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960997A - 一种铸造模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铸造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960997A
CN117960997A CN202410153943.1A CN202410153943A CN117960997A CN 117960997 A CN117960997 A CN 117960997A CN 202410153943 A CN202410153943 A CN 202410153943A CN 117960997 A CN117960997 A CN 1179609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sting
mold
bearing plate
drainage channel
nozz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15394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Mingteng Moul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Mingteng Moul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Mingteng Moul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Mingteng Moul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15394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960997A/zh
Publication of CN1179609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96099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铸造模具,涉及模具制造技术领域,其包括上模具、下模具和振动座,所述下模具设于所述振动座上,且所述上模具能够扣合在所述下模具上,所述上模具和所述下模具扣合后能够形成浇铸腔,且所述振动座能够向所述下模具施加振动;所述上模具的上部设有浇铸口和出气口,所述浇铸口和所述出气口均与所述浇铸腔的顶部连通。本申请具有能够减少铸件中的气泡,提升铸件品质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铸造模具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模具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铸造模具。
背景技术
铸造模具是指为了获得零件的结构形状,预先用其他容易成型的材料做成零件的结构形状,然后再在砂型中放入模具,于是砂型中就形成了一个和零件结构尺寸一样的空腔,再在该空腔中浇注流动性液体,该液体冷却凝固之后就能形成和模具形状结构完全一样的零件。
在浇铸的过程中,由于要减少边角废料的损耗,模具预留的浇铸口一般会尽可能的小,这就使得在浇铸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熔融的金属液间歇性的封堵住浇铸口,把将要从成型腔中逸出的空气裹挟进入成型腔中,使得成型后的铸件表面或是内部存在气泡,影响铸件质量的情况。
有鉴于此,需要一种铸造模具。
发明内容
为了改善铸件中存在气泡影响铸件质量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铸造模具。
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铸造模具,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铸造模具,包括上模具、下模具和振动座,所述下模具设于所述振动座上,且所述上模具能够扣合在所述下模具上,所述上模具和所述下模具扣合后能够形成浇铸腔,且所述振动座能够向所述下模具施加振动;所述上模具的上部设有浇铸口和出气口,所述浇铸口和所述出气口均与所述浇铸腔的顶部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浇铸口和出气口,能够专口专用,从而在浇铸的过程中,浇铸腔内的气体能够向上从出气口处逸出,以避免出现浇铸速度过快使得熔融的金属液间歇性的封堵住浇铸口,把将要从浇铸腔中逸出的空气裹挟进入浇铸腔中,导致成型后的铸件表面或是内部存在气泡,影响铸件质量的情况,且能够进一步通过振动座向下模具以及上模具施加振动,使得附着在浇铸腔的壁面上的气泡以及熔融的金属液中的气泡上移至熔融的金属液的表面并从出气口处逸出,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减少模具中细小的气泡的含量,能够提高铸件的质量。
进一步地,所述浇铸口处设有均液缓流单元,所述均液缓流单元包括注液盒、引流道和缓流挡板,所述引流道的一端与注液盒的底部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浇铸口连通,所述引流道中插置有所述缓流挡板,所述缓流挡板的底部与所述引流道的底壁之间形成有能够供浇铸液通过的缓流间隙,且所述缓流间隙的通流面积小于所述浇铸口的通流面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缓流间隙的通流面积设置为小于浇铸口的通流面积,使得熔融的金属液经过缓流间隙后,其流速能够减缓,从而使得金属液在流经浇铸口的过程中不易出现堵住浇铸口,导致进入浇铸腔中的金属液裹挟有空气的情况,能够使得铸件中不易裹挟气泡,从而能够提升铸件的质量。
进一步地,所述引流道上设有插接槽,所述缓流挡板插置于所述插接槽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插接的方式实现缓流挡板与引流道之间的连接,使得在浇铸完成后,便于将缓流挡板拔出,以便于清理引流道中特别是缓流间隙处的废渣。
进一步地,所述浇铸口设置为多个,所述引流道设置为多条,所述引流道的数量与所述浇铸口的数量一致,所述注液盒的底部向下凹陷以形成汇液槽,各所述引流道的一端均与相对应的一个所述浇铸口连通,且各所述引流道的另一端均与所述汇液槽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针对尺寸较大的铸件进行浇铸时,设置多个浇铸口并对于设置多道引流道能够使得铸件的浇铸更加快速且均匀,能够防止出现浇铸的规程中铸件局部凝固导致铸件不成型的情况。
进一步地,各所述浇铸口处均设有一根插接管且所述浇铸口与所述插接管连通;各所述插接管的一端与所述上模具的顶部连接,所述插接管的另一端向上延伸并适于插置所述引流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插接的方式实现浇铸口与均液缓流单元之间的连接,使得在浇铸完成后,能够将均液缓流单元撤出,从而在对上模具和下模具施加振动时,减小被振动的物体的质量,从而能够降低振动座的能耗。
进一步地,所述振动座包括承接板、振动器、多根连接柱和底座,各所述连接柱的一端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各所述连接柱的另一端与所述承接板柔性连接,所述振动器连接在所述承接板的朝向所述底座的一面上,所述下模具与所述承接板的背向所述底座的一面连接,所述振动器能够带动所述承接板以及设于所述承接板上的所述上模具和所述下模具振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柱的另一端与承接板柔性连接能够保证实现模具的振动。
进一步地,所述承接板的背向所述底座的一面上设有多根限位柱,多根所述限位柱围合形成为适于插置所述下模具的插接区,所述承接板中设有贯穿于所述承接板的多道通气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通气道能够通过通气道中的空气起到隔热的作用,使得模具传导给承接板的热量不易被传导到振动器上,从而能够保证振动器工作时不易受到高温的影响,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且能够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相邻的所述通气道之间设有支撑棱,所述支撑棱中设有冷却液流通管,所述冷却液流通管与冷却液循环装置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通过向冷却液流通管内通入冷却液将支撑棱上的热量传出,以进一步减少承接板传导到振动器上的热量。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柱上靠近所述承接板连接的一端设有弹性件,以经由所述弹性件与所述承接板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实现柔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承接板的朝向所述连接柱的一面上设有防倾柱,所述连接柱上设有适于插置所述防倾柱的限位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在弹性件损坏时,通过防倾柱与限位孔的配合防止承接板以及承接板上的模具出现倾覆的情况,安全性更好。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
1、设置浇铸口和出气口,能够专口专用,从而在浇铸的过程中,浇铸腔内的气体能够向上从出气口处逸出,以避免出现浇铸速度过快使得熔融的金属液间歇性的封堵住浇铸口,把将要从浇铸腔中逸出的空气裹挟进入浇铸腔中,导致成型后的铸件表面或是内部存在气泡,影响铸件质量的情况,且能够进一步通过振动座向下模具以及上模具施加振动,使得附着在浇铸腔的壁面上的气泡以及熔融的金属液中的气泡上移至熔融的金属液的表面并从出气口处逸出,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减少模具中细小的气泡的含量,能够提高铸件的质量;
2、缓流间隙的通流面积设置为小于浇铸口的通流面积,使得熔融的金属液经过缓流间隙后,其流速能够减缓,从而使得金属液在流经浇铸口的过程中不易出现堵住浇铸口,导致进入浇铸腔中的金属液裹挟有空气的情况,能够使得铸件中不易裹挟气泡,从而能够提升铸件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一种铸造模具的立体图;
图2是本申请的一种铸造模具的俯视图;
图3是图2中C区域的放大图;
图4是图2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5是图4中D区域的放大图;
图6是图2中B-B方向的剖视图;
图7是图6中E区域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1、上模具;11、浇铸口;12、出气口;13、注液盒;131、汇液槽;14、引流道;141、插接槽;15、缓流挡板;16、插接管;2、下模具;3、振动座;31、承接板;311、限位柱;312、通气道;313、支撑棱;3131、冷却液流通管;314、防倾柱;32、振动器;33、连接柱;331、弹性件;332、限位孔;34、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申请的一种铸造模具的立体图,图2是本申请的一种铸造模具的俯视图,参见图1和图2,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铸造模具,其包括上模具1、下模具2和振动座3,下模具2设于振动座3上,上模具1能够扣合在下模具2上,且上模具1和下模具2扣合后能够形成浇铸腔,在上模具1的顶部设有浇铸口11和出气口12,浇铸口11和出气口12均与浇铸腔的顶部连通,以便于进行脱模,且设置浇铸口11和出气口12,能够专口专用,从而在浇铸的过程中,浇铸腔内的气体能够向上从出气口12处逸出,以避免出现浇铸速度过快使得熔融的金属液间歇性的封堵住浇铸口11,把将要从浇铸腔中逸出的空气裹挟进入浇铸腔中,导致成型后的铸件表面或是内部存在气泡,影响铸件质量的情况。此外,振动座3能够向下模具2施加振动,从而能够对浇铸腔中的熔融金属液施加振动,以能够使得熔融金属液中裹挟的气泡以及附着在浇铸腔的壁面上的气泡上浮至熔融的金属液的表面并从出气口12处逸出,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减少模具中细小的气泡的含量,能够提高铸件的质量。
图3是图2中C区域的放大图,图4是图2中A-A方向的剖视图,参见图3和图4,在浇铸口11处可设有均液缓流单元,均液缓流单元具体可设置为包括注液盒13、引流道14和缓流挡板15,其中,引流道14的一端与注液盒13的底部连通另一端与浇铸口11连通。
图5是图4中D区域的放大图,参见图5,引流道14中插置有缓流挡板15,并在缓流挡板15的底部与引流道14的底壁之间形成有能够供浇铸液通过的缓流间隙,且缓流间隙的通流面积小于浇铸口11的通流面积,缓流间隙的通流面积设置为小于浇铸口11的通流面积,使得熔融的金属液经过缓流间隙后,其流速能够减缓,从而使得金属液在流经浇铸口11的过程中不易出现堵住浇铸口11,导致进入浇铸腔中的金属液裹挟有空气的情况,能够使得铸件中不易裹挟气泡,从而能够提升铸件的质量。
参见图3和图5,需要注意的是,引流道14的与注液盒13相连接的一端可设置为封闭式的管道结构,以避免熔融的金属液从引流道14中溢出,且可在引流道14上设置插接槽141,使得缓流挡板15能够插置于插接槽141中,以插接的方式实现缓流挡板15与引流道14之间的连接,使得在浇铸完成后,便于将缓流挡板15拔出,以便于清理引流道14中特别是缓流间隙处的废渣。此外,可将引流道14自插接槽141到与浇铸口11相连接的一端处设置为开放式的管道结构,以便于观察注入浇铸腔的熔融金属液是否达到所需的量。
参见图2和图5,对于尺寸较大的铸件,可将上浇铸口11设置为多个,相对应的,引流道14也设置为多条,并保证引流道14的数量与浇铸口11的数量一致以能够使得两者一一对应,该设计能够使得铸件的浇铸更加快速且均匀,能够防止出现浇铸的规程中铸件局部凝固导致铸件不成型的情况。注液盒13的底部可设置为向下凹陷以形成汇液槽131,各引流道14的一端均与相对应的一个浇铸口11连通,且各引流道14的另一端均与汇液槽131连通,以便于将熔融金属液汇集到汇液槽131中并流入引流道14,从而能够减少注液盒13中熔融金属液的残留量,以能够减小损耗。
参见图3和图5,在各浇铸口11处均设有一根插接管16且浇铸口11与插接管16连通;各插接管16的一端与上模具1的顶部连接,插接管16的另一端向上延伸并适于插置引流道14,以插接的方式实现浇铸口11与均液缓流单元之间的连接,使得在浇铸完成后,能够将均液缓流单元撤出,从而在对上模具1和下模具2施加振动时,减小被振动的物体的质量,从而能够降低振动座3的能耗。
图6是图2中B-B方向的剖视图,图7是图6中E区域的放大图,参见图6和图7,振动座3包括承接板31、振动器32、多根连接柱33和底座34,各连接柱33的一端与底座34固定连接,各连接柱33的另一端与承接板31柔性连接,振动器32连接在承接板31的朝向底座34的一面上,且不与底座34连接,下模具2与承接板31的背向底座34的一面连接,振动器32能够带动承接板31以及设于承接板31上的上模具1和下模具2振动,连接柱33与承接板31之间柔性连接,便于承接板31以及承接板31上的上模具1和下模具2在振动器32施加振动时进行同步的振动,使得振动器32只需要较小的管理即可实现良好的振动除泡效果。
参见图1和图2,可在承接板31的背向底座34的一面上设置多根限位柱311,多根限位柱311围合形成为适于插置下模具2的插接区,使得下模具2以及上模具1均能够插置在插接区中,并进行上下模具2的扣合,可以理解的是,限位柱311的高度应当大于下模具2的高度,以使得上模具1也能够受到限位柱311的限位,从而能够在振动器32开启施加振动的过程中,上模具1和下模具2之间不易发生错位导致逐渐出现错型的情况。在承接板31中设有贯穿于承接板31的多道通气道312,设置通气道312能够通过通气道312中的空气起到隔热的作用,使得模具传导给承接板31的热量不易被传导到振动器32上,从而能够保证振动器32工作时不易受到高温的影响,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且能够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参见图1和图4,可以理解的是,在相邻的通气道312之间形成有支撑棱313,且可在支撑棱313中设有冷却液流通管3131,冷却液流通管3131与冷却液循环装置(图中未示出)连接,以能够通过冷却液循环装置将冷却液输送到冷却液流通管3131内,以通过冷却液将支撑棱313上的热量传出,以进一步减少承接板31传导到振动器32上的热量,其中,冷却液循环装置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参见图6和图7,连接柱33上靠近承接板31连接的一端设有弹性件331,例如螺旋弹簧,以经由螺旋弹簧与承接板31连接,以实现连接柱33与承接板31之间柔性连接,便于承接板31以及承接板31上的上模具1和下模具2在振动器32施加振动时进行同步的振动,使得振动器32只需要较小的管理即可实现良好的振动除泡效果。
参见图6和图7,承接板31的朝向连接柱33的一面上设有防倾柱314,连接柱33上设有适于插置防倾柱314的限位孔332,以能够在弹性件331损坏时,通过防倾柱314与限位孔332的配合防止承接板31以及承接板31上的模具出现倾覆的情况,安全性更好,需要注意的是限位孔332的直径应当大于防倾柱314的直径,以保证承接板31能够沿水平方向振动。
本申请的铸造模具的工作原理如下:
设置浇铸口11和出气口12,能够专口专用,从而在浇铸的过程中,浇铸腔内的气体能够向上从出气口12处逸出,以避免出现浇铸速度过快使得熔融的金属液间歇性的封堵住浇铸口11,把将要从浇铸腔中逸出的空气裹挟进入浇铸腔中,导致成型后的铸件表面或是内部存在气泡,影响铸件质量的情况,且能够进一步通过振动座3向下模具2以及上模具1施加振动,使得附着在浇铸腔的壁面上的气泡以及熔融的金属液中的气泡上移至熔融的金属液的表面并从出气口12处逸出,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减少模具中细小的气泡的含量,能够提高铸件的质量。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铸造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具(1)、下模具(2)和振动座(3),所述下模具(2)设于所述振动座(3)上,且所述上模具(1)能够扣合在所述下模具(2)上,所述上模具(1)和所述下模具(2)扣合后能够形成浇铸腔,且所述振动座(3)能够向所述下模具(2)施加振动;所述上模具(1)的上部设有浇铸口(11)和出气口(12),所述浇铸口(11)和所述出气口(12)均与所述浇铸腔的顶部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铸造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浇铸口处设有均液缓流单元,所述均液缓流单元包括注液盒(13)、引流道(14)和缓流挡板(15),所述引流道(14)的一端与注液盒(13)的底部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浇铸口(11)连通,所述引流道(14)中插置有所述缓流挡板(15),所述缓流挡板(15)的底部与所述引流道(14)的底壁之间形成有能够供浇铸液通过的缓流间隙,且所述缓流间隙的通流面积小于所述浇铸口(11)的通流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铸造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道(14)上设有插接槽(141),所述缓流挡板(15)插置于所述插接槽(141)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铸造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浇铸口(11)设置为多个,所述引流道(14)设置为多条,所述引流道(14)的数量与所述浇铸口(11)的数量一致,所述注液盒(13)的底部向下凹陷以形成汇液槽(131),各所述引流道(14)的一端均与相对应的一个所述浇铸口(11)连通,且各所述引流道(14)的另一端均与所述汇液槽(131)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铸造模具,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浇铸口(11)处均设有一根插接管(16)且所述浇铸口(11)与所述插接管(16)连通;各所述插接管(16)的一端与所述上模具(1)的顶部连接,所述插接管(16)的另一端向上延伸并适于插置所述引流道(14)。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铸造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座(3)包括承接板(31)、振动器(32)、多根连接柱(33)和底座(34),各所述连接柱(33)的一端与所述底座(34)固定连接,各所述连接柱(33)的另一端与所述承接板(31)柔性连接,所述振动器(32)连接在所述承接板(31)的朝向所述底座(34)的一面上,所述下模具(2)与所述承接板(31)的背向所述底座(34)的一面连接,所述振动器(32)能够带动所述承接板(31)以及设于所述承接板(31)上的所述上模具(1)和所述下模具(2)振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铸造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接板(31)的背向所述底座(34)的一面上设有多根限位柱(311),多根所述限位柱(311)围合形成为适于插置所述下模具(2)的插接区,所述承接板(31)中设有贯穿于所述承接板(31)的多道通气道(31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铸造模具,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通气道(312)之间设有支撑棱(313),所述支撑棱(313)中设有冷却液流通管(3131),所述冷却液流通管(3131)与冷却液循环装置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铸造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柱(33)上靠近所述承接板(31)连接的一端设有弹性件(331),以经由所述弹性件(331)与所述承接板(31)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铸造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接板(31)的朝向所述连接柱(33)的一面上设有防倾柱(314),所述连接柱(33)上设有适于插置所述防倾柱(314)的限位孔(332)。
CN202410153943.1A 2024-02-04 2024-02-04 一种铸造模具 Pending CN11796099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153943.1A CN117960997A (zh) 2024-02-04 2024-02-04 一种铸造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153943.1A CN117960997A (zh) 2024-02-04 2024-02-04 一种铸造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960997A true CN117960997A (zh) 2024-05-03

Family

ID=908475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153943.1A Pending CN117960997A (zh) 2024-02-04 2024-02-04 一种铸造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96099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054721A (zh) 一种模具铸造装置
CN107891124B (zh) 一种设有多道拱桥横浇道的装载机缸头消失模及浇铸工艺
CN117960997A (zh) 一种铸造模具
CN111687376A (zh) 一种底注浇冒结构
CN111702134A (zh) 一种铝活塞的铸造模具
CN201271736Y (zh) 厚壁大平面铸件的铸型
CN116493579A (zh) 一种快速铸造脱模机构及使用方法
CN114029470A (zh) 一种防爆气体探测器压铸模具及其压铸方法
CN211248213U (zh) 一种飞轮浇注装置
CN113857434A (zh) 金属阻隔片浇口盆装置
CN209006615U (zh) 一种汽车涡轮增压器壳体浇铸模具
CN109332603B (zh) 活塞浇铸设备及其外模和冷却方法
CN210547926U (zh) 一种铸锭防模具通模装置
KR101069300B1 (ko) 금속 성형체 제조용 금형 및 이를 이용한 금속 성형체의 제조방법
CN219025874U (zh) 一种压铸装置
CN213437118U (zh) 一种用于电池极板群铸焊的流铅控制装置
CN104772431A (zh) 一种直立式陶瓷过滤网座及采用该过滤网座的浇注系统
CN214108730U (zh) 一种铝合金压铸模具
CN216858213U (zh) 一种减少中间包浇余的板坯连铸中间包
CN214768742U (zh) 一种刹车盘防缩松浇筑模具
CN212525943U (zh) 一种减少气缸打磨水口的浇注模具
CN214814689U (zh) 一种用于汽车中盖的小行程的成型模具
CN218656767U (zh) 一种带有温度补偿功能的阀门铸造模具
CN212976669U (zh) 一种压铸用模具
CN210501189U (zh) 一种带冷却装置的注塑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