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918367A - 一种含联苯吡菌胺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含联苯吡菌胺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918367A
CN117918367A CN202410063560.5A CN202410063560A CN117918367A CN 117918367 A CN117918367 A CN 117918367A CN 202410063560 A CN202410063560 A CN 202410063560A CN 117918367 A CN117918367 A CN 1179183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tive ingredient
bixafen
test
fludioxonil
pesticide compos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06356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葛家成
杨志鹏
张永芳
隋书婷
王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engning Bio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engning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engning Bio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engning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06356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918367A/zh
Publication of CN1179183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91836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01N43/48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two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 A01N43/561,2-Diazoles; Hydrogenated 1,2-diazo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01N43/34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 A01N43/36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five-membered r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01N43/48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two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 A01N43/541,3-Diazines; Hydrogenated 1,3-diazin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Plant Path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nt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一种含联苯吡菌胺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包含活性成分A和活性成分B,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30~30:1,所述的活性成分A为联苯吡菌胺,所述的活性成分B为咯菌腈或乙嘧酚磺酸酯中的任一种。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提高了对病原菌的防治效力,减少了有效成分的用药量,并且降低了抗性风险,延长药剂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含联苯吡菌胺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本发明申请是申请号为CN202210357686.4、申请日为2022年04月07日、发明名称为“一种含联苯吡菌胺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杀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联苯吡菌胺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联苯吡菌胺,国际通用名:bixafen,化学名称:N-(3’,4’-二氯-5-氟[1,1’-联苯]-2-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CAS登录号:581809-46-3。联苯吡菌胺是拜耳公司开发的吡唑酰胺类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联苯吡菌胺通过干扰病原菌线粒体呼吸电子传递链中的复合体Ⅱ上的琥珀酸脱氢酶,抑制线粒体功能,阻止其产生能量,抑制病原菌生长,最终导致其死亡。联苯吡菌胺为内吸性杀菌剂,具有广泛的杀菌谱,专用于叶面喷雾。
乙嘧酚磺酸酯,国际通用名:bupirimate,CAS登录号:41483-43-6。乙嘧酚磺酸酯是新一代内吸性杀菌剂,属于腺嘌呤核苷脱氨酶抑制剂,同时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可被根、茎、叶迅速吸收,并在植物体内运转到各个部分,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对作物白粉病有特效,用于果蔬、蔬菜、花卉等观赏植物及大田作物白粉病的防治。乙嘧酚磺酸酯属于乙嘧酚类化合物,是乙嘧酚的升级替代品,该药剂具有高效、低毒、环境相容性好等特点。
咯菌腈,国际通用名:fludioxonil,CAS登录号:131341-86-1,化学名称:4-(2,2-二氟-1,3-苯并二氧-4-基)吡咯-3-腈。咯菌腈是由诺华公司开发和生产的杀菌剂,其作用机理是抑制在渗透感应传输过程中具有信号作用的蛋白质致活酶PK–Ⅲ(kinase PK–Ⅲ),从而导致非磷酸化调节蛋白质浓度的增加,进而使渗透敏感的细胞分裂剂活化蛋白酶分泌失常,最终导致病菌死亡。因其作用机理独特,故与现有杀菌剂无交互抗性,是一类很有发展前景的吡咯类杀菌剂。它用于种子处理,可防治种子带菌及与其他杀菌剂发生交互抗性,属触杀性杀菌剂。
病原菌对位点单一的杀菌剂极易产生抗药性,而药剂复配可延缓抗药性。为了提高对病原菌的灭杀效力,采用两种作用机理不同的有效成分进行复配,多靶标位点作用于病原微生物,达到防病的效果,从而减少了有效成分的用药量,并且降低了抗性风险,延长药剂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基于以上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联苯吡菌胺的农药组合物,对多种靶标病原菌有效,该组合物能够明显增强药效,减少了有效成分的用药量,并且降低了抗性风险,延长药剂的使用寿命,尤其对白粉病、灰霉病、白绢病效果显著。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含联苯吡菌胺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包含活性成分A和活性成分B,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30~30:1;
进一步地,所述的活性成分A为联苯吡菌胺,所述的活性成分B为咯菌腈或乙嘧酚磺酸酯中的任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的活性成分B为乙嘧酚磺酸酯,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10~15:1;
进一步地,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10~10:1;
进一步地,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10、1:5、1:1、5:1、10:1;
进一步地,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5~10:1;
进一步地,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5、1:1、5:1、10:1;
进一步地,所述的活性成分B为咯菌腈,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10~30:1;
进一步地,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3~30:1;
进一步地,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3、1:1、3:1、5:1、6:1、9:1、10:1、13:1、16:1、20:1、30:1;
进一步地,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1~20:1;
进一步地,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1、3:1、5:1、6:1、9:1、10:1、13:1、16:1、20:1;
进一步地,所述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1~13:1;
进一步地,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1、3:1、5:1、6:1、9:1、10:1、13:1;
进一步地,以所述农药组合物的总重量为100wt%计,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在农药组合物中的含量之和为0.5%~80%;
进一步地,以所述农药组合物的总重量为100wt%计,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在农药组合物中的含量之和为1%~60%;
进一步地,所述的农药组合物还包括辅助成分,所述辅助剂选自润湿剂、分散剂、乳化剂、增稠剂、崩解剂、防冻剂、消泡剂、溶剂、稳定剂、渗透剂和载体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地,所述的润湿剂选自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拉开粉BX、润湿渗透剂F、皂角粉、蚕沙或无患子粉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进一步地,所述的分散剂选自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烷基苯磺酸钙、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脂肪胺聚氧乙烯醚、脂肪酸聚氧乙烯醚或甘油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进一步地,所述的乳化剂选自烷基苯磺酸钙、OP系列磷酸酯(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苯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苯乙烯聚氧乙烯醚硫酸铵盐、烷基联苯醚二磺酸镁盐、三乙醇胺盐、苄基二甲基酚聚氧乙基醚、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基醚、苯乙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基醚、苯乙基酚聚氧乙基聚丙烯基醚、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嵌段共聚物、OP系列(壬基酚聚氧乙烯醚)、蓖麻油聚氧乙烯醚、烷基芳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山梨醇酐单硬脂酸、失水山梨醇脂酸酯聚氧乙烯醚或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进一步地,所述的增稠剂选自黄原胶、聚乙烯醇、膨润土、羧甲基纤维素或硅酸镁铝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进一步地,所述的崩解剂选自膨润土、尿素、硫酸铵、氯化铝、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乳糖、柠檬酸、丁二酸或碳酸氢钠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进一步地,所述的防冻剂选自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或尿素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进一步地,所述的消泡剂选自硅油、硅酮类化合物、C10~C20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或C8~C10脂肪醇类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进一步地,所述的溶剂选自N,N-二甲基甲酰胺、环己酮、丁醚、二甲苯、二甲基亚砜、甲醇、乙二醇、乙醇、丙醇、丁醇、三甲基环己酮、N-辛基吡咯烷酮、甲苯、乙醇胺、三乙醇胺、异丙胺、N-甲基吡咯烷酮、二乙二醇、乙二醇甲醚、乙酸乙酯或乙腈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进一步地,所述的稳定剂选自环氧大豆油、环氧氯丙烷、BHT、乙酸乙酯、磷酸三苯酯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进一步地,所述的渗透剂选自渗透剂JFC、渗透剂T、氮酮或有机硅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进一步地,所述的载体为溶剂或填料中的一种、二种或三种,水优选去离子水;
进一步地,所述的填料选自高岭土、硅藻土、膨润土、凹凸棒土、白炭黑、淀粉或轻质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上述物质均可通过市售获得;
本农药组合物,可以按照需要制备成农业上允许的任意一种制剂剂型;
进一步地,所述的制剂剂型为固体制剂、液体制剂和/或种子处理制剂;
进一步地,所述的固体制剂为直接使用固体制剂、可分散固体制剂或可溶固体制剂;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直接使用固体制剂为粉剂、颗粒剂、球剂、片剂或条剂;
所述的可分散固体制剂为可湿性粉剂、油分散粉剂、乳粉剂、水分散粒剂、乳粒剂或水分散片剂;
所述的可溶固体制剂为可溶粉剂、可溶片剂或可溶粒剂;
进一步地,所述的液体制剂为溶液制剂、分散液体制剂、乳液制剂、悬浮制剂或多相制剂;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溶液制剂为可溶液剂、可溶胶剂、油剂或展膜油剂;
所述的分散液体制剂为乳油、乳胶、可分散液剂或膏剂;
所述的乳液制剂为水乳剂、油乳剂、微乳剂或脂剂;
所述的悬浮制剂为悬浮剂、微囊悬浮剂、油悬浮剂或可分散油悬浮剂;
所述的多相制剂为悬乳剂、微囊悬浮-悬浮剂、微囊悬浮-水乳剂或微囊悬浮-悬乳剂;
进一步地,所述的种子处理制剂包括种子处理固体制剂或种子处理液体制剂;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种子处理固体制剂为种子处理干粉剂或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
所述的种子处理液体制剂为种子处理液剂、种子处理乳剂或种子处理悬浮剂;
进一步地,所述的固体制剂为水分散粒剂,所述的液体制剂为悬浮剂、乳油和/或水乳剂。
本发明还公开了如上所述的含联苯吡菌胺的农药组合物在防治植物病害中的应用。
进一步地,所述的植物为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
进一步地,所述的植物病害为白绢病、锈病、灰霉病、白粉病,优选的,所述的植物病害为白绢病、灰霉病、白粉病。
本发明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农药组合物采用两种作用机理不同的有效成分进行复配,多靶标位点作用于病原微生物,达到防病的效果,增强了防治效果,从而减少了有效成分的用药量;
2)本发明农药组合物能够延长药剂的持效期,减少用药次数,并且降低了抗性风险,延长药剂的使用寿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目的以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本发明用以下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
制备例
制备例1:30%联苯吡菌胺·乙嘧酚磺酸酯水乳剂(1:5)
按重量百分比计,5%联苯吡菌胺、25%乙嘧酚磺酸酯、2%脂肪醇聚氧乙烯醚、4%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2%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22%环己酮、0.2%黄原胶、3%丙三醇、0.1%苯甲酸钠、0.1%有机硅消泡剂、去离子水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按实施例配方比例,将表面活性剂、防冻剂和水混合成水相,然后将联苯吡菌胺和乙嘧酚磺酸酯用溶剂溶解后在搅拌下加入到水相中,搅拌均匀后,加入增稠剂、防腐剂继续剪切10min,再加入消泡剂搅拌均匀,形成O/W型水乳剂。
制备例2:10%联苯吡菌胺·乙嘧酚磺酸酯水乳剂(1:1)
按重量百分比计,5%联苯吡菌胺、5%乙嘧酚磺酸酯、6%EO-PO嵌段共聚物、22%环己酮、0.15%黄原胶、4%丙二醇、0.5%苯甲酸钠、0.1%有机硅消泡剂,去离子水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同制备例1
制备例3:30%联苯吡菌胺·乙嘧酚磺酸酯乳油(5:1)
按重量百分比计,25%联苯吡菌胺、5%乙嘧酚磺酸酯、14%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20%N-甲基吡咯烷酮、3%十二烷基苯磺酸钙、20%碳酸丙烯酯、二甲苯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按实施例配方比例,将计量后的联苯吡菌胺与乙嘧酚磺酸酯、溶剂、助溶剂加入到调配釜中搅拌使其溶解,再加入乳化剂,用剩余溶剂补足余量,在搅拌釜中搅拌均匀,过滤后即的本发明所需乳油。
制备例4:22%联苯吡菌胺·乙嘧酚磺酸酯乳油(10:1)
按重量百分比计,20%联苯吡菌胺、2%乙嘧酚磺酸酯、10%烷基酚聚氧乙烯醚、20% N-甲基吡咯烷酮、4%十二烷基苯磺酸钙、12%苯乙酮、三甲苯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同制备例3。
制备例5:20%联苯吡菌胺·咯菌腈悬浮剂(3:1)
按重量百分比计,15%联苯吡菌胺、5%咯菌腈、2%异构醇聚氧乙烯醚、4%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1%聚羧酸钠盐、0.25%黄原胶、5%丙三醇、0.1%苯甲酸钠、0.5%硅油,去离子水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按实施例配方比例,将计量后的联苯吡菌胺与咯菌腈、表面活性剂和其他功能性助剂依次置于反应釜中,加水混合均匀,经高速剪切,湿法砂磨,最后匀质过滤即得悬浮剂产品。
制备例6:21%联苯吡菌胺·咯菌腈悬浮剂(6:1)
按重量百分比计,18%联苯吡菌胺、3%咯菌腈、2%异构醇聚氧乙烯醚、2%烷基芳基聚氧乙烯醚聚氧丙烯醚、1%木质素磺酸盐、4%苯乙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1%硅酸镁铝、0.1%羧乙基纤维素、1%山梨酸钠、5%乙二醇、0.5%硅油、去离子水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同制备例5。
制备例7:33%联苯吡菌胺·咯菌腈水分散粒剂(10:1)
按重量百分比计,30%联苯吡菌胺、3%咯菌腈、12%木质素磺酸盐、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30%淀粉、高岭土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按实施例配方比例,将活性成分联苯吡菌胺与咯菌腈加入载体中,并在其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和其他功能性助剂,混合,经气流粉碎后加10~25%的水,然后经捏合、造粒、干燥、筛分制得水分散粒剂产品;或将粉碎过的粉体在沸腾造粒机中喷水、造粒、干燥,之后筛分制得产品。
制备例8:21%联苯吡菌胺·咯菌腈水分散粒剂(20:1)
按重量百分比计,20%联苯吡菌胺、1%咯菌腈、10%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3%聚羧酸钠盐、3%拉开粉BX、高岭土补足余量。
制备方法:同制备例7。
室内活性试验:
实施例1:联苯吡菌胺与乙嘧酚磺酸酯混配对黄瓜白粉病的室内联合作用试验
试验依据:试验参照NY/T 1156.11-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11部分:防治黄瓜白粉病试验盆栽法》;NY/T 1156.6-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6部分:混配的联合作用测定》。
供试药剂:98%联苯吡菌胺原药、97%乙嘧酚磺酸酯原药,以上药剂由海利尔药业集团研发中心提供。
试验靶标:黄瓜白粉病菌(Erysiphe cichoracearum);
试材准备:选用感病黄瓜品种(新泰密刺)盆栽,待幼苗长至2~4片真叶期备用。
孢子悬浮液制备:用加有少量的吐温80水溶液的纯净水,洗取长满白粉病菌黄瓜叶片上的新鲜孢子,用双层纱布过滤,制成孢子浓度为1*105个孢子/mL悬浮液备用。
药剂配置:将两种原药分别用丙酮溶解,用0.1%的吐温80水溶液稀释,并设置成所需的系列质量浓度。
药剂处理:用喷雾法将药剂均匀喷洒于备用的黄瓜苗上至叶片全部润湿,待药液自然风干后备用。试验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作空白对照。
接种与培养:药剂处理后24h接种,采用接种器将黄瓜白粉病菌孢子悬浮液喷雾于黄瓜苗上,高湿培养12h后,然后置于温度20~24℃,湿度65~75%,光照比L:D=12:12h条件下培养。每个处理3盆,4次重复。
数据调查:待空白对照病叶率达到80%以上时,分级调查各处理发病情况,每处理至少调查30片叶。采用如下分级方法如下: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15%;
5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15%~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5%~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0%~75%;
1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75%以上。
数据统计与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病情指数按公式(1)计算:
X=[∑(Ni×i)/(N×11)]×100........................(1)
式中:
X—病情指数;
Ni—各级病叶数;
i—相对级数值;
N—调查总叶数。
防治效果按公式(2)计算:
式中:
P——防治效果,单位为百分率%;
CK——空白对照病情指数;
PT——药剂处理病情指数。
孙云沛法:根据共毒系数(CTC)来评价药剂混用的增效作用,复配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按式(3)、式(4)、式(5)计算:
式中:
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S——标准杀菌剂的EC50,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混剂的EC50,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TTI=TIA*PA+TIB*PB·······(4)
式中:
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TIA——A药剂毒力指数;
PA——A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TIB——B药剂毒力指数;
PB——B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式中:
CTC——共毒系数;
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采用DPS数据处理软件计算试验结果,分别求出试验药剂单剂和不同配比混剂的毒力回归方程、R、EC50以及95%置信限,并求两种药剂不同配比的共毒系数(CTC),筛选出试验药剂的最佳配比。
试验结果见下表:
表1联苯吡菌胺与乙嘧酚磺酸酯混配对黄瓜白粉病的室内活性试验
由室内活性试验可知(见表1),联苯吡菌胺、乙嘧酚磺酸酯单剂对黄瓜白粉病EC50分别为4.6892mg/L、5.6765mg/L,黄瓜白粉病对联苯吡菌胺较为敏感;联苯吡菌胺与乙嘧酚磺酸酯以1:30~30:1配比混合后共毒系数均大于120,对防治黄瓜白粉病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联苯吡菌胺与乙嘧酚磺酸酯的质量比为1:10~10:1时,其混配后的共毒系数大于140,增效作用显著;联苯吡菌胺与乙嘧酚磺酸酯的质量比为1:1时,其混配后对黄瓜白粉病的共毒系数最大,为178.179。
实施例2:联苯吡菌胺与咯菌腈混配对黄瓜灰霉病的室内联合作用试验
试验依据:试验参考NY/T 1156.2-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2部分:抑制病原真菌菌丝生长试验平皿法》;NY/T 1156.6-2006《中华人名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6部分混配的联合作用测定》。
供试药剂:98%联苯吡菌胺原药、97%咯菌腈原药,以上药剂均由海利尔药业集团研发中心提供。
供试病原菌:黄瓜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
药剂配制:将供试原药先用丙酮溶解,再用0.1%的吐温80水溶液稀释。分别配制单剂母液,并根据混配目的、药剂活性设置成所需的系列质量浓度。
用微波炉将PDA培养基融化后,冷却至50℃左右,按照从低浓度到高浓度原则,取1mL配置好的待测药液和9mL PDA培养基加入到直径为9cm的培养皿中,混匀,制成相应浓度的含药平板。
将培养好的病原菌,在无菌条件下用直径为5mm的打孔器将活化好的病原真菌打成菌饼,待含药培养基凝固后,将菌饼放到培养基的中心位置,最后用封口膜密封培养皿,然后置于27℃的培养箱中培养,同时设立不含药剂的空白溶液作为空白对照,每个处理重复四次。
培养7d后,用卡尺测量菌落直径,单位为毫米(mm)。每个菌落用十字交叉法垂直测量直径各一次,取其平均值。
按以下公式计算菌丝生长抑制率,单位为百分率(%),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D=D1-D2············(1)
D——菌落增长直径;
D1——菌落直径;
D2——菌饼直径。
I=(D0-Dt)/D0*100············(2)
式中:
I——菌丝生长抑制率;
D0——空白对照菌落增长直径;
Dt——药剂处理菌落增长直径。
孙云沛法:根据共毒系数(CTC)来评价药剂混用的增效作用,复配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按式(3)、式(4)、式(5)计算:
式中:
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S——标准杀菌剂的EC50,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混剂的EC50,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TTI=TIA*PA+TIB*PB·······(4)
式中:
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TIA——A药剂毒力指数;
PA——A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TIB——B药剂毒力指数;
PB——B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式中:
CTC——共毒系数;
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采用DPS数据处理软件计算试验结果,分别求出试验药剂单剂和不同配比混剂的毒力回归方程、R、EC50以及95%置信限,并求两种药剂不同配比的共毒系数(CTC),筛选出试验药剂的最佳配比。
试验结果见下表:
表2联苯吡菌胺与咯菌腈混配对黄瓜灰霉病的室内活性试验
由室内活性试验可知(见表2),联苯吡菌胺、咯菌腈单剂对黄瓜灰霉病EC50分别为4.9421mg/L、0.0403mg/L,黄瓜灰霉病对咯菌腈较为敏感;联苯吡菌胺与咯菌腈以1:10~30:1配比混合后共毒系数均大于120,对防治黄瓜灰霉病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联苯吡菌胺与咯菌腈的质量比为1:3~20:1时,其混配后共毒系数大于140,增效作用显著。
实施例3:联苯吡菌胺与咯菌腈混配对花生白绢病的室内联合作用试验
试验依据:试验参考NY/T 1156.2-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2部分:抑制病原真菌菌丝生长试验平皿法》;NY/T 1156.6-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6部分混配的联合作用测定》。
供试药剂:98%联苯吡菌胺原药、97%咯菌腈原药,以上药剂均由海利尔药业集团研发中心提供。
供试病原菌:花生白绢病菌(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
药剂配制:将供试原药先用丙酮溶解,再用0.1%的吐温80水溶液稀释。分别配制单剂母液,并根据混配目的、药剂活性设置所需的系列质量浓度。
用微波炉将PDA培养基融化后,冷却至50℃左右,在无菌操作条件下,按照从低浓度到高浓度原则,取1mL配置好的待测药液和9mL PDA培养基加入到直径为9cm的培养皿中,混匀,制成相应浓度的含药平板。
将培养好的病原菌,在无菌条件下用直径为5mm的打孔器将活化好的病原真菌打成菌饼,待含药培养基凝固后,将菌饼放到培养基的中心位置,最后用封口膜密封培养皿,然后置于(26±0.5℃)的培养箱中培养,同时设立不含药剂的空白溶液作为空白对照,每个处理重复四次。
数据统计与分析:
根据空白对照培养皿中菌的生长情况调查病原菌菌丝生长情况。用卡尺测量菌落直径,单位为毫米(mm)。每个菌落用十字交叉法垂直测量直径各一次,取其平均值。
按以下公式计算菌丝生长抑制率,单位为百分率(%),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D=D1-D2············(1)
D——菌落增长直径;
D1——菌落直径;
D2——菌饼直径。
I=(D0-Dt)/D0*100············(2)
式中:
I——菌丝生长抑制率;
D0——空白对照菌落增长直径;
Dt——药剂处理菌落增长直径。
孙云沛法:根据共毒系数(CTC)来评价药剂混用的增效作用,复配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按式(3)、式(4)、式(5)计算:
式中:
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S——标准杀菌剂的EC50,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混剂的EC50,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TTI=TIA*PA+TIB*PB·······(4)
式中:
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TIA——A药剂毒力指数;
PA——A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TIB——B药剂毒力指数;
PB——B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式中:
CTC——共毒系数;
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采用DPS数据处理软件计算试验结果,分别求出试验药剂单剂和不同配比混剂的毒力回归方程、R、EC50以及95%置信限,并求两种药剂不同配比的共毒系数(CTC),筛选出试验药剂的最佳配比。
试验结果见下表:
表3联苯吡菌胺与咯菌腈混配对花生白绢病的室内联合作用试验结果
供试药剂 回归方程(Y=a+bx) R EC50(mg/L)95%置信限 共毒系数(CTC)
联苯吡菌胺(A) y=3.8029+1.2214x 0.9993 9.5518(9.1536-9.9673) -
咯菌腈(B) y=5.8543+1.2019x 0.9999 0.1946(0.1918-0.1975) -
A:B(1:3) y=5.8378+1.2203x 0.9989 0.2058(0.1951-0.2170) 125.227
A:B(1:1) y=5.6309+1.1001x 0.9994 0.2670(0.2569-0.2775) 142.857
A:B(3:1) y=5.3658+1.2362x 0.9996 0.5060(0.4900-0.5224) 144.973
A:B(6:1) y=5.2122+1.2060x 0.9999 0.6669(0.6585-0.6754) 182.010
A:B(9:1) y=4.9956+1.2846x 0.9997 1.0079(0.9831-1.0334) 163.158
A:B(13:1) y=4.7800+1.2112x 0.9999 1.5194(1.4923-1.5470) 141.762
A:B(16:1) y=4.6614+1.2226x 0.9994 1.8920(1.8179-1.9692) 131.867
由室内活性试验可知(见表3),联苯吡菌胺与咯菌腈混配对花生白绢病表现出较好的活性,其中咯菌腈单剂对花生白绢病的毒力较高,EC50为0.1946mg/L,花生白绢病对咯菌腈较为敏感;联苯吡菌胺与咯菌腈以1:3~16:1配比混合后共毒系数均大于120,对防治花生白绢病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联苯吡菌胺与咯菌腈的质量比为1:1~13:1时,其混配后的共毒系数大于140,增效作用显著;联苯吡菌胺与咯菌腈的质量比为6:1时,其共毒系数最大,为182.010,防治效果最好。
田间药效试验
实施例4:联苯吡菌胺与乙嘧酚磺酸酯混配防治黄瓜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依据:试验参照GB/T 17980.30-2000《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第30部分:杀菌剂防治黄瓜白粉病》。
试验地点:山东省寿光市南潘村温室大棚,施药时间是2021年3月中旬。
试验靶标:黄瓜白粉病。
试验作物及品种:黄瓜(新泰密刺)。
试验药剂:试验药剂及用药量见下表。
试验设计:药剂处理的小区按照随机区组分布,小区四周设保护行。每处理4次重复,每小区20m2。采用常规喷雾法,用工农-16型手动喷雾器进行喷雾,将药液均匀喷洒在叶片正反面,做到湿而不滴。
施药时间:试验于黄瓜白粉病发病初期进行第1次喷药,间隔7天进行第2次施药,共施药两次。施药24h内未降雨,试验期间无特殊恶劣天气,田间进行常规化管理。
调查方法:试验于第1次施药前进行病情基数调查,第1次施药后7d、第2次施药后11d分别调查白粉病发病情况,每小区随机取四点调查,每点查两株,每株调查全部叶片,每片叶按照病斑占叶面积的百分率进行分级,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统计与分析:
分级方法(以叶片为单位)如下: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0%;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1-4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40%以上。
药效按下式计算:
试验结果见下表:
表4联苯吡菌胺与乙嘧酚磺酸酯混配防治黄瓜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由田间药效显示(见表4),不同的处理防治黄瓜白粉病第一次施药后7天各处理田间效果整体防效在69.61%~84.88%,喷施30%联苯吡菌胺·乙嘧酚磺酸酯水乳剂(1:5)、10%联苯吡菌胺·乙嘧酚磺酸酯水乳剂(1:1)、30%联苯吡菌胺·乙嘧酚磺酸酯乳油(5:1)、22%联苯吡菌胺·乙嘧酚磺酸酯乳油(10:1)处理后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存在差异,分别为80.24%、84.88%、83.16%、81.21%,优于单剂(125克/升联苯吡菌胺乳油及25%乙嘧酚磺酸酯微乳剂),其中10%联苯吡菌胺·乙嘧酚磺酸酯水乳剂(1:1)防效最好。
第二次施药后11天各处理田间效果整体防效在70.36%~85.98%,30%联苯吡菌胺·乙嘧酚磺酸酯水乳剂(1:5)、10%联苯吡菌胺·乙嘧酚磺酸酯水乳剂(1:1)、30%联苯吡菌胺·乙嘧酚磺酸酯乳油(5:1)、22%联苯吡菌胺·乙嘧酚磺酸酯乳油(10:1)处理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1.65%、85.98%、83.88%、82.27%,均优于单剂。
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各药剂在试验浓度下对靶标作物及其他生物安全,无药害。
实施例5:联苯吡菌胺与咯菌腈混配防治黄瓜灰霉病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依据:试验参照GB/T 17980.28-2000《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第28部分:杀菌剂防治蔬菜灰霉病》。
试验地点: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施药时间是2020年6月中旬。
试验靶标:黄瓜灰霉病。
试验作物及品种:黄瓜(新泰密刺)。
试验药剂:试验药剂及用药量见下表。
试验方法: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25m2,4次重复。
施药方法及次数:黄瓜灰霉病发生初期采用常规喷雾法施药,药后8d再施药一次,总共用药2次;
调查方法:第一次施药前进行病情基数调查,末次施药后11d防治效果调查。每小区随机取五点取样,每点查2株,每株调查全部叶片及果实,根据以下方法分别分级记录。
叶部被害分级方法(以叶片为单位):
0级:无病斑;
1级:单叶片有病斑3个;
3级:单叶片有病斑4~6个;
5级:单叶片有病斑7~10个;
7级:单叶片有病斑11~20个,部分密集成片;
9级:单叶片有病斑密集占叶面积四分之一以上。
果实被害分级方法(以果为单位):
0级:无病斑;
1级:残留花发病;
3级:瓜脐处发病;
5级:发病长度占瓜条总长的10%以下;
7级:发病长度占瓜条总长的11%~25%以下;
9级:发病长度占瓜条总长大于26%以上。
药效按下式计算:
试验结果见下表:
表5联苯吡菌胺与咯菌腈混配防治黄瓜灰霉病田间药效(叶片)
表6联苯吡菌胺与咯菌腈混配防治黄瓜灰霉病田间药效(果实)
田间药效显示(见表5),不同的处理防治黄瓜叶片灰霉病在末次施药后11天各处理田间效果整体防效在68.75%~85.14%,喷施20%联苯吡菌胺.咯菌腈悬浮剂(3:1)、21%联苯吡菌胺.咯菌腈悬浮剂(6:1)、33%联苯吡菌胺.咯菌腈水分散粒剂(10:1)、21%联苯吡菌胺.咯菌腈可湿性粉剂(20:1)处理后对黄瓜叶片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1.55%、83.64%、85.14%、82.36%,优于单剂(20%联苯吡菌胺悬浮剂及20%咯菌腈悬浮剂),其中33%联苯吡菌胺.咯菌腈水分散粒剂(10:1)防效最好。
田间药效显示(见表6),不同的处理防治黄瓜果实灰霉病在末次施药后11天各处理田间效果整体防效在69.08%~84.11%,喷施20%联苯吡菌胺.咯菌腈悬浮剂(3:1)、21%联苯吡菌胺.咯菌腈悬浮剂(6:1)、33%联苯吡菌胺.咯菌腈水分散粒剂(10:1)、21%联苯吡菌胺.咯菌腈可湿性粉剂(20:1)处理后对黄瓜叶片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0.46%、81.82%、84.11%、79.79%,优于单剂(20%联苯吡菌胺悬浮剂及20%咯菌腈悬浮剂),其中33%联苯吡菌胺.咯菌腈水分散粒剂(10:1)防效最好。
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各药剂在试验浓度下对靶标作物及其他生物安全,无药害。
实施例6:联苯吡菌胺与咯菌腈混配防治花生白绢病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地点: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花生试验田,试验地为多年花生连作,花生白绢病发生较为严重,试验地为沙壤土,肥力中等。
试验靶标:花生白绢病菌(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
试验作物:花生(鲁花14号)。
试验药剂:试验药剂及用药量见下表。
试验设计:药剂处理的小区按照随机区组分布,小区四周设保护行。每处理4次重复,每小区30m2。采用喷淋浇灌根部法施药。
施药时间:试验于花生白绢病发病初期进行第1次施药,间隔15天进行第2次施药,共施药两次。试验期间无特殊恶劣天气,田间进行常规化管理。
调查方法:试验于第1次施药前进行病情基数调查,末次施药后15天分别调查各小区花生白绢病的发病情况,每小区随机5点取样,每点调查相连20株,每小区调查100株,记录花生各级病株数。
病害分级标准参照董炜博等《花生白绢病的温室接种技术及抗性鉴定》一文中病害分级标准划分病级,调查分级标准如下:
0级:植株无症状;
1级:仅在茎基部产生病斑;
2级:茎基部产生缢缩症状,整株的三分之一以下表现系统症状(枯萎、死亡、萎蔫等);
3级:整株的三分之二以下表现系统症状;
4级:整株的三分之二以上表现系统症状。
药效按照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试验结果见下表:
表7联苯吡菌胺与咯菌腈混配防治花生白绢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田间药效显示(见表7),不同的处理防治花生白绢病在末次施药后15天各处理田间效果整体防效在78.01%~83.40%,在降低用药量的情况下,施用21%联苯吡菌胺.咯菌腈悬浮剂(6:1)对花生白绢病的防治效果为83.40%,优于单剂(20%联苯吡菌胺悬浮剂及20%咯菌腈悬浮剂)。
综上所述,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可以看出本发明的联苯吡菌胺的农药组合物对植物致病菌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且对靶标作物安全,防效显著,在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延长持效性方面均优于单剂,能够有效降低成本,减少药剂残留。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方案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含联苯吡菌胺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包含活性成分A和活性成分B,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10~30:1,所述的活性成分A为联苯吡菌胺,所述的活性成分B为咯菌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联苯吡菌胺与咯菌腈的质量比为1:3~30: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联苯吡菌胺与咯菌腈的质量比为为1:1~20: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以所述农药组合物的总重量为100wt%计,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在农药组合物中的含量之和为0.5%~80%,优选为1%~6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农药组合物还包括辅助成分,所述辅助剂选自润湿剂、分散剂、乳化剂、增稠剂、崩解剂、防冻剂、消泡剂、溶剂、稳定剂、渗透剂和载体中的一种或多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可以制备成农业上允许的任意一种制剂剂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制剂剂型为固体制剂、液体制剂和/或种子处理制剂;
优选的,所述的固体制剂为水分散粒剂,所述的液体制剂为悬浮剂、乳油和/或水乳剂。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在防治植物病害中的应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植物为经济作物和/或粮食作物。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植物病害为白绢病、锈病、灰霉病和/或白粉病;优选的,所述的植物病害为白绢病、灰霉病、白粉病。
CN202410063560.5A 2022-04-07 2022-04-07 一种含联苯吡菌胺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Pending CN11791836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63560.5A CN117918367A (zh) 2022-04-07 2022-04-07 一种含联苯吡菌胺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57686.4A CN114766492B (zh) 2022-04-07 2022-04-07 一种含联苯吡菌胺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202410063560.5A CN117918367A (zh) 2022-04-07 2022-04-07 一种含联苯吡菌胺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57686.4A Division CN114766492B (zh) 2022-04-07 2022-04-07 一种含联苯吡菌胺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918367A true CN117918367A (zh) 2024-04-26

Family

ID=8242650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063560.5A Pending CN117918367A (zh) 2022-04-07 2022-04-07 一种含联苯吡菌胺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202210357686.4A Active CN114766492B (zh) 2022-04-07 2022-04-07 一种含联苯吡菌胺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57686.4A Active CN114766492B (zh) 2022-04-07 2022-04-07 一种含联苯吡菌胺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7918367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347090A1 (de) * 2003-10-10 2005-05-04 Bayer Cropscience Ag Synergistische fungizide Wirkstoffkombinationen
WO2008095890A2 (en) * 2007-02-05 2008-08-14 Basf Se Fungicidal mixtures comprising substituted 1-methylpyrazol-4-ylcarboxanilides
PL2193715T3 (pl) * 2007-04-25 2012-02-29 Syngenta Participations Ag Kompozycje grzybobójcze
CN104957143B (zh) * 2015-06-22 2018-06-19 广东中迅农科股份有限公司 含有氟唑菌酰胺和咯菌腈的杀菌组合物
CN105532721A (zh) * 2015-12-24 2016-05-04 南京华洲药业有限公司 一种含联苯吡菌胺和乙嘧酚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BR112020015467A2 (pt) * 2018-02-28 2020-12-08 Basf Se Misturas fungicidas, composição fungicida, métodos para controlar fungos fitopatogênicos, para melhorar a saúde das plantas e para proteção de material de propagação de plantas contra fungos fitopatogênicos e material de propagação de planta
EP3679792A1 (en) * 2019-01-08 2020-07-15 Bayer AG Active compound combination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66492A (zh) 2022-07-22
CN114766492B (zh) 2024-04-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617129B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10558332A (zh) 一种含解淀粉芽孢杆菌b1126的协同增效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14766492B (zh) 一种含联苯吡菌胺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4617128B (zh) 一种含喹啉铜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3966743A (zh) 一种含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的杀菌混合物及其应用
CN114766493B (zh) 一种含农用抗生素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14451416B (zh) 一种含苯并烯氟菌唑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4391545B (zh) 一种含联苯吡菌胺和喹啉铜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4766495B (zh) 一种含氟唑菌酰羟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4158565B (zh) 一种含胺苯吡菌酮与氯苯醚酰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4747582B (zh) 一种含Isoflucypram和喹啉铜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3317319B (zh) 一种复合杀菌剂及其应用
CN115104621B (zh) 一种含三乙膦酸铝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7958269A (zh) 一种含丙硫菌唑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4766483B (zh) 一种含溴硝醇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14403153B (zh) 一种含有氟嘧菌酯、噻霉酮和丙硫菌唑的种子处理剂及其应用
CN115885998A (zh) 一种含双炔酰菌胺和氟吡菌胺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植物疫霉属病害的用途
CN117256615A (zh) 一种含多抗霉素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6267976A (zh) 一种杀菌组合及其应用
CN117481126A (zh) 一种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6391719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6784326A (zh) 一种含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农用杀菌剂组合物
CN116369326A (zh) 一种含四霉素与三环唑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6210705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4052032A (zh) 一种含Dichlobentiazox和丁香菌酯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