将从电源(2)供给的电力转换为交流电力的逆变器(8)连接,包括电抗器以及电容器,具备:静电耦合部(112),将一个非接触供电装置与其他非接触供电装置静电耦合,具有并联电连接的两个电容器(C10、C20);以及异相线圈(114),设置在一个非接触供电装置的滤波电路(9)与两个电容器(C10、C20)的每个之间,在发生了短路或者接地漏电时具有电感成分。

Description

非接触供电系统以及输送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非接触供电系统以及输送系统。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系统。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受电部,构成为从供电装置通过磁场以非接触的方式受电;整流电路,构成为对由受电部受电的交流电力进行整流;直流电力线对,与整流电路的直流输出侧连接;接地用部件;一对旁通电容器,与直流电力线对和接地用部件之间电连接;以及零相变流器,构成为检测流过电力线对的电流的差分,零相变流器配置成间歇流过整流电路与一对旁通电容器之间的直流电力线对的电流的差分。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在非接触供电系统中,检测受电部的接地漏电。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10825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非接触充电系统中,由于施工错误、构件的故障等,可能会发生短路或者接地漏电。如果发生短路或者接地漏电,则流过短路电流、接地电流等大电流,如果大电流流过逆变器等装置,则装置有可能破损。因此,为了防止大电流流过装置,通常使用保险丝、断路开关等的断路器。但是,针对非接触供电系统中使用的高频(例如,9kHz等)的电流,能够使用的断路器较少,并且这样的断路器价格高。
本发明的一个侧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发生了短路或者接地漏电的情况下能够抑制流过大电流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以及输送系统。
本发明的一个侧面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多个非接触供电装置,其中,多个非接触供电装置分别具有滤波电路,该滤波电路与将从电源供给的电力转换成交流电力的逆变器连接,包括电抗器以及电容器,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静电耦合部,将一个非接触供电装置与其他非接触供电装置静电耦合,具有并联电连接的两个电容器;以及异相线圈,设置在一个非接触供电装置的滤波电路与静电耦合部的两个电容器的每个之间,在发生了短路或者接地漏电时具有电感成分。
本发明的一个侧面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异相线圈,该异相线圈设置在一个非接触供电装置的滤波电路与静电耦合部的两个电容器的每个之间,在发生了短路或者接地漏电时具有电感成分。由此,在非接触供电系统中,即使在发生了短路或者接地漏电的情况下,由于异相线圈具有电感成分(阻抗、电阻成分),所以能够通过异相线圈限制短路电流或者接地电流。因而,在非接触供电系统中,在发生了短路或者接地漏电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大电流流动。其结果,在非接触供电系统中,能够抑制逆变器因大电流而破损等。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多个非接触供电装置分别是供给高频电流的装置,异相线圈在高频电流中具有电感成分。在该构成中,由于异相线圈在高频电流中具有电感成分,所以在使用高频电流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能够抑制大电流流动。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多个供电线,供电线沿着行驶车所行驶的导轨设置,多个非接触供电装置分别以非接触的方式向在导轨上行驶的行驶车供给电力,在多个非接触供电装置分别设定有供给交流电力的区域,多个供电线分别设置在对应的区域。在该构成中,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将一个非接触供电装置与其他非接触供电装置静电耦合的静电耦合部。由此,在非接触供电系统中,例如,即使在无法从一个非接触供电装置向一个供电线供给交流电力的情况下,也能够从其他非接触供电装置对一个供电线供给交流电力。这样,在非接触供电系统中,通过使一个非接触供电装置与其他非接触供电装置静电耦合的静电耦合部,能够向所管轄的区域以外的供电线供给交流电力。由此,能够使行驶车在导轨上行驶。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切换部,该切换部切换一个非接触供电装置与其他非接触供电装置的静电耦合的耦合状态以及非耦合状态。在该构成中,能够任意地切换一个非接触供电装置与其他非接触供电装置的静电耦合的耦合状态以及非耦合状态。
本发明的一个侧面的输送系统具备上述非接触供电系统、以及接受从非接触供电系统供给的电力而行驶的行驶车。
本发明的一个侧面的输送系统具备上述非接触供电系统。因此,在输送系统中,在发生了短路或者接地漏电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大电流流动。
发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侧面,在发生了短路或者接地漏电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大电流流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输送系统的轨道的图。
图2是表示输送系统的构成的图。
图3是表示非接触供电装置的构成的图。
图4是表示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构成的图。
图5是表示发生了短路的情况下的短路点的图。
图6是表示发生了接地漏电的情况下的接地漏电点的图。
图7是表示高架输送车的构成的图。
图8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构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附图的说明中,对相同或者相当的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所示,输送系统100是用于使用能够沿着轨道T移动的高架输送车(行驶车)120输送物品的系统。轨道T是使高架输送车120行驶的部件,从顶棚悬吊。在本实施方式中,轨道T被分为多个(在图1的例子中为5个)系统(区间)。轨道T包括区间内的行驶路即内部区段(区域)BR1、以及将不同的区间之间连接的行驶路即互联区段(区域)BR2。内部区段BR1被设定为高架输送车120向右转弯而单向通行。互联区段BR2也与内部区段BR1相同,被设定为高架输送车120向右转弯而单向通行。
输送系统100具备非接触供电系统110以及高架输送车120。在输送系统100中,从设置于轨道T的供电线12A、12B以非接触的方式向高架输送车120供给电力。高架输送车120通过从供电线12A、12B供给的电力而行驶。高架输送车120通过从供电线12A、12B供给的电力驱动设置于高架输送车120的各种装置。
在高架输送车120中例如包括顶棚悬吊式的起重机、OHT(Overhead HoistTransfer:天车搬运系统)等。在物品中例如包括容纳多个半导体晶片的容器、容纳玻璃基板的容器、中间掩膜盒、一般部件等。
如图2所示,轨道T例如是环绕轨道。供电线12A、12B被从非接触供电装置1A、1B、1C、1D、1E供给电力。供电线12A、12B配置在高架输送车120的行驶方向上的轨道T的下方且为以轨道中央为基准的右侧和左侧的至少一方。另外,供电线12B设置在供电线12A的下方,因此,在图2中成为与供电线12A的下方重叠的状态。
供电线12A、12B通过切换部30改变相对于轨道T的配置。供电线12A、12B在与非接触供电装置1A、1B、1C、1D、1E连接的起始区域中配置在轨道T的左侧。当在轨道T上向高架输送车120的行驶方向前进时,供电线12A、12B通过切换部30将配置从轨道T的左侧切换成右侧。
非接触供电系统110具备非接触供电装置1A、1B、1C、1D、1E。非接触供电装置1A、1B、1C、1D、1E向高架输送车120以非接触的方式供给电力。非接触供电装置1A、1B、1C、1D、1E供给高频电流。所谓高频,例如为9kHz。非接触供电装置1A、1B、1C、1D、1E与内部区段BR1以及互联区段BR2分别对应地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非接触供电装置1A、1B、1C、1D向各内部区段BR1供给电力。非接触供电装置1E向互联区段BR2供给电力。在本实施方式中,非接触供电装置1A、1B、1C、1D、1E收纳于框体111。
如图3所示,非接触供电装置1A、1B、1C、1D、1E具备电源2、布线用断路器3、噪声滤波器4、功率因数改善用设备5、整流器6、平滑器7、逆变器8、滤波电路9、第1电流传感器10、第2电流传感器11、供电线12A、12B以及控制装置13。噪声滤波器4、功率因数改善用设备5、整流器6以及平滑器7构成电力转换器16。
电源2是供给商用电源等的交流电源的设备,供给交流电力(三相200V)。交流电力的频率例如为50Hz或者60Hz。布线用断路器3在流过过电流时断开电路。噪声滤波器4除去交流电力的噪声。噪声滤波器4例如由电容器构成。功率因数改善用设备5通过使输入电流接近正弦波来改善功率因数。功率因数改善用设备5例如由电抗器构成。
整流器6将从电源2(功率因数改善用设备5)供给的交流电力转换成直流电力。整流器6例如由二极管等的整流元件构成。整流器6也可以由晶体管等的开关元件构成。平滑器7使在整流器6中转换后的直流电力平滑化。平滑器7例如由电解电容器构成。电压转换器也可以还具有升降压功能。
逆变器8将从平滑器7输出的直流电力转换成交流电力并输出到滤波电路9。逆变器8通过基于从控制装置13输出的控制信号变更开关频率,由此变更向滤波电路9输出的交流电力的大小。逆变器8具有多个开关元件14。开关元件14是能够切换电开闭的要素。作为开关元件14,例如使用MOSFET(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以及双极晶体管等。
滤波电路9设置在逆变器8与供电线12A、12B之间。滤波电路9抑制高次谐波噪声。滤波电路9具有电抗器RT1、电容器C0、电容器C1、电抗器RT2以及电容器C2。
电容器C0与电抗器RT1串联连接,构成第1谐振电路RC1。电抗器RT1是异相线圈。在发生了短路或者接地漏电时,电抗器RT1具有电感成分。在发生了短路或者接地漏电时,电抗器RT1的电感成分不相互抵消。电抗器RT1在高频(例如,9kHz等)的电流(高频电流)中具有电感成分(阻抗、电阻成分)。
电抗器RT1包括线圈L11以及线圈L12。线圈L11设置在逆变器8(电容器C0)与第2谐振电路RC2(后述)之间。线圈L12设置在逆变器8与供电线12A、12B之间。线圈L11与线圈L12电磁耦合。在电抗器RT1中,线圈L11以及线圈L12的电感被适当设定。
电抗器RT2与电容器C2串联连接,构成第2谐振电路RC2。第1谐振电路RC1与第2谐振电路RC2串联连接。
电抗器RT2是能够变更(调整)电抗器值的可变电抗器。电容器C2是能够变更静电电容值的可变电容器。电抗器RT2的电抗器值(参数)以及电容器C2的静电电容值(参数)例如在设置了输送系统100的设备时由作业者设定(调整)。电容器C1相对于第1谐振电路RC1以及第2谐振电路RC2并联连接。
第1电流传感器10检测从逆变器8输出的、即流过逆变器8的电流I1(逆变器电流)。第1电流传感器10将表示检测到的电流I1的第1电流信号输出到控制装置13。第2电流传感器11检测通过第2谐振电路RC2后的交流电力的电流I2(供电电流)。第2电流传感器11将表示检测到的电流I2的第2电流信号输出到控制装置13。
供电线12A、12B构成用于向高架输送车120的受电部121以非接触的方式供电的线圈。供电线12A、12B例如是绞合线,具备多个捻合有几十根到几百根的铜线的束,多个束进一步捻合的形态的外周例如被由绝缘体构成的管覆盖,由此形成供电线12A、12B。供电线12A、12B从滤波电路9供给交流电力,由此产生磁通。供电线12A、12B具有电感RL。在本实施方式中,流过多个供电线12A、12B的交流电流彼此相位不同步。
控制装置13对逆变器8的动作进行控制。控制装置13是安装于集成电路的计算机系统或者处理器。控制装置13由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ROM(Read OnlyMemory)、RAM(Random Access Memory)等以及输入输出接口等构成。在ROM中保存有各种程序或者数据。
控制装置13具有控制部15。控制装置13与滤波电路9的第1电流传感器10以及第2电流传感器11连接。控制装置13输入从第1电流传感器10以及第2电流传感器11分别输出的第1电流信号以及第2电流信号。
控制部15对逆变器8进行控制,由此对向供电线12A、12B供给的交流电力的大小进行控制,并对向高架输送车120供给的电力的大小进行控制。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相移控制进行电力控制。在相移控制中,变更用于控制交流电力的大小的电力控制参数。控制部15通过变更逆变器8的接通期间,实施变更交流电力的大小(频率)的相移控制。控制部15使用向逆变器8的多个开关元件14的驱动信号,调整各开关元件14的开关频率,变更各开关元件14的接通期间。相移控制中的电力控制参数是逆变器8的各开关元件14的接通期间。
控制部15基于从第1电流传感器10以及第2电流传感器11分别输出的第1电流信号以及第2电流信号,进行电力控制,以使向高架输送车120供电的电力的值成为目标值。
在非接触供电系统110中,非接触供电装置1A、1B、1C、1D、1E相互静电耦合。在图4中,以一个例子示出了非接触供电装置1A与非接触供电装置1B静电耦合的构成。如图2或者图4所示,非接触供电系统110还具有框体111、静电耦合部112、开关(切换部)113以及异相线圈114。
框体111收纳非接触供电装置1A、1B、1C、1D、1E。框体111设置在工厂的规定位置。
静电耦合部112将非接触供电装置1A与非接触供电装置1B静电耦合。静电耦合部112与非接触供电装置1A以及非接触供电装置1B的输出端(与供电线12A、12B连接的端部)连接。静电耦合部112包括电容器C10以及电容器C20。即,非接触供电装置1A与非接触供电装置1B通过电容器C10以及电容器C20静电耦合。电容器C10与电容器C20并联电连接。静电耦合部112设置在框体111内。即,非接触供电装置1A、1B、1C、1D、1E在框体111内相互静电耦合。在本实施方式中,所有非接触供电装置1A、1B、1C、1D、1E通过静电耦合部112静电耦合。
静电耦合部112实现从非接触供电装置1A向非接触供电装置1B的供电线12A、12B的交流电流的供给或者从非接触供电装置1B向非接触供电装置1A的供电线12A、12B的交流电流的供给。在静电耦合部112中,电容器C10以及电容器C20的静电容量被适当设定。在本实施方式中,静电耦合部112的阻抗被设定为,从被供给电力的高架输送车120侧(电力的受电侧)观察,与第2谐振电路RC2(供电线12A、12B)的阻抗相等。即,静电耦合部112的阻抗与供电线12A、12B的阻抗谐振。
开关113切换一个非接触供电装置与其他非接触供电装置的静电耦合的耦合状态以及非耦合状态。即,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开关113切换从非接触供电装置1A向非接触供电装置1B的供电线12A、12B的交流电流的供给或者从非接触供电装置1B向非接触供电装置1A的供电线12A、12B的交流电流的供给的接通/断开。开关113例如是断路开关、磁导体、IGBT等的半导体元件等。
在非接触供电系统110中,当从一个非接触供电装置向一个供电线12A、12B供给的交流电力降低(电压降低)时,从其他非接触供电装置向一个供电线12A、12B供给交流电力。在非接触供电系统110中,当开关113断开时,从非接触供电装置1A、1B、1C、1D、1E向其他系统的供电线12A、12B的交流电力的供给停止。
在发生了短路或者接地漏电时,异相线圈114具有电感成分。在发生了短路或者接地漏电时,异相线圈114的电感成分不相互抵消。异相线圈114在高频(例如,9kHz等)的电流(高频电流)中具有电感成分(阻抗、电阻成分)。异相线圈114设置在一个非接触供电装置的滤波电路9与静电耦合部112之间。即,异相线圈114设置在一个非接触供电装置的滤波电路9与两个电容器(电容器C10、电容器C20)的每个之间。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异相线圈114设置在非接触供电装置1A的滤波电路9与电容器C10及电容器C20之间。
异相线圈114包括线圈L10以及线圈L20。线圈L10设置在非接触供电装置1A与静电耦合部112的电容器C10之间。线圈L20设置在非接触供电装置1A与电容器C20之间。线圈L10与线圈L20电磁耦合。在异相线圈114中,线圈L10以及线圈L20的电感被适当设定。
图5是表示发生了短路的情况下的短路点的图。在图5中,示出在短路点P1、短路点P2以及短路点P3发生短路的状态。如图5所示,在短路点P1发生了短路的情况下,在将短路电流设为Ishort1、将逆变器8的电压设为Vinv、将电抗器RT1的线圈L11以及线圈L12各自的电感设为L1的情况下,短路电流Ishort1成为以下那样。
【数式1】
如上所述,在滤波电路9的第1谐振电路RC1中设置有电抗器RT1,因此,短路电流Ishort1被限制,难以向逆变器8流动短路电流Ishort1
在短路点P2发生了短路的情况下,在将短路电流设为Ishort2、将逆变器8的电压设为Vinv、将电抗器RT1的线圈L11以及线圈L12各自的电感设为L1、将异相线圈114的线圈L10以及线圈L20各自的电感设为L2的情况下,短路电流Ishort2成为以下那样。
【数式2】
如上所述,设置有滤波电路9的第1谐振电路RC1的电抗器RT1以及异相线圈114,因此,短路电流Ishort2被限制,难以向逆变器8流动较大的短路电流Ishort2
在短路点P3发生了短路的情况下,在将短路电流设为Ishort3、将逆变器8的电压设为Vinv、将电抗器RT1的线圈L11以及线圈L12各自的电感设为L1、将异相线圈114的线圈L10以及线圈L20各自的电感设为L2的情况下,在将静电耦合部112的电容器C10以及电容器C20各自的电容设为C的情况下,短路电流Ishort3成为以下那样。
【数式3】
在上述短路电流Ishort3中,在设计上,在jωL1×2=1/(jωC/2)的情况下,由于电感L2残留,所以分母不为0。因此,短路电流Ishort3被限制,难以向逆变器8流动较大的短路电流Ishort3。另一方面,在没有异相线圈114的线圈L10以及线圈L20的构成中,在短路电流Ishort3中没有分母的jωL2×2,因此,在jωL1×2=1/(jωC/2)的情况下,短路电流Ishort3变大。
图6是表示发生了接地漏电的情况下的接地漏电点的图。在图6中,示出在接地漏电点P11、接地漏电点P12以及接地漏电点P13发生接地漏电的状态。如图6所示,在接地漏电点P11发生了短路的情况下,在将接地电流设为Ishort11、将逆变器8的电压设为Vinv、将电抗器RT1的线圈L12的电感设为L1的情况下,接地电流Ishort11成为以下那样。
【数式4】
如上所述,由于在滤波电路9的第1谐振电路RC1中设置有电抗器RT1,所以接地电流Ishort11被限制,难以向逆变器8流动较大的接地电流Ishort11
在接地漏电点P12发生了短路的情况下,在将接地电流设为Ishort12、将逆变器8的电压设为Vinv、将电抗器RT1的线圈L12的电感设为L1、将异相线圈114的线圈L10的电感设为L2的情况下,接地电流Ishort12成为以下那样。
【数式5】
如上所述,由于设置有滤波电路9的第1谐振电路RC1的电抗器RT1以及异相线圈114,所以接地电流Ishort12被限制,难以向逆变器8流动较大的接地电流Ishort12
在接地漏电点P13发生了短路的情况下,在将接地电流设为Ishort13、将逆变器8的电压设为Vinv、将电抗器RT1的线圈L12的电感设为L1、将异相线圈114的线圈L10的电感设为L2的情况下,在将静电耦合部112的电容器C10以及电容器C20各自的电容设为C的情况下,接地电流Ishort13成为以下那样。
【数式6】
在上述接地电流Ishort13中,在设计上,在jωL1=1/jωC的情况下,由于电感L2残留,所以分母不为0。因此,短路电流Ishort13被限制,难以向逆变器8流动较大的短路电流Ishort13。另一方面,在没有异相线圈114的线圈L10以及线圈L20的构成中,由于在短路电流Ishort13中没有分母的jωL2,所以在jωL1=1/jωC的情况下,短路电流Ishort13变大。
如图1以及图2所示,高架输送车120沿着轨道T行驶,输送物品。高架输送车120构成为能够移载物品。输送系统100所具备的高架输送车120的台数没有特别限定,为多台。
如图7所示,高架输送车120具备受电部121、驱动装置122、移载装置123以及控制装置124。
受电部121以非接触的方式接受从非接触供电装置1A、1B、1C、1D、1E供给的电力。受电部121是用于接受电力的线圈。由供电线12A、12B产生的磁通与受电部121交链,由此在受电部121产生交流电力。受电部121将交流电力供给到驱动装置122以及移载装置123。也可以在受电部121与驱动装置122以及移载装置123之间连接电容器以及电抗器。
驱动装置122旋转驱动多个车轮(省略图示)。驱动装置122例如使用电动马达或者线性马达等,作为用于驱动的电力,使用从受电部121供给的电力。
移载装置123能够保持并收纳所输送的物品,移载物品。移载装置123例如具备保持物品并使其突出的横向伸出机构、以及使物品向下方移动的升降机构等,通过驱动横向伸出机构以及升降机构,对作为移载目的地的储料器等的保管装置的装载口或者处理装置的装载口等进行物品的交接。移载装置123使用从受电部121供给的电力,作为用于驱动的电力。
控制装置124对驱动装置122以及移载装置123进行控制。控制装置124使用从受电部121供给的电力,作为用于驱动的电力。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输送系统100具备非接触供电系统110。本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110具备异相线圈114,该异相线圈114设置在一个非接触供电装置的滤波电路9与静电耦合部112的两个电容器C10、C20的每个之间,在发生了短路或者接地漏电时具有电感成分。由此,在非接触供电系统110中,即使在发生了短路或者接地漏电的情况下,由于异相线圈114也具有电感成分(阻抗、电阻成分),所以通过异相线圈114限制短路电流或者接地电流。因而,在非接触供电系统110中,在发生了短路或者接地漏电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大电流流动。其结果,在非接触供电系统110中,能够抑制逆变器8(开关元件14)因大电流而破损等。
在本实施方式的在非接触供电系统110中,多个非接触供电装置1A、1B、1C、1D、1E分别是向供电线12A、12B供给高频电流的装置。异相线圈114在高频电流中具有电感成分。在该构成中,由于异相线圈在高频电流中具有电感成分,所以在使用高频电流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能够抑制大电流流动。
本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110具备沿着高架输送车120行驶的导轨T设置的供电线12A、12B。多个非接触供电装置1A、1B、1C、1D、1E分别向在导轨T上行驶的高架输送车120以非接触的方式供给电力。在多个非接触供电装置1A、1B、1C、1D、1E分别设定有供给交流电力的区域,多个供电线12A、12B分别设置在对应的区域。在该构成中,非接触供电系统110具备静电耦合部112,该静电耦合部112将一个非接触供电装置与其他非接触供电装置静电耦合。由此,在非接触供电系统110中,例如,即使在无法从非接触供电装置1A向一个供电线12A、12B供给交流电力的情况下,也能够从非接触供电装置1B对一个供电线12A、12B供给交流电力。这样,在非接触供电系统110中,通过使一个非接触供电装置与其他非接触供电装置静电耦合的静电耦合部112,能够向所管辖的区域以外的供电线12A、12B供给交流电力。由此,能够使高架输送车120在导轨T上行驶。
本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110具备开关113,该开关113切换一个非接触供电装置与其他非接触供电装置的静电耦合的耦合状态以及非耦合状态。在该构成中,能够任意地切换一个非接触供电装置与其他非接触供电装置的静电耦合的耦合状态以及非耦合状态。因此,例如,在进行一个内部区段BR1的维护时,通过将与一个内部区段BR1的非接触供电装置连接的开关113断开,能够在一个内部区段BR1中不对高架输送车120供给电力。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一定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异相线圈114设置在非接触供电装置1A与静电耦合部112之间的方式作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异相线圈114只要设置在多个非接触供电装置1A、1B、1C、1D、1E的任一个与静电耦合部112之间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一个例子对非接触供电系统110具备开关113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如图8所示,非接触供电系统110A也可以不具备开关113。在该构成中,非接触供电装置1A、1B具备电容器C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一个例子对所有非接触供电装置1A、1B、1C、1D、1E由静电耦合部112静电耦合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在非接触供电系统110中,只要多个非接触供电装置1A、1B、1C、1D、1E中的至少两个非接触供电装置由静电耦合部112静电耦合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一个例子对轨道T包括内部区段BR1和互联区段BR2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轨道T也可以是一个环绕轨道。在该构成中,也可以在一个轨道T中划分成多个区域,非接触供电装置1A、1B、1C、1D、1E对各区域供给交流电力。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一个例子对行驶车为高架输送车120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移动体并不限定于高架输送车,只要是在轨道T上行驶的行驶车即可。例如,行驶车也可以是地上输送车(地上行驶车)。在行驶车是地上输送车的情况下,轨道铺设在地面上。
本发明的一个侧面的技术主题可以如以下那样记载。
[1]
一种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多个非接触供电装置,其中,
多个上述非接触供电装置分别具有滤波电路,该滤波电路与将从电源供给的电力转换成交流电力的逆变器连接,包括电抗器以及电容器,
上述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
静电耦合部,将一个上述非接触供电装置与其他上述非接触供电装置静电耦合,具有并联电连接的两个电容器;以及
异相线圈,设置在一个上述非接触供电装置的上述滤波电路与上述静电耦合部的两个上述电容器的每个之间,在发生了短路或者接地漏电时具有电感成分。
[2]在[1]所记载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其中,
多个上述非接触供电装置分别是供给高频电流的装置,
上述异相线圈在上述高频电流中具有上述电感成分。
[3]在[1]或者[2]所记载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中,
上述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多个供电线,上述供电线沿着行驶车所行驶的导轨设置,
多个上述非接触供电装置分别以非接触的方式向在上述导轨上行驶的上述行驶车供给电力,
在多个上述非接触供电装置分别设定有供给上述交流电力的区域,
多个上述供电线分别设置在对应的上述区域。
[4]在[1]~[3]的任一个所记载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其中,
上述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切换部,该切换部切换一个上述非接触供电装置与其他上述非接触供电装置的静电耦合的耦合状态以及非耦合状态。
[5]一种输送系统,具备:
[1]~[4]的任一个所记载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以及
行驶车,接受从上述非接触供电系统供给的电力而行驶。
符号说明:
1A、1B、1C、1D、1E:非接触供电装置;2:电源;8:逆变器;9:滤波电路;12A、12B:供电线;100:输送系统;110、110A:非接触供电系统;112:静电耦合部;114:异相线圈;120:高架输送车(行驶车);BR1:内部区段(区域);BR2:互联区段(区域);C0、C2:电容器;、C10、C20:电容器;RT1、RT2:电抗器;T:导轨。

Claims (5)

1.一种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多个非接触供电装置,其中,
多个上述非接触供电装置分别具有滤波电路,该滤波电路与将从电源供给的电力转换成交流电力的逆变器连接,包括电抗器以及电容器,
上述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
静电耦合部,将一个上述非接触供电装置与其他上述非接触供电装置静电耦合,具有并联电连接的两个电容器;以及
异相线圈,设置在一个上述非接触供电装置的上述滤波电路与上述静电耦合部的两个上述电容器的每个之间,在发生了短路或者接地漏电时具有电感成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中,
多个上述非接触供电装置分别是供给高频电流的装置,
上述异相线圈在上述高频电流中具有上述电感成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中,
上述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多个供电线,上述供电线沿着行驶车所行驶的导轨设置,
多个上述非接触供电装置分别以非接触的方式、向在上述导轨上行驶的上述行驶车供给电力,
在多个上述非接触供电装置分别设定有供给上述交流电力的区域,
多个上述供电线分别设置在对应的上述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中,
上述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切换部,该切换部切换一个上述非接触供电装置与其他上述非接触供电装置的静电耦合的耦合状态以及非耦合状态。
5.一种输送系统,具备:
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以及
行驶车,接受从上述非接触供电系统供给的电力而行驶。
CN202280067898.7A 2022-02-14 2022-07-26 非接触供电系统以及输送系统 Pending CN11810409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20246 2022-02-14
JP2022-020246 2022-02-14
PCT/JP2022/028797 WO2023153000A1 (ja) 2022-02-14 2022-07-26 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及び搬送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104099A true CN118104099A (zh) 2024-05-28

Family

ID=875640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67898.7A Pending CN118104099A (zh) 2022-02-14 2022-07-26 非接触供电系统以及输送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18104099A (zh)
TW (1) TW202345482A (zh)
WO (1) WO202315300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181960A (ja) * 2015-03-23 2016-10-13 株式会社テクノバ 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JP7008545B2 (ja) * 2018-03-08 2022-01-25 株式会社ダイヘン 送電装置及び給電システム
JP7081566B2 (ja) * 2019-05-17 2022-06-0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走行中給電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45482A (zh) 2023-11-16
WO2023153000A1 (ja) 2023-08-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944226B2 (en) Transferring electric energy to a vehicle, using a system which comprises consecutive segments for energy transfer
JP3776115B2 (ja) 誘導電力分配システム
CN102076518B (zh) 移动车非接触供电系统及其磁场降低方法
KR100349962B1 (ko) 비접촉 전력 공급 시스템 및 장치, 또는 이를 이용한반송설비
CN116250161A (zh) 非接触供电系统以及输送系统
PT929926E (pt) Processo e aparelho para fornecer energia sem contacto
EP0640255A1 (en) A primary inductive pathway
CA2838631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nsferring electric energy to a vehicle using constant current operation of segments of a conductor arrangement
CN114620431A (zh) 自动搬送系统
JP5217324B2 (ja) 電力供給システム
JP3491178B2 (ja) 非接触電力供給システム
CN118104099A (zh) 非接触供电系统以及输送系统
JP3491179B2 (ja) 非接触受電装置
KR100208206B1 (ko) 비접촉 전력분배 시스템
WO2022004050A1 (ja) 非接触給電装置、搬送システム及びパラメータ設定方法
JP2000184625A (ja) 搬送システムにおける搬送車の非接触給電方法
EP4283833A1 (en) Power receiving device and contactless power feeding system
JP2002218681A (ja) 非接触給電装置
US20240128800A1 (en) Contactless Power Feeding Facility
CN112537609B (zh) 物品搬送设备
WO2017163388A1 (ja) 非接触給電装置
CN109279282B (zh) 行驶车辆链的电能供应
JPH1132450A (ja) 非接触給電装置
JP2013017347A (ja) 非接触給電用電力供給装置及び電源高調波の低減方法
JP2004194443A (ja) 非接触給電設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