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039800A - 正极极片、二次电池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正极极片、二次电池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039800A
CN118039800A CN202410417985.1A CN202410417985A CN118039800A CN 118039800 A CN118039800 A CN 118039800A CN 202410417985 A CN202410417985 A CN 202410417985A CN 118039800 A CN118039800 A CN 1180398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itive electrode
ltoreq
ratio
material layer
secondary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41798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敏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41798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039800A/zh
Publication of CN1180398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03980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正极极片、二次电池和电子设备,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和设置于正极集流体至少一个表面上的正极材料层,正极材料层中含有Co和Al,基于正极材料层的原子总数,Al的原子数百分比和Co的原子数百分比的比值为T,0.008≤T≤0.032,基于正极活性材料的原子总数,Al的原子数百分比和Co的原子数百分比的比值为T′,0.012≤T′≤0.02,所述正极材料层中还含有C和O。本申请的二次电池具有较优的高温性能和热安全性能。

Description

正极极片、二次电池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化学储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正极极片、二次电池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锂离子电化学装置的需求越来越高,被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及储能设备等领域中的锂离子电化学装置在不断追求高充电截止电压和高能量密度以及更多元化的使用场景。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容易出现结构的不稳定性,副反应发生的同时会有大量气体的生成,严重影响组装的二次电池及电化学装置的高温使用性能。更严重的情况下,在高温条件下二次电池或电化学装置的跌落容易引起起火和爆炸,对使用者来说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正极极片、二次电池和电子设备,能够改善二次电池的高温性能和热安全性能。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正极极片,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和设置于正极集流体至少一个表面上的正极材料层,正极材料层中含有Co和Al,基于正极材料层的原子总数,Al的原子数百分比和Co的原子数百分比的比值为T,0.008≤T≤0.032,基于正极活性材料的原子总数,Al的原子数百分比和Co的原子数百分比的比值为T′,0.005≤T′≤0.03,优选地,0.008≤T≤0.025,0.012≤T′≤0.02。原子数是指原子数量,根据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量。发明人通过调整正极材料层中Co和Al的原子数百分比的比值在上述范围,同时,协同调控正极活性材料中Co和Al的原子数百分比的比值也合适,如此,能够实现改善锂离子电池的高温循环性能,还可以抑制锂离子电池在高温下界面气体的生成量。
发明人推测,正极材料层中Co和Al的原子数百分比的比值在上述范围,同时正极活性材料中Co和Al的原子数百分比的比值也在上述范围内时,正极活性材料可以获得具有合适比例的含铝包覆层,该包覆层可以在高温高压下对于对应比例的正极活性材料起到稳定内部结构的作用,从而抑制正极活性材料上的过渡金属迁移到电解液中,进而改善组装电池在45℃下循环500圈的充放电性能,减少界面副反应的产生,降低界面的气体生成,甚至可以在温度更高(65℃)条件下,抑制界面气体的生成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正极材料层中还含有C和O,正极材料层中Co的原子数与Co、C、O、Al的原子数之和的比值为t,17.5≤t≤25。本申请调控正极材料层中Co的原子数占比(基于Co、C、O、Al四种原子数之和的占比)在上述范围内,利于稳定正极活性材料的结构,进一步改善锂离子电池在45℃下循环500圈的充放电性能,能够更好地抑制其在高温下界面气体的生成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正极材料层中Al的原子数与Co、C、O、Al的原子总数之和的比值为t′,0.31≤t′≤0.35。本申请进一步调控正极材料层中Al的原子数占比(基于Co、C、O、Al四种原子数之和的占比)在上述范围内,更利于改善锂离子电池在45℃下循环500圈的充放电性能,进一步抑制高温下界面气体的生成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正极材料层沿厚度方向的纵截面中, Co和Al的表观浓度之比为C0,80≤C0≤155。本申请进一步调控正极材料层沿厚度方向的纵截面中Co和Al的表观浓度之比C0在上述范围内,如此,利于进一步改善极片整体的结构稳定性,并使得极片上各物质元素整体满足合理的水平,从而进一步控制电池在高温下的厚度膨胀,在兼顾锂离子电池高温性能的同时还能够改善锂离子电池的低温性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正极活性材料的颗粒粒径Dv90为D1 μm,其比表面积为D2 m2g-1,D= D1/ D2,3≤D≤8,20≤D1≤27。正极活性材料的颗粒粒径Dv90与其比表面积BET的数值的比值D在上述范围内,能够改善极片上材料颗粒整体的平整度和结构的稳定性,通过合适的颗粒平整度带来极片的平整度,因此电子在材料表面的移动速率会更加合理,从而进一步降低因为局部电子速率不同导致的电池的厚度膨胀,还利于进一步提升锂离子电池的低温性能,尤其是低温循环性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正极极片上的正极材料在12MPa压力下的粉体电阻率为120-430Ω/cm。当正极极片上的正极材料满足该粉体电阻率时,可以使得正极极片上的电子运动和正负极之间的锂离子运动均具有合适的速率,从而不易引发局部过热现象,进一步提升电池的热安全性能,更好地通过热安全测试,同时改善电池的高温长循环性能。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二次电池包括正极极片、负极极片、隔离膜和电解液,正极极片为上述第一方面任一种的正极极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隔离膜的平均孔径范围为0.02μm~0.05μm,可以使得锂离子电池中的隔离膜配合上述正极极片能够更加快速的实现高温闭孔,从而提高高温下锂离子电池的热箱测试通过率和高温跌落测试通过率。在高温下的电解液包括碳酸丙烯酯和三腈化合物,基于电解液的总质量,碳酸丙烯酯和三腈化合物的质量占比为Q%,2≤Q≤5。上述孔径的隔离膜与含有碳酸丙烯酯、三腈化合物的电解液组合,利于电解液的流通,正极材料内部的电子迁移不会受到阻碍,从而提升锂离子电池的热安全性能,还能够更好地通过热安全测试。并且,电解液中含有上述含量碳酸丙烯酯和三腈化合物时,通过电化学原子力显微镜的观察,能够在正极材料通过协同作用形成相对稳定和均匀的CEI膜,从而改善高温循环性能,并且能够在更高的温度(大于100℃)时,该CEI膜会进一步通过增厚阻碍正负极之间的电子运动,从而阻止热滥用条件下的爆炸、起火等现象,进一步改善其热安全性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隔离膜包括填料颗粒和粘结剂,填料颗粒包括有机颗粒,有机颗粒的长径比为(1.1-1.4):1。当隔离膜上的有机颗粒长径比满足该范围时,更有利于电解液的流通,当有机颗粒长径比过大或过小时,电池局部区域会出现锂离子运动速率过快,另外一些区域可能出现锂离子运动速率过慢,从而容易引发局部过热现象,从而进一步提升电池的热安全性能,更好地通过热安全测试,同时改善电池的高温长循环性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解液还包括3-(二苯基膦基)苯磺酸锂,基于电解液的总质量,3-(二苯基膦基)苯磺酸锂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4%。如此,在电池的高温充放电过程中,能够捕获正极界面产生的气体分子,从而降低界面副反应的发生,最终提升电池在高温下循环500圈的容量保持率,提升电池的高温循环性能。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上述第二方面任一项的二次电池。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正极极片具有较好的耐热性能,从而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的二次电池具有较优的高温性能、热安全性更好且兼顾低温性能的提升,而且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的电子设备也兼顾改善高温性能、热安全性能以及低温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实施例将会被详细的描示在下文中。本申请的实施例不应该被解释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如本申请所用,术语“包括”、“含有”和“包含”以其开放、非限制性含义使用。
另外,有时在本文中以范围格式呈现量、比率和其它数值。应理解,此类范围格式是用于便利及简洁起见,且应灵活地理解,不仅包含明确地指定为范围限制的数值,而且包含涵盖于范围内的所有个别数值或子范围,如同明确地指定每一数值及子范围一般。
在具体实施方式及权利要求书中,由术语“中的一者或多者”、“中的一个或多个”、“中的至少一种”或其他相似术语所连接的项目的列表可意味着所列项目的任何组合。例如,如果列出项目A及B,那么短语“A或B中的至少一种”意味着仅A;仅B;或A及B。在另一实例中,如果列出项目A、B及C,那么短语“A、B或C中的至少一种”意味着仅A;或仅B;仅C;A及B(排除C);A及C(排除B);B及C(排除A);或A、B及C的全部。项目A可包含单个元件或多个元件。项目B可包含单个元件或多个元件。项目C可包含单个元件或多个元件。
正极极片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正极极片,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和设置于正极集流体至少一个表面上的正极材料层,正极材料层中含有Co和Al,基于正极材料层的原子总数,Al的原子数百分比和Co的原子数百分比的比值为T,0.008≤T≤0.032,基于正极活性材料的原子总数,Al的原子数百分比和Co的原子数百分比的比值为T′,0.005≤T′≤0.03。正极材料层可以位于正极集流体一侧或两侧上。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集流体可以采用铝箔,当然,也可以采用本领域常用的其他正极集流体。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集流体的厚度可以为1μm至200μm。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活性材料层可以仅涂覆在正极集流体的部分区域上。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活性材料层的厚度可以为10μm至500μm。应该理解,这些仅是示例性的,可以采用其他合适的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活性材料可以包括钴酸锂、镍钴锰酸锂或镍钴铝酸锂中的至少一种,上述正极活性材料可以经过掺杂和/或包覆处理。当正极材料为镍钴铝酸锂时,的正极极片/正极材料上的铝和钴的比值则是考虑了正极材料基体和包覆层两者的钴原子和铝原子的量总和的比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材料表面还可以进一步设置含有磷酸锂和铌酸锂的覆盖层,磷酸锂和铌酸锂的质量比为1:5~1:1,覆盖层的厚度为2~3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活性材料层还包括正极粘结剂和正极导电剂。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粘结剂可以包括聚偏氟乙烯、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聚酰胺、聚丙烯腈、聚丙烯酸酯、聚丙烯酸、聚丙烯酸盐、羧甲基纤维素钠、聚醋酸乙烯酯、聚乙烯呲咯烷酮、聚乙烯醚、聚四氟乙烯或聚六氟丙烯中的至少一种。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导电剂可以包括导电炭黑、乙炔黑、科琴黑、石墨烯、碳纳米管或碳纤维中的至少一种。
发明人通过调整正极材料层中Co和Al的原子数百分比的比值在上述范围,同时,协同调控正极活性材料中Co和Al的原子数百分比的比值也合适,如此,能够实现改善锂离子电池的高温循环性能,还可以抑制锂离子电池在高温下界面气体的生成量。发明人推测,正极材料层中Co和Al的原子数百分比的比值在上述范围,同时正极活性材料中Co和Al的原子数百分比的比值也在上述范围内时,正极活性材料可以获得具有合适比例的含铝包覆层,该包覆层可以在高温高压下对于对应比例的正极活性材料起到稳定内部结构的作用,从而抑制正极活性材料上的过渡金属迁移到电解液中,进而改善组装电池在45℃下循环500圈的充放电性能,减少界面副反应的产生,降低界面的气体生成,甚至可以在温度更高(65℃)条件下,抑制界面气体的生成量。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0.008≤T≤0.03。在一些实施例中,0.008≤T≤0.028。在一些实施例中,0.008≤T≤0.025。在一些实施例中,0.01≤T≤0.02。在一些实施例中,0.012≤T≤0.016。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0.008≤T′≤0.028。在一些实施例中,0.01≤T′≤0.025。在一些实施例中,0.012≤T′≤0.02。在一些实施例中,0.015≤T′≤0.018。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正极材料层的原子总数,Co的原子数百分比为大于或等于12原子百分比且小于或等于30原子百分比。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正极活性材料的原子总数,Co的原子数百分比为大于或等于15原子百分比。
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材料层中还含有C和O,正极材料层中Co的原子数与Co、C、O、Al的原子数之和的比值为t,17.5≤t≤25。调控正极材料层中Co的原子数占比在上述范围内,利于稳定正极活性材料的结构,进一步改善锂离子电池在45℃下循环500圈的充放电性能,能够更好地抑制其在高温下界面气体的生成量。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17.5≤t≤24。在一些实施例中,17.5≤t≤22。在一些实施例中,17.5≤t≤21.8。
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材料层中Al的原子数与Co、C、O、Al的原子总数之和的比值为t′,0.31≤t′≤0.35。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0.32≤t′≤0.35。在一些实施例中,0.33≤t′≤0.35。在一些实施例中,0.34≤t′≤0.35。
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材料层沿厚度方向的纵截面中, Co和Al的表观浓度之比为C0,80≤C0≤155。此时,利于进一步改善极片整体的结构稳定性,并使得极片上各物质元素整体满足合理的水平,从而进一步控制电池在高温下的厚度膨胀,在兼顾锂离子电池高温性能的同时还能够改善锂离子电池的低温性能。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85≤C0≤140。在一些实施例中,90≤C0≤130。在一些实施例中,100≤C0≤120。在一些实施例中,105≤C0≤115。
示例性地,Co和Al的表观浓度之比C0为80、90、100、105、115、125、135、145、155或上述任意两个值组成的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材料层沿厚度方向的纵截面中,Al的表观浓度为0.89~1.8。示例性地,Al的表观浓度为0.89、0.9、1.1、1.3、1.5、1.6、1.8或上述任意两个值组成的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活性材料的颗粒粒径Dv90为D1 μm,其比表面积为D2 m2g-1,D= D1/ D2,3≤D≤8,20≤D1≤27。如此,能够改善极片上材料颗粒整体的平整度和结构的稳定性,从而进一步降低因为局部电子速率不同导致的电池的厚度膨胀,还利于进一步提升锂离子电池的低温性能,尤其是低温循环性能。示例性地,D的取值为3、4、5、6、7、8或上述任意两个值组成的范围。示例性地,正极材料的粒径Dv90为20μm、21μm、22μm、23μm、24μm、25μm、26μm、27μm或上述任意两个值组成的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活性材料的比表面积为0.11~0.15 m2g-1。示例性地,正极活性材料的比表面积为0.11m2g-1、0.12m2g-1、0.13m2g-1、0.14m2g-1、0.15m2g-1或上述任意两个值组成的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极片上的正极材料在12MPa压力下的粉体电阻率为120-430Ω/cm。示例性地,正极极片上的正极材料在12MPa压力下的粉体电阻率可以为120Ω/cm、150Ω/cm、200Ω/cm、250Ω/cm、300Ω/cm、350Ω/cm、400Ω/cm、430Ω/cm或上述任意两个值组成的范围。
二次电池
本申请的二次电池包括正极极片、负极极片、隔离膜和电解液,隔离膜设置在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之间,正极极片为上述任意一种的正极极片。
隔离膜包括聚乙烯、聚丙烯、聚偏氟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酰亚胺或芳纶中的至少一种。例如,聚乙烯包括选自高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或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中的至少一种。尤其是聚乙烯和聚丙烯,它们对防止短路具有良好的作用,并可以通过关断效应改善电池的安全性。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离膜的厚度在约3μm至480μm的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离膜具有多孔层,多孔层的粘结剂选自聚偏氟乙烯、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聚酰胺、聚丙烯腈、聚丙烯酸酯、聚丙烯酸、聚丙烯酸盐、羧甲基纤维素钠、聚乙烯呲咯烷酮、聚乙烯醚、聚四氟乙烯或聚六氟丙烯中的至少一种。隔离膜表面的多孔层可以提升隔离膜的耐热性能、抗氧化性能和电解质浸润性能,增强隔离膜与极片之间的粘接性。隔膜还可以包括高熔点的结晶聚合物或耐高温的非晶聚合物中的一种,耐高温的树脂包括聚丙烯、聚4-甲基戊烯、聚四氟乙烯、聚偏氟乙烯和环烯烃类共聚物中的至少一种。高熔点的结晶聚合物包括聚丙烯、聚4-甲基戊烯、聚四氟乙烯或聚偏氟乙烯中的至少一种,耐高温的非晶聚合物包括环烯烃类共聚物。基于聚烯烃多孔基材的质量,耐高温的树脂的质量百分含量z为2%至10%。例如,耐高温的树脂的质量百分含量z为2%、3%、5%、7%、8%、10%或为其中任意两个数值组成的范围。当在聚烯烃多孔基材中添加上述种类的耐高温的树脂,并将耐高温的树脂的质量百分含量调控在上述范围内时,有利于提高隔膜的熔破温度,提高了强度和电化学装置的高温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离膜的平均孔径范围为0.02μm~0.05μm。上述孔径的隔离膜与含有碳酸丙烯酯、三腈化合物的电解液组合,利于电解液的流通且使得正极材料内部的电子迁移不会受到阻碍,从而提升锂离子电池的热安全性能,还能够更好的通过热安全测试。示例性地,隔离膜的平均孔径的范围为0.02μm、0.025μm、0.03μm、0.035μm、0.04μm、0.045μm、0.05μm或上述任意两个值组成的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离膜包括填料颗粒和粘结剂,填料颗粒包括有机颗粒,且有机颗粒的长径比为(1.1-1.4):1。示例性地,有机颗粒的长径比可以为1.1:1、1.2:1、1.3:1、1.4:1。
电解液包括锂盐和非水溶剂,本申请对锂盐没有特别限制,只要能实现本申请的目的即可。例如锂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LiPF6、LiBF4、LiClO4、LiB(C6H5)4、LiCH3SO3、LiCF3SO3、LiN(SO2CF3)2、LiC(SO2CF3)3、Li2SiF6、双草酸硼酸锂(LiBOB)或二氟硼酸锂中的至少一种。本申请对锂盐在电解液中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制,只要能实现本申请的目的即可。例如,基于电解液的质量,锂盐的质量百分含量为5%至23%的,例如,锂盐在电解液中的浓度可以为5%、8%、12%、16%、20%、23%或为上述任意两个数值组成的范围。本申请对非水溶剂没有特别限制,只要能实现本申请的目的即可,例如,非水溶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碳酸酯化合物、羧酸酯化合物、醚化合物或其它有机溶剂中的至少一种。上述碳酸酯化合物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链状碳酸酯化合物、环状碳酸酯化合物或氟代碳酸酯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上述链状碳酸酯化合物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二丙酯(DPC)、碳酸甲丙酯(MPC)、碳酸乙丙酯(EPC)或碳酸甲乙酯(MEC)中的至少一种。上述环状碳酸酯除了碳酸丙烯酯(PC)之外,还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碳酸乙烯酯(EC)、碳酸亚丁酯(BC)或碳酸乙烯基亚乙酯(VEC)中的至少一种。氟代碳酸酯化合物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碳酸1,2-二氟亚乙酯、碳酸1,1-二氟亚乙酯、碳酸1,1,2-三氟亚乙酯、碳酸1,1,2,2-四氟亚乙酯、碳酸1-氟-2-甲基亚乙酯、碳酸1-氟-1-甲基亚乙酯、碳酸1,2-二氟-1-甲基亚乙酯、碳酸1,1,2-三氟-2-甲基亚乙酯或碳酸三氟甲基亚乙酯中的至少一种。上述羧酸酯化合物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甲酸甲酯、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正丙酯、乙酸叔丁酯、丙酸甲酯、丙酸乙酯、丙酸丙酯、γ-丁内酯、癸内酯、戊内酯或己内酯中的至少一种。上述醚化合物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二丁醚、四甘醇二甲醚、二甘醇二甲醚、1,2-二甲氧基乙烷、1,2-二乙氧基乙烷、1-乙氧基-1-甲氧基乙烷、2-甲基四氢呋喃或四氢呋喃中的至少一种。上述其它有机溶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二甲亚砜、1,2-二氧戊环、环丁砜、甲基环丁砜、1,3-二甲基-2-咪唑烷酮、N-甲基-2-吡咯烷酮、二甲基甲酰胺、乙腈、磷酸三甲酯、磷酸三乙酯或磷酸三辛酯中的至少一种。本申请对非水溶剂在电解液中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制,只要能实现本申请的目的即可。其中,非水溶剂的含量=100%-锂盐的含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解液包含碳酸丙烯酯和三腈化合物,基于电解液的总质量,碳酸丙烯酯与三腈化合物的质量占比为Q%,2≤Q≤5。优选地,3≤Q≤5。基于电解液的总质量,碳酸丙烯酯的含量为8.18%~8.31%,三腈化合物的含量为1.66%~2.73%,三腈化合物包括1 ,3 ,6-己烷三腈和/或1 ,2 ,3-三(2-氰基乙氧基)丙烷。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解液还包括3-(二苯基膦基)苯磺酸锂,基于电解液的总质量,3-(二苯基膦基)苯磺酸锂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4%。电解液中含有上述含量碳酸丙烯酯和三腈化合物时,通过电化学原子力显微镜的观察,能够在正极材料通过协同作用形成相对稳定和均匀的CEI膜,从而改善高温循环性能,进一步改善其热安全性能和高温下的防跌落性能。示例性地,3-(二苯基膦基)苯磺酸锂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1.5%、2%、2.5%、3%、3.5%、4%或上述任意两个值组成的范围。
负极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和设置在负极集流体至少一个表面上的负极材料层,本申请对负极活性层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只要能够实现本申请目的即可,例如,负极活性层的厚度为30μm至120μm。在一些实施例中,负极活性材料可以包括碳材料或硅基材料中的至少一种。在一些实施例中,碳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天然石墨、人造石墨、中间相微碳球、硬碳或软碳中的至少一种。在一些实施例中,硅基材料包括但不限于硅、硅氧复合材料或硅碳复合材料中的至少一种。本申请对负极集流体没有特别限制,只要能够实现本申请目的即可,例如,可以包含铜箔、铜合金箔、镍箔、不锈钢箔、钛箔、泡沫镍、泡沫铜或复合集流体(例如聚合物层表面设置金属层的复合集流体)等。本申请对负极集流体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只要能够实现本申请目的即可,例如,负极集流体的厚度为5μm至12μm。负极活性层还可以包括粘结剂和增稠剂,本申请对粘结剂和增稠剂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制,只要能够实现本申请目的即可。例如,粘结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聚乙烯醇、聚氯乙烯、羧化的聚氯乙烯、聚氟乙烯、聚乙烯吡咯烷酮、聚氨酯、聚四氟乙烯、聚偏二氟乙烯、丁苯橡胶或丙烯酸(酯)化的丁苯橡胶中的至少一种;增稠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羧甲基纤维素钠或羧甲基纤维素锂中的至少一种。负极活性层还可以包括导电剂,本申请对导电剂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制,只要能够实现本申请目的即可。例如,导电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导电炭黑、碳纳米管(CNTs)、碳纤维、科琴黑、石墨烯、金属材料或导电聚合物中的至少一种。本申请对负极活性层中负极活性材料、导电剂、粘结剂和增稠剂的质量比没有特别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只要能够实现本申请目的即可。可选地,负极极片还可以包含导电层,导电层位于负极集流体和负极活性层之间。本申请对导电层的组成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是本领域常用的导电层。例如,导电层包括导电剂和粘结剂。本申请对导电层中的导电剂和粘结剂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是上述负极活性层中的导电剂和粘结剂中的至少一种。
二次电池可以按照本领域常规方法制备。示例性地,将上述正极极片、隔离膜及负极极片按顺序堆叠好,使隔离膜处于正极极片与负极极片之间起到隔离的作用,得到电极组件,也可以是经卷绕后得到电极组件;将电极组件置于包装外壳中,注入电解液并封口,得到二次电池。
对于锂电池的结构没有特别限定,可以适用具有单层或者多层的隔膜的硬币型电池、圆筒型电池、方型电池、或软包电池等。本申请的锂离子电池的用途没有特别限定,其可用于现有技术中已知的任何电子装置。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的锂离子电池可用于,但不限于,笔记本电脑、笔输入型计算机、移动电脑、电子书播放器、便携式电话、便携式传真机、便携式复印机、便携式打印机、头戴式立体声耳机、录像机、液晶电视、手提式清洁器、便携CD机、迷你光盘、收发机、电子记事本、计算器、存储卡、便携式录音机、收音机、备用电源、电机、汽车、摩托车、助力自行车、自行车、照明器具、玩具、游戏机、钟表、电动工具、闪光灯、照相机、家庭用大型蓄电池和锂离子电容器等。
电子设备
本申请的电子设备包括上述任意一种二次电池。本申请的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笔记本电脑、笔输入型计算机、移动电脑、电子书播放器、便携式电话、便携式传真机、便携式复印机、便携式打印机、头戴式立体声耳机、录像机、液晶电视、手提式清洁器、便携CD机、迷你光盘、收发机、电子记事本、计算器、存储卡、便携式录音机、收音机、备用电源、电机、汽车、摩托车、助力自行车、自行车、照明器具、玩具、游戏机、钟表、电动工具、闪光灯、照相机、家庭用大型蓄电池和锂离子电容器等。
以下,举出实施例及对比例来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进行更具体地说明。除非另有声明,以下所列的份、百分比和比值都是基于重量计,所使用的原料都可商购获得或是按照常规方法进行合成获得。
实施例1-1
(一)锂离子电池的制备
<正极极片的制备>
正极活性材料的制备
按质量比计算,即Al2O3:LiCoO2=1:62.5的比例,选取异丙醇铝为铝源,按照所需氧化铝的量计算得到异丙醇铝的量,将100g钴酸锂、6.4g异丙醇铝放在转炉中加热至140℃,使其中的异丙醇铝汽化,保温2h,再缓慢通入水蒸气(约450ml),再转动1h,继续升温至300℃并恒温3小时,然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得到氧化铝包覆LiCoO2的产物记为第一产物。
将第一产物(Dv90为20μm,BET为0.15 m2g-1)、导电碳黑和粘结剂聚偏二氟乙烯(PVDF)按质量比82:9:9搅拌成均一浆料,浆料经搅拌、涂布、烘干、辊压、点焊极耳后得到电池正极。
其余实施例中也可参照上述计算方法得到异丙醇铝的量,其他均与实施例1-1相同。
<负极极片的制备>
称取负极活性物质(粒径为12μm的人造石墨)100g、导电剂(炭黑)1g、粘结剂(丁苯橡胶,SBR)4g加入到3g的N-甲基吡咯烷酮中和110g水中形成负极浆料,负极浆料的固含量为80wt%,负极浆料经搅拌、涂布、烘干、辊压、点焊极耳后得到电池负极。
<电解液的制备>
在充满氩气的手套箱中,将碳酸乙烯酯、碳酸甲乙酯、碳酸二乙酯、碳酸丙烯酯按照质量比1:2:1:2混合,加入占电解液总质量1%的3-(二苯基膦基)苯磺酸锂和一定质量的1,3,6-己烷三腈,加入一定量的锂盐,使得最终锂盐在电解液中的浓度为8%,碳酸丙烯酯与1,3,6-己烷三腈的占电解液总质量比为2。
<隔膜>
将体积平均粒径Dv90为1.8µm的勃姆石与粘结剂聚丙烯酸酯按照质量比86:14分散在去离子水中形成固含量为48%的无机涂层浆料,通过凹版辊涂以0.6m/min的速度将预定的浆液涂覆到负极圈的两个表面上,并通过以0.5m/sec的风速吹120℃的热风将其干燥,由此形成粘附在PE基材的表面上形成厚度为3μm的无机涂层;
将熔指为5g/10min的第一聚合物以丙烯为基础单体的聚合物颗粒、将熔指为15g/10min的第二聚合物以偏氟乙烯为基础单体的聚合物颗粒以1:2的摩尔比加入搅拌器中,搅拌均匀;将羧甲基纤维素钠加入搅拌器中,搅拌均匀;将润湿剂二甲基硅氧烷加入搅拌器中,然后加入去离子水搅拌,调整浆料的粘度为42mPa•s、固含量为5%,得到第一涂层浆料;
将第一涂层浆料均匀涂布无机涂层上,在烘箱中干燥后,得到第一涂层。第一涂层浆料的涂布重量为1.8mg/5000mm2,第一涂层的厚度为2μm。第一聚合物、第二聚合物、羧甲基纤维素钠、二甲基硅氧烷的质量比为75:20:0.7:4.3。
关于隔离膜的平均孔径的调控,可以是通过调整勃姆石和粘合剂的质量比或者无机涂层的固含量,也可以是调整浆料的粘度和固含量,上述方法均可以实现隔离膜的平均孔径的调控,具体操作可参见现有技术的常规手段,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选择,本申请并不限制。
<锂离子电池的制备>
将正极极片、隔离膜、负极极片依次层叠设置,使隔离膜处于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中间起到隔离的作用,然后卷绕成裸电芯,将裸电芯装入铝塑膜中,在80℃下脱去水分后,注入电解液并封口,之后经过静置、化成、整形等工序,得到锂离子电池。其中,化成工序如下:在45℃下,进行首圈充放电,流程如下:首先以0.1C倍率恒流充电10min,随后以0.5C倍率恒流充电至指定电压Q=4.6V,再恒压充电至电流小于等于0.05C,接着以0.5C倍率恒流放电至2.5V。
实施例1-2至实施例1-7
除了按照表2调整相关制备参数以外,其余与实施例1-1相同。
对比例1-1至对比例1-3
除了按照表2调整相关制备参数以外,其余与实施例1-1相同。
实施例2-1至实施例2-12
除了按照表1和表3调整相关制备参数以外,其余与实施例1-1相同。
表1
实施例3-1至实施例3-17
除了按照表4调整相关制备参数以外,其余与实施例1-1相同。
实施例4-1至实施例4-6
除了按照表5调整相关制备参数以外,其余与实施例1-1相同。
(二)测试方法
(1)低温(-25℃)性能测试
通过以下步骤对各实施例和对比例的锂离子电池重复进行充电和放电,并计算锂离子电池的放电容量保持率。
在-25℃的环境中,进行第一次充电和放电,在2C的充电电流下进行恒流充电到满充电压4.2V(针对镍钴锰酸锂材料或者是镍钴铝酸锂材料则采用充电到4.5V),然后在最大电压下进行恒压充电,直到电流为0.02C,然后在0.5C的放电电流下进行恒流放电,直到最终电压为3V,记录首次循环的放电容量;之后重复上述步骤进行400次的充电和放电循环,记录第600次循环的放电容量。
循环容量保持率=(第600次循环的放电容量/首次循环的放电容量)* 100%。
(2)45℃下的跌落测试
将组装的电池用双面胶固定在跌落测试夹具中,将夹具的6个面依次编号1、2、3、4、5、6,将夹具的四个角依次编号C1、C2、C3、C4。
在45℃下,将夹具置于1.5m高的测试台上,按照编号1-6的顺序依次跌落锂离子二次电池,然后再按照编号C1-C4的顺序依次跌落锂离子二次电池,循环6次,完成跌落测试,静置1h后,观察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包装壳是否破损或顶封冲开;
A.拆开锂离子二次电池观察电芯的极耳是否有断裂;
B.拆开锂离子二次电池观察电芯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隔离膜是否有移位或起皱;
C.拆开锂离子二次电池观察正极片与负极片是否有接触内短路;
无上述情况出现即为通过,每组测试15个锂离子二次电池,记录锂离子二次电池跌落测试的通过率。
(3)电池50℃循环500圈后的厚度膨胀测试
通过以下步骤对各实施例和对比例的锂离子电池重复进行充电和放电,并计算锂离子电池的放电容量保持率。
在40℃的环境中,进行第一次充电和放电,在2C的充电电流下进行恒流充电到满充电压4.2V(针对镍钴锰酸锂材料或者是镍钴铝酸锂材料则可充电到4.5V),然后在最大电压下进行恒压充电,直到电流为0.02C,然后在0.5C的放电电流下进行恒流放电,直到最终电压为3.0V,记录首次循环的放电容量;之后重复上述步骤进行500次的充电和放电循环,记录第500次循环的放电容量。
循环容量保持率=(第500次循环的放电容量/首次循环的放电容量)*100%。
(4)50℃循环性能测试
在50℃的环境中,进行第一次充电和放电,在2C的充电电流下进行恒流充电到满充电压4.2V(针对镍钴锰酸锂材料或者是镍钴铝酸锂材料则可充电到4.5V),然后在最大电压下进行恒压充电,直到电流为0.02C,然后在0.5C的放电电流下进行恒流放电,直到最终电压为3.0V,记录首次循环的放电容量;之后重复上述步骤进行500次的充电和放电循环,记录第500次循环的放电容量。
循环容量保持率=(第500次循环的放电容量/首次循环的放电容量)*100%。
(5)电池65℃下气体产生量测试
在65℃下以0.2C的电流值进行恒电流充电直至达到4.2V后(针对镍钴锰酸锂材料或者是镍钴铝酸锂材料则可充电到4.5V),在4.2V下进行1小时的恒电压充电。然后,将该充电后的电池在65℃的恒温槽内贮藏。经过200小时后,将电池从恒温槽取出,恢复至室温后,测定各电池的气体产生量,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评价电池的4.2V贮藏特性。气体产生量使用如下的阿基米德法:在装有超纯水的容器中投入测试电池,由其前后的重量变化测定单层层压电池的体积。作为由重量变化测定体积的装置,使用AlphaMirage Corp制的比重计MDS-300。
(6)145℃热箱测试
步骤1:将制备得到的电池以0.5C恒流充电到截止电压4.2V,再恒压充电到截止电流为200mA,再静置5分钟;
步骤2:将满充的电池贴上感温线,贴在两极耳之间,两极耳接线监控电压,将电芯竖直悬挂在箱体内;
步骤3:热箱按照5℃升温速度升温至145℃并保持60min。
评判标准:电池不起火、不爆炸即为通过。计算通过热箱测试的电池数量。
(7)正极材料的粉体电阻率测试
正极活性物质在12MPa压力下的粉体体积电阻率ρ可以采用的粉体体积电阻率测试方法。例如,采用四探针法进行测试。测试方法包括:取2g正极活性物质粉体加入样品台中,通过压力机对粉体施加12MPa的压力,待压力稳定后,通过电阻率仪读取正极活性物质在12MPa压力下的粉体体积电阻率ρ。
表2
结合表2,对比例1-1至对比例1-3与实施例1-1相比,对比例1-1至对比例1-3的正极材料层中的Co和Al的原子数百分比的比值不在本申请的范围内,且其正极活性材料中的Co和Al的原子数百分比的比值不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其在45℃下循环500圈的容量保持率均不高于超过70%,且在65℃下产气量均高于3.5ml。实施例1-1的正极材料层中的Co和Al的原子数百分比的比值以及正极活性材料中的Co和Al的原子数百分比的比值均在合适范围,其在45℃下循环500圈的容量保持率明显提升,在65℃下的产气量明显下降。
特别地,进一步调整正极材料层中的Co和Al的原子数百分比的比值在优选范围,同时,协同调控正极活性材料中的Co和Al的原子数百分比的比值也在优选范围时,改善锂离子电池的高温循环性能以及高温产气的效果更好。
特别地,进一步正极材料层中Co和Al的原子数分别与Co、C、O、Al的原子数之和的比值也合适时,改善锂离子电池的高温循环性能以及高温产气的效果更优。
表3
结合表3可以看出,进一步调整正极材料层沿厚度方向的纵截面中钴原子与铝原子的表观浓度之比在合适范围,同时,调控正极活性材料的颗粒粒径Dv90与其比表面积的比值也合适时,能够兼顾改善锂离子电池的高温性能以及其低温性能。
表4
结合表4可以看出,进一步调整隔离膜的平均孔径满足本申请的范围,可以改善锂离子电池在145℃下热箱测试的通过率和45℃下的跌落性能测试通过率,提升锂离子电池及电子装置的热安全性能和高温下的防跌落性能。当使得碳酸丙烯酯的含量满足本申请的范围,可以改善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的热安全性能和高温下的防跌落性能。进一步的,通过限制三腈化合物的种类及种类满足本申请的范围,可以改善电化学装置在145℃下热箱测试的通过率和45℃下的跌落性能测试通过率,提升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的热安全性能和高温下的防跌落性能。当限制碳酸丙烯酯与三腈化合物的质量比值满足本申请的范围,也可以明显的改善电化学装置在145℃下热箱测试的通过率和45℃下的跌落性能测试通过率。当向其中加入含量为1%至4%的3-(二苯基膦基)苯磺酸锂时,可以显著地改善组装的锂离子电池的热安全性能和高温下的防跌落性能。
表5
结合表5可以看出,当隔离膜上的有机颗粒的长径比满足本申请的1.1:1至1.4:1时,可以显著地提升锂离子电池的热安全性能和高温下的长循环性能。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正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和设置于所述正极集流体至少一个表面上的正极材料层,所述正极材料层中含有Co和Al;
基于所述正极材料层的原子总数,Al的原子数百分比和Co的原子数百分比的比值为T,0.008≤T≤0.032;
基于正极活性材料的原子总数,Al的原子数百分比和Co的原子数百分比的比值为T′,0.012≤T′≤0.02;
所述正极材料层中还含有C和O。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极极片,其特征在于,0.008≤T≤0.025。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正极极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极材料层中Co的原子数与Co、C、O、Al的原子数之和的比值为t,17.5≤t≤25;和/或,
所述正极材料层中Al的原子数与Co、C、O、Al的原子总数之和的比值为t′,0.32≤t′≤0.35。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正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材料层沿厚度方向的纵截面中, Co和Al的表观浓度之比为C0,80≤C0≤15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正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颗粒粒径Dv90为D1 μm,其比表面积为D2 m2g-1,D= D1/ D2,130≤D≤250,20≤D1≤27。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正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极片上的正极材料在12MPa压力下的粉体电阻率为120-430Ω/cm。
7.一种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电池包括正极极片、负极极片、隔离膜和电解液;
所述正极极片为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正极极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膜的平均孔径范围为0.02μm~0.05μm。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膜包括填料颗粒和粘结剂;
所述填料颗粒包括有机颗粒,所述有机颗粒的长径比为(1.1-1.4):1。
10.根据权利要求7~9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液包括碳酸丙烯酯和三腈化合物,所述碳酸丙烯酯和所述三腈化合物的质量比为Q%,2≤Q≤5。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液还包括3-(二苯基膦基)苯磺酸锂,基于电解液的总质量,所述3-(二苯基膦基)苯磺酸锂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4%。
1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权利要求7~11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
CN202410417985.1A 2024-04-09 2024-04-09 正极极片、二次电池和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803980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417985.1A CN118039800A (zh) 2024-04-09 2024-04-09 正极极片、二次电池和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417985.1A CN118039800A (zh) 2024-04-09 2024-04-09 正极极片、二次电池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039800A true CN118039800A (zh) 2024-05-14

Family

ID=909894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417985.1A Pending CN118039800A (zh) 2024-04-09 2024-04-09 正极极片、二次电池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039800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2020101813A4 (en) * 2020-08-13 2020-10-01 Foshan University Al-doped high-nickel ternary material and preparation method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CN111900359A (zh) * 2020-08-21 2020-11-06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电压钴酸锂正极活性物质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14041234A (zh) * 2019-07-10 2022-02-11 旭化成株式会社 多层多孔膜
CN115882073A (zh) * 2022-12-28 2023-03-31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6130768A (zh) * 2023-01-10 2023-05-16 天津巴莫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解液添加剂、电解液、锂离子电池和应用
CN117578034A (zh) * 2024-01-15 2024-02-20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隔膜、以及包含其的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41234A (zh) * 2019-07-10 2022-02-11 旭化成株式会社 多层多孔膜
AU2020101813A4 (en) * 2020-08-13 2020-10-01 Foshan University Al-doped high-nickel ternary material and preparation method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CN111900359A (zh) * 2020-08-21 2020-11-06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电压钴酸锂正极活性物质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15882073A (zh) * 2022-12-28 2023-03-31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6130768A (zh) * 2023-01-10 2023-05-16 天津巴莫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解液添加剂、电解液、锂离子电池和应用
CN117578034A (zh) * 2024-01-15 2024-02-20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隔膜、以及包含其的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10328215A1 (en) Anode material and electrochemic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13809399B (zh) 一种电解液、包含该电解液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US9831492B2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and battery pack
CN112400249A (zh) 一种电解液及电化学装置
WO2022205165A1 (zh) 一种隔离膜及包含所述隔离膜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4730883A (zh) 一种负极复合材料及其应用
CN114335685A (zh) 电化学装置及包含其的电子装置
CN112803068B (zh) 电解液、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6759753B (zh) 一种二次电池和电子装置
CN116759646A (zh) 二次电池和用电装置
JP2022524169A (ja) 正極板、正極板を含む電気化学装置及び電子装置
US20220158175A1 (en) Anode material, electrochemic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18039800A (zh) 正极极片、二次电池和电子设备
JP2012104320A (ja) 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る二次電池用電解液
CN117832626B (zh) 电解液、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7937051B (zh) 一种隔离膜、二次电池和电子装置
CN116053461B (zh) 电化学装置和包括其的电子装置
US20110244320A1 (en)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s for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CN113921914B (zh) 电解液以及使用其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7458084B (zh) 一种二次电池和电子装置
CN115621534B (zh) 一种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7219840B (zh) 钠二次电池及用电装置
CN114583177B (zh) 电化学装置和包含该电化学装置的电子装置
JP2023542774A (ja) 負極シート、二次電池、電池モジュール、電池パック及び電力消費装置
CN117832626A (zh) 电解液、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