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962710A - 载具及其带引导机构 - Google Patents

载具及其带引导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962710A
CN117962710A CN202311159989.6A CN202311159989A CN117962710A CN 117962710 A CN117962710 A CN 117962710A CN 202311159989 A CN202311159989 A CN 202311159989A CN 117962710 A CN117962710 A CN 1179627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rier
strap
bracket
vehicle seat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15998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征文
陈英忠
朱万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jia Internation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ujia Internation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jia Internation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Jujia Internation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9627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96271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1/00Housing animals; Equipment therefor
    • A01K1/02Pigsties; Dog-kennels; Rabbit-hutches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2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for children
    • B60N2/28Seats readily mountable on, and dismountable from, existing seats or other parts of the vehicle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DFURNITURE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ILDREN
    • A47D13/00Other nursery furniture
    • A47D13/02Baby-carriers; Carry-co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Zoology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Child & Adolescent Psychology (AREA)
  • Automotive Seat Belt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载具。所述载具包括:箱体,具有底部及连接所述底部的周壁,所述底部与所述周壁限定一容置空间;支架装置,支撑所述箱体,所述支架装置包括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结合于所述箱体并环绕设置在所述箱体的周壁;以及带组件,所述带组件包括带体,所述带体能分离地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架。本公开还提供一种带引导机构。

Description

载具及其带引导机构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载具,特别是一种适用于汽车座椅上的载具。
背景技术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照顾者使用可供儿童或宠物乘坐的载具来减轻外出时的负担。然而,当移动距离长而需要以车辆配合进行运送时,现有的手提式载具可能因无法稳定地固定于车辆中,导致载具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倾斜、甚至掉落,从而存在使用上的安全性风险问题。因此,如何将载具稳定地固定到车辆或移动装置上,仍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一种载具。所述载具包括:箱体,具有底部及连接所述底部的周壁,所述底部与所述周壁限定一容置空间;支架装置,支撑所述箱体,所述支架装置包括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结合于所述箱体并环绕设置在所述箱体的周壁;以及带组件,包括具有至少两个端部的带体,所述至少两个端部能分离地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载具还包括:第一连接器,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上,与对应设置在所述带体上的第二连接器能分离地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带组件包括用以供使用者穿戴的背带,所述背带的带体具有两个端部,所述两个端部分别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二连接器;以及所述第一支架上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连接器,分别对称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的相对两个短边,并分别与设置所述两个端部上的所述第二连接器能分离地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带组件包括用以与车辆座椅配合的固定绳,所述固定绳的带体上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二连接器;以及所述第一支架上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连接器,对称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的一长边,并分别与所述固定绳的两个第二连接器能分离地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绳的带体具有两个端部,每个所述端部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二连接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绳的带体呈Y字型并具有一第一端部和两个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与车辆座椅配合,以及所述两个第二端部分别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二连接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之一者为卡合环,所述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之另一者为卡合钩。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架装置还包括:至少两个第二支架,连接所述第一支架且沿所述箱体的纵轴方向彼此分离设置,并且结合于所述箱体且由所述箱体的周壁的一侧沿所述箱体的横轴方向经所述箱体的底部延伸至所述箱体的周壁的另一侧;以及所述第一连接器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的邻近于所述第二支架处。
在一实施例中,箱体的周壁外侧上设置有用以容置且定位所述第一连接器的定位槽,以避免所述第一连接器过度移动;和/或所述第一支架上设置有用以避免所述第一连接器过度移动的定位凸起。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带体的至少两个端部以绕设的方式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架。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载具。所述载具包括:箱体,限定一容置空间;支架装置,包括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结合于所述箱体并环绕所述箱体的周壁设置;以及配合件,对称地设置在所述载具的相对两侧,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上,用以与调整带组件连接,所述调整带组件包括连接系带和设置于所述连接系带的一端的连接件,所述连接系带的该端通过连接件与配合件连接,并且其另一端连接至车辆座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配合件设置在所述载具的两个短边侧,并且每个所述短边侧至少设置有一个所述配合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配合件设置在所述载具的两个长边侧,并且每个所述长边侧至少设置有一个所述配合件。
在一实施例中,在每个所述长边侧上相对于所述长边侧的中心线对称地设置有两个所述配合件。
在一实施例中,当所述载具以短边抵靠所述车辆座椅放置时,所述调整带组件连接在靠近所述车辆座椅的配合件与所述车辆座椅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当所述载具以短边抵靠所述车辆座椅放置时,所述调整带组件的一端连接于远离所述车辆座椅的配合件,且另一端从位于所述中心线处的把手与所述箱体之间穿过并连接到所述车辆座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载具包括把手,所述配合件设置在所述把手的枢转轴下方;和/或所述配合件设置在所述长边侧的中心线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架装置还包括:至少两个第二支架,连接所述第一支架且沿所述箱体的纵轴方向彼此分离设置,并且结合于所述箱体且由所述箱体的周壁的一侧沿所述箱体的横轴方向经所述箱体的底部延伸至所述箱体的周壁的另一侧;以及所述配合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的邻近于所述第二支架处。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载具。所述载具包括:箱体,限定一容置空间;支架装置,至少部分环绕并支撑所述箱体;固定带组件,包括带体、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带体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之间,当所述载具放置于车辆座椅上时,所述带体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箱体远离所述车辆座椅的靠背的一侧绕过所述箱体的底部,并且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分别与所述车辆座椅连接,以将所述载具固定至所述车辆座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载具还包括:至少一带引导机构,设置于所述支架装置和/或所述箱体上,供所述固定带组件穿过,以使所述固定带组件与所述载具之间具有至少一个连接点。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架装置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结合于所述箱体并环绕所述箱体的周壁设置,所述第二支架连接所述第一支架,并且结合于所述箱体且由所述箱体的周壁的一侧沿所述箱体的横轴方向经所述箱体的底部延伸至所述箱体的周壁的另一侧。当所述载具放置于所述车辆座椅上,所述至少一带引导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远离所述车辆座椅背靠的一侧,和/或所述至少一带引导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架远离所述车辆座椅背靠的一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带引导机构包括固定扣,所述固定扣呈C型结构,并且将穿过所述固定扣的固定带组件约束于所述C型结构所形成的空间中。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带组件具有一个所述第一连接端和至少两个所述第二连接端,所述固定扣的数量与所述第二连接端的数量成比例,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于所述车辆座椅的上方,所述带体分别穿过相应的所述固定扣并绕过所述箱体的底部,并且通过至少两个所述第二连接端连接于所述车辆座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带组件的带体呈倒置的Y字形,并具有一个所述第一连接端和两个所述第二连接端。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载具还包括把手和/或顶棚,所述把手和/或所述顶棚上设置有所述带引导机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架装置包括第三支架,所述第三支架设置在所述箱体的底部并与所述箱体间隔设置,所述至少一带引导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架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支架上设有对称分布的多个固定片,所述载具包括多个所述带引导机构,每一带引导机构对应设置在其中一个固定片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支架上设有对称分布的多个固定片,所述载具包括多个所述带引导机构,每一带引导机构的两端分别设置在相对的两个固定片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支架上还设有锁定座,所述箱体的底部设有锁定槽,所述锁定座插入到所述锁定槽中。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带组件包括约束带组件和延长部件,所述约束带组件包括至少一约束带和位于所述约束带末端的第一连接端,所述约束带穿过所述带引导机构,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车辆座椅的ISOFIX插口可拆卸地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约束带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三支架远离所述箱体的一侧,或所述约束带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三支架与所述箱体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架装置包括第三支架,所述第三支架设置在所述箱体的底部,所述带引导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架和/或所述箱体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载具包括两个所述带引导机构,两个所述带引导机构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架的相对两侧上,所述第三支架上设有相对的两个固定片,每一带引导机构与一个固定片固定。
在一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带引导机构包括底壳和面壳,所述底壳和所述面壳固定连接,并且所述底壳设置在所述箱体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面壳具有容纳所述固定片的容纳槽,并且所述固定片插入到所述面壳的容纳槽内,并与所述面壳固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架装置包括顶棚架和引导件,所述顶棚架支撑罩设在所述箱体上方的顶棚,并且顶棚架的末端枢接于所述引导件,所述至少一带引导机构包括设于所述引导件上的第一带引导机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带组件包括彼此相连的肩带和腰带,所述第一带引导机构和所述引导件共同限定出供所述肩带穿过的至少一通道。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通道内彼此相对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三凸肋和第四凸肋,所述第三凸肋和所述第四凸肋在所述肩带的延伸方向上交替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架装置包括第一支架和两个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环绕设置在所述箱体的周壁上,所述两个第二支架连接所述第一支架且沿所述箱体的纵轴方向彼此分离地设置,所述腰带环绕在所述两个第二支架的一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带引导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架装置上的第一带引导机构和第二带引导机构,所述固定带组件包括彼此相连的肩带和腰带,所述肩带穿过所述第一带引导机构,和/或,所述腰带穿过所述第二带引导机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架装置包括第三支架,所述第三支架设置在所述箱体的底部并与所述箱体间隔设置,所述至少一个带引导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架上的第二带引导机构,所述固定带组件包括穿设于所述第二带引导机构的腰带。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载具。所述载具包括:箱体,包括本体和底部支撑件,所述本体能拆卸地罩设于所述底部支撑件上,所述底部支撑件设置有至少一个连接部,与固定带组件配合,以将所述载具固定至车辆座椅上,所述至少一个连接部设置在所述底部支撑件的两侧的向外周缘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载具还包括:支架装置,设置在所述底部支撑件的下方,其中所述箱体经由所述底部支撑件安置在所述支架装置上,所述支架装置能与安装到车辆上的固定座组件的卡合部卡合。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部支撑件在所述至少一个连接部处具有凹部,所述至少一个连接部具有卡杆,所述卡杆位于所述凹部中。
在一实施例中,当所述载具固定至所述车辆座椅上时,所述固定带组件的一端从箱体远离所述车辆座椅背靠的一侧连接至所述底部支撑件的至少一个连接部,以及所述固定带组件的另一端穿过在所述载具顶侧设置的提手,并与所述车辆座椅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载具的底部还设置有固定座组件,所述固定座组件固定至所述车辆座椅;或者所述载具的底部还设置有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载具,并且所述连接组件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车辆座椅。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载具。所述载具包括:箱体,包括本体和底部支撑件,所述本体能拆卸地罩设于所述底部支撑件上;以及至少一个带引导机构,设置在所述载具的侧部、底部和顶部中至少一者上,用于引导穿过其中的固定带组件,使得所述固定带组件与所述载具在至少一个位置处结合。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个带引导机构包括对称设置在所述载具的底部的多个第二带引导机构,每个所述第二带引导机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限定出供所述固定带组件穿过的通道,所述通道具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第二带引导机构对称地设置在所述载具的远离车辆座椅背靠一侧的底边缘处;和/或所述多个第二带引导机构包括四个第二带引导机构,两两对称地设置在所述载具的底部。
在一实施例中,当所述固定带组件将所述载具固定至车辆座椅上时,所述固定带组件穿设过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端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带引导机构的壳体包括底壳和与所述底壳相连的面壳,所述底壳和所述面壳限定出所述通道。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通道还具有连通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端口的侧方导入口,且所述侧方导入口具有引导斜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通道内彼此相对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凸肋和第二凸肋,所述第一凸肋和所述第二凸肋在所述固定带组件的延伸方向上交替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带引导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通道中的凸轮,所述凸轮具有工作位置和失效位置。在所述工作位置,所述凸轮将所述固定带组件抵顶在所述通道的侧壁上;以及在所述失效位置,所述凸轮解除对所述固定带组件的抵顶,所述固定带组件能够相对于所述带引导机构自由移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个带引导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载具的侧部或/和顶部的第一带引导机构,所述第一带引导机构被构造成具有开口的C型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带组件卡合于所述C型结构的容置空间中,以限制所述固定带组件和所述载具在车辆座椅的左右方向上发生相对移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带组件的一端在所述载具的上方连接于所述车辆座椅,以及所述固定带组件的另一端在所述载具的下方连接于所述车辆座椅。当所述载具放置于车辆座椅上时,所述固定带组件穿过设置在所述载具的顶部的提手,绕设至所述载具的远离车辆座椅背靠的一侧,并且穿过所述第一带引导机构和/或对称设置在所述载具的底部的第二带引导机构。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载具。所述载具包括:承载部,其定义一承载面;以及支架装置,设置在所述承载部的底面,以支撑所述承载部,其中所述底面为所述承载面的一相对面。所述载具通过固定带组件固定至车辆座椅,所述固定带组件的一端从所述载具远离所述车辆座椅的背靠的一侧、与所述支架装置能拆卸地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带组件包括第一系带和第二系带,所述第一系带和所述第二系带各自的一端从所述载具远离所述车辆座椅的背靠的一侧、与所述支架装置能拆卸地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带组件还包括连接系带和长度调整器,所述第一系带和所述第二系带的各自另一端连接于所述长度调整器的一相同侧,所述连接系带的一端延伸通过所述长度调整器的另一侧而形成调整端,而所述连接系带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车辆座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带组件还包括长度调整器,所述第一系带和所述第二系带的各自另一端连接于所述长度调整器的各自一侧,并且所述第一系带或所述第二系带中任一者或二者以所述各自另一端延伸通过所述长度调整器而形成调整端。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载具通过所述支架装置安装至固定座组件,以固定于所述车辆座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带组件还包括一支撑结构,连接于所述第一系带和所述第二系带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载具还包括连接组件,从所述承载部的底面与所述车辆座椅之间穿过,并且连接在所述固定带组件与所述车辆座椅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带组件与所述连接组件彼此分离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两个连接织带,其各自一端设有各自的第一连接件作为连接端,各自另一端设有各自的第二连接件作为固定端。所述两个连接织带的固定端借由其各自的第二连接件连接于所述车辆座椅,所述两个连接织带于所述支架装置下方沿横向方向延伸,并于其连接端以其各自的第一连接件连接至所述支架装置的对应的连接部。所述固定带组件的第一系带和第二系带分别连接至对应的所述连接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带组件与所述连接组件形成一体式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两个连接织带,其各自一端部设有各自的第二连接件作为固定端,各自另一端部分别固定连接至所述固定带组件的第一系带和第二系带。所述两个连接织带的固定端借由其各自的第二连接件连接至所述车辆座椅,所述两个连接织带于所述支架装置下方沿着横向方向延伸远离座椅背靠方向,并以其连接所述第一系带和所述第二系带的端部延伸通过对应的连接部。所述固定带组件的第一系带和第二系带分别连接至对应的所述连接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架装置包括:第一支架,其结合所述承载部且环绕设置在所述承载部的周边;以及第二支架,其连接所述第一支架并结合至所述承载部的底面,所述第二支架自所述承载部的周边一侧经所述底面延伸至所述承载部的周边另一侧。所述连接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架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架装置包括:第一支架,其结合所述承载部且环绕设置在所述承载部的周边;第二支架,其连接所述第一支架并结合至所述承载部的底面,所述第二支架自所述承载部的周边一侧经所述底面延伸至所述承载部的周边另一侧;以及第三支架,其具有与所述第一支架相对应的形状且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带组件包括车辆安全带,所述载具与所述车辆安全带配合以固定于所述车辆座椅,该车辆安全带包含一肩带与一腹带,其中该肩带的一部分于该第一支架与该第二支架下方延伸,该腹带延伸于该第二支架与该第三支架之间并形成多个支撑点。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载具还包括织带支撑组件,其能拆卸地连接所述载具与所述车辆安全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织带支撑组件包括连接织带和导引夹件,所述连接织带的两端连接至所述支架装置,并延伸穿过所述导引夹件并由其转向,以及所述导引夹件夹合于所述车辆安全带的肩带,以调节所述连接织带的张力。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载具。所述载具包括:承载部;支架装置,结合并支撑所述承载部;至少一带引导机构,设置于所述支架装置上,用于与固定带组件配合以将所述支架装置固定于车辆座椅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架装置包括:第一支架,呈环形结构;第二支架,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支架;以及第三支架,与所述第一支架大致平行设置,并且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架的底部。所述带引导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所述第三支架中的至少一者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上设有对称分布的多个固定片,所述载具包括多个所述带引导机构,每一带引导机构对应设置在其中一个固定片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上设有对称分布的多个固定片,所述载具包括多个所述带引导机构,每一带引导机构的两端分别设置在相对的两个固定片上。
在一实施例中,每一固定片朝靠近所述第三支架的方向倾斜。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带组件穿过所述带引导机构,并能拆卸地连接所述支架装置与所述车辆座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带组件包括约束带组件和延长部件,所述约束带组件包括至少一约束带和位于所述约束带末端的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车辆座椅的ISOFIX插口能拆卸地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约束带组件包括两个所述约束带及位于两个所述约束带之间的遮蔽网,所述固定带组件包括与所述遮蔽网相连的第二连接端,所述支架装置上设有固定环,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固定环能拆卸地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遮蔽网为长方形或梯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约束带组件包括两个所述约束带、位于两个所述约束带之间的遮蔽网,及位于两个所述约束带之间的支撑条,所述支撑条位于所述遮蔽网的一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条的两端分别设有供所述约束带穿过的日字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遮蔽网包括位于其边缘的收纳部,所述约束带和/或所述支撑条活动穿设于所述收纳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约束带组件还包括与两个所述约束带同时相连的第一扣具,所述延长部件包括延长带、第二扣具、及第三连接端,所述延长带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扣具和所述第三连接端相连,所述第二扣具与所述第一扣具能拆卸地连接,所述第三连接端与所述车辆座椅能拆卸地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架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三支架之间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构成所述承载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带组件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三支架与所述支撑板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支架包括与所述带引导机构相对的阻挡部,用于阻止所述固定带组件的一部分从所述第二支架的外侧通过。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带组件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三支架远离与所述支撑板的一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架装置包括:第一支架,呈环形结构;第三支架,与所述第一支架大致平行设置;以及支撑板,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三支架之间。所述带引导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架和/或所述支撑板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带引导机构包括底壳和与所述底壳相连的面壳,所述底壳和所述面壳共同限定出通道,所述通道具有供所述固定带组件穿过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通道还具有连通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端口的侧方导入口,且所述侧方导入口具有引导斜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通道内彼此相对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凸肋和第二凸肋,所述第一凸肋和所述第二凸肋在所述固定带组件的延伸方向上交替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壳固定在所述支撑板上,所述面壳与所述第三支架固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支架上设有相对的两个固定片,所述载具包括两个所述带引导机构,每一带引导机构的面壳与一个固定片固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带引导机构还包括穿设于所述支撑板的定位座,所述底壳与所述定位座固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带组件穿过所述带引导机构,所述固定带组件包括约束带组件和延长部件,所述约束带组件包括至少一约束带和位于所述约束带末端的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车辆座椅的ISOFIX插口可拆卸地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约束带组件包括两个所述约束带及位于两个所述约束带之间的遮蔽网,所述固定带组件包括位于所述遮蔽网上的加强带和与所述加强带相连的第二连接端,所述支架装置上设有固定环,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固定环可拆卸地连接。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带引导机构。所述带引导机构设置在载具上,用于与固定带组件配合,以将所述载具固定于车辆座椅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带引导机构设置在所述载具的底部、侧部和顶部中的至少一者并被构造成具有开口的C型结构,使得所述固定带组件能够卡合于所述C型结构所形成的空间中。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带引导机构的壳体包括底壳和与所述底壳相连的面壳,所述底壳和所述面壳共同限定出通道,所述通道具有供所述固定带组件穿过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通道还具有连通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端口的侧方导入口,且所述侧方导入口具有引导斜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通道内彼此相对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凸肋和第二凸肋,所述第一凸肋和所述第二凸肋在所述固定带组件的延伸方向上交替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带引导机构设置在所述载具的支架装置上,所述支架装置上设有对称分布的多个固定片,所述带引导机构的底壳或面壳固定连接于其中一个所述固定片。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带引导机构设置在所述载具的支架装置上,所述支架装置上设有对称分布的多个固定片,所述带引导机构的两端分别设置在相对的两个固定片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带引导机构设置在所述载具的支架装置上。所述支架装置包括第一支架、第三支架、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三支架之间的支撑板,所述带引导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架和/或支撐板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壳固定在所述支撑板上,所述面壳与所述第三支架固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载具包括箱体,所述箱体设置在所述载具的支架装置上。所述支架装置包括顶棚架和引导件,所述顶棚架的末端枢接于所述引导件,所述带引导机构设置在所述引导件上,并与所述引导件共同限定出供所述固定带组件穿过的至少一通道。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通道内彼此相对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三凸肋和第四凸肋,所述第三凸肋和所述第四凸肋在所述固定带组件的延伸方向上交替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带引导机构具有供所述固定带组件穿过的通道。所述带引导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通道中的凸轮,所述凸轮具有工作位置和失效位置。在所述工作位置,所述凸轮将所述固定带组件抵顶在所述通道的侧壁上;以及在所述失效位置,所述凸轮解除对所述固定带组件的抵顶,所述固定带组件能够相对于所述带引导机构自由移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带引导机构还包括调节按钮,所述调节按钮与所述凸轮连接,以推动所述凸轮在所述工作位置和所述失效位置之间转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带引导机构的壳体限定出与所述通道相邻的安装腔,所述调节按钮安装在所述安装腔中。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通道的侧壁上设置有增强件,当所述凸轮处于所述工作位置时,所述固定带组件适于夹持在所述增强件和所述凸轮之间。
附图说明
附图被包含于本文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的理解,并且被并入本说明书中,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附图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下面的描述一起用于说明本公开的理念。
图1A和图1B为本公开第一方面一实施例的载具的立体图和部分分解图。
图1C为本公开第一方面第一实施例的载具的外观示意图。
图1D为本公开第一方面第一实施例的载具在去除顶棚与座布后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A为本公开第一方面第二实施例的载具的外观示意图。
图2B为本公开第一方面第二实施例的载具在去除顶棚与座布后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第一方面第三实施例的载具的外观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公开第二方面的调整带组件。
图5A至图5C为根据本公开第二方面第一实施例的载具及其与调整带组件的连接方式。
图6A至图6C为根据本公开图5A至图5C所示实施例的载具及其与调整带组件的另一连接方式。
图7A至图7C为根据本公开第二方面第二实施例的载具及其与调整带组件的连接方式。
图8A至图8C为根据本公开第二方面第三实施例的载具及其与调整带组件的连接方式。
图9为根据本公开第三方面第一实施例的载具及其与固定带组件的连接方式。
图10A至图10C为根据本公开第三方面第二实施例的载具及另一固定带组件。
图11为根据本公开第四方面第一实施例的载具的分解图。
图12为图11的载具的立体图。
图13为根据本公开第四方面第一实施例的载具的一种变型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4A为根据本公开第四方面第一实施例的载具的一种变型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4B为根据本公开第四方面第一实施例的固定带组件的立体图。
图15为根据本公开第四方面第二实施例的载具固定至车辆座椅时的立体图。
图16为图15所示载具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图17为图15中的支架装置的立体图。
图18为图15中载具的侧视图。
图19为图15中载具的主视图。
图20为图15中固定带组件的立体图。
图21为根据本公开第四方面第三实施例的载具固定至车辆座椅时的立体图。
图22为图21所示载具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图23为图21中的支架装置和箱体的立体图。
图24为图23所示支架装置和箱体的仰视图。
图25为沿图22中D-D线的剖视图。
图26A为图22所示支架装置和箱体的剖视图。
图26B为图26A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27为根据本公开第四方面第四实施例的载具固定至车辆座椅时的立体图。
图28为图27所示载具省略箱体之后的立体图。
图29为图27中顶棚架的局部放大图。
图30为图27所示载具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图31为沿图30中E-E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32为根据本公开第四方面第五实施例的载具固定至车辆座椅时的立体图。
图33为图32所示载具省略箱体之后的立体图。
图34A至图34D为本公开一实施例的载具与车辆座椅连接的立体图。
图35A至图35B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载具与车辆座椅连接的立体图。
图35C至图35G为图35B所示的第二带引导机构的立体图和分解图。
图36A至图36C为本公开又一实施例的载具与车辆座椅连接的立体图。
图37A至图37C为根据本公开第五方面第一实施例的载具的立体图。
图38为与图37A所示的载具配合的固定座组件的立体图。
图39为载具通过固定座组件安装至车辆的立体图。
图40为图39所示的固定带组件的立体图。
图41A为根据本公开第五方面第二实施例的载具的立体图。
图41B为图41A的载具的仰视图。
图41C为图41A的载具固定在车辆座椅的立体图。
图42为图41C中的固定带组件的立体图。
图43A为图41B中的带引导机构的面壳的一个方向的立体图。
图43B为图43A的面壳的另一个方向的立体图。
图44为图41A的载具的仰视图,并示出了带引导机构的底壳的结构。
图45为图41B的C4-C4局部剖视图。
图46为图41B的C5-C5局部剖视图。
图47为根据本公开第五方面第三实施例的载具固定在车辆座椅的立体图。
图48为图47中的载具的仰视图。
图49为图48中的带引导机构的分解图。
图50为图48的C6-C6局部剖视图。
图51为图48的C7-C7局部剖视图,凸轮将织带抵顶在面壳上。
图52为图48的C7-C7局部剖视图,凸轮释放对织带的抵顶。
图53为根据本公开第六方面第一实施例的载具通过固定座组件安装至车辆座椅的立体图。
图54A和图54B为根据本公开第六方面第二实施例的载具在不同视角的外观示意图。
图54C和图54D为根据本公开第六方面第三实施例的载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55为根据本公开第六方面第四实施例的载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56A和图56B为根据本公开第六方面第五实施例的载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57A至图57C为根据本公开第六方面第六实施例的载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58A至图58C为根据本公开第六方面第七实施例的载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59为根据本公开第七方面第一实施例的载具安装至车辆座椅的立体图。
图60为根据本公开第七方面第二实施例的载具固定至车辆座椅时的立体图。
图61为图60所示载具的侧视图。
图62A为图60所示载具的主视图。
图62B为图62A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3为图60所示载具的仰视图。
图64为根据一实施例所示的支架装置的仰视图。
图65为图64所示支架装置的立体图。
图66A为带引导机构的面壳的一个方向的立体图。
图66B为带引导机构的面壳的另一个方向的立体图。
图66C为带引导机构的底壳的立体图。
图67为沿图63中A-A线的剖视图。
图68为根据本公开第七方面第三实施例的载具固定至车辆座椅时的立体图。
图69为图68所示载具的侧视图。
图70为图68所示载具的仰视图。
图71为图69所示支架装置的仰视图。
图72为图71所示支架装置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73为沿图70中B-B线的剖视图。
图74根据本公开第七方面第四实施例的载具固定至车辆座椅时的立体图。
图75为图74所示载具的主视图。
图76为图74所示载具的仰视图。
图77为根据一实施例的所示支架装置的仰视图。
图78为沿图77中C-C线的剖视图。
图79为图76所示带引导机构省略面壳后的局部放大图。
图80为图76所示带引导机构另一个角度的局部放大图。
图81A和图81B为根据本公开第八方面第一实施例的载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81C和图81D为根据本公开第八方面第二实施例的载具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婴儿提篮 1200、1200A
箱体 122、122A
容置空间 1210、1210A
锁定槽 1222、1222A
框架结构 123、123A
第一框架(亦称为“第一支架”) 1231、1231A
第二框架(亦称为“第二支架”) 1232、1232A
引导件 1233、1233A
第三凸肋 12331、12331A
把手 124、124A
顶棚架 125、125A
支架装置 1300、1300A
第一架(亦称为“第一支架”) 132
第一架(亦称为“第三支架”) 132A
长边 1321
支撑杆(亦称为“第二支架”) 1322
支撑杆 1322A
短边 1323
固定座(亦称为“固定组件”) 1324
固定块 1325、1325A
固定片 1326、1326A
锁定座 1328、1328A
带引导机构 133、133A
通道 1330、1330A
第一端口 13301、13301A
第二端口 13302、13302A
侧方导入口 13303
引导斜面(亦可称为“斜面壁”) 13304
底壳 1331、1331A
第一凸肋 13311、13311A
第二凸肋 13312、13312A
面壳 1332、1332A
容纳槽 13322、13322A
定位座 1333、1333A
螺钉 1334、1334A
第二架(亦称为“第三支架”) 134
长边 1341
固定环 1342
短边 1343
阻挡部 1345
支撑板 136
第一带引导机构 1400、1400A
通道 1430、1430A
第一端口 14301、14301A
第二端口 14302、14302A
侧方导入口 14303、14303A
第四凸肋 1432、1432A
第二带引导机构 1450、1450A
固定带组件 1500、1500A
约束带组件 151、151A
第一扣具 1511、1511A
第一连接端 1512、1512A
约束带 1513、1513A
遮蔽网 1514
第二连接端 1515
支撑条 1516
加强带 1518
延长部件 152、152A
延长带 1521、1521A
调节部 1522、1522A
第二扣具 1523、1523A
第三连接端 1524、1524A
肩带 154、154A
腰带 156、156A
车辆座椅 1600、1600A
载具 1700、1800、1900
箱体 1722、1822、1922
支架装置 1723、1823、1923
第一支架 17231、19231
第二支架 17232、18232
第三支架 17233、18233
固定组件 17234
带引导机构 1850
固定片 1851
第一固定孔 18511
底壳 1852
第一凸肋 18521
第二固定孔 18522
面壳 1853
第二凸肋 18531
顶棚架 1925
带引导机构 1940
载具 2300
本体 2301
底部 2302
提手 2303
观察窗 2304a
透气口 2304b
底部支撑件 2308
卡合件 2311
带引导机构 233
通道 2330
第一端口 23301
第二端口 23302
侧方导入口 23303
斜面壁(亦称为“引导斜面”) 23304
壳体 233A
底壳 2331
第一凸肋 23311
顶端 233111
第二凸肋 23312
顶端 233121
面壳 2332
操作口 23320
增强件 23321
凸轮 2333
孔 23330
齿 23331
孔 23332
紧固件 23335
调节按钮 2334
凹陷部 23340
连接轴 23341
孔 23342
安装腔 2335
带引导机构 234
开口 2340
固定带组件 2500
约束带组件 251
第一连接端 2511
孔 25110
第二连接端 2512
约束带 2513
延长部件 252
延长带 2521
调节部 2522
第三连接端 2523
第四连接端 2524
车辆座椅 2600
载具 3300
第二支架 3320
第三支架 3323
固定带组件 3350
第一系带(亦称为“约束带”) 33510
钩件 33511
第二系带(亦称为“约束带”) 33520
钩件 33521
长度调整器(亦称为“调节部”) 33530
连接系带(亦称为“延长带”) 33540
固定钩件 33550
支撑结构 33560
载具 3400
固定带组件 3450
第一系带 34510
第一端 34510A
第二端 34510B
第二系带 34520
第一端 34520A
第二端 34520B
长度调整器 34530
支撑结构 34560
载具 3500
固定带组件 3550
纵杆 35222
第一系带 35510
第二系带 35520
长度调整器 35530
连接系带 35540
固定钩件 35550
支撑结构 35560
连接组件 3560
载具 3600
支架装置 3620
长边 36211
短边 36212
短边 36214
纵杆 36222
第三支架 3623
固定带组件 3650
第一系带 36510
钩件 36511
第二系带 36520
钩件 36521
长度调整器 36530
连接系带 36540
固定钩件 36550
支撑结构 36560
连接组件 3660
连接织带 36610
第一连接件 36611
第二连接件 36612
连接织带 36620
第一连接件 36621
第二连接件 36622
载具 3700
支架装置 3720
长边 37211
长边 37213
第三支架 3723
固定带组件 3750
第一系带 37510
钩件 37511
第二系带 37520
钩件 37521
长度调整器 37530
连接系带 37540
固定钩件 37550
连接组件 3760
连接织带 37610
端部 37610A
连接件 37612
连接织带 37620
端部 37620A
连接件 37622
载具 3800、3800’
支架装置 3820
第一支架 3821
长边 38211
长边 38213
第二支架 3822
第三支架 3823
长边 38231
短边 38232
短边 38234
第一固定组件 38241
第一固定组件 38242
第一固定组件 38243
第一固定组件 38244
第二固定组件 38251
第二固定组件 38252
车辆安全带 3870
肩带 3871
腹带 3872
织带支撑组件 3880
连接件 38811
连接件 38812
连接织带 3881
导引夹件 3882
载具 4100、4500、4600、4700
箱体 4110、4510、4610
底部 4111
周壁 4112
容置空间 4113
第一定位槽 4515
第二定位槽 4616
支架装置 4120
第一支架 4121、4521、4621
第二支架 4122、4622
竖直段(亦称为“竖直部”) 41234、46221
水平段(亦称为“横向部”) 41222
第三支架 4123
卡合件 41231
第一结构加强件 41232、41233
第二结构加强件 41234
固定组件 4124
第一连接支架 41241
第二连接支架 41245
座布 4580、4680
背带(作为“带组件”的一个示例) 4590
带体 4591
第二背带连接件(作为“第二 4592
连接器”的一个示例)
第一背带连接件(作为“第一 45A0
连接器”的一个示例)
固定绳(作为“带组件”的一 46B0、47B0
个示例)
绳体(亦即带体) 46B1、47B1
第二固定绳连接件(作为“第 46B2
二连接器”的一个示例)
第一固定绳连接件(作为“第 46C0
一连接器”的一个示例)
纵轴方向 D41
横轴方向 D42
车辆座椅 52
载具 540、550、560、570、570’
第一支架 5411、5511、5611、5711’
固定扣 5711’a
第二支架 5412、5512
扣环 5420、5520、5620
把手 5430、5530
箱体 5440
调整带组件 580
调整器 5810
连接系带 5820
连接件 5830
封口件 5830a
固定带组件 590、590’
约束带 5910、5910’
第一调节部 5920
第一连接端 5930、5930’
第二连接端 5940、5940’
延长部件 590’a
第三连接端 5950’
第四连接端 5960’
第二调节部 5970’
延长带 5980’
载具长边侧的中心线 C56、C57
约束带的横向方向 D54
载具 6100
箱体 6110
本体 6111
提手(亦即提把) 61115
第一连接件 61116
第二连接件 61117
底部支撑件 6112
连接部 61122
支架装置(亦称为“支架组件”) 6120
卡合件 6121
第一连接支架 6122
第二连接支架 6123
结构加强件 6124
固定座组件 6200
卡合部 6210
连接装置 6220
固定带组件 6300
第一带 6310
第二带 6320
连接装置 6330
连接装置 6340
调整器 6350
纵轴方向 D61
横轴方向 D62
载具 7300
把手 7306
顶棚(亦称为“顶篷”) 7307
拉链结构 7309
箱体 73A
容置空间 7310
外周壁 73101
支架装置 73B
第一支架 73111
第二支架 73112
竖直段 731121
水平段 731122
第三支架 73113
带引导机构 733、734
底壳 7331
面壳 7332
固定带组件 7500
约束带组件 751
第一连接端 7511
孔 75110
第二连接端 7512
约束带 7513
延长部件 752
延长带 7521
调节部 7522
第三连接端 7523
第四连接端 7524
载具 8300、9300
束带 8305、9305
承载面 83110、93110
支架装置 83B、93B
第一支架 83111、93111
第二支架 83112、93112
第三支架 83113、93113
卡合件 8311、9311
带引导机构 933
固定带组件 8500、9500
约束带 9513
第四连接端 9524
车辆座椅 8600、9600
固定座组件 870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公开,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公开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公开的首选实施例。但是,本公开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公开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
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载具,例如婴儿篮、宠物篮等。例如,图1A和图1B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种载具的立体图及部分分解图,载具4100包含有箱体4110(即承载部)以及支架装置4120,箱体4110包含有底部4111(即箱体基座)以及连接底部4111的周壁4112,底部4111与周壁4112围绕定义一容置空间4113。载具4100可以是儿童载具,但本公开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宠物载具。此外,在此实施例中,箱体4110可由发泡性聚丙烯(EPP)、发泡性聚乙烯(EPE)、发泡性乙烯(EPO)等发泡材料所制成,支架装置可由金属或其他刚性较高的材料所制成,然本公开并不局限于此实施例。
如图1B所示,支架装置4120包含有第一支架4121、两个第二支架4122、第三支架4123以及连接箱体4110与第三支架4123的固定组件4124,第一支架4121结合于箱体4110且环绕设置在箱体4110的周壁4112,两个第二支架4122连接第一支架4121且沿箱体4110的纵轴方向D41彼此分离设置(分别位于箱体4110的长边中心线的两侧),各第二支架4122结合于箱体4110且由箱体4110的周壁4112的一侧沿箱体4110的横轴方向D42经箱体4110的底部4111延伸至箱体4110的周壁4112的另一侧。如此,通过两第二支架4122间隔地沿周壁4112上设置,可提供箱体4110稳固的支撑,而能提高箱体4110的耐冲击能力。第三支架4123位在箱体4110的底部4111的一侧且通过所述固定组件4124与箱体110的底部4111间隔设置,第一支架4121与第三支架4123大致水平设置,且第一支架4121与第三支架4123沿垂直方向设置于箱体4110的底部4111上下两侧,例如第一支架4121可以设置在第二支架4122上侧并靠近箱体4110的敞口处,而第三支架4123设置于箱体4110的底部4111和第二支架4122的下侧。在此实施例中,第三支架4123与箱体4110的底部4111可完全不互相接触,然本公开并不局限于此实施例。在一示例中,第一支架4121可以呈矩形或方环形。
第三支架4123包含有卡合件41231,卡合件41231可为环形结构件。第三支架4123还可以包括两个第一结构加强件41232、41233以及第二结构加强件41234。两个第一结构加强件41232、41233沿箱体4110的纵轴方向D41彼此分离设置,两个第一结构加强件41232、41233各自大致沿箱体4110的横轴方向D42延伸且连接卡合件41231,两个第一结构加强件41232、41233分别设置在卡合件41231的两侧。第二支架4122可为U形结构件,第二支架4122包含有两个竖直段(亦称为“竖直部”)41221以及水平段(亦称为“横向部”)41222,两个竖直段41221大致垂直连接第一支架4121,横向部41222大致垂直连接固定组件4124。
此外,第二结构加强件41234的中央部朝箱体4110的底部4111,中央部的高度高于两侧末端的高度,呈现一曲面的形状。于另一实施例,中央部还可选择性地抵接箱体4110的底部4111。第二结构加强件41234位在两个第一结构加强件41232、41233之间,第二结构加强件41234与第一结构加强件41232间的距离大致等同第二结构加强件41234与第一结构加强件41233间的距离,且第二结构加强件41234管件的截面面积可等于或大于两第一结构加强件41232、41233管件的截面面积。通过上述结构配置,当载具4100乘载婴儿或置放其他物品时,可使箱体4110的底部4111的中部具有被第二结构加强件41234支撑的受力支撑部。再者,当第三支架4123遭受外力时,可稳固地抵抗较大冲击力,从而使支架装置4120具有较高的耐冲击能力,不易受力变形,但本公开支架装置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实施例,其端视实际设计需求而定。举例来说,在另一实施例中,若载具4100非呈长形箱体结构,而是呈四边大致等长的箱体结构,则第二结构加强件可省略设置,抑或,若载具4100沿纵轴方向D41呈较长的箱体结构,则可进一步设置有多个第二结构加强件,使箱体4110具有较高的耐冲击能力。又或者,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三支架可仅包含有位在卡合件其中一侧的一个第一结构加强件。在另一实施例中,载具4100沿横轴方向D42进一步设置有至少一第二支架,但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第二支架具尺寸较长的竖直段,所述至少一第二支架由周壁4112的一侧,沿纵轴方向D41经底部4111延伸至周壁4112的另一侧,借此进一步加强对箱体4110的支撑力,从而提高箱体4110的耐冲击能力。在另一实施例中,载具4100可不设置第一结构加强件41232、41233及第二结构加强件41234,但通过进一步设置多个第二支架4122,并直接与第三支架4123连接,多个第二支架4122的设置位置可对应箱体4110沿纵轴方向D41上不同的截面积,用于提高提高箱体4110的耐冲击能力。
此外,如图1B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支架4121也可为环形结构件,第一支架4121环绕定义第一平面,卡合件41231环绕定义第二平面,第二平面的面积可不大于第一平面的面积,且第二平面的面积大致接近于箱体4110底部4111的面积。另,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对应同一中心轴L(即中心轴L通过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的中心),而第二结构加强件41234可以大致通过或接近中心轴方式进行设置。如图1B所示,固定组件4124包含有四个第一连接支架41241,各第一连接支架41241连接相对应的第二支架4122与相对应的第三支架4123,具体地,各第一连接支架41241连接相对应的第二支架4122与相对应的第一结构加强件41232、41233。在一示例中,固定组件4124还包含有连接第三支架4123的多个第二连接支架41245,多个第二连接支架41245可装设在卡合件41231沿纵轴方向D41的相对两侧,如此可使箱体4110与支架装置4120的结合更加稳固。另外,载具4100还包含有把手4150,把手4150枢转连接第一支架4121。
请参阅图1C与图1D,本公开第一方面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载具4500。具体地,图1C为本公开第一方面第一实施例的载具4500的外观示意图,图1D为本公开一实施例的载具4500在去除顶棚与座布后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结合图1C和图1D,本公开第一方面第一实施例的载具4500可以具有与前述图1A和图1B所示的载具4100类似的结构,因而其类似的结构在此不再赘述。其中,本实施例的载具4500与载具4100不同的是,载具4500还包含有顶棚4560、以及至少部分覆盖箱体4510与支架装置4520的座布4580。
进一步地,如图1C与图1D所示,与图1A和图1B所示载具4100的不同之处还在于,载具4500包含有用以供使用者穿戴的背带4590(作为“带组件”的一个示例)以及两个第一背带连接件45A0(亦可认为是“第一连接器”的一个示例),而不包含有把手,两个第一背带连接件45A0设置在载具4500的第一支架4521,背带4590(作为“带组件”的一个示例)包含有带体4591以及设置在带体4591且分别用以可分离地连接第一背带连接件45A0的两个第二背带连接件4592(亦可认为是“第二连接器”的一个示例)。在一示例中,两个第二背带连接件4592可以分别设置在带体4591的两个端部。需要说明的是,“端部”不一定是指背带4590的末端,背带4590上设置有第二背带连接件4592的部分即可认为是其端部,而在没有设置第二背带连接件4592亦或不采用第二背带连接件4592进行连接的其他实施例中,背带4590的端部亦可被认为是其与载具4500的支架装置(例如第一支架4521)相连接的部分。具体地,两个第一背带连接件45A0可分别为设置在第一支架4521的相对两短边且外露于座布4580的两个卡合环,两个第二背带连接件4592可分别为设置在带体4591两端的两个卡合钩。此外,在此实施例中,箱体4510的周壁4512短边外侧上形成有用以容置且定位第一背带连接件45A0的第一定位槽4515,以避免第一背带连接件45A0任意移动或过度移动。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支架的短边上也可设置有用以定位第一背带连接件且用以避免第一背带连接件过度移动的定位凸起。可理解地,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背带连接件与第二背带连接件可省略设置,背带可以绕设的方式(可分离)连接第一支架,例如背带的端部可以绕设在第一支架上,以对载具进行固定。另外,第一背带连接件与第二背带连接件的结构亦可互换,例如第一背带连接件为卡合钩,第二背带连接件为卡合环,亦可具有其他结构,本公开并不限于此。
请再参阅图2A与图2B,图2A为本公开第一方面第二实施例的载具4600的外观示意图,图2B为如图2A所示的载具4600在去除顶棚与座布后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如图2A与图2B所示,与本方面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载具4600包含有用以与交通工具座椅配合的固定绳46B0(作为“带组件”的一个示例)以及两个第一固定绳连接件46C0(亦可认为是“第一连接器”的一个示例),而不包含有背带,两个第一固定绳连接件46C0设置在箱体4600的第一支架4621,固定绳46B0包含有绳体46B1(亦可称为“带体”)以及设置在绳体46B1两端(亦即两个端部)的两个第二固定绳连接件46B2,亦即,绳体46B1的每端设置一个第二固定绳连接件46B2(亦可认为是“第二连接器”的一个示例),固定绳46B0与交通工具座椅的配合是通过将绳体46B1绕设在交通工具座椅的头靠支撑杆来实现,两个第二固定绳连接件46B2分别用以可分离地连接两个第一固定绳连接件46C0。需要说明的是,绳体46B1的“端部”不一定是指其末端,而是其设置有第二固定绳连接件46B2的部分即可被认为是其端部。在没有设置第二固定绳连接件46B2或者不采用第二固定绳连接件46B2进行连接的其他实施例中,绳体46B1的端部亦可被认为是其与载具4600的支架装置(例如第一支架4621)相连接的部分。具体地,两个第一固定绳连接件46C0可分别为设置在第一支架4621的长边且外露于座布4680的两个卡合环,两个第二固定绳连接件46B2可分别为设置在绳体46B1两端的两个卡合钩。进一步地,两个第一固定绳连接件46C0可分别位在第一支架4621邻近于两个第二支架4622处,例如邻近于第二支架4622的竖直段(亦称为“竖直部”)46221的末端处,相较于第一支架4621上其他设置位置,第一支架4621在承受绳体46B1的拉力时较不会产生变形,从而使载具4600具有较高的抗冲击能力。此外,在此实施例中,箱体4610的周壁长边外侧上形成有用以容置且定位第一固定绳连接件46C0的第二定位槽4616,以避免第一固定绳连接件46C0过度移动。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支架的长边上也可设置有用以定位第一固定绳连接件且用以避免第一固定绳连接件过度移动的定位凸起。可理解地,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固定绳连接件与第二固定绳连接件可省略设置,固定绳可以绕设的方式(可分离)连接第一支架,例如绳体46B1的端部可以绕设在第一支架上,以对载具进行固定。在又一实施例中,载具4600也可包含第一定位槽与两个第一背带连接件,以与背带配合,而具有多种应用模式。此实施例其他结构与前述实施例相似且亦具有类似的多样变化,为求简洁,于此不再赘述。另外,第一固定绳连接件与第二固定绳连接件的结构亦可互换,例如第一固定绳连接件为卡合钩,第二固定绳连接件为卡合环,亦可具有其他结构,本公开并不限于此。
请再参阅图3,图3为本公开第一方面第三实施例的载具4700的外观示意图。如图3所示,与前述第二实施例不同的是,固定绳47B0(作为“带组件”的一个示例)的绳体47B1(即带体)呈Y字型,固定绳47B0具有一第一连接端(亦即第一端部)和两个第二连接端(亦即两个第二端部),其中固定绳47B0与交通工具座椅的配合是通过将设置在绳体47B1远离第一支架的一端的卡钩47B3(即第一连接端)扣在交通工具座椅(例如车辆座椅)的头靠支撑杆或背靠卡杆来实现,而固定绳47B0的两个第二连接端分别与设置在箱体4700或支架装置(例如第一支架)上的两个第一固定绳连接件47C0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固定绳47B0(具体地,绳体47B1)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不一定是指其末端,“第一端部”可被认为是设置有例如卡钩47B3的连接装置的部分、或者是与交通工具座椅连接的部分;“第二端部”可被认为是与第一固定绳连接件47C0连接的部分(例如设置有与第一固定绳连接件47C0配合的第二连接器等的位置)、或者是(在没有设置第一固定绳连接件47C0及与其配合的第二连接器的情况下)与箱体4700和/或支架装置相连接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结合上文描述可知,本公开第一方面的“背带4590”、“固定绳46B0”和“固定绳47B0”可以被统称为“带组件”,“第一背带连接件45A0”、“第一固定绳连接件46C0”和“第一固定绳连接件47C0”可以被统称为“第一连接器”,而“第二背带连接件4592”和“第二固定绳连接件46B2”可以被统称为“第二连接器”。
本公开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调整带组件以及使用该调整带组件的载具。
参照图4,其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调整带组件580。
如图4所示,调整带组件580包括调整器5810、连接系带5820和连接件5830。调整器5810能够调节调节带组件580的整体长度。举例而言,连接件5830为钩形件并设置有封口件5830a,封口件5830a的一端与钩形件可枢转地连接,并与钩形件构成环状,以便防止钩形件在钩挂或扣合目标物体之后脱落。
参照图5A至图5C,其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第二方面第一实施例的载具540及其与调整带组件580的连接方式,其中图5A为与车辆座椅52连接的载具540的侧视图,图5B和图5C为从不同角度观察的立体图。其中,根据本公开第二方面的载具可以具有与前述第一方面的载具类似的结构,例如具有箱体、支架装置和/或顶棚组件等,在此不再赘述。此外,本实施例中的载具540还可以包括把手5430,用于提起载具540,其中,第一支架5411呈大致矩形结构,大体上水平地设置在支架装置的上端并被构造为支架装置的上框架,并且用于连接把手5430。
调整带组件580用于将载具540固定于车辆座椅52。
如图5A所示,载具540的两个长边侧(亦即较长侧)分别设置有用于与调整带组件580连接的扣环5420(即,与连接件5830连接的配合件),位于两侧的扣环5420对称地设置,并且每侧设置至少一个扣环5420(本实施例以两个扣环作为示例性说明)。同侧的两个扣环5420相对于载具540长边侧的中心线C56对称地设置,其中载具540的把手5430的枢转轴与中心线C56处于同一竖直平面。同侧的两个扣环5420可以分别位于载具540的第一支架5411上,例如靠近第二支架5412(成竖直)与第一支架5411连接处,即载具540第二支架的竖直段的末端。相较于第一支架上的其他设置位置,此处在承受拉力时较不容易产生变形,从而使载具540具有较大的抗冲击能力。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B至图5C所示,当载具540以短边抵靠车辆座椅52放置时,载具540两侧(长边)分别通过调整带组件580连接至车辆座椅52,例如车辆座椅上的连接口,在本实施例中,各侧的调整带组件580(图5B和图5C中各示出一侧的调整带组件580)连接在靠近车辆座椅52的扣环5420与车辆座椅52之间。
参照图6A至图6C,其示意性地示出了载具540与车辆座椅52之间的另一种连接方式。
在另一实施例中,当载具540以短边抵靠车辆座椅52放置时,位于载具540两侧的调整带组件580能够分别通过远离车辆座椅52的扣环5420与车辆座椅52的连接口连接。具体地,调整带组件580的一端连接于远离车辆座椅52的扣环5420,另一端从把手5430与载具540的箱体5440之间穿过(如图6B所示,类似于挂在把手5430与箱体5440的连接处)并连接到车辆座椅52,以使载具540更稳定地放置在车辆座椅52上。
其中,通过这样的连接方式,从把手5430处到车辆座椅52的连接口处的调整带组件580与车辆座椅52的座椅表面的夹角β(如图6A所示)形成大致45°角,从而使这种连接更为牢靠,以承受较大的冲击力。当然,本公开也不限于此,调整带组件580与座椅表面之间的角度也可以大于或小于45°。
参照图7A至图7C,其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第二方面第二实施例的载具50与车辆座椅52之间的连接方式。
在一实施例中,载具550的两个长边侧分别设置有用于与调整带组件580连接的扣环5520(即配合件),并且每侧设置一个扣环5520。如图7A所示,扣环5520设置在把手5530的枢转轴下方,并且处于载具550长边侧的中心线C57上。在其他实施例中,扣环5520还可以设置在第一支架5511的中间(例如位于中心线C57处),或者还可以设置在第一支架5511靠近第二支架5512的末端处,以更好地承受拉力。
参照图8A至图8C,其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第二方面第三实施例的载具560与车辆座椅52之间的连接方式。
如图8A和图8B所示,本实施例的载具560以长边抵靠车辆座椅52的方式设置,载具560的两个短边侧各设置有一个扣环5620(即配合件),用于连接调整带组件580。如图8C所示,扣环5620设置在载具560的第一支架5611下方,可选地,设置在短边的第一支架5611的中点处。通过长边抵靠车辆座椅的方式,使载具560的整体重心更靠近座椅椅背,从而降低了在车辆刹车或启动时受到惯性前倾的可能性,使载具560更稳固地放置于车辆座椅52上,进而提高了安全性和抗冲击性。
参考图9,本公开第三方面还提供一种固定带组件以及使用该固定带组件的载具。具体地,图9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第三方面第一实施例的载具570以及将载具570固定至车辆座椅52的固定带组件590。其中,根据本公开第三方面的载具可以具有与前述第一方面和/或第二方面的载具类似的结构,例如具有箱体、支架装置和/或顶棚组件等,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9所示,固定带组件590包括约束带5910、第一调节部5920、以及第一连接端5930和第二连接端5940(亦即固定端)。固定带组件590用于将载具570固定至车辆座椅52。
其中,约束带5910可以呈倒置的“Y”字形。第一连接端5930可以对应于约束带5910的“Y”形下端处,而第二连接端5940对应于约束带5910的“Y”形上端处,即,存在两个第二连接端5940。在其他实施例中,约束带5910也可以具有其他形状。第一调节部5920设置在约束带5910上,用于调节约束带5910的长度,以适应于载具570的形状而将其固定于车辆座椅52上。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端5930连接于车辆座椅52的上方处、或从车辆座椅52上方绕过而与其后侧的连接结构配合;第二连接端5940沿载具570的底部延伸并连接于车辆座椅52上,例如连接于车辆座椅52背靠下侧的连接装置,或者从车辆座椅52的靠背下方穿过,使得第一连接端5930和第二连接端5940能够在车辆座椅52的后侧相互连接,从而将载具570固定至车辆座椅52。亦即,约束带5910从载具570的箱体远离车辆座椅52的靠背的一侧绕过,并且第一连接端5930和第二连接端5940分别与车辆座椅52连接、或彼此连接。当然,本公开不限于此,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还可以使用其他方式来将载具570固定至车辆座椅52。例如,第一连接端5930可以呈钩状,用于车辆中的其他装置连接,例如,第一连接端5930可以钩状结构直接与背靠与头靠之间的连接杆扣合、或与背靠后侧的连接杆扣合等;第二连接端5940可以具有连接器,与车辆座椅52的连接口连接。
此外,约束带5910的第二连接端5940沿载具570底部延伸时,约束带5910能够通过固定装置(例如,凹槽、夹具、螺钉等)至少部分地固定于载具570的底部,使得约束带5910不会相对于载具570滑动,从而更好地将载具570固定于车辆座椅52。
参考图10A至图10C,其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第三方面第二实施例的载具570’以及将载具570’固定至车辆座椅52的另一固定带组件590’。
如图10A和图10B所示,固定带组件590’用于将载具570’固定至车辆座椅52,并且包括约束带5910’、第一连接端5930’和第二连接端5940’。约束带5910’连接在第一连接端5930’与第二连接端5940’之间。在一实施例中,固定带组件590’可包括多条约束带5910’(本实施例以两约束带5910’为例)、一个第一连接端5930’和多个第二连接端5940’(本实施例以两个第二连接端5940’为例)。其中,多条约束带5910’中的每一个分别连接在第一连接端5930’与多个第二连接端5940’中相应的第二连接端之间。在另一示例中,约束带5910’可以由一条带构成,该条带的两端分别构成两个第二连接端5940’,并且其中间部分具有一转折点,以构成第一连接端5930’,但本公开并不限于此。
在一实施例中,约束带5910’具有一定的弹性,以便在载具570’放置于约束带5910’与车辆座椅52之间,并且第一连接端5930’和第二连接端5940’均连接至车辆座椅52的相应位置(此时,约束带5910’被拉伸)时,由于其弹性作用而对载具570’施加压力,从而更好地将载具570’抵靠至车辆座椅52上。可选地,固定带组件590’还可以包括第一调节部(图中未示出),第一调节部设置在约束带5910’上,用于调节约束带5910’的长度,以适应于载具570’的形状而将其固定于车辆座椅52上。
另外,第一连接端5930’和第二连接端5940’可以呈钩状,用于连接至车辆中的其他装置,例如,第一连接端5930’以钩状结构与背靠及头靠之间的连接杆扣合、或与背靠后侧的连接杆扣合等;第二连接端5940’可以为其他形式的连接器,与车辆座椅52对应的连接口连接。
相应地,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0A和图10B所示,载具570’的第一支架5711’上还可以设置有固定扣5711’a,固定扣5711’a例如可以通过铆钉、螺钉等固定连接于第一支架5711’上,用于容置带组件590’的约束带5910’,以防止其横向滑动。如图10B所示,固定扣5711’a呈C型结构,并且固定带组件590’的约束带5910’卡合于C型结构所形成的容置空间中,从而限制约束带5910’在如图10A所示的横向方向D54上的移动,进而使载具570’能够更稳定地固定在车辆座椅52上。在一示例中,当载具570’放置于车辆座椅上时,固定扣5711’a设置在第一支架5711’远离车辆座椅的一侧。但本公开不限于此,约束带5910’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固定于载具570’的底部或其他部位。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固定扣”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带引导机构。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扣的数量可以与第二连接端的数量成比例,例如与第二连接端的数量相同,或者为第二连接端的数量的两倍等。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扣的数量也可以小于第二连接端的数量,但本公开并不限于此。
此外,如图10C所示,固定带组件590’还可以包括延长部件590’a,延长部件590’a包括延长带5980’、第三连接端5950’、第四连接端5960’和第二调节部5970’。固定带组件590’的第一连接端5930’可以连接于延长部件590’a的第三连接端5950’,延长部件590’a的第四连接端5960’则连接至车辆座椅52,以及第二调节部5970’设置在第三连接端5950’与第四连接端5960’间的延长带5980’上并能够被调节,以增加或减短延长带5980’的可用长度,进而增加或减短固定带组件590’的整体长度,从而适应于不同类型的车辆和不同尺寸的载具。此外,通过设置延长部件590’a还能够使固定带组件590’更方便地安装拆卸和收纳,同时也更有助于将固定带组件590’方便快捷地固定至车辆座椅52。
图11至图14A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第四方面第一实施例的载具7300,图14B示出了与载具7300配合使用的固定带组件7500。
在一些示例中,载具7300可以是具有硬质的把手7306的敞口箱式结构(例如婴儿提篮,见图11和图12),或者是不具有把手7306的敞口箱式结构(见图13),或者是具有顶棚(亦即顶篷)7307不具有提手的箱式结构,或者是既具有顶棚7307也具有把手7306的可封闭箱式结构(见图14A)。载具7300可以配置有多个带引导机构,以使固定带组件7500与载具7300之间具有多个连接点,从而更好地将载具7300固定在车辆座椅上而不容易左右滑移。
下面以图11和图12所示的载具7300为例进行说明。载具7300包括箱体73A和支架装置73B,箱体73A限定出容置空间7310,容置空间7310例如用于容置儿童或动物。箱体73A例如可以由但不限于发泡材料制成。支架装置73B例如包括第一支架73111、两个第二支架73112、第三支架73113。第一支架73111和第三支架73113大体平行设置并且呈环形结构。各个第二支架73112呈U型结构而具有竖直段731121和水平段731122,第一支架73111和第三支架73113通过两个第二支架73112连接。箱体73A由支架装置73B支撑,第一支架73111和第二支架73112的竖直段731121结合于箱体73A的外周壁73101,第二支架73112的水平段731122和第二支架73112例如位于箱体73A的下方。卡合件7311形成于第三支架73113上。
由图11和图12可以看出,载具7300的主体结构(包括箱体73A和支架装置73B)的侧部和底部均可以设置有带引导机构,以及,载具7300的把手7306的顶部和侧部也可以设置有带引导机构。更具体地,载具7300的主体结构上的带引导机构例如可以设置在第三支架73113对应各个第二支架的竖直段731121的位置、各个第二支架73112的竖直段731121上、第一支架73111对应各个第二支架的竖直段731121的位置上。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支架73113上的带引导机构733可以包括底壳7331和面壳7332,底壳7331和面壳7332限定出供固定带组件的织带穿过的通道,以使织带不会轻易地相对于支架装置73B滑移。带引导机构733的具体结构将在下文中举例说明。第二支架73112和第一支架73111上(例如远离车辆座椅的一侧)的带引导机构734例如可以采用具有开口7340的C型结构。把手7306上的顶部和侧部的带引导机构734也可以采用C型结构。固定带组件7500(见图14B)的约束带或分开或并列地穿过这些带引导机构而与载具7300连接,使得载具7300稳定地固定在车辆座椅上。
在一示例中,如图14B所示,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固定带组件7500,该固定带组件7500例如包括约束带组件751和延长部件752。
约束带组件751例如包括第一连接端7511和至少一个第二连接端7512,第一连接端7511和各个第二连接端7512之间可以通过多条约束带连接,约束带可以是具有弹力的织带。本实施例中,约束带组件751具有两个第二连接端7512,两个第二连接端7512通过一整条约束带7513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端7511可以具有供该约束带穿过的孔75110,孔75110与约束带7513滑动配合,使得第一连接端7511在约束带7513上的位置可调。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端7512例如是ISOFIX插件,以与车辆座椅的ISOFIX插口可拆卸地连接,亦即第二连接端7512在载具7300的下方连接于车辆座椅。当然,第二连接端7512的类型不限于ISOFIX插件,其可以是钩体、扣具等任何合适的类型。
延长部件752例如包括延长带7521、调节部7522、第三连接端7523、第四连接端7524。延长带7521例如是织带,第三连接端7523和第四连接端7524分别与延长带7521连接。第三连接端7523用于和约束带组件751的第一连接端7511可拆卸地连接,第三连接端7523和第一连接端7511例如可以是彼此配合的扣具或者挂钩等任何合适的结构。第四连接端7524用于和车辆内的合适结构(例如车辆座椅顶部的连接结构,或者车辆座椅的靠背后侧的连接结构)可拆卸地连接,亦即第四连接端7524在载具7300的上方连接于车辆座椅,以将载具7300固定于车辆座椅上。第四连接端7524的类型例如可以是钩体、扣具等任何合适的类型。调节部7522设置在延长带7521上,用于调节在第三连接端7523和第四连接端7524之间的延长带7521的可用长度。
在实际使用中,延长部件752的第四连接端7524可以保持与车辆内的合适结构连接,第一连接端7511和第三连接端7523的连接位置处于便于用户操作的地方,例如车辆座椅的靠背顶部或者前侧。这样用户可以通过方便地操作第一连接端7511和第三连接端7523的连接或者分离,从而将载具7300方便地固定至车辆座椅上或者从车辆座椅取走。
举例来说,在本实施例中,结合图11、图12和14B,两个第二连接端7512与车辆座椅的ISOFIX插口连接后,约束带7513沿图11与图12所示的两个第二支架73112的水平段731122向前延伸并通过第三支架73113上的例如两个带引导机构733固定于载具7300的底外侧壁边缘的两侧(即,安装在车辆座椅上的载具7300的前侧壁边缘的左右两侧),接着沿两个第二支架73112的竖直段731121向上延伸并通过其上的带引导机构734固定于载具7300的外侧壁,之后沿把手7306向后延伸并通过其上的至少一个带引导机构734固定于把手上,最后由第四连接端7524和车辆内的合适结构连接,以将载具7300固定于车辆座椅上。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底外侧壁边缘”可以认为是载具7300的侧壁与底部的相交部分的外侧,或者载具7300在放置于车辆座椅上时远离车辆座椅背靠一侧的底边缘。亦即,两个带引导机构733可以对称地设置在载具7300远离车辆座椅背靠一侧的底边缘处。
图13所示的载具7300相对于图12所示的载具7300而言,差别主要在于没有配置图12中的把手7306,该载具7300可以参见对于图12所示的载具7300的描述。举例来说,如图14B所示,两个第二连接端7512与车辆座椅的ISOFIX插口连接后,约束带7513沿图13所示两个第二支架73112的水平段向前延伸并通过第三支架73113上的例如两个带引导机构733固定于载具7300的底外侧壁边缘的两侧,接着沿两个第二支架73112的竖直段向上延伸并通过其上的带引导机构734固定于载具7300的外侧壁,之后由第四连接端7524和车辆内的合适结构连接,以将载具7300固定于车辆座椅上。
图14A所示的载具7300相对于图12所示的载具7300而言增加了顶棚7307,顶棚7307的侧部和顶部均可以设置有带引导机构734。固定带组件7500(见图14B)的约束带7513可以穿过顶棚7307上的带引导机构734或者穿过把手7306上的带引导机构734。举例来说,如图14B所示,两个第二连接端7512与车辆座椅的ISOFIX插口连接后,约束带7513沿图14A所示的两个第二支架73112的水平段向前延伸并通过第三支架73113上的例如两个带引导机构733固定于载具7300的底外侧壁边缘的两侧,接着沿两个第二支架73112的竖直段向上延伸并通过其上的带引导机构734固定于载具7300的外侧壁,之后沿顶棚7307的两侧向后延伸(具体如相对于顶棚7307的拉链结构7309的两侧)并通过顶棚7307两侧对应的至少一带引导机构734固定于顶棚7307上,最后由第四连接端7524和车辆内的合适结构连接,以将载具7300固定于车辆座椅上。
请参阅图15和图16,本公开第四方面第二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载具,该载具包括支架装置1300A、多个带引导机构133A,及固定带组件1500A。本实施例的载具(例如睡篮等)还包括设置在支架装置1300A上的箱体122A。具体地,支架装置1300A至少部分地环绕箱体122A,并支撑箱体122A。固定带组件1500A穿过多个带引导机构133A,以使固定带组件1500A与支架装置1300A之间具有多个连接点,从而更好地将箱体122A固定在车辆座椅1600A上而不容易发生前后左右滑移。
请参阅图17,本实施例的支架装置1300A包括第一架132A(亦可称为“第三支架”,但其结构类似于前述实施例中的第三支架)。第一架132A大致为环形的方框。第一架132A的两个长边之间设有一根支撑杆1322A。第一架132A的两个长边上设有对称分布的四个固定片1326A。该四个固定片1326A两两相对,且朝向彼此远离的方向倾斜设置。每个带引导机构133A可通过螺钉等紧固件固定在一个固定片1326A上。具体地,每一固定片1326A包括靠近箱体122A的内侧和远离箱体122A的外侧,每个带引导机构133A固定在固定片1326A的外侧。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每个带引导机构133A也可固定在固定片1326A的内侧。第一架132A的两个长边上还设有四个固定块1325A。每个固定块1325A靠近一个固定片1326A,且分别位于两个长边的两个固定块1325A相对设置。箱体122A的底部可通过螺钉等与固定块1325A固定连接。第一架132A的两个短边上还分别设有一个向上凸出的锁定座1328A。
请参阅图15、图16、图18和图19,箱体122A和把手124A共同构成婴儿提篮1200A(亦即,本实施例的载具可以包括箱体122A和把手124A)。箱体122A限定出容置空间1210A,容置空间1210A可以用于容置儿童或宠物。箱体122A可由发泡性聚丙烯(EPP)、发泡性聚乙烯(EPE)、发泡性乙烯(EPO)等发泡材料所制成。把手124A可枢转地连接在箱体122A的两侧。箱体122A的底部对应锁定座1328A的位置各设有一个锁定槽1222A。当箱体122A安装至支架装置1300A上时,锁定座1328A插入到对应的锁定槽1222A中,以进一步将箱体122A固定至支架装置1300A上,防止二者之间发生晃动。此时四个带引导机构133A位于箱体122A的底部。
请参阅图20,本实施例的固定带组件1500包括约束带组件151和延长部件152。约束带组件151A包括两个约束带1513A,约束带1513A可以是具有弹力的织带。约束带组件151A还包括位于每个约束带1513A一端的第一连接端1512A(亦称为固定端)、以及与两个约束带1513A的另一端同时相连的第一扣具1511A。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端1512A是ISOFIX插件。延长部件152A包括延长带1521A、调节部1522A、第二扣具1523A、第三连接端1524A。延长带1521A例如是织带,其一端与第二扣具1523A相连。第二扣具1523A与第一扣具1511A可拆卸地连接。调节部1522A设置在延长带1521A上,用于调节延长带1521A的可用长度。位于延长带1521A另一端的第三连接端1524A大致为卡钩,其可以与车辆座椅的合适结构(例如车辆座椅1600A顶部或靠背后侧的连接杆)可拆卸地卡合,从而将支架装置1300A固定于车辆座椅1600A上。可以理解,在一些实施例中,调节部1522A也可省略。
请参阅图15和图16,上述载具在使用时,首先将箱体122A固定至支架装置1300A上,然后先将箱体122A和支架装置1300A放置在车辆座椅1600A上,然后将两个第二连接端1512A与车辆座椅的ISOFIX插口连接。之后,将两个约束带1513A分别穿过位于第一架132A两侧的两个带引导机构133A,从第一架132A远离箱体122A的外侧绕过箱体122A的下方。接着将延长部件152A的第三连接端1524A卡合在车辆座椅1600A顶部或靠背后侧的连接杆上,最后将两个约束带1513A的顶部与延长部件152A的第二扣具1523A扣合,从而将箱体122A固定于车辆座椅1600A上。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两个约束带1513A也可从第一架132A与箱体122A之间绕过箱体122A的下方。
请参阅图21和图22,根据本申请第四方面第三实施例的载具与本方面第二实施例的载具的结构较为相似,包括支架装置1300A、设置在支架装置1300A上的箱体122A、多个带引导机构133A,及固定带组件1500A。固定带组件1500A穿过多个带引导机构133A,以使固定带组件1500A与支架装置1300A之间具有多个连接点,从而更好地将箱体122A固定在车辆座椅1600A上而不容易发生前后左右滑移。
请参阅图23至图25,本方面第三实施例的支架装置1300A包括第一架132A(亦可称为“第三支架”,但其结构类似于前述实施例中的第三支架)。第一架132A大致为环形的方框。第一架132A的两个长边之间设有一根支撑杆1322A。第一架132A上设有两个相对的固定片1326A。具体地,两个固定片1326A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分别固定于第一架132A的两个短边上,且两个固定片1326A相对设置。每个带引导机构133A固定在一个固定片1326A上。
如图25所示,带引导机构133A包括底壳1331A和面壳1332A。面壳1332A具有容纳固定片1326A的容纳槽13322A。固定片1326A插入到面壳1332A的容纳槽13322A内,并通过多个螺钉与面壳1332A固定。底壳1331A和面壳1332A也通过多个螺钉固定相连。
如图25、图26A和图26B所示,带引导机构133A还包括定位座1333A。定位座1333A嵌设在箱体122A上。底壳1331A可通过例如螺钉1334A等固定在定位座1333A。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带引导机构133A也可仅仅依靠定位座1333A而直接设置在箱体122A上,此时固定片1326A也可省略。同理,在其他实施例中,带引导机构133A也可仅仅依靠固定片1326A与第一架132A固定,此时定位座1333A也可省略。底壳1331A和面壳1332A共同限定出供固定带组件1500A的约束带1513A穿过的通道1330A。底壳1331A上设置有向面壳1332A凸伸的至少一个第一凸肋13311A。面壳1332A上设置有向底壳1331A凸伸的至少一个第二凸肋13312A,第一凸肋13311A和第二凸肋13312A在约束带1513A的延伸方向上交替设置。也即,第一凸肋13311A和第二凸肋13312A设置在通道1330A内彼此相对的侧壁上。通过合理设置第一凸肋13311A和第二凸肋13312A的高度,使得位于第一端口13301A和第二端口13302A之间的约束带1513A在通道1330A内弯折地绕过第一凸肋13311A的顶端和第二凸肋13312A的顶端,由此约束带1513A会受到来自第一凸肋13311A和第二凸肋13312A的移动阻力。这样,当固定带组件1500A束紧后,约束带1513A不会轻易地相对于支架装置1300A滑移。
请参阅图21和图22,上述载具在使用时,首先将箱体122A固定至支架装置1300A上,然后先将箱体122A和支架装置1300A放置在车辆座椅1600A上,然后将两个第二连接端1512A与车辆座椅的ISOFIX插口连接。之后,将两个约束带1513A分别穿过位于第一架132A的两个短边上的两个带引导机构133A,从第一架132A和箱体122A之间绕过箱体122A的下方。接着将延长部件152A的第三连接端1524A卡合在车辆座椅1600A顶部或靠背后侧的连接杆上,最后将两个约束带1513A的顶部与延长部件152A的第二扣具1523A扣合,从而将箱体122A固定于车辆座椅1600A上。
可选地,如图16、图22所示,两个约束带1513A的第二连接端1512A(亦即固定端)之间的间距小于(两个约束带1513A所穿过的)带引导机构133A之间的间距,带引导机构133A的开口朝向外侧,使得约束带1513A在被固定时不易从带引导机构133A中脱离。需要说明的是,该设置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其同样适用于本公开第四方面各个实施例。
请参阅图27和图28,根据本申请第四方面第四实施例的载具与本方面第二实施例的载具的结构较为相似,包括婴儿提篮1200A、支架装置1300A,及带引导机构。固定带组件1500A穿过带引导机构,从而将婴儿提篮1200A固定在车辆座椅1600A上而不容易发生前后左右滑移。
婴儿提篮1200A包括箱体122A,亦即,本实施例的载具可以包括箱体122A。箱体122A限定出容置空间1210A,容置空间1210A可以用于容置儿童或宠物。箱体122A可由发泡性聚丙烯(EPP)、发泡性聚乙烯(EPE)、发泡性乙烯(EPO)等发泡材料所制成。
支架装置1300A包括第一架132A(亦可称为“第三支架”,但其结构类似于前述实施例中的第三支架)、框架结构123A和顶棚架125A。框架结构123A包括第一框架1231A和两个第二框架1232A。第一框架1231A大致为环形,其结合于箱体122A且环绕设置在箱体122A的周壁上。两个第二框架1232A的两端连接第一框架1231A且沿箱体122A的纵轴方向(亦可称为纵向方向)彼此分离地设置。每一第二框架1232A结合于箱体122A的底壁和侧壁,且第二框架1232A的底部通过固定座(亦即固定组件)与第一架132A固定相连。如此,框架结构123A可为箱体122A提供稳固的支撑,而能提高箱体122A的耐冲击能力。需要说明的是,本方面各实施例中的“第一框架”亦可称为“第一支架”,“第二框架”亦可称为“第二支架”,以及“第一架”亦可称为“第三支架”,其可以与下文其他各方面的“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的布置类似。因此可以认为,本实施例的载具的支架装置1300A可以包括第一支架(即1231A)、第二支架(即1232A)和第三支架(即132A)。
如图29所示,顶棚架125A用于支撑顶棚(图未示)。两个顶棚架125A可枢转地连接在箱体122A的两侧。具体地,框架结构123A还包括设于第一框架1231A中部的引导件1233A,每一顶棚架125A的末端枢接于引导件1233A。通过顶棚架125A的枢转,可使顶棚在使用状态与收合状态之间切换,从而达到遮阳和便于收纳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载具(例如本实施例的婴儿提篮1200A)还可以包括把手(图中未示出),例如可枢转地连接在箱体122A两侧,且把手两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每一顶棚架125A两端之间的距离,本公开并不限于此。
本方面第四实施例的支架装置1300A的结构及其与婴儿提篮1200A(具体为其箱体122A)的连接方式与第二实施例的支架装置1300A相同,因此不在赘述。
如图27至图28所示,本实施例中,固定带组件1500A为三点式安全带,其包括彼此相连的肩带154A和腰带156A。肩带154A的上端与车辆座椅1600A的靠背顶部相连,肩带154A的中部斜跨经过第一框架1231A及部分箱体122A,肩带154A的下端通过一安全带锁舌(图中未示出)与车辆座椅1600A的安全带锁扣可拆卸地连接。腰带156A的一端与车辆座椅1600A相连,另一端通过安全带锁舌与肩带154A的下端相连。请参阅图28,腰带156A环绕在两个第二框架1232A的外侧,因此能够将婴儿提篮1200A(即箱体122A)的底部束缚在车辆座椅1600A上。
请参阅图28至图31,第四实施例的带引导机构包括第一带引导机构1400A。第一带引导机构1400A大致为长条形板,其中部可通过例如螺钉等固定在引导件1233A上。第一带引导机构1400A和引导件1233A共同限定出供肩带154A穿过的两个通道1430A。两个通道1430A分别位于螺钉的两侧,且相对设置,即可以分别允许来自左侧或右侧的肩带154A穿过。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通道1430A还具有侧方导入口14303A(见图30)。侧方导入口14303A连通通道1430A。通过设置侧方导入口14303A,肩带154A可以容易地从侧向滑入通道1430A中。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带引导机构1400A也可以直接设置在婴儿提篮1200A(例如其箱体122A)或顶棚架125A上。可以理解,通道1430A的数量也可为一个或更多。
如图31所示,引导件1233A上设置有向第一带引导机构1400A凸伸的至少一个第三凸肋12331A。第一带引导机构1400A上设置有向引导件1233A凸伸的至少一个第四凸肋1432A,第三凸肋12331A和第四凸肋1432A在肩带154A的延伸方向上交替设置。也即,第三凸肋12331A和第四凸肋1432A设置在通道1430A内彼此相对的侧壁上。通过合理设置第三凸肋12331A和第四凸肋1432A的高度,使得位于第一端口14301A和第二端口14302A之间的肩带154A在通道1430A内弯折地绕过第三凸肋12331A的顶端和第四凸肋1432A的顶端,由此肩带154A会受到来自第三凸肋12331A和第四凸肋1432A的移动阻力。这样,当固定带组件1500A束紧后,肩带154A不会轻易地相对于支架装置1300A滑移。
上述载具在使用时,首先将婴儿提篮1200A(即箱体122A)固定至支架装置1300A上,然后将婴儿提篮1200A和支架装置1300A放置在车辆座椅1600A上。之后,将固定带组件1500A的肩带154A绕过婴儿提篮1200A的前侧,并将腰带156A环绕在两个第二框架1232A的外侧,然后肩带154A的下端的ISOFIX插件插入车辆座椅1600A的ISOFIX插口中。最后,将肩带154A从第一带引导机构1400A的侧方导入口14303A滑入通道1430A中,从而将婴儿提篮1200A固定于车辆座椅1600A上。
请参阅图32和图33,根据本申请第四方面第五实施例的载具与本方面第四实施例的载具的结构较为相似,包括婴儿提篮1200A、支架装置1300A,及带引导机构。其主要区别在于,带引导机构除了包括第一带引导机构1400A之外,还包括第二带引导机构1450A。固定带组件1500A穿过第一带引导机构1400A和第二带引导机构1450A,以使固定带组件1500A与支架装置1300A之间具有多个连接点,从而更好地将婴儿提篮1200A固定在车辆座椅1600A上而不容易发生前后左右滑移。
具体地,第五实施例的支架装置1300A包括大致为环形的第一架132A。第二带引导机构1450A可通过螺钉等紧固件固定在第一架132A上,并位于婴儿提篮1200A的底部。第二带引导机构1450A的结构与前述实施例中的带引导机构733、133A的结构相同,其具体结构将在下文进行举例说明。
上述载具在使用时,首先将婴儿提篮1200A固定至支架装置1300A上,然后将婴儿提篮1200A和支架装置1300A放置在车辆座椅1600A上。之后,将固定带组件1500A的腰带156A穿过第二带引导机构1450A后绕过婴儿提篮1200A的前侧,并将腰带156A环绕在两个第二框架1232A的外侧,然后肩带154A的下端的ISOFIX插件插入车辆座椅1600A的ISOFIX插口中。最后,将肩带154A从第一带引导机构1400A的侧方导入口14303A滑入通道1430A中,从而将婴儿提篮1200A固定于车辆座椅1600A上。
上述两个实施例中简要地示出了如何将前述实施例的载具固定至车辆座椅的两种方式,为了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下文中具体示出本公开的载具与车辆座椅(例如汽车座椅或飞机座椅等)之间的多种连接方式。
参考图34A至图34D,示意性地示出本公开一实施例的载具1700与车辆座椅1600A的连接方式。具体地,载具1700可以通过固定带组件1500A固定至车辆座椅。
如图34A和图34B所示,本实施例的载具1700可以包括箱体1722(即,承载部)和支架装置1723。箱体1722限定用于容置儿童或宠物的容置空间1710,并且可以由发泡性聚丙烯(EPP)、发泡性聚乙烯(EPE)、发泡性乙烯(EPO)等发泡材料所制成。支架装置1723可以包括第一支架17231、第二支架17232和第三支架17233。第一支架17231大体平行设置并呈环形结构,并且结合于箱体1722且环绕设置在箱体1722的周壁上。第二支架17232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支架17231,并且沿着箱体1722的纵轴方向彼此分离地设置,例如自箱体1722的一侧(例如长边侧)沿着箱体1722的横轴方向(即横向方向)延伸至相对侧(例如另一长边侧)。第二支架17232的底部通过固定组件17234与第三支架17233固定连接。另外,载具1700还可以包括顶棚架1725,用于支撑罩设于箱体1722上方的顶棚(未示出),并且可以连接于第一支架17231上方。
在一示例中,如图34A和图34B所示,固定带组件1500A可以为两点式安全带,并对载具1700进行两点式固定。该固定带组件1500A包括腰带156A。腰带156A的两端分别在箱体1722的两侧与车辆座椅1600A连接,并且该腰带156A从载具1700远离车辆座椅1600A背靠的一侧(即,外侧)绕过支架装置1723,即,腰带156A绕过第二支架17232的外侧,并从箱体1722的底部和第三支架17233之间穿过(例如,腰带156A可以从外侧抵靠用于连接第二支架17232与第三支架17233的两个固定组件17234),从而能够将箱体1722的底部束缚在车辆座椅1600A上。可选地,腰带156A还可以环绕远离车辆座椅1600A背靠一侧的两个固定组件17234,以将箱体1722更稳定地束缚于车辆座椅1600A。
在另一示例中,如图34C和图34D所示,载具1700也可以通过三点式安全带来进行两点式固定。具体地,固定带组件1500A可以为三点式安全带,并包括肩带154A和腰带156A。在本示例中,腰带156A采用类似于前述示例(见图34A)的连接方式,因此不在此赘述;而肩带154A不用来固定载具1700。如图34C所示,肩带154A可以不穿过箱体1722。可选地或替代地,如图34D所示,肩带154A可以穿过箱体1722与车辆座椅1600的背靠之间(并未对箱体1722施力)。
参考图35A至图35G,示意性地示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载具1800与车辆座椅1600A的连接方式。载具1800具有与前述图34A所示实施例的载具1700类似的结构,在此不做赘述。固定带组件1500A可以为三点式安全带,并对载具1800进行两点式固定。具体地,固定带组件1500A具有腰带156A和肩带154A,其中肩带154A不对载具1800起到固定作用,例如可以如图35A所示不穿过箱体1822,或者可以如图35B所示穿过箱体1722与车辆座椅1600A的背靠之间(并未对箱体1822施力)。
与前述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载具1800还设置有带引导机构1850(类似于前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带引导机构1450A”)。如图35A和图35B所示,该带引导机构1850设置在支架装置1823上,用于与固定带组件1500配合。具体地,本实施例可以设置有两个带引导机构1850,分别对称地设置在支架装置1823的第三支架18233上,例如大致位于箱体1822的长边的中间位置。
当需要将载具1800固定至车辆座椅1600A时,可以先将载具1800放置在车辆座椅1600A上,再将固定带组件1500的腰带156A穿过带引导机构1850后绕过箱体1822的前侧,并将腰带156A环绕在两个第二支架18232的外侧,亦即,使腰带156A绕过载具1800远离车辆座椅1600A背靠的一侧(即,外侧),然后肩带154A的下端的ISOFIX插件插入车辆座椅1600A的ISOFIX插口中,从而将载具1800固定于车辆座椅1600A上。通过本实施例的带引导机构1850,能够更好地提升对载具1800进行固定的可靠性和牢固性,从而更好地防止载具1800在车辆紧急制动或受到冲击时发生前翻。
如图35C至图35G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支架18233上对称地设置有两个固定片1851,例如大致位于箱体1822的长边的中间位置处。每个固定片1851可以朝向靠近箱体1822的方向倾斜。在一示例中,固定片1851可以具有近似L型结构,且该近似L型结构的钩状部固定于第三支架18233。每个固定片1851包括靠近箱体1822的内侧和远离箱体1822的外侧,并且固定片1851的外侧设置有带引导机构1850。
具体地,如图35C至图35G所示,带引导机构1850可以包括底壳1852和面壳1853。底壳1852上设置有第二固定孔18522,并与固定片1851上的第一固定孔18511对应,以使底壳1852可以通过例如螺钉等固定至固定片1851。面壳1853可以通过例如螺钉等紧固件安装于底壳1852。底壳1852与面壳1853共同限定出供固定带组件1500A(例如腰带156A)穿过的通道1854。在一示例中,底壳1852的下部部分与面壳1853的下部部分固定连接,底壳1852的上部部分朝向靠近箱体1822的方向倾斜,例如适应于固定片1851的形状,以及面壳1853的上部部分朝向背离箱体1822的方向倾斜,使得底壳1852与面壳1853之间形成一角度,即具有类似于V型的结构。
此外,底壳1852上设置有向面壳1853凸伸的至少一个第一凸肋18521。面壳1853上设置有向底壳1852凸伸的至少一个第二凸肋18531,第一凸肋18521和第二凸肋18531在腰带156A的延伸方向上交替设置。亦即,第一凸肋18521和第二凸肋18531设置在通道1854内彼此相对的侧壁上。通过合理设置第一凸肋18521和第二凸肋18531的高度,使得位于通道1854内的腰带156A弯折地绕过第一凸肋18521的顶端和第二凸肋18531的顶端,由此腰带156A会受到来自第一凸肋18521和第二凸肋18531的移动阻力。这样,当固定带组件1500A束紧后,腰带156A不会轻易地相对滑移。
可以理解的是,前述实施例中的带引导机构133A、733、1450可以具有与本实施例的带引导机构1850类似的结构,亦即,带引导机构1850可以为带引导机构133A、733、1450(即第一带引导机构)的一个示例,但本公开并不限于此。
此外,除了使用三点式安全带之外,本实施例的载具1800还可以采用两点式安全带进行两点式固定,其连接方式类似于三点式安全带中的腰带156A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参考图36A至图36C,示意性地示出本公开又一实施例的载具1900与车辆座椅1600A的连接方式。载具1900具有与前述实施例的载具1800类似的结构,其不同之处在于,除了与前述带引导机构1850类似的第二带引导机构1950之外,载具1900还可以包括第一带引导机构1940。
在一示例中,第一带引导机构1940可以设置在顶棚架1925或第一支架19231上,具体地可以大致位于箱体1922的长边的中间位置处。可选地,第一带引导机构1940大致为长条形板,其中部可通过例如螺钉等固定至顶棚架1925或第一支架19231。如图36A所示,以第一带引导机构1940固定至顶棚架1925为例(类似于图32所示实施例),第一带引导机构1940与顶棚架1925之间限定出供肩带154A穿过的通道1941。
在一具体示例中,载具1900可以设置有两个第一带引导机构1940,两个第一带引导机构1940可以对称地设置在载具1900的一侧,例如在载具1900放置在车辆座椅1600A时远离车辆座椅1600A背靠的一侧(即,外侧或前侧)并相对于该侧的中心线对称。可选地或替代地,两个第一带引导机构1940可以对称地设置在载具1900的两侧,例如当放置在车辆座椅1600A上时靠近背靠的一侧和远离背靠的一侧(亦即载具1900的两个长边侧),或者另外两侧(亦即两个短边侧)。通过不同的设置位置,可以适应地将载具1900固定在不同的车辆座椅和/或车辆座椅的不同位置,例如左侧或右侧的座椅上。
通过同时设置第一带引导机构1940和第二带引导机构1950,本实施例的载具1900可以通过固定带组件1500A进行两点式固定和三点式固定,其中图36A和图36B所示的两点式固定方式与前述实施例(参见图35A和图35B)类似,在此不做赘述。
如图36C所示,固定带组件1500A可以穿过第一带引导机构1940和第二带引导机构1950,以使固定带组件1500A与支架装置1923之间具有多个连接点,从而更好地将载具1900固定在车辆座椅1600A上而不容易在车辆受到冲击时与箱体1900发生相对滑动(此实施例与图32所示的结构类似)。具体地,当需要将载具1900固定至车辆座椅1600A时,可以先将载具1900放置在车辆座椅1600A上,再将固定带组件1500A的腰带156A穿过带引导机构1950后绕过箱体1922的前侧,并将腰带156A环绕在两个第二支架19232的外侧,然后肩带154A的下端的ISOFIX插件插入车辆座椅1600A的ISOFIX插口中,从而将载具1900固定于车辆座椅1600A上。最后,固定带组件1500A的肩带154A从第一带引导机构1940(例如通道1941)穿过后绕过载具1900的前侧,并且其下端与腰带156A的一端固定于车辆座椅1600A,由此形成三点式固定。在一示例中,第一带引导机构1940可以具有对称设置的两个通道1941,分别位于螺钉的两侧。通过将肩带154A从远离ISOFIX插件一侧的通道1941穿过(例如图36C所示的左侧的通道1941),可以使肩带154A更牢固地固定载具1900。在另一实施例中,固定带组件1500A的肩带154A还可以穿过靠近座椅1600A背靠一侧的第一带引导机构1940,或者肩带154A还可以穿过靠近ISOFIX插件一侧的通道1941,但本公开并不限于此。
参考图37A至图40,图37A至图37C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五方面第一实施例的载具的立体图,图38示出与图37A所示的载具配合的固定座组件的立体图,图39示出载具通过固定座组件安装至车辆的立体图,以及图40示出图39所示的固定带组件的立体图。
本公开的载具6100可以例如为宠物箱、宠物担架、宠物篮、婴儿提篮等。本公开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载具(例如宠物箱),其可以具有与前述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的载具不同的结构。
如图37A至图37C,载具6100可以包括箱体6110和支架装置6120(亦可称为“支架组件”)。箱体6110包括本体6111和底部支撑件6112,本体6111能拆卸地罩设于底部支撑件6112上,以与底部支撑件6112形成供宠物乘坐的容置空间。其中,底部支撑件6112构成箱体6110的底部,本体6111构成箱体6110的四个侧面和顶面。本体6111通过至少一连接组件能拆卸地连接于底部支撑件6112上。具体地,在一示例中,至少一连接组件包括彼此能拆卸连接的第一连接件61116和第二连接件61117,其中,第一连接件61116设置在本体6111上,而第二连接件61117设置在底部支撑件6112上。在一具体示例中,第一连接件61116和第二连接件61117为相互配合的拉链,但本公开不限于此,例如还可以是相互配合的卡合结构、滑扣结构、魔术贴(hook and loop fastener,魔鬼毡)、钩和环等,并且优选地,采用软性连接方式。替代性地,在另一示例中,本体6111与底部支撑件6112可以固定连接(例如缝合在一起)或一体成型。
支架装置6120用于将载具6100固定到移动装置,例如车辆或手推车等。支架装置6120设置在箱体6110的底部支撑件6112下方,能够与安装到车辆上的固定座组件6200固定。箱体6110经由底部支撑件6112安置在支架装置6120上。如图37B和图38所示,支架装置6120包括卡合件6121,通过将卡合件6121卡合在固定座组件6200的卡合部6210处。由此,通过固定座组件6200的连接装置6220(例如ISOFIX固定件)与车辆上设置的插口配合,将载具6100固定至车辆的座椅上。可选地,如图38所示,固定座组件6200上可以对称地设置有四个卡合部6210,使得支架装置6120在四个卡合点与固定座组件6200固定,从而使两者的定位更稳固。在一示例中,卡合件6121可以呈环形结构件,与底部支撑件6112的底部间隔地设置。其中,卡合件6121的中心在竖直方向上大致对应于箱体6110的中心。
此外,支架装置6120还可以包括四个第一连接支架6122,设置在卡合件6121上以与箱体6110的底部连接,并且彼此间隔一定距离,例如分别靠近箱体6110底部的四个拐角设置,从而为箱体6110提供平衡且稳定的支撑。进一步地,四个第一连接支架6122可以相对于载具6100的纵轴方向D61和横轴方向D62对称地设置在卡合件6121沿横轴方向的相对两侧。例如,如图37B所示,四个第一连接支架6122分别对称地设置在卡合件6121的环形结构件的两个长边上。但应该理解的是,本公开的卡合件并不限于上述形状,并且第一连接支架6122也不限于上述数量。可选地,在另一示例中,可仅设置两个第一连接支架6122,且两个第一连接支架6122呈对角设置。在其他示例中,第一连接支架6122的数量也可以是三个、五个等。
进一步地,支架装置120还可以包括多个第二连接支架6123,分别装设在卡合件6121沿纵轴方向D61的相对两侧,并连接至箱体6110的底部,从而进一步稳固箱体6110与支架装置6120的结合。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图37B中示出仅示出两个第二连接支架6123,但本公开并不局限于此,还可以设置四个、六个等。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示例中,第一连接支架6122与第二连接支架6123可以择一设置,只要能够稳固箱体6110与支架装置6120的结合即可,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此外,支架装置6120还可以包括结构加强件6124,大致位于卡合件6121沿纵轴方向D61的中间位置。结构加强件6124的中央部朝箱体6110的底部呈曲面形状,即,其中央部的高度高于两侧末端的高度,从而使支架装置6120具有较高的耐冲击能力,不易受力变形。但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支架装置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实施例。
此外,除了使用固定座组件之外,还可以配合顶部系绳(Top Tether)的连接方式来进一步固定载具6100。如图39和图40所示,还可以采用固定带组件6300将载具6100固定至车辆上。具体地,固定带组件6300包括第一带6310和第二带6320,其中,第一带6310的一端可以设置有连接装置6340(例如Top Tether固定件),第一带6310的另一端设置有连接装置6330(例如latch固定件);而第二带6320的一端可以通过调整器6350(用于调节第二带6320的长度)能移动地设置在第一带6310上,第二带6320的另一端设置有另一连接装置6330。对应地,如图37C所示,底部支撑件6112的两侧向外周缘分别设置有两个用于与连接装置6330连接的连接部61122。在一示例中,每个连接部61122可以具有卡杆,用以与对应的连接装置6330连接。可选地,底部支撑件6112在连接部61122处具有对应的凹部,即从底部支撑件6112的向外周缘向内凹陷的凹陷结构,并且卡杆位于凹部中,使得连接装置6330与卡杆连接时,其至少一部分容纳于该凹部中,以避免连接装置6330与载具6100的其他结构发生干涉,以及增加美观性。当然,本公开的连接部并不限于上述结构,其还可以具有其他结构,例如卡钩、卡环等。通过在底部支撑件6112两侧向外周缘处设置连接部61122,可以使固定带组件6300与载具6100的接触面积(亦即接触范围或长度)更大,以便将载具6100更稳定地放置在车辆座椅上,并且当载具6100放置在车辆座椅上时,该连接部61122的设置位置便于其与连接装置6330的连接,且不会干涉载具6100与车辆座椅和/或固定座组件6200的固定。应该理解的是,前述实施例仅为固定带组件6300的一个示例,但本公开并不局限于此,固定带组件6300还可以具有其他结构,例如如图9、图14B或图20所示实施例中的结构。
当需要将载具6100固定至车辆座椅时,如图39的组装图所示,在将载具6100通过固定座组件6200固定至车辆座椅之后,还可以将固定带组件6300的两个连接装置6330分别连接至底部支撑件6112一侧的两个连接部61122,并且将固定带组件6300的另一端(即,第一带6310的连接装置6340)穿过在载具6100顶侧设置的提手(即提把)61115,以与车辆上对应设置的接口(例如Top Tether接口,位于车辆座椅上方)连接,从而进一步限制载具6100的侧向滑动、倾斜等,以更稳固地固定载具6100。需要说明的是,载具的固定也可以不采用固定座组件,例如可以通过固定带组件与连接组件(类似于下文中图57A所示的连接组件3660)对载具进行固定。具体地,当需要将载具固定至车辆座椅上时,可以将固定带组件一端的两个连接装置分别连接至底部支撑件一侧的两个连接部,固定带组件的另一端与车辆上的对应接口(例如Top Tether接口)连接,亦即通过如图39所示的方式连接固定带组件。同时,可以在载具(具体为箱体)的底部设置连接组件(可参见图57A和图57B),连接组件的一端连接于载具(例如其连接部或支架装置),而连接组件的另一端连接于车辆座椅(例如通过latch连接件等),从而将载具稳定地固定到车辆座椅上。。
图41A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第五方面第二实施例的载具2300的立体图,该载具2300例如是箱式结构,例如是用于容纳宠物的宠物箱。载具2300例如包括本体2301和底部支撑件2308,底部支撑件2308的底部即载具2300的底部2302,底部支撑件2308与车架连接。参见图41B所示的仰视图,载具2300的底部2302包括四个卡合件2311,四个卡合件2311分成两排两列布置。处于同一排的两个卡合件2311在左右方向(第一方向F1)上彼此间隔,在前后方向(第二方向F2)上的位置基本相同。处于同一列的两个卡合件2311在前后方向(第二方向F2)上彼此间隔,在左右方向(第一方向F1)上的位置基本相同。在一些实施例中,载具2300的底部2302例如设置有两个分别沿着左右方向(第一方向F1)延伸的第三凹槽2430,两个第三凹槽2430在前后方向(第二方向F2)上间隔预定距离,四个卡合件2311位于两个第三凹槽2430中。载具2300的底部2302例如具有前后对称、左右对称的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载具2300的底部2302具有两个彼此平行的杆(例如是环形结构的两个相对的杆),两个彼此平行的杆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依次穿过两个第三凹槽2430,这两个杆位于第三凹槽2430内的部分形成四个卡合件2311。或者在一些替代实施例中,载具2300的底部2302可以具有四个独立的杆件,这四个独立的杆件分别穿过两个第三凹槽2430而形成四个卡合件2311。
本体2301和底部支撑件2308可以不可拆卸地连接或者通过拉链等结构可拆卸地连接,本体2301可以具有提手2303、观察窗2304a、透气口2304b等。本体2301可以通过拉链结构打开,以便于取放宠物。
参见图41C,该载具2300可以由固定带组件2500固定于车辆座椅2600上。图42示出了固定带组件2500的示例性结构。固定带组件2500例如包括约束带组件251和延长部件252。
约束带组件251例如包括第一连接端2511和至少一个第二连接端2512(亦即固定端),第一连接端2511和各个第二连接端2512之间可以通过多条约束带连接,约束带可以是具有弹力的织带。本实施例中,约束带组件251具有两个第二连接端2512,两个第二连接端2512通过一整条约束带2513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端2511可以具有供该约束带穿过的孔25110,孔25110与约束带2513滑动配合,使得第一连接端2511在约束带2513上的位置可调。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端2512例如是ISOFIX插件,以与车辆座椅的ISOFIX插口可拆卸地连接。当然,第二连接端2512的类型不限于ISOFIX插件,其可以是钩体、扣具等任何合适的类型。
延长部件252例如包括延长带2521、调节部2522、第三连接端2523、第四连接端2524。延长带2521例如是织带,第三连接端2523和第四连接端2524分别与延长带2521连接。第三连接端2523用于和约束带组件251的第一连接端2511可拆卸地连接,第三连接端2523和第一连接端2511例如可以是彼此配合的扣具或者挂钩等任何合适的结构。第四连接端2524用于和车辆内的合适结构(例如车辆座椅顶部的连接结构,或者车辆座椅2600的靠背后侧的连接结构)可拆卸地连接,以将载具2300固定于车辆座椅2600上。第四连接端2524的类型例如可以是钩体、扣具等任何合适的类型。调节部2522设置在延长带2521上,用于调节在第三连接端2523和第四连接端2524之间的延长带2521的可用长度。
在实际使用中,延长部件252的第四连接端2524可以保持与车辆内的合适结构连接,第一连接端2511和第三连接端2523的连接位置处于便于用户操作的地方,例如车辆座椅2600的靠背顶部或者前侧。这样用户可以通过方便地操作第一连接端2511和第三连接端2523的连接或者分离,从而将载具2300方便地固定至车辆座椅2600上或者从车辆座椅2600取走。
再来参见图41A和图41B,载具2300的底部、侧部和顶部中的至少一处可以设置有至少一个带引导机构,带引导机构用于引导固定带组件2500的织带,将固定带组件2500的约束带和/或延长带与载具2300的多个位置结合,以有效防止载具2300在车辆座椅2600上左右滑移。
图43A至图46示出了一种带引导机构233的示例性实施例。在一示例中,带引导机构233可以对称地设置在载具的底部的边缘处,但本公开并不限于此。该带引导机构233的壳体233A可以包括底壳2331和面壳2332。底壳2331例如由载具2300的底部2302的壳体形成。面壳2332例如通过图中未示出的紧固件安装在底壳2331上。底壳2331和面壳2332限定出供固定带组件2500的织带(更具体地,供约束带2513)穿过的通道2330,通道2330具有第一端口23301和第二端口23302。当固定带组件2500将载具2300固定至车辆座椅2600上时,约束带2513穿设过第一端口23301和第二端口23302。参见图43A,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端口23301和第二端口23302均设置于面壳2332上。在一些替代实施例中,第一端口23301和第二端口23302例如由底壳2331和面壳2332共同限定。
参见图43B至图45,底壳2331上设置有向面壳2332凸伸的至少一个第一凸肋23311,面壳2332上设置有向底壳2331凸伸的至少一个第二凸肋23312,第一凸肋23311和第二凸肋23312在约束带2513的长度方向上交替设置。也即,第一凸肋23311和第二凸肋23312设置在通道2330内彼此相对的侧壁上。通过合理设置第一凸肋23311和第二凸肋23312的高度,使得位于第一端口23301和第二端口23302之间的约束带2513在通道2330内弯折地绕过第一凸肋23311的顶端233111和第二凸肋23312的顶端233121,由此约束带2513会受到来自第一凸肋23311和第二凸肋23312的移动阻力。这样,当固定带组件2500束紧后,约束带2513不易相对于载具2300滑移。
参见图43A、图44和图46,在一些实施例中,通道2330还具有侧方导入口23303,侧方导入口23303位于第一端口23301和第二端口23302的同一侧,并且侧方导入口23303具有斜面壁23304(亦可称为“引导斜面”)。通过设置侧方导入口23303和斜面壁23304,约束带2513可以容易地从侧向滑入通道2330中。
再来参见图41C,还示出了一种带引导机构234的示例性实施例。该带引导机构234例如是具有开口2340的C型结构。带引导机构234可以设置于载具2300的底部、侧部和顶部中的至少一者上。约束带2513可以卡合于C型结构的容置空间中,C型结构限制约束带2513和载具2300在车辆座椅2600的左右方向上发生相对移动,使得载具2300稳定地固定在车辆座椅2600上。在一些替代实施例中,带引导机构234例如可以是袢带或者任何其他合适的结构,只要能够保持约束带2513与载具2300的相对位置关系即可。在一些实施例中,约束带2513在载具2300的顶部既经过带引导机构234又经过提手2303。
可选地,两个约束带2513的第二连接端2512(亦即固定端)之间的间距小于(两个约束带2513所穿过的)带引导机构233之间的间距,带引导机构233的开口朝向外侧,使得约束带2513在被固定时不易从带引导机构233中脱离。需要说明的是,该设置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其同样适用于本公开第五方面的其他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带引导机构234”可以认为是“第一带引导机构”,而“带引导机构233”可以认为是“第二带引导机构”,在载具2300上可以仅设置第一带引导机构或第二带引导结构,或者可以同时设置第一带引导机构和第二带引导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本公开实施例中有关车辆座椅的“前”、“后”、“左”、“右”等方位术语以正常行驶的车辆的“前”、“后”、“左”、“右”方位为基准,并且图中用箭头B、P示意性示出“前”、“后”方向,以及用箭头L、R示意性示出“左”、“右”方向。这些方位术语仅用于使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更加清楚,并不用于对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产生不当限定。
图47至图52示出了本公开第五方面第三实施例的带引导机构233的示例性实施例。该带引导机构233的壳体233A可以包括底壳2331和面壳2332。底壳2331例如由载具2300的底部2302的壳体形成。面壳2332例如通过图中未示出的紧固件安装在底壳2331上。底壳2331和面壳2332限定出供固定带组件2500的织带(更具体地,供约束带2513)穿过的通道2330,通道2330具有第一端口23301和第二端口23302,约束带2513穿设过第一端口23301和第二端口23302。参见图49,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端口23301和第二端口23302均设置于面壳2332上,在一些替代实施例中,第一端口23301和第二端口23302例如由底壳2331和面壳2332共同限定。
参见图51和图52,带引导机构233还包括设置在通道2330中的凸轮2333。凸轮2333具有工作位置和失效位置。参见图51,在工作位置,凸轮2333将约束带2513抵顶在壳体233A的面壳2332(通道2330的侧壁)上,使得约束带2513不可相对带引导机构233移动。在一些实施例中,面壳2332上设置有位于通道2330中的增强件23321,该增强件23321可以由摩擦系数较大且较坚固的材料制成。当凸轮2333处于工作位置时,约束带2513夹持在凸轮2333和增强件23321之间。参见图52,在失效位置,凸轮2333解除对约束带2513的抵顶,约束带2513可以相对于带引导机构233自由移动。
参见图48至图50,为便于改变凸轮2333的位置,带引导机构233还可以包括调节按钮2334,调节按钮2334与凸轮2333连接,以推动凸轮2333在工作位置和失效位置之间转动。在一些实施例中,凸轮2333具有孔23330,调节按钮2334具有连接轴23341,连接轴23341用于插入孔23330中并与孔23330不可相对转动地配合,连接轴23341的孔23342与凸轮2333的孔23332通过的紧固件23335(见图50)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233A的底壳2331限定出与通道2330相邻的安装腔2335,调节按钮2334安装在安装腔2335中,壳体233A的面壳2332限定出用于操作调节按钮2334的操作口23320。用户经操作口23320转动调节按钮2334,即可将凸轮2333调整至工作位置或失效位置。参见图49,调节按钮2334例如具有凹陷部23340,以便于用户对调节按钮2334施力。
参见图49,在一些实施例中,凸轮2333具有用于抵顶约束带2513的多个齿23331,这些齿23331能够咬合约束带2513,使得约束带2513更不易相对于带引导机构233滑移。参见图43A和图44,该带引导机构233也可以配置如前实施例所述的侧方导入口23303。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带引导结构233还可以适用于前述实施例中的带引导机构,例如带引导机构133A、733、1450、1850、1950,本公开并不限于此。
下文将描述根据本公开第六方面至第八方面各个实施例的载具,为了方便描述,将分别用“8300”、“3100”、“3300”至“3800”、“9300”、“1300”来表示载具,载具例如可以是动物载具等,更具体地可以为担架,但本公开并不限于此。
图53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六方面第一实施例的载具8300及其固定于车辆座椅8600的方式。具体地,如图53所示,载具8300例如是担架,担架具有束带8305以将物体束缚于载具8300上。
参见图53,载具8300例如包括支架装置83B和承载面83110(亦即承载部的顶面或上表面)。支架装置83B设置在承载面83110的相对面,即承载部的底面。支架装置83B例如包括第一支架83111、第二支架83112、第三支架83113。第一支架83111和第三支架83113大体平行设置并且呈环形结构,第三支架83113的尺寸可以小于第一支架83111的尺寸。第一支架83111和第三支架83113通过第二支架83112连接,第二支架83112可以具有在第一支架83111和第三支架83113之间延伸的斜杆(图中未示出)。承载面83110例如与第一支架83111连接,例如用于支撑宠物。承载面83110例如依实际应用所需而由刚性材质(例如金属板、塑料板)或者柔性材质(例如帆布)制成。卡合件8311例如形成于第三支架83113上。载具8300可以通过固定座组件8700和/或固定带组件8500固定于车辆座椅8600上,例如可以通过卡合件8311固定于固定座组件8700(其结构类似于上文所述的固定座组件6200,在此不做赘述)。另外,本实施例的载具还可以通过固定带组件固定于车辆座椅上,该固定带组件的具体结构及与载具和车辆座椅的连接方式将在下文中详细描述。
图54A至图54D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六方面第二实施例的载具3100、3300,具体描述请参见下文。
请参阅图54A,其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六方面第二实施例的载具3100在不同视角的外观示意图。载具3100包含承载部3110、支架装置3120和束缚装置3130。承载部3110可呈矩形或方环形,其定义一承载面3110A以承载支撑动物于其上。具体而言,承载部3110可以承载支撑一动物,依实际应用所需而由刚性材质(例如金属、塑胶、木质材料等)或软性(即,柔性)材质(例如织布等)制成;支架装置3120可由金属或具有较高刚性的其他材料制成,其各构成支架的形态可为空心管件、或实心杆件,然而本公开并不限于此。束缚装置3130设于承载面3110A上以将动物稳定束缚在承载面3110A上,进一步对承载面3110A上的动物提供支撑稳定性(下文将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54B,其示出载具3100在另一视角的外观示意图,用以说明载具3100的支架装置3120。如图所示,支架装置3120包含第一支架3121、两个第二支架3122、第三支架3123、以及连接各第二支架3122与第三支架3123的第一固定组件3124。支架装置3120设置在承载部3110的底面3111(即承载面3110A的相反面)。在本公开中,支架装置3120除可对载具3100的承载部3110提供必要的支撑强度外,还供载具3100借由其固定至一移动装置(例如车辆或推车)。
如图54B所示,第一支架3121主要由两相对长边31211、31213和两相对短边31212、31214邻接而构成,其呈矩形或方环形且与承载部3110的大小及形状相对应,然本公开并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支架亦可由大致等长的四边彼此邻接构成而概呈正方形。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3121结合于承载部3110且环绕设置在承载部3110的周边。承载部3110未完全包覆第一支架3121,而是暴露出矩形或方环形承载支架3121的四个角落及长边31211、31213的中点处,如此可利于照护者或使用者以手部握持载具3100,然本公开并不限于此。可选地,可依实际需要设计承载部3110,以暴露出承载部3110的其他部位、或完全包覆第一支架3121。此外,承载部3110可呈一凹陷结构,意即其底部可略低于第一支架3121所形成的平面,从而形成具有深度的容置空间以利于承载及支撑动物于其中。
两个第二支架3122连接第一支架3121,并且沿着承载部3110的纵向方向D31彼此分隔设置(即分别位于承载部3110的两长边中心连线的两侧),各第二支架3122与承载部3110结合,并且自承载部3110的一长边侧沿着承载部3110的横向方向D32延伸至另一长边侧。通过在承载部3110的纵向方向D31上分隔设置所述两个第二支架3122,可分散承载部3110的承重并提供承载部3110稳固的支撑,从而提高承载部3110的耐重及耐冲击能力。
在本实施例中,各第二支架3122皆包括第一横杆31221、一对纵杆31222、第二横杆31223、以及一对连接部31224。如图54B所示,第一横杆31221为一弯杆,其两端呈弯起且具有与承载部3110的凹陷结构相对应的轮廓,然本公开并不限于此;可替代地,第一横杆31221亦可为一直杆,从而可与呈凹陷结构的承载部之间形成一固定间隔作为避位空间。第一横杆31221连接于第一支架3121的两长边31211、31213(即平行于横向方向D32),并且沿着承载部3110的纵向方向D31彼此分隔设置(即分别位于承载部3110的两长边中心连线的两侧)。第二支架3122的一对纵杆31222彼此平行配置,其各自一端连接于第一横杆31221,各自另一端连接于第一支架3121的短边31212(或短边31214)。第二横杆31223较第一横杆31221为短,其两端分别连接至该对纵杆31222;亦即,在本实施例中,沿载具3100的纵向方向D31观之,各第二支架3122的各自该对纵杆31222与第二横杆31223形成一“H”形结构,其连接于各第二支架3122的各自第一横杆31221和第一支架3121的短边31212或31214之间,以进一步提高承载部3110的耐重及耐冲击能力。在本实施例中,纵杆31222呈直杆形式,但本公开并不限于此;可选地,纵杆31222亦可形成为非直杆形式,且可依承载部的轮廓高低或支架空间而形成为具有曲折形式或渐缩形式的杆件。
各第二支架3122的一对连接部31224可设置于各第二横杆31223与该对纵杆31222的连接处,以利于移动装置(例如车辆)的带式固定系统(例如上文及下文所述各固定带组件)通过连接器对其连接(例如通过钩合方式),从而将载具3100固定于移动装置中(下文将进一步说明);可替代地,各第二支架的一对连接部亦可设置于各第二横杆上任一位置,只要能辅助带式固定系统将动物载具固定于移动装置中即可。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31224于各对应的第二支架3122上朝远离底面3111延伸,从而与底面3111间形成一固定间隔,于本实施例的载具3100与车辆的带式固定系统连接时,提供一避位空间,以防止带式固定系统的连接器连接连接部31224时往上抵压底面3111造成干涉。可替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支架可不包括连接部,而带式固定系统的连接器可直接连接或钩合至第一支架;或者是,连接器可直接连接或钩合至第三支架,并与一限位结构(图未示出,可设置在连接器本身或第三支架)配合以限制连接器钩合至第三支架的连接位置。
第三支架3123通过相对应的第一固定组件3124而连接于第二支架3122,其可为矩形或方环形,供用于与移动装置的卡合装置(将于下文进一步说明)配合,然本公开并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支架亦可由大致等长的四边彼此邻接构成而概呈正方形。如图所示,第三支架3123小于第一支架3121,且与第一支架3121彼此呈平行;第三支架3123与第一支架3121为大致水平配置,且在垂直方向中呈上下配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支架3123还包括一结构加强件31231。加强件31231于第三支架3123的长边中心处连接两相对长边,以提高第三支架3123的强度。在本实施例中,加强件31231可为两端弯起的弯杆结构,并以其中央部位抵固承载部3110的底面3111,由此进一步加强对承载部3110的支撑性。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支架3123与承载部3110未互相接触,然本公开并不限于此。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支架3123通过四个第一固定组件3124连接于第二支架3122,所述四个第一固定组件3124在载具3100的纵向方向D31和横向方向D32中皆相对于彼此呈对称配置。换言之,四个第一固定组件3124分别两两沿着纵向方向D31彼此分隔设置(即分别位于承载部3110的长边中心线的两侧)、以及沿着横向方向D32彼此分隔设置(即分别位于承载部3110的短边中心线的两侧)。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固定组件3124的对称配置,可进一步提升载具3100的支架装置3120的整体稳定性,更利于与移动装置稳固配合。
如图54B所示,本实施例的载具3100的支架装置3120还可包括第二固定组件3125,其连接在第二支架3122与第三支架3123之间,以使第三支架3123相对于第二支架3122具有进一步的稳定性。具体而言,第二固定组件125连接于第三支架123的短边的中点,以提供均匀的支撑力及较佳的稳定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3121、第二支架3122、第三支架3123、第一固定组件3124和第二固定组件3125为彼此连接的独立结构件,然本公开并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支架3121、第二支架3122、第三支架3123、第一固定组件3124和第二固定组件3125(或其部分)亦可为一体的结构件。
请参阅图54C和图54D,其为本公开第六方面第三实施例的载具(例如动物载具、担架等)的结构示意图,用以说明载具与车辆座椅的配合方式。本实施例的载具3300具有与前述实施例的载具3100类似的结构,因此不再赘述。在本实施例中,载具3300可以通过其第三支架3323安装至底座B30(也可称为“固定座组件”,类似于前述实施例中的“固定座组件6200”和“固定座组件8700”),从而固定至车辆座椅CS。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差异在于,在本实施例中,载具3300还包括一固定带组件3350,借由其可进一步提高固定至车辆座椅的稳定性。如图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带组件3350可为一上固定带组件(Top Tether),其主要包括第一系带33510和第二系带33520、长度调整器33530和连接系带33540。本实施例的第一系带33510和第二系带33520亦可称为“约束带”,与本公开前述实施例中的约束带的结构类似。第一系带33510和第二系带33520的各自一端连接有一各自钩件33511、33521;第一系带33510和第二系带33520的各自另一端连接于长度调整器33530的一相同侧。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带组件3350的连接系带33540以其一端延伸通过长度调整器33530的另一侧而形成调整端(图中未示),调整端的相对端连接有一固定钩件33550(例如卡钩等),用以固定至车辆后座座椅上方、或越过座椅至后方底部的一相应固定点(图中未示)作为锚定点。需要说明的是,前述“第一系带33510”和“第二系带33520”亦可称为“约束带”,与前述实施例中的“约束带1513”类似;“长度调整器33530”亦可称为“调节部”,与前述实施例中的“调节部1522”类似;以及“连接系带33540”亦可称为“延长带”,与前述实施例中的“延长带1521”类似。
具体而言,第一系带33510和第二系带33520的各自钩件33511、33521连接至靠近载具3300的远离车辆座椅背靠的一侧的相对应钩合部(亦即连接部)332241、332242,例如固定环等,但本公开并不限于此;在载具3300已卡合至底座B30(底座B30已先安装固定至车辆座椅)的情况下,第一系带33510和第二系带33520的一端通过其各自钩件33511、33521与相对应连接部332241、332242的配合而固定连接于载具3300的第二支架3320的远离座椅背靠的一侧,并朝车辆座椅CS上方延伸。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系带33510和第二系带33520的长度是固定的,而使用者可拉动连接系带33540的调整端,配合长度调整器33530的固定而调整连接系带33540的长度,进以调整固定带组件3350的整体带长而适应车辆内的固定点的位置。可替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系带的长度可为固定,使用者以长度调整器调整第一系带和第二系带的长度,从而调整固定带组件的整体带长以适应配合车辆后座座椅上方、或后方底部的固定点。关于长度调整器的具体结构、以及连接系带搭配长度调整器的长度调整方式,则属本领域技术人士所理解的通常知识,在此即不予以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带组件3350可进一步包括一支撑结构33560(仅示于图54C)连接于第一系带33510和第二系带33520之间。举例而言,支撑结构33560为一支撑网布,且通过例如车缝方式连接于第一系带33510和第二系带33520之间。由此,可防止动物受承载于载具3300上时因车辆发生车速变化而导致翻滚,以保护动物不因车速变化或甚至车辆发生撞击时受到伤害。同时,支撑网布亦可不阻碍驾车者或照护者的视线,可让驾车者或照护者能够适时观察动物在载具3300上的即时情况。
请参阅图55,其为本公开第六方面第四实施例的载具的结构示意图,用以说明载具与车辆座椅的另一种配合方式。在本实施例中,载具3400也可以通过其第三支架3423安装至底座B30(亦可称为“固定座组件”,与前述实施例中的固定座组件的结构类似),从而固定于车辆座椅CS。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差异在于,在本实施例中,载具3400的固定带组件3450为一系带组件(Tether),其可与车辆座椅背靠或头靠HR配合,从而进一步提高载具3400固定至车辆座椅的稳地性。如图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带组件3450主要包括第一系带34510和第二系带34520、以及长度调整器34530。第一系带34510和第二系带34520的各自第一端34510A、34520A连接有一各自钩件(因遮挡而未示于图中,具体即如同图54D中所示的钩件33511、33521)形成固定端;第一系带34510和第二系带34520的各自第二端34510B、34520B连接于长度调整器34530的各自一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系带34510或第二系带34520中任一者(或二者)以所述各自第二端34510B、34520B延伸通过长度调整器34530而形成调整端。
在本实施例中,类似于图54D,第一系带34510和第二系带34520的各自钩件可连接至靠近载具3400的远离车辆座椅背靠的一侧的相对应钩合部(图中未示,可参见图54D所示的钩合部332241、332242,与其具有类似结构),配合与车辆座椅头靠HR形成支撑点,从而使载具3400更稳固地安装至车辆座椅。具体而言,在载具3400已卡合至安装完成的底座B30的情况下,第一系带34510的第一端34510A通过其钩件连接至第二支架的对应连接部,从而使得固定带组件3450以第一系带34510的第一端34510A固定连接于载具3400的第二支架的远离座椅背靠的一侧作为一第一固定端;使用者可令第二系带34520的第一端34520A朝车辆座椅CS上方延伸绕至座椅头靠HR后方并抵靠于头靠HR(或头靠HR与背靠之间)作为一支撑点,再进一步使第二系带34520的第一端34520A向下朝车辆座椅CS延伸,最后以第二系带34520的第一端34520A通过其钩件而固定连接于载具3400的第二支架的远离座椅背靠的一侧作为一第二固定端。类似地,在本实施例中,使用者可拉动第一系带34510或第二系带34520的第二端34510B、34520B,配合长度调整器34530的固定而调整第一系带34510或第二系带34520的长度,进以调整固定带组件3450的整体带长而适应配合座椅头靠HR的位置。关于长度调整器的具体结构、以及第一系带或第二系带搭配长度调整器的长度调整方式,则属本领域技术人士所理解的通常知识,在此即不予以赘述。
同样地,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带组件3450可进一步包括一支撑结构34560(例如支撑网布)连接于第一系带34510和第二系带34520之间,以防止载具3400上所承载的动物于发生车速变化时发生翻滚,并且可供驾车者或照护者适时观察动物在载具3400上的即时情况。
请参阅图56A和图56B,其为根据本公开第六方面第五实施例的载具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载具3500可具有与3300和3400相同的结构,而其差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载具3500的各自第二支架中的一对纵杆35222形成为具有曲折形式或朝向载具短边渐缩的杆件,且相较于前述实施例,纵杆35222设置在相对靠近载具长边处。此外,载具3500进一步包括固定带组件3550与连接组件3560,并借由其固定至车辆座椅CS的相应固定点。需留意,图56B省略载具的承载部(例如由支撑板构成)和束缚装置,以求图面清晰及利于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带组件3550可为例如一上固定带组件(Top Tether),而连接组件3560可为例如一LATCH(Lower Anchors Tether for Children,童用下扣件及拴带)系统。
具体言之,如图56A和图56B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带组件3550具有与前述固定带组件3350相同的配置和构成,亦即同样包括第一系带35510和第二系带35520、长度调整器35530、连接系带35540、固定钩件35550、支撑结构35560和钩件(图中未示)等。载具3500通过固定带组件3550的固定钩件35550固定至车辆后座座椅上方、或越过座椅至后方底部的一相应固定点(图中未示)作为锚定点;除固定带组件3550外,载具3500还进一步通过连接组件3560的连接器连接至车辆座椅CS的固定点。关于连接组件的设置及其与本公开的载具及固定带组件的配合方式,下文将以图57A至图57C、以及图58A至图58C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57A至图57C,其说明根据本公开第六方面第六实施例的载具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57A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固定带组件和连接组件,图57B和图57C说明固定带组件和连接组件于本公开的载具中的配置。本实施例的载具3600具有与前述载具3500相同的本体结构,包括:承载部(例如由支撑板构成)、支架装置3620及其结构、纵杆36222的曲折或渐缩结构以及束缚装置等。而差异在于,在本实施例中,载具3600进一步包括固定带组件3650和连接组件3660,并借由其固定至车辆座椅CS的相应固定点;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带组件3650和连接组件3660彼此分离的两组件,分别借由其各自钩件或扣件连接至载具3600的支架装置3620。
详言之,如图57A所示,固定带组件3650具有与前述固定带组件3350、3550相同的组成与配置,即包括:第一系带36510和第二系带36520、长度调整器36530和连接系带36540。第一系带36510和第二系带36520的各自一端连接有一各自钩件36511、36521;第一系带36510和第二系带36520的各自另一端连接于长度调整器36530的一相同侧。固定带组件3650的连接系带36540以其一端延伸通过长度调整器36530的另一侧而形成调整端(图中未示),调整端的相对端连接有一固定钩件36550,用以固定至车辆后座座椅上方、或越过座椅至后方底部的一相应固定点(图中未示)作为锚定点。可选地,固定带组件3650可进一步包括一支撑结构36560(示于图57B)连接于第一系带36510和第二系带36520之间,例如支撑网布,以保护动物不因车速变化或甚至车辆发生撞击时受到伤害,并且允许驾车者或照护者能够适时观察动物在载具3600上的即时情况。此外,连接组件3660主要包括两个连接织带36610、36620,其各自一端设有各自第一连接件36611、36621作为连接端,各自另一端设有各自第二连接件36612、36622作为固定端。
如图57B和图57C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载具3600平置于车辆座椅CS上,并且以其承载部的长边方向(即第一支架的长边36211)抵靠于座椅靠背。连接组件3660的连接织带36610、36620的固定端借由其各自第二连接件36612、36622连接于车辆座椅与座椅背靠之间的固定点(图中未示);连接织带36610、36620于支架装置3620下方(具体而言,为第一支架的长边36211及第三支架3623下方)沿横向方向D32延伸,并于其连接端以其各自第一连接件36611、36621钩合连接至第二支架的对应连接部362241、362242。固定带组件3650的第一系带36510和第二系带36520分别于其连接端以其各自钩件36511、36521连接至对应钩合部362241、362242,并朝上方延伸后进一步向座椅背靠或座椅后方延伸。在本实施例中,各自第二支架的一对纵杆36222系设置在相对靠近载具长边处,便利于使用者将钩件36511、36521钩合固定至对应连接部362241、362242;同时,由于纵杆36222系形成为具有曲折形式或朝向载具短边渐缩的杆件,故不影响纵杆36222对于第一支架的相对应短边36212、36214的连接。固定带组件3650通过固定钩件36550固定至车辆后座座椅上方、或越过座椅至后方底部的一相应固定点(图中未示)作为锚定点。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连接组件3660的两个第二连接件36612、36622固定至车辆座椅形成固定点,以及通过固定钩件36550对车辆后座座椅上方、或后方底部的固定形成固定点,配合固定带组件3650的整体长度与松紧度的调节(例如,利用长度调整器36530调整连接系带36540或第一系带36510、第二系带36520的长度)、连接组件3660的连接织带36610、36620的长度及松紧度的调节(例如连接组件3660进一步包含有长度调整器,而可适性调整连接织带36610、36620的长度),可有效固定及迫紧支架装置3620,使载具3600稳定地固定于车辆座椅,减少载具3600的晃动。
图58A至图58C为根据本公开第六方面第七实施例的载具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58A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固定带组件和连接组件,图58B和图58C说明固定带组件和连接组件于本公开的载具中的配置。本实施例的载具3700具有与前述载具3600相同的本体结构,包括:承载部、支架装置3720及其结构、纵杆37222的曲折或渐缩结构、以及束缚装置等。而差异在于,在本实施例中,载具3700的固定带组件3750和连接组件3760系彼此不可分离而形成为一体式结构。
详言之,如图58A所示,固定带组件3750具有与前述固定带组件3350、3550、3650相同的组成与配置,即包括:第一系带37510和第二系带37520、长度调整器37530和连接系带37540。第一系带37510和第二系带37520的各自一端连接有一各自钩件37511、37521;第一系带37510和第二系带37520的各自另一端连接于长度调整器7530的一相同侧。固定带组件3750的连接系带37540以其一端延伸通过长度调整器37530的另一侧而形成调整端(图中未示),调整端的相对端连接有一固定钩件37550,用以固定至车辆后座座椅上方、或越过座椅至后方底部的一相应固定点(图中未示)作为锚定点。可选地,固定带组件3750可进一步包括一支撑结构(图中未示)连接于第一系带37510和第二系带37520之间,例如支撑网布,以保护动物不因车速变化或甚至车辆发生撞击时受到伤害,并且允许驾车者或照护者能够适时观察动物在载具3700上的即时情况。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组件3760主要包括两个连接织带37610、37620,其各自一端部设有各自连接件37612、37622作为固定端,各自另一端部37610A、37620A则通过例如、但不限于缝合、粘合、胶合方式而分别固定连接至固定带组件3750的第一系带37510和第二系带37520的连接端(即具有钩件37511、37521的端部)。由此,连接组件3760与固定带组件3750形成为一体结构,彼此不可分离。
如图58B和图58C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载具平置于车辆座椅CS上,并且以其承载部长边方向(即第一支架的长边37211)抵靠座椅靠背。连接组件3760的连接织带37610、37620的固定端系借由其各自连接件37612、37622连接至车辆座椅和座椅背靠之间的固定点(图中未示),连接织带37610、37620于支架装置3720下方(具体而言,为第一支架的长边37211及第三支架3723下方)沿着横向方向D32延伸远离座椅背靠方向,并以其连接第一系带37510和第二系带37520的端部37610A、37620A(见图58A)延伸通过对应的连接部372241、372242,从而与固定带组件3750的第一系带37510和第二系带37520连接一体并抵靠于第一支架的长边37213。固定带组件3750的钩件37511、37521分别钩合连接至对应连接部372241、372242;第一系带37510和第二系带37520(其分别与连接织带37610的连接端部37610A和连接织带37620的连接端部37620A固定连接)向上延伸后,进一步向座椅背靠或座椅后方延伸,并且借由其连接系带37540远端的固定钩件37550固定至车辆后座座椅上方、或越过座椅至后方底部的一相应固定点(图中未示)作为锚定点。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连接组件3760的两个连接件37612、37622固定至车辆座椅形成固定点,以及通过固定钩件37550对车辆后座座椅上方、或后方底部的固定形成固定点,配合固定带组件3750的整体长度与松紧度的调节(例如,利用长度调整器37530调整连接系带37540或第一、第二系带37510、37520的长度)、连接组件3760的连接织带37610、37620的长度及松紧度的调节,可有效固定及迫紧支架装置3720,使载具3700稳定地固定于车辆座椅,减少载具3700的晃动。
图59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七方面第一实施例的载具9300及其固定于车辆座椅9600的方式。具体地,如图59所示,载具9300例如是担架,担架具有束带9305以将物体束缚于载具9300上。载具9300具有与前述实施例中的载具8300类似的结构。除了图53所示的通过固定座组件8700和固定带组件8500固定于车辆座椅8600上之外,载具9300可以仅通过固定带组件9500固定于车辆座椅9600上。载具9300上例如可以设置有前述的带引导机构933或者其他形式的带引导机构。
参见图59,更具体地,载具9300例如包括支架装置93B和承载面93110。支架装置93B例如包括第一支架93111、第二支架93112、第三支架93113。第一支架93111和第三支架93113大体平行设置并且呈环形结构,第三支架93113的尺寸可以小于第一支架93111的尺寸。第一支架93111和第三支架93113通过第二支架93112连接,第二支架93112可以具有在第一支架93111和第三支架93113之间延伸的斜杆(图中未示出)。承载面93110例如与第一支架93111连接,例如用于支撑宠物。承载面93110例如依实际应用所需而由刚性材质(例如金属板、塑料板)或者柔性材质(例如帆布)制成。卡合件9311例如形成于第三支架93113上。进一步地,图59所示的载具9300还可以设有带引导机构933(例如设置在第二支架93112的斜杆上)。举例来说,两个第二连接端(例如图14B所示的7512)与车辆座椅的ISOFIX插口连接后,约束带9513在图59所示的第三支架93113底部的左右两侧向前延伸,并通过第二支架93112上的例如两个带引导机构933固定于载具9300的左右两侧,接着向上向后延伸,最后由第四连接端9524和车辆内的合适结构连接,以将载具9300固定于车辆座椅9600上。
请参阅图60至图63,根据本申请第七方面第二实施例的载具包括支架装置1300和多个带引导机构133。多个带引导机构133设置于支架装置1300上,用于与固定带组件1500配合。固定带组件1500穿过多个带引导机构133,并以可拆卸方式连接支架装置1300与车辆座椅1600,从而更好地将支架装置1300固定在车辆座椅1600上而不容易发生前后左右滑移。
如图64至图65所示,本实施例中,支架装置1300可以具有类似于担架的结构,其包括第一架132、第二架134,及位于第一架132和第二架134之间的支撑板136(例如形成承载部,作为承载部的一种形式)。第一架132大致为环形的方框,其包括两个长边1321和与两个长边1321相连的两个短边1323。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两个短边1323的长度并不相等。位于图64中右侧的短边1323的长度略大于左侧的短边1323的长度。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两个短边1323的长度也可以相等。第二架134的形状与第一架132大致相同,但尺寸比第一架132小。第一架132的两个长边之间设有两根平行的支撑杆1322。支撑板136大致为方形平板,其通过螺钉等紧固件固定在两根支撑杆1322上。支撑板136可以依实际应用所需而由刚性材质(例如金属板、塑料板)或者柔性材质(例如帆布)制成。每根支撑杆1322上还分别设有两个固定座1324(亦可称为“固定组件”)。第二架134包括两个长边1341和两个短边1343。两个长边1341通过该四个固定座1324与两根支撑杆1322固定连接。两个长边1341的中部还分别设有一个固定环1342(即,钩合部)。第二架134还包括位于长边1341和短边1343之间的弧形阻挡部1345。每一阻挡部1345与一个带引导机构133相对设置。相邻两个阻挡部1345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个长边1341之间的距离。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第一架132”亦可称为“第一支架”,“支撑杆1322”亦可称为“第二支架”,而“第二架134”亦可称为“第三支架”,其可以与下文其他各方面的各个实施例的“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相对应。
如图65所示,第一架132上设有对称分布的至少一个固定片1326。每个固定片1326朝靠近第二架134的方向倾斜。每个带引导机构133通过螺钉等紧固件固定在一个固定片1326上。具体地,每一固定片1326包括靠近支撑板136的内侧和远离支撑杆1322的外侧,每个带引导机构133固定在固定片1326的外侧。本实施例中,固定片1326的数量为四个。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片1326的数量也为两个、三个、五个或更多。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片1326也可以设置在第二架134上,此时带引导机构133也设置在第二架134上。
请再次参阅图60至图63,固定带组件1500例如包括约束带组件151和延长部件152。约束带组件151包括两个约束带1513和位于两个约束带1513之间的支撑结构,例如遮蔽网1514,但本公开并不限于此。约束带1513可以是具有弹力的织带。约束带组件151还包括位于每个约束带1513一端的第一连接端1512(亦即,与车辆座椅连接的固定端)、与两个约束带1513的另一端同时相连的第一扣具1511、和位于遮蔽网1514下方的第二连接端151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端1512是ISOFIX插件。请参阅图63,第一连接端1512连同约束带1513绕过支架装置1300的下方后,与车辆座椅的ISOFIX插口可拆卸地连接。当然,第一连接端1512的类型不限于ISOFIX插件,其可以是钩体、扣具等任何合适的结构。请参阅图62B,第二连接端1515大致为卡钩,其可以与第二架134的固定环1342可拆卸地连接。可以理解,约束带1513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或更多个。遮蔽网1514及第二连接端1515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省略。
延长部件152包括延长带1521、调节部1522、第二扣具1523、第三连接端1524。延长带1521例如是织带,其一端与第二扣具1523相连。第二扣具1523与第一扣具1511可拆卸地连接。调节部1522设置在延长带1521上,用于调节延长带1521的可用长度。位于延长带1521另一端的第三连接端1524大致为卡钩,其可以与车辆座椅的合适结构(例如车辆座椅1600顶部或靠背后侧的连接杆)可拆卸地卡合,从而将支架装置1300固定于车辆座椅1600上。可以理解,在一些实施例中,调节部1522也可省略。
可选地,如图63所示,两个约束带1513的固定端之间的间距小于(两个约束带1513所穿过的)带引导机构133之间的间距,带引导机构133的开口朝向外侧,使得约束带1513在被固定时不易从带引导机构133中脱离。另外,结合图63和图64,两个约束带1513的固定端之间的间距小于两个约束带1513从第一架132(亦称为第一支架)外侧绕出时两者的间距。需要说明的是,该设置并不限于本实施例,其同样适用于本公开第六方面和第七方面的其他实施例中。
请参阅图66A、图66B、图66C及图67,带引导机构133包括底壳1331和面壳1332。底壳1331可通过例如螺钉等固定在第一架132的固定片1326。面壳1332可通过例如螺钉等紧固件安装在底壳1331上。底壳1331和面壳1332共同限定出供固定带组件1500的约束带1513穿过的通道1330。通道1330具有第一端口13301和第二端口13302。当固定带组件1500将支架装置1300固定至车辆座椅1600上时,约束带1513可穿过第一端口13301和第二端口13302。参见图66A,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端口13301和第二端口13302均设置于面壳1332上。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端口13301和第二端口13302例如可由底壳1331和面壳1332共同限定。请再次参阅图63至图65和图66A,第二架134的阻挡部1345靠近面壳1332设置。因此当约束带1513从第二端口13302穿出后,在阻挡部1345的阻挡作用下,约束带1513只能从第二架134与支撑板136之间的缝隙通过,而不会从第二架134的外侧通过。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例如如图77所示,阻挡部1345也可以省略,此时约束带1513也可以从第二架134远离支撑板136的外侧通过。
参阅图66A和图66B,在一些实施例中,通道1330还具有侧方导入口13303。侧方导入口13303同时连通第一端口13301和第二端口13302,并且侧方导入口13303具有引导斜面13304(亦可称为“斜面壁”)。通过设置侧方导入口13303和引导斜面13304,约束带1513可以容易地从侧向滑入通道1330中。
参阅图66B和图66C,底壳1331上设置有向面壳1332凸伸的至少一个第一凸肋13311。面壳1332上设置有向底壳1331凸伸的至少一个第二凸肋13312,第一凸肋13311和第二凸肋13312在约束带1513的延伸方向上交替设置。也即,第一凸肋13311和第二凸肋13312设置在通道1330内彼此相对的侧壁上。如图67所示,通过合理设置第一凸肋13311和第二凸肋13312的高度,使得位于第一端口13301和第二端口13302之间的约束带1513在通道1330内弯折地绕过第一凸肋13311的顶端和第二凸肋13312的顶端,由此约束带1513会受到来自第一凸肋13311和第二凸肋13312的移动阻力。这样,当固定带组件1500束紧后,约束带1513不会轻易地相对于支架装置1300滑移。可以理解,若第一凸肋13311直接设置在第一架132的固定片1326上,则底壳1331也可省略。
请参阅图60至图63,上述载具在使用时,先将支架装置1300放置在车辆座椅1600上,然后将两个第二连接端1512与车辆座椅的ISOFIX插口连接。之后,将位于第二架134与支撑板136之间的两个约束带1513分别穿过位于第一架132两侧的两个带引导机构133,且将遮蔽网1514下方的第二连接端1515与第二架134的固定环1342卡合。接着将延长部件152的第三连接端1524卡合在车辆座椅1600顶部或靠背后侧的连接杆上,最后将两个约束带1513的顶部与延长部件152的第二扣具1523扣合,从而将支架装置1300较为牢固得固定于车辆座椅1600上。
本实施例中,带引导机构133的数量为四个。如图63所示,两个约束带1513可以分别穿过位于支架装置1300一侧的两个带引导机构133。或者,一个约束带1513穿过两个带引导机构133,另一个约束带1513穿过一个带引导机构133。又或者,每个约束带1513只穿过一个带引导机构133。又或者,每个约束带1513同时穿过两个带引导机构133。可以理解,带引导机构133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两个或更多个。
请参阅图68至图70,根据本申请第七方面第三实施例的载具与前述本方面第二实施例的载具的结构较为相似,包括支架装置1300、两个带引导机构133,及固定带组件1500。其主要区别在于带引导机构133的结构有所不同。如图71和图72所示,第一架132的两个长边之间设有两根平行的支撑杆1322。每根支撑杆1322上还分别设有两个固定座1324。第二架134通过该四个固定座1324与两根支撑杆1322固定连接。本实施例的第二架134不包括图65中的短边1343和阻挡部1345,因此能够简化第二架134的结构。第一架132上设有对称分布的四个固定片1326。每个固定片1326朝靠近第二架134的方向倾斜。每个带引导机构133的两端分别设置在相对的两个固定片1326上。约束带1513穿过两个带引导机构133,以使固定带组件1500与支架装置1300之间具有多个连接点,从而更好地将支架装置1300固定在车辆座椅1600上而不容易发生前后左右滑移。
如图72和图73所示,带引导机构133包括底壳1331和面壳1332。底壳1331大致为U形长板,其两端可通过例如螺钉等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架132的两个固定片1326之间。面壳1332大致为截面为L形的长条形板,其可通过例如螺钉等紧固件安装在底壳1331上。底壳1331和面壳1332限定出供固定带组件1500的约束带1513穿过的通道1330。通道1330具有第一端口13301和第二端口13302。当固定带组件1500将支架装置1300固定至车辆座椅1600上时,约束带1513可穿过第一端口13301和第二端口13302。在一些实施例中,通道1330还具有侧方导入口13303。侧方导入口13303同时连通第一端口13301和第二端口13302,并且侧方导入口13303具有引导斜面(未示出)。通过设置侧方导入口13303和引导斜面,约束带1513可以容易地从侧向滑入通道1330中。与第九实施例的带引导机构133相比,第十实施例的带引导机构133的通道1330更长,结构更简化。
参阅图73,底壳1331上设置有向面壳1332凸伸的至少一个第一凸肋13311。面壳1332上设置有向底壳1331凸伸的至少一个第二凸肋13312,第一凸肋13311和第二凸肋13312在约束带1513的延伸方向上交替设置。也即,第一凸肋13311和第二凸肋13312设置在通道1330内彼此相对的侧壁上。通过合理设置第一凸肋13311和第二凸肋13312的高度,使得位于第一端口13301和第二端口13302之间的约束带1513在通道1330内弯折地绕过第一凸肋13311的顶端和第二凸肋13312的顶端,由此约束带1513会受到来自第一凸肋13311和第二凸肋13312的移动阻力。这样,当固定带组件1500束紧后,约束带1513不会轻易地相对于支架装置1300滑移。
请参阅图68至图70,上述载具在使用时,先将支架装置1300放置在车辆座椅1600上,然后将两个第二连接端1512与车辆座椅的ISOFIX插口连接。之后,将两个约束带1513分别穿过位于第一架132上的两个带引导机构133,且将遮蔽网1514下方的第二连接端1515与第二架134的固定环1342卡合。接着将延长部件152的第三连接端1524卡合在车辆座椅1600顶部或靠背后侧的连接杆上,最后将两个约束带1513的顶部与延长部件152的第二扣具1523扣合,从而将支架装置1300固定于车辆座椅1600上。
请参阅图74至图76,根据本申请第七方面第四实施例的载具与本方面第二实施例的载具的结构较为相似,包括支架装置1300和多个带引导机构133。多个带引导机构133设置于支架装置1300上,用于与固定带组件1500配合。固定带组件1500穿过多个带引导机构133,并以可拆卸方式连接支架装置1300与车辆座椅1600,从而更好地将支架装置1300固定在车辆座椅1600上而不容易发生前后左右滑移。
如图77所示,本实施例中,支架装置1300可以具有类似于担架的结构,其包括第一架132(亦即“第一支架”)、第二架134(亦即“第三支架”),及位于第一架132和第二架134之间的支撑板136(即,形成承载部)。第一架132大致为环形的方框,其包括两个长边1321和与两个长边1321相连的两个短边1323。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两个短边1323的长度并不相等。位于图77中右侧的短边1323的长度略大于左侧的短边1323的长度。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两个短边1323的长度也可以相等。第二架134的形状与第一架132大致相同,但尺寸比第一架132小。第一架132的两个长边之间设有两根平行的支撑杆1322(亦即“第二支架”)。支撑板136大致为方形平板,其通过螺钉等紧固件固定在两根支撑杆1322上。支撑板136可以依实际应用所需而由刚性材质(例如金属板、塑料板)或者柔性材质(例如帆布)制成。每根支撑杆1322上还分别设有两个固定座1324。第二架134包括两个长边1341和两个短边1343。两个长边1341通过该四个固定座1324与两根支撑杆1322固定连接。两个长边1341的中部还分别设有一个固定环1342。
如图78和图79所示,第二架134上设有两个固定片1326。具体地,两个固定片1326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分别固定于第二架134的两个短边1343上,且两个固定片1326相对设置。每个带引导机构133通过螺钉等紧固件固定在一个固定片1326上。
如图78至图80所示,带引导机构133包括底壳1331和面壳1332。底壳1331固定在支撑板136上,面壳1332与第二架134固定。具体地,带引导机构133还包括定位座1333。定位座1333嵌设在支撑板136上。底壳1331可通过例如螺钉1334等固定在定位座1333。面壳1332具有容纳固定片1326的容纳槽13322。固定片1326插入到面壳1332的容纳槽13322内,并通过多个螺钉1334与面壳1332固定。底壳1331和面壳1332也可通过多个螺钉固定相连。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带引导机构133也可仅仅依靠定位座1333与支撑板136固定,此时固定片1326也可省略。同理,在其他实施例中,带引导机构133也可仅仅依靠固定片1326与第二架134固定,此时定位座1333也可省略。本实施例中的带引导机构133的其他结构与前述第六方面第九实施例或第十实施例的带引导机构133较为类似,再此不在赘述。
请再次参阅图74和图75,本申请第七方面第四实施例的固定带组件1500与第二实施例、第三实施例的固定带组件1500大致相同,其包括约束带组件151和延长部件152。约束带组件151包括两个约束带1513及位于两个约束带1513之间的遮蔽网1514。约束带1513可以是具有弹力的织带。约束带组件151还包括位于每个约束带1513一端的第一连接端1512(亦即,与车辆座椅连接的固定端)、与两个约束带1513的另一端同时相连的第一扣具1511、和位于遮蔽网1514下方的第二连接端151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端1512是ISOFIX插件。请参阅图76,第一连接端1512连同约束带1513绕过支架装置1300的下方后,与车辆座椅的ISOFIX插口可拆卸地连接。当然,第一连接端1512的类型不限于ISOFIX插件,其可以是钩体、扣具等任何合适的结构。请参阅图76,第二连接端1515大致为卡钩,其可以与第二架134的固定环1342可拆卸地连接。
如图74和图75所示,与本方面第二实施例、第三实施例的固定带组件1500不同之处在于,第四实施例的固定带组件1500还包括位于两个约束带1513之间的支撑条1516,及设于遮蔽网1514上的加强带1518。
支撑条1516的两端分别设置在两个约束带1513上,且支撑条1516位于遮蔽网1514的一侧。支撑条1516材质可以是塑料或金属。支撑条1516在撞击过程中可产生变形而不会断裂,并防止婴儿或宠物在撞击过程中受伤。本实施例中,遮蔽网1514的上侧设有一个支撑条1516,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遮蔽网1514的下侧还可以另外设置一个支撑条1516。位于遮蔽网1514上下两侧的支撑条1516的长度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当两个支撑条1516的长度相等时,遮蔽网1514的形状为长方形;当位于遮蔽网1514下侧的支撑条1516比位于遮蔽网1514上侧的支撑条1516略长时,遮蔽网1514的形状为梯形。
加强带1518位于遮蔽网1514的中部。加强带1518与第二连接端1515相连,其作用是加强与第二连接端1515相连的网布1514的强度,防止第二连接端1515与固定环1342相连时,第二连接端1515附近的网布1514受力过大而导致的破裂。可以理解,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带1518也可应用于图60或图68所示的遮蔽网1514上。
请参阅图74至图76,上述载具在使用时,先将支架装置1300放置在车辆座椅1600上,然后将两个第二连接端1512与车辆座椅的ISOFIX插口连接。之后,将两个约束带1513分别穿过位于第二架134上的两个带引导机构133,且将遮蔽网1514下方的第二连接端1515与第二架134的固定环1342卡合。接着将延长部件152的第三连接端1524卡合在车辆座椅1600顶部或靠背后侧的连接杆上,最后将两个约束带1513的顶部与延长部件152的第二扣具1523扣合,从而将支架装置1300固定于车辆座椅1600上。
本公开的载具还可进一步与车辆安全带系统配合,从而提升载具在车辆内的稳定性。请参阅图81A和图81B,其说明根据本公开第八方面第一实施例的载具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载具3800具有与前述实施例的载具类似的配置和组成,包括:承载部(支撑板)、支架装置3820及其组成、束缚装置等。应理解,为求图面简洁及说明清晰,附图中已省略承载部(支撑板)的示出,而仅示出支架装置3820的细节结构。
如图81A所示,本实施例的载具3800平置于车辆座椅CS上,并且以其承载部长边方向(即第一支架的长边38211)抵靠座椅靠背。在本实施例中,可利用拉出的车辆安全带(例如后座安全带)3870结合载具3800的支架装置3820,以将载具3800固位于车辆座椅。具体而言,车辆安全带3870(亦可认为是一种固定带组件)一般由肩带3871和腹带(或腰带)3872构成。在本实施例中,肩带3871被拉出后朝向前方(即车辆行进方向)延伸,在触抵第一支架3821的长边38213后转而延伸至第一支架3821和第二支架3822下方,并通过第二固定组件38252的引导进一步朝向座椅背靠延伸。如图81A和图81B所示,腹带3872被拉出至第二支架3822和第三支架3823之间,依序经由第二固定组件38251及第一固定组件38241的引导,自靠近第三支架3823的短边38234之侧延伸至长边38231之侧,并沿着长边38231延伸后,再依序经第一固定组件38242、第二固定组件38252、第一固定组件38244的引导,沿着第三支架3823的短边38232的侧延伸至接近座椅背靠处,并与肩带3871一同连接至固设于座椅的安全带母扣(图中未示)并固定于该处。通过车辆安全带3870与支架装置3820的配合,安全带3870触抵于支架装置3820的各个部位而对支架装置3820形成若干支撑点,载具3800即可稳定地固定至车辆座椅。
请参阅图81C和图81D,其以不同视角说明根据本公开第八方面第二实施例的载具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载具3800’为前述实施例的载具3800的一变化例,二者具有相同的配置和组成;而本实施例的差异在于,载具3800’进一步包括一织带支撑组件3880,其与车辆安全带3870配合,使肩带3871更稳定延伸及迫紧载具的支架装置,并可与支架装置配合而提供额外的支撑点,使得载具可更稳定地固定至车辆座椅。
详言之,所述织带支撑组件3880包括一连接织带3881和一导引夹件3882,连接织带3881的两端设有各自连接件38811、38812,以供连接至支架装置3820。连接织带3881延伸穿过转向导引夹件3882,由此使得连接织带3881的延伸方向发生转折,连接织带3881的两端部从而可朝向远离车辆座椅背靠的方向延伸越抵第一支架3821的长边38213并以其各自连接件38811、38812连接于第二支架的相应钩合部382241、382242(靠近于第一支架长边38213,即远离座椅靠背的一侧)。导引夹件3882夹合于安全带肩带3871的合适位置,从而调整连接织带3881的张力;通过张力的调整,连接织带3881可迫紧支架装置3820并于第一支架3821处额外提供两支撑点,进一步加强载具对车辆座椅的固定能力。
本公开涉及一种载具。所述载具包括支架装置和至少一带引导机构。所述至少一带引导机构设置于所述支架装置上,用于与固定带组件配合以将所述支架装置固定于车辆座椅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带引导机构包括底壳和与所述底壳相连的面壳,所述底壳和所述面壳共同限定出通道,所述通道具有供所述固定带组件穿过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通道还具有连通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端口的侧方导入口,且所述侧方导入口具有引导斜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通道内彼此相对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凸肋和第二凸肋,所述第一凸肋和所述第二凸肋在所述固定带组件的延伸方向上交替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架装置包括第一架和第二架,所述带引导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架和/或所述第二架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架上设有对称分布的多个固定片,所述载具包括多个所述带引导机构,每一带引导机构对应设置在其中一个固定片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架上设有对称分布的多个固定片,所述载具包括多个所述带引导机构,每一带引导机构的两端分别设置在相对的两个固定片上。
在一实施例中,每一固定片朝靠近所述第二架的方向倾斜。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带组件穿过所述带引导机构,并以可拆卸方式连接所述支架装置与所述车辆座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带组件包括约束带组件和延长部件,所述约束带组件包括至少一约束带和位于所述约束带末端的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车辆座椅的ISOFIX插口可拆卸地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约束带组件包括两个所述约束带及位于两个所述约束带之间的遮蔽网,所述固定带组件包括与所述遮蔽网相连的第二连接端,所述支架装置上设有固定环,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固定环可拆卸地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约束带组件还包括与两个所述约束带同时相连的第一扣具,所述延长部件包括延长带、第二扣具、及第三连接端,所述延长带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扣具和所述第三连接端相连,所述第二扣具与所述第一扣具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第三连接端与所述车辆座椅可拆卸地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架装置包括第一架、第二架,及位于所述第一架和所述第二架之间的支撑板,所述固定带组件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架与所述支撑板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架包括与所述带引导机构相对的阻挡部,用于阻止所述固定带组件的一部分从所述第二架的外侧通过。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架装置包括第一架、第二架,及位于所述第一架和所述第二架之间的支撑板,所述固定带组件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架远离与所述支撑板的一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载具包括四个所述带引导机构,所述固定带组件穿过其中两个所述带引导机构;或所述固定带组件穿过所述四个所述带引导机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架装置包括第一架、第二架,及位于所述第一架和所述第二架之间的支撑板,所述带引导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二架和/或支撐板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带引导机构包括底壳和与所述底壳相连的面壳,所述底壳和所述面壳共同限定出通道,所述通道具有供所述固定带组件穿过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通道还具有连通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端口的侧方导入口,且所述侧方导入口具有引导斜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通道内彼此相对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凸肋和第二凸肋,所述第一凸肋和所述第二凸肋在所述固定带组件的延伸方向上交替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壳固定在所述支撑板上,所述面壳与所述第二架固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架上设有相对的两个固定片,所述载具包括两个所述带引导机构,每一带引导机构的面壳与一个固定片固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带引导机构还包括穿设于所述支撑板的定位座,所述底壳与所述定位座固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带组件穿过所述带引导机构,所述固定带组件包括约束带组件和延长部件,所述约束带组件包括至少一约束带和位于所述约束带末端的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车辆座椅的ISOFIX插口可拆卸地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约束带组件包括两个所述约束带及位于两个所述约束带之间的遮蔽网,所述固定带组件包括位于所述遮蔽网上的加强带和与所述加强带相连的第二连接端,所述支架装置上设有固定环,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固定环可拆卸地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遮蔽网为长方形或梯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约束带组件包括两个所述约束带、位于两个所述约束带之间的遮蔽网,及位于两个所述约束带之间的支撑条,所述支撑条位于所述遮蔽网的一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条的两端分别设有供所述约束带穿过的日字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遮蔽网包括位于其边缘的收纳部,所述约束带和/或所述支撑条活动穿设于所述收纳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载具还包括箱体,所述箱体设置在所述支架装置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架装置包括第一架,所述带引导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架上,所述第一架上设有固定块,所述箱体与所述固定块固定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架上设有对称分布的多个固定片,所述载具包括多个所述带引导机构,每一带引导机构对应设置在其中一个固定片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架上设有对称分布的多个固定片,所述载具包括多个所述带引导机构,每一带引导机构的两端分别设置在相对的两个固定片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架上还设有锁定座,所述箱体的底部设有锁定槽,所述锁定座插入到所述锁定槽中。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带组件包括约束带组件和延长部件,所述约束带组件包括至少一约束带和位于所述约束带末端的第一连接端,所述约束带穿过所述带引导机构,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车辆座椅的ISOFIX插口可拆卸地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约束带的一部分位于第一架远离所述箱体的一侧,或所述约束带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架与所述箱体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载具包括四个所述带引导机构,所述约束带穿过其中两个所述带引导机构;或所述约束带穿过所述四个所述带引导机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架装置包括第一架,所述带引导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架和/或所述箱体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载具包括两个所述带引导机构,两个所述带引导机构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架的相对两侧上,所述第一架上设有相对的两个固定片,每一带引导机构的面壳与一个固定片固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带引导机构包括底壳和与所述底壳相连的面壳,所述底壳和所述面壳共同限定出通道,所述通道具有供所述固定带组件穿过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通道内彼此相对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凸肋和第二凸肋,所述第一凸肋和所述第二凸肋在所述固定带组件的延伸方向上交替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带引导机构包括底壳、与所述底壳相连的面壳,及定位座,所述定位座嵌设在所述箱体上,所述底壳与所述定位座固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架装置包括顶棚架和引导件,所述顶棚架的末端枢接于所述引导件,所述至少一带引导机构包括设于所述引导件上的第一带引导机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带组件包括彼此相连的肩带和腰带,所述第一带引导机构和所述引导件共同限定出供所述肩带穿过的至少一通道。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通道内彼此相对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三凸肋和第四凸肋,所述第三凸肋和所述第四凸肋在所述肩带的延伸方向上交替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架装置包括第一框架和两个第二框架,所述第一框架环绕设置在所述箱体的周壁上,所述两个第二框架连接所述第一框架且沿所述箱体的纵轴方向彼此分离地设置,所述腰带环绕在所述两个第二框架的一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带引导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架装置上的第一带引导机构和第二带引导机构,所述固定带组件包括彼此相连的肩带和腰带,所述肩带穿过所述第一带引导机构,所述腰带穿过所述第二带引导机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架装置包括第一架,所述带引导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架上的第二带引导机构,所述固定带组件包括穿设于所述第二带引导机构的腰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带引导机构包括底壳和与所述底壳相连的面壳,所述底壳和所述面壳共同限定出通道,所述通道具有供所述腰带穿过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通道还具有连通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端口的侧方导入口,且所述侧方导入口具有引导斜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通道内彼此相对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凸肋和第二凸肋,所述第一凸肋和所述第二凸肋在所述腰带的延伸方向上交替设置。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载具,所述载具设置有带引导机构,所述带引导机构用于引导穿过其中的织带。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带引导机构。所述带引导机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限定出通道,所述通道具有供所述织带穿过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通道还具有侧方导入口,所述侧方导入口位于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端口的同一侧,并且所述侧方导入口具有斜面壁。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通道内彼此相对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凸肋和第二凸肋,所述第一凸肋和所述第二凸肋在所述织带的长度方向上交替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带引导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通道中的凸轮;所述凸轮具有工作位置和失效位置,在所述工作位置,所述凸轮将所述织带抵顶在所述壳体上;在所述失效位置,所述凸轮解除对所述织带的抵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通道的侧壁上设置有增强件,当所述凸轮处于所述工作位置时,所述织带适于夹持在所述增强件和所述凸轮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带引导机构还包括调节按钮,所述调节按钮与所述凸轮连接,以推动所述凸轮在所述工作位置和所述失效位置之间转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限定出与所述通道相邻的安装腔,所述调节按钮安装在所述安装腔中。所述壳体限定出用于操作所述调节按钮的操作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凸轮具有用于抵顶所述织带的多个齿。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载具。所述载具安装有前述第二方面中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带引导机构。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载具。所述载具包括:一承载部,其定义一承载面供承载一动物;一支架装置,其包括:一第一支架,其结合该承载部且环绕设置在该承载部的周边;一第二支架,其连接该第一支架并与该第一支架结合至该承载部的底面,该底面为该承载面的一相对面,该第二支架自该承载部的周边一侧经该底面延伸至该承载部的周边另一侧;及一第三支架,其具有与该第一支架相对应的形状且连接于该第二支架,该第三支架用于与一底座配合;以及一束缚装置,用于束缚该承载面上的该动物。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载具还包括一固定带组件,其以可拆卸方式连接该载具与一外部固定点。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载具还包括一织带支撑组件,其以可拆卸方式连接该载具与一车辆安全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载具与一车辆安全带配合以安装于车辆中,该车辆安全带包含一肩带与一腹带,其中该肩带的一部分于该第一支架与该第二支架下方延伸,该腹带延伸于该第二支架与该第三支架之间并形成多个支撑点。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载具。所述载具包含有:箱体,其包含有底部以及连接所述底部的周壁,所述底部与所述周壁围绕定义容置空间;以及支架装置,其包含有:第一支架,其结合于所述箱体且环绕设置在所述箱体的所述周壁;以及第二支架,其连接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二支架结合于所述箱体且由所述箱体的所述周壁的一侧经所述箱体的所述底部延伸至所述箱体的所述周壁的另一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载具还包含有第一背带连接件,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载具还包含有用以供使用者穿戴的背带,所述背带包含有带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带体且用以可分离地连接所述第一背带连接件的第二背带连接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载具还包含有第一固定绳连接件,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载具还包含有用以与交通工具座椅配合的固定绳,所述固定绳包含有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绳体且用以可分离地连接所述第一固定绳连接件的第二固定绳连接件。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载具。所述载具包括:箱体,包括本体和底部支撑件,其中,所述本体能拆卸地罩设于所述底部支撑件上;以及支架装置(亦即支架组件),用于将所述载具固定到移动装置,其中所述箱体经由所述底部支撑件安置在所述支架装置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部支撑件的底部设置的支架装置能与安装到车辆上的固定座组件的卡合部或轮式移动装置的座板的锁定机构固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部支撑件设置有至少一个连接部,与固定带组件配合,以将所述载具固定至车辆座椅上。
虽然本说明书中使用相对性的用语,例如“上”、“下”来描述图中的一个组件对于另一组件的相对关系,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说明书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所述的示例的方向。能理解的是,如果将图标的装置翻转使其上下颠倒,则所叙述在“上”的组件将会成为在“下”的组件。其他相对性的用语,例如“顶”、“底”、“左”、“右”等也作具有类似含义。当某结构在其他结构“上”时,有可能是指某结构一体形成于其他结构上,或指某结构“直接”设置在其他结构上,或指某结构通过另一结构“间接”设置在其他结构上。
本说明书中,用语“一个”、“一”、“该”、“所述”和“至少一个”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包含”、“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仅作为标记使用,并不是对其对象的数量限制。
除非另有限定,否则本文中使用的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的所有术语具有与本公开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的含义。还应当理解的是,术语应当被解释为具有与其在相关领域上下文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并且除非在本文中明确限定,否则将不会被解释为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意义。
应理解的是,尽管上文示出并描述了优选实施例,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例,在不背离所附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形。因此,应注意的是,各种修改和变形不能被认为超出本公开的技术精神和范围。

Claims (113)

1.一种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载具包括:
箱体,具有底部及连接所述底部的周壁,所述底部与所述周壁限定一容置空间;
支架装置,支撑所述箱体,所述支架装置包括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结合于所述箱体并环绕设置在所述箱体的周壁;以及
带组件,包括具有至少两个端部的带体,所述至少两个端部能分离地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载具还包括:
第一连接器,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上,与对应设置在所述带体上的第二连接器能分离地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组件包括用以供使用者穿戴的背带,所述背带的带体具有两个端部,所述两个端部分别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二连接器;以及
所述第一支架上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连接器,分别对称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的相对两个短边,并分别与设置在所述两个端部上的所述第二连接器能分离地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组件包括用以与车辆座椅配合的固定绳,所述固定绳的带体上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二连接器;以及
所述第一支架上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连接器,对称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的一长边,并分别与所述固定绳的两个第二连接器能分离地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绳的带体具有两个端部,每个所述端部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二连接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绳的带体呈Y字型并具有一第一端部和两个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与车辆座椅配合,以及所述两个第二端部分别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二连接器。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之一者为卡合环,所述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之另一者为卡合钩。
8.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装置还包括:至少两个第二支架,连接所述第一支架且沿所述箱体的纵轴方向彼此分离设置,并且结合于所述箱体且由所述箱体的周壁的一侧沿所述箱体的横轴方向经所述箱体的底部延伸至所述箱体的周壁的另一侧;以及
所述第一连接器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的邻近于所述第二支架处。
9.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
箱体的周壁外侧上设置有用以容置且定位所述第一连接器的定位槽,以避免所述第一连接器过度移动;和/或
所述第一支架上设置有用以避免所述第一连接器过度移动的定位凸起。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带体的至少两个端部以绕设的方式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架。
11.一种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载具包括:
箱体,限定一容置空间;
支架装置,包括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结合于所述箱体并环绕所述箱体的周壁设置;以及
配合件,对称地设置在所述载具的相对两侧,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上,用以与调整带组件连接,
所述调整带组件包括连接系带和设置于所述连接系带的一端的连接件,所述连接系带的该端通过连接件与配合件连接,并且其另一端连接至车辆座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件设置在所述载具的两个短边侧,并且每个所述短边侧至少设置有一个所述配合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件设置在所述载具的两个长边侧,并且每个所述长边侧至少设置有一个所述配合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在每个所述长边侧上相对于所述长边侧的中心线对称地设置有两个所述配合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载具以短边抵靠所述车辆座椅放置时,所述调整带组件连接在靠近所述车辆座椅的配合件与所述车辆座椅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载具以短边抵靠所述车辆座椅放置时,所述调整带组件的一端连接于远离所述车辆座椅的配合件,且另一端从位于所述中心线处的把手与所述箱体之间穿过并连接到所述车辆座椅。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具包括把手,所述配合件设置在所述把手的枢转轴下方;和/或
所述配合件设置在所述长边侧的中心线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装置还包括:至少两个第二支架,连接所述第一支架且沿所述箱体的纵轴方向彼此分离设置,并且结合于所述箱体且由所述箱体的周壁的一侧沿所述箱体的横轴方向经所述箱体的底部延伸至所述箱体的周壁的另一侧;以及
所述配合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的邻近于所述第二支架处。
19.一种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载具包括:
箱体,限定一容置空间;
支架装置,至少部分环绕并支撑所述箱体;
固定带组件,包括带体、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带体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之间,
当所述载具放置于车辆座椅上时,所述带体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箱体远离所述车辆座椅的靠背的一侧绕过所述箱体的底部,并且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分别与所述车辆座椅连接,以将所述载具固定至所述车辆座椅。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载具还包括:
至少一带引导机构,设置于所述支架装置和/或所述箱体上,供所述固定带组件穿过,以使所述固定带组件与所述载具之间具有至少一个连接点。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装置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结合于所述箱体并环绕所述箱体的周壁设置,所述第二支架连接所述第一支架,并且结合于所述箱体且由所述箱体的周壁的一侧沿所述箱体的横轴方向经所述箱体的底部延伸至所述箱体的周壁的另一侧;
当所述载具放置于所述车辆座椅上,所述至少一带引导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远离所述车辆座椅背靠的一侧,和/或所述至少一带引导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架远离所述车辆座椅背靠的一侧。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带引导机构包括固定扣,所述固定扣呈C型结构,并且将穿过所述固定扣的固定带组件约束于所述C型结构所形成的空间中。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带组件具有一个所述第一连接端和至少两个所述第二连接端,所述固定扣的数量与所述第二连接端的数量成比例,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于所述车辆座椅的上方,所述带体分别穿过相应的所述固定扣并绕过所述箱体的底部,并且通过至少两个所述第二连接端连接于所述车辆座椅。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带组件的带体呈倒置的Y字形,并具有一个所述第一连接端和两个所述第二连接端。
25.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载具还包括把手和/或顶棚,所述把手和/或所述顶棚上设置有所述带引导机构。
26.根据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装置包括第三支架,所述第三支架设置在所述箱体的底部并与所述箱体间隔设置,所述至少一带引导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架上。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架上设有对称分布的多个固定片,所述载具包括多个所述带引导机构,每一带引导机构对应设置在其中一个固定片上。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架上设有对称分布的多个固定片,所述载具包括多个所述带引导机构,每一带引导机构的两端分别设置在相对的两个固定片上。
29.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架上还设有锁定座,所述箱体的底部设有锁定槽,所述锁定座插入到所述锁定槽中。
30.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带组件包括约束带组件和延长部件,所述约束带组件包括至少一约束带和位于所述约束带末端的第一连接端,所述约束带穿过所述带引导机构,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车辆座椅的ISOFIX插口可拆卸地连接。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约束带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三支架远离所述箱体的一侧,或所述约束带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三支架与所述箱体之间。
3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装置包括第三支架,所述第三支架设置在所述箱体的底部,
所述带引导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架和/或所述箱体上。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载具包括两个所述带引导机构,两个所述带引导机构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架的相对两侧上,所述第三支架上设有相对的两个固定片,每一带引导机构与一个固定片固定。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带引导机构包括底壳和面壳,所述底壳和所述面壳固定连接,并且所述底壳设置在所述箱体上,所述面壳具有容纳所述固定片的容纳槽,并且所述固定片插入到所述面壳的容纳槽内,并与所述面壳固定。
35.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装置包括顶棚架和引导件,所述顶棚架支撑罩设在所述箱体上方的顶棚,并且顶棚架的末端枢接于所述引导件,所述至少一带引导机构包括设于所述引导件上的第一带引导机构。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带组件包括彼此相连的肩带和腰带,所述第一带引导机构和所述引导件共同限定出供所述肩带穿过的至少一通道。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内彼此相对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三凸肋和第四凸肋,所述第三凸肋和所述第四凸肋在所述肩带的延伸方向上交替设置。
38.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装置包括第一支架和两个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环绕设置在所述箱体的周壁上,所述两个第二支架连接所述第一支架且沿所述箱体的纵轴方向彼此分离地设置,所述腰带环绕在所述两个第二支架的一侧。
39.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引导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架装置上的第一带引导机构和第二带引导机构,所述固定带组件包括彼此相连的肩带和腰带,所述肩带穿过所述第一带引导机构,和/或,所述腰带穿过所述第二带引导机构。
40.根据权利要求20或39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装置包括第三支架,所述第三支架设置在所述箱体的底部并与所述箱体间隔设置,所述至少一个带引导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架上的第二带引导机构,所述固定带组件包括穿设于所述第二带引导机构的腰带。
41.一种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载具包括:
箱体,包括本体和底部支撑件,所述本体能拆卸地罩设于所述底部支撑件上,所述底部支撑件设置有至少一个连接部,与固定带组件配合,以将所述载具固定至车辆座椅上,
所述至少一个连接部设置在所述底部支撑件的两侧的向外周缘处。
42.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载具还包括:
支架装置,设置在所述底部支撑件的下方,其中所述箱体经由所述底部支撑件安置在所述支架装置上,所述支架装置能与安装到车辆上的固定座组件的卡合部卡合。
43.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部支撑件在所述至少一个连接部处具有凹部,所述至少一个连接部具有卡杆,所述卡杆位于所述凹部中。
44.根据权利要求41至43中任一项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载具固定至所述车辆座椅上时,所述固定带组件的一端从箱体远离所述车辆座椅背靠的一侧连接至所述底部支撑件的至少一个连接部,以及所述固定带组件的另一端穿过在所述载具顶侧设置的提手,并与所述车辆座椅连接。
45.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具的底部还设置有固定座组件,所述固定座组件固定至所述车辆座椅;或者
所述载具的底部还设置有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载具,并且所述连接组件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车辆座椅。
46.一种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载具包括:
箱体,包括本体和底部支撑件,所述本体能拆卸地罩设于所述底部支撑件上;以及
至少一个带引导机构,设置在所述载具的侧部、底部和顶部中至少一者上,用于引导穿过其中的固定带组件,使得所述固定带组件与所述载具在至少一个位置处结合。
47.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带引导机构包括对称设置在所述载具的底部的多个第二带引导机构,每个所述第二带引导机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限定出供所述固定带组件穿过的通道,所述通道具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
48.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二带引导机构对称地设置在所述载具的远离车辆座椅背靠一侧的底边缘处;和/或
所述多个第二带引导机构包括四个第二带引导机构,两两对称地设置在所述载具的底部。
49.根据权利要求48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固定带组件将所述载具固定至车辆座椅上时,所述固定带组件穿设过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端口。
50.根据权利要求47至49中任一项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带引导机构的壳体包括底壳和与所述底壳相连的面壳,所述底壳和所述面壳限定出所述通道。
51.根据权利要求50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还具有连通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端口的侧方导入口,且所述侧方导入口具有引导斜面。
52.根据权利要求50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内彼此相对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凸肋和第二凸肋,所述第一凸肋和所述第二凸肋在所述固定带组件的延伸方向上交替设置。
53.根据权利要求50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带引导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通道中的凸轮,所述凸轮具有工作位置和失效位置,
在所述工作位置,所述凸轮将所述固定带组件抵顶在所述通道的侧壁上;以及
在所述失效位置,所述凸轮解除对所述固定带组件的抵顶,所述固定带组件能够相对于所述带引导机构自由移动。
54.根据权利要求46至49中任一项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带引导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载具的侧部或/和顶部的第一带引导机构,所述第一带引导机构被构造成具有开口的C型结构。
55.根据权利要求54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带组件卡合于所述C型结构的容置空间中,以限制所述固定带组件和所述载具在车辆座椅的左右方向上发生相对移动。
56.根据权利要求55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带组件的一端在所述载具的上方连接于所述车辆座椅,以及所述固定带组件的另一端在所述载具的下方连接于所述车辆座椅,
当所述载具放置于车辆座椅上时,所述固定带组件穿过设置在所述载具的顶部的提手,绕设至所述载具的远离车辆座椅背靠的一侧,并且穿过所述第一带引导机构和/或对称设置在所述载具的底部的第二带引导机构。
57.一种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载具包括:
承载部,其定义一承载面;以及
支架装置,设置在所述承载部的底面,以支撑所述承载部,其中所述底面为所述承载面的一相对面;
所述载具通过固定带组件固定至车辆座椅,所述固定带组件从所述载具远离所述车辆座椅的背靠的一侧、与所述支架装置能拆卸地连接。
58.根据权利要求57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带组件包括第一系带和第二系带,所述第一系带和所述第二系带各自的一端从所述载具远离所述车辆座椅的背靠的一侧、与所述支架装置能拆卸地连接。
59.根据权利要求58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带组件还包括连接系带和长度调整器,所述第一系带和所述第二系带的各自另一端连接于所述长度调整器的一相同侧,所述连接系带的一端延伸通过所述长度调整器的另一侧而形成调整端,而所述连接系带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车辆座椅。
60.根据权利要求58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带组件还包括长度调整器,所述第一系带和所述第二系带的各自另一端连接于所述长度调整器的各自一侧,并且所述第一系带或所述第二系带中任一者或二者以所述各自另一端延伸通过所述长度调整器而形成调整端。
61.根据权利要求57至60中任一项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载具通过所述支架装置安装至固定座组件,以固定于所述车辆座椅。
62.根据权利要求58或60中任一项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带组件还包括一支撑结构,连接于所述第一系带和所述第二系带之间。
63.根据权利要求57至60中任一项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载具还包括连接组件,从所述承载部的底面与所述车辆座椅之间穿过,并且连接在所述固定带组件与所述车辆座椅之间。
64.根据权利要求63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带组件与所述连接组件彼此分离设置。
65.根据权利要求64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两个连接织带,其各自一端设有各自的第一连接件作为连接端,各自另一端设有各自的第二连接件作为固定端,
所述两个连接织带的固定端借由其各自的第二连接件连接于所述车辆座椅,所述两个连接织带于所述支架装置下方沿横向方向延伸,并于其连接端以其各自的第一连接件连接至所述支架装置的对应的连接部,
所述固定带组件的第一系带和第二系带分别连接至对应的所述连接部。
66.根据权利要求63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带组件与所述连接组件形成一体式结构。
67.根据权利要求66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两个连接织带,其各自一端部设有各自的第二连接件作为固定端,各自另一端部分别固定连接至所述固定带组件的第一系带和第二系带,
所述两个连接织带的固定端借由其各自的第二连接件连接至所述车辆座椅,所述两个连接织带于所述支架装置下方沿着横向方向延伸远离座椅背靠方向,并以其连接所述第一系带和所述第二系带的端部延伸通过对应的连接部,
所述固定带组件的第一系带和第二系带分别连接至对应的所述连接部。
68.根据权利要求65或67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装置包括:
第一支架,其结合所述承载部且环绕设置在所述承载部的周边;以及
第二支架,其连接所述第一支架并结合至所述承载部的底面,所述第二支架自所述承载部的周边一侧经所述底面延伸至所述承载部的周边另一侧,
所述连接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架上。
69.根据权利要求57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装置包括:
第一支架,其结合所述承载部且环绕设置在所述承载部的周边;
第二支架,其连接所述第一支架并结合至所述承载部的底面,所述第二支架自所述承载部的周边一侧经所述底面延伸至所述承载部的周边另一侧;以及
第三支架,其具有与所述第一支架相对应的形状且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架。
70.根据权利要求69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带组件包括车辆安全带,所述载具与所述车辆安全带配合以固定于所述车辆座椅,该车辆安全带包含一肩带与一腹带,其中所述肩带的一部分于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下方延伸,所述腹带延伸于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三支架之间并形成多个支撑点。
71.根据权利要求70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载具还包括织带支撑组件,其能拆卸地连接所述载具与所述车辆安全带。
72.根据权利要求71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织带支撑组件包括连接织带和导引夹件,所述连接织带的两端连接至所述支架装置,并延伸穿过所述导引夹件并由其转向,以及所述导引夹件夹合于所述车辆安全带的肩带,以调节所述连接织带的张力。
73.一种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载具包括:
承载部;
支架装置,结合并支撑所述承载部;
至少一带引导机构,设置于所述支架装置上,用于与固定带组件配合以将所述支架装置固定于车辆座椅上。
74.根据权利要求73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装置包括:
第一支架,呈环形结构;
第二支架,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支架;以及
第三支架,与所述第一支架大致平行设置,并且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架的底部,
其中,所述带引导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所述第三支架中的至少一者上。
75.根据权利要求74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架上设有对称分布的多个固定片,所述载具包括多个所述带引导机构,每一带引导机构对应设置在其中一个固定片上。
76.根据权利要求74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上设有对称分布的多个固定片,所述载具包括多个所述带引导机构,每一带引导机构的两端分别设置在相对的两个固定片上。
77.根据权利要求75或76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每一固定片朝靠近所述第三支架的方向倾斜。
78.根据权利要求74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带组件穿过所述带引导机构,并能拆卸地连接所述支架装置与所述车辆座椅。
79.根据权利要求78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带组件包括约束带组件和延长部件,所述约束带组件包括至少一约束带和位于所述约束带末端的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车辆座椅的ISOFIX插口能拆卸地连接。
80.根据权利要求79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约束带组件包括两个所述约束带及位于两个所述约束带之间的遮蔽网,所述固定带组件包括与所述遮蔽网相连的第二连接端,所述支架装置上设有固定环,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固定环能拆卸地连接。
81.根据权利要求80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网为长方形或梯形。
82.根据权利要求79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约束带组件包括两个所述约束带、位于两个所述约束带之间的遮蔽网,及位于两个所述约束带之间的支撑条,所述支撑条位于所述遮蔽网的一侧。
83.根据权利要求82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条的两端分别设有供所述约束带穿过的日字扣。
84.根据权利要求82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网包括位于其边缘的收纳部,所述约束带和/或所述支撑条活动穿设于所述收纳部。
85.根据权利要求79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约束带组件还包括与两个所述约束带同时相连的第一扣具,所述延长部件包括延长带、第二扣具、及第三连接端,所述延长带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扣具和所述第三连接端相连,所述第二扣具与所述第一扣具能拆卸地连接,所述第三连接端与所述车辆座椅能拆卸地连接。
86.根据权利要求75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三支架之间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构成所述承载部。
87.根据权利要求86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带组件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三支架与所述支撑板之间。
88.根据权利要求87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架包括与所述带引导机构相对的阻挡部,用于阻止所述固定带组件的一部分从所述第二支架的外侧通过。
89.根据权利要求86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带组件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三支架远离与所述支撑板的一侧。
90.根据权利要求73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装置包括:
第一支架,呈环形结构;
第三支架,与所述第一支架大致平行设置;以及
支撑板,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三支架之间,
其中,所述带引导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架和/或所述支撑板上。
91.根据权利要求90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引导机构包括底壳和与所述底壳相连的面壳,所述底壳和所述面壳共同限定出通道,所述通道具有供所述固定带组件穿过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
92.根据权利要求91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还具有连通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端口的侧方导入口,且所述侧方导入口具有引导斜面。
93.根据权利要求91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内彼此相对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凸肋和第二凸肋,所述第一凸肋和所述第二凸肋在所述固定带组件的延伸方向上交替设置。
94.根据权利要求91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固定在所述支撑板上,所述面壳与所述第三支架固定。
95.根据权利要求94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架上设有相对的两个固定片,所述载具包括两个所述带引导机构,每一带引导机构的面壳与一个固定片固定。
96.根据权利要求94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引导机构还包括穿设于所述支撑板的定位座,所述底壳与所述定位座固定。
97.根据权利要求90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带组件穿过所述带引导机构,所述固定带组件包括约束带组件和延长部件,所述约束带组件包括至少一约束带和位于所述约束带末端的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车辆座椅的ISOFIX插口可拆卸地连接。
98.根据权利要求97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约束带组件包括两个所述约束带及位于两个所述约束带之间的遮蔽网,所述固定带组件包括位于所述遮蔽网上的加强带和与所述加强带相连的第二连接端,所述支架装置上设有固定环,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固定环可拆卸地连接。
99.一种带引导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引导机构设置在载具上,用于与固定带组件配合,以将所述载具固定于车辆座椅上。
100.根据权利要求99所述的带引导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引导机构设置在所述载具的底部、侧部和顶部中的至少一者并被构造成具有开口的C型结构,使得所述固定带组件能够卡合于所述C型结构所形成的空间中。
101.根据权利要求99所述的带引导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引导机构的壳体包括底壳和与所述底壳相连的面壳,所述底壳和所述面壳共同限定出通道,所述通道具有供所述固定带组件穿过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
102.根据权利要求101所述的带引导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还具有连通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端口的侧方导入口,且所述侧方导入口具有引导斜面。
103.根据权利要求101所述的带引导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内彼此相对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凸肋和第二凸肋,所述第一凸肋和所述第二凸肋在所述固定带组件的延伸方向上交替设置。
104.根据权利要求101至103中任一项所述的带引导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引导机构设置在所述载具的支架装置上,
所述支架装置上设有对称分布的多个固定片,所述带引导机构的底壳或面壳固定连接于其中一个所述固定片。
105.根据权利要求101至103中任一项所述的带引导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引导机构设置在所述载具的支架装置上,
所述支架装置上设有对称分布的多个固定片,所述带引导机构的两端分别设置在相对的两个固定片上。
106.根据权利要求101至103中任一项所述的带引导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引导机构设置在所述载具的支架装置上,
所述支架装置包括第一支架、第三支架、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三支架之间的支撑板,所述带引导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架和/或支撐板上。
107.根据权利要求106所述的带引导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固定在所述支撑板上,所述面壳与所述第三支架固定。
108.根据权利要求99所述的带引导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具包括箱体,所述箱体设置在所述载具的支架装置上,
所述支架装置包括顶棚架和引导件,所述顶棚架的末端枢接于所述引导件,所述带引导机构设置在所述引导件上,并与所述引导件共同限定出供所述固定带组件穿过的至少一通道。
109.根据权利要求108所述的带引导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道内彼此相对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三凸肋和第四凸肋,所述第三凸肋和所述第四凸肋在所述固定带组件的延伸方向上交替设置。
110.根据权利要求99所述的带引导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引导机构具有供所述固定带组件穿过的通道,
所述带引导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通道中的凸轮,所述凸轮具有工作位置和失效位置,
在所述工作位置,所述凸轮将所述固定带组件抵顶在所述通道的侧壁上;以及
在所述失效位置,所述凸轮解除对所述固定带组件的抵顶,所述固定带组件能够相对于所述带引导机构自由移动。
111.根据权利要求110所述的带引导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引导机构还包括调节按钮,所述调节按钮与所述凸轮连接,以推动所述凸轮在所述工作位置和所述失效位置之间转动。
112.根据权利要求111所述的带引导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引导机构的壳体限定出与所述通道相邻的安装腔,所述调节按钮安装在所述安装腔中。
113.根据权利要求110至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带引导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的侧壁上设置有增强件,当所述凸轮处于所述工作位置时,所述固定带组件适于夹持在所述增强件和所述凸轮之间。
CN202311159989.6A 2022-09-08 2023-09-08 载具及其带引导机构 Pending CN11796271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05958 2022-09-08
CN2022111059588 2022-09-08
CN2022113936156 2022-11-08
CN202211393615 2022-11-08
CN2023100850679 2023-01-18
CN202310085067 2023-01-18
CN2023101158454 2023-02-14
CN202310115845 2023-02-14
CN2023105239766 2023-05-10
CN202310523976 2023-05-10
CN2023107392084 2023-06-20
CN202310739208 2023-06-20
CN202310818408 2023-07-04
CN2023108184089 2023-07-0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962710A true CN117962710A (zh) 2024-05-03

Family

ID=9019163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159989.6A Pending CN117962710A (zh) 2022-09-08 2023-09-08 载具及其带引导机构
CN202322447846.7U Active CN220996193U (zh) 2022-09-08 2023-09-08 载具及其带引导机构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447846.7U Active CN220996193U (zh) 2022-09-08 2023-09-08 载具及其带引导机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117962710A (zh)
WO (1) WO202405416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77148A (en) * 1990-11-05 1994-01-11 Rossignol Elaine A Wearable pet enclosure
US5540365A (en) * 1994-04-29 1996-07-30 Lamair; Michael E. Strap suspension system for infant car seat
GB2326101B (en) * 1997-06-11 2001-04-04 Jane Sa Safety means for motorcar-transportable carrycots convertible carrycot-seats and the like
FR2789642B1 (fr) * 1999-02-16 2001-09-21 Baby Relax Nacelle coque adaptable sur poussette ou siege auto
US7926874B2 (en) * 2007-09-06 2011-04-19 Cosco Management, Inc. Belt-anchor system for juvenile vehicle seat
JP5586359B2 (ja) * 2010-07-20 2014-09-10 アップリカ・チルドレンズプロダクツ株式会社 チャイルドシート用ベルト固定具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自動車用チャイルドシート
CL2012001772A1 (es) * 2011-07-01 2014-06-06 Wonderland Nursery Goods Un asiento para un niño que comprende un armazon de asiento con una parte posterior, una banda de anclaje que tiene una porcion intermedia y dos porciones de extremo provistas respectivamente con dos sujetadores operables para fijacion con una estructura de anclaje de un vehiculo, y cierre operable.
US20160057968A1 (en) * 2014-08-26 2016-03-03 Naked Eye Images, Inc. Restrainable Pet Transporter
JP6755710B2 (ja) * 2016-05-19 2020-09-16 コンビ株式会社 固定具
US20180020636A1 (en) * 2016-07-21 2018-01-2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Pet carrier including energy absorbing elements
AU2020201999A1 (en) * 2019-03-19 2020-10-08 Vermont Juvenile Furniture Mfg., Inc. A/K/A Pet Gear Inc. Convertible pet stroller and carri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96193U (zh) 2024-05-24
WO2024054160A1 (zh) 2024-03-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73496B2 (en) Infant carrier and car safety seat with no-rethread harness adjustment
US5154660A (en) Pet restraining apparatus
US6415969B1 (en) Baby carrier having pad
KR102294585B1 (ko) 어린이 캐리어
US6363558B1 (en) Infant support with an improved securement device
US5536066A (en) Harness for fixing a child restraint onto a school bus seat
US6247755B1 (en) Child carrier harness
US20090212549A1 (en) Passenger safety restraint, seat height adjustment assembly and method of restraining a passenger
TW201302516A (zh) 兒童座椅
CA2340872C (en) Strap adjuster for juvenile vehicle seat
US20190216232A1 (en) Two-piece baby carrier
WO2004043729A2 (en) Child safety restraining device for use where a child is seated
CN220996193U (zh) 载具及其带引导机构
US20220015552A1 (en) Child carrier sling
JPH10276869A (ja) 側頭サポート部材付ベビーキャリア
JP3114676U (ja) ベビーキャリア
JP3077992U (ja) 乳児用パッドおよび縦抱き・横抱き兼用ベビーキャリア
KR20200111647A (ko) 캐리어 기능을 구비한 앞치마
JP2002125718A (ja) バックルの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人体保護服
JP3718897B2 (ja) 大人小児兼用自動車用シート
US11963622B2 (en) Lightweight detachable child carrier
CN214823556U (zh) 幼儿载具
CN220562591U (zh) 载具
JP2004141573A (ja) 頭部サポート部材および頭部サポート部材付ベビーキャリア
GB2253988A (en) Adjustable baby-carri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