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941187A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941187A
CN117941187A CN202280059748.1A CN202280059748A CN117941187A CN 117941187 A CN117941187 A CN 117941187A CN 202280059748 A CN202280059748 A CN 202280059748A CN 117941187 A CN117941187 A CN 1179411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und
coaxial cable
contact
width direction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5974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杉浦伊知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p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p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p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pe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9411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94118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38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9Fixed connection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94Fixed connection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shielded flat cable
    • H01R12/598Each conductor being individually surrounded by shield, e.g. multiple coaxial cables in flat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91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38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 H01R24/4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02Soldered or welded connection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揭示的同轴连接器装置具备:接地棒,具有与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接触的板状部;接地棒,具有板状部,所述板状部以在与板状部之间夹持同轴电缆的方式配置,与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接触;及接地接触部件,被施加接地电位,经由接地棒电连接在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接地棒具有从板状部中的宽度方向的端部朝对向的板状部延伸的侧壁部,接地接触部件具有在宽度方向上覆盖侧壁部,与侧壁部接触的接触部。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揭示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已知有一种通过安装在同轴电缆的终端部分的插头连接器与安装在布线衬底的插孔连接器嵌合,而将同轴电缆与布线衬底的电路电连接的连接器装置(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
[背景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26955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此处,所述连接器装置中,当连接器内部的信号(传输电信号的电磁波)传播到连接器装置周围时,担心会对周围的外部制品造成影响。因此,所述连接器装置中,重要的是不使连接器内部的信号传播到周围(提高耐噪音性)。
本揭示是鉴于所述实际情况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提高耐噪音性的电连接器。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揭示的一方面的电连接器具备:第1接地棒,具有与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接触的第1板状部;第2接地棒,具有第2板状部,所述第2板状部在与对方连接器的嵌合方向上与第1板状部对向,以在与第1板状部之间夹持同轴电缆的方式配置,与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接触;及接地接触部件,被施加接地电位,经由第1接地棒及第2接地棒电连接在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且第1接地棒及第2接地棒中的至少一个具有从板状部中的与嵌合方向及同轴电缆的延伸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的端部朝对向的板状部延伸的侧壁部,接地接触部件具有在宽度方向上覆盖侧壁部,与侧壁部接触的接触部。
本揭示的一方面的电连接器中,与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接触的第1接地棒及第2接地棒的板状部以在嵌合方向上夹持同轴电缆的方式配置。并且,第1接地棒及第2接地棒中的至少一个,形成着朝对向的板状部延伸的侧壁部,所述侧壁部与在宽度方向上覆盖侧壁部的接地接触部件的接触部接触。如此,通过从与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接触的接地棒延伸的侧壁部与接地接触部件接触,同轴电缆的屏蔽性(EMI(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电磁干扰)特性)提高。由此,能提高电连接器的耐噪音性,有效抑制电连接器内部的信号传播到周围而对周围的外部制品造成影响。
也可为接触部在宽度方向上具有弹性。根据这种构成,即使在同轴电缆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偏移的情况下,也能通过具有弹性的接触部吸收所述偏移,提高侧壁部与接触部的接触稳定性。由此,能更确实地实现所述耐噪音性。
也可为接地接触部件具有:环状嵌合部,与对方连接器的环状部嵌合连接;一对臂部,连续于环状嵌合部同时在宽度方向上一边互相对向,一边以夹着同轴电缆的方式在延伸方向延伸;基底部,覆盖环状嵌合部的上表面;及一对圆筒部,通过连续于基底部中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弯折而覆盖臂部,保持同轴电缆;接触部形成于一对臂部。根据这种构成,能设为在臂部与侧壁部接触,且进一步由圆筒部覆盖所述臂部的构成,能提高同轴电缆的侧面侧的屏蔽性。此外,通过在由圆筒部覆盖的臂部形成接触部,而抑制臂部(接触部)因圆筒部而朝宽度方向的外侧移动,所以能提高侧壁部与接触部的接触稳定性。
也可为接地接触部件具有:环状嵌合部,与对方连接器的环状部嵌合连接;一对臂部,连续于环状嵌合部同时在宽度方向上一边互相对向,一边以夹着同轴电缆的方式在延伸方向延伸;基底部,覆盖环状嵌合部的上表面;及一对圆筒部,通过连续于基底部中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弯折而覆盖臂部,保持同轴电缆;接触部形成于一对圆筒部。根据这种构成,只要圆筒部延伸到与侧壁部的接触区域为止,就能实现侧壁部与接触部的接触,能简化所述接触区域的构成。
本揭示的一方面的电连接器具备:焊料部,以覆盖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的方式填充,固定同轴电缆;及接地接触部件,被施加接地电位,经由焊料部电连接在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且焊料部具有填充到同轴电缆中与同轴电缆的延伸方向及与对方连接器的嵌合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的外方的外方填充部,接地接触部件具有在宽度方向上覆盖外方填充部,与外方填充部接触的接触部。
本揭示的一方面的电连接器中,以覆盖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的方式填充的焊料部具有填充在同轴电缆的宽度方向的外方的外方填充部,所述外方填充部与宽度方向上覆盖外方填充部的接地接触部件的接触部接触。如此,通过焊料部中填充在同轴电缆的宽度方向外方(侧面侧)的部分与接地接触部件接触,同轴电缆的侧面侧的屏蔽性(EMI特性)提高。由此,能提高电连接器的耐噪音性,有效抑制电连接器内部的信号传播到周围而对周围的外部制品造成影响。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揭示,能提供一种能提高耐噪音性的电连接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同轴连接器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同轴连接器装置安装在同轴电缆的一端部的过程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同轴连接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同轴连接器装置所含的电缆固定部的后视图。
图5是表示从上方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同轴连接器装置安装在同轴电缆的一端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同轴连接器装置安装在同轴电缆的一端部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7是表示与本实施方式的同轴连接器装置连结的对方连接器装置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同轴连接器装置安装在同轴电缆的一端部,而机械且电连接在对方连接器装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图8的A-A线剖面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图8的B-B线剖面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图8的C-C线剖面的剖视图。
图12(a)是表示图8的D-D线剖面的剖视图,图12(b)是图12(a)所示的部分E的放大图。
图13(a)~(d)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同轴连接器装置的组装方法的图。
图14(a)~(b)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同轴连接器装置的组装方法的图,是继图13(d)后的步骤的图。
图15(a)是表示变化例的同轴连接器装置的剖面(相当于图12(a)的D-D线剖面的剖面)的剖视图,图15(b)是图15(a)所示的部分F的放大图。
图16(a)是表示另一个变化例的同轴连接器装置的剖面(相当于图12(a)的D-D线剖面的剖面)的剖视图,图16(b)是图16(a)所示的部分G的放大图。
图17(a)是表示另一个变化例的同轴连接器装置的剖面(相当于图12(a)的D-D线剖面的剖面)的剖视图,图17(b)是图17(a)所示的部分H的放大图。
图18是表示另一个变化例的同轴连接器装置安装在同轴电缆的一端部的过程的立体图。
图19是从上方侧观察图18所示的同轴连接器装置安装在同轴电缆的一端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0(a)是表示图18所示的同轴连接器装置的剖面(相当于图12(a)的D-D线剖面的剖面)的剖视图,图20(b)是图20(a)所示的部分I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考附图,一边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同轴连接器装置的具体例。另外,在说明中,对同一要件或具有同一功能的要件使用同一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同轴连接器装置11(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同轴连接器装置11安装在同轴电缆12A、12B的一端部的过程的立体图。图1及图2所示的同轴连接器装置11安装在2个同轴电缆12A、12B的一端部而使用。同轴电缆12A、12B各自具有中心导体13、紧密包围中心导体13的内部绝缘体14、紧密包围内部绝缘体14的外部导体15、及紧密包围外部导体15的表皮绝缘体16。所述同轴电缆12A、12B中安装同轴连接器装置11的一端部处于表皮绝缘体16被局部切除而外部导体15露出,且所述外部导体15及内部绝缘体14分别被局部切除而中心导体13露出的状态。
另外,以下的说明中,“嵌合方向”表示同轴连接器装置11与对方连接器装置100(参考图7)的嵌合方向,“同轴电缆的延伸方向”表示同轴电缆12A、12B的延伸方向,“宽度方向”表示与嵌合方向及同轴电缆的延伸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同轴连接器装置11的宽度方向)。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同轴连接器装置11的分解立体图。如图3所示,同轴连接器装置11具备2个信号接触部件20A、20B、接地接触部件30及导电部件50,作为主要构成要件。此外,同轴连接器装置11也可具备绝缘外壳40。
绝缘外壳40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绝缘外壳40将信号接触部件20A、20B与接地接触部件30以互相绝缘的状态支撑。绝缘外壳40具有支撑信号接触部件20A的第1支撑部41、支撑信号接触部件20B的第2支撑部42及基底部43。第1支撑部41及第2支撑部42在同轴连接器装置11的宽度方向上相邻配置。
在第1支撑部41及第2支撑部42中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面,设置着朝所述宽度方向外方突出的突出部91。突出部91在组装同轴连接器装置11时,与接地接触部件30的臂部35的凹部35x(细节在下文叙述)嵌合,是固定绝缘外壳40相对于接地接触部件30的位置的部分(参考图2)。
在第1支撑部41及第2支撑部42的下表面中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形成着凹部也就是插入口49(参考图13(a))。插入口49是供导电部件50的连接部59(细节在下文叙述)插入的部分。通过将连接部59插入到插入口49,固定导电部件50相对于绝缘外壳40的位置。
基底部43是在同轴电缆12A、12B的延伸方向上连续于第1支撑部41及第2支撑部42的部分,是位于比第1支撑部41及第2支撑部42靠同轴电缆12A、12B的前端方向(前方向)的部分。在基底部43中的同轴连接器装置1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形成着用来固定后述隔离特性改善部70的凹部46。凹部46从由第1支撑部41及第2支撑部42夹着的部分沿同轴电缆12A、12B的延伸方向形成到基底部43的前端部分。
接地接触部件30由导电性材料(例如具有弹性的导电性材料)形成。接地接触部件30被施加接地电位,经由接地棒81、82(第1接地棒及第2接地棒)(细节在下文叙述),电连接在同轴电缆12A、12B的外部导体15。接地接触部件30具有环状嵌合部31、一对臂部35、35及壳部34。
环状嵌合部31局部包围绝缘外壳40的一部分(详细来说,基底部43),是与对方连接器装置100(参考图7)的接地接触部也就是环状嵌合部130嵌合连接的部分。环状嵌合部31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其后端部分不连续而形成着开口部95(参考图6)。
一对臂部35、35是如下的部分,连续于环状嵌合部31,同时在同轴连接器装置11的宽度方向上一边互相对向,一边以夹着同轴电缆12A、12B的方式沿同轴电缆12A、12B的延伸方向延伸。一个臂部35沿第1支撑部41的外侧面在所述延伸方向延伸。另一个臂部35沿第2支撑部42的外侧面在所述延伸方向延伸。在一对臂部35、35中的每一个,形成着与绝缘外壳40的突出部91嵌合的凹部35x。
此外,在一对臂部35、35中的每一个的后端部,形成着与电缆固定部80的接地棒82的侧壁部82b(细节在下文叙述)接触的接触部35z。接触部35z通过在臂部35的后端部将形成的缺口部分朝宽度方向的内侧压入(弯折)而形成,是朝宽度方向的内侧突出的部分。如此,朝宽度方向的内侧弯折而形成的接触部35z在宽度方向上具有弹性。接触部35z如图12(a)所示,在宽度方向上覆盖接地棒82的侧壁部82b,与侧壁部82b接触。
如图3所示,壳部34具有覆盖环状嵌合部31的上表面的基底板34a(基底部)、固定同轴电缆12A的第1固定部38(圆筒部)、及固定同轴电缆12B的第2固定部39(圆筒部)。基底板34a连续于环状嵌合部31的前端,且在挠曲位置上,朝后方延伸到覆盖电缆固定部80(细节在下文叙述)的上部接地棒81(细节在下文叙述)的位置。另外,基底板34a的挠曲位置是指,将图3所示的壳部34与臂部35所成的角度为90度的基底板34a的位置设为直立位置,壳部34以图5所示的基底板34a与环状嵌合部31的上表面接触的方式挠曲的状态的基底板34a的位置。
如图3所示,第1固定部38保持同轴电缆12A。第1固定部38是连续于基底板34a中的后端部分(比基底板34a中覆盖环状嵌合部31的上表面的部分后方的部分)的宽度方向的外缘部34x而延伸的部分。第1固定部38能弯折地构成,在挠曲位置,具有从宽度方向的外方覆盖臂部35的紧固部34b,与从下方覆盖电缆固定部80(详细来说,后述的下部接地棒82)的紧固部34c。紧固部34b通过在连续于基底板34a的部位弯折而覆盖臂部35。紧固部34c通过在连续于紧固部34b的部位弯折而覆盖下部接地棒82。如此,第1固定部38通过以覆盖电缆固定部80而非直接紧固同轴电缆12A的方式进行保持,而保持由电缆固定部80固定的同轴电缆12A。第2固定部39的构成与第1固定部38的构成相同(将同轴电缆12A置换为同轴电缆12B,相同点在于具有紧固部34b、34c)。也就是说,第2固定部39通过以覆盖电缆固定部80而非直接紧固同轴电缆12B的方式进行保持,而保持由电缆固定部80固定的同轴电缆12B。
电缆固定部80是固定同轴电缆12A、12B的构成。电缆固定部80具有由导电性材料形成的板状接地棒81、82(第1接地棒及第2接地棒)与具有导电性的焊料部83。接地棒81、82在上下方向上互相对向配置。焊料部83填充在接地棒81、82及同轴电缆12A、12B之间而固定同轴电缆12A、12B。焊料部83以覆盖外部导体15的方式填充,接地棒81覆盖焊料部83的上表面,接地棒82覆盖焊料部83的下表面。由此,接地棒81、82与外部导体15互相电连接。
上部接地棒8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的前端部分朝下方向弯折,通过焊料部83的内部,连接在隔离特性改善部70(细节在下文叙述)(参考图9)。如此,通过一个接地棒81与隔离特性改善部70接触,隔离特性改善部70经由接地棒81电连接在同轴电缆12A、12B的外部导体15。
参考图4,对电缆固定部80所含的接地棒81、82的细节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同轴连接器装置11所含的电缆固定部80的后视图。如图4所示,接地棒81具有与同轴电缆12A、12B的外部导体15接触的板状部81a(第1板状部)。接地棒82具有板状部82a(第2板状部),所述板状部82a在与对方连接器装置100的嵌合方向上与板状部81a对向,以在与板状部81a之间夹持同轴电缆12A、12B的方式配置,与同轴电缆12A、12B的外部导体15接触。而且,接地棒82具有从板状部82a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向板状部81a延伸的一对侧壁部82b、82b。一对侧壁部82b、82b以在宽度方向上夹着同轴电缆12A、12B及焊料部83的方式互相对向配置。一对侧壁部82b、82b如图12(a)所示,是与接地接触部件30的接触部35z接触的部分。
回到图3,信号接触部件20A、20B由导电性材料形成。信号接触部件20A是连接在同轴电缆12A的中心导体13,且连接在对方连接器装置100的信号接触部104(参考图7)的导电性部件。信号接触部件20B连接在同轴电缆12B的中心导体13,且连接在对方连接器装置100的信号接触部105(参考图7)。
信号接触部件20A具有第1部分20x、第2部分20y及第3部分20z。信号接触部件20A支撑在第1支撑部41。第2部分20y是在同轴电缆12A的延伸方向延伸的部分,是上表面与同轴电缆12A的中心导体13接触的部分。第1部分20x是与第2部分20y的前端连续,且朝前方延伸的部分。第1部分20x具有:连续于第2部分20y的前端,且朝上方向倾斜而延伸的部分;及连续于所述倾斜延伸的部分,且在延伸方向延伸的部分。第3部分20z是与第1部分20x的前端连续且朝下方延伸,以在进一步朝下方伸长的部分的下端回折而朝上方延伸的方式形成为U字状的部分。第3部分20z在形成为U字状的部分中,连接在对方连接器装置100的信号接触部104(参考图7)。信号接触部件20B的构成与信号接触部件20A的构成相同(将同轴电缆12A置换为同轴电缆12B,相同点在于具有第1部分20x、第2部分20y、第3部分20z)。
导电部件50具有后方接地连接部55、连续于所述后方接地连接部55的倾斜部56、及连续于所述倾斜部56的前方接地连接部57。
后方接地连接部55是与接地接触部件30,详细来说,第1固定部38及第2固定部39的紧固部34c连接(接触)的平板上的部分(参考图10)。在后方接地连接部55的后端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形成着缺口58。通过在所述缺口58填充焊料,而将下部接地棒82与导电部件50电连接。由此,通过确实接触而提高屏蔽性,及通过牢固连接而确保机械连接。另外,通过在形成于基底板34a的后端部的贯通部36填充焊料,而将上部接地棒81与接地接触部件30电连接。进行这种焊接的时序在圆筒部也就是第1固定部38及第2固定部39的铆接后。在后方接地连接部55的前端部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分,设置着向上方突出的连接部59。通过将连接部59插入到绝缘外壳40的插入口49(参考图13),固定后方接地连接部55相对于绝缘外壳40的位置。倾斜部56是一边连续于后方接地连接部55的前端且倾斜,一边朝前方延伸的部分,设为与绝缘外壳40的下表面的倾斜形状相应的朝斜上方向倾斜的形状。
前方接地连接部57是与对方连接器装置100的接地接触部也就是环状嵌合部130连接(接触)的平板状部分(参考图10)。前方接地连接部57是连续于倾斜部56的前端,且一边朝下方倾斜一边朝前方延伸的部分。前方接地连接部57的前端部分配置在环状嵌合部31的开口部95(参考图6),前端部分连接在环状嵌合部130(参考图10)。前方接地连接部57在信号接触部件20A及信号接触部件20B的排列方向也就是宽度方向上连续形成。此处的连续形成是指不形成缺口/间隙等而形成。并且,前方接地连接部57从嵌合方向观察时,与2个信号线中的至少一部分(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重叠。
导电部件50还具有隔离特性改善部70,所述隔离特性改善部70以与包含所述后方接地连接部55、倾斜部56及前方接地连接部57的板状部件不同的部件构成。如此,隔离特性改善部70以与前方接地连接部57等不同的部件也就是导电性材料构成。
隔离特性改善部70在信号接触部件20A及信号接触部件20B之间,沿信号接触部件20A及信号接触部件20B的延伸方向延伸而构成。隔离特性改善部70防止信号接触部件20A及信号接触部件20B之间的信号传播。隔离特性改善部70是具有与信号接触部件20A、20B中的每一个对向的面的壁状部件。隔离特性改善部70以遮蔽信号接触部件20A及信号接触部件20B之间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配置在信号接触部件20A及信号接触部件20B之间。
如图9所示,隔离特性改善部70也可以遮蔽信号接触部件20A及信号接触部件20B间的所有区域的方式,配置在信号接触部件20A及信号接触部件20B之间。如图9及图10所示,从宽度方向观察的隔离特性改善部70的面积大于从宽度方向观察的信号接触部件20A及信号接触部件20B的面积。
如图9所示,隔离特性改善部70具有第1部分70x、第2部分70y、第3部分70z及第4部分70v。第2部分70y是沿信号接触部件20A、20B的第2部分20y延伸的部分。第2部分70y的上表面与电连接在同轴电缆12A、12B的外部导体15的接地棒81连接。第1部分70x是沿信号接触部件20A、20B的第1部分20x延伸的部分。第1部分70x的上端部的至少一部分与壳部34的基底板34a接触(参考图9)。第3部分70z是沿信号接触部件20A、20B的第3部分20z朝下方延伸的部分。第3部分70z与对方连接器装置100的接地接触部的接触部103连接(接触)。第4部分70v是与第1部分70x连续且朝下方延伸的部分。第4部分70v是压入到绝缘外壳40的部分。
图7是表示与同轴连接器装置11连结的对方连接器装置100的立体图。如图7所示,对方连接器装置100具备信号接触部104、105、接地接触部也就是环状嵌合部130及接触部103、及绝缘外壳140。
绝缘外壳140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绝缘外壳140将信号接触部104、105与接地接触部也就是环状嵌合部130及接触部103以互相绝缘的状态支撑。信号接触部104、105由导电性材料形成。信号接触部104具有一对接触部分104a、104b。接触部分104a、104b以将信号接触部件20A的第3部分20z夹在其等之间的方式,与第3部分20z接触(连接)。信号接触部105具有一对接触部分105a、105b。接触部分105a、105b以将信号接触部件20B的第3部分20z夹在其等之间的方式,与第3部分20z接触(连接)。
接触部103由导电性材料形成。接触部103具有一对接触部分103a、103b。接触部分103a、103b以将隔离特性改善部70的第3部分70z夹在其等之间的方式,与第3部分70z接触(连接)。接地接触部由导电性材料形成。接地接触部的环状嵌合部130与接地接触部件30的环状嵌合部31嵌合连接。
图8是表示同轴连接器装置11安装在同轴电缆12A、12B的一端部,而机械且电连接在对方连接器装置100的状态的俯视图。图9是沿图8的A-A线的剖视图。图10是沿图8的B-B线的剖视图。图11是沿图8的C-C线的剖视图。图12(a)是表示图8的D-D线剖面的剖视图。图12(b)是图12(a)所示的部分E的放大图。
如图9及图10所示,在同轴连接器装置11连结在对方连接器装置100的状态下,同轴连接器装置11中的接地接触部件30的环状嵌合部31与对方连接器装置100的接地接触部的环状嵌合部130嵌合连接。
在嵌合连接的状态下,如图10所示,第2部分20y与同轴电缆12B的中心导体13连接的信号接触部件20B的第3部分20z与对方连接器装置100的信号接触部105的一对接触部分105a、105b接触(关于信号接触部件20A,与信号接触部104的一对接触部分104a、104b接触)。由此,同轴电缆12A、12B的中心导体13通过同轴连接器装置11的信号接触部件20A、20B及对方连接器装置100的信号接触部104、105,电连接在设置在电路衬底的搭载面的信号端子(未图示)。
此外,在嵌合连接的状态下,如图10所示,导电部件50的后方接地连接部55与接地接触部件30的紧固部34c及电缆固定部80的接地棒82接触。此外,前方接地连接部57与对方连接器装置100的接地接触部也就是环状嵌合部130接触。接地棒82电连接在同轴电缆12A、12B的外部导体15。由此,同轴电缆12A、12B的外部导体15通过同轴连接器装置11的接地接触部件30及导电部件50、以及对方连接器装置100的环状嵌合部130,电连接在设置在电路衬底的接地电位部(未图示)。
而且,在嵌合连接的状态下,如图9所示,连接在接地棒81的隔离特性改善部70沿信号接触部件20A及信号接触部件20B的延伸方向延伸,配置在信号接触部件20A及信号接触部件20B之间。并且,隔离特性改善部70的第3部分70z如图11所示,与对方连接器装置100的接地接触部的接触部103中的一对接触部分103a、103b接触。由此,在信号线之间,以防止信号线相互间的信号传播的方式,设置隔离特性改善部70。另外,隔离特性改善部70电连接在设置在电路衬底的接地电位部(未图示)。
此外,如图12(a)及图12(b)所示,在嵌合连接的状态下,同轴连接器装置11中,一对臂部35、35的接触部35z在宽度方向上覆盖接地棒82的侧壁部82b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侧壁部82b的一部分接触。而且,同轴连接器装置11中,基底板34a与接地棒81的板状部81a接触,且紧固部34c与接地棒82的板状部82a接触。如此,同轴连接器装置11中,接地接触部件30与接地棒81、82在宽度方向及嵌合方向这两个方向上接触,由此提高屏蔽性。
接着,参考图13及图14,对同轴连接器装置11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图13(a)~(d)是说明同轴连接器装置11的组装方法的图。图14(a)~(b)是说明同轴连接器装置11的组装方法的图,是表示继图13(d)后的步骤的图。
在最初的步骤中,如图13(a)所示,准备导电部件50、将信号接触部件20A、20B一体成型的绝缘外壳40、及隔离特性改善部70。并且,通过将导电部件50的连接部59插入到绝缘外壳40的插入口49,且将隔离特性改善部70固定在绝缘外壳40的凹部46(参考图3),如图13(b)所示,将导电部件50等与绝缘外壳40一体化。
接着,如图13(c)所示,将与导电部件50等一体化的绝缘外壳40安装到接地接触部件30。具体来说,以绝缘外壳40的突出部91嵌合于一对臂部35、35的凹部35x的方式,将绝缘外壳40安装到接地接触部件30(参考图13(d))。
接着,如图14(a)所示,将同轴连接器装置11安装在同轴电缆12A、12B的一端部。安装时,将信号接触部件20A与同轴电缆12A的中心导体13连接,将信号接触部件20B与同轴电缆12B的中心导体13连接。此外,安装时,使上部接地棒81的板状部81a与隔离特性改善部70接触,且使下部接地棒82的侧壁部82b与一对臂部35、35的接触部35z接触。之后,使处于直立位置的接地接触部件30的壳部34处于挠曲位置,而且,将紧固部34b、34c弯折,由此如图14(b)所示,牢固维持将同轴连接器装置11安装于同轴电缆12A、12B的一端部的状态。紧固部34b、34c弯折后,在贯通部36等填充焊料。
接着,对同轴连接器装置11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同轴连接器装置11具备:接地棒81,具有与同轴电缆12A、12B的外部导体15接触的板状部81a;接地棒82,具有板状部82a,所述板状部82a在嵌合方向上与板状部81a对向,以在与板状部81a之间夹持同轴电缆12A、12B的方式配置,与同轴电缆12A、12B的外部导体15接触;及接地接触部件30,被施加接地电位,经由接地棒81、82电连接在同轴电缆12A、12B的外部导体15;接地棒82具有从板状部82a中的宽度方向的端部朝对向的板状部81a延伸的侧壁部82b,接地接触部件30具有在宽度方向上覆盖侧壁部82b,与侧壁部82b接触的接触部35z。
本实施方式的同轴连接器装置11中,与同轴电缆12A、12B的外部导体15接触的接地棒81、82的板状部81a、82a以在嵌合方向上夹持同轴电缆12A、12B的方式配置。并且,接地棒82中,形成朝对向的板状部81a在嵌合方向延伸的侧壁部82b,所述侧壁部82b与在宽度方向上覆盖侧壁部82b的接地接触部件30的接触部35z接触。如此,通过在同轴电缆12A、12B的侧面侧(宽度方向的端部侧)延伸的侧壁部82b与接地接触部件30接触,同轴电缆12A、12B的侧面侧的屏蔽性(EMI特性)提高。由此,能提高同轴连接器装置11的耐噪音性,有效抑制同轴连接器装置11内部的信号传播到周围而对周围的外部制品造成影响。
接触部35z也可在宽度方向上具有弹性。根据这种构成,宽度方向上,电缆固定部80相对于接地接触部件30的位置偏移的情况下,也能通过具有弹性的接触部35z吸收所述偏移,提高侧壁部82b与接触部35z的接触稳定性。由此,能更确实实现所述耐噪音性的提高。
接地接触部件30具有:环状嵌合部31,与对方连接器装置100的环状嵌合部130嵌合连接;一对臂部35、35,连续于环状嵌合部31同时在宽度方向上一边互相对向,一边以夹着同轴电缆12A、12B的方式在延伸方向延伸;基底板34a,覆盖环状嵌合部31的上表面;第1固定部38及第2固定部39,通过连续于基底板34a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弯折而覆盖臂部35,保持同轴电缆12A、12B;且接触部35z形成于一对臂部35、35。根据这种构成,能设为在臂部35中一边与接地棒82的侧壁部82b接触,一边进一步由第1固定部38及第2固定部39覆盖所述臂部35的构成,能提高同轴电缆12A、12B的侧面侧的屏蔽性。由此,能更确实地实现所述耐噪音性的提高。
以上,已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本揭示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例如,所述实施方式中,已说明从下部接地棒82延伸的侧壁部82b与接地接触部件30的接触部35z接触,但也可为从上部接地棒延伸的侧壁部与接触部35z接触的构成。图15(a)是表示变化例的同轴连接器装置的剖面(相当于图12(a)的D-D线剖面的剖面)的剖视图。图15(b)是图15(a)所示的部分F的放大图。图15(a)所示的同轴连接器装置中,设置着:上部接地棒281,具有板状部281a;及下部接地棒282,具有以在与板状部281a之间夹持同轴电缆的方式配置的板状部282a。并且,形成从上部接地棒281的板状部281a的宽度方向端部朝对向的板状部282a延伸的侧壁部281b,如图15(b)所示,构成为所述侧壁部281b与接触部35z能接触。根据这种构成,与所述同轴连接器装置11同样,也能提高屏蔽性,提高耐噪音性。
此外,也可为侧壁部从上部接地棒及下部接地棒这两个延伸,接触部35z与所述接触部中的任一个接触的构成。图16(a)是表示另一个变化例的同轴连接器装置的剖面(相当于图12(a)的D-D线剖面的剖面)的剖视图。图16(b)是图16(a)所示的部分G的放大图。图16(a)所示的同轴连接器装置中,设置着:上部接地棒381,具有板状部381a;及下部接地棒382,具有以在与板状部381a之间夹持同轴电缆的方式配置的板状部382a。并且,形成着从上部接地棒381的板状部381a的宽度方向端部向板状部382a延伸的侧壁部381b,形成着从下部接地棒382的板状部382a的宽度方向端部向板状部381a延伸的侧壁部382b。如图16(b)所示,本变化例中,侧壁部382b与接触部35z接触,但也可为侧壁部381b与接触部35z接触。根据这种构成,与所述同轴连接器装置11同样,能提高屏蔽性,提高耐噪音性。
此外,所述实施方式中,已说明从接地棒82延伸的侧壁部82b与接地接触部件30的接触部35z接触,但也可为以覆盖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的方式填充的固定同轴电缆的焊料部与接触部35z接触的构成。图17(a)是表示另一个变化例的同轴连接器装置的剖面(相当于图12(a)的D-D线剖面的剖面)的剖视图。图17(b)是图17(a)所示的部分H的放大图。图17(a)所示的同轴连接器装置中,焊料部483具有填充在同轴电缆的宽度方向的外方的外方填充部483a,如图17(b)所示,所述焊料部483的外方填充部483a与接触部35z接触。如此,通过焊料部483中填充在同轴电缆的宽度方向的外方(侧面侧)的部分与接地接触部件30接触,同轴电缆的侧面侧中的屏蔽性(EMI特性)提高。由此,能提高同轴连接器装置的耐噪音性,有效抑制同轴连接器装置内部的信号传播到周围而对周围的外部制品造成影响。
此外,所述实施方式中,已说明一对臂部35、35的接触部35z与接地棒82的侧壁部82b接触,但也可为形成于圆筒部也就是第1固定部及第2固定部的接触部与接地棒的侧壁部接触的构成。图18是表示另一个变化例的同轴连接器装置511安装在同轴电缆12A、12B的一端部的过程的立体图。图19是表示从上方侧观察图18所示的同轴连接器装置511安装在同轴电缆12A、12B的一端部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0(a)是表示图18所示的同轴连接器装置的剖面(相当于图12(a)的D-D线剖面的剖面)的剖视图。图20(b)是图20(a)所示的部分I的放大图。如图18所示,本构成中,一对臂部535、535不延伸到包含接地棒81、82的电缆固定部的区域。并且,如图18及图19所示,在一对圆筒部也就是第1固定部538及第2固定部539,设置着与侧壁部82b接触的接触部595z。也就是说,第1固定部538及第2固定部539具有从宽度方向的外方覆盖电缆固定部的紧固部534b,与从下方覆盖电缆固定部的紧固部534c,在紧固部534b,形成着朝宽度方向的内侧弯折而形成的接触部595z。如图20(a)及图20(b)所示,紧固部534b的接触部595z以与接地棒82的侧壁部82b接触的方式构成。根据这种构成,只要圆筒部的紧固部534b延伸到与侧壁部82b的接触区域为止,就能实现侧壁部82b与接触部595z的接触,能简化所述接触区域中的构成,且提高耐噪音性。
[符号说明]
1,511 同轴连接器装置(电连接器)
12A,12B 同轴电缆
15 外部导体
30 接地接触部件
31 环状嵌合部
34a 基底板(基底部)
34x 外缘部(两端部)
35 臂部
35z,595z 接触部
38,538 第1固定部(圆筒部)
39,539 第2固定部(圆筒部)
81,82,281,282,381,382 接地棒
81a,82a,281a,282a,381a,382a 板状部
82b,281b,381b,382b 侧壁部
100 对方连接器装置(对方连接器)
130 环状嵌合部(环状部)
483 焊料部
483a 外方填充部。

Claims (8)

1.一种电连接器,具备:
第1接地棒,具有与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接触的第1板状部;
第2接地棒,具有第2板状部,所述第2板状部在与对方连接器的嵌合方向上与所述第1板状部对向,以在与所述第1板状部之间夹持所述同轴电缆的方式配置,与所述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接触;及
接地接触部件,被施加接地电位,经由所述第1接地棒及所述第2接地棒电连接在所述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且
所述第1接地棒及所述第2接地棒中的至少一个具有从所述板状部中与所述嵌合方向及所述同轴电缆的延伸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的端部,朝对向的所述板状部延伸的侧壁部,
所述接地接触部件具有在所述宽度方向上覆盖所述侧壁部,与所述侧壁部接触的接触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接触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具有弹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接地接触部件具有:环状嵌合部,与所述对方连接器的环状部嵌合连接;一对臂部,连续于所述环状嵌合部,同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一边互相对向,一边以夹着所述同轴电缆的方式在所述延伸方向延伸;基底部,覆盖所述环状嵌合部的上表面;及一对圆筒部,通过连续于所述基底部中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弯折而覆盖所述臂部,保持所述同轴电缆;且
所述接触部形成于所述一对臂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接地接触部件具有:环状嵌合部,与所述对方连接器的环状部嵌合连接;一对臂部,连续于所述环状嵌合部,同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一边互相对向,一边以夹着所述同轴电缆的方式在所述延伸方向延伸;基底部,覆盖所述环状嵌合部的上表面;及一对圆筒部,通过连续于所述基底部中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弯折而覆盖所述臂部,保持所述同轴电缆;且
所述接触部形成于所述一对圆筒部。
5.一种电连接器,具备:焊料部,以覆盖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的方式填充,固定所述同轴电缆;及
接地接触部件,被施加接地电位,经由所述焊料部电连接在所述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且
所述焊料部具有填充到所述同轴电缆中与所述同轴电缆的延伸方向及与对方连接器的嵌合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的外方的外方填充部,
所述接地接触部件具有在所述宽度方向上覆盖所述外方填充部,与所述外方填充部接触的接触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接触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具有弹性。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接地接触部件具有:环状嵌合部,与所述对方连接器的环状部嵌合连接;一对臂部,连续于所述环状嵌合部同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一边互相对向,一边以夹着所述同轴电缆的方式在所述延伸方向延伸;基底部,覆盖所述环状嵌合部的上表面;及一对圆筒部,通过连续于所述基底部中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弯折而覆盖所述臂部,保持所述同轴电缆;且
所述接触部形成于所述一对臂部。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接地接触部件具有:环状嵌合部,与所述对方连接器的环状部嵌合连接;一对臂部,连续于所述环状嵌合部同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一边互相对向,一边以夹着所述同轴电缆的方式在所述延伸方向延伸;基底部,覆盖所述环状嵌合部的上表面;及一对圆筒部,通过连续于所述基底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弯折而覆盖所述臂部,保持所述同轴电缆;且
所述接触部形成于所述一对圆筒部。
CN202280059748.1A 2021-09-06 2022-07-28 电连接器 Pending CN11794118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44462A JP7563342B2 (ja) 2021-09-06 2021-09-06 電気コネクタ
JP2021-144462 2021-09-06
PCT/JP2022/029193 WO2023032540A1 (ja) 2021-09-06 2022-07-28 電気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941187A true CN117941187A (zh) 2024-04-26

Family

ID=854112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59748.1A Pending CN117941187A (zh) 2021-09-06 2022-07-28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213726A1 (zh)
JP (1) JP7563342B2 (zh)
CN (1) CN117941187A (zh)
WO (1) WO202303254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157368A (ja) 2008-12-26 2010-07-15 Jst Mfg Co Ltd 電気コネクタ
JP6777115B2 (ja) 2018-05-10 2020-10-28 I−Pex株式会社 ケーブルコネクタ装置
JP7392283B2 (ja) 2019-05-09 2023-12-06 I-Pex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7404142B2 (ja) 2020-04-17 2023-12-2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ハーネス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JP7380859B2 (ja) 2020-05-07 2023-11-15 I-Pex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32540A1 (ja) 2023-03-09
JP2023037719A (ja) 2023-03-16
US20240213726A1 (en) 2024-06-27
JP7563342B2 (ja) 2024-10-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26410B (zh) 电缆连接器组件
US8449329B1 (en) Cable header connector having cable subassemblies with ground shields connected to a metal holder
JP3564556B2 (ja) コネクタ
KR101294607B1 (ko) 전기커넥터 및 그 조립체
KR100998109B1 (ko) 커넥터 및 그것을 구비한 전자기기
US7465186B2 (en) Electric connector
KR20080071071A (ko) 커넥터
JP2019110089A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20230068741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KR20060135054A (ko) 커넥터 및 그 결선 방법
EP4396909A1 (en) High speed, ruggedized connector
JP5338261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S61126782A (ja) シールド平坦ケーブル用接続器
JP7176659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7563342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109755782B (zh) 连接器装置
JP7479967B2 (ja) コネクタ
EP2149931A1 (en) Connector and transmission wire
WO2023013422A1 (ja) コネクタ
JP7148009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20220278476A1 (en) Couplers for single pair connectors
WO2024176906A1 (ja)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連結体
KR20240066999A (ko) 커넥터 장치
CN117223177A (zh) 连接器及组装方法
JP2024118334A (ja)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対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