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998982A - 用于灰叶斑病抗性的组合物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灰叶斑病抗性的组合物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998982A
CN117998982A CN202280054858.9A CN202280054858A CN117998982A CN 117998982 A CN117998982 A CN 117998982A CN 202280054858 A CN202280054858 A CN 202280054858A CN 117998982 A CN117998982 A CN 1179989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q
plant
sequence
leaf spot
mark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5485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A·M·德莱安
S·亨伯特
M·T·荣格
S·马丁
G·M·塔博尔
S·撒切尔
P·J·沃尔特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ioneer Hi Bred International Inc
Original Assignee
Pioneer Hi Bred International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ioneer Hi Bred International Inc filed Critical Pioneer Hi Bred International Inc
Publication of CN1179989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99898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5/00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DNA or RNA concerning genetic engineering, vectors, e.g. plasmids, or their isolation, preparation or purification; Use of hosts therefor
    • C12N15/09Recombinant DNA-technology
    • C12N15/63Introduction of foreign genetic material using vectors; Vectors; Use of hosts therefor; Regulation of expression
    • C12N15/79Vectors or expre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ukaryotic hosts
    • C12N15/82Vectors or expre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ukaryotic hosts for plant cells, e.g. plant artificial chromosomes (PACs)
    • C12N15/8241Phenotypically and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 via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 C12N15/8261Phenotypically and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 via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with agronomic (input) traits, e.g. crop yield
    • C12N15/8271Phenotypically and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 via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with agronomic (input) traits, e.g. crop yield for stress resistance, e.g. heavy metal resistance
    • C12N15/8279Phenotypically and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 via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with agronomic (input) traits, e.g. crop yield for stress resistance, e.g. heavy metal resistance for biotic stress resistance, pathogen resistance, disease resistance
    • C12N15/8286Phenotypically and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 via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with agronomic (input) traits, e.g. crop yield for stress resistance, e.g. heavy metal resistance for biotic stress resistance, pathogen resistance, disease resistance for insect resistanc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5/00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DNA or RNA concerning genetic engineering, vectors, e.g. plasmids, or their isolation, preparation or purification; Use of hosts therefor
    • C12N15/09Recombinant DNA-technology
    • C12N15/63Introduction of foreign genetic material using vectors; Vectors; Use of hosts therefor; Regulation of expression
    • C12N15/79Vectors or expre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ukaryotic hosts
    • C12N15/82Vectors or expre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ukaryotic hosts for plant cells, e.g. plant artificial chromosomes (PACs)
    • C12N15/8201Methods for introducing genetic material into plant cells, e.g. DNA, RNA, stable or transient incorporation, tissue culture methods adapted for transformation
    • C12N15/8213Targeted insertion of genes into the plant genome by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5/00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DNA or RNA concerning genetic engineering, vectors, e.g. plasmids, or their isolation, preparation or purification; Use of hosts therefor
    • C12N15/09Recombinant DNA-technology
    • C12N15/63Introduction of foreign genetic material using vectors; Vectors; Use of hosts therefor; Regulation of expression
    • C12N15/79Vectors or expre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ukaryotic hosts
    • C12N15/82Vectors or expre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ukaryotic hosts for plant cells, e.g. plant artificial chromosomes (PACs)
    • C12N15/8241Phenotypically and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 via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 C12N15/8261Phenotypically and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 via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with agronomic (input) traits, e.g. crop yield
    • C12N15/8271Phenotypically and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 via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with agronomic (input) traits, e.g. crop yield for stress resistance, e.g. heavy metal resistance
    • C12N15/8274Phenotypically and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 via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with agronomic (input) traits, e.g. crop yield for stress resistance, e.g. heavy metal resistance for herbicide resistanc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5/00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DNA or RNA concerning genetic engineering, vectors, e.g. plasmids, or their isolation, preparation or purification; Use of hosts therefor
    • C12N15/09Recombinant DNA-technology
    • C12N15/63Introduction of foreign genetic material using vectors; Vectors; Use of hosts therefor; Regulation of expression
    • C12N15/79Vectors or expre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ukaryotic hosts
    • C12N15/82Vectors or expre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ukaryotic hosts for plant cells, e.g. plant artificial chromosomes (PACs)
    • C12N15/8241Phenotypically and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 via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 C12N15/8261Phenotypically and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 via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with agronomic (input) traits, e.g. crop yield
    • C12N15/8271Phenotypically and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 via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with agronomic (input) traits, e.g. crop yield for stress resistance, e.g. heavy metal resistance
    • C12N15/8279Phenotypically and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 via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with agronomic (input) traits, e.g. crop yield for stress resistance, e.g. heavy metal resistance for biotic stress resistance, pathogen resistance, disease resistanc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5/00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DNA or RNA concerning genetic engineering, vectors, e.g. plasmids, or their isolation, preparation or purification; Use of hosts therefor
    • C12N15/09Recombinant DNA-technology
    • C12N15/63Introduction of foreign genetic material using vectors; Vectors; Use of hosts therefor; Regulation of expression
    • C12N15/79Vectors or expre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ukaryotic hosts
    • C12N15/82Vectors or expre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ukaryotic hosts for plant cells, e.g. plant artificial chromosomes (PACs)
    • C12N15/8241Phenotypically and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 via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 C12N15/8261Phenotypically and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 via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with agronomic (input) traits, e.g. crop yield
    • C12N15/8271Phenotypically and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 via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with agronomic (input) traits, e.g. crop yield for stress resistance, e.g. heavy metal resistance
    • C12N15/8279Phenotypically and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 via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with agronomic (input) traits, e.g. crop yield for stress resistance, e.g. heavy metal resistance for biotic stress resistance, pathogen resistance, disease resistance
    • C12N15/8282Phenotypically and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 via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with agronomic (input) traits, e.g. crop yield for stress resistance, e.g. heavy metal resistance for biotic stress resistance, pathogen resistance, disease resistance for fungal resistanc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Zo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Plant Pathology (AREA)
  • Cell Bi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Insects & Arthropods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Breeding Of Plants And Reproduction By Means Of Culturing (AREA)
  • Measuring Or Testing Involving Enzymes Or Micro-Organisms (AREA)
  • 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By Using Micro-Organisms (AREA)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 Peptides Or Proteins (AREA)

Abstract

提供了包含与增加的灰叶斑病抗性相关联的基因和标记等位基因的植物、细胞、组织及其种质。还提供了具有与增加的灰叶斑病抗性相关联的等位基因的植物的育种方法以及鉴定和选择具有与增加的灰叶斑病抗性相关联的等位基因的植物的方法。提供了鉴定编码提供对灰叶斑病植物抗性的蛋白质的新颖基因的方法及其用途。本公开的基因和标记等位基因通过育种、转基因修饰或基因组编辑可用于产生灰叶斑病抗性植物。

Description

用于灰叶斑病抗性的组合物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植物,植物育种以及鉴定、选择和/或产生具有与灰叶斑病抗性相关联的基因和标记等位基因的植物的方法。提供了编码能够提供灰叶斑病抗性的蛋白质的多核苷酸和构建体及其用途。本公开的多核苷酸、构建体和标记等位基因通过育种、转基因修饰和/或基因组编辑可用于疾病抗性植物的产生。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21年8月17日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PCT/US2021/046227的优先权,将其通过引用以其全文并入本文。
对经由EFS-Web以文本文件提交的序列表的引用
序列表的官方副本经由专利中心作为XML格式的序列表以电子方式提交,文件名为8545_WO_PCT_ST26,创建于2022年8月9日,且具有106,544千字节大小。包含在该XML格式的文件中的序列表是本说明书的一部分并且通过引用以其全文并入本文。
背景技术
灰叶斑病是玉蜀黍(maize/Zea mays)的主要病害。由于产量、谷物重量和质量的显著下降,灰叶斑病成为主要关注的问题。未成熟植物死亡(中断籽粒灌浆)以及茎秆折断和倒伏(导致谷穗损失在田间)导致产量损失。灰叶斑病发生在所有的玉米种植区域中并且可能导致10%至20%的损失。
虽然农民可以通过使用杀真菌剂抵抗真菌感染(如灰叶斑病),但是这些杀真菌剂对环境具有副作用并且需要田间监测和诊断技术以确定哪种真菌引起感染,从而可以使用正确的杀真菌剂。如果可以将负责抗性的基因并入优良、高产种质中而不降低产量,则使用携带抗性的基因来源或转基因来源的玉米品系更具实用性。已经描述了抗性的基因来源(White等人(1979)Annu.Corn Sorghum Res.Conf.Proc.[玉米高粱研究大会年鉴]34:1-15;Carson.1981.Sources of inheritance of resistance to gray leaf spot ofcorn.[玉米灰叶斑病抗性的遗传来源]Ph.D.Thesis,University of Illinois,Urbana-Champaign[伊利诺伊大学尚佩恩分校博士论文];Badu-Apraku等人(1987)Phytopathology[植物病理学]77:957-959;Toman等人1993.Phytopathology[植物病理学],83:981-986;Cowen,N等人(1991)Maize Genetics Conference Abstracts[玉蜀黍遗传学会议摘要]33;Jung等人(1994).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理论与应用遗传学],89:413-418)。然而,抗性的渗入可能非常复杂。
通过使用与灰叶斑病抗性性状相关联的分子标记进行选择,允许仅基于子代的基因组成的选择。结果,植物育种可以更迅速地发生,由此产生商业上可接受的、具有更高水平的灰叶斑病的玉蜀黍植物。存在多个控制灰叶斑病抗性的QTL,每个QTL对性状具有不同的作用。因此,令人希望的是提供用于鉴定和选择具有新赋予的或增强的灰叶斑病抗性的玉蜀黍植物的组合物和方法。持续需要疾病抗性植物和寻找疾病抗性基因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文提供了在鉴定和选择与增加的疾病抗性相关联的植物标记或基因中有用的组合物和方法。这些包括“R基因”,它们是与增加的疾病抗性相关联(并且可以提供增加的疾病抗性)的基因。因此,本文公开的组合物和方法可用于选择疾病抗性植物、疾病抗性植物育种、产生转基因疾病抗性植物和/或产生植物疾病抗性的基因组编辑。本文还提供了植物和用于制备植物的方法,这些植物具有与对照植物相比增强的本公开的与疾病抗性相关联的标记和/或基因。在一些实施例中,组合物和方法可用于选择疾病抗性植物,将疾病抗性渗入植物,产生转基因疾病抗性植物,和/或产生疾病抗性基因组编辑的植物。在一些实施例中,本文提供的疾病抗性标记或植物是与增加的灰叶斑病(“GLS”)抗性相关联的疾病抗性标记或植物。
具有本文公开的R基因或相关联的标记等位基因的植物可以与第二植物杂交以获得具有抗性基因或标记等位基因的一个或多个子代植物。相对于不具有疾病抗性基因或标记等位基因的对照植物,子代植物可以具有新的或增强的疾病抗性。
在一方面,提供了用于鉴定和/或选择具有与增加的灰叶斑病抗性相关联的R基因或标记等位基因的一种或多种植物材料的方法。如本文所用,术语“植物材料”是指一个或多个植物、植物细胞、植物组织、种子或其种质。在一些实例中,用于鉴定和/或选择的方法包括检测或选择具有包含SEQ ID NO:40或SEQ ID NO:56的基因组区域的一种或多种植物材料。在某些实例中,用于鉴定和/或选择的方法包括检测或选择具有包含SEQ ID NO:39、55、57或61的启动子或终止子的基因组区域的植物材料。相对于不具有包含SEQ ID NO:40、56、39或55中的一个或多个的基因组区域的对照植物,所鉴定或选择的植物可以具有新赋予的或增强的疾病抗性(例如GLS抗性)。在另外的实例中,所鉴定或选择的植物材料包含编码与灰叶斑病抗性相关联的PRR多肽(PRR01或PRR03)的基因(“PRR基因”)。PRR多肽可以包含如SEQ ID NO:41(PRR03多肽)或SEQ ID NO:58(PRR01多肽)中所示的氨基酸序列。
在一个方面,提供了鉴定和/或选择具有与增加的灰叶斑病抗性相关联的QTL或标记等位基因的植物材料的方法。通常,这样的方法可以包括从植物、种子、组织或其种质中获得核酸样品;以及筛选样品中是否存在包含以下的核酸:(i)SEQ ID NO:40、56、39或55,(ii)编码包含SEQ ID NO:41或SEQ ID NO:58的PRR多肽的序列,或者(iii)一个或多个GLS抗性标记等位基因。如本文所用,术语“GLS抗性标记等位基因”是指以下中的任一个:在C2_GLS_38(参考序列SEQ ID NO:42的位置56)处的“A”;在C2_GLS_68(参考序列SEQ ID NO:43的位置55)处的“C”;在C2_GLS_43(参考序列SEQ ID NO:44的位置51)处的“A”;在C2_GLS_80(参考序列SEQ ID NO:45的位置62)处的“T”;在C2_GLS_87(参考序列SEQ ID NO:46的位置201)处的“C”;在C2_GLS_47(参考序列SEQ ID NO:47的位置61)处的“G”;在C2_GLS_48(参考序列SEQ ID NO:48的位置61)处的“T”;在C01281-1(参考序列SEQ ID NO:49的位置118)处的“C”;在C01685-2(参考序列SEQ ID NO:50的位置125)处的“G”;在C01267-2(参考序列SEQID NO:51的位置143)处的“G”;在C00682-2(参考序列SEQ ID NO:52的位置244)处的“T”;在C00572-3(参考序列SEQ ID NO:53的位置172)处的“C”或“G”;在PHM2363-23(参考序列SEQID NO:53的位置55)处的“A”;在C103H6N-001(参考序列SEQ ID NO:19的位置51)处的“C”;在C103H6R-001(参考序列SEQ ID NO:20的位置51)处的“C”;在ZmChr4v2_142171204(参考序列SEQ ID NO:21的位置201)处的“C”;在ZmChr4v2_142171261(参考序列SEQ ID NO:22的位置200)处的“G”;在ZmChr4v2_142192918(参考序列SEQ ID NO:23的位置200)处的“C”;在ZmChr4v2_143270779(参考序列SEQ ID NO:25的位置200)处的“G”;在C103H6T-001(参考序列SEQ ID NO:26的位置51)处的“C”;在C103HNM(参考序列SEQ ID NO:27的位置201)处的“C”;在C103HUA(参考序列SEQ ID NO:28的位置201)处的“C”;在ZmChr4v2_143572529(参考序列SEQ ID NO:29的位置201)处的“C”;在C103H6U-001(参考序列SEQ ID NO:30的位置51)处的“C”;在ZmChr4v2_145458082(参考序列SEQ ID NO:31的位置201)处的“T”;在ZmChr4v2_145460303(参考序列SEQ ID NO:32的位置201)处的“C”;在ZmChr4v2_145460875(参考序列SEQ ID NO:33的位置201)处的“T”;在ZmChr4v2_148727396(参考序列SEQ IDNO:34的位置201)处的“G”;在ZmChr4v2_148728091(参考序列SEQ ID NO:35的位置201)处的“T”;在ZmChr4v2_149477191(参考序列SEQ ID NO:36的位置201)处的“C”;在ZmChr4v2_149477479(参考序列SEQ ID NO:37的位置201)处的“C”;在PHM521-8(参考序列SEQ ID NO:1的位置244)处的“T”;在PHM199-23(参考序列SEQ ID NO:2的位置243)处的“T”;在GLS_G1(参考序列SEQ ID NO:3的位置51)处的“T”;在GLS_G7(参考序列SEQ ID NO:4的位置51)处的“C”;在GLS_G14(参考序列SEQ ID NO:5的位置51)处的“G”;在GLS_G19(参考序列SEQ IDNO:6的位置51)处的“C”;在GLS_G21(参考序列SEQ ID NO:7的位置51)处的“C”;在AMD1(参考序列SEQ ID NO:14的位置51)处的“A”;在AMD4(参考序列SEQ ID NO:15的位置51)处的“A”;在AMD12(参考序列SEQ ID NO:16的位置51)处的“A”;在AMD14(参考序列SEQ ID NO:17的位置51)处的“T”;在AMD20(参考序列SEQ ID NO:18的位置51)处的“A”;在SYN21168(C002T5R-001)(参考序列SEQ ID NO:8的位置61)处的“T”;在GLS_G45(参考序列SEQ IDNO:9的位置51)处的“C”;在C001YAR-001(参考序列SEQ ID NO:10的位置51)处的“A”;在PHM586-10(参考序列SEQ ID NO:11的位置114)处的“T”;在PHM5013-12(参考序列SEQ IDNO:12的位置107)处的“C”;在PHM289-20(参考序列SEQ ID NO:13的位置121)处的“C”;在PHM6764-7(参考序列SEQ ID NO:59的位置150)处的“A”;以及在PHM16360-9(参考序列SEQID NO:60的位置121)处的“G”。可替代地,该方法可以包括筛选样品中是否存在标记等位基因,该标记等位基因例如在基于单次减数分裂的遗传图谱上以10cM、9cM、8cM、7cM、6cM、5cM、4cM、3cM、2cM、1cM、0.9cM、0.8cM、0.7cM、0.6cM、0.5cM、0.4cM、0.3cM、0.2cM、0.1cM或更少与GLS任何抗性标记等位基因连锁,并且相关联。该方法可以进一步包括检测以下中的一个或多个:(i)SEQ ID NO:40、56、39或55,(ii)编码包含SEQ ID NO:41或SEQ ID NO:58的氨基酸序列的PRR多肽的序列,或者(iii)前述GLS抗性标记等位基因中的一个或多个,从而鉴定该植物材料为包含与增加的GLS抗性相关联的QTL或标记等位基因。另外,该方法可以包括选择鉴定为包含与增加的GLS抗性相关联的QTL或标记等位基因的植物材料。
在特定的实例中,前述鉴定和/或选择具有与增加的灰叶斑病抗性相关联的QTL或标记等位基因的植物材料的方法可以包括从群体中的一个或多个植物、种子、组织或种质中的每个中获得核酸样品;筛选每个样品中是否存在以下中的一个或多个:(i)SEQ ID NO:40、56、39或55,(ii)编码包含SEQ ID NO:41或SEQ ID NO:58的氨基酸序列的PRR多肽的序列,或者(iii)前述GLS抗性标记等位基因;以及选择具有GLS抗性标记等位基因的或者与增加的灰叶斑病抗性相关联的序列的植物、种子、组织或种质中的一个或多个。
在另一实例中,前述鉴定和/或选择具有灰叶斑病抗性的植物材料的方法可以包括从一种或多种植物、种子、组织或种质中获得核酸样品,每个样品代表多个(例如,一个群体的)植物、种子、组织或种质;筛选每个样品中是否存在前述GLS抗性标记等位基因中的一个或多个;以及选择一种或多种的多个植物、种子、组织或种质,其中所选择的多个植物、种子、组织或种质的代表性样品具有与增加的灰叶斑病抗性相关联的GLS抗性标记等位基因。
前述鉴定和/或选择植物的方法可以进一步包括将所选择的植物中的至少一个与不具有PRR基因的第二植物杂交,从而产生其基因组包含以下中的一个或多个的子代植物:(i)SEQ ID NO:40、56、39或55,(ii)编码包含SEQ ID NO:41或SEQ ID NO:58的PRR多肽的序列,或者(iii)前述GLS抗性标记等位基因。在另外的实例中,第二植物是植物品系(“轮回亲本品系”)中的一个,并且该方法进一步包括将子代植物与轮回亲本品系的另一植物杂交以产生其基因组包含以下中的一个或多个的第二代子代:(i)SEQ ID NO:40、56、39或55,(ii)编码包含SEQ ID NO:41或SEQ ID NO:58的PRR多肽的序列,或者(iii)前述GLS抗性标记等位基因。任选地,第二代子代可以与轮回亲本品系杂交以产生其基因组包含以下中的一个或多个的第三代子代:(i)SEQ ID NO:40、56、39或55,(ii)编码包含SEQ ID NO:41或SEQ IDNO:58的PRR多肽的序列,或者(iii)前述GLS抗性标记等位基因。该工艺可以重复三、四、五、六、七或更多次,使得每个后续世代子代与轮回亲本品系杂交,从而将PRR基因渗入轮回亲本品系中。
在可替代的方法中,具有增加的灰叶斑病抗性的植物与第二植物杂交以产生子代植物。根据本文公开的方法对子代植物进行与增加的灰叶斑病抗性相关联的QTL或标记等位基因的筛选。通常,这样的筛选包括从子代植物中的每个中获得核酸样品以及筛选样品中是否存在包含以下的核酸:(i)SEQ ID NO:40、56、39或55,(ii)编码包含SEQ ID NO:41或SEQ ID NO:58的PRR多肽的序列,或者(iii)一个或多个GLS抗性标记等位基因。如本文所用,术语“GLS抗性标记等位基因”是指以下中的任一个:在C2_GLS_38(参考序列SEQ ID NO:42的位置56)处的“A”;在C2_GLS_68(参考序列SEQ ID NO:43的位置55)处的“C”;在C2_GLS_43(参考序列SEQ ID NO:44的位置51)处的“A”;在C2_GLS_80(参考序列SEQ ID NO:45的位置62)处的“T”;在C2_GLS_87(参考序列SE0 ID NO:46的位置201)处的“C”;在C2_GLS_47(参考序列SEQ ID NO:47的位置61)处的“G”;在C2_GLS_48(参考序列SEQ ID NO:48的位置61)处的“T”;在C01281-1(参考序列SEQ ID NO:49的位置118)处的“C”;在C01685-2(参考序列SEQ ID NO:50的位置125)处的“G”;在C01267-2(参考序列SEQ ID NO:51的位置143)处的“G”;在C00682-2(参考序列SEQ ID NO:52的位置244)处的“T”;在C00572-3(参考序列SEQID NO:53的位置172)处的“C”或“G”;在PHM2363-23(参考序列SEQ ID NO:53的位置55)处的“A”;在C103H6N-001(参考序列SEQ ID NO:19的位置51)处的“C”;在C103H6R-001(参考序列SEQ ID NO:20的位置51)处的“C”;在ZmChr4v2_142171204(参考序列SEQ ID NO:21的位置201)处的“C”;在ZmChr4v2_142171261(参考序列SEQ ID NO:22的位置200)处的“G”;在ZmChr4v2_142192918(参考序列SEQ ID NO:23的位置200)处的“C”;在ZmChr4v2_143270779(参考序列SEQ ID NO:25的位置200)处的“G”;在C103H6T-001(参考序列SEQ ID NO:26的位置51)处的“C”;在C103HNM(参考序列SEQ ID NO:27的位置201)处的“C”;在C103HUA(参考序列SEQ ID NO:28的位置201)处的“C”;在ZmChr4v2_143572529(参考序列SEQ ID NO:29的位置201)处的“C”;在C103H6U-001(参考序列SEQ ID NO:30的位置51)处的“C”;在ZmChr4v2_145458082(参考序列SEQ ID NO:31的位置201)处的“T”;在ZmChr4v2_145460303(参考序列SEQ ID NO:32的位置201)处的“C”;在ZmChr4v2_145460875(参考序列SEQ ID NO:33的位置201)处的“T”;在ZmChr4v2_148727396(参考序列SEQ ID NO:34的位置201)处的“G”;在ZmChr4v2_148728091(参考序列SEQ ID NO:35的位置201)处的“T”;在ZmChr4v2_149477191(参考序列SEQ ID NO:36的位置201)处的“C”;在ZmChr4v2_149477479(参考序列SEQ IDNO:37的位置201)处的“C”;在PHM521-8(参考序列SEQ ID NO:1的位置244)处的“T”;在PHM199-23(参考序列SEQ ID NO:2的位置243)处的“T”;在GLS_G1(参考序列SEQ ID NO:3的位置51)处的“T”;在GLS_G7(参考序列SEQ ID NO:4的位置51)处的“C”;在GLS_G14(参考序列SEQ ID NO:5的位置51)处的“G”;在GLS_G19(参考序列SEQ ID NO:6的位置51)处的“C”;在GLS_G21(参考序列SEQ ID NO:7的位置51)处的“C”;在AMD1(参考序列SEQ ID NO:14的位置51)处的“A”;在AMD4(参考序列SEQ ID NO:1 5的位置51)处的“A”;在AMD12(参考序列SEQID NO:16的位置51)处的“A”;在AMD14(参考序列SEQ ID NO:17的位置51)处的“T”;在AMD20(参考序列SEQ ID NO:18的位置51)处的“A”;在SYN21168(C002T5R-001)(参考序列SEQ IDNO:8的位置61)处的“T”;在GLS_G45(参考序列SEQ ID NO:9的位置51)处的“C”;在C001YAR-001(参考序列SEQ ID NO:10的位置51)处的“A”;在PHM586-10(参考序列SEQ ID NO:11的位置114)处的“T”;在PHM5013-12(参考序列SEQ ID NO:12的位置107)处的“C”;在PHM289-20(参考序列SEQ ID NO:13的位置121)处的“C”;在PHM6764-7(参考序列SEQ ID NO:59的位置150)处的“A”;以及在PHM16360-9(参考序列SEQ ID NO:60的位置121)处的“G”。可替代地,该方法可以包括筛选样品中是否存在标记等位基因,该标记等位基因例如在基于单次减数分裂的遗传图谱上以10cM、9cM、8cM、7cM、6cM、5cM、4cM、3cM、2cM、1cM、0.9cM、0.8cM、0.7cM、0.6cM、0.5cM、0.4cM、0.3cM、0.2cM、或0.1cM或更少与GLS抗性标记等位基因中的任一个连锁。该方法可以进一步包括检测和选择其核酸样品包含以下的子代植物中的一个或多个:(i)SEQ ID NO:40、56、39或55,(ii)编码包含SEQ ID NO:41或SEQ ID NO:58的PRR多肽的序列,或者(iii)前述GLS抗性标记等位基因中的一个或多个,从而鉴定包含与增加的GLS抗性相关联的QTL或标记等位基因的新型子代植物。
在另一方面,提供了包括在植物材料中表达能够增加灰叶斑病抗性的异源核酸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包括将与增加的灰叶斑病抗性相关联的核酸序列或标记等位基因引入植物材料,例如,通过转基因修饰或基因组编辑方法。在一些实例中,在引入异源核酸之前,植物材料易患灰叶斑病。例如,通过转基因修饰或基因编辑改变植物(例如,易患灰叶斑病的植物)的基因组以包括以下中的一个或多个:(i)与SEQ ID NO:40、56、39或55中的一个具有至少50%、至少75%、至少80%、至少85%、至少90%、至少95%、至少96%、至少97%、至少98%、至少99%或100%核酸序列同一性,(ii)编码包含与SEQ IDNO:41或SEQ ID NO:58具有至少50%、至少75%、至少80%、至少85%、至少90%、至少95%、至少96%、至少97%、至少98%、至少99%或100%氨基酸序列同一性的PRR多肽的序列,或者(iii)本文公开的一个或多个GLS抗性标记等位基因。还提供了其基因组已被转基因修饰或基因编辑以包括以下的植物材料(i)SEQ ID NO:40、56、39或55,(ii)编码包含SEQ ID NO:41或SEQ ID NO:58的PRR多肽的序列,或者(iii)本文公开的一个或多个GLS抗性标记等位基因。在一些实例中,相对于缺乏基因编辑的同基因植物,基因组编辑的植物材料提供了增加的GLS疾病抗性。
本文提供了将构建体引入不包含与增加的GLS抗性相关联的PRR基因的植物材料的方法。引入的构建体包含对于植物材料是异源的核酸,并且该异源核酸包含(i)与SEQ IDNO:40、56、39或55中的一个具有至少50%、至少75%、至少80%、至少85%、至少90%、至少95%、至少96%、至少97%、至少98%、至少99%或100%核酸序列同一性,(ii)编码包含与SEQ ID NO:41或SEQ ID NO:58具有至少50%、至少75%、至少80%、至少85%、至少90%、至少95%、至少96%、至少97%、至少98%、至少99%或1 00%氨基酸序列同一性的PRR多肽的序列,或者(iii)本文公开的一个或多个GLS抗性标记等位基因。例如,引入植物中的构建体可以包含以下中的一个或多个:(i)SEQ ID NO:40、56、39或55或者(ii)编码包含SEQ IDNO:41或SEQ ID NO:58的多肽的序列。在一些实例中,将引入的构建体整合到不同的(非天然)基因组基因座中。因此,可以在玉蜀黍04号染色体上(例如在玉蜀黍1、2、3、5、6、7、8、9或10号染色体上)在除天然PRR03基因座(90与115cM之间)以外的染色体基因座处插入包含如下序列的构建体,该序列:(i)与SEQ ID NO:40具有至少50%、至少75%、至少80%、至少85%、至少90%、至少95%、至少96%、至少97%、至少98%、至少99%或100%核酸序列同一性或者(ii)编码与SEQ ID NO:41具有至少50%、至少75%、至少80%、至少85%、至少90%、至少95%、至少96%、至少97%、至少98%、至少99%或100%氨基酸序列同一性的PRR多肽。可以在玉蜀黍02号染色体上(例如在玉蜀黍1、3、4、5、6、7、8、9或10号染色体上)在除天然PRR01基因座(220与255cm之间)以外的染色体基因座处插入包含如下序列的构建体,该序列:(i)与SEQ ID NO:56具有至少50%、至少75%、至少80%、至少85%、至少90%、至少95%、至少96%、至少97%、至少98%、至少99%或100%核酸序列同一性或者(ii)编码与SEQ ID NO:58具有至少50%、至少75%、至少80%、至少85%、至少90%、至少95%、至少96%、至少97%、至少98%、至少99%或100%氨基酸序列同一性的PRR多肽。
本文还公开了分离的多核苷酸构建体,其包含编码能够赋予灰叶斑病抗性的PRR多肽的核苷酸序列,其中该分离的多核苷酸构建体包含如下序列,该序列:(i)与SEQ IDNO:40、56、39或55中的一个具有至少50%、至少75%、至少80%、至少85%、至少90%、至少95%、至少96%、至少97%、至少98%、至少99%或100%核酸序列同一性,(ii)编码与包含SEQ ID NO:41或SEQ ID NO:58的PRR多肽具有至少50%、至少75%、至少80%、至少85%、至少90%、至少95%同一性、至少96%同一性、至少97%同一性、至少98%同一性、至少99%或100%氨基酸序列同一性的多肽,或者(iii)包括本文公开的一个或多个GLS抗性标记等位基因。在特定的实例中,构建体是重组构建体,该重组构建体包括编码与包含SEQ ID NO:41或SEQ ID NO:58的PRR多肽具有至少50%、至少75%、至少80%、至少85%、至少90%、至少95%同一性、至少96%同一性、至少97%同一性、至少98%同一性、至少99%或100%氨基酸序列同一性的多肽的序列,其中该编码序列与至少一个异源调节序列可操作地连接。还提供了植物材料,例如植物、植物细胞、植物组织、种子或其种质,这些植物材料包含本文公开的分离的多核苷酸构建体。
本公开体现的方法涉及用于转化宿主细胞的方法,该宿主细胞可以是植物细胞。该方法包括用本文公开的分离的多核苷酸构建体转化宿主或植物细胞。该方法可以进一步包括通过以下产生植物:用本公开的构建体转化植物细胞以及从转化的植物细胞中再生植物,从而产生具有与增加的灰叶斑病抗性相关联的PRR基因或标记等位基因的植物。在一些实例中,如与缺乏与增加的灰叶斑病抗性相关联的PRR基因或标记等位基因的同基因植物相比,再生的植物具有改善的GLS疾病抗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组合物和方法涉及具有增加的疾病抗性的经修饰的植物材料,其中在修饰之前,该植物材料缺乏与GLS抗性相关联的PRR基因。例如通过诱变或基因编辑修饰植物材料以包括如下核苷酸序列,该核苷酸序列:(i)与SEQ ID NO:40、56、39或55中的一个具有至少50%、至少75%、至少80%、至少85%、至少90%、至少95%、至少96%、至少97%、至少98%、至少99%或100%核酸序列同一性或者(ii)编码与包含SEQ ID NO:41或SEQ ID NO:58的PRR多肽具有至少50%、至少75%、至少80%、至少85%、至少90%、至少95%同一性、至少96%同一性、至少97%同一性、至少98%同一性、至少99%或100%氨基酸序列同一性的多肽。
在另一方面,本文提供了产生PRR基因的变体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基因改组编码以下的一个或多个核苷酸序列:(i)SEQ ID NO:41或SEQ ID NO:58,(ii)与SEQ ID NO:41或SEQ ID NO:58中的任一个具有至少90%同一性的蛋白质,或者(iii)(i)或(ii)的片段,从而产生PRR基因的变体。然后,变体在植物材料中瞬时或稳定表达,并测试它们是否提供增加的灰叶斑病抗性。例如,可以将一个或多个变体掺入一个或多个构建体中,并且可以将该一个或多个构建体引入可再生植物细胞;并且包含一个或多个变体构建体的植物可以从植物细胞中再生。可以评估含有一个或多个变体的植物对灰叶斑病的耐受性/易感性。可以选择相对于缺乏变体构建体的同基因植物具有提供增加的灰叶斑病耐受性的变体的植物。植物可以是玉蜀黍,或者植物可以是拟南芥、大豆、向日葵、高粱、低芥酸菜籽、小麦、苜蓿、棉花、水稻、大麦、粟、甘蔗和柳枝稷。
还提供了鉴定本文公开的PRR基因的等位基因变体的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得多种植物,每种植物表现出不同水平的灰叶斑病抗性;筛选来自每个植物的核酸样品在编码与SEQ ID NO:41或SEQ ID NO:58具有至少90%、至少95%、至少96%、至少97%、至少98%、至少99%或100%同一性的序列的多核苷酸序列中是否存在等位基因变异;评估与改变的灰叶斑病耐受性/易感性遗传连锁的变异;以及鉴定与增加的灰叶斑病抗性相关联的一个或多个等位基因变异。
本公开还提供了使用本文提出的方法中的任一个鉴定、选择或产生的植物。
具体实施方式
如本文所用,单数形式“一个/种(a/an)”以及“所述/这些(the)”包括复数个指示物,除非上下文中另有明确指明。因此,例如,提及“细胞”包括多个这样的细胞,并且提及“蛋白质”包括提及一种或多种蛋白质及其等同物,等等。本文所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公开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所理解相同的含义,除非另有明确说明。
R基因的NBS-LRR(“NLR”)组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类的R基因。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中,预计基因组中会存在超过150种NLR基因(Meyers等人(2003),Plant Cell[植物细胞],15:809-834;Monosi等人(2004),Theoretical and AppliedGenetics[理论与应用遗传学],109:1434-1447),而在水稻中,已经预测了大约500种NLR基因(Monosi(2004)同上)。R基因的NBS-LRR类由两个亚类组成。1类NLR基因在其N’末端含有TIR-Toll/白介素-1样结构域;迄今为止仅在双子叶植物中发现了它们(Meyers(2003)同上;Monosi(2004)同上)。NBS-LRR的第二类在其N末端含有卷曲螺旋结构域或(nt)结构域(Baiet等人(2002)Genome Research[基因组研究],12:1871-1884;Monosi(2004)同上;Pan等人(2000),Journal of Molecular Evolution[分子进化杂志],50:203-213)。在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物种中都发现了2类NBS-LRR。(Bai(2002)同上;Meyers(2003)同上;Monosi(2004)同上;Pan(2000)同上)。
基因的NBS结构域似乎在植物防御机制的信号传导中起作用(van der Biezen等人(1998),Current Biology[当代生物学]:CB,8:R226-R227)。LRR区域似乎是与病原体AVR产物相互作用的区域(Michelmore等人(1998),Genome Res.[基因组研究],8:1113-1130;Meyers (2003)同上)。与NB-ARC(NBS)结构域相比,该LRR区域承受着更大的选择压力以多样化(Michelmore(1998)同上;Meyers(2003)同上;Palomino等人(2002),Genome Research[基因组研究],12:1305-1315)。LRR结构域也可以发现于其他背景中;这些20-29个残基的基序在许多蛋白质中串联排列,这些蛋白质具有多种功能,例如激素-受体相互作用、酶抑制、细胞粘附和细胞运输。最近的许多研究表明,LRR蛋白参与了哺乳动物的早期发育、神经发育、细胞极化、基因表达的调节和细胞凋亡信号传导。
当等位基因是影响性状表达的DNA序列或等位基因的一部分或与其连锁时,该等位基因与该性状“相关”。等位基因的存在是性状将如何表达的指标。
如本文所用,“疾病抗性”或“对疾病具有抗性”是指与对照植物(例如,对照植物可以是缺乏提供疾病抗性但在其他方面与疾病抗性植物同基因的QTL或PRR基因的植物)相比显示出对疾病的增加的抗性的植物。疾病抗性可以表现为更少和/或更小的病变、增加的植物健康、增加的产量、增加的根质量、增加的植物活力、更少或没有褪色、增加的生长、减少的坏死面积或减少的枯萎。在一些实施例中,等位基因可以显示抗一种或多种疾病。
影响玉蜀黍植物的疾病包括但不限于细菌性叶枯病和茎腐病(bacterialleafblight and stalk rot);细菌性叶斑病(bacterial leaf spot);细菌性条斑病(bacterial stripe);蚕豆赤斑病(chocolate spot);高斯细菌性枯萎病和疫病(goss′sbacterial wilt and blight);绒毛草叶斑病(holcus spot);叶鞘紫斑病(purple leafsheath);种子腐烂-幼苗枯萎病(seed rot-seedling blight);细菌性枯萎病(bacterialwilt);玉米矮缩病(corn stunt);炭疽叶枯病(anthracnose leaf blight);灰叶斑病(gray leafspot);曲霉属穗和籽粒腐病(aspergillus ear and kernel rot);带状叶和叶鞘斑病(banded leaf and sheath spot);黑束病(black bundledisease);黑粒腐病(black kernel rot);白边病(borde blanco);褐斑病(brown spot);黑斑病(blackspot);茎腐病(stalk rot);头孢霉粒腐病(cephalosporium kernel rot);木炭腐病(charcoal rot);伏革菌穗腐病(corticium ear rot);弯孢霉叶斑病(curvularia leafspot);亚隔孢壳叶斑病(didymella leaf spot);色二孢穗腐和茎腐病(diplodia ear rotand stalk rot);种子腐烂病(seed rot);玉米幼苗枯萎病(corn seedling blight);色二孢叶斑或叶条斑病(diplodia leaf spot or leaf streak);霜霉病(downy mildews);褐条霜霉病(brown stripe downy mildew);疯顶霜霉病(crazy top downy mildew);绿穗霜霉病(green ear downy mildew);禾生霜霉病(graminicola downy mildew);爪哇霜霉病(java downy mildew);菲律宾霜霉病(philippine downy mildew);高粱霜霉病(sorghumdowny mildew);甜根子草霜霉病(spontaneum downy mildew);甘蔗霜霉病(sugarcanedowny mildew);干穗腐病(dry ear rot);麦角症(ergot);马牙病(horse′s tooth);玉米眼斑病(corn eyespot);镰刀菌属穗和茎腐病(fusarium ear and stalk rot);镰刀菌属枯萎病(fusarium blight);幼苗根腐病(seedling root rot);赤霉菌属穗和茎腐病(gibberella ear and stalk rot);灰穗腐病(gray ear rot);灰叶斑病(gray leafspot);尾孢菌叶斑病(cercospora leafspot);长蠕孢根腐病(helminthosporium rootrot);单孢枝霉穗腐病(hormodendrum ear rot);分枝孢子腐烂病(cladosporium rot);透斑菌叶斑病(hyalothyridium leaf spot);晚枯病(late wilt);北方叶枯病(northernleaf blight);白爆病(white blast);冠茎腐病(crown stalk rot);玉米条斑病(cornstripe);圆斑病(northern leaf spot);长蠕孢霉穗腐病(helminthosporium ear rot);青霉菌穗腐病(penicillium ear rot);玉米蓝眼病(corn blue eye);霜霉病(bluemold);暗色座腔孢属茎腐和根腐病(phaeocytostroma stalk rot and root rot);暗球腔菌叶斑病(phaeosphaeria leaf spot);囊孢菌穗腐病(physalospora ear rot);葡萄座腔菌穗腐病(botryosphaeria ear rot);棘壳孢茎腐和根腐病(pyrenochaeta stalk rotand root rot);腐霉根腐病(pythium root rot);腐霉茎腐病(pythium stalk rot);红粒病(red kernel disease);丝核菌穗腐病(rhizoctonia ear rot);菌核腐病(sclerotialrot);丝核菌根腐和茎腐病(rhizoctonia root rot and stalk rot);喙叶斑病(rostratum leaf spot);普通型玉米锈病(common corn rust);南方玉米锈病(southerncom rust);热带玉米锈病(tropical corn rust);小菌核穗腐病(sclerotium ear rot);南方叶枯病(southern blight);壳月孢叶斑病(selenophoma leaf spot);鞘腐病(sheathrot);壳腐病(shuck rot);青贮霉病(silage mold);瘤黑粉病(common smut);稻曲病(false smut);丝黑穗病(head smut);南方玉米叶枯病和茎腐病(southern com leafblight and stalk rot);南方叶斑病(southern leaf spot);黑肿病(tar spot);木霉穗腐和根腐病(trichoderma ear rot and root rot);白穗腐、根茎腐病(white ear rot,root and stalk rot);黄色叶枯病(yellow leafblight);桑轮叶斑病(zonate leafspot);美洲小麦条点(小麦条点花叶病(wheat striate mosaic));大麦条纹花叶病(barley stripe mosaic);麦黄矮病(barley yellow dwarf);雀麦花叶病(bromemosaic);谷物褪绿斑驳病(cereal chlorotic mottle);致命坏死(玉蜀黍致命坏死病(maize lethal necrosis disease));黄瓜花叶病(cucumber mosaic);约翰逊草花叶病毒(johnsongrass mosaic);玉蜀黍丛矮病(maize bushy stunt);玉蜀黍褪绿矮缩病(maizechlorotic dwarf);玉蜀黍褪绿斑驳病(maize chlorotic mottle);玉蜀黍矮花叶病(maize dwarfmosaic);玉蜀黍枯斑病(maize leaf fleck);玉蜀黍透明环斑病(maizepellucid ringspot);玉蜀黍雷亚多非纳病(maize rayado fino);玉蜀黍红叶和红条斑病(red leafand red stripe);玉蜀黍红条斑病(maize red stripe);玉蜀黍环斑点病(maize ring mottle);玉蜀黍粗矮缩病(maize rough dwarf);玉蜀黍不育矮化病(maizesterile stunt);玉蜀黍条斑病(maize streak);玉蜀黍条斑病(maize stripe);玉蜀黍穗折病(maize tassel abortion);玉蜀黍叶脉突起病(maize vein enation);玉蜀黍鼠耳病(maize wallaby ear);玉蜀黍白叶病(maize white leaf);玉蜀黍白线花叶病(maizewhite line mosaic);粟红叶病(millet red leaf);和北方禾谷花叶病(northern cerealmosaic)。
影响植物的疾病包括但不限于细菌性枯萎病(bacterial blight);细菌性叶条斑病(bacterial leaf streak);基腐病(foot rot);谷物腐烂病(grain rot);褐鞘病(sheath brown rot);爆病(blast);褐斑病(brown spot);冠鞘腐病(crown sheath rot);霜霉病(downy mildew);眼斑病(eyespot);稻曲病(false smut);粒黑穗病(kernelsmut);叶黑粉病(leaf smut);叶烫伤(leaf scald);窄褐叶斑病(narrow brownleafspot);根腐病(root rot);幼苗枯萎病(seedling blight);纹枯病(sheath blight);鞘腐病(sheath rot);叶鞘斑病(sheath spot);链格孢叶斑病(alternaria leaf spot);和茎腐病(stem rot)。
具有疾病抗性的植物与对照植物相比可具有5%、10%、15%、20%、25%、30%、35%、40%、45%、50%、55%、60%、65%、70%、75%、80%、85%、90%、95或100%的增加的抗性。在一些实施例中,植物在疾病存在下与对照植物相比可具有5%、10%、15%、20%、25%、30%、35%、40%、45%、50%、55%、60%、65%、70%、75%、80%、85%、90%、95或100%增加的植物健康。在一些实施例中,一种植物,其包含
如本文所用,术语“染色体区间”是指存在于植物单一染色体上的基因组DNA的连续线性跨度。位于单条染色体区间上的遗传元件或基因是物理连锁的。染色体区间的大小没有特别的限制。在一些方面,位于单条染色体区间内的遗传元件是遗传连锁的,通常具有例如小于或等于20cM,或者可替代地,小于或等于10cM的遗传重组距离。也就是说,单条染色体区间内的两个遗传元件以小于或等于20%或小于或等于10%的频率进行重组。
术语“杂交的”或“杂交”是指有性杂交,并且涉及通过授粉将两种单倍体配子融合以产生二倍体子代(例如细胞、种子或植物)。该术语涵盖一株植物被另一株植物授粉和自交(或自体授粉,例如当花粉和胚珠来自同一植物时)二者。
“良种系”是针对优良农艺性状表现的育种而产生的任何品系。
“外来品种”、“热带品系”或“外来种质”是衍生自不属于可利用的优良品系或种质品种的植物的品种。在两个植物或种质品种之间杂交的情况下,外来种质的后代与它杂交的优良种质不是密切相关的。最普遍的是,外来种质不是衍生自任何已知的优良品系,而是被选择用来将新的遗传元件(通常是新的等位基因)引入育种程序中。
“有利的等位基因”是特定基因座的等位基因(标记、QTL、基因等),该等位基因赋予或有助于农学上所需的表型(例如疾病抗性),并且允许鉴定具有该农学上所需表型的植物。标记的有利等位基因是与有利表型分离的标记等位基因。
“遗传标记”是在群体中多态的核酸,并且该遗传标记的等位基因可以通过一种或多种分析方法(例如RFLP、AFLP、同工酶、SNP、SSR等)来检测和区分。该术语还指与用作探针的基因组序列(例如核酸)互补的核酸序列。可以通过本领域中公认的方法检测对应于群体成员之间的遗传多态性的标记。这些方法包括,例如基于PCR的序列特异性扩增方法、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RFLP)、同功酶标记检测、通过等位基因特异性杂交(ASH)进行的多核苷酸多态性检测、植物基因组的扩增可变序列检测、自主序列复制检测、简单重复序列检测(SSR)、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SNP)、或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AFLP)。已知公认的方法也用于检测表达的序列标签(EST)和衍生自EST序列的SSR标记,以及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
“种质”是指遗传物质,其属于或来自于个体(例如,植株)、个体的组(例如,植物品系、品种或家族)或者衍生自品系、品种、物种或培养物的克隆,或者更概括地,某一物种或多个物种的全部个体(例如,玉蜀黍种质集合(maize germplasm collection)或Andean种质集合(Andean germplasmcollection))。种质可以是生物体、细胞的一部分,或着可以与生物体或细胞分离。一般而言,种质提供了具有特定分子构成的遗传物质,该特定分子构成为生物体或细胞培养物的一些或全部遗传特性提供了物理基础。如本文所用,种质包括由此可以生长出新植物的细胞、种子或组织,或者可以培养成完整植物的植物部分,例如叶、茎、花粉或细胞。
“单倍型”是个体在多个遗传基因座处的基因型,即等位基因的组合。典型地,由单倍型描述的遗传基因座在物理和遗传上是连锁的,即在同一染色体区段上。
术语“异质性”用于指示群组内的个体在一个或多个特定基因座处的基因型不同。
材料的杂种优势应答或“杂种优势”可以通过当与其他不相似或不相关的群组杂交时超过亲本(或高亲本(high parent))的平均值的表现来定义。
“杂种优势组”包含一组当与来自不同的杂种优势组的基因型杂交时表现良好的基因型(Hallauer等人(1998)Corn breeding[玉米育种],第463-564页.在G.F.Sprague和J.W.Dudley(编辑)Corn and corn improvement[玉米和玉米的改良]中)。近交系分为杂种优势组,并根据几个标准(如谱系、基于分子标记的关联和杂交体组合中的表现)进一步细分为杂种优势组中的家族(Smith等人(1990)Theor.Appl. Gen.[理论与应用遗传学]80:833-840)。在美国,两个应用最广泛的杂种优势组称为“爱荷华刚性茎秆合成群(IowaStiff Stalk Synthetic)”(本文中也称为“刚性茎杆”)和“兰卡斯特(Lancaster)”或“兰卡斯特修尔作物(Lancaster Sure Crop)”(有时称为NSS或非刚性茎杆)。
有些杂种优势组具备成为母本所需的性状,并且另一些具备成为父本所需的性状。例如,在玉蜀黍中,来自称为BSSS(爱荷华刚性茎秆合成群体)的群体释放的公开近交系的产量结果导致这些近交系及其衍生物成为中部玉米带中的雌性库。BSSS近交系已经与其他近交系(例如,SD 105和玉蜀黍阿曼巴(Maiz Amargo))杂交,而这个材料的一般组已经以刚性茎秆合成(Stiff Stalk Synthetics,SSS)闻名,即使并非所有的近交系都衍生自原始的BSSS群体(Mikel and Dudley(2006)Crop Sci[作物科学]:46:1193-1205)。默认情况下,所有与SSS近交系良好结合的其他近交系被分配到雄性库,因缺乏更好的名称而被命名为NSS,即非刚性茎秆。这个群组包括几个主要的杂种优势组,例如兰卡斯特修尔作物(Lancaster Surecrop)、艾顿(Iodent)和利明玉米(Leaming Corn)。
术语“同质性”表示群组的成员在一个或多个特定基因座处具有相同的基因型。
术语“杂交体”是指在至少两个遗传上不同的亲本的杂交之间获得的子代。
术语“近交系”是指已经进行育种以获得遗传同质性的品系。
术语“插入缺失(indel)”是指插入或缺失,其中一个品系可以称为相对于第二品系具有插入的核苷酸或DNA碎片,或该第二品系可以称为相对于该第一品系具有缺失的核苷酸或DNA碎片。
术语“渗入”是指遗传基因座的期望等位基因从一种遗传背景传递到另一种遗传背景的现象。例如,可以经由相同物种的两个亲本之间的有性杂交将指定基因座处的所需等位基因的渗入传递给至少一个子代,其中这些亲本中的至少一个在其基因组内具有该所需的等位基因。可替代地,例如等位基因的传递可以通过两个供体基因组之间的重组而发生,例如在融合原生质体中,其中至少其中一个供体原生质体在其基因组中具有所希望的等位基因。所需的等位基因可以,例如通过与表型相关联的标记,在QTL、转基因等处进行检测。包含所需等位基因的后代可以反复与具有所需遗传背景的品系回交并选择所需等位基因,以产生固定在选择的遗传背景中的等位基因。
当“渗入”重复两次或更多次时,该方法通常被称为“回交”。
“品系”或“品种”是一组具有相同亲本的个体,其通常在一定程度上是近交的,并且在大多数基因座处通常是纯合和同质的(同基因的或接近同基因的)。“亚系”是指遗传上不同于起源于相同祖先的其他类似近交系亚群的近交系亚群。
如本文所用,术语“连锁(linked或linkage)”用于描述一种标记基因座与另一种标记基因座或一些其他基因座的相关联程度。分子标记与影响表型的基因座之间的连锁关系以“概率”或“调整的概率”表示。连锁可以表示为所需的限制或范围。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当任何标记与任何其他标记在单次减数分裂图谱(基于已经进行一轮减数分裂的群体(例如像,F2)的遗传图谱;IBM2图谱由多次减数分裂组成)上分隔小于50、40、30、25、20或15个图距单位(或cM)时,这些标记是连锁的(遗传上或物理上)。在一些方面,限定加括号的连锁范围是有利的,例如,在10cM和20cM之间、在10cM和30cM之间、或在10cM和40cM之间。标记与第二基因座的连锁越紧密,标记对第二基因座的指示效果越好。在本申请中,短语“紧密连锁”是指两个连锁的基因座之间的重组以等于或小于约10%(即,在遗传图谱上分隔不超过10cM)的频率发生。换言之,该紧密连锁的基因座有至少90%的机会发生共分离。当标记基因座显示与所需的性状(例如,对GLS的抗性)发生共分离(连锁)的显著概率时,该标记基因座对于本公开的主题是特别有用的。因此,紧密连锁的基因座(例如标记基因座和第二基因座)可以显示10%或更低、优选约9%或更低、还更优选约8%或更低、又更优选约7%或更低、还更优选约6%或更低、又更优选约5%或更低、还更优选约4%或更低、又更优选约3%或更低、以及还更优选约2%或更低的基因座间重组频率。在非常优选的实施例中,相关基因座显示约1%或更低,例如约0.75%或更低、更优选约0.5%或更低、或又更优选约0.25%或更低的重组频率。定位于相同染色体并且具有使得两个基因座之间的重组以小于10%(例如,约9%、8%、7%、6%、5%、4%、3%、2%、1%、0.75%、0.5%、0.25%或更少)的频率发生的距离的两个基因座也被认为是彼此“邻近”。因为一个cM是显示1%的重组频率的两个标记之间的距离,因此任何标记与紧密相邻(例如,以等于或小于10cM的距离)的任何其他标记紧密连锁(遗传上和物理上)。在相同染色体上的两个紧密连锁的标记可相互定位为9、8、7、6、5、4、3、2、1、0.75、0.5或0.25cM或更近。在某些情况下,两个不同的标记可以具有相同的遗传图谱坐标。在这种情况下,两个标记彼此非常邻近,以至于二者之间的重组以不可检测的这样的低频发生。
术语“连锁不平衡”是指遗传基因座或性状(或两者)的非随机分离。在任一情况下,连锁不平衡意味着相关的基因座沿着一段染色体在物理上足够接近,以便它们以高于随机(即非随机)的频率一起分离。显示连锁不平衡的标记被认为是连锁的。连锁的基因座有超过50%的机会(例如约51%至约100%的机会)发生共分离。换句话说,共分离的两个标记具有小于50%(并且根据定义,在相同连锁群上分隔小于50cM)的重组频率。如本文所用,连锁可以存在于两个标记之间,或可替代地,标记和影响表型的基因座之间。标记基因座可以与性状“相关联”(连锁)。标记基因座和影响表型性状的基因座的连锁程度例如通过该分子标记与该表型共分离的统计学概率(例如,F统计或LOD评分)进行测量。
连锁不平衡最常见地用量度r2评估,该量度r2使用以下文献中的公式计算:Hill,W.G.和Robertson,A,Theor.Appl.Genet.[理论与应用遗传学]38:226-231(1968)。当r2=1时,两个标记基因座间存在完全的LD,意味着这些标记还未进行重组分离并且具有相同的等位基因频率。r2值依赖于所使用的群体。r2值大于1/3显示了用于定位的足够强的LD(Ardlie等人(2002)Nature Reviews Genetics[遗传学自然评论]3:299-309)。因此,当成对标记基因座间的r2值大于或等于0.33、0.4、0.5、0.6、0.7、0.8、0.9、或1.0时,等位基因处于连锁不平衡。
如本文所用,“连锁平衡”描述其中两个标记独立地分离的情况,即,在子代中随机分配。显示连锁平衡的标记被认为是不连锁的(无论它们是否位于相同染色体上)。
“基因座”是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例如,核苷酸、基因、序列或标记所处的位置。
“优势对数(LOD)值”或“LOD评分”(Risch,Science[科学]255(5046):803-804(1992))用于遗传区间定位以描述两个标记基因座之间的连锁程度。两个标记间LOD评分为三指示连锁概率比无连锁的概率高1000倍,而LOD评分为二指示连锁概率比无连锁的概率高100倍。大于或等于二的LOD评分可以用于检测连锁。LOD评分还可以用于在“数量性状基因座”定位中显示标记基因座和数量性状之间的关联强度。在这一情况下,LOD评分大小取决于该标记基因座与影响该数量性状的基因座之间的紧密度,以及该数量性状效应的大小。
术语“植物”包括整个植株、植物细胞、植物原生质体、可从其中再生植株的植物细胞或组织培养物、植物愈伤组织、植物丛生物和植物中的完整植物细胞或植物部分,如种子、花、子叶、叶、茎、芽、根、根尖等。如本文所用,“经修饰的植物”意指由于人为干预而具有遗传变化的任何植物。经修饰的植物可具有通过植物转化、基因组编辑、诱变或常规植物育种引入的遗传变化。
“标记”是发现遗传或物理图谱上的位置或发现标记与性状基因座(影响性状的基因座)之间的连锁的方式。标记所检测的位置可通过检测多态性等位基因及其遗传定位而获知,或通过对已经进行物理标测的序列进行杂交、序列匹配或扩增而获知。标记可以是DNA标记(检测DNA多态性)、蛋白质(检测编码的多肽的变异)或简单遗传的表型(诸如“腊质”表型)。可从基因组核苷酸序列或从表达的核苷酸序列(例如,从剪接的RNA或cDNA)开发DNA标记。根据DNA标记技术,该标记可由与侧接于该基因座的序列互补的引物和/或与该基因座处的多态性等位基因杂交的探针组成。DNA标记或遗传标记还可用于描述该染色体自身上的基因、DNA序列或核苷酸(而非用于检测该基因或DNA序列的组分),并且其通常在该DNA标记与人遗传学中的特定性状相关联时使用(例如乳腺癌标记)。术语标记基因座是该标记所检测的基因座(基因、序列或核苷酸)。
标记可由其所检测的多态性的类型以及用于检测该多态性的标记技术所定义。标记类型包括但不限于: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RFLP)、同功酶标记检测、随机扩增的多态性DNA(RAPD)、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AFLP)、简单重复序列检测(SSR)、植物基因组的扩增可变序列检测、自主序列复制检测、或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SNP)。SNP可通过,例如,通过DNA测序、基于PCR的序列特异性扩增方法、通过等位基因特异性杂交(ASH)进行的多核苷酸多态性检测、动态等位基因特异性杂交(DASH)、分子信标、微阵列杂交、寡核苷酸连接酶分析、Flap核酸内切酶、5’核酸内切酶、引物延伸、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或温度梯度凝胶电泳(TGGE)进行检测。DNA测序(诸如焦磷酸测序技术)具有能够检测组成单倍型的一系列连锁SNP等位基因的优点。单倍型倾向于比SNP更具信息性(检测更高水平的多态性)。
“标记等位基因”,可替代地“标记基因座的等位基因”可以指群体中标记基因座处发现的多个多态性核苷酸序列中之一。
“标记辅助选择”(MAS)是基于标记基因型选择个体植物的方法。
“标记辅助反向选择”是借以使用标记基因型鉴定将不被选择的植物的方法,使得这些植物从育种程序或种植中去除。
“标记单倍型”是指标记基因座处的等位基因的组合。
“标记基因座”是物种基因组中的特定染色体定位,在该定位处可发现特异标记。标记基因座可用于追踪第二连锁基因座(例如影响表型性状表达的连锁基因座)的存在。例如,标记基因座能够用于监控在遗传上或物理上连锁的基因座处的等位基因的分离。
如上所述,当鉴定连锁基因座时,术语“分子标记”可以用于指遗传标记,或其用作参照点的编码产物(例如,蛋白质)。分子标记能够衍生自基因组核苷酸序列或衍生自表达的核苷酸序列(例如衍生自剪接的RNA、cDNA等),或衍生自编码的多肽。该术语也指与标记序列互补或与其侧接的核酸序列,如用作探针或能够扩增该标记序列的引物对的核酸。“分子标记探针”是可以用于鉴定标记基因座存在与否的核酸序列或分子,例如与标记基因座序列互补的核酸探针。可替代地,在某些方面,标记探针是指能够区别存在于标记基因座处的特定等位基因的任何类型(即基因型)的探针。当核酸在溶液中特异性杂交时,它们是“互补的”。当位于插入缺失区域,例如本文所述的非共线区域时,本文所述标记中的一些也称为杂交标记。这是因为,根据定义,该插入区域是关于无该插入的植物的多态性。因此,该标记仅需要指示该插入缺失区域是否存在。任何合适的标记检测技术都可以用于鉴定这样的杂交标记,例如在本文提供的实例中使用SNP技术。
当等位基因与性状连锁时,以及当等位基因的存在是所需性状或性状形式将不出现在包含该等位基因的植物中的指示时,该等位基因与该性状“负”相关。
术语“表型”、“表型性状”或“性状”可以指基因或基因系列的可观测表达。表型对于肉眼、或通过任何其他评估方式(例如称重、计数、测量(长度、宽度、角度等)、显微法、生化分析或机电测定)可以是可观测的。在某些情况下,表型直接受控于单个基因或遗传基因座,即,“单基因性状”或“简单遗传性状”。在缺少大水平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单基因性状可以在群体中分离,以给出“质量”或“离散”分布,即,该表型归于离散的类别。在其他情况下,表型是多种基因的结果并且可以被认为是“多基因性状”或“复杂性状”。多基因性状在群体中分离以给出“数量”或“连续”分布,即,该表型不能分离成离散的类别。单基因性状和多基因性状均可受到其表达所处的环境的影响,但是多基因性状倾向于具有更大的环境组分。
基因组的“物理图谱”是显示染色体DNA上可鉴定的标志(包括基因、标记等)的线性顺序的图谱。然而,与遗传图谱相比,标志间的距离是绝对的(例如以碱基对或者分离的和重叠的连续基因片段测量)并且不基于基因重组(该基因重组可在不同的群体中有所变化)。
“多态性”是群体内两个或更多个个体之间的DNA中的变异。多态性在群体中优选地具有至少1%的频率。有用的多态性可以包括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简单重复序列(SSR)、或插入/缺失多态性(本文中也称为“插入缺失”)。
“生产标记”或“生产SNP标记”是已经为高通量目的而开发的标记。生产SNP标记被开发用于检测特异性多态性,并且被设计与多种化学反应和平台一起使用。
术语“数量性状基因座”或“QTL”是指在至少一种遗传背景下(例如在至少一个育种群体中),与数量表型性状的差异表达关联的DNA区域。QTL的区域涵盖或紧密地连锁于影响所考虑的性状的一个或多个基因。
“参考序列”或“共有序列”是用作序列比对基础的定义的序列。通过对在该基因座处的多个品系进行测序,在序列比对程序(例如Sequencher)中比对这些核苷酸序列并且然后获得该比对的最通用核苷酸序列来获得标记的参考序列。见于这些个体序列中的多态性标注于该共有序列中。参考序列通常并非任何个体DNA序列的精确复制,而是代表可用序列的混合并且用于设计针对该序列内的多态性的引物和探针。
标记的“不利等位基因”是与该不利植物表型分离的标记等位基因,因此提供了鉴定能从育种程序或种植中移除的植物的益处。
术语“产量”指具有商业价值的特定植物产品每单位面积的生产力。产量受遗传和环境因素二者的影响。“农学”、“农艺性状”、和“农艺性状表现”是指给定植物品种的性状(以及潜在遗传元件),这些性状在生长期过程中有助于产量。个体农艺性状包括出苗活力、营养势、胁迫耐受性、疾病抗性或耐受性、除草剂抗性、发生分枝、开花、种子形成、种子大小、种子密度、抗倒伏性、脱粒性等。因此产量是所有农艺性状的最终顶点。
本文提供了显示与疾病抗性性状的统计学上显著的共分离的标记基因座,该性状赋予对一种或多种特定疾病广泛的抗性。这些基因座或另外的连锁基因座以及抗性基因的检测可以作为育种程序的一部分用于标记辅助选择中,以产生对一种或多种疾病具有抗性的植物。
遗传定位
已经认识到,在相当一些情况下可在生物体的基因组中定位与特定表型(例如疾病抗性)相关联的特定遗传基因座。植物育种人员可以有利地使用分子标记通过检测标记等位基因来鉴定所需的个体,这些标记等位基因显示与所需表型共分离的统计学上显著的概率,表现为连锁不平衡。通过鉴定与目的性状共分离的分子标记或分子标记簇,植物育种人员能够通过选择合适的分子标记等位基因(称为标记辅助选择或MAS的方法)来迅速选择所需表型。
多种方法可用于检测与目的性状(例如疾病抗性性状)共分离的分子标记或分子标记簇。这些方法的基本理念是检测具有显著不同平均表型的可替代的基因型(或等位基因)的标记。因此,比较标记基因座之间的可替代的基因型(或等位基因)之间的差异大小或该差异的显著性水平。推断性状基因位于最靠近具有最大相关性的基因型差异的一个或多个标记的位置。这样两种用于检测目的性状基因座的方法是:1)基于群体的关联分析(即关联定位)和2)传统的连锁分析。
关联定位
了解基因组中连锁不平衡(LD)的程度和模式是开发有效的、用以鉴定和绘制数量性状基因座(QTL)的关联方法的先决条件。连锁不平衡(LD)是指个体集合中等位基因的非随机关联。当在连锁的基因座处的等位基因中观察到LD时,LD被测量为跨越染色体的特定区域的LD衰减。LD的范围反映了该区域的重组历史。基因组中LD衰减的平均速率可以帮助预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所需的标记的数量和密度,并提供可预期的分辨率的估计值。
关联或LD定位旨在鉴定显著的基因型-表型关联。它已作为在异交如下物种中用于精细定位的强大工具而被开发利用:人类(Corder等人(1994)“Protective effect ofapolipoprotein-E type-2allele for late-onset Alzheimer-disease[载脂蛋白E 2型等位基因对迟发型阿尔茨海默病的保护作用],”Nat Genet[自然遗传学]7:180-184;Hastbacka等人(1992)“Linkage disequilibrium mapping in isolated founderpopulations:diastrophic dysplasia in Finland[在孤立的建立者群体中的连锁不平衡定位:芬兰的畸型发育不良],”Nat Genet[自然遗传学]2:204-211;Kerem等人( 1989)“Identification of the cystic fibrosis gene:genetic analysis[鉴定囊性纤维化基因:遗传分析],”Science[科学]245:1073-1080)和玉蜀黍(Remington等人(2001)“Structure of linkage disequilibrium and phenotype associations in the maizegenome[玉蜀黍基因组中连锁不平衡和表型关联的结构],”Proc NatlAcadSci USA[美国科学院院报]98:11479-11484;Thornsberry等人(2001)“Dwarf8 polymorphisms associatewith variation in flowering time[矮秆8多态性与开花时间的变化相关联],”NatGenet[自然遗传学]28:286-289;由Flint-Garcia等人综述(2003)“Structure of linkagedisequilibrium in plants[植物中连锁不平衡的结构],”Annu Rev Plant BiOl.[植物生物学年评]54:357-374),其中杂合子之间的重组频繁并导致LD的快速衰减。在近交物种中,纯合基因型之间的重组不是遗传学上可检测的,LD的程度更大(即,较大的连锁标记块一起遗传)并且这大大提高了关联定位的检测能力(Wall和Pritchard,(2003)“Haplotypeblocks and linkage disequilibrium in the human genome[人类基因组中的单倍型阻断和连锁不平衡]”,NatRev Genet[自然遗传学综述]4:587-597)。
群体的重组和突变历史是交配习惯以及群体的有效大小和年龄的函数。较大的群体大小为检测重组提供了增强的可能性,而较老的群体通常与较高水平的多态性相关,这两者都促进可观察到的LD衰退速率的显著增加。另一方面,较小的有效群体大小,例如那些已经经历了最近遗传瓶颈的群体,倾向于表现出较慢的LD衰退速率,导致更广泛的单倍型保守性(Flint-Garcia等人,(2003)“Structure of linkage disequilibrium in plants[植物连锁不平衡的结构]”,Annu Rev Plant Biol.[植物生物学年评]54:357-374)。
优良育种品系为关联分析提供了宝贵的起点。关联分析在该分析中使用定量表型评分(例如,对于每个品系,疾病耐受性等级从一至九)(而不是在分析的组间等位基因分布类型中只考虑耐受性与抗性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多年来通过育种程序收集的详细表型性能数据的可用性和大量优良品系的环境为遗传标记关联定位分析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集。这为研究和应用之间的无缝整合铺平了道路,并利用了历史积累的数据集。然而,了解多态性与重组之间的关系对于开发用于从这些资源中有效提取最大信息的适当策略是有用的。
这种类型的关联分析既不产生也不需要任何图谱数据,而是独立于图谱位置。这种分析将植物的表型评分与不同基因座处的基因型进行比较。随后,使用先前确定的这些标记的图谱定位,可以任选地使用任何合适的图谱(例如,复合图谱)来帮助观察经鉴定的QTL标记和/或QTL标记簇的分布。
传统的连锁分析基于相同的原理;然而,LD通过从少量建立者创建群体而生成。选择创建者以最大化结构化群体内的多态性水平,并且评估多态性位点与给定表型的共分离水平。已经使用大量统计学方法来鉴定显著的标记-性状关联。一种这样的方法是区间定位方法(Lander和Botstein,Genetics[遗传学]121:185-199(1989),其中针对控制目的性状的基因位于该位置的概率来测试沿遗传图谱(比如说以1cM的区间)的许多位置中的每一个位置。基因型/表型数据用于计算每个测试位置的LOD评分(概率比率的对数)。当LOD评分大于阈值时,存在控制目的性状的基因位于遗传图谱上的该定位处的显著证据(将位于两个特定标记基因座之间)。
本文提供了如通过传统的连锁分析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确定的、显示与疾病抗性性状的统计学上显著的共分离的标记基因座。这些基因座或另外的连锁的基因座的检测可以用于标记辅助育种程序,以产生具有疾病抗性的植物。
标记辅助育种程序中的活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根据历史基因型和农艺性状关联在新的育种群体中选择以鉴定哪个群体具有最高的有利核酸序列频率、在育种群体中的子代中选择有利的核酸序列、基于子代性能的预测在亲本品系中进行选择、以及根据有利的核酸序列的存在在种质改良活动中推进品系。
染色体区间
提供了与疾病抗性性状相关联的染色体区间。多种方法可用于鉴定染色体区间。这样的染色体区间的边界扩展到涵盖将与控制目的性状的一个或多个基因连锁的标记。换句话说,扩展染色体区间,这样使得位于区间内的任何标记(包括限定区间的边界的末端标记)可以用作疾病抗性性状的标记。
相反地,例如如果非常接近的两个标记显示与期望表型性状共分离,则有时分不清楚是否那些标记中的每一个鉴定相同基因或两个不同的基因或多个基因。无论如何,关于在特定物理/基因组区间内有多少个基因的知识对于制定或实践哪个在本公开中呈现是不必要的。
因此,本文公开了2号染色体上的区间和4号染色体上的区间。本公开的2号染色体上的区间可以涵盖本公开的表10中所公开的GLS抗性标记中的1、2、3、4、5、6、7、8、9、10、11、12或13个。本公开的4号染色体上的区间可以涵盖本公开的表11中所公开的标记中的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或39个。位于这些区间内的任何标记可以用作GLS抗性的标记,并且可以用于本文提出的方法的上下文中以鉴定和/或选择具有GLS抗性的植物,不管该抗性与对照植物相比是否是新赋予的或增强的。在某些实施例中,位于PRR基因位置的上游和下游的标记在遗传上和物理上紧密地连锁,因此可以用于选择PRR基因用于性状渗入和产品开发。
染色体区间也可以由与疾病抗性基因连锁的标记(与其表现出连锁不平衡)所限定,并且r2是关联性研究的上下文中连锁不平衡(LD)的常见量度。如果目的区间中的7号染色体标记基因座与另一个紧密相邻的7号染色体标记基因座之间的LD的r2值大于1/3(Ardlie等人(2002)同上),则这两个基因座彼此连锁不平衡。
标记和连锁关系
连锁的常见量度是性状共分离的频率。这可以以共分离百分比(重组频率)表示,或以厘摩(cM)表示。cM是遗传重组频率的量度单位。一个cM等于有1%的机会,一个遗传基因座处的性状会由于单代中的杂交而与另一个基因座处的性状分离(意味着这些性状总共有99%的机会发生分离)。由于染色体距离与性状之间的杂交事件的频率大致成正比,因此存在与重组频率相关联的近似物理距离。
标记基因座本身是性状,并且在分离期间能够通过跟踪该标记基因座、根据标准连锁分析对其进行评估。因此,一个cM等于有1%的机会,一个标记基因座会由于单代中的杂交而与另一个基因座分离。
标记距离控制目的性状的基因越近,则该标记作为该所需性状的指示越有效和有利。紧密连锁的基因座显示约10%或更低、优选约9%或更低、还更优选约8%或更低、又更优选约7%或更低、还更优选约6%或更低、又更优选约5%或更低、还更优选约4%或更低、又更优选约3%或更低、以及还更优选约2%或更低的基因座间杂交频率。在高度优选的实施例中,相关基因座(例如标记基因座和靶基因座)显示约1%或更低、例如约0.75%或更低、更优选地约0.5%或更低、或又更优选地约0.25%或更低的重组频率。因此,该基因座分开距离为约10cM、9cM、8cM、7cM、6cM、5cM、4cM、3cM、2cM、1cM、0.75cM、0.5cM或0.25cM或更低。换言之,定位于相同染色体并且具有使得两个基因座之间的重组以小于10%(例如,约9%、8%、7%、6%、5%、4%、3%、2%、1%、0.75%、0.5%、0.25%或更少)的频率发生的距离的两个基因座被认为是彼此“邻近的”。
尽管特定的标记等位基因可以与疾病抗性性状共分离,重要的是注意该标记基因座不一定引起该疾病抗性表型的表达。例如,该标记多核苷酸序列是产生疾病抗性表型的基因的一部分(例如,是基因可读框的一部分)不是必需条件。特异标记等位基因与疾病抗性性状之间的关联性,是由于在该等位基因所起源的祖先品系中,该标记等位基因和该等位基因之间的初始“偶联”相连锁。最后通过反复重组,该标记和遗传基因座之间的杂交事件能够改变这种取向。由于这个原因,有利的标记等位基因可以根据存在于具有疾病抗性的亲本中的用于创建分离群体的连锁相发生改变。这不改变可以使用标记来监测表型分离的事实。它仅仅改变在给定分离群体中哪个标记等位基因被认为是有利的。
本文提出的方法包括检测植物中与疾病抗性相关联的一个或多个标记等位基因的存在,并且然后鉴定和/或选择在那些标记基因座处具有有利等位基因的植物。标记已经在本文中被鉴定为与疾病抗性性状相关联,并且因此可以用于预测植物中的疾病抗性。50cM、40cM、30cM、20cM、15cM、10cM、9cM、8cM、7cM、6cM、5cM、4cM、3cM、2cM、1cM、0.75cM、0.5cM或0.25cM内的任何标记(基于单个减数分裂的遗传图谱)也可以用于预测植物的疾病抗性。
标记辅助选择
分子标记可以用于多种植物育种应用(例如,参见Staub等人(1996)Hortscience[园艺科学]31:729-741;Tanksley(1983)Plant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er.[植物分子生物学导报]1:3-8)。受关注的主要领域之一是使用标记辅助选择(MAS)增加回交和基因渗入的效率。展示出与影响所需表型性状的基因座连锁的分子标记为在植物群体中选择性状提供了有用工具。在表型难以测定的情况下尤其如此。由于DNA标记测定比田间表型分析更省力并且占用的物理空间更小,可测定更大的群体,增加了发现具有从供体品系移动至受体品系的靶区段的重组体的概率。连锁越紧密,标记越有用,这是因为重组不太可能发生于该标记和引起该性状的基因之间,该重组可导致假阳性。由于需要双重组事件,侧接标记减少了假阳性选择发生的概率。在最优选的情况下,标记位于基因本身内,使得标记和基因之间的重组不能发生。在一些实施例中,本文公开的方法在疾病抗性基因中产生标记,其中通过从保守结构域的聚类或聚类分析推断基因组位置来鉴定该基因。
当基因通过MAS渗入时,不仅引入了基因而且引入了侧接区域(Gepts.(2002).Crop Sci[作物科学];42:1780-1790)。这称为“连锁累赘”。在供体植物与受体植物极不相关的情况下,这些侧接区域携带可以编码农艺学上不需要的性状的另外的基因。即便与优良品系回交多个周期后,连锁累赘也可能导致产量下降或其他负面农艺学特征。这有时也称为“产量累赘”。侧接区域的大小可以通过另外的回交而减小,虽然这并不总是成功的,因为育种人员不能控制该区域或重组断点的大小(Young等人,(1998)Genetics[遗传学]120:579-585)。在经典育种中,通常只是偶然地,选择了有助于减小供体区段大小的重组(Tanksley等人(1989).Biotechnology[生物技术]7:257-264)。即使在20次此类型的回交后,可以预期找到相当大的仍然与该基因连锁的供体染色体碎片被选择。然而如果使用标记的话,就可能选取那些在目的基因附近经历了重组的稀有个体。在150株回交植物中,有95%的机会,至少一株植物将经历该基因的1cM(基于单次减数分裂图距)内的杂交。标记使得能够明确鉴定这些个体。使用300株植物的一次另外的回交,在该基因另一侧的1cM单次减数分裂图距内有95%的杂交概率,从而产生在基于单次减数分裂图距的小于2cM的靶基因附近的区段。这用标记可以在两代中实现,而不用标记时则需要平均100代(参见Tanksley等人,同上)。当基因的确切定位已知时,围绕该基因的侧接标记可用于在不同的群体大小中对重组进行选择。例如,在更小的群体中,预期重组可以进一步远离该基因,因此需要更远端的侧接标记来检测该重组。
实施MAS的主要组成是:(i)限定在其中标记-性状关联性将被测定的群体,其可以是分离群体、或随机的或结构化的群体;(ii)监测多态性标记相对于该性状的分离或关联性,并使用统计学方法确定连锁或关联性;(iii)基于统计学分析的结果限定一组所需标记,以及(iv)使用和/或外推该信息至当前的育种种质组中,以使得能够作出基于标记的选择决定。本公开中描述的标记,以及其他标记类型,例如SSR和FLP,可以用于标记辅助选择方案中。
SSR可以被定义为长度6bp或更小的串联重复DNA的相对较短序列(Tautz(1989)Nucleic Acid Research[核酸研究]17:6463-6471;Wang等人(1994)Theoretical andApplied Genetics[理论和应用遗传学],88:1-6)。多态性由于重复单元数目的变化而产生,这可能是由于DNA复制过程中的滑移引起的(Levinson和Gutman(1987)Mol Biol Evol[分子生物学与进化]4:203-221)。重复长度的变化可以通过设计PCR引物至保守的非重复侧接区域来检测(Weber和May(1989)Am J Hum Genet.[美国人类遗传学]44:388-396)。因为SSR是多等位基因的、共显性的、可再生的、并适合于高通量自动化,所以非常适合定位和MAS(Rafalski等人(1996)Generating and using DNA markers inplants.[在植物中生成和使用DNA标记]在:Non-mammalian genomic analysis:apractical guide.[非哺乳动物基因组分析:实用指南]Academic press.[学术出版社]第75-135页中)。
可以产生各种类型的SSR标记,并且可以通过扩增产物的凝胶电泳获得SSR谱。标记基因型的评分基于扩增片段的大小。
也可以生成各种类型的FLP标记。最常见地,使用扩增引物来生成片段长度多态性。除了通过引物扩增的区域通常不是高度重复的区域之外,这样的FLP标记在许多方面与SSR标记相似。通常由于插入或缺失,扩增区域或扩增子在种质间仍具有足够的可变性,使得由扩增引物产生的片段能够在多态性个体中被区分,并且已知这样的插入缺失常常发生于玉蜀黍中(Bhattramakki等人(2002).Plant Mol Biol[植物分子生物学]48,539-547;Rafalski(2002b),同上)。
SNP标记检测单碱基对核苷酸取代。在所有分子标记类型中,SNP是最丰富的,因此具有提供最高遗传图谱分辨率的潜力(Bhattramakki等人,2002Plant Molecular Biology[植物分子生物学]48:539-547)。由于SNP不需要大量的DNA并且测定的自动化可以是直接的,所以可以以所谓的“超高通量”方式,以甚至比SSR更高的通量水平测定SNP。SNP也有可能成为相对低成本的系统。这三个因素一起使得将SNP用于MAS中具有高度的吸引力。可利用如下几种方法用于SNP基因分型,包括但不限于:杂交、引物延伸、寡核苷酸连接、核酸酶切割、微测序和编码球(coded sphere)。如下文献中已经对这些方法进行了综述:Gut(2001)Hum Mutat[人类基因突变]17第475-492页;Shi(2001)Clin Chem[临床化学]47,第164-172页;Kwok(2000)Pharmacogenomics[药物基因组学]1,第95-100页;以及Bhattramakki和Rafalski(2001)Discovery and application of single nucleotidepolymorphism markers in plants.[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在植物中的发现与应用]在:R.J.Henry,编辑,Plant Genotyping:The DNA Fingerprinting of Plants,CABIPublishing,Wallingford.[植物基因分型:植物的DNA指纹识别,CABI出版社,瓦林福德]中。广泛的可商购的技术利用这些和其他方法来检测SNP,这些可商购的技术包括:Masscode.TM.(凯杰公司(Qiagen))、(第三波技术公司(Third WaveTechnologies))和Invader/>(应用生物系统公司(AppliedBiosystems))、/>(应用生物系统公司)以及/>(依诺米那公司(Illumina))。
可以使用序列内或跨连锁序列的许多SNP来描述任何特定基因型的单倍型(Ching等人(2002),BMC Genet.[BMC遗传学]3:19ppGupta等人2001,Rafalski(2002b),PlantScience[植物科学]162:329-333)。单倍型可以比单个SNP更具信息性,并且可以更详细地描述任何特定的基因型。例如,单一的SNP可能是具有疾病抗性的特定品系或品种的等位基因“T’,但在用于轮回亲本的育种群体中也可能出现等位基因‘T’。在这种情况下,单倍型(例如连锁的SNP标记处的等位基因的组合)可能更具信息性。一旦将唯一单倍型分配给供体染色体区域,该单倍型可以用于该群体或其任何亚群中以确定个体是否具有特定的基因。使用自动化高通量标记检测平台使得该方法高效且有效。
本文提出的许多标记可以容易地用作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标记以选择PRR基因。利用PCR,将引物用于扩增代表目的群体多样性的个体(优选近交系)的DNA区段。将PCR产物直接在一个或两个方向上测序。将得到的序列进行比对并鉴定多态性。多态性不限于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而且包括插入缺失、CAPS、SSR和VNTR(可变数量的串联重复序列)。特别地,针对本文所述的精细图谱信息,人们可易于使用本文提供的信息来获得在通过本文公开的引物扩增的区域内的另外的多态性SNP(和其他标记)。所描述的图谱区域内的标记可以与BAC或其他基因组文库杂交,或者与基因组序列进行电子比对,以在与所述标记相同的大致定位中找到新的序列。
除上述的SSR、FLP和SNP外,其他类型的分子标记也被广泛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表达的序列标签(EST)、衍生自EST序列的SSR标记、随机扩增的多态性DNA(RAPD)和其他基于核酸的标记。
同工酶谱和连锁形态特征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间接用作标记。尽管它们不直接检测DNA差异,但它们往往受到特定遗传差异的影响。然而,检测DNA变异的标记比同工酶或形态学标记多得多且更多态(Tanksley(1983)Plant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er:[植物分子生物学导报]1:3-8)。
序列比对或重叠群还可以用于发现本文所列特异标记的上游或下游的序列。然后使用接近于本文所述的标记的这些新序列来发现和开发功能上等效的标记。例如,对不同的物理和/或遗传图谱进行比对以定位未在本公开中描述但位于相似区域内的等效标记。这些图谱可能在物种内,或者甚至跨越进行遗传上或物理上比对的其他物种。
一般而言,MAS使用多态性标记,这些标记已被鉴定为具有与GLS疾病抗性性状等性状共分离的显著可能性。推测这样的标记在图谱上位于给予植物疾病抗性表型的一个或多个基因附近,并被认为是所需性状或标记的指示。测试植物中标记中所需的等位基因的存在,并且预期在一个或多个基因座处含有所需基因型的植物将所需基因型连同所需表型一起转移至其子代。因此,可以通过检测一个或多个标记等位基因来选择具有GLS疾病抗性的植物,并且此外,还可以选择衍生自这些植物的子代植物。因此,获得在给定染色体区域中含有所需基因型(即与疾病抗性相关联的基因型)的植物,并且然后与另一植物杂交。然后使用一种或多种标记对这样的杂交的子代进行基因型评估,并且然后将在给定染色体区域中具有相同基因型的子代植物选择为具有疾病抗性。
可以单独或组合使用SNP(即SNP单倍型)来选择与GLS疾病抗性相关联的有利的抗性基因等位基因。例如,SNP单倍型可以包括本公开的表10中的GLS抗性标记中的2、3、4、5、6、7、8、9、10、11、12或13个的组合。SNP单倍型还可以包括本公开的表11中的标记中的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或39个的组合。
本领域技术人员会预期在本文公开的方法鉴定的染色体标记中的及其附近的标记基因座处可能存在另外的多态性位点,其中一个或多个多态性位点与该单倍型中的多态性位点中的一个或多个处的等位基因处于连锁不平衡(LD),并且因此可以用于标记辅助选择程序中以渗入目的基因等位基因或目的基因组片段。如果这些位点中的一个处的等位基因的存在倾向于预测同一染色体上其他位点处的等位基因存在,则认为不同多态性位点处的两个特定等位基因处于LD(Stevens,Mol.Diag.[分子诊断]4:309-17(1999))。该标记基因座可以位于疾病抗性性状QTL的5cM、2cM、或1 cM内(在基于单次减数分裂的遗传图谱上)。
等位基因频率(进而单倍型频率)可因种质库不同而不同。由于成熟度差异、杂种优势分组、地理分布等原因,种质库存在差异。因此,某些种质库中的SNP和其他多态性可能不具有信息性。
蛋白质及其变体和片段
本公开涵盖了PRR多肽。如本文所用,“PRR多肽”和“PRR蛋白”可互换地使用,是指具有GLS抗性活性的一种或多种多肽,并且与SEQ ID NO:41或SEQ ID NO:58的PRR多肽充分同一。考虑了多种PRR多肽。如本文所用的“充分相同”是指具有至少约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更大序列同一性的氨基酸序列。在一些实施例中,序列同一性针对多肽的全长序列。在本文上下文中与序列同一性百分比一起使用时,术语“约”意指相对于所列举的百分比+/-1.0个百分点。
本文所用的“重组蛋白”是指不再处于其天然环境中(例如处于体外或重组细菌或植物宿主细胞中)的蛋白质;从多核苷酸表达的蛋白质,该多核苷酸已从其天然版本进行编辑;或由相对于天然序列在不同基因组位置的多核苷酸表达的蛋白质。
如本文所用,“基本上不含细胞材料”是指包括具有小于约30%、20%、10%或5%(以干重计)的非靶蛋白(在本文中也称为“污染蛋白”)的蛋白制剂的多肽。
“片段”或“生物活性部分”包括多肽片段或多核苷酸片段,其包含分别与PRR多肽或多核苷酸充分同一的序列,并且当在植物中表达时表现出疾病抗性。
如本文所用,“变体”是指具有与亲本氨基酸序列具有至少约50%、55%、60%、65%、70%、75%、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更大同一性的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或多肽。
在一些实施例中,PRR多肽包含与SEQ ID NO:41或SEQ ID NO:58的氨基酸序列的全长或片段具有至少约40%、45%、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更高的同一性的氨基酸序列,其中当在植物中表达时该PRR多肽具有GLS抗性。
用于这样的操作的方法是本领域通常已知的。例如,可以通过DNA中的突变来制备PRR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变体。这也可以通过若干种诱变形式中的一种来完成,像例如位点特异性双链断裂技术,和/或定向进化。在一些方面,在该氨基酸序列中所编码的改变将基本上不影响该蛋白质的功能。这样的变体将具有所需活性。然而,应当理解,在一些情况下,可以通过对本公开的组合物使用这样的技术来改善PRR多肽赋予疾病抗性的能力。
核酸分子及其变体和片段
提供了包含编码PRR多肽或其生物活性部分的核酸序列的分离或重组的核酸分子,以及足以用作杂交探针以鉴定编码具有序列同源性区域的蛋白质的核酸分子的核酸分子。如本文所用,术语“核酸分子”是指DNA分子(例如,重组DNA、cDNA、基因组DNA、质粒DNA、线粒体DNA)和RNA分子(例如,mRNA)以及使用核苷酸类似物而产生的DNA或RNA的类似物。在一些实例中,核酸分子可以是单链的。在一些实例中,核酸分子可以是双链的。
本文所用的“分离的”核酸分子(例如,RNA或DNA)是指不再处于其天然环境中(例如处于体外)的核酸序列(例如,RNA或DNA)。本文所用的“重组的”核酸分子(例如,RNA或DNA)是指在重组细菌或植物宿主细胞中的核酸序列(例如,RNA或DNA);该核酸序列已从其天然序列进行编辑;或该核酸序列位于与天然序列不同的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分离的”或“重组的”核酸不含有在衍生该核酸的生物体基因组DNA中天然地位于该核酸侧接的序列(即,位于该核酸的5′和3′端的序列)(优选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出于本公开的目的,“分离的”或“重组的”当用于指核酸分子时排除分离的染色体。例如,在不同实施例中,编码PRR多肽的重组核酸分子可以含有小于约5kb、4kb、3kb、2kb、1kb、0.5kb或0.1kb的核酸序列,这些核酸序列天然地位于衍生出该核酸的细胞的基因组DNA中的核酸分子的侧翼。
在一些实施例中,与天然或基因组核酸序列相比,编码PRR多肽的分离的核酸分子在核酸序列中具有一个或多个变化。在一些实施例中,天然或基因组核酸序列的改变包括但不限于:由于遗传密码的简并性造成的核酸序列改变;与天然或基因组序列相比,由于氨基酸取代、插入、缺失和/或添加造成的核酸序列的改变;一个或多个内含子的去除;一个或多个上游或下游调节区的缺失;和与基因组核酸序列相关的5′和/或3′非翻译区的缺失。在一些实施例中,编码PRR多肽的核酸分子是非基因组序列。
考虑了编码PRR多肽或相关蛋白质的多种多核苷酸。当可操作地连接到合适的启动子、转录终止和/或聚腺苷酸化序列上时,这样的多核苷酸可用于在宿主细胞中生产PRR多肽。这样的多核苷酸还可用作用于分离编码PRR多肽或相关蛋白质的同源或基本上同源的多核苷酸的探针。
本文提供了编码PRR多肽的核酸分子。这样的多核苷酸可以具有SEQ ID NO:41或SEQ ID NO:58中所示的序列、及其变体、片段和互补序列。本文所用的“互补序列”是指与给定核酸序列充分互补的核酸序列,使得其可以与该给定核酸序列杂交从而形成稳定的双链体。反向互补序列是通过将序列中的每个A与T、T与A、C与G、G与C交换,并且然后将交换序列的5′至3′顺序颠倒而形成的互补序列,使得5’-ACCTGAG-3’的反向互补序列是5’-CTCAGGT-3’。本文所用的“多核苷酸序列变体”是指除遗传密码的简并性之外编码相同多肽的核酸序列。
在一些实例中,编码PRR多肽的核酸分子是非基因组核酸序列。如本文所用,“非基因组核酸序列”或“非基因组核酸分子”或“非基因组多核苷酸”是指与天然或基因组核酸序列相比,在该核酸序列上具有一个或多个改变的核酸分子。在一些实例中,天然或基因组核酸分子的改变包括但不限于:由于遗传密码的简并性造成的核酸序列改变;用于在植物中表达的核酸序列的优化;与天然或基因组序列相比,引入至少一个氨基酸取代、插入、缺失和/或添加的核酸序列的改变;去除与该基因组核酸序列相关的一个或多个内含子;插入一个或多个异源内含子;缺失与该基因组核酸序列相关的一个或多个上游或下游调节区;插入一个或多个异源上游或下游调节区;缺失与该基因组核酸序列相关的5′和/或3′非翻译区;插入异源5′和/或3′非翻译区;和聚腺苷酸化位点的修饰。在一些实例中,非基因组核酸分子是合成的核酸序列。
在一些实例中,编码本文公开的PRR多肽的核酸分子是具有如下核苷酸序列的非基因组多核苷酸,该核苷酸序列与SEQ ID NO:41或SEQ ID NO:58的核酸序列具有至少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更高的同一性,其中当在植物中表达时该PRR多肽具有GLS抗性活性。
在一些实例中,核酸分子编码PRR多肽变体,该变体包含相对于SEQ ID NO:41或SEQ ID NO:58的氨基酸序列的一个或多个氨基酸取代。
作为编码PRR多肽的这些核酸序列的片段的核酸分子也涵盖在本公开中。如本文所用,“片段”是指编码PRR多肽的核酸序列的一部分。核酸序列的片段可以编码PRR多肽的生物活性部分,或者它可以是可以使用下文公开的方法用作杂交探针或PCR引物的片段。作为编码PRR多肽的核酸序列的片段的核酸分子包含至少约150、1 80、210、240、270、300、330、360、400、450或500个连续核苷酸或高至存在于编码由本文公开方法鉴定的PRR多肽的全长核酸序列中的核苷酸数目,这取决于预期用途。本文所用的“连续核苷酸”是指彼此紧邻的核苷酸残基。核酸序列的片段将编码保留PRR多肽的生物活性并因此保留疾病抗性的蛋白质片段。本文所用的“保留疾病抗性”是指具有SE0 ID NO:41或SEQ ID NO:58中所示的全长PRR多肽的至少约10%、至少约30%、至少约50%、至少约70%、80%、90%、95%或更高的疾病抗性的多肽。
相对于参考序列(主题序列),“序列同一性百分比(%)”被确定为在比对序列并引入空位(如果需要)以实现最大百分比序列同一性后,并且不考虑作为序列同一性的一部分的任何氨基酸保守取代,候选序列(查询序列)中与参考序列中的相应氨基酸残基或核苷酸相同的氨基酸残基或核苷酸的百分比。用于确定序列同一性百分比目的而进行的比对能以各种方式实现,例如,使用公共可用的计算机软件,例如BLAST、BLAST-2。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确定用于比对序列的适当参数,包括在进行比较的序列的全长度上实现最大比对所需的任何算法。两个序列之间的同一性百分比是序列共有的相同位置的数目的函数(例如,查询序列的同一性百分比=查询序列和主题序列之间的相同位置的数目/查询序列的位置总数×100)。
在一些实例中,PRR多核苷酸编码包含与贯穿SEQ ID NO:41或SEQ ID NO:58的氨基酸序列的整个长度具有至少约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更高的同一性的氨基酸序列的PRR多肽。在一些实例中,PRR多核苷酸包含基因组序列,该基因组序列包括内含子、调节元件、和非翻译区。
本公开还提供了编码PRR多肽变体的核酸分子。编码PRR多肽的核酸序列的“变体”包括编码由本文公开的方法鉴定的PRR多肽但是由于遗传密码的简并性而存在保守差异的那些序列以及如上所述的充分同一的那些序列。可以通过使用熟知的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天然存在的等位基因变体,如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如下文概述的杂交技术。变体核酸序列还包括经合成衍生的核酸序列,这些核酸序列已经例如通过使用定点诱变而产生,但是仍然编码本文公开的PRR多肽。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进一步了解,可以通过核酸序列的突变引入变化,从而导致编码的PRR多肽的氨基酸序列的变化,而不改变蛋白质的生物活性。因此,变体核酸分子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产生:将一个或多个核苷酸取代、添加和/或缺失引入本文公开的相应的核酸序列中,这样使得将一个或多个氨基酸取代、添加或缺失引入所编码的蛋白质中。通过标准技术可以引入突变,如定点诱变和PCR介导的诱变。这样的变体核酸序列也被本公开所涵盖。
可替代地,可以通过沿编码序列的全部或部分随机引入突变(如通过饱和诱变)来制备变体核酸序列,并且可以筛选所得突变体赋予活性以鉴定保留活性的突变体的能力。在诱变之后,所编码的蛋白质可以进行重组表达,并且该蛋白质的活性可以使用标准的测定技术来确定。
本公开的多核苷酸及其片段任选用作各种重组和递归(recursive)重组反应的底物,除了例如Ausubel、Berger和Sambrook所述的标准克隆方法之外,即,以产生具有所需特性的另外的多肽同源物及其片段。各种这样的反应是已知的。用于产生本文列出的任何核酸的变体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将这样的多核苷酸与第二(或更多)多核苷酸递归重组,从而形成变体多核苷酸文库)也是本公开的实例,所产生的文库、包含这些文库的细胞和通过这样的方法产生的任何重组多核苷酸也是如此。另外,这样的方法任选地包括基于活性从这样的文库中选择变体多核苷酸,正如其中这样的递归重组在体外或体内进行。
各种多样性产生方案(包括核酸递归重组方案)是可获得的。这些程序可以单独和/或组合使用以产生核酸或核酸集合的一种或多种变体,以及所编码蛋白质的变体。单独地或整体地,这些程序提供了产生多样化核酸和核酸集合(包括例如核酸文库)的稳健且广泛适用的方式,这些方式可用于,例如,具有新的和/或改善的特征的核酸、蛋白质、途径、细胞和/或生物体的工程化或快速进化。
虽然为清除起见,在随后的讨论过程中作出了区分和分类,但是应当理解,这些技术通常不是相互排斥的。实际上,各种方法可以单独使用或组合、平行或串联使用,以便取得不同的序列变体。
本文所述的任何多样性产生程序的结果可以是一种或多种核酸的产生,其可以选择或筛选具有或赋予所需特性的核酸或编码具有或者赋予所需特性的蛋白质的核酸。通过本文的或技术人员以其他方式可用的一种或多种方法进行多样化之后,可以针对所需的活性或特性(例如,在所需的pH下的这样的活性等)选择所产生的任何核酸。这可以包括通过本领域任何测定来鉴定可以例如以自动化或可自动化形式检测的任何活性。各种相关(或甚至不相关)的特性可以由执业者酌情串联或平行评估。
本文公开的核苷酸序列也可用于从不同来源中分离相应的序列。以这种方式,可以使用如PCR、杂交等方法来鉴定这样的序列(基于其与由本文公开的方法鉴定的序列的序列同源性)。本公开涵盖基于与本文所示的全部序列或其片段的序列同一性选择的序列。这样的序列包括作为这些序列的直向同源物的序列。术语“直向同源物”是指衍生自共同祖先基因并且由于物种形成而在不同物种中发现的基因。当其核苷酸序列和/或其编码的蛋白序列共有如本文其他地方所定义的基本同一性时,在不同物种中发现的基因被认为是直向同源物。
在PCR方法中,可以设计寡核苷酸引物用于PCR反应,以从由任何目的生物体提取的cDNA或基因组DNA扩增相应的DNA序列。用于设计PCR引物以及PCR克隆的方法公开于以下文献中:Sambrook等人(1989)Molecular Cloning:A Laboratory Manual[分子克隆:实验室手册](第2版,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冷泉港实验室出版社],Plainview[普莱恩维尤],纽约),以下为“Sambrook”。还参见,Innis等人,编辑(1990)PCRProtocols:AGuide to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PCR方案:方法与应用指南](AcademicPress[学术出版社],纽约);Innis和Gelfand编辑(1995)PCR Strategies[PCR策略](Academic Press[学术出版社],纽约);以及Innis和Gelfand编辑(1999)PCR MethodsManual[PCR方法手册](Academic Press[学术出版社],纽约)。已知的PCR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使用成对引物、巢式引物、单特异性引物、简并引物、基因特异性引物、载体特异性引物、部分错配引物等的方法。
在杂交方法中,全部或部分核酸序列可用于筛选cDNA或基因组文库。用于构建这样的cDNA和基因组文库的方法公开于Sambrook和Russell,(2001),同上。所谓的杂交探针可以是基因组DNA片段、cDNA片段、RNA片段或其他寡核苷酸,并且可以用一个可检测基团(如32p或任何其他可检测的标记,如其他放射性同位素、荧光化合物、酶或酶辅因子)进行标记。用于杂交的探针可以通过标记基于本文公开的编码已知的多肽的核酸序列的合成的寡核苷酸来制备。可以另外使用简并引物,这些简并引物是基于在核酸序列或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中的保守核苷酸或氨基酸残基而设计的。探针典型地包含以下核酸序列的区域,该核酸序列的区域在严格条件下与编码多肽或其片段或变体的核酸序列的至少约12个、至少约25个、至少约50、75、100、125、150、175或200个连续核苷酸进行杂交。用于制备用于杂交的探针的方法和严格条件公开于Sambrook和Russell(2001),同上。
核苷酸构建体、表达盒和载体
与本文分离的和/或异源多核苷酸相关的术语“构建体”的使用并不旨在将本公开限制于包含DNA的构建体。多核苷酸构建体,特别是由核糖核苷酸构成的多核苷酸和寡核苷酸以及核糖核苷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组合也可用于本文公开的方法中。本文公开的分离的多核苷酸构建体、核酸和核苷酸序列另外涵盖了针对这样的构建体公开的每个序列的所有互补形式(例如,反向互补序列)。另外,本文公开的多核苷酸构建体和核苷酸序列可以涵盖适合于在用于转化本文公开的植物材料的方法中使用的任何这样的构建体、分子和序列。这样的构建体可以包括天然存在的分子和/或合成的类似物。本公开的核苷酸构建体、核酸和核苷酸序列还涵盖核苷酸构建体的所有形式,这些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单链形式、双链形式、发夹、茎环结构等。
本文公开的转化的生物体包括植物细胞、细菌、酵母、杆状病毒、原生动物、线虫和藻类。转化的生物体包含公开的序列(例如,作为包含本文公开的与GLS疾病抗性相关联的核苷酸序列的构建体、表达盒或载体的一部分)。
本公开的序列可以用于在目的生物体中表达的构建体。构建体可以包括5’和3’;与本文公开的PRR多肽的编码序列可操作地连接的调节序列。如本文所用,术语“可操作地连接”是指启动子和/或调节序列与第二序列之间的功能性连锁,其中该启动子和/或调节序列启动、介导和/或影响相应于该第二序列的DNA序列的转录。通常,可操作地连接意味着所连接的核酸序列是连续的,并且在必要时在相同阅读框中连接两个蛋白质编码区域。构建体可以另外含有待共转化进生物体的至少一个另外的基因。可替代地,可以在多个DNA构建体上提供一个或多个另外的基因。
提供的这样的DNA构建体具有用于插入本公开的多肽基因序列的多个限制性位点,该多肽基因序列将位于调节区的转录调节之下。DNA构建体可以另外包含选择性标记基因。
一般来说,DNA构建体在5′至3′的转录方向上将包括:转录和翻译起始区(例如,启动子)、实施例的DNA序列、以及在作为宿主的生物体中有功能的转录和翻译终止区(例如,终止区)。转录起始区域(例如,启动子)对于实施例的宿主生物体和/或序列,可以是天然的、类似的、外源的或异源的。此外,启动子或调节序列可以是天然序列,或可替代地,是合成序列。如本文所用,术语“外源”表示在引入启动子的天然生物体中没有发现启动子。如本文所用,关于序列的术语“异源”意指序列源于外来物种,或者,如果源于相同物种的话,则是通过蓄意人为干预从其在组合物和/或基因组基因座中的天然形式进行实质性修饰得到的序列。如本文所用,嵌合基因包含与转录起始区可操作地连接的编码序列,该转录起始区对于该编码序列是异源的。当该启动子是天然(native或natural)序列时,可操作地连接的序列的表达从野生型表达变化,这导致表型的改变。
在一些实施例中,DNA构建体包含编码实施例的PRR多肽的多核苷酸。在一些实施例中,DNA构建体包含多核苷酸,该多核苷酸编码包含实施例的PRR多肽的融合蛋白。
在一些实施例中,DNA构建体还可以包括转录增强子序列。如本文所用,术语“增强子”是指可以刺激启动子活性的DNA序列,并且可以是插入以增强启动子的水平或组织特异性的启动子的先天元件或异源元件。各种增强子包括例如在植物中具有基因表达增强特性的内含子(美国专利申请公开号2009/0144863)、泛素内含子(即,玉蜀黍泛素内含子1(参见,例如,NCBI序列S94464))、ω增强子或ω主要增强子(Gallie等人(1989)MolecularBiology of RVA[RNA的分子生物学],编辑:Cech(Liss公司,纽约)237-256和Gallie等人(1987)Gene[基因]60:217-25)、CaMV 35S增强子(参见,例如,Benfey等人(1990)EMBO J.[欧洲分子生物学学会杂志]9:1685-96),并且也可以使用美国专利号7,803,992的增强子。以上转录增强子的列表并不意指是限制性的。任何适当转录增强子都可用于实施例中。
终止区对于转录起始区可以是天然的,对于可操作地连接的目的DNA序列可以是天然的,对于植物宿主可以是天然的,或者可以衍生自另一种来源(即,对于启动子、目的序列、植物宿主或其任何组合是外源的或异源的)。
方便的终止区可获自根癌农杆菌(A.tumefaciens)的Ti质粒,如章鱼碱合酶和胭脂碱合酶终止区。还参见Guerineau等人(1991)Mol.Gen.Genet.[分子遗传学和普通遗传学]262:141-144;Proudfoot(1991)Cell[细胞]64:671-674;Sanfacon等人(1991)GenesDev.[基因与发育]5:141-149;Mogen等人(1990)Plant Cell[植物细胞]2:1261-1272;Munroe等人(1990)Gene[基因]91:151-158;Ballas等人(1989)Nucleic Acids Res.[核酸研究]17:7891-7903以及Joshi等人(1987)Nucleic Acids Res.[核酸研究]15:9627-9639。
适当时可以优化核酸以增加在宿主生物体中的表达。因此,在宿主生物体是植物的情况下,合成核酸可以使用植物偏好性密码子来合成以改善表达。有关宿主偏好性使用的讨论,参见,例如Campbell和Gowri(1990)Plant Physiol.[植物生理学]92:1-11。例如,虽然实施例的核酸序列在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物种中均可以表达,但是可以修饰序列,以考虑单子叶或双子叶植物的特定偏好和GC含量偏好,因为这些偏好已经表现出了差异(Murray等人(1989)Nucleic Acids Res.[核酸研究]17:477-498)。因而,特定氨基酸的植物偏好性可以衍生自植物的已知基因序列。
已知有另外的序列修饰能增强细胞宿主中的基因表达。这些包括消除以下序列:编码假聚腺苷酸化信号的序列、编码外显子-内含子剪接位点信号的序列、编码转座子样重复序列的序列和得到充分表征的、可能不利于基因表达的其他序列。可以将序列的GC含量调整至给定细胞宿主的平均水平,如通过参考在该宿主细胞中表达的已知基因而计算的。如本文所用,术语“宿主细胞”是指包含载体并支持表达载体的复制和/或表达的细胞。宿主细胞可以是原核细胞如大肠杆菌,或真核细胞如酵母、昆虫、两栖类或哺乳动物细胞、或单子叶或双子叶植物细胞。单子叶宿主细胞的实例是玉蜀黍宿主细胞。当可能时,对序列进行修饰以避免出现预测的发夹二级mRNA结构。
在制备表达盒时,可以操作各种DNA片段,以提供处于适当方向以及合适时,处于适当阅读框中的DNA序列。为此,可采用衔接子(adapter)或接头以连接DNA片段,或可以涉及其他操作以提供方便的限制性位点、去除多余的DNA、去除限制性位点等。出于这个目的,可以涉及体外诱变、引物修复、限制性酶切(restriction)、退火、再取代(例如转换和颠换)。
许多启动子可用于实施这些实施例。可基于所需结果,选择启动子。核酸可与组成型、组织偏好性、诱导型或其他启动子组合用于在宿主生物体中的表达。
植物转化
这些实施例的方法涉及将多肽或多核苷酸引入植物。如本文所用,“引入”意指将该多核苷酸或多肽呈送给该植物,以这样的方式使得该序列进入该植物细胞的内部。这些实施例的方法不取决于用于将一个或多个多核苷酸或一个或多个多肽引入植物中的特定方法,只要该多核苷酸或多肽进入该植物的至少一个细胞的内部即可。将一种或多种多核苷酸或一种或多种多肽引入植物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稳定转化法、瞬时转化法和病毒介导法。
如本文所用,“稳定转化”意指引入植物中的核苷酸构建体整合到该植物的基因组中,并且能够被其子代遗传。如本文所用,“瞬时转化”意指将多核苷酸引入该植物中并且不整合到该植物的基因组中,或者将多肽引入植物中。如本文所用,“植物”是指整株植物、植物器官(例如叶、茎、根等)、种子、植物细胞、繁殖体、及其胚胎和子代。植物细胞可以是分化的或未分化的(例如愈伤组织、悬浮培养细胞、原生质体、叶子细胞、根细胞、韧皮部细胞和花粉)。
转化方案以及将核苷酸序列引入植物中的方案,可根据要靶向转化的植物或者植物细胞的类型(即单子叶植物或者双子叶植物)而变化。将核苷酸序列引入到植物细胞中并随后插入到植物基因组中的合适方法包括显微注射(Crossway等人(1986)Biotechniques[生物技术]4:320-334)、电穿孔(Riggs等人(1986)Proc.Natl.Acad.Sci.USA[美国科学院院报]83:5602-5606)、农杆菌介导的转化(美国专利号5,563,055和5,981,840)、直接基因转移(Paszkowski等人(1984)EMBO J[欧洲分子生物学学会杂志]3:2717-2722)以及弹道粒子加速(参见,例如美国专利号4,945,050;5,879,918;5,886,244和5,932,782;Tomes等人(1995)在Plant Cell,Tissue,and Organ Culture:Fundamental Methods[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培养:基本方法]中,Gamborg和Phillips编辑(Springer-Verlag,Berlin[德国柏林施普林格出版公司]);和McCabe等人(1988)Biotechnology[生物技术]6:923-926);以及Lecl转化法(WO 00/28058)。对于马铃薯转化,参见Tu等人(1998)Plant MolecularBiology[植物分子生物学]37:829-838和Chong等人(2000)Transgenic Research[转基因研究]9:71-78。可以在以下文献中找到另外的转化方法:Weissinger等人(1988)Ann.Rev.Genet.[遗传学年鉴]22:421-477;Sanford等人(1987)Particulate Science andTechnology[微粒科学与技术]5:27-37(洋葱);Christou等人(1988)Plant Physiol.[植物生理学]87:671-674(大豆);McCabe等人(1988)Bio/Technology[生物/技术]6:923-926(大豆);Finer和McMullen(1991)In Vitro Cell Dev.Biol.[体外细胞和发育生物学]27P:175-182(大豆);Singh等人(1998)Theor.APPl.Genet.[理论与应用遗传学]96:319-324(大豆);Datta等人(1990)Biotechnology[生物技术]8:736-740(水稻);Klein等人(1988)Proc.Natl.Acad.Sci.USA[美国科学院院报]85:4305-4309(玉蜀黍);Klein等人(1988)Biotechnology[生物技术]6:559-563(玉蜀黍);美国专利号5,240,855;5,322,783和5,324,646;Klein等人(1988)Plant Physiol.[植物生理学]91:440-444(玉蜀黍);Fromm等人(1990)Biotechnology[生物技术]8:833-839(玉蜀黍);Hooykaas-Van Slogteren等人(1984)Nature[自然](伦敦)311:763-764;美国专利号5,736,369(谷类);Bytebier等人(1987)Proc.Natl.Acad.Sci.USA[美国科学院院报]84:5345-5349(百合科(Liliaceae));De Wet等人(1985)The Experimental Manipulation of Ovule Tissues[胚珠组织的实验操作],Chapman等人编辑(LOngman[朗文出版社],纽约),第197-209页(花粉);Kaeppler等人(1990)Plant Cell Reports[植物细胞报告]9:415-418和Kaeppler等人(1992)Theor.Appl.Genet.[理论与应用遗传学]84:560-566(晶须介导的转化);D′Halluin等人(1992)Plant Cell[植物细胞]4:1495-1505(电穿孔);Li等人(1993)Plant Cell Reports[植物细胞报告]12:250-255以及Christou和Ford(1995)Annals of Botany[植物学年报]75:407-413(水稻);O sjoda等人(1996)Nature Biotechnology[自然生物技术]14:745-750(经由根癌农杆菌的玉蜀黍)。
将基因组编辑技术引入植物的方法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使用基因组编辑技术将编码PRR多肽的多核苷酸引入植物的基因组中。例如,可以通过使用双链断裂技术(如TALEN、大范围核酸酶、锌指核酸酶、CRISPR-Cas等)将所鉴定的多核苷酸引入植物基因组中需要的位置上。例如,为了位点特异性插入的目的,可以使用CRISPR-Cas系统将PRR基因引入基因组中需要的位置上。植物基因组中需要的位置可以是任何对于插入来说需要的靶位点,如适于育种的基因组区域,或者可以是位于具有现有的目的性状的基因组窗口中的靶位点。现有的目的性状可能是内源性状或先前引入的性状。因此,例如,PRR基因可以通过在其天然位点进行基因编辑来改变,以编码具有SEQ ID NO:41或SEQ ID NO:58中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的PRR多肽。可替代地或另外地,可以通过基因组编辑在不同的基因组位置引入PRR基因。例如,可以在除02号染色体以外或除02号染色体220和255cM之间的区间以外的基因组基因座处插入编码多肽的核苷酸构建体,该多肽与SEQ ID NO:58具有至少50%、至少75%、至少80%、至少85%、至少90%、至少95%、至少96%、至少97%、至少98%、至少99%或100%氨基酸序列同一性。在另一实例中,可以在除04号染色体以外或除04号染色体90和115cM之间的区间以外的基因组基因座处插入编码多肽的核苷酸构建体,该多肽与SEQ ID NO:41具有至少50%、至少75%、至少80%、至少85%、至少90%、至少95%、至少96%、至少97%、至少98%、至少99%或100%氨基酸序列同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已在基因组中鉴定GLS抗性PRR基因等位基因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基因组编辑技术来改变或修饰的多核苷酸序列。可以引入所需的PRR基因等位基因多核苷酸中的位点特异性修饰包括使用用于引入位点特异性修饰的任何方法产生的修饰,该方法包括但不限于通过使用基因修复寡核苷酸(例如美国公开2013/0019349),或通过使用双链断裂技术,如TALEN、大范围核酸酶、锌指核酸酶、CRISPR-Cas等。这样的技术可用于通过在引入的多核苷酸内的核苷酸的插入、缺失或取代来修饰先前引入的多核苷酸。可替代地,可以使用双链断裂技术向引入的多核苷酸中添加另外的核苷酸序列。可以添加的另外的序列包括另外的表达元件(如增强子序列和启动子序列)。在另一实施例中,基因组编辑技术可用于在植物的基因组内将另外的疾病抗性蛋白定位在PRR多核苷酸组合物附近,以产生疾病抗性蛋白的分子堆叠物。
“改变的靶位点”、“改变的靶序列”、“修饰的靶位点”和“修饰的靶序列”在本文中可互换地使用,并且意指如本文公开的靶序列,当与未改变的靶序列相比时,该靶序列包含至少一个改变。此类“改变”包括,例如:(i)至少一个核苷酸的替代、(ii)至少一个核苷酸的缺失、(iii)至少一个核苷酸的插入、或(iv)(i)-(iii)的任何组合。
实例
提供下列实例以说明但不限制所要求保护的主题。应当理解,本文所述实例和实施例仅用于说明目的,并且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在不脱离本公开精神或所附权利要求范围的情况下可改变多种试剂或参数。
实例1.QTL定位
由真菌病原体玉米灰斑病菌(Cercospora zeae-maydis)引起的灰叶斑病(GLS)是破坏性的玉蜀黍叶面病害,会导致持续且显著的产量损失。(Wiebold等人2020)。为了鉴定可以赋予GLS抗性的天然玉蜀黍基因,通过将GLS抗性品系近交系A与易感近交系杂交来产生定位群体,如WO 2018013323中所述。将植物材料与易感近交系回交以产生定位群体。在单独的项目中,通过在抗性近交系(近交系B)和易感近交系(近交系C)之间产生F1来产生定位群体。首先筛选第一代回交(BC1)植物以确定指示主要显性QTL的表型分离。在V10和V15生长阶段之间,将植物用高粱种子运载体上的玉米灰斑病菌孢子接种3-4次。开花后4-6周,使用基于受玉米灰斑病菌引起的病变影响的叶面积的GLS严重程度视觉评分(GLFSPT)进行评分。根据1-9的等级确定严重程度,其中9表示抗性最高,并且1表示易感性最高。1-3的评分被认为具有易感性,4-6之间的评分为中间值,并且评分7-9被归类为具有抗性。使用SNP标记对单个植物进行基因分型,以进行标记性状关联分析。使用Kruskal-Wallis方法用 软件包(版本10.3.3)分析定位数据,以比较数值变量和类别变量。来自近交系A来源(近交系A表2)的初始QTL定位将GLS抗性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TL)置于Chr04上的94.78与113.94cM之间,在111.72cM处存在峰相关性(PHM586-1 0)。来自近交系B来源(近交系B表1)的初始QTL定位将QTL置于Chr02上的220.4与252.78之间,在252.78处存在峰相关性(PHM2363-23)。表1提供了代表给定遗传和物理位置处的基因型与近交系A中的灰叶斑病表型的相关性的p值。遗传位置基于内部专有的B73玉蜀黍品系基因图谱,并且物理基因组位置基于已公开的B73玉蜀黍品系基因组序列(版本2)。参见Schnable等人(2009)Science[科学]326(5956):1112-5。表2提供了代表给定遗传位置处的基因型与近交系B中的灰叶斑病表型的相关性的p值。
表1
表2
实例2.QTL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鉴定
为了精细定位抗性基因,近交系A分离材料进一步与易感亲本回交,产生BC2、BC3或BC4分离群体,筛选该区域的重组事件,并使用先前描述的方法表征这些植物。使用56KSNP的组合以及外显子组捕获数据,产生了另外的SNP标记用于精细定位。
对选择的近交系A中的重组事件进行表型分析的结果示于表3-5中。p值代表给定遗传位置的基因型与GLS表型的相关性。遗传位置基于Corteva B73基因组(版本2)。基因型和表型之间的峰值相关性发生在Chr04上的111.49-111.74cM处并且相关联标记以粗体显示。表3-5中列出的侧接标记用星号(*)表示。表3显示了基于2016年实验结果,近交系A GLSQTL的4号染色体的标记性状分析。表4显示了基于2017年完成的第一次实验,近交系A的4号染色体GLS QTL的标记性状分析。表5显示了基于2017年的第二次实验,近交系A的4号染色体GLS QTL的标记性状分析。
表3
表4
表5
/>
为了精细定位包含来自近交系B的抗性基因的区域,将选择的重组个体与易感亲本(近交系C)进一步回交,然后进行关键重组个体的自交,以产生含有新重组事件的另外的群体,用QTL区域内开发的标记将这些群体进行表型和基因型表征,以进一步精细定位该区域。使用56K SNP的组合以及来自近交系B和近交系C的另外的基因组序列数据,产生了另外的SNP标记用于精细定位。
对选择的近交系B中的重组事件进行表型分析的结果示于表6-9中。呈现的p值代表给定遗传位置的基因型与GLS表型的相关性。遗传位置基于Corteva B73基因组(版本2)。基因型和表型之间的峰相关性发生在Chr02上的240.31cM处并且该标记InbB_C2_GLS_80以粗体显示。表6中列出的侧接标记用星号(*)表示。表6提供了2019年Chr02近交系B GLS QTL的标记性状分析。表7提供了2020年Chr02近交系B GLS QTL的标记性状分析。表8和表9分别提供了2019年和2020年杂交数据中Chr02近交系B GLS QTL的标记性状分析。
表6
表7
表8
表9
为了获得定位区间内的候选基因,针对近交系A和近交系B产生了完整的全基因组序列。来自NIL的RNAseq读数用于细化Chr04区域的基因模型,来自近交系B的RNAseq读数用于细化Chr02区域的基因模型。根据FGENESH基因模型预测,近交系A Chr04区域有7个模式识别受体(PRR)基因,近交系B Chr02区域有2个PRR基因。这些是这些区间内唯一几个在宿主防御病原体中具有已知作用的基因。由于Chr04精细定位区间的物理大小较大,但遗传大小较小,进一步的精细定位将需要筛选数千种植物,但不能保证成功,因此在使用专有的生物信息学鉴定方法后测试基因,而不是试图经由重组鉴定引起效应的特定基因。表10显示了近交系B的GLS抗性标记的SNP和位置。表11显示了近交系A的GLS抗性标记的SNP和位置。
表10
表11
实例4.PRR(PRR03和PRR01)候选基因的转基因验证
测试了来自近交系A区间的所有7个PRR基因和来自近交系B的PRR01基因在易感背景中的功效。PRR03的转基因构建体含有天然启动子(1500bp)(SEQ ID NO:39)、天然编码序列(3903bp)(SEQ ID NO:40)和天然玉蜀黍终止子(473bp)(SEQ ID NO:61)。来自近交系A的PRR03(编码SEQ ID NO:41的SEQ ID NO:40)显示了用T1分离种子的田间功效,在灰叶斑病等级上的效应大小为2.2-2.4。表12显示了该PRR03构建体提供的增强的灰叶斑病抗性(值越大表明抗性越好)。
表12
等位基因状态 GLS的平均值
半合子 6.0
纯合 6.8
4.6
来自近交系B的PRR01的转基因构建体含有天然启动子(2000bp)(SEQ ID NO:55)、天然编码序列(7418bp)(SEQ ID NO:56)和天然终止子(1000bp)(SEQ ID NO:57)。来自近交系B的PRR01(编码SEQ ID NO:58的SEQ ID NO:56)显示了在2020年使用T1分离种子的温室测定功效,在GLS等级上的效应大小为6.1。表1 3显示了该PRR01构建体提供的增强的灰叶斑病抗性(值越大表明抗性越好)。
表13
等位基因状态 平均GLS
纯合子 7.9
1.8

Claims (23)

1.一种鉴定包含与增加的灰叶斑病抗性相关联的一个或多个标记等位基因的植物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a.从植物、种子、组织或其种质中获得核酸样品;
b.对所述样品进行与增加的灰叶斑病抗性相关联的标记等位基因序列的筛选,其中所述标记等位基因包含在SEQ ID NO:42的位置56处的“A”;在SEQ ID NO:43的位置55处的“C”;在SEQ ID NO:44的位置51处的“A”;在SEQ ID NO:45的位置62处的“T”;在SEQ ID NO:46的位置201处的“C”;在SEQ ID NO:47的位置61处的“G”;在SEQ ID NO:48的位置61处的“T”;在SEQ ID NO:49的位置118处的“C”;在SEQ ID NO:50的位置125处的“G”;在SEQ IDNO:51的位置143处的“G”;在SEQ ID NO:52的位置244处的“T”;在SEQ ID NO:53的位置172处的“C”或“G”;在SEQ ID NO:53的位置55处的“A”;在SEQ ID NO:19的位置51处的“C”;在SEQ ID NO:20的位置51处的“C”;在SEQ ID NO:21的位置201处的“C”;在SEQ ID NO:22的位置200处的“G”;在SEQ ID NO:23的位置200处的“C”;在SEQ ID NO:25的位置200处的“G”;在SEQ ID NO:26的位置51处的“C”;在SEQ ID NO:27的位置201处的“C”;在SEQ ID NO:28的位置201处的“C”;在SEQ ID NO:29的位置201处的“C”;在SEQ ID NO:30的位置51处的“C”;在SEQ ID NO:31的位置201处的“T”;在SEQ ID NO:32的位置201处的“C”;在SEQ ID NO:33的位置201处的“T”;在SEQ ID NO:34的位置201处的“G”;在SEQ ID NO:35的位置201处的“T”;在SEQ ID NO:36的位置201处的“C”;在SEQ ID NO:37的位置201处的“C”;在SEQ ID NO:1的位置244处的“T”;在SEQ ID NO:2的位置243处的“T”;在SEQ ID NO:3的位置51处的“T”;在SEQ ID NO:4的位置51处的“C”;在SEQ ID NO:5的位置51处的“G”;在SEQ ID NO:6的位置51处的“C”;在SEQ ID NO:7的位置51处的“C”;在SEQ ID NO:14的位置51处的“A”;在SEQ IDNO:15的位置51处的“A”;在SEQ ID NO:16的位置51处的“A”;在SEQ ID NO:17的位置51处的“T”;在SEQ ID NO:18的位置51处的“A”;在SEQ ID NO:8的位置61处的“T”;在SEQ ID NO:9的位置51处的“C”;在SEQ ID NO:10的位置51处的“A”;在SEQ ID NO:11的位置114处的“T”;在SEQ ID NO:12的位置107处的“C”;在SEQ ID NO:13的位置121处的“C”;在SEQ ID NO:59的位置1 50处的“A”;以及在SEQ ID NO:60的位置121处的“G”;其中所述标记等位基因的存在与增加的灰叶斑病抗性相关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a.从群体中的一个或多个植物、种子、组织或种质中获得核酸样品;
b.如权利要求1所述筛选每个样品;以及
c.选择具有与增加的灰叶斑病抗性相关联的标记等位基因序列的植物、种子、组织或种质中的一个或多个。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a.从一种或多种植物、种子、组织或种质中获得核酸样品,每个样品代表多个植物、种子、组织或种质;
b.如权利要求1所述筛选每个样品;以及
c.选择一种或多种的多个植物、种子、组织或种质,其中每种所选择的多个植物、种子、组织或种质的代表性样品具有与增加的灰叶斑病抗性相关联的所述标记等位基因序列。
4.一种鉴定包含与增加的灰叶斑病抗性相关联的定性性状基因座(QTL)的植物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a.从植物中获得包含核酸的样品;
b.对所述样品进行以下中的任一个的筛选:
i.多核苷酸,所述多核苷酸编码具有SEQ ID NO:41或SEQ ID NO:58中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的多肽;
ii.多核苷酸,所述多核苷酸包含与SEQ ID NO:40或SEQ ID NO:56具有至少90%核苷酸序列同一性的序列;或者
iii.(i)或(ii)的5cM内的一个或多个标记等位基因,所述一个或多个标记等位基因与(i)或(ii)连锁并相关联;以及
c.检测所述样品中的(i)、(ii)或(iii)中的任一个,并且从而鉴定所述植物为具有与增加的灰叶斑病抗性相关联的QTL。
5.一种增加植物材料中的灰叶斑病抗性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将异源核酸序列引入所述植物材料的基因组中或者在所述植物材料中表达所述异源核酸序列,其中所述异源核酸序列(i)包含与SEQ ID NO:40或SEQ ID NO:56具有至少90%核苷酸序列同一性的序列或者(ii)具有至少95%编码包含SEQ ID NO:41或SEQ ID NO:58的多肽;其中与不表达所述异源多核苷酸的对照植物相比,表达所述异源多核苷酸的植物对所述植物中的灰叶斑病具有增加的抗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异源多核苷酸进一步包含异源启动子。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获得衍生自表达所述异源多核苷酸的植物材料的子代植物,其中所述子代植物在其基因组中包含所述异源多核苷酸,并且当与不表达所述异源多核苷酸的对照植物相比时表现出增加的灰叶斑病抗性。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通过基因编辑或转基因修饰改变所述植物材料的基因组以包含所述异源核酸序列。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植物是单子叶植物。
10.一种产生PRR基因的变体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基因改组编码以下的一个或多个核苷酸序列:SEQ ID NO:41或SEQ ID NO:58的一个或多个片段、与SEQ ID NO:41或SEQ ID NO:58中的任一个具有至少90%同一性的蛋白质、或其片段,以产生所述PRR基因的变体;以及
b.对所述变体进行灰叶斑病抗性的测试。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a.将重组构建体引入可再生植物细胞,所述重组构建体包含通过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产生的所述PRR基因的变体;
b.在步骤(a)之后,由所述可再生植物细胞再生转基因植物,其中所述转基因植物在其基因组中包含重组DNA构建体;以及
c.选择(b)的转基因植物,其中所述转基因植物包含所述重组DNA构建体并且与不包含所述重组DNA构建体的对照植物相比表现出对灰叶斑病增加的抗性。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植物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拟南芥、玉蜀黍、大豆、向日葵、高粱、低芥酸菜籽、小麦、苜蓿、棉花、水稻、大麦、粟、甘蔗和柳枝稷。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植物是单子叶植物。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单子叶植物是玉蜀黍。
15.一种鉴定所述PRR基因的等位基因变体的方法,其中所述等位基因变体与增加的对灰叶斑病的耐受性相关联,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获得植物群体,其中所述植物表现出不同水平的灰叶斑病抗性;
b.评估针对编码包含SEQ ID NO:41或SEQ ID NO:58的蛋白质的多核苷酸序列的等位基因变异,或在调节编码所述蛋白质的多核苷酸表达的基因组区域中的等位基因变异;
c.将等位基因变异与灰叶斑病抗性变异相关联;以及
d.鉴定与增加的灰叶斑病抗性相关联的等位基因变异。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检测与增加的灰叶斑病抗性相关联的所述等位基因变体,如果检测到所述等位基因变体,则选择植物。
17.一种引入PRR基因的等位基因变体的方法,其中所述等位基因变体与增加的灰叶斑病抗性相关联,所述方法包括在内源PRR基因中引入突变,使得所述等位基因变体包含编码SEQ ID NO:41或SEQ ID NO:58的多核苷酸序列。
18.一种重组DNA构建体,所述重组DNA构建体包含与至少一个异源调节序列可操作地连接的多核苷酸,其中所述多核苷酸包含编码SEQ ID NO:41或SEQ ID NO:58的核酸序列。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重组DNA构建体,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异源调节序列包含在植物细胞中有功能的启动子。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重组DNA构建体,其中所述多核苷酸包含与SEQ ID NO:40或SEQ ID NO:56中的任一个具有至少95%核苷酸序列同一性的序列。
21.一种转基因植物或转基因植物细胞,其包含如权利要求18-20中任一项所述的重组DNA构建体。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转基因植物或转基因植物细胞,其中所述植物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拟南芥、玉蜀黍、大豆、向日葵、高粱、低芥酸菜籽、小麦、苜蓿、棉花、水稻、大麦、粟、甘蔗和柳枝稷。
23.一种由如权利要求21或权利要求22所述的转基因植物产生的转基因种子。
CN202280054858.9A 2020-08-18 2022-08-16 用于灰叶斑病抗性的组合物和方法 Pending CN11799898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063067090P 2020-08-18 2020-08-18
US202163154960P 2021-03-01 2021-03-01
PCT/US2021/046227 WO2022040134A1 (en) 2020-08-18 2021-08-17 Multiple disease resistance genes and genomic stacks thereof
USPCT/US2021/046227 2021-08-17
PCT/US2022/074995 WO2023023499A1 (en) 2020-08-18 2022-08-16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gray leaf spot resistance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998982A true CN117998982A (zh) 2024-05-07

Family

ID=77726530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57080.2A Pending CN116134143A (zh) 2020-08-18 2021-08-17 多种抗病基因及其基因组堆叠件
CN202280054862.5A Pending CN117812999A (zh) 2020-08-18 2022-06-08 鉴定、选择和产生炭疽茎腐病抗性作物的方法
CN202280054858.9A Pending CN117998982A (zh) 2020-08-18 2022-08-16 用于灰叶斑病抗性的组合物和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57080.2A Pending CN116134143A (zh) 2020-08-18 2021-08-17 多种抗病基因及其基因组堆叠件
CN202280054862.5A Pending CN117812999A (zh) 2020-08-18 2022-06-08 鉴定、选择和产生炭疽茎腐病抗性作物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2) US20220056470A1 (zh)
EP (1) EP4200425A1 (zh)
CN (3) CN116134143A (zh)
BR (1) BR112023002885A2 (zh)
CA (3) CA3186862A1 (zh)
MX (1) MX2023001762A (zh)
WO (3) WO202204013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62967A (en) 1994-01-26 2000-12-19 Pioneer Hi-Bred International, Inc. Positional cloning of soybean cyst nematode resistance genes
WO2006017841A2 (en) 2004-08-06 2006-02-16 Pioneer Hi-Bred International Inc. Genetic loci associated with fusarium solani tolerance in soybean
US8367899B2 (en) * 2007-12-31 2013-02-05 E I Du Pont De Neumours And Company Gray leaf spot tolerant maize and methods of production
CA3060736C (en) 2010-11-05 2022-11-01 Agrigenetics, Inc. Soybean marker barc 010889 01691 linked to soybean cyst nematode resistatance
CA2831144A1 (en) 2011-03-23 2012-09-27 Pioneer Hi-Bred International, Inc. Methods for producing a complex transgenic trait locus
WO2013025773A2 (en) 2011-08-16 2013-02-21 Pioneer Hi-Bred International, Inc. Molecular markers associated with soybean root-knot nematode tolerance and methods of their use
EP4289948A3 (en) 2012-05-25 2024-04-17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for rna-directed target dna modification and for rna-directed modulation of transcription
US20130337442A1 (en) 2012-06-15 2013-12-19 Pioneer Hi-Bred International, Inc. Genetic loci associated with soybean cyst nematode resistance and methods of use
CN103805595A (zh) * 2012-11-13 2014-05-21 南京大学 高通量克隆植物抗病基因的方法
US20140189896A1 (en) 2012-12-12 2014-07-03 Feng Zhang Crispr-cas component systems, 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for sequence manipulation
US9493843B2 (en) 2012-12-20 2016-11-15 Pioneer Hi-Bred International, Inc. Genetic loci associated with Phytophthora tolerance in soybean and methods of use
US20140178866A1 (en) 2012-12-21 2014-06-26 Pioneer Hi-Bred International, Inc. Genetic loci associated with soybean cyst nematode resistance and methods of use
US9464330B2 (en) 2012-12-21 2016-10-11 Pioneer Hi-Bred International, Inc. Genetic loci associated with soybean cyst nematode resistance and methods of use
CA2845444C (en) 2013-03-12 2023-08-29 Dow Agrosciences Llc Soybean markers linked to phytophthora resistance
BR112015023134B1 (pt) 2013-03-15 2023-10-17 Pioneer Hi-Bred International, Inc Método para identificar uma planta de soja ou um germoplasma de soja que exibe resistência aprimorada à mancha foliar olho-de-rã
CA2922089C (en) 2013-08-22 2022-07-05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Plant genome modification using guide rna/cas endonuclease systems and methods of use
WO2016007347A1 (en) 2014-07-11 2016-01-14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producing plants resistant to glyphosate herbicide
US10513711B2 (en) 2014-08-13 2019-12-24 Dupont Us Holding, Llc Genetic targeting in non-conventional yeast using an RNA-guided endonuclease
EP3191595B1 (en) 2014-09-12 2019-12-25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Generation of site-specific-integration sites for complex trait loci in corn and soybean, and methods of use
CA2966731C (en) 2014-11-06 2023-01-31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Peptide-mediated delivery of rna-guided endonuclease into cells
CA2987333A1 (en) 2015-06-03 2016-12-08 Dow Agrosciences Llc Genetic locus associated with phytophthora root and stem rot in soybean
US20160355840A1 (en) * 2015-06-03 2016-12-08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Methods of identifying and selecting maize plants with resistance to anthracnose stalk rot
US9894857B2 (en) 2015-07-31 2018-02-20 Pioneer Hi-Bred International, Inc. Loci associated with charcoal rot drought complex tolerance in soybean
WO2017079026A1 (en) 2015-11-06 2017-05-11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Generation of complex trait loci in soybean and methods of use
US11319599B2 (en) 2015-12-18 2022-05-03 Pioneer Hi-Bred International, Inc. Genetic loci associated with reproductive growth phenotypes in soybean and methods of use
CA3004914A1 (en) 2016-02-05 2017-08-10 Pioneer Hi-Bred International, Inc. Genetic loci associated with brown stem rot resistance in soybean and methods of use
EP3525578A1 (en) * 2016-10-13 2019-08-21 Pioneer Hi-Bred International, Inc. Generating northern leaf blight resistant maize
BR112020001844A2 (pt) 2017-09-14 2020-10-06 Pioneer Hi-Bred International, Inc. método para reduzir altura de planta, método para identificar um alelo de br1 ou um alelo dw5 em uma população de plantas, planta semianã, planta de sorgo semianã, construção de dna recombinante, célula vegetal, sequência de rna-guia planta, semente, planta de sorgo semianã modificada, planta de sorgo anã, planta de maís mutante, método para reduzir altura de planta, planta de sorgo, população de plantas de sorgo, método para reduzir a frequência de reversão de um alelo anão 3 (dw3) em uma planta de sorgo em um fenótipo alto, planta de arroz, método de seleção assistida por marcador de uma planta
CA3078845A1 (en) * 2017-10-09 2019-04-18 Pioneer Hi-Bred International, Inc. Type i-e crispr-cas systems for eukaryotic genome editing
BR112020024837A2 (pt) 2018-06-06 2021-03-02 Pioneer Hi-Bred International, Inc. métodos de identificação, seleção e produção de safras resistentes à ferrugem polissora
US20220073890A1 (en) 2018-12-14 2022-03-10 Pioneer Hi-Bred International, Inc. Novel crispr-cas systems for genome editing
CN111197056B (zh) * 2020-01-09 2022-07-22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棉花基因叠加目标系的建立及其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200425A1 (en) 2023-06-28
WO2023023499A1 (en) 2023-02-23
CA3228155A1 (en) 2023-02-23
BR112023002885A2 (pt) 2023-03-21
MX2023001762A (es) 2023-02-22
US20220056470A1 (en) 2022-02-24
CN117812999A (zh) 2024-04-02
CA3186862A1 (en) 2022-02-24
US20230295650A1 (en) 2023-09-21
CN116134143A (zh) 2023-05-16
WO2022040134A1 (en) 2022-02-24
WO2023023419A1 (en) 2023-02-23
CA3228149A1 (en) 2023-0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351679B (zh) 鉴定、选择和产生南方玉米锈病抗性作物的方法
BR112020025031A2 (pt) molécula que tem utilidade pesticida, composições e processos relacionados à mesma
US20210040569A1 (en) Methods of identifying, selecting, and producing disease resistant crops
WO2021143587A1 (en) Methods of identifying, selecting, and producing disease resistant crops
AU2019246847A1 (en) Qtls associated with and methods for identifying whole plant field resistance to sclerotinia
CN111988988A (zh) 鉴定、选择和产生抗白叶枯病水稻的方法
US11473101B2 (en) Methods of identifying, selecting, and producing southern corn rust resistant crops
WO2022218158A1 (en) Plant pathogen effector and disease resistance gene identification,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of use
US20220282338A1 (en) Methods of identifying, selecting, and producing anthracnose stalk rot resistant crops
CA2922841C (en) Molecular markers for blackleg resistance gene rlm4 in brassica napus, and methods of using the same
CN113631722B (zh) 鉴定、选择和生产南方玉米锈病抗性作物的方法
CN117998982A (zh) 用于灰叶斑病抗性的组合物和方法
US11661609B2 (en) Methods of identifying, selecting, and producing disease resistant crops
US20230151382A1 (en) Plant pathogen effector and disease resistance gene identification,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of use
US20210222189A1 (en) Methods of identifying, selecting, and producing southern corn rust resistant crop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