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94351A - 一种延时控制电路、方法和半导体存储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延时控制电路、方法和半导体存储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894351A CN117894351A CN202211222709.7A CN202211222709A CN117894351A CN 117894351 A CN117894351 A CN 117894351A CN 202211222709 A CN202211222709 A CN 202211222709A CN 117894351 A CN117894351 A CN 11789435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ignal
- module
- delay
- target
- command sig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7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4913 activ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15654 memory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3111 delay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1934 dela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102100038026 DNA fragmentation factor subunit alpha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4
- 101000950906 Homo sapiens DNA fragmentation factor subunit alpha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102100038023 DNA fragmentation factor subunit beta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3
- 101100277639 Homo sapiens DFFB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100498818 Arabidopsis thaliana DDR4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9 depend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334 memory performanc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163 sequencing techniqu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1/00—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 G11C11/21—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 G11C11/34—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 G11C11/40—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ing transistors
- G11C11/401—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ing transistors forming cells needing refreshing or charge regeneration, i.e. dynamic cells
- G11C11/4063—Auxiliary circuits, e.g. for addressing, decoding, driving, writing, sensing or timing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1/00—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 G11C11/21—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 G11C11/34—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 G11C11/40—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ing transistors
- G11C11/401—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ing transistors forming cells needing refreshing or charge regeneration, i.e. dynamic cells
- G11C11/406—Management or control of the refreshing or charge-regeneration cycle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1/00—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 G11C11/21—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 G11C11/34—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 G11C11/40—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ing transistors
- G11C11/401—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ing transistors forming cells needing refreshing or charge regeneration, i.e. dynamic cells
- G11C11/4063—Auxiliary circuits, e.g. for addressing, decoding, driving, writing, sensing or timing
- G11C11/407—Auxiliary circuits, e.g. for addressing, decoding, driving, writing, sensing or timing for memory cells of the field-effect type
- G11C11/4076—Timing circuit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1/00—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 G11C11/21—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 G11C11/34—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 G11C11/40—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ing transistors
- G11C11/401—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ing transistors forming cells needing refreshing or charge regeneration, i.e. dynamic cells
- G11C11/4063—Auxiliary circuits, e.g. for addressing, decoding, driving, writing, sensing or timing
- G11C11/407—Auxiliary circuits, e.g. for addressing, decoding, driving, writing, sensing or timing for memory cells of the field-effect type
- G11C11/408—Address circu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Dram (AREA)
- Pulse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延时控制电路、方法和半导体存储器,该延时控制电路包括译码模块和延时模块,其中:译码模块,用于接收模式寄存器信号,对模式寄存器信号进行译码处理,生成至少一个译码信号;延时模块包括至少一个延时子模块,用于根据至少一个译码信号从至少一个延时子模块中确定被选择的目标延时模块,根据目标延时模块和外部时钟信号对接收到的初始命令信号进行延时处理,得到目标命令信号;其中,目标命令信号与初始命令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满足预设时序条件。这样,该延时控制电路能够利用模式寄存器信号来选择目标延时模块,从而保证命令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满足预设时序条件,进而提升存储器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半导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延时控制电路、方法和半导体存储器。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制造和使用计算机等设备时,对数据的传输速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获得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应运而生了一系列数据可以双倍速率(Double Data Rate,DDR)传输的存储器等器件。
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DRAM)为例,错误检查与清除(Error Check and Scrub,ECS)操作允许DRAM内部读取、修改检测到的错误码字,并将修正后的数据写回存储阵列。在执行ECS操作的过程中,DRAM需要不同命令来实现不同的功能,内部产生不同命令之间存在时序的要求。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不同命令之间的时序可能不满足时序条件,影响了存储器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延时控制电路、方法和半导体存储器。
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延时控制电路,包括译码模块和延时模块,其中:
所述译码模块,用于接收模式寄存器信号,对所述模式寄存器信号进行译码处理,生成至少一个译码信号;
所述延时模块包括至少一个延时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至少一个译码信号从所述至少一个延时子模块中确定被选择的目标延时模块,根据所述目标延时模块和外部时钟信号对接收到的初始命令信号进行延时处理,得到目标命令信号;其中,所述目标命令信号与所述初始命令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满足预设时序条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译码模块,具体用于对所述模式寄存器信号进行译码处理,确定延时时间间隔;根据所述延时时间间隔,生成所述至少一个译码信号;其中,所述延时时间间隔与所述外部时钟信号的时钟频率之间具有对应关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个延时子模块的数量为N个,N为大于0的整数,其中:
在所述至少一个延时子模块中,每一个所述延时子模块的第一输入端均与所述初始命令信号连接;
当N等于1时,所述延时子模块的第二输入端与地信号连接,所述延时子模块的输出端用于输出所述目标命令信号;
当N大于1时,第1个延时子模块的第二输入端与地信号连接,第i个延时子模块的第二输入端与第i-1个延时子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第N个延时子模块的输出端用于输出所述目标命令信号,i为大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译码模块,还用于在生成所述至少一个译码信号的过程中,若第j个译码信号为第一值,则确定除所述第j个译码信号之外的其他译码信号均为第二值;其中,所述第一值与所述第二值不同,且j为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j个延时子模块与第j个译码信号之间具有对应关系,其中:
所述延时模块,用于在所述第j个译码信号的取值为第一值的情况下,将所述第j个延时子模块至第N个延时子模块确定为所述目标延时模块;以及通过所述第j个延时子模块至第N个延时子模块对所述初始命令信号进行延时处理,得到所述目标命令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j个延时子模块包括第j个选择模块和第j个移位寄存模块,且所述第j个选择模块的第一输入端用于接收所述初始命令信号,所述第j个选择模块的第二输入端用于接收第一输入信号,所述第j个选择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第j个移位寄存模块的输入端连接,其中:
所述第j个选择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j个译码信号,根据所述第j个译码信号在所述初始命令信号和所述第一输入信号中选择第j个目标输入信号;
所述第j个移位寄存模块,用于接收所述外部时钟信号和所述第j个目标输入信号,根据所述外部时钟信号对所述第j个目标输入信号进行延时处理,得到第j个目标输出信号;
其中,当j等于1时,所述第一输入信号为所述地信号;当j大于1且小于或者等于N时,所述第一输入信号为第j-1个移位寄存模块输出的第j-1个目标输出信号;以及,当j等于N时,第N个目标输出信号为所述目标命令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j个移位寄存模块包括M个移位寄存器,每一个所述移位寄存器的时钟端均与所述外部时钟信号连接,M为大于0的整数,其中:
当M等于1时,第一个所述移位寄存器的输入端与第j个选择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第一个所述移位寄存器的输出端用于输出所述第j个目标输出信号;
当M大于1时,第一个所述移位寄存器的输入端与第j个选择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第y个所述移位寄存器的输入端与第y-1个所述移位寄存器的输出端连接,第M个所述移位寄存器的输出端用于输出所述第j个目标输出信号;其中,y为大于1且小于或者等于M的整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移位寄存器,用于将所述移位寄存器的输入端接收到的信号延迟第一时钟周期进行输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移位寄存器包括L个触发器,且所述L个触发器串接在一起,L为大于0的整数,其中:
所述L个触发器的时钟端均与所述外部时钟信号连接,所述触发器的输出端与下一个所述触发器的输入端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初始命令信号包括激活信号,所述目标命令信号包括读信号;或者,所述初始命令信号包括读信号,所述目标命令信号包括写信号;或者,所述初始命令信号包括写信号,所述目标命令信号包括预充电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延时控制电路还包括缓冲模块,其中,
所述缓冲模块,用于接收错误检查与清除ECS信号,并根据所述ECS信号生成所述初始命令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ECS信号支持下述两种操作模式:基于MPC命令的手动ECS操作模式和基于自刷新命令的自动ECS操作模式。
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延时控制方法,应用于第一方面所述的延时控制电路,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译码模块接收模式寄存器信号,对所述模式寄存器信号进行译码处理,生成至少一个译码信号;
通过延时模块接收所述至少一个译码信号、初始命令信号和外部时钟信号,根据所述至少一个译码信号从所述延时模块包括的至少一个延时子模块中确定被选择的目标延时模块,以及根据所述目标延时模块和所述外部时钟信号对所述初始命令信号进行延时处理,得到目标命令信号;
其中,所述目标命令信号与所述初始命令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满足预设时序条件。
第三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半导体存储器,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延时控制电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半导体存储器包括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延时控制电路、方法和半导体存储器,延时控制电路包括译码模块和延时模块,其中:译码模块,用于接收模式寄存器信号,对模式寄存器信号进行译码处理,生成至少一个译码信号;延时模块包括至少一个延时子模块,用于根据至少一个译码信号从至少一个延时子模块中确定被选择的目标延时模块,根据目标延时模块和外部时钟信号对接收到的初始命令信号进行延时处理,得到目标命令信号;其中,目标命令信号与初始命令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满足预设时序条件。这样,基于模式寄存器信号可以生成至少一个译码信号,进而根据这至少一个译码信号来确定目标延时模块,然后基于目标延时模块,由外部时钟信号对初始命令信号进行延时处理,得到目标命令信号,此时的目标命令信号和初始命令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满足预设时序条件;如此,该延时控制电路能够满足存储器内部自产生命令之间的时序控制要求,同时由于这至少一个译码信号与外部时钟信号的时钟频率相关,从而还能够选择出与外部时钟信号的时钟频率相对应的目标延时模块,使得在不同的时钟频率下,命令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均满足预设时序条件,进而提升存储器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命令信号之间的时序关系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延时控制电路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延时控制电路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延时控制电路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延时控制电路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位寄存器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延时模块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号时序示意图;
图9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信号时序示意图;
图10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延时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半导体存储器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相关公开,而非对该公开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公开相关的部分。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公开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公开。
在以下的描述中,涉及到“一些实施例”,其描述了所有可能实施例的子集,但是可以理解,“一些实施例”可以是所有可能实施例的相同子集或不同子集,并且可以在不冲突的情况下相互结合。
需要指出,本公开实施例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仅是区别类似的对象,不代表针对对象的特定排序,可以理解地,“第一\第二\第三”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互换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以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以外的顺序实施。
在DRAM等半导体存储器中,通常存在命令信号之间的时序要求,以执行ECS操作为例,在执行ECS操作的过程中,DRAM需要不同命令来实现不同的功能,内部产生不同命令之间存在时序的要求。图1为电子器件工程联合委员会(Joint Electron DeviceEngineering Council,JEDEC)规定的部分命令信号之间的时序关系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执行一次ECS操作时,DRAM内部自产生命令信号的顺序为激活信号(Active,ACT)、读操作信号或简称读信号(Read,RD)、写操作信号或简称写信号(Write,WR)和预充电信号(Precharge,PRE),tRCD表示ACT到RD之间的时间间隔(或称“延时时间”、“延迟时间”),WL表示RD到WR之间的时间间隔,tWR表示WR到PRE之间的时间间隔。由于所有命令信号均为内部自产生命令,DRAM需要内部控制从ACT到RD以及其它命令信号之间的时序。例如,在部分存储器中,tRCD需要满足15纳秒(nanosecond,ns)。但是,由于DRAM内部的寄存器并没有记录tRCD等的数值,导致无法直接通过时钟移位来实现ACT到RD,以及其它命令之间的时序控制。
基于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延时控制电路,包括:译码模块和延时模块,其中:译码模块,用于接收模式寄存器信号,对模式寄存器信号进行译码处理,生成至少一个译码信号;延时模块包括至少一个延时子模块,用于根据至少一个译码信号从至少一个延时子模块中确定被选择的目标延时模块,根据目标延时模块和外部时钟信号对接收到的初始命令信号进行延时处理,得到目标命令信号;其中,目标命令信号与初始命令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满足预设时序条件。这样,基于模式寄存器信号可以生成至少一个译码信号,进而根据这至少一个译码信号来确定目标延时模块,然后基于目标延时模块,由外部时钟信号对初始命令信号进行延时处理,得到目标命令信号,此时的目标命令信号和初始命令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满足预设时序条件;如此,该延时控制电路能够满足存储器内部自产生命令之间的时序控制要求,同时由于这至少一个译码信号与外部时钟信号的时钟频率相关,从而还能够选择出与外部时钟信号的时钟频率相对应的目标延时模块,使得在不同的时钟频率下,命令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均满足预设时序条件,进而提升存储器的性能。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参见图2,其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延时控制电路10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延时控制电路10可以包括译码模块11和延时模块12,其中:
译码模块11,用于接收模式寄存器信号,对模式寄存器信号进行译码处理,生成至少一个译码信号;
延时模块12包括至少一个延时子模块,延时模块12用于根据至少一个译码信号从至少一个延时子模块中确定被选择的目标延时模块,根据目标延时模块和外部时钟信号对接收到的初始命令信号进行延时处理,得到目标命令信号;其中,目标命令信号与初始命令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满足预设时序条件。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半导体的集成电路设计中,内部产生命令信号之间的时序相关电路,特别涉及DRAM芯片中,DRAM需要不同命令信号来实现不同的功能,内部产生不同命令信号之间存在时序要求。该延时控制电路10是用来满足不同频率下内部产生命令信号的时序要求。可以应用于DRAM芯片在执行手动ECS操作或者自动ECS操作时,激活信号到读信号之间的时序控制电路,但不局限于此范围,其他内部产生不同命令之间的时序相关电路均可利用延时控制电路10实现。
还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所示,译码模块11接收模式寄存器信号,对模式寄存器信号进行译码处理生成至少一个译码信号,至少一个译码信号的数量可以为N个,如图2中的译码信号1、译码信号2…译码信号N,N为大于0的整数。延时模块12包括至少一个延时子模块,至少一个延时子模块的数量也为N个,如图2所示的延时子模块1、延时子模块2…延时子模块N。
延时模块12与译码模块11连接,延时模块12接收至少一个译码信号,并根据这至少一个译码信号从至少一个延时子模块中确定出若干个延时子模块作为目标延时模块,目标延时模块对初始命令信号进行延时处理,得到目标命令信号。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可以应用于DRAM等存储器中各命令信号之间的时序控制。其中,初始命令信号用于执行第一操作,目标命令信号用于执行第二操作,具体的操作与命令信号的类型有关。例如,本公开实施例可以应用于DRAM芯片在执行手动ECS操作或者自动ECS操作时,内部自产生的ACT到RD之间的时序控制,或者RD到WR之间的时序控制,或者WR到PRE之间的时序控制。
也就是说,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初始命令信号可以包括激活信号,目标命令信号可以包括读信号;或者,初始命令信号可以包括读信号,目标命令信号可以包括写信号;或者,初始命令信号可以包括写信号,目标命令信号可以包括预充电信号。其中,激活信号用于执行激活操作,读信号用于执行读操作,写信号用于执行写操作,预充电信号用于执行预充电操作。
另外,本公开实施例不仅可以应用于ECS操作下内部自产生命令之间的时序控制,也可以应用于任意存储器内部产生的命令信号之间的时序控制,例如激活/行寻址(RowAddress Strobe,RAS)与读/写/列寻址(Column Address Strobe,CAS)之间的时间间隔等。下面仅以ECS过程中命令信号之间的时序控制为例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描述。
以ACT和RD为例,由于ACT和RD均为DRAM内部自产生命令,DRAM需要内部控制从ACT到RT的时序满足时间间隔(tRCD),例如,这个时间间隔可以为15ns,通常ACT到RD的时间间隔需要大于或者等于tRCD。
对于DRAM的ECS操作,本公开实施例主要适用于由多用途命令(Multiple PurposeConmand,MPC)产生的手动ECS操作和刷新命令(Refresh,REFab)产生的自动ECS操作,因为在这两种ECS模式下,存在有外部时钟信号。也就是说,本公开实施例以外部时钟信号作为时钟对初始命令信号进行延时处理,得到目标命令信号,需要外部时钟信号作为将初始命令信号进行移位的时钟。
还需要说明的是,初始命令信号和目标命令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需要满足预设时序条件,然而,如果始终采用完全一致的延时电路对初始命令信号进行延时,延时电路会将初始命令信号始终延迟相同数量的时钟周期,当DRAM工作在不同频率下时,会导致目标命令信号和初始命令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不同,不满足预设时序条件。
例如:延时电路能够将信号延时A个时钟周期,当DRAM的工作频率为第一频率时,A个时钟周期的时长恰好为所需的时间间隔,满足预设时序条件,如果DRAM的工作频率切换到第二频率,这时候对应的时钟周期与第二频率对应,A个时钟周期的时长就不等于所需的时间间隔,不满足预设时序条件。
因此,本公开实施例在延时模块12中设置至少一个延时子模块,译码模块11对模式寄存器信号进行译码,根据译码的结果来选择哪些延时子模块作为目标延时模块,以对初始命令信号进行延时处理。其中,外部时钟信号作为延时初始命令信号的时钟,译码模块11对模式寄存器信号进行译码得到的译码结果可以表征外部时钟信号的时钟频率。也就是说,在存在外部时钟信号但是不清楚外部时钟信号的时钟频率的具体值的情况下,译码模块11对模式寄存器信号进行译码得到外部时钟信号的时钟频率,进而得到至少一个译码信号,从而能够选择出与外部时钟信号的时钟频率相匹配的目标延时模块,实现对初始命令信号的精准延时,使得目标命令信号和初始命令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满足预设时序条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译码模块11,具体用于对模式寄存器信号进行译码处理,确定延时时间间隔;根据延时时间间隔,生成至少一个译码信号;其中,延时时间间隔与外部时钟信号的时钟频率之间具有对应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模式寄存器信号具体可以为DRAM中的模式寄存器13(MR13)产生的信号:MR OP<3:0>。示例性地,表1为JEDEC所规定的DDR5 DRAM中模式寄存器信号、延时时间间隔、以及时钟频率之间的对应关系。
表1
需要说明的是,在表1中,OP[3:0]表示模式寄存器信号(MR OP<3:0>),tCCD_L、tCCD_L_WR和tDLLK是JEDEC所规定的几个时间设置值,例如,tCCD_L(CAS-to-CAS Delay(Long))表示内存控制器连续发送具有相同存储组(bank group)地址的两个针对同一行地址的访问指令的时间间隔,这几个时间设置值均可以作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延时时间间隔(另外,延时时间间隔不限于这几个时间设置值,在JEDEC标准中,还包括其它可以表示频率的值,均可以作为延时时间间隔使用)。
示例性地,以延时时间间隔为tCCD_L为例,如果OP[3:0]为0000,则译码得到的tCCD_L为8,对应的数据速率(Data Rate,简写为DR)为3200兆比特每秒(Megabits persecond,Mbps),对于双倍数据速率(Double Data Rate,DDR)的存储器而言,对应的时钟周期即为0.625ns。
也就是说,对于译码模块11而言,模式寄存器信号MR13 OP<3:0>记录的是当前设置tCCD_L的编码数据,对模式寄存器信号进行译码处理之后就能得到tCCD_L的数值,标准(SPEC)中保存有频率和tCCD_L的对应表(例如表1),一个tCCD_L的数值可以表征当前的频率范围,从而得出外部时钟信号(用CK_t表示)的具体频率范围。
这样,通过模式寄存器MR13 OP<3:0>译码知道具体tCCD_L的大小,可以解析出对应的外部时钟信号的具体频率,进而生成至少一个译码信号,根据至少一个译码信号从至少一个延时子模块中选择出目标延时模块,对初始命令信号进行延时处理,得到目标命令信号,且目标命令信号和初始命令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满足预设时序条件。
对于延时模块12而言,参见图3,其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延时控制电路10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至少一个延时子模块中,至少一个延时子模块的数量为N个,N为大于0的整数,每一个延时子模块的第一输入端均与初始命令信号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每个延时子模块均包括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且每个延时子模块的第一输入端均与初始命令信号连接,同时,每个延时子模块还与外部时钟信号连接,以根据外部时钟信号对输入延时子模块的信号进行延时处理后输出。
当N等于1时,延时子模块的输出端用于输出目标命令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在N等于1的情况下,延时模块12只包括一个延时子模块,相应的译码信号也只有一个,该延时子模块即目标延时模块。这时候,该延时子模块的第一输入端与初始命令信号连接,第二输入端与地信号连接(即接地连接),同时该延时子模块还与外部时钟信号连接。该延时子模块接收唯一的译码信号,并根据外部时钟信号对初始命令信号进行延时处理,得到目标命令信号。
还需要说明的是,当N等于1时,只有一个唯一的延时子模块作为目标延时模块,无法满足多种不同的工作频率的要求。因此,在本公开实施例中,N通常大于1,也就是说,该延时控制电路应用多种不同的频率场景下,根据工作频率(即外部时钟信号的时钟频率)选择不同数量的延时子模块作为目标延时模块,适用于DRAM的多种频率场景,可以灵活切换,适配性更强。
当N大于1时,第1个延时子模块的第二输入端与地信号连接,第i个延时子模块的第二输入端与第i-1个延时子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第N个延时子模块的输出端用于输出目标命令信号,i为大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所示,在N大于1时,每一个延时子模块的第一输入端与初始命令信号连接,每一个延时子模块的时钟端与外部时钟信号连接。每一个延时子模块接收对应的译码信号;第一个延时子模块(即延时子模块1)的第二输入端与地信号连接,即接地连接;第2个至第N-1个延时子模块的输出端均与下一个延时子模块的第二输入端连接,从而每个延时子模块将延迟处理后的信号发送到下一个延时子模块第二输入端;最后一个(第N个)延时子模块(延时子模块N)的输出端输出目标命令信号。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译码模块11,还用于在生成至少一个译码信号的过程中,若第j个译码信号为第一值,则确定除第j个译码信号之外的其他译码信号均为第二值;其中,第一值与第二值不同,且j为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值具体可以为高电平的“逻辑1”,第二值具体可以为低电平的“逻辑0”,即N个译码信号中只会存在一个译码信号的取值为“逻辑1”,其余的译码信号的取值均为逻辑“0”。如果译码信号为第一值,则对应的延时子模块的第一输入端开启且第二输入端关闭,从而该译码模块的输入信号为第一输入端接收到的信号,即初始命令信号;如果译码信号为第二值,则对应的延时子模块的第一输入端关闭且第二输入端开启,则该延时子模块的输入信号为第二输入端接收到的信号,即前一延时子模块输出的信号,对于第一个延时子模块,第二收入端接收的是地信号。
另外,第一值具体也可以为低电平的“逻辑0”,第二值具体也可以为高电平的“逻辑0”,这里不作具体限定。
这样,N个延时子模块中只有一个延时子模块(记为第j个延时子模块)的第一输入端成功接收初始命令信号,由于第一个延时子模块的第二输入端连接地信号,从而第j个延时子模块之前的延时子模块均接地,第j个延时子模块以及之后的所有延时子模块被选择作为目标延时模块,这样,在根据译码信号确定目标延时模块时,能够精准确定出被选择的延时子模块,避免出现错误。
也就是说,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第j个延时子模块与第j个译码信号之间具有对应关系,其中:
延时模块12,用于在第j个译码信号的取值为第一值的情况下,将第j个延时子模块至第N个延时子模块确定为目标延时模块;以及通过第j个延时子模块至第N个延时子模块对初始命令信号进行延时处理,得到目标命令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所示,一个译码信号与一个延时子模块之间具有对应关系,延时子模块1对应接收译码信号1,延时子模块2对应接收译码信号2,…,延时子模块N对应接收译码信号N。当延时子模块j接收到的译码信号j的取值为第一值时,延时子模块j以及延时子模块j之后的延时子模块就被确定为目标延时模块。由选中的目标延时模块对初始命令信号进行延时处理,得到目标命令信号。
例如,如果延时子模块1接收到的译码信号1的取值为第一值,其余的译码信号的取值均为第二值,则延时子模块1至延时子模块N就被选中作为目标延时模块;如果延时子模块2接收到的译码信号2的取值为第一值,其余的译码信号的取值均为第二值,则延时子模块2至延时子模块N就被选中作为目标延时模块;…;如果延时子模块N接收到的译码信号N的取值为第一值,其余的译码信号的取值均为第二值,则延时子模块N就被选中作为目标延时模块。
这样,通过这种方式选择目标延时模块,能够保证准确选择出目标延时模块,避免出现错误。另外,N个延时子模块级联在一起,保证第一值对应的延时子模块及之后的延时子模块都被选中作为目标延时模块,利用选择出的目标延时模块对初始命令信号的延时处理,还能够节省电路结构,充分利用电路中的各器件,避免器件浪费。
进一步地,参见图4,其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延时控制电路10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j个延时子模块包括第j个选择模块和第j个移位寄存模块,且第j个选择模块的第一输入端用于接收初始命令信号,第j个选择模块的第二输入端用于接收第一输入信号,第j个选择模块的输出端与第j个移位寄存模块的输入端连接,其中:
第j个选择模块,用于接收第j个译码信号,根据第j个译码信号在初始命令信号和第一输入信号中选择第j个目标输入信号;
第j个移位寄存模块,用于接收外部时钟信号和第j个目标输入信号,根据外部时钟信号对第j个目标输入信号进行延时处理,得到第j个目标输出信号;
其中,当j等于1时,第一输入信号为地信号;当j大于1且小于或者等于N时,第一输入信号为第j-1个移位寄存模块输出的第j-1个目标输出信号;以及,当j等于N时,第N个目标输出信号为目标命令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4所示,每一个延时子模块由一个选择模块和一个移位寄存模块组成,即:延时子模块1(第1个延时子模块)由选择模块1(第1个选择模块)和移位寄存模块1(第1个移位寄存模块组成),延时子模块2(第2个延时子模块)由选择模块2(第2个选择模块)和移位寄存模块2(第2个移位寄存模块组成),…,延时子模块N(第N个延时子模块)由选择模块N(第N个选择模块)和移位寄存模块N(第N个移位寄存模块组成)。
在每一个延时子模块中,选择模块用于接收对应的译码信号,即:选择模块1接收译码信号1(第1个译码信号),选择模块2接收译码信号2(第2个译码信号),…,选择模块N接收译码信号N(第N个译码信号)。
每一个选择模块均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控制端和输出端。其中,第j个选择模块的第一输入端即第j个延时子模块的第一输入端,第j个选择模块的第二输入端即第j个延时子模块的第二输入端,第j个选择模块的控制端即第j个延时子模块的控制端。
其中,对于每一个选择模块而言,第一输入端用于接收初始命令信号,控制端用于接收对应的译码信号,第二输入端用于接收第一输入信号。如图4所示,对于第一个延时子模块中的选择模块,选择模块1的第二输入端为接地连接,用于接收地信号;对于第二个至第N个延时子模块中的选择模块,第二输入端与前一延时子模块中的移位寄存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用于接收前一延时子模块中的移位寄存模块输出的目标输出信号;每一个选择模块根据接收到的译码信号从初始命令信号和第一输入信号选择一者作为目标输入信号。
对于第一个至第N-1个延时子模块中的任一个,其中的选择模块的输出端与移位寄存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移位寄存模块的时钟端用于接收外部时钟信号,移位寄存模块根据外部时钟信号将选择模块选择的目标输入信号进行延时处理后,得到目标输出信号,输出至下一个选择模块的第二输入端。在延时子模块N中,移位寄存模块N输出的就是目标命令信号。
这样,由选择模块根据译码信号选择初始命令信号或者第一输入信号作为延时子模块的输入信号,从而实现根据译码信号选择目标延时模块,进而实现对初始命令信号的延时处理。
参见图5,其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延时控制电路10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对于移位寄存模块而言,在一些实施例中,第j个移位寄存模块包括M个移位寄存器,每一个移位寄存器的时钟端均与外部时钟信号连接,M为大于0的整数,其中:
当M等于1时,第一个移位寄存器的输入端与第j个选择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第一个移位寄存器的输出端用于输出第j个目标输出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在移位寄存模块只包括一个移位寄存器的情况下,第一个移位寄存器为该移位寄存模块中唯一的移位寄存器,该移位寄存器接收其所属的延时子模块中的选择模块选择的目标输入信号,并根据外部时钟信号对目标输入信号进行延时处理得到目标输出信号。对于第一个至第N-1个移位寄存模块,目标输出信号会传输给下一个延时子模块中的选择模块。对于第N个移位寄存模块,移位寄存器的输出端输出的就是目标命令信号。
当M大于1时,第一个移位寄存器的输入端与第j个选择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第y个移位寄存器的输入端与第y-1个移位寄存器的输出端连接,第M个移位寄存器的输出端用于输出第j个目标输出信号;其中,y为大于1且小于或者等于M的整数。
需要说明的是,在M大于1时,即移位寄存模块包括多个移位寄存器的情况下,M个移位寄存器级联,其中的第一个移位寄存器的输入端与其所属的延时子模块中的选择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用于接收选择模块选择的目标输入信号,对目标输入信号进行延时处理后传输至下一个移位寄存器,并依次进行延迟处理后得到目标输出信号传递给下一个延时子模块中的选择模块,最终在第N个延时子模块的最后一个移位寄存器的输出端得到目标命令信号。
还需要说明的是,每个延时子模块所包括的移位寄存器的数量M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或者是部分相同,需要结合具体的频率需求进行确定。例如,N个译码信号对应N种移位寄存器的数量,这些数量在设计延时控制电路时就是对照相对应的频率(即存储器应用的工作频率,也就是外部时钟信号的时钟频率)设置的,然后在使用时,就可以根据具体的频率,选择对应数量的移位寄存器的数量,实现对初始命令信号的延时处理。
例如,延时模块12包括四个延时子模块,第一个延时子模块包括3个移位寄存器,第二个延时子模块包括5个移位寄存器,第三个延时子模块包括4个移位寄存器。在第一种工作模式下,外部时钟信号的时钟频率为第一频率,需要4个移位寄存器,则第三个译码信号为第一值,其余的译码信号为第二值,第三延时子模块被确定为目标延时模块;在第二种工作模式下,外部时钟信号的时钟频率为第二频率,需要9个移位寄存器,则第二个译码信号为第一值,其余的译码信号为第二值,第二延时子模块和第三延时子模块被确定为目标延时模块;在第三种工作模式下,外部时钟信号的时钟频率为第三频率,对应需要12个移位寄存器,则第一个译码信号为第一值,其余的译码信号为第二值,第一延时子模块、第二延时子模块和第三延时子模块被确定为目标延时模块。
这样,根据频率预先设定对应每种工作频率的移位寄存器的数量,在对初始命令信号进行延时时,只需要知晓用于延时的外部时钟信号的频率,就可以选择对应的延时子模块作为目标延时模块,实现对外部时钟信号的精确延时,得到目标时钟信号。
还需要说明的是,如图5所示,选择模块可以为二选一选择器(2-1MUX),其中,“1”表示第一输入端,“0”表示第二输入端,当对应的译码信号为第一值时,表示选择1,第一输入端开启,选中初始命令信号传输;当对应的译码信号为第二值时,表示选择0,第二输入端开启,选中第一输入信号传输。
另外,如图5所示,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至少一个译码信号可以合并写作OPDEC<n:0>,表示对模式寄存器信号进行译码处理之后得到的信号,OPDEC<n:0>包括OPDEC<0>、OPDEC<1>、OPDEC<2>、…、OPDEC<n>共n+1个信号。与N个译码信号对应,OPDEC<0>表示译码信号1,OPDEC<1>表示译码信号2、OPDEC<2>表示译码信号3、…、OPDEC<n>表示译码信号N。
在本公开实施例,每一个移位寄存器用于将移位寄存器的输入端接收到的信号延迟第一时钟周期进行输出。
需要说明的是,一个移位寄存器将信号延时的时长为第一时钟周期,如果目标延时模块总共包括Z个移位寄存器,则第一时钟周期和Z的乘积为预设时序条件要求的时间间隔。
进一步地,第一时钟周期的具体值和外部时钟信号的频率以及移位寄存器的结构有关。在一些实施例中,移位寄存器包括L个触发器,且L个触发器串接在一起,L为大于0的整数,其中:L个触发器的时钟端均与外部时钟信号连接,触发器的输出端与下一个触发器的输入端连接。
触发器,用于将触发器的输入端接收到的信号延迟第二时钟周期进行输出;其中,第一时钟周期等于第二时钟周期与L的乘积,第二时钟周期等于外部时钟信号的时钟周期。
需要说明的是,移位寄存器由L个串接的触发器组成,对于每一个移位寄存器,L值均相同(不同移位寄存器的L值也可以不同,但是需要较复杂的设计和计算,本公开实施例以每个移位寄存器所包括的触发器数量均相同为例)。触发器可以为D触发器(D Flip-Flop,DFF),一个触发器可以将信号延迟第二时钟周期,这里的第二时钟周期与当前的外部时钟信号的时钟周期相同。也就是说,触发器能够实现将信号延时外部信号的时钟周期对应的时长,具体的时长与外部时钟信号自身相关。
具体地,当L等于4时,参见图6,其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位寄存器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移位寄存器包括第一触发器DFF1、第二触发器DFF2、第三触发器DFF3和第四触发器DFF4,其中:
第一触发器DFF1、第二触发器DFF2、第三触发器DFF3和第四触发器DFF4的时钟端均与外部时钟信号CK_t连接;
第一触发器DFF1的输入端与对应的选择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第一触发器DFF1的输出端与第二触发器DFF2的输入端连接;
第二触发器DFF2的输出端与第三触发器DFF3的输入端连接;
第三触发器DFF3的输出端与第四触发器DFF4的输入端连接;
第四触发器DFF4的输出端用于输出移位寄存器的输出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每个移位寄存器,其结构均可以如图6所示,只是对于不同位置的移位寄存器,其输入和输出不同。这样,经过4个DFF的延时,能够将输入该移位寄存器中的信号延时4个第二时钟周期(即4个外部时钟信号CK_t的时钟周期)。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延时控制电路10还可以包括缓冲模块13,其中,缓冲模块13,用于接收ECS命令信号,并根据ECS命令信号生成初始命令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当DRAM处于ECS模式时,初始命令信号为激活信号时,初始命令信号可以是基于ECS信号产生的,因此还可以通过缓冲模块13根据ECS命令信号来得到初始命令信号,并进一步对初始命令信号进行如前述的处理,最终得到目标命令信号。
其中,ECS信号支持下述两种操作模式:基于MPC命令的手动ECS操作模式和基于自刷新命令的自动ECS操作模式。
需要说明的是,ECS信号用于指示存储器执行ECS操作,在执行ECS操作期间,存储器会内部自产生命令信号,如ACT、RD、WR等等。本公开实施例主要应用于MPC命令产生的手动ECS操作和刷新(Refresh,可以简写为REFab)命令产生的自动ECS操作。
另外,在这里,缓冲模块(Buffer)也可以称为“传输门”,不仅具有延时功能,而且还可以具有增强信号驱动能力的作用。具体地,对于ECS命令信号与初始命令信号而言,初始命令信号相比ECS命令信号不仅存在时延,而且初始命令信号的驱动能力更强。
为了进一步描述延时控制电路10的具体实现,参见图7,其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延时模块12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在一种具体的示例中,至少一个译码信号包括第一译码信号OPDEC<0>和第二译码信号OPDEC<1>,至少一个延时子模块包括第一延时子模块121和第二延时子模块122,第一延时子模块121包括第一选择模块1211和第一移位寄存模块1212,第二延时子模块122包括第二选择模块1221和第二移位寄存模块1222,其中,
在外部时钟信号CK_t的时钟频率为第一工作频率的情况下,第二译码信号OPDEC<1>为第一值,第一译码信号OPDEC<0>为第二值,确定第二延时子模块122为目标延时模块,以及通过第二选择模块1221将初始命令信号ECT_ACT输入到第二移位寄存模块1222,通过第二移位寄存模块1222对初始命令信号进行延时处理,得到目标命令信号;
在外部时钟信号CK_t的时钟频率为第二工作频率的情况下,第一译码信号OPDEC<0>为第一值,第二译码信号OPDEC<1>为第二值,确定第一延时子模块121和第二延时子模块122为目标延时模块,以及通过第一选择模块1211将初始命令信号ECT_ACT输入到第一移位寄存模块1212,通过第一移位寄存模块1212对初始命令信号ECT_ACT进行第一延时处理,得到中间命令信号RD<2>,通过第二选择模块1221将中间命令信号RD<2>输入到第二移位寄存模块1222,通过第二移位寄存模块1222对中间命令信号RD<2>进行第二延时处理,得到目标命令信号ECT_RD。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7中,以延时模块12包括第一延时子模块121和第二延时子模块122为例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具体实现进行示例性说明,这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定。
如图7所示,在第一延时子模块121中,第一选择模块1211的第一输入端与初始命令信号ECT_ACT信号连接(这里的初始命令信号以存储器执行ECS操作时生成的激活信号ECS_ACT为例),第一选择模块1211的第二输入端与地信号VSS连接,第一选择模块1211的输出端与第一移位寄存模块1212的输入端连接。在图7中,第一移位寄存模块1212包括三个移位寄存器(移位寄存器0、移位寄存器1和移位寄存器2),三个移位寄存器级联,每个移位寄存器的时钟端均与外部时钟信号连接,移位寄存器0的输入端作为第一移位寄存模块1212的输入端,移位寄存器0的输出端与移位寄存器1的输入端连接,移位寄存器1的输出端与移位寄存器2的输入端连接,移位寄存器2的输出端与第二选择模块1221的第二输入端连接,作为第一移位寄存模块1212的输出端。
在第二延时子模块122中,第二选择模块1221的第一输入端与初始命令信号ECT_ACT连接,第二选择模块1221的输出端与第二移位寄存模块1222的输入端连接。如图7所示,第二移位寄存模块1222包括六个移位寄存器(移位寄存器3、移位寄存器4、移位寄存器5、移位寄存器6、移位寄存器7和移位寄存器8),六个移位寄存器级联,每个移位寄存器的时钟端均与外部时钟信号连接,移位寄存器3的输入端作为第二延时子模块122的输入端,移位寄存器8的输出端作为第二延时子模块122的输出端。
以预设时序条件要求的时间间隔为15ns为例,如果外部时钟信号的工作频率为第一工作频率(3200Mbps),相应的时钟周期为0.625ns,延迟15ns即24个时钟周期,一个移位寄存器包括4个触发器,能够实现延迟4个时钟周期,则需要6个移位寄存器。第二延时子模块122包括六个移位寄存器,即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将第二延时子模块122确定为目标延时模块。因此,根据译码模块11的译码结果,确定第二译码信号OPDEC<1>的取值为第一值,第一译码信号OPDEC<0>的取值为第二值,其中,第一值可以为“逻辑1”,第二值可以为“逻辑0”。
如图7所示,第一选择模块1211根据第一译码信号OPDEC<0>确定选择0(第二输入端)处的信号,即选择地信号输入第一延时子模块121,则第一延时子模块121被连接到地;第二选择模块1221根据第二译码信号OPDEC<1>确定选择1(第一输入端)处的信号,即选择初始命令信号RCS_ACT作为输入第二延时子模块122的信号。
这时候,由第二延时子模块122作为目标延时模块对初始命令信号RCS_ACT进行延时处理,将移位寄存器0至移位寄存器7输出的信号分别记作RD<0>、RD<1>、RD<2>…RD<7>,移位寄存器8输出的信号为目标命令信号,记作ECS_RD。图8为在时钟频率为3200Mbps时,各信号的时序示意图。如图8所示,外部时钟信号的时钟周期tCK_t=0.625ns,第一延时子模块121的输入信号为地信号,因此,RD<0>、RD<1>和RD<2>均维持低电平状态。第二延时子模块122的输入信号为目标命令信号,并依次经过移位寄存器3至移位寄存器8进行延时处理,每个移位寄存器延时4个时钟周期,则每个移位寄存器的输出信号相对于上一个移位寄存器的输出信号延迟4个时钟周期,经过6个移位寄存器,最终得到的目标命令信号ECS_RD相对初始命令信号ECS_ACT延时24个时钟周期,即15ns。
如果外部时钟信号的工作频率为第二工作频率(4800Mbps),相应的时钟周期为0.416ns,延迟15ns即36个时钟周期,需要9个移位寄存器。第一延时子模块121和第二延时子模块122共包括9个移位寄存器,即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将第一延时子模块121和第二延时子模块122确定为目标延时模块。因此,根据译码模块11的译码结果,确定第一译码信号OPDEC<0>的取值为第一值,第二译码信号OPDEC<1>的取值为第二值。
这时候,由第一延时子模块121和第二延时子模块122作为目标延时模块对初始命令信号RCS_ACT进行延时处理。图9为在时钟频率为4800Mbps时,各信号的时序示意图。如图9所示,外部时钟信号的时钟周期tCK_t=0.416ns,第一延时子模块121的输入信号为初始命令信号ECS_ACT,第二延时子模块122的输入信号为第一延时子模块121输出的信号。因此,初始命令信号ECS_ACT依次经过移位寄存器0至移位寄存器8进行延时处理,每个移位寄存器延时4个时钟周期,则每个移位寄存器的输出信号相对于上一个移位寄存器的输出信号延迟4个时钟周期,经过9个移位寄存器,最终得到的目标命令信号ECS_RD相对初始命令信号ECS_ACT延时36个时钟周期,即15ns。
结合图8和图9所示,对于不同时钟频率的外部时钟信号,本公开实施例均实现了初始命令信号和目标命令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为15ns。
简言之,本公开实施例设计的延时控制电路通过在不同的工作频率下,利用外部时钟信号CK_t来移动命令信号不同次数的的时钟周期,来满足tRCD的延时要求,同时保证不同频率下tRCD的延时基本相同。根据DDR5的tRCD时序要求,在不同频率下nRCD数目(nRCD是当前频率下设置的周期数目,一般情况下nRCD与周期的乘积需要大于或者等于tRCD)不同,因此,需要一个判断当前频率的模式寄存器信号。因为不同频率的外部时钟信号的时钟周期不同,频率大的CK_t的周期值小,所以延迟相同的时间所需要的移位寄存器要多,因此要实现tRCD的时序要求需要知道具体频率的数值或者数值范围,才能通过选择电路选择相应数量的移位寄存器来满足tRCD的时序。
由于不同频率下,模式寄存器的tCCD_L值是不同的,所以本公开实施例可以利用tCCD_L的值来判断当前频率,并且确定相应频率下,tRCD所需的移位数目(即移位几个时钟周期)。由此可以在不同频率下,通过相应数目的时序移位,来实现固定tRCD的时序要求。由于本公开实施例利用了CK_t作为将初始命令信号进行延时的移位时钟,所以本公开实施例主要适用于MPC命令产生的手动ECS操作和刷新命令产生的自动ECS操作。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通过对模式寄存器信号MR13 OP<3:0>进行译码处理知道具体tCCD_L的大小,从而可以解析出对应外部时钟信号CK_t具体频率,进而得到至少一个译码信号,通过选择器根据译码信号选择移位寄存器的数量来实现不同频率下的延迟。本公开实施例通过多个移位寄存器级联的形式,外部时钟信号CK_t作为移位寄存器的时钟信号,模式寄存器信号MR12 OP<3:0>译码之后的至少一个译码信号OPDEC<n:0>作为选择信号,控制初始命令信号ECS_ACT通过哪个选择器作为移位寄存器的输入,从而控制初始命令信号ECS_ACT到目标命令信号ECS_RD的移位数目(即移位几个时钟周期)。
以一个移位寄存器由4个DFF组成为例(参照图6),一个移位寄存器可以将信号延迟4个时钟周期(tCK)。对于时钟频率为m的外部时钟信号,延迟15ns需要n个移位寄存器。以频率分别为3200Mbps和4800Mbps为例(参照图7),3200Mbps对应的时钟周期为0.625ns,延迟15ns需要6个寄存器,也就是24个DFF,4800Mbps对应的时钟周期为0.416ns,延迟15ns需要9个寄存器,也就是36个DFF。
频率4800Mbps和3200Mbps的移位寄存器信号MR13 OP<3:0>对应的译码信号分别为OPDEC<0>和OPDEC<1>。在频率为4800Mbps时,OPDEC<0>为第一值,第一选择模块1211的第一输入端开启,第二输入端关闭;OPDEC<1>为第二值,第二选择模块1221的第一输入端关闭,第二输入端开启,初始命令信号ECS_ACT从第一选择模块1211的第一输入端进入,经过9个移位寄存器的延时处理,最终输出的目标命令信号ECS_RD满足tRCD为15ns。在频率为3200Mbps时,OPDEC<0>为第二值,第一选择模块1211的第一输入端关闭,第二输入端开启;OPDEC<1>为第一值,第二选择模块1221的第一输入端开启,第二输入端关闭,移位寄存器0至移位寄存器2的输入为VSS,因此输出RD<0>至RD<2>均为0,初始命令信号ECS_ACT从第二选择模块1221的第一输入端进入,经过6个移位寄存器的延时处理,最终输出的目标命令信号ECS_RD满足tRCD为15ns。从图8和图9的时序示意图可以看出,虽然外部时钟信号CK_t的周期不同,但目标命令信号ECS_RD都距初始命令信号ECS_ACT延迟15ns。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延时控制电路,包括:译码模块和延时模块,其中:译码模块,用于接收模式寄存器信号,对模式寄存器信号进行译码处理,生成至少一个译码信号;延时模块包括至少一个延时子模块,用于根据至少一个译码信号从至少一个延时子模块中确定被选择的目标延时模块,根据目标延时模块和外部时钟信号对接收到的初始命令信号进行延时处理,得到目标命令信号;其中,目标命令信号与初始命令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满足预设时序条件。这样,基于模式寄存器信号得到至少一个译码信号,进而根据至少一个译码信号从至少一个延时子模块中确定目标延时模块,由目标延时模块根据外部时钟信号对初始命令信号进行延时处理,得到目标命令信号,使得目标命令信号和初始命令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满足预设时序条件。通过该延时控制电路,还能够满足存储器内部自产生任意命令信号之间的时序控制要求,提升存储器性能。另外,对模块寄存器进行译码处理能够得到外部时钟信号的时钟频率,从而至少一个选择信号是根据外部时钟信号的时钟频率确定的,使得最终选择的目标延时模块是与当前的外部时钟信号的时钟频率相对应的,进而在对初始命令信号进行延时处理时,由于目标延时模块是与外部时钟信号相适配的,保证在不同的时钟频率下,都能够使得目标命令信号和初始命令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满足预设时序条件。
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中,参见图10,其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延时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0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
S1001:通过译码模块接收模式寄存器信号,对模式寄存器信号进行译码处理,生成至少一个译码信号。
S1002:通过延时模块接收至少一个译码信号、初始命令信号和外部时钟信号,根据至少一个译码信号从延时模块包括的至少一个延时子模块中确定被选择的目标延时模块,以及根据目标延时模块和外部时钟信号对初始命令信号进行延时处理,得到目标命令信号。
其中,目标命令信号与初始命令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满足预设时序条件。
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法应用于前述实施例提供的延时控制电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模式寄存器信号进行译码处理,生成至少一个译码信号,可以包括:对模式寄存器信号进行译码处理,确定延时时间间隔;根据延时时间间隔,生成至少一个译码信号;延时时间间隔与外部时钟信号的时钟频率之间具有对应关系。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在生成至少一个译码信号的过程中,若第j个译码信号为第一值,则确定除第j个译码信号之外的其他译码信号均为第二值;其中,第一值与第二值不同,且j为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j个延时子模块与第j个译码信号之间具有对应关系,根据至少一个译码信号从延时模块包括的至少一个延时子模块中确定被选择的目标延时模块,可以包括:在第j个译码信号的取值为第一值的情况下,将第j个延时子模块至第N个延时子模块确定为目标延时模块;以及通过第j个延时子模块至第N个延时子模块对初始命令信号进行延时处理,得到目标命令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第j个延时子模块至第N个延时子模块对初始命令信号进行延时处理,得到目标命令信号,可以包括:
通过第j个选择模块接收第j个译码信号,根据第j个译码信号在初始命令信号和第一输入信号中选择第j个目标输入信号;
通过第j个移位寄存模块接收外部时钟信号和第j个目标输入信号,根据外部时钟信号对第j个目标输入信号进行延时处理,得到第j个目标输出信号;
其中,当j等于1时,第一输入信号为地信号;当j大于1且小于或者等于N时,第一输入信号为第j-1个移位寄存模块输出的第j-1个目标输出信号;以及,当j等于N时,第N个目标输出信号为目标命令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初始命令信号包括激活信号,目标命令信号包括读信号,或者;初始命令信号包括读信号,目标命令信号包括写信号,或者;初始命令信号包括写信号,目标命令信号包括预充电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可以包括:通过缓冲模块接收ECS信号,并对ECS信号进行延时与驱动增强处理,得到初始命令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ECS信号用于指示执行ECS操作,且ECS信号是根据多用途控制MPC命令信号或者刷新信号生成的。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延时控制方法可以应用于前述的延时控制电路10,对于本公开实施例未披露的细节,请参照前述实施例的描述而理解。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延时控制方法,基于该方法对初始命令信号进行处理得到目标命令信号,使得目标命令信号和初始命令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满足预设时序条件,进而能够满足存储器内部自产生命令之间的时序控制要求,提升存储器性能。
本公开的再一实施例中,参见图11,其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半导体存储器20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该半导体存储器20至少包括前述实施例任一项所述的延时控制电路10。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半导体存储器20包括DRAM。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对于DRAM来说,不仅可以符合DDR、DDR2、DDR3、DDR4、DDR5等内存规格,还可以符合LPDDR、LPDDR2、LPDDR3、LPDDR4、LPDDR5等内存规格,这里不作任何限定。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对于该半导体存储器20而言,由于其包括前述实施例所述的延时控制电路,能够满足存储器内部自产生命令之间的时序控制要求,提升存储器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述本公开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本公开所提供的几个方法实施例中所揭露的方法,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得到新的方法实施例。
本公开所提供的几个产品实施例中所揭露的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得到新的产品实施例。
本公开所提供的几个方法或电路实施例中所揭露的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得到新的方法实施例或电路实施例。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5)
1.一种延时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译码模块和延时模块,其中:
所述译码模块,用于接收模式寄存器信号,对所述模式寄存器信号进行译码处理,生成至少一个译码信号;
所述延时模块包括至少一个延时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至少一个译码信号从所述至少一个延时子模块中确定被选择的目标延时模块,根据所述目标延时模块和外部时钟信号对接收到的初始命令信号进行延时处理,得到目标命令信号;其中,所述目标命令信号与所述初始命令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满足预设时序条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延时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译码模块,具体用于对所述模式寄存器信号进行译码处理,确定延时时间间隔;根据所述延时时间间隔,生成所述至少一个译码信号;其中,所述延时时间间隔与所述外部时钟信号的时钟频率之间具有对应关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延时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延时子模块的数量为N个,N为大于0的整数,其中:
在所述至少一个延时子模块中,每一个所述延时子模块的第一输入端均与所述初始命令信号连接;
当N等于1时,所述延时子模块的第二输入端与地信号连接,所述延时子模块的输出端用于输出所述目标命令信号;
当N大于1时,第1个延时子模块的第二输入端与地信号连接,第i个延时子模块的第二输入端与第i-1个延时子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第N个延时子模块的输出端用于输出所述目标命令信号,i为大于1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延时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译码模块,还用于在生成所述至少一个译码信号的过程中,若第j个译码信号为第一值,则确定除所述第j个译码信号之外的其他译码信号均为第二值;其中,所述第一值与所述第二值不同,且j为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延时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第j个延时子模块与第j个译码信号之间具有对应关系,其中:
所述延时模块,用于在所述第j个译码信号的取值为第一值的情况下,将所述第j个延时子模块至第N个延时子模块确定为所述目标延时模块;以及通过所述第j个延时子模块至第N个延时子模块对所述初始命令信号进行延时处理,得到所述目标命令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延时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j个延时子模块包括第j个选择模块和第j个移位寄存模块,且所述第j个选择模块的第一输入端用于接收所述初始命令信号,所述第j个选择模块的第二输入端用于接收第一输入信号,所述第j个选择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第j个移位寄存模块的输入端连接,其中:
所述第j个选择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j个译码信号,根据所述第j个译码信号在所述初始命令信号和所述第一输入信号中选择第j个目标输入信号;
所述第j个移位寄存模块,用于接收所述外部时钟信号和所述第j个目标输入信号,根据所述外部时钟信号对所述第j个目标输入信号进行延时处理,得到第j个目标输出信号;
其中,当j等于1时,所述第一输入信号为所述地信号;当j大于1且小于或者等于N时,所述第一输入信号为第j-1个移位寄存模块输出的第j-1个目标输出信号;以及,当j等于N时,第N个目标输出信号为所述目标命令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延时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j个移位寄存模块包括M个移位寄存器,每一个所述移位寄存器的时钟端均与所述外部时钟信号连接,M为大于0的整数,其中:
当M等于1时,第一个所述移位寄存器的输入端与第j个选择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第一个所述移位寄存器的输出端用于输出所述第j个目标输出信号;
当M大于1时,第一个所述移位寄存器的输入端与第j个选择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第y个所述移位寄存器的输入端与第y-1个所述移位寄存器的输出端连接,第M个所述移位寄存器的输出端用于输出所述第j个目标输出信号;其中,y为大于1且小于或者等于M的整数。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延时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位寄存器,用于将所述移位寄存器的输入端接收到的信号延迟第一时钟周期进行输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延时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位寄存器包括L个触发器,且所述L个触发器串接在一起,L为大于0的整数,其中:
所述L个触发器的时钟端均与所述外部时钟信号连接,所述触发器的输出端与下一个所述触发器的输入端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延时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初始命令信号包括激活信号,所述目标命令信号包括读信号;或者,所述初始命令信号包括读信号,所述目标命令信号包括写信号;或者,所述初始命令信号包括写信号,所述目标命令信号包括预充电信号。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延时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延时控制电路还包括缓冲模块,其中:
所述缓冲模块,用于接收错误检查与清除ECS信号,并根据所述ECS信号生成所述初始命令信号。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延时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ECS信号支持下述两种操作模式:基于MPC命令的手动ECS操作模式和基于自刷新命令的自动ECS操作模式。
13.一种延时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延时控制电路,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译码模块接收模式寄存器信号,对所述模式寄存器信号进行译码处理,生成至少一个译码信号;
通过延时模块接收所述至少一个译码信号、初始命令信号和外部时钟信号,根据所述至少一个译码信号从所述延时模块包括的至少一个延时子模块中确定被选择的目标延时模块,以及根据所述目标延时模块和所述外部时钟信号对所述初始命令信号进行延时处理,得到目标命令信号;
其中,所述目标命令信号与所述初始命令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满足预设时序条件。
14.一种半导体存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存储器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延时控制电路。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半导体存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存储器包括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222709.7A CN117894351A (zh) | 2022-10-08 | 2022-10-08 | 一种延时控制电路、方法和半导体存储器 |
PCT/CN2022/127103 WO2024073909A1 (zh) | 2022-10-08 | 2022-10-24 | 一种延时控制电路、方法和半导体存储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222709.7A CN117894351A (zh) | 2022-10-08 | 2022-10-08 | 一种延时控制电路、方法和半导体存储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894351A true CN117894351A (zh) | 2024-04-16 |
Family
ID=906073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222709.7A Pending CN117894351A (zh) | 2022-10-08 | 2022-10-08 | 一种延时控制电路、方法和半导体存储器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7894351A (zh) |
WO (1) | WO2024073909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340262B (en) * | 1996-08-13 | 1998-09-11 | Fujitsu Ltd | Semiconductor device, system consist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and digital delay circuit |
JP5932347B2 (ja) * | 2012-01-18 | 2016-06-08 | ピーエスフォー ルクスコ エスエイアールエルPS4 Luxco S.a.r.l. | 半導体装置 |
CN103929173B (zh) * | 2014-04-11 | 2016-08-2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分频器和无线通信设备 |
US9536591B1 (en) * | 2016-03-07 | 2017-01-03 | Micron Technology, Inc. | Staggered DLL clocking on N-Detect QED to minimize clock command and delay path |
US10438650B1 (en) * | 2018-07-20 | 2019-10-08 | Micron Technology, Inc. | Memory device with a signal control mechanism |
-
2022
- 2022-10-08 CN CN202211222709.7A patent/CN117894351A/zh active Pending
- 2022-10-24 WO PCT/CN2022/127103 patent/WO2024073909A1/zh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4073909A1 (zh) | 2024-04-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609584B2 (en) | Latency control circuit and method thereof and an auto-precharge control circuit and method thereof | |
US6636446B2 (en) |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having write latency operation and method thereof | |
US20190180803A1 (en) |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and memory system | |
US20070091714A1 (en) | Synchronous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 |
US20020093872A1 (en) |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and variable delay circuit | |
US6556494B2 (en) | High frequency range four bit prefetch output data path | |
US8503256B2 (en) | Column command buffer and latency circuit including the same | |
US7580319B2 (en) | Input latency control circuit, a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including an input latency control circuit and method thereof | |
US6069829A (en) | Internal clock multiplication for test time reduction | |
US20050243643A1 (en) |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invalidating improper control command | |
US9384800B2 (en) |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semiconductor system having the same | |
US8230140B2 (en) | Latency control circuit and method using queuing design method | |
US7369456B2 (en) | DRAM memory with autoprecharge | |
US8483005B2 (en) | Internal signal generator for use in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 |
US10204665B2 (en) | Memory device with interleaved bank access | |
US7835180B2 (en) |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 |
US8243540B2 (en) |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and test method thereof | |
US7251172B2 (en) | Efficient register for additive latency in DDR2 mode of operation | |
JP2012113819A (ja) | 自動プリチャージ制御回路と半導体メモリ装置とプリチャージング動作制御方法 | |
CN117894351A (zh) | 一种延时控制电路、方法和半导体存储器 | |
CN117476070A (zh) | 移位寄存器电路及控制方法、电子设备 | |
CN117894352A (zh) | 一种延时控制电路、方法和半导体存储器 | |
CN118072784A (zh) | 适应性产生列选择线信号的方法及电路 | |
CN118506827A (zh) | 一种控制电路和存储器 | |
KR20090045571A (ko) | 반도체 메모리 소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