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049102A - 门组件及制冷设备 - Google Patents

门组件及制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049102A
CN118049102A CN202410315355.3A CN202410315355A CN118049102A CN 118049102 A CN118049102 A CN 118049102A CN 202410315355 A CN202410315355 A CN 202410315355A CN 118049102 A CN118049102 A CN 1180491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door
shaft
door body
sl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31535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殷大磊
谭敏威
余道军
黄佳庆
孙文武
陈墩
赵志良
王信锟
杨扬
孙豪杰
刘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Hual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31535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049102A/zh
Publication of CN1180491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04910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Refrigerator Housing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提供一种门组件及制冷设备,在门体设有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适于为相应的轴体提供导向作用;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均朝向门体的前壁弯曲,第一槽体位于第二槽体朝向门体的前壁的一侧;其中,第二槽体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三槽部和第四槽部,第三槽部绕第一圆心以第二半径形成的弧形延伸,第四槽部沿第二椭圆延伸,沿远离第三槽部的方向,第四槽部的曲率半径逐渐递增,以在所述门体的厚度方向上,使所述第一槽体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二槽体的外侧壁之间的最大距离的范围为15mm‑35mm。这样设置第二槽体的结构,当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沿门体的厚度方向设置在门体时,可以满足超薄门体的铰链设置。

Description

门组件及制冷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门组件及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居住环境的美观度,以及节省居住空间,目前,人们喜欢将制冷设备(如冰箱)采用嵌入的安装方式安置在家居橱柜中,使冰箱完美隐藏到家居橱柜中,与家居环境更好的融为一体,在形式上将厨房形成了一个整体,以提升居住环境的美观度。
进而为了使冰箱与橱柜的结合效果更好,在冰箱的门体上增加装饰柜板,通过该装饰柜板将冰箱的门体与橱柜融为一体,相当于将冰箱整体隐藏在橱柜中,使橱柜的外观更为简洁。
然而在冰箱的门体上增加装饰柜板会使冰箱的门体增厚,在开门过程中,将导致门体与冰箱的安装环境(如墙体或家居橱柜)发生干涉。为此,相关技术中设计出超薄门体以适应安装装饰柜板的冰箱,冰箱的门体减薄后,现有的门组件无法匹配超薄门体的安装,为此,本申请亟需提供一种适应于超薄门体的门组件。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门组件,这样设置的供相应轴体运动的槽体,当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沿门体的厚度方向设置在门体时,可以满足超薄门体的铰链设置。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制冷设备。
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一种门组件,包括:
门体,设有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所述第一槽体和所述第二槽体适于为相应的轴体提供导向作用;所述第一槽体和所述第二槽体均朝向所述门体的前壁弯曲,所述第一槽体位于所述第二槽体朝向所述门体的前壁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二槽体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三槽部和第四槽部,所述第三槽部绕第一圆心以第二半径形成的弧形延伸,所述第四槽部沿第二椭圆延伸,沿远离所述第三槽部的方向,所述第四槽部的曲率半径逐渐递增,以在所述门体的厚度方向上,使所述第一槽体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二槽体的外侧壁之间的最大距离的范围为15mm-35mm。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门组件,通过在门体上设置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在第二铰接件上设置第一轴体和第二轴体,使第一轴体插设于第一槽体且能够沿第一槽体运动,第二轴体插设于第二槽体且能够沿第二槽体运动,并使第二槽体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三槽部和第四槽部,第三槽部绕第一圆心以第二半径形成的弧形延伸,第四槽部沿第二椭圆延伸,沿远离第三槽部的方向,第四槽部的曲率半径逐渐递增,以在门体的厚度方向上,使第一槽体的外侧壁与第二槽体的外侧壁之间的最大距离的范围为15mm-35mm。其中,曲率K的倒数是曲率半径R,即R=1/K,相当于沿远离第三槽部的方向,第四槽部的曲率逐渐递减,曲率表征曲线偏离直线的程度,也即第四槽部的偏离程度逐渐变小,相比于现有技术中沿直线延伸的槽部,这样设置能够使门体由初始位置切换至打开位置时,第二槽体所形成的第二运动轨迹有向第一槽体所形成的第一运动轨迹靠近的趋势,从而可减小相应位置下第一槽体的外侧壁与第二槽体的外侧壁之间的距离,当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沿门体的厚度方向设置在门体时,可以满足超薄门体的铰链设置。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制冷设备,包括箱体和任一项所述的门组件,所述门组件的所述门体和所述箱体之间通过第一铰接件和第二铰接件铰接。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的立体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的俯视图(包括柜板);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的俯视图(除去柜板);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组件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运动轨迹的切线与门体的前壁之间的夹角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运动轨迹的切线与门体的前壁之间的夹角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提供的第一运动轨迹和第二运动轨迹各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两个轨迹的切线之间的夹角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门组件在第一打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门组件在第二打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门组件在第三打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第一轴体和第二轴体的轴心连线与门体的前壁之间的夹角的变化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圆心连线的夹角以及圆心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门组件中参考点的分布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门体的最大开门角度为10°至50°的情况下,第一运动轨迹和第二运动轨迹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各个槽体的切线之间的夹角;
图2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轨迹段与第二轨迹段到前壁的距离的示意图;
图2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轨迹段、第四轨迹段与第五轨迹段到前壁的距离的示意图;
图2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槽体的壁面到前壁的距离的示意图;
图2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槽体的壁面到前壁的距离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第一铰接件;110、第一槽体;111、第一槽部;112、第二槽部;120、第二槽体;121、第三槽部;122、第四槽部;123、第五槽部;130、第一运动轨迹;131、第一轨迹段;132、第二轨迹段;140、第二运动轨迹;141、第三轨迹段;142、第四轨迹段;143、第五轨迹段;
200、第二铰接件;210、第一轴体;220、第二轴体;
300、门体;310、门本体;320、门封;330、柜板;
400、制冷设备;410、箱体;500、环境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能用来限制本申请的范围。
参阅图1至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400包括诸如冰箱、冰柜、冰吧等低温存储设备。当然,制冷设备400也可以是其它具有箱体410和门组件,且要求门组件能够相对于箱体410进行转动的设备。本申请实施例的下述制冷设备400的描述以冰箱为例进行阐述,该举例仅为论述需要,并非对制冷设备400的具体形式进行限定。
当门本体通过铰链组件安装到固定的箱体或门框时,门本体运动过程中可能会与相邻的箱体、橱柜等发生干涉、碰撞,因此,通过铰链组件调整门本体的运动路径,保证门本体可稳定开闭。具有调整门本体的运动路径的铰链组件,在门本体的厚度方向的长度较大,难以适应厚度较薄的门本体,应用场景受限,为解决前述问题,提供本申请实施例的铰链组件,适用于厚度较薄的门本体,还能避免门本体运动过程中与相邻的箱体、橱柜等发生干涉或碰撞。
在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铰链组件进行说明之前,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铰链组件的应用场景进行说明,但本申请实施例的铰链组件的应用场景不局限于列举的应用的场景。
参考图1至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铰链组件可应用于可开合的连接在箱体410的门本体310,用户可以直接观察到门本体310的前壁n;也可以应用于嵌入式安装的门本体310,门本体310的前壁n连接有柜板330,用户可以直接观察到柜板330的前壁,门本体310的前壁n被柜板330的前壁遮盖。在门本体310不配设柜板330的情况下,需要保证门本体310的侧棱不会与相邻的环境结构500发生干涉;在门本体310配设柜板330的情况下,需要保证门本体310的侧棱和柜板330的侧棱均不会与相邻的环境结构500发生干涉;无论门本体310是否配设柜板330,在门本体310的后侧设置有门封320的情况下,需要保证门封320可稳定与箱体410分离,避免门封320受到门本体310与箱体410的挤压力而卡塞。
其中,环境结构500可以理解为墙壁、橱柜、电器等。门本体310的侧棱(下文称为第一侧棱)可以理解为,位于门本体310的前壁n与第一侧壁(门本体310的左侧壁或右侧壁)的连接处,前壁与第一侧壁位于门本体310的相邻侧面,第一侧壁位于门本体310的铰接侧,铰链组件安装在门本体310的铰接侧,门本体310的开合侧与铰接侧在左右方向相对设置,在开合侧,门本体310的前壁n与第二侧壁连接,第二侧壁与第一侧壁在左右方向相对设置。其中,用户通常抓持开合侧的门本体310以开合门本体310。关于第一侧棱:当门本体310的前壁n与第一侧壁相交,该相交处为第一侧棱;当门本体310的前壁n与第一侧壁之间设置有倒角区,倒角区沿高度方向延伸的任意直线均可理解为第一侧棱,第一侧棱不限定为一个固定的棱线,第一侧棱可以在门本体310的前壁n与第一侧壁之间的多个垂线中切换。
同理,关于柜板330的侧棱(下文称为第二侧棱),第二侧棱位于柜板330的前壁与第一壁面(左壁面或右壁面)的连接处,第一壁面与前壁位于柜板330的相邻侧面,第一壁面位于柜板330的铰接侧,铰链组件安装在柜板330的铰接侧,柜板330的开合侧与铰接侧在左右方向相对设置,在开合侧,柜板330的前壁与第二壁面连接,第二壁面与前壁位于柜板330的相邻侧面,第二壁面与第一壁面在左右方向相对设置。关于第二侧棱:当柜板330的前壁与第一壁面相交,该相交处为第二侧棱;当柜板330的前壁与第一壁面之间设置有倒角区,倒角区沿高度方向延伸的任意直线均可理解为第二侧棱,第二侧棱不限定为一个固定的棱线,第二侧棱可以在柜板330的前壁与第一壁面之间的多个垂线中切换。
关于门本体310的门封320的后侧棱(下文称为第三侧棱):门封320的后壁面与门封320的第三侧壁的连接处形成第三侧棱,第三侧壁位于门本体310的铰接侧,以门封320的第三侧棱的位置为参考,确定门封320是否可以顺利开合。同上,第三侧棱可以为后壁面与第三侧壁的相交处,或者,第三侧棱为后壁面与第三侧壁之间的倒角区内的纵向棱线(第三侧棱可在多个纵向棱线之间切换)。
参阅图4和图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铰链组件,该铰链组件应用于箱体410和门本体310之间,铰链组件包括第一铰接件100和第二铰接件200,其中,第一铰接件100设于箱体410和门本体310中的任一者上,第二铰接件200设于箱体410和门本体310中的另一者上,即当第一铰接件100设于箱体410时,第二铰接件200设于门本体310,反之亦然。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铰接件100可以为箱体410或门本体310的一部分,即第一铰接件100与箱体410或门本体310一体成型设置,比如,当第一铰接件100作为门本体310的一部分时,相当于在门本体310上开设有第一槽体110和第二槽体120,即在门本体310的表面向内凹陷以形成第一槽体110和第二槽体120。
第一铰接件100与第二铰接件200设置为双轴双槽的配合结构,第一轴体210在第一槽体110内运动,第二轴体220在第二槽体120内运动,以带动第一铰接件100与第二铰接件200相对打开或相对闭合,当第一铰接件100与第二铰接件200中的一个安装于门本体310,另一个安装在箱体410或门框,则可实现门本体310的开合控制。
下述实施例中,以第一铰接件100和第二铰接件200中的一个设置于门本体310,另一个设置于箱体410为例进行说明。其中,箱体410的前侧设置有开口,门本体310在打开与关闭箱体410的开口状态之间切换。第一铰接件100或第二铰接件200中设置于门本体310(箱体410)的铰接侧,可以理解为,第一铰接件100或第二铰接件200与门本体310(箱体410)一体成型,或者,第一铰接件100或第二铰接件200为独立的零件并安装在门本体310(箱体410)。
继续参阅图4和图5,以及同时参阅图6,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铰接件100采用螺栓、螺钉或铆钉等紧固件固定安装在门本体310的枢转侧,其中,可以在门本体310上开设用于容纳该块状结构的第一铰接件100的安装槽,第一铰接件100嵌设在该安装槽内,该安装槽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铰接件100的稳定性,避免用于安装第一铰接件100的紧固件脱出或损坏。
相当于,门本体310和第一铰接件100组成门体300,即门体300包括门本体310和第一铰接件100,第一铰接件100固定于门本体310,第一铰接件100的前壁和门本体310的前壁n相平气。第一槽体110和第二槽体120设于第一铰接件100(相当于门本体310),第一槽体110和第二槽体120均朝向门体300的前壁弯曲,第一槽体110位于第二槽体120朝向门体300的前壁的一侧。
第二铰接件200设有第一轴体210和第二轴体220,第一轴体210插设于第一槽体110且能够沿第一运动轨迹130在第一槽体110内运动,即第一槽体110为第一轴体210提供导向路径,也即第一槽体110限制第一轴体210的运动轨迹;第二轴体220插设于第二槽体120且能够沿第二运动轨迹140在第二槽体120内运动,即第二槽体120为第二轴体220提供导向路径,也即第二槽体120限制第二轴体220的运动轨迹。当门本体310相对于箱体410转动时,第一轴体210沿第一槽体110运动,第二轴体220沿第二槽体120运动。
参阅图7,具体地,第一槽体110包括相连通的第一槽部111和第二槽部112,第一槽部111绕第一圆心Q1以第一半径R1沿弧形延伸,第二槽部112沿直线或第一椭圆延伸,相当于,第一槽部111为曲线槽,第二槽部112可为直线槽也可为曲线槽。第二槽体120包括相连通的第三槽部121和第四槽部122,第三槽部121绕第一圆心Q1以第二半径R2沿弧形延伸,第四槽部122沿第二椭圆延伸,相当于第三槽部121和第四槽部122均为曲线槽。
一些情况下,第四槽部122的椭圆轨迹在坐标系中的任意点(x,y)满足以下关系:
x=M/sin(θ)*cos(90°-a-θ)-R*sin(a),y=M/sin(θ)*sin(90°-a-θ)
其中,x为该任意点在第一坐标轴X上的坐标值,y为该任意点在第二坐标轴Y上的坐标值,M为第二轴体220的起点在第一坐标轴X上的坐标绝对值,a为门本体310的打开角度,θ为椭圆的长轴和第二坐标轴Y的夹角。在初始位置,第一坐标轴X平行于门本体310的前壁n,第二坐标轴Y垂直于前壁。
第一坐标轴X和第二坐标轴Y所定义坐标系的原点为椭圆的中心。
本申请实施例中,将第一槽部111与第三槽部121设置为同圆心且不同半径的槽结构,第一轴体210在第一槽部111的情况下,第二轴体220位于第三槽部121内,此时,第一轴体210与第二轴体220可沿同心圆路径运动。第一槽部111的终止端设置第二槽部112,使得第一轴体210可从第一槽部111运动到第二槽部112,第三槽部121的终止端设置第四槽部122,使得第二轴体220可从第三槽部121运动到第四槽部122。
第四槽部122沿第一椭圆延伸,向远离第一槽部111和第三槽部121的方向,第一轴体210的中心线与第二轴体220的中心线之间的间距增大,保证门本体310相对于箱体410尽快打开。其中,第二槽部112与第四槽部122的距离增大,可以理解为,第二槽部112与第四槽部122的中心线的间距增大,或者,第二槽部112的轨迹的中心与第四槽部122的轨迹的中心相交。
处于第二槽部112中的第一轴体210以及处于第四槽部122中的第二轴体220相配合,能保证门本体310的侧棱向外移动的距离较小,避免门本体310与相邻的环境结构500发生干涉,在门本体310安装有柜板的情况下,还能保证柜板330的侧棱向外移动的距离较小,避免柜板330的侧棱与相邻的环境结构500发生干涉。
门本体310的第一侧棱向外移动可以理解为沿门本体310的左右方向向远离门本体310的方向移动,如向左门本体310的左侧移动、向右门本体310的右侧移动(左门本体310的铰接侧为左侧,右门本体310的铰接侧为右侧),前述移动均以关门状态的第一侧棱的起始位置为基准,第一侧棱的当前位置到起始位置的距离为第一侧棱移动的距离。
柜板330的第二侧棱向外移动可以理解为沿柜板330的左右方向向远离柜板330的方向移动,如向左门本体310的左侧移动、向右门本体310的右侧移动,前述移动均以关门状态的第二侧棱的起始位置为基准,第二侧棱的当前位置到起始位置的距离为第二侧棱移动的距离。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铰接件100与第二铰接件200在初始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切换,初始位置对应于门本体310处于关门状态,打开位置对应于门本体310相对于箱体410打开,所有的打开角度均可以理解为打开位置。打开角度的测量示例:以处于初始位置的门本体310的前壁n为基准面,当前位置的门本体310的前壁n与基准面的夹角可以理解为打开角度。关于打开位置,打开位置为门本体310相对于箱体410打开的一个或多个位置,第一铰接件100与第二铰接件200打开的角度不作限定,打开位置包括多个打开角度。
在初始位置,第一轴体210位于第一槽部111远离第二槽部112的一端,第二轴体220位于第三槽部121远离第四槽部122的一端,也可以理解为第一轴体210位于第一槽体110的起始端,第二轴体220位于第二槽体120的起始端;在初始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第一轴体210在第一槽体110内运动,第二轴体220在第二槽体120内运动。
在打开位置,第一轴体210位于第一槽部111且第二轴体220位于第三槽部121,或,第一轴体210位于第二槽部112且第二轴体220位于第四槽部122。在第一轴体210位于第一槽部111的情况下,第二轴体220位于第三槽部121,此时,第一铰接件100和第二铰接件200在初始位置与第一打开角度之间;第一轴体210位于第二槽部112且第二轴体220位于第四槽部122,此时第一铰接件100和第二铰接件200在第一打开角度与第二打开角度之间运动。第一轴体210和第二轴体220的位置存在对应关系。第一打开角度大于0°且小于第二打开角度,一些情况下,打开角度的范围可以为大于0°且小于等于130°,与之对应的,第二打开角度小于等于130°,铰链组件应用于门本体310与箱体410之间,门本体310的打开角度可达到130°。
基于第一轴体210在第一槽体110内运动、第二轴体220在第二槽体120内运动,第一轴体210与第一槽体110的相对运动路径以及第二轴体220与第二槽体120的相对运动路径此处不做限定,可根据需要设置相对运动的路径。例如:第一轴体210可在第一槽部111内圆弧轨迹运动或定轴转动,第二轴体220可以在第三槽部121内沿圆弧轨迹运动或定轴转动,第一轴体210与第二轴体220的运动路径多样,不再一一列举,但第一轴体210在第一槽体110中的运动方式、第二轴体220在第二槽体120中的运动方式并不局限于单一方式,通过适当调整第一槽体110和第二槽体120的延伸路径或结构,提供多种相对运动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的铰链组件,第一轴体210在第一槽体110内运动,第二轴体220在第二槽体120内运动,以实现门本体310的开合;第一槽体110的轨迹和第二槽体120的轨迹配合,可减小第一槽体110的外壁与第二槽体120的外壁之间的最大距离,当第一铰接件100与第二铰接件200中的一个安装在门本体310,可减小第一铰接件100前后方向的长度,可适用于厚度较小的门本体310,还能减小门本体310的第一侧棱向外移动的距离,避免门本体310的第一侧棱与相邻的环境结构发生干涉。
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加工误差、装配误差以及设计要求等情况,上述的第一槽部111与第三槽部121沿同心圆弧轨迹延伸,此处的同心圆弧并不要求为严格的同心圆弧,可以为近似同心的圆弧,圆弧也可以近似为圆弧,如第一槽部111的第一圆心与第三槽部121的第一圆心在设定间距内,如设定间距小于等于10mm。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槽体120还包括第五槽部123,第五槽部123设置在第四槽部122远离第三槽部121的一端并与第四槽部122连通,第五槽部123以第三半径R3绕第二圆心Q2沿弧形延伸,相当于,第二槽体120整体为曲线槽。第五槽部123沿圆弧路径延伸,第二轴体220可在第五槽部123内沿圆弧路径运动,以使第一铰接件100与第二铰接件200可打开到第三打开角度,第三打开角度大于第二打开角度。
在第二槽体120设置有第五槽部123的情况下,第二轴体220适于在第二槽体120内沿第五轨迹运动,第五轨迹为以第二圆心Q2为圆心、第三半径R3为半径的圆弧路径,第五轨迹设置在第四轨迹的终止端并与第四轨迹连接。第二轴体220依次沿第三轨迹、第四轨迹和第五轨迹运动,第二轴体220到达第五轨迹的终止端,第一铰接件100与第二铰接件200达到第三打开角度。
可以理解的是,基于第二轴体220沿第五轨迹运动,第一轴体210在第一槽体110内定轴转动,第一轴体210的运动方式简单且第一槽体110的结构简单。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圆心Q2位于第一槽体110的中心线上,也就是,第二圆心Q2在第一轴体210的中心线上,第二轴体220饶第一轴体210转动,此时,第一轴体210在第一槽体110内的位置不做限定,如第一轴体210位于第一槽体110的终止端、第一轴体210位于第二槽部112的终止端或第二槽部112的终止端之前。
一些情况下,第一轴体210在第二轨迹的终止端定轴转动,或者,第一轴体210沿第二轨迹回撤到第一槽体110的预设位置并在预设位置定轴转动。预设位置可以为第一槽部111或第二槽部112中的位置。
第一铰接件100与第二铰接件200从第二打开角度向第三打开角度运动的过程中,第一轴体210在第二槽部112内转动且第二轴体220沿第五槽部123向远离第四槽部122的方向运动,第二轴体220以第一轴体210的中心为圆心。
在第一轴体210位于第一槽体110的终止端的情况下,第一槽体110的终止端可以为第二槽部112的终止端、或者、第二槽部112的终止端连接有延伸槽部,第一槽部111的终止端位于延伸槽部的终止端,延伸槽部的路径不做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槽体110包括第一槽部111和第二槽部112且第二槽体120设置有第五槽部123,在打开位置,第二轴体220可以位于第五槽部123且第一轴体210位于第二槽部112,可简化第一槽部111的结构,还能增大门本体310的打开角度。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铰接件100与第二铰接件200打开的角度大于第二打开角度且小于等于第三打开角度,第一轴体210的中心线与第二轴体220的中心线在前后方向的距离小于等于20mm,以减小第一铰接件100在前后方向的长度,进而适用于厚度较小的门本体310。在打开位置且打开的角度大于第二打开角度且小于等于第三打开角度的情况下,第一轴体210的中心线与第二轴体220的中心线在前后方向的距离大于等于12mm且小于等于17mm,如13mm。
第一铰接件100在门本体310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大于等于15mm且小于等于35mm,门本体310的前后方向的长度(也就是,门本体310的厚度)大于等于15mm且小于等于35mm,其中,第一铰接件100为独立于门本体310的部件或者门本体310一体成型第一铰接件100。第一设定位到门本体310的前壁n的最小距离为1mm,保证槽体的壁厚,第二设定位到门本体310的后侧面的最小距离为1mm,保证槽体的壁厚。利用本申请实施例的铰链组件,门本体310的厚度可控制在大于等于15mm且小于等于35mm,以提供一种超薄的门本体310。
继续参阅图6和图7,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圆心Q1位于预设基准面P、预设基准面P的第一侧或预设基准面P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预设基准面P为门本体310的枢转侧的门封320条的侧棱所在的平面。
即在门本体310的前壁n设有门封320条,门本体310的前壁n为门本体310靠近箱体410的一侧表面,门封320条呈环状设置于门本体310靠近箱体410的一侧表面,因此,门封320条包括靠近枢转侧的门封320条和远离枢转侧的门封320条,靠近枢转侧的门封320条和远离枢转侧的门封320条均沿竖直方式设置,当门体300处于关闭状态时,门封320条与箱体410的壁面相互接触,可实现门体300与箱体410之间的密封配合,一般会通过门封320条的挤压、磁吸等作用来提高密封效果。
通过将第一圆心Q1选择在门本体310的枢转侧的门封320条的侧棱所在的平面、门封320条的侧棱的第一侧或门封320条的侧棱的第二侧,可以保证门封320侧边的点在运动过程中不会超出箱体410的横向基准面1mm,即保证门体300在打开过程中,不会向外偏移过多尺寸,避免门体300与冰箱的安装环境(如橱柜或墙体)发生干涉。
进一步地,预设基准面P的第一侧为门本体310的外侧,预设基准面P的第二侧为门本体310的内侧。
在第一圆心Q1位于预设基准面P的第一侧的情况下,第一圆心Q1到预设基准面P的距离小于第一阈值,该第一阈值可以为10mm,即当第一圆心Q1选择在门本体310的外侧时,第一圆心Q1与预设基准面P之间的距离不宜过大,一般要求不超过10mm,可以设置为9mm、8mm、7mm、6mm等,以保证门封320侧边点运动过程中不超出横向基准面1mm。当第一圆心Q1选择在门本体310的外侧时,优选第一圆心Q1与预设基准面P之间的距离为7mm。
在第一圆心Q1位于预设基准面P的第二侧的情况下,第一圆心Q1到预设基准面P的距离小于第二阈值,第二阈值大于第一阈值,该第二阈值设置为小于20mm,即0mm-20mm;优选第二阈值设置为小于10mm,即0mm-10mm;即当第一圆心Q1选择在门本体310的内侧时,第一圆心Q1与预设基准面P之间的距离不宜过大也不易过小,一般要求不超过10mm,可以设置9mm、8mm、7mm、6mm等,以保证门封320侧边点运动过程中不超出横向基准面1mm。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圆心Q1的位置,需要保证第一槽部111的终止端到门本体310的前壁n的距离大于第三槽部121的起始端到门本体310的前壁n的距离,以及第三槽部121的终止端到门本体310的前壁n的距离大于第三槽部121的起始端到门本体310的前壁n的距离。一些情况下,第一圆心Q1到预设基准面P的距离小于第一槽部111到预设基准面P的最小距离,第一圆心Q1到预设基准面P的距离小于第三槽部121到预设基准面P的最小距离。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圆心Q1位于门本体310的前侧,保证从起始端向终止端,第一槽部111和第三槽部121均向远离门本体310的前壁n的方向延伸,第一槽体110与第二槽体120均朝向门本体310的前侧弯曲。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槽部111与第二槽部112的连接处相切,第一槽部111与第二槽部112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第一过渡段连接,通过第一过渡段使得第一槽部111与第二槽部112相切过渡,保证第一槽部111与第二槽部112顺利过渡,第一轴体210在第一槽部111和第二槽部112之间顺利运动,避免第一轴体210的运动过程出现卡顿。
可以理解的是,第三槽部121与第四槽部122的连接处相切。第三槽部121和第四槽部122可以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第二过渡段连接,通过第二过渡段使得第三槽部121与第四槽部122相切过渡,保证第三槽部121和第四槽部122顺利过渡,第二轴体220在第三槽部121和第四槽部122之间顺利运动,避免第二轴体220的运动过程出现卡顿。
还可以理解的是,第四槽部122与第五槽部123的连接处相切。第四槽部122和第五槽部123可以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第三过渡段连接,通过第三过渡段使得第四槽部122与第五槽部123相切过渡,保证第四槽部122和第五槽部123顺利过渡,第二轴体220在第四槽部122和第五槽部123之间顺利运动,避免第二轴体220的运动过程出现卡顿。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轴体210的直径大于第二轴体220的直径,与之对应的,第一槽体110的宽度大于第二槽体120的宽度,宽度为垂直于中心线的长度。第一轴体210作为主轴、第二轴体220作为辅轴,第一轴体210起到大部分的承载作用,通过加粗第一轴体210的直径,可以加强第一轴体210的结构强度。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轴体210的长度大于第二轴体220的长度,与之对应的,第一槽体110的深度大于第二槽体120的深度。在安装过程中,第一轴体210先插接到第一槽体110的底部,第二轴体220再插接到第二槽体120的底部,第一轴体210先与第一槽体110完成定位,第二轴体220再与第二槽体120完成定位,通过轴向长度不同的设计,可简化第一铰接件100与第二间接件的定位和安装。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槽体110的起始端设置有第一避让槽部,第二槽体120的起始端设置有第二避让槽部,门本体310处于关闭位置,第一轴体210与第一避让槽部的端部设置有第一间隙,第二轴体220与第二避让槽部设置有第二间隙,门本体310处于负角度关门状态,第一轴体210位于第一避让槽部,第二轴体220位于第二避让槽部。
一些情况下,第一避让槽部和第二避让槽部均绕第一圆心Q1,第一避让槽部为以第一半径R1为半径的圆弧槽,第二避让槽部为以第二半径R2为半径的圆弧槽。第一避让槽壁与第一槽部111的延伸轨迹相同,第二避让槽部与第三槽部121的延伸轨迹相同。
参阅图8和图9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中,门体300在打开的过程中,第一轴体210在第一槽体110内沿第一运动轨迹130运动,第二轴体220在第二槽体120内沿第二运动轨迹140运动,第二运动轨迹140的切线与门体300的前壁之间的夹角小于等于65°,且第二运动轨迹140的切线与门体300的前壁之间的夹角逐渐递减,以在门体300的厚度方向上,使第一槽体110的外侧壁与第二槽体120的外侧壁之间的最大距离的范围为15mm-35mm,以适配超薄门体的铰链安装。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门组件,通过在门体300上设置均朝向门体300的前壁弯曲的第一槽体110和第二槽体120,且使第一槽体110位于第二槽体120朝向门体300的前壁的一侧,在门体300打开的过程中,轴体在相应的槽体内沿相应的运动轨迹进行运动,其中,第二轴体220在第二槽体120内沿第二运动轨迹140运动,第二运动轨迹140的切线与门体300的前壁之间的夹角小于等于65°,且第二运动轨迹140的切线与门体300的前壁之间的夹角逐渐递减,以在门体300的厚度方向上,使第一槽体110的外侧壁与第二槽体120的外侧壁之间的最大距离的范围为15mm-35mm。这样设置的槽体所形成的运动轨迹,能够使轴体在相应的槽体内运动时,第二槽体120朝第一槽体110所在的位置靠近,从而可减小第一槽体110和第二槽体120之间的间距,以在门体300的厚度方向上,使第一槽体110的外侧壁与第二槽体120的外侧壁之间的最大距离的范围为15mm-35mm,从而适配门体300厚度减小后的铰链设置。
参阅图10,第一运动轨迹13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轨迹段131和第二轨迹段132,第一轨迹段131绕第一圆心Q1以第一半径沿弧形延伸,第二轨迹段132沿直线或第一椭圆延伸,也即第一运动轨迹130由首尾连接的两段轨迹段组成。第二运动轨迹14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三轨迹段141和第四轨迹段142,第三轨迹段141绕第一圆心Q1以第二半径沿弧形延伸,第二半径大于第一半径,第四轨迹段142沿第二椭圆延伸,相当于第二运动轨迹140也由首尾连接的两段轨迹段组成。
在门体300打开的过程中,第三轨迹段141的切线与门体300的前壁之间的夹角小于等于65°,比如第三轨迹段141的切线与门体300的前壁之间的夹角具体可以为65°、60°、55°、50°或45°等,第四轨迹段142的切线与门体300的前壁之间的夹角小于等于45°,比如第四轨迹段142的切线与门体300的前壁之间的夹角具体可以为45°、40°、30°、27°、26°或20°等。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运动轨迹140还包括第五轨迹段143,第五轨迹段143连接在第四轨迹段142远离第三轨迹段141的一端,相当于第二运功轨迹由依次首尾连接的三段轨迹组成,即包括依次首尾连接的第三轨迹段141、第四轨迹段142和第五轨迹段143。
在门体300打开的过程中,第五轨迹段143靠近第四轨迹段142的一端的切线与门体300的前壁之间的夹角小于等于30°,具体为30°、20°、19°或15°等,第五轨迹段143远离第四轨迹段142的另一端的切线与门体300的前壁之间的夹角小于等于10°,具体为10°、8°、5°或3°等。也即,第五轨迹段143在运动结束的位置,第五运动轨迹的切线与门体300的前壁之间的夹角骤减,即第二槽体120有向第一槽体110倾斜的趋势,进而可以减小第一槽体110和第二槽体120之间的间距,减小第一槽体110和第二槽体120在门体300的厚度方向的安装距离,满足门体300减薄后铰链的安装需求。
继续参阅图8和图10,第二轴体220在初始位置时,第二轴体220的轴心位于第二运动轨迹140上的第一位移点Y1,第一位移点Y1处的切线与门体300的前壁之间的夹角为f1,其中,f1为55°。当第二轴体220由初始位置移动至第二运动轨迹140上的第二位移点Y2,第二位移点Y2处的切线与门体300的前壁之间的夹角为f2,其中,f2为40°。当第二轴体220由第二位移点Y2运动至第三位移点Y3时,第三位移点Y3处的切线与门体300的前壁之间的夹角为f3,其中,f3为26°。当第二轴体220由第三位移点Y3运动至第四位移点Y4时,第四位移点Y4处的切线与门体300的前壁之间的夹角为f4,其中,f4为24°。当第二轴体220由第四位移点Y4运动至第五位移点Y5时,第五位移点Y5处的切线与门体300的前壁之间的夹角为f5,其中,f5为19°。当第二轴体220由第五位移点Y5运动至第六位移点Y6时,第六位移点Y6处的切线与门体300的前壁之间的夹角为f6,其中,f6为8°。当第二轴体220由第六位移点Y6运动至第七位移点Y7时,第七位移点Y7处的切线与门体300的前壁之间的夹角可以小于8°,比如为5°或直接递减至0°。
由此可知,在门体300打开的过程中,第二轴体220沿第二运功轨迹的每一点的切线与门体300的前壁之间的夹角逐渐递减,即f1<f2<f3<f4<f5<f6。这样设置的第二槽体120的运动轨迹,第二槽体120可向第一槽体110靠近,从而可以减小第一槽体110和第二槽体120之间的间距,且由于第二槽体120包围在第一槽体110的外侧,当第二槽体120向第一槽体110靠近时,相当于第二槽体120向门体300的前壁靠近,这样可以减小第二槽体120与门体300的前壁之间的距离,从而可以使用门体300减薄后,门体300上的铰链设置。
进一步地,第三轨迹段141绕第一圆心Q1以第二半径R2沿弧形延伸,第四轨迹段142沿第二椭圆延伸,第五轨迹段143以第三半径R3绕第二圆心Q2沿弧形延伸,第三半径R3小于第二半径R2。
由于第三轨迹段141靠近门体300的前壁设置,因此,当第五轨迹段143的弧形的半径小于第三轨迹段141的弧形时,在第二槽体120远离门体300的前壁的一端,即第五轨迹段143朝向门体300的前壁的弯曲程度更加明显,即第二槽体120与门体300的前壁之间的最远距离可以理解为铰链在门体300上安装的最小距离,因此,通过控制第五轨迹段143的弯曲程度,即控制第二槽体120和门体300的前壁之间的最远距离,可满足超薄门体300的铰链设置。
继续参阅图9和图10,在本申请的另一些方面中,门体300在打开的过程中,第一轨迹段131的切线与门体300的前壁之间的夹角小于等于45°,具体可以为45°、40°、30°或25°等,且第一轨迹段131的切线与门体300的前壁之间的夹角逐渐减小;第二轨迹段132的切线与门体300的前壁之间的夹角小于等于20°,具体可以为20°、15°、13°或12°等。
继续参阅图9和图10,第一轴体210在初始位置时,第一轴体210的轴心位于第一运动轨迹130上的第一位移点X1,第一位移点X1处的切线与门体300的前壁之间的夹角为g1,其中,g1为27°。当第一轴体210由初始位置移动至第一运动轨迹130上的第二位移点X2,第二位移点X2处的切线与门体300的前壁之间的夹角为g2,其中,g2为18°。当第一轴体210由第二位移点X2运动至第三位移点X3时,第三位移点X3处的切线与门体300的前壁之间的夹角为g3,其中,g3为15°。当第一轴体210由第三位移点X3运动至第四位移点X4时,第四位移点X4处的切线与门体300的前壁之间的夹角为g4,其中,g4为13°。当第一轴体210由第四位移点X4运动至第五位移点X5时,第五位移点X5处的切线与门体300的前壁之间的夹角为g5,其中,g5为13°。并且,第二轨迹段132的延伸段与门体300的前壁之间的夹角为g6,其中,g6为13°。
本实施例是以第二轨迹段132沿直线延伸为例进行附图说明,因此,不论是第二轨迹段132上的位移点,还是第二轨迹段132的延伸段上的位移点,在门体300的打开过程中,各位移点与门体300的前壁之间的夹角均不变。
在第二槽部112沿直线延伸的情况下,关于“第二槽部112的轨迹的中心与第四槽部122的轨迹的中心相交”,可以理解为,第二槽部112的第一中心线与第四槽部122的第一椭圆的中心相交,第二轨迹段132的第一中心线穿过第一椭圆的中心,第一轴体210运动的第一中心线与第二轴体220运动的第四轨迹段142的中心相交叉,以利用米形滑道的原理;在第二槽部112沿第二椭圆延伸的情况下,第二槽部112的第二椭圆的中心与第四槽部122的第一椭圆的中心相交,形成米字滑道,以便门体顺利打开。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轴体210在第二槽部112内走过第一长度,第二轴体220在第四槽部122内走过第二长度,第二长度大于第一长度。也就是,第四轨迹段142的长度大于第二轨迹段132的长度,保证顺利开关门。
由此可知,在门体300打开的过程中,第一轴体210沿第二运功轨迹的每一点的切线与门体300的前壁之间的夹角逐渐递减,即g1<g2<g3<g4=g5=g6。这样设置的第二槽体120的运动轨迹,第二槽体120可向第一槽体110靠近,从而可以减小第一槽体110和第二槽体120之间的间距,且由于第二槽体120包围在第一槽体110的外侧,当第二槽体120向第一槽体110靠近时,相当于第二槽体120向门体300的前壁靠近,这样可以减小第二槽体120与门体300的前壁之间的距离,从而可以使用门体300减薄后,门体300上的铰链设置。
当第二轨迹段132沿第一椭圆延伸时,随着门体300的打开过程,第二轨迹段132上的各个位移点的切线与门体300的前壁之间的夹角则逐渐递减,其目的是将第一槽体110设置为朝向门体300的前壁的方向弯曲,从而减小第一槽体110与门体300的前壁之间的距离。
继续参阅图10,以及同时参阅图11,在本申请的一些方面中,第一轴体210和第二轴体220在同步运动过程中,第一轨迹段131的切线与第二运动轨迹140的切线之间的夹角逐渐增大,第二轨迹段132的切线和中心线中的任一者与第二运动轨迹140的切线之间的夹角逐渐减小,以在门体300的厚度方向上,使第一槽体110的外侧壁与第二槽体120的外侧壁之间的最大距离范围为15mm-35mm。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门组件,通过在门体300上设置第一槽体110和第二槽体120,并在第二铰接件200上设置第一轴体210和第二轴体220,第一轴体210插设于第一槽体110且能够在第一槽体110内运动;第二轴体220插设于第二槽体120且能够在第二槽体120内运动。这样设置的第一槽体110和第二槽体120,当第一轴体210和第二轴体220在相应的槽体内同步运动过程时,第一轨迹段131的切线与第二运动轨迹140的切线之间的夹角逐渐增大,第二轨迹段132的切线和中心线中的任一者与第二运动轨迹140的切线之间的夹角逐渐减小,以在门体300的厚度方向上,使第一槽体110的外侧壁与第二槽体120的外侧壁之间的最大距离范围为15mm-35mm,相比于相关技术中槽体的宽度,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供轴体导向运动的槽体,能够减小第一槽体110与第二槽体120之间的距离,当第一槽体110与第二槽体120沿门体300的厚度方向设置时,可减小门体300厚度,以适配超薄门体的铰链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轴体210和第二轴体220在同步运动过程中,第一轨迹段131的切线与第三轨迹段141的切线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10°且小于等于50°,具体可以为15°、20°、25°、35°或45°等,进一步地,第一轨迹段131的切线与第三轨迹段141的切线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20°且小于等于40°。
第二轨迹段132的切线和中心线中的任一者与第四轨迹段142的切线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20°且小于等于60°,具体可以为25°、30°、35°、45°或55°等,进一步地,第二轨迹段132的切线和中心线中的任一者与第四轨迹段142的切线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20°且小于等于40°。
由于第五轨迹段143连接在第四轨迹段142远离第三轨迹段141的一端,相当于,第五轨迹段143以第二轨迹段132的结束端为圆点,以第二轨迹段132的结束端与第四轨迹段142的结束端之间距离为半径所形成的圆弧进行延伸。
因此,第一轴体210和第二轴体220在同步运动过程中,第二轨迹段132的切线和中心线中的任一者与第五轨迹段143靠近起始端的切线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20°且小于等于60°,具体可以为25°、30°、35°、45°或55°等。第二轨迹段132的切线和中心线中的任一者与第五轨迹段143靠近结束端的切线之间的夹角小于等于10°,具体可以为9°、8°、6°、5°、1°,甚至为0°。
参阅图11,第一轴体210在第一槽体110内运动时,第一轴体210的轴心在不同位置有相应的位移点,即沿着第一运动轨迹130设有第一位移点X1、第二位移点X2、第三位移点X3、第四位移点X4和第五位移点X5。
第二轴体220在第二槽体120内运动时,第二轴体220的轴心在不同位置有相应的位移点,即沿着第二运动轨迹140设有第一位移点Y1、第二位移点Y2、第三位移点Y3、第四位移点Y4、第五位移点Y5、第六位移点Y6运动和第七位移点Y7。
其中,第一位移点X1处的切线与第一位移点Y1处之间的切线之间的夹角为h1,其中,h1为20°。第二位移点X2处的切线与第二位移点Y2处之间的切线之间的夹角为h2,其中,h1为27°。第三位移点X3处的切线与第三位移点Y3处的切线之间的夹角为h3,其中,h3为30°。第四位移点X4处的直线与第四位移点Y4处的切线之间的夹角为h4,其中,h4为37°。第五位移点X5处的直线与第五位移点Y5处的切线之间的夹角为h5,其中,h5为32°。第五位移点X5处的延长线与第六位移点Y6处的切线之间的夹角为h6,其中,h6为8°。
由此可知,第一轴体210和第二轴体220在同步运动过程中,第一轨迹段131的切线与第二运动轨迹140的切线之间的夹角逐渐增大,第二轨迹段132的切线和中心线中的任一者与第二运动轨迹140的切线之间的夹角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即h1<h2<h3<h4,且h4>h5>h6。
参阅图10,以及图11至图15,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中,门体300在打开过程中,第一轴体210和第二轴体220的轴心连线与门体300的前壁之间的夹角先逐渐减小后逐渐增大,以在门体300的厚度方向上,使第一槽体110的外侧壁与第二槽体120的外侧壁之间的最大距离的范围为15mm-35mm。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门组件,通过在门体300上设置第一槽体110和第二槽体120,并在第二铰接件200上设置第一轴体210和第二轴体220,第一轴体210插设于第一槽体110且能够在第一槽体110内运动;第二轴体220插设于第二槽体120且能够在第二槽体120内运动。当门体300在打开过程中,第一轴体210和第二轴体220的轴心连线与门体300的前壁之间的夹角先逐渐减小后逐渐增大,以在门体300的厚度方向上,使第一槽体110的外侧壁与第二槽体120的外侧壁之间的最大距离的范围为15mm-35mm,这样设置的供轴体进行运动的相应槽体,在开门初始阶段,门体运动速度较小,即便门体的侧棱与相邻的环境结构的间隙较小,也不会因门体振动等因素发生干扰、碰撞,保证门本体的打开更加顺畅,在开门结束阶段,能够确保门体打开较大的角度,方便用户存放物品,虽然满足门体较大的开门角度,但是在门体300的厚度方向上,使第一槽体110的外侧壁与第二槽体120的外侧壁之间的最大距离的范围为15mm-35mm,当第一槽体110和第二槽体120沿门体300的厚度方向设置在门体300上时,可缩小门体300的厚度,以适配厚度减薄后的门体300的铰链安装。
参阅图11、图12和图15,门体300在第一打开角度的过程中,第一轴体210和第二轴体220的轴心连线与门体300的前壁之间的夹角小于等于20°,具体可以为20°、19°、17°15°或10°。其中,第一打开角度大于等于10°且小于等于50°,即第一打开角度可以为10°、15°、20°、25°或30°等,本申请实施例中优选该第一打开角度为25°。
另外,第一铰接件100与第二铰接件200打开的角度小于等于第一打开角度,第一轴体210的中心线与第二轴体220的中心线在前后方向的距离小于等于10mm,以减小第一槽体110与第二槽体120的距离,减小第一铰接件100在前后方向的长度,适用于厚度较小的门本体310。在打开位置,且打开角度小于等于第一打开角度的情况下,第一轴体210的中心线与第二轴体220的中心线在前后方向的距离大于等于4mm且小于等于8mm,如5mm。
可以理解的是,在初始位置,第一轴体210的中心线与第二轴体220的中心线在前后方向的距离小于2.5mm,以减小第一槽体110与第二槽体120的距离,减小第一铰接件100在前后方向的长度,适用于厚度较小的门本体310。一些情况下,在初始位置,第一轴体210的中心线与第二轴体220的中心线在前后方向的距离大于等于1mm且小于等于2mm,如1.5mm。
参阅图13和图15,门体300在第二打开角度的过程中,第一轴体210和第二轴体220的轴心连线与门体300的前壁之间的夹角小于等于45°具体可以为45°、40°、35°30°或20°。其中,第二打开角度大于等于60°且小于等于95°,即第二打开角度可以为60°、65°、70°、75°或80°等,本申请实施例中优选该第一打开角度为70°。
另外,在第二打开角度时,第一轴体210的中心线与第二轴体220的中心线在前后方向的距离小于等于10mm,以减小第一槽体110与第二槽体120的最前端与最后端的距离,减小第一铰接件100在前后方向的长度,适用于厚度较小的门本体310。
参阅图14和图15,门体300在第三打开角度的过程中,第一轴体210和第二轴体220的轴心连线与门体300的前壁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90°,具体可以为90°、95°、100°或105°。其中,第三打开角度大于等于100°,即第三打开角度可以为100°、105°、110°、115°或130°等,本申请实施例中优选该第一打开角度为100°。
另外,在第三打开角度时,第一轴体210的中心线与第二轴体220的中心线在前后方向的距离小于等于20mm,以减小第一铰接件100在前后方向的长度,进而适用于厚度较小的门本体310。在打开位置且打开的角度大于第二打开角度且小于等于第三打开角度的情况下,第一轴体210的中心线与第二轴体220的中心线在前后方向的距离大于等于12mm且小于等于17mm,如13mm。
其中,在门体300打开的过程中,第一轨迹段131的切线与门体300的前壁之间的夹角小于等于45°,具体可以为45°、40°、30°或25°等,且第一轨迹段131的切线与门体300的前壁之间的夹角逐渐减小;第二轨迹段132的切线与门体300的前壁之间的夹角小于等于20°,具体可以为20°、15°、13°或12°等。
参阅图15,第一轴体210在第一槽体110内运动时,第一轴体210的轴心在不同位置有相应的位移点,即沿着第一槽体110的中心线(也即上述或下述的第一运动轨迹130)设有第一位移点X1、第二位移点X2、第三位移点X3、第四位移点X4和第五位移点X5。
第二轴体220在第二槽体120内运动时,第二轴体220的轴心在不同位置有相应的位移点,即沿着第二槽体120的中心线(也即上述或下述的第二运动轨迹140)设有第一位移点Y1、第二位移点Y2、第三位移点Y3、第四位移点Y4、第五位移点Y5、第六位移点Y6运动和第七位移点Y7。
并且,第一位移点X1与第一位移点Y1之间的连线为两个轴体在相应槽体内对应位置的轴心连线,即为第一连线m1;第二位移点X2与第二位移点Y2之间的连线记为第二连线m2;第三位移点X3与第三位移点Y3之间的连线记为第三连线m3,第四位移点X4与第四位移点Y4之间的连线记为第四连线m4;第五位移点X5与第五位移点Y5之间的连线记为第五连线m5;第五位移点X5与第六位移点Y6之间的连线记为第六连线m6;第五位移点X5与第七位移点Y7之间的连线记为第七连线m7。
其中,第一连线m1与门体300的前壁n之间的夹角为e1,其中,该夹角e1为3°。第二连线m2与门体300的前壁n之间的夹角为e2,其中,该夹角e2为5°。第三连线m3与门体300的前壁n之间的夹角为e3,其中,该夹角e3为17°。第四连线m4与前壁之间的夹角为e4,其中,该夹角e4为17°。第五连线m5与门体300的前壁n之间的夹角为e5,其中,该夹角e4为38°。第六连线m6与门体300的前壁n之间的夹角为e6,其中,该夹角e6为60°。第七连线m7与门体300的前壁n之间的夹角为e7,其中,该夹角e7为90°。
由此可知,门体300在打开过程中,第一轴体210和第二轴体220的轴心连线与门体300的前壁之间的夹角先逐渐减小后逐渐增大,即e1<e2<e3<e4<e5<e6,其中,在e1和e2的两个夹角之间的位置,存在第一轴体210和第二轴体220的轴心连线与门体300的前壁之间的夹角为0,相当于第一轴体210和第二轴体220的轴心连线与门体300的前壁平行。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门体300在第一打开角度的过程中,第一轴体210和第二轴体220的轴心连线与门体300的前壁之间的夹角先减小至0°后再逐渐增大。由于门体300在关闭状态下,即初始位置时,第一轴体210和第二轴体220在门体300的厚度方向上存在一定的高度差,以使第一轴体210和第二轴体220的轴心连线与门体300的前壁之间存在大约为3°至5°的夹角,当门体300由初始位置向第一开门角度移动时,第一轴体210和第二轴体220的轴心连线与门体300的前壁先趋于平行,然后再逐渐增大。
具体地,门体300在第一打开角度时,第一轴体210运动至第一槽部111靠近第二槽部112的一端,第二轴体220运动至第三槽部121靠近第四槽部122的一端;门体300在第二打开角度时,第一轴体210运动至第二槽部112远离第一槽部111的一端,第二轴体220运动至第四槽部122远离第三槽部121的一端。门体300在第三打开角度时,第一轴体210绕自身的轴线旋转,第二轴体220运动至第五槽部123背离第四槽部122的一端。
参阅图16,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槽部111的起点与第一圆心之间的连线为t1,第三槽部121的起点与第一圆心之间的连线为t2,其中,t1与t2之间的夹角j大于等于1°且小于等于90°,具体地,夹角j可以为5°、10°、23°、25°、30°或35°等其他在1°至90°之间地任意角度值,进一步地,t1与t2之间的夹角j大于等于20°且小于等于25°。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轨迹段131所对应的圆心角i大于等于20°且小于等于60°,其中,圆心角i可以大于等于40°且小于等于50°,具体地,圆心角i可以为20°、30°、40°、45°、50°、或60°等,优选圆心角i为40°或45°。
继续参阅图7和图10,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中,沿远离第三槽部121的方向,第四槽部122的曲率半径逐渐递增,以在门体300的厚度方向上,使第一槽体110的外侧壁与第二槽体120的外侧壁之间的最大距离的范围为15mm-35mm。其中,曲率K的倒数是曲率半径R,即R=1/K,相当于沿远离第三槽部121的方向,第四槽部122的曲率逐渐递减,曲率表征曲线偏离直线的程度,也即第四槽部122的偏离程度逐渐变小,相比于现有技术中沿直线延伸的槽部,这样设置能够使门体300由初始位置切换至打开位置时,第二槽体120所形成的第二运动轨迹有向第一槽体110所形成的第一运动轨迹130靠近的趋势,从而可减小相应位置下第一槽体110的外侧壁与第二槽体120的外侧壁之间的距离,当第一槽体110和第二槽体120沿门体100的厚度方向设置在门体300时,可以满足超薄门体300的设置要求。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门组件,通过在门体300上设置第一槽体110和第二槽体120,在第二铰接件200上设置第一轴体210和第二轴体220,使第一轴体210插设于第一槽体110且能够沿第一槽体110运动,第二轴体220插设于第二槽体120且能够沿第二槽体120运动,并使第二槽体120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三槽部121和第四槽部122,第三槽部121绕第一圆心以第二半径形成的弧形延伸,第四槽部122沿第二椭圆延伸,沿远离第三槽部121的方向,第四槽部122的曲率半径逐渐递增,以在门体300的厚度方向上,使第一槽体110的外侧壁与第二槽体120的外侧壁之间的最大距离的范围为15mm-35mm。其中,曲率K的倒数是曲率半径R,即R=1/K,相当于沿远离第三槽部121的方向,第四槽部122的曲率逐渐递减,曲率表征曲线偏离直线的程度,也即第四槽部122的偏离程度逐渐变小,相比于现有技术中沿直线延伸的槽部,这样设置能够使门体300由初始位置切换至打开位置时,第二槽体120所形成的第二运动轨迹有向第一槽体110所形成的第一运动轨迹130靠近的趋势,从而可减小相应位置下第一槽体110的外侧壁与第二槽体120的外侧壁之间的距离,当第一槽体110和第二槽体120沿门体100的厚度方向设置在门体300时,可以满足超薄门体300的设置要求。
其中,第五槽部123的曲率半径小于第三槽部121的曲率半径。由于沿远离第三槽部121的方向,第四槽部122的曲率半径逐渐递增,再当第五槽部123的曲率半径小于第三槽部121的曲率半径时,相当于第五槽部123向第一槽体110的弯曲程度加重,也即在第二槽体120的端部,第二槽体120的第五槽部123与第一槽体110之间的间距减小,也即在第二槽体120靠近端部的位置,第二槽体120和第一槽体110之间的跨度减小,进一步满足门体300减薄的需求。
进一步地,第三槽部121的曲率半径大于等于第一预设曲率半径;第五槽部123的曲率半径小于等于第二预设曲率半径,且第二预设曲率半径小于第一预设曲率半径;第四槽部122靠近第三槽部121一端的曲率半径小于第一预设曲率半径,第四槽部122靠近第五槽部123一端的曲率半径大于第二预设曲率半径。
相当于,第三槽部121的曲率半径可以大于第一预设曲率半径,第三槽部121的曲率半径越大,相应地第三槽部121的曲率越小,第三槽部121越趋近于直线,这样第三槽部121倾斜设于第一铰接件100,可以减小第一铰接件100的宽度尺寸,更适于门体300的厚度减小。
第五槽部123的曲率半径可以小于第二预设曲率半径,第五槽部123的曲率半径越小,相应地第五槽部123的曲率越大,第五槽部123的弯曲程度越明显,这样第五槽体能够更趋近于第一槽体110,从而缩小第一槽体110和第二槽体120之间的间距,也即减小第一铰接件100的宽度尺寸,即将第二槽体120的两端抵接在第一铰接件100的边缘,第一槽体110和第二槽体120之间的最大跨度决定第一铰接件100的宽度,更适于超薄门体300的铰链安装。
由于第三槽部121、第四槽部122和第五槽部123的连接处均相切,因此,相当于第三槽部121的结束端的曲率半径与第四槽部122的起始端的曲率半径相等,也即第三槽部121的结束端为第四槽部122的起始端,而后第四槽部122靠近第三槽部121一端的曲率半径小于第一预设曲率半径,以使第三槽部121向第四槽部122逐渐圆弧过渡,保证开门过程更加稳定,避免发生卡顿。
同样,第四槽部122的结束端的曲率半径与第五槽部123的起始端的曲率半径相同,也即第三槽部121的结束端为第四槽部122的起始端,而后第四槽部122靠近第五槽部123一端的曲率半径大于第二预设曲率半径,以使第五槽部123向靠近第一槽体110的方向倾斜,以减小第五槽部123的结束端和第一槽体110之间的间距,从而满足门体300减薄后的铰链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预设曲率半径为R2,其中,30mm≤R2≤34mm,即R2的取值可以为30mm至34mm之间的任一整数,即30mm、31mm、32mm、33mm或34mm,R2的取值也可以为30mm至34mm之间的任一有理数,即30.1mm、32.65mm或33.52mm等,优选第一预设曲率半径R2为32mm。
第二预设曲率半径为R3,其中,10mm≤R3≤14mm,即R3的取值可以为12mm至14mm之间的任一整数,即10mm、11mm、12mm、13mm或14mm,R3的取值也可以为10mm至14mm之间的任一有理数,即10.1mm、12.65mm或13.52mm等,优选第一预设曲率半径R3为12mm。
参阅图17,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将第三槽部121的起点记为第一参考点G1,第三槽部121的终点或第四槽部122的起点记为第二参考点G2,第四槽部122的终点或第五槽部123的起点记为第三参考点G3,第五槽部123的终点记为第四参考点G4;
第一参考点G1与第二参考点G2之间的连线构成第一参考线S1,第二参考点G2与第三参考点G3之间的连线构成第二参考线S2,第三参考点G3与第四参考点G4之间的连线构成第三参考线S3,第一参考线S1与第二参考线S2之间的夹角为∠A,第二参考线S2与第三参考线S3之间的夹角为∠B,其中,∠A=∠B。
当第一槽体110的延伸趋势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将第一参考线S1与第二参考线S2之间的夹角,以及第二参考线S2与第三参考线S3之间的夹角设置为相等,相当于第二槽体120向第一槽体110的方向靠近,从而能够保证第一槽体110和第二槽体120之间的间距减小,从而通过减小第一槽体110和第二槽体120之间的间距,以缩小第一铰链的体积,从而满足超薄门体300的使用。
参阅图18,在本申请的一些方面中,门体300由初始位置切换至最大开门角度时,第一运动轨迹130绕第一圆心Q1以第一半径R1为圆弧延伸,第二运动轨迹140绕第一圆心Q1以第二半径R2为圆弧延伸,第二半径R2大于第一半径R1,其中,最大开门角度的范围为10°至50°。相当于在门体300的最大开门角度为10°至50°的情况下,第一运动轨迹130和第二运动轨迹140是以第一圆心为转动中心的同心圆。这样,当第一槽体110所限定的第一运动轨迹130的位置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相比于直线运动轨迹,设置第二槽体120所形成的第二运动轨迹140,在门体300由初始位置切换至最大开门角度时,第二运动轨迹140有向第一运动轨迹130靠近的趋势,从而可减小相应位置下第二运动轨迹140和第一运动轨迹130之间的间隙,也即减小第二槽体120和第一槽体110之间的间距,当第一槽体110和第二槽体120沿门体100的厚度方向设置在门体300时,可以满足超薄门体300的设置要求。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门组件,通过在门体300上设置第一槽体110和第二槽体120,并在第二铰接件200上设置第一轴体210和第二轴体220,使第一轴体210插设于第一槽体110且能够在第一槽体110内沿第一运动轨迹130运动,使第二轴体220插设于第二槽体120且能够在第二槽体120内沿第二运动轨迹140运动。在门体300的最大开门角度为10°至50°的情况下,第一运动轨迹130绕第一圆心以第一半径为圆弧延伸,第二运动轨迹140绕第一圆心以第二半径为圆弧延伸,第二半径大于第一半径。相当于在门体300的最大开门角度为10°至50°的情况下,第一运动轨迹130和第二运动轨迹140是以第一圆心为转动中心的同心圆,这样,当第一槽体110所限定的第一运动轨迹130的位置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相比于直线运动轨迹,设置第二槽体120所形成的第二运动轨迹140,在门体300由初始位置切换至最大开门角度时,第二运动轨迹140有向第一运动轨迹130靠近的趋势,从而可减小相应位置下第二运动轨迹140和第一运动轨迹130之间的间隙,也即减小第二槽体120和第一槽体110之间的间距,当第一槽体110和第二槽体120沿门体100的厚度方向设置在门体300时,可以满足超薄门体300的设置要求。
在门体300的最大开门角度为10°至50°的情况下,第一轨迹段131绕第一圆心Q1以第一半径R1为圆弧延伸,第三轨迹段141绕绕第一圆心Q1以第二半径R2为圆弧延伸。
相当于,第一运动轨迹130和第二运动轨迹140均由首尾连接的两段轨迹段组成,在门体300的最大开门角度为10°至50°的情况下,第一运动轨迹130的初始轨迹段(第一轨迹段131)和第二运动轨迹140的初始轨迹段(第三轨迹段141)配合运动,均以第一圆心Q1为转动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在当第一轨迹段131的位置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相比于直线运动轨迹,第三轨迹段141有向第一轨迹段131靠近的趋势,从而可减小第一轨迹段131和第三轨迹段141之间的间隙,也即减小第二槽体120和第一槽体110初始段之间的间距,当第一槽体110和第二槽体120设置在门体300时,可以满足超薄门体300的设置要求。
这样设置,使第二轨迹段132和第四轨迹段142可以沿其他路径进行延伸,无需过多地限制,比如第二轨迹段132可以沿直线延伸。
进一步的,在第一槽体110的位置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为了使第二槽体120与第一槽体110平滑过渡,将第二轨迹段132设置为沿直线延伸或第一椭圆延伸。为了使将第四轨迹段142沿第二椭圆延伸。
另外,在第一轴体210沿第二轨迹段132运动,第二轴体220沿第四轨迹段142运动的情况下,门体300的开门角度大于等于60°且小于等于95°。相当于,当门体300的开门角度达到95°的情况下,相当于已经满足冰箱门体300的开门要求,通过该第一轴体210与第一槽体110配合,以及第二轴体220与第二槽体120配合能够实现门体300打开,并且能够减小第一槽体110和第二槽体120的安装空间,以适配超薄门体300的安装。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运动轨迹140还包括第五轨迹段143,第五轨迹段143连接在第四轨迹段142远离第三轨迹段141的一端,第五轨迹段143以第二轨迹段132的结束端为圆点,以第二轨迹段132的结束端与第四轨迹段142的结束端之间距离为半径所形成的圆弧进行延伸,以使门体300的最大开门角度为100°至130°。
相当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门组件,通过在第二运动轨迹140中设置第五轨迹段143,并使第五轨迹段143连接在第四轨迹段142远离第三轨迹段141的一端,第五轨迹段143以第二轨迹段132的结束端为圆点,以第二轨迹段132的结束端与第四轨迹段142的结束端之间距离为半径所形成的圆弧进行延伸。即当门体300的开门角度达到95°的情况下,继续转动门体300,第一轴体210在第一槽体110内的轨迹不在延伸,可以在第一槽体110的结束端进行自转,以使第二轴体220在第二槽体120内沿第二轨迹段132继续运动,将门体300继续打开至100°至130°的范围,如门体300打开为105°、110°或120°等。
参阅图19,本申请的一些方面中,第一槽体110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槽部111和第二槽部112,第一槽部111绕第一圆心Q1以第一半径R1沿弧形延伸,第二槽部112沿直线或第一椭圆延伸,第二槽体120为曲线槽;相当于第一槽体110由相互连通的两部分组成。
其中,第一槽部111的中心线的切线与第二槽体120的中心线的切线之间的夹角逐渐增大,第二槽部112的中心线的切线和中心线中的任一者与第二槽体120的中心线的切线之间的夹角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以在第一铰接件100的厚度方向上,使第一槽体110的外侧壁与第二槽体120的外侧壁之间的最大距离小于等于35mm。这样设置,当第一槽体110的位置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第二槽体120的后段有向第一槽体110靠近的趋势,从而可减小第一槽体110和第二槽体120之间的最大跨度,以在第一铰接件100的厚度方向上,使第一槽体110的外侧壁与第二槽体120的外侧壁之间的最大距离小于等于35mm,当第一槽体110和第二槽体120沿厚度方向设置在门体300时,可满足超薄门体的铰链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组件,通过在第一铰接件100上开设第一槽体110和第二槽体120,并在第二铰接件200上设置第一轴体210和第二轴体220,使第一轴体210插设于第一槽体110且能够在第一槽体110内运动,使第二轴体220插设于第二槽体120且能够在第二槽体120内运动,其中,第一槽体110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槽部111和第二槽部112,第一槽部111绕第一圆心以第一半径沿弧形延伸,第二槽部112沿直线或第一椭圆延伸,第二槽体120为曲线槽;第一槽部111的中心线的切线与第二槽体120的中心线的切线之间的夹角逐渐增大,第二槽部112的中心线的切线和中心线中的任一者与第二槽体120的中心线的切线之间的夹角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这样设置,当第一槽体110的位置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第二槽体120的后段有向第一槽体110靠近的趋势,从而可减小第一槽体110和第二槽体120之间的最大跨度,以在第一铰接件100的厚度方向上,使第一槽体110的外侧壁与第二槽体120的外侧壁之间的最大距离小于等于35mm,当第一槽体110和第二槽体120沿厚度方向设置在门体300时,可满足超薄门体的铰链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槽部111的中心线的切线与第三槽部121的中心线的切线之间的夹角大于10°且小于50°,即第一槽部111的中心线的切线与第三槽部121的中心线的切线之间的夹角可以为20°、25°、27°、30°或40°,第一槽部111的中心线的切线与第三槽部121的中心线的切线之间的夹角优选为27°。
并且,第二槽部112的中心线的切线和中心线中的任一者与第四槽部122的起始端的中心线的切线之间的夹角为α(图中未示出),即当第二槽部112沿直线延伸时,第二槽部112的中心线为直线,第二槽部112的中心线与第四槽部122的起始端的中心线的切线之间的夹角为α;当第二槽部112沿第一椭圆延伸时,第二槽部112的中心线为曲线,第二槽部112的中心线的切线与第四槽部122的起始端的中心线的切线之间的夹角为α。第二槽部112的中心线的切线和中心线中的任一者与第四槽部122的结束端的中心线的切线之间的夹角为β(图中未示出),其中,α>β。
进一步地,第二槽部112的中心线的切线和中心线中的任一者与第四槽部122的起始端的中心线的切线之间的夹角α大于20°且小于60°,即夹角α可以为30°、37°、40°或50°等,优选夹角α为37°。
进一步地,第二槽部112的中心线的切线和中心线中的任一者与第四槽部122的结束端的中心线的切线之间的夹角β大于15°且小于55°,即夹角β可以为25°、30°、32°、40°或50°,优选夹角β为32°。
参阅图19,第一轴体210在第一槽体110内运动时,第一轴体210的轴心在不同位置有相应的位移点,即沿着第一槽体110的中心线设有第一位移点X1、第二位移点X2、第三位移点X3、第四位移点X4和第五位移点X5。
第二轴体220在第二槽体120内运动时,第二轴体220的轴心在不同位置有相应的位移点,即沿着第二槽体120的中心线设有第一位移点Y1、第二位移点Y2、第三位移点Y3、第四位移点Y4、第五位移点Y5、第六位移点Y6运动和第七位移点Y7。
其中,第一位移点X1处的切线与第一位移点Y1处之间的切线之间的夹角为θ1,其中,θ1为20°。第二位移点X2处的切线与第二位移点Y2处之间的切线之间的夹角为θ2,其中,θ1为27°。第三位移点X3处的切线与第三位移点Y3处的切线之间的夹角为θ3,其中,θ3为30°。第四位移点X4处的直线与第四位移点Y4处的切线之间的夹角为θ4,其中,θ4为37°。第五位移点X5处的直线与第五位移点Y5处的切线之间的夹角为θ5,其中,θ5为32°。第五位移点X5处的延长线与第六位移点Y6处的切线之间的夹角为θ6,其中,θ6为8°。
由此可知,第一轴体210和第二轴体220在同步运动过程中,第一槽部111的中心线的切线与第二槽体120的中心线的切线之间的夹角逐渐增大,第二槽部112的切线和中心线中的任一者与第二运动轨迹140的切线之间的夹角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即θ1<θ2<θ3<θ4,且θ4>θ5>θ6。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槽体120还包括第五槽部123,第五槽部123绕第二圆心以第二半径沿圆弧延伸,第二半径大于第一半径,第一半径可以大于5mm,如6mm、10mm、15mm或20mm等,其中,第一半径可设置为15-30mm,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半径采用21mm。第二半径可以大于20mm,如25mm、30mm、35mm或40mm等,其中,第二半径可设置为20-40mm,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半径采用29.5mm。
其中,第二槽部112的中心线的切线和中心线中的任一者与第五槽部123的中心线的切线之间的夹角小于10°。也即在运动末端的时候,第二槽部112的中心线的切线和中心线中的任一者与第五槽部123的中心线的切线之间的夹角可以为9°、8°、7°或1°等,本申请实施例中,优选第二槽部112的中心线的切线和中心线中的任一者与第五槽部123的中心线的切线之间的夹角为1°。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门体300打开的过程中,第一运动轨迹130的切线和第二运动轨迹140的切线分别与门体300的前壁之间的夹角逐渐递减。第一运动轨迹130的切线与门体300的前壁之间的夹角小于45°,第二运动轨迹140的切线与门体300的前壁之间的夹角小于60°。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门本体310的厚度大于等于20mm且小于等于35mm,满足超薄门体300的设置要求,本申请的铰链的结构以及轨迹设置,均以满足该尺寸下的超薄门体300而设置。具体地,门本体310的厚度为25mm、30mm、32mm或者其他尺寸。
参考图20和图21所示,基于第一轴体210和第二轴体220的动态轨迹进行说明。
参考图20所示,在第一轨迹段131,第一轴体210的中心到前侧面的距离从第一距离a1增大至第二距离a2,第一距离a1为大于等于4mm且小于等于7.8mm,优选为6.5mm,第二距离a2为大于等于8mm且小于等于13mm,优选为9mm,第一轴体210逐渐远离前侧面。在第一轨迹段131的起始位置,第一轴体210的中心到门本体310的前侧面的距离最小值为1mm,此时第一槽体110的最前端可与前侧面共面。
其中,第一距离a1可以大于等于6mm且小于等于7mm,第二距离a2可以大于等于8mm且小于等于10mm。
参考图21所示,在第三轨迹段141,第二轴体220的中心到前侧面的距离从第三距离a3增大至第四距离a4,第三距离a3大于等于4mm且小于等于7mm,优选为5.3mm,第四距离a4为大于等于13mm且小于等于18mm,优选为15mm。在第三轨迹段141的起始位置,第二轴体220的半径为3mm,第二轴体220的中心到门本体310的前侧面的距离最小值为1mm,此时第二槽体120的最前端可与前侧面共面。
其中,第三距离a3可以大于等于5mm且小于等于6mm,第四距离a4可以大于等于14mm且小于等于16mm。
第一距离a1和第三距离a3的差值可以理解为上述的第一间距l1。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轨迹段131的中点,第一轴体210的中心到前侧面的距离a8大于等于7mm且小于等于10mm。如在第一轨迹段131的中点,第一轴体210的中心到前侧面的距离大于等于8mm且小于等于9mm。
第一轨迹段131的中点可以理解为,第一轨迹段131的一半弧长处。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三轨迹段141的中点,第二轴体220的中心到前侧面的距离a9大于等于9mm且小于等于12mm。如第二轴体220的中心到前侧面的距离大于等于9.5mm且小于等于11mm。
第三轨迹段141的中点可以理解为,第三轨迹段141的一半弧长处。
当第一轨迹段131与第三轨迹段141为同心圆弧轨迹,可参考上述内容对于第一轨迹段131和第三轨迹段141的说明,第一轨迹段131与第三轨迹段141可采用上述的距离关系。
在门本体310从第一打开角度运动到第二打开角度,第一轴体210沿第二轨迹段132运动,第二轴体220沿第四轨迹段142运动,第二轨迹段132与第四轨迹段142配合可形成米字滑道。第二轨迹段132和第四轨迹段142可参考上述内容。
参考图20所示,在第二轨迹段132,第一轴体210的中心到前侧面的距离从第二距离a2减小至第五距离a5,第五距离a5为大于等于6mm且小于等于13mm,优选为7.4m。在第二轨迹段132的中点,第一轴体210的中心到前侧面的距离a10大于等于7mm且小于等于9mm。
如第五距离a5大于等于7mm且小于等于9mm。在第二轨迹段132的中点,第一轴体210的中心到前侧面的距离a10大于等于7mm且小于等于8mm。
可以理解为,第一轴体210的运动轨迹为:第一轴体210先远离前侧面再靠近前侧面,在第一轨迹段131中,第一轴体210逐渐远离前侧面,在第二轨迹段132中,第一轴体210逐渐靠近前侧面,第一轴体210的运动轨迹的拐点位于第一轨迹段131与第二轨迹段132的连接处。
参考图21所示,在第四轨迹段142,第二轴体220的中心到前侧面的距离从第四距离a4增大至第六距离a6,第六距离a6大于等于18mm且小于等于23mm,优选为21.5mm。在第四轨迹段142的中点,第二轴体220的中心到前侧面的距离大于等于16mm且小于等于20mm。
如第六距离a6大于等于21mm且小于等于22mm。在第四轨迹段142的中点,第二轴体220的壁面到前侧面的距离a11大于等于18mm且小于等于20mm。
可以理解为,第二轴体220的运动轨迹为持续远离前侧面。
在门本体310从第二打开角度运动到第三打开角度,第一轴体210定轴转动,第二轴体220沿第五轨迹段143运动,第五轨迹段143为圆弧轨迹。第五轨迹段143可参考上述内容。
第一轴体210的中心到前侧面的距离在第二距离a2与第五距离a5之间,也就是第一轴体210在第二轨迹段132中的一个点位。如第一轴体210位于第二轨迹段132的终止端,第一轴体210的中心到前侧面的距离为第五距离a5。
参考图21所示,在第五轨迹段143,第二轴体220的中心到前侧面的距离从第六距离a6增大至第七距离a7,第七距离a7大于等于18mm且小于等于27mm。
需要说明的是,第七距离a7可以但不局限于设置在第五轨迹段143的终止端,第七距离a7还可以设置在第五轨迹段143的中点或靠近终止端的位置。如在第五轨迹段143中,第二轴体220可以先远离前侧面再靠近前侧面。
第一轴体210与第二轴体220中一个靠近前侧面的壁面到前侧面的最小距离为第一最小距离,第二轴体220到前侧面的最大距离为第一最大距离,第一最大距离与第一最小距离的差值大于等于13mm且小于等于33mm,使得门本体310的厚度大于等于15mm且小于等于35mm。其中,门本体310的前后两端均预留第一槽体110和第二槽体120的壁厚至少1mm。
当第一轴体210的壁面到前侧面的距离最小时,第一轴体210的壁面到前侧面的距离为第一最小距离;当第二轴体220的壁面到前侧面的距离最小时,第二轴体220的壁面到前侧面的距离为第一最小距离。
下述内容,参考图22和图23所示,对第一槽体110和第二槽体120的静态轨迹进行说明。
门本体310的铰接侧设置有第一槽体110和第二槽体120,第一槽体110位于第二槽体120的前侧;门本体310设置有相垂直的前侧面与第一侧壁,第一侧壁设置在门本体310的铰接侧;
第一轴体210插设于第一槽体110,第二轴体220插设于第二槽体120;第一槽体110的起始端和第二槽体120的起始端均远离第一侧壁,第一槽体110的终止端和第二槽体120的终止端均靠近第一侧壁;门本体310处于关闭位置,第一轴体210位于第一槽体110的起始端且第二轴体220位于第二槽体120的起始端,在开门过程中,第一轴体210向第一槽体110的终止端运动,第二轴体220向第二槽体120的终止端运动,直至达到最大开门角度。
参考图22所示,关于第一槽体110:
第一槽体110的起始端到终止端,第一槽体110到前侧面的距离先增大到第一拐点,第一拐点之后,第一槽体110到前侧面的距离可以减小或保持不变,可根据需要选择。
第一槽体110的起始端到门本体310的前侧面第一距离L1,第一距离L1为大于等于1mm且小于等于4.8mm,优选为3.5mm,第一槽体110的第一拐点到前侧面第二距离L2,第二距离L2为大于等于5mm且小于等于10mm,优选为6mm,第一槽体110的终止端到前侧面第五距离L5,第五距离L5为大于等于3mm且小于等于10mm,优选为4.4m。当第五距离L5小于第二距离L2,第一槽体110向靠近前侧面的方向延伸,有助于减小第一槽体110在前后方向的间距,有助于减小门本体310的厚度。
其中,第一槽体110到门本体310的前侧面的距离均为最小距离。
第一拐点可以理解为第一槽体110的延伸趋势发生变化的点,当第一槽体110先沿圆弧轨迹延伸,再沿直线延伸,圆弧与直线的交点为第一拐点;当第一槽体110沿圆弧轨迹延伸,再沿椭圆轨迹延伸,圆弧与椭圆的交点为第一拐点。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槽体110到前侧面的距离,可以理解为最小距离。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槽体110的起始端与第一拐点之间设置有第一中点,第一轴体210位于第一槽体110的第一中点,第一中点到前侧面第八距离L8,第八距离L8大于等于4.9mm且小于等于9mm,优选为5.6mm。
一些情况下,第一距离大于等于3mm且小于等于4mm,第八距离大于等于5mm且小于等于6mm,第二距离大于等于5mm且小于等于7mm,第五距离大于等于4mm且小于等于5mm。
其中,第一打开角度可参考上述内容。
第一拐点与第一槽体110的终止端之间设置有中点,该中点到前侧面的距离L12大于等于3mm且小于等于5mm。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槽体110包括第一轨迹段131和第二轨迹段132,第一轨迹段131为圆弧轨迹,第二轨迹段132为直线轨迹,第一轨迹段131与第二轨迹段132之间设置有第六轨迹,也就是第一槽部111与第二槽部112之间设置有第六槽部113,第六槽部113以第六轨迹延伸,第一轨迹段131与第二轨迹段132通过第六轨迹圆弧过渡,保证第一轴体210可以沿切线方向运动,减小第一轴体210的运动阻力。
可以理解的是,第六轨迹设置有第一拐点。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轨迹段131的第一半径大于第六轨迹的第四半径,第一轨迹段131的第一圆心与第六轨迹的第四圆心均位于第一槽体110的前侧,结构简单,且能保证第一轴体210顺利运动。
参考图23所示,关于第二槽体120:
第二槽体120的起始端到终止端,也就是向靠近第一侧壁的方向,第二槽体120逐渐远离前侧面。
第二槽体120的起始端到门本体310的前侧面第三距离L3,第三距离L3大于等于1mm且小于等于4mm,优选为2.3mm,第二槽体120的第二拐点到前侧面的第四距离L4,第四距离L4为大于等于10mm且小于等于15mm,优选为12mm,第二槽体120的终止端到前侧面的第七距离L7,第七距离L7大于等于15mm且小于等于27mm。
其中,第二槽体120到门本体310的前侧面的距离也为最小距离。
第二拐点为第二轴体220的第三轨迹段141与第四轨迹段142相连接的位置,第二拐点也可以理解为门本体310处于第一打开角度时,第二轴体220所在的位置。
一些情况下,第三距离L3大于等于2mm且小于等于3mm,第四距离L4大于等于11mm且小于等于13mm,第七距离L7大于等于18mm且小于等于22mm。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轴体210的运动轨迹还包括第五轨迹段143,第二槽体120的第三拐点到前侧面的第六距离L6,第六距离L6为大于等于15mm且小于等于25mm,优选为19mm,第三拐点位于第二拐点与第二槽体120的终止端之间。
第三拐点为第二轴体220的第四轨迹段142与第五轨迹段143相连接的位置,第三拐点也可以理解为门本体310处于第二打开角度时,第二轴体220所在的位置。
第六距离可以为大于等于17mm且小于等于21mm。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槽体120的起始端与第二拐点之间设置有第二中点,第二中点到前侧面第九距离L9,第九距离L9大于等于6mm且小于等于12mm,优选为10.53mm。第九距离L9可以为大于等于9mm且小于等于12mm。
第二中点为第二槽体120的起始端与第二拐点之间的轨迹的长度中心。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拐点与第三拐点之间设置有第三中点,第三中点到前侧面第十距离L10,第十距离L10大于等于12mm且小于等于20mm,优选为16.03mm。
第十距离L10可以大于等于15mm且小于等于17mm。
第三中心为第二拐点与第三拐点之间的长度中心。
可以理解的是,第三拐点与第二槽体120的终止端之间设置有第四中点,第四中点到前侧面第十一距离L11,第十一距离L11大于等于15mm且小于等于25mm,优选为19.69mm。
第十一距离L11可以大于等于18mm且小于等于21mm。
第四中心为第三拐点与第二槽体120的终止端之间的长度中心。
可以理解的是,第三拐点与第二槽体120的终止端之间,可参考上述的第一轴体210的第五轨迹段143,第二槽体120以第一轴体210的中心为圆心、第三半径为半径的弧形延伸,第三半径大于等于10mm且小于等于30mm。
关于门本体310的运动路径:
基于第一轴体210相对于第一槽体110沿第一轨迹段131运动,第二轴体220相对于第二槽体120沿第三轨迹段141运动,第一轨迹段131与第三轨迹段141均为圆弧轨迹。
其中,第一轨迹段131与第三轨迹段141可以为同心圆弧轨迹,具体可参考本申请实施例中相关内容;但第一轨迹段131与第三轨迹段141也不局限于同心圆弧轨迹,第一轨迹段131与第三轨迹段141的圆心位置需要保证顺利开门,如第一轨迹段131的圆心与第二轨迹段132的圆心的间距小于预设值,使得第一轨迹段131与第二轨迹段132接近同心圆弧轨迹。
门本体310从关门位置运动至第一打开角度,门本体310的前侧面的第一侧棱沿左右方向相对于第一侧棱的初始位置向内移动,门本体310的第一侧棱不会向外移动,门本体310的第一侧棱不会与相邻的环境结构500发生干涉,可保证门本体310的顺利开合。
门本体310的门封320的后侧面设置有第三侧棱,门本体310从关门位置运动至第一打开角度,第三侧棱相对于第三侧棱的初始位置向后运动的距离小于第一预设距离,第一预设距离小于等于1mm。门封320被挤压的形变量较小,可保证门封320顺利与箱体410分离,避免门封320与箱体410发生卡顿。
上述的内外,可以理解为,沿左右方向向远离门本体310的方向为外,沿左右方向向靠近门本体310的方向或门本体310内部的位置为内。
关于第一打开角度可参考上述说明。当第一打开角度大于等于10°且小于等于50°,第一打开角度可以设置为20°到30°。
可以理解的是,在关门位置到第一打开角度之间,第三侧棱先向后运动、再向前运动、再向后运动、再向前运动。第三侧棱的运动轨迹受到第一轴体210和第二轴体220的运动轨迹影响。第三侧棱通过在前后方向上往复进行位置调节,以减小第三侧棱向后移动的距离,减小第三侧棱被挤压的程度。
可以理解的是,门本体310从关门位置到第一预设角度,第三侧棱向后运动,当第一打开角度大于等于20°且小于等于50°,第一预设角度小于等于10°,也就是在门本体310的打开角度小于等于第一预设角度的情况下,第三侧棱持续向后运动,门封320承受挤压力,保证门本体310可以稳定且顺畅的开闭。如第一预设角度大于等于4°且小于等于7°。
可以理解的是,门本体310从第一预设角度到第二预设角度,第三侧棱向前运动再向后运动,第二预设角度大于10°且小于等于16°。在第一预设角度与第二预设角度之间,第三侧棱在前后方向往复运动。门本体310打开到7°到10°,第三侧棱向前运动,门本体310打开到10°到13°,第三侧棱向后运动。在门本体310运动到第一打开角度之前,第一侧棱与箱体410的前面分离。
一些情况下,门本体310的打开角度大于13°,第三侧棱持续向前运动。
可以理解的是,门本体310从第一打开角度打开到第二打开角度,第一轴体210在第一槽体110内沿第二轨迹段132运动,第二轴体220在第二槽体120内沿第四轨迹段142运动,第二轨迹段132与第四轨迹段142相远离,第三侧棱向前运动第二预设距离,第二预设距离大于等于2mm且小于等于25mm,第三侧棱与箱体410的前面的距离逐渐增大,门本体310实现稳定开合。
第二打开角度大于等于60°且小于等于95°,第二打开角度的相关说明可参考上述内容。
可以理解的是,门本体310从第二打开角度打开到第三打开角度,第二轴体220绕第一轴体210转动,第三打开角度大于等于100°且小于等于130°,第三侧棱继续向前运动,第三侧棱与箱体410的前面的距离可持续增大,也可以增大到最大值再减小,此时不对第三侧棱的位置进行限定。
关于门本体310连接有柜板330的情况下,柜板330的运动路径:
在关门位置,柜板330到相邻的环境结构500的距离大于门本体310到相邻的环境结构500的距离,柜板330的第二侧棱与门本体310的第一侧棱的运动轨迹不同。
在“第一轴体210相对于第一槽体110沿第一轨迹段131运动,第二轴体220相对于第二槽体120沿第三轨迹段141运动,第一轨迹段131与第三轨迹段141均为圆弧轨迹”的情况下,对柜板330的第二侧棱的运动轨迹进行说明。
可以理解的是,从关门位置到第一打开角度,第二侧棱相对于第二侧棱的初始位置沿左右方向向外移动第三预设距离,第三预设距离小于等于1.5mm。在关门位置,柜板330的第二侧棱与相邻的环境结构500间距3mm到4mm的情况下,柜板330的第二侧棱不会与相邻的环境结构500发生干涉,适用于嵌入式柜板330的安装。
可以理解的是,门本体310从关门位置到第一打开角度,第三预设距离先增大再减小。在开门的初始阶段,第二侧棱向外移动的距离较大,第二侧棱向外移动的距离并不随门本体310的打开角度而增大。在开门初始阶段的门本体310运动速度较小,即便第二侧棱与相邻的环境结构500的间隙较小,也不会因门体振动等因素发生干扰、碰撞,门本体310的打开更加顺畅。
可以理解的是,门本体310打开至第三预设角度,第三预设距离最大,第三预设角度大于等于13°且小于等于18°。第三预设距离最大可达到1mm到1.5mm。
可以理解的是,门本体310在第一打开角度与第三打开角度之间,第二侧棱相对于第二侧棱的初始位置沿左右方向向外移动第四预设距离,第四预设距离小于等于1mm,可保证门本体310和柜板330均被顺利打开。
按照上述的轨迹运动的门本体310和柜板330,适用于厚度较薄的门本体310,如门本体310的厚度大于等于15mm且小于等于35mm,柜板330的厚度大于等于5mm且小于等于25mm,使得整个门组件的厚度在20mm到60mm之间,适用于嵌入式设备的门组件的安装,适用于嵌入式家居环境。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制冷设备400,包括箱体410、门本体310和如上任意一项的铰链组件,门本体310设置有第一铰接件100与第二铰接件200中的一个,箱体410设置有第一铰接件100与第二铰接件200中的另一个,箱体410与门本体310通过第一铰接件100与第二铰接件200铰接。
制冷设备400可以为冰箱、冰柜、冷藏柜、冷冻柜、酒柜以及其他具有储物及制冷功能的设备。下面对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进行说明,制冷设备400包括箱体410和门组件,箱体410内部设有容纳空间,其中容纳空间具有开口,门本体310用于开闭开口。铰链组件设于箱体410的枢转侧,且枢接箱体410和门本体310。铰链组件包括第一铰接件100和第二铰接件200,第一铰接件100设于箱体410和门本体310中的一者,第二铰接件200设于另一者,第二铰接至少设有第一轴体210和第二轴体220,第一铰接件100至少设有第一槽体110和第二槽体120,第一轴体210连接第一槽体110且能够沿第一槽体110的导向方向运动,第二轴体220连接第二槽体120且能够沿第二槽体120运动。
门本体310从关门位置到打开位置的过程如下:门本体310从关闭位置至打开位置过程中,门本体310的打开角度小于等于25°,第一轴体210沿第一槽部111的圆弧转动,第二轴体220沿第三槽部121的圆弧转动,两个轴做同心圆转动;门本体310的打开角度在25°-70°之间,第二轴体220围绕椭圆槽转动,第一轴体210围绕直线槽运动;门本体310的打开角度在70°-100°之间,第一轴体210做定轴自转,第二轴体220以第一轴体210的中心线为圆心转动。
在铰链组件进行上述运动的过程中,门本体310的第一侧棱相对于箱体410的外侧边在左右方向的垂直距离3mm以内,且第一侧棱的整个运动轨迹相对于第一侧棱的初始点为向后方且向内侧的运动,第一侧棱为曲线圆弧运动;再具体为0~25°左右做定圆心转动,25°~70°左右做椭圆弧运动,后30°做定圆心转动;且整个运动轨迹都是在初始点的右侧。
当门本体310的前侧连接有柜板330,柜板330的第二侧棱运动过程中会超出第二侧棱的初始位置,但保证第二侧棱与相邻的橱柜间隙大于等于1mm,且第二侧棱的整个运动轨迹相对于第二侧棱的初始位置主要为向后方运动,具体为先左后方运动,后右后方运动;再具体为0~25°左右做定圆心转动,25°~70°左右做椭圆弧运动,后30°做定圆心转动;整个运动轨迹最多超第二侧棱的初始位置左侧2mm以内。柜板330的第二侧棱超出门本体310的第一侧棱及箱体410的外侧面。
门封320的第三侧棱位于箱体410与门本体310之间,第三侧棱的整个运动轨迹方向相对于第三侧棱的初始位置为右前方运动;具体为曲线运动;再具体为0~25°左右做定圆心转动,25°~70°左右做椭圆弧运动,后30°做定圆心转动;且整个运动轨迹超初始点后方不超过2mm。
本申请实施例的制冷设备400,可解决嵌入式制冷设备400的开门超出基准平面过多而碰相邻橱柜的问题;门本体310可以做的更薄,门本体310的前侧可挂柜板330。上述的铰链组件也可用于不挂柜板330的门组件场景,这种场景下门组件前侧与相邻的橱柜前侧齐平。
一些情况下,第一槽体110包括曲线槽和直线槽,第二槽体120包括不同曲率的曲线槽。第二槽体120的凹口方向朝向门体的前侧,第一槽体110在第二槽体120的凹口方向内,第一槽体110的的凹口方向也朝向门体前侧。
第一轴体210与第二轴体220在前后距离落差在0~10mm;第一槽体110和第二槽体120在前后方向的最大距离在15~35mm之间,门本体310的厚度为15~35mm之间;
在关门位置,第一轴体210位于第一槽体110,第二轴体220位于第二槽体120,第一轴体210到第一槽体110的起始端预留第一间隙,第二轴体220到第二槽体120的起始端预留第二间隙,第一间隙与第二间隙可小于等于2mm,以保证门体有-2°~-5°的负关门角度。
当第一槽体110包括第一槽部111和第二槽部112,第一槽部111的起始端到门本体310的前壁n的最小距离为第一距离L1,第一距离L1大于等于3mm且小于等于4mm,第一槽部111的终止端(也就是第二槽部112的起始端)到门本体310的前壁n的最小距离为第二距离L2,第二距离L2大于等于5mm且小于等于7mm;第二槽部112的终止端到门本体310的前壁n的最小距离为第五距离L5,第五距离L5大于等于4mm且小于等于5mm。
当第二槽体120包括第三槽部121、第四槽部122和第五槽部123,第三槽部121的起始端到门本体310的前壁n的最小距离为第三距离L3,第三距离L3大于等于2mm且小于等于3mm;第三槽部121的终止端(也就是第四槽部122的起始端)到门本体310的前壁n的最小距离为第四距离L4,第四距离L4大于等于11mm且小于等于13mm;第四槽部122的终止端(也就是第五槽部123的起始端)到门本体310的前壁n的最小距离为第六距离L6,第六距离L6大于等于11mm且小于等于13mm;第五槽部123的终止端到门本体310的前壁n的最小距离为第七距离L7,第七距离L7大于等于18mm且小于等于21mm。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申请,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各种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中。

Claims (13)

1.一种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门体,设有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所述第一槽体和所述第二槽体适于为相应的轴体提供导向作用;所述第一槽体和所述第二槽体均朝向所述门体的前壁弯曲,所述第一槽体位于所述第二槽体朝向所述门体的前壁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二槽体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三槽部和第四槽部,所述第三槽部绕第一圆心以第二半径形成的弧形延伸,所述第四槽部沿第二椭圆延伸,沿远离所述第三槽部的方向,所述第四槽部的曲率半径逐渐递增,以在所述门体的厚度方向上,使所述第一槽体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二槽体的外侧壁之间的最大距离的范围为15mm-35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槽体还包括第五槽部,所述第五槽部位于所述第四槽部远离所述第三槽部的一端,所述第五槽部与所述第四槽部连通;
所述第五槽部绕第二圆心以第三半径所形成的弧形延伸,所述第五槽部的曲率半径小于所述第三槽部的曲率半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槽部的曲率半径大于等于第一预设曲率半径;
所述第五槽部的曲率半径小于等于第二预设曲率半径,所述第二预设曲率半径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曲率半径;
所述第四槽部靠近所述第三槽部一端的曲率半径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曲率半径,所述第四槽部靠近所述第五槽部一端的曲率半径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曲率半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设曲率半径为R2,其中,30mm≤R2≤34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预设曲率半径为R3,其中,10mm≤R3≤14mm。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槽部的起点记为第一参考点,所述第三槽部的终点或所述第四槽部的起点记为第二参考点,所述第四槽部的终点或所述第五槽部的起点记为第三参考点,所述第五槽部的终点记为第四参考点;
所述第一参考点与所述第二参考点之间的连线构成第一参考线,所述第二参考点与所述第三参考点之间的连线构成第二参考线,所述第三参考点与所述第四参考点之间的连线构成第三参考线,所述第一参考线与所述第二参考线之间的夹角为∠A,所述第二参考线与所述第三参考线之间的夹角为∠B,其中,∠A=∠B。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体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槽部和第二槽部;
所述第一槽部与所述第二槽部的连接处相切,和/或,所述第三槽部与所述第四槽部的连接处相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部绕第一圆心以第一半径所形成的弧形延伸;所述第二槽部沿直线或第一椭圆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心位于预设基准面、所述预设基准面的第一侧或所述预设基准面的第二侧,所述预设基准面为门本体的枢转侧的门封条的侧棱所在的平面;
第二圆心位于所述第二槽部的中心线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门体包括门本体和第一铰接件,所述第一铰接件固定于所述门本体,所述第一槽体和所述第二槽体均设于所述第一铰接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本体的厚度大于等于20mm且小于等于35mm。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门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铰接件;
所述第二铰接件设有第一轴体和第二轴体,所述第一轴体插设于所述第一槽体且能够沿所述第一槽体运动,所述第二轴体插设于所述第二槽体且能够沿所述第二槽体运动。
13.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以及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门组件,所述门组件的所述门体和所述箱体之间通过第一铰接件和第二铰接件铰接。
CN202410315355.3A 2024-03-19 2024-03-19 门组件及制冷设备 Pending CN11804910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315355.3A CN118049102A (zh) 2024-03-19 2024-03-19 门组件及制冷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315355.3A CN118049102A (zh) 2024-03-19 2024-03-19 门组件及制冷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049102A true CN118049102A (zh) 2024-05-17

Family

ID=910486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315355.3A Pending CN118049102A (zh) 2024-03-19 2024-03-19 门组件及制冷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04910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638197U (zh) 箱体组件及制冷设备
CN115031477A (zh) 冰箱
CN217681184U (zh) 冰箱
CN118049102A (zh) 门组件及制冷设备
CN118008068A (zh) 铰链组件、门组件及制冷设备
CN118208108A (zh) 门组件及制冷设备
CN215978928U (zh) 箱体组件及制冷设备
CN118029796A (zh) 门组件及制冷设备
CN118008067A (zh) 门组件及制冷设备
CN118065729A (zh) 铰链组件、门组件及制冷设备
WO2023071433A1 (zh) 一种箱体装置
WO2023071434A1 (zh) 一种箱体装置
WO2023071437A1 (zh) 一种箱体装置
WO2023071430A1 (zh) 一种箱体装置
WO2023071436A1 (zh) 一种箱体装置
WO2023071431A1 (zh) 一种箱体装置
WO2023071435A1 (zh) 一种箱体装置
WO2023071432A1 (zh) 一种箱体装置
CN220771545U (zh) 置物装置
CN219889856U (zh) 储物组件及具有其的冰箱
CN220336698U (zh) 置物装置
CN220769182U (zh) 铰链组件及家用电器
CN217269558U (zh) 冰箱
CN219346977U (zh) 冰箱
CN219344418U (zh) 冰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