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942129A - 流量控制装置以及血栓清除设备 - Google Patents

流量控制装置以及血栓清除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942129A
CN117942129A CN202211349553.9A CN202211349553A CN117942129A CN 117942129 A CN117942129 A CN 117942129A CN 202211349553 A CN202211349553 A CN 202211349553A CN 117942129 A CN117942129 A CN 1179421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opening
control device
flow control
sea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34955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辉强
汤麟
邵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Xianjian Shenkang Med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Xianjian Shenkang Med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Xianjian Shenkang Med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Xianjian Shenkang Med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34955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942129A/zh
Publication of CN1179421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94212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流量控制装置以及血栓清除设备,其中,流量控制装置包括:壳体组件,壳体组件的内部具有流体通道,壳体组件在流体通道的远端形成开口部,流体通道的近端与负压装置连通,开口部与导管连通;密封件,设于流体通道并位于开口部的近端的一侧,至少部分密封件能够在流体通道内活动以开启或封闭开口部;弹性件,设于流体通道内,弹性件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与密封件相连,第二端与壳体组件相连;本发明提出的流量控制装置,能够形成抽吸脉冲,在导管的远端对血栓产生脉冲扰动,使血栓更容易破碎脱落,提高血栓清除效率,并且抽吸脉冲的方式可以有效减少单位时间内的失血量,减少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失血量。

Description

流量控制装置以及血栓清除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流量控制装置以及血栓清除设备。
背景技术
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血栓是临床常见疾病。血栓的主要危害包括:血栓堵塞血管腔,造成远端血液回流受阻、血栓脱落进而导致肺栓塞,脑栓塞和心肌埂塞等。血栓抽吸手术是在负压的状态下,将导管送到血栓处直接将血栓吸入导管中,取出血栓的方法。导管介入方法进行血栓抽吸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血栓抽吸手术中,失血量跟导管两端的压力差相关,抽吸力越大、压力差越大,则造成失血过多的风险也越高。如何提高血栓抽吸效率,减少失血量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至少解决如何提高血栓抽吸效率,减少失血量的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流量控制装置,所述流量控制装置包括: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的内部具有流体通道,所述壳体组件在所述流体通道的远端形成开口部,所述流体通道的近端与负压装置连通;密封件,设于所述流体通道内并位于所述开口部的近端的一侧,至少部分所述密封件能够在流体通道内活动以开启或封闭所述开口部;弹性件,设于所述流体通道内,所述弹性件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密封件相连,所述第二端与所述壳体组件相连;其中,在所述弹性件的弹性力作用下,所述密封件封闭所述开口部;在所述负压装置的驱动力作用下,所述流体通道内的流体推动至少部分所述密封件活动以开启所述开口部。
根据本发明提出的流量控制装置,在启动负压装置前,密封件在弹性件的弹性力作用下封闭开口部,将流体通道封闭。在血栓清除过程中,由于负压装置设于流体通道的近端,启动负压装置后,位于开口部近端一侧的流体通道产生负压,从而在开口部远端一侧的流体通道与开口部近端一侧的流体通道产生压力差。当压力差大于弹性件施加的弹性力时,开口部远端一侧的流体推动密封件活动以开启开口部,从而使流体通道打开,开口部远端一侧的流体向开口部近端一侧流动。但是流体通道的通路建立后,开口部远端和近端的压力差逐渐减小,当弹性件的弹性力大于压力差时,弹性件再次驱动至少部分密封件活动并将开口部封闭,当压力差再次大于弹性力,则再次使流体通道通路,如此往复循环形成抽吸脉冲,一方面,在导管的远端对血栓产生脉冲扰动,使血栓更容易破碎脱落,以提高血栓清除效率,另一方面,抽吸脉冲的方式可以有效减少单位时间内的失血量。
本发明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血栓清除设备,所述血栓清除设备包括:负压装置;导管;如上述的流量控制装置,所述流量控制装置中的流体通道的近端与所述负压装置连通,所述流体通道的远端与所述导管的近端连通。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开口部封闭状态下的流量控制装置的轴向剖开结构示意图;
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开口部开启状态下的流量控制装置的轴向剖开结构示意图;
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开口部封闭状态下的流量控制装置的轴向剖开结构示意图;
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开口部封闭状态下的流量控制装置的轴向剖开结构示意图;
图5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开口部开启状态下的流量控制装置的轴向剖开结构示意图;
图6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开口部开启状态下的流量控制装置的轴向剖开结构示意图;
图7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的收口部在封闭状态下的流量控制装置的轴向剖开结构示意图;
图11示意性地示出了图10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2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的收口部在封闭状态下的流量控制装置的轴向剖开结构示意图;
图13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的收口部在开启状态下的流量控制装置的轴向剖开结构示意图;
图14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的收口部在开启状态下的流量控制装置的轴向剖开结构示意图;
图15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开口部开启状态下的流量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6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开口部开启状态下的流量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7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的收口部封闭状态下的流量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8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密封件与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的血栓清除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文中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以及操作不解释为必须要求它们以所描述或说明的特定顺序执行,除非明确指出执行顺序。还应当理解,可以使用另外或者替代的步骤。
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
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部”、“外部”、“内侧”、“外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需要说明的是,采用“远端”、“近端”作为方位词,该方位词为介入医疗器械领域惯用术语,其中“远端”表示手术过程中远离操作者的一端,“近端”表示手术过程中靠近操作者的一端。轴向,指平行于医疗器械远端中心和近端中心连线的方向;径向,指垂直于上述轴向的方向。
如图1、图3和图10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出了一种流量控制装置100。
本实施例中,流量控制装置100可以用于血栓清除设备,其中,血栓清除设备包括负压装置和导管,在血栓抽吸手术中,导管的远端用于输送至血栓处,利用负压装置驱动导管内产生负压已将血栓吸入导管中,以取出血栓。
流量控制装置100包括壳体组件10、密封件20和弹性件30。具体地,壳体组件10的内部具有流体通道101,流体通道101的近端连通负压装置,在流通通道的远端形成开口部111,开口部111与导管连通。在血栓抽吸作业中,血栓块以及血液能够在负压装置的驱动下自导管的远端进入导管,导管中的血栓块和血液通过开口部111进入流体通道101,并经流通通道101的近端排出。
密封件20和弹性件30均设于流体通道101内,且密封件20与开口部111相邻设置并位于开口部111近端的一侧,至少部分密封件20能够在流体通道101内活动以开启或封闭开口部111。弹性件30具有相对的第一端301和第二端302,第一端301与密封件20相连,第二端302与壳体组件10相连,弹性件30能够向密封件20施加弹性力以使密封件20封闭开口,从而将流体通道101封闭。详细地,在启动负压装置前,密封件20在弹性件30的弹性力作用下封闭开口部111,将流体通道101封闭。在血栓清除过程中,由于负压装置设于流体通道101的近端,启动负压装置后,位于开口部111近端一侧的流体通道101产生负压,从而在开口部111远端一侧的流体通道101与开口部111近端一侧的流体通道101产生压力差。当压力差大于弹性件30施加的弹性力时,开口部111远端一侧的流体推动密封件20活动以开启开口部111,从而使流体通道101打开,开口部111远端一侧的流体向开口部111近端一侧流动。但是流体通道101的通路建立后,开口部111远端和近端的压力差逐渐减小,当弹性件30的弹性力大于压力差时,弹性件30再次驱动至少部分密封件20活动并将开口部111封闭,当压力差再次大于弹性力,则再次使流体通道101打开,如此往复循环形成抽吸脉冲,一方面,在导管的远端对血栓产生脉冲扰动,使血栓更容易破碎脱落,以提高血栓清除效率,另一方面,抽吸脉冲的方式可以有效减少单位时间内的失血量。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和图2所示,密封件20可以以整体相对于开口部111活动的方式与开口部111抵接密封配合,在处于压缩状态的弹性件30的弹性力以及负压装置的驱动力作用下,在流通通道内整体移动,以实现开启或封闭开口部111。
或者如图3-图6所示,密封件20的一部分相对于开口部111活动,以实现开启或封闭开口部111,在弹性件30的弹性力以及负压装置的驱动力作用下,密封件20的一部分在流通通道内整体转动或弯折形变,以实现开启或封闭开口部111。
或者如图10-14所示,密封件20具有通过形变以实现开启或封闭的收口结构,在弹性件30的弹性力以及负压装置的驱动力作用下,收口结构能够在开启或闭合两中状态之前转换。
需要强调的是,本发明提出的流量控制装置100还可以应用于其他抽吸设备中,用于形成抽吸脉冲,其并不局限于应用在血栓清除设备,本发明对流量控制装置100应用范围不做限制。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请结合图1和图2所示,壳体组件10包括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在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两者之间共同限定出流体通道101。具体地,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两者可活动密封连接,具体为,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相对静止时可实现紧密配合实现密封连接,其中密封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螺纹连接、卡接、紧密配合连接等,同时,在力的作用下,可以使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相对运动。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之间密封连接,以避免流通通道中的流体从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之间的连接处漏出。开口部111设于第一壳体11上,弹性件30的第二端302与第二壳体12相连。
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两者可活动地连接,使第二壳体12能够相对于第一壳体11移动以靠近或远离开口部111。当第二壳体12移动以靠近或远离开口部111时,弹性件30的第二端302与开口部111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使得当密封件20封闭开口部111时,弹性件30的第一端301与第二端302之间的距离产生变化,即改变了弹性件30的被压缩程度。因此,弹性件30向密封件20施加的弹性力(即弹性件30自身的预应力)也随之变化。
可理解地,通过改变第二壳体12与第一壳体11之间的相对位置,即能够改变弹性件30的预应力的大小。因此,在血栓抽吸手术的不同阶段,可以通过调整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的相对位置,使流量控制装置100产生不同的抽吸脉冲频率的效果。
详细地,在负压装置运行时,当开口部111两端的压力差大于弹性件30的预应力,迫使密封件20活动以开启开口部111,使流体通道101形成流通通路;流体通道101的通路建立后,开口部111两端压力差减小,弹性件30的预应力大于开口部111两端的压力差,弹性件30驱动密封件20活动封闭开口部111。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在一定的容积空间中,负压装置抽吸的时间越长,该容积空间中的负压越大。在此过程中,弹性件30的预应力越大,为克服弹性件30的预应力则负压装置产生的抽吸力越大。因此,在负压装置抽吸力保持恒定,以及流体通道与管道的容积之和恒定的情况下,负压装置产生克服弹性件30的预应力所需的抽吸力所用的时间延长,使密封件20开始活动的时间,也就是使开口部111打开的时间延长,从而使抽吸脉冲的频率降低。相反地,弹性件30的预应力越小,则抽吸脉冲的频率则越高。
在抽吸手术过程中,操作者根据血栓类型、血栓数量或者血栓位置等因素的不同,可以随意选择调节抽吸脉冲频率,使这个操作过程更加灵活。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请结合图1、图3和图10所示,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沿流体通道101的延伸方向设置,即第一壳体11位于流体通道101的远端一侧,第二壳体12位于流体通道101的近端一侧,使第二壳体12能够相对于第一壳体11朝沿流体通道101的延伸方向移动,以改变第二壳体12与开口部111之间的距离。
其中,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均呈管状,第一壳体11可活动地套设于第二壳体12上,或者第二壳体12可活动地套设于第一壳体11上,一方面,使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共同围合出流体空间,另一方面,使第二壳体12能够相对于第一壳体11沿流体通道101的延伸方向(也就是流量控制装置100的轴向方向)移动,以调整弹性件3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距离,从而调节弹性件30的预应力。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壳体12还作为流体输送管道的一部分,用于输送血液和血栓碎块。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可以为固定连接,或者为一体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壳体11或第二壳体12与导管还可以为一体结构。
以下将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实施方式一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均呈管状,第二壳体12可活动地套设于第一壳体11,使第二壳体12能够相对于第一壳体11沿第一壳体11的轴向方向(即流体通道101的延伸方向)移动。第二壳体12的内壁设有支撑结构121,支撑结构121靠近流体通道101的近端设置,使支撑结构121与开口部111相对设置。支撑结构121具体包括支撑主体1211和环绕支撑主体1211设置的多个支撑肋1212,任意相邻的两个支撑肋1212之间均具有供流体穿过的间隙,每个支撑肋1212的一端与第二壳体12的内壁相连,另一端与支撑主体1211相连。在支撑主体1211上设有朝向开口部111凸伸的支撑连接部1213,弹性件30具体为弹簧,弹性件30的第二端302套设于支撑连接部1213并与支撑肋1212相抵。
密封件20包括呈圆柱形状的密封部23,以及由密封部23背离开口部111一侧向支撑结构121凸伸的密封连接部24。开口部111为第二凸起,第二凸起的远端与壳体组件的远端相连,第二凸起的近端朝向流体通道内部。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凸起为凸设于第一壳体11的内壁的环状凸起,密封部23与第二凸起抵接配合,以开启或封闭开口部111。弹性件30的第一端301套于密封连接部24上并与密封部23远离开口部111一侧相抵。
本实施方式中,密封件20能够在支撑结构121和开口部111之间移动,在启动负压装置前,弹性件30向密封件20施加朝向开口部111的弹性力使得密封部23与开口部111抵接,以封闭开口部111。启动负压装置后,负压装置使位于开口部111近端一侧的流体通道101产生负压,在开口部111的远端和近端产生压力差以使流体为密封件20提供朝向近端一侧的推力,当压力差大于弹性件30施加的弹性力时,开口部111远端一侧的流体推动密封件20朝向近端移动,以开启开口部111,从而使流体通道101打开。当压力差小于弹性件30施加的弹性力时,弹性件30再次驱动密封件20朝向开口部111移动并将开口部111封闭,如此往复循环形成抽吸脉冲。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支撑肋1212朝向近端的一侧倾斜,一方面,在支撑连接部1213与支撑肋1212之间产生锐角夹角,利于固定安装弹性件30,另一方面,使支撑连接部1213的位置相对远离开口部111,以使支撑结构121和开口部111之间具有足够的空间容纳密封件20和弹性件30,合理利用流体通道101的内部空间,使流量控制装置100的结构更加紧凑。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壳体11的内壁设有至少两个凸筋113,至少两个凸筋113围绕开口部111对称设置,且凸筋113的径向宽度自流体通道101的近端至流体通道101的远端逐渐增大,密封件20在流体通道101内的至少部分移动行程与凸筋113相抵,。因此,在密封件20朝向开口部111移动的过程中,凸筋113与密封件20外壁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从而使密封件20的移动越来越困难,能够降低密封件20的移动速度,使得密封件20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全贴合开口部111,从而产生一段时间的液体流通通路。密封件20在朝向开口部111移动的过程中,由于密封件20与密封的开口部111的间距逐渐减小,导致流体通道101内的流量降低,保证脉冲周期中前段大抽吸效率的同时,降低脉冲周期中后段的流体流量,从而降低患者的血液损失量。
在其他实施例中,当第一壳体11套设于第二壳体12的外壁,凸筋113则可设置在第二壳体12的内壁上。本实施方式中,为确保密封件20能够移动至开口部111并密封开口部111,密封件20的材料为可形变的弹性材料,使密封件20的边缘与凸筋113相抵时能够产生形变,并使密封件20持续朝向开口部111移动直至将其封闭。其中,弹性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天然橡胶、硅橡胶、乙丙橡胶、氟化橡胶、丁腈橡胶。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第一壳体11的外壁设有外螺纹114,第二壳体12内壁设有与外螺纹114配合的内螺纹122,通过内螺纹122与外螺纹114的配合,使得通过旋转第二壳体12即能够使第二壳体12相对于第一壳体11朝远端移动,或使第二壳体12相对于第一壳体11朝近端移动。具体地,本实施方式中,当第二壳体12相对于第一壳体11朝远端移动时,弹性件30的第二端302与第一端301的距离减小,弹性件30的预应力增大。当第二壳体12相对于第一壳体11朝近端移动时,弹性件30的第二端302与第一端301的距离增大,弹性件30的预应力减小。持续使第二壳体12相对于第一壳体11朝近端移动则使弹性件30自由伸展,密封件20持续开启开口部111,关闭脉冲抽吸。
其中,为提高抽吸频率的精确度,可以在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外侧壁沿周向方向设置多个相对应的刻度,基于实验数据获取不同刻度下对应的抽吸脉冲频率,从而确定不同抽吸脉冲频率下对应的刻度标识位置,以利于精确控制抽吸脉冲频率,提高血栓抽吸手术的精确度。请参照图11所示,为避免流体从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缝隙处泄漏,第一壳体11的外壁面设有限位槽115,密封圈40限位在限位槽115内,第二壳体12的内壁面设有密封槽123,密封圈40在流量控制装置100的径向上与限位槽115和密封槽123分别相抵从而实现密封。设置密封槽123为了方便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上下相对运动时,留出空间容纳密封圈40。在其他实施例中,限位槽115、密封圈40或密封槽123不设置也可。
实施方式二
本实施方式中,请结合图3至图6所示,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均呈管状,第二壳体12可活动地套设于第一壳体11,使第二壳体12能够相对于第一壳体11沿第一壳体11的轴向方向(即流体通道101的延伸方向)移动。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相对静止时可实现紧密卡接配合,并且在力的作用下,可以使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相对滑动。
密封件20为可弯折形变的板状件,密封件20具有与开口部111抵接配合的第一面201以及背离开口部111的第二面202。开口部111为第二凸起,第二凸起的远端与壳体组件的远端相连,第二凸起的近端朝向流体通道内部。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凸起为凸设于第一壳体11的内壁的环状凸起,第一面201与第二凸起抵接配合,密封件20的一侧边缘与第一壳体11的内壁固定连接,弹性件30的第一端301与第二面202相连。
在启动负压装置前,弹性件30向密封件20施加朝向开口部111的弹性力使得第一面201与开口部111抵接,以封闭开口部111。启动负压装置后,负压装置使位于开口部111近端一侧的流体通道101产生负压,在开口部111的远端和近端产生压力差以使流体为第一面201提供朝向近端一侧的推力,当压力差大于弹性件30施加的弹性力时,开口部111远端一侧的流体推动密封件20朝向近端的一侧弯折,使开启开口部111,从而使流体通道101打开。当压力差小于弹性件30施加的弹性力时,弹性件30再次驱动密封件20恢复形变并将开口部111封闭,如此往复循环形成抽吸脉冲。
本实施方式中,密封件20由弹性材料制成,密封件20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天然橡胶、硅橡胶、乙丙橡胶、氟化橡胶、丁腈橡胶。
进一步地,请结合图4和图5所示,弹性件30为可弯折形变的板状件,并且弹性件30的正反两侧板面分别朝向近端和远端,以限定弹性件30的弯折方向,使弹性件30形变时朝向近端一侧或远端的一侧弯折,进而限定了密封件20的弯折方向,以确保密封件20能够封闭开口部111。其中,参看图7,弹性件30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分段31、第二分段32和第三分段33,第一分段31与第二壳体12的内壁相连,第二分段32位于第一分段31和第三分段33之间,第三分段33远离第二分段32的一端与第二面202相连。其中,第二分段32的横截面积小于第一分段31和第三分段33的横截面积,使得弹性件30在承受源自于第二面202的压力时,第二分段32更容易产生弯折。其中横截面积是指垂直截断弹性件30板状面的截面面积。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弹性件30在第一分段31、第二分段32和第三分段33的连接方向上具有长度方向,垂直长度方向为弹性件30的宽度方向。在宽度方向上,第二分段32两侧面之间的宽度小于第一分段31两侧面之间的宽度,且第二分段32两侧面之间的宽度小于第三分段33两侧面之间的宽度,从而在受力时,第二分段32更容易形变。为提高弹性件30的耐久度,第二分段32的两侧边缘分别与第一分段31的两侧边缘和第三分段33的两侧边缘平滑过度,以避免长期弯折形变在第二分段32与第一分段31和第三分段33的连接处由于应力集中导致疲劳断裂。
在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在第二分段32设置至少一个通孔,以削弱第二分段32的抗弯强度,使第二分段32更易弯折。其中,通孔优选为圆孔。
在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在第二分段32的厚度小于第一分段31和第三分段33的厚度,以削弱第二分段32的抗弯强度,使第二分段32更易弯折。
本实施方式中,请结合图5和图6所示,沿第一壳体11的轴向方向,第二壳体12以相对于第一壳体11滑动的方式调整第二壳体12与第一壳体11之间的相对位置。具体地,当第二壳体12相对于第一壳体11朝远端滑动时,弹性件30的第二端302与第一端301的距离减小,弹性件30的预应力增大。当第二壳体12相对于第一壳体11朝近端滑动时,弹性件30的第二端302与第一端301的距离增大,弹性件30的预应力减小。持续使第二壳体12相对于第一壳体11朝近端滑动则使弹性件30自由伸展,密封件20持续开启开口部111,关闭脉冲抽吸。
本实施方式中,请参照图11所示,为避免流体从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缝隙处泄漏,第一壳体11的外壁面设有限位槽115,密封圈40限位在限位槽115内,第二壳体12的内壁面设有密封槽123,密封圈40在流量控制装置100的径向上与限位槽115和密封槽123的底壁相抵从而实现密封。设置密封槽123为了方便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上下相对运动时,留出空间容纳密封圈40。在其他实施例中,限位槽115、密封圈40或密封槽123不设置也可。
实施方式三
本实施方式中,请结合图10至图14所示,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均呈管状,第二壳体12可活动地套设于第一壳体11,使第二壳体12能够相对于第一壳体11沿第一壳体11的轴向方向(即流体通道101的延伸方向)移动,并且第二壳体12的内壁与第一壳体11的外壁滑动配合,使第二壳体12以相对于第一壳体11滑动的方式调整第二壳体12与第一壳体11之间的相对位置。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相对静止时可实现紧密卡接配合,并且在力的作用下,可以使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相对滑动。
密封件20为漏斗体,漏斗体整体呈漏斗形状,漏斗体靠近开口部111的一端敞口形成敞口部21,漏斗体背离开口部111的一端收拢形成收口部22,敞口部21与开口部111密封连接,导管中的流体通过开口部111经敞口部21进入漏斗体后,再经收口部22流入流体通道101。
其中,收口部22呈扁平薄壁状并具有贴合密封状态和敞开状态。弹性件3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弹性件30分别对称地设于收口部22的两侧,并且两个弹性件30中的一个与收口部22的一侧相连,两个弹性件30中的另一个与收口部22的另一侧相连。在其他实施例中,弹性件30的数量可以为三个或更多个,该多个弹性件30等间距地分布在收口部22的四周。
在启动负压装置前,两个弹性件30分别向收口部22施加弹性力,使收口部22贴合封闭,从而将开口部111封闭。启动负压装置后,负压装置使位于开口部111近端一侧的流体通道101产生负压,在漏斗体的远端侧和近端侧产生压力差以使流体为漏斗体的远端侧提供朝向近端一侧的推力,当压力差大于弹性件30施加的弹性力时,漏斗体远端一侧的流体推动收口部22敞开,从而开启开口部111,使流体通道101打开。当压力差小于弹性件30施加的弹性力时,弹性件30再次驱动收口部22贴合封闭以将开口部111封闭,如此往复循环形成抽吸脉冲。
本实施方式中,请结合图10和图11所示,开口部111设有设于第一壳体11的内壁的凹槽116,敞口部21的外周缘环设有第一凸起211,第一凸起211与凹槽116插接密封配合,以将密封件20安装在第一壳体11的内壁并与开口部111密封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凸起211为环状结构,凹槽116也为与第一凸起211配合的环状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凸起211可以为多个环设在敞口部21的外周缘的小凸块,凹槽116可以为与多个小凸块配合的小凹槽。在其他实施例中,开口部111设有沿开口部111的内壁设置的第一凸起,敞口部21的外周缘环设有凹槽,第一凸起与凹槽插接密封配合。
本实施方式中,请结合图12、图14和图18所示,弹性件30为可弯折形变的板状件,并且弹性件30的正反两侧板面分别朝向近端和远端,以限定弹性件30的弯折方向,使弹性件30形变时朝向近端一侧或远端的一侧弯折,进而限定了收口部22的形变方向,以确保密封件20能够封闭开口部111。
详细地,收口部22的边缘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部分221和第二部分222,两个弹性件30中一个的第一端301与第一部分221相连,两个弹性件30中另一个的第一端301与第二部分222相连,由于两个弹性件30相对于收口部22对称设置,漏斗体为轴对称形状,且第一部分221和第二部分222对称设置,因此,两个弹性件30向第一部分221和第二部分222施加的弹性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弹性件30的弹性力作用下,使第一部分221和第二部分222在弹性件30带动下的移动轨迹更加精确,并使第一部分221和第二部分222准确贴合对接,以确保第一部分221和第二部分222能够贴合密封,以封闭开口部111。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为避免流体从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缝隙处泄漏,第一壳体11的外壁面设有限位槽115,密封圈40限位在限位槽115内,第二壳体12的内壁面设有密封槽123,密封圈40在流量控制装置100的径向上与限位槽115和密封槽123的底壁分别相抵从而实现密封。设置密封槽123为了方便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上下相对运动时,留出空间容纳密封圈40。在其他实施例中,限位槽115、密封圈40或密封槽123不设置也可。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弹性件30的第二端302相对于第一端301位于远端,因此,当第二壳体12相对于第一壳体11朝近端滑动时,第一端301与第二端302之间的距离增大,弹性件30的预应力减小,持续使第二壳体12相对于第一壳体11朝近端滑动则使弹性件30自由伸展并拉动收口部22使其敞开,从而关闭抽吸脉冲。当第二壳体12相对于第一壳体11朝远端滑动时,弹性件30远离开口部111,使弹性件30的第二端302与第一端301的距离减小,弹性件30的预应力增大。
实施方式四
本实施方式中的弹性件30和密封件20与实施例二中的弹性件30和密封件20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结构,以下将描述实施方式四与实施方式二的不同之处,对于实施方式四与实施方式二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方式中,请结合图15至图16所示,第一壳体11内部中空并形成流体空间,开口部111设于第一壳体11的近端处,第一壳体11的近端通过管道与负压装置连通。在第一壳体11的侧壁设有调节窗口112,调节窗口112的朝向与流体通道101的延伸方向垂直。第二壳体12可滑动地穿设于调节窗口112内,且第二壳体12与调节窗口112密封连接,以避免流体从调节窗口112处漏出。第二壳体12的一端穿过调节窗口112伸入流体通道101内,且弹性件30的第二端302与第二壳体12相连。通过调节第二壳体12伸入流体通道101内的长度来调节弹性件30的第二端302与开口部111之间的距离,从而调节弹性件30的预应力。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11作为构成流体通道101的主体,第二壳体12并不参与血液和血栓碎块的输送,第二壳体12仅用于调节弹性件30的第二端302与开口部111之间的距离,使操作者操作更加便利。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第二壳体12可以为板状件,第二壳体12与调节窗口112的内壁可滑动地连接,通过推动第二壳体12在调节窗口112处滑动,以改变弹性件30的第二端302与第一端301之间的距离,从而改变流量控制装置100的抽吸脉冲频率。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6所示,第二壳体12可以为杆状件,并在调节窗口112的内壁设置内螺纹122,在第二壳体12的外壁设置与内螺纹122配合的外螺纹114,通过旋转第二壳体12的方式调节第二壳体12伸入流体通道101的长度,以改变弹性件30的第二端302与第一端301之间的距离。需要说明的是,调节窗口112可以设于第一壳体11的近端侧的侧壁或远端侧的侧壁在此不做限制。
实施方式五
本实施方式中的弹性件30和密封件20与实施例三中的弹性件30和密封件20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结构,以下将描述实施方式五与实施方式三的不同之处,对于实施方式五与实施方式三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7所示,第一壳体11内部中空并形成流体空间,开口部111设于第一壳体11的近端处,第一壳体11的近端通过管道与负压装置连通。在第一壳体11的侧壁设有对称设置的两个调节窗口112,调节窗口112的朝向与流体通道101的延伸方向垂直。第二壳体12包括第一子壳体和第二子壳体,第一子壳体和第二子壳体与两个调节窗口112一一对应。其中,第一子壳体和第二子壳体可滑动地穿设于与其对应的调节窗口112内。第一子壳体的一端穿过一个调节窗口112伸入流体通道101内与一个弹性件30的第二端302相连,第二子壳体的一端穿过另一个调节窗口112伸入流体通道101内与另一个弹性件30的第二端302相连,通过调节第一子壳体和第二子壳体伸入流体通道101内的长度来调节弹性件30的第二端302与开口部111之间的距离,从而调节弹性件30的预应力。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11作为构成流体通道101的主体,第二壳体12并不参与血液和血栓碎块的输送,第二壳体12仅用于调节弹性件30的第二端302与开口部111之间的距离,使操作者操作更加便利。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7所示,第一子壳体和第二子壳体可以为板状件,第一子壳体和第二子壳体与调节窗口112的内壁可滑动地连接,通过推动第一子壳体和第二子壳体在调节窗口112处滑动,以改变弹性件30的第二端302与第一端301之间的距离。
参看图19,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还提出一种血栓清除设备1000。
具体地,血栓清除设备1000包括负压装置200、导管300和流量控制装置100,导管300的远端靠近血栓设置,流量控制装置100中的流体通道的近端与负压装置200连通,流体通道的远端与导管300的近端连通。根据本发明提出的血栓清除设备1000,具有与流量控制装置100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4)

1.一种流量控制装置,包括:
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的内部具有流体通道,所述壳体组件在所述流体通道的远端形成开口部,所述流体通道的近端与负压装置连通;
密封件,设于所述流体通道内并位于所述开口部的近端的一侧,至少部分所述密封件能够在流体通道内活动以开启或封闭所述开口部;
弹性件,设于所述流体通道内,所述弹性件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密封件相连,所述第二端与所述壳体组件相连;
其中,在所述弹性件的弹性力作用下,所述密封件封闭所述开口部;
在所述负压装置的驱动力作用下,所述流体通道内的流体推动至少部分所述密封件活动以开启所述开口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量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
第一壳体,所述开口部设于所述第一壳体;
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活动密封连接,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一壳体之间限定出所述流体通道,所述第二壳体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移动以靠近或远离所述开口部;
其中,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内壁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量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
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限定出所述流体通道,所述第一壳体的侧壁设有与所述流体通道连通的调节窗口;
第二壳体,可移动地设于所述调节窗口并与所述调节窗口密封连接,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通过所述调节窗口伸入所述流体通道;
其中,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壳体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量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均呈管状,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两者中的一者可活动地套设于另一者的外壁,使所述第二壳体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沿所述流体通道的延伸方向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流量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壳体的内壁设有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与所述开口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密封件抵接,所述第二端与所述支撑结构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流量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套设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外壁,所述流量控制装置还包括:
至少两个凸筋,设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壁并围绕所述开口部对称设置;
其中,所述凸筋的径向宽度自所述流体通道的近端至所述流体通道的远端逐渐增大,所述密封件为可形变弹性件,所述密封件在所述流体通道内的至少部分移动行程与所述凸筋相抵。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量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件为可弯折形变的板状件,所述密封件具有与所述开口部抵接配合的第一面以及背离所述开口部的第二面,所述密封件的一侧边缘与所述壳体组件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面相连;
其中,在所述弹性件的弹性力作用下,所述第一面与所述开口部相抵;
在所述负压装置的驱动力作用下,所述密封件弯折形变并使第一面与所述开口部分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流量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可弯折形变的板状件,所述弹性件包括:
第一分段,与所述壳体组件的内壁相连;
第二分段,与所述第一分段远离所述壳体组件的一端相连;
第三分段,所述第三分段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分段和所述第二面相连;
其中,所述第二分段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一分段的横截面积和所述第三分段的横截面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量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件为漏斗体,所述漏斗体靠近所述开口部的一端敞口形成敞口部,所述漏斗体背离所述开口部的一端收拢形成收口部,所述敞口部与所述开口部密封连接,所述收口部呈扁平薄壁状并具有贴合密封状态和敞开状态;
所述弹性件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所述至少两个弹性件等间距地设于所述收口部的四周;
其中,在所述弹性件的弹性力作用下,所述收口部贴合密封;
在所述负压装置的驱动力作用下,所述收口部弯折形变并敞开。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流量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件为可弯折形变的板状件,所述弹性件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收口部的边缘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流量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部设有沿所述开口部的内壁设置的凹槽,所述敞口部的外周缘环设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凹槽插接密封配合;或者,所述开口部设有沿所述开口部的内壁设置的第一凸起,所述敞口部的外周缘环设有凹槽,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凹槽插接密封配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量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部为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的远端与所述壳体组件的远端相连,所述第二凸起的近端朝向所述流体通道内部,所述密封件与所述第二凸起抵接配合。
13.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流量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控制装置还包括:
相对设置的限位槽和密封槽,所述限位槽和所述密封槽两者中的一者设于所述第一壳体,两者中的另一者设于所述第二壳体;
密封圈,设于所述限位槽内,所述密封圈在径向上与所述限位槽和所述密封槽分别相抵。
14.一种血栓清除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血栓清除设备包括:
负压装置;
导管;
如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流量控制装置,所述流量控制装置中的流体通道的近端与所述负压装置连通,所述流体通道的远端与所述导管的近端连通。
CN202211349553.9A 2022-10-31 2022-10-31 流量控制装置以及血栓清除设备 Pending CN11794212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49553.9A CN117942129A (zh) 2022-10-31 2022-10-31 流量控制装置以及血栓清除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49553.9A CN117942129A (zh) 2022-10-31 2022-10-31 流量控制装置以及血栓清除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942129A true CN117942129A (zh) 2024-04-30

Family

ID=907986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349553.9A Pending CN117942129A (zh) 2022-10-31 2022-10-31 流量控制装置以及血栓清除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94212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85617B2 (en) Endoscopic channel switching device, endoscop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endoscopic channel switching device
JP3325571B2 (ja) 眼用器具
US20170049530A1 (en) Force exerting assembly for oral irrigating device
JPS58177657A (ja) 吸引洗浄装置
US20060264841A1 (en) Valve with internal lifter
US9603509B2 (en) Endoscope channel switching apparatus
US20070248477A1 (en) Cassette having elastomeric clamping ribs
EP2441377B1 (en) Switching valve assembly for endoscope
JP6946284B2 (ja) 湾曲バルブステムを有する拭き取り可能なバルブ
EP2335552B1 (en) Endoscopic fluid control apparatus
JPS58177656A (ja) 吸引洗浄装置
US11433174B2 (en) Retractable backflush instrument
JP2018531097A6 (ja) 湾曲バルブステムを有する拭き取り可能なバルブ
CN216060451U (zh) 一种吸引阀组件及内窥镜
CN117942129A (zh) 流量控制装置以及血栓清除设备
JPH0510547B2 (zh)
CN209301813U (zh) 一种外科用便于更换的吸引器
CN108175876B (zh) 一种乳腺引流清洗治疗仪
US20220233352A1 (en) Ophthalmic cannula with external engagement feature
JP2004147781A (ja) 弁装置及び圧力調整用の弁装置と圧力調整用の弁装置を備える手動搾乳器
JP2023535757A (ja) リップシールを備えた逆止バルブを有するニードルレスコネクター
JP2023502778A (ja) 生検デバイスカニューレシール
US20230255823A1 (en) Vitrector with everting seal
CN111643773B (zh) 冲管用脉冲头及其使用方法
JP4274518B2 (ja) 内視鏡の管路切換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