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046823A - 一种防止眩光产生的智能车灯调控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止眩光产生的智能车灯调控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046823A
CN118046823A CN202410033549.4A CN202410033549A CN118046823A CN 118046823 A CN118046823 A CN 118046823A CN 202410033549 A CN202410033549 A CN 202410033549A CN 118046823 A CN118046823 A CN 1180468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ad
lamp
automobile
brightness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03354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弘历
武双对
朱沛锦
林波荣
成竹
刘彦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ichu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41003354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046823A/zh
Publication of CN1180468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04682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Abstract

一种防止眩光产生的智能车灯调控系统,包括:道路监测模块、反馈控制模块;本发明开发了一种防止眩光产生的智能车灯调控系统与方法。本发明的前照灯始终保持保证驾驶员近距离路面的清晰可见,这一点与现有汽车的前照灯作用无异。但在路段较暗时,现有汽车通常以开启远光灯的形式扩大视野范围,这会对对面来车驾驶员产生入射直接眩光并对前方同向车辆的驾驶员产生后视镜间接眩光。本发明中,在路段较暗时,灯带可根据其他车辆和行人的位置及距离实时调节不同方向小型灯的射程和亮度,在保证视野范围的同时最大程度避免了对其他驾驶员的眩光影响,从源头上遏制了眩光的产生。

Description

一种防止眩光产生的智能车灯调控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照明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止眩光产生的智能车灯调控系统。
背景技术
眩光是造成驾驶员视觉不舒适和行车事故的主要诱因之一。在夜晚,对面来车的灯光可能会直射进入驾驶员的眼睛,造成眩光;同时后方同向行驶车辆发出的灯光可能会照射到驾驶员后视镜上,继而通过镜面反射进入驾驶员的眼睛,造成眩光。目前汽车领域对于减少眩光的思路大多是针对于他人对自己产生眩光后的响应调节,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此种“防眩光”的思路存在诸多问题:第一,眩光产生不可控,即驾驶员不能控制其他车辆对自身产生的眩光;第二,眩光调节不及时,即某一刻眩光产生后再去通过变色玻璃等手段去响应调节难度高,并不能第一时间消除眩光,且玻璃的突然变色也会对驾驶员的视野有一定影响甚至造成额外干扰,不利于驾驶员集中注意力。
此外,智能车灯领域成果颇多,但是绝大多数均专注于车灯对于驾驶员视野的优化、车灯能耗的降低、车灯亮度的调节等,通过智能调控车灯以从根本上避免眩光产生的研究较少。因此,保证车灯能够在任何亮度环境条件下使路面清晰可见,同时不会对其他车辆以及道路上的行人产生眩光,就需要使驾驶员视野范围内从左到右的各个方向的车灯灯光进行不同远近程度的调节,针对复杂的路面状况得到照明+防眩光的最优解,实现“多方向独立调控”。
针对汽车车灯无法根据外部光照强度和实际路况进行自动调节的问题,现有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智能控制自调节亮度的汽车车灯,可通过光照度测量传感器来检测外界光照强度实现智能控制自调节亮度的功能,且可通过反光板角度的调控,使被反光板反射而出的光线远近程度实现无级调节。但其无法阻止在复杂的路况下保证不会对他人造成眩光,且机械结构略微复杂。
在车辆需要转换行驶状态时车灯的调控问题上,现有技术针对汽车需要转换行驶状态时车灯的调控,提出了通过补光灯对待行驶的路径进行补光照明,即采用“先照明、再行驶”的照明方式,避免用户再进入新的道路时出现视觉惰性,影响驾驶安全。但其在整个行驶状态转换过程中,不改变主照灯的照明方向,容易造成眩光,且补光策略并非十分精细,也容易对他人造成眩光。
现有技术利用传感器自适应地对障碍物进行灯光的持续照明,以实现有效的辅助驾驶。但其会车时直接将远光灯切换为近光灯的控制思路,忽略了道路亮度低时自己与对面来车之间道路依旧不清晰明亮的情况,依旧不利于车辆在昏暗道路中的行驶安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止眩光产生的智能车灯调控系统,包括:道路监测模块、反馈控制模块。
所述道路监测模块用于监测汽车位置、汽车速度、道路亮度以及过路行人的情况。
所述反馈控制模块包括a个前照灯,以及安装于汽车车头位置的灯带,a为大于等于2的偶数。
所述灯带包括多个照明灯,这些照明灯布置在汽车车头不同方向区。
所述方向区位于驾驶员前方视野范围内。
所述反馈控制模块根据道路监测模块监测到的汽车位置、汽车速度、道路亮度以及过路行人的情况,对前照灯与照明灯的亮度和射程进行实时调控。
进一步,所述道路监测模块包括汽车位置及速度感知模块、道路亮度感知模块、人体红外成像感知模块。
所述汽车位置及速度感知模块包括激光测距仪I。
所述激光测距仪I用于测定前方物体相对于汽车的距离、前方物体相对于汽车的速度、前方物体相对于地面的速度。
所述道路亮度感知模块包括红外热成像仪的实景拍摄摄像头。
所述红外热成像仪的实景拍摄摄像头用于获取前方路段的明暗情况。
所述人体红外成像感知模块包括红外热成像仪的温度感知摄像头、激光测距仪II。
所述红外热成像仪的温度感知摄像头用于捕捉视野范围内的人体温度,进而监测出过路行人的位置。
所述激光测距仪II用于测定过路行人相对于汽车的距离。
进一步,每个照明灯的工作模式均包括智能模式、远光模式。
所述智能模式是指,对照明灯的亮度和射程进行智能调控,使汽车驾驶员视野范围清晰,且不对他人造成眩光。
每个前照灯的工作模式均包括近光模式。
进一步,所述照明灯的射程调控是通过调整照明灯的角度,改变照明灯光束与地面的夹角,进而改变照明灯的射程。
当光束与地面夹角变大时,照明灯的射程变小。
当光束与地面夹角变小时,照明灯的射程变大。
进一步,所述照明灯的亮度包括中强光、强光。
进一步,将汽车前方视野划分为2b+c个不同的方向区,其中,c个方向区位于汽车的正前方,即主方向区,b个方向区位于汽车的左边,即左方向区,b个方向区位于汽车的右边,即右方向区,b、c均为大于0的整数。
每个照明灯与一个方向区一一对应。
进一步,所述a个前照灯与所有照明灯均有远光打闪功能。
进一步,当监测到的道路明暗情况高于预设区间时,照明灯保持关闭,前照灯根据路况选择是否开启,若在视野清晰时驾驶,则关闭前照灯,若在视野受限时驾驶,则开启前照灯。若监测到的道路情况具有危险,则开启远光打闪。
所述预设区间为只看见道路上各种物体的位置与轮廓边界时对应的亮度范围。
当监测到的道路明暗情况位于预设区间内时,所述前照灯开启并保持近光模式,且打闪功能关闭。所述主方向区的c个照明灯保持中强光,并根据道路监测模块监测到的道路情况,实时调节照明灯的射程。
当监测到的道路明暗情况低于预设区间内时,所述前照灯开启并保持近光模式。所述主方向区的c个照明灯保持强光,并根据道路监测模块监测到的道路情况,实时调节照明灯的射程。
当道路监测模块监测到车辆的前方有行人或对向车辆时,对应方向区的照明灯和/或前照灯开启打闪功能。
进一步,当汽车在夜晚左转或掉头时,左方向区的b个照明灯开启,并根据道路监测模块监测到的道路情况,实时调节照明灯的射程。
当汽车在夜晚右转时,右方向区的b个照明灯开启,并根据道路监测模块监测到的道路情况,实时调节照明灯的射程。
进一步,当监测到的道路明暗情况不高于预设区间时,若汽车面临安全风险,对应方向区的照明灯开启打闪功能。
所述安全风险包括行人位于汽车正前方、对向来车非前同向车,且对向来车位于汽车正前方或右方。
当安全风险为对向来车非前同向车,且对向来车位于汽车正前方或右方时,主方向区或右方向区对应的照明灯开启打闪功能。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是毋庸置疑的,本发明开发了一种防止眩光产生的智能车灯调控系统,本发明的前照灯始终保持保证驾驶员近距离路面的清晰可见,这一点与现有汽车的前照灯作用无异。但在路段较暗时,现有汽车通常以开启远光灯的形式扩大视野范围,这会对对面来车驾驶员产生入射直接眩光并对前方同向车辆的驾驶员产生后视镜间接眩光。本发明中,在路段较暗时,灯带可根据其他车辆和行人的位置及距离实时调节不同方向小型灯的射程和亮度,在保证视野范围的同时最大程度避免了对其他驾驶员的眩光影响,从源头上遏制了眩光的产生。
本发明将驾驶员前方视野范围内的区域划分为多个方向区,并在汽车车头设有横向灯带,灯带包含多个小型灯,每个小型灯照射方向与每个方向区都有一一对应关系,每个方向区内车灯灯光的射程互不影响,不同方向分而治之,实现了智能车灯多个方向灯光的分立调控。
本发明根据汽车向左/右侧转弯或掉头时,左/右两侧的障碍物同自己的方向与距离,对智能车灯向转弯或掉头方向附近区域不同方向光线的强度和射程进行实时调节,保证转弯或掉头一侧路面清晰明亮,同时不会对其他方向的汽车或行人造成眩光,不仅在切换行驶状态时保证路面清晰明亮,还从源头上遏制了眩光的产生。
本专利通过智能车灯的设计,从源头遏止了眩光的产生,可以避免自己因为被动地对他人造成眩光而使得对方进行远光灯的“眩光反击”,可使道路上的所有车辆在夜晚不再受其他车辆眩光的困扰。
附图说明
图1为车灯位置示意图;
图2为射程调控示意图;
图3为亮度调控示意图,图3(a)为中强光照射情形,图3(b)为强光照射情形;
图4为速度矢量图;
图5为汽车前方13个方向区的划分示意图;
图6为在预设区间内时灯带可能的照射情形,图6(a)为激光测距仪感知到的信息,图6(b)为智能模式照射情形;
图7为低于预设区间时灯带可能的照射情形,图7(a)为激光测距仪感知到的信息,图7(b)为智能模式照射情形;
图8为汽车在不改变行驶状态下的技术路线图;
图9为不高于预设区间,汽车改变行驶状态时边方向区灯带可能的照射情形,图9(a)为激光测距仪感知到的信息,图9(b)为智能模式照射情形;
图10为基于智能车灯模式的模块关联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不应该理解为本发明上述主题范围仅限于下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上述技术思想的情况下,根据本领域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做出各种替换和变更,均应包括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实施例1:
参见图1至图10,一种防止眩光产生的智能车灯调控系统,包括:道路监测模块、反馈控制模块。
所述道路监测模块用于监测汽车位置、汽车速度、道路亮度以及过路行人的情况。
所述反馈控制模块包括a个前照灯,以及安装于汽车车头位置的灯带,a为大于等于2的偶数。
所述灯带包括多个照明灯,这些照明灯布置在汽车车头不同方向区。
所述方向区位于驾驶员前方视野范围内。
所述反馈控制模块根据道路监测模块监测到的汽车位置、汽车速度、道路亮度以及过路行人的情况,对前照灯与照明灯的亮度和射程进行实时调控。
实施例2:
一种防止眩光产生的智能车灯调控系统,主要技术内容见实施例1,进一步,所述道路监测模块包括汽车位置及速度感知模块、道路亮度感知模块、人体红外成像感知模块。
所述汽车位置及速度感知模块包括激光测距仪I。
所述激光测距仪I用于测定前方物体相对于汽车的距离、前方物体相对于汽车的速度、前方物体相对于地面的速度。
所述道路亮度感知模块包括红外热成像仪的实景拍摄摄像头。
所述红外热成像仪的实景拍摄摄像头用于获取前方路段的明暗情况。
所述人体红外成像感知模块包括红外热成像仪的温度感知摄像头、激光测距仪II。
所述红外热成像仪的温度感知摄像头用于捕捉视野范围内的人体温度,进而监测出过路行人的位置。
所述激光测距仪II用于测定过路行人相对于汽车的距离。
实施例3:
一种防止眩光产生的智能车灯调控系统,主要技术内容见实施例1至2任一项,进一步,每个照明灯的工作模式均包括智能模式、远光模式。
所述智能模式是指,对照明灯的亮度和射程进行智能调控,使汽车驾驶员视野范围清晰,且不对他人造成眩光。
每个前照灯的工作模式均包括近光模式。
实施例4:
一种防止眩光产生的智能车灯调控系统,主要技术内容见实施例1至3任一项,进一步,所述照明灯的射程调控是通过调整照明灯的角度,改变照明灯光束与地面的夹角,进而改变照明灯的射程。
当光束与地面夹角变大时,照明灯的射程变小。
当光束与地面夹角变小时,照明灯的射程变大。
实施例5:
一种防止眩光产生的智能车灯调控系统,主要技术内容见实施例1至4任一项,进一步,所述照明灯的亮度包括中强光、强光。
实施例6:
一种防止眩光产生的智能车灯调控系统,主要技术内容见实施例1至5任一项,进一步,将汽车前方视野划分为2b+c个不同的方向区,其中,c个方向区位于汽车的正前方,即主方向区,b个方向区位于汽车的左边,即左方向区,b个方向区位于汽车的右边,即右方向区,b、c均为大于0的整数。
每个照明灯与一个方向区一一对应。
实施例7:
一种防止眩光产生的智能车灯调控系统,主要技术内容见实施例1至6任一项,进一步,所述a个前照灯与所有照明灯均有远光打闪功能。
实施例8:
一种防止眩光产生的智能车灯调控系统,主要技术内容见实施例1至7任一项,进一步,当监测到的道路明暗情况高于预设区间时,照明灯保持关闭,前照灯根据路况选择是否开启,若在视野清晰时驾驶,则关闭前照灯,若在视野受限时驾驶,则开启前照灯。若监测到的道路情况具有危险,则开启远光打闪。
所述预设区间为只看见道路上各种物体的位置与轮廓边界时对应的亮度范围。
当监测到的道路明暗情况位于预设区间内时,所述前照灯开启并保持近光模式,且打闪功能关闭。所述主方向区的c个照明灯保持中强光,并根据道路监测模块监测到的道路情况,实时调节照明灯的射程。
当监测到的道路明暗情况低于预设区间内时,所述前照灯开启并保持近光模式。所述主方向区的c个照明灯保持强光,并根据道路监测模块监测到的道路情况,实时调节照明灯的射程。
当道路监测模块监测到车辆的前方有行人或对向车辆时,对应方向区的照明灯和/或前照灯开启打闪功能。
实施例9:
一种防止眩光产生的智能车灯调控系统,主要技术内容见实施例1至8任一项,进一步,当汽车在夜晚左转或掉头时,左方向区的b个照明灯开启,并根据道路监测模块监测到的道路情况,实时调节照明灯的射程。
当汽车在夜晚右转时,右方向区的b个照明灯开启,并根据道路监测模块监测到的道路情况,实时调节照明灯的射程。
实施例10:
一种防止眩光产生的智能车灯调控系统,主要技术内容见实施例1至9任一项,进一步,当监测到的道路明暗情况不高于预设区间时,若汽车面临安全风险,对应方向区的照明灯开启打闪功能。
所述安全风险包括行人位于汽车正前方、对向来车非前同向车,且对向来车位于汽车正前方或右方。
当安全风险为对向来车非前同向车,且对向来车位于汽车正前方或右方时,主方向区或右方向区对应的照明灯开启打闪功能。
实施例11:
参见图1至图10,一种防止眩光产生的智能车灯调控系统,包括:道路监测模块、反馈控制模块。
所述道路监测模块用于监测汽车位置、汽车速度、道路亮度以及过路行人的情况。
所述反馈控制模块包括2个前照灯,以及安装于汽车车头位置的灯带。
所述灯带包括13个照明灯,这些照明灯布置在汽车车头不同方向区。
所述方向区位于驾驶员前方视野范围内。
所述反馈控制模块根据道路监测模块监测到的汽车位置、汽车速度、道路亮度以及过路行人的情况,对前照灯与照明灯的亮度和射程进行实时调控。
实施例12:
一种防止眩光产生的智能车灯调控系统,主要技术内容见实施例11,进一步,所述道路监测模块包括汽车位置及速度感知模块、道路亮度感知模块、人体红外成像感知模块。
所述汽车位置及速度感知模块包括激光测距仪I,在灯带的13个方向区均可发射激光。
所述激光测距仪I用于测定前方物体相对于汽车的距离、前方物体相对于汽车的速度、前方物体相对于地面的速度。
首先,激光测距仪测定前方物体同自己的距离;紧接着测定前方物体对己速度;继而得到前方物体对地速度。若前方物体对地速度为车速,则前方物体即为行驶中的汽车。汽车位置感知模块由此便感知到了汽车所在位置、车速。
所述道路亮度感知模块包括红外热成像仪的实景拍摄摄像头。
所述红外热成像仪的实景拍摄摄像头用于获取前方路段的明暗情况。
实景拍摄摄像头的功能为获取前方路段的真实影像。通过前方路段的真实影像,感知路段的亮度状况。为方便描述,定义一个【低亮度区间】,即道路昏暗,仅能看清道路上各种物体的位置与轮廓边界时对应的亮度范围。白天时道路亮度显然高于【低亮度区间】。夜晚时,路段亮度状况有三种情况,即高于【低亮度区间】、在【低亮度区间】内、低于【低亮度区间】。道路亮度感知模块能够感知到路面的亮度状况是高于【低亮度区间】、在【低亮度区间】内、还是低于【低亮度区间】。
所述人体红外成像感知模块包括红外热成像仪的温度感知摄像头、激光测距仪II。
所述红外热成像仪的温度感知摄像头用于捕捉视野范围内的人体温度,进而监测出过路行人的位置。
所述激光测距仪II用于测定过路行人相对于汽车的距离。
首先,温度感知摄像头捕捉视野范围内的人体温度,如此其他汽车内乘客、驾驶员的人体温度和行人温度或许均会被捕捉到。此时将激光测距仪检测到的汽车位置信息与温度感知摄像头捕捉到的人体温度所在位置信息进行互联,由此可排除人体温度中其他汽车内乘客、驾驶员的人体温度,进而保留了行人人体温度所在位置。对应方向区的激光测距仪立即测定行人人体温度同自己的距离。综上,便可得到行人相对自己的方向与距离。
实施例13:
一种防止眩光产生的智能车灯调控系统,主要技术内容见实施例11至12任一项,进一步,每个照明灯的工作模式均包括智能模式、远光模式。
所述智能模式是指,对照明灯的亮度和射程进行智能调控,使汽车驾驶员视野范围清晰,且不对他人造成眩光。
每个前照灯的工作模式均包括近光模式。
两前照灯仅有一种模式,即近光模式。灯带中主方向区和左/右边方向区小型灯均有两种模式,即智能模式、远光模式。
实施例14:
一种防止眩光产生的智能车灯调控系统,主要技术内容见实施例11至13任一项,进一步,所述照明灯的射程调控是通过调整照明灯的角度,改变照明灯光束与地面的夹角,进而改变照明灯的射程。
当光束与地面夹角变大时,照明灯的射程变小。
当光束与地面夹角变小时,照明灯的射程变大。
射程的调控由小型灯的照射角度决定,亮度的调控由小型灯本身发射灯光的照度决定。当小型灯处于远光模式下:中强光的射程和强光的射程相同且均为最大。小型灯处于智能模式下:当夜晚前方路段较暗(路面亮度在【低亮度区间】内)时,小型灯始终保持中强光,并在中强光的基础上不断调节照射角度来调节射程;当夜晚前方路段极暗(路面亮度低于【低亮度区间】)时,小型灯始终保持强光,并在强光的基础上不断调节照射角度来调节射程。
每个小型灯的照射角度可调。通过调整小型灯的角度,改变光束与地面的夹角以改变射程(小型灯照射到地面的最远处灯光距离小型灯的远近程度)。当光束与地面夹角变大时,射程变小,反之射程即变大。如图2所示。
实施例15:
一种防止眩光产生的智能车灯调控系统,主要技术内容见实施例11至14任一项,进一步,所述照明灯的亮度包括中强光、强光。
所述中强光的地面照度范围为15勒克斯-50勒克斯。
中强光:地面照度大约15至50勒克斯。这个照度范围适用于城市道路和郊区道路,可以提供足够的照明以确保安全
所述强光的地面照度范围大于50勒克斯。
强光:地面照度可能在50-数百勒克斯。这种照明通常用于非常暗的环境,比如乡村道路或没有街灯的地区。
具体光照强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每个小型灯均有两种亮度,分别为中强光、强光,中强光和强光的唯一区别是小型灯发射灯光照度的大小。当夜晚前方路段较暗(路面亮度在【低亮度区间】内)时,用中强光,当夜晚前方路段极暗(路面亮度低于【低亮度区间】)时,用强光。亮度调控如图3所示。
实施例16:
一种防止眩光产生的智能车灯调控系统,主要技术内容见实施例11至15任一项,进一步,将汽车前方视野划分为13个不同的方向区,其中,7个方向区位于汽车的正前方,即主方向区,3个方向区位于汽车的左边,即左方向区,3个方向区位于汽车的右边,即右方向区。
将驾驶员前方视野范围内的区域划分为13个方向区,其中以车内驾驶员的视角来看,从左至右为1-13方向区,特别地,4-10方向区为主方向区,1-3为左边方向区,11-13为右边方向区。每个小型灯照射方向与每个方向区一一对应,独立调控。车灯位置如图1所示。
每个照明灯与一个方向区一一对应。
实施例17:
一种防止眩光产生的智能车灯调控系统,主要技术内容见实施例11至16任一项,进一步,所述2个前照灯与主方向区的13个照明灯均有远光打闪功能。
方向盘左下侧灯光操作手柄向身体侧拨动会有远光打闪功能。上述两前照灯和主方向区小型灯均有远光打闪功能。
远光打闪功能关闭时,向身体侧拨动手柄不会有灯打闪。远光打闪功能开启时,拨动手柄可能会是两前照灯打闪,也可能会是主方向区中一个或几个小型灯打闪。具体远光打闪功能开启后拨动手柄时哪些灯会打闪详见后述。并且,方向盘左下侧灯光操作手柄只能向身体侧拨动,改变了传统汽车向远离身体侧拨动手柄时前照灯的持续远光功能(前照灯持续远光是对其他车辆造成眩光的主要原因)。
远光打闪功能会在向身体侧拨动手柄时的瞬间短暂接替当前前照灯或主方向区小型灯的模式。拨动手柄的瞬间,前照灯或主方向区小型灯瞬间打闪,随后立即恢复到当前的模式状态。
实施例18:
一种防止眩光产生的智能车灯调控系统,主要技术内容见实施例11至17任一项,进一步,根据道路监测模块中道路亮度感知模块监测到的道路明暗程度,来决定是否开启反馈控制模块中车灯的实时调控。
当监测到的道路明暗情况高于预设区间时,照明灯保持关闭,前照灯根据路况选择是否开启,若在视野清晰时驾驶,则关闭前照灯,若在视野受限时驾驶,则开启前照灯。若监测到的道路情况具有危险,则开启远光打闪,在有需要时可开启远光打闪以提醒避险。
所述预设区间为只看见道路上各种物体的位置与轮廓边界时对应的亮度范围。
当道路亮度感知模块感知到路段亮度状况高于【低亮度区间】时,反馈控制模块的灯带保持关闭。两个前照灯可以自主选择是否开启,且开启后默认保持近光。路段亮度状况高于【低亮度区间】时,远光灯不易造成眩光,因此上述远光打闪功能会始终开启。当天气恶劣行驶困难、或驾驶员感到前方有安全风险时,可拨动手柄,前照灯会进行远光灯打闪,从而保证能够在可能遇到危险的情况下对其他车辆或行人进行紧急提醒。
特别地,汽车上一般会设有时钟。在汽车所处地区日落时间时,汽车会提醒驾驶员“目前已进入夜晚,需要开启前照灯以引起其他车辆与行人的注意”。
当监测到的道路明暗情况位于预设区间内时,所述前照灯开启并保持近光模式,且打闪功能关闭以避免道路较暗时汽车强烈的灯光对其他车辆造成眩光。所述主方向区的7个照明灯保持中强光,并根据道路监测模块监测到的道路情况,实时调节照明灯的射程。
当道路亮度感知模块感知到夜晚路段亮度状况在【低亮度区间】内时,反馈控制模块两前照灯开启并始终保持近光;前照灯的远光打闪功能关闭,以避免夜晚道路状况较暗时前照灯远光打闪对其他车辆和行人造成眩光。灯带主方向区的7个小型灯开启,并始终保持中强光。灯带主方向区小型灯开启后,根据汽车位置及速度感知模块监测到的视野范围内其他汽车相对于驾驶员自身所在位置的方向、距离与速度,对灯带照射区域主方向区7个小型灯的射程分别进行实时调节,以确保驾驶员自身视野范围内的路况清晰明亮,并且最大程度上避免驾驶员自身车辆灯光对他人造成的眩光,从源头上遏制眩光的产生。
当主方向区之中人体红外成像感知模块在某方向区监测到有行人时,远光打闪模式也会开启,此时向身体侧拨动手柄,对应有行人的方向区会进行远光打闪,以提醒行人。
当遇到对面来车在自己正前方或右前方,即对面来车在自己的7-10方向区时,则说明对面来车可能行驶不规范,或道路并非正规道路,容易引起交通风险。由此汽车便开启远光打闪功能,此时向身体侧拨动手柄时,并非两前照灯远光打闪,而是7-10方向区中对应有对面来车的一个或几个方向区的小型灯进行远光打闪。
当监测到的道路明暗情况低于预设区间内时,所述前照灯开启并保持近光模式。所述主方向区的7个照明灯保持强光,并根据道路监测模块监测到的道路情况,实时调节照明灯的射程。
当道路亮度感知模块感知到夜晚路段亮度状况低于【低亮度区间】时,反馈控制模块两前照灯开启并始终保持近光;灯带主方向区的7个小型灯开启,并始终保持强光。灯带主方向区小型灯开启后,根据汽车位置及速度感知模块监测到的视野范围内其他汽车相对于驾驶员自身所在位置的方向、距离与速度,对灯带照射区域主方向区7个小型灯的射程分别进行实时调节,以确保驾驶员自身视野范围内的路况清晰明亮,并且最大程度上避免驾驶员自身车辆灯光对他人造成的眩光,从源头上遏制眩光的产生。
当主方向区之中人体红外成像感知模块在某方向区监测到有行人时,远光打闪模式也会开启,此时向身体侧拨动手柄,对应有行人的方向区会进行远光打闪,以提醒行人。
当遇到对面来车在自己正前方或右前方,即对面来车在自己的7-10方向区时,则说明对面来车可能行驶不规范,或道路并非正规道路,容易引起交通风险。由此汽车便开启远光打闪功能,此时向身体侧拨动手柄时,并非两前照灯远光打闪,而是7-10方向区中对应有对面来车的一个或几个方向区的小型灯进行远光打闪。
当道路监测模块监测到车辆的前方有行人或对向车辆时,对应方向区的照明灯和/或前照灯开启打闪功能。
实施例19:
一种防止眩光产生的智能车灯调控系统,主要技术内容见实施例11至18任一项,进一步,当汽车在夜晚左转或掉头时,左方向区的3个照明灯开启,并根据道路监测模块监测到的道路情况,实时调节照明灯的射程。
当汽车在夜晚右转时,右方向区的3个照明灯开启,并根据道路监测模块监测到的道路情况,实时调节照明灯的射程。
当夜晚汽车改变行驶状态,即向左/右侧转弯或掉头时,道路监测模块会接受驾驶员转向灯开启的信号,若为左转向,则反馈控制模块灯带1-3方向区的小型灯开启;若为右转向,则反馈控制模块灯带11-13方向区的小型灯开启。随后道路监测模块的激光测距仪和红外热成像仪温度感知摄像头会监测对应转向侧汽车位置信息、行人位置信息及其他障碍物位置信息。根据汽车位置及速度感知模块监测到的视野范围内对应转向侧边方向区其他汽车和行人相对于驾驶员自身所在位置的方向与距离,对灯带照射区域转向侧边方向区3个小型灯光线的射程分别进行实时调节,以确保驾驶员自身视野范围内的路况清晰明亮,并且最大程度上避免驾驶员自身车辆灯光对他人造成的眩光,从源头上遏制并避免了眩光的产生。
实施例20:
一种防止眩光产生的智能车灯调控系统,主要技术内容见实施例11至19任一项,进一步,当监测到的道路明暗情况不高于预设区间时,若汽车面临安全风险,对应方向区的照明灯开启打闪功能。
所述安全风险包括行人位于汽车正前方、对向来车非前同向车,且对向来车位于汽车正前方或右方。
当安全风险为对向来车非前同向车,且对向来车位于汽车正前方或右方时,主方向区或右方向区对应的照明灯开启打闪功能。
安全风险包括:
监测到7-10方向区有对面来车(来车行驶不规范或道路较窄)
监测到某个主方向区有行人,需要提醒行人避让。
道路亮度感知模块感知到夜晚路段亮度状况不高于【低亮度区间】时,若汽车面临安全风险,汽车远光灯打闪策略:
汽车面临安全风险的情形:夜晚一般来说车辆均靠右行驶,因此对面来车一般在驾驶员自身的左侧,在自己前方并与自己同向行驶的车辆(前同向车)相对自己则没有方向上的限制。但是如果遇到对面来车在自己正前方或右侧,即对面来车在自己的7-10方向区时,则说明对面来车可能行驶不规范,或道路并非正规道路,容易引起交通风险。因此在夜晚路段较暗或极暗时,总需要实时判断7-10主方向区是否有对面来车,若有则需要开启远光打闪功能对其进行提醒。
具体判断方法为:
车速感知模块感知到主方向区内其他汽车的对地速度;同时驾驶员自身所驾驶车辆的对地速度也可获取。
如图4所示,汽车位置及速度感知模块测得的V对地为测得的对面车辆的大致对地速度,V即为驾驶员自身所驾驶车辆的真实对地速度。
将V与V对地的矢量箭头尾部重合,并以重合点为x-y坐标系原点,且V的方向与y轴方向重合。若此时V对地的矢量箭头位于第三或第四象限,便可确认为对面来车而非前同向车。
此时汽车便开启远光打闪功能,因为此时路段较暗,如果前照灯打闪,必然会对整个路段的司机造成强烈的眩光,十分不可取。因此向身体侧拨动手柄时,并非两前照灯远光打闪,而是7-10方向区中对应有对面来车的一个或几个方向区的小型灯进行远光打闪。
另外,当主方向区之中人体红外成像感知模块在某方向区监测到有行人时,远光打闪模式也会开启,此时向身体侧拨动手柄,对应有行人的主方向区对应的小型灯也会进行远光打闪,以提醒行人。
综上,当汽车保证能够在面临安全风险的情况下对其他车辆或行人进行紧急提醒,并且最大程度上避免驾驶员自身车辆灯光对他人造成的眩光,从源头上遏制并避免了眩光的产生。
实施例21:
参见图1至图10,一种防止眩光产生的智能车灯调控系统,包括:道路监测模块、反馈控制模块。
道路监测模块包括汽车位置及速度感知模块、道路亮度感知模块、人体红外成像感知模块。道路监测模块涉及到的设备有激光测距仪、红外热成像仪,其中红外热成像仪包含实景拍摄摄像头和温度感知摄像头。
反馈控制模块包括汽车的两个前照灯以及安装于汽车车头位置的灯带。灯带由13个小型灯组成,并且将驾驶员前方视野范围内的区域划分为13个方向区,其中以车内驾驶员的视角来看,从左至右为1-13方向区,特别地,4-10方向区为主方向区,1-3为左边方向区,11-13为右边方向区。每个小型灯照射方向与每个方向区一一对应,独立调控。车灯位置如图1所示。
两前照灯仅有一种模式,即近光模式。灯带中主方向区和左/右边方向区小型灯均有两种模式,即智能模式、远光模式。小型灯的调控方式有射程调控与亮度调控。
另外,方向盘左下侧灯光操作手柄向身体侧拨动会有远光打闪功能。上述两前照灯和主方向区小型灯均有远光打闪功能。
远光打闪功能关闭时,向身体侧拨动手柄不会有灯打闪。远光打闪功能开启时,拨动手柄可能会是两前照灯打闪,也可能会是主方向区中一个或几个小型灯打闪。具体远光打闪功能开启后拨动手柄时哪些灯会打闪详见后述。并且,本专利中方向盘左下侧灯光操作手柄只能向身体侧拨动,改变了传统汽车向远离身体侧拨动手柄时前照灯的持续远光功能(前照灯持续远光是对其他车辆造成眩光的主要原因)。
本专利中远光打闪功能会在向身体侧拨动手柄时的瞬间短暂接替当前前照灯或主方向区小型灯的模式。拨动手柄的瞬间,前照灯或主方向区小型灯瞬间打闪,随后立即恢复到当前的模式状态。
(1)射程调控:
每个小型灯的照射角度可调。通过调整小型灯的角度,改变光束与地面的夹角以改变射程(小型灯照射到地面的最远处灯光距离小型灯的远近程度)。当光束与地面夹角变大时,射程变小,反之射程即变大。如图2所示。
(2)亮度调控:
每个小型灯均有两种亮度,分别为中强光、强光,中强光和强光的唯一区别是小型灯发射灯光照度的大小。当夜晚前方路段较暗(路面亮度在【低亮度区间】内)时,用中强光,当夜晚前方路段极暗(路面亮度低于【低亮度区间】)时,用强光。亮度调控如图3所示。
(3)射程调控与亮度调控的联系:
射程的调控由小型灯的照射角度决定,亮度的调控由小型灯本身发射灯光的照度决定。当小型灯处于远光模式下:中强光的射程和强光的射程相同且均为最大。小型灯处于智能模式下:当夜晚前方路段较暗(路面亮度在【低亮度区间】内)时,小型灯始终保持中强光,并在中强光的基础上不断调节照射角度来调节射程;当夜晚前方路段极暗(路面亮度低于【低亮度区间】)时,小型灯始终保持强光,并在强光的基础上不断调节照射角度来调节射程。
道路监测模块:
1.汽车位置及速度感知模块:包括激光测距仪,在灯带的13个方向区均可发射激光。
激光测距仪的功能是:测定前方物体同自己的距离、测定前方物体同自己的相对速度。同时本发明将自身所在汽车的实时速度与激光测距仪测得的前方物体同自己的相对速度(对己速度)进行矢量相加,由此便得到了前方物体相对地面的速度(对地速度)。
因此,激光测距仪有三大功能:(1)测定前方物体同自己的距离;(2)测定前方物体对己速度;(3)前方物体对地速度。
首先,激光测距仪测定前方物体同自己的距离;紧接着测定前方物体对己速度;继而得到前方物体对地速度。若前方物体对地速度为车速,则前方物体即为行驶中的汽车。汽车位置感知模块由此便感知到了汽车所在位置、车速。
2.道路亮度感知模块:包括红外热成像仪的实景拍摄摄像头。实景拍摄摄像头的功能为获取前方路段的真实影像。通过前方路段的真实影像,感知路段的亮度状况。为方便描述,定义一个【低亮度区间】,即道路昏暗,仅能看清道路上各种物体的位置与轮廓边界时对应的亮度范围。白天时道路亮度显然高于【低亮度区间】。夜晚时,路段亮度状况有三种情况,即高于【低亮度区间】、在【低亮度区间】内、低于【低亮度区间】。道路亮度感知模块能够感知到路面的亮度状况是高于【低亮度区间】、在【低亮度区间】内、还是低于【低亮度区间】。
3.人体红外成像感知模块:包括红外热成像仪的温度感知摄像头、激光测距仪。
首先,温度感知摄像头捕捉视野范围内的人体温度,如此其他汽车内乘客、驾驶员的人体温度和行人温度或许均会被捕捉到。此时将激光测距仪检测到的汽车位置信息与温度感知摄像头捕捉到的人体温度所在位置信息进行互联,由此可排除人体温度中其他汽车内乘客、驾驶员的人体温度,进而保留了行人人体温度所在位置。对应方向区的激光测距仪立即测定行人人体温度同自己的距离。综上,便可得到行人相对自己的方向与距离。
反馈控制模块:
1.根据道路监测模块中道路亮度感知模块监测到的道路明暗程度,来决定是否开启反馈控制模块中车灯的实时调控。
2.当道路亮度感知模块感知到路段亮度状况高于【低亮度区间】时,反馈控制模块的灯带保持关闭。两个前照灯可以自主选择是否开启,且开启后默认保持近光。路段亮度状况高于【低亮度区间】时,远光灯不易造成眩光,因此上述远光打闪功能会始终开启。当天气恶劣行驶困难、或驾驶员感到前方有安全风险时,可拨动手柄,前照灯会进行远光灯打闪,从而保证能够在可能遇到危险的情况下对其他车辆或行人进行紧急提醒。
特别地,汽车上一般会设有时钟。在汽车所处地区日落时间时,汽车会提醒驾驶员“目前已进入夜晚,需要开启前照灯以引起其他车辆与行人的注意”。
3.当道路亮度感知模块感知到夜晚路段亮度状况在【低亮度区间】内时,反馈控制模块两前照灯开启并始终保持近光;前照灯的远光打闪功能关闭,以避免夜晚道路状况较暗时前照灯远光打闪对其他车辆和行人造成眩光。灯带主方向区的7个小型灯开启,并始终保持中强光。灯带主方向区小型灯开启后,根据汽车位置及速度感知模块监测到的视野范围内其他汽车相对于驾驶员自身所在位置的方向、距离与速度,对灯带照射区域主方向区7个小型灯的射程分别进行实时调节,以确保驾驶员自身视野范围内的路况清晰明亮,并且最大程度上避免驾驶员自身车辆灯光对他人造成的眩光,从源头上遏制眩光的产生。
当主方向区之中人体红外成像感知模块在某方向区监测到有行人时,远光打闪模式也会开启,此时向身体侧拨动手柄,对应有行人的方向区会进行远光打闪,以提醒行人。
当遇到对面来车在自己正前方或右前方,即对面来车在自己的7-10方向区时,则说明对面来车可能行驶不规范,或道路并非正规道路,容易引起交通风险。由此汽车便开启远光打闪功能,此时向身体侧拨动手柄时,并非两前照灯远光打闪,而是7-10方向区中对应有对面来车的一个或几个方向区的小型灯进行远光打闪。
4.当道路亮度感知模块感知到夜晚路段亮度状况低于【低亮度区间】时,反馈控制模块两前照灯开启并始终保持近光;灯带主方向区的7个小型灯开启,并始终保持强光。灯带主方向区小型灯开启后,根据汽车位置及速度感知模块监测到的视野范围内其他汽车相对于驾驶员自身所在位置的方向、距离与速度,对灯带照射区域主方向区7个小型灯的射程分别进行实时调节,以确保驾驶员自身视野范围内的路况清晰明亮,并且最大程度上避免驾驶员自身车辆灯光对他人造成的眩光,从源头上遏制眩光的产生。
当主方向区之中人体红外成像感知模块在某方向区监测到有行人时,远光打闪模式也会开启,此时向身体侧拨动手柄,对应有行人的方向区会进行远光打闪,以提醒行人。
当遇到对面来车在自己正前方或右前方,即对面来车在自己的7-10方向区时,则说明对面来车可能行驶不规范,或道路并非正规道路,容易引起交通风险。由此汽车便开启远光打闪功能,此时向身体侧拨动手柄时,并非两前照灯远光打闪,而是7-10方向区中对应有对面来车的一个或几个方向区的小型灯进行远光打闪。
5.当夜晚汽车改变行驶状态,即向左/右侧转弯或掉头时,道路监测模块会接受驾驶员转向灯开启的信号,若为左转向,则反馈控制模块灯带1-3方向区的小型灯开启;若为右转向,则反馈控制模块灯带11-13方向区的小型灯开启。随后道路监测模块的激光测距仪和红外热成像仪温度感知摄像头会监测对应转向侧汽车位置信息、行人位置信息及其他障碍物位置信息。根据汽车位置及速度感知模块监测到的视野范围内对应转向侧边方向区其他汽车和行人相对于驾驶员自身所在位置的方向与距离,对灯带照射区域转向侧边方向区3个小型灯光线的射程分别进行实时调节,以确保驾驶员自身视野范围内的路况清晰明亮,并且最大程度上避免驾驶员自身车辆灯光对他人造成的眩光,从源头上遏制并避免了眩光的产生。
6.道路亮度感知模块感知到夜晚路段亮度状况不高于【低亮度区间】时,若汽车面临安全风险,汽车远光灯打闪策略:
汽车面临安全风险的情形:夜晚一般来说车辆均靠右行驶,因此对面来车一般在驾驶员自身的左侧,在自己前方并与自己同向行驶的车辆(前同向车)相对自己则没有方向上的限制。但是如果遇到对面来车在自己正前方或右侧,即对面来车在自己的7-10方向区时,则说明对面来车可能行驶不规范,或道路并非正规道路,容易引起交通风险。因此在夜晚路段较暗或极暗时,总需要实时判断7-10主方向区是否有对面来车,若有则需要开启远光打闪功能对其进行提醒。
具体判断方法为:
车速感知模块感知到主方向区内其他汽车的对地速度;同时驾驶员自身所驾驶车辆的对地速度也可获取。
如图4所示,汽车位置及速度感知模块测得的V对地为测得的对面车辆的大致对地速度,V即为驾驶员自身所驾驶车辆的真实对地速度。
将V与V对地的矢量箭头尾部重合,并以重合点为x-y坐标系原点,且V的方向与y轴方向重合。若此时V对地的矢量箭头位于第三或第四象限,便可确认为对面来车而非前同向车。
此时汽车便开启远光打闪功能,因为此时路段较暗,如果前照灯打闪,必然会对整个路段的司机造成强烈的眩光,十分不可取。因此向身体侧拨动手柄时,并非两前照灯远光打闪,而是7-10方向区中对应有对面来车的一个或几个方向区的小型灯进行远光打闪。
另外,当主方向区之中人体红外成像感知模块在某方向区监测到有行人时,远光打闪模式也会开启,此时向身体侧拨动手柄,对应有行人的主方向区对应的小型灯也会进行远光打闪,以提醒行人。
综上,当汽车保证能够在面临安全风险的情况下对其他车辆或行人进行紧急提醒,并且最大程度上避免驾驶员自身车辆灯光对他人造成的眩光,从源头上遏制并避免了眩光的产生。
实施例22:
参见图1至图10,一种防止眩光产生的智能车灯调控系统,包括:道路监测模块、反馈控制模块。
1、道路监测模块:
道路监测模块包括汽车位置及速度感知模块、道路亮度感知模块、人体红外成像感知模块。
(1)汽车位置及速度感知模块:监测视野范围内对面来车以及自己前方所跟的同向车辆(前同向车)相对于自己所在位置的方向与距离。监测视野范围内路面行人相对自己的位置与距离,以及汽车向左/右侧转弯或掉头时,左/右两侧的障碍物同自己的方向与距离。并且可以持续捕捉视野范围内主方向区其他汽车对己速度与对地速度。
(2)道路亮度感知模块:监测道路的明暗程度。
(3)人体红外成像感知模块:捕捉识别视野范围内的行人及其位置。
道路监测模块包括如下设备:红外热成像仪、激光测距仪。
(1)红外热成像仪:属于上述汽车位置及速度感知模块、道路亮度感知模块、人体红外成像感知模块。红外热成像仪包含实景拍摄摄像头和温度感知摄像头。红外热成像仪安装在汽车后视镜与挡风玻璃之间的空隙中,朝向正前方。其中实景拍摄摄像头用于判断当前时间为白天还是夜晚;同时也用于判断夜晚道路明亮程度。
(2)激光测距仪:激光测距仪本身有两大功能:测定前方物体同自己的距离、测定前方物体同自己的相对速度。同时本发明将自身所在汽车的实时速度与激光测距仪测得的前方物体同自己的相对速度(对己速度)进行矢量相加,由此便得到了前方物体相对地面的速度(对地速度)。因此,激光测距仪有三大功能:测定前方物体同自己的距离、测定前方物体对己速度、前方物体对地速度。
2、反馈控制模块:
反馈控制模块包括智能车灯,具体涉及汽车左右两个前照灯,以及位于汽车车头的灯带。
灯带包含从左至右的13个小型灯。将视野范围内的区域进行方向划分,划分为13个方向区,如图5所示,每个小型灯照射方向与每个方向区都有一一对应关系,因此同一智能车灯中的13个小型灯朝向均不同,但13个小型灯整体的光线能够覆盖从左到右的全部视野范围。
13个方向区的划分如下:
如图5所示,将汽车前方视野划分13个不同的方向区,分别为1方向区、2方向区,以此类推。其中1、2、3方向区属于左边方向区,11、12、13方向区属于右边方向区,且只有汽车转弯或掉头时左/右边方向区对应的小型灯才会工作;4-10方向区属于主方向区。特别地,正前方为7方向区。从俯视视角看,汽车前方的道路区域被划分成了13个扇形区域。每个扇形区域,即每一个方向区在灯带中都有对应的小型灯来进行单独照明。
13个方向区均由对应的小型灯独立调控,每个小型灯均能够通过判断视野范围内所有车辆、行人及其他障碍物相对自己的方向与距离,来对智能车灯照射区域不同方向光线的射程进行实时调节,并可以针对在【低亮度区间】内或低于【低亮度区间】两种状况来切换小型灯的照度,从而实现自己在保持直行或切换行驶状态时视野范围内的路况清晰明亮,并且最大程度上避免了自己对他人的眩光,从源头上遏制了眩光的产生。
两前照灯仅有一种模式,即近光模式。灯带中主方向区和左/右边方向区小型灯均有两种模式,分别智能模式、远光模式。
另外,方向盘左下侧灯光操作手柄向身体侧拨动会有照射远光的功能(远光打闪功能)。上述两前照灯和主方向区小型灯均有远光打闪功能。
远光打闪功能关闭时,向身体侧拨动手柄不会有灯打闪。远光打闪功能开启时,拨动手柄可能会是两前照灯打闪,也可能会是主方向区中一个或几个小型灯打闪。具体远光打闪功能开启后拨动手柄时哪些灯会打闪,详见后述。并且,本专利中方向盘左下侧灯光操作手柄只能向身体侧拨动,改变了传统汽车向远离身体侧拨动手柄时前照灯的持续远光功能(前照灯持续远光是对其他车辆造成眩光的主要原因)。
远光打闪功能会在向身体侧拨动手柄时的瞬间短暂接替当前前照灯或主方向区小型灯的模式。拨动手柄的瞬间,前照灯或主方向区小型灯瞬间打闪,随后立即恢复到当前的模式状态。需要注意的是,道路亮度状况高于【低亮度区间】时,即使汽车前照灯没有开启近光模式,向身体侧拨动手柄依旧会进行远光打闪。
一、道路亮度区间的定义与智能车灯模式:
1.道路的明暗程度取决于道路旁的路灯和周围建筑等对道路的照明作用。首先,定义一个【低亮度区间】,即道路昏暗,仅能看清道路上各种物体的位置与轮廓边界时对应的亮度范围。白天时道路亮度远高于【低亮度区间】。夜晚时,道路亮度有三种情况,即高于【低亮度区间】、在【低亮度区间】内、低于【低亮度区间】。认为路面照度在A~B lux(A<B)之间属于【低亮度区间】。
2.两前照灯只有一种模式,即近光模式。
灯带中主方向区和左/右边方向区小型灯均有两种模式,分别智能模式、远光模式。
近光模式仅在前照灯中存在,即为一般汽车前照灯打近光的情形一致。
智能模式只在灯带中的13个小型灯中存在。主方向区每个小型灯会随着所在方向区前方汽车或行人与驾驶员自身相对距离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光线的射程和亮度。左/右边方向区的小型灯会在汽车改变行驶状态时随着所在方向区前方汽车、行人以及其他障碍物与驾驶员自身相对距离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光线的射程。保证该方向区路面清晰的同时,不会让光线直射到对面来车司机眼中,也不会让光线直射到前同向车后视镜上,同时也不会让光线直射到行人的眼中。
远光模式仅在灯带之中均存在。灯带的远光模式即灯光保持现有亮度的情况下向正前方直射。
道路明亮程度高于【低亮度区间】的道路清晰明亮,汽车能看清视野范围内的一切,因此汽车只开启两前照灯,并保持近光模式,保留两前照灯的远光打闪功能。灯带不开启。在【低亮度区间】内的道路较为昏暗,仅能看清道路上各种物体的位置与轮廓边界,则开启两前照灯,并保持近光模式,主方向区灯带开启并为中强光,随路况的改变而在远光模式和智能模式之间切换。低于【低亮度区间】的道路更为昏暗,几乎一片漆黑,则开启两前照灯,并保持近光模式,主方向区灯带开启并为强光,随路况的改变而在远光模式和智能模式之间切换。
二、道路明亮程度高于【低亮度区间】
当道路亮度感知模块感知到路面照度高于B lux,即亮度状况高于【低亮度区间】时,反馈控制模块的灯带保持关闭。两个前照灯可以自主选择是否开启,且开启后默认保持近光。路段亮度状况高于【低亮度区间】时,远光灯不易造成眩光,因此远光打闪功能会始终开启。当天气恶劣行驶困难、或驾驶员感到前方有安全风险时,可拨动手柄,前照灯会进行远光灯打闪,从而保证能够在可能遇到危险的情况下对其他车辆或行人进行紧急提醒。
特别地,汽车上一般会设有时钟。在汽车所处地区日落时间时,汽车会提醒驾驶员“目前已进入夜晚,需要开启前照灯以引起其他车辆与行人的注意”。
三、夜晚道路明亮程度在【低亮度区间】内时智能车灯调控方法
当道路亮度感知模块感知到路面照度在A~B lux之间,即夜晚道路明亮程度在【低亮度区间】内时,反馈控制模块两前照灯开启并始终保持近光模式;灯带主方向区的7个小型灯开启,默认为远光模式,光线为中强光。灯带主方向区小型灯开启远光模式后,若主方向区中某方向区捕捉到了行驶中的汽车或行人,则该方向区的小型灯由远光模式切换为智能模式,此时小型灯光线直射的最远距离为前方汽车或行人与驾驶员自身之间的距离减去10m,保证该方向区路面清晰的同时,不会让光线直射到对面来车司机眼中,也不会让光线直射到前同向车后视镜上,同时还不会让光线直射到行人的眼中。针对主方向区中汽车和行人均没有捕捉到的方向区,则继续保持远光模式。灯带可能的一种照射情况如图6所示。通过上述原理,便可根据汽车位置及速度感知模块监测到的视野范围内其他汽车与行人相对于驾驶员自身所在位置的方向与距离,对灯带照射区域主方向区7个小型灯光线的射程分别进行实时调节,以确保驾驶员自身视野范围内的路况清晰明亮,并且最大程度上避免驾驶员自身车辆灯光对他人造成的眩光,从源头上遏制眩光的产生。
当主方向区之中人体红外成像感知模块在某方向区监测到有行人时,远光打闪模式也会开启,此时向身体侧拨动手柄,对应有行人的方向区会进行远光打闪,以提醒行人。
当遇到对面来车在自己正前方或右前方,即对面来车在自己的7-10方向区时,则说明对面来车可能行驶不规范,或道路并非正规道路,容易引起交通风险。由此汽车便开启远光打闪功能,此时向身体侧拨动手柄时,并非两前照灯远光打闪,而是7-10方向区中对应有对面来车的一个或几个方向区的小型灯进行远光打闪。
四、夜晚道路明亮程度低于【低亮度区间】时智能车灯调控方法
当道路亮度感知模块感知到路面照度低于A lux,即夜晚道路明亮程度低于【低亮度区间】时,反馈控制模块两前照灯开启并始终保持近光模式;灯带主方向区小型灯开启,默认为远光模式,光线为强光。灯带主方向区小型灯开启远光模式后,若主方向区中某方向区捕捉到了行驶中的汽车或行人,则该方向区的小型灯由远光模式切换为智能模式,此时小型灯光线直射的最远距离为前方汽车或行人与驾驶员自身之间的距离减去10m,保证该方向区路面清晰的同时,不会让光线直射到对面来车司机眼中,也不会让光线直射到前同向车后视镜上,同时还不会让光线直射到行人的眼中。针对主方向区中汽车和行人均没有捕捉到的方向区,则继续保持远光模式。灯带可能的一种照射情况如图7所示。通过上述原理,便可根据汽车位置及速度感知模块监测到的视野范围内其他汽车与行人相对于驾驶员自身所在位置的方向与距离,对灯带照射区域主方向区7个小型灯光线的射程分别进行实时调节,以确保驾驶员自身视野范围内的路况清晰明亮,并且最大程度上避免驾驶员自身车辆灯光对他人造成的眩光,从源头上遏制眩光的产生。
当主方向区之中人体红外成像感知模块在某方向区监测到有行人时,远光打闪模式也会开启,此时向身体侧拨动手柄,对应有行人的方向区会进行远光打闪,以提醒行人。
当遇到对面来车在自己正前方或右前方,即对面来车在自己的7-10方向区时,则说明对面来车可能行驶不规范,或道路并非正规道路,容易引起交通风险。由此汽车便开启远光打闪功能,此时向身体侧拨动手柄时,并非两前照灯远光打闪,而是7-10方向区中对应有对面来车的一个或几个方向区的小型灯进行远光打闪。
五、夜晚道路明亮程度不高于【低亮度区间】,且汽车面临安全风险时智能车灯的调控策略:
道路亮度感知模块感知到路面照度低于B lux,即夜晚路段明亮程度不高于【低亮度区间】时,若汽车面临安全风险,则通过远光灯打闪提醒对面车司机以及行人是一种有效的避险方式。汽车远光灯打闪策略:
首先需要说明汽车面临安全风险的情形:夜晚一般来说车辆均靠右行驶,因此对面来车一般在驾驶员自身的左侧,在自己前方并与自己同向行驶的车辆(前同向车)相对自己则没有方向上的限制。但是如果遇到对面来车在自己正前方或右侧,则说明对面来车可能行驶不规范,或道路并非正规道路。容易引起交通风险。因此在夜晚路段较暗(路面亮度在【低亮度区间】内)或极暗(路面亮度低于【低亮度区间】)时,总需要实时判断7-10方向区是否有对面来车,若有则需要开启远光打闪功能对其进行提醒。
具体判断方法为:
车速感知模块感知到主方向区内其他汽车的对地速度;同时驾驶员自身所驾驶车辆的对地速度也可获取。
如图4所示,汽车位置及速度感知模块测得的V对地为测得的对面车辆的大致对地速度,V即为驾驶员自身所驾驶车辆的真实对地速度。
将V与V对地的矢量箭头尾部重合,并以重合点为x-y坐标系原点,且V的方向与y轴方向重合。若此时V对地的矢量箭头位于第三或第四象限,便可确认为对面来车而非前同向车。
此时汽车便开启远光打闪功能,因为此时路段较暗,如果前照灯打闪,必然会对整个路段的司机造成强烈的眩光,十分不可取。因此向身体侧拨动手柄时,并非两前照灯远光打闪,而是7-10方向区中对应有对面来车的一个或几个方向区的小型灯进行远光打闪。
另外,当主方向区之中人体红外成像感知模块在某方向区监测到有行人时,远光打闪模式也会开启,此时向身体侧拨动手柄,对应有行人的主方向区对应的小型灯也会进行远光打闪,以提醒行人。
综上,当汽车保证能够在面临安全风险的情况下对其他车辆或行人进行紧急提醒,并且最大程度上避免驾驶员自身车辆灯光对他人造成的眩光,从源头上遏制并避免了眩光的产生。
六、夜晚道路明亮程度不高于【低亮度区间】,且汽车改变行驶状态时智能车灯调控方法:
当道路亮度感知模块感知到路面照度低于B lux,即夜晚路段明亮程度不高于【低亮度区间】的情况下,向左/右侧转弯或掉头时,反馈控制模块两前照灯始终保持近光模式;灯带主方向区小型灯各自根据对应方向区的路况保持当前模式。并且道路监测模块会接受驾驶员转向灯开启的信号,若为左转向,则反馈控制模块灯带1-3方向区的小型灯开启,并始终保持中强光;若为右转向,则反馈控制模块灯带11-13方向区的小型灯开启,为中强光。边方向区小型灯开启后默认为远光模式。随后道路监测模块的激光测距仪和红外热成像仪温度感知摄像头会监测对应转向侧汽车位置信息、行人位置信息及其他障碍物位置信息。若主方向区中某方向区捕捉到了行驶中的汽车、行人或其他障碍物,则该方向区的小型灯由远光模式切换为智能模式,此时小型灯光线直射的最远距离为前方汽车或行人与驾驶员自身之间的距离,保证该方向区路面清晰的同时,不会让光线直射到其他汽车上,也不会让光线直射到行人的眼中,同时还不会让光线直射到其他的障碍物上。针对边方向区中汽车、行人和其他障碍物均没有捕捉到的方向区,则继续保持远光模式。灯带可能的照射情况如图9所示。通过上述原理,便可根据汽车位置及速度感知模块监测到的视野范围内对应转向侧边方向区其他汽车和行人相对于驾驶员自身所在位置的方向与距离,对灯带照射区域转向侧边方向区3个小型灯光线的射程分别进行实时调节,以确保驾驶员自身视野范围内的路况清晰明亮,并且最大程度上避免驾驶员自身车辆灯光对他人造成的眩光,从源头上遏制并避免了眩光的产生。
实施例23:
一种防止眩光产生的智能车灯调控系统,主要技术内容见实施例22,进一步,两前照灯仅有一种模式,即近光模式。灯带中主方向区和左/右边方向区小型灯均有两种模式,分别智能模式、远光模式。
另外,方向盘左下侧灯光操作手柄向身体侧拨动会有照射远光的功能(远光打闪功能)。上述两前照灯和主方向区小型灯均有远光打闪功能。
远光打闪功能关闭时,向身体侧拨动手柄不会有灯打闪。远光打闪功能开启时,拨动手柄可能会是两前照灯打闪,也可能会是主方向区中一个或几个小型灯打闪。具体远光打闪功能开启后拨动手柄时哪些灯会打闪,详见后述。并且,本专利中方向盘左下侧灯光操作手柄只能向身体侧拨动,改变了传统汽车向远离身体侧拨动手柄时前照灯的持续远光功能(前照灯持续远光是对其他车辆造成眩光的主要原因)。
远光打闪功能会在向身体侧拨动手柄时的瞬间短暂接替当前前照灯或主方向区小型灯的模式。拨动手柄的瞬间,前照灯或主方向区小型灯瞬间打闪,随后立即恢复到当前的模式状态。需要注意的是,道路亮度状况高于【低亮度区间】时,即使汽车前照灯没有开启近光模式,向身体侧拨动手柄依旧会进行远光打闪。
一、前照灯的近光模式:
当道路亮度状况高于【低亮度区间】时,前照灯的近光模式可人为调控。但是到汽车所处地区日落时间时,汽车会提醒驾驶员“目前已进入夜晚,需要开启前照灯以引起其他车辆与行人的注意”。
当道路亮度状况不高于【低亮度区间】时,前照灯的近光模式始终开启并维持。
二、灯带的远光模式
当道路亮度状况高于【低亮度区间】时,灯带处于关闭状态。
当道路亮度状况在【低亮度区间】内时,灯带主方向区小型灯开启,开启后默认为远光模式,并始终保持中强光。左/右边方向区小型灯不开启。主方向区中没有被道路监测模块监测到行驶中的汽车或行人的方向区,继续保持远光模式。
当道路亮度状况低于【低亮度区间】时,灯带主方向区小型灯开启,开启后默认为远光模式,并始终保持强光。左/右边方向区小型灯不开启。主方向区中没有被道路监测模块监测到行驶中的汽车或行人的方向区,继续保持远光模式。
当其汽车改变行驶状态时,即向左/右转弯或掉头时,若此时道路亮度状况不高于【低亮度区间】,灯带左/右边方向区的小型灯开启,开启后默认为远光模式,并始终保持中强光。左/右边方向区中没有被道路监测模块监测到行驶中的汽车或行人的方向区,保持远光模式。
三、灯带的智能模式
当道路亮度状况高于【低亮度区间】时,灯带处于关闭状态。
当道路亮度状况在【低亮度区间】内时,灯带主方向区小型灯开启,开启后默认为远光模式,并始终保持中强光。左/右边方向区小型灯不开启。主方向区中被道路监测模块监测到行驶中的汽车或行人的方向区,由远光模式立刻切换到智能模式,根据汽车位置及速度感知模块监测到的其他汽车与行人相对于驾驶员自身所在位置的方向与距离,主方向区小型灯中对应有汽车或行人的小型灯光线的射程会进行实时调节,以确保驾驶员自身视野范围内的路况清晰明亮,并且最大程度上避免驾驶员自身车辆灯光对他人造成的眩光,从源头上遏制眩光的产生。
当道路亮度状况低于【低亮度区间】时,灯带主方向区小型灯开启,开启后默认为远光模式,并始终保持强光。左/右边方向区小型灯不开启。主方向区中被道路监测模块监测到行驶中的汽车或行人的方向区,由远光模式立刻切换到智能模式,根据汽车位置及速度感知模块监测到的其他汽车与行人相对于驾驶员自身所在位置的方向与距离,主方向区小型灯中对应有汽车或行人的小型灯光线的射程会进行实时调节,以确保驾驶员自身视野范围内的路况清晰明亮,并且最大程度上避免驾驶员自身车辆灯光对他人造成的眩光,从源头上遏制眩光的产生。
当其汽车改变行驶状态时,即向左/右转弯或掉头时,若此时道路亮度状况不高于【低亮度区间】,灯带左/右边方向区的小型灯开启,开启后默认为远光模式,并始终保持中强光。左/右边方向区中有被道路监测模块监测到行驶中的汽车或行人的方向区,即从远光模式立即切换为智能模式,根据汽车位置及速度感知模块监测到的其他汽车与行人相对于驾驶员自身所在位置的方向与距离,对对应左/右边方向区小型灯光线的射程进行实时调节,以确保驾驶员自身视野范围内的路况清晰明亮,并且最大程度上避免驾驶员自身车辆灯光对他人造成的眩光,从源头上遏制眩光的产生。
四、远光打闪功能
方向盘左下侧灯光操作手柄向身体侧拨动会有照射远光的功能(远光打闪功能)。上述两前照灯和主方向区小型灯均有远光打闪功能。
远光打闪功能关闭时,向身体侧拨动手柄不会有灯打闪。远光打闪功能开启时,拨动手柄可能会是两前照灯打闪,也可能会是主方向区中一个或几个小型灯打闪。并且,本专利中方向盘左下侧灯光操作手柄只能向身体侧拨动,改变了传统汽车向远离身体侧拨动手柄时前照灯的持续远光功能(前照灯持续远光是对其他车辆造成眩光的主要原因)。
远光打闪功能会在向身体侧拨动手柄时的瞬间短暂接替当前前照灯或主方向区小型灯的模式。拨动手柄的瞬间,前照灯或主方向区小型灯瞬间打闪,随后立即恢复到当前的模式状态。需要注意的是,道路亮度状况高于【低亮度区间】时,即使汽车前照灯没有开启近光模式,向身体侧拨动手柄依旧会进行远光打闪。
当道路亮度状况高于【低亮度区间】时,远光打闪功能只针对于两前照灯。道路亮度状况高于【低亮度区间】时远光并不易造成眩光,因此驾驶员可以根据道路状况自主确定是否拨动手柄进行远光打闪,以提醒其他汽车和行人进行避险。
当道路亮度状况不高于【低亮度区间】时,灯带主方向区小型灯会开启,且远光打闪功能只针对于主方向区的小型灯。并且只有当汽车面临安全风险的情形时,远光打闪功能才会开启。
若V对地的矢量箭头位于第三或第四象限,便可确认为对面来车而非前同向车。此时汽车便开启远光打闪功能,此时向身体侧拨动手柄时,并非两前照灯远光打闪,而是7-10方向区中对应有对面来车的一个或几个方向区的小型灯进行远光打闪,由此便可在提醒对应方向区来车或行人的同时,不会对其他主方向区的汽车造成干扰。
另外,当主方向区之中人体红外成像感知模块在某方向区监测到有行人时,远光打闪模式也会开启,此时向身体侧拨动手柄,对应有行人的方向区会进行远光打闪,以提醒行人。
综上,当汽车保证能够在面临安全风险的情况下对其他车辆或行人进行紧急提醒,并且最大程度上避免驾驶员自身车辆灯光对他人造成的眩光,从源头上遏制并避免了眩光的产生。
基于智能车灯模式的模块关联图如图10所示。

Claims (10)

1.一种防止眩光产生的智能车灯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道路监测模块、反馈控制模块;
所述道路监测模块用于监测汽车位置、汽车速度、道路亮度以及过路行人的情况。
所述反馈控制模块包括a个前照灯,以及安装于汽车车头位置的灯带,a为大于等于2的偶数。
所述灯带包括多个照明灯,这些照明灯布置在汽车车头不同方向区;
所述方向区位于驾驶员前方视野范围内;
所述反馈控制模块根据道路监测模块监测到的汽车位置、汽车速度、道路亮度以及过路行人的情况,对前照灯与照明灯的亮度和射程进行实时调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眩光产生的智能车灯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道路监测模块包括汽车位置及速度感知模块、道路亮度感知模块、人体红外成像感知模块;
所述汽车位置及速度感知模块包括激光测距仪I;
所述激光测距仪I用于测定前方物体相对于汽车的距离、前方物体相对于汽车的速度、前方物体相对于地面的速度;
所述道路亮度感知模块包括红外热成像仪的实景拍摄摄像头;
所述红外热成像仪的实景拍摄摄像头用于获取前方路段的明暗情况;
所述人体红外成像感知模块包括红外热成像仪的温度感知摄像头、激光测距仪II;
所述红外热成像仪的温度感知摄像头用于捕捉视野范围内的人体温度,进而监测出过路行人的位置;
所述激光测距仪II用于测定过路行人相对于汽车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眩光产生的智能车灯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照明灯的工作模式均包括智能模式、远光模式;
所述智能模式是指,对照明灯的亮度和射程进行智能调控,使汽车驾驶员视野范围清晰,且不对他人造成眩光;
每个前照灯的工作模式均包括近光模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眩光产生的智能车灯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灯的射程调控是通过调整照明灯的角度,改变照明灯光束与地面的夹角,进而改变照明灯的射程;
当光束与地面夹角变大时,照明灯的射程变小;
当光束与地面夹角变小时,照明灯的射程变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眩光产生的智能车灯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灯的亮度包括中强光、强光。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眩光产生的智能车灯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将汽车前方视野划分为2b+c个不同的方向区,其中,c个方向区位于汽车的正前方,即主方向区,b个方向区位于汽车的左边,即左方向区,b个方向区位于汽车的右边,即右方向区,b、c均为大于0的整数;
每个照明灯与一个方向区一一对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眩光产生的智能车灯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a个前照灯与所有照明灯均有远光打闪功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防止眩光产生的智能车灯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当监测到的道路明暗情况高于预设区间时,照明灯保持关闭,前照灯根据路况选择是否开启,若在视野清晰时驾驶,则关闭前照灯,若在视野受限时驾驶,则开启前照灯;若监测到的道路情况具有危险,则开启远光打闪;
所述预设区间为只看见道路上各种物体的位置与轮廓边界时对应的亮度范围;
当监测到的道路明暗情况位于预设区间内时,所述前照灯开启并保持近光模式,且打闪功能关闭;所述主方向区的c个照明灯保持中强光,并根据道路监测模块监测到的道路情况,实时调节照明灯的射程;
当监测到的道路明暗情况低于预设区间内时,所述前照灯开启并保持近光模式;所述主方向区的c个照明灯保持强光,并根据道路监测模块监测到的道路情况,实时调节照明灯的射程;
当道路监测模块监测到车辆的前方有行人或对向车辆时,对应方向区的照明灯和/或前照灯开启打闪功能。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防止眩光产生的智能车灯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汽车在夜晚左转或掉头时,左方向区的b个照明灯开启,并根据道路监测模块监测到的道路情况,实时调节照明灯的射程;
当汽车在夜晚右转时,右方向区的b个照明灯开启,并根据道路监测模块监测到的道路情况,实时调节照明灯的射程。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防止眩光产生的智能车灯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当监测到的道路明暗情况不高于预设区间时,若汽车面临安全风险,对应方向区的照明灯开启打闪功能;
所述安全风险包括行人位于汽车正前方、对向来车非前同向车,且对向来车位于汽车正前方或右方;
当安全风险为对向来车非前同向车,且对向来车位于汽车正前方或右方时,主方向区或右方向区对应的照明灯开启打闪功能。
CN202410033549.4A 2024-01-10 2024-01-10 一种防止眩光产生的智能车灯调控系统 Pending CN11804682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33549.4A CN118046823A (zh) 2024-01-10 2024-01-10 一种防止眩光产生的智能车灯调控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33549.4A CN118046823A (zh) 2024-01-10 2024-01-10 一种防止眩光产生的智能车灯调控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046823A true CN118046823A (zh) 2024-05-17

Family

ID=910458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033549.4A Pending CN118046823A (zh) 2024-01-10 2024-01-10 一种防止眩光产生的智能车灯调控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04682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50928B2 (en) Headlamp device and luminance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CN106985640B (zh) 主动防炫目方法及汽车主动防炫目装置
KR100796698B1 (ko) 조명, 전조등, 제어가능한 전조등, 및 차량용 외부등을 제어하는 장치 및 전방 조명 제어 방법
KR101195110B1 (ko) 헤드램프 조립체 및 이의 제어방법
JP5249612B2 (ja) 車両用前照灯装置
US20130258688A1 (en) Adaptive external vehicle illumination system
US20060139937A1 (en) Automatic headlamp control
CA2343795A1 (en) Continuously variable headlamp control
US20140218946A1 (en) Short-Range Cornering Light in an Exterior Mirror
CN107128242A (zh) 车辆、车辆的照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GB2498644A (en) A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headlamp of a motor vehicle
JP6108839B2 (ja) 車両の防眩装置
CN112009354A (zh) 一种车辆远光灯智能调节装置和方法
US10336244B2 (en) Arrangement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n asymmetrical, glare-free high-beam
CN107000552B (zh) 机动车辆驾驶辅助系统和机动车辆
CN112440862A (zh) 像素式前照灯控制系统、方法和车辆
JP2019121520A (ja) 前照灯装置
CN118046823A (zh) 一种防止眩光产生的智能车灯调控系统
RU2656976C1 (ru) Адаптивная система головного освещения автомобиля
CN107891800B (zh) 基于激光照明的防眩光汽车大灯灯组及其照明控制方法
CN115447478A (zh) 控制方法、控制装置、控制系统和车辆
CN215097265U (zh) 一种汽车智能大灯系统
JP6700904B2 (ja) 車両の配光制御装置
CN112339651A (zh) 一种汽车智能大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2026637A (zh) 一种可智能调整照明区域的乘用车远近光控制系统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