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044808A - 一种在体血糖监测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在体血糖监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044808A
CN118044808A CN202410377162.0A CN202410377162A CN118044808A CN 118044808 A CN118044808 A CN 118044808A CN 202410377162 A CN202410377162 A CN 202410377162A CN 118044808 A CN118044808 A CN 1180448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shell
housing
sealing
electronic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37716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亮
张亚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Yuekai Biotechnology Co ltd
Zhejiang Poctech Corp
Jiangsu Yuyue Kailite Bio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Yuekai Biotechnology Co ltd
Zhejiang Poctech Corp
Jiangsu Yuyue Kailite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Yuekai Biotechnology Co ltd, Zhejiang Poctech Corp, Jiangsu Yuyue Kailite Bio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Yuekai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37716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044808A/zh
Publication of CN1180448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04480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Measurement Of The Respiration, Hearing Ability, Form, And Blood Characteristics Of Living 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在体血糖监测装置,包括外壳、底壳、在体监测单元及密封组件,外壳具有沿第一方向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端设有配合口;底壳与第二端连接,底壳设有植入口;在体监测单元包括固定于外壳内部的第一电子单元和固定于底壳的第二电子单元,第一电子单元包括传感器,第二电子单元包括信号处理模块;密封组件与外壳和/或底壳抵接并位于第一电子单元和第二电子单元之间用以密封配合口;密封组件能够沿第二方向运动解除密封,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在使用时,只需将密封组件沿第二方向运动便可解除密封,无需将底壳和外壳进行拆分,简化了产品的使用步骤,降低操作难度。

Description

一种在体血糖监测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在体血糖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糖尿病患者采用抽取指尖血的方式进行血糖浓度的测量,由于血糖浓度处于持续变化中,该种测量方式需要患者定期进行测试以持续跟踪血糖指标,且指尖血测量不能实时帮助患者对血糖浓度进行准确跟踪以提升健康质量。
CGM(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代表连续血糖监测系统,是一种用于连续监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医疗设备。与传统的血糖监测方法相比,CGM供了连续和详细的血糖水平数据,能够帮助用户更好地管理他们的血糖状况。
在使用时,用户需要将CGM产品的壳体放置在皮肤上,然后按压触发按钮,此时壳体内部的穿刺针和传感器引脚向皮肤运动并刺破人体皮肤,通过传感器上的生物酶与皮下组织液产生电化学反应,转化成电信号,并通过转化为血糖数值提供给用户。用于监测宿主体内的血糖值以及向显示设备发送信号的电子元件一般集成在在体监测单元内,在植入完成后,在体监测单元粘贴在宿主皮肤表面,以便进行持续监测。
在体监测单元的结构一般分为一体式和分体式,一体式的在体监测单元在出厂前便已装配完成,其内部的传感器和信号发射器已完成连接,用户无需组装,直接使用即可。但是一体式的在体监测单元制作成本较高,灭菌处理过程中容易造成传感器失效进而导致产品良率较低,可靠性不能保证。
分体式的在体监测单元虽然可靠性较高,但是在出厂时没有完成装配,用户使用前需要自行组装。具体的,这类产品通常将在体监测单元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设置有传感器,另一部分设置有信号发射器,将这两部分分别固定在两个壳体中。用户拿到产品后,需要分别将两个壳体上的密封膜撕下,将两个壳体组装为一体,才能够进行植入操作,这导致产品使用步骤较为繁琐,用户的学习成本较高,使用体验不佳。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在体血糖监测装置,以解决设置有分体式在体监测单元的在体血糖监测装置用户在使用时,操作步骤繁琐,使用较为不便,且内部组件容易受到外界环境污染的问题。
本申请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在体血糖监测装置,包括外壳,外壳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端设置有配合口,第一端和第二端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底壳,底壳与第二端连接,底壳开设有植入口;在体监测单元,在体监测单元包括固定于外壳内部的第一电子单元和固定于底壳的第二电子单元,第一电子单元包括传感器,第二电子单元包括信号处理模块;以及密封组件,密封组件与外壳和/或底壳抵接并位于第一电子单元和第二电子单元之间,用以密封配合口;密封组件能够沿第二方向运动解除对配合口的密封,以使配合口与植入口连通,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
本申请中,助针单元以及第一电子单元固定于外壳内,第二电子单元固定于底壳内,以此将在体血糖监测装置分为两个模块,其中,穿刺单元、传感器等灭菌要求较高的部件集中在一个模块中(外壳内),因此在出厂前,可将罩壳、底壳两个模块分别进行不同工艺或者等级的灭菌处理。在灭菌完成后,再将外壳和底壳组装为一体,并在第一电子单元和第二电子单元设置密封组件将外壳和底壳内部腔室隔绝。避免灭菌处理过程中造成传感器或者电子元件失效的问题。并且在出厂时,底壳和外壳已完成固定,用户在使用前不需要进行底壳和外壳的固定操作,减少了操作步骤,提高使用体验。
此外,在出厂时,底壳和外壳已完成连接,并在底壳和外壳之间预留供密封组件拆卸的空间,如此用户在使用时,既无需进行底壳和外壳的组装,也无需分别将底壳和外壳上的密封膜撕除,只需操作将密封组件沿第二方向运动,便可实现外壳内部和底壳内部的连通。大大简化了产品的使用步骤,降低操作难度,使用户使用前的操作更加简单方便。不仅如此,在密封组件运动前后,外壳和底壳始终同轴设置,仅在二者之间留出空间,如此当密封组件横向抽出后,底壳仍能够对外壳的配合口形成遮挡,尽管配合口与外界环境连通,但是灰尘、细菌等进入配合口的路径因受到底壳的遮挡而变得更加曲折,从而降低细菌从配合口进入外壳内部的风险,提高了外壳内部各组件的清洁性。
密封组件沿与第一方向(植入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运动,使得密封组件的运动不会对外壳内部助针单元的运动造成影响,降低密封组件与助针单元的植入运动发生干涉的风险,保证密封组件接触密封后,助针单元能够可靠地进行植入运动。
优选地,外壳和底壳之间设置有用于至少部分容纳密封组件的安装通道,安装通道具有沿第二方向贯穿外壳和/或底壳的安装口。
本方案中,安装口供密封组件出入安装通道,在出厂前安装密封组件时,将密封组件的至少部分通过安装口伸入安装通道内,与外壳或底壳抵接以将配合口密封。用户使用前,将密封组件从安装口处横向取出,使配合口与植入口连通,在体血糖监测装置进入等待植入的状态。
优选地,密封组件包括密封部及自密封部延伸设置的握持部,握持部凸伸出至安装口外部。
本方案中,密封部位于安装通道内部,与外壳和/或底壳抵接将配合口密封,握持部位于安装口外部,用作密封组件安装和拆卸的把手,可通过抓取握持部将密封部伸入安装通道内,或者从安装通道内取出。方便了密封组件的抓取和操作,降低操作难度,并且握持部暴露在产品外观面,还能够对用户起到明显的提示效果,引导用户以正确的方向和操作将密封组件取出,使操作更加简单明了,提高使用体验。
优选地,密封组件包括连接件以及固定于连接件的密封件,密封件与外壳抵接以密封配合口。
本方案中,密封件固定于连接件,连接件承担密封件的载体,用户可通过操作连接件调整密封件的位置,以使密封件与外壳或底壳抵接密封或松脱。由于密封件大多为弹性材料制成,材质较软且易发生形变,因此直接对密封件操作较为困难,连接件能够限制密封件的形态和位置,方便操作的同时,也能够对密封件限位,使密封件保持预设的姿态,从而与外壳或底壳形成稳定的密封,避免密封件过度形变而影响密封效果。
优选地,外壳与底壳能够相对转动以具有第一相对位置和第二相对位置,在第一相对位置,密封组件密封配合口,在第二相对位置,密封组件解除密封。
本方案中,在出厂时,装配人员将密封组件安装到位后,调整外壳和底壳处于第一相对位置,使密封组件将配合口密封。用户使用前,通过转动操作使底壳和外壳相对转动,以切换至第二相对位置,此时密封组件解除密封,密封组件与外壳或底壳之间的摩擦阻力减小,用户可轻松地将密封组件拆下,同时转动操作的方式更加简单方便,使用也更加便捷。
优选地,在第一相对位置,外壳和底壳之间具有第一间距,在第二相对位置,外壳和底壳之间具有第二间距,第一间距小于第二间距。
本方案中,底壳和外壳能够相对转动,以相向运动以夹紧密封组件,或者反向运动以松脱密封组件。在第一相对位置时,外壳和底壳之间的第一间距较小,对密封组件形成夹持力,在挤压力作用下,密封组件与外壳和/或底壳紧紧抵接,形成稳定的密封。当外壳和底壳相对转动至第二相对位置时,二者之间的第二间距较大,使外壳和底壳对密封组件的夹持力减小,或者失去对密封组件的夹持,此时用户可轻松地将密封组件取出,取出过程受到的摩擦阻力也较小,操作更加省力。
优选地,密封组件包括夹持在外壳和底壳之间的密封部,密封部的厚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间距。
本方案中,密封部的厚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间距,使得外壳和底壳在第一相对位置时,二者能够在密封部的两侧对密封部形成挤压,保证密封部的密封效果,而且三者之间形成较大的摩擦阻力,限制密封组件运动,避免在运输或者仓储过程中,密封组件被提前误取出,影响外壳内部清洁甚至导致产品报废。而只有当用户转动底壳和外壳处于第二相对位置时,二者对密封组件的挤压力减小,密封部可沿第二方向运动。
优选地,外壳设置有固定凸起,底壳设置有固定槽,固定槽具有在周向上间隔设置的锁止位和解锁位,在第一方向上,锁止位和解锁位存在高度差。
本方案中,固定凸起与固定槽配合,并能够在底壳和外壳相对转动时再固定槽内滑动,从而对底壳和外壳的转动提供运动导向作用,规范用户的操作,使用户只能够相对转动底壳和外壳,而无法通过按压或者其他方式操作。固定槽的锁止位和解锁位存在高度差,使得利用固定槽的引导,能够将底壳和外壳的相对转动转换为二者沿轴向的移动,从而使得相对转动底壳和外壳至锁止位时,二者能够自动相向运动以夹紧密封组件,转动至解锁位时,二者相反运动将密封组件松脱。
优选地,固定槽还包括设置在锁止位和解锁位之间的延伸段,延伸段具有将锁止位和解锁位之间平滑连接的导引面。
本方案中,延伸段将解锁位和锁止位平滑连接,使固定凸起在锁止位和解锁位之间的切换更加顺畅,减小固定凸起与固定槽内壁的摩擦阻力,同时也减小固定凸起相对于固定槽运动时产生的卡涩感,用户操作也更加省力。
优选地,第一端设置有触发单元,外壳内部还设置有锁止件,锁止件用于抵接在触发单元和密封组件之间以阻止触发单元朝向靠近密封组件的方向运动。
本方案中,锁止件能够对触发单元形成运动限位,限位单元无法运动从而使在体血糖监测装置无法被触发,起到产品使用前的防误触发作用。并且锁止件与密封组件抵接,使得密封组件形成对锁止件的运动限制。也就是说,密封组件处于密封状态时,锁止件便会与触发单元抵接从而使装置无法被触发。只有当用户操作密封组件运动至脱离密封的位置后,密封组件失去对锁止件的限制,锁止件发生运动,从而失去对触发单元的限制,此时触发单元可被触发。如此将密封组件与锁止件状态相关联,确保用户取出密封组件后,装置才可被触发,大大降低装置在使用前因碰撞或者挤压而被误触发而报废的概率,提高产品可靠性。
优选地,锁止件沿第一方向延伸以具有作用端和止挡端,作用端用于与密封组件抵接配合,止挡端用于锁定触发单元。
本方案中,锁止件沿第一方向延伸从而一端位于第一端与触发单元抵接,另一端位于第二端与密封组件抵接,在密封组件对作用端的抵接力作用下,使止挡端牢牢抵于触发单元,从而使触发单元无法运动。当密封组件取出时,作用端失去抵接从而使锁止件整体沿第一方向运动,止挡段与触发单元脱离抵接,触发单元失去限制从而可被触发而沿第一方向运动。
优选地,外壳内还设有推动件,推动件用于向锁止件施加朝向第一方向的推力。
本方案中,推动件向锁止件施加朝向第一方向的力,使得锁止件与密封组件抵接时,推动件处于蓄力状态,当密封组件失去对锁止件的抵接时,推动件被释放,推动锁止件快速沿第一方向运动,失去对触发单元的运动限制。如此使密封组件被取出后,锁止件能够快速做出反应,将触发单元解锁。提高锁止件的反应灵敏性,减少用户等待时间,进而缩短整个植入过程持续的时间,使植入过程更加流畅,提高使用体验。
优选地,在体血糖监测装置还包括设置于外壳内部的助针单元和穿刺单元,第一端设置有触发单元,单次触发触发单元,助针单元驱动穿刺单元沿第一方向运动以将两电子单元电性连接,并将传感器部分插入宿主内。
本方案中,在用户进行触发操作后,第一电子单元能够随助针单元和穿刺单元一同沿第一方向运动,在穿刺单元携带第一电子单元内部的传感器刺入宿主体内的同时,第一电子单元和第二电子单元同步完成电性连接。以此实现一次触发操作,同时完成在体监测单元的组装、第一电子单元和第二电子单元的电连接,以及传感器的植入。大大简化了用户植入过程中的操作步骤,降低了产品的操作难度,降低用户学习成本。同时也缩短了整个植入阶段的时间,有助于减轻用户在等待植入的过程中产生恐惧感。
本申请的在体血糖监测装置在使用时,用户只需进行一次触发操作,便可同时实现第一电子单元和第二电子单元的电连接,以及传感器的植入,完成整个植入过程,提高使用体验。
优选地,在体血糖监测装置还包括设置于外壳内部的助针单元和穿刺单元,助针单元包括至少两个夹持部,夹持部位于穿刺单元外侧以限制穿刺单元相对夹持部运动,外壳内部还设置有限位套筒,限位套筒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限位通道,夹持部位于限位通道内且能够在限位通道内沿第一方向移动;当夹持部相对限位通道运动到释放位置时,夹持部释放穿刺单元,以使穿刺单元相对于夹持部沿第三方向运动,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反。
本方案中,助针单元包括至少两个夹持部,夹持部在限位通道内通过夹持固定的方式实现对穿刺单元的限制,在外侧限位通道内壁的抵接作用下,夹持部紧紧夹住穿刺单元,使穿刺单元与助针单元保持相对位置不变。通过夹持力既能够在助针单元受到触发时,使触发单元对穿刺单元形成驱动,携带穿刺单元一同沿第一方向运动,又能够牢牢固定穿刺单元,起到对穿刺单元限位的作用,防止穿刺单元提前被释放而进行退针动作,保证整个植入过程可靠、有序的进行。随着夹持部沿第一方向运动,夹持部的至少部分从限位通道内滑出,从而失去限位通道内壁的挤压,夹持部对穿刺单元的夹持力减弱,从而使穿刺单元失去助针单元的限制而被释放,进而沿第三方向运动完成退针。
通过夹持部自外侧夹紧和释放穿刺单元的方式,实现对穿刺单元的驱动以及退针运动的限制和触发,使得助针单元和穿刺单元的结构设计更加简单,无需在二者设置复杂的止挡结构,并且对各部件的位置要求降低,加工精度和装配精度要求都得到下降,从而降低了生产难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在穿刺单元沿第一方向运动入针以及沿第三方向运动退针的路径上,都不会有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结构对其造成运动干涉,进而提高了穿刺单元运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顺畅性,使穿刺单元流畅地运动,且入针和退针的切换过程也更加流程,不会产生卡涩感。而且也降低了穿刺单元运动时产生的晃动,使穿刺单元更加平稳地沿外壳的轴向运动,降低用户使用过程中的疼痛感。
优选地,限位套筒包括夹持段和释放段,在第一方向上,夹持段的截面面积相同,释放段的截面面积逐渐增大,夹持部包括倾斜段和固定段,在第一方向上,固定段的截面面积相同,倾斜段的截面面积逐渐增大。
本方案中,夹持部和穿刺单元在初始位置时,均位于限位套筒的夹持段内,夹持部的固定段受到夹持段向内的挤压而紧紧夹住穿刺单元,夹持段和固定段沿第一方向的截面面积相同,从而对夹持部形成均匀的挤压力,使其更加稳定地夹持穿刺单元。随着助针单元携带穿刺单元沿第一方向运动至释放段,此时倾斜段的位置对应释放段,释放段的截面面积逐渐增大,从而在朝向助针单元的一侧形成导引面,夹持部的倾斜段的截面面积同样沿第一方向逐渐增大,形成配合面,导引面和配合面配合引导夹持部向外扩张,从而释放穿刺单元。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本申请中,出厂时底壳和外壳已完成连接,并在底壳和外壳之间预留供密封组件拆卸的空间,如此用户在使用时,既无需进行底壳和外壳的组装,也无需分别将底壳和外壳上的密封膜撕除,只需操作将密封组件沿第二方向运动,便可实现外壳内部和底壳内部的连通。大大简化了产品的使用步骤,降低操作难度,使用户使用前的操作更加简单方便。不仅如此,在密封组件运动前后,外壳和底壳始终同轴设置,仅在二者之间留出空间,如此当密封组件横向抽出后,底壳仍能够对外壳的配合口形成遮挡,尽管配合口与外界环境连通,但是灰尘、细菌等进入配合口的路径因受到底壳的遮挡而变得更加曲折,从而降低细菌从配合口进入外壳内部的风险,提高了外壳内部各组件的清洁性。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下的在体血糖监测装置的剖视图;
图2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下密封组件沿第二方向拆下状态时的在体血糖监测装置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在体血糖监测装置的剖视图,其中助针单元沿第一方向运动至释放位置;
图4为图3中在体血糖监测装置的剖视图,其中穿刺单元沿第三方向运动至退针位置;
图5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下的密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密封组件另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下的在体血糖监测装置部分区域的剖视图;
图8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方式下的在体血糖监测装置部分区域的剖视图;
图9为图8中密封组件沿第二方向拆下状态时的在体血糖监测装置部分区域的剖视图;
图10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下的在体血糖监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下的在体血糖监测装置部分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下的助针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外壳;11配合口;12助推件;13复位件;14安装通道;141安装口;15弹性卡爪;16配合凸筋;17放置槽;18固定凸起;
2底壳;21植入口;22固定槽;221锁止位;222解锁位;223延伸段;23导向通道;
3密封组件;31密封部;32握持部;33密封件;34连接件;341卡勾;35遮挡部;
4在体监测单元;41第一电子单元;42第二电子单元;
5助针单元;51夹持部;511固定段;512倾斜段;52弹性筋位;
6穿刺单元;
7锁止件;71止挡凸起;72外翻边;73容置空间;74推动件;
8限位套筒;81限位通道;811夹持段;812释放段;82滑动槽;
9触发单元;91触发按钮;92触发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申请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另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在体血糖监测装置,包括外壳1,外壳1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端设置有配合口11,第一端和第二端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底壳2,底壳2与第二端连接,底壳2开设有植入口21;在体监测单元4,在体监测单元4包括固定于外壳1内部的第一电子单元41和固定于底壳2的第二电子单元42,第一电子单元41包括传感器,第二电子单元42包括信号处理模块;以及密封组件3,密封组件3与外壳1和/或底壳2抵接并位于第一电子单元41和第二电子单元42之间,用以密封配合口11;密封组件3能够沿第二方向运动解除对配合口11的密封,以使配合口11与植入口21连通,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
本申请中,助针单元5以及第一电子单元41固定于外壳1内,第二电子单元42固定于底壳2内,以此将在体血糖监测装置分为两个模块,其中,穿刺单元6、传感器等灭菌要求较高的部件集中在一个模块中(外壳1内),因此在出厂前,可将罩壳、底壳2两个模块分别进行不同工艺或者等级的灭菌处理。在灭菌完成后,再将外壳1和底壳2组装为一体,并在第一电子单元41和第二电子单元42设置密封组件3将外壳1和底壳2内部腔室隔绝。避免灭菌处理过程中造成传感器或者电子元件失效的问题。并且在出厂时,底壳2和外壳1已完成固定,用户在使用前不需要进行底壳2和外壳1的固定操作,减少了操作步骤,提高使用体验。
此外,在出厂时,底壳2和外壳1已完成连接,并在底壳2和外壳1之间预留供密封组件3拆卸的空间,如此用户在使用时,既无需进行底壳2和外壳1的组装,也无需分别将底壳2和外壳1上的密封膜撕除,只需操作将密封组件3沿第二方向运动,便可实现外壳1内部和底壳2内部的连通。大大简化了产品的使用步骤,降低操作难度,使用户使用前的操作更加简单方便。不仅如此,在密封组件3运动前后,外壳1和底壳2始终同轴设置,仅在二者之间留出空间,如此当密封组件3横向抽出后,底壳2仍能够对外壳1的配合口11形成遮挡,尽管配合口11与外界环境连通,但是灰尘、细菌等进入配合口11的路径因受到底壳2的遮挡而变得更加曲折,从而降低细菌从配合口11进入外壳1内部的风险,提高了外壳1内部各组件的清洁性。
密封组件3沿与第一方向(植入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运动,使得密封组件3的运动不会对外壳1内部助针单元5的运动造成影响,降低密封组件3与助针单元5的植入运动发生干涉的风险,保证密封组件3接触密封后,助针单元5能够可靠地进行植入运动。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方向为沿外壳1的轴向朝向配合口11,第二方向可以沿外壳1的径向,也可以为沿不经过外壳1轴线的方向,只要与第一方向垂直即可。也就是说,如图1所示,当外壳1竖直放置时,第一方向为竖直向下的方向,第二方向只需沿水平方向即可,在此不做限定。
此外,只要密封组件3与外壳1和底壳2中的至少一个抵接即可实现对配合口11的密封,也就是说,密封组件3可以与外壳1的第二端抵接,也可以与底壳2抵接,也可以一侧与外壳1抵接,另一侧与底壳2抵接。
还需说明的是,本申请对于密封组件3解除密封的方式不做限定,在一种优选实施例中,密封组件3能够沿第二方向运动以从外壳1和底壳2之间取出,此时密封组件3完全与外壳1和底壳2组成的组件脱离,用户可直接将取出的密封组件3丢弃。在其他实施例中,密封组件3也可以不完全取出,例如,用户只需操作密封组件3使其沿第二方向运动一定距离,使其与外壳1和/或底壳2脱离抵接,将配合口11和植入口21连通即可,而无需将密封组件3全部取出。此时密封组件3仍留存在外壳1和底壳2形成的组件上,但是其与外壳1和底壳2无抵接,且对配合口11和植入口21形成避让,使配合口11和植入口21连通。如此可使用户不必单独处置密封组件3,可在植入完成后将整体一同丢弃回收。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2、图7至图9所示,外壳1和底壳2之间设置有用于至少部分容纳密封组件3的安装通道14,安装通道14具有沿第二方向贯穿外壳1和/或底壳2的安装口141。
安装口141供密封组件3出入安装通道14,在出厂前安装密封组件3时,将密封组件3的至少部分通过安装口141伸入安装通道14内,与外壳1或底壳2抵接以将配合口11密封。用户使用前,将密封组件3从安装口141处横向取出,使配合口11与植入口21连通,在体血糖监测装置进入等待植入的状态。
本实施方式对于安装口141的形成方式不做限定,优选地,如图2、图9、图11所示,外壳1的第二端和底壳2二者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避让槽,避让槽配合形成安装口141,既通过外壳1和底壳2配合形成安装口141。当然,安装口141也可以单独开设在外壳1或者底壳2上。
具体的,如图9、图11所示,外壳1的外壁设置有向外凸出的配合凸筋16,配合凸筋16与底壳2配合形成安装口141。
需要说明的是,用户可通过安装口141将密封组件3取出。但是本申请对于密封组件3在出厂前的安装方式不做限定,在一种实施例中,密封组件3的安装也通过安装口141,出厂前,装配人员可先将外壳1和底壳2组装完成,再将密封组件3从安装口141沿与第二方向相反的方向插入安装通道14内,使密封组件3与外壳1和/或底壳2抵接形成密封。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装配人员在组装外壳1和底壳2时,便同步将密封组件3安装在二者之间,并调整外壳1和底壳2的位置以夹持密封组件3形成密封。
进一步地,如图1、图7、图8所示,密封组件3包括密封部31及自密封部31延伸设置的握持部32,握持部32凸伸出至安装口141外部。
密封部31位于安装通道14内部,与外壳1和/或底壳2抵接将配合口11密封,握持部32位于安装口141外部,用作密封组件3安装和拆卸的把手,可通过抓取握持部32将密封部31伸入安装通道14内,或者从安装通道14内取出。方便了密封组件3的抓取和操作,降低操作难度,并且握持部32暴露在产品外观面,还能够对用户起到明显的提示效果,引导用户以正确的方向和操作将密封组件3取出,使操作更加简单明了,提高使用体验。
优选地,如图8、图10、图12所示,握持部32的外观面与底壳2和/或外壳1齐平,一方面使得在体血糖监测装置整体外观更加统一平整,减小突兀感,另一方面避免握持部32凸出,在运输和仓储过程中受到碰撞而使密封组件3位置发生偏移或者密封失效的问题。
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5、图6所示,密封组件3包括连接件34以及固定于连接件34的密封件33,密封件33与外壳1抵接以密封配合口11。
密封件33固定于连接件34,连接件34承担密封件33的载体,用户可通过操作连接件34调整密封件33的位置,以使密封件33与外壳1或底壳2抵接密封或松脱。由于密封件33大多为弹性材料制成,材质较软且易发生形变,因此直接对密封件33操作较为困难,连接件34能够限制密封件33的形态和位置,方便操作的同时,也能够对密封件33限位,使密封件33保持预设的姿态,从而与外壳1或底壳2形成稳定的密封,避免密封件33过度形变而影响密封效果。
具体的,如图5、图6所示,连接件34具有遮挡配合口11的遮挡部35,以及环绕在遮挡部35外周的安装槽,密封件33设置于安装槽内,安装槽对密封件33形成限位,防止密封件33受到挤压时发生位置偏移。连接件34还设置有卡勾341,密封件33与卡勾341配合,以将密封件33固定在连接件34上,防止脱落。当然,密封件33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例如胶粘、螺钉等方式固定于连接件34,在此不做限定。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图2、图7至图9所示,外壳1与底壳2能够相对转动以具有第一相对位置和第二相对位置,在第一相对位置,密封组件3密封配合口11,在第二相对位置,密封组件3解除密封。
在出厂时,装配人员将密封组件3安装到位后,调整外壳1和底壳2处于第一相对位置,使密封组件3将配合口11密封。用户使用前,通过转动操作使底壳2和外壳1相对转动,以切换至第二相对位置,此时密封组件3解除密封,密封组件3与外壳1或底壳2之间的摩擦阻力减小,用户可轻松地将密封组件3拆下,同时转动操作的方式更加简单方便,使用也更加便捷。
进一步地,在第一相对位置,外壳1和底壳2之间具有第一间距,在第二相对位置,外壳1和底壳2之间具有第二间距,第一间距小于第二间距。
底壳2和外壳1能够相对转动,以相向运动以夹紧密封组件3,或者反向运动以松脱密封组件3。在第一相对位置时,外壳1和底壳2之间的第一间距较小,对密封组件3形成夹持力,在挤压力作用下,密封组件3与外壳1和/或底壳2紧紧抵接,形成稳定的密封。当外壳1和底壳2相对转动至第二相对位置时,二者之间的第二间距较大,使外壳1和底壳2对密封组件3的夹持力减小,或者失去对密封组件3的夹持,此时用户可轻松地将密封组件3取出,取出过程受到的摩擦阻力也较小,操作更加省力。
优选地,如图8所示,密封组件3包括夹持在外壳1和底壳2之间的密封部31,密封部31的厚度H2大于或等于第一间距H1。
密封部31的厚度H2大于或等于第一间距H1,使得外壳1和底壳2在第一相对位置时,二者能够在密封部31的两侧对密封部31形成挤压,保证密封部31的密封效果,而且三者之间形成较大的摩擦阻力,限制密封组件3运动,避免在运输或者仓储过程中,密封组件3被提前误取出,影响外壳1内部清洁甚至导致产品报废。而只有当用户转动底壳2和外壳1处于第二相对位置时,二者对密封组件3的挤压力减小,密封部31可沿第二方向运动。
在一种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0、图11所示,外壳1设置有固定凸起18,底壳2设置有固定槽22,固定槽22具有在周向上间隔设置的锁止位221和解锁位222,在第一方向上,锁止位221和解锁位222存在高度差。
固定凸起18与固定槽22配合,并能够在底壳2和外壳1相对转动时再固定槽22内滑动,从而对底壳2和外壳1的转动提供运动导向作用,规范用户的操作,使用户只能够相对转动底壳2和外壳1,而无法通过按压或者其他方式操作。固定槽22的锁止位221和解锁位222存在高度差,使得利用固定槽22的引导,能够将底壳2和外壳1的相对转动转换为二者沿轴向的移动,从而使得相对转动底壳2和外壳1至锁止位221时,二者能够自动相向运动以夹紧密封组件3,转动至解锁位222时,二者相反运动将密封组件3松脱。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固定凸起18设置在底壳2,相对应的,在外壳1设置固定槽22。
优选地,如图10、图11所示,底壳2的一端套设在外壳1的第二端外侧,固定槽22为贯穿底壳2侧壁的通槽,以使用户从外侧能够看到固定凸起18在固定槽22内的位置,从而能够直接获知密封组件3的状态。
进一步地,如图11所示,固定槽22还包括设置在锁止位221和解锁位222之间的延伸段223,延伸段223具有将锁止位221和解锁位222之间平滑连接的导引面。
延伸段223将解锁位222和锁止位221平滑连接,使固定凸起18在锁止位221和解锁位222之间的切换更加顺畅,减小固定凸起18与固定槽22内壁的摩擦阻力,同时也减小固定凸起18相对于固定槽22运动时产生的卡涩感,用户操作也更加省力。
具体的,如图11所示,固定凸起18设置为圆柱体状,固定槽22的内壁在解锁位222和锁止位221处设置有与固定凸起18外表面适配的接触弧面。
圆柱体状的固定凸起18能够减小与固定槽22槽壁之间的摩擦力,使固定凸起18在固定槽22内的运动更加顺畅,用户操作更加省力,减小卡涩感。解锁位222和锁止位221设置接触弧面,从而能够与固定凸起18更好的卡合,将固定凸起18限制在解锁位222或者锁止位221。
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凸起18也可以为其他形状,接触面的形状根据固定凸起18的外表面形状调整,以使二者形状适配,形成卡合。
接触弧面可以设置在固定槽22单侧的槽壁,也可以在两侧槽壁均设置接触弧面,在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底壳2还设置有连通固定槽22且在第一方向上至少部分贯穿底壳2的导向通道23,固定凸起18能够自导向通道23进入固定槽22内。
导向通道23能够供固定凸起18进入或滑出固定槽22,在装配外壳1和底壳2时,先将固定凸起18从导向通道23沿第一方向滑入固定槽22内,然后使底壳2和外壳1相对转动将固定凸起18转动至锁止位221。
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8所示,第一端设置有触发单元9,外壳1内部还设置有锁止件7,锁止件7用于抵接在触发单元9和密封组件3之间以阻止触发单元9朝向靠近密封组件3的方向运动。
锁止件7能够对触发单元9形成运动限位,限位单元无法运动从而使在体血糖监测装置无法被触发,起到产品使用前的防误触发作用。并且锁止件7与密封组件3抵接,使得密封组件3形成对锁止件7的运动限制。也就是说,密封组件3处于密封状态时,锁止件7便会与触发单元9抵接从而使装置无法被触发。只有当用户操作密封组件3运动至脱离密封的位置后,密封组件3失去对锁止件7的限制,锁止件7发生运动,从而失去对触发单元9的限制,此时触发单元9可被触发。如此将密封组件3与锁止件7状态相关联,确保用户取出密封组件3后,装置才可被触发,大大降低装置在使用前因碰撞或者挤压而被误触发而报废的概率,提高产品可靠性。
如此,本申请的密封组件3不仅能起到密封的作用,还能够与锁止件7配合共同起到触发单元9的防误触发作用,一件多用,简化了装置内部结构,节约了成本。
具体的,如图1、图2、图8、图9所示,锁止件7沿第一方向延伸以具有作用端和止挡端,作用端用于与密封组件3抵接配合,止挡端用于锁定触发单元9。
锁止件7沿第一方向延伸从而一端位于第一端与触发单元9抵接,另一端位于第二端与密封组件3抵接,在密封组件3对作用端的抵接力作用下,使止挡端牢牢抵于触发单元9,从而使触发单元9无法运动。当密封组件3取出时,作用端失去抵接从而使锁止件7整体沿第一方向运动,止挡段与触发单元9脱离抵接,触发单元9失去限制从而可被触发而沿第一方向运动。
具体的,如图1、图2所示,外壳1内部还设置有支撑件,支撑件和触发单元9的至少部分配合形成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滑动槽82,止挡端具有止挡凸起71,止挡凸起71位于滑动槽82内,止挡凸起71在锁定位置时,与触发单元9抵接,止挡凸起71沿第一方向运动至释放位置时,其与触发单元9脱离,并搭靠在支撑件上,对锁止件7形成沿第一方向的运动限位,防止锁止件7滑脱。因此,滑动槽82沿第一方向的长度即为锁止件7的运动行程。
优选地,如图1所示,外壳1内设置有限位套筒8,助针单元5位于限位套筒8内的限位通道81内,限位套筒8构成支撑件。
具体的,如图2、图3所示,外壳1内部设置有用于携带穿刺单元6沿第一方向运动以执行植入操作的助针单元5,触发单元9包括触发按钮91和触发筋92,触发按钮91与外壳1固定,外壳1内部设置有与助针单元5止挡配合的弹性卡爪15,弹性卡爪15环绕在触发筋92的外侧,当用户沿第一方向按压触发按钮91时,触发筋92挤压弹性卡爪15使其向外扩张形变或者移动,从而与助针单元5松脱,完成对助针单元5的释放。
进一步地,触发筋92围成第一容置通道,助针单元5内部设置有第二容置通道,第一容置通道内设置有用于驱动助针单元5沿第一方向运动的助推件12,第二容置通道内设置有用于驱动穿刺单元6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三方向运动的复位件13。复位件13和助推件12同轴设置。以此将助推件12和复位件13的运动和形变限制在两个通道内,提高对助推件12和复位件13的运动导向,使穿刺单元6平稳运动,减少晃动。
优选地,助推件12和复位件13均为弹簧。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对于密封组件3取出后,锁止件7沿第一方向运动的驱动方式不做限定,在一种实施例中,使用时,外壳1竖直放置,植入口21抵在用户皮肤表面,当密封组件3取出后,锁止件7失去向上的支撑,进而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第一方向下落,从而对触发单元9解锁。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图8至图9所示,外壳1内还设有推动件74,推动件74用于向锁止件7施加朝向第一方向的推力。
推动件74向锁止件7施加朝向第一方向的力,使得锁止件7与密封组件3抵接时,推动件74处于蓄力状态,当密封组件3失去对锁止件7的抵接时,推动件74被释放,推动锁止件7快速沿第一方向运动,失去对触发单元9的运动限制。如此使密封组件3被取出后,锁止件7能够快速做出反应,将触发单元9解锁。提高锁止件7的反应灵敏性,减少用户等待时间,进而缩短整个植入过程持续的时间,使植入过程更加流畅,提高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推动件74设置于外壳1内壁和锁止件7外壁之间。具体的,如图8、图9所示,外壳1在第二端的内壁设置有放置槽17,锁止件7朝向植入口21的一端设置有外翻边72,以形成容纳推动件74的容置空间73,推动件74的一端与放置槽17的顶壁抵接,另一端与外翻边72抵接。
优选地,推动件74为弹簧,以节约成本。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4所示,在体血糖监测装置还包括设置于外壳1内部的助针单元5和穿刺单元6,第一端设置有触发单元9,单次触发触发单元9,助针单元5驱动穿刺单元6沿第一方向运动以将两电子单元电性连接,并将传感器部分插入宿主内。
在用户进行触发操作后,第一电子单元41能够随助针单元5和穿刺单元6一同沿第一方向运动,在穿刺单元6携带第一电子单元41内部的传感器刺入宿主体内的同时,第一电子单元41和第二电子单元42同步完成电性连接。以此实现一次触发操作,同时完成在体监测单元4的组装、第一电子单元41和第二电子单元42的电连接,以及传感器的植入。大大简化了用户植入过程中的操作步骤,降低了产品的操作难度,降低用户学习成本。同时也缩短了整个植入阶段的时间,有助于减轻用户在等待植入的过程中产生恐惧感。
本申请的在体血糖监测装置在使用时,用户只需进行一次触发操作,便可同时实现第一电子单元41和第二电子单元42的电连接,以及传感器的植入,完成整个植入过程,提高使用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对于第一电子单元41和第二电子单元42电性连接,以及传感器部分刺入宿主体内的时间顺序不做限定,例如,在助针单元5、穿刺单元6以及第一电子单元41共同沿第一方向运动的过程中,可以是第一电子单元41和第二电子单元42先完成电性连接,此时助针单元5和穿刺单元6仍未运动到位,随着继续运动,穿刺单元6刺入宿主体内完成植入,也就是说,第一电子单元41和第二电子单元42的电性连接先于穿刺单元6刺入宿主体内发生。又如,在助针单元5、穿刺单元6以及第一电子单元41共同沿第一方向运动的过程中,穿刺单元64先刺入宿主体内,此时助针单元5和穿刺单元6仍未运动到位,随着继续运动,第一电子单元41和第二电子单元42完成电性连接,也就是说,穿刺单元6刺入宿主体内先于第一电子单元41和第二电子单元42的电性连接发生。此外,以上两个步骤也可以同时发生。
但是,无论以上那种示例中的情况,对于使用者而言,仅需要进行单次触发操作,并不需要进行额外的操作,因此,上述各示例中的情况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优选地,本申请的在体血糖监测装置还包括可拆卸地连接于底壳2的底盖,底盖覆盖植入口21,在出厂时,底盖、外壳1、底壳2共同围成一个密封腔体,使用前,用户先将底盖从底壳2上拆下,使植入口21暴露,然后将植入口21抵在皮肤表面,便可进行植入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对于助针单元5对穿刺单元6的驱动和限位结构不做限定,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如图1至图4所示,在体血糖监测装置还包括设置于外壳1内部的助针单元5和穿刺单元6,助针单元5包括至少两个夹持部51,夹持部51位于穿刺单元6外侧以限制穿刺单元6相对夹持部51运动,外壳1内部还设置有限位套筒8,限位套筒8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限位通道81,夹持部51位于限位通道81内且能够在限位通道81内沿第一方向移动;当夹持部51相对限位通道81运动到释放位置时,夹持部51释放穿刺单元6,以使穿刺单元6相对于夹持部51沿第三方向运动,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反。
夹持部51在限位通道81内通过夹持固定的方式实现对穿刺单元6的限制,在外侧限位通道81内壁的抵接作用下,夹持部51紧紧夹住穿刺单元6,使穿刺单元6与助针单元5保持相对位置不变。通过夹持力既能够在助针单元5受到触发时,使触发单元9对穿刺单元6形成驱动,携带穿刺单元6一同沿第一方向运动,又能够牢牢固定穿刺单元6,起到对穿刺单元6限位的作用,防止穿刺单元6提前被释放而进行退针动作,保证整个植入过程可靠、有序的进行。随着夹持部51沿第一方向运动,夹持部51的至少部分从限位通道81内滑出,从而失去限位通道81内壁的挤压,夹持部51对穿刺单元6的夹持力减弱,从而使穿刺单元6失去助针单元5的限制而被释放,进而沿第三方向运动完成退针。
通过夹持部51自外侧夹紧和释放穿刺单元6的方式,实现对穿刺单元6的驱动以及退针运动的限制和触发,使得助针单元5和穿刺单元6的结构设计更加简单,无需在二者设置复杂的止挡结构,并且对各部件的位置要求降低,加工精度和装配精度要求都得到下降,从而降低了生产难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在穿刺单元6沿第一方向运动入针以及沿第三方向运动退针的路径上,都不会有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结构对其造成运动干涉,进而提高了穿刺单元6运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顺畅性,使穿刺单元6流畅地运动,且入针和退针的切换过程也更加流程,不会产生卡涩感。而且也降低了穿刺单元6运动时产生的晃动,使穿刺单元6更加平稳地沿外壳1的轴向运动,降低用户使用过程中的疼痛感。
优选地,夹持部51为两个且相对布置于穿刺单元6的两侧,两个夹持部51能够共同向内运动以夹持穿刺单元6,以及共同向外扩张以释放穿刺单元6。当然,夹持部51也可以为两个以上,且沿穿刺单元6的周向均匀间隔布置,以提高夹持部51的形变能力,对穿刺单元6形成稳定均匀的夹持力。限位套筒8套设于夹持部51的外侧。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对于限位套筒8的截面形状不做限定,优选地,限位套筒8为圆柱形,其截面为圆形,其也可以为其他形状,例如截面为矩形、三角形、多边形等等,在此不做限定。
优选地,如图3所示,限位套筒8包括夹持段811和释放段812,在第一方向上,夹持段811的截面面积相同,释放段812的截面面积逐渐增大,夹持部51包括倾斜段512和固定段511,在第一方向上,固定段511的截面面积相同,倾斜段512的截面面积逐渐增大。
具体的,如图3所示,释放段812设置于夹持段811朝向第二端的一端,倾斜段512设置于固定段511朝向第一端的一端。
如图2、图3所示,夹持部51和穿刺单元6在初始位置时,均位于限位套筒8的夹持段811内,夹持部51的固定段511受到夹持段811向内的挤压而紧紧夹住穿刺单元6,夹持段811和固定段511沿第一方向的截面面积相同,从而对夹持部51形成均匀的挤压力,使其更加稳定地夹持穿刺单元6。随着助针单元5携带穿刺单元6沿第一方向运动至释放段812,如图3所示,此时倾斜段512的位置对应释放段812,如图3所示,释放段812的截面面积逐渐增大,从而在朝向助针单元5的一侧形成导引面,夹持部51的倾斜段512的截面面积同样沿第一方向逐渐增大,形成配合面,导引面和配合面配合引导夹持部51向外扩张,从而释放穿刺单元6。
释放段812沿第一方向的截面面积变化,能够对夹持部51起到引导外扩的作用,因此将释放段812设置在限位通道81的末端,使夹持部51的至少部分沿第一方向运动至限位通道81的末端时,才会进行对穿刺单元6的释放动作,在此之前,夹持部51则牢牢夹住穿刺单元6。如此能够确保穿刺单元6在执行完毕入针动作时,退针动作才被触发,避免穿刺单元6被提前释放而导致退针动作被提前触发,保证整个植入过程有序进行,提高产品可靠性。
优选地,夹持部51可以由塑料等具有一定弹性形变能力的材质制成,其能够在受到限位套筒8内壁的挤压时夹紧穿刺单元6,也能够在受到释放段812的引导时向外扩张释放穿刺单元6。夹持部51也可以由硅胶等具有较大弹性的材质制成,以能够更加迅速地发生形变,且形变幅度更大,从而及时触发退针动作。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说的形变,指的是夹持部51整体发生形变而使夹持部51的至少部分发生远离穿刺单元6的位置移动,也就是说,夹持部51对穿刺单元6的夹持和释放通过移动实现,形变的目的在于使夹持部51发生位移。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助针单元5也可以设置止挡部,通过止挡部与穿刺单元6朝向第一端的一端抵接以推动穿刺单元6运动,同时在止挡部的运动路径上设置解锁结构,使助针单元5运动到释放位置后,受到解锁结构的抵接而发生移动或者形变,与穿刺单元6松脱,将穿刺单元6释放,在此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对于第一电子单元41的固定位置不做限定,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12所示,第一电子单元41固定于助针单元5。
进一步地,第一电子单元41与助针单元5过盈配合。具体的助针单元5设置有多个弹性筋位52,弹性筋位52共同夹持第一电子单元41,当夹持部51向外扩时,弹性筋位52将第一电子单元41松脱。
当然,第一电子单元41也可以通过卡扣连接等其他方式固定于助针单元5。或者,也可以在其他部件或者外壳1上设置固定结构,与第一电子单元41固定,只要使第一电子单元41能够随助针单元5一同沿第一方向运动即可。
此外,本申请对第二电子单元42与底壳2的固定方式也不做限定,其也可以通过过盈配合、卡扣连接等方式固定。
优选地,第一电子单元41和第二电子单元42能够沿第一方向固定,从而在植入的过程中组装形成完整的在体监测单元4。
如图1至图4所示,第二电子单元42设置于植入口21处,且其粘接层与植入口21齐平,当用户将植入口21抵接在皮肤表面时,粘接层与皮肤粘结,随着第一电子单元41沿第一方向运动与第二电子单元42完成组装,在第一电子单元41沿第一方向的推动力作用下,朝向皮肤按压第二电子单元42,将粘接层与皮肤粘牢,随着外壳1和底壳2被取走,第二电子单元42与底壳2脱离。
当然,也可以将第二电子单元42设置于与植入口21具有一定距离处,当第一电子单元41运动至第二电子单元42处时,二者完成组装和电连接,然后在第一电子单元41的推动下使第二电子单元42与底壳2脱离,在体监测单元4整体沿第一方向继续运动,直至第二电子单元42的粘接层与宿主皮肤固定。
在一种优选实施例中,第一电子单元41还包括电池,电池能够与第二电子单元42电连通。
电池的作用主要是向信号处理模块供电,在用户触发植入之前,由于第一电子单元41和第二电子单元42分离,因此电池未与信号处理模块电连接,只有当用户触发植入后,电池才与信号处理模块完成电性连接。以此可以降低电池在用户使用前的能量损耗,增加仓储时间。
本申请中未述及的地方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在体血糖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端设置有配合口,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
底壳,所述底壳与所述第二端连接,所述底壳开设有植入口;
在体监测单元,所述在体监测单元包括固定于所述外壳内部的第一电子单元和固定于所述底壳的第二电子单元,所述第一电子单元包括传感器,所述第二电子单元包括信号处理模块;以及
密封组件,所述密封组件与所述外壳和/或所述底壳抵接并位于所述第一电子单元和所述第二电子单元之间,用以密封所述配合口;所述密封组件能够沿第二方向运动解除对所述配合口的密封,以使所述配合口与所述植入口连通,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体血糖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和所述底壳之间设置有用于至少部分容纳所述密封组件的安装通道,所述安装通道具有沿所述第二方向贯穿所述外壳和/或所述底壳的安装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在体血糖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组件包括密封部及自密封部延伸设置的握持部,所述握持部凸伸出至所述安装口外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体血糖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组件包括连接件以及固定于所述连接件的密封件,所述密封件与所述外壳抵接以密封所述配合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体血糖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与所述底壳能够相对转动以具有第一相对位置和第二相对位置,在所述第一相对位置,所述密封组件密封所述配合口,在所述第二相对位置,所述密封组件解除密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在体血糖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相对位置,所述外壳和所述底壳之间具有第一间距,在所述第二相对位置,所述外壳和所述底壳之间具有第二间距,所述第一间距小于所述第二间距;和/或,
所述密封组件包括夹持在所述外壳和所述底壳之间的密封部,所述密封部的厚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间距。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在体血糖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设置有固定凸起,所述底壳设置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槽具有在周向上间隔设置的锁止位和解锁位,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锁止位和所述解锁位存在高度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在体血糖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槽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锁止位和所述解锁位之间的延伸段,所述延伸段具有将所述锁止位和所述解锁位之间平滑连接的导引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体血糖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端设置有触发单元,所述外壳内部还设置有锁止件,所述锁止件用于抵接在所述触发单元和所述密封组件之间以阻止所述触发单元朝向靠近所述密封组件的方向运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在体血糖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止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以具有作用端和止挡端,所述作用端用于与所述密封组件抵接配合,所述止挡端用于锁定所述触发单元。
CN202410377162.0A 2024-03-29 2024-03-29 一种在体血糖监测装置 Pending CN11804480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377162.0A CN118044808A (zh) 2024-03-29 2024-03-29 一种在体血糖监测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377162.0A CN118044808A (zh) 2024-03-29 2024-03-29 一种在体血糖监测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044808A true CN118044808A (zh) 2024-05-17

Family

ID=910518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377162.0A Pending CN118044808A (zh) 2024-03-29 2024-03-29 一种在体血糖监测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044808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30046619A1 (en) Analyte sensor devices, connections, and methods
EP2754392B1 (en) Sensor insertion device
WO2021023160A1 (en) Physiological signal monitoring system for fast assembly
CN115721303A (zh) 用于将医疗器械施加至宿主的施加装置
JP2022172329A (ja) 医療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8044808A (zh) 一种在体血糖监测装置
JP3134339U (ja) 穿刺器具セット及び穿刺装置
CN118177800A (zh) 一种在体血糖监测装置
CN118058742A (zh) 一种在体血糖监测装置
CN219167165U (zh) 一种持续血糖监测器灭菌组件及持续血糖监测器
CN110811640A (zh) 植入式医疗装置的助推器和植入式医疗系统
CN115844389A (zh) 一种生物监测传感器植入装置及持续血糖监测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