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011693A - 一种光电器件及应用其的可切换窗口、玻璃窗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光电器件及应用其的可切换窗口、玻璃窗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8011693A CN118011693A CN202410286640.7A CN202410286640A CN118011693A CN 118011693 A CN118011693 A CN 118011693A CN 202410286640 A CN202410286640 A CN 202410286640A CN 118011693 A CN118011693 A CN 11801169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us bar
- electrical contact
- optoelectronic device
- area
- conducti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04984 smart glass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8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6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3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4
- 230000005693 optoelectronic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1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4332 silv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241 protect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1 acryl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9
-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Silver Chemical compound [Ag]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229 inter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0642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986 Cholesteric liquid crystals (ChL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0089 Cyclic olefin co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XLOMVQKBTHCTTD-UHFFFAOYSA-N Zinc monoxide Chemical compound [Zn]=O XLOMVQKBTHCTT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0139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5020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983 Polymer Dispersed Liquid Crys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565 sea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2284 Cellulose triacet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UQSXHKLRYXJYBZ-UHFFFAOYSA-N Iron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Fe]=O UQSXHKLRYXJYB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96 Poly ether ether keto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95 Polyether sulfo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97 Polyetheri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98 Poly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743 Polyprop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372 Polyvinyl alcoho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NNLVGZFZQQXQNW-ADJNRHBOSA-N [(2r,3r,4s,5r,6s)-4,5-diacetyloxy-3-[(2s,3r,4s,5r,6r)-3,4,5-triacetyloxy-6-(acetyloxymethyl)oxan-2-yl]oxy-6-[(2r,3r,4s,5r,6s)-4,5,6-triacetyloxy-2-(acetyloxymethyl)oxan-3-yl]oxyoxan-2-yl]methyl acetate Chemical compound O([C@@H]1O[C@@H]([C@H]([C@H](OC(C)=O)[C@H]1OC(C)=O)O[C@H]1[C@@H]([C@@H](OC(C)=O)[C@H](OC(C)=O)[C@@H](COC(C)=O)O1)OC(C)=O)COC(=O)C)[C@@H]1[C@@H](COC(C)=O)O[C@@H](OC(C)=O)[C@H](OC(C)=O)[C@H]1OC(C)=O NNLVGZFZQQXQNW-ADJNRHBO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98 cholester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994 diacetyl cellulos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TWNQGVIAIRXVLR-UHFFFAOYSA-N oxo(oxoalumanyloxy)alumane Chemical compound O=[Al]O[Al]=O TWNQGVIAIRXVL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3207 poly(ethylene-2,6-na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3229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492 poly(sulfo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417 polycarbon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6393 polyether sulfo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530 polyetherether keto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601 polyether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112 polyethylene na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26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451 polyvinyl alcohol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NDVLTYZPCACLMA-UHFFFAOYSA-N silver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2].[Ag+].[Ag+] NDVLTYZPCACLM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123 tempo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787 zinc 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QPLDLSVMHZLSFG-UHFFFAOYSA-N Copper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Cu]=O QPLDLSVMHZLSF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751 Copper 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KRHYYFGTRYWZRS-UHFFFAOYSA-M Fluoride anion Chemical compound [F-] KRHYYFGTRYWZRS-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42 Polyi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GWEVSGVZZGPLCZ-UHFFFAOYSA-N Titan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Ti]=O GWEVSGVZZGPLC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WGLPBDUCMAPZCE-UHFFFAOYSA-N Trioxochromium Chemical compound O=[Cr](=O)=O WGLPBDUCMAPZC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XHCLAFWTIXFWPH-UHFFFAOYSA-N [O-2].[O-2].[O-2].[O-2].[O-2].[V+5].[V+5] Chemical compound [O-2].[O-2].[O-2].[O-2].[O-2].[V+5].[V+5] XHCLAFWTIXFWP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410 antimony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461 cellulose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651 chrom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423 chrom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428 cobalt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IVMYJDGYRUAWML-UHFFFAOYSA-N cobalt(ii)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Co]=O IVMYJDGYRUAWM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09 cont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89 copper f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431 copper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982 device technolog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88 f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313 glar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3437 ind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PJXISJQVUVHSOJ-UHFFFAOYSA-N indium(iii)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2].[O-2].[O-2].[In+3].[In+3] PJXISJQVUVHSO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indium;oxotin Chemical compound [In].[Sn]=O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Substances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46 layers by fun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395 magnesium 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CPLXHLVBOLITMK-UHFFFAOYSA-N magnes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Mg]=O CPLXHLVBOLITM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AXZKOIWUVFPNLO-UHFFFAOYSA-N magnesium;oxygen(2-) Chemical compound [O-2].[Mg+2] AXZKOIWUVFPNL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44 mel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18 mel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476 molybden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480 nickel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484 niob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URLJKFSTXLNXLG-UHFFFAOYSA-N niobium(5+);oxygen(2-) Chemical compound [O-2].[O-2].[O-2].[O-2].[O-2].[Nb+5].[Nb+5] URLJKFSTXLNXL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QGLKJKCYBOYXKC-UHFFFAOYSA-N nonaoxidotritungsten Chemical compound O=[W]1(=O)O[W](=O)(=O)O[W](=O)(=O)O1 QGLKJKCYBOYXKC-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3518 norbornenyl group Chemical class C12(C=CC(CC1)C2)* 0.000 description 1
- VTRUBDSFZJNXHI-UHFFFAOYSA-N oxoantimony Chemical compound [Sb]=O VTRUBDSFZJNXH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PQQKPALAQIIWST-UHFFFAOYSA-N oxomolybdenum Chemical compound [Mo]=O PQQKPALAQIIWS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GNRSAWUEBMWBQH-UHFFFAOYSA-N oxonickel Chemical compound [Ni]=O GNRSAWUEBMWBQ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22 photo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85 plastic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255 plastic film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287 polar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515 polycarbon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728 polyest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573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721 poly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098 polyolef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155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923 silver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45 sint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XOLBLPGZBRYERU-UHFFFAOYSA-N tin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n]=O XOLBLPGZBRYERU-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887 tin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OGIDPMRJRNCKJF-UHFFFAOYSA-N titan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Ti]=O OGIDPMRJRNCKJ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930 tungsten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935 vanad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5 ve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YVTHLONGBIQYBO-UHFFFAOYSA-N zinc indium(3+) oxygen(2-) Chemical compound [O--].[Zn++].[In+3] YVTHLONGBIQYB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G02F1/13452—Conductors connecting driver circuitry and terminals of panel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7/00—Special arrangements or measures in connection with doors or windows
- E06B7/28—Other arrangements on doors or windows, e.g. door-plates, windows adapted to carry plants, hooks for window cleaner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02F1/134309—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Geometry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电器件,及应用其的可切换窗口、玻璃窗,该光电器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层基材;设置在所述两层基材之间的光调制层,其中至少一层基材上设置与所述光调制层形成电接触的电极层;汇流条,其一面与所述电极层电接触;引出电路,与所述汇流条的另一面的第一区域电接触;覆盖导通条,覆盖所述汇流条的另一面的第二区域,所述覆盖的第二区域与第一区域存在至少部分重叠,并在重叠区域中形成包括汇流条、引出电路和覆盖导通条的三明治结构,所述覆盖导通条在所述重叠区域以及除重叠区域以外的第二区域分别与引出电路和汇流条电接触,从而增大引出电路与汇流条之间的有效电接触面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电器件及应用其的可切换窗口、玻璃窗。
背景技术
液晶调光膜作为一种光电器件,主要是由透明导电基材和液晶层组成。通过外加电场,控制液晶层内液晶分子的排列状态,实现光线的调节,具体包括高透过率状态与散射状态之间的切换,或者在不同透过率状态之间的切换或连续调节。光电器件器件在被广泛应用到住宅、商业建筑物、汽车等行业,用来提供隐私防护、减少环境阳光的眩光、控制有害紫外线等功能。
目前较为成熟的光电器件器件技术路线为PDLC(聚合物分散液晶,PolymerDispersed Liquid Crystal)、基于胆甾相液晶的PSCT(聚合物稳定胆甾相液晶,PolymerStabilized Cholesteric texture)技术、基于胆甾相液晶的PFCT(无聚合物稳定的胆甾相液晶技术,Polymer Free Cholesteric texture)。这两类技术路线中都可以实现窗口器件在高透过率状态与散射状态之间的切换。而PFCT技术与PDLC、和PSCT技术相比,需要更高的驱动电压,这是因为聚合物的去除导致功能层的厚度增加,故需要驱动的液晶分子数量增加,进而需要更多的能量。由于液晶器件是一种类电容性器件,在面积相等的情况下,PFCT器件具有更大的工作电流,这需要PFCT器件具有导电性更加且更为可靠的电极。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电器件,及应用其的可切换窗口、玻璃窗,以保证电气可靠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一方面提供一种光电器件,包括:
相对设置的两层基材;
设置在所述两层基材之间的光调制层,其中至少一层基材上设置与所述光调制层形成电接触的电极层;
汇流条,其一面与所述电极层电接触;
引出电路,与所述汇流条的另一面的第一区域电接触;
覆盖导通条,覆盖所述汇流条的另一面的第二区域,所述覆盖的第二区域与第一区域存在至少部分重叠,并在重叠区域中形成包括汇流条、引出电路和覆盖导通条的三明治结构,所述覆盖导通条在所述重叠区域以及除重叠区域以外的第二区域分别与引出电路和汇流条电接触,从而增大引出电路与汇流条之间的有效电接触面积。
在一个优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引出电路的材料与覆盖导通条的材料相同。
在一个优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汇流条的材料与覆盖导通条的材料不同。
在一个优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引出电路的表面覆盖有保护膜。
在一个优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引出电路在与覆盖导通条电接触的表面区域、以及与所述汇流条电接触的表面区域去除保护膜。
在一个优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引出电路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的一段包括引出电路基材、设置于基材靠近汇流条一侧并与汇流条电接触的第一引出电路导电层、以及设置于基材靠近覆盖导通条一侧并与覆盖导通条电接触的第二引出电路导电层,所述第一和第二引出电路导电层电接触。
在一个优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引出电路导电层和第二引出电路导电层通过贯穿引出电路基材的过孔以及过孔内的导电材料,实现电接触。
在一个优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引出电路与汇流条的第一区域电接触进一步包括:所述引出电路与汇流条的第一区域直接电接触,或通过导电胶与汇流条的第一区域电接触。
在一个优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引出电路通过导电胶与汇流条的第一区域电接触具体为:所述引出电路通过异方性导电胶与汇流条的第一区域电接触。
在一个优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引出电路与覆盖导通条之间设有导电胶。
在一个优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覆盖导通条远离汇流条的一侧设有保护层。
在一个优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汇流条与该汇流条所电接触的电极层位于同一基材上。
在一个优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汇流条与该汇流条所电接触的电极层位于不同的基材上。
在一个优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汇流条的材料包括银。
在一个优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覆盖导通条的材料包括铜。
在一个优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极层为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两层基材上;所述汇流条为两个,分别与两个电极层中相应的一个电接触。
在一个优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两个汇流条分别与对应的电极层电接触的区域,位于光电器件调制区域边缘的相对端。
在一个优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两个汇流条分别与对应的电极层电接触的区域的投影区域,基本包围光电器件调制区域的边缘。
本申请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可切换窗口,包括如上述的光电器件。
本申请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玻璃窗,包括如上述的可切换窗口。
在一个优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玻璃窗为安装在建筑物上或运输工具上的玻璃窗。
由于覆盖导通条与汇流条电接触的区域包括引出电路与汇流条没有电接触的区域,因此借助覆盖导通条间接扩大了引出电路与汇流条电接触的面积,从而提升电极结构的可靠性。
要理解,对本发明的以上总体描述和以下详细描述都是示例性的和说明性的并且旨在对要求保护的本发明提供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被包括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入且构成本说明书的部分,附图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且与描述一起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光电器件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2A为图1中的光电器件的电极结构附近的透视图;
图2B为图2A中光电器件俯视图;
图3A为引出电路的一种具体实现示意图;
图3B是图3A中引出电路的爆炸示意图;
图3C是图3A中引出电路的截面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光电器件的电极结构附近的透视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光电器件的局部结构透视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光电器件的局部结构透视图;
图7A是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的光电器件的局部结构透视图;
图7B为图7A的俯视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六提供的光电器件的局部结构透视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七提供的光电器件的局部结构透视图;
图10A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八提供的光电器件的局部结构的一个视角的透视图;
图10B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八提供的光电器件的局部结构的另一个视角的透视图;
图11A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九提供的光电器件的局部结构的一个视角的透视图;
图11B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九提供的光电器件的局部结构的另一个视角的透视图;
图1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十提供的光电器件的局部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详细参照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在附图中示出这些实施方式的示例。在任何可能的地方,在整个附图中,将使用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
用于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附图中公开的形状、尺寸、比率、角度和数量只是示例,因此,本发明不限于图示的细节。类似的参考标号始终表示类似的元件。在下面的描述中,当确定对与相关已知功能或构造的详细描述不必要地混淆了本发明的要点时,将省略详细描述。
在使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包括”、“具有”和“包括”的情况下,除非使用“只”,否则可添加其它部分。单数形式的术语可包括复数形式,除非做相反描述。
在解释元件时,该元件被解释为包括误差范围,尽管没有明确描述。
在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当结构(例如,电极、线、布线、层或接触件)被描述为形成在另一个结构的上部部分/下部部分或其它结构的上面/下面时,这个描述应该被理解为包括这些结构彼此接触的情况,此外还包括在其间设置第三结构的情况。
在描述时间关系的过程中,例如,当时间次序被描述为“之后”、“随后”、“接下来”和“之前”时,除非使用“正好”或“紧接”,否则可包括不连续的情况。
应该理解,尽管术语“第一”、“第二”等可在本文中用于描述各种元件,但这些元件不应该受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只是用于将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第一元件可以被称为第二元件,类似地,第二元件可被称为第一元件。
“X轴方向”、“Y轴方向”和“Z轴方向”不应该只通过仅仅相互垂直关系的几何关系来解释,而是可在本发明的元件可发挥功能的范围内具有更广的方向性。
术语“至少一个”应该被理解为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所列项的任意组合和全部组合。例如,“第一项、第二项和第三项中的至少一个”的含义代表从第一项、第二项和第三项以及第一项、第二项或第三项中的两个或更多个中提议的所有项的组合。
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的特征可部分地或整体彼此连接或组合,并且可按各种方式相互操作并且按技术驱动,如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充分理解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彼此独立地执行,或者可按相互依赖的关系一起执行。
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实施方式。
本申请人通过大量实验发现多种现有技术路线均无法解决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现有技术1:
通过导电银胶与铜网实现电气引出,这种方式存在的问题是铜网导电性能差,且连接处强度差,容易断开。
现有技术2:
通过铜箔导电胶和柔性电路引出,这种方式存在的问题是铜箔导电胶的导电性较银胶差,无法将电流有效传输至基材上的电极层(如ITO层),容易导致器件失效。
现有技术3:
通过导电银胶与柔性电路引出,这种方式存在的问题是:对于液晶光电器件,所需驱动电压通常较大,在柔性电路与导电银胶接触区域的单位面积产生的电流较大,这使得柔性电路和导电银胶之间的接触区域及相关元件(如用于将柔性电路固定在导电银胶之上的导电胶)无法承受该强度的电流,发生烧结现象。
现有技术4:
导电银胶与焊线引出,这种方式存在的问题是:焊锡熔点较高,通常高于200摄氏度,而光电器件采用的某些基材材料(如PET等)的最高使用温度低于该温度,例如PET材料的最高使用温度一般低于150摄氏度,因此在焊接时产生的高温会导致基材收缩变形,进而还会破坏其上的电极层。
为此,本申请提出一种光电器件,采用一种新型的电极结构,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光电器件的结构剖视示意图,该光电器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层基材100和100’(以下称为第一基材100和第二基材100’)、设置在两层基材100和100’之间的光调制层102、以及电极结构110。第一基材101和第二基材101’中至少一层基材上设置有与光调制层102形成电接触的电极层,在图1示出的示例中,第一基材100和第二基材100’上分别设置与光调制层102形成电接触的电极层101和101’(以下称为第一电极层101和第二电极层101’)。电极结构110包括汇流条111、引出电路112、和覆盖导通条113。
第一基材100和第二基材100’可以是透明玻璃基材或塑料膜。例如,第一基材100和第二基材100’可以是(但不限于)包括诸如TAC(三乙酰纤维素)或DAC(二乙酰纤维素)的纤维素树脂、诸如降冰片烯衍生物的COP(环烯烃聚合物)、诸如COC(环烯烃聚合物)或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亚克力树脂、诸如PC(聚碳酸酯)、PE(聚乙烯)或PP(聚丙烯)的聚烯烃、诸如PVA(聚乙烯醇)、PES(聚醚砜)、PEEK(聚醚醚酮)、PEI(聚醚酰亚胺)、PEN(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和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聚酯、PI(聚酰亚胺)、PSF(聚砜)或氟化物树脂的片材或膜。
第一电极101设置在第一基板100上,第二电极101’设置在第二基板100’上。第一电极101可设置在第一基板100的一个表面的全部上,第二电极101’可设置在第二基板100’的一个表面的全部上。第一电极101和第二电极101’中的每个可以是透明电极。例如,第一电极101和第二电极101’中的每个可以是(但不限于)氧化银(AgO或Ag2O或Ag2O3)、氧化铝(例如,Al2O3)、氧化钨(例如,WO2或WO3或W2O3)、氧化镁(例如,MgO)、氧化钼(例如,MoO3)、氧化锌(例如,ZnO)、氧化锡(例如,SnO2)、氧化铟(例如,In2O3)、氧化铬(例如,CrO3或Cr2O3)、氧化锑(例如,Sb2O3或Sb2O5)、氧化钛(例如,TiO2)、氧化镍(例如,NiO)、氧化铜(例如,CuO或Cu2O)、氧化钒(例如,V2O3或V2O5)、氧化钴(例如,CoO)、氧化铁(例如,Fe2O3或Fe3O4)、氧化铌(例如,Nb2O5)、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掺杂铝的氧化锌(ZAO)、氧化铝锌(TAO)或氧化锑锌(ATO)。
光调制层102在所施加的电场控制下改变其光学特性,进而实现对入射光的强度、颜色、方向、相位、偏振、散射、吸收等光学特性中任意一种或任意组合的调制。光调制层102包括受电场控制可改变其光学特性的光电材料,例如受电场控制可改变其排列方式的光学各向异性光电材料,其中包括液晶材料、SPD(Suspended-particledevices,悬浮粒子器件)材料等。
图2A示出了图1中的光电器件的电极结构附近的透视图,图2B为图2A的俯视图,如图2A和2B所示,在电极结构110中,汇流条111一面与第一电极层101电接触,另一面的第一区域A1与引出电路112电接触。覆盖导通条113覆盖汇流条111的另一面的第二区域A2,第二区域A2与第一区域A1存在至少部分重叠,因此在重叠区域中形成包括汇流条111、引出电路112和覆盖导通条113的三明治结构,并且覆盖导通条113在重叠区域与引出电路113电接触,覆盖导通条113在除了该重叠区域以外的第二区域与汇流条111电接触。如图2B所示,本实施例中示例性地,区域A2包含区域A1,且比区域A1更大。
这样,由于覆盖导通条113与汇流条111电接触的区域包括引出电路112与汇流条111没有电接触的区域,因此借助覆盖导通条113间接扩大了引出电路112与汇流条111电接触的面积,进而增大了引出电路112与汇流条111之间的有效电接触面积。故通过引出电路112通入的电流不仅可以通过其自身与汇流条111电接触的区域而导入汇流条111中或从汇流条111中导出,还可以借助覆盖导通条113而传导至更大的区域并导入至汇流条111中,或者从汇流条111流出的电流可以借助覆盖导通条113通过更大的区域传导至引出电路112中,从而提升电极结构的可靠性。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引出电路112的材料与覆盖导通条113的主要材料可以相同,这样可以降低汇流条111与覆盖导通条113之间的接触电阻,进一步提升电气性能。汇流条的材料与覆盖导通条的主要材料可以不同,例如覆盖导通条的材料可以选为比汇流条的材料成本更低的材料,这样可以进一步降低该电极结构以及整体光电器件的成本。在可选的示例中,汇流条111的材料可以包括银,覆盖导通条113的主要材料可以包括铜,引出电路112的材料可以包括铜。覆盖导通条113的形态可以为导电箔,在实际中可以随意裁切和粘贴。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增大引出电路112与汇流条111的电接触面积,发明人还尝试了直接增大引出电路112的尺寸,甚至达到与汇流条111的尺寸几乎相同,这种方式经过实际验证后发现成本较高。这是因为汇流条111在实际产业链中经常采用标准尺寸,而为了扩大其尺寸需要对汇流条111进行定制,进而显著增加元件成本。利用成本更低或尺寸可裁切的覆盖导通条113可以在不显著增加器件成本的前提下,间接增大引出电路112与汇流条111的电接触面积,无疑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图3A示出了本实施例中引出电路112的一种具体实现示意图。图3B是图3A中引出电路112的爆炸示意图。
参见图3A和图3B,为了更好的保护引出电路112,可以在引出电路本体1121的表面设置保护膜1122,保护膜1122的材料可以为PI。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需要,引出电路112在与覆盖导通条113接触的表面区域和与汇流条111接触的表面区域去除该保护膜,以避免影响这些区域的电接触效果。
另外,引出电路112的引出电路本体1121可以采用双面导电层结构方式,具体地,引出电路本体1121包括引出电路基材11211、以及位于该引出电路基材11211两侧的第一引出电路导电层11213和第二引出电路导电层11212。其中引出电路基材11211提供支撑以及必要的结构强度,第一引出电路导电层11213位于引出电路基材11211靠近汇流条的一侧,并与汇流条111电接触;第二引出电路导电层11212位于引出电路基材11211靠近覆盖导通条113的一侧,并与覆盖导通条电113电接触。此外,第一引出电路导电层11213和第二引出电路导电层11212之间也是电接触的。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引出电路导电层11213与第二引出电路导电层11212之间的电接触可以借助如图3C示出的剖视图中示出的方式实现,即:通过贯穿引出电路基材11211的至少一个过孔11214以及填入其中导电材料11215,实现电路基材11211两侧的第一引出电路导电层11213和第二引出电路导电层11212之间的电接触。需要说明的是过孔11214可以设置于电路基材11211上的任意位置,例如可以位于引出电路112与汇流条111电接触对应的一段位置处,或者位于该段以外的其他段内。过孔11214的数量可以为多个。
图4示出了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光电器件的电极结构附近的透视图,本实施例与图1和图2中示出实施例的区别主要在于覆盖导通条的长度。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基材200与图2中的第一基材100基本相同,第一电极层201与图2中的第一电极层101基本相同,这里省略对第一基材200和第一电极层201的详细说明。
在图4示出的实施例中,覆盖导通条213覆盖汇流条211的全部区域,以使得引出电路212与汇流条211间接电接触的区域最大化。当然,在本实施例中,覆盖导通条213覆盖汇流条211的区域(第二区域)仍然包含引出电路212与汇流条211电接触的区域(第一区域)。
图5示出了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光电器件的局部结构透视图。本实施例与图1和图2中示出实施例的区别主要在于覆盖导通条的长度。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基材300与图2中的第一基材100基本相同,第一电极层301与图2中的第一电极层101基本相同,这里省略对第一基材300和第一电极层301的详细说明。
在图5示出的实施例中,覆盖导通条313没有完全覆盖引出电路312与汇流条311电接触的区域,覆盖导通条313覆盖汇流条311的区域(第二区域)、和引出电路312与汇流条311电接触的区域(第一区域)之间存在部分重叠。
由于引出电路312与覆盖导通条313之间仍然存在电接触,覆盖导通条313与汇流条311电接触的区域包括引出电路312与汇流条311没有电接触的区域,因此借助覆盖导通条313间接扩大了引出电路312与汇流条311电接触的面积,进而增大了引出电路312与汇流条311之间的有效电接触面积,从而提升电极结构的可靠性。
图6示出了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光电器件的局部结构透视图。本实施例与图1和图2中示出实施例的区别主要在于覆盖导通条的长度。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基材400与图2中的第一基材100基本相同,第一电极层401与图2中的第一电极层101基本相同,这里省略对第一基材400和第一电极层401的详细说明。
在图6示出的实施例中,覆盖导通条413没有完全覆盖汇流条411的全部区域,且覆盖导通条413也没有完全覆盖引出电路412与汇流条411电接触的区域,覆盖导通条413覆盖汇流条411的区域(第二区域)、和引出电路412与汇流条411电接触的区域(第一区域)之间存在部分重叠。
图7A示出了本发明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光电器件的局部结构透视图。图7B为图7A的俯视图,如图7A和7B所示,本实施例与图1和图2中示出实施例的区别主要在于覆盖导通条的宽度。如图7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基材500与图2中的第一基材100基本相同,第一电极层501与图2中的第一电极层101基本相同,这里省略对第一基材500和第一电极层501的详细说明。
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中,在引出电路512与汇流条511电接触的区域(即第一区域)内,覆盖导通条513覆盖引出电路512的区域(即第二区域)的宽度(即第二区域在沿着覆盖导通条513延伸长度方向相垂直方向上的尺寸大小)窄于该第一区域的宽度(即第一区域在沿着覆盖导通条513延伸长度方向相垂直方向上的尺寸大小)。如图7B所示,在第一区域内,第一区域A1和第二区域A2的长度相等,但第二区域A2的宽度窄于第二区域A2的宽度。为满足该条件,一种具体实现如图7A和7B所示,覆盖导通条513各个位置的宽度基本相同,引出电路512各个位置的宽度基本相同,此时,只要覆盖导通条513的宽度小于第一区域A1的宽度,则在第一区域A1内第二区域A2的宽度也必然小于第一区域A1的宽度。另外引出电路512与汇流条511电接触的第二区域A2的宽度可以等于或小于汇流条511在该第二区域A2内的宽度。
本发明第五实施例所采用的方案可以在实现本发明目的以及保证第一区域A1内三明治结构稳定性的前提下,降低成本。
图8示出了本发明第六实施例提供的光电器件的局部结构透视图。本实施例与图1和图2中示出实施例的区别主要在于覆盖导通条613朝向汇流条611的一侧设有导电胶61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基材600与图2中的第一基材100基本相同,第一电极层601与图2中的第一电极层101基本相同,这里省略对第一基材600和第一电极层601的详细说明。
本发明第六实施例中,覆盖导通条613通过导电胶614分别与汇流条611和引出电路612电接触。通过导电胶614可以在保证电导通性的前提下,提高覆盖导通条613与汇流条611和引出电路61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图9示出了本发明第七实施例提供的光电器件的局部结构透视图。本实施例与图1和图2中示出实施例的区别主要在于引出电路712朝向汇流条711的一侧设有导电胶71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基材700与图2中的第一基材100基本相同,第一电极层701与图2中的第一电极层101基本相同,这里省略对第一基材700和第一电极层701的详细说明。
本发明第七实施例中,引出电路712通过导电胶715与汇流条711电接触。通过导电胶714可以在保证电导通性的前提下,提高引出电路712与汇流条71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此外,与图8中示出的方案类似,在图9示出的实施例中,覆盖导通条713朝向汇流条711的一侧设有导电胶714。覆盖导通条713通过导电胶714分别与汇流条711和引出电路712电接触。通过导电胶714可以在保证电导通性的前提下,提高覆盖导通条713与汇流条711和引出电路71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在上述各个实施例中,覆盖导通条远离汇流条的一侧可以设有保护层,以保护整个电极结构不被污染或破坏,甚至可以防止漏电而保护操作人员。
图10A示出了本发明第八实施例提供的光电器件的局部结构的一个视角的透视图,视角偏向俯视方向,图10B示出了该实施例的光电器件的局部结构的另一个视角的透视图,视角偏向仰视方向。在本实施例中,特别示出了两层基材,即第一基材800和第二基材800’,且两层基材上均设有相应的电极层,即第一基材800上设置第一电极层801,第二基材800’上设置第二电极层801’。图10A和图10B中未示出光调制层,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可以理解,光调制层设置于两层基材800和800’之间。
由于电极层有两层,因此需要设置相应的两套电极结构。在图10A和10B中电极结构示例性地采用与图2A示出的类似电极结构,本实施例中的重点在于说明两套电极结构的设置方式,而非电极结构的具体结构细节,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可以理解,每套电极结构中的任意一套均可以替换为图4、图5、图6、图7A、图8、图9中示出的电极结构方式及其等同替换方式。
汇流条811和汇流条811’与图2A中的汇流条111基本相同,引出电路812和引出电路812’与图2A中的引出电路112基本相同,覆盖导通条813和覆盖导通条813’与图2A中的覆盖导通条113基本相同,这里省略对汇流条811和汇流条811’、引出电路812和引出电路812’、覆盖导通条813和覆盖导通条813’的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每套电极结构中的汇流条和与其电接触的电极层位于同一基材上,参见图10A和图10B,对于第一电极层801,与该电极层801电接触的汇流条811本身就设置于该第一电极层801的表面上。这样通过引出电路812导入的电流最终通过汇流条811流入到第一电极层801中,或从第一电极层801流出的电流流入到汇流条811。对于第二电极层801’,与该电极层801’电接触的汇流条811’本身就设置于该第二电极层801’的表面上。这样通过引出电路812’导入的电流最终通过汇流条811’流入到第二电极层801’中,或从第二电极层801’流出的电流流入到汇流条811’。由此可以在光调制层中形成所需的电场。
此外,为了防止覆盖导通条813和813’远离其覆盖的引出电路的一面意外与对向基材上的电极层接触,可以采用如图10A和10B示出的绝缘方案,即在覆盖导通条813和813’背向其覆盖的引出电路812和812’的一侧对应区域的电极层甚至连同相应的基材一并去除,以避免覆盖导通条813意外与第二电极层801’电接触,或者覆盖导通条813’意外与第一电极层801电接触。由此在覆盖导通条813和813’对侧的电极层和基材形成类似“开窗”的结构。
图11A示出了本发明第九实施例提供的光电器件的局部结构的一个视角的透视图,图11B示出了该实施例的光电器件的局部结构的另一个视角的透视图,视角偏向侧视方向。与图10示出的实施例的不同主要在于,本实施例中的一个汇流条和与其电接触的电极层位于不同的基材上。
参见图11A和图11B,对于第一电极层901,与该电极层901电接触的汇流条911本身就设置于该第一电极层901的表面上。这样通过引出电路912导入的电流最终通过汇流条911流入到第一电极层901中,或者从第一电极层901流出的电流通过汇流条911和覆盖导通条913流入到引出电路912中。对于第二电极层901’最终电接触的汇流条911’没有直接设置在第二电极层901’上,而是设置在第一电极层901上,并且第一电极层901通过隔离结构901C被分隔为两个彼此之间绝缘的区域901A和区域901B,其中汇流条911’具体设置于第一电极层901的区域901B上,第一电极层901的区域901B上还设置与该区域电接触的层间导通结构903,层间导通结构903实现第二电极层901’与第一电极层901的区域901B之间的电导通,这样通过引出电路912’导入的电流最终通过汇流条911’导入到第一电极层901的区域901B,并进一步通过层间导通结构903导入至第二电极层901’,或者从第二电极层901’流出的电流通过层间导通结构903导入到第一电极层901的区域901B,并进一步通过汇流条911’和覆盖导通条913’导入到引出电路912’中。隔离结构901C在实际中可以借助激光打断的方式,在第一电极层901上刻出该结构。层间导通结构903可以借助用于密封光调制层周围区域的密封胶(即框胶)其中的一段实现,该段密封胶中可以掺入导电材料,例如导电球。
此外,参见图11B,为了防止覆盖导通条913和913’远离其覆盖的引出电路的一面意外与对向基材上的电极层接触,可以在覆盖导通条813和813’背向其覆盖的引出电路912和912’的一侧对应区域的电极层甚至连同相应的基材一并去除,以避免覆盖导通条913’意外预先与第二电极层901’电接触,或者覆盖导通条913意外与第二电极层901’电接触。由此在覆盖导通条913和913’对侧的电极层和基材形成类似“开窗”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例八和实施例九中,两个汇流条分别与对应的电极层电接触的区域位于光电器件调制区域边缘的同一端,为了提升电气性能,在一种替换的实现方案中,两个汇流条分别与对应的电极层电接触的区域分别位于光电器件调制区域边缘的相对端。另外当光电器件调制区域尺寸较大时,需要进一步优化电流流动路径,在一个优选的实现方案,可以采用如图12示出的汇流条布局方案,将两个汇流条1011和1011’分别与对应电极层电接触的区域的投影区域基本包围光电器件1000的调制区域1000A的边缘。与引出电路1012和1012’分别与汇流条1011和1011’电接触。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切换窗口,该窗口包括如上述各个实施例的光电器件。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玻璃窗,包括上述可切换窗口。该玻璃窗可以为安装在建筑物上或运输工具上的玻璃窗。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此外,本发明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发明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发明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21)
1.一种光电器件,包括:
相对设置的两层基材;
设置在所述两层基材之间的光调制层,其中至少一层基材上设置与所述光调制层形成电接触的电极层;
汇流条,其一面与所述电极层电接触;
引出电路,与所述汇流条的另一面的第一区域电接触;
覆盖导通条,覆盖所述汇流条的另一面的第二区域,所述覆盖的第二区域与第一区域存在至少部分重叠,并在重叠区域中形成包括汇流条、引出电路和覆盖导通条的三明治结构,所述覆盖导通条在所述重叠区域以及除重叠区域以外的第二区域分别与引出电路和汇流条电接触,从而增大引出电路与汇流条之间的有效电接触面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出电路的材料与覆盖导通条的材料相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条的材料与覆盖导通条的材料不同。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出电路的表面覆盖有保护膜。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电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出电路在与覆盖导通条电接触的表面区域、以及与所述汇流条电接触的表面区域去除保护膜。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出电路包括引出电路基材、设置于基材靠近汇流条一侧并与汇流条电接触的第一引出电路导电层、以及设置于基材靠近覆盖导通条一侧并与覆盖导通条电接触的第二引出电路导电层,所述第一和第二引出电路导电层电接触。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电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出电路导电层和第二引出电路导电层通过贯穿引出电路基材的过孔以及过孔内的导电材料,实现电接触。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出电路与汇流条的第一区域电接触进一步包括:所述引出电路与汇流条的第一区域直接电接触,或通过导电胶与汇流条的第一区域电接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电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出电路通过导电胶与汇流条的第一区域电接触具体为:所述引出电路通过异方性导电胶与汇流条的第一区域电接触。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出电路与覆盖导通条之间设有导电胶。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导通条远离汇流条的一侧设有保护层。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条与该汇流条所电接触的电极层位于同一基材上。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条与该汇流条所电接触的电极层位于不同的基材上。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条的材料包括银。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导通条的材料包括铜。
16.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光电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层为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两层基材上;所述汇流条为两个,分别与两个电极层中相应的一个电接触。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电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汇流条分别与对应的电极层电接触的区域,位于光电器件切换调制区域边缘的相对端。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光电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汇流条分别与对应的电极层电接触的区域的投影区域,基本包围光电器件调制区域的边缘。
19.一种可切换窗口,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光电器件。
20.一种玻璃窗,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可切换窗口。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玻璃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窗为安装在建筑物上或运输工具上的玻璃窗。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0286640.7A CN118011693A (zh) | 2024-03-13 | 2024-03-13 | 一种光电器件及应用其的可切换窗口、玻璃窗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0286640.7A CN118011693A (zh) | 2024-03-13 | 2024-03-13 | 一种光电器件及应用其的可切换窗口、玻璃窗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8011693A true CN118011693A (zh) | 2024-05-10 |
Family
ID=909484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0286640.7A Pending CN118011693A (zh) | 2024-03-13 | 2024-03-13 | 一种光电器件及应用其的可切换窗口、玻璃窗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8011693A (zh) |
-
2024
- 2024-03-13 CN CN202410286640.7A patent/CN118011693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20150031917A (ko) | 전극 플레이트와 이를 이용하는 전기변색 플레이트, 전기변색 미러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
CN113759626B (zh) | 电致变色膜、装置及其制作方法、电致变色玻璃和车辆 | |
CN108027542A (zh) | 电致变色装置组件 | |
JP7151843B2 (ja) | 調光ユニット、および、調光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 |
EP4075191A1 (en) | Switchable glass and intelligent vehicle window | |
CN105138161A (zh) | 触控显示装置 | |
KR100856151B1 (ko) | 고분자 분산형 액정표시장치의 전극 단자부 제조방법 | |
CN216248709U (zh) |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 | |
JP2017105664A (ja) | 複層ガラス | |
KR20180034869A (ko) | 전기변색소자 | |
KR102534053B1 (ko) | 표시 장치 | |
JP6635156B1 (ja) | 調光ユニット、および、調光板 | |
KR20000050298A (ko) | 유기 이 엘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그 제조방법 | |
CN118011693A (zh) | 一种光电器件及应用其的可切换窗口、玻璃窗 | |
JP2009015152A (ja) | 電子デバイスの接続構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7206633B2 (ja) | 調光ユニット | |
JP7151137B2 (ja) | 調光ユニット | |
CN110389477A (zh) | 薄膜晶体管基板和液晶显示面板 | |
US11467462B2 (en) | Electro-optic apparatus and seal system | |
CN100585879C (zh) | 薄膜二极管、双重扫描二极管阵列基板以及液晶显示面板 | |
JP7254436B2 (ja) | 調光装置及び構造体 | |
JPH0981302A (ja) | 入力装置 | |
CN220962063U (zh) | 一种多层结构的调光器件的接线结构 | |
EP4383000A1 (en) | Conductive base structure, electrochromic device, and electrochromic apparatus | |
CN116107127A (zh) |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