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083014A - 鞍乘型车辆的收纳构造 - Google Patents

鞍乘型车辆的收纳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083014A
CN118083014A CN202311577461.0A CN202311577461A CN118083014A CN 118083014 A CN118083014 A CN 118083014A CN 202311577461 A CN202311577461 A CN 202311577461A CN 118083014 A CN118083014 A CN 1180830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saddle
storage
type vehicle
storage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57746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津田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218938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4077341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80830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08301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的收纳构造,容易增大收纳量。鞍乘型车辆的收纳构造具备:具有向后方开口的开口部(51)的收纳部主体(50);和从后方开闭开口部(51)的盖(40),在盖(40)设有收纳便携终端(P1、P2)的终端收纳部(45),其中,终端收纳部(45)具有在盖(40)为关闭状态时位于便携终端(P1、P2)的下方的底面部(45a)、和位于底面部(45a)的前部的前壁部(45b),在收纳部主体(50)设有在前壁部(45b)的前方具有物品收纳空间(S)的前方收纳部(53)。

Description

鞍乘型车辆的收纳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鞍乘型车辆的收纳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车辆的收纳箱构造,其具备在盖的关闭状态下能够将便携信息终端的液晶面载置于水平方向的托架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0907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的车辆的收纳箱构造中,具备通过将便携信息终端载置于托架部,而收容便携信息终端以外的物品、以及便携信息终端或托架部的空间。进而,在确保、划分收容物品的空间的方面存在改良的余地。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易增大收纳量的鞍乘型车辆的收纳构造。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鞍乘型车辆的收纳构造具备:收纳部主体,其具有向后方开口的开口部;以及盖,其从后方开闭所述开口部,在所述盖设置有收纳便携终端的终端收纳部,其中,所述终端收纳部具有:底面部,其在所述盖为关闭状态时位于所述便携终端的下方;以及前壁部,其在所述盖为关闭状态时位于所述底面部的前部,在所述收纳部主体设置有前方收纳部,该前方收纳部在所述前壁部的前方具有物品收纳空间。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容易增大收纳量的鞍乘型车辆的收纳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的前罩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后表面罩的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收纳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盖为打开状态时的收纳部的剖视图。
图5是盖为关闭状态时的收纳部的剖视图。
图6是沿图5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前罩的剖视图。
图8是从车辆后方观察前方收纳部的立体图。
图9是实施方式的收纳部主体的立体图。
图10是沿图5的X-X线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1:鞍乘型车辆;
10:前罩(车体罩);
30:收纳部;
40:盖;
45:终端收纳部;
45a:底面部;
45a1:第一载置部;
45a2:阶梯部(第二载置部);
45a3:内侧阶梯部;
45a4:外侧阶梯部;
45b:前壁部;
45b1:上缘;
45b2:凹部;
45c:后壁部;
47:物品载置台;
50:收纳部主体;
51:开口部;
53:前方收纳部;
53a:下表面;
55a:侧缘;
57:内侧侧面;
57a:鼓出部;
59:充电口;
71:方向指示灯灯泡;
P1:便携终端;
P11:侧面部;
P2:便携终端;
P21:侧面部;
S:物品收纳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说明中,如果没有特别说明,前后左右及上下这样的方向的记载则与相对于车体的方向相同。另外,各图所示的标号FR表示车体前方,标号UP表示车体上方,标号LH表示车体左方。
[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1的立体图,表示从车体左前方侧观察车体的前部的鞍乘型车辆1。鞍乘型车辆1是所谓的踏板型的车辆,乘员以将脚放在脚下的地板上的状态就座于座椅。
如图1所示,在鞍乘型车辆1的前部设置有从周围覆盖前立管62(参照图7)的前罩(车体罩)10。前罩10具有面向前方的树脂制的前表面罩11和面向后方的树脂制的后表面罩13。在后表面罩13的下端安装有向下方延伸的护腿板14。护腿板14为树脂制成,从前方覆盖并保护乘员的腿。
在前表面罩11的前部朝向前方配置有左右一对方向指示灯灯罩12。方向指示灯灯罩12由透光性的树脂等形成,使从后述的方向指示灯灯泡71射出的光透过。另外,如图1所示,在前表面罩11的车体前方侧配置有从上方覆盖前轮的前挡泥板15。
图2是后表面罩13的立体图,表示从后方观察的后表面罩13的左侧的一部分。另外,在图2中省略了前表面罩11的描绘。
如图2所示,在前罩10的内部设置有能够收纳各种物品的收纳部30。收纳部30具有:收纳部主体50,其具有向后方开口的开口部51;以及作为收纳部30的盖的盖40。
收纳部主体50是设置于前罩10的内部的容器,其大致整体被前罩10覆盖。收纳部主体50利用螺钉从前方紧固于后表面罩13。由此,收纳部主体50被固定于这样的位置:开口部51的大致整体与收纳用开口13a前后重叠,该收纳用开口13a是前后贯通后表面罩13的大致梯形状的开口。
图3是收纳部30的分解立体图。如图3所示,盖40由板状的盖主体41、橡胶制的衬垫42以及盖侧收纳部件43构成。盖主体41是在盖40中位于最后方侧的部件。在盖40的关闭状态下,盖主体41从后方侧封闭收纳用开口13a和开口部51。衬垫42是沿着盖主体41的车宽方向两侧及上侧的边缘配置的橡胶制的部件,在盖40的关闭状态下填埋盖主体41与盖侧收纳部件43之间的间隙。盖侧收纳部件43是向上方开口的容器状的部件。在盖侧收纳部件43的后端形成有从前方固定于盖主体41的平板状的固定部43a。
图4是收纳部30的剖视图,表示在盖40为打开状态时以与盖40的转动轴垂直的截面切断的收纳部30。图5是收纳部30的剖视图,表示在盖40为关闭状态时以与盖40的转动轴垂直的截面切断的收纳部30。如图4和图5所示,盖侧收纳部件43的下端43b以能够大致以车宽方向为轴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收纳部主体50的下部,由此盖40与收纳部主体50连结。关闭状态的盖40通过在使盖主体41的上端41a向后方移动的方向转动而打开开口部51。因此,在盖40为打开状态时,作为盖40的上端的盖主体41的上端41a位于开口部51的后方,能够经由盖40的上方接近收纳部主体50的内侧。另外,打开状态的盖40通过在使盖主体41的上端41a向朝向前方移动的方向转动而关闭开口部51。
如图4和图5所示,盖侧收纳部件43具有收纳便携终端P2的终端收纳部45和从终端收纳部45的后端向后方延伸至固定部43a的物品载置台47。此外,在图2、图4以及图5中,示出了在终端收纳部45收纳第二尺寸的便携终端P2的例子,但有时在终端收纳部45收纳后述的第一尺寸的便携终端P1。如后所述,第二尺寸的便携终端P2的尺寸比第一尺寸的便携终端P1的尺寸大。另外,便携终端P1、P2都主要是智能手机等大致矩形的板状的终端。
物品载置台47是在盖40为关闭状态时成为大致水平的板状的部分。在物品载置台47上能够载置任意的物品。以下,将载置在物品载置台47上的物品称为物品G1。另外,物品G1的品种没有特别限定。另外,物品G1不限于一个物品,也可以混合存在多个种类的物品。
终端收纳部45位于盖侧收纳部件43的前部,形成为朝向下方凹陷的形状。如图5所示,盖侧收纳部件43具有:底面部45a,其在盖40为关闭状态时位于所收纳的便携终端P1、P2的下方;以及前壁部45b,其在盖40为关闭状态时位于便携终端P1、P2的前部。此外,底面部45a和物品载置台47经由后壁部45c相连,所述后壁部45c在盖40为关闭状态时位于便携终端P1、P2的后方。后壁部45c是从底面部45a向斜后上方延伸的板状部分,高度比前壁部45b的上缘45b1的高度低。如图4所示,在盖40的打开状态下,便携终端P1、P2从终端收纳部45中的前壁部45b的上缘45b1与后壁部45c的上端之间的开口进出。因此,通过使后壁部45c比前壁部45b低,终端收纳部45的开口变宽,便携终端P1、P2的进出变得容易。而且,由于后壁部45c比前壁部45b低,所以图5所示的盖40为关闭状态时的物品载置台47的高度变低,能够载置于物品载置台47的物品G1等的收纳量变大。
如图4至图5所示,收纳部主体50具有位于比前壁部45b靠前方的位置的前方收纳部53。前方收纳部53位于收纳部主体50的前端部,在比终端收纳部45的底面部45a的下端即后述的第一载置部45a1高的位置具有大致水平的下表面53a。前方收纳部53将载置于下表面53a的物品保持在下表面53a的上方的空间即物品收纳空间S的内侧。后文中,将载置于前方收纳部53的物品称为物品G2。另外,物品G2的品种没有特别限定。另外,物品G2不限于一个物品,也可以混合存在多个种类的物品。如图5所示,收纳于前方收纳部53的物品G2被位于后方的前壁部45b限制朝向后方的移动。另外,如图4以及图5所示,在盖40为关闭状态时,终端收纳部45能够保持为在前壁部45b与后壁部45c之间便携终端P1、P2的长度方向沿高度方向延伸的状态。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5所示的盖40为关闭状态时,前壁部45b位于沿着下表面53a的后端的位置,前壁部45b的上缘45b1位于比下表面53a靠上方的位置。因此,放置在下表面53a上的物品G2被前壁部45b有效地抑制向后移动。
图6是图5的VI-VI截面处的剖视图,表示收纳部30的截面。在图6中,分别示出收纳于终端收纳部45的状态下的第一尺寸的便携终端P1以及第二尺寸的便携终端P2的外形。另外,在图6中,便携终端P1、P2的外形双方都被描绘出来,但便携终端P1、P2不会同时被终端收纳部45收纳,而仅保持其中一方。
如图6所示,终端收纳部45具有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面45d和车宽方向内侧的侧面45e。另外,如图4至图6所示,底面部45a具有位于底面部45a的下端的第一载置部45a1。另外,终端收纳部45具有从底面部45a向上方且宽度方向外侧(左右方向外侧)延伸的阶梯部45a2。
第一载置部45a1是以车宽方向为长度方向而形成的大致水平的矩形状的面,具有能够载置预先确定的第一尺寸的便携终端P1的宽度LW1。第一载置部45a1的车宽方向的宽度LW1(参照图6)及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LT1(参照图5)分别被设定为能够载置第一尺寸的便携终端P1中的沿着短边方向的侧面部P11的大小。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尺寸的便携终端P1具有对角6.7英寸的画面尺寸,长边方向的宽度为160.8mm,短边方向的宽度为78.1mm,厚度为7.65mm。即,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载置部45a1中,宽度LW1被设定为大于78.1mm,宽度LT1被设定为大于7.65mm。载置于第一载置部45a1的便携终端P1以长边方向沿着上下方向的姿态保持于终端收纳部45。因此,保持于终端收纳部45的便携终端P1在水平方向上不占用大的空间,而紧凑地收纳于收纳部30内。此外,以长度方向沿着上下方向的姿态保持在终端收纳部45中的便携终端P1将前方收纳部53与物品载置台47之间分隔开,所以能够分别抑制物品G1、G2的移动。在第一载置部45a1也能够载置短边方向的宽度小于78.1mm(例如对角小于6.7英寸)的便携终端。
另外,如图6所示,载置于第一载置部45a1的便携终端P1中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上部的角P12位于沿着收纳部主体50中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面55的上部即侧缘55a的位置。侧缘55a是侧面55中的随着从盖40侧的终端收纳部45的前壁部45b的上缘45b1的高度向上方延伸而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的部分。侧缘55a沿着上方侧的车宽方向的尺寸小的前罩10的形状形成。因此,收纳于终端收纳部45的便携终端P1的移动被第一载置部45a1、前壁部45b、后壁部45c、侧面45d、45e以及收纳部主体50中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面55的侧缘55a限制。
阶梯部45a2是在比第一载置部45a1高的位置从前后方向及车宽方向两侧包围第一载置部45a1的大致矩形状的面。即,阶梯部45a2在第一载置部45a1的上方,在宽度方向外侧(左右方向外侧)沿宽度方向(车宽方向)延伸,在第一载置部45a1的前后方向外侧沿前后方向延伸。阶梯部45a2具备:内侧阶梯部45a3,其形成于比第一载置部45a1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外侧阶梯部45a4,其形成于比第一载置部45a1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以及前后阶梯部45a5,其形成于比第一载置部45a1靠前后方向外侧的位置。另外,阶梯部45a2形成为沿车宽方向内侧位于下方的方向倾斜的形状。即,阶梯部45a2形成为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内侧阶梯部45a3位于比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阶梯部45a4靠下方的位置的形状。阶梯部45a2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LT2(参照图5)及沿着倾斜的方向的宽度LW2(参照图6)分别被设定为能够载置第二尺寸的便携终端P2中的沿着短边方向的侧面部P21的大小。即,阶梯部45a2能够载置比第一尺寸大的第二尺寸的便携终端P2。具体而言,第二尺寸的便携终端P2具有对角7.2英寸的画面尺寸,长边方向的宽度为174.6mm,短边方向的宽度为85.4mm,厚度为8.15mm。另外,阶梯部45a2能够载置表面的大致整体被厚度5mm的罩覆盖的状态的第二尺寸的便携终端P2。即,在本实施方式的阶梯部45a2中,宽度LW2被设定为大于95.4mm,宽度LT2被设定为大于18.15mm。
便携终端P2通过将侧面部P21载置于阶梯部45a2而被保持,因此收纳于终端收纳部45的便携终端P2被保持为以将上方侧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姿态。因此,保持于终端收纳部45的便携终端P2在水平方向上不会占用较大的空间,而紧凑地收纳于收纳部30内。另外,以沿着上下方向的姿态保持于终端收纳部45的便携终端P2将前方收纳部53与物品载置台47之间分隔开,因此能够分别抑制物品G1、G2的移动。
另外,如图6所示,终端收纳部45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侧面45e沿上方侧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向倾斜,与阶梯部45a2大致垂直地相交。因此,载置于阶梯部45a2的第二尺寸的便携终端P2以与侧面45e接触的状态被保持。
另外,载置于阶梯部45a2的便携终端P2中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上部的角P22位于比载置于第一载置部45a1的便携终端P1的角P12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因此,长度方向的尺寸比第一尺寸的便携终端P1大的第二尺寸的便携终端P2的角P22不会与倾斜的收纳部主体50的侧缘55a干涉,而在收纳部主体50的内侧沿着侧缘55a配置。另外,便携终端P2的上方侧的面沿着收纳部主体50的上表面56配置。因此,在阶梯部45a2上的空间中,能够载置短边方向的宽度大于78.1mm的便携终端(例如对角超过6.7英寸到对角7.2英寸左右的便携终端)。
如图6所示,在前壁部45b的上缘45b1形成有使上缘45b1的一部分朝向下方凹陷而形成的凹部45b2。如后所述,凹部45b2形成于在前后方向上与前方收纳部53重叠的位置(参照图7、图8)。
图7是前罩10的剖视图,表示以水平的截面切断前罩10时的切断面。如图7所示,在前罩10的内侧的中央、即比收纳部主体50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配置有电池箱61、前立管62等比较大型的部件。电池箱61收纳对用于在鞍乘型车辆1的各部中使用的电力进行蓄电的电池。另外,在前罩10的内侧收纳有节气门线缆63、后制动线缆64、前制动管65、座椅打开线缆66、电源线束67、方向指示灯线束68等各种线束、线缆。另外,在前罩10的内侧,在沿着前表面罩11的位置配置有前方向指示灯70。前方向指示灯70是使后述的方向指示灯灯泡71发光的装置,在俯视观察时位于前方收纳部53的附近。
图8是从车辆后方观察前方收纳部53的立体图,是与图6同样的截面处的剖视图。如图7及图8所示,在收纳部主体50中的前方收纳部53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内侧侧面57形成有朝向前方收纳部53的内部鼓出的形状的鼓出部57a。由此,前方收纳部53及物品收纳空间S的车宽方向的尺寸比终端收纳部45的车宽方向的尺寸小,前罩10内的收纳部30的外侧的空间相应地变宽。特别是,如图7所示,电池箱61、前制动管65以及座椅打开线缆66配置于通过形成鼓出部57a而确保的空间中。
另外,如图7及图8所示,凹部45b2在车宽方向上占据的位置R1与前方收纳部53在车宽方向上占据的位置R2重叠。即,凹部45b2形成于在后视观察车辆时与前方收纳部53在前后方向上重叠的位置。另外,如上所述,形成有凹部45b2的前壁部45b的上缘45b1位于比前方收纳部53的下表面53a靠上方的位置。因此,与形成凹部45b2而使上缘45b1向下方凹陷相应地,在盖40的打开状态下前方收纳部53向后方露出的面积增大。
图9是收纳部主体50的立体图,表示从右前方观察到的收纳部主体50。如图9所示,在前方向指示灯70上安装有作为光源的方向指示灯灯泡71。另外,如图9所示,安装于前方向指示灯70的状态的方向指示灯灯泡71位于比前方收纳部53的下表面53a靠下方的位置。换言之,前方收纳部53的下表面53a位于安装于前方向指示灯70的方向指示灯灯泡71的上方。因此,安装于前方向指示灯70的状态的方向指示灯灯泡71及从前方向指示灯70拆装时的方向指示灯灯泡71与收纳部主体50难以干涉。
图10是图5的X-X截面处的剖视图。如图10所示,在收纳部主体50的上部安装有便携终端P1、P2的充电用的充电口59。在本实施方式中,充电口59是USB(Universal SerialBus)端口,在收纳部主体50的内侧露出。便携终端P1、P2通过线缆C而与充电口59连接,从而接受来自电池的电力的供给。另外,便携终端P1、P2也可以通过线缆C与充电口59连接,从而在与鞍乘型车辆1之间进行通信连接。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应用了本发明的本实施方式,鞍乘型车辆1的收纳构造具备:收纳部主体50,其具有向后方开口的开口部51;以及盖40,其从后方对开口部51进行开闭,在盖40设置有收纳便携终端P1、P2的终端收纳部45,终端收纳部45具有:底面部45a,其在盖40为关闭状态时位于便携终端P1、P2的下方;以及前壁部45b,其在盖40为关闭状态时位于底面部45a的前部,在收纳部主体50设置有在前壁部45b的前方具有物品收纳空间S的前方收纳部53。
根据该结构,除了便携终端P1、P2以外,还能够在前方收纳部53中收纳物品G2。因此,容易增大收纳量。另外,通过前壁部45b,能够限制便携终端P1、P2向前方的移动、以及前方收纳部53内的物品G2向后方的移动。因此,除了收纳量的增大之外,还容易实现所收纳的物品G2的移动抑制。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盖40的关闭状态下,前壁部45b的上缘45b1位于比前方收纳部53的下表面53a靠上方的位置。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收纳于前方收纳部53的物品G2向后方的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鞍乘型车辆1的收纳构造中,在盖40为打开状态的情况下,盖40的至少上端41a位于开口部51的后方,在前壁部45b的上缘45b1形成有使上缘45b1的一部分朝向下方凹陷而形成的凹部45b2。
根据该结构,通过朝向下方凹陷的凹部45b2,在盖40为打开状态下容易经由盖40的上方相对于前方收纳部53取出或放入物品G2。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盖40的打开状态下,前壁部45b的上缘45b1位于比前方收纳部53的下表面53a靠上方的位置。因此,收纳于前方收纳部53的物品G2被有效地抑制向后方的移动,并且容易使物品G2相对于前方收纳部53进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盖40具有位于前壁部45b的后方的后壁部45c和从后壁部45c向后方延伸的物品载置台47。
根据该结构,能够相对于物品载置台47载置并收纳物品G1。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后壁部45c的高度比前壁部45b的上缘45b1的高度低,因此终端收纳部45的开口变大,便携终端P1、P2容易进出。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后壁部45c的高度低于前壁部45b的上缘45b1的高度,因此物品载置台47的高度变低,载置于物品载置台47的物品G1的收纳量变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底面部45a具备第一载置部45a1,该第一载置部45a1具有能够载置预先确定的第一尺寸的便携终端P1的宽度LW1,具备从底面部45a向上方且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并作为第二载置部发挥功能的阶梯部45a2,阶梯部45a2能够载置比第一尺寸大的第二尺寸的便携终端P2。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不同尺寸的便携终端P1、P2载置并收容于第一载置部45a1或阶梯部45a2。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阶梯部45a2不仅在第一载置部45a1的长边方向即车宽方向上,在第一载置部45a1的短边方向即前后方向上,也向第一载置部45a1的外侧延伸。因此,阶梯部45a2能够遍及车宽方向的大致整个区域地支承厚度大的便携终端P2,能够稳定地保持便携终端P2。
在本实施方式中,阶梯部45a2具备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内侧阶梯部45a3和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阶梯部45a4,内侧阶梯部45a3位于比外侧阶梯部45a4靠下方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第二尺寸的便携终端P2容易保持为上方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的姿态。因此,即使在车宽方向外侧空间少的情况下,也容易收纳第二尺寸的便携终端P2。
在本实施方式中,收纳部主体5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缘55a沿上方侧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向倾斜。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收纳部主体5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空间狭窄的情况下,也能够以倾斜的状态保持便携终端P2。另外,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收纳部主体50被配置于前罩10的内侧的情况下,容易在不使前罩10的上部向车宽方向外侧鼓出的情况下配置收纳部主体50。
在本实施方式中,前方收纳部53的下表面53a形成在比终端收纳部45的底面部45a的第一载置部45a1高的位置,且配置在比方向指示灯灯泡71靠上方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前方收纳部53位于比方向指示灯灯泡71高的位置,因此能够确保方向指示灯灯泡71的维护时的间隙。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覆盖收纳部主体50的前罩10,在前方收纳部53的内侧侧面57形成有朝向前方收纳部53的内部鼓出的鼓出部。
根据该结构,由于前方收纳部53的内侧侧面57向内部鼓出,因此能够确保前罩(主体罩)10内的部件配置空间。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车宽方向内侧的内侧侧面57形成有鼓出部57a,因此容易确保容易配置电池箱61等比较大型的部件的车辆中央的空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盖40为打开状态的情况下,盖40的至少上端41a位于开口部51的后方,在前壁部45b的上缘45b1形成有使上缘45b11的一部分朝向下方凹陷而形成的凹部45b2,凹部45b2形成于在后视观察车辆时与前方收纳部53在前后方向上重叠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通过凹部45b2容易而接近物品收纳空间S,容易相对于前方收纳部53的物品收纳空间S取放物品G2。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收纳部主体50的上部配置有充电用的充电口59。
根据该结构,由于充电口59位于上部,因此容易对所收纳的便携终端P1、P2进行充电,由于充电口59比盖40靠内部侧,因此充电口59不易被水打湿。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充电口59朝向后方侧在收纳部主体50的内侧露出,因此在盖40为打开状态时容易将充电口59与便携终端P1、P2连接。
[其他实施方式]
上述的实施方式只不过表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任意地进行变形以及应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收纳部30设置于车辆左侧,但这是一例。收纳部30可以设置于车辆中央,也可以设置于车辆右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的便携终端P1、P2的第一尺寸以及第二尺寸是一个例子,也可以根据作为对象的便携终端的机型、规格、便携终端的装饰等任意地设定。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充电口59是USB端口,但这是一例。充电口59可以是USB端口以外的连接器,也可以是具有端子的电缆。另外,充电口59也可以是用于对收纳于终端收纳部45的便携终端P1、P2进行非接触充电或者无线通信的装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盖侧收纳部件43的下端43b安装于收纳部主体50的下部,由此盖40与收纳部主体50连结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这是一例。盖40也可以不是安装于收纳部主体50,而是例如能够转动地安装于后表面罩13的结构。另外,盖40不限于通过转动而打开,例如,也可以构成为通过朝向后方拉出而打开。
[由上述实施方式支持的结构]
上述实施方式支持以下的结构。
(结构1)一种鞍乘型车辆的收纳构造,其具备:收纳部主体,其具有向后方开口的开口部;以及盖,其从后方对所述开口部进行开闭,在所述盖设置有收纳便携终端的终端收纳部,其中,所述终端收纳部具有:底面部,其在所述盖处于关闭状态时位于所述便携终端的下方;以及前壁部,其在所述盖处于关闭状态时位于所述底面部的前部,在所述收纳部主体设置有在所述前壁部的前方具有物品收纳空间的前方收纳部。
根据该结构,除了便携终端以外,还能够在前方收纳部中收纳物品。因此,容易增大收纳量。另外,通过前壁部,能够限制便携终端向前方的移动以及前方收纳部内的物品向后方的移动。因而,除了收纳量的增大以外,还容易实现被收纳的物品的移动抑制。
(结构2)在结构1的鞍乘型车辆的收纳构造中,在所述盖处于打开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盖的至少上端位于所述开口部的后方,在所述前壁部的上缘形成有使所述上缘的一部分朝向下方凹陷而形成的凹部。
根据该结构,通过朝向下方凹陷的凹部,在盖为打开状态下容易经由盖的上方相对于前方收纳部取放物品。
(结构3)在结构1或2的鞍乘型车辆的收纳构造中,所述盖具有:后壁部,其位于所述前壁部的后方;以及物品载置台,其从所述后壁部向后方延伸。
根据该结构,能够相对于物品载置台载置并收纳物品。
(结构4)在结构1至3中任一项的鞍乘型车辆的收纳构造中,所述底面部具备第一载置部,所述第一载置部具有能够载置预先确定的第一尺寸的便携终端的宽度,所述鞍乘型车辆的收纳构造具备从所述底面部向上方且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并作为第二载置部发挥功能的阶梯部,所述阶梯部能够载置比所述第一尺寸大的第二尺寸的便携终端。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不同尺寸的便携终端载置并收纳于第一载置部或阶梯部。
(构成5)在结构4的鞍乘型车辆的收纳构造中,所述阶梯部具备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内侧阶梯部和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阶梯部,所述内侧阶梯部位于比所述外侧阶梯部靠下方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第二尺寸的便携终端容易以上方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的姿态被保持。因此,即使在车宽方向外侧空间少的情况下,也容易收纳第二尺寸的便携终端。
(结构6)在结构5的鞍乘型车辆的收纳构造中,所述收纳部主体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缘沿使上方侧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向倾斜。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收纳部主体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空间狭窄的情况下,也能够以倾斜的状态保持便携终端。
(结构7)在结构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收纳构造中,所述前方收纳部的下表面形成在比所述终端收纳部的所述底面部高的位置,且配置在比方向指示灯灯泡靠上方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前方收纳部位于比方向指示灯灯泡高的位置,因此能够确保方向指示灯灯泡的维护时的间隙。
(构成8)在结构1至7中任一项的鞍乘型车辆的收纳构造中,所述鞍乘型车辆的收纳构造具备覆盖所述收纳部主体的车体罩,在所述前方收纳部的内侧侧面形成有朝向所述前方收纳部的内部鼓出的鼓出部。
根据该结构,由于前方收纳部的内侧侧面向内部鼓出,因此能够确保车体罩(主体罩)内的部件配置空间。
(构成9)在结构1或8的鞍乘型车辆的收纳构造中,在所述盖为打开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盖的至少上端位于所述开口部的后方,在所述前壁部的上缘形成有使所述上缘的一部分朝向下方凹陷而形成的凹部,所述凹部形成于在后视观察车辆时与所述前方收纳部在前后方向上重叠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借助凹部容易接近物品收纳空间,容易相对于前方收纳部的物品收纳空间取放物品。
(结构10)在结构1至9中任一项的鞍乘型车辆的收纳构造中,在所述收纳部主体的上部配置有充电用的充电口。
根据该结构,由于充电口位于上部,因此容易对所收纳的便携终端进行充电,由于充电口比盖靠内部侧,因此充电口不易被水打湿。

Claims (10)

1.一种鞍乘型车辆的收纳构造,其具备:收纳部主体(50),其具有向后方开口的开口部(51);以及盖(40),其从后方对所述开口部(51)进行开闭,在所述盖(40)设置有收纳便携终端(P1、P2)的终端收纳部(45),其中,
所述终端收纳部(45)具有:底面部(45a),其在所述盖(40)为关闭状态时位于所述便携终端(P1、P2)的下方;以及前壁部(45b),其在所述盖(40)为关闭状态时位于所述底面部(45a)的前部,
在所述收纳部主体(50)设置有前方收纳部(53),该前方收纳部(53)在所述前壁部(45b)的前方具有物品收纳空间(S)。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收纳构造,其中,
在所述盖(40)为打开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盖(40)的至少上端(41a)位于所述开口部(51)的后方,
在所述前壁部(45b)的上缘(45b1)形成有使所述上缘(45b1)的一部分朝向下方凹陷而形成的凹部(45b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收纳构造,其中,
所述盖(40)具有:后壁部(45c),其位于所述前壁部(45b)的后方;以及物品载置台(47),其从所述后壁部(45c)向后方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收纳构造,其中,
所述底面部(45a)具备第一载置部(45a1),所述第一载置部(45a1)具有能够载置预先确定的第一尺寸的便携终端(P1)的宽度(LW1),
所述鞍乘型车辆的收纳构造具备从所述底面部(45a)向上方且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并作为第二载置部发挥功能的阶梯部(45a2),
所述阶梯部(45a2)能够载置比所述第一尺寸大的第二尺寸的便携终端(P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收纳构造,其中,
所述阶梯部(45a2)具备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内侧阶梯部(45a3)和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阶梯部(45a4),
所述内侧阶梯部(45a3)位于比所述外侧阶梯部(45a4)靠下方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收纳构造,其中,
所述收纳部主体(5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缘(55a)沿使上方侧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向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收纳构造,其中,
所述前方收纳部(53)的下表面(53a)形成在比所述终端收纳部(45)的所述底面部(45a)高的位置,且配置在比方向指示灯灯泡(71)靠上方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收纳构造,其中,
所述鞍乘型车辆的收纳构造具备覆盖所述收纳部主体(50)的车体罩(10),在所述前方收纳部(53)的内侧侧面(57)形成有朝向所述前方收纳部(53)的内部鼓出的鼓出部(57a)。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收纳构造,其中,
在所述盖(40)为打开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盖(40)的至少上端(41a)位于所述开口部(51)的后方,
在所述前壁部(45b)的上缘(45b1)形成有使所述上缘(45b1)的一部分朝向下方凹陷而形成的凹部(45b2),
所述凹部(45b2)形成于在后视观察车辆时与所述前方收纳部(53)在前后方向上重叠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收纳构造,其中,
在所述收纳部主体(50)的上部配置有充电用的充电口(59)。
CN202311577461.0A 2022-11-28 2023-11-23 鞍乘型车辆的收纳构造 Pending CN11808301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89386 2022-11-28
JP2022189386A JP2024077341A (ja) 2022-11-28 鞍乗り型車両の収納構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083014A true CN118083014A (zh) 2024-05-28

Family

ID=911428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577461.0A Pending CN118083014A (zh) 2022-11-28 2023-11-23 鞍乘型车辆的收纳构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08301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56860B2 (en) Rear structure for electric vehicle, and electric vehicle including same
JP5870317B2 (ja) 携帯端末
CN103707776B (zh) 用在卡车类型电动车辆中的充电连接器容纳装置
US20150145272A1 (en) Rear pass through power outlet
CA2735021C (en) Information providing system of motorcycle
US8955728B2 (en) Electronic enclosure and a method for mounting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s on motorcycles
JP2015162345A (ja) 電動車両用電池パックの電気コネクタ取付構造
JP5525561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バッテリー装着ケース
EP3006317A1 (en) Article storage structure for automatic two-wheeled vehicles
CN112543670A (zh) 游戏箱或多媒体箱
JPWO2013094597A1 (ja) 鞍乗型電動車両
EP3617050B1 (en) Straddled vehicle
CN118083014A (zh) 鞍乘型车辆的收纳构造
US11377051B2 (en) Electric junction box
BR102019001469A2 (pt) Veículo de montar-se
JP2011102124A (ja) カーゴフロアボックス構造
KR20070025506A (ko) 디스플레이 모듈용 포장 조립체
JP2024077341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収納構造
JP5182150B2 (ja) ケーブル保持構造
US20170331082A1 (en) Electric device
CN113875115A (zh) 收装装置
JP6136138B2 (ja) デッキボードの支持構造
JP5970697B2 (ja) 車両用トレイ
JP566570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モバイル端末支持構造
JPS6239992Y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